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康复训练方法十篇

时间:2023-10-25 17:34:45

记忆康复训练方法

记忆康复训练方法篇1

[关键词]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训练 策略训练 核心训练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219-02

一、工作记忆训练对象

在工作记忆训练的文献中,如果按照训练对象划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特殊群体为治疗而设计的训练研究;一类是针对健康群体为研究行为而进行的训练研究。

(一)特殊群体中的工作记忆训练:干预研究

工作记忆训练最早出现在Klingberg等人(2002)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治疗研究中。该研究选用了14名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儿童,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各7名,控制组未接受训练,实验组接受工作记忆训练任务:视空工作记忆任务(visuo-spatial WM task)、数字广度任务(backwards digit-span)、词语广度任务(letter-span task)和选择反应时任务(choice reaction time task)。并且进行了前后测,包括视空工作记忆任务、Corsi积木模板任务、Stroop色词干扰任务、选择反应时任务和瑞文推理测验。训练持续至少5周,每周4-6天,每天至少20分钟。研究结果表明:训练显著提高了个体的工作记忆能力,并有相对的症状减轻记录。

Klingberg等人(2005)扩展了中一研究,采用了大样本(53人),训练后测出与上一研究相同的结论。Loomes等人研究提高酒精谱系障碍儿童的言语工作记忆能力时进行了工作记忆策略训练,研究中实验组儿童接受了工作记忆复述策略的训练,结果发现相对于控制组,实验组儿童显著提高了言语工作记忆广度。这些例证都是为特殊儿童的治疗而进行的干预训练。

也有对其他特殊群体的工作记忆训练的研究例证。有一项研究将Cogmed作为中风患者康复的一个工具(Westerberg等人2007),研究中9名患者完成5周在家中进行的适应性广度训练,每周由一名合格的心理学家电话反馈。研究中设有控制组(9名患者)不进行训练或5周内部反馈。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在数字的快速求和

(Gronwall,1977)和各种干扰下找出数字2和7(Ruff等人1992)上比控制组患者有显著的提高。Westerberg将这解释为提高注意力的证据,但是这样的解释因为stroop任务的训练效果不足而被驳斥。这一研究被认为训练的预期效果不是很清晰,除此而外中风有关的客观症状也没有直接讨论。Vogt等人(2009),Holmes等人(2010)分别对多发性硬化――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疾病,脑中风患者进行了工作记忆训练研究,结果表明训练后患者的记忆能力有所改善,并且延缓了不良情绪发展,减轻了疾病症状。

(二)健康人群中的工作记忆训练:行为研究和生理研究

针对健康人群的工作记忆容量适当广度训练以伴随训练的行为探索和心理改变为目标。这类研究分为工作记忆容量训练和以适应-记忆-更新为基础的训练。它们在技术和思想上有很多不同,所以需分别讨论。

Chein和Morrison(2010)使用严格的适当复杂广度对健康被试进行了训练,训练过程中有两个任务,一个是言语工作记忆任务要求被试记住一系列字母,在字母呈现时,要求被试进行字母串是否组成单词的判断。研究中设置无处理控制组,被训练被试在“瞬间记忆”分数上显示出明显提高。另一项研究是Shavelson等人(2008)进行的,随机挑选了37名中学生(平均年龄13.5岁)完成25节适当Cogmed训练任务或不适当的控制任务(计算机化的科学课程),结果显示出实验组在简单广度任务(数字广度和广度板)上明显高于控制组,但这些效果没有扩展到复杂任务广度或瑞文推理测验上。

Thorell等人(2009)在健康的学前儿童中进行了研究,被试是从四个学校中选取的,训练五周,一个实验组进行适当广度训练,另一个实验组进行适当反应-抑制训练,控制组玩一些录像游戏。包含抑制训练组使得研究者能够探索工作记忆容量之外的认知机制possible pliability。这个训练组进行了三个特别设计的训练任务,包括:go/no go任务(如,只对特殊刺激做出反应,限制其他反应);信号停止任务(如,抑制正在进行的反应,Logan&Cowan,1984);还有flanker任务(如,对5个刺激的正中间刺激做出反应,而忽视其他刺激,Eriksen1974)。在抑制训练组,这项研究的结果是很明晰的,相对于控制组,适当-抑制组没有显示出在其他任务上迁移踪迹,但适当广度训练组显示出在其他任务上的迁移效果。

近年来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借助脑电和脑成像技术对工作记忆训练研究,这为工作记忆训练提供了认知神经方面的评价标准。有几项研究通过fMRI技术检测了适当-广度训练后于工作记忆相关的脑活动的变化。Olsen等人(2004)和Westerberg&Klingberg(2007)的研究中被试在两次扫描之间进行了数周适当的Cogmed任务训练。当完成一个工作记忆任务后发现训练组被试的额叶和枕叶皮层的激活增加。McNab等人(2009)利用fMRI和x射线层析照相术(PET)进行研究,检验了五个大脑皮层区域,在5周的适当-广度训练后,发现多巴胺D1和D2的密度发生了改变。

无论训练对象是特殊群体还是健康群体,都提供了训练后提高工作记忆容量的证据,有的研究还进一步测查了训练效果向其他未训练任务上的迁移。以下讨论工作记忆训练的方法。

二、工作记忆训练范式

工作记忆训练方法对工作记忆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训练,发现不同的方法对个体的工作记忆容量以及工作记忆各个子系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但不管研究中使用哪种训练方法,都可归属于两种训练范式:一种是策略训练,另一种是核心训练(Bradlley Voylek2010)。下面分别讨论这两种范式。

(一)策略训练范式

策略训练是指在研究中教给被试包括有效的编码,保持和从工作记忆中提取信息的方法。研究工作记忆的策略训练一般有复述、组块和联想三种形式。大部分策略训练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延迟一段时间后信息保持的任务成绩。在策略训练中,主试将具体的任务策略介绍给被试,然后在训练中鼓励被试使用策略(Morrison AB,Chein JM.2011)。

复述训练的理论根由源于发展类研究文献,其中表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增加使用复述策略相应地增加了记忆回忆(Flavell,Beach,&Chinsky,1966)。在儿童的工作记忆研究中显示出儿童受限的工作记忆成绩可以由产量(production)不足来解释,因为没有复述能力限制了回忆量(Corsini,Pick,&Flavell,1968)。这些研究引起了复述训练的最初探索。Ornstein等人(1983),Ford等人(1984)通过使用和练习发声复述策略成功地证明了成人和儿童训练后提高了工作记忆任务成绩。复述策略过程可以使被训练者避免无效策略或加强支持工作记忆保持的复述机制的质量和有效性,最终提高了工作记忆成绩。

(二)核心训练范式

典型核心训练包括高要求的工作记忆任务的重复,这种任务的设计以领域一般性的工作记忆机制为目标。为了完成这种目标,核心训练任务的设计要求:(1)限制使用领域特殊性策略;(2)自动化最小;(3)包括多种形式的广度任务/刺激;(4)推理的同时进行保持;(5)加强工作记忆的快速编码和提取;(6)根据被试的熟练水平而调节任务难度;(7)高强度的认知负荷和认知约束(虽然不同的研究在以上因素上的强调有所不同)(Morrison,Chein 2010)。在核心训练项目中使用的任务一般涉及连续加工和频繁的记忆更新。

有的核心训练研究采用“kitchen-sink”方法,用多种变化刺激形式的几种任务汇编而成,以影响工作记忆系统的多种成分。这种方法的其中一例是“Comged”。比如Klingberg等人(2005),Holmes等人(2009)的研究中训练任务由一系列包括倒背数字广度、位置记忆、追踪移动视觉目标的工作记忆任务以及其他几种任务构成。有的核心训练研究采用“COGITO”模式,包括工作记忆、感知速度和情景记忆多种任务,这种形式的优势之一是每个训练任务都对训练结果有影响,而且最大的收获是产生迁移效果。但是,这种方法的一个缺点是它是一个多层面程序,包含多种任务、刺激和加工过程,造成难以确定哪些训练成分是构成后来认知能力提高的基础,难以确定工作记忆的哪些具体机制受到了影响。Verhaeghen等人(2004)的研究中只有一个训练任务,一个n-back工作记忆任务的变式,这是将特定任务和构成工作记忆效应基础的具体机制相隔离的尝试,这样训练效果可认为由单一任务产生的。还有的研究建立了围绕工作记忆机制的单一成分的训练范式,而不是着眼于单一的工作记忆任务。Dahlin及其同事们制定了使用多种着眼于工作记忆机制的“更新”的一般训练方案。

三、工作记忆训练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

一个需要极大关注的问题是在训练研究中观察到的测验分数提高可能通过被试投入的期望等各种影响而获得。期望的一种形式与临床药品研究中观察到的安慰剂效应有关。认为训练后在认知上有积极影响可能在训练后产生测量性提高;被试也可能受到训练研究的特征要求所影响。也就是说,在实验目标的期望下,被试将在他们的训练后评估中尽最大努力以提高成绩。最终,显著的训练相关的提高可能反映的是训练过程中被试的认知投入水平上的差异。因为实验组被试常常积极投入到繁重的心理活动中,为确保先前努力的价值显现在训练后的评估中。

有的研究不设控制组或设有控制组不作处理,在这类研究中努力、期望和投入产生的测量上的差异最大,是最有问题的。为了避免这类问题,有的研究设置了“控制训练”组,这样的控制组在时间和努力投入方面与实验组匹配,但不期望从训练中获益。在Rersson和Reuter-Torenz(2008)的研究中,实验组和控制组都进行一套共同的记忆任务,但干扰的难度和水平在实验组的训练任务中更高一些。处理期望效应的一种方法是设置训练控制组与实验组进行匹配。Holmes等人(2009);Klingberg等人(2005)的研究中控制训练组完成一个不适当训练或接受一个小剂量训练(实验组的三分之一)。最近的一个研究(Thorell等人,2009)在年幼儿童中进行,研究发现通过无处理控制组和完成不适当训练的控制组证明了在成绩获得上没有差异。但是,不管如何使用控制过程,没有一个进行鉴定同时控制动机的单一研究,也没有任何研究尝试去验证显性(explicity)(例如通过受试对象自我报告),即控制对象经历的动机激发和情感付出程度或有与训练收益的相似期望。处理期望效应的另一种方法是检验迁移的选择性或系统化。在Chein和Morrison(2010)在研究中报告选择性迁移从训练迁移到认知控制和阅读理解上,但没有迁移到推理或流体智力上。如果后测获得归因于训练组和控制组之间的努力和期望,那么会观察到无所不在的更多的迁移。

记忆康复训练方法篇2

作者单位:518101 深圳市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病区

程小芸:女,本科,主管护师

摘要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患者应用早期强化认知功能训练结合运动想象疗法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初发脑卒中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早期强化认知功能训练结合运动想象疗法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持续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的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结果、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结果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患者应用早期强化认知功能训练结合运动想象疗法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认知功能,有利于患者预后。

关键词 脑卒中;认知功能;运动想象疗法;康复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6.007

近年来,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患者一旦发病,其肢体活动以及言语活动将受到极大影响,其认知功能也极大降低,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1,2],该类患者应积极进行早期诊断以及早期干预。“运动想象”(MI)疗法是一种为了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而反复进行的运动想象,这一过程不会产生任何实质性的运动输出,仅仅是根据运动记忆在大脑中某一活动的特定区域恢复运动功能[3]。我院针对该类患者予以早期强化认知功能训练结合运动想象疗法,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初次发病脑卒中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男62例,女58例。年龄48~68岁,平均(58.41±5.62)岁。病程6~42 h,平均(26.43±4.50)h。脑出血64例,脑梗死56例。左侧62例,右侧5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临床确诊。患者入选时均病情稳定,意识清醒,无痴呆症状,可较好地理解医护人员意图并能积极配合治疗。对抑郁、痴呆病史患者予以排除,同时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充血性心理衰竭患者以及严重视力障碍患者。在征得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的前提下将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

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早期强化认知功能训练结合运动想象疗法进行护理。

1.2.1常规康复训练具体内容为:(1)病床上进行良肢位摆放。(2)进行主、被动运动以及肌肉力量训练,其顺序为被动运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3)体位训练,含静态坐位、静态立位以及动态平衡与坐位、立位转换训练。(4)作业疗法,进行简单的手部运动,如甩臂、圆环旋转手臂等。(5)日常活动训练,进行患者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对应的康复计划,每日1次,每次持续30 min。

1.2.2“运动想象”疗法[4]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设计训练内容,让患者正确掌握正常运动模式后,在较为舒适、安静的条件下根据“运动想象”录音进行训练。患者全身放松,保持舒适体位,根据提示内容进行间断的“运动想象”,其具体内容可以为一项或者几项活动,目的在于对患者目前的功能障碍进行强化。想象自己在翻书,头脑中出现翻书动作;想象自己在步行,感受步行的感觉;想象自己在上台阶,感受抬腿的动作;此外还有握手、跑步、翻身、扩胸、单腿站立、平衡等。重点在头脑中浮现从事这些动作时的肢体活动,感受自己的动作步骤以及身体感受等。可先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完成运动想象,然后按照作业要求自行完成或者在家属的帮助下完成。上述训练每天进行2次。

1.2.3强化认知训练当患者生命体征较为稳定、神志清楚且其病征不再持续进展2 d后,就着手进行认知功能训练。训练时间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强度在患者耐受范围内。(1)注意力训练。应用专门的注意力训练系统软件,其内容包括注意力、注意力集中与大脑抑制、注意力与反应速度、注意力与手眼协调、注意力与动作控制和手眼协调、注意力与逻辑思维、注意力与心理旋转、注意力与操作、注意力与观察力等相关训练课程。训练过程中,采用视、听、运动相结合方式进行。(2)记忆训练。如图形记忆训练,让患者记住较为简单的图形,然后凭借记忆在纸上画出,图形的复杂程度逐步增加,数量也逐渐增加。然后逐步过渡到情景记忆,让患者能够画出自己经历过的图景,包括物品等。(3)失用症训练。充分对患者的视觉、感觉、听觉、触觉等进行对应性训练,加深患者印象。(4)思维康复训练。让患者自己进行逻辑思维,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5)计算力训练。让患者进行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较为简单的计算,如购物计价等。

1.3评价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4周后的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结果、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结果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认知障碍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活动能力,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对应性的康复训练,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认识能力,且康复训练的效果将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而提高。认知功能较差的患者对自身问题缺乏较为客观的认识,也影响患者本身的康复积极性,因此经常产生负面影响。认知功能训练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给予患者以声音、颜色、物体的结构等刺激,患者作出相应的反应,同时还进行较为高级的思维、推理、运算等能力训练,以促进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

在本研究中,重点强调了在脑卒中康复中,认知训练应及早介入,这是因为早期强化认知能力训练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认知能力、躯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有效恢复,提升其康复信心以及训练积极性,便于更加有效地进行“运动想象”。本结果显示,持续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的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结果、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结果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主要是由于[5]:(1)进行早期认知功能训练,可以使患者及时认清自己的状态,积极主动地调整心态,主动消除顾虑接受治疗,提升治疗主动性。(2)可以明显地改善患者的注意力和执行力,同时也提升了学习能力,有助于提升“运动想象”疗法中的正常运动模式体验。(3)患者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集中注意力训练,可以将正常运动模式储存于记忆中。(4)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运动积极存储过程,提升记忆力和注意力。

参考文献

[1]于梅青,袁栋才,魏琰,等.早期强化认知功能训练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康复的促进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3):267-269.

[2]胡永新,王强,孟萍萍.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4):273-276.

[3]刘丽.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跌倒的临床对照试验研究[D].锦州:辽宁医学院,2012.

[4]吴亚岑.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治疗中的效果观察[D].长沙:中南大学,2013.

[5]杜晓霞,冯洪,何俊利,等.注意力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康复疗效[J].中国康复理沦与实践,2011,17(3):212-214.

记忆康复训练方法篇3

随着脑卒中诊治水平的迅速提高,极大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但仍有70%~80%的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又由于脑卒中治疗费用高,治疗周期和康复过程相对较长等原因,大多数患者病情稳定好转后便要求出院。家庭成为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康复的重要场所[1]。回归家庭后仍然依靠亲人,生活不能自理,心理压力大,部分患者出现烦躁、悲观、抑郁、恐惧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不能主动进行康复训练。大部分患者虽有着强烈的康复需求,但缺乏正确的指导教育,导致发生废用、过用、误用综合征[2]。家庭成员由于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缺乏了解,不能给患者有效的支持和帮助甚至任由疾病发展,脑卒中失去康复宝贵时机,家庭在康复过程中没有体现出其重要作用。因此,开展持续、规范的家庭康复教育,无论对患者、家庭或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现就我们在康复中的处理原则报道如下:

1做好出院前后的过渡

脑卒中后,部分患者由医院转入有关康复机构继续治疗,但更多患者则选择回家,对患者家属而言,由医院到家中的过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他们必须将家中的结构、设施进行适当改造,以适应患者需要。其次,他们还需就患者的病情向医务人员进行咨询,以获知患者目前机体的功能状况,如何服药,随访日程,以及如何在家中进行康复治疗等。

2实施康复治疗的准备

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多方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病后的心理反应、对应激的承受能力、肢体功能、自我料理能力、有无失语、有无吞咽困难、对康复训练所持的态度和信心等。康复计划的制订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因人而异,由康复医生及护士、患者、家属共同制订。制订的计划要切实可行,要让患者及家属对计划的内容、康复方法、注意事项、所要达到的目的等做到心中有数。患者及家属应随时与康复医生和护士取得联系,汇报康复计划实施情况和康复训练过程中肢体及各种功能的改善和恢复情况,医生应根据康复进展情况和功能改善的情况,随时调整运动量和康复项目,以保证患者最大程度地恢复伤残肢体的功能。

3实施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康复训练是漫长的过程,短期内不会凑效,患者和家属需要对康复训练增强信心和耐心,且需要反复训练和矫正动作,并坚持持久。康复训练应遵循的原则:先被动运动,后主动运动;先做简单动作,后做复杂协调动作;先小运动量,后逐渐加大运动量;先健侧活动,后患侧活动;先短时间,后逐渐延长训练时间。总之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可操之过急。

4健康教育内容

4.1心理康复指导:心理康复应贯穿于整个康复训练的过程中。患者患病后因各种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担心自己残疾而出现焦虑、悲观失望、绝望等心理反应。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脑血管病的相关知识,告知预后可能出现的结果,使他们正视和接受伤残这一现实。同时,护士、家属要更加关心、体贴患者,照顾好患者的起居、饮食,多陪伴患者,消除患者心理上的孤独感和生活上的无助感,让其保持乐观轻松的心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家属还应配合医生实施康复计划,正确面对患者病情,鼓励和协助患者积极进行功能锻炼,将伤残程度降低到最低,并持之以恒地帮助患者,提高生存质量。

4.2功能训练:影响脑卒中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因素除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外,能否早期进行康复治疗也十分重要,康复训练可改善大脑局部血液循环,避免患肢关节挛缩,防止肩手综合征,并能促进神经细胞再生。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康复训练的意义和目的,并根据患者的伤残程度指导家属循序渐进地训练患者,找一些成功的病例或患者现身说法,帮助患者及家属树立信心。由于肢体功能恢复非常缓慢,而且不能恢复到发病前的状态,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这一点,以免患者因成效不大产生急躁情绪而放弃康复训练。对于训练中所取得的进步,应给予鼓励和肯定,以增强患者的信心。

4.2.1卧床时的肢体锻炼:帮助患者做被动运动,做大小关节屈伸、旋转、回收、外展、肌肉按摩等活动,每天2次,做被动运动时动作应平缓柔和,各关节运动幅度逐步增加逐渐达到最大幅度,开始由护士做,患者即将出院前,护士指导家属做。

4.2.2练习坐起及站立:可在床尾拴上绳子,鼓励患者借助绳子练习在床上缓慢坐起,坐于床边,如无不适,试行站立,站立时间逐渐延长,练习时注意动作不要过猛,以免引起头晕或摔倒。

4.2.3练习走路:患者能站稳后可开始训练走路,先由2人搀扶行走,逐步过渡到拄拐杖行走或独立行走,走几步,坐下休息一会儿,锻炼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止踝关节扭伤,避免摔倒。进行康复训练时,不可操之过急,训练强度不可过大,以免引起患者紧张、劳累或不适,患者在康复期,如果病情允许,还可进行医疗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等,并配合进行按摩、推拿治疗,可有效地防治瘫痪肢体的萎缩。

4.3语言障碍的康复指导:发音训练是一项持久而艰苦的工作。训练时应先从学发音练起,最好与视觉刺激结合起来,如说“喝”字时,就拿起茶杯,对于感觉性失语还应采用“手势法”,家属要有耐心,交谈时句子要短,语速要慢,内容要简单,多重复几遍。

4.4吞咽功能的康复指导:护士应指导家属训练患者练习吞咽,先用少量易吞咽的糊状食物或水试吞,家属在旁边作吞咽示范动作,嘱患者跟着做,每次换胃管前多试几次,必要时带胃管也可试吞,但要注意防止呛咳。

4.5肢体功能康复指导:家属应鼓励和协助患者使用患肢进行洗脸、梳头、穿衣、进食等动作,指导患者从事适当的手工制作或写字作画,适当的劳动对肢体功能的康复是有益的。

4.6记忆的康复指导:脑血管病后,患者常有记忆缺失,家属应坚持持久地对患者进行训练,主要的方法有单字训练和视觉成像术。单字训练可让患者读数,采用从前往后记、从后往前记、跳跃式记忆方法;视觉成像术可让患者看图片,家属向患者讲述该图片的来历和背景等,让患者复述,多次重复后最终达到患者能自己单独讲述。视觉成像术是唤起记忆的好方法,在恢复记忆方面优于单字训练。

4.7减少事故,定期复查:为了减少患者的户内活动的事故隐患,室内结构及装备应进行适当的调整。门应保持一定的宽度,去除门槛,去除走廊上的障碍物,以确保轮椅的自由进出。家中的各种开关、插座等都应设置在适当的高度,以便坐轮椅的患者使用。卫生间应有坐便器。另外,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要按照医嘱定期去医院复查,以便在医生的指导下改进家庭治疗计划及护理方法,合理用药,防止复发。

参考文献:

[1]赵钛.现代偏瘫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205.

记忆康复训练方法篇4

【关键词】整体康复护理;老年痴呆

老年性痴呆即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1],是一种渐进性的慢性退化痴呆,它以缓慢的智力脑力的减退为主要特征,最后持续演化为患者无法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及进行人格的控制。持续、系统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延缓病情发展[2],帮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我院在护理轻、中度的老年痴呆症患者方面应用了3+1的整体康复护理模式,即分期、分阶段评估、健康教育、认知训练与预见性护理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其中男54例,女26例;年龄60-89岁,平均年龄(75.3±5.7)岁。轻度患者60例,中度患者20例。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痴呆、重度痴呆、其他精神疾病和严重躯体疾病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观察组与对照组选用相同的用药方案,对照组使用痴呆患者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3+1整体护理。观察组的护理方式如下。

1.2.1 评估及护理 (1)评估方法。对痴呆的严重程度使用长谷川简易痴呆量表进行评估,首先将患者分期、分阶段,其次评估老年痴呆患者的身体功能状态。评估身体功能使用日程生活能力量表(ADL),客观评估患者的自理能力。(2)护理干预。每周测评,在评测结果的基础上使用专业的康复护理模式,针对患者需求,制定护理计划并保证实施。

1.2.2 康复护理 (1)轻度患者可通过参与健康知识讲座及观看宣传图片,进行大脑的康复训练。(2)指导患者进行有益大脑认知的训练,并督促患者勤于练习。结合实际与经验,主要选择6种记忆和智力训练方法:拼地图、健身球、豆子、手指操、理解和表达能力及记忆训练。

1.2.3 语言功能 护理人员首先对患者的失语类型进行评估,再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语言功能训练。命名性失语主要表现在遗忘名称,在护理时可要求患者重复物品名称,反复记忆;运动性失语主要表现在构音困难,护理中对其示范口型,一句一字地教。也可选择短儿歌、诗词,与患者共同朗读,并让患者认读各式卡片,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

1.2.4 自理能力 护理人员将动作分解为若干部分,并制定训练步骤,先对教学动作作示范,患者模仿,如患者遗忘可配合使用口头提示,反复多次直至患者可独立完成。

1.2.5 认知功能康复训练推理 (1)物品归类训练,从动物、工具、食品、植物等内容中,选取一个内容,使患者联想并说出尽量多的有关物品。(2)定向训练,包括时间定向、人物定向及地点定向三方面。可在门上贴示醒目标志并给予时间、位置等简单信号,帮助患者定向。在陪同患者外出时,尽量让患者在不被帮助的情况下,自己辨别方向。(3)注意力训练,对患者提供游戏,指导患者阅读报纸图书,并根据患者爱好选择针对性的手工操作训练。

1.2.6 训练时间 通常情况下每天训练2-3次,30min/次。如需增加或减少训练时间,护士需同医师共同修订。

1.3 观察指标 采用ADL的评估方法对两组患者的自理能力进行客观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得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及t检验。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护理前评分比较无差异(t=1.21,P>0.05),观察组的护理后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护理后评分(t=5.87,P

3 讨论

我国目前有大约400万的老年痴呆患者[4],随着计划生育的施行,老年人口逐年增加,老年痴呆的患病率也逐年上升,这也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本次研究使用3+1整体康复护理的方式,在测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取可以改善或延缓患者病情的护理措施,帮助提高患者的记忆能能,改善患者的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运用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手段,在痴呆患者的康复护理中,要注重护理评估的重要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痴呆症患者在通过3+1整体性的康复护理后,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语言功能方面均有显著提高,这将直接提高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3+1整体康复护理模式可以为其他医院实施更为专业的痴呆症康复护理提供理论指导,这一康复护理模式应在临床上普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临床痴呆病学[M].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

[2]孙淑敏. 老年性痴呆病人的护理调养 [J][J].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4): 68-69.

记忆康复训练方法篇5

患了脑卒中会有哪些后遗症

脑卒中发生后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其医护重点也各有侧重。为了治疗和护理的方便,临床上常将脑卒中分为如下三期。

急性期 自脑血管病发生至第2周末。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患者病情不稳定,常有骤然变化和意外发生。治疗以挽救生命和控制病情进展为重点。

康复期 急性期过后到病后的1~6个月。此期患者病情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并渐趋稳定。这一时期患者病情进一步好转的可能性较大。病情可逆者,在这一阶段可康复至较高水平;不可逆者,则症状、体征持续下去,转入后遗症期。这一时期的治疗以理疗、针灸、运动疗法为主。

后遗症期 脑卒中患者经半年治疗后,即转入后遗症期。此期没有一定的时限,除非本病再次发作。此期特征是病情平稳,失去的功能不再有明显好转。但是经功能锻炼后,由于脑其他部分的代偿作用,亦有进一步恢复功能的可能性。这一时期主要是防止脑卒中再发、治疗基础疾病和防止并发症。医疗方式主要是功能锻炼和必要的护理。

患了脑卒中会有哪些后遗症

偏瘫 偏瘫是最常见的脑卒中后遗症。它是指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偏瘫患者常伴有同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如冷热不知、疼痛不觉等。有时还可伴有同侧的视野缺损,表现为平视前方时看不到瘫痪侧的物品或来人,一定要将头转向瘫痪侧才能看到。以上这3种症状,总称为“三偏”。

失语 失语也是脑卒中的主要后遗症,有多种不同类型。其中,运动性失语表现为患者能听懂别人的话语,但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只能说一些简单而不连贯的单字,别人无法理解。感觉性失语则无语言表达障碍,但听不懂别人的话,也听不懂自己所说的话,表现为答非所问,自说白话。若同一患者存在上述两种情形,则称为混合性失语。命名性失语则表现为看到一件物品,能说出它的用途,却叫不出它的名称。较大范围或复发多次的脑卒中患者,可留有精神和智力障碍。表现为记忆力和计算力下降、反应迟钝、不能看书写字,最后发展为痴呆,甚至连吃饭、大小便都不能自理。还有的患者会出现胡言乱语、抑郁狂躁、哭笑无常等病态人格。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 张庆俊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大量工作是在基层医疗机构或家庭中进行的。实践证明,许多脑卒中患者通过康复训练可以生活自理,甚至恢复工作能力。

以往人们由于害怕再度发生脑出血,不敢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实际上,康复治疗引起再度脑出血的可能性很小,康复治疗和训练宜及早开展。一般认为,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是:脑血栓形成患者在发病后1周,神志清醒的患者在发病后第2天;脑出血患者在发病第3周后,即急性期过后。即只要神志清楚、病情平稳就可开始功能恢复训练。

第一阶段:即脑卒中后急性期(从发病后到2周),患者肌肉呈弛缓状态,四肢没有手动运动。

第二阶段:发病2周后。患者肌张力开始增加,痉挛开始出现,无随意主动运动。运动形式以基本的共同运动和联合反应为主。

第三阶段: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痉挛达到病程中的极值,共同运动的活动受限,不能在某关节的全范内进行活动。

第四阶段:随着病程延长,病情进一步恢复,痉挛不再加强而有所减轻,共同运动模式削弱,主动运动开始出现。此时的主动运动虽然困难,但逐渐开始变得容易。

第五阶段:基本的四肢共同运动失去了优势,可以从事较难的分离运动或较难的功能活动,痉挛明显减轻。

第六阶段:共同运动完全消失,痉挛基本消失,各关节运动较灵活,协调运动大致正常。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内容有:

各种理疗:包括电疗、光疗、水疗、蜡疗以及中西医结合的电针疗法、超声疗法、穴位磁疗、中西药直流电导入疗法等。

作业疗法:包括日常生活基础动作、职业劳动动作及工艺劳动动作训练等。日的是让患者逐渐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种种需要。

医疗体育:是康复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常用的有现代医疗体操及中医传统体疗。

语言训练:对失语患者施行语言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其说话能力。

心理康复:研究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智力状况,运用心理疗法促使患者的心理康复。

娱乐康复:娱乐不但有助于身体功能的改善,还可振奋患者的精神,避免其产生孤独寂寞感。方式有听音乐、练习乐器、绘画等。

下面重点介绍记忆康复、语言康复、心理康复以及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

记忆康复

脑卒中患者常有记忆力减退,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种类型:

短期记忆障碍:大脑对新信息的储存时间缩短,刚发生的事情,一会儿就忘了,对过去的事却记忆犹新。

长期记忆障碍:往往在近事记忆受损的基础上形成,先有近事遗忘,慢慢发展为远事记忆力也下降。

不过,记忆力的康复是有办法的,如果患者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可以鼓励其写日记,将有助于扩大思维空间和加强记忆;还可以在房间内贴一些字条,如“讲究卫生”等,提醒他洗脸、刷牙、整理床铺等,有助于唤醒记忆;还可以让患者看过去的照片,激起他对于往事的回忆;还可以把数字如电话号码拆开让患者记忆,先记前面一半,再记后面的;也可以把事情编成顺口溜来帮助记忆;等等。只要坚持训练,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语言康复

语言康复也应尽早开始,在患者意识清醒、病情平稳后就可进行。

根据不同的失语类型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运动性失语的康复锻炼应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喝”“吃”等单音字到“不行”“喝水”“吃饭”等单词,会说的词多了,再练习简单的语句,他人说上半句,患者接上半句,慢慢过渡到说整句话。熟练后再训练说复杂的句子,然后可让患者读简单的文章。训练方法可灵活多变,如看图说话、复述句子、指物说字、指字说字等。

若患者为感觉性失语,_可以存训练中反复将语言与视觉结合,如给患者盛好饭,告诉他“吃饭”;反复将于势与语言结合,如让患者洗脸,并用手做洗脸的动作,慢慢地患者就会把语言与表达的意思联系起来。

心理康复

心理康复与脑卒中后的功能恢复密切相关,脑卒中发生后,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点:

担心自己的生命小能保全;担心自己将来的生活要别人照顾;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工作;等等。

心理康复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首先,医护人员及患者家人对患者要热情。照料其生活起居,关心其病痛,不能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伤害患者的感情;可介绍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实例,树立患者恢复健康的信心;要帮助患者赶走对死亡的恐惧,向患者介绍病情的发展及需注意的问题,如脑出血患者常担心血还未止住,这时可向患者解释:出血已经停止,病情已经稳定,等血块吸收后,病情还会好转,目前主要是防止再出血,要安心休息,不要用力咳嗽和排便,避免情绪激动等;在帮助患者肢体康复的过程中,对其每一点进步,都要加以鼓励,以形成生理康复和心理康复的良性循环。

脑卒中患者偏瘫的肢体如何康复

脑卒中患者在度过危险的急性期后,应尽早进行瘫痪肢体的康复训练,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和大脑的新陈代谢,增强代偿功能,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强直,使后遗症发生减少到最低程度,降低脑卒中患者的病残率。康复可以分为3个阶段:

1.病床上的肢体功能锻炼:一般指从发病到可以坐起这一阶段,脑梗死患者为1~2周,脑出血患者为3~4周。一旦病情稳定,就可以开始康复锻炼。首先,让患者学会自己将健侧腿放在患侧腿膝关节上,沿患侧小腿下滑到踝部;用健侧手臂拉动患侧手臂上举,利用健侧肢体帮助患侧肢体进行活动。其次,可在病床的另一头系上绳子,让患者用健侧手拉着绳子带动躯体活动,如翻身、抬腿、举臂等,尽其所能活动、锻炼。最后,对肢体瘫痪严重,不能自己锻炼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帮助他们做肢体关节的内收、外展、旋转、屈伸;为防止畸形,可用矫形装置将患肢固定于功能位;同时给予肌肉按摩,为患者下床活动打好基础。

2.练习坐起和站立:先抬高床头,练习坐起。床头抬高角度从30度开始,逐渐增大角度,延长时间,让患者过渡到双足下垂,坐于床边。起床动作要慢,否则患者会有头晕感。然后可在专人保护下学习站立,站立时先将身体重量集中在健侧下肢,然后慢慢移向患肢,站立时间逐步延长。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上肢的练习。

3.练习行走和锻炼生活自理能力:患者能够较长时间站立后,可以开始练习行走。先练习原地踏步,尽量抬高患肢,然后在两人的搀扶下练习行走,扶着椅背或拄拐行走。行走时应平稳缓慢,培养正确的步态,纠正八字足,防止身体过于向健侧偏斜。待患者已经能较好地独立行走后,再锻炼一些日常生活的能力,如上下楼梯、自。行穿衣、吃饭、梳洗等,以促进瘫痪肢体功能的全面恢复。

按摩对瘫痪肢体的恢复是十分有利的。按摩可以改变局部组织的生理反应。通过神经系统,反射性地调节身体功能,使瘫痪肢体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得到改善,营养局部皮肤和肌肉,增加肌肉和韧带的伸缩性,解除肢体的挛缩、畸形及肌肉痉挛。

上述3个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使患者过于劳累。康复阶段需要患者及其家属投入很大的耐心和毅力。

脑卒中患者的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

被动运动就是患者不动,将全身放松,特别是要将准备接受治疗的部位放松,患者利用健侧肢体或在他人的帮助下对患侧肢体进行活动。

脑卒中患者应如何进行被动运动

如果瘫痪肢体不能活动,则取仰卧位,用健侧手拿起瘫痪的上肢,缓慢地伸展和屈曲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每次被动运动5分钟,上下午各1次;如果瘫痪的肢体已恢复活动,但运动仍不灵活,健侧手可帮助瘫痪的肢体活动,如帮助屈伸关节等。健侧的肢体也应经常活动,这种活动有助于患侧肢体的被动运动。进行被动运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被活动的肢体应充分放松,置于舒适的位置,被活动的关节要充分予以支持。

2.被动运动应缓慢而柔和,要有节律性,避免做冲击性动作。被动活动范围要逐步加大。

3.做被动运动时应尽量不引起明显的疼痛。当关节明显粘连时,应避免用暴力强行运动。被动运动常用于肩、肘、腕、手指、髋、膝关节等部位。

主动运动是指患者依靠自身的能力完成的运动,其目的是通过运动来恢复肌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改善肢体和肌肉的协调性。

脑卒中患者如何进行主动运动

不完全性瘫痪或完全性一侧偏瘫的患者,当患侧的肌力已有恢复时,应积极地做主动运动。不能下床的患者,自己要做外展肩运动,同时还要做屈曲和伸展肘关节、腕关节、握拳和伸掌动作。下肢要坚持做外展和内旋运动,屈曲下肢,以锻炼下肢的肌力和关节的功能。每次做10分钟,上下午各1次。一般偏瘫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较上肢早。如果条件许可,应在发病后两三周开始站立行走训练。及早开始站立行走,是防止下肢萎缩畸形,特别是防止顽固足下垂的有效方法,也是改善全身生理功能的有效措施。

翻身动作

翻身能刺激全身的反应和活动性,是重要的治疗性动作。转换要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被动翻身,并向患者交代要领,使其增加感觉,再逐渐过渡到主动翻身。

被动翻身时要注意:翻身前要求患者用健侧腿钩住患侧腿,以协助翻身,并按要求在健侧腿帮助下把患侧腿摆正;翻身训练可在病床上进行,有条件时也可在地板上进行,使患者解除从床上掉下来的恐惧感;无论向健侧还是向患侧翻身,都应注意教患者将患侧肩部放在不引起痉挛的;患者经被动翻身训练,掌握了一定的翻身技巧,躯干控制能力改善后,应逐渐减少对患者的帮助,使患者过渡到主动翻身。

主动翻身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方法:

①患者两手十指交叉相握,然后伸肘,两手上举过肩,使患侧肩在翻过身后能维持在正确的位置上。②两膝弯曲,两脚平放在床上。③若向患侧翻身时,患侧膝可不用弯曲。这样翻过来后髋关节是伸直内旋位,可防止将来行走时髋伸不直。④若向健侧翻身,患侧膝要放在健侧膝上面。如患者自己不能做,可给予帮助,这样翻过来后可使患侧处于正确位置。⑤把头转向要翻的一边,用手引导躯干旋转,随后腿再跟上。

第二种方法:

翻向健侧:①患者用健侧手将患侧肢放在胸前。②健侧脚插到患侧腿下面,把患侧腿放在健侧小腿上。③在转颈及肩的同时,用健侧脚向患侧用力蹬床,身体跟着转过来。

翻向患侧:①将患侧臂移向身体外侧,拇指指向床头。并使健侧腿膝部立起。②抬头、颈前屈、转上半身,同时将脚稍向外移,然后向外侧蹬床,身子随着转过来。

如果患者做以上两种主动翻身活动有困难,可选做主动辅助运动。即在床的两边各同定一条带子,用手拉着协助进行翻身训练,以后逐渐放开,以适应主动翻身。

桥式运动

桥式运动就是选择性髋伸展运动,是早期床上变换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因姿势像桥而得名。具体方法是患者取仰卧位,膝关节屈曲,双足底平踏在床面上,用力使臀部抬离床面。助者可用下述方法帮助患者完成该动作:用一只手掌放于患侧膝关节的稍上方,在向下按压膝部的同时向足前方牵拉大腿:另一只手帮助臀部抬起。随着患者的进步,助者可在逐渐减少帮助的同时,要求患者学会自己控制活动,不能让患侧膝关节伸展或向侧方倾倒。

桥式运动能帮助患者增加躯干的运动,一旦患者能熟练地完成,就可以随意地抬起臀部而使其处于舒适的位置,进而减少褥疮的发生,增加对关节的控制能力,为以后的坐和站打下基础,防止以后步行时伸髋困难而引起行走不便。急性期也可用此姿势放置便盆和更换衣服。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时要注意什么

只有适当地锻炼才有好的效果。因此,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时要注意遵守以下原则:

1.持之以恒。每天至少锻炼一次,坚持不懈。否则锻炼的效果不易巩固。

2.循序渐进。逐渐提高运动的难度和运动量。

3.因人而异。要根据各自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锻炼方式和活动量。

4.劳逸结合。不能急于求成。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要注意。防止心跳过快(每分钟不能超过140次)及心律紊乱,防止血压过高(不能超过26.6/16千帕);避免屏气动作及过度用力。如果运动后出现肌肉紧张,说明运动量过大,要适当减少。

5.注意安全,防止意外。

6.加强正常肢体及躯干功能的锻炼,以代偿残肢功能。

7.预防废用综合征,防止肩发僵、肢体挛缩畸形等后遗症。

8.装配假肢及矫形器。对截肢者装配假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其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对某些肢体畸形、运动异常的患者装配适当的矫形器,可以预防畸形的进一步发展,补偿功能活动。对行走不便的患者,可配备手杖。

记忆康复训练方法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76~84岁,平均年龄79.3岁。早期发病7例,中期29例,晚期24例,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和各种认知能力进行性减退,情感淡漠及明显痴呆等。所有患者均按照老年痴呆临床诊断标准确诊,经患者家属知情同意,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全面的治疗和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12周为1个疗程。其康复护理干预如下。

1.2.1 心理护理 老年痴呆患者多存在有人格障碍,易产生焦虑,急躁、易生气等不良情绪[2]。因此痴呆患者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护士不能存在歧视心理,主动与患者交流,多关心患者,与患者交流时语速要放慢,声音要低,用词简单,交流中可配合手势,便于患者理解。态度要温和,耐心倾听,切忌用刺激性的语言,当面谈论嘲笑患者。鼓励患者做喜欢做的事,鼓励患者家属多陪伴。对于有孤独感表现的痴呆患者,多关心患者日常生活起居,了解他们的需求,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1.2.2 生活护理 痴呆患者因为认知能力低、定向力障碍导致生活自理较差。因此应当给予细心、周到的生活照料,从衣、食、住、寝、便为重点:①衣:选择宜脱易穿衣服,将衣服按先后顺序放置,便于患者取用。轻中度患者鼓励其自我照顾为主,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②食:为患者提供营养丰富易吞咽、易消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关注患者饮食习惯,老年痴呆患者进食常常不能控制,因此每日要定时定量。③住:老年痴呆患者因居住环境的改变会感到孤独,恐惧,因此患者的住址应尽量固定,床不易太高,床上用物要柔软、舒适、避免放置危险物品(如剪刀、热水瓶等)。④便: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大小便习惯及时间规律,要定时提醒如厕,每日清晨空腹饮温开水一杯后30 min做腹部按摩。预防老年便秘。有时会出现二便失禁,及时清洗污染的衣物。不要责怪患者。⑤寝: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告诉患者睡前少饮水,热水泡脚等促进入睡[4]。

1.2.3 康复训练

1.2.3.1 认知功能的训练 将6O例老年痴呆患者随机分为观查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查组采用认知行为训练、居家生活训练、定向训练,以集体方式进行,每天上午和下午各1次,1 h/次,每周5天,12周为一疗程。

1.2.3.2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鼓励患者完成日常生活,包括刷牙、洗脸、穿衣、吃饭、如厕等,对表现好者给予表扬,不断强化锻炼,养成有规律生活习惯。不可伤害患者的自尊心,以鼓励的态度对待患者的每一点进步。

1.2.3.3 注意力及记忆力康复训练 让患者认识常用的物品、水果等,提问亲属的名字。讲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陪他们同唱他们喜爱的歌曲。

1.2.3.4 语言障碍训练 教患者学习发音,先单个发音,循序渐进。采用患者进行唇及口型运动,与患者口语对话,采用物品名称的命名、词句和读书、计算、记忆等思维方法去刺激大脑增强记忆,整个过程由简单到复杂。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定患者的认知能力。采用日常能力量表评价日常生活能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的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上升比对照组明显,观察组有3例发展为中度痴呆,对照组有7例发展为中度痴呆。2组治疗前后MOCA、MMSE、ADL评分比较见表1。

3 讨论

老年痴呆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逐渐减退,并伴有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及家庭带来负担,采取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对延缓老年痴呆的病程,改善认知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旦痴呆被确诊,康复护理就应尽早执行,对轻症病例应尽可能延长并保持其自理生活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对重症病例应加强护理,保证适当营养,预防各种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显著。

参 考 文 献

[1] 许沛虎.中医脑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468.

[2] 赵小转.老年痴呆病人的家庭护理.全科护理,2009,7(5):1215.

记忆康复训练方法篇7

【关键词】听觉察知;听觉注意;听觉定向;听觉识别;听觉记忆;听觉选择;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听力训练是听觉能力的训练。在听力训练过程中,通常经过几个阶段:听觉察知、听觉注意、听觉定向、听觉识别、听觉记忆、听觉选择,可达到听觉的反馈,最终实现听觉概念。它们是由简单到复杂,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呈螺旋式上升。对于(3―7岁)刚接受听力训练的聋儿来说,佩戴合适的助听器,首要的便是学会运用耳朵听取声音。那么,听觉能力的训练在聋儿康复训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听觉察知、听觉注意

听觉察知是对不同性质,不同强度的声音刺激做出的一种反应。听觉注意是建立在听觉察知之后,就是注意听取声音,养成聆听的习惯。听觉察知和听觉注意是相辅相成,同步进行的。

刚接受听力训练的聋幼儿经过适应期后,听训的首要内容便是听觉察知。做游戏“豆子跳起来了”“听音拾物”“听一听有声音吗?”聋儿边玩边学,使听觉得到提高。以康复班薛雨轩为例进行听觉察知训练。准备:录音机、音乐磁带、小猫头饰。方法:老师和他戴上同一种小动物头饰,当打开录音机音乐响起,老师带动他做小猫的动作;当关掉录音机,老师和他停止活动,装作休息或睡觉,待下一次音乐响起时再跳出活动。在活动中老师随时提醒聋儿注意倾听音乐的有无,开始时老师可带聋儿一起做,或让他触摸录音机,感受声音的振动,以后逐步让聋儿尽凭听觉自己判断声音有无,进而上升为听觉注意,继续引导他有意识的听,并做出相应的反映。在游戏中,薛雨轩很感兴趣,并能积极和老师配合。通过游戏化教学,聋儿较快地建立声音意识,学会了听声、学会了判断声音的有无,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的目的。为进行更高级的听力训练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中还可不断变换游戏形式,进行判断声音的练习,并根据聋儿听力补偿情况,训练物的音量可以逐步减小。听觉察知是开启听觉宝库的钥匙,训练时间长,训练速度慢,需要老师不断反复的进行。康复班现有聋儿五名,对此训练均能准确掌握。

2 听觉定向

听觉定向是聋儿在能够准确分辨声音有无,并且能够有意识听取声音的基础上,形成寻找声源的能力。

杨欢听力较好,在进行此训练时,选他和老师进行配合,仍以玩中学的形式进行。准备:聋儿喜欢的玩具和水果、录音机、手绢。方法:用手绢将杨欢的双眼蒙上,老师将录音机放在其前后左右,将水果(玩具)放在他与录音机之间,伸手可及的地方。老师打开录音机,让他辨听方向,听准后让他伸手取水果或玩具。让其他聋儿观察我们的游戏,在明白要求后,让其他聋儿和他比一比,看谁听得好,取得水果或玩具多。由于聋儿年龄小,活泼好动,对小食品、玩具极感兴趣,在训练中他们既和老师做了游戏又得到了吃的奖励。所以他们比较愿意和老师合作。整个游戏,聋孩子们一直处于轻松自然愉快的氛围中,对于听损不太 严重的聋儿,训练效果明显,很快就学会了寻找声源。但对于听损较严重,助听效果不好的聋儿得反复训练,不断变换形式,选择适当的教具提高他们的兴趣,使聋儿最大程度的接受声音。于是在“小猫在哪里?”“传铃铛”等游戏中又不断进行了听觉培养。

3 听觉识别

听觉识别是我们在听力训练中经常进行的训练阶段,也是一个复杂的训练过程,它包括识别音频、声音、音素、词语、语调、句子等。在训练中要由易到难,根据聋儿接受情况来决定听训内容。

在游戏“谁在叫”中,帮助聋儿认识和辨别各种动物的鸣叫声,形成对动物的整体认识,提高听觉灵敏度。首先出示动物图片,让聋儿认识这些动物,练习听其叫声,并模仿发音;然后播放磁带中动物叫声,向聋儿提问“谁在叫”可示范帮聋儿找出相应的动物图片。在反复训练中,提高聋儿的辩听能力,并根据聋儿的个别差异,听觉感受能力的不同,对不同的聋儿进行不同程度的训练。比如:康复班宋阳、李兴慧、杨欢经过长期听力训练,现在听觉感受力较好,接受新方法较快。对他们就不局限于单一听力训练法,而采取多种感觉训练方法,充分利用听觉、视觉、触觉,多种感觉渠道进行听训。如进行了游戏“我们是好朋友”“猜猜我是谁?”聋儿运用多种感觉媒体,判断声音存在,理解声音含义,学会声音语言。向薛雨轩这样的聋儿年龄偏小、听损严重,感知声音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对他训练时,就从最简单的辩听开始,可用鼓、锣、哨等单一法和大量语言刺激,进行强化听力训练,逐步提高听觉识别能力。

4 听觉记忆

听觉记忆就是在辨别声音的基础上,不断在大脑皮层中枢进行分析、综合、理解,连同声音信号的含义一起记忆。

听觉记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进一步建立听觉概念。我在此训练中首先实行一对一的教学方法,帮助聋儿精力集中的进行训练。准备: 玩具鼓或类似发声物1件、玩具猫1只、小鱼若干条。方法:将玩具猫放在聋儿王迪面前,由老师在他身后发出声音,要求他按听到声音次数,把小鱼放在玩具猫脚前。听到一声放1条,听见两声放2条。此训练还可根据聋儿掌握情况不断增加难度。比如:换两种以上的声音,如鼓声、车铃声、要求聋儿无论听到哪种声音,都按听到的次数做出反应。如先听到一次鼓声,后听到两次铃声,要求王迪喂3条小鱼。在教学中我也实行了集体训练的教学方法,让聋孩子们在“我比你强”的活动中进行训练,培养了他们学习的竞争意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薛雨轩、王迪经过长期训练,听觉能力有所提高,现在听觉记忆能力可以运用自如,对不同声响可以达到准确的辨别、分析、理解和记忆了。

5 听觉选择

听觉选择就是在两种以上的声音中,或者在环境噪声中选择性听取某种声音的能力,也就是指能够听取希望听到的某种声音的能力。

选择性听取声音能力的培养是集听觉察知、听觉注意、听觉识别、听觉记忆为一体的综合性听觉能力的训练。在日常教学或与聋儿交往中,我也有意安排情景和游戏活动进行听觉培养。准备:以音乐或噪声为背景的声音磁带、录音机、对应于录音带的各种图片。方法:播放利用录音磁带在音乐声中出现对聋儿有吸引力的声音,让聋儿辨认,用相应的图片或手势表示。比如:在优美和谐的音乐声中,出现公鸡的叫声,这是老师出示公鸡的卡片,让聋儿看图、看词、学说“公鸡”,并反复听取公鸡的叫声,培养他听取声音的能力。再如:在聋儿随意玩耍或嘈杂的环境中,让聋儿辩听自己的名字,聋儿经过听力训练后,对老师的呼唤声就特别敏感。在教学中,我还进行了在背景声中听取言语声的培养。对于年龄偏大的聋儿对他们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也不失时机的对他门进行听觉训练。比如在讲故事《小兔的帽子》时,老师将动画、音乐、语言声融为一体逐步培养聋儿听的习惯,背景声不易太大,否则会喧宾夺主。聋儿在音乐声中进行了语言训练和听觉训练,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教学效果明显。聋孩子们对这种教学活动非常感兴趣,而且可以跟随他们自己的思路发展语言,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不断摸索寻找适合聋儿的教学方法。

听觉能力的训练是聋儿进行语言康复前必要的训练阶段。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在进性听力训练时还要根据聋儿听力损失情况、聋儿年龄特点和聋儿实际水平,选择适当教学内容,对聋儿实施分类、分层教学,最终实现用语言交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季佩玉,简栋梁,程益基.聋教育教师培训教材[M].

记忆康复训练方法篇8

关键词:老年痴呆 早期认知功能障碍 临床特点 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232-01

老年痴呆是一种获得性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与疾病谱的改变,以及种种不良生活习惯,使老年痴呆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老年痴呆的病死率居老年人病死原因的第4位[2],但目前国内外仍缺乏治疗老年痴呆的特异方法与手段。通过对老年痴呆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护理干预能改善老年人的记忆力,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痴呆发病率。现就老年痴呆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及相应的干预措施综述如下。

1 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特点

1.1 记忆障碍

记忆力障碍是老年痴呆患者早期突出的症状,以记住新知识能力受损和回忆远期知识困难为特点。患者早期主要累及短程记忆、记忆保存(3 min内不能记住3个无关单词)和学习新知识困难[3]。表现为:丢三落四,说完就忘,同一问题反复提问,语言啰嗦,刚放置的东西就忘掉所放的位置,做菜时已放过盐过一会又放一次等。随着病情发展,远近期记忆均受累,可表现为记不住自己的生日,有的患者甚至连自己的姓名、年龄等都不能正确回答。

1.2 智能障碍

智力活动全面减退,大脑的功能全面减退,很容易迷路,计算、理解等能力受损,甚至不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可出现判断力差、注意力分散和意志不集中等表现。正常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病情严重时可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1.3 思维言语障碍

进行性思维迟钝、缓慢、贫乏,不能进行逻辑思维,说话时常自相矛盾,让人无法理解其想表达的意思。疾病早期主要表现唠里唠叨,词不达意,想说的话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错语症,交谈能力减退,阅读理解受损,但朗读能力可相对保留,最后可表现为完全失语[4]。

1.4 情感障碍

伴有幻觉或妄想,以幻视、幻听和被窃妄想最为多见,情绪改变亦较常见,如焦虑、抑郁、易激惹、欣快、情感失控等[5]。

1.5 定向力障碍

对时间、空间、地点、人物定向障碍。不能准确地判断物品的位置,不知道今天是何年何月何日,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不知道哪个床是自己的,出了家门就找不到家等。时间定向力也很差,有的患者不知道现在是上午还是下午,是白天还是黑夜[6]。

2 干预措施

2.1 认知功能训练

认知功能训练有助于改善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认知障碍及预防和减少进一步的记忆减退,有助于增强其生活自理能力[7]。认知功能训练要循序渐进、反复强化、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作用,起到预防和减少记忆减退的作用。

2.1.1 记忆训练

训练患者瞬时记忆能力,即告知患者一些内容后立即让患者复述,直至不能复述为止。训练患者长时记忆能力,即让患者回忆过去的某项内容,如患者能够成功回忆,则回忆更久之前的内容,加大训练难度;不能成功回忆,则回忆相对近期的内容,降低训练难度,反复训练,直到能够识记。还可通过梳理人际关系的来龙去脉,表述各种事物的关系与特点,加强对人事物的理解记忆,使记忆力增强。对于实在是记忆困难的患者,建议患者将一些重要的事物记在一个固定的本子上帮助记忆,避免遗忘。

2.1.2 智能训练

寻找一些有利于智力的玩具,如拼图、积木等,让患者玩。充分利用残存智力,协助患者进行数字排序训练、物品分类训练、计算能力训练等,训练患者的综合分析、判断、推理和计算能力。科学用脑,鼓励患者多多进行脑力活动,但用脑不可过度,以免加重智能障碍,过犹不及。

2.1.3 思维言语训练

可以向患者讲述一些事情,讲完后提些问题让患者回答,或让患者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感受。也可以向病人提问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病人自主思考并主动与人交谈,鼓励患者多动脑、多思考、多与人交流。

2.1.4 情感训练

对情感障碍的患者多给予信息及语言刺激训练,对患者关心、体贴,多与其交谈沟通,寻找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对思维活跃及紊乱的患者,改变话题,分散注意力,转移思路,保持情绪平稳,使思维恢复到正常状态;对有妄想的患者,护士与患者交谈时,注意谈话技巧,不可贸然触及患者的妄想内容;对幻听、幻视的患者,要稳定情绪,分散注意力,尽快将其引导到正常的情境中来[8]。

2.1.5 定向力训练

对时间、空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进行训练,诱导患者形成正确的定向力,减轻定向力障碍。可经常向患者提问现在所处的时间、地点等,如患者回答不上来,可给予适当的提示,以减轻因定向力障碍而引起的焦虑。

2.2 其他方面

痴呆患者生活要有规律且合理,禁烟禁酒,按时作息,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与休息,还要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另外,在饮食方面要保证患者有足够的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入,食物应易于消化,以素净清淡为主,少食动物脂肪,限制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摄入,糖和盐均不宜摄入过多。与此同时,患者应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但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做些与自己身体状况和年龄相适应的体育锻炼,还可多进行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护理人员与亲属须监督患者的服药情况,指导患者按时吃药,细心观察有无不良反应,要关心爱护患者,减轻患者因患病而产生的心理负担,减少患者的压力与刺激。在照护痴呆患者的过程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防止意外伤害,因此必须做好各项安全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 辛胜利,周卡,尹学,等.群居老人痴呆症状调查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2000,7(2):42-43.

[2] 黄展丽.老年痴呆病人的护理[J].家庭护士,2008,6(3A):612.

[3] 沈渔.精神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1-242.

[4] 范妮,何红波,肖计划,等.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9):590-592.

[5] 杨莘,王玲.老年性痴呆患者情感障碍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25-27.

记忆康复训练方法篇9

关键词:针刺;认知功能训练;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2-0064-03

认知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相当比例的认知障碍病人最终可演化为痴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1]。本课题对部分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针刺疗法结合认知功能训练,以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取得良好的治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10月铜陵市中医医院康复科病房收治的94名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3例脱组)。男52例,女39例;年龄40岁~75岁,平均(58.72±5.18)岁;病程1个月~12个月,平均(8.18±2.24)个月;缺血性脑卒中50例,出血性脑卒41例,均为右利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对照组44例,在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上,2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脑卒中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符合《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1.2.2 认知障碍诊断标准 ①存在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障碍;②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评分表MMSE(汉化版)文盲

1.2.3 病例纳入标准 ①经CT或MRI证实,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的患者;②存在认知功能障碍;③继脑卒中之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④无严重视力、听力、言语功能障碍影响康复训练;⑤年龄40~75岁,均知情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⑥发病12个月以内,意识清醒,病情稳定。

1.2.4 病例排除标准 ①蛛网膜下腔出血;②有智力障碍、既往有精神病史、癫痫病史或服用影响认知功能药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③严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及言语障碍;④严重的心肺功能及肝肾功能不全及其他疾病不能胜任康复训练者;⑤合并有重症感染、严重糖尿病等不适合针刺者;⑥认知障碍发生在脑卒中之前;⑦年龄小于40岁或大于75岁;⑧病程超过12个月。

1.3 方法 所有病例均予相应的对症药物及常规康复训练(正确肢位摆放、转移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及作业治疗等),并给予认知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针对认知功能障碍进行针刺治疗并于取针后立即进行认知功能训练。认知训练及针刺治疗均每天治疗一次,每周连续6天,休息一天,持续治疗4周。严格按照评定量表由同一医师完成,避免人为误差。患者入院后在第一次治疗前进行一次功能评定,4周后进行再次评定。

1.3.1 针刺治疗 穴位:额中线、百会、四神聪、神门(双侧)、后溪(双侧)、照海(双侧)、悬钟(双侧)。采用针具:苏州医疗用品厂制造生产的华佗牌针灸针,规格为0.3 mm×25 mm(头针)及0.3 mm×40 mm(体针)。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额中线、百会针刺时与头皮呈30°夹角,将针快速刺入头皮下至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感到阻力减小后使针平行于头皮,继续捻转进针,进针0.5~0.8寸。针后以每分钟200次左右捻转速度,持续捻转2~3 min。四神聪平刺0.5~0.8寸,照海、悬钟直刺0.5~0.8寸,神门直刺0.3~0.5寸,后溪直刺0.5~1寸,针刺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1次。

1.3.2 认知训练 根据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点,治疗师采取卡片、实物等针对性一对一训练。认知功能训练每次40 min。训练内容:①记忆力:如图片记忆:如给患者一定数量的图卡让其说出名称,几分钟后对图卡内容进行再次回忆。另外还有日常生活的记忆如一天的训练安排、早中晚的饮食物、周围亲人朋友的名字(遵循信息内容由简单到复杂,信息量由少到多,信息重复次数由多到少);②定向力:日期及时间练习,反复辨认熟悉的人的照片;③计算力:认识数字,数字的作业练习;④注意力:化销作业、找相同、干扰下作业、连线作业、听觉注意选择等训练患者的注意力;⑤单侧忽略、视空间关系障碍者可利用七巧板拼凑图案及画图等;⑥语言:按照其言语障碍点进行针对性治疗。

1.4 观察指标与检测评定方法

1.4.1 事件相关电位(ERP)的检测 试验仪器为美国Nicolet Spirit脑电生理仪。受试者置于屏蔽室,取坐位,背景为微弱光线,双眼注视前方一目标。声音刺激为短声刺激,经立体声耳机传至受试者双耳。参照国际脑电图学会标准,以两乳突作为参考电极,记录电极AEP置于额部(Fz)、顶部(Pz)、中央(Cz),对比2组的潜伏期与波幅。

1.4.2 EEG检测 采用秦皇岛市康泰医学系统有限公司KT88数字脑电地形图仪,采用国际10/20安放系统进行电极安放,描记以耳垂联线为参考电极(A1+A2),FPz接地,低频滤波0.3Hz,极电阻均小于5kΩ,高频滤波30 Hz,定标电压50pV,显示速度为30mm/s,观察患者的波形变化。

1.4.3 认知功能评定 ①采用MMSE量表统计总分、项目分值(时间空间定向、记忆力、注意力及计算力、语言能力);②治疗有效率依据提高分率进行评价,提高分率=(治疗后得分一治疗前得分)/治疗前得分x100%显效:提高分率R 20%;有效:提高分率R 12%,不足20%;无效:提高分率

1.4.4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 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频率及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当P

2 结果

2.1 2组P300波比较 2组均可引出P300波。见表1。

2.2 2组EEG表现比较 见表2。

2.3 2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 见表3。

2.4 2组治疗治疗结果比较 见表4。

2.5 2组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 见表5。

3 讨论

认知功能障碍在脑卒中患者中发病率较高,随着病程的延长,将会成为制约患者整体康复的重要因素[2]。目前认为认知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脑卒中引起的局部脑血流量减低或直接脑组织损害,导致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而影响脑代谢,使脑组织结构受损,乃至神经细胞变性及功能退化,导致认知功能的结构基础受到影响[3-5]。诸多研究已经表明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康复有助于改善认知功能以及与其相关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6]。

认知功能障碍在中医学中没有相应的病名,张摹慧等根据临床表现认为本病属于神志病范畴,将其归于“健忘”、“呆痴”、“脑髓消”等症,其本在肾,病位在脑。由于肾精亏虚、髓海失充导致神机失用。脑为髓之海,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故本研究以填髓充脑、醒脑宁神为治疗原则[7]。另外根据中医学理论,头部是经络的中枢,头针既能刺激大脑皮质,又能刺激头部经络,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头穴可促进脑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降低血黏度[8-10]。头针治疗脑卒中患者在临床应用已较为普遍。“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经,上额交巅上,入络脑”,督脉内联肾、脑、心,调节肾气肾精、督脉经气,充养髓海,可宁神安脑,促使元神功能易于恢复。故针刺穴位的选择以头穴为主,重视督脉的作用,从脑心肾着手,选用了额中线、百会、四神聪并配以神门、后溪、照海、悬钟等穴位。额中线、百会属督脉,有益气升阳、醒脑开窍的功能;四神聪为奇穴,现代针灸学记载该穴有镇静安神、清头明目、醒脑开窍的功用;神门为手少阴心经穴位,能养心安神;后溪照海均为八脉交会穴,后溪通于督脉,照海属足少阴肾经;悬钟为八会穴之髓会[11,12]。

认知康复训练主要是通过听觉、视觉的途径刺激患者的相应的脑区,激发大脑细胞的功能重建,针刺则是直接在患者的躯体进行刺激[13]。针刺治疗结合认知康复训练在促进脑血液循环的同时,可锻炼视、听、读、写等具体功能,从而更好的促进神经功能恢复[14]。

本研究结果显示,配合了针刺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ERP、EEP表现及认知功能、生活处理能力的改善均显著优于单纯进行认知康复训练的对照组,进一步表明针刺结合认知康复训练能获得更好的认知功能改善效果。

综上所述,针刺治疗与认知康复训练可以相互补充,增强对脑组织的刺激,增加脑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可在临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瑞,皮敏,缑燕华,等.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6,24(04):511-515.

[2]申成功,丁建美.针刺联合补阳还五汤改善脑梗死后神经与认知功能障碍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6,32(05):51-53.

[3]陈晓军,方剑乔,商越,等.针刺配合西药治疗中风后轻度认知障碍: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6,21(04):337-341.

[4]贾开红,周晓卿.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评估[J].中医临床研究,2014,23(26):39-40.

[5]李丽萍,包烨华,楚佳梅,等.不同针刺留针时间对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同型半胱氨酸和叶酸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19(02):561-564.

[6]张少芸,皮敏,陈鹏典,等.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轻度认知障碍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5,31(07):255-257.

[7]李兰琼,丁明甫.针刺法联合益脑胶囊改善轻度认知障碍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5,31(07):252-253.

[8]王秋烨,谢道俊.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2(02):192-194.

[9]胡静,卿鹏,黄涛,等.针刺十三鬼穴治疗抑郁症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4,33(04):401-404.

[10]付燕,刘经星,王德利,等.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14(06):454-456.

[11]顾永盛,宋景贵,顾仁骏,等.针刺联合氟西汀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情绪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3,12(15):1-3.

[12]孙保谢道俊.针刺治疗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神经生物学和神经网络机制探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1(11):958-961.

[13]林志诚.基于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探讨卒中后认知障碍以及针刺百会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的机制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4.

记忆康复训练方法篇10

[关键词] ADL训练 脑卒中 认知障碍

[中图分类号] R49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97-01

认知是指人脑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对感觉输入信息的获取、编码、操作和使用的过程,是输入、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及思维等。认知过程是高级脑功能活动,是通过脑这一特殊物质实现的。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可导致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1]。作者采用ADL训练配合运动疗法对60例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患者进行治疗,现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1年3月,我科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均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 [2]。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50-63岁,平均56.4岁;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8-61岁,平均52.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病例筛查 ①在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之前,应首先确定患者有无意识障碍,能否理解评定者的意图并按要求去做。应用Glasgow昏迷量表评定患者的意识状态,只有在GCS评分达到15分时才有可能配合检查者进行认知功能评定。②应用认知功能筛查量表(CASI)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定,得分≤20分为异常。③应用Barthel指数对ADL能力进行评定,60分以上者为虽然有轻度残疾,但生活基本自理;40-60分者为中度残疾,生活需要帮助;20-40分者为重度残疾,生活需要很大帮助;20分以下者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Bobath、Brunstrum 、PNF等治疗方法以恢复患者瘫痪肢体的功能为主进行训练。治疗组除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训练内容外,还增加了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内容,具体包括:(1)运动方面:床上活动、转移、室内外行走与上下楼、操纵轮椅等;(2)自理方面:更衣、进食、上厕所、洗漱、修饰等;(3)交流方面:打电话、阅读、书写、使用电脑、识别环境标记等;(4)家务劳动方面:购物、清洗并整理衣物、安全使用家用器具等;(5)娱乐活动方面:打扑克、下棋、社交活动等[1]。根据患者不同的障碍情况制定相应的训练内容,每天训练两次,每次30分钟。

1.4 疗效评定标准 评分提高40分为显效;提高20分为有效;提高20分以下者为无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0天后进行一次评估。

1.5 统计学处理 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和x2检验。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0.01),但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3.3%,对照组为33.3%,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X±S)

表2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3 讨论 脑卒中的病人除了有肢体功能的障碍,还常常会伴有认知功能的障碍。认知障碍有多方面的表现,如注意、记忆、推理、判断、抽象思维、排列顺序的障碍等。患者可能表现为在进行一项工作时不能持续注意、不能回忆或记住伤后所发生的事件、难以与人交流等等,即使在进行康复治疗后患者的肢体功能有所改善,他们也不能完成习惯而熟悉的穿衣、洗漱、进食等日常生活活动[3]。针对患者存在的这一问题,我科建造了一间专门的ADL训练室,室内按照普通家庭的格局进行设计、装修,安装了便器、洗手池、厨柜等。根据患者认知障碍的不同程度及不同表现,模拟日常生活经常做和必须做的活动内容制定训练方案,最终达到患者可以独立完成一定的日常活动。通过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可以看出,这种训练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其更早的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玉龙.康复功能评定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