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评论十篇

时间:2023-04-04 01:11:06

电视新闻评论

电视新闻评论篇1

一、语态创新:人性化的视角

1.两位主持人说新闻。传统的新闻节目,都是由主持人读记者事先写好的口导内容,而《通天下》则通过两位主持人聊天的形式,引出节目内容。2015年1月16日有一条新闻《监拍老人为争抢座位激烈互殴》,当时男主持人对女主持人说:“下面要看到的这条新闻有些尴尬。”女主持人配合地说到:“哦?什么样尴尬的新闻呢?”男主持人揭开谜底:“都说这公交车上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特别没教养,但是年轻人给老人让座后,两位60多岁的老人却因为抢座打了起来。”在两位主持人一唱一和的聊天中,自然引出了下面的新闻。主持人说新闻这种播报形式,顺应了当前话语类节目流行的趋势,迎合了当今观众的需求。观众在收看节目时,仿佛身处一种聊天的状态。两位主持人不仅以说的方式引出新闻,还以说的方式对新闻发表评论。2015年3月22日有一条新闻《河北一官员上班卧床接访》,男主持人先说“:群众来办事,作为官员,在办公桌前坐好,掏出笔记本,做好记录,根据诉求做好解释,这是最起码的流程了。而这位负责人居然在长达14分钟的接访过程中躺着就把工作完成,也难怪会让群众产生‘难道上访群众就连一点尊严都没有么?’这样的质疑。”接着女主持人说:“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总理掷地有声地提出‘有权不可任性’,而这‘卧床接访’不就是对‘权力任性’的生动注解吗?对这样的现象绝不能心慈手软,必须用响亮的耳光打醒,权力是用来服务的,不是用来‘任性’的。”这样的评论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当主持人与观众观点一致时,就像观众在发表意见,而观点不一致时,又像是对方在与自己争论。在这种虚拟的聊天过程中,观众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都得到了满足。所以,主持人说新闻,这种看似平淡的节目形式,成了《通天下》这档评论节目的最大特色。

2.犀利语言,个性评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有时是电视节目中的杂文,尤其是在面对丑陋和黑暗时,电视新闻评论必须如匕首般犀利,才能触动人心,警醒世人。《通天下》对新闻事件就事论事,不打官腔,不模糊概念,不笼统不敷衍,这些特质仅从节目标题就可见一斑。比如《明星吸毒凸显“偶像道德危机”!》、《无良保姆虐婴不能止于道德谴责》……这样带有强烈感彩的标题在《通天下》中有很多。节目通过标题表达立场,犀利泼辣。发问、追问、质疑、愤怒,这些都是节目的常态表达。在一条《官方推标准广场舞被指“任性”》的新闻中,主持人说:“广场舞国标可不是个小事啊,这可是关系到全国亿万大妈们的头等大事啊!你看,网友们的问题铺天盖地地跟着来了:有人说《小苹果》、《最炫民族风》等舞曲早已是大妈们跳熟的舞,非逼着她们改动作,大妈们能乐意吗?况且,既然已火得不能再火,还用得着推广吗?同时,广场舞经常举办‘舞会赛事’,如果大家跳得都一样,难道按动作整齐度来评判吗?哎呀妈呀,网友问题可真多,我总结了一下,汇成一句话就是广场舞到底需要国标吗?”《通天下》中诸多无官腔而有血性的评论,拉近了观众与节目的感情距离,节目愤怒着观众的愤怒,痛苦着观众的痛苦,快乐着观众的快乐,感染力强。有时,评论员一些个性表达既犀利又真实。2015年3月21日的节目中,在评论“滴滴快的专车再‘发力’,出租车行业‘狼真的来了’?”的话题时,特约评论员惠天博士说道:“改革是必须的。动手是要慎重的。改变利益格局,从来就得有一点愚公移山的精神。我们当然不相信哪天会来神仙帮我们搬走大山,但我们应该相信量变引发质变的基本规律。”评论是新闻的最高台阶,它起到了灯塔般的导向作用。电视评论员的价值有可能超过新闻报道,好的评论员往往能吸引一批固定的观众。在电视评论节目中,选好时事评论员至关重要。河海大学商学院教授陈钢、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成汉平、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田伯平、南京党校教授惠天、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朱强、南京名嘴言亮……这些都是目前活跃在《通天下》节目中的特约评论员,他们都在某一领域有深入研究,堪称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的特色决定了评论节目特色。

二、传播模式创新:丰富的电视手段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将新媒体的媒介属性更好地融合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生产和传播中,是丰富电视传播手段、提升传播效果的重要方法。电视新闻节目的成功,不仅需要提高节目的内容和品质,更需要注重电视手段的运用。电视主要由画面、声音和音乐三个部分组成,电视围绕这三个组成部分进行表达,才能突出视听效果。《通天下》作为一档晚间档的创新节目,新颖处不仅在于其评论内容的多元化、深入性、媒介融合性,以及评论语态的不断突破,还在于其丰富的电视手段的运用,即在利用口播评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图像评论的功能,并运用人物同期声、画面、字幕、现场连线等多种符号组合来凸显电视评论的功能意义。

电视新闻评论篇2

一、电视新闻评论时代的到来

从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地震开始,直播已经成为电视报道重大事件的最基本手段,也越来越被广泛使用。在电视新闻直播化的趋势下,目前的中国处在转型时期,社会充满了冲突,这其中也包括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中,电视的直播让受众接受到了最快速的信息。此外,网络新闻、微博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态势,使受众有了更多选择接受信息的途径。在这样的媒介竞争以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电视新闻媒体如果还是仅仅满足做跟随式的纪实性报道,在时效上并不见得有多大的优势,也容易导致新闻“脸谱化”。进一步剖析新闻信息或报道背后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力求能揭示事件中隐藏着的普遍性、规律性的本质,从而引起受众的关注、警觉和重视,达到发人深省的目的,才是我们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更重要的目的,也是电视作为传统媒体可以发掘的优势。

二、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

好的电视新闻评论,都有其共性的地方。但凡获得好评论的电视新闻评论,都有这么几个特点:首先,从选题的选择上,都是大众所关心的焦点话题。其次,论据充分、详细,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第三,论证是有科学依据,是严密的。以上三个,仅仅是电视做好电视新闻评论的基本要求,要是电视新闻评论具有个性,应该更有鲜明的特色。中国早期的电视新闻评论,是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为代表。“焦点访谈”的出现,可以说推动了电视新闻评论的兴起,在“焦点访谈”出现之后,全国各个地方台都出现了类似的节目形式,也使新闻评论可以从一般的新闻采访中,独立出来。但是纵观“焦点访谈”这几年的节目发展,即使在“焦点访谈”发展的辉煌时期,节目的重心也大多放在舆论监督的节目形态中,更注重的是“用事实说话”,评论的色彩只体现在节目结尾处的主持人少许点评,评论的部分相对薄弱,形式也相对单调,我个人觉得,“焦点访谈”更像是新闻专题。近年来,《新闻联播》增加了“本台评论”。越来越多的新闻栏目和比较流行的电视读报节目,纷纷通过相关新闻的串联编排,加强新闻的背景链接等方式来强化媒体的观点,并逐渐在正常的新闻报道后,选择一些比较突出的新闻事件、大众关心的话题进行简单的述评,在传递动态信息的同时,也表达出一种观点。这似乎也是一个信号,新时代的新闻评论节目,应该加强时效性,突出个性,才能赢得一席之地。

三、新时代的电视新闻评论

报纸的新闻评论,以文字的逻辑思维严密,论证的科学性见长。电视新闻评论,它的优势就在于声像具备,这种视觉上的感官,就使电视新闻评论在论证的过程中,有自己应该突出的优势。电视新闻评论,在论证的过程中,至少有三种类型的素材可以运用:记者的现场、新闻事件的画面、被采访当事人的同期声。此外,随着新媒体的兴起,跨地区的时空视频连线、网友微博评论,越来越多的形式可以加强新闻栏目中的互动板块,并直接参与到新闻现场的直播中,电视新闻评论不应拘泥于单一节目形态。这一两年,“新闻1+1”的兴起,让我们看到了更符合时代特征和百姓需要的新闻评论,也让电视新闻评论探索一条新的生存之路。“新闻1+1”在发挥深度评论这一优势的同时,用观察员独特的视域,对新闻进行关联度、纵深度开发,从对某个事件的评论上升为对决策、制度层面的宏观思考,督促相关部门提高公共治理的科学性。从“新闻1+1”的报道中,我们可以借鉴的是,在寻求信息的“第二落点”中,好的新闻评论是可以拉开节目档次的。好的电视新闻评论,应有平民化的视角,深度的观点。我们以“新闻1+1”7月25日播出的《中国高铁:重建信任!》这期节目为例。《“中国高铁:重建信任!”》这期节目的新闻由头是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之后王勇平面对新闻媒体的发言。这是一个被无数媒体全程报道的新闻发言,王勇平的言论也被媒体、网友反复讨论。电视评论,又该如何再做自己的个性评论?《“中国高铁:重建信任!”》新闻的开头,就是王勇平的同期声,王勇平说,“我必须是坦诚地回答你们每一个问题,请你们相信我,你们相信吗?给予我信心。”这样一段为大家所熟悉的新闻同期声,就是整个新闻节目的评论由头,应该说,节目提取了整个言论中,最核心的字眼。一下就能抓住受众的兴趣。白岩松注意到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多次反问“你们相信吗?”,对此,白岩松评论说,“一个多月之前我愿意相信,但是现在我不敢信,不能信。我就简单地信了,对铁路纠错也不一定很好,要想真信,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主持人评论观点的提出带着情绪却又充满思考,一下就抓住诉求的重点,顺理成章引发后面的评论。随后节目通过新闻连线,报道了事件的最新进展。这种实时连线的做法,一方面增加了新闻的信息量,弥补新闻评论时效性较差的弱点。另一方面,使得事件的最新进展与新闻评论同处一个时间状态,可以加深受众感性与理性思维的综合调动,深层次理解正在评论的新闻事件。整个节目之后,是主持人结合新闻事件,对王勇平的新闻发言进行逐句逐句的技术性分析,提出质疑,提出思考。这样的节目评论是非常具体的。你说一句,我质疑一句,提出疑问一句,这样的评论,没有跟风评论如何有力,而是提出质疑,提出思考,既符合当时受众的一个情绪,容易产生“确实如此,应该如此”的共鸣,也能更好地体现电视媒体人在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面对重大的新闻事件,媒体人应该引领受众进行更多正确的思考,从而确立媒体在公众心中的威信力。好的新闻评论,终究还在于你的观点是什么;这个观点,如何表现,才能让大众认可。毕竟,现在,受众在网络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新闻评论,作为主流媒体的观点,如何才能立住脚,达到传播的效果,仍需不断探索努力。

四、加强评论的深度和力度

电视新闻评论篇3

“编后话”是一种最简短、最轻便的小型评论,应该定位于最低规格的类型,起深化主题、强调重点、调动情感的作用。但不论是何种文体,作为电视新闻评论,都应该做到倾向鲜明、灵活多样;分寸得当、言精意深;迅速及时、简明扼要。例如下面这三则新闻:秦皇岛港西港区,是秦皇岛港1898年开埠建港的地方,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书写了辉煌篇章。然而,由于港城在地理位置上的过度融合,既束缚了港口的发展,又阻碍了城市的繁荣,同时,港口生产还给本应整洁干净的滨海旅游城市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制约了秦皇岛市建设沿海经济强市的步伐。为此,河北省委省政府、秦皇岛市委市政府决心启动秦皇岛港西港搬迁改造工程。

2013年6月4日,随着“帆顺999”货轮满载着秦皇岛港西港区最后2万吨煤炭缓缓离港,西港区煤炭业务全部关停,标志着西港搬迁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当天,我为这条新闻配发了最高规格的“本台评论”—《在科学发展的大潮中扬帆远航》:秦皇岛港西港搬迁改造工程既是秦皇岛市提升城市品位、振兴临港经济、促进港城互动共赢、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拓展未来发展空间的现实选择;也是河北港口集团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提升服务全省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更是河北省委省政府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打造沿海经济增长极的战略部署。随着秦皇岛港西港区煤炭运输业务的彻底关停,标志着百年港区的煤炭码头完成了历史使命;标志着西港搬迁工程开始了万众瞩目的实施阶段;标志着秦皇岛市滨海新城区建设开始了崭新的历程。百年港区见证着秦皇岛百年的发展,百年的发展融入了秦港人百年的情感。站在建设沿海强市、美丽港城的新起点,让我们同心谱写中国梦在秦皇岛的新篇章,共同祝愿秦皇岛在率先开放、赶超发展的时代大潮中扬帆远航、前程似锦。

卢龙县石门镇唱石门村周边遍布着十多家小钢铁厂、小水泥厂、小砖窑和小冶炼厂,致使空气污染、粮食减产,村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了极大影响。本台记者深入农家,采访到大量污染情况。进入违规企业,了解到这些企业不仅没有工商营业执照和环评手续,一天24小时违规生产,而且存在十多年没有监管、无人过问。我为这条消息配发了言辞犀利的“本台短评”—《国家禁令岂容叫板》:“五小”企业因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产品质量低劣、技术装备落后、存在安全隐患等诸多原因,国家早就明令关停取缔,而卢龙县石门镇唱石门村周边的这些既无证照又无环评的“五小”企业,居然堂而皇之存在了十年之久,其有恃无恐、无所顾忌,实在是令人震惊。在这里,只见烟尘滚滚,不见日朗风清;只见“金山银山”,不见绿水青山。环境成了某些人发财致富的牺牲品,百姓成了有些人追逐利益的受害者。我们不禁要问,这里聚集着如此众多的“五小”企业,原因何在?对裸的环境污染视而不见,监管何在?对百姓生活受到的严重影响无动于衷,良心何在?这些不该发生的事情,到底会有一个怎样的结局,我们拭目以待。

香格里拉的藏族姑娘次仁央金,因病面临截肢失去双脚的危险,秦皇岛女诗人赵永红得知情况后,将素不相识的次仁央金接到秦皇岛,住在自己家中,并在带她去看中医的同时积极调理。经过两个月的良好治疗,次仁央金恢复了健康。本台记者经过深入采访,认真拍摄,制作了四集电视系列报道《不远万里的心手相牵》。我为这篇报道配发了充满感情的“编后话”—《用爱的心灵拥抱生命》:心的呼唤,将次仁央金从雪域高原带到了陌生的城市。爱的奉献,让赵永红付出得无怨无悔。人间的春风,用浓得化不开的暖意,驱散了冬日的严寒。生命的源泉,从秦皇岛向着美丽的香格里拉汩汩奔流,笑语欢歌,花开一路。在爱面前,千里万里并不遥远,心灵不用双手也能相拥。在爱面前,年龄没有距离,真诚的情怀在严冬依然能够患难与共。港城诗人赵永红和藏族女孩次仁央金这个发生在冬天里的故事,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被滋润,被感动。深情的渤海,已经见证了一个诗人善良的境界。圣洁的雪山,也必将见证一朵美丽格桑花的重新绽放,一片沃土的盎然生机。

电视新闻评论篇4

关键词 媒介融合趋势;电视新闻;评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0-0025-02

电视新闻评论代表了社会舆论,其本质是是人们的思想以话语的形式依托电视这个媒体平台展示出来。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新的传播手段屡见不鲜,传统的媒介正在逐渐被多种新媒介所取代,过去的大众媒介在电视新闻评论中的垄断地位逐渐被打破,原本辉煌一时的收视率不断下滑,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在数字媒体环境下,如何在媒介融合入的趋势下对电视新闻评论进行创新是许多人日益关注的重点。

1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简介

1.1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定义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指的是电视新闻评论员或评论群体对当前发生的具有新闻热度以及新闻意义的时间和问题所表示出自己的意义或看法,并且深入分析新闻背后所隐藏的社会现象。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介所进行的语言类节目,主要分为以对新闻进行价值判断和深入分析内容为主的主评型新闻评论和将新闻事件的介绍和评价相结合的述评结合型新闻评论两大类。

1.2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

首先,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应体现出新闻性这个本质的特点。这个新闻性不仅体现在报道的新闻应该具有很强的时新性,是第一手新鲜资讯,同时要求对新闻的评论要有新观点和新思想,注重挖掘新的评论思路。

其次,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应具有社会性。社会性要求报道的新闻应是与民生相联系,是群众所感兴趣的话题,且评论的结果也应该具有百姓易懂的特点,语言尽量平实易懂。

再次,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应具有政论性。新闻评论以报道的新闻事实为基础,在其之上进行深入论证和层层剖析。评论员或评论群体应鲜明亮出自己的观点,并用充实的论点去证明,万万不能片面或武断地去看问题。

最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应该具有指导性。新闻评论节目以电视这个影响力较大的媒介为平台,面向广大的社会群众,直接影响着舆论导向和社会风评。新闻评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也存在在一定的影响,因此应具有积极的引导性。

2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面临的严峻挑战

我国已经进入数字信息时代的发展阶段,电视作为传统传播媒介的首席地位正在接受者网络等新媒介的挑战。数字技术的进步使得数据、现象和语言三中信息的时间、空间以及成本都能够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如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日益融合,共同推动着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在这种媒介融合趋势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制作方式和节目流程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1传统媒体不再享有话语的绝对领导权,意见表达日益多元化

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媒体在节目中对新发生的事件进行评论时,由于媒介的狭窄,普通群众难以表达出自己的意见,缺乏抒发看法和交流观点的平台。媒体的看法就成为社会主流的意见评论,传统媒体享有绝对的领导权。但现在,许多交流平台如博客、微博、论坛等层出不穷,一个新的群体“网民”随即出现。他们对新闻的敏感度和实时性十分关注,能够借助这些新技术平台发表出自己的意见和评论。各种不同的平民意见和媒体评论意见平分天下,当媒体对新闻进行评论报道后,广大网民还会对媒体的评论进行或褒或贬的点评,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反映各种民众呼声的新媒体在许多热点事件的处理和判决中影响日益深远。举例来说,前段时间发生的“昆明火车站案”在全国引起强烈讨论,新闻案件刚报道出来,很多网民就先于媒体在微博或博客上发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各抒己见。在网上输入“昆明”“”等关键字进行检索时,获得了3000多万条结果,可见网民们的意见虽然大多在民间,却是不可小觑的力量。

2.2传统的电视媒介对新闻反应的灵敏度下降,新的媒介技术掌握了新闻的新鲜度

电视评论节目由于其制作录制流程复杂,在新闻发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难以进行及时评论,对新闻事件的反应十分滞后。但随着微博、论坛、博客等新媒介的出现,只要新闻事件和热点时事一经出现,人们立刻就能借助这些简便的媒介将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进行传递和扩散。网民们发表微博、建立论坛,只需通过手机进行几分钟的操作,就可以激起大家进行广泛的讨论,十分简便。但传统的节目要经历选定新闻热点、寻找专门评论家点评、现场节目录制、后期效果制作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往往要在一个新闻热点发生过几天才能出现在电视上,这就会错过人们的热点关注时期,难以提起人们的观看欲望,影响人们参与电视讨论的积极性,失去了新闻最基本的实效性特点。

2.3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高日益不受关注且高素质的专业评论人才缺乏

如今,很多电视节目都以高收视率为节目好坏的评价标准,逐渐走向商业化和利益化道路。面对媒体之间日益残酷激烈的竞争,很多地方电视台都将抢占收视率作为节目制作和安排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原本安排在黄金时段播出的新闻热评节目也被一些相亲、选秀、明星娱乐等商业气味浓厚的节目所取代,这就导致很多新闻评论节目被调整到不受观众喜爱的时间段,或者节目的时间被严重缩短,日益不受到人们的重视,游走在电视的边缘。同时,很多电视新闻评点员不具备基本的专业点评素质,缺少睿智、长远的目光,在节目中看待问题的角度过于片面与不客观,只是肤浅地分析一些众所周知的表象,没有触及深层次,这就使得节目失去深度和引导性,质量严重下降。甚至于有些点评员只顾自己哗众取众、吸引眼球而一些骇人听闻或与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的新闻评论意见,导致节目丧其应有的失权威性和影响力,失去观众的信赖。

3 媒介融合趋势下电视新闻评论创新之道

3.1合理安排新闻评论节目,体现新闻的时效性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应加强对时效性新闻的安排,尽量做到当天发生的新闻,第一时间就有评论节目。在普通大众对新的热点时事还有兴趣的时候安排解说评论节目,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参与节目的积极性,体现新闻的时效性,以弥补节目本身对新闻反应的滞后性这个缺陷。在这一点的改革创新上可以借鉴新闻频道2011年8月1日改版的新闻评论栏目《新闻1+1》。节目从周一至周五每天都会播放一期,每期节目都是从国内的时事政策、新鲜话题、热点聚焦、突发事件等热点中选取当天在群众中影响力最大的新闻进行评论,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在展示当天热点新闻的事件全貌时,由具有丰富新闻点评经验的主持人解读时间的真相并进行评论。开播以来,在群众心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收视率也是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3.2培养专业的新闻评论人才,提高节目的特色化水平

针对很多新闻评论节目中评论人员专业素质不够高的问题,电视台应加强对优秀评论人员的开发和培养,使评论人员具有冷静的新闻分析解读能力和政策把握能力。同时还应加强对节目个性化和特色化的打造,新闻评论人员不仅要有极强的综合素质,还应该富有特色,有自己的解说风格。如凤凰卫视新改版的《铿锵三人行》谈话类新闻评论节目,也是针对每天发生的热点民生问题进行研究和评论,但其特色在于并不过于追求问题答案的对与错,而是在嬉笑怒骂、谈笑风生的日常聊天气氛中给观众传播信息并交流自己的独特见解,个人特色十分鲜明。

3.3加强与各种新兴媒体的合作,提高群众的积极参与性

传统的新闻评论节目的形式太过单调,观众们在屏幕上只看到主持人不停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枯燥而乏味。因此,新阶段的新闻评论,应借助多种新兴媒体平台,在主持人进行解说时,可以与场外观众网上连线或者开通微信、微博等方式让广大群众参与进讨论中。新闻节目应根据每期新闻的种类有意识地挑选一部分观众朋友作为场内嘉宾,适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在场外的观众可以通过发送短信、登陆论坛、微博留言等方式进行全民参与,这样不仅考虑到了观众的感受和参与,还会让节目的趣味性和可看性大大提高。

4结论

随着各种新兴媒介的出现和成熟,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改革创新迫在眉睫。因此,深入分析电视新闻评论面临的现状,探讨媒介融合趋势下电视新闻评论创新的策略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刘拂雨.浅析媒介融合趋势下的电视新闻评论创新[J].新闻传播,2013(1).

[2]蔡雯.媒体融合趋势下如何实现内容重整与报道创新[J].新闻战线,2007(8).

电视新闻评论篇5

然而,“魅力”依旧,却挡不住“时过境迁”,现今的媒体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挑战最大的就是互联网已经逐步发展为人们获取观点、表达意见的主要平台。在这种情况下,一档以言论为主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很难还能如十几年前那样,吸引大量的忠实观众坐在电视机前“耐心”地等待并收看聆听。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可以更快捷地从互联网上获得更丰富的观点,同时受众也越来越希望表达个体对新闻事件的看法。以往那种相对静态的、单向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社会环境和受众需求了。

这是否意味着,电视新闻媒体应该“知趣”地退出评论节目这片战场呢?恰恰相反,言论观点的表达是今天的电视媒体必须承担起的功能。媒体的首要功能应该是对社会的监测功能,这也是电视媒体从一开始就具备的特性,现在更不应该放弃。那么,面对互联网的挑战,今天的电视新闻媒体又当如何做评论呢?

要找到解决之道,必须首先明白,相对于网络等新兴媒体,电视媒体要做评论的挑战在哪里、优势在何处。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多对多”,传播信息速度快、范围广、效率高,但也因此存在可信度与深入度上的不足;而电视这样的传统大众媒体,则是采取“一对多”的传播方式,专业性强,权威度高,虽在时效性上受到网络的很大冲击,但在事件的纵深挖掘上仍然具有优势,在重大事件发生时,仍然具备很强的凝聚力和引导力。

因此,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冲击下,我们可以发现,当前电视新闻领域的主流评论节目,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1+1》、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今日观察》等,都着力在评论的深度和力度上下工夫,同时力求增强时效性。如,《新闻1+1》的宗旨就是“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最质朴的新闻”。此类主流电视新闻评论主要以三种方式加以呈现,一是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景进行深入挖掘;二是对事件引发的社会反应进行分析与梳理;三是直接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总体来说,更重视观点的深度和分析的维度,而不是在事件讲述和细节描述上过多做文章。

事实上,电视新闻媒体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即时性和形象性,具体到做评论节目,发挥这一优势的关键在于,如何把自身的动态性和评论所需的逻辑性结合起来,这就需要人的因素,即优秀的评论节目主持人和专业评论员。具备专业素质,知识面广且有个人品牌的主持人或评论员,当他们的自身风格和节目趋于一致时,一方面可以加深观众对评论节目的印象,另一方面也能提高节目的信誉。如白岩松之于《新闻1+1》、水均益之于《环球视线》,以及在央视新闻频道直播节目中随时点评的评论员杨禹,这些成熟的主持人和评论员正是决定评论节目成功与否的核心元素。相对于网络,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要面对两类受众,一种是与网络关系不算密切的中老年人,他们的主要信息来源仍是传统大众媒体;另一种是虽使用网络,但不沉迷其中,能够独立思考的年轻观众。对这两类受众来说,评论节目观点的权威性和独特性是吸引他们收看电视评论的主要原因。而观点的权威和独特离不开名主持人、名评论员的发挥,人与人之间的“约会式”传播所带来的亲近感,也是电视新闻媒体相对于网络媒体的明显优势之一。

此外,随着传播手段和传播环境的变化,今天的电视新闻媒体只有成功结合全媒体介质,多样化地呈现独家观点并沟通各方意见,才有可能在言论竞争中占领制高点。从形式上来说,今天在电视上做新闻评论,必须打破传统的静态表达形式。传统的评论节目,形式单一,基本上由主持人在那里不停地评说,枯燥乏味,降低了节目的可看性与影响力。因此,在语言表达的基础上,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还应运用多媒体介质,及时加入更多观点。比如,利用大屏幕,结合有信息量的画面或图表,对主持人或评论员的观点加以生动补充;也可以根据事件特点,分析网络讨论,分享微博内容,包括使用手机3G技术、QQ视频连线等多种方式把场外评论员和观众带入节目中,让多元化意见得以呈现和交流。受众参与既能增强节目的互动性,也能给评论节目带来清新鲜活的气息,让节目更加富有生命力。当代受众的选择是多样的,要吸引受众、抓住眼球,就必须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从参与感入手是个好办法。

从内容上说,过去,话语权被传统媒体垄断,受众缺乏表达机会。而现在的情况则完全不同,随着论坛、博客、播客以及微博等新技术平台的出现,网民的自我表达轻而易举。一方面网上各种观点交会,意见多样;另一方面,“草根”声音逐渐加大,改变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主导舆论的状况,新媒体的声音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人们每天通过网络论坛、博客等媒介发表的观点言论达300多万条,这些完全可以成为电视新闻评论的来源。但是,在利用这些多元观点的时候,要警惕一点,那就是电视新闻评论不能被网络媒体牵着鼻子走,不能“被”议程设置。今天的电视新闻评论,必须在坚持主流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同时,更好地借力,通过媒体融合,进行不同媒体平台之间的意见整合,例如用不同媒体不同选题体现视点的多样性,用不同媒体同题评论体现视角的多样性,以及用不同媒体不同意见体现观点的多元性。

此外,结合当下媒介融合的特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还需要调整一些固有的生产流程,包括媒体技术、所有权、组织结构等传统的业务领域。对于多媒体内容的采集与生产来说,传统媒体的应对方式并不能局限于从业者技能的跨媒体拓展,还要根据多媒体需要,进行生产流程的改造。新媒体的崛起,尤其是微博的应用,使得新闻事件的发生与报道几乎同步,趋于“零时差”。而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要对热点事件进行报道评论,总要等到安排好的固定时段,结果往往错过热点峰值,甚至还没来得及作出反应,新的热点事件又出现了,这样即便再有深度也难以引起受众的兴趣。因此,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应该从两方面着手调整:一方面,调整节目类型,加强即时性评论节目,增加日播评论节目,减少周播评论节目。在发生特别重大新闻时,完全可以中断固定节目程序,打开直播窗口,邀请评论员展开现场评论。另一方面,简化节目的制作流程,把选题上报、开选题会、选题审批这样的时间长、效率低的一整套流程简化,同时将人员明确分工,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有效地缩减节目时间和人力成本。

总之,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竞争,与其说是对新闻源的竞争,不如说是对新闻解释权的竞争。对于海量的信息,各家媒体基本上是“你有我有全都有”,解读的方式和水平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具体“说什么”已不再那么重要了,关键在于“怎么说”和“谁来说”。解读事实的方式方法,正在成为媒体出奇制胜的关键所在。在观点表达的方式和内容都日益多元化、媒介形式也更加丰富的今天,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集中力量发挥电视媒体传统优势的同时,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兼收并蓄,突出重点,这样,才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媒体话语权竞争中占得先机。

参考文献:

1.迟月利:《新的媒介环境下提高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舆论引导力的思考》,《新闻界》,2009(5)。

2.李德顺:《浅议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突围之道》,《新闻记者》,2010(7)。

3.彭兰:《媒介融合时代的“合”与“分”》,《新闻与写作》,2006(9)。

4.陆晔、赵民:《当代广播电视评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7页。

5.省略.省略/podcast/xinwen1jia1,《新闻1+1》官方网站栏目介绍。

电视新闻评论篇6

1.主持人年轻化,知识结构单一“据调查,我国主持人中30岁以下的占了多数,40岁以下的更占到了90%以上。”①主持人形象青春靓丽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年纪稍长的人通常会给人稳重、可靠的感觉,容易赢得人们的信任;而年轻人虽能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但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或多或少会让人觉得不够稳重和老练,不容易赢得人们的信任。正因为这样,我国很多新闻评论节目的年轻主持人才会给人一种“不压台”的感觉,他们的评论不仅缺乏权威性,而且可能缺乏科学性,说话没有分量,也难以让人信服。许多欧美著名节目主持人,特别是新闻类节目的主持人,大都是有多年记者的从业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生活阅历,才走上主持人岗位的,像丹•拉瑟、迈克•华莱士等名嘴都是这样历练出来的。而国内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多是播音主持专业科班出身,有的缺乏新闻采编一线工作经验,知识结构比较单一,遇到突发状况容易慌乱,对事件的看法比较稚嫩,评论起来显得缺乏底气。而深厚的文化功底是成为优秀主持人的必备条件之一,只有新闻评论的主持人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功底、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新闻评论节目中运筹帷幄、旁征博引、侃侃而谈。

2.对主持人存在认知偏差在一些观众看来,主持人就是名人,他们把主持人跟演员甚至明星作等量观,把主持人主持节目看作是演员在表演。在一部分主持人看来,自己的工作就是出出镜、念念稿。一些新闻节目主持人活跃于各种综艺晚会,出席各种商业活动,不利于塑造理性、公正、客观的新闻主持人形象。某些媒体为提升栏目的知名度,对主持人进行“明星化”的包装,本也无可厚非,但一味夸大其优点,塑造“完美”形象,或是炒作主持人的私生活及绯闻并不值得提倡。这些都是对新闻节目主持人角色定位和认知存在偏差造成的。

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素质提升策略

1.努力向复合型新闻评论主持人发展主持人要努力使自己成为“T”型人才,即既有广博的知识面,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集“博”与“深”于一身。尤其是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更需要每天关注不同国家、不同领域发生的新闻热点,如果自身没有丰富的知识底蕴作为基础,在参与评论时,主持人就只能流于问题表面,提出肤浅无味的见解,最终导致节目枯燥、无聊,更不用说发挥主持人的舆论引导功能了。主持人应该对整档新闻节目的采、编、播各个环节都一清二楚,要“走出来”,到“一线”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能采、能写、能播的记者型主持人。具备优秀记者灵敏的新闻嗅觉、缜密的逻辑思维、细致的观察能力,从而弥补从校园到主播台个人阅历不足这一缺陷。此外,主持人还要寻找和形成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有些主持人虽然经常在电视上出现,但是观众对他(她)却没什么印象。有些主持人能够在一档节目中被人们所熟知,就好像当年《南京零距离》这档节目能够从众多的新闻节目中脱颖而出,与主持人孟非幽默的语言魅力、准确到位的评论分不开。值得注意的是,鲜明的主持风格并不意味着任何情况下都要与众不同、语出惊人,太过于标新立异的言行往往会适得其反,让观众厌烦,所以在培养主持风格的时候,尽量要做到合情合理、贴切自然。而这样的主持风格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摸索过程,主持人只有在一次次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修正,才能最终形成适合自己、受众又喜欢的主持风格。

2.掌握新闻评论要领“述”好比画龙,那么“评”就好比点睛,评论更多地体现新闻的立场、观点、态度。那么主持人在点评时该注意哪些技巧呢?首先,主持人的话语一定要简洁精练。评论要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切忌废话连篇、画蛇添足。例如,某则新闻说的是日本否认侵华历史,如果主持人再复述新闻事实,就显得多余和冗长,而主持人引用一句格言“真相可以被掩盖,但真相不会永远被掩盖”,就避免了单调重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次,主持人的话语要尽可能准确。新闻用事实说话,评论也应该有事实的支撑。例如,在评论关于不法商家是怎么谋取暴利这一则新闻时,主持人在评论时可以引用一些调查数据,这些走访调查得到的数据,不仅能让受众更直观地感受到事实真相,而且还增强主持人评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可谓一举两得。再者,主持人的话语要有锋芒。例如,“欧典地板”事件,主持人在节目中对其做出了这样的点评:“透过欧典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却看到它发展的一路绿灯,那我们政府的市场监管机构为什么放过了这条大鱼?今天不是清朝,中国已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那为什么没人知道它在德国没有总部?而消协又给了它十年的‘3•15’信得过产品的称号,这一点不该反思吗?”如此一针见血的点评以及一连串的设问、反问的铺垫,令主持人的点评愈加发人深省。

电视新闻评论篇7

关键词: 电视 评论节目 选题

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机构的旗帜和喉舌,它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很大的冲击力和鲜明的时事性,特别是反应一个时期的热点话题,往往更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参与意识,所以,一个节目的选题就是一个节目的核心,节目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节目的成败。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需要具备典型性、异常性和建设性

这是从新闻价值的层面上来谈的。所谓典型性是指电视新闻评论要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事件进行剖析和评说。因为,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 以及许许多多的国内外大事,电视新闻评论不会也不可能一一予以评说。但是电视新闻评论可以把握住那些有代表性的人或事,以个别来反映一般,通过举一反三、由此及彼, 以点代面的方式影响受众。

所谓异常性,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它指那些特定的社会行为,这些行为违反了应该遵守的社会准则与规范,破坏了特定的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了危害。这种行为既有道德层面的,也有法规层面的。另外它还包含那些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但又暂时存在争论的问题。电视新闻评论通过对社会上这些不正常的、不合法的、假恶丑的行为和现象进行评论、批判,引起广大群众的注意、警醒,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能明辨是非、善识美丑,起到涤浊扬清的功效。

所谓建设性,是指电视新闻评论评说过的事件能产生积极的效应.在电视新闻评论中,正面的、表扬性的或中性的新闻事件,在受众中较容易产生积极的效应,如褒扬好人好事等。电视新闻评论同时也担负着新闻舆论监督的重任,是党和人民扶正祛邪、涤浊扬清、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有力工具。所以,从群众的观点出发,揭露问题的题材不可或缺。批评鞭挞不正之风等不良行为乃是社会正义的体现。选择这类题材时,要考虑节目播出后的社会效果,选题必须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矛盾的化解,增加凝聚力,必须考虑社会承受力。

二、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要注重效果、讲究方法

电视新闻评论是通过电视媒体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一种形式。它借助于电视这样一种传播媒介,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易被观众接受,并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这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在选题上,要更加注重效果、讲究方法,注重整体与局部的统一,眼前与长远的统一,促进难点与热点问题的解决,树立和鼓舞人民的信心,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具体到每一个选题,就是要追求反馈,凡事最后得有个交代。对于那些问题确实存在,但由于时机、环境、经济条件等诸方面原因,选题不适于目前形式所允许的,哪怕再炙手可热,也不妨暂时放一放,等待恰当的时机。三、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应立足自身,但又不能囿于自身

这是从电视媒介自身属性上来谈的。按电视媒介的层次划分,我们国家的电视媒介分为中央电视台、省级电视台、省会市级电视台、地区级电视台、县级电视台,处在不同层次的电视台开展新闻评论,它的选题范围自然受到地域限制。传统新闻理论认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的选题多以国际国内重大新闻事件或具有全国意义的地方新闻为主;地方各级电视台新闻评论的选题主要以发生在当地的新闻事件为主,立足当地乃是地方媒介的生存之本。但是,随着广州电视台“大新闻”观的提出,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广州电视台作为一个城市电视台,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大都市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受众对新闻的信息需求,自90年代末期以来,打破旧的自我束缚、画地为牢的意识和框框,建立了一种更加开放的新闻视野和新闻触角,将新闻办成一个包括本地新闻、国内重大新闻、社会新闻和重大国际新闻的总汇,这其中当然包括作为电视新闻的旗帜和灵魂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故而,地方各级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节目在选题时,不妨也考虑多加突破,大胆尝试,跳出地域性,适时选择一些大视角、大手笔的选题。这一点对于应对电视“触网”后的激烈竞争尤显重要。为提醒全世界人民注意,国际联合组织设立了世界卫生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保护日、世界人口日等,我国也根据国情,制定了如植树节、安全教育日、全国土地日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宣传各种政策法规的太好时机。

四、根据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内容编排来确定宜于表现的选题

我国现有的电视新闻评论大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每期节目大约10分钟只讲一件事;另一类,每期节目15分钟左右说两到四件事。前者在选题时需要找那些影响巨大,受众波及面广泛、发生根源比较复杂、有较多新闻背景的事件,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每期大约12分钟左右,一般只讲一个话题, 后者在选题时灵活性较大,既可以找那些影响较大、发生根源较为简单、三五分钟就可以说清楚的事件,也可以间或地选一些在地区或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事件。

五、要根据电视的特点选题

电视新闻评论篇8

在现网络时代,广播电视台不再是新闻获取的唯一渠道,微博、微信和各种新闻APP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首选。美国的新闻界曾经做过一份调查,在电视新闻收视率方面一直独占鳌头的CNN.开始落后于后起之秀FOX电视新闻网,不仅如此,CNN流失的大部分观众都转向了FOX电视新闻网。以消息快捷、报道客观充分而著名的CNN何以被FOX超越呢?经过调查分析,FOX新闻网的取胜之道在于对需要观众关注的新闻事实加上适当的评价,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这意味着,单纯依靠“纯新闻”已经不能赢得受众的心了。“分析新闻”“亮出观点”“引导舆论”已经成为了广播电视台的制胜高招了。在独家新闻几乎绝迹的今天,受众越来越关注的不是你报道了一条新闻,而是你揭示了新闻背后的东西。所以说电视新闻走向评论化,是媒体进入观点竞争时代的一条必由之路。

在国内,传统媒体面临同样的问题。电视新闻评论把电视由竞争信息传播速度快慢转入到了观点的角逐。电视新闻评论相比传统媒体和其他节目,有很多优势。

首先,新闻评论具有新闻性,这是新闻评论的最基本的要求。和普通的消息类新闻不同的是,消息类新闻的重点在于快速报道、客观表达。而新闻评论的重点更侧重于挖掘新闻背后的原因和新闻带来的影响以及社会效应。

其次,新闻评论具有社会性,它针对的往往是社会热点、难点和观众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报道和评论,所以很多电视新闻评论往往会成为第二天街头巷尾的热点。

再次,新闻评论具有引导性。新闻是基石,评论足旗帜,新闻的力量在于摆事实,评论的力量在于讲道理。评论肩负着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重任。评论通过自己鲜明的观点、透彻的分析,帮助群众观察世界、认识世界。

当前,很多电视台一味靠单纯的电视剧和娱乐节目作为主菜,来提升自己的收视率。这种做法终将使电视台陷入困境。成本居高不下不说,同质化的节目会使观众产生疲劳感,也会影响自己电视台的品牌形象。能否拥有自己的电视品牌,足一个电视台未来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而电视新闻评论在其中起的作用就不可小觑。以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的《新华视点》节目为例,《新华视点》的每天播出都有新华快评这个小板块,对当天的热点事件进行点评,而新华快评往往能成为当天收视的高点。新华快评也成为了栏目和电视台的品牌,提升了整个节目的质量。

1.如果说新闻是嘴巴,那么新闻评论就是眼睛,它能够发现亮点,启迪受众。如被网络炒得火热的“人贩一律死刑”的这条新闻,从事件的发生到急速传播,大部分网友都成为了盲目地跟从者。而当天《新华视点》的新华快评就推出了对此事件的评论,不仅揭露了这是一次网络营销,更足对涉事网站的这种行为进行了鞭笞。大众在失去理智、盲目跟风的时候忘记了去追究肇事者的责任,而在节目中评论员一针见血“毫无底线展开营销,甚至故意炮制虚假新闻,制造谣言,这样的行为应该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这样的点评让观众意识到了新闻背后的推手,也能让人们反思自己的网络行为是否理智和具有意义。

2.电视新闻评论在强化官方意识形态宣传的有效性、疏导社会群体的不满情绪、凝聚不同利益团体的共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电视新闻评论的正面效应正在凸显。评论员理智的分析往往能成为观众情绪的灭火器和发泄口。有利于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维护稳定。例如2015年6月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焦点访谈》,本期的内容是未婚女子如何证明“未婚”。这期节目讨论了各种奇葩证明。并指出各种各样的奇葩证明一是有些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管理分割、服务意识差。二是有些制度规定明显过时。并指出在信息化、数据化已经很发达的今天,有些纸质证明变得毫无必要。本期节目不仅呈现了当今社会实实在在存在的一些矛盾,老百姓办事的困扰,而且提出了简政放权的药方。这样的评论节目有条理地疏导了观众情绪,纾解矛盾,并且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这期节目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跟节目的定位和制作模式有很大的关系。

3.电视新闻评论还可以深化新闻主题,形成专题效应,增强社会影响力。电视新闻评论突破了电视节目单一的批评模式。单一的节目的表现过于严肃而缺乏亲和力,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使节目和观众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深入的报道能使观众得到启迪,这才是传统媒体的努力方向。继续以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的《新华视点》新华快评为例。2015年7月末湖北荆州发生了电扶梯事故,造成了人员死亡,此后,各地义发生了多起电扶梯事故,大众基本都把视线放在了怎样预防电梯事故,而忽略了多起电梯安全事故的背后共性。新华快评在2015年7月31的节目中播放了评论――《引以为戒,让悲剧不再上演》。评论不仅着眼于电梯维护,公众的安全意识的提高,更足讨论了事故背后监管的落实。新华时评起到了延伸主题,引导观众对一类事件进行思考的作用,这足单一的电视报道做不到的。扩大了社会影响,并提升了节目质量。

电视新闻评论篇9

关键词:内容选择;选题;评论方式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066-01

评论是电视新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充分体现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而作为主评型中的对话式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更是将评论员设计成为此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在对话式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内容设计中,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的比例几近4:1,叙述性信息基本是作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新闻由头,而意见性信息则成为此类节目特色的一大标志。

凤凰电视台的王牌节目《时事开讲》就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和电视谈话节目的最好结合体,即以谈话的形式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和评论,它是以对内容进行评论分析来吸引受众,而两人面对面的对话只是节目的一种形式。

一、节目内容与形式

《时事开讲》作为一个新闻类型的纯时事评论节目,谈论的都是新近发生的事情,给大家提供即时性的新闻评论。这种认识基本上确定了《时事开讲》的定位。而其中的评论员和主持人就只担当了传播中的“谁”的角色,主持人点明新闻事件,评论员进行深入说明及分析评论,个人观点鲜明突出就可以了。

作为新闻评论类节目,很显然其节目内容对于节目的定位,乃至整个节目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这里体现了媒介的议程设置,即“说什么”的传播要素。电视台在近期发生的众多事件中,选择与自己的电视台和栏目风格定位相近的事件进行报道,从而来引导传播中的舆论话题,引起受众关注。

《时事开讲》就是一档相对高端且分析深入的新闻评论节目,政治色彩更浓些,关注的多是大的、热的新闻问题,即使是小事件也会通过深入分析上升到一定的国家政策层面。而且其中主要以评论员为主,说明新闻,然后来进行分析评论,表明看法来引导舆论;主持人则只是适时地提出问题,推动节目的进程。

《时事开讲》作为一档电视节目,就是通过电视这个大众媒介渠道,来进行传播的。在演播室内,主持人和评论员面对面的谈话内容,在形式上给人亲切感,易于接受。

二、节目选题的高度

首先,选题要紧贴热点、焦点且评论性要强。《时事开讲》基本上遵循的原则就是抓住每日发生的重大、新鲜事件,通过评论员进行有效地、深入地点评分析,给广大受众以指导和建议。

其次,评论话语要有理、有据、有节。逻辑思维紧密,并且有一定的自由度。《时事开讲》的评论员曹景行、阮次山、石齐平已经成为这档节目的重量级评论员,同时他们也成了这档节目保持选题高度性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其三,积极把握受众心理,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时事开讲》面向的受众要有一定的学识,并且关注社会重大政治事件,对国家、国际政策局势有一定掌握。即便这会影响一定的收视率,但由于受众中有一些“意见领袖”,通过他们会把信息传播给更广大的受众,相当于形成传播理论中的“两级传播”甚至是“N级传播”。所以节目选择了这样的传播模式来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引导受众在大众生活中的舆论走向。

这也就意味着选题决定着一个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高度,只有把握好选题,才能找准节目的定位,办出有代表性、典型性和独特性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三、节目的评论方式

《时事开讲》一直以其专业性的评论来获取自身在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中的权威地位。聘请年纪较老的资深传媒人来担当节目的评论员,就是该节目的一个关键。

1.节目的评论方式与其自身的形式相符合

《时事开讲》自创办以来就采用评论员与主持人面对面对话的形式来展开,整档节目多个评论员、多个主持人随着每期节目内容的变化而替换。其中多个评论员的个性化评论主要表现在评论方式的不同,评论范围的不同。

2.节目的评论内容要紧跟时效性特点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以时效性强而显著,这主要取决于节目制作的手段,手段越简单,时效性越强。《时事开讲》的节目手段再简单不过了,但每一期涵盖的内容素材却十分庞大,这多少容易造成节目内容拖沓,违背新闻的强时效性特点。而该节目十分注重节目素材的汇集,广泛搜集事件观点,每一位评论员会根据自己的独特判断,给自己评论的内容打上各自的“个性”烙印,最后以快语速的形式传递观点,形成了独有的电视新闻评论方式,特点鲜明、评论尖锐、形式独特。

3.节目独特的评论视角

凤凰卫视从每天早上7:00的《凤凰早班车》开始,依次安排了7个栏目,构成了强大的新闻和时事资讯节目群,以不同形式,从不同角度,向观众提供了大量、最新的世界新闻时事报道,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各种需求。《时事开讲》只是这中间的一档,这一档节目的评论员可以探索政府高层的意识动态,也可以揭露种种社会腐败行径,或者关注时事热点,聚焦冰点人物。看似《时事开讲》内容范围较广,但其实这是相对的,《时事开讲》的评论内容视角、方向、深度都是经过慎重考虑的,配合整个凤凰卫视新闻和时事资讯节目群的规划,最终达到对自己节目的准确定位和把握,并形成了独有的评论视角。

参考文献:

[1]高飞.电视新闻评论的路该走向何方――浅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三要素”[J].新闻窗,2011,(2).

电视新闻评论篇10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闻评论;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043-01

电视新闻评论是新闻评论题材与电视媒介相结合的产物,具有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的独特优势,加上电视新闻评论以新闻性、说理性和电视性三者相统一的个性特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日益成为电视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发挥着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

一、体现电视评论的新闻性,选题是第一位

凡是有生命力,具有强大舆论引导作用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无不紧扣时代节奏,体现时代价值,反映时代精神。像“十二五”提出的经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环境友好、扩大开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内容,都是体现时代特征的大题材,是评论节目的重大选题。

电视记者除了善于发现,善于挖掘蕴藏体现时代特征的事物外,在选题的过程中,还要努力挖掘新鲜的平凡事物中的某一侧面作为选题内容。首先,在及时上时效性体现新鲜。要充分体现电视评论的时效性,评论节目就要与新闻报道联系到一起,电视评论作为新闻报道的延深和深化来完成。这一点中央电视台是全国地方电视媒体学习的榜样。我们经常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看到当天重大消息,在接下来的焦点访谈评论节目便进行深层次报道,使消息和评论相得益彰,共同满足观众对新鲜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其次,在特殊中体现新鲜。所谓特殊,就是不一般的事物。医院的医生护士很多,救死扶伤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和应尽的职责,做到这些并不是新鲜事,但如果去了特殊的一线,去救治受灾群众了,那他们就是特殊的人物,所做的事情是大爱于天的事情,那就是新鲜的。再次,在陌生中体现新鲜,陌生的本身就具有新鲜感。象唐山地震以后,30多年来中国未发生过毁灭性地震,一些70年后出生人对地震的发生很陌生。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好多媒体全面详细介绍地震发生的原因和带给人类的灾难以及防范方法,观众无不感到新鲜,求知欲得到满足。

二、体现电视评论的说理性,论点要鲜明,论证要充分,思辩要缜密

评论是先有论点,后有论据。对电视评论而言,论点提出应开宗明义,立场鲜明。论述的过程往往随着对新闻事实调查的逐渐深入而展开,既要有横向的铺陈,也要有纵向的深入,整个论述是立体的。在辽宁省记协组织的辽宁省政府奖评选中,我台的电视新闻评论作品《环境悲剧当落幕》曾获得一等奖。这篇作品开头开宗明义提出论点,辽阳东部山区矿业开发为各级政府输送了财源,可欣喜之余我们又看到了另一幕;那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蓝河遭受污染。接着,以雄辩的事实,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分析和论证。为了突出论点,作品指出要关注财源数字后面的忧患 。并通过对母亲河蓝河污染前、污染后的对比指出环境污染已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紧接着分析了造成污染的原因。接着又通过数字说明财政收入与数以万计人民群众的生命和未来的千秋大业相比不值得一提。在最后的结论部分作品强调:切勿贪求小利把悲剧当作正剧来演,环境悲剧当落幕了。至此论证结束,可以说是逻辑严谨,丝丝紧扣,无论在推理和论据的使用上都围绕论点逐渐深入。

三、体现电视评论的电视性,关键在于电视手段的有效运用

声画合一,声形并茂是电视最为显著的特点,有着广播报纸不可比拟的优势。画面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和语言,它和解说词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样电视评论在注重文字解说的同时,也要注重画面的运用。做到既要“以话引图”又要做到“以图说话”。象给城市不文明行为曝光,可以用画面语言来表现,行人不走人行道、汽车闯红灯、随手扔杂物、拥挤的汽车站点、乱贴小广告等等。这些都是评论强有力的事实依据,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在电视评论里,画面形象、被采访当事人的讲述和记者的现场介绍,无不具有浓烈的感彩和现场感。要使记者现场主持、解说词的运用、以及被采访当事人的讲话三个构成要素有机结合、相互呼应,除了注重文字解说,画面的运用外,还要把握好记者或主持人与被采访对象同期声的运用。记者或主持人在电视评论中,他既是评论节目的主持人,又是现场采访记者,同时又是论证主题的评论员。他表露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充分体现党和政府的观点。因此,记者或主持人采访时切忌居高临下的态度及使用质问的语言来提问,应以党和政府代言人的身份,与观众进行有效沟通,以动听的语言和感人的现场打动观众。而被采访者,其言谈可以不受更多的限制,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剪辑人物同期声时,允许被采访者在不违背客观事实的前题下有不同的意见和见解,但这种意见和见解都要为主题服务,服从于舆论的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