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片段十篇

时间:2023-04-02 08:08:42

记忆的片段

记忆的片段篇1

还未到傍晚,骨架嶙峋的马

黑暗,还在道路之外徘徊

我与幽灵在镜面相遇

风嗅着落叶下面,嗅着门缝

嗅着肉体泄露的光亮

斧子、弹弓、菜刀都摆在蓝油漆的窗台

我僵硬的六岁的肘也烙上了木纹

院子灰白的木门锁了,平房的门也锁了

我盯着木门的每一丝颤抖

和白杨树呼啸而过的声音

母亲还没有回来,不知过了多少年

多少个冬天,我听到门轴轻轻的转动

家人悄悄的说话声,以及慢慢移动的一盏金黄的灯

可我无法醒来,无法闩紧那扇裹着麻袋的门

1970年的记忆片段

仿佛坐了一夜的火车,从伊春到克山

仿佛那火车被煤烟熏得漆黑

午夜,我们和几只木箱抵达了车站的泥泞

黑色的泥泞在闪光,那应该是早春

县城一片漆黑,仿佛一座空城

我伏在母亲背上,刚刚睡醒

努力地透过她的灰棉猴吸取着温暖

听她年轻的心跳透过棉絮的隔音层

仿佛透过遥远的岁月传来

站台上只有我们一家人,高大的父亲军装笔挺

还有一个十四岁的少女

和她的两个弟弟,垂手站在光的裂缝里

说不出话来,仿佛一下子沮丧地进入了成年

深夜的酒

深渊中,我和一瓶酒对坐

我发现酒怀着和我一样的心思

我们都不再能使对方燃烧

结束了疲惫的一天

深夜的一瓶酒,冷却的绿色火焰

没有什么幸福比这个更沉默

甚至没有声音

甚至在深夜里倒酒的声音

都显得多余

我们是彼此剩余的部分

如果我一直这么坐着

我也会成为一个酒瓶

没有腰,甚至没有耳朵

因为我们不需要倾听

两个老人互相倾倒的声音

梦见父亲

大雨后和父亲走在湖边

一尺深的泥泞

我们把青草踩倒,才能继续走下去

很多亲人在村里等我们一起过节

黑色的泥里混合着稻黄色的牛粪

泥泞的声音一路陪伴我们

我们不说话,胶皮靴子发出牛的吼叫

那些泥土的房屋更矮了

门窗像拉开一半的抽屉

我和父亲像父亲和儿子那样沉默着

我们身后,那些青草又慢慢立起来

滴着黑色的泥

有鸟声的下午――童年记忆

一只鸟在叫

深一脚浅一脚

忽而屋前,忽而屋后

瓦片覆盖的土墙上趴着酩酊的阳光

风吹着屋后深草中坐着的孩子

他以为自己还躺在芳香的土炕上

空空的山谷下睡着牛羊和流水

白杨林中飘着母亲透明的衣裳

村子里空无一人

只有阳光,和一只鸟忽远忽近的叫声

一个孩子坐在后院

记忆的片段篇2

呆呆的坐在教室里,任凭风对自己头发的“挑衅,马上就要毕业了,就要离开这个陪伴了我六年的班级,心中便有万分的不舍。想到这里,心不禁酸了起来。几个孩子从我的窗前蹦蹦跳跳的跑过,带着无比满足的笑容,曾经何时,我也像他们那般。

望见桌上,那被我视若珍宝的同学录,顿时,所有的往事都历历在目,一幅又一幅的画面在我的脑海里快速浮现。

翻开第一页,是她,我兴奋不已。看着她那时的照片,读着她那时给我的搞笑留言,我忍不住笑了。我想就这样放纵自己一回,抛开作业,任由自己的思绪飘回到过去。

她,是我小学时最好的朋友。教室,操场,食堂……我们一起走过校园里的每个角落,互相承诺彼此是永远的朋友。我记得,我俩的成绩并不好,有时会受得到老师的批评,但不知怎的,无论分数又多么的不堪,我们每天也还是嘻嘻哈哈的。

那时,我们都恨透了同一个老师——我们的美术老师。他会经常会因为我们画得不好而指责我们。大家都说他眼睛的余光都可以杀死你,因为他的眼睛很亮,所有的小动作都别想逃过他的眼睛。在他的课上,在调皮的学生也乖得像一只小猫似的。

一次,我同朋友一起上厕所,在厕所间,和她一起表达对美术老师的不满,不巧,这时,与美术老师撞了个满怀。她一定听到了。我一时不知所措,她拉上我的手,迅速逃离了厕所。这下完了,这下完了。我不停地念叨。这时,她突然说,没关系了,美术课又不多,平时与她撞见的机会也不多。虽然她这样说,但我能感觉到她心里也有些害怕。对,没关系,我淡定地说。我们互相看着对方,不禁大笑。

“哈哈。”时隔多年我还是不能忘记这最美好的一刻。

记忆的片段篇3

关键词:情绪;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认知操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246-03

引言

(一)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对过去事件的记忆包含两个基本方面:项目记忆(Itemmemory)和源记忆(sourcememory)[1]。项目记忆是对信息本身的记忆,记忆源检测(sourcemonitoring),指的是对源记忆的检测,即通过对记忆信息的评估和决策,来判断记忆、知识或信念来源的过程[2],其编码可以是有意识或是带有偶然性的。比如,认出一种以前见过的植物属于项目记忆,而对于以前见到的时间和地点的回忆属于源记忆。相对于项目记忆,源记忆具有丰富内在性和多维性的特点[3],源检测的失败往往被认为是错误观念形成、证人证词可靠性降低和创作过程中出现无意识抄袭的重要原因[4]。

多数情况下人们对图片的记忆总是好于对字词的记忆,一些研究者对此做了解释。这种现象被称为“图片优势效应”。源检测的图片偏向就符合“图片优势效应”的原则。因为和语言文字记忆相比,图像记忆视觉信息更丰富更形象化。大多数人对于图像记忆的特性更为了解,往往会将形象化的理念加载到源检测任务上。关于什么因素会影响源检测图片偏向的研究较少,常涉及海洛因患者、抑郁症患者等的注意偏向和情绪启动。已有研究表明,多次学习会导致源检测的图片偏向显著。

(二)情绪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

人们往往对能够诱发强烈情绪的刺激具有鲜明的记忆,如果刺激的内部特性或者与刺激相关的情境能够使个体在知觉该刺激时产生正性或者负性情绪,这种刺激就被称为情绪刺激。已有研究表明,情绪刺激能增强项目记忆。然而,现有的情绪刺激影响源记忆的实验研究发现并不一致。Easterbrook提出的注意资源缩减理论认为,强烈的情绪刺激(如负性刺激或具有威胁性的刺激)会引绪唤醒状态,使个体将注意集中在该情绪刺激上,由于注意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分配给情绪刺激的注意资源增加,分配给同一情境下其他信息的注意资源就会减少,对信息或情境信息的记忆,即源记忆,可能就会被削弱。简而言之,依据注意资源缩减理论可以预测,情绪刺激会削弱源记忆。MacKay等提出的优先捆绑理论认为,情绪刺激所引起的唤醒有助于增强情绪刺激和与该刺激直接相关背景信息的联系,即相对于中性刺激,个体更容易将情绪刺激以及与情绪刺激直接相关的背景捆绑在一起,因此根据该理论可以预测:个体对情绪刺激的源记忆将优于对中性刺激的源记忆,日常生活中的“闪光灯记忆”现象支持优先捆绑理论。目前已有诸多研究考察了情绪刺激对源记忆的影响,但却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研究发现。

基于此,本研究试图探讨影响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因素中,呈现时间可能产生的影响。另外,由于先前研究者关于情绪对源检测图片偏向影响的结论不一致,本研究试图验证情绪对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

一、方法

(一)被试

以福州大学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矫正视力正常,无红绿色盲。此前未参加过类似实验。无患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在符合以上条件的人群中完全随机选取男女被试各24人,共48人。

(二)研究工具

1.诱绪的短片

积极情绪的诱发短片:《爱情公寓2》经典片段,时长9分钟20秒;消极情绪的诱发短片:汶川大地震纪录片片段,时长9分钟15秒;中性情绪的控制短片:《新闻联播》主持人陈述平静事件的片段,时长9分钟23秒。

2.学习和检测阶段所用的图片和文字

学习项以两种方式随机呈现——图片或文字,图片都以15.4×15.4度的大小呈现在白色背景计算机屏幕中央,事物名称以黑色、黑体(视角大小5.7×5.7度)呈现在白色背景计算机屏幕中央。

(三)实验设计

采用经典的源检测范式。3×2×2混合设计。

(四)实验程序

整个实验分为三个阶段:情绪诱发阶段、材料学习阶段和材料检测阶段。

(五)数据处理

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在做正式的统计处理之前,剔除对呈现过项目的再认错误率高于50%的被试数据。

二、结果

(一)呈现时间变量的有效性

统计两种呈现时间条件下,再认任务的正确率,即旧项目的正确报告率。发现长时间呈现时,再认的正确率显著高于短时间呈现t(47)=13.3,p

(二)情绪状态变量的有效性

统计在三种不同情绪状态下,再认任务的正确率,即旧项目的正确报告率。如表2所示,再认正确率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差异显著。F=4.02,p

(三)呈现时间对图片偏向的影响

如图2所示,在短时呈现中,将文字错误归源为图片的概率高于将图片错误归源为文字的概率;随着呈现时间的增长,到长时呈现时(2s),将文字错误归源为图片的概率更要高于将图片错误归源为文字的概率,即随着呈现时间的增加,图片——文字源检测的图片偏向更加明显。

错误类型×呈现时间ANOVA分析,结果表明,错误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F(1,47)=0.023,p>0.05.呈现时间的主效应显著,F(1,47)=34.897,p

(四)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图片偏向性

从图3所示,三种不同情绪状态下,文字错误归源为图片的概率均高于图片错误归源为文字的概率;在消极情绪下,错误归源为图片的概率比在积极情绪下和中性情绪下的概率都高。

如表7所示,错误归源为图片的概率在不同情绪状态下有显著差异,F(2,46)=5.197,p

如表8所示,进一步做图片错误归源率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两两比较,可以发现,在消极情绪下的图片错误归源率显著高于在积极情绪下的图片错误归源率,在消极情绪下的图片错误归源率显著高于在中性情绪下的图片错误归源率,积极情绪下的图片错误归源率和中性情绪下的图片错误归源率没有显著差异。从而可以得出结论,情绪对源检测的图片偏向性有影响,错误归源为图片的概率在消极情绪下显著高于在积极情绪下和在中性情绪下。

三、讨论

由于前人未有过将呈现时间作为直接影响因素进行过实验,但曾考察过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结果显示消极情绪下的再认正确率更低且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更为明显。积极情绪下的再认正确率更高,这一结果与先前研究一致。但消极情绪下的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性更明显,这与先前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不完全一致。

研究者推测,这可能是由于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其一,引绪的方式不同。先前研究一是阅读或者回忆具有情绪色彩的生活事件,二是让被试做出面部表情,三是以实验任务激起某种情绪,四是将学习材料中的文字(或图片)设置成消极词汇(图片)、中性词汇(图片)、积极词汇(图片);而本研究采用的是在学习阶段前让被试观看消极、中性、积极的视频,从而诱发被试的不同情绪。其二,被试选取上的不同。以前的研究,被试会选取儿童或者高中生。大学生较儿童及高中生而言,其认知能力更强、注意力更集中。本研究被试为在校大学生,可能他们的认知能力更强、注意力更为集中。其三,间隔时间的不同。先前研究在学习后并不马上进行检测,分别在1小时、3小时、8小时、1天、6天、2周后进行检测,而本研究在学习阶段后立即进行检测。这可能使得被试的遗忘更少,受干扰更少,情绪更易于保持。其四,采用的研究范式不同。先前研究所采用的误导信息范式,这种范式多采用录像或幻灯片方式呈现材料,而本研究采用经典源检测范式,用e-prime呈现实验材料,呈现时间和实验环境更容易控制,不受外界干扰。其五,先前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先前研究虽然确认了情绪对项目记忆的影响,但在来源记忆上,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一些研究者认为,消极情绪会加强记忆源检测,这和本研究结果一致;但有些研究者认为,情绪对记忆源检测没有影响。

为了使实验结果尽可能精确,本实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对实验材料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在正式实验开始前进行了实验练习等。但本实验的确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缺陷,首先,选取的被试是福州大学在读本科生,样本选取范围小,难以做广大的推论。其次,由于每个人的个性特征不同,情绪唤起程度可能有差异。再次,采用的是2-3字词和简单图片,这与法庭上证人提供证词的真实情境存在差异。在后续研究中,可扩大被试范围并采用真实性材料。

四、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长时呈现的再认正确率显著高于短时呈现的再认正确率。

2.短时呈现和长时呈现均会产生图片偏向,但长时呈现的图片偏向性比短时呈现的更为明显,且差异显著。

3.积极情绪状态下的再认正确率显著高于消极情绪下的再认正确率

4.消极情绪更易产生图片偏向,且与积极情绪状态和中性情绪状态下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Johnson MK,Hashtroudi S,Lindsay DS.Source monitoring[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3,114:3-28

[2]Mitchell, K. J., & Johnson, M. K.(2009). Source monitoring 15 years later: 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fMRI about the neural mechanisms of source memory?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5(4), 638-677.

[3]Meiser,T.1987,Memory for multidimensional source in format

记忆的片段篇4

关键词: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小学生;记忆特点

词汇是学习任何一门语言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才能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活动。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指出:“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因此,词汇教学就成了语言教学的重点之一。然而,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记忆方式独特,这对小学英语教师的词汇教学提出了挑战。教师要充分了解并利用小学生的记忆特点,因材施教,有效设计课堂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词汇记忆效果,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我们如何利用小学生的记忆特点,提高学生的词汇记忆效果呢?

一、充分发挥无意记忆,促进有意记忆的发展

无意记忆,是指没有任何记忆目的,不需要做出任何记忆意识努力,也不需要采取任何记忆方法就能够进行的识记。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依靠无意识记忆获取知识的情况比较多,记忆效果与个体的兴趣和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不需要付出任何特殊的意志努力就能记住。英语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无意记忆,有意识地组织无意识记,并根据无意记忆的特点来组织课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课堂教学中,运用生动、具体、直观、形象的教具,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无意识记发挥最佳效果。

1.图片展示法,借助图片将单词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实物展示法,例如,在教授水果单词时,可以向学生呈现各种水果,促进无意识记。

3.通过英文歌曲、电影片段学习巩固单词,增加趣味性,引起强烈的情绪体验,提高单词记忆效率。教师在充分利用小学生有意记忆的同时,还要促进其无意记忆的发展,让他们自觉地、有意识地记忆单词。

二、充分发挥形象记忆,促进抽象记忆的发展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形象记忆显著的特点,

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来帮助他们记忆,提高记忆效果。形象记忆也叫联想记忆,指导学生利用联想记忆法识记单词,不但有利于提高记忆效率,还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学习“eye”这个单词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记忆,把“e”看成人的两只眼睛,“y”看成人的鼻子;再如,“zoo”看起来像“200”,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有200只动物生活在动物园”;又如,在教“orange”这个单词时,可以在课件中或者黑板上突出显示字母“O”,使学生联想到圆圆的橘子;“lion”可以突出显示字母“l”,使学生联想到狮子长长的尾巴,从而强化记忆。教师还可以利用让学生触摸实物,将单词用动作表演出来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化繁为简,便于理解和记忆。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小学生词汇量的逐渐丰富,抽象记忆的能力也逐渐发展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发挥小学生的形象记忆的同时,要通过各种手段促进他们抽象记忆的发展。

三、促进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转化

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遗忘的进程很快,而且是先快后慢,第二天的遗忘概率要达到75%,第4-7天内如不复习,记忆内容将会完全消失。及时复习是防止遗忘的有效方法。教师要组织学生在反复复习中巩固所学词汇,从而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

1.在教授新单词时采用教师领读、全班学生齐声跟读、小

组跟读、个别跟读等方式进行反复操练。

2.对于新学的单词要及时组织复习,让学生在最初几个小时内复习,战胜遗忘,促进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转化。

3.要求学生自制单词卡片,随身携带,并经常拿出来读一读、背一背。

4.要实现复习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可以使用简笔画表示、实物展示、图片展示、动作描述、单词接龙、看图猜词、英文歌曲、电影片段等方式复习单词,使枯燥的词汇复习变为轻松活跃的记忆,在提高学生复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复习效率。

总之,词汇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一个难点。英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记忆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并及时组织复习,让学生开心记、愿意记、记得牢固,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单词兴趣的同时,提高单词记忆效率。

参考文献:

[1]常芳.记忆模式与英语词汇学习策略[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4.

记忆的片段篇5

这是所说的“五到”,是指心到、眼到、耳到、口到和手到。“五到”在初次记忆单个的单词或片语的过程中按先后次序进行。

这里所说的“初次”是指第一次。要记忆某个生词(包括单词和片语),首先要“心到”。“心到”的含义是指精力集中,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两意,更不能有意无心。如果在开始记生词时就回想起昨天在海洋公园里看到鳄鱼在水上和陆上的生动表演,思想开了小差,就失去了把生词作为初步信息记入脑海里的先决条件。没有这个“心到”的先决条件,其余“四到”即使逐一做下去,也不会见效的。

如果做到了“心到”了,接着就要“眼到”。“眼到”的含义是用眼注视生词的词形、词义和词的构造(或片语的结构)。具体地说,就是要看清楚生词有多少个音节,在构造上有没有前缀和后缀,再看它的词义是什么。

“眼到”做完后,随即转入“耳到”这个程序。“耳到”的含义是用耳听清楚这个生词的读音(包括重读音、非重读音和次重读音),辨识这个生词的读音有没有字母的变读或者音的同化。

“耳到”做完后,就转入“口到”。“口到”的含义是朗读这个生词,要把音读正。我们知道,词音读不正该生词就不仅不易记住,而且写和说也都不准确。

“口到”过后就转入“手到”这个程序。“手到”的含义是书写这个生词。在书写过程中要注意记住这个生词里有没有不发音的字母(大多数是辅音字母),以防日后漏写。

上述“五到”初次做完后,就对这个生词有了初步认识。

下面举informal这个生词为例,用以阐明上述“五到”的具体方法。

生词informal有三个元音,构成了三个音节,在词首有个前缀in-(表示否定含义),在词尾有个后缀-al(形容词的后缀),而在词中的form是词根(词根本身是个单词,故可称之为“根词”)。这个根词的词义是“礼节”,加后缀-al构成形容词,词义是“礼仪的”,再加个前缀in-词义就是“非礼仪的”。这个生词按国际音标注音为,其中没有不发音的字母,也没有音的变读或同化,由此可知,这类单词是容易记住的。当然,如果在单词里有音的变读或同化那就须特别记认,重点掌握,不过,这样的单词为数极少,但却常用。例如question,patient等。

二、 循环记忆法

这种记忆法就是用循环的方法去记忆单个生词。具体方法是把生词编成五个一组,每个生词(或片语)占有一块长方形的小卡片,一面写上英文和标上国际音标,另一面写上汉语词义,然后把编成同一个组的五块小卡片备用。例如一次要记忆20个生词,以五个为一组,编成四组。编组的方法以易记为原则,采用分类的方法编入同一个组,例如根词一组,同义词一组,正义词和反义词共一组,有前缀的(包括相同的和不同的)一组,有后缀的(包括相同和不同的)一组,单个生词一组,单个片语一组。总之,编选的目的是为了使生词容易记住,所以那些同音词、近音词和近形词就都不要编入同一个组,以免因单词易于混淆而增加记忆的难度。

初记生词时汉语词义只宜选用一个,而且尽可能选用尚未被引申或转义的词义,为该生词以后逐渐增记词义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具体方法是左手拿着钉好了的一组(共5块)小卡片,从头一块开始,先正面(指英文单词和国际音标注音的那面),后反面(指汉语词义那面),按顺序进行连续三次边看、边读、边记的程序,完成第一遍程序后,接着以同样的程序进行第二遍和第三遍,这三遍程序完成了,第一块卡片的生词就算初步记忆完毕。接着,以同样的程序记住别的卡片的生词,直至第四块结束,就算完成第一阶段了。接着,以同样的方法去完成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但在每个阶段之间需要暂停休息五到十分钟。这样经过三个阶段的循环记忆,每个生词都经过27次的边看、边读和边记的程序,所以脑子里就有个初步印象了。一般说来,采用循环记忆法一次记忆20个生词(或片语)为宜,每个生词共费时1.5分钟,20个生词共约需30分钟。或许有人认为,记忆20生词花费半小时时间,未免花时间多了一些,可以加快循环记忆的速度,节省点时间,多记些生词。这个讲法是有一些道理的,因为学习的速度可以因人而异,按照自己的实际记忆力去决定。但是,不论是运用“五到”记忆法还是运用“循环记忆法”去记忆生词都不要半途而废,这是个很好的方法,实践证明它是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在此特别介绍和推荐。

记忆的片段篇6

即使不再喜欢、

即使已经慢慢将你淡忘、

但,那些回忆、

貌似一直都还在…

听到某句熟悉的话、

就会想起那一个个片段、

因为你曾经说过、

所以才会熟悉、

因为熟悉了、

所以又想起、

最近很平静、

除了上课便是呆在宿舍上网、

好像安静的仿佛不存在、

那时、

我以为连回忆我也会忘记、

原来、

记忆深处的某个地方、

一直都有、

只是不再可以想起、

那些回忆、

一直都在、

以为不再可以想起、

可,忽然的记起、

心,更难过、

有时在想我要是失忆就好了、

我就不会有这些记忆了、

那些快乐、

那些幸福、太过短暂、

只能把它埋藏、

猛然、

听到某句熟悉的话、

想起,曾经你的片段、

那些零零碎碎的片段、

没有办法选择忽视、

等到发现时、

再回忆早已是物是人非、

一直以来、

我以为已经将你淡忘、

但那些小小的片段、

却没有办法忘记、

因为属于我的幸福、

少的心碎、

最终都离开、

只剩我独自留念、

回忆还在、

只是心已不再留恋、

那些回忆、

只能成为尘封的记忆、

虽然不曾忘记、

但却不愿提起、

那里有着伤心、

有着失望、

更有着难过、

更多的是我的不舍、

可是一切都发生了、

不愿看到的结局出现了、

我无力挽回、

也不可能挽回、

即使做到了、

也没了那份纯真的心、

一切也都枉然、

记忆的片段篇7

关键词:形象记忆;英语课堂;感性认识

英语教学过程中,常听到学生抱怨:“我昨天还能背出的对话,今天怎么就忘了呢?”遗忘是记忆的天敌,如何让学生能长久有效地记忆学过的英语单词和课文内容,成为教师们努力的方向。

英语作为我们的第二语言,由于其发音、语法等与汉语相距甚远,加上生活中几乎没有运用英语的机会,导致很多同学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逐渐掉队。而学习离不开记忆,如何让学生们发挥出自身的记忆潜能,并将其运用到英语学习当中呢?笔者尝试着在英语课堂上充分利用形象记忆来帮助同学们轻松地学习课文内容。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是直观形象的事物给人的印象较为深刻。识记过程也是如此,直观形象的材料比枯燥抽象的材料容易让人记住。为什么形象的事物容易记忆呢?这得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谈起。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依靠感知器官,而感知正是从直观形象开始的。实物的记忆是最原始的,而对抽象概念系统知识的记忆则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做基础。形象感知是记忆的根本。它是指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是以感性材料,包括事物的形状、体积、质地、颜色、声音、气味等具体形象的识记、保持和重现。它带有显著的直观性和鲜明性。人的记忆都是从形象记忆开始的,形象记忆是有感知到思维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现代教学工具多种多样,有挂图、幻灯片、录音带、录像带和多媒体等,目的都是为了从听觉、视觉和触觉等方面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学习者的学习类型也各有千秋,最常见的可分为视觉学习类型、听觉学习类型和触觉动觉学习类型。大多数学习者是复合类型。教师只有从各个方面入手给予不同的刺激,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挥出记忆潜力。 

下面是笔者针对不同的学习类型,让信息分别以视觉形式、听觉形式、动觉形式和视听结合或视动结合等形式呈现,在课堂上运用形象记忆法帮助学生高效记忆的尝试。

图片资料使用方便简单,易于搜集,是笔者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工具。如在教学八年级下Unit 3 Section B 3里的故事时,教材里只有一幅配套图片。因为该故事人物较多,情节变化曲折,就像一个小品。如果只提供关键词,虽然也能起到提示作用,但太单调抽象。于是笔者请来一位美术教师按照故事情节设计了七幅图画,每幅图画对应故事中的不同阶段出现的人物和动作。平均一幅图画可以说上一至两句话,只要把每幅图画的主要内容表达清楚,整个故事就能完整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为了降低难度,笔者先是一次提供一幅图片,并配上关键词提示。在大多数同学能准确地分别描述每幅图片后,笔者再提供去掉关键词的单张图片,让同学记住相应的动词短语及表达方式。最后再一齐呈现七幅图片,让他们能一口气把整个故事讲述完整。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很快就能流利顺畅地口述整篇文章。

在课文复述这个环节,有些教师喜欢采用提供关键词的方法,笔者更倾向于利用图片、简笔画或图片与文字两者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让学生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熟悉课文。教材里有些文章故事性强或者平面感强,但配套的图片没有,复述时学生感觉难度较大。通常,笔者会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相应的图片来帮助同学记忆。例如《新目标》七年级下册Unit 2 Section B 3A的导游词中,每一句话都包含一个刚学的方位介词短语,内容非常的抽象。为了让学生能更好辨清导游行走的方向和路径,笔者设计了一幅简单的图片,把文中提到的街道、公园、旅店和花园等都包括在内,并按着方向用箭头和虚线把行程显示出来。然后一边说导游词,一边手指着箭头移动,非常形象地完成了一次“导游”。这样示范一遍后,学生立刻觉得文章生动起来,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立体的场景。学生们口头练习了几分钟后,大部分同学就能看着图片把这段文字顺利地讲出来。

  听力材料同样是语言教学中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新教材中有很多课堂听力练习,除了利用它们来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笔者要求学生尽量模仿里面的发音和语调,以增加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喜欢利用英文歌曲来结合要教的各单元内容。如七年级开学时刚接触英语的部分农村学生记不住26个英文字母,于是教唱ABC SONG,结果只要会唱这首歌的同学马上就能顺利地背下这26个字母,而且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陡然增加。

        美国有句格言:Tell me and I will forget; Show me and I will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will learn.(我听了就忘了,我看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学会了。) 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其语言的运用能力,笔者尽量要求学生手、脑、口并用,做到“君子动口又动手”,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乐此不疲。如八年级下Unit 3 Section B 4b中要求学生根据图片自编情节和台词,进行警察审讯小偷的角色表演,学生表现得很积极。课前,笔者还特意去借来一顶保安用的大盖帽。记得当时有几位平时很少主动发言的男同学为了体会戴警帽的威风,憋足了一股劲拼命背诵准备好的对话。为了鼓励他们,笔者也让他们分别上台表演。其他同学也为他们的积极表现热烈鼓掌。课后检查发现,学生对该对话内容掌握得很好。

在教学八年级上册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时,考虑到很多同学在生活中很少会使用到榨汁机,为加深他们的印象,笔者特意从家里带来一台九阳多功能料理机和水果等原材料。先自己示范了一遍,做了一杯香蕉奶昔。再让几位最先用英语复述出操作步骤的同学亲手在课堂上尝试了一次,并让全班同学品尝了他们制作的奶昔。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笔者让其他同学在课后分组制作他们喜欢的食品。在第二堂复习课时,大部分同学都能轻松地复述出制作过程的各个环节。

记忆的片段篇8

关键词 音乐认知 言语认知 领域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The Field Specificity Research on Music Cognition

WANG Wen

(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Music cognition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special major exploring the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music and speech recognition process. Study of content can be summarized as, rendering effects on verbal memory in the form of music, music of the neural mechanisms of cognition and language comparison, correlation between music and speech abilities of these three areas. Experiments show that prosodic information in task for verbal memory; Music and language congnition are part of coincide in brain regions; music and speech ability is largely related.

Key words music cognition; language cognition; field specificity

0 引言

自从法国医生布罗卡在失语症患者的研究中发现了布罗卡区,这一脑区一直被认为是言语认知的独特区域。不过,Maess等人发现人在进行音乐认知时,布罗卡区域也有相应的活动。此后,围绕着音乐与言语认知的领域特殊性研究便逐渐丰富起来。

1 韵律信息对言语记忆的影响

1.1 韵律与语言的“整合效应”

在Maess等人的研究之前,便有人进行过歌曲记忆的研究,对曲调和歌词记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例如,Serafine等让被试学习歌曲材料并进行再认测试,结果表现出一种“整合效应”。进行再认测试时,如果出现原材料,被试对曲调或歌词的再认好于出现不同的材料。这一结果表明曲调与歌词在这一过程中是以整合的方式贮存在记忆里。Peretz等让被试听取声音片段,启动刺激为歌曲或歌词片段,目标刺激为该片段相接的歌曲片段。实验结果表明不管是音乐形式还是语言形式,都对后面的歌曲再认起促进作用。而且该实验进一步表明曲调与歌词的联系是不按时间顺序的,即之后的片段也可启动之前的片段,即这种效应是自动化的。

1.2 韵律形式的材料对言语记忆的影响

对照于普通的言语记忆材料,以音乐形式呈现的材料更易于记忆。梅磊磊等考察了音乐呈现形式对于小学生的英语言语记忆的影响。他们将材料分为歌曲、节奏、朗读三种呈现方式。实验发现在单词的层面上,歌曲材料和朗读材料没有差异,而节奏条件下成绩确有优势。这说明在呈现速率统一的条条件下,歌曲材料可能因为其低识别性而不足以促进言语记忆,而单纯的节奏信息却不受速率的影响。而在句子和篇章层面,歌曲材料的成绩高于节奏材料,而节奏材料成绩又高于朗读材料。这说明歌曲中的丰富结构为言语的回忆提供了线索。

2 音乐与语言的认知神经机制的比较

Patel等人利用ERP技术,让被试听取语法不正确的语言或者音乐片段,结果二者均诱发了P600波。P600波被认为是大脑知觉基于知识背景的有规则序列,并将其整合这一过程的相关波。这一结果表明:音乐也有与语言相似的“语法”特征,并且音乐与语言的语法在大脑功能上有重合的部分。Maess等人利用MEG成像技术发现让被试在听取一系列和谐音的背景中,插入与背景不和谐的和弦时,布洛卡区有明显的激活。布洛卡区被认为是言语功能的特异脑区,而这一研究结果启示我们此脑区可能并非为言语功能独占。还有研究者Sammler等采用较先进的核磁功能成像技术,对人进行音乐认知的整个过程进行了脑功能成像的探索。实验结果表明:在听取新歌曲时,在不同阶段曲调与歌词的加工会有不同的整合(独立)关系。

3 音乐能力与言语能力的相关性

除了对音乐与言语认知的比较外,还有研究者探索了音乐能力与言语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例如,Slevc等人考察了一组被试的音乐能力与第二语言能力的相关性,结果发现,较好的音乐能力常常意为着有更好的语音能力(包括接受能力与行为能力)。不过音乐能力与语法与词汇是无关的。我国研究者梅磊磊考察了小学生的英语言语记忆能力。结果发现受过音乐训练的小学生相比于未受过音乐训练的小学生,英语言语记忆能力更好,而且体现在以音乐形式呈(下转第252页)(上接第240页)现言语记忆任务时成绩更好。

4 研究展望

总结以往的研究,可以发现,研究者都以不同的角度出发,围绕着音乐认知与言语认知的关系做出了许多探索。不过由于缺乏令人满意的基本理论假设,所以各方面的实验结果比较凌乱。所以,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但需要继续积累实验积累,更需要更深入的理论思考与验证。

参考文献

[1] Maess, B., Koelsch, S., Gunter, T. C., & Friederici, A. D. (2001). Musical syntax is processed in Broca's area: an MEG study. Nature Neuroscience, 4(5):540-545.

[2] Peretz, I., Radeau, M., & Arguin, M. (2004). Two-way interactions between music and language: Evidence from priming recognition of tune and lyrics in familiar songs. Memory & Cognition, 32(1):142-152.

[3] Patel, A. D., Gibson, E., Ratner, J., Besson, M., & Holcomb, P. J. (19 98). Processing syntactic relations in language and music: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0(6):717-733.

记忆的片段篇9

在他们的推荐下,我看完了这部作品。首先,肯定也有着一样的重返童年的感受。片中清纯、放松的青春是我们每个人都曾经经历的往事。但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心里酸酸的,不是滋味。当我看到宫本雅志失去记忆后那痛苦的表情,我感到无比恐惧。雅志被花欺骗为有“失忆症”,于是一直在寻找自己“失去”的记忆。他也因此痛苦不堪。电影中的点点滴滴都让我感觉毛骨悚然。

看电影看到恐怖,在我的经历中是不多见的。我不禁想问:难道这个电影真的仅仅是讲述了两个小女孩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那种青涩的爱情吗?要让一个看恐怖片都没有觉得恐怖的人,感受到恐怖,那将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啊!

记得在《南方周末》上,曾经有一个关于导演岩井俊二的访谈,其间他自己说《花与爱丽丝》的关键词是“记忆丧失”。

我同意!

我觉得感受青春远比感受“记忆丧失”要容易得多。于是我开始寻找片中导演想要表达的真正意义。

一、关于影片

影片开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纯净的青春。

“花”与“爱丽丝”是两个中学女生。影片一开始便用了约十分钟来展现女孩们无聊的上学之路。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目的的。

在上学的路上,花和爱丽丝玩着所有女生都曾经玩过的一系列游戏:在路上跳房子;冬天相互吹气、打闹直至上学迟到而浑然不知;穿越必乘的轻轨列车;讨论昨晚的电视;观察路上的陌生人甚至作着小女孩特有的白日梦……

所有这些,真的很让人回味。所有曾经上学的人都知道,上学是枯燥的,但上学的路上却一直是丰富多彩的。在这段路上没有家长、学习、作业、成绩来烦恼我们,我们可以无拘无束地从起点玩到终点。

对学校学习的记忆相信大多数朋友跟我一样已经相当模糊了,不管是辛苦还是快乐。

我儿时的记忆大多都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这让我感觉到,我的少年时期都是在路上度过的。

骑单车、搭乘公交车或步行,我们在路上踢过小石子或空酒瓶、空易拉罐;与同学一起在路上吃早餐;在路上打过架;骑车带过自己喜欢的女生上学或回家;在公交车上张着嘴打瞌睡;偷着去录像厅看录像;放学不回家而去打台球;跟同学或朋友在路上聊些非常无聊的话题……

总之,非常无聊,但相当快乐!

导演通过影片开始部分的十来分钟,把我们带回了快乐的童年,也带我们走进了少年时期最本真的状态。

我总感觉当年在课堂上刻苦学习的那个孩子不是我,只有放学以后的那个孩子才是真正的我。

童年或少年时期的我们不都是这样吗?我们似乎没有忧愁,除了学习,我们也似乎没有担心。我们本可以快乐地生活,但我们却经常生活得并不快乐。是什么让我们本该快乐的青春变得抑郁了呢?

……

花开始觉得自己爱上了宫本雅志。她的“爱”首先源于爱丽丝那天对她说的那句话:“我失恋了”。

原本两个女孩是喜欢路上那个站在雅志后面的混血男孩,她们还曾经都想把那个弟弟(宫本雅志)“让”给对方。

正是爱丽丝的这句从头天电视剧中学来的台词,让刚刚考上高校的花,觉得自己也该恋爱或失恋了……

花参加了雅志所在的社团——“落雨会”,开始像她所看过的电视剧中描绘的那样“跟踪”雅志,并在路上用相机捕捉着雅志的一举一动。

一个偶然的机会,雅志撞到了铁门上,几乎晕厥。花本想上前安慰,但无意的一个简单的误会,使她不由自主地为雅志设下了一个陷阱:花告诉雅志,他曾经说过喜欢她,但由于他的失忆,他记不起来了。

看到这,我开始还感觉这是一个少年善意的玩笑,或者叫“恶作剧”。我想大多数朋友也跟我一样,都是会心一笑,并在等待着,看这个“恶作剧”如何收场。我们在佩服花的大胆的同时,也许还在耻笑雅志的愚笨。怎么会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呢?难道你自己就不知道好好思考一下,是否存在这种可能。

雅志真的开始相信自己曾经说过喜欢花,他开始努力希望找回那段并不存在的失去的“记忆”。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不是都跟雅志一样吗?我们经常忘记了自己是什么样子,而是别人告诉我们,我们是什么样子。

小时候妈妈告诉我,“你很勇敢”,于是我在跌倒后还能自己顽强地爬起来;妈妈告诉我,我很乖,于是我真的乖乖地听大人的话;遇到挫折,我们需要朋友来安慰:“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于是我们真的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大人们告诉我,男孩子应该坚强,于是我咬紧牙关也要装得十分坚强;取得好成绩,穿上漂亮的衣服,我们需要别人的称赞……

我们生命中有太多的东西是别人告诉我们的,我们何时又怀疑过呢?他们说我们是什么样子,我们就真的相信了,我们是什么样子。片子看到这里,我不禁想问:“我们真的是那个样子吗?”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记忆都由别人来决定,那么我们是可悲的!但真正可悲的是,我们真的需要别人来为我们制造记忆,否则,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只是活在别人评价的世界中的一个可怜的影子。

……

雅志在医院巧遇爱丽丝,追问两人的以前。爱丽丝开始编造他们的“爱情”。初次见面的地方;初吻的地方;相互的昵称……

在野外的一段台阶前,宫本雅志和爱丽丝有这样一段谈话:

……

宫本雅志:“但为何我会抛弃你而爱上花?我始终不明白。”

爱丽丝:“将来你一定会想起来的。”

宫本雅志:“怎么会,生理上不容易理解。事实上,我对花并没有……”

爱丽丝:“你不喜欢她?”

宫本雅志:“不该这样说……似乎她……她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爱丽丝:“但事实你是喜欢她而讨厌我。”

宫本雅志:“所以我总觉得……似乎那个是……另外的一个我。”

此时,我们开始能够感受到宫本雅志内心的痛苦了。

当我们被别人肯定为另一个人的时候,对于这个“事实”也许从心理上,我们会逐渐接受或认同,但是从生理上(也就是人类最直接的感受中)会排斥一个“异己”。我们骗得了自己的心灵(理智),却骗不了自己的身体(直感)。宫本雅志感受到了那种“生理上不容易接受”的痛苦。此时他已经开始渐渐意识到,花和爱丽丝所塑造的那个“自己”,是“另外的一个我”。

花和爱丽丝也一样。她们都在为别人定制记忆的同时,也忘记了自己真实的样子。

而花和爱丽丝不也同样吗?原本花为了欺骗雅志而把自己当成了雅志的女朋友,于是她忘记了自己原本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小女孩;爱丽丝也一样,在被人选择的时代,一直去做别人要求她做的事情,如打喷嚏、演戏,而最终她开始扮演自己,在选秀时跳起自己擅长的芭蕾的时候,她的价值被人认可了。

在生活中,太多人忘记了自己,失去了自己!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找回自己呢?

雅志在传统节日上,“见到”了爱丽丝叙述中的那个令他恐惧的“爱丽丝”。她亲昵地称雅志为“雅仔”(爱丽丝告诉他这是在恋爱时对他的昵称)。宫本雅志无法接受这样的经历,他的生理拒绝了这个想象中的“爱丽丝”。他晕倒在地。

花和爱丽丝在雨中的那段对白使我们开始意识到,花和爱丽丝都在这种谎言的引导下,开始找不到自己的身份。因为她们的身份都是伴随着这个谎言存在的。如果没有那段假设的“记忆”,那么花就不是宫本雅志的女朋友,爱丽丝也不是宫本雅志的前女友。离开那段“丧失的记忆”,他们所有人都将什么都不是。于是,三个人不得不开始共同“生活”在了那段根本不存在的“记忆”中。

片中那片荒废的海滩,不属于任何别人,只属于他们三个。他们在那里玩得非常开心,同时也都投入到了自己编造的人物当中,误以为自己真的就是那段不存在的“记忆”中的一份子。爱丽丝想起了所有其实不存在的记忆,并把这些记忆加到了宫本雅志和花身上。她告诉他们,当时大家经常一起在这玩扑克游戏。

其实这个“记忆”,她也曾经用到自己与父亲身上。不过父亲告诉她,如果在海边玩扑克,会被凤吹走的。结果也的确如她父亲所说,扑克被海风吹散了。

在这里我们发现,爱丽丝开始进入了一个不现实的世界,一个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世界,这个世界完全是她自己想象出来的,不过她却非常乐于生活在这个虚幻的世界里。

在寻找红心A的游戏中,爱丽丝完全进入了角色,要求花与宫本雅志分开,让宫本雅志在当天属于她自己。此时,同样进入角色的花被激怒了,两人打在一起……

面对这片荒废的海滩,我感觉到的不是美好,而是恐怖。人人都有这样一个属于而且仅仅属于自己的海滩。在这里,我们或其他人为自己编造了一段生动的“记忆”,而且我们信以为真。我们开始无法找到真实的自己,丧失了原本应该属于我们的记忆!

导演在海滩上设计了一队孩子经过,他们被带到这片海滩,也就意味着,有人已经开始为这些孩子重新制造出一些属于他们的并不真实的“记忆”。我们可能每个人从孩提时代开始就被这些本不属于我们的记忆所笼罩,失去了真实的自我。这是极其恐怖的现实!

在学校的活动中,那个花房内的小姑娘的故事打动了花。此时她才找到真实的自己。当年自己坐在花房中,害怕这个世界的时候,是爱丽丝把自己带出来学习芭蕾。这才是真实的花!宫本雅志也一样。他终于在舞台上开始念那段谁也没有兴趣,但自己十分喜欢的“寿无限”,这才是他真实的自己。

花终于来到舞台旁,即将演出。她让雅志帮自己把腰带系好,并痛苦地告诉雅志所有真相,希望雅志跟爱丽丝幸福。虽然片中的花十分痛苦,但我却觉得此时她是通过痛苦的挣扎,终于找回了真实的自己。

花上台表演,台下除了爱丽丝已经没有了观众。她不再是表演给观众欣赏,而是给自己表演。或者我们可以理解,现在的花已经是在为自己活着,不再活在那个虚幻的世界。这才是真实的花!

我感叹于剧中雅志的一句话:“你别代我做决定!”

是啊!如果人能够不用别人为自己下定义,那是多么愉快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片中的雅志终于放开了这一切,正是因为他明白了自己的真相。

爱丽丝再次去面试。她也找到了真实的自己。她不用再去强装打喷嚏、装死尸、吃巧克力,她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在面试中跳起了芭蕾。这段纯净的芭蕾就是真实的爱丽丝。她陶醉其间,用纸杯这种简单而不做作的物品代替了芭蕾鞋,她向世界展示了自己最淳朴真实的一面。结果她得到了众人的欣赏。

影片的结尾是光明的。两个女孩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她们在路上分享着爱丽丝等在杂志上的大头封面,仍然像当年一样无忧无虑……

二、人物

宫本雅志:

雅志有一个习惯性的表情,一旦看到令他惊讶的事情,他都会像打嗝一样“呃”地一声,瞪大眼睛,一副惊恐的样子。和花在茶座拍拖时,看到玻璃后面的爱丽丝的眼睛;帮花修电脑时看到大量自己的照片;从花家出来,看到花与爱丽丝在一起;在节祭时看到爱丽丝身着和服的幻影叫他“雅仔”……所有这些时候,他都会惊讶。这种惊讶就像见到了鬼魅一样的恐惧。之所以导演强调这个动作,是因为每次都是出现在可能对这个“记忆”否定的情况下。如果否定了这个“记忆”,那也就意味着雅志不再是这个雅志,因此怎么能不恐惧呢?

在片中,雅志一直被花和爱丽丝制造的谎言所蒙蔽,他为了寻找那个根本不属于自己的失去了的“记忆”而苦恼。他一直在追寻那段“记忆”。最终,他终于通过生理的拒绝而明白了真相。其实我们生活中,每个人都在经历着这样的痛苦,只是自己浑然不知。他比我们都幸运,因为他最终找回了自己。

花:

一个为别人制造“记忆”,同时也使自己掉进了自己制造的“记忆”幻觉当中的人。她为雅志制造了“记忆”,但自己也开始真正地相信自己正深爱着雅志。她自己也无法区别哪个是真实的自己,哪个是虚幻的自己。甚至她也无法区分雅志和爱丽丝的真实与虚幻。其实在本片中,我认为她是整个错误记忆的开始,是制造者。但同时她也是这个记忆的最大受害者。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是自己给自己及他人制造了无尽的痛苦,却浑然不知。花不是一个人,而是我们每一个人……

爱丽丝:

爱丽丝是这几个人物中,我个人最偏爱的角色。她是被自己最好的朋友拉到了这段“记忆”当中的。但是当她逐渐进入的时候,她慢慢开始忘记了自我的真实样子。在开始时一系列的面试中,副导演曾经叫她“雅美小姐”(人物名),她告诉对方自己叫有栖川徹子。此时她还没有忘记自己,或是自己的生理反应还在跟这个世界给予她的记忆搏斗。但慢慢地,她便接受了这段“记忆”。其实她也曾自己给自己制造记忆。如她和自己父亲的记忆。最终,她的生理反应帮助她找到了真实的自我。

爱丽丝的妈妈:

一个一直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女人。在快餐店遇到爱丽丝时,她管爱丽丝叫“花”,并向她新交的男朋友称,这是她邻家的女孩。我们可以说,此时她虽然还记得爱丽丝是自己的女儿,但是为了在外人面前扮演一个自己都不清楚的“人物”,她不得不将自己的女儿当作了邻家的女孩。

有人觉得她是令人厌恶的。我倒觉得她是可怜的。她的家乱七八糟,因为她还没找到自己的定位,不知道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她一直没有明白,自己感情上的失败正是来源于没有认清自己,而是生活在自己的想象中。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有时对自己错误的记忆可以延续,并且让自己十足地相信自己就是这样的。

导演为我们设计了感人的一幕。妈妈回来,爱丽丝在做牛肉火锅。妈妈称自己吃过了,不想再吃。为了哄妈妈吃饭,爱丽丝装作生气。在饭桌上,爱丽丝劝妈妈要找个真正能结婚的人拍拖。因为爱丽丝知道,妈妈一直不知道自己是谁,还在玩着少女的爱情游戏。这一场的结尾,爱丽丝在饭桌上看报,而妈妈却在大口地吃着牛肉火锅。其实妈妈并没有吃饭。爱丽丝的妈妈失忆到连自己是否吃过饭都忘了……

最终,岩井俊二给了她一个美好的结局。她开始收拾屋子,打扫卫生。她慢慢意识到了自己只是爱丽丝的妈妈,而不再是那个曾经的年轻的少女……

爱丽丝的父亲:

爱丽丝的父亲在爱丽丝的头脑中就是一个短暂而不真实的梦,关于他的记忆大多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比如在海边玩扑克魔术等。她不了解这个男人,但她却知道这是她的父亲。当她用父亲教会的中文“我爱你”向父亲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时候,得到父亲的回答却是“你应该说再见”(这一场戏相当煽情,我看到流泪)!

三、细节

片中有许多细节,其实都在讲述本片的主题。导演和编剧害怕我们忽略了主题,因此一直在提示我们。

1摇摇车

爱丽丝坐上摇摇车,宫本为她投币,却发现摇摇车坏了。这暗示着爱丽丝或者我们都已经无法再回到童年,也无法再找到真实的自己,我们已经被这些不存在的“记忆”塑造成了一个自己都不认识的人,但我们却相信,这就是我!童年其实之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童年或过去,而是我们的原本真实的样子。正如很多儿童心理学里研究的那样,认为人类的儿童期是最接近人类本来面目或心理状态的时期。我们找不到童年,其实就是丧失了自我。

2海藻布丁

爱丽丝告诉雅志,当年他最爱吃海藻布丁。但事实上,雅志对海藻布丁一直过敏,因此不可能“曾经爱吃”。这里表达的是生理的抵触。其实生理的抵触就是源自我们的本性。如果我们真的跟这个虚幻记忆中的自己完全不同,而且有着强烈的抵触的时候,也许我们会发现真实的自己。就像你原本是个简单、快乐的人,而我们的“记忆”却把我们塑造成复杂、阴郁的人,那总有一天,我们的“生理”将会反抗,我们的本性必然会抵触,否则我们无法生存。这便是“记忆”与我们自己的矛盾!

3红心A

在海滩,爱丽丝和雅志都找到了一个红心A。这就是他们两个不同的记忆。两人都认为自己真的拿到了红心A,其实他们都只是拿到了自己“记忆”中的那个,却并不一定是真实的那个。我们经常对自己的“记忆”相当确定,但事实上,别人的记忆也许会与你完全相反。所以,当花让雅志撕掉那个红心A,而没有得到雅志同意的时候,花提出了分手。因为此时她终于明白,雅志和爱丽丝的“记忆”已经与自己无关了。

4“我爱你”和“再见”

爱丽丝的父亲教会了爱丽丝两句中文:“我爱你”、“再见”。这也是不同的记忆。两人的记忆完全不同的时候是无法交流的,就像两种不同的语言。导演用这两种语言的相互不理解,来表达“记忆”的巨大差距。同时,“我爱你”和“再见”分别意味着“爱”与“分离”。我们要找回真正的自己和真正的“记忆”的时候,必须与那个我们自己已经爱上的自己说分手,离开那个不真实的自己,才能找到我们真正的“记忆”。

四、结语

记忆的片段篇10

人的大脑如同一座巨大的仓库,把经历过的东西及时储存起来,一旦需要,便可拿出来使用。这种对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的心理过程,就是记忆。每个人的记忆发展水平就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如有人记得快,有人记得慢;有人记得多,有人记得少;有人的记忆保持的时间长,有人的记忆保持的时间短;有人回忆很准确,有人回忆则模糊不清,等等,从记忆的速度、范围、持久性、准确性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记忆能力。

儿童的记忆固然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在后天教育环境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所以,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针对他们不同的记忆特征加以培养和训练,会使孩子的记忆力不断提高。

记忆始于婴儿2~3个月时

人最初的记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应该说,2~3个月的婴儿已经开始有了记忆的征兆。美国一些专家研究了5~12周的30名婴儿,给他们看一部描绘因纽特人家庭生活的彩色无声电影,这些孩子被吸引住了。影片清晰时,孩子凝视不动;影片模糊时,孩子转移了目光。结论指出:2~3个月的孩子喜欢清晰图像,不喜欢模糊图像,表现了早期记忆的萌芽。凝视或从自己的视野中追视消失的对象,就是记忆的最初表现。

感官刺激可促进记忆

刺激物的特点可直接影响婴儿凝视的时间。据研究,复杂刺激物比单纯刺激物可使2~5个月的婴儿凝视时间大约长10秒钟(当然,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凝视是无意识的)。优美的音乐旋律,鲜艳夺目的图片,活动多变的玩具,都是婴儿乐于接受的刺激物,会使婴儿在倾听、凝视、摆弄中加深记忆的痕迹。所以,记忆的启蒙训练可以从记忆的萌芽时期开始,为婴儿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多听、多看、多摸,在感知运动操作中发展记忆力。例如,成人经常对婴儿说话,温柔的声调、慈爱的面容、感情的交流会帮助他们在模仿中发展记忆力,学习语言。特别是把视觉、听觉、触觉结合起来加以训练,对促进婴儿记忆的发展效果更为明显。

分年龄阶段培养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