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药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9 17:05:13

传统医药文化

传统医药文化范文篇1

我国的中医药学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飘摇之后,其独特的整体协调、辨证施治等思维方式和治则治法依然保持了不朽的魅力。任何一种理论形态、思维方式的生成都不是空穴来风,都会有其生成的土壤、阳光和水分。中医药学的科学研究传统是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东方古文化背景的土壤中形成的,也是东方文化中孕育出的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中医药学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特定时代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的变迁。随着科学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西方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映射出向东方回归的痕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医药学哲学思想有着深深的默契,后现代医学也与中医药学存在明显的暗合。可以说,后现代科学的脚步正是使中医药学感受到强烈共振的空谷足音,它预示着中医药学将在21世纪与后现代化邂逅。这些都说明,中医药学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的科学合理性和现实启发性,其优势必须保持。

1中医药传统科学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现代科学思想

1.1系统论思想尽管近代的系统方法是从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但一些朴素的系统思想却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东方出现了。中国古代存在着典型的有机整体观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朴素的整体系统观。如在我国最早的著作《易经》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风、泽、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说。八卦说把世界看作为一个由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整体,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叠形成六十四卦,从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世界体系。而且《易经》还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关系所规定的层次系统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循环演化的系统整体。同样五行说也是将世界看作是由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组成的系统整体,这五种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结构,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所以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将最基本的物质元素看作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而整个世界无非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它们之间相生相克,使得整个世界不断循环演化,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系统整体。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对系统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经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无”“阴阳”学说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畴,如有与无、一与二、始与终、阴与阳等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表达自然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则。天、地、人都是道的产物,它们具有统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体,也是天地人运动必须遵守的规律和行动法则,认为世界的起源于“无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

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同样包含有丰富的系统观念。《黄帝内经》中人体被看作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并进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养生规律是与外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故有“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主张把生理现象与自然现象相联系,提倡整体辨证施治的观点。

中医药学的这种观点受到国际上系统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当代著名系统科学家,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说:“我们正是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限于自发组织世界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1]。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依然蕴涵着大量的系统论思想,中医的诊断包括四诊和辨证,四诊除通过望、闻、问、切外,还包括参考病人的社会心理状况、体质状况以及自然环境状况等信息,对病因、病位和病机做出明确判断。辨证是以一定的经验(包括理论)为基础的信息加工、分析和处理的过程,辨证既是对四诊资料的处理,又反作用于四诊技术的运用,同时还受治疗结果的反馈,并不断完善和更新。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药物治疗的方法是针对证候组方遣药,非药物治疗也同时针对证候或病因,选择针灸、推拿或心理、音乐等来治疗。其治疗思路整理如图1。

1.2演化论思想中国古代演化观主要表现在阴阳学说、五行说、太极图等学说之中。大多都是将万物的演化描述成为一个相生相克、连锁轮回的变化链条,其变化在一个闭合的回圈中进行,而始点最后又变成了终点。中医药学思维活动是动态的过程,通过人的机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动态描述,去反映出症状或生理现象的表现,如临床中获得的脉象、病人的面色、舌体形状。中医药理论认为人的复杂性在于它自身和环境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元气学说阐明了“形”与“气”相互转化的发展观,强调“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动统一过程状态演化,如中医理论中健康概念实质上体现的是阴阳之间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状态,医疗的任务就是调整这种状态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状态。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角度是从气化的结构和气化的活动这一“耗散”系统出发的。

2中医药学传统方法论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启发

2.1中医药整体认知论的科学思想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天人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相互影响,相至制约,因而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天人观在古代曾表现为“天命论”“天人感应论”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有不少秘化、不科学的内容。但在西方工业化进程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和能源浪费等社会问题日益加重的今天,注重天人和谐的中国古老天人观有助于在现代科学基础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持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

从实践角度看,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影响。日本哲学家和农学家福冈正信先生依据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以“自然农法”取代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科学农法”,并亲身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功[2]。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赖特(F.L.Wright)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主张“有机建筑”的理论,充分注意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有机协调的特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还影响到现代技术的发展,这就是强调技术程序应有益于人的身心愉悦和健康,强调技术的功能是解放人,现代的人体工程学、人-机系统工程学和技术美学研究,正是适应这种需求的体现[3]。

2.2中医药直觉、体验的方法论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某种不同于西方的艺术特性——既有原则,又能进行灵活调整;不仅有科学思想,而且有驾驭科学的智慧。他说:“中国人和日本人所擅长的并以他们的擅长而自豪的,就是直觉的领域——日语叫做‘勘’(がん),这就是一种敏感或机伶。”[4]老庄的思想在汤川秀树的物理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受庄子的倏和忽为浑沌凿七窍的故事的启发,联想到万物中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们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对应。它虽未分化,却有着分化为一切种类基本粒子的可能性,这就是“浑沌”。汤川秀树还受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句话的启发,提出了时空量子的空域概念。

中医药学思维中的直觉和理性总是互补存在,这种直觉赋予了科学家以新的顿悟使其有所创造。正如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所说:“量子力学迫使我们认识到,宇宙并不是物体的集合,而是统一体中各部分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但这正是东方神秘主义体验世界的方式。”[5]卡普拉相当重视“体验”的作用,他通过中医和《易经》来体验事物的对立统一和动态平衡,通过《华严经》来体验事物的相互依赖和时空的相互渗透,通过中国哲学中道与气的学说体验“空”与“形”的关系,并将这些体验同现代物理学研究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对基本粒子结构和关系、量子场论和宇宙自洽性的深刻理解。

西方思维模式的严密逻辑性决定了其强调“非此即彼”的刻板和局限性,这限制了创造力的有效发挥,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体验的模式认识成果恰恰能够启发和激励科学家的创造和想象力的发挥。

3中医药学协调思想为现代科学关于有机事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李约瑟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成为“有机自然主义”[6],因为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主要是针对存在有机联系的事物加以整体的认识和体验,其典型的科学成果应该就是中医药学。这是传统科技体系中至今仍有现代价值的为数不多的成果之一。中医药学在不破坏生命有机体的内外联系的前提下,通过观察、体验和辨证施治,调节人体内在机能,达到内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疗特点,以其举世公认的疗效说明了中国传统思想在认识生命有机体方面独有的方法论意义。

管理科学是现代科学体系中体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具备社会有机体特点的组织或群体。早期的管理科学理论重物不重人,西方的“泰罗制”实际上把工人看作从属于机器生产工具,用机械论观点看待生产活动中的人与人、人与机器的关系。现代管理科学中的Z型理论改变了这种倾向,开始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际的有机协调。提出Z型理论的美籍日本管理学家威廉。大内主张经济组织中每个人和每个团体正好象人体中的器官,管理的机能主要不是控制而是协调,这种观点显然带有东方文化的特征。日本管理学家伊藤肇进一步指出,日本企业家能够使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复兴,中国经典的影响应居首功[7]。

从分子到细胞再深入基因,希望能找到针对功能的遗传学早有定论:基因产物必须在细胞内环境中发挥功能,细胞必须与其他细胞相互作用,机体必须在多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因此基因表达及作为结果产生的表型常是通过个体基因型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而被修饰和改变[8]。最新文献也认为,很多人类常见病代表着我们的基因组与环境毕生相互作用的一种积累,预测基因在复杂疾病过程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令人气馁的任务[9]。由上可见,基因型与表型不总是一一对应。因此单纯以基因表达谱作为“证”的实质或作为“证”“病”的连结点似欠全面。

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仅是基因并不能解开生命之谜,生命是宏观的”[10]。美国《科学》杂志19990402出版复杂系统专刊,其编辑部导言“超越还原论(BeyondReductionism)”就直截了当指出现代基因组学还原论方法的不足,指出:“还原论的缺点越来越明显,主要是信息过载和过分简单化,从而可能需要把整合性提上议事日程(integrativeagenda)以补充占支配地位的还原论方法”[11]。

中医药学中蕴涵着现代系统科学的基因,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医药学特色和优势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发展呼唤中国传统科学观启迪的今天,中医药现代化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其科学内涵将会得到充分揭示和发展,中医药学一定能全面走向世界,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中医药学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提供了人类认识和把握人体复杂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方法及其个体化诊疗体系反映了整体医学的特征;中医药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浩瀚的古典医籍,是人类生物信息的巨大宝库;中医药学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从以上的优势和特色可以看到中医药学不但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而且在许多方面提示和反映了现代人体科学、现代生物学、现代医学以至现代科学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前沿。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正在从分析的科学嬗变为整合科学,中医药学中所蕴涵的文化优势、思维优势将对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发挥重要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伊·普利高津.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2.

[2]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张相轮,凌继尧.科学技术之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汤川秀树.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西方的考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5]灌耕.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6]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科学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7]林德宏,张相轮.东方的智慧[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8]KlugWs,CummingsMR.ConceptsofGenetics,Columbus:CEMerrillpubl,1983:81.

[9]PeltonenI.,MekusickVA.Dissectinghumandiseaseinthepostgenornicera.Science2001,291:1224.

传统医药文化范文篇2

我国的中医药学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飘摇之后,其独特的整体协调、辨证施治等思维方式和治则治法依然保持了不朽的魅力。任何一种理论形态、思维方式的生成都不是空穴来风,都会有其生成的土壤、阳光和水分。中医药学的科学研究传统是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东方古文化背景的土壤中形成的,也是东方文化中孕育出的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中医药学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特定时代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的变迁。随着科学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西方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映射出向东方回归的痕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医药学哲学思想有着深深的默契,后现代医学也与中医药学存在明显的暗合。可以说,后现代科学的脚步正是使中医药学感受到强烈共振的空谷足音,它预示着中医药学将在21世纪与后现代化邂逅。这些都说明,中医药学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的科学合理性和现实启发性,其优势必须保持。

1中医药传统科学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现代科学思想

1.1系统论思想尽管近代的系统方法是从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但一些朴素的系统思想却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东方出现了。中国古代存在着典型的有机整体观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朴素的整体系统观。如在我国最早的著作《易经》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风、泽、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说。八卦说把世界看作为一个由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整体,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叠形成六十四卦,从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世界体系。而且《易经》还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关系所规定的层次系统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循环演化的系统整体。同样五行说也是将世界看作是由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组成的系统整体,这五种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结构,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所以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将最基本的物质元素看作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而整个世界无非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它们之间相生相克,使得整个世界不断循环演化,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系统整体。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对系统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经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无”“阴阳”学说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畴,如有与无、一与二、始与终、阴与阳等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表达自然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则。天、地、人都是道的产物,它们具有统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体,也是天地人运动必须遵守的规律和行动法则,认为世界的起源于“无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

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同样包含有丰富的系统观念。《黄帝内经》中人体被看作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并进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养生规律是与外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故有“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主张把生理现象与自然现象相联系,提倡整体辨证施治的观点。

中医药学的这种观点受到国际上系统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当代著名系统科学家,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说:“我们正是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限于自发组织世界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1]。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依然蕴涵着大量的系统论思想,中医的诊断包括四诊和辨证,四诊除通过望、闻、问、切外,还包括参考病人的社会心理状况、体质状况以及自然环境状况等信息,对病因、病位和病机做出明确判断。辨证是以一定的经验(包括理论)为基础的信息加工、分析和处理的过程,辨证既是对四诊资料的处理,又反作用于四诊技术的运用,同时还受治疗结果的反馈,并不断完善和更新。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药物治疗的方法是针对证候组方遣药,非药物治疗也同时针对证候或病因,选择针灸、推拿或心理、音乐等来治疗。其治疗思路整理如图1。

1.2演化论思想中国古代演化观主要表现在阴阳学说、五行说、太极图等学说之中。大多都是将万物的演化描述成为一个相生相克、连锁轮回的变化链条,其变化在一个闭合的回圈中进行,而始点最后又变成了终点。中医药学思维活动是动态的过程,通过人的机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动态描述,去反映出症状或生理现象的表现,如临床中获得的脉象、病人的面色、舌体形状。中医药理论认为人的复杂性在于它自身和环境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元气学说阐明了“形”与“气”相互转化的发展观,强调“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动统一过程状态演化,如中医理论中健康概念实质上体现的是阴阳之间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状态,医疗的任务就是调整这种状态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状态。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角度是从气化的结构和气化的活动这一“耗散”系统出发的。

2中医药学传统方法论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启发

2.1中医药整体认知论的科学思想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天人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相互影响,相至制约,因而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天人观在古代曾表现为“天命论”“天人感应论”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有不少秘化、不科学的内容。但在西方工业化进程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和能源浪费等社会问题日益加重的今天,注重天人和谐的中国古老天人观有助于在现代科学基础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持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

从实践角度看,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影响。日本哲学家和农学家福冈正信先生依据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以“自然农法”取代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科学农法”,并亲身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功[2]。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赖特(F.L.Wright)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主张“有机建筑”的理论,充分注意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有机协调的特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还影响到现代技术的发展,这就是强调技术程序应有益于人的身心愉悦和健康,强调技术的功能是解放人,现代的人体工程学、人-机系统工程学和技术美学研究,正是适应这种需求的体现[3]。

2.2中医药直觉、体验的方法论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某种不同于西方的艺术特性——既有原则,又能进行灵活调整;不仅有科学思想,而且有驾驭科学的智慧。他说:“中国人和日本人所擅长的并以他们的擅长而自豪的,就是直觉的领域——日语叫做‘勘’(がん),这就是一种敏感或机伶。”[4]老庄的思想在汤川秀树的物理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受庄子的倏和忽为浑沌凿七窍的故事的启发,联想到万物中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们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对应。它虽未分化,却有着分化为一切种类基本粒子的可能性,这就是“浑沌”。汤川秀树还受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句话的启发,提出了时空量子的空域概念。

中医药学思维中的直觉和理性总是互补存在,这种直觉赋予了科学家以新的顿悟使其有所创造。正如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所说:“量子力学迫使我们认识到,宇宙并不是物体的集合,而是统一体中各部分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但这正是东方神秘主义体验世界的方式。”[5]卡普拉相当重视“体验”的作用,他通过中医和《易经》来体验事物的对立统一和动态平衡,通过《华严经》来体验事物的相互依赖和时空的相互渗透,通过中国哲学中道与气的学说体验“空”与“形”的关系,并将这些体验同现代物理学研究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对基本粒子结构和关系、量子场论和宇宙自洽性的深刻理解。

西方思维模式的严密逻辑性决定了其强调“非此即彼”的刻板和局限性,这限制了创造力的有效发挥,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体验的模式认识成果恰恰能够启发和激励科学家的创造和想象力的发挥。

3中医药学协调思想为现代科学关于有机事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李约瑟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成为“有机自然主义”[6],因为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主要是针对存在有机联系的事物加以整体的认识和体验,其典型的科学成果应该就是中医药学。这是传统科技体系中至今仍有现代价值的为数不多的成果之一。中医药学在不破坏生命有机体的内外联系的前提下,通过观察、体验和辨证施治,调节人体内在机能,达到内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疗特点,以其举世公认的疗效说明了中国传统思想在认识生命有机体方面独有的方法论意义。

管理科学是现代科学体系中体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具备社会有机体特点的组织或群体。早期的管理科学理论重物不重人,西方的“泰罗制”实际上把工人看作从属于机器生产工具,用机械论观点看待生产活动中的人与人、人与机器的关系。现代管理科学中的Z型理论改变了这种倾向,开始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际的有机协调。提出Z型理论的美籍日本管理学家威廉。大内主张经济组织中每个人和每个团体正好象人体中的器官,管理的机能主要不是控制而是协调,这种观点显然带有东方文化的特征。日本管理学家伊藤肇进一步指出,日本企业家能够使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复兴,中国经典的影响应居首功[7]。

从分子到细胞再深入基因,希望能找到针对功能的遗传学早有定论:基因产物必须在细胞内环境中发挥功能,细胞必须与其他细胞相互作用,机体必须在多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因此基因表达及作为结果产生的表型常是通过个体基因型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而被修饰和改变[8]。最新文献也认为,很多人类常见病代表着我们的基因组与环境毕生相互作用的一种积累,预测基因在复杂疾病过程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令人气馁的任务[9]。由上可见,基因型与表型不总是一一对应。因此单纯以基因表达谱作为“证”的实质或作为“证”“病”的连结点似欠全面。

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仅是基因并不能解开生命之谜,生命是宏观的”[10]。美国《科学》杂志19990402出版复杂系统专刊,其编辑部导言“超越还原论(BeyondReductionism)”就直截了当指出现代基因组学还原论方法的不足,指出:“还原论的缺点越来越明显,主要是信息过载和过分简单化,从而可能需要把整合性提上议事日程(integrativeagenda)以补充占支配地位的还原论方法”[11]。

中医药学中蕴涵着现代系统科学的基因,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医药学特色和优势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发展呼唤中国传统科学观启迪的今天,中医药现代化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其科学内涵将会得到充分揭示和发展,中医药学一定能全面走向世界,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中医药学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提供了人类认识和把握人体复杂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方法及其个体化诊疗体系反映了整体医学的特征;中医药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浩瀚的古典医籍,是人类生物信息的巨大宝库;中医药学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从以上的优势和特色可以看到中医药学不但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而且在许多方面提示和反映了现代人体科学、现代生物学、现代医学以至现代科学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前沿。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正在从分析的科学嬗变为整合科学,中医药学中所蕴涵的文化优势、思维优势将对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发挥重要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伊·普利高津.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2.

[2]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张相轮,凌继尧.科学技术之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汤川秀树.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西方的考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5]灌耕.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6]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科学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7]林德宏,张相轮.东方的智慧[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8]KlugWs,CummingsMR.ConceptsofGenetics,Columbus:CEMerrillpubl,1983:81.

[9]PeltonenI.,MekusickVA.Dissectinghumandiseaseinthepostgenornicera.Science2001,291:1224.

传统医药文化范文篇3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文化;班级管理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课题。在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培养传承中医药文化、创新中医药事业的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等医药专业人才,传承、创新、弘扬中医药特色优势,要严格遵循我国国情和教育的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中医药知识的传承规律,研究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高职卫生学校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

一、中医药传统文化融入卫生类高职学校班级管理的可行性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中医药学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药文化是医学文化的一部分,医学文化沉淀的人道主义、仁爱精神、公益思想、博容理念,中医药文化也深刻体现。中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明显的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这是中华医道的本质所在。当前,我国进入文化多元时期,各种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政治观、思想观和价值观。高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管理又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建设项目,它涉及到学生思想教育、班级管理、班级活动组织、就业指导、人际关系协调,以及班风、学风建设等问题。班级是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与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和主要载体。因此,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药文化的优秀资源,正确引导当代卫生高职学生树立符合其职业特点的价值观,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中医药文化蕴含着极具价值的人文知识和哲学思想,也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资源。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以人为本,相关基本理论有五行学说、经络、病因病机等,将中医药学这些理论和方法与班级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值得很好地研究与运用。

二、建立以“未病先防”为特色的教育机制

中医有“治未病”理论,即在疾病未发前做好预防工作,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争取早期诊断治疗,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与转变。把此观点应用于班级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尝试以“未病先防,即病防变”为指导思想,开展校园内外系列安全教育工作。如,加强班集体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班级应急预案的建设工作,促进班集体的安全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稳步推进;重视进行宿舍和教室消防疏散演习;每班设置安全员,平时注意收集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做好“防患于未燃”;心理健康教育也要着眼于预防,以“治未病”思想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助于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中医中药理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会学生修生养性之道,要注重平时的生活作息、饮食营养,调节情志,让学生明白中医理论中的病因病机,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医认为致病邪气与机体抗病能力之间相互斗争发生盛衰变化决定着人们身体的病症轻重表现;如果由于致病因素影响,导致机体阴阳两方面失去相对的协调与平衡,就会形成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关注未病先防的重要性,学会重视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指导学生有健康的心态,采用各种体育锻炼形式增强人的正气,如太极拳、太极扇、跑步等。根据自然界气候变化不同,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起居有常、饮食节制、劳逸结合,引导班级学生相互监督、相互影响。

三、进行“三因制宜”为核心的育人实践

中医理论“三因制宜”的主要内容是,在治疗疾病时,要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个性体质、以及病人生活所处环境、季节气候等不同情况,制定与病人相适宜的个性治疗方法。因此,班主任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面对不同的学生或同一学生的不同阶段,也要因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采取相适宜的方法,要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根据学生年龄、性别、体质、行为习惯等不同特点,全面观察学生的整体情况。如建立特殊学生档案,由班主任和班干部进行一对一的持续帮助,并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成立家长委员会,每个班级都建立家长QQ群。学校设有“心灵氧吧”,为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单独帮助。应当根据不同季节气候,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活动。在春夏时期,气温由温渐热,阳气升发,学生宜动不宜静,此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广播操比赛、趣味运动会、参观药用植物园、去药品相关企业社会实践等。在此时期,学生行为较活泼,易冲动发脾气,因此在班级中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校规校纪法制教育,做好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和预防工作。在秋冬时期,气候干燥,人体腠理致密,活动宜静不宜动,此时开展相应的社团活动,如文艺演出、诗歌朗诵、书法绘画展览、校园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等。在此时期,学生行为内敛,易懒散抑郁,因此在班级中应当加强对学生生活、学习的指导,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动态。

四、建立“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班主任工作机制

“四诊”望、闻、问、切是中医了解疾病的四种诊断方法,根据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最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班主任老师在日常工作中,也可以运用四诊诊法进行“辨证论治”,全面深入分析学生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对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进行全面掌握,从而做出正确判断和处理。“望”清其各方面的表现,“闻”透班级同学的评价,“问”明其所需,“切”准其思想脉搏,做到“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研究学生的心理,思索其行为动机,进而制定具体的、因人而异的教育措施,并根据处理效果随时修正,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创造和谐的班集体。“整体辨证,审查内外”,把重视整体病情与局部病变的这种相互关系,对应于班级管理中,即重视整个班级的风气与重点关注个别学生相结合,从而达到对整个班级管理的效果。

五、进行“五行理论”为核心的中医药特色德育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其中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已成为国人的人生信条。中医理论中五行“金、木、水、火、土”,对应五脏为“肺、肝、肾、心、脾”,我校探索具有中医药特色对应的德育教育“义、仁、智、礼、信”,由中医理论引申而出,不仅具有我校中医药特色,学生也易于理解和实践。金-肺-义,金象征着信念坚定,“义”提倡在学习实践中敢于追求真理;木-肝-仁,木象征着通达仁德,“仁”提倡学生时刻怀有同情心,以德服人;水-肾-智,肾五行属水,肾为先天之本,“智”提倡专业技术为本;火-心-礼,心五行属火,“礼”提倡从心而发,讲究礼仪;土-脾-信,脾五行属土,脾为后天之本,“信”提倡诚实可信为做人之本。总体形成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你追我赶的评优活动,促进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六、中医药传统文化融入卫生类高职学校班级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利用中医药文化加强卫生类高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班级管理,不仅让学生对传统中医药文化加强的了解,还增加了对中医药学相关知识系统学习和应用的积极性。班主任老师通过将中医药文化和班级管理有机融合、相互渗透,与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各方面紧密衔接,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医德伦理,培养学生传统思维能力与认知能力。这种创新探索卫生类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让卫生类高职学生全面感受和实践应用中医药知识,提高了职业能力、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更能在中医药文化环境中建立起来良好班风和学风的熏陶中,身体素质、思想道德、心理都得到健康成长,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高敏,徐明元.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及其功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629-630.

[2]张继伟.浅谈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9):1192-1195.

[3]艾瑛,洪标祥,龚玉秀.浅谈中医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4):144.

[4]李秀杰.谈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8(16):22.

传统医药文化范文篇4

1.1系统论思想尽管近代的系统方法是从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但一些朴素的系统思想却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东方出现了。中国古代存在着典型的有机整体观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朴素的整体系统观。如在我国最早的著作《易经》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风、泽、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说。八卦说把世界看作为一个由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整体,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叠形成六十四卦,从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世界体系。而且《易经》还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关系所规定的层次系统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循环演化的系统整体。同样五行说也是将世界看作是由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组成的系统整体,这五种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结构,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所以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将最基本的物质元素看作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而整个世界无非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它们之间相生相克,使得整个世界不断循环演化,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系统整体。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对系统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经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无”“阴阳”学说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畴,如有与无、一与二、始与终、阴与阳等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表达自然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则。天、地、人都是道的产物,它们具有统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体,也是天地人运动必须遵守的规律和行动法则,认为世界的起源于“无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

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同样包含有丰富的系统观念。《黄帝内经》中人体被看作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并进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养生规律是与外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故有“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主张把生理现象与自然现象相联系,提倡整体辨证施治的观点。

中医药学的这种观点受到国际上系统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当代著名系统科学家,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说:“我们正是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限于自发组织世界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1]。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依然蕴涵着大量的系统论思想,中医的诊断包括四诊和辨证,四诊除通过望、闻、问、切外,还包括参考病人的社会心理状况、体质状况以及自然环境状况等信息,对病因、病位和病机做出明确判断。辨证是以一定的经验(包括理论)为基础的信息加工、分析和处理的过程,辨证既是对四诊资料的处理,又反作用于四诊技术的运用,同时还受治疗结果的反馈,并不断完善和更新。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药物治疗的方法是针对证候组方遣药,非药物治疗也同时针对证候或病因,选择针灸、推拿或心理、音乐等来治疗。其治疗思路整理如图1。

1.2演化论思想中国古代演化观主要表现在阴阳学说、五行说、太极图等学说之中。大多都是将万物的演化描述成为一个相生相克、连锁轮回的变化链条,其变化在一个闭合的回圈中进行,而始点最后又变成了终点。中医药学思维活动是动态的过程,通过人的机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动态描述,去反映出症状或生理现象的表现,如临床中获得的脉象、病人的面色、舌体形状。中医药理论认为人的复杂性在于它自身和环境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元气学说阐明了“形”与“气”相互转化的发展观,强调“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动统一过程状态演化,如中医理论中健康概念实质上体现的是阴阳之间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状态,医疗的任务就是调整这种状态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状态。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角度是从气化的结构和气化的活动这一“耗散”系统出发的。

2中医药学传统方法论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启发

2.1中医药整体认知论的科学思想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天人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相互影响,相至制约,因而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天人观在古代曾表现为“天命论”“天人感应论”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有不少秘化、不科学的内容。但在西方工业化进程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和能源浪费等社会问题日益加重的今天,注重天人和谐的中国古老天人观有助于在现代科学基础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持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

从实践角度看,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影响。日本哲学家和农学家福冈正信先生依据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以“自然农法”取代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科学农法”,并亲身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功[2]。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赖特(F.L.Wright)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主张“有机建筑”的理论,充分注意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有机协调的特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还影响到现代技术的发展,这就是强调技术程序应有益于人的身心愉悦和健康,强调技术的功能是解放人,现代的人体工程学、人-机系统工程学和技术美学研究,正是适应这种需求的体现[3]。

2.2中医药直觉、体验的方法论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某种不同于西方的艺术特性——既有原则,又能进行灵活调整;不仅有科学思想,而且有驾驭科学的智慧。他说:“中国人和日本人所擅长的并以他们的擅长而自豪的,就是直觉的领域——日语叫做‘勘’(がん),这就是一种敏感或机伶。”[4]老庄的思想在汤川秀树的物理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受庄子的倏和忽为浑沌凿七窍的故事的启发,联想到万物中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们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对应。它虽未分化,却有着分化为一切种类基本粒子的可能性,这就是“浑沌”。汤川秀树还受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句话的启发,提出了时空量子的空域概念。

中医药学思维中的直觉和理性总是互补存在,这种直觉赋予了科学家以新的顿悟使其有所创造。正如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所说:“量子力学迫使我们认识到,宇宙并不是物体的集合,而是统一体中各部分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但这正是东方神秘主义体验世界的方式。”[5]卡普拉相当重视“体验”的作用,他通过中医和《易经》来体验事物的对立统一和动态平衡,通过《华严经》来体验事物的相互依赖和时空的相互渗透,通过中国哲学中道与气的学说体验“空”与“形”的关系,并将这些体验同现代物理学研究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对基本粒子结构和关系、量子场论和宇宙自洽性的深刻理解。

西方思维模式的严密逻辑性决定了其强调“非此即彼”的刻板和局限性,这限制了创造力的有效发挥,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体验的模式认识成果恰恰能够启发和激励科学家的创造和想象力的发挥。

3中医药学协调思想为现代科学关于有机事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李约瑟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成为“有机自然主义”[6],因为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主要是针对存在有机联系的事物加以整体的认识和体验,其典型的科学成果应该就是中医药学。这是传统科技体系中至今仍有现代价值的为数不多的成果之一。中医药学在不破坏生命有机体的内外联系的前提下,通过观察、体验和辨证施治,调节人体内在机能,达到内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疗特点,以其举世公认的疗效说明了中国传统思想在认识生命有机体方面独有的方法论意义。

管理科学是现代科学体系中体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具备社会有机体特点的组织或群体。早期的管理科学理论重物不重人,西方的“泰罗制”实际上把工人看作从属于机器生产工具,用机械论观点看待生产活动中的人与人、人与机器的关系。现代管理科学中的Z型理论改变了这种倾向,开始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际的有机协调。提出Z型理论的美籍日本管理学家威廉。大内主张经济组织中每个人和每个团体正好象人体中的器官,管理的机能主要不是控制而是协调,这种观点显然带有东方文化的特征。日本管理学家伊藤肇进一步指出,日本企业家能够使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复兴,中国经典的影响应居首功[7]。

从分子到细胞再深入基因,希望能找到针对功能的遗传学早有定论:基因产物必须在细胞内环境中发挥功能,细胞必须与其他细胞相互作用,机体必须在多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因此基因表达及作为结果产生的表型常是通过个体基因型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而被修饰和改变[8]。最新文献也认为,很多人类常见病代表着我们的基因组与环境毕生相互作用的一种积累,预测基因在复杂疾病过程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令人气馁的任务[9]。由上可见,基因型与表型不总是一一对应。因此单纯以基因表达谱作为“证”的实质或作为“证”“病”的连结点似欠全面。

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仅是基因并不能解开生命之谜,生命是宏观的”[10]。美国《科学》杂志19990402出版复杂系统专刊,其编辑部导言“超越还原论(BeyondReductionism)”就直截了当指出现代基因组学还原论方法的不足,指出:“还原论的缺点越来越明显,主要是信息过载和过分简单化,从而可能需要把整合性提上议事日程(integrativeagenda)以补充占支配地位的还原论方法”[11]。

中医药学中蕴涵着现代系统科学的基因,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医药学特色和优势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发展呼唤中国传统科学观启迪的今天,中医药现代化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其科学内涵将会得到充分揭示和发展,中医药学一定能全面走向世界,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中医药学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提供了人类认识和把握人体复杂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方法及其个体化诊疗体系反映了整体医学的特征;中医药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浩瀚的古典医籍,是人类生物信息的巨大宝库;中医药学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从以上的优势和特色可以看到中医药学不但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而且在许多方面提示和反映了现代人体科学、现代生物学、现代医学以至现代科学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前沿。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正在从分析的科学嬗变为整合科学,中医药学中所蕴涵的文化优势、思维优势将对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发挥重要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伊·普利高津.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2.

[2]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张相轮,凌继尧.科学技术之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汤川秀树.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西方的考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5]灌耕.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传统医药文化范文篇5

【关键词】生药学;教学;中医药;传统文化

一、根据学生和学科特点,教学方法多元化

生药学课程内容枯燥、易学难记是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1]。应用TBL-CBL-PBL教学法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导,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小组学习讨论,增进了学生的合作交流;以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教学方法多元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精神,从而培养出更高素质的药学人才。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展开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学习的方式基本上是“提出问题—自学解疑—重点讲授—总结归纳”。其强调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充分利用微课、视频等手段开展“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方式,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设计教学方式。例如,生药何首乌的教学,教师可以提前将何首乌的传说故事做成动画视频放映给学生,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程,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对番泻叶生药饮片进行教学时,首先向学生展示生药图片,让学生对实物进行多角度观察以及鼻闻、手摸,甚至口尝,了解药材的形状、表面特征、质地、气味等,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和接触。然后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从药材形状、大小、表面特征等方面进行描述,最终确定其鉴别要点。相互探讨有助于提升自己的知识面、拓宽思路,也有助于学会与他人合作,更有利于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另外,讨论后辅以适当的习题练习,以检查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总之,教师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不同特点,结合中医药相关典故、案例,灵活运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能力。

二、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渗透

生药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课程中结合中医药典籍、民俗、典故或其它相关资料,适时适量地渗透相应的人文知识,能够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提升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促进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也使得专业课程更富有人文特色,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综合素质[2]。笔者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渗透传统文化教育。1.建立素材库,适时引入教学,增强人文素养。收集整理有关中药典故、传说、谚语、歌诀及视频等素材,建立素材库。在授课过程中,可适当穿插一些相关素材,例如大黄的攻下之力犹如冲锋陷阵的猛将,所以又名将军;关于牛膝的尊师重教传说,三国名将姜维与生药当归的故事等,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无形中也增强了人文素养。另外,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不能太多或者占用太长时问,以免喧宾夺主,教师可在适当的时机切入,并引导学生思考案例、故事说明了什么,与所学的知识点有何联系?切忌生搬硬套、盲目堆砌。2.求真务实,增强中药鉴定能力。讲授生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时,倡导学生要保护生态环境,做到生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验教学中,针对实验数据,要求真务实,积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就目前中药材市场上出现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现象,强调药材和人民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要不断增强鉴别药材真伪优劣的能力,控制药材质量,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培养良好的药学职业道德。

通过对药学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结合学生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构分析,表明结合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生药学》多元化教学模式,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该教学模式对授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更扎实广博的学科知识及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以及更强的组织策划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因此结合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助推《生药学》教学模式创新,可很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刁云鹏.舒晓宏.张宝.多元教学模式在医科大学生药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5(1):70-71.

传统医药文化范文篇6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人文教育

2017年初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并深入阐释文化精髓、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传统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奇葩,至今仍惠及世人,因此,更需加强研究阐释、力求活态利用。作为培养医药学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主阵地,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医药院校)在传承发展我国传统医药文化方面责任重大。当代社会环境对医药从业者的人文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因此,从传统医药的自身特点出发,切实加强医药院校的人文教育,将是今后主要方向之一。本文着重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视野下高等医药院校开展传统医药人文教育的途径和意义。

一、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与现代医药相比,传统医药通常指运用历史上遗传下来的医药经验和技术,或指现代医药以前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医药经验和诊疗技术,是典型的非遗。传统医药具有独特的优势,全世界都承认其对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贡献,因此每年的10月22日作为世界传统医药日。我国中医药是世界传统医药的主要代表之一,其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医药,继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我国非遗部级名录中特设“传统医药”类别。迄今公布的4批部级非遗名录中共有23个传统医药类项目(如表1所示)。

二、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特点

传统医药兼具科学性和文化性,二者共同构成了传统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基础[2]。我国传统医药文化往往独具特色。以中医药为例,其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与《周易》、宗教(儒释道)、民俗等文化不断融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并且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物质和行为文化[3]。作为中医文化的核心,中医哲学集中体现在中医理论,其整体性、辩证性和人文性成为区别于现代医学的显著特性。

三、传统医药非遗在高等医药院校人文教育中的应用

高等医药院校可通过多种途径、利用不同媒介传播传统医药文化,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渗透传统医药人文教育。(一)在各类教学活动中传播传统医药相关知识。鼓励教师有意识地在相关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传统医药非遗相关内容,组织学生在课堂内外学习、讨论和应用传统医药知识。如在中药及药学类专业课程中加强有关传统制剂技术、中药炮制技术的实践训练,在《中医药学概论》《民族医药概论》课程中讲授中医药文化、介绍民族医药知识[4]。(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传统医药文化特色。借助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文化节、系列专题讲座、学生社团等媒介,加强有关我国传统医药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还可在校园硬件建设中着意渲染传统医药文化,如代表人物雕塑、博物馆、文化广场等,并力求突出区域特色。如宁夏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中华回医药文化博物馆,陈列了回医药的各种实物标本和历史文物,全面展示了回医药的辉煌历史和当代回医药发展的丰富内容。我校药学院还在药学文化节期间举办了一系列专题讲座,介绍传统中药处置技术非遗知识。这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同时有助于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三)将传统医药相关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一些节日习俗与传统医药文化密切相关。如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挂菖蒲、艾叶等,用以祛避邪疫、驱蚊灭虫。此外,人们常常利用香包、茶饮、药膳、药酒、药枕、鼻烟等,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其养生祛病的功效。这些活动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传承和发扬。

四、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等医药院校开展人文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一)促进专业学习。通过上述多种形式和途径向学生介绍传统医药非遗项目有关知识,可打破现有教学资源的局限,赋予教学活动鲜活灵动的特色,使学生产生更为直观、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实践和应用有关的专业医药知识,提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5]。(二)提升人文素养。中华传统医药自身具有非常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底蕴,对其知识和文化的宣传能够有效提升高等医药院校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水平,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大医精诚”风范,培养优秀的医药高层次人才[6]。(三)形成特色校园文化。良好的传统医药人文教育有利于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并营造出健康的心理氛围和文化氛围。(四)激发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传统医药非遗项目形象、直接、全面地体现了相关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的特色与优势,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还能增强各民族间的了解和认同,促进各民族团结互助。(五)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医药具有悠久的传统和独特的价值体系,除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乃仁术”之外[7]。诸如,“济世”“求真”“不欺”等信条在传统医药非遗项目中比比皆是,充分体现了传统医药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例如,著名的国药老字号同仁堂,300多年来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正契合近年所提倡的“匠人精神”。因此,对传统医药文化的宣传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也必将有利于弘扬上述传统美德,并使得学生对我国民族医药事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综上所述,传统医药包含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将传统医药非遗引入日常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中,不仅有利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更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理应作为高等医药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徐金菊,杜鹃.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文教育探究[J].文化学刊,2016(3):123-169.

[2]周志彬.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性和文化性[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9):758-760.

[3]彭付芝.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4]崔明超,徐茂华,夏苗芬.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中药制剂技术课程二次开发[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11):123-124.

[5]李建民.论人文教育在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渗透[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29-30.

[6]宋欣阳,王群.挖掘中医药文化教育资源,服务医学人文精神教育[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6(9):100-103.

传统医药文化范文篇7

关键词传统医药产业传播途径发展研究

1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现实环境及战略定位

2006年10月17日,据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披露:近些年来,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新进展。中国已与70多个国家签订含有中医药条款的卫生合作协议,另外还签订20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与42个国家和地区及世界卫生组织开展274项中医药合作项目。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中医医疗(针灸)机构达5万多所,针灸师超过10万人,注册中医师超过2万人,每年约有30%的当地人、超过70%的华人接受中医药保健治疗。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出口的主要产品,出口总额呈不断上升趋势,2005年达到8.2亿美元。目前英国约有中医诊所3000多家,每年约有250万人采用中草药、按摩、针灸等传统的中医疗法。法国有中医诊所2600余家,有针灸师8000人左右。荷兰有中医诊所1500多家,接受针灸治疗的人数约占荷兰总人口的15%。美国有中草药专营公司400余家,每年有100多万人接受中医针灸疗法。中医教育和学术活动也发展迅速,世界上至少有40个国家开设了中医针灸学校。许多国家的政府开始关注中医药,在与我国卫生部的双边合作协议中,有50多个协议含有中医药合作内容。

然而另一方面,我国中药出口创汇最高的1995年,出口贸易额达7.7亿美元,当时世界天然药市场约为150亿美元,约占市场份额的5%。1996~2001年,中药出口贸易额一路下滑,徘徊在4~5亿美元之间。与此情形相反,进口草药却呈上升趋势,海关统计数据表明,2001年中药进口总额达6.51亿美元,出口4.6亿美元,逆差1.91亿美元。这种现象与我传统中医药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沈志祥介绍,我国的中医药只是“进入了缓慢的增长期”,我国每年7.2亿美元的中医药出口额,仅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量的0.3%;而作为药品进入美国市场的中药,至今还一个都没有。如果仅从世界贸易额中所占的份额看,我国的中医药的确面临被全球化和现代化“边缘”的危机。

中医药是我国少有的核心的原创性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核心的少有的原创性软实力之一。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排名全球第四,但是软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还比较大,而能够站得住脚的能和西方国家相抗衡的软实力之一就是中医药。所以,仅仅认识到中医药是原创性的文化遗产还不够,应该再加一个定语,即中医药是具有生产力性质的文化遗产。很多文化遗产是不具备生产力性质的,只能保存,但是很难发展,而中医药不同,它的生产力性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竞争力,中医是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的,作为核心文化遗产,不但要保存,还要发展。所以要使中医药发展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软实力。

2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传播

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还牵涉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特别是传统文化自身的延续和发展,这是文化产业在转型时期的一个特点,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目前学界对此展开了全面地研究和深入地探讨,这也是在文化产业化时代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在传统医药文化领域其产业化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文化传播的问题,然而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大众化传播有很大的差别,我国政府针对这一问题曾经专门有相关的政策出台,“中医药境外传播资料编译系列项目”于2004年10月18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中国中医药卫星电视传媒网在京联合举办的“中国中医药境外传播项目工作会议”上启动,会议提出:第一,要从思想上重视中医药对外传播工作,对外传播是低投入高回报的战略行动,中医药对外宣传,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好的问题;第二,要全面正确地宣传中医药,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对外宣传的每个专病电视片,每份专病临床资料都能反映我国中医药的真正水平;第三,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好对外传播的每一项工作,使观众喜闻乐见,国外医生才愿意使用我们介绍的中医方法诊疗疾病。“中医药境外传播资料编译系列项目”将编译一批适合国外传播要求的中医药对外宣传示范资料,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介绍资料和中国中医药年鉴境外版、中医药法律法规汇编、中医药专科专病最新经验及科研成果的电视片和资料汇编、中医药基本知识介绍及科普宣传材料、全国中医院校、中药厂及著名中医介绍手册等。资料编译后,将通过国内外媒体对外传播,或通过代表团互访、驻外使馆、国际组织等途径对外赠送。显然这一举措是在对国际文化交流讯息做出充分研究后作出的正确决定,这为传统医药产业化的国际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也为配套的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传统医药产业传播中注意的问题

中医药传播不是为了传播而传播。在传播的同时,要在立足发展中医药的基础上,发挥媒体优势,做一些调查性的、研究性的报道,反映中医药在发展中切实可行的疗效和实用价值。为此,在发展传统医药产业必须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传统医药文化范文篇8

关键词传统医药产业传播途径发展研究

1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现实环境及战略定位

2006年10月17日,据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披露:近些年来,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新进展。中国已与70多个国家签订含有中医药条款的卫生合作协议,另外还签订20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与42个国家和地区及世界卫生组织开展274项中医药合作项目。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中医医疗(针灸)机构达5万多所,针灸师超过10万人,注册中医师超过2万人,每年约有30%的当地人、超过70%的华人接受中医药保健治疗。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出口的主要产品,出口总额呈不断上升趋势,2005年达到8.2亿美元。目前英国约有中医诊所3000多家,每年约有250万人采用中草药、按摩、针灸等传统的中医疗法。法国有中医诊所2600余家,有针灸师8000人左右。荷兰有中医诊所1500多家,接受针灸治疗的人数约占荷兰总人口的15%。美国有中草药专营公司400余家,每年有100多万人接受中医针灸疗法。中医教育和学术活动也发展迅速,世界上至少有40个国家开设了中医针灸学校。许多国家的政府开始关注中医药,在与我国卫生部的双边合作协议中,有50多个协议含有中医药合作内容。

然而另一方面,我国中药出口创汇最高的1995年,出口贸易额达7.7亿美元,当时世界天然药市场约为150亿美元,约占市场份额的5%。1996~2001年,中药出口贸易额一路下滑,徘徊在4~5亿美元之间。与此情形相反,进口草药却呈上升趋势,海关统计数据表明,2001年中药进口总额达6.51亿美元,出口4.6亿美元,逆差1.91亿美元。这种现象与我传统中医药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沈志祥介绍,我国的中医药只是“进入了缓慢的增长期”,我国每年7.2亿美元的中医药出口额,仅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量的0.3%;而作为药品进入美国市场的中药,至今还一个都没有。如果仅从世界贸易额中所占的份额看,我国的中医药的确面临被全球化和现代化“边缘”的危机。

中医药是我国少有的核心的原创性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核心的少有的原创性软实力之一。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排名全球第四,但是软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还比较大,而能够站得住脚的能和西方国家相抗衡的软实力之一就是中医药。所以,仅仅认识到中医药是原创性的文化遗产还不够,应该再加一个定语,即中医药是具有生产力性质的文化遗产。很多文化遗产是不具备生产力性质的,只能保存,但是很难发展,而中医药不同,它的生产力性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竞争力,中医是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的,作为核心文化遗产,不但要保存,还要发展。所以要使中医药发展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软实力。

2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传播

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还牵涉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特别是传统文化自身的延续和发展,这是文化产业在转型时期的一个特点,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目前学界对此展开了全面地研究和深入地探讨,这也是在文化产业化时代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在传统医药文化领域其产业化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文化传播的问题,然而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大众化传播有很大的差别,我国政府针对这一问题曾经专门有相关的政策出台,“中医药境外传播资料编译系列项目”于2004年10月18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中国中医药卫星电视传媒网在京联合举办的“中国中医药境外传播项目工作会议”上启动,会议提出:第一,要从思想上重视中医药对外传播工作,对外传播是低投入高回报的战略行动,中医药对外宣传,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好的问题;第二,要全面正确地宣传中医药,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对外宣传的每个专病电视片,每份专病临床资料都能反映我国中医药的真正水平;第三,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好对外传播的每一项工作,使观众喜闻乐见,国外医生才愿意使用我们介绍的中医方法诊疗疾病。“中医药境外传播资料编译系列项目”将编译一批适合国外传播要求的中医药对外宣传示范资料,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介绍资料和中国中医药年鉴境外版、中医药法律法规汇编、中医药专科专病最新经验及科研成果的电视片和资料汇编、中医药基本知识介绍及科普宣传材料、全国中医院校、中药厂及著名中医介绍手册等。资料编译后,将通过国内外媒体对外传播,或通过代表团互访、驻外使馆、国际组织等途径对外赠送。显然这一举措是在对国际文化交流讯息做出充分研究后作出的正确决定,这为传统医药产业化的国际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也为配套的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传统医药产业传播中注意的问题

中医药传播不是为了传播而传播。在传播的同时,要在立足发展中医药的基础上,发挥媒体优势,做一些调查性的、研究性的报道,反映中医药在发展中切实可行的疗效和实用价值。为此,在发展传统医药产业必须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传统医药文化范文篇9

关键词:民族自治地区;《中医药法》;民间医疗

我国的中医药管理局于198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挂牌成立,自此,中医药法规管理日益完善,中医药法的制定才开始提上日程[1]。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2],但实施效果不明显。2009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支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3],强调了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支持中医药的立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2017年7月,我国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下简称《中医药法》)颁布实施,以保护公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从而全面严格地规范了从事医疗服务的机构准入、从业人员准入、医疗技术准入、医疗服务安全和质量准入,并将医疗服务纳入法律管理的轨道。

一、《中医药法》的主要特点

(一)第一部中医药的法律规范

《中医药法》不仅确定了中医药的地位,而且详细阐述了中医药服务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更是对有效保护发展中医药及相关科学研究人员的培训、传承和文化传播提供了有利法律依据。这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的中医药立法,也是最适应当前医疗环境的权威中医药法规。

(二)重视传承和创新结合

《中医法》第三条提到“中医的发展要遵循中医的发展规律,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强调了中医的传承与创新。第八条“鼓励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中国传统医学无论是从四诊合参到特色理疗、经验方,再到医学著作,无一不是国家的瑰宝。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已经发展成比较完整的体系。例如目前的中医传承这方面最主要的还是依赖于中医学学科教育,而传统的各类民族医学则主要通过家族传承和师承流传,这部分人只占极少比例。《中医药法》第33条规定“现代教育方法应当与传统教育方法相结合”,不仅遵循了现代教育以创新为主,而且还重视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家传与师承。

(三)医药共存

历代中医以辨证论治为基本原则,但受西方现代医学的影响,中医随现代医学管理共用一套法规,但药品单独立法。《中医药法》颁布后,中医、中药统一立法相互共存,第三章中药保护和发展,其中第28条“根据临床用药需要,医疗机构可以凭本医疗机构医师的处方对中药饮片进行再加工”,将中医和中药两部分充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两者合二为一的思想。

二、我国民族自治地区传统民间医疗的发展特征

各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劳作中形成发展出了很多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疗效的古老而神秘的传统民族医药。在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氛围下,我国民族自治地区传统民间医疗的发展总体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文化性。首先,其悠久的文化发展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特点为其他医药所不能比拟。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由于其独特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成为我们非常宝贵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为保持我国的文化多样性提供了重要资源。西方医药传入中国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此之前,运用传统民族医药治疗疾病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次,从医药本身来说,民族医药还担负着重大的责任,一些距离城市较远的或者西药还没有被广泛使用的地方,民族医药还起着保障少数民族人民生命安全的作用,这也是其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应用的广泛性决定着要大力推广使用,从而解决落后偏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的人民的医疗保障问题。二是口传性。受“科学化、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思想影响,许多特点是经验累积的民族医药被看做是“不科学”,而遭到遗忘。一些没有文字特别是缺乏记录的少数民族医药正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传统民间医药的生存正面临着重大的考验。相对系统的中药记载,少数民族医药中除了藏医药、蒙医药、傣医药有一个相对完整系统的医药理论和相关的书面记录以外,一些少数民族医药将经验用口头遗传给后代,无法查阅到文字记载。例如,解放前在没有文字的民族,或者说有少量文字记载的云南少数民族中,口传依旧是他们继承民族传统医药的一个主要方法。三是活态性。民族医药在各民族的发展史上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直到现在仍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仍然是一个有活力的医药知识和技能。直到今天,每一个家庭都会知道几味药材,几方药贴,利用房前屋后的几种药材就可以解决日常的身体出现的小问题。可见少数民族医药仍然以各种形式存在于生活中,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简单、快捷、有效、经济,是其存在的理由和生活的基础。治疗的“有效性”和治疗费用“可负担性”是其基本特征。此外,民族医药不断地发展,也体现出它的活态性,民族医药为形式的医药知识,通过人的活动产生新的内容,活态性是它的存在形式。系统的改革,比如药物配方的改变,对多个疾病的研究等,是民族医药保持活力和开放,展示它的活力的根本手段。民族医药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经验,它又是不断发展充实的医药知识系统。

三、《中医药法》颁布对于促进民族自治地区传统民间医疗发展的意义

(一)第一次从国家层面把民族医药也纳入中医药的范畴,将有力促进地区民间医药发展

在中国,民族传统医药占全部医疗保健的40%左右。而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逐步接受以植物药为主体的天然药物,国际医药界对民族传统医药也日益关注。由于我国并没有长期有效的措施对民族传统医药进行保护,我国民族传统医药的重要地位呈现一些下滑的趋势,因此,切实有效的保护民族传统医药重要性越来越突显。但是,缺乏专门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成为现阶段我国民族传统医药的发展难以打开国际市场,受到外来企业的竞争与挑战的一道门槛。在这种形势之下,怎样更好地传承我国民族传统医药成为重点解决对象。对民族传统医药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使得民族传统医药的财产权也将得到认可,从而可以更好的鼓励民族传统医药传承人积极保存、整理、完善和利用民族传统医药知识。民族传统医药传承人获得相应的知识产权后,通过行使使用权,获得经济利益回报,这就使得民族传统医药的知识持有人更愿意提供他们的知识,与开发者进行利益分享[4],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为监管部门提供了有力的监管武器

在我国,一些国外企业利用我国大量的药方进行二次开发,并申请了专利;还有些民族传统医药被外国人无偿使用,例如,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的人参蜂王浆其实最早产地为我国吉林,但在美国被他人抢先申请了专利,对我国经济造成了极大损失,韩国人通过申请专利保护措施对我国的牛黄清心丸进行克隆后抢占市场[5],及对我国贵州苗族感冒名药“观音草”进行化学提取后包装上市,然后注册专利。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任由诸如此类的“生物剽窃”行为继续下去的话,我国以传统民族医药生产为主的企业或权利人将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遭受“生物剽窃”的损失,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对民族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笔者认为,知识产权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于对权利归属方面的明确界定。基于《中医药法》对民族传统医药进行法律保护,可以使得民族传统医药持有人明确自己的权利范围,能够自由选择法律保护形式,当权利遭到遭受侵害时,可以据法行使诉权,《中医药法》为监管部门提供了有力的监管武器,可以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权不受不法分子侵害。

(三)有利于促进民间医药的自我行为规范及发展

主席在强调实施健康中国的策略,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作用来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全面发展。在此战略布局下,中医药市场的需求潜力巨大,中医药行业的生产力大幅提高,大健康需求快速发展,中医药投资空前增长,中医药产业正处于增长期。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草药及中成药类批发市场成交额为1919亿元,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突破1.7万亿元,中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8442亿元[6]。中医药产业作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关键产业,可以利用科技创新,推动中医药行业由传统贸易模式转变为多元化发展模式,品牌竞争也随之变化,由注重“增量”转化为重视“存量”,由“扩容式”竞转化为为“挤压式”竞争,新一轮的行业洗牌加快。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在治疗本地区和本民族常见疾病多发病的过程中,缓解了病患痛苦,医好了许多无法治愈的疾病。我们应该看到,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基础和价值所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在发展和进步中形成的必不可少的元素,它是民族精神,民族生命力,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推进民族发展的强大力量。在现阶段,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下,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保护具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滢滢,庞震苗,郭健炜,等.我国中医药立法历程简述[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08):283-286.

[2]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J].卫生政策,2003(10):11-13.

[3]任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举行新闻通气会[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05):384.

[4]杨永苹.我国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若干问题探讨[D].中央民族大学,2007.

[5]同[4].

传统医药文化范文篇10

1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经中华文明演化而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点和面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成果、观念形式的整体集合和表现。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民族特色鲜明、内涵海纳百川的文化[2]。中医药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吸取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天文、地理、道家、儒家、佛家及诸子百家学说的精粹,具有无限的魅力与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即中医药文化的坚实根基[3]。中医药文化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中医药学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医药的语言文献,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思维方式、价值理念、文化功能和人文精神以及历代名医名家的生平及学术思想等[4]。了解中医药文化,既是学习中医药理论的必须,也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不少教育大家都有类似的总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艺术在于让学生喜欢你讲的东西”。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多读经典,不仅有利于理解知识本身,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继而思考、总结、创新。如果一味采取“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方法,不能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知其所以然,即便考试得高分,知识也可能未成体系,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由此可见,中医药院校应重视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学习中医药的兴趣,树立学习中医药的信心。

2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辨证思维

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辨证的思维一直贯穿于中医药发展的始末,也是中医药历经千年得以生存、不断被现代科学验证的瑰宝。中医药文化起源于先进的中国古代哲学,拥有丰富的辨证理念。也正是因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观,使得中医药和以抽象思维为特征的西方医药相区别。西方医药着重从微观层面上分析,针对的是疾病的致病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对待不同的病人采取的检测手段、治疗手段往往一致。而中医药更偏重于整体的“和”,讲究身体各部分阴阳平衡、和谐统一,通过辨证采取个体化的诊疗方案,目的是通过医药干预使患者恢复到病前整体“和”的状态。而中医药宏观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更符合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5]。而恰恰是这种宏观和辨证的思维与注重抽象的现代科学思维的差异,使得我们大部分被现代科学思维培养大的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包括现代大众对中医药的猜疑和不信任也主要基于此。要想教好中医、学好中医,首先就要锻炼自己的辨证思维,而学习和普及中医药文化是获得辨证思维的唯一钥匙。中医学的许多概念如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以及“观物取象”及“取类比象”等认识事物的方式,无不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中医药人才以及增强大众对中医药的信心。

3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医德仁心

纵观中国古代先贤所倡导的优秀传统道德,以德为先,以仁为首。尤其是从医之人,必须怀有仁爱之心,方能得始终。唐代孙思邈所著《大医精诚》中强调:“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对医生明确提出了“德才兼备”的标准和要求,只有具备这个品德才能称为“大医”[2]。学习中医药文化,能在感受古代大家仁心仁术的同时,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强化医德仁心的思想。

4小结

学习中医药文化对于学习中医药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中医院校应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科学、系统、全面地进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在这中间,中医高职高专院校也应立足于学校的特点,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文化教育计划。高职高专院校以服务于经济和社会为办学宗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中医高职高专教育主要是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合格的、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的医师和技师。

4.1主要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医高职高专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也相应在办学模式上进行多次创新改革,但因为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一些问题尤其是文化教育方面仍显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4.1.1中医药文化教育课程边缘化现在在不少的中医高职高专院校中,像“医古文”“中医各家学说”“中医经典选读”这些最为常见的中医文化基础课程只在极少的专业开设,且课时量很少,就连中医入门的“中医基础理论”也不是每个专业都有开设,这作为中医药院校不得不说是个损失。究其原因,与传统培养模式中专注技能培养、“通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有关,也与有限的教学课时有关。普通的高职高专教育学制一般是三年,因为医学教育的实践性不可忽视,所以最后一年为临床实践学习,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校系统学习时间只有两年。这和本科院校五年制学生在校学习四年时间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设有大部分与本科院校相同的专业,教授课程门数也与本科院校无明显差别。这就要求学校要在两年的时间内安排下本科院校四年的教学内容,学生也要在两年内基本掌握这些以后关乎他们自身就业的技能。这就使得课程安排非常紧凑,而那些看起来与医学技能相关性较小的文化教育课程、人文教育课程直接被压缩,文化教育课程被边缘化。殊不知,这样直接导致学生的中医专业文化素质以及自身人文素质达不到掌握专业知识的要求,学起来事倍功半,得不到精髓。4.1.2中医药教育西医化作为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方案却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西医化趋势,中医药文化教育有被淹没的危险。究其原因,一是受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层次要求、学生就业率的影响,二是模糊了两者基础理论的差异,忽视了中医文化宏观的理论概念,使得学生成为什么都知道一点、什么都知道得不多的“通用型人才”。越是根基不稳,技能越掌握得不透彻,知识结构非常单一,思维方式也流于片面,往往对口的专业岗位和受聘面非常狭窄,中医的继承出现危机。4.1.3中医药文化教育认识模糊由于受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不少学生甚至教师都对中医药文化教育认识模糊。有零星的文化教育课程或相关辅导,也不是系统的,缺乏统筹规划,达不到培植文化氛围、陶冶文化情操、树立文化信心的目的[6]。再加上高职高专的学生本身在知识面、知识结构、自学能力和积极性上有所欠缺,依靠松散的文化教育模式根本达不到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得不到体会,继而出现更加漠视文化教育课程的恶性循环,形成了职业教育的偏颇。

4.2建议

作为中医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提高中医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是目前教育教学面临的一项紧迫的、重要的任务。针对中医药文化教育的不足,中医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怎样解决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1)针对学制短、办学条件不同程度受限的情况,可以适当缩小专业方向涉及范围。既然目标是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主,那么可以把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到优势专业,同时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中医文化教育,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的校园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中医药的自信心,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兼备较深的文化底蕴和熟练的医学技能的中医药人才,从而也提升了学生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2)凸显出中医特色的办学特点,平衡中医药课程和西医课程的开设比例,提高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地位。在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势必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成为现代社会的医生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古训“医乃仁术”和“医者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7]。通过学习中医药浩瀚的文化瑰宝,让学生们“爱中医、学中医、用中医”。3)对学生要积极沟通,了解他们的知识背景和结构层次,做到因材施教,不可好高骛远,也不能妄自菲薄。对教师更应加大中医药文化的继续教育力度,提高其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有好的领路人,才会有兼具医德仁术的追随者,才能更进一步普及至大众,推广至世界。总而言之,中医药学是根植于中医药文化这片沃土的宝贵遗产,要想学好中医药、用好中医药,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学习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院校包括中医药高职高专,都应加强对中医药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可舍本逐末,而丢掉了中医药教育的精髓。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真正中医思维的中医药人才是我们的永恒目标。

作者:周瑶 唐毅 龚宗跃 邹艳 单位: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

参考文献

[1]张大伟,常征辉,李建生.中医学类专业临床技能实训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改革实践[J].中医杂志,2017,58(2):178-180.

[2]周文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医药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实现路径[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3]熊辉,黄政德,李江山,等.卓越中医人才培养的思考[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5):17-20.

[4]陈小平,孙相如,何清湖.中医院校加强中医文化教育的理性思考[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6):3-6.

[5]贾成祥,郭德欣,张晓利,等.中医文化学科内涵建设的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