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文化记忆的影像表达

时间:2022-09-07 11:10:11

电视剧文化记忆的影像表达

摘要:电视剧《人世间》以东北一个平民社区“光字片”周家三兄妹的生活轨迹为故事脉络,描绘了从家庭到社会近半个世纪的岁月沧桑,呈现了一部中国式家庭的生活史诗,给众多观众留下了一段不甘遗忘的时代印记。该剧通过影像语言的编码重构文化记忆空间,激活了受众的个体记忆,也建构起大众对时代的文化记忆,从而塑造家国认同,凝聚民族共识,促进社会个体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聚集。

关键词:《人世间》;文化记忆;影像表达

2022年,电视剧《人世间》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开播后掀起收视热潮。该剧改编自梁晓声“茅盾文学奖”获奖同名小说,由李路担任导演和制片人,王海鸰、王大鸥任编剧,讲述了平民百姓家庭邻里近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通过一家人在时代浪潮下的悲欢离合再现了中国近50年来快速发展的历史记忆。梁晓声说,他创作的初心就是想为父亲那一辈大三线的建筑工人画像,为平民人家“上山下乡”的哥哥、姐姐画像,为留在城市里的弟弟、妹妹画像,为下岗工人画像……梁晓声通过一部小说记住一个时代,而电视剧《人世间》用跌宕起伏的情节再现了许多人的青春记忆。

一、现实主义下的美学风格:平民史诗的真情谱写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手法,在当下影视剧创作中有着特殊的美学表达倾向。“《人世间》让中国式心性智慧引领现实主义精神原则,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可以给予当代同类题材电视剧以及其他门类艺术创作以有益的美学范式启迪。”①该剧以现实主义的笔触,通过展现普通人跌宕起伏的悲喜命运来观照现实世界。很多观众看完后觉得它像纪录片,记录了中国式家庭近50年的世事变迁,导演李路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该评价是对他们最大的褒奖。从2017年12月小说《人世间》的出版到2022年电视剧《人世间》的热播,其间经历了将近3年的剧本打磨和176天的辛苦拍摄。导演兼制片人李路带着那份“与生俱来的使命感”,遵照原作者梁晓声的创作原旨,带领团队精心打造属于老百姓心中的“人世间”。为了更好地还原20世纪60年代东北老工业基地平民百姓的人间烟火,剧组在开拍前辗转东北三省多地进行选景。导演为了追求真实,坚持只要外景有的,就绝不进棚。剧组几乎走遍了哈尔滨和长春的棚户区,但是满足拍摄条件的“光字片”却在城市日益变迁的历史车轮下不见踪迹。最终,剧组选择在长春农博园和长春国际会展中心用一砖一瓦进行实地搭景,尽可能地做到1:1真实还原历史。在吉林省的大力支持下,专业置景团队很快就搭建了一个4万平方米的实景,近200位建筑工人同时参与施工。同时,为了让“光字片”的生活场景更贴近现实,剧组还去寻找正在拆迁的棚户区,收集破旧的木板、砖瓦和一些老物件,用于“光字片”的装饰。在所搭建的影棚里拍摄的第一个镜头是大金鹿牌自行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二八大杠”,在那个年代基本上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交通和运输工具。或许对于00后来说,它只不过是影视剧里一个不起眼的道具,但是对于许多人而言,它承载着太多的故事,见证了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光字片”的故事从这里开始,一辆“二八车”,写尽人世间的悲与欢。除了自行车,老式的收音机、电视机和家里的大水缸等都极具年代感,哪怕是“光字片”的一块石头,甚至是房前屋后的小物件,都在尽可能地还原当时的模样。其实,收集这些老物件对于专业的美术组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要在对应的时间节点出现与之相切合的物件,就要考验剧组的细心和耐心了。原先在周家的老房子里面没有电视机,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一家人也可以围坐在一起看春晚,而播放的电视节目正好是1984年春晚中马季的单口相声《宇宙牌香烟》。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把控,足以让观众“触摸”到那个烟火与诗情迸发的年代。这些老物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属于那一代人的记忆也永久地封存在时光荏苒的岁月里。《人世间》不仅在服化道上将年代感和真实感打磨到了极致,就连选择演员也是经过了“反复推演”。导演李路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在挑选演员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人情的困扰,但是为了让演员们看上去更像一家人,只求最合适,不计其他。与此同时,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剧中东北籍的演员占了半壁江山,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而是导演“蓄谋已久”的结果。因为故事发生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所以东北籍的演员更加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脚下的这片黑土地有着强烈的地域归属感。也正是因为这种认同感才让身为老乡的梁晓声和李路怀揣着共同的信念,为观众呈现出具有东北风情的人间烟火。事实证明,剧组所选的“四梁八柱”全员演技在线,生活化的表演将那个年代的父母、兄弟姐妹、邻里乡亲、爱人与朋友之间的牵连、矛盾、伤痕与情义体现得淋漓尽致,真实得令人心痛,现实得令人久久不能释怀。也许很多观众就是因为看到了一些剧中的名场面,被演员的演技深深折服,才决定追剧的。在周秉昆与父亲吵架的一段戏份中,两人演技飙升,将“中国式父子关系”演绎得入木三分,导演也感动得潸然泪下。小说《人世间》是作家梁晓声向现实主义的致敬之作,而导演李路则是通过电视剧对现实主义再续写,其目的是通过对细节的点滴营造,谱写平民百姓的人生史诗。

二、家史与国史的并行叙事:小人物诠释时代变迁

《人世间》家史与国史双线并行的叙事方式既可以从宏观角度看时代变迁,也可以从微观视角品人间烟火。导演李路这样评价原著:“这部深厚的小说有十分丰富的细节沉淀,深情讴歌了改革开放。作品从社会底层到高层的纵深感,是我一直喜欢的,也正因为这种纵深感和史诗性,才使得这部严肃文学有了新的生命力。”2018年,《大江大河》作为压轴大作强势登场。该剧之所以广受好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将国家记忆融入小人物的命运起伏中。这种将家庭与国家结合起来共同叙事的方式为之后的影视剧创作提供了范例。2022年,电视剧《人世间》将家国叙事重新搬上了荧屏,以小人物反映大时代,既让观众回望近50年来国家发展演进的宏伟,又让观众感知人间疾苦后的温情。剧中的故事从1969年展开,其中涉及了“上山下乡”、大三线建设、恢复高考、知青返乡、改革开放等国家和社会重大历史事件,在这些重要的节点上串联周家三代的命运轨迹,以家庭为纽带将亲情、爱情、友情等贯穿其中。这在剧作一开始就有所体现,剧中主角刚刚登场,便面临谁去谁留的问题。周家有三个孩子,只能有一个人可以留下来。周父做出了艰难的决定,让女儿周蓉留下,但周蓉为了追求诗人冯化成,瞒着家人替弟弟去了最远的贵州乡下。同时,周父要去重庆参加“大三线”,长子周秉义要去兵团报到。就这样,一家人在时代的洪流中被冲散,一张全家福成了大家心中唯一的寄托。自第一次离别起,周家三兄妹的命运发生改变。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周秉昆在厂里工作,追求爱情的周蓉选择在大山里教书,大哥周秉义则在兵团为了爱情放弃高升。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周蓉和周秉义才有机会考上北京大学,后面二人一个从教,一个从政。而自幼不爱学习的周秉昆为了照顾母亲,没有选择高考,但是他赶上了改革开放的顺风车。无论是从“上山下乡”还是改革开放,国家都改变着个人和家庭的命运,而个人和家庭的牺牲也成就了国家的发展。《人世间》将家与国之间的关系做了巧妙的处理。剧中让国家记忆隐藏在小家庭的背后,让观众不仅看到了自己家庭的影子,而且看到了国家的影子,由此产生强烈的家国认同感。德国著名学者扬·阿斯曼在《文化记忆》一书中指出:经过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知识和共同的回忆编码形成的“文化意义”,即共同的价值、经验、期望和理解形成了一种积累,继而制造了一个社会的“象征意义体系”和“世界观”②。《人世间》通过影像叙事的功能给观众制造了一个记忆的框架,实现家国认同与民族自信。《人世间》将家史、国史并行叙事,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无论是支援“大三线”的周父、“上山下乡”的周秉义和周蓉,还是坚守家庭的周秉昆,都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家庭的代表,是国家的缩影、时代的印记。周家人无论是在历史的困难期还是在改革开放的红利期,他们身上那种不屈不挠和勇敢坚韧的精神,尽显中国人的善良底色,就像歌词唱的:“我们啊像种子一样,一生向阳,在这片土壤,随万物生长。”优良的家风在周家代代相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定在中华大地生生不息。

三、影像表达中的视听融合:重新唤起的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是“关于一个社会的全部知识的总概念,在特定的互动框架之内,这些知识驾驭着人们的行为和体验,并需要人们一代一代反复了解和熟练掌握它们”③。影视剧凭借独特的视听表达优势,成为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通过影像语言构建的记忆框架,完成一次对文化记忆再唤醒的过程。《人世间》用影像书写近半个世纪的家国变迁,激活了人们的个体记忆、民族记忆与时代文化记忆。该剧除了对场景的真实还原、演员的反复“推演”外,更加注重对电视艺术的声画结合,让画面贴合声音,让声音辅助画面,二者相辅相成。声音作为影视艺术形式的元素之一,对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内心情感、烘托现场气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在《电影语言的演进》一书中说:“如果说电影艺术的本性完全在于通过造型和蒙太奇为特定现实增添涵义,那么默片时期的艺术就是一门完美的艺术……但是,这种可能做到的、在最好情况下分量也不大的修饰效果,与声音同时补进的真实性相比,恐怕是不足轻重的。”④《人世间》虽然大多数镜头是在摄影棚拍摄的,但依旧保留真实客观地呈现人物和环境的同期声。例如在第十集,乔春燕在去医院给公公送饭的路上碰见了办完事的周秉昆,随后搭了顺风车回了家,在家门口一边吐槽着婚后生活的不易,一边告诫周秉昆结婚一定要慎重,随后两人的聊天被屋内孩子的啼哭声叫了“紧急暂停”。在这场戏里,现场采用同期录音的方式,小孩的哭声随着乔春燕开门的瞬间由小变大,还原了真实的声画关系,也从侧面体现出乔春燕婚后的艰辛。同时,声音具有无限连续性,能够给观众带来比视觉更宽广的空间想象,不仅可以还原生活的本来面貌,而且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在一场过年的戏份中,周父带领一家人去乔春燕家拜年,画面里不仅有屋内的欢声笑语,还有屋外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声音。在这有限的画面里,声音的加入无疑是对画外空间的拓展,而导演就是想通过画框外的鞭炮声来营造过年浓厚的氛围,唤起大家儿时的记忆。除了同期声的运用外,那首与电视剧同名的主题曲沉淀着和剧作一脉相承的况味,引领观众品人生百味。该主题曲完全贴合了剧情,甚至是剧情的一种浓缩、一种升华。比如在周父去支援“大三线”前和妻子恋恋不舍的情节里,音乐响起:“草木会发芽,孩子会长大……悲欢离合都是刹那……”歌词不仅契合了剧中人物的心境,而且唱响了世间百态,展现了一幅质朴的时代画卷。而在后面二人相继离去的画面里,该主题曲再次响起,观众在温情而又伤感的旋律里潸然泪下。作为现实主义题材史诗级的巨作,《人世间》在影像画面中不仅从细节还原生活质感,而且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人物形象;既回归真实,又有诗意引领。德国著名学者阿莱达·阿斯曼认为,虽然地点之中并不拥有内在的记忆,但是它们对于文化回忆空间的建构却具有重要的意义⑤。在《人世间》开头,导演利用航空摄影作为定场镜头,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空间环境,又呈现出东北独特的地域风情。观众跟随摄影镜头的移动,穿越到了50年前冰天雪地的东北。白茫无际的高山、雪野无边的林海……这些鲜明的东北标签构成的记忆元素,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该剧最后一个镜头是周秉昆与郑娟约定来生后相互扶着的幸福背影,与开篇的冰雪之境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故事从寒冬开始,到盛夏结束,也喻示着人世间哪怕有万般苦,也依旧值得。《人世间》大多数的镜头是在室内拍摄的,为了避免画面过于扁平,摄影师尽可能地利用家里的物件作为前景进行拍摄。在曹德宝教乔春燕吹口琴的戏里,镜头把烧水壶作为前景,将画面做了切分,并利用前景的虚化效果遮挡了杂乱的背景,以此来突出视觉主体。此外,周蓉与父亲在贵州大山初见的画面里多次利用树叶作前景。镜头把正在打水的周蓉拍得唯美动人,这也符合周蓉坚持爱情至上的人物特性。然而,当看到几年未见的老父亲跋山涉水来大山找她时,她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愧疚,眼泪止不住地流。此时的画面利用长焦镜头压缩空间的纵深感,填平前景与后景的距离,使背景虚化,让周蓉的情绪从环境中凸显出来,同时从侧面体现出周父对女儿的心疼与思念。该影像画面紧紧抓住了观众的视觉重心,将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通过微观的个体记忆艺术化呈现出来,赋予时代文化最好的审美观照。

四、结语

《人世间》以工人家庭为切口,借助周家三代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亲情、爱情和友情的表达,折射出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变迁。通过这种独特的影像符号,《人世间》将过去人们的衣食住行和价值导向保存下来,目的是勾起一代人的时代记忆,让年轻人回望父辈在艰苦岁月中砥砺前行的模样,感受祖国富强的来之不易。正如梁晓声所说:“我觉得青年们应该去真正了解我们自己的国家,不仅仅是遥远的曾经和当下的繁荣强大。今天的中国,我们一路走来经历了什么,这很重要。”观众可以从剧中看到自身与民族的镜像,缓解在后疫情时代下的精神压力,传承老一辈的奋斗精神,唤起新时代的历史担当。同时,电视剧《人世间》为之后严肃文学与影视的有机融合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如果将严肃文学照搬上荧屏,势必会加剧人们的现实焦虑,但是加以温情的改编,既能洞察社会现实,又能提升文化价值和审美品位。此外,在年代剧的创作过程中,尽量采用贴近普通百姓的细腻视角,将家国融合起来共同叙事,对于增强家国认同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徐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