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文章十篇

时间:2023-03-17 22:49:16

企业管理文章

企业管理文章篇1

近年来,天津龙川净化工程有限公司以统一的企业文化为引领,通过建机制,夯实文化管理基础;重认知,诠释优秀企业文化内涵;抓融入,实现文化与管理相融合。扎实开展企业文化传播、落地工程,通过创新载体、拓展内容、融入中心,确保员工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在变革中发挥企业文化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天津龙川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坚持把企业文化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去,逐渐形成了具有龙川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为做大做强做优和谐企业提供了持久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树立优秀的人才观,打造学习型团队。该公司坚持优化环境,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该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牢固树立了人才兴企、人才强企的思想和“拥有一技之长就是人才”的人才观,将各类专业人才入库登记,为企业的发展掌握第一手资料。

公司董事长张立海认为:把文化理念融入制度,就是要把企业的文化理念根植于企业日常的规章制度中,在制度中体现出文化理念的要求。这是建立健全企业制度文化的有效方式。而选对文化理念是前提。企业文化理念一方面要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必须与企业的现状相符合。前者体现了企业文化理念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积极意义,后者强调企业文化建设要体现对企业现状的尊重,反映出企业文化对现状的积极推动作用。两者相结合,要求企业文化必须在企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形成,还要建立在对现状有准确了解的基础上。因此,使文化理念制度化的前提是,企业的管理者必须为企业找到准确的文化种子,即要提炼出正确的文化理念,要从企业发展战略需要的角度出发,以积极适应现状的态度,在企业这片土壤中种下正确的文化种子,让文化真正符合企业实际,让合适的种子真正落地生根。

依法治企是关键。规章制度是一个企业的骨架,是企业实现其发展战略的日常规则,对员工的行为起到积极引导、适时纠正的作用。企业规章制度要收到良好效果,必须以企业做到依法治企为前提。这要求企业必须在内部培养起依法治企的良好氛围,一方面必须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到每一个部门,细分到每一个岗位,赋予每一个岗位明确的职责,保证依法治企对象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另一方面,必须以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来保障每一个岗位职责、每一个部门任务的考核与实现,做到依法治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公司以提升客户满意度为目的,以解决客户不满为途径,从管理工作的目标、范围、管理机构与职责、管理流程和持续改进等方面引用“问题管理”理念,提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保质量”的“三全一保”服务体系。根据所接收的各类客户反馈信息,通过问题管理模式,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大大促进服务水平的提高。

以文化理念为指导完善制度是重要环节。把文化理念融入制度的目的在于让抽象的企业共同价值观与理念具体化、形象化,让企业文化落地生根,让员工在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同时,也身体力行地践行企业文化。张立海说:要让企业的规章制度体现企业的文化理念,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企业管理者在制定企业规章制度时要把企业文化理念视为重要的指导原则;二是企业必须通过将企业文化理念制度化的途径,让员工对企业文化有清晰的认识,使其在理解与遵守企业规章制度时,也更清楚如何更好地让自身的行为与企业文化相吻合。

企业管理文章篇2

关键词:电力企业;管理;规章制度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8-0043-01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县级电力企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运行涉及很多程序,每个环节都独立存在,各自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为提高整体效益,就必须将每一部分联系起来,即规章制度。相关数据表明,许多企业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来自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顺应企业发展战略和需要而对人力、财力、物力等进行最佳组合的一系列约束条件。晋江电力公司作为福建省大型县供电企业,自2007年股份制改革以来,以创一流为载体,狠抓标准化建设,建立起一套符合经营管理、电网发展的标准制度体系,涵盖技术、管理、工作三大体系,为企业发展奠定扎实的管理基础。总结多年的实践,深感规章制度建设对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直接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电力企业管理规章制度的特点和重要性

1.1 特点

①约束性。电力企业的管理工作十分复杂,为避免出现管理混乱,需要制定一定的行为准则让全体人员共同遵守,即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的内容主要是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以及不该做什么等,通过对员工的约束促进企业的正常运行。如有违背,则应受到相应的惩罚。

②规范性。每个人的水平都有很大差异,如果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做每一项工作,很难达到统一,在管理中没有统一的标准,势必会影响管理水平。规章制度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将员工的行为规范化,从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③权威性。规章制度是全体人员都应遵守的,并非任何成员都可以制定的,规章制度是企业内部的法律,是领导层或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并经过法定程序认可而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

④系统性。对电力企业而言,规章制度是经过对整体的认真考虑才制定的一套比较严密而且完整的一套程序,其内容或递进,或补充,整体是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对企业各方面的规定,促进企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1.2 重要性

①顶层设计。多数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电力企业同样如此,这就要求必须按制度办事,对企业内部的各个方面进行统一规划,保证企业的稳定性,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电网事业的发展,电力企业规模扩大,数量增长,技术革新,经营管理的难度有所加大,必须进一步加强规范化管理。许多知名企业都逐渐走上了“法制”的轨道,通过规章制度使企业得以更好地运作。规章制度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和电力企业发展的大方向是一致的,企业越是成功,其规章制度越是科学完善,而且能够落实,反之,规章制度也促进了企业的成功。

②基础保障。电力企业的管理包括大大小小每一个环节,作为企业内部的法律,规章制度是进行管理的重要依据,是管理遵循的一个标准,否则,各项活动难以开展,员工行为无法规范,引起管理上的混乱,很难实现经济效益。

③激励作用。规章制度对员工的行为进行了统一规范,员工从中可以明确获知自己的权责义务,然后对自身的能力进行预测,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规章制度的制定其实就带有一定的竞争意义,给员工施加压力,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升自己。

2 规章制度章存在的问题

①制定上的不足。通过多年系统内单位的交流与学习,我们发现,很多电力企业在制定规章制度时都有盲目性,缺乏实际的调差,在还未全面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时就盲目制定,或是照搬其他企业的经验,还有很多制定的过于笼统,与实际不符。规章制度是给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关系着企业的效益,必须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得到多数员工的认可才能延续下去。还有部分企业在制定规章制度时,没有重点,或没有涉及到关键问题,有些制定者水平较低,常出现重复现象,甚至会前后矛盾,加上审查机关的疏忽,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缺乏权威性和系统性,很容易引起管理混乱。

②执行时的不足。规章制度的制定固然重要,但关键在于执行落实,发挥其实际作用,实现企业的良性管理。因涉及诸多方面,在执行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如宣传力度不够,员工不配合,不少人认为制度是某个部门遵守的,与自己无关,这是错误的想法,规章制度是针对整个企业而设立的,是所有人都要遵守的。

3 做好规章制度制定和执行工作的方法

3.1 制定原则

在制定规章制度时,有很多要求限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规章制度是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因不同的电力企业在人员组织、经营战略、企业文化等方面有差异性,制度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其次是民主原则,规章制度根据员工的水平和素质而定,必须得到员工的认可,才有可能执行落实。因此,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实现民主化,多倾听员工的意见;此外,内容要详细,语言要简洁,规章制度涉及电力企业的各个方面,比较繁琐,为增强其实用性,制度内容务必要详细清晰,使全体员工明确各自的权责义务。因内容太多,为方便实行,语言一定要简洁易懂,若太专业或过于艰涩,会妨碍理解。最后,要注重制度后的宣贯。

3.2 全面执行

首先,领导者应做好带头作用,他们是企业的领头人,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大方向,负责各种规章制度的出台及工作方法的确定,坚决执行制度,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奇特员工。中层管理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必须认真执行各项制度,树立典范。其次,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通过考试、会议、教育等多种方式,使员工认识到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并积极将其投入实践。

3.3 执规检查

规章制度的管理有其规律性,必须严格执行PDCA的闭环管理机制。在实践中,晋江电力公司不断探索规章制度执规检查方式,有效实现规章制度管理的持续提升。首先,建立规章制度受控体系,做到每一份制度有人监控、有人管理,明确责任归口。其次,建立规章制度定期开展执规检查的机制,由企业规章制度归口管理部门分专业抽检的形式,随机抽取若干份制度,以制度的有效性、合理性、可操作性为审点,开展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反复检验与审查,实现以制度为线索,自上而下,全流程访谈、诊断,既检查基层制度掌握与执行情况,又综合诊断制度可执行性,推进专业管理的提升。

4 结 语

随着用电量的骤增以及用电客户对电力企业越来越高的要求,县级电力企业面临着很大的管理压力,为加强企业管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以此为依据对企业内部不断优化,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文章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09701

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中各种管理条例、章程、制度、标准、办法、守则等的总称,用文字形式规定企业管理活动的内容、程序和方法。企业里的方方面面都是由企业规章制度进行规范的,其作用相当于企业里的法规,它可以保障企业依法管理,安全平稳运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现实中,企业通常制定了大量的规章制度,但是往往缺乏执行力,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事与愿违。因此,企业应该把提升规章制度执行力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1 企业规章制度执行不力的原因

(1)盲目移植成功企业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在企业里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许多企业往往一厢情愿,盲目照抄照搬,不假思索移植外部成功企业的制度,不考虑这些制度能否适合企业自身的价值取向,造成外来制度水土不服,常常出现钱财没少花,效果却白搭的局面。

(2)规章制度贪大求全。当今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往往内部规章制度数量众多,一个制度动辄十几页、几十页甚至上百页。规章制度的制定者和企业的负责人常常有好大喜功的不良倾向,恨不得一个制度包罗万象,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考虑进去,最终形成的规章制度往往鸿篇巨制,导致实际执行中难以达到,缺乏可操作性,或执行成本过高,执行也就打了折扣。

(3)规章制度各自为政。以中石油辽阳石化公司为例,在长期管理实践中,企业逐步形成HSE管理、质量管理、内部控制、财务管理、法律风险防控、防腐倡廉等管理体系,每个体系都有自己的主管部门,均形成了自己的制度、流程、标准。由于各体系独立形成制度、流程、标准,不可避免造成制度之间重复交叉、矛盾与缺失。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体系林立、各自为政的后果是基层无所适用,效率低下。

(4)部门职责边界不清。有的职责在制定制度时分工不明确或者分工欠考虑,有遗漏;有的职责分工没有形成制度,由领导临时指定或部门间约定,操作中有随意性;有的职责虽有分工,但分工不太合理,实际操作不顺,增加协调工作量;部分涉及多部门共同负责的工作,工作量或难度大,职能部门互相推诿。

(5)自主协调机制不健全。大部分企业建立了直线职能型管理体制,管理职能上浮公司职能部门,管理重心下沉到基层,二级单位管理层主要形成组织执行职能。尽管生产、设备、技术、规划、电子商务、HSE、施工管理、政工等专业部门均建立了例会制度,在自主协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这种例会基本上也是直线型,专业职能部门之间主动横向协调较弱,特别是部分管理部门不能积极履行牵头职能,职能部门之间主要依靠企业高层协调,导致制度执行不力。

(6)规章制度培训不足。企业片面追求制定规章制度,注重制度的落实,往往对规章制度特别是新出台的规章制度对员工的宣贯不力,培训不足,造成员工一问三不知,甚至不知道有这项制度的尴尬局面,使规章制度失去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7)规章制度执行不公。规章制度的履行应当一视同仁,没有例外,管理者应当一碗水端平,而不是拿规章制度管人,而自身不受约束,导致上梁不正下梁歪,员工上行下效,规章制度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只有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才能体现规章制度的约束力和权威性。

2 解决规章制度执行不力的对策

(1)增强企业规章制度的有效性。企业的不同时期应有与之匹配的规章制度,在企业成立早期,生存是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如果规章制度太多,导致企业畏首畏尾,作茧自缚,这时的制度应该短小精悍,重质而不重量;当企业发展成熟了,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经营管理思想,这时的企业应建设制度体系,围绕企业价值观建立各项分制度,形成具有生命力的企业制度,这也是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若两者相辅相成,合拍共振,能极大提高企业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并形成员工的自觉行动。

(2)处理好规章制度的内部关系。只有明确规章制度体系中各层级的关系,理清主次,突出重点,既有以稳定和指导为代表的核心制度,从而保证企业的战略不走偏;也为以灵活和自由为代表的具体制度和分制度的制定搭建了一个平台,保证了制度体系的内外呼应,浑然一体,形成了稳定与开放兼具的规章制度体系,降低执行规章制度的成本。

(3)重视规章制度的系统性。首先,无论是建立规章制度体系还是制定一个具体的规章制度,都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人员责任分工,加强工作组织协调,发挥团队力量,防止过去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制度制定方式重演。第二,对于新出台的规章制度应及时组织员工进行学习、宣传和培训,部门领导应带头宣讲,领导讲制度活动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使员工第一时间知晓、理解并掌握,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第三,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类规章制度进行审查清理工作,明确规章制度的时效和约束力,及时修订适合企业发展建设的规章制度,对过时的、与企业发展建设不匹配的规章制度要及时清理废止。

(4)让企业员工参与规章制度的制定。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要求的具体化,是员工的行动准则和依据,既然是为员工制定的,就不应让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者闭门造车,而应在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环节,尽可能让员工参与进来,充分征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听取并积极采纳,只有充分吸收广大员工的经验和智慧,才能有效解决规章制度脱离实际、可操作性差的问题。

(5)保证规章制度的约束性和权威性。一是企业规章制度明确规定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它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一经生效,有关单位或个人就必须严格遵守或遵照执行。如果违反有关条款,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二是规章制度的权威性来源于制发单位的权威性。规章制度是按规定程序授权制定和的,是本级机关权力意志的反映,在执行中必须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确保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者、规章制度的制定者还是员工,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制度之上。三是管理制度要成为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它本身就应当准确、齐全、统一,不能模棱两可,不能相互矛盾,不宜经常变动和修改,应具有相对稳定性。

(6)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监督考核体系。假如企业规章制度遵守与不遵守一个样,时间长了,企业员工就不会把规章制度当回事,规章制度也就成了平时挂在墙上、干部嘴上说说的一纸空文。只有建立并完善监督考核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规章制度的执行力。通过激励性规章制度和约束性规章制度相结合,奖惩分明,奖惩适当,最大程度地规范员工的行为,实现规章制度的终极目标。有效的考核体系应和规章制度一样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掌握和执行。

企业管理文章篇4

(1993年9月28日海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7年10月24日海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海南经济特区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正) 颁布日期:19971024 实施日期:19971024 颁布单位:海南省人大常委会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登记主管机关

第三章 设立登记

第四章 更变登记

第五章 注销登记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法人登记管理制度,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护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原则,结合海南经济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海南经济特区内的企业法人。

第三条 海南经济特区企业法人的设立实行依法直接登记制。投资者可以先登记注册成立企业法人,后申办项目。

申请设立金融、保险业的企业法人和发行个人股的股份制企业法人,按国家规定办理。

第二章 登记主管机关

第四条 海南经济特区企业法人登记主管机关是海南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各级登记主管机关依法履行职责,不受非法干预。

第五条 企业法人登记实行属地登记管理。设立企业法人应当向其住所地登记主管机关申请登记。

第六条 设立下列企业法人必须向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登记:

(一)全国性企业在海南经济特区设立的分支机构;

(二)全省性企业;

(三)从事劳务输出、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企业。

第七条 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法人应当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授权的登记主管机关申请登记。

第三章 设立登记

第八条 凡企业名称中使用“中国”、“国家”、“中华”字样的,应当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名称中使用“海南”字样的,应当由企业所在地登记主管机关报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

登记主管机关依法保护企业名称、字号(商号)专用权。

第九条 申请企业法人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文件、证件:

(一)投资者和法定代表人的合法资格证明;

(二)投资者签章的组织章程,集团公司的组织章程必须由其成员企业共同签章。

有限责任公司、个人集资设立的企业法人,除提交前款规定的文件、证件外,还必须提交投资者签署的协议。

第十条 企业法人的组织章程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章程中应当载明下列主要事项:

(一)名称和住所;

(二)资产类型;

(三)注册资本数额及其来源;

(四)出资方式、出资比例、出资期限;

(五)经营范围、生产规模、经营期限;

(六)组织机构的产生、形式、职权及其决策程序;

(七)法定代表人产生的程序和职权范围;

(八)财务管理制度和利润分配形式;

(九)劳动用工制度;

(十)章程修改程序;

(十一)分支机构状况;

(十二)终止程序。

集资设立的企业法人,其组织章程除前款所列事项外,还应载明各投资者的有限责任。

企业法人的组织章程,经登记主管机关核准,即发生效力。

第十一条 设立企业法人,由投资者提出申请,登记主管机关从收到申请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作出准予登记或者不予登记的决定。准予登记的,发给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营业执照签发日期,即为企业法人成立日期。

第十二条 企业法人成立后凭营业执照刻制公章,在企业住所地银行设立银行帐户,办理税务登记,开展经营活动。

第十三条 企业注册资本为投资者认缴的出资额之和。投资者可以分期出资。其中第一期出资不得少于注册资本的25%,并应当从企业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30日内注入;最后一期出资应当从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1年内注入。

投资者要求延期出资的,应当经登记主管机关批准。

外商投资企业的出资期限,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四条 企业法人不得经营法律禁止的行业或者项目。

第十五条 企业法人经营下列行业或者项目,必须取得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或者许可证:

(一)涉及国家需要垄断、社会公共安全和人身健康的行业或者项目;

(二)根据海南经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行专项审批或者许可证管理的行业或者项目。

前款(一)、(二)项所涉及的具体行业和项目,由省人民政府公布。

第十六条 企业法人向有关部门申请经营第十五条所列行业或者项目的,有关部门从收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准予办理或者不予办理的决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章 更变登记

 

第十七条 企业法人改变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资产类型、经营范围、注册资本、经营期限,增设或者撤销分支机构以及转让注册资本的,直接向原登记主管机关办理变更登记。登记主管机关从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作出准予变更登记或者不予变更登记的决定。

第十八条 企业法人修改组织章程,应当报登记主管机关备案。修改内容涉及登记事项的,应当按规定申请变更登记。

第十九条 申请变更登记,除提交申请书或者董事会决议及修改的章程外,涉及下列变更事项的,还必须提交相关的文件、证件:

(一)变更法定代表人的,提交新法定代表人的合法资格证明;

(二)变更注册资本的,提交银行出具的资信证明或者验资机构的验资证明;

(三)转让注册资本的,提交转让合同及有关文件;

(四)涉及合资、合作、联营合同或者协议变更的,提交补充合同或者协议。

第五章 注销登记

 

第二十条 企业法人自行终止、被撤销、依法宣告破产或者因其他原因终止营业,应当向原登记主管机关办理注销登记。

申请注销登记必须提交下列文件、证件:

(一)企业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申请书或者董事会决议;

(二)债权债务清理完结的报告或者清算组织负责清理债权债务的文件;

(三)税务机关出具的完税证明,外商投资企业还必须提交海关出具的完税证明。

第二十一条 企业法人领取营业执照后,满6个月尚未开展经营活动或者停止经营活动满1年的,视同歇业,登记主管机关应当收缴其营业执照、公章,并将注销登记情况通知其开户银行。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 登记主管机关对企业法人依法履行下列监督管理职责:

(一)监督企业法人按照本条例规定办理开业、变更、注销登记;

(二)监督企业法人按照核准登记事项开展经营活动,依法纳税;

(三)监督企业法人遵守法律、法规;

(四)监督企业法人按照组织章程、合同或者协议履行义务;

(五)制止和查处企业法人的违法经营活动;

(六)依法保护企业法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三条 各级登记主管机关有权对管辖区域内的企业法人进行监督检查。企业法人应当接受检查,并提供所需要的文件、帐册、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

第二十四条 登记主管机关对企业法人登记管理实行年度检验制度,凡跨年度办理年检的企业法人,按自动注销处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每年更换一次。

第二十五条 登记主管机关定期就企业法人设立、变更和注销登记公告。

第二十六条 凡涉及国计民生、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特殊行业,有关行政主管机关必须加强监督管理。具体监督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七条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除原登记主管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可以暂扣或者吊销外,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收缴、扣押、损毁。

第二十八条 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登记主管机关应当收缴其公章,并将注销登记情况通知其开户银行,其债权债务由清算组织负责清理。

第二十九条 登记主管机关、有关部门的有关规定及收费标准应当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凡符合本条例规定的条件向登记主管机关申请登记企业法人或者向有关部门申请发给批准证书、文件或者许可证,超过规定期限,登记主管机关拒绝颁发营业执照或者有关部门拒绝发给批准证书、文件或者许可证,又不予以答复的,申请人可以依法向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登记主管机关、上一级有关部门申请复议;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一条 登记主管机关、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严重失职、滥用职权、营私舞弊、索贿受贿或者侵害企业法人合法权益的,应当根据情节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企业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主管机关可以根据情况,分别给予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依法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

(一)登记中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或者未经核准登记注册擅自开业的;

(二)未取得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许可证,擅自经营本条例第十五条所规定的行业或者项目的;

(三)不按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注销登记或者年检的;

(四)不按规定期限注入注册资本的;

(五)拒绝监督检查或者在接受监督检查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六)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或者出卖营业执照正副本的;

(七)抽逃、转移资金或者隐匿财产逃避债务的;

(八)从事其他违法经营活动的。

第三十三条 登记主管机关查处企业法人违法活动,必须查明事实,依法处理,并将处理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第三十四条 企业法人对登记主管机关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提起诉讼。企业法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复议后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的机关可以依法强制执行或者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企业法人分支机构、办事机构的登记,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三十六条 投资者可以委托律师事务所代行办理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等各项手续。

第三十七条 海南省人民政府根据本条例的原则,制定洋浦经济开发区企业法人登记管理办法。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的问题由海南省人民政府解释。海南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细则。

企业管理文章篇5

【关键词】 中小企业 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

一、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的局限性

1、中小企业管理制度落后

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但是国内的很多中小企业还存在相当比例的无制度或者制度落后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发展瓶颈,除了产品周期、技术因素等外,还有一个普遍制约的因素,那就是规章制度建设的缺失或者落后,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发展中的障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短板(木桶原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制度。一套适用的企业管理制度,完全可以让企业管理事半而功倍,有章可循,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企业快速发展,预防和控制企业的法律风险。

2、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不完整

随着企业的发展,很多企业管理制度需要即时修改完善增加,而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存在这种制度跟不上发展的步伐,更有甚者是制度缺失,主要表现在企业出现了一些问题时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去指导和解决,其次表现在制度内容有漏洞,会造成企业“法律”空白,最后表现在制度的体系缺失,有企业管理制度,但是没有监督和考核制度。

3、中小企业有管理制度无执行

首先表现在制度摆在那里,但需要根据领导的态度来决定执行与否。这类制度本身质量不存在问题。人们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假定领导的好恶,并且用实践去小心求证。结果发现这样的制度执行到后来,大家办事都不依制度而依“惯例”。制度执行缺乏原动力,如无根之草,没有生命力。

其次表现在制度摆在那里,执行按一定的规律。这种制度基本上也没什么质量问题,主要是执行人的问题,谁被制度制裁了的叫做“撞枪眼上了”。这种制度在执行时常常表现出时间上分布的规律性,比如一段时间抓考勤、一段时间抓企业文化等等。这种制度的执行力不足,既有领导的问题,也有员工的问题。这类制度同样没有生命力。

最后表现在制度摆在那里,但人们视而不见,并不一定按制度办事。这种制度存在以下可能性,一是人们知晓制度的内容,但是制度的规定不如经验更有效。二是制度的规定显然比经验有效,但就是过于理论,执行起来难度过大。三是制度再常见不过,制度编写目的看似清楚,但到了关键流程环节总是模糊化,比如关键时刻出现“据有关规定办理”等简单的词句。

4、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科学性低

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既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又要考虑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很多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制定的制度没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管理制度虽然是以一个个文件单体的形式存在,但是从企业整体角度来看,管理制度的集合是一个内在有机联系的系统。这个系统基本可以划分为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内容体系两大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其中,管理制度内容体系是制度建设的本体系统,管理制度管理体系是制度建设的保障系统。所以,管理制度建设首先要从体系入手,一方面要强化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优化内容体系。

二、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原则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承担赔偿责任。”因此,一切违背《劳动法》确立的基本原则的内容都是无效的。此外,违背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其他法律的内容,也都是无效的。《企业职工奖惩条例》规定:“企业实行奖惩制度,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对违反纪律的职工要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因此,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也要贯彻“以思想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不能超越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将其具体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2、坚持实用和民主的原则

企业管理制度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简单实用,否则制度就没有生命力;同时企业管理制度一定要征求企业员工的意见,要让员工了解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发动职工认真学习讨论,使得制度的产生于执行具有民主性,这有利于制度的制定、执行以及员工对制度的自觉遵守。

3、符合前瞻性原则

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既要满足企业现阶段的需要也要考虑企业的未来,不能目光短浅,还要考虑到国家的法律、法规都在不断出台或调整,对于国家新出台或调整了的法律、法规,企业要及时对照学习,发现本企业管理制度有与之不相适应的条款,要及时修订。同时,企业在修改管理制度时,也要充分发扬民主,使企业的管理制度更切合企业的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4、满足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

根据企业的现状,管理制度要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形成一部完整的制度体系,在制度体系下要分为监督体系、考核体系、管理体系三个分支,三者要紧密联系,互相制约,要避免顾此失彼,各种体系之间既有相关性又有制衡性,进而保证企业稳步平衡向前发展;管理制度要符合现代科学的管理理念,要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融入到企业管理制度中,让制度有根可循。

三、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方向

1、加强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都相继有人提出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20世纪20年代以后出现了行为科学。二战以来,管理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并形成了众多的学派。科学管理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对比较成熟,这些管理理论的发展为企业科学化管理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论,企业要加强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为企业科学化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

2、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体系

企业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制度、不同的管理体系,首先要明确企业现在处在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挑战。

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一般会经历如下五个阶段:建立初期:“救火”,出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发展中:“规范化”,完善与管理相关的各种制度,并培训实施;发展高阶:“理性化”,企业已能按照既有制度及流程自行运作;发展成熟阶段:“文化化”,企业形成自有的企业文化并根植每位员工的心中,并为公司的长期战略共同努力;发展自由阶段:“人性化”,企业超越理性的约束,更加注重“人性化”的管理。

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为自己的企业科学地构建一个管理体系,这个管理体系可以帮企业在方方面面实现科学化、制度化,让企业良好运作。规章制度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从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再到基本适应的过程,这就需要对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对规章制度的管理需要进行系统的思考。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一个系统可以由外部环境、宏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微观系统组成。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等是规章制度的外部大环境;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管理控制模式和组织职能则构成了规章制度的外部小环境。

企业制度建设是各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之一,涉及公司各个部门和各层管理人员。因此,在宏观层面要做好规章制度的规划工作,规章制度的规划工作是公司层面的涉及全局性的一项工作,需要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统筹规划。而规划工作则要满足公司发展战略的要求,兼顾企业现在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有系统的规划,推动企业整体规章制度的建设。

职能部门在规章制度的中观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个职能部门为行使职能管理,往往需要制定一系列各种关联的规章制度集合。这些部门需要定期对本职能领域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监督、评估和修订,不断完善其管理职能。因此,在中观管理层面,需要积极发挥职能部门的积极性。

在制度的微观管理层面,涉及到对具体一个制度的生命周期管理。制度的生命周期要经历申请立项、需求分析、起草、审核、颁布、实施、监督、评估、修订完善等阶段。制度生命周期管理就是要对构成制度生命过程各个环节实施全过程管理,并实现制度生命的更新或延续。

3、完善规章制度内容体系

制度管理体系与内容体系相对应同样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每个层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各层面之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对于内容体系的宏观层面,主要考虑公司规章制度建设如何与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控制模式相匹配。不同发展战略和管理控制模式,意味着公司管理模式和管理重点是不同的,必然会体现在不一样的管理职能上,并最终落实的规章制度里面。例如对于战略管理型的管理控制模式,集团公司管理的重点是战略、财务、人力资源和投资等方面,制度建设必须要与管理重点相匹配,才能有效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

对于内容体系的中观层面,主要考虑构建支持企业各项职能管理的全套制度,并进行有效分类。对于某一项职能,需要建立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若干制度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制度集合,即制度树。因此,中观层面的制度内容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建立职能管理的制度树体系,力求做到不遗漏、不重叠。若干项职能制度集合组合在一起,就形成横向分类、纵向分级的制度内容体系架构。

对于内容体系的微观层面,主要是指构成制度内容体系的基本单位——单体规章制度。单体规章制度内容建设主要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从形式上对规章制度进行规范;二是从内容上对规章制度进行优化,使之更具有合理性和可执行性。形式可以从格式规范、结构清晰、文字准确等方面进行优化;内容可以从权责明确、内容完整、流程合理等方面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1] 陈朝阳:中国现代企业制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2] 吴联生.J.佩帕德:业务流程再造[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9.

[3] 迈克尔·哈默:企业行动纲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4] 叶国灿: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趋势[J].管理世界,2003(2).

[5] 杨有红: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与运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6] 刘益平:内部控制与现代审计的关系[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3).

[7] 孙瑛、刘呈庆:可持续发展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8] 周海林:可持续发展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 PORTA LR,SILANESLD,SHLEIFER F,eta.l The quality of gov-ernment[J]. Journal of Law,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1999,15(I1).

[10] NORTH D C.Instit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J].The American Economist,1992.

企业管理文章篇6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刚柔相济

在经济学中,资源是指以创造物质财富作为目的,投入到生产活动中的所有要素的总称。在资源中,最珍贵、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排在所有资源的首位,其所体现出来的增值性、能动性以及可持续利用性等特征,是其他任何资源都无法企及的,因而,如何尊重人、理解人,发挥人的潜力,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而要实现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力,就需要将刚柔结合的原则合理运用到企业管理之中。

1 刚性管理是企业规范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在企业管理中,刚性管理要求员工在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完成目标任务。它通过纪律监督、奖惩规则以及制度约束等方式对企业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管理,是企业正常运作的重要保障。泰勒的科学管理是刚性管理的代表性理论之一。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是企业的共同追求,企业的一切日常活动以及资源都需要围绕这个中心来运行。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第一资源,是保障企业资源正常运行的重要工具,是企业健康发展及经营绩效优化的根本保障。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对于企业来说极为重要。在企业内部,企业规章制度必须具备约束性与权威性,企业工作人员必须以企业规章制度作为日常行为准则,一旦有人违反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企业规章制度才不会成为一纸空文。

推行刚性管理的基础是加强制度建设,有了制度才能定规范、整秩序、拿措施,刚性管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产生活之中,一方面可以保障企业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帮助企业员工明白自己的职责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确保员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另一方面,公开、公正的规章制度,会使各个员工的工作职责更加透明化,有助于员工之间相互约束、相互监督。此外,规章制度的公平、公正,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将员工的日常表现、工作效率与给员工的报酬、奖励相挂钩,会大大增强员工们的主人公责任感。顺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并完善企业的规章制度,建立现代化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制度在企业规范化管理中的作用,才能稳步推动企业从人治逐渐向法治、向机制治平稳过渡。企业的刚性管理原则要求所有员工都必须遵循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制度在约束人方面的积极作用,任何人不能脱离于制度之外。

落实是企业实施刚性管理的关键步骤,在执行过程中严肃认真,一步一个脚印严格执行,务必做到人人平等,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决不允许特权阶级的存在,谁在执行制度上徇私情、讲情面,谁就应首先受到处罚。通过抓落实、抓考核,用刚性手段推动工作提升发展,用铁的纪律锤炼队伍素质、打造管理秩序,逐步实现由“人治”到“法治”的跨越。

现在国内一些企业推行实施的准军事化管理就是刚性管理的具体实践。准军事化管理制度处处体现着对员工的刚性约束,从工作任务执行、工作流程控制到职工的仪表形象,都有一套细致而规范的管理制度,上至领导,中层干部,下至普通员工,无一例外,必须遵守,打造了卓越的执行力,推动了各项工作扎实开展。

2 实施柔性管理是激发职工创造性的良好载体

现代企业运用刚性管理的同时还要运用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是“以人为中心”,对员工进行人格化管理,强调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人才开发,是看不见的资源管理。

企业制度建设,简单来说就是企业从“人治”过渡到“法治”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就算企业制度再全面、完善,仍然还是会存在一定的“死角”,因此钻制度空子的行为是不可能完全杜绝的。但是,如果企业制度足够完善、详尽、细化,那么执行起来就越难,因制度考核带来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当一项制度难到人家根本就做不到的时候,问题就来了。这样的制度要么高挂墙头,形同虚设,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实施柔性管理是破解这一难题的不二法门。

柔性管理注重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首先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范围内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为员工发挥潜力创造良好的环境。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具有凝聚力、永葆生机的重要秘诀。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突出“人”的地位与作用,其核心是尊重员工,关心员工,爱护员工。通过企业文化的软规范来约束员工的行为,一旦有人违反,必将遭受来自情感以及舆论等方面的压力。此外,在企业内部开展文化建设会提升员工的自控意识,实现自我约束与管控。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文化建设能够提升员工的主人公责任感与工作积极性,提升他们自觉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意识。通过文化建设,企业能够凝聚全体员工的力量与智慧,使员工的意志达到高度统一,向着同一个目标而奋斗,这种效应具有1+1〉2的效果,其产生的效果是巨大的。

企业管理文章篇7

关键词:企业管理 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c)-0175-02

正如“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一百年前所说“未来,制度是第一位的”[1],当今企业越来越重视制度,甚至将其视为生产要素,或提升到“制度资本”的地位[2]。因此,制度浩繁、规章庞杂的企业比比皆是。然而林林总总的制度中,对制度本身进行管理的制度却不多见。这恰是许多企业在制度管理工作中立制不严肃、体系不健全、宣贯不到位的原因之一。

为制度立制,制定《制度管理办法》或者类似的规范(本文统一使用《制度管理办法》作为该类规范的名称),是企业制度管理的基础。《制度管理办法》之于企业,正如《立法法》之于国家,是针对企业所有制度而制定的系统管理规则,对于提高企业建章立制工作质量、实现制度体系化、推进制度发挥实效有着重要意义[2]。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已开始实践,如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了《管理制度管理规则》,并作为公司管理制度中的一级制度[3]。

《制度管理办法》应规范制度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管理机构、制定原则、框架结构、审批权限、制定流程的各个环节、内容要素、文本格式、和归档、落实、评估和回顾等(见表1)。在我国企业的实践中,制度管理存在诸多似是而非的模糊领域,如是否需要一个职能部门来统一进行制度管理?制度的体系性究竟如何体现?制度的审批权限是怎样的?又是谁赋予的?是否需要制定统一的制度制定规则?不同的制度是否应该具有大致共通的架构和内容要素?制度“落在实处”为何总是一句空话?本文将重点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入手探讨如何“为制度立制”。

1 制度的管理机构是谁

企业的制度分为人力资源制度、财务制度、生产和产品质量制度、安全制度、研发制度、市场和销售制度、法律事务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等多种类别。这些制度一般由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头负责起草并落实。但宏观的制度管理究竟由谁负责,却常常是空白,有些企业想当然地认为制度的印发部门、质量管理体系的推进部门等是制度的管理部门。要改变制度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企业首先要明确制度的管理机构。

在企业的实践中,有些企业设置了制度管理委员会,有些企业由法律事务部、或政策研究室、或企业管理部、或经理办公室负责制度的管理,还有企业设置了首席制度官[4]。只有管理机构明确了,才谈得上对制度的统一管理。无论由谁承担制度管理职能,其职责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制度管理规范。

(2)制定制度制定流程。

(3)制定制度建设规划。

(4)督促、协调各部门进行制度起草和意见征集。

(5)安排对制度的审核。

(6)检查制度培训和落实情况。

(7)组织对制度的评估、清理和完善。

(8)整理有效制度清单等。

2 制度体系的架构是怎样的

企业制度大体分为三个层次(见表2)。

第一层次:《公司章程》和法人治理制度。《公司法》规定,“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修改章程”是股东会行使的职权。《公司章程》是企业一切活动和制度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现代企业的“根本大法”,具有权威性、唯一性、根本性和不可随意更改性。《公司章程》的制定必须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如《公司法》)和公司经营目标、范围、规模等,由股东或董事会(筹)酝酿,最终经股东会通过。法人治理制度如《股东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监事会议事规则》等,一般由董事会或监事会拟订,股东会批准。

第二层次:“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根据《公司法》,“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是董事会的职权。但对于哪些制度是“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公司法》中并未明确,应由董事会根据情况确定,一般包括人、财、物、权、法等方面的重要制度,如《薪酬福利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固定资产采购制度》、《授权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通常由经理拟订后提交董事会审议。《制度管理办法》是企业制定的一部“基本法”,应属于基本管理制度范畴,效力仅次于《公司法》和法人治理制度。

第三层次:“公司的具体管理制度”。这是经理为行使生产经营管理职能而制定的制度,是基本管理制度的细化。根据《公司法》,“制定公司的具体管理制度”是经理的职权。有些企业又将具体管理制度分为若干层,如“制度”、“办法”是对某一方面工作做出的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需由经理批准;“规章”、“规范”是对某一项具体工作做出的具有操作性的规定,可由经理的被授权人批准。具体的技术规程、部门业务的操作实务、转发性质文件、指导意见等是否作为企业的具体管理制度,应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企业制度是由众多规则文本组成的制度群。制定制度的框架、划分制度的层级、厘清制度的效力渊源,有利于企业做好内部制度与国家法律的衔接,明确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权责界限,同时,也是确保企业制度管理工作合法、科学、有序进行的要求,其中制度制定主体和审批权限的明确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是制度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

3 制度建设的原则是什么

企业管理文章篇8

第一条为了规范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管理,保障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第三条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登记。

第四条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得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危害国家的统一、安全和民族的团结,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违背社会道德风尚。

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

第五条国务院民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简称登记管理机关)。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国务院或者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的组织,是有关行业、业务范围内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业务主管单位(以下简称业务主管单位)。

法律、行政法规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监督管理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章管辖

第六条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同级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管理。

第七条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与其管辖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住所不在一地的,可以委托民办非企业单位住所地的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负责委托范围内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章登记

第八条申请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

(二)有规范的名称、必要的组织机构;

(三)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从业人员;

(四)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合法财产;

(五)有必要的场所。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名称应当符合国务院民政部门的规定,不得冠以“中国”、“全国”、“中华”等字样。

第九条申请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举办者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下列文件:

(一)登记申请书;

(二)业务主管单位的批准文件;

(三)场所使用权证明;

(四)验资报告;

(五)拟任负责人的基本情况、身份证明;

(六)章程草案。

第十条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章程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名称、住所;

(二)宗旨和业务范围;

(三)组织管理制度;

(四)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产生、罢免的程序;

(五)资产管理和使用的原则;

(六)章程的修改程序;

(七)终止程序和终止后资产的处理;

(八)需要由章程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一条登记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成立登记申请的全部有效文件之日起60日内作出准予登记或者不予登记的决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管理机关不予登记,并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一)有根据证明申请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宗旨、业务范围不符合本条例第四条规定的;

(二)在申请成立时弄虚作假的;

(三)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已有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没有必要成立的;

(四)拟任负责人正在或者曾经受到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或者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五)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情形的。

第十二条准予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由登记管理机关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名称、住所、宗旨和业务范围、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开办资金、业务主管单位,并根据其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不同方式,分别发给《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合伙)登记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登记证书》。

依照法律、其他行政法规规定,经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审核或者登记,已经取得相应的执业许可证书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应当简化登记手续,凭有关主管部门出具的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发给相应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

第十三条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得设立分支机构。

第十四条民办非企业单位凭登记证书申请刻制印章,开立银行账户。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将印章式样、银行账号报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第十五条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事项需要变更的,应当自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之日起30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民办非企业单位修改章程,应当自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之日起30日内,报登记管理机关核准。

第十六条民办非企业单位自行解散的,分立、合并的,或者由于其他原因需要注销登记的,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

民办非企业单位在办理注销登记前,应当在业务主管单位和其他有关机关的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完成清算工作。清算期间,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得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十七条民办非企业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应当自完成清算之日起15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办理注销登记,须提交注销登记申请书、业务主管单位的审查文件和清算报告。

登记管理机关准予注销登记的,发给注销证明文件,收缴登记证书、印章和财务凭证。

第十八条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注销以及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公告。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登记管理机关履行下列监督管理职责:

(一)负责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成立、变更、注销登记;

(二)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实施年度检查;

(三)对民办非企业单位违反本条例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对民办非企业单位违反本条例的行为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条业务主管单位履行下列监督管理职责:

(一)负责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变更、注销登记的审查;

(二)监督、指导民办非企业单位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按照章程开展活动;

(三)负责民办非企业单位年度检查的初审;

(四)协助登记管理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查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违法行为;

(五)会同有关机关指导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清算事宜。

业务主管单位履行前款规定的职责,不得向民办非企业单位收取费用。

第二十一条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资产来源必须合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私分或者挪用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资产。

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章程规定的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的合法收入,必须用于章程规定的业务活动。

民办非企业单位接受捐赠、资助,必须符合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必须根据与捐赠人、资助人约定的期限、方式和合法用途使用。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向业务主管单位报告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有关情况,并应当将有关情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二条民办非企业单位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资产来源属于国家资助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还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

民办非企业单位变更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应当组织对其进行财务审计。

第二十三条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于每年**月**日前向业务主管单位报送上一年度的工作报告,经业务主管单位初审同意后,于**月**日前报送登记管理机关,接受年度检查。工作报告内容包括:本民办非企业单位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情况、依照本条例履行登记手续的情况、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情况、人员和机构变动的情况以及财务管理的情况。

对于依照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发给登记证书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对其应当简化年度检查的内容。

第五章罚则

第二十四条民办非企业单位在申请登记时弄虚作假,骗取登记的,或者业务主管单位撤销批准的,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撤销登记。

第二十五条民办非企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警告,责令改正,可以限期停止活动;情节严重的,予以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涂改、出租、出借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或者出租、出借民办非企业单位印章的;

(二)超出其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进行活动的;

(三)拒不接受或者不按照规定接受监督检查的;

(四)不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的;

(五)设立分支机构的;

(六)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的;

(七)侵占、私分、挪用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资产或者所接受的捐赠、资助的;

(八)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筹集资金或者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

前款规定的行为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可以并处违法经营额1倍以上3倍以下或者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六条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活动违反其他法律、法规的,由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处理;有关国家机关认为应当撤销登记的,由登记管理机关撤销登记。

第二十七条未经登记,擅自以民办非企业单位名义进行活动的,或者被撤销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继续以民办非企业单位名义进行活动的,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取缔,没收非法财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二十八条民办非企业单位被限期停止活动的,由登记管理机关封存其登记证书、印章和财务凭证。

民办非企业单位被撤销登记的,由登记管理机关收缴登记证书和印章。

第二十九条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的工作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条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的式样由国务院民政部门制定。

企业管理文章篇9

关键词:电力企业;检修项目;合同管理

一、电力企业设备检修项目概述及合同管理特点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电力企业的设备参数、容量及复杂程度也随之增大。为了设备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电力企业设备检修工作成为企业重要的生产经营工作。电力企业检修项目通常工期紧、专业性强、工程量大、合同标的额大,同时合同的类别众多,一般包括施工合同、设备采购合同、承揽合同、技术服务合同、工程总包合同、监理合同。相对于电力企业其他合同,检修项目合同往往更加复杂,这也对合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企业各部门协作完成。

二、电力企业设备检修项目合同需注意的风险

(一)合同签约前需注意的风险

电力企业设备检修项目按照法律法规要求需要项目承包人具有相应的工程承包资质、电力承装、承试资质和特种设备维修和改造资质。在合同签订前,合同承办部门就需要对合同相对方主体进行审查,确保其有相应的资格、资质和业绩。按照法律规定,非法定代表人签署合同必须持有授权委托书,否则合同效力待定。合同承办部门应严格审查合同相对方签约人员是否有权代表其企业,同时所持有的授权书记载事项是否具体有效。为防范风险发生,电力企业设备检修项目合同应使用书面形式不允许使用口头合同,合同盖章生效后方可执行合同内容。

(二)合同履行中需注意的风险

在项目承包领域,工程项目违法分包、转包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隐患。在合同履行期间,合同承办部门应严格审查项目负责人等关键人员是否与合同中的约定一致,杜绝违法分包、转包的现象出现。电力企业设备检修项目在合同履行中往往会出现工程量变更等情况。当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需变更的,合同各方应签订书面的补充协议。补充协议应当由合同承办部门提请新的合同审批程序进行审核。经招标、投标确定的合同,合同承办部门不得随意对合同变更。

(三)合同纠纷及履行完毕后需注意的风险

当合同纠纷产生后,合同承办部门应及时汇报分管领导和法务人员。企业应成立纠纷解决小组,讨论纠纷解决方案,同时收集合同履行中相关证据,固定对方违约证据。在纠纷解决前,合同承办部门送达到对方的书面材料均需要法务部门审核,同时向对方付款及其他履行合同的行为也需要按要求进行审批方可进行。电力企业设备检修项目在合同履行完毕后,合同管理部门应当对合同进行统一编号,并将合同原件及相关材料及时送档案室保管。

三、电力企业设备检修项目合同管理的建议

(一)制定合同专项规章制度

基于电力企业设备检修项目合同的特殊性,各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订《电力企业设备检修项目合同管理办法》,针对设备检修项目合同的特点及易发生的问题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使合同管理做到有规可循。同时企业在制定合同管理制度时应保证规章制度条款的合法、合规。

(二)加强合同印章管理

电力企业应重视合同专用章的管理,企业的合同专用章应由专人保管,两人操作,一人盖章,一人监督,并且存放合同专用章的保险箱钥匙和密码两人分开管理。印章管理人员在用印之前,必须有经过各部门对合同审核会签同意意见方可用印盖章。企业要建立合同印章台账制度,同时杜绝人情用章,坚持合规操作,保证合同专用章的正常使用和安全。

(三)提高合同档案管理水平

合同承办人员要及时将设备检修项目合同和执行上述合同相关文件资料原件进行收集整理后及时归档保存。企业档案部门要加强档案移交管理、归档管理、档案借阅管理和档案保密管理,最大限度防范和减少风险,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四)开展合同后评价工作

设备检修项目结束后,电力企业应定期对合同开展后评价工作。企业可以组织内部专家或中介机构针对项目中合同管理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价,并形成后评价报告,总结经验教训,防范风险、堵塞漏洞,全面提升检修项目合同工作的综合管理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应对设备检修项目合同管理的每个环节都要充分重视,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合同管理才能防范合同风险的发生,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吴江水.完美的合同[M].北京:北京民主法治出版社,2007.

[2]朱宏亮,成虎.工程合同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王建平.合同法实施中的陷阱与风险防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4]黎梓庆.电力企业防范法律风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广西电力,2008.

企业管理文章篇10

[论文关键词]企业法律文化 问题 对策

一、企业法律文化概述

所谓企业法律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法律意识、法律思维和行为模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企业内部组织、管理制度的总和。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法律文化的构成要素有三,即物质表现层、制度行为层以及精神理念层。物质表现层是企业法律文化的外在表现和重要载体,表现为可观察到的组织机构和组织过程;制度行为层是企业法律文化的中间层和支持保障层,表现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以及依法进行生产经营的行为;精神理念层是企业法律文化的内核,表现为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法律思维、法律信仰等。

企业法律文化的三个构成要素既相互独立又高度统一,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只有三者相互协调、共同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企业法律文化在企业生产经营及持续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二、我国企业法律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企业法律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但不容忽视的是企业在法律文化建设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一)物质表现层

根据原国家经贸委《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的规定,国家从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建议企业设立总法律顾问、设置法律事务机构并配备法律工作人员。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更是规定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应当设立总法律顾问、设置法律事务机构、配备法律工作人员。然而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一些中央企业及其重要子企业都没有达到国资委规定的要求,更不用说地方国有企业和大量的民营私营企业了,同时很多企业即使招聘了法务人员或聘请了法律顾问,也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将法律工作停留在企业管理的表面层次上,没有真正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法律事务组织机构的缺失和总法律顾问、法律工作人员的缺位使得企业法律工作得不到有效的组织和智力支撑,更使法律文化建设缺少了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企业法律文化建设自然不能得到有效开展。

(二)制度行为层

一方面,制度建设有待提高。首先,很多企业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除了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法律规范之外,其自身缺乏基础性内控制度,企业的很多内部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制度约束和规范。其次,一些企业虽然制定了不少规章制度,但制度之间缺少必要的协调和衔接,内部不同部门对同一事项的规定有时大相径庭,同时有些规定过于原则和抽象,难以执行和操作,使许多规定成了一纸空文。再次,不少企业的制度执行力不强,虽然制定了许多完善可行的规章制度,但得不到有效的执行,造成了虽有制度但被束之高阁的现象。另一方面,行为建设有待改善。首先,目前很多企业的决策及经济行为中缺少法律审核环节,忽视了法律审核在企业重大决策、规章制度制定及经济合同签订中的重大作用,极大削弱了法律的保驾护航能力。其次,很多企业没有将法律管理纳入到企业管理之中,仅将法律的作用定位在纠纷案件处理上,法律被排斥在合同管理、授权管理、风险管理等日常的企业管理门槛之外,成了企业管理的看客。规章制度的漏洞和法律行为的缺失使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缺少了制度保障和行动落实,仅成了一种口号。

(三)精神理念层

首先,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法律意识还不强,对企业法制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略了法律的事前防范功能,缺乏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传统的人治思想较为严重,依法治企能力较弱,市场法制规则意识薄弱,遇事沿袭习惯做法,靠关系,讲摆平,不能充分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先天缺失。其次,一些企业对普法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普法宣传在法律意识培养上的重要作用,普法投入不足、手段单一、全员参与程度较低等,难以有效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围,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环境氛围后天不足。

三、我国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意识,充分认识企业法律工作的重要性

1.加强企业法律工作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严格公司治理,真正形成有效制衡机制,关键是严格依法办事。加强企业法律工作,有利于企业依法规范行为,使公司治理名符其实,发挥效率,保证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层之间的制衡到位,有利于提高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2.加强企业法律工作是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的现实需要。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必须依法开展各种经济活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依法经营必然造成市场风险的放大,一旦法律风险发生,企业自身难以控制,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迫切需要企业强化法律意识,加强企业法制建设,不断提升企业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3.加强企业法律工作是深化企业民主建设的内在要求。实现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标志。要做到科学、有序、高效,就必须摒弃人治思想,积极推行依法治企。企业内部决策,要从经验决策、个人决策向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转变;企业内部管理,要从粗放管理向依法管理、规范管理、精细管理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企业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适应这一内在要求,需要提高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的法律素质,促进企业依法治理,推进企业民主法制建设。

(二)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全员的法律意识和依法治企能力

普法教育是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全员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企业上下应当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普法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提高做好普法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形成人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局面。要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推动企业普法教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实现企业普法工作的常态化局面。要围绕重点,狠抓落实,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各级领导和关键岗位员工作为重点普法对象,把实施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作为重点普法内容,把企业法律管理的成功经验、做法和典型教训作为普法案例,促进普法工作取得实效。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企业普法教育,增强全员的法制意识,提高依法治企能力,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运用法律”的良好氛围,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三)加强组织建设,夯实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组织基础

组织建设是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各企业应按照有关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设立总法律顾问,明确总法律顾问的工作职责,逐步推动总法律顾问专职化、专业化,充分发挥总法律顾问在企业法律文化建设中的领导作用。要设置企业法律事务机构,明确职能和工作流程,确定分管领导和机构负责人,切实加强法制工作的组织领导。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法律工作人员,明确处理企业法律事务的权限、程序和职责等,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法律顾问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同时企业应该加强法律顾问后备人才培养,营造优秀法律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做好法律顾问执业资格取证工作,实现法律顾问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为企业法律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

(四)加强制度建设,筑牢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制度支撑

加强基础性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工作制度体系,是规范企业行为、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也是衡量企业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企业应当根据实际,建立健全各项内控管理制度,强化不同制度之间的衔接,减少原则性与抽象性规定,增强制度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使企业的各项内部管理行为有规可依。同时,要加强制度执行力建设,加大对规章制度的宣贯力度,强化监督检查,做到有规必依、依规必严,促进企业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轨道,为企业法律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五)加强法律审核,确保企业各项决策及行为合法合规

法律审核是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管理的重要保证,更是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重要环节。企业要按照“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原则,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经济合同以及重要决策的法律审核,一是要有制度保障,企业必须制定有关法律审核的规章制度,确保法律审核嵌入企业规章制度、经济合同和重要决策的流程;二是要覆盖全过程,从规章制度的制定到执行,从合同的订立到履行,从重大项目的决策到运营,法律管理必须全程参与。通过法律审核,不断促进企业依法决策、依法行为,为企业法律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合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