传统射箭运动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3-01-28 08:38:11

传统射箭运动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民族传统体育射箭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青海省尖扎县五彩神箭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发现:五彩神箭的物质文化不仅体现在外在的“弓”与“箭”,更是文明状态的呈现;五彩神箭的制度文化衍生于当地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了社会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行为文化是五彩神箭传承和延续的特殊记忆;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的载体,供奉神箭以获得心理安慰,是精神文化符号的表达。研究建议:依托非遗政策促进人才引流,民族地区各部门统筹协调,相互配合;加快传承队伍建设,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低年龄段少年抓起,从小培养传承意识;推动“体育+旅游”协调发展,增强地方品牌效应,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1前言

《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要全面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近些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得到广泛应用与实施,坚持乡村的全面振兴,加强乡村的经济建设,能够有效促进乡村经济的迅速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其稳定的传承与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快速推进至关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相对封闭的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到了以西方体育为主的近代文化冲击。以藏族传统体育为载体促进乡村振兴案例较为稀少,作为藏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多的藏族传统体育活动亟待保护与抢救,[2]以此丰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储备。藏族五彩神箭属地青海,孕育于青藏高原,本文从地域、历史渊源、文化方面分析藏族五彩神箭,探寻民族传统射箭项目传承和发展的路径。

2五彩神箭地域分布

五彩神箭运动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东南部尖扎县,黄南藏族自治州北部,黄河纵贯尖扎南北,东北部以黄河为界与化隆县相望,东南与循化县接壤,境内东西宽约48公里、南北长约87公里,总面积约为1714平方公里。[3]尖扎属黄河谷地,南部属黄南山地高原区,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西倾山余脉自北向南依次坐落为扎马山、申宝山、色尖山、戈尕山、折戈里山。海拔在2200米至3800米之间,河谷、低山丘陵和中高山地地域的垂直差异明显。域内气候为高原凉温半干旱气候,植被类型多样,依次排有森林、灌丛、草原、草甸、荒漠,年均温7.8℃,雨热同季,太阳辐射强,降水变率大,时空分布不均。尖扎的经济主要是农业为主,兼营牧业,工业持续发展。尖扎人对于射箭活动的喜爱近乎痴迷,在尖扎地区,人人会射箭,射箭运动已然成为了尖扎地区人们生命不可或缺的存在。

3五彩神箭起源与发展

3.1五彩神箭的起源尖扎地区的人们对于箭崇拜和热爱源于血脉,所谓“神箭”,赋予物以神性,是人们寄予心中的期望。五彩神箭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在吐蕃扩张时期,尖扎黄河两岸是吐蕃军队秘密开展军事活动的战略要地,而尖扎地区的藏人祖先是吐蕃派至大唐边境的驻守部队。弓箭成为了驻守部队强有力的武器,防御之余练习箭术成为战士的日常,队内射箭比赛也成为当时战士们的娱乐活动。随着战火的平息,射箭活动也保留了下来,褪去了战火的元素,留存下对抗和娱乐的性质,最终从部队战士的比赛成为了人民的日常活动。其二是吐蕃时期僧人拉隆·贝吉多杰听闻赞普朗达玛在西藏开展的信苯灭佛运动,烧毁了很多佛经佛寺,贝吉多杰便寻机用弓箭刺杀朗达玛成功后逃至尖扎洛多杰扎,并将刺杀时所使用的弓箭藏于此处。[4]后来人们挖掘出这套铁质弓箭,并举行了纪念活动为世代所传颂,由此射箭活动盛于尖扎地区。

3.2五彩神箭的发展尖扎县两汉以前属于羌人居所,南北朝时期为浇河郡、隋唐时期为西平郡、宋元时期为贵德州、明朝时期为河州卫、清朝时期为贵德厅,尖扎县土质肥沃,一直以为都是军事战略要地,自然免受不了战火相争,随着吐蕃王朝的覆灭,战火逐渐平息,国土归于统一,人民开始休养生息,边疆战士屯田耕地、放牧,在空闲之余,依然不忘骑马射箭。射箭由之前的军队战士所属活动逐渐演化为平民可参与性活动,射箭运动因其观赏性、实用性和竞争性,获得了大众的喜爱,也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射箭因此作为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被保存流传,箭文化也随着时间流逝渗入到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具有尖扎藏族特色的五彩神箭文化。

4五彩神箭文化研究

4.1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体现的文化,包括所用的技术和艺术。物质文化来源于社会,并与社会经济活动组织方式直接相关联。[5]射箭的物质文化不仅体现在外在的“弓”与“箭”,更是文明状态的呈现。五彩神箭的五彩来自于尖扎当地,来自于自然馈赠的颜色,瞿明安在《象征人类学》一书中对于象征做出了解释,他认为象征是指用一种事物来反映另一种事物的方式,象征本身成为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外延的特定概念。[6]因此“丹霞红、土地黑、高原黄、天空蓝、草地绿”分别被赋予了“活力、力量、富裕、关怀、和平”的意义。[7]同时也以颜色象征尖扎地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社会和谐的期盼。大美青海,灵秀尖扎,自然美景蕴含了尖扎人热爱射箭的活力。五彩神箭所使用的弓为传统牛角弓,也称为传统弓、狩猎弓,为民间纯手工制作,弓箭制作工艺考究,工序复杂。手工制作一把牛角弓要花上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关于弓的制作前后需要一百多道工序,牛角弓最不可少的便是牛角,通常把水牛角作为基本材料,弓背面铺的牛角,牛角的分子结构紧密,能有效承受压力。弓面铺一层牛筋,牛筋含有丰富地胶原蛋白,延展性能极佳,再铺一层薄竹片,竹的韧性好,能使弓更加结实,其间用动物胶粘结,动物胶来自于牛、猪等动物的皮和筋长时间熬制而成,粘性好,弓制作中的所有需要粘合全部由其完成。在弓臂位置裹上鲨鱼皮,耐磨防滑,箭身涂漆,绘之以五彩的颜色,以作装饰之用,弓的两侧上弦处镶元宝图形,两侧各一个,辅之以上下弦所用,两端的元宝多以木质材料制作而成,装饰于弓更增添一丝别致。箭通常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镞、杆、羽、栝”,其材质通常有竹质和木质,通常木质的箭采用桦树,因桦树材质较为结实,箭所嵌羽毛来自于动物羽毛,并非所有动物羽毛都适用于制作箭羽。箭羽的选材也极为讲究,羽毛最好使用鹰的羽毛,因为鹰的羽毛具有良好的带风效果,将羽毛裁剪出合适的尺寸粘在箭上,能保证箭在飞行中具有稳定性。羽毛的颜色各种各样,一支箭上面的羽毛颜色不一,辅之以“五彩的箭”。

4.2制度文化在文化的整体结构中依照对共同价值观的文化认同并遵循一定的制度规范进行一种自我约束,从而进行共同的活动。规范往往是收到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可,其中包括了社会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8]五彩神箭的制度文化衍生于当地的传统文化,不同于其他的射箭比赛,尖扎的五彩神箭民间比赛所使用的靶为民间土靶,一般设在空闲的农田,用土堆砌而成,高约70-80cm,底部宽60-70cm,形状为金字塔型,在顶端叠放三块土块儿,正上方贴有一巴掌大小的白色贴纸,作提醒箭手之用,顶部插有一根木棍(有些地区木棍插在白色贴纸的中心)意为天秤,称之“甲码”。[9]规则即为哪队射箭越接近“甲码”,哪队获得最终胜利。比赛由主队的“箭首”发出第一箭,然后是客队的“箭首”,为鼓励本队伍的士气,箭首就充当了开场的角色。本队伍的开门红就取决于“箭首”的射箭技术。同样,比赛以“箭尾”射出此次比赛的最后一箭,对于有优势的队伍能否完美收官,结束当天的比赛;而对于有遗憾的队伍能否在最后关头取得逆转,这全部取决于“箭尾”的射箭技艺。关于计分方式,比赛以击中箭靶的距离为准,射中有效区的箭,只要高出对方的有效箭即可获得一分,满五分则获得一局的胜利,比赛共四局,若一剑射中“甲码”,则为满局,一箭抵十箭,计为一局。

4.3行为文化五彩神箭的行为文化独具特色,作为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受众人群涉及广泛。因地区气候的不同,通常会选择在寒冷的冬季结束之后开展,春节、农历二、三月份,都可进行射箭比赛。村与村之间的比赛则多在农忙结束的空闲时间,参赛队员皆为男性,两个村子商定具体的比赛时间,在比赛之前以村为单位分别进行祭祀活动,以祈求本村能取得胜利。在把箭杆插入村落的“拉则”台,然后进行煨桑仪式,再通过占卜的形式选出“箭首”和“箭尾”,藏族称“代本”和“代秀”,顾名思义为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射箭的人。[10]这两个人对于此次比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须得技艺精湛。确定好人选以后,在比赛当日需着盛装,客队的射箭队先来到主队的村落进行比赛。当轮到自己上场比赛时,村民便会就地抓一把沙土,且在嘴中念念有词,一方面抓把沙土能够增加摩擦力,防止因自身紧张出汗握弓打滑,从而使抓弓更稳,另一方面抓把沙土是希望上苍赐予自己神灵的力量,祈求自己即将射出的这支箭能够取得好成绩。在比赛过程中,两队对员会在对方队伍射箭之时,发出喊叫声以干扰对方比赛的箭手,以致其心神不宁,打乱射箭节奏,但双方并不会因此行为而生气。每当队伍中有成员射中箭靶,该队的其他成员便会为他献上“哈达”,并会围绕箭靶进行跳舞,发出叫喊声为此庆贺,称之为“跳箭”。比赛全部结束之后,则进行“达顿宴”,众人相聚主队的活动中心,进行美食的享用,品尝美酒的甘醇,还有则柔表演(一种藏族舞蹈)众人欢聚一堂,在这里没有对手,只有朋友,欢声笑语充盈着每一寸土地

4.4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属于精神范畴的文化,是物质文化的载体,反映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是心理活动、思维活动、理想化的成果,精神文化能让人类族群产生文化认同感。[11]从箭到“神”箭到五彩神箭,其中不泛所提到的神箭文化,箭作为一种具体的物象,但是在人们心中的箭具有“神性”。藏语中“央”是福的象征,“达”则是箭,所以神箭唤为央达,赋予箭以神性则是尖扎地区的人民对箭崇拜的体现。在尖扎人的心中,箭是“灵物”是“法器”,早已超越了对箭的感知,箭在远古时期可猎杀猎物,后来又成为保家卫国的武器,因为箭是力量的象征,是保人以安全的符号。在世俗空间,人民对于神秘力量的崇拜,转化到箭身上,形成了箭崇拜,逐渐形成了地区特有的神箭文化。这是精神物化的体现,也是尖扎人民精神需求的体现,神箭文化充斥在人生礼俗和宗教仪式之中。在尖扎藏族家庭,每家都有供奉的箭,箭约两尺,箭身涂上色彩,供奉在神龛旁;供奉神箭以祈求自家生活安康、家庭和睦,在秋收时期,祈求保佑自家粮食丰收,一年伊始时期则保佑家里来年风调雨顺。供奉神箭以获得心理安慰,得到精神层面的满足,是精神文化符号的表达。

5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传统射箭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探析

5.1依托非遗政策促进人才引流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是乡村治理,而人才振兴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环节。依托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将民族传统射箭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民族传统射箭的保护不是纸上谈兵,而更应该立足于实践,脚踏实地完成。保护民族传统射箭首要条件是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也就是需要民族地区各部门统筹协调,相互配合;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是必然,其次是人才引流,无论是射艺优秀人才还是和弓箭相关的传统弓、箭、靶的制造人才,都是人才引流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传统的弓、箭、靶制造耗时耗力,相比机器量化生产的市场需求量较小,因此缺少技术层面人才。政府牵头政策支持,对于技术层面的人才适当给予薪资保障和激励。

5.2加快传承队伍建设不同民族地区极具特色的射箭乃至背后的射箭文化都是中华宝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现实中面临最大的问题在于传承人的问题。青少年作为中坚力量,强化青少年对于民族传统射箭的传承意识无疑是对于传统文化传承最好的助力。地区教育部门联合学校,定期对于民族传统射箭的相关知识进行普及教育,从低年龄段少年抓起,从小培养传承意识。同时,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民族传统射箭技术的教授是重要环节,定期开展射箭技术分享交流会,以青少年视角依据自身经验,交流分享,并请技艺高超者进校园指导,让青少年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理论学习中引入实践环节,从而得到升华。

5.3推动“体育+旅游”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要点在于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乡村特色文化隶属于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体育特色小镇不仅促进美丽乡村建设而且能够加速城乡的快速融合发展,推动“体育+旅游”协调发展,并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精准定位消费人群,带动内需,提升经济活力,例如:民族传统服饰、民族传统弓箭售卖等,可以开通民族传统射箭及其他民族类的体验项目,这不仅是“走出去”的具体实践,更是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向外传播的媒介。地方政府也应积极举办承办国内和国际的大型体育赛事,比赛既具备观赏性,又具备竞技性,能够最大限度吸引观众,促进消费,同时还能兼顾地方的传统文化宣传,通过体育赛事与宣传相互联动,促进地方品牌效应的增强,以此带动经济的发展,吸引国内外的企业进行投资,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参考文献:

[1]杨文姝,林子淇,李丽.乡村振兴战略下湘西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5):63-67.

[2]闫清伟,耿献伟,罗帅呈.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保护的对策研究[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69-173.

[3]周拉,炬华.断裂与重建:藏族水库移民社区宗教信仰及民俗文化重建研究——以青海省尖扎县夏藏滩移民安置区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4(3):57-61.

[4]扎西龙主.拉隆·贝吉多杰生平事迹考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120-124.

[5]孙显元.“物质文化”概念辨析[J].人文杂志,2006(3):7-13,162.

[6]翟明安.象征人类学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

[7]曹乐意,史兵,史儒林.青海尖扎藏族“五彩神箭”的文化源流及发展路径[J].湖北体育科技,2021(9):766-769,846.

[8]曾小华.文化、制度与制度文化[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1(2):30-36.

作者:陈喆 牛欢 闫亚飞 姬身政 单位: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中心 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