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7 05:47:25

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传统文化教育论文篇1

在社会学中“文化的构成包括符号、语言、价值观、规范和物质文化”。一些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语言间的区别不仅反映了言语者的需要和环境影响,而且它们还会对言语者看待世界的方式产生影响。例如价值观就是通过符号系统来传递的,例如传统习俗、艺术、娱乐及其他媒介,而价值观能决定社会的目标和理想的普遍和抽象的观念。文化的力量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价值观,因此,有学者把文化实力定义为软实力。文化的认同离不开传播,教育则是文化进行传播与继承最重要的方式。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也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国务院2001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虽然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在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项就是追求世界教育潮流的新理论,而忽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缺乏培养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系统。因此,在基础教育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改革,不仅是因为有着最多的受众,更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先导性作用。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觉性、强化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培育人文精神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2基础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

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西方文明并不适应中国的教育,不能给予学生中国社会需要的能力,要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整合西方的思想,不能盲目照搬西方模式。他主张用中国传统办学形式,先学习以儒家为根本的传统文化基础,再将西方文化有选择地融入其中。简而言之,先树立起儒家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再吸收西方文明。陶行知推崇杜威用实用主义取代传统教育的模式,他结合了中国的国情,在学习西方的同时,对基础教育进行了本土化的探索,根据生活经验对于西方理论进行本土化改造。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基础教育不再是模仿单一国家的模式,而是全方位地把各国先进理论与我国国情相结合,进行了具有本土化特性的教育改革实验。20世纪90年代,素质教育被提出后,各式各样的西方的教育理论与研究方法被广泛引入与传播,成为基础教育的理论指导,并在实践中进行本土化的探索。由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基于个体生命成长需求的教育理念,构建了新型的学校形态“。新基础教育”目标培养适应时代的青少年,重在教育学生获得“人”的能力,对教学进行改革,为进一步教育本土化探索了道路。但在教育理念不断出新,教育方式不断改善的同时,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被忽略了。

3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及理念

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2006年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尽管如此,传统文化教育的振兴也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问题,特别是由于学校的条件限制,许多活动无法展开;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教学能力不足;在课业压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等。这需要人们转变教育观念,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和它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优秀品德养成的作用。随着“中国学”和“儒学”在国际上的兴起,传播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崇尚古典教育的私塾,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了热门话题,人们对于传统文化教育也有了更多的认可。在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总结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并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实践性、系统性的指导。同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在教师节前往北京师范大学时,提出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重点就是要加强传统文化,扩大教育内容中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传播、继承性,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下去,树立学生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认同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4传统文化教育在基础教育实践中的探索

4.1调整教育内容,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要不断扩大传统文化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分量,在原有教学内容里增加传统文化内容并加大在考试中的比重,同时设立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例如书法、诗词诵读、围棋等,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技能。实现这些,这同时也需要加大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学术研究、相关课程设计和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进修的投入。

4.2进行形式创新,形成多样化的渠道要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就要通过多种渠道,全方位地进行。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加大传统教育的内容,更要通过增加传统文化活动,例如讲座、广播、网络等,利用各种媒体方式多维度地增加学生的参与。把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纳入学校教学成果的规划,作为一项学校水平的评价标准。与此同时,鼓励教师或班级体,自行选择传统文化活动的内容,学生间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生活,潜移默化地为传统文化学习打下基础。

4.3对学科教学改革,将传统文化与各个学科联系起来,相互渗透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育,一方面增加传统经典的内容,另一方面不让学生局限于背诵,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学的情怀和魅力,增加模仿创作的练习。历史课程也不仅是通史上关键字的背诵,从中国历史人物和爱国人物等角度,让学生对我国历史有着更生动的理解,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增加艺术类课程的分量,美术、音乐、戏剧等都是培养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艺术课程,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特点,提升对于国家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德育课程则从传统文化出发,结合现今社会,不能停步于说教。指导学生的道德自觉,树立良好的三观,最终实现健全人格的培养。

传统文化教育论文篇2

一、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在诵读经典中感悟传统文化精髓。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古就有注重音韵的传统,多数文化经典适合诵读,不仅可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加深记忆、增进理解,更可从中体会到民族特有的文化美感。由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典传承悠久、内容丰富,教师应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水平,由简入繁地安排每个年级、班级的诵读内容。如低年级的学生可要求其诵读较简单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孝经》《弟子规》等,中高年级的可读一些稍长的宋词、《论语》等。在时间安排上可为一周一节或两节课,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致熟读成诵,牢记在心。在诵读中学习,可以更好地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穿越时空,延伸扩展,把握文化特质

传统文化是厚重而凝练的,在精巧的篇章中蕴含丰富的哲理与情感。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探究适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特质。比如,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作品作者所处的年代,讲述作者的人生经历,把学生思绪拉到作品创作的年代及作者所处的境遇,体会此情此境,领悟其思想。再者,在本作品的基础上延伸扩展一些与此作品相类似的或相关联的文章,让学生在欣赏、比较其他作品中更深刻地理解本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情感。

三、结合生活实际体味传统文化内涵

文化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要更好地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对文化传承的意义是深远的。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乐趣,在快乐中、无意识中学习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通过“对对子”“灯谜”“诗词朗诵”等形式让学生领略汉语的结构之美、韵律之美、节奏之美。

传统文化教育论文篇3

1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其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等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以其鲜活的生命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着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如今,“全球化”、“地球村”加速了世界各族人民相互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将以怎样的姿态参与合作与竞争,是摆在每一个中华儿女面前的严肃问题。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遗产,也带来了因袭的重负。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了解和传承本国的传统文化,是责无旁贷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分辨能力,了解传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分析传统,有助于他们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变革传统,也有助于他们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我们的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以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着极大的便利性和可行性。

2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光辉灿烂、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包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内容。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它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影响甚深,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现实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严重缺失了。参酌学界既有成果,本文拟就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试作论述。

一、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主要表现。

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今天,平心而论,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沦为“岗前培训机构”,学生人文教育尤其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力度不大,已是严重缺失。详而论之,主要表现如下:

(一)传统文化知识欠缺。

在一所职业学校的调查中,中国传统文化竟然被爱玩的学生误以为点燃鞭炮,被有经济头脑的学生误以为能卖高价钱的老古董等。有了这样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冷漠症,在许多学生眼里,中国传统文化就可以简化为“帝王戏”、“辫子戏”、“戏说风”等等。所以,不知道周杰伦、“超女”在同龄人面前就无地自容;对中华民族自己的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相当冷漠,遑论该节日的来源、意义。有人曾在北大做过一项问卷调查。结果令人深感遗憾:如今的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不深,知之不多。大多数大学生表示他不太了解孟子(52.2%)、荀子(69.2%)、墨子(68.6%)、王充(78.1%)、董仲舒(71.6%)、朱熹(70.3%)、王阳明(95.9%)、黄宗羲(71.4%)、魏源(61.9%)等古人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对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北大第一任校长严复表示比较了解的仅40.1%,而不了解的达59.9%。有93.2%的大学生未看过《说文解字》,77.2%的大学生未看过《孙子兵法》,未读过老子的《道德经》的达86.8%,未读过《资治通鉴》的占72.4%,未读过《史记》的占58.9%,就连《三字经》未读过的也达69.4%。而且,我们在与大学生的交谈中发现,即使表示自己了解某些古人和古典著作的,深入了解后发现,也有不少水分在其中。大多数大学生写不出几个自己所熟悉的中国传统曲目或古典曲目。在调查问卷中,填的最多的三个曲目如《窦娥冤》、《高山流水》、《牡丹亭》分别仅占34.1%、31%、23%。[1]错误地认识传统文化,国学底蕴深厚的北大尚且如此,遑论以职业技术教育为己任的高职院校。

(二)传统美德观念淡薄。

《论语·先进》中所列的孔门四科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儒家将列于德行首位,深深寄寓有德行是人之为人的首要问题。相反,高职学生在美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恰恰十分严重。他们不是不懂得道德,而是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严重脱节。在公共道德方面,一些大学生在公共场所,如乱涂胡画于教室的墙壁,大声喧哗于安静的自修室,乱扔垃圾于美丽的校园等等。在人际关系道德方面,高职学生交往的对象主要包括同学、朋友、老师、父母等。他们在学校和以同学为主的他人关系淡漠,表现为同学关系尤其是寝室关系紧张,彼此之间互相猜忌,以至发生殴打等校园暴力事件。对老师的态度也不端正。古代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换句话说,学生对待老师,应该像父母一样尊重。现在的孩子从上幼儿园直到高校毕业,有几十甚至上百的老师教过课,让学生们把每一位教师都牵挂如父母,似为苛责。但对老师不应失去最基本的礼貌,当代的一些大学生上课迟到、说话、睡觉之现象,不绝如缕;在外面见到老师不打招呼,也成家常便饭。就此,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曾指出:“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虽然拥有优秀的学业成绩,但缺乏合作精神,待人接物缺少文明礼貌”[2]。对父母态度不端正。儒家文化提倡“孝道”,子曰:“唯父母之疾是忧”。对待父母的态度是考察一个人的品行的基本准则。而现在一些高职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却连基本的孝道都不能保证。其所接受的新鲜事物当然比他们的父辈要多,但部分学生却视父辈为老腐朽,对父母的好言相劝,轻则沉默抵抗,重则大声呵斥;更有甚者,经不起形形的物欲诱惑,将父母当成了印钱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无视父母挣钱之艰辛与生活之俭朴。[3]另外,一些学生缺乏诚信,考试作弊、骗取助学金等不良现象时有耳闻。

(三)传统生存理念扭曲。

《周易》言曰:“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一语中的,道出了人之为人应有的人生态度、生存理念。君子应该胜不骄、败不馁,直面人生中的挫折与逆境,依靠自身的智慧、能力和意志不断克服困难、超越自我,从而实现自身的目标与价值。而一些高职学生入学以前,往往都是当地的成绩不错的孩子,一来到高手如云的大学,由于压力过大,便产生自卑心理。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十分令人震惊,每年都有学生因受不了或生活或学习或情感的压力而自杀,甚至还出现了残杀同学的发指事件。人本群体动物,固有群体意识。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国古代士人对民族和国家有一种庄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譬如,屈原为楚国大夫,本可衣食无忧,而他却偏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国忧愁投水而死;大诗人杜甫贫困潦倒,却“每饭不忘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这些都是将自身与天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典型。大学生受教育的目的小则为己为家,大则为民为国。而当前大学生学习的目的则过于指向“为小”。据调查,有25.7%,也就是1/4还多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找一个舒适、称心的工作,这失去了国家每年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培养大学生的根本意义[3]。

二、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

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的缺失,不是一时一地的原因,而是有着多方面因素。究其要,盖如下:(一)高等教育的失误。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范围内,传统文化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人”的培养逐渐被“才”的训练所取代。18世纪中叶,美国开始出现专业教育,最初出现的是神学、法学和医学讲座。

19世纪以后,技术教育(technicaleducation)也开始出现。一些技术学院开始建立。传统的文科学院也开始建立工程学院或系科。1847年哈佛建立了劳伦斯理学院。同年,耶鲁也建立了一个新的科学技术系[4]。中国19世纪后期开始学习西方,发展专业技术教育。20世纪专业技术教育得到蓬勃发展。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工程技术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到了20世纪中叶以后,这种忽视人自身素质培养的专业技术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如核扩散、环境污染、精神危机,出现了所谓的“发展综合症”这些问题,是专业技术人员无法解决的。一些著名的大学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并试图加以改进。哈佛大学1945年发表了题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报告,将教育分为通识教育和专门教育。通识教育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认真负责的人和公民的人生生活需要。专门教育则给予生活某种职业能力训练。根据这个报告,哈佛提出了核心课程计划。其他大学也纷纷模仿,以必修或者选修等各种形式提出了自己的一般教育课程。由此可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人类教育史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普遍趋势。我国高等教育从1952年院系调整和全面学习苏联模式以后,急于摆脱落后面貌培养大批人才,工程技术专业教育过度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忽视。这虽为时代使然,但却给整个高等教育包括高职教育带来了人文教育,自然含有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5]

(二)深层文化的冲突。

传统文化与职业技术文化存有诸多龃龉之处,造成其在高职院校的冷落。譬如,教育价值取向不同。

传统文化忽视个人在职业活动中的价值,学习主要为求得功名,以改变其社会地位,而现代的职业技术文化则重在赋予读书人某种生存技术。故而,我国历来没有培养劳动者的教育观念。不论是“官学”还是“私学”,皆以科举取士作为目的,视技术、技能为“奇技淫巧”,职业技能的继承发展仅存在于民间,以师带徒、口传手授。这种较强的轻视技术的倾向,至少从隋唐开设科举考试之后就已经十分明显了,使得中国人对技术有一种道不清、说不明的鄙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一语道破天机。或因实用知识、职业技术教育代表着被压迫阶级的生活,意味着低下的社会地位,导致人们一段时间对实用知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这种轻视。再如,思维方式不同。传统文化中,教育多以传授知识为主,比较看重“顿悟”

和“体悟”,不甚讲究严密的逻辑推理,一切都无须作具体分析,只要体会领悟即可。职业技术文化却不同,其所面临的生产现象纷扰变化、不可预测,而且生产过程不尽相同,静态的领悟大多劳而无助。即使要想体察也只能是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而不是在课堂上纸上谈兵。[6]如前所述,在高扬职教大旗、技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位置如此之高的今天,由于传统文化这种固有的缺陷不能与时俱进,受到高职院校的冷落,个中原因也就不言而喻。甚至因噎废食,索性敬而远之。超级秘书网

(三)民族心理的伤痛。

鸦片战争之后1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大转变的时代。外强侵略使中国遭受空前屈辱。有识之士奋勇急起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经过到辛亥革命,然后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文化斗争。这期间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切的反思,将其与西方近代文化作了比较后,发现中国确实落后了,必须改弦更张、急起直追,于是高举科学与民主两大旗帜,作为前进的目标。这对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但,“五四”新文化运动则集中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其影响虽遍及思想界、学术界、文化界、教育界,但以教育界为甚。当时一些比较激进的人士要求全面抛弃旧传统,认为中国“百事不如人”,于是提出“全盘西化”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无庸赘述,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过诸多误区。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也基本持否定态度,过分强调封建糟粕一面,而对其批判有余继承不足,“”期间更是予以了彻底的否定和扫除。这种民族心理的伤痛,导致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教育的巨大断裂,直接的后果是造成了整整一代人特别是高校学生,尤为高职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了解和认识上的空白;间接的也是更重要的后果,是在人们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普遍忽视传统文化的意识。“”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逐步形成,这种错误的思想意识虽已得到了根本纠正。然因历史惯性,社会上仍缺乏对青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的充分认识,使得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严重缺失。[5]P25-26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是博物馆里德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7]。它的缺失已经造成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的总体较差,现状堪忧。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更是凭借综合国力的强大、文化传播方式的发达,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而在强调职业技术文化的高职院校,更是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至于如何开展这项教育,那当是另文讨论的话题,此处不赘。

参考文献:

[1]陈占安,等。当代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53-58.

[2]范绪锋。著名史学家张岂之谈入世后传统文化教育:立足本土拥抱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2-01-05(2)。

[3]王培军。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129-131.

[4]陈学飞。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32-35.

[5]廖赛娟。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中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25-26.

传统文化教育论文篇5

1.1高职院校大学生不够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欠缺明显

传统文化包括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表现形式有诸子百家、艺术、传统等等.对此我们对浙江省部分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思想的认识较模糊.诸子百家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为儒家,而在我们“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的调查中,选择“儒家”的占46.3%,“道家”的占18.9%,“法家”的占16.4%,“名家”的占12.5%,“不知道”的占5.9%.有些学生分不清道教学派与道教,也不太了解佛教、道教的区别.67.1%的学生不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儒家提倡的一种社会理想.艺术方面,校园中日流、韩流的追星族随处可见,但是当问及文人墨客大家却一脸茫然.并且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对中国传统曲目或古典曲目了解甚少,而对周杰伦、“超女”等明星却如数家珍.传统方面,在“您读过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几本?”的选项中,大学生选择“四本”的占19.3%,“三本”的占30.6%,“二本”的占18.9%,“一本”的占21.4%,“全无”的占9.8%.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在诵读中国传统古典文学味同嚼蜡,对端午、中秋、清明等民族传统节日不感兴趣,而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却趋之若鹜.高职院校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容乐观,而在学习态度方面也是让人堪忧,在“保持现有的课程基础上,您对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或传统文化讲座的态度如何?”选项中,选择“愿意”的占30.6%,选择“无所谓”的占36.2%,选择“反感”的占33.2%.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不仅对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而且学习态度比较消极,这一现状值得我们反思.

1.2高职院校大学生传统美德的缺失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将会受到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人们的理想、观念、道德、情感和心理,也必然是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优秀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当今大学生中日渐式微.高职院校一些大学生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在传统文化道德弘扬方面也不尽人意,传统美德的缺失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文明意识缺失.一些大学生在公共场合仪表不整;一些大学生在上课时候接听手机或睡觉;个别大学生情侣在公共场合举止不雅;有些大学生不爱护公共财物,乱扔垃圾等;一些学生讲求利益而轻视理想,追逐功利而不见奉献.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和青年教育,他也说过:“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虽然拥有优秀的学业成绩,但缺乏合作精神,待人接物缺少文明礼貌.”

(2)诚信意识缺失.一些大学生思想浮躁,希望不劳而获,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大学生助学贷款到期故意拖欠不还;有的大学生就业求职信息弄虚作假.在我们的调查中还发现,每年有相当多的学生拖欠学费.其中大部分学生的原因并不是家庭贫困,而是用本应用来上学的钱却花在了物质享受、精神娱乐上.

(3)责任意识缺失.大学生顶岗实习随意迟到早退或者出现旷工现象;还有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观念较淡薄,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强调自身利益,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对国家大事麻木不仁.

1.3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不浓厚

高职院校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大学语文课程处于“边缘化”地位.课程任意删减,课时缩水,语文老师缺乏,甚至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学校对专业教师片面强调其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忽视了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得专业课程不能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虽然学校也开展一些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学习《弟子规》等,开展人文大讲堂,但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层次偏低,人文氛围不浓.“您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氛围的总体评价是”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很浓厚的占21.7%,选择浓厚的占26.7%,选择不太浓厚的占30.9%,选择很不浓厚的占20.7%.

1.4高职院校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缺乏

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比较薄弱,教师整体传统文化知识比较贫乏.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也很少涉及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学校没有专任教师,也没有教材.人文课程在高职院校开设没有地位,教师配备严重不足,且教师培训、提高机会少,导致知识日渐老化,文化素质日益下滑.专业课教师虽然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知识结构单一,文史哲知识贫乏,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重视,文化素质较差.思政课教师队伍学历层次普遍比较低,素质参差不齐,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2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缺失的原因分析

2.1高职院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

高职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急功近利思想,价值取向趋于功利性、实用性,从而导致出现了重技能轻人文、重实践轻理论、重现实轻传统、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把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地位,把考证作为学生培养重要工作来抓,再加上学制短,人文教育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往往容易被忽视.

2.2招生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按照我国的招生政策,高职院校录取批次排在后面,录取学生的分数比较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除了小部分学生文化素质还可以外,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总体偏低.大学生不仅自然科学知识不够扎实,而且文化素养也比较低,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太重视,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深刻,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严重不足.

2.3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不足

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发展历史都比较短.我国现有高等职业院校1100多所,在2000年以后由原来的中专、中职组建或升格而来占50%左右.同时一些高等职业院校还存在底子薄、规模小、投入少、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等现象.面对日益激烈竞争的社会,高职院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都投入到扩大规模、招生、就业上,重专业培养,对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人格、健康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文教育重视不够.高职院校人文环境的弱化,人文教育的缺失,很难形成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

2.4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比较薄弱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存在严重不适应的现象.数量上不足,思想不稳定,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出路、待遇、发展等问题上还没有有效的解决.专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素质不高,队伍中许多人没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科背景.虽然能够做到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与沟通,但很难做到在思想上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教育学生.

3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3.1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并发展的,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内容,也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这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体系的构建和目标的实现,更有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宇宙哲理、人生理想、价值取向、历史教训、审美情趣等,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职院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高职院校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教育相结合,逐步使高职院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结地和传承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

3.2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或传统文化选修课,同时各课程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课堂教育是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大学语文课程是在中学语文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增进文化修养的重要课程,其主要内容选取了传统文化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选取了中外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文学名著,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鉴赏和领悟文学艺术作品的能力.选取了现当代著名作家、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关于语文学习的作品,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技能的要领.高职院校通过开设大学语文或传统文化的选修课是十分必要的,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必将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门课程的渗透.特别是“两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更是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同时,充分挖掘相关专业课程的人文内涵,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中.只有各课程在传统文化教育上的整合互动,才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3.3开展丰富多彩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

高职院校要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实践的氛围,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的成长.一是利用“人文大讲堂”等阵地,邀请国学名家到校园内开设传统文化系列讲座;二是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橱窗等大力宣传,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文艺表演、电影节、知识竞赛、写作比赛、演讲比赛、研讨会、读书节等各种活动,让学生领悟国学的魅力.三是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活动可以在传统节日组织各种民俗活动,紧紧围绕节日主题,体现民族风俗和民族心理,挖掘传统文化节日的文化内涵.如围绕“年俗文化、说生肖、饮食文化及春联文化”等为主题,在调查访问、上网查找相关素材,动手整理资料、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对当地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民间建筑、名人轶事等进行考察,了解当地传统文化,并在实践活动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

3.4加强传统文化与网络媒体的结合

在网络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手段、新空间、和新渠道.当代大学生是网民群体的主力军,一方面他们思想比较活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也容易受到网络负面思想的影响.如果大学生在网上长期得不到先进文化的正确引导,大量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就不可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占领网上阵地,扩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受众面,增强教育的互动性.高职院校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借助国学网、国学论坛、高校联盟等网络平台,推进校园文化网络建设.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开辟传统文化网络园地,并通过网络平台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在正面渠道进行灌输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博客空间、QQ群、MSN等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做到“润物细无声”和“寓教于乐”,从而提高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的效果.

3.5加强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校园文化离不开传统文化,缺乏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必然没有深度和厚度,发展也缺乏后劲.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优秀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教育内容,它的存在必将对全校师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方面受到积极的影响.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传统文化教育论文篇6

当代大学生正是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和平演变”论中“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的第三代”中的“第三代”。而作为“第三代”的大学生也正如杜勒斯所说的,接受着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盲目追求美国大片、快餐文化、饮食方式与习惯(如西餐)、圣诞节等洋节等西方文化,但是对其中的内涵却不甚了解,只是一味模仿与盲目追逐。传统节日也被他们看作除双休日以外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在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同时,道德素质低下也成为当代大学生身上存在的几大问题之一,不知礼义廉耻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笔者看来,道德素质的缺失相当大一部分原因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漠视。那么,为什么当代大学生如此追求外来文化而忽视或放弃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外来文化冲击以及自身发展偏差

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叩开了闭关锁国状态下的中国的大门,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认识失当之处。因而,“全盘西化”论就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被提出。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文化热”研究中出现了一股否定民族文化,鼓吹全盘接受西方文化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思潮。这些错误思潮的出现,正是对中西文化关系认识失当造成的偏激结果。

2.社会影响以及传统文化的极端演变

现代社会不再像传统文化那样去追求美德与正义,而是转而崇尚美色与金钱;无私与奉献不再是社会风尚,奢侈与浮华反而成为时代潮流,享乐主义与主义、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大行其道。当代大学生虽然有自主能力,但因教育不完善还不成熟。因而在面对社会中的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诱惑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的负面舆论时不能有效辨别和抵制。在这种情况下,外来文化正好可以迎合大学生追逐诱惑的心理,所以大学生崇尚资本主义文化也就显得“合理”了。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作为一种至善主义文化,正好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但是为什么会被社会所背弃呢?此消彼长之下,大学生越来越追求开放的外来文化而主动远离教条死板的传统文化。

3.学校应试教育造成对传统文化以及道德素质教育的忽视

我国虽然早已在教育领域推行素质教育与博雅教育,但是应试教育至今仍是我国教育者的主要手段。学校以学生成绩好坏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在小学、中学阶段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而进行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在传统文化与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只教知识不教做人。由于大学中“放羊式”的教育,除了上课时间外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又怎么会主动接触教学计划之外的内容。所以学校对传统文化与道德素质教育的忽视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与道德素质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高校进行传统文化与道德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学术道德方面

大学生作为未来学术的后备军和主力军,其学术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培养质量,而且关系到整个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学术道德水平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热门话题。而如今大学生违反学术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数据表明当前部分大学生在学术行为中较少考虑到学术与学术道德规范存在的内在联系,其学术道德一时亟待提升。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与道德素质教育,讲诚信观念求实观念深入大学生心中,是提高大学生学术道德水平进而提升大学生乃至国家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2.社会方面

当今世界到处充满贪婪与欺诈、腐化与堕落、色请与暴力、邪恶与疯狂。作为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社会的诱惑时,难免会做出失当的行为。人性不可以放纵,放纵必然引发社会混乱。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现代西方文化,是一种解放人性的文化,它既是现在文明的源泉,也是造成当今世界社会危机的根源。当今高校应当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去,使大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有益的营养,摆脱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推崇,为倡导和构建至善主义新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创造条件。

3.国家方面

中国如今正在走“和平崛起”道路,而中国的崛起是在失去世界政治、经济、文明控制权150年之后的再度崛起。中国的崛起除了靠经济、军事外,还要靠国家软实力。而如今,暂且不谈西方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只谈学校教育中的英语与语文。有很多学生连汉语都学不好就开始拼命学习英语,对英语的掌握炉火纯青,而对汉语语法却一窍不通。大学中有很多专业甚至没有语文课,而英语却成为必修课,考四六级成了大学中的时尚。其实一个国家的强大并不取决于国民对其他国家语言的掌握程度,而取决于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程度。很多国家都在学习中华文化,而我们却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视而不见。在前面谈到的政府“外脑”中的各类机构,不得不承认以后的机构成员将会是优秀的大学生,而作为主体的大学生连自己国家的文化都丢了,还谈什么“为中国策,为国是谋”。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是文化融合与反融合的进程。历史上每一个大国崛起,实际上是某种民族文化的崛起,在刀光剑影中伴随着众多弱势文化的消亡。“物竞天择”法则决定了全球文化品种的兴与衰、存与亡。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今天已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国家软实力,更是为了在中华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时能把民族之魂传承下去。

三、高校进行传统文化与道德素质教育的途径

高校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与道德素质教育,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凝聚力与国民对自己国家文化认同程度,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至关重要。

1.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触多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缺乏直接系统的学习。在短时间内,大多数高校的教育还将会是应试教育。既然短时间内无法改变这一现状,不妨将传统文化纳入大学的教学计划中,将传统文化作为一门必修课,使大学生接受系统化的培养与熏陶。通过接触优秀传统文化使大学盲目追求外来文化的浮躁之心沉淀下来,进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2.优化教师队伍,选用优秀教材

在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中,教师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才与发展。因此教师在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外,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教师在教学时应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寓于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举办相关的讲座等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结语

传统文化教育论文篇7

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的积淀,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屹立于东方之林的肥沃土壤。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一)“爱国”文化增强主体认同、创业自信,丰富创业文化内涵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中国历史上无数的志士仁人书写了精彩纷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篇章,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的“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等,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蕴藏着“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铸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辉煌。现阶段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凝聚到为国家统一、繁荣和富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上。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激发当代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和价值观自信,利于形成共同的团队愿景,增强其创业团队的主体认同感和面对挫折、坚定信念的执著力。

(二)“和”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夯实创业文化基础

古代圣贤追求和谐的思想由来已久,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和谐理念,如提倡“天人合一”的精神,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崇尚“和为贵”思想,利于营造和谐和睦共处的人际关系;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应尊重历史自然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讲,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在现代的延续和升华。“和”文化为建立和谐社会提供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这种普遍和谐的观念体现了传统文化宽容的品格和智慧”。大学生加强传统文化学习,有利于构建公平、公正的创业环境,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自由、平等、守信的“契约精神”,形成凝心聚力的团队。大学生创业不能仅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甚至仅为赚钱满足自我的物质需要;应合法创业、守法经营,守住道德的底线,为和谐社会做贡献。

(三)“信”文化崇尚诚信守信、合法经营,构建创业文化核心

“仁、义、礼、智、信”被认为是一个人基本的五种道德,称为“五达德”。诚信作为中国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深邃的见解和丰富的内涵。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古人讲诚信、守诺言案例很多,宋就“以诚感人”、季礼“赠剑”、季布“一诺千金”就是典型例子。这样的文化思想精华对促进商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儒家“义利观”的价值核心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在经济交往中表现为重信守信,经营者除追求经济利益还应注重追求高尚的人格,表现在经济活动中即为孔子所说的“义以生利,利以平民”。著名企业家李嘉诚曾说“:一个企业的开发意味着良好信誉的开始。有了信誉,自然就会有财路,这是必须具备的商业道德,就像做人一样,忠诚,有义气。”在社会转型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私自利等落后道德拥有市场,出现炫富、毒奶粉、小悦悦事件等大量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现象,需要大学生发扬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华,培养高尚的个人情操,做严守法律、恪守道德的良好公民。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应使诚信教育贯穿始终“,民无信不立”“童叟无欺”等诚信观应成为当前经济模式下必须遵守的商业准则。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而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创业教育风生水起,探索出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模式等多样创业教育模式,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在整体上相对滞后,创业教育的学科基础薄弱、意识淡薄,缺乏创业思维与创业精神方面的教育,其主要原因是:

(一)大学生对创业的认同感不高

传统文化蕴藏着指导人们创业的价值追求、行为理念,也包含着对创业的巨大偏见,受传统“重士轻商“”重农轻商“”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典型表现是把“商业”列入“君子不为”的低贱职业。在历代经济立法中,抑商政策是重要的一部分,新兴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思想家们认为“‘工商重则国贫’,工商是动乱的根源,为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压制、限制工商业,尤其是商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商业的认同感,阻碍了商业的正常发展,使创业思想的发展和深化受很大限制,直接影响了当代高校创业教育、家庭教育及大学生个体的发展。

(二)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产生偏差

“中国的几千年来是一个重人伦、重整体、人们习惯与在‘大我’,甚至‘无我’的集群化共同体中生活”,塑造了中国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但同时也形成了墨守成规、安于现状、顺其自然、害怕竞争的思想,创业所需的竞争、进取、开放、独立等品格失去了其生存的文化沃土。中国家长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过度期盼,“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成为中国大多数人的基本价值取向。加上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忽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中重智商轻情商、重分数轻人格养成、重书本知识轻综合素质等普遍教育行为,阻碍了学生创业意识的发展,导致高校大学生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受到挫伤,极大地影响了创业活动的开展。

三、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弘扬和利用,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对当代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价值。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深入研究我国传统文化,自觉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继承发展、兼收并蓄是大学生创业与立身处世的根本。

(一)转变就业观念,孕育创业氛围

针对传统文化中“抑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维理念,创业教育需要引导大学生完成从“天之骄子”到“创业者”的角色转变,培养他们的创业动机、志向、信念,激发他们强烈的创业愿望,把“君子不为”的低贱职业转变为“香饽饽”。“‘良禽择木而栖’这句话隐含了一个道理:宽松的环境是创业活动的有效保障。”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从舆论导向、社会宣传、价值观念上鼓励创业、崇尚创业,提倡人人想创业、会创业、敢创业的社会氛围,倡导与人为善、关爱宽容、和衷共济、发展共赢的社会风尚,营造崇尚创造、褒奖成功、宽容失败,善待他人,善于合作的和谐创业环境。

(二)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刚柔相济”的辩证精神“、经世致用”的责任精神、“崇德尚学”道德养成的人文精神以及“专心致志,知难而进”的学习态度等均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财富,能为当代大学创业实践提供学思结合、理论实践结合的精神财富。创业是极具挑战性的社会活动,是对创业者自身智慧、能力、气魄、胆识的全方位考验。大学生要想创业成功,必须挖掘和梳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遗产,赋予这些思想以新的理解和内涵。

1.创新精神。

先秦时期众多文人学者以独特的视角、别开生面的创新精神和超越时代的睿智卓识,创立各自的思想、学说。形成对后世影响重大的儒、道、法、墨、兵、杂、名、纵横、阴阳、小说等“百家”学派,使先秦诸子时期成为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大学生要站在时代的浪尖上,敢于创立自己的“学派”,兼容并蓄、推陈出新。

2.团结协作精神。

传统文化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深刻地体现了“爱人”的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3.竞争意识。

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儒家思想,虽屡屡碰壁,仍“知其不可而为之”。老子认为“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在中国历史上,“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均充分反映了刚窘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激励中华儿女奋发努力、积极进取。

(三)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培养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王守仁最先建构的学术宗旨和思想体系,他说“‘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一也。近世格物致知之说,只一知字尚未有下落,若致字工夫,全不曾道着矣。此知行之所以二也。”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说的是“引导人们不要将道德认知与生活实践‘分作两件去做’,从而肯定它们是一个不能割裂的同一过程,以使人们能在生活实践过程中顺利克服那‘不善的念’”。引导人们不要将道德认知与生活实践分开,后逐渐演化为“知”指科学知识“,行”指人的实践,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陶行知强调“亲知”,即从“行”中,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知行合一”充分地解决创业活动何以可能的问题。

1.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应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施中,高校应注重针对性、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启发、诱导、挖掘大学生创业潜能,培养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建立具有行业特征、学院特色、创业特点的体现教育特征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成果孵化方式。可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实施“‘专业+创业’的复合型人才教育方式”;创立创业教育网站,提供创业知识、创业案例、创业模拟等学习内容,开展自测训练和创业指导;培养创新力、行动领先、关系能力和把握机会与创造机遇的能力,学会识别和评估市场机会,学习如何制订创业计划书,加强创业技能方面的训练。

2.鼓励大学生参加创业实践。

创业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个性,开发和释放各种潜能,实现创业教育目的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通过开展文化讲座、经典诵读、名著欣赏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通过献爱心活动、志愿者活动和日常行为规范评估等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行为水平,引导他们以传统文化中的仁人君子为楷模,自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完善自我人格;通过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创业能力的场所,如创业实习基地、商业一条街和创业园等,让大学生体悟创业过程和创业价值,以全面提高创业素质;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全国性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把一些创业活动的优秀成果直接推向市场;组织学生参加“GYB”“SYB”等创业培训,带领学生考察企业创业的经历和经营状况,邀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和成功人士开展创业方面的讲座;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创新课题或协助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激发专业学习的热情。

四、结语

传统文化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党员;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引言

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承载着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加强党员教育重要且必要。“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并从中认识到了社会发展得一般规律,明确了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然而,在新的形势条件下,共产党员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而且也应当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积极、主动的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当前我国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存在着党员传统文化教育不被重视、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缺乏考评以及党员传统文化教育质量一般等诸多问题,需要今后加以关注和解决。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然后针对这一现状论述了新时期加强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当前我国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打造“文化强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切实发挥优秀文化的教育作用、引领作用。在这种条件下,各级党校、各级党组织单位纷纷开始开展党员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了对党员传统文化的教育。然而从实际的教育现状来看,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党员传统文化教育不被重视

当前许多党员仍然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没有对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正确的认识,因此往往抱着应付了事的态度去学习传统文化或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据了解,当前虽然许多党校开设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而且大部分党员都乐于去选修这门课程,但是正如我们进行调研所听到的,“相当一部分党员之所以选择传统文化教育,是为了避免纯粹地听理论宣讲”,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教育并没有真正被党员所重视,因此当前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2.党员传统文化教育质量一般

党员传统文化教育是在近些年才被真正重视起来的,它所开设的时间有限,在课程安排、教师配置等方面还不完善,因此使得当前我国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一般。首先,党员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安排不尽合理。一些党校虽然开设了传统文化课,但是这些课程一般被放到党员培训的最后一课,或是穿插在中午或者晚上的某个时间点上。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课在党员教育体系中只能处于边缘位置,而传统文化教育则沦为“花架子”。其次,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还不够专业。一方面是当前许多党校、党组织单位开设了传统文化教育,但是却缺乏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任课教师,而且在开设传统文化教育时没有对传统文化内容结合时展的需要进行筛选,因此使得教育效果一般。

3.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缺乏考评

十报告中指出要实现文化强国,切实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和教育作用。在这种倡导下,各级党校、党组织单位纷纷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或培训,积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中营养来提升党员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优化党员行为作风,强化党员党性修养。然而,由于当前的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缺乏必要的考评环节,通常仅仅把考勤作为考核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依据,这就使得一些党员缺乏学习和挖掘传统文化的内部动机,导致党员传统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二、加强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优秀的传统文化至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党的领导人刘少奇就曾借用《论语》中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一句来勉励全体党员主动提升自身的党性修养。总的来说,加强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党员行为作风

孔子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仍可活得充实;孔子也曾倡导“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清正廉洁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精髓。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充满了利益诱惑,人们物欲横流,一些党员干部抵制不住物质的诱惑走上了了的不归之路,因此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优化党员行为作风十分必要。传统文化倡导“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明确了这句古文的真谛,党员会逐渐优化自身的作风,自觉地将人民的利益与自身的责任联系起来,主动向革命先烈、模范代表学习,面对名利时做到“去留无意”、“宠辱不惊”,一心为人民服务,赢得人民的爱戴。另外,我国传统文化倡导“奉献精神”,对于优化党员行为作风有着重要作用。范仲淹提出了名垂千古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亚圣”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仁政”思想,这些都对人具有深刻地启迪意义。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党员的奉献精神,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全体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与自身的责任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国家做贡献、为人民做好事,远离,时刻拒腐防变,从而成为一名时代需要、人民爱戴的优秀共产党员。

2.强化党员道德修养

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引路人,因此党员道德修养的优劣直接关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化,西方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涌入我国,时刻侵蚀着党员干部的心灵,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强化党员道德修养十分迫切。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许多强化人们道德修养的内容,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勉励人们做一个正直、有道德的人;于谦则提出“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道德追求。党的优秀代表“孔繁森”、“牛玉儒”、“焦裕禄”等无不注重这些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都把传统文化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道德要求铭记于心,一心一意做人民公仆,于是用“德高”换来了“望重”,受到了人民的敬仰和爱戴。由此可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强化党员道德修养,从而引导党员干部时刻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历史使命,带领人民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3.匡正党员价值观念

价值观对于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至关重要,我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有关价值观教育的哲理,对于匡正党员价值观念有着许多积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推崇“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例如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墨子认为“义,利也”;而孟子则提出“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启示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正确处理“义”和“利”之间的关系,不发不义之财,不,时刻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指导下为人处事,做到明辨是非、洁身自好,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于提升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有着诸多积极作用。因此,要重视并加强党员传统文化教育,切实提升党员道德修养、优化党员行为作风、匡正党员价值观念,从而保证共产党员带领人民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上大步前行。

参考文献:

[1]郑静素.传统文化与干部文化素养的提升[J].中国校外教育,2013(16).

[2]赵玉香.弘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德育价值创新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2).

传统文化教育论文篇9

【关键词】高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必要性

一、高职史论课程教育的必要性

在追逐现代设计思想、理论、方法的同时,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和遗忘了支撑着我们整个设计并可以让它永恒不息的精髓元素――传统文化。如何尽快建立起适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思想及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设计教育体系,已成为我国设计教育改革的首要课题。

1、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切合性

室内设计方向以家庭装饰设计与施工,可取得建筑装饰或室内设计师资格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具有家居装饰设计、装修的能力;具有从事公共商业环境设计、施工的能力;具备对室内装修项目的工程预决算能力。

传统文化课程在提高学生的家居与公共建筑装饰的设计和具备创新的意识、精神和能力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也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重要目标。该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如果没有传统文化艺术课程,培养的学生只能是绘图员和监理员的单一目标,没有创新和突破性。

2、改革后专业体系中的课程定位

课程结构要体现了三级教学平台,围绕专业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课程模块设计,具体为:

(1)理论教学计划体系

该专业的理论课均和专业技能密不可分,这是该专业教学的特点和最大的优势。该专业的第一级教学平台在保证学院规定的课程外。

(2)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中技能训练项目的构建,主要要针对该专业高职人才应具备的职业岗位技能精心设计。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入繁、结构有序的原则设计训练项目和实训体系。

(3)在二级,三级教学平台上都离不开传统文化课程

二级平台上的课程如《建筑装饰简史》。该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对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发展历程有一个简要的了解,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设计素养,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在三级教学平台上的设计实践环节如《优秀设计方案》课程和《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少不了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和应用。

三、学生状况分析

目前设计专业学生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内容的设计项目时,少部分学生能较好的理解设计内容和设计目的,同时能比较主动的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素材,并进行相关市场调研,从而使设计作品表现得比较到位。而同时也有相当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化元素的积累并不是很深入,往往流于表面的了解,因而设计出的作品效果肤浅,内涵不足,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体现,这样的设计往往是归于失败的。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文化归属感薄弱

文化归属感应是在文化氛围之内接受一定程度的熏陶后积累形成的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的青少年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对本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日益薄弱。哈韩哈日,欧美流行风是当下大多数现代青少年关注的文化趋势和热衷追逐得对象,多元文化的冲击慢慢淡化了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思想中的地位,因而形成了上面所述的在目前艺术院校当中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游离感”,这种“游离感”的形成使学生对于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设计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往往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点到为止。

2、设计手法运用的模仿和设计元素的套用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陈汉民、靳埭强先生为代表的内地及港澳台的一批设计师将中国传统元素符号以极致的手法运用到标志、招贴、包装等设计项目中,将传统文化的韵味体现得深厚悠远,他们的这一举动为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领域中的重新兴起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传统文化教育论文篇10

论文摘要: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着中国历代优秀的人才,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环境、新的挑战,需要我们提出新的教育方法,而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辅以校园文化、课程改革、社会实践等宣传途径,将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无数中华儿女,更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竭的重要资源。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思想政治素质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对祖国充满热爱、忠诚的感情及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情感。中国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要任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团结青年一代,更会成为鼓励当代大学生参与祖国建设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更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郑成功、戚继光、林则徐等历代爱国英雄身上体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新一代的青年中许多人是在父母的宠爱下成长起来的,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动不动便对社会不满,怨老天不公,缺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启迪人们将为国为民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不但要有强烈的爱国义情感,更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体现出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的一种责任。

(二)意志品质的有效提升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前许多大学生没有道德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仁爱之心和感恩之心,骄傲自大、心胸狭隘,屡屡做出违背道德标准,甚至是触犯法律的事情。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文化素质低下,道德水平不够。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积累的文化底蕴对于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的“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思想,“言忠信,行笃敬”的诚信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的宽容品质,“自下者人必高之,自高者人必下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谨慎的思想,“容止所思言词安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彬彬有礼”的礼仪风范都是当代大学生所需要大力提升的优秀品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上述思想的阐述和理解精辟而独到,是大学生们值得关注的内容。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力和自强精神

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当代大学生中的许多人缺少吃苦耐劳的毅力,独立自主性差,甚至出现了家长跟到学校照顾起居的可笑场面,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自立能力是中国大学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的自律精神;“头悬梁、锥刺骨”、“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功夫深,铁柞磨成针”的刻苦钻研精神;“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不强者不达”的自强精神,恰恰是中国大学生身上缺少的品质。

(三)职业素质的重要影响

1.爱岗敬业精神的启示

许多大学生好高鹜远,不肯脚踏实地地面对生活,跳槽现象频现,失信于企业的现象严重。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专注统一、感恩思想,强调“术业有专攻”、“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这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专心于专业岗位建设,培养其爱岗敬业的精神。

2.团结协作意识的提升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协作意识差,人际关系淡漠,而拥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又是企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和谐统一”,这正好与时代要求相符合,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识大体、顾大局的意识

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整体观念和大局意识不强。而传统文化中的整体精神,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讲求付出,歌颂奉献,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培养全局意识,淡化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让其思想更加成熟。

4.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精神

时代需要文明,时代呼唤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与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分不开,万里长城、都江堰、圆明园、四大发明等都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当代大学生如果能够将这些文明和精神继承,那么在世界未来的发展必将是不可阻挡的。

二、封建腐朽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作用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由于几千年腐朽的封建文化的左右,其中也夹杂了许多不利于大学生学习的内容,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要注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学会批判继承。

(1)中国传统文化重德轻法,过于宣传“德治”,缺少民主法制思想,专制思想浓厚,不利于大学生们法制意识的培养;(2)过于严格的等级观念,强调天生的地位差别,不利于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同时也让部分大学生过于迷恋“官本位”,权力欲明显,认为当官是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这在目前高烧不退的公务员考试中体现得最为明显;(3)过于强化从众心理,个体永远淹没于群体,让部分人正常的自我意识受到压制,不利于个人心理健康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4)过于强化“无为”思想,如“君子无所争”、“木芳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的思想,让一部分人的竞争意识受到压制,也为一批大学生颓废生活、无所事事提供了借口,而健康的竞争恰恰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这种“无为”的思想不利于大学生在竞争中创新和发展。(5)过于强调“关系和人情”,亲情和友情是一个人丰富情感的表现,但是过于强调各种关系和情谊,往往会造成对事实和公平的歪曲和损害,现实生活中,任人惟亲、家族腐败的现象其实是一种“重情重义”情感的畸形表达。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关系”,却对自己个人能力不作高要求,歪曲了社会的公正性,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三、新时代下积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一)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我们应该在高校营造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沐浴在文化的气息中,成长在文化的熏陶下。一方面是通过各种学生活动的开展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氛围的营造,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可以邀请国学名家到校园内开设传统文化系列讲座,鼓励学生建立相应的学习型社团,进行自主研究,并通过文艺表演、电影节、知识竞赛、写作比赛、演讲比赛、研讨会、读书节等各种活动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

另一方面则是利用目前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信息社会,网络教育不可忽略,如今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用户的一个主力军,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正受到网络的深刻影响。我们要及时转变教育方式,与时俱进,提高教育的效果。目前全国各高校都有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渠道,通过博客空间、QQ群、MSN等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但是网络宣传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太多的负面思想也在同时传播,这就要求我们要谨经营这块阵地,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机遇,达到正面教育效果。

还有就是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积极学习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在每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及时有效地应用,而且要注重个人言行举止,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一支文化底蕴丰富、礼仪修养高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必然会对整个校园文化育人氛围的营造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重视课程载入的重要性

目前许多高校都重视专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将精力放在教学质量和技能水平、就业率的提高上,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应付态度对待。除了思想政治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学生也只是应付了事,而更少有学校专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些年,随着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热传,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开始注意到培养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了。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但是我认为,要想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还应该进一步加大课程载人力度,开设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扩大化,同时丰富校内的图书资源,大量引进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为学生进一步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空间。

(三)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积极的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