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人生十篇

时间:2023-03-24 06:55:58

写意人生篇1

关键词:写意人物画 写生 特点 要领 措施

20世纪初,徐悲鸿在《中国画改良》一文中,提倡中国画要恢复写实造型,引进西方的写实主义,特别是写实素描,将素描中的光影明暗引用到中国画中来。蒋兆和在沿袭徐悲鸿绘画技法的基础上,以笔墨塑造人物,结合西洋水彩画的表现方法,使人物受光部随着形体结构的起伏变化留出空白。现意人物画家借助于对光影明暗这一绘画元素的运用,使画面呈现出一种笔墨、色彩丰富的空间感以及不同于传统平面性绘画的构成形式,推动了现意人物画在表现形式上的深入与发展,并形成丰富的多元化格局。

一.写意人物画写生概念

首先是写意线描,主要是实施写意型人物画的观察方式以及表现方法的初始训练。以学习用笔课题为主,同时也对用墨的方式予以研究。再是写意着色,这是写意人物画最常见或最常用的形式。是在写意线描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笔墨方法的训练。着色方法也可先学淡彩着色再研究重彩的表现。最后是大写意,是尽情发挥写意人物画技法特性、难度比较大的一种形式,一些传统的简笔、泼墨、泼彩、泼水等技法都可在大写意的大笔挥洒之中得到全方位深层次的应用。

人物形象包含了诸多方面的造型因素,如比例、结构、动态、神情、形体体块组合等。通过对人物诸多造型因素关系的把握,逐渐培养起整体观察、整体描绘的良好习惯和能力。这对于描绘其他物象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画人物速写要多进行人物的形体结构、艺用解剖图谱的临摹,并对透视知识作必要的了解。全身人物速写的作画步骤:1.定出人物在纸面上的位置,画出大外形及基本比例。2.画出人物各部分的基本形,找出大的衣纹转折关系,定出五官位置及手脚的基本形状。3.用肯定的线条,放笔直取,画出全身。4.调整画面,强调重点,五官、手、脚要适当刻画,结构转折处要着重强调,做到画面完整。

二.写意人物画写生技法特点

从技法方面来看,和“相声、小品”与“小说创作”相比较,写意人物画的“写生”难度要大多了。可以说中国写意人物画的写生不仅为训练画家观察事物的能力和造型技能的基础训练,更应该激发出更多的表现手法和不落窠臼的表述语言,从而自觉地寻找和建立自己的艺术格调。一幅有特色的写生作品,就能体现画家在对象与画面之间的再创造之功底,也就是说,在画家与模特的正面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是一种情感的真挚倾述,双方间更加注重使用艺术化的语言、精神内涵和审美形势的高度融合。

写意人物画写生尤其重视兴会、灵感,要有情势所驱动,即意在笔先,要明确写意人物画所表现的不单单是滞留在眼前表面的视觉形象,而是经过肉眼传达到内心的一种可以意会的意象,为此,不能主观的把写生对象当做模特,而应该想象站在你面前对象是一位生活中有情感、有个性的人物,包括神情姿态、个性特征及情感活动等,只是要给予赋予某种情绪、情调,直到对所表现的对象有所感受,作画者还要集中注意表现对象的关键部位,形成一种着力于对象的大体外形,和不具体确定细节的“视觉闪现”,要抓住一瞬间的感觉,把一个具体复杂的视觉对象简化为一个蕴藏着张力的、强化了的、夸张了的甚至是某种错觉的基本形象。高度注意所勾勒的人体轮廓与画面的空间布局。

三.写意人物画写生要掌握要领

现意人物画用色品种繁杂,手法也随之增多。原色与墨色之间有天然之联系,以墨为主的画面原色会显得单纯、醒目,有协调之感。而以原色为主的画面,墨色也会具清晰明亮之效果。设计和具有较深厚的功力,才可能使画面笔笔讲究,有力度、经看笔与笔之间要有呼应,节奏,构成疏密有致,浓淡与枯温得当。改变传统线的用笔方式,追求新的形式趣味,追求总体上线的节奏感与造型的整体感。勾勒应尽量洗练,必要时勾勒可重新按需组合,精取大舍,甚至改变物象的原本形态。注意每一笔功力的体现,笔与笔之间的刚柔、曲直、浓淡的对比,互相之呼应 与韵律,主体构成的用笔应尽量反复斟酌。以勾勒、皴擦、渗染等手法为主,画面可将扎实与虚松结合起来,并注意实而不板、松而意到的效果。

写意人生篇2

关键词:人物画;特点;技法;创作

 

中国写意人物画的发展相对比较晚熟,它出现于工笔人物画已经成熟后的两宋时期,由石恪、梁楷将书法行草的笔法入画,以其天才的创造表现的减笔人物画发展而来的。但在其后的七八百年间再没有出现一个成就斐然的写意人物画大家。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西方艺术以及素描理论的系统传入和影响,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学派指出中国画的出路就在于以西方的素描造型来加以转化。随之素描也成为了写意人物画的基础训练科目。同时,直接以笔墨宣纸放笔直取的意笔人物写生也成为高校国画人物的主修课。重视反映现实生活,表现当下精神世界,更推动了写意人物画的复兴和发展。随着徐悲鸿、蒋兆和、黄胄、卢沉、周思聪、方增先、刘国辉等一批批优秀画家不懈的写生实践,中国写意人物画可算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时期,其风格多样、形式活泼、内容广泛,具备了超越前辈的优势。 

1写意人物画写生技法特点 

从技法层面上讲,就“小品”和“创作”比较而言,写意人物画之“写生”,具有更为不易超越的难度,因而历史上并未迭起而成峰巅。应该讲,中国写意人物画的写生不仅是为锻炼画家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的基础训练,更应该激发出更多的表现手法和超脱巢臼的表述语言,从而自觉地寻找和建立自己的艺术风格。一幅好的写生作品,正体现画家在对象与画面之间的再创造,即在画家与模特儿的面对面交流中,不仅是一种情感的真诚表述,还应更加注重艺术语言、精神内涵和审美形式的高度融合。 

写意人物画写生很重视兴会、灵感,要有情势所动,讲意在笔先。要意识到写意人物画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停留在眼睛表面的视觉形象,而是经过眼睛传达至内心的胸中意象,不能仅仅把写生对象当作模特儿,而应该想象对象是一位生活中有丰富情感、鲜明个性和某种特定身份的人物,包括神情姿态、个性特征和情感活动等等,还应赋予某种情绪、情调,直至对表现对象有所感受;“心与物化”,情满意足,胸中似乎涌动一股非画不可的激情。作画者还要集中注意表现对象的关键部位,形成一种着力于对象的大体外形,和不具体确定细节的“视觉闪现”,要抓住瞬间的感觉,把一个具体复杂的视觉对象简化为一个蕴藏着张力的、强化了的、夸张了的甚至是某种错觉的基本形,注意外轮廓的大致走向以及外形造成的画面空间关系。 

    2写意人物画写生要领 

造型是一切视觉艺术的根本要素。要认识到写意人物画写生不是对客观对象的机械模拟和复制,而是通过观察、分析,加以提炼、概括、夸张变形,以意为之,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目的。在注重“写生”的同时,又没有完全摈弃“意象造型”的意味,要求创造的艺术形象既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象,又是作者主观认识的审美意象。

笔墨情趣有同于书法情趣,是画家情感投入的结果。笔墨讲品味、讲格调,靠功夫和修养得来。只有长期的训练和感悟才可“从心所欲不逾矩”,进入“疱丁解牛”、“郢匠运斤”的境界,心手相应,取象达意,寓偶然于必然。 

重造型、讲笔墨,仍然是需要努力坚持的。写意人物画的造型和笔墨有时很难区分,有时形即笔墨,有时笔墨即形。写生中,为表达写意的意趣、风貌和气派,作者不能就形是形,亦不能单纯笔墨,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一代又一代画家永恒的课题。徐悲鸿学派由于过分强调素描关系和造型的严谨,大多作品呈现出较重的“写生状态”而削弱了笔墨,但也不乏因自觉向笔墨靠拢而获得成功的画家,如卢沉、周思聪等。新浙派人物画也以素描为造型基础,但对传统的西式素描进行了改造,弱化光影强调结构,并加强了线的表现功能,在笔墨上向已成熟的中国写意山水花鸟画借鉴,取得了造型与笔墨的相对统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写意人物画呈现出千姿百态、蓬勃发展的趋势。各种流派、各种形式、各种风格应运而生。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写实、夸张、变形等都离不开基于表现对象的任务和审美作用。“写实人物画是人物画中的主体,要永远作为主要方向去研究”。要画好写意人物画,写生这条艰辛而富于挑战的路我们还得继续走下去。 

    3小结 

时至今日,受当前美术思潮的影响,艺术创作讲求重观念、轻技能,似乎绘画仅凭激情和观念就可以完成。中国画写意人物写生除了在艺术院校近乎尴尬地尚存一席之地外,已基本不被学界所关注,写生一类的作品只能作为习作在院校之间的观摩交流展或画家的个展中展出,除此之外便很难在其他的展事中见到了。而在走访欧洲的各大美术馆展出的西方大师的作品中,并没有将“创作”和“习作”做严格的区隔。如果把有着题材载负的人物画“创作”比喻为千锤百炼“九朽一罢”的电影艺术,“人物小品”是兴之所至、情趣盎然的即兴小品表演,那么有着“习作”意味的写意人物画写生则为情景交融、一气呵成的舞台剧,它同样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文国.凝神取形澄怀味象——谈写意人物画的造型观[J].美术大观,2006,(01) 

[2]王莹.漫谈中国写意人物画[J].中国美术,2007,(03) 

写意人生篇3

萧宽的诗集《草籽》就完全体现了这种生命的责任和压不垮的力量。

早在三年前,我的老师巴?钢普力布就常给我说起画家萧宽如何如何,老师在我面前一直是赞许和夸奖有加。我和萧宽没有见过面,只是在网上,或朋友家看到他的绘画与书法作品。因为一直忙,所以一直也没机会见他。在见他之前,从他的作品中,就对这个百变鬼才的诗人艺术家认识了一个大概,正如评论家杨青云说萧宽——我们今天之所以对“诚信”进行招魂,是因为我们彻底的觉醒了。只有把我们国人的诚信之魂招回来,才能使国家充满力量和希望……同时,我们感动于诚信亮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意义,也感动于个体生命在民族历史文化异化过程中所应担当的历史责任。而在诚信文化的品牌中,我们有很多关于个人价值与族群文化命运关系的思考。我们感悟于个人文化身份与时代文化使命相适应的社会责任的自觉;我们感悟于生命对诚信的意义、历史遭遇与文化性格、文化尊严和人格品质之间的自觉同构。从民族整体上来看你为社会做了什么?一个人该怎样活着?你为什么活着?你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为自己的生存背景和历史又负责过什么?重读今天萧宽的《诚信宣言》已超越了这个时代,也超越了这么多的“为什么”。萧宽强调:诚信是人生价值的天秤。诚信是人情交往的准绳。我们靠什么能把诚信的中华民族凝聚一体,并且让别人认同我们的“诚信宣言”?我们力争通过“3?16国际诚信节”唤起国人对诚信的自觉,让沉睡的心灵重新感受到诚信的光芒,心灵深处得到净化和超越;也提醒世人对诚信足够的尊重,从而实现多元文化灵与灵的碰撞对话。

从杨青云的评论视觉与巴?钢老师谈萧宽的诗集《草籽》和他的书法: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说起,萧宽的书法和传统的扬州八怪之板桥体有些相像,但他的作品又不是那样的传统风格,他的作品根植于传统的文化艺术土壤,有浸染了现代的艺术风格及他独有的夸张手法的张扬,实在是与众不同。从章法布局看更显自然涌动,似行云流水、灵动而浑厚,似柳丝般地荡漾飘逸又显走龙蛇之飞舞般地点墨行顺,它如流云,又有厚重之气。我在这里还想说的是一个艺术家的人品问题,换句话说萧宽搞的316国际诚信节,主要彰显一个艺术家人品的可贵与伟大。按论家说就是我们感悟于生命对诚信的意义、历史遭遇与文化性格、文化尊严和人格品质之间的自觉同构。

再看诗人《草籽》之封面设计,成网状的土地和那干裂的艺术功效,长出一丛生机勃勃的野草和硕大的几个谷穗般种子图像的点缀,显示出生命在恶劣环境中的顽强和力量。这种力量之美的感悟让我又一次想到诗人搞的“诚信文化。”

据老师介绍,出生于天津的萧宽与共和国同龄,他自幼家境贫寒,做过知青、当过工人、也是,怪才记者兼总编、总经理,被舆论界称为书画奇才,大才,特才。他还是企业包装设计的VI专家;也是诗人、画家、广告人及策划家。

萧宽的诗集《草籽》:在野草的怀里断奶、又被秋风的巴掌打落、从此成了流浪汉、不知在何处落脚谋生、沦落天涯相思绿、把命运交给风——愿在跌撞的生涯中、和摔在悬崖峭壁上、摔不碎绿的热望和绿的……这些美好诗句,读了让人感到振奋的力量。我也是个诗人,也写了不少诗歌,我看了他的诗总是让我震撼,他的诗感动了我,他的诚信品牌感染了我……

从萧宽的诗来谈我对“诚信”的理解:萧宽的诗如洞穿灵魂的锋刃,又是呐喊和歌颂生命的交响乐章,其旋律磅礴铿锵,穿透心灵的激励,让我赞叹。他把草籽与命运的抗争及草籽与春天和草籽与绿相衔接,从诗句中更显沉淀的哲理性,给人留下联想和回味。整个诗集写出了他是孕育生命的坚强者来体现他的生命张力——如《我爱夏天?夏天爱我》《力的旋律》《黎明从台灯下升起》等都发散出萧宽的思想火花,那个微小的种子多么渴望有片自己生存的土地,多么渴望这颗种子能够生根发芽,让那顽强的生命赋予真诚的大地,他的笔挖掘人生活着的需求及生命的内在渴望和深层的生命真谛。回到我谈诗人提出的“诚信文化”读过萧宽诗歌的人都会感慨叹息和滴泪。如“在野草的怀里断奶,又被秋风的巴掌打落;从此成了流浪汉,不知在何处落脚谋生”。这哪是在写草籽,其实就是昭示一个人的命运和无奈。世界的变幻,残酷的无情,我认为有的时候人的命运还不如草籽。但是,“把命运交给风,却不为飞黄腾达,愿在跌撞的生涯里,扑到春姑娘的怀抱”,这是多么的感人的执著啊!虽然“被白毛风旋转到九重云霄,又摔进了万丈峡谷”,但是“那就摔下去吧,摔出一片绿”,这是一种何等的气势和善美,激烈的情怀,高昂的情操,从几个字中再现出来!从诗的“诚信宣言”中也能感受到他“草籽”精神的人格大美。

诗人的心是美的,是执著的、是热烈,是真诚;他是讴歌现实中的真善美。萧宽的诗风:朴实、精练,大胆而富于哲理,不牵强、不做作的真实与自然,没有一点轻浮和扭捏,拿捏的恰到好处,而且还富于很强的时代气息。说实话,我看不少现代诗歌和小说作品,能让我感动折服的不多;很多现代诗歌作品读了不知所云,而萧宽的《草籽》却让我耳目一新,留下深刻的印象。

萧宽的雕塑艺术创作:借名人的话说他的黑白木刻,线条朴素纯美,神情和笑貌自然明快属装饰性民间艺术风格,据有浓郁的朴素艺术,深刻而细微地表现出牧民的生活、思想感情、突出其人物的理想与希望以至风俗习惯,令人寻味无穷。

萧宽的雕塑作品内容丰富、刀法利落、线条简单黑白明快,让人难忘……引鲁迅美院教授李福来先生撰文《云雀的歌——萧宽木刻作品赏析》中写道:“萧宽同志的几幅木刻,奇迹般的犹如一股清新的风铺面而来、又似一束明亮的光,展现的景色令人耳目一新。萧宽用他云雀一般的歌喉,赞颂他脚下的土地、歌颂他对草原的深爱,诚实而真挚,显示出艺术家可贵的品质。”著名诗人黄淮撰评《萧宽同半径圆弧雕塑》:“独具匠心,别出新意,令人眼前一亮,明眼人一看便会颔首称赞。萧宽的诗,也同其美术创作相似,往往独辟蹊径,意象崭新,不落窠臼。”

这次能见到萧宽艺术大师,并且还能和萧宽同桌就餐,还要感谢我的师弟杨青云,他让我2012年3月16日参加萧宽举办的“国际诚信节”,杨青云告诉我老师巴?钢普力布也来参加这个盛会,请我一定要准时参加,并且萧宽还把我设在嘉宾席位上,让我一定不能缺席。我告诉师弟杨青云,说2012年3月16日和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宣奉华会长家做客,不能按时参加萧宽老师的开幕盛典,杨青云师弟说,多晚也要来,办完事你就往这里赶,一定要赶过来,哪怕能赶上吃饭也好。

不巧,宣奉华会长盛请我吃他家的48种特色绿色食品,我接着电话,宣会长说着就动起说来搞吃的,很快就做好一大桌子美味佳肴,我俩就开始吃新鲜的特色午餐。吃完已是中午12点了,我给师弟青云发短信问现在去是否来得及?我怕回信息慢,接着又给师弟青云打去电话问明,告诉他我在亚运村鸟巢附近,赶到宋庄是否来得及?他很快回答,来得及,不晚,你就快来吧!我放下宣会长家的饭碗,合上电话就拼命往宋庄赶。到了宋庄已是中午1点多,这时萧宽的国际诚信论坛已经结束,正是安排客人就餐排桌的时间。

我遗憾地找到师弟杨青云,他带我见了萧宽,此时他正在忙得不亦乐乎,招待客人就坐吃饭、等大家都坐定后,他站在临时的主持台上,向大家祝酒并感谢大家在百忙中光临他的诚信论坛,萧宽老师稍有空闲就被他的干女儿拉到我们这张餐桌。当时是一桌10人,我们这张餐桌正好空两个位子,他的干女儿就拉着萧宽过来就坐。我的旁边就是他的干女儿,萧宽和我只有一人之隔,这我才认真地从侧面观察萧宽,他上身穿红色外套,下身黑色西裤,长长的胡子,灰白的头发梳理得很是整齐,显得精神多了。

这样也就有了与萧宽说话的机会,从而对他产生了一种一定要采访的欲望。可此时又能说些什么呢?吃饭时萧宽自己说,会后找我要纪念品和礼品,对于媒体我是很重视你们,你一会一定要找我。他热情又随意,眯着眼睛,看着客人吃饭,他没吃多少,就有客人陆续告退,他就立即起身送客或招呼告别。大概人们都吃差不多了,也有不少人已经开始离席,我找到杨青云说明来意,他找到正在送客的萧宽说明我的来意;萧宽笑着说,好啊,等我一会,送完客人找我,杨青云就让我和一位写纪实文学的长者,四人一行来到萧宽的工作室,此时门锁着,我们四人站在门口等着萧宽回来。大约半小时后萧宽才回到他的工作室。随行的有十几个朋友和媒体记者,一进门大家就忙着让萧宽写字,哪里有我采访的时间啊,于是我对师弟杨青云说,今天我们就先回去,改日再说。萧宽一听马上说,等着,我给你写你的书名,送你。说着他随手铺纸提笔而就《美人殇》三个大字,如行云飘逸,似流水荡漾的柔美。我欣喜若狂和萧宽合影留念,留下这感人的瞬间。我小心翼翼地拿着萧宽题给我的字,心里顿时流出喜悦的感动。左看右看,真是太美了,他的字就是最美的艺术!他艺术的精耕细作也为他的诚信文化,打响了宋庄一面最大的诚信亮旗。

我看着萧宽那满头是汗,头也不抬地为客人们题写书法,我也不知道该不该和他打招呼,不打招呼感觉不礼貌,打招呼会耽误他给等待的朋友搞书法,左右感觉都不太合适,我低声问师弟青云,还是打个招呼比较好,于是我们上前给萧宽打了招呼,他握手告别就又埋头写字去了。

我和师弟青云告别了萧宽离开了他的工作室,一路上,我想着萧宽在那里侃侃而谈,没有陌生感的坦荡和真实奔放的情怀,心里在想着它挥毫的神态,感觉他的架势就像在犁地,或者又像在割草,那样随意熟练,作品一张张一片片耕作出来。看了他写字和画画的样子就像是在田间地头耕作,不难理解萧宽这个称谓“百变鬼才”的诗人艺术家或叫艺术家诗人萧宽,见到他本人又是在他搞316国际诚信节这个非常有意义的时刻,我有幸见证了一位“诚信英雄”搞活的诚信,让你自然而然也受用于诚信,做诚信之人。

我在旁边从侧面观察萧宽时,他已脱了他的红外衣,又露出他平时花短袖体恤和马甲,他的外表实在不敢恭维,他那长须乱发,显然是无暇整理;那双不大的眼睛,迸射出两道犀利的神光;他一挥而就的气势显得磅礴恢弘如拉弓似射箭,脸上的困倦顿时也路出他的豪气和孤傲,更让人感觉他十足的放任与毅然。

他说:“我的青春在草根里孕育,在草叶上颤动……”还没来得及过19岁的生日就撒泪别离家乡天津,便到了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甘旗卡小站。知青的命运与特色成为一个时代的大悲大喜,几乎都别无选择。

那浓浓的红茶能让他醉在草原,给大西里村的农民留下笑谈。他割倒成片成片的苞米,累得拿不起个,来不及接农民为他烧熟的几穗苞米,他卖劲地啃得贼香,他回味其滋味胜过皇帝的御膳。

闲时随手粘来画上几笔速写,为百姓们添乐。雨天不做工时,他就为当地人们画肖像,感动了不少当地的男女老少。从此,队里就经常让他出各种板报或布置会议现场,为当地百姓画板墙和影碑,如当时中国遍布的大海中升起的红太阳景象。

队里不少人把他画的作品当礼物送人。他为了搞好群众关系就一家一家画个不停,他入乡随俗使他更加农民化;春秋时节,他就在房前屋后栽各种树木,打从那天起他就盼着那些小树早日成材。21岁那年,当他正筹划过年盖房时,却离开了农村,分配到哲里木报社工作。这也是缘于一个执著诚信的人终于有了发挥自己的天地。

在报社萧宽一人干三个人的活儿,练字,刻字还兼蒙汉两报的美编,就这样还能挤出时间写字画画,不到四年的光景他的体重就由73公斤减到62.5公斤了。报社经过一次投票推选进城大学生时,他成为吉林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学员。此时,他的版画也选入全国第四届美展和出国展览的机会。

这时,父亲托人让他毕业分配天津老家,1977年大学毕业的他又重返哲里木报社。青春在草叶上滑落他无怨无悔。他认为一个时代的过错混淆了一代人的是非观念。他连自己也说不清的心态就让自己担当着不同时期的不同场合的悲剧角色——如同他写的朦胧诗和画的画一样,在压抑的氛围中他逆风飞扬,“躲进小楼成一统”是他最佳选择。

他相信只要心诚有诚信,有一块卧牛之地他便耕出春的一角!几年耕作,他创作了上百幅版画、漫画、连环画,在国内外发表、展览。

他的艺术不仅仅是酷似生活原型,他认为生活足矣,何须模拟、翻版,当存在的替身、绊脚的影子?!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认为“这绝非浑浑噩噩,故弄玄虚的似是而非,而是聪思慧想、鬼斧神工的探新索奇,创造感觉认可的新世界与现实对应。艺术是现实造化的异体、生活迸发的灵性、真情幻想的感应、生活凝练的新我……”这才是一个艺术家的情操和气度,他的风范成就了他的诚信基石。他的诚信亮旗又渗透浸润了艺术家诗人的辉煌人生。

1985年他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版画家协会,创办了草籽诗社和科尔沁漫画学会,他还参加创办书画研究会、油画研究会,还担任几所学校的特邀指导教师,他注重发展少儿画,传播少儿画。在两年多的时间,他的少儿版画策划、宣传、推广很快就使哲里木十几所学校及数百名儿童成为小小画家,数十名儿童在国内外获奖,他主编的“科尔沁画刊”成了儿童们的启蒙摇篮。

萧宽笔墨用色也有他的独到之处,他认为,人类的自我权欲——鲜红;人类的自我权衡——靓黄;人类的自我权力——油绿。世上绝无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家,若有,那就是抛弃良知,把自己的社会责任推诿给别人。丧失公平、自由、民主的科学是文明的凶器;专权恩赐的艺术只能堕落为“阴谋艺术”和“马屁艺术”。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当今,许多艺术家不得不依据自己的市场需求设定自己的定位,以寻求人生的价值。萧宽于1987年下海,1995年来到北京搞文化艺术创办及开发,他自小贫寒,课余常到市郊挖野菜,打草卖钱添置铅笔、毛笔、画纸。他牢记一条民间谚语: “一勤天下无难事,”这也是他父亲的座右铭。他尊奉总设计师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的观念和思想,铁肩担道义,金笔著华章——萧宽主编的《华夏英杰》一书,已出版八卷,先后收录了1000多名海内外杰出华人事迹。

我们中国本身就是文化之国,艺术之国,中国的文明也是世界之优,世界之先,萧宽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的大家,他有着多民族的文化,多艺术的责任和深刻思考,他不管是写诗、雕刻及绘画都带着他的独特的艺术视觉和自然的淳朴美感。他不羁自如,带着自然而放荡不羁的艺术在艺术瀚海中遨游,洗礼和熏陶,才形成他今天的独到之处的独有艺术视觉的感触;用他的手和笔来描绘出他内心纯美的艺术再现。他的作品就和他的人一样,看起来不拘一格,可实际上是很遵循传统艺术的脉络和技巧,用他真善美的心灵去塑造他作品中的精、气、神,和的对生活的美的视觉再现。

我认识萧宽时间并不长,但我听到和看到他的作品是很有感触的。萧宽在我心中是一个大师级的艺术家诗人或是诗人艺术家。他如亲人和朋友,一见如故,让人心连着他的心跳,有一种特别亲近的说不明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着你感动着你……

他的神态和笑貌就像他的作品,让人牢牢刻骨铭心,永世不忘。

萧宽有的三种身份:画家、诗人、客座教授,他身上也透出了画家新奇的表现力,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教授深刻的感染力。他现任新华社新华书画院画师,《新商战》杂志社社长兼总编和VI设计家,先后给“北京一代天骄乐园”、“昭君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立元集团”、“大唐药业”等企业做了规模的策划。从资料上看,经他策划的企业已达数百家。

写意人生篇4

受二哥影响,张培础自幼喜欢涂鸦。初二那年,张培础就读的大同中学新来了一位年轻的美术老师,名叫张文棋,毕业于行知艺校。他颇有事业心,很快在大同中学建立了美术组。高一时张培础加入了美术组,开始接受较正规的绘画训练,画素描、水彩以及速写,张老师尤其注重速写训练,这比张培础受益匪浅,培养了观察生活的能力,提高了人物的造型能力。

1960年,上海美专第一次招本科生,主动网罗优秀的青年学子。一次,美专的一个领导来美工组找张老师谈事,正好碰到当时正读高二的张培础在画素描,这位领导看他画得不错,简单询问了一下情况。让人出乎意料的是,过了一个礼拜,没有参加过高三全国艺术院校联考的张培础被上海美专破格录取了,学校指定他进了国画系,那年他才16岁。那时张培础对国画几乎一无所知。进入国画系后,他开始接受科班的、学院派的中国画传统基础训练。国画系师资力量雄厚,郑慕康执教人物,江寒汀、乔木执教花鸟,应野平、俞子才执教山水。几位老师无论从艺品、人品都堪称一流。记得一次临摹唐寅的《孟蜀宫妓图》,画宫妓头上戴的金饰品,本可用铜粉代替,但慕康先生为让我们的作业取得更好的效果,竟从家中带来纯真金粉给全班作画,我们深受感动。

我们的老师原本是传统的拜师形式出道的,他们来上课,不跟你谈什么美术理论,而是大致讲一下绘画技巧后,直接画给你看。比如江寒汀老师教画梅花,他会坐在学生的座位上,旁边15个学生围着他,江老师会耐心告诉我们构线要注意什么,树干要注意什么,梅花的花枝、花瓣、花心怎么画。一会功夫,我们几乎都人手一张供临摹的课徒稿。待我们画时,江老师会一个个看,画得不对,就在我们的画稿上直接示范,非常认真。其他教人物、山水的老师也都是这样的。张培础感慨道,继而叹息,可惜现在美术学院很少有老师画给学生看的,这样的教学会存在问题。我一直想着当年我做学生时,老师是怎么教我的,后来我也这么给学生示范,和学生的关系自然而然地更融洽。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上海中国画坛的水墨人物画较弱,没有专职的写意人物教师,以临摹传统为主,学生自然不满足现状,而此时浙江美术学院的年轻教师、在水墨人物画方面颇有成就的方增先成了他们的偶像。通过努力,大家终于找到机会让方老师给他们上了一堂水墨人物写生课。那是难忘的一课,方老师笔下的形象脸部刻画精细、滋润,印象最深的是画像脸部的色彩,平生我第一次知道除了国画颜料,还可以用土红、土黄水彩颜料画脸部,效果是如此之好,由此我也明白了画种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虽然只是一课,但对张培础日后的水墨习作、创作的作用是巨大的。

两年的美专生活让张培础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体验生活,使他初次领略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当年下乡,生活条件远不如今天美术学院学生外出写生。那时的学生哪有什么照相机?白天拼命地画速写,每次回来总能带一大堆写生稿。晚上也不闲着,同学们围坐一圈,看老师为老农或同学画头像。那种生活情趣至今仍令我神往不已。

专业的业余游击队员

1962年上半年,国家正处在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中印边境摩擦加剧,蒋介石也借此机妄图反攻大陆,一时形势加剧。1962年,张培础响应号召应征入伍,来到东北大连的旅顺口成了一名海军战士。新兵团训练结束后,他被分到了大连老虎滩附近海岸的炮兵连,炮兵阵地位于海拔200余米的一座小山上,除了训练,白天和夜晚还要上山站岗。因技痒难熬,站岗时张培础就经常偷偷地在怀中揣着个小本子,待班长查完岗离去,便开始画速写,山上的树、山石、大炮、渔船等,甚至是手中的**,都成为了张培础练笔的对象。更有一次,为了给一位因故去世又没有照片的新兵开追悼会,奉命孤身一人去医院太平间为死去的战士画像。我要了个凳子站在上面看着他闭着双眼的脸,紧张得发抖的手不知如何作画,最终还是完成了任务。张培础回忆道。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部队里很需要绘画宣传的能手,来自专业美院的张培础自然被挖掘出来,被安排去布置连里的俱乐部以及负责黑板报制作工作。之后他又被逐级借调,从营部、团部旅顺基地直到北京海军军部,参与各种带宣传色彩的展览制作。为迎接1964年在京召开的第三届全军美展,1963年海军文化部抽调各基地创作人员入京召开美术草图会议,张培础作为旅顺基地的创作人员进京,之后他创作的两幅作品均入选全军第三届美展,一幅还获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两年后,张培础所在的连队是基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试点单位,在编人员须全部归队参加运动,张培础便又回到了连队。一天,张培础来到文书室闲聊,无意中抱怨:尽管三年来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却连共青团都入不了。与张培础熟识的文书半天没吭声,忽然起身拿出一本连队名册,翻到他的那页,张培础看到出生一栏上赫然写着地主二字。由于张培础对此并不知情,从未交代此事,被认为隐瞒成分,张培础开始焦虑不安起来。随着政治气氛日渐浓郁,张培础如坐针毡,最后他终于鼓足勇气向组织交代了他生在上海确实并不清楚的底细,在班上流着泪水表达了自我改造的决心,得到了大家的谅解。为了将功补过,张培础发奋地投入军事训练,各种苦活脏活都抢在前头。 在浩浩荡荡的运动中,张培础算是幸运的,不少出身不好的战士被开除军籍,几个牢骚大王被打成反革命小集团,而张培础在运动末期成为了体现党的阶级路践的典型,又被评上五好战士,还入了团。然而,一番波折让张培础身心俱疲。1968年,复退工作又开始了,这时张培础已是6年的超期老兵,想到出身成分和之前的经历,想到家里的实际困难,他觉得不适合再留在部队,于是他申请复员。

回到上海后,张培础被分配到上海航道局,工作是在一艘吹泥船的甲板上当水手开锚机。不久,他的特长又被发现,被借到局联络站搞大批判宣传。在外我画油画毛泽东像,可国画却是我的本行,更喜欢画,下班回家我就自己画些小品,无非是样板戏的内容。培成弟是67届高中毕业生,文革那时也不上什么课,每逢休息天,我俩就整天在家画国画,有时我们一天要画上十来幅小国画。

那时张培础是工人阶级身份,也因此成为了香饽饽,文化大革命开始,文艺集体创作需要掺沙子,即在专业创作者队伍中加一些工农兵。于是在专业单位工作的美专同学纷纷邀请张培础这位工农兵作者参与创作。博物馆的几位同学邀请他参加中山公园内的泥塑收租院复制工作,同学毛国伦邀请他参加《解放日报》的《沙家浜》连环画创作组那时,张培础还在航道局建立了一个美术组,在他的带领下,航道局的美工组成为上海最有名的三大美术组之一。美术组集体创作了不少作品,如中国画《风口浪尖》,连环画《鸭绿江畔》等,均入选了上海美展。在创作《航门激浪》插图时,张培础曾随航测船队出航,航标工水上作业的艰辛给他以深刻的印象,为此他创作了一幅反映航标工工作的《闪光》,入选了当时的全国美展,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粉碎四人帮后,一切逐渐走上正轨。当时专业美术队伍老化萎缩,各出版社、艺术院校、各美术单位都需要充实力量,张培础迎来了一次机会。在老同学方世聪推荐下,他于1978年调入上海戏剧学院当时的美术系中国画专业任教,终于结束了业余创作游击队员的状态,跨入了专业行列。1994年他从戏剧学院调往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担任中国画系主任,1997年又任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直至退休。

用中国画的笔墨绘现代生活

近六十年的艺术历程,张培础一直变换着不同的职业和身份:从战士到工人,从教授到水墨缘掌门人,在这漫长的人生轨迹中,朝夕与共的是士兵、工友、朋友、学生。从上海美专应征入伍后,张培础并没有直接进入专业队伍,而是在生活的底层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跋涉,不断接受着生活的砥砺,也从中积累了丰富的素材,现实生活尤其是身边人成为了张培础画笔的焦点,他对他们有深入认识也有朴素的感情。

国内美术界,不少画家喜欢画少数民族题材,下生活就跑去西藏、新疆采风。为什么要画这个?我们业内都知道画少数民族出效果啊,他们的生活方式、环境、服饰更适合用绘画来表现。画这些的确很有味道,但这是你的生活吗?这一股风从我们念书开始就有了,下生活,要么到农村去,要么去少数民族地区,实际上都带着猎奇的眼光。张培础说道,我们再看看外国的画家,他们就画自己身边的人,父母、妻子、女儿、朋友,甚至有画家一生只画家中的瓶子,也成为了大师。艺术不要刻意唯一,其实到处都是生活,不是去少数民族地区才是下生活。作为我来说,我生活在上海,接触的最多的就是城市里的人,我就画画周围的时尚的男男女女,画画学生、朋友,而且这难度更高,同样是老人,农村里满脸皱纹的易画,城市里普通老人要画出特征反而难,越简单的事物越难画。

在很多人眼里,张培础比较传统,在当下绘画讲究观念和形式革命时,他却依然热衷水墨人物写生。每当合适的对象站在面前,我就会有感觉。我乐于从对象身上去求索适合水墨表现的节奏,将对象的结构、色彩、服饰的搭配转换成个性笔墨语言。用有别于西洋写实理念,有别于以往水墨写生的手法,却又包融中国笔墨理念的表现手段塑造对象。

张培础的好友、画家王劼音认为,张培础平时和人交往看似随和,很好打交道的样子,但在艺术上却是一个固执已见之徒 ,他实在太热衷于他那洋味实足的具象写实人物画,因而毫不在乎被戴上落后保守和崇洋媚外的帽子。他一意孤行,基本不受时风影响。这种在光怪陆离的艺术万花筒中所显示出的那分不随波逐流的淡定,在今日犹显珍贵,值得世人深思。在外界看来,张培础一直固步,不与时俱进地追求观念,不讲究变形。但他并不自封,他感到自己并不保守,一直试图着摆脱传统题材、手法以表现现代城市水墨人物。他重视造型法则,但不刻意描摹,渴望造型的升华变化,但不愿按套路变形。众说中国画适合平面表现,我却想尊重视觉感受。生活中间有明暗吗?有的话,为何不能画?西洋画画素描,是擦出明暗来,我画大写意,不去刻画明暗,而是用中国画的笔墨表现对象在自然状态中的光感。似乎表现光亮不是中国画之长,但用笔墨理介关系、理顺关系并非不能到达。浑然、通透、雅致是我对画面潜在的索求。张培础认真地说道。

几十年来,除了专注于绘画创作外,张培础主要的精力都投身于教育之中。即便在做院长时,他也丝毫没有架子,亲切随和。2003年,在张培础60岁之际,他的学生们想为他策划一个大型的庆生活动,但一向低调的张培础不想大张旗鼓,最后商量决定举办一个名为水墨缘的师生画展。展后不久,张培础到年龄退休了,学生们诸多不舍,在一帮学生的强烈建议下,张培础创建了水墨缘工作室。我建立工作室不是为了挣钱,只是想给很多毕业后的大学生一个交流、切磋、聊天的平台。有些好苗子毕业后为了生活不可能马上成为画家,不继续关注他们,他们很可能就放弃画画了,这是人才的流失。工作室每年举办各种展览、活动,还创办了《水墨缘》画刊,推荐青年艺术家,这是一种压力,更是动力。如今我为他们的成功而骄傲。

写意人生篇5

14岁,夏达偷偷参加了本地书店办的小漫画社,第一次知道除她以外,世上还有那么多人喜欢一边上课一边悄悄把小人头画满书页的空白。16岁,夏达开始激情百倍地创作、投稿,并偶有斩获。22岁,夏达大学毕业。虽然已出版过《四月物语》的漫画单行本,但她很快悲哀地察觉,爷爷给她取的那个含有“达则兼济天下”之意的名字,于她显然是一种嘲笑――找了很多工作,都不对胃口,夏达只好“打道回府”。除了画漫画,夏达别无选择。遗憾的是,发出的稿子都石沉大海。2003年秋天,夏达义无反顾地逃到北京,只因这里的《北京卡通》曾经刊登过她的处女作《成长》。像一件被遗弃的行李,她把自己捡拾进宣武区一间潮湿的地下室,长长地吁出一口气,豪气干云地说:“我是地狱来客!”很快,夏达迷上了每天10小时伏案工作,甚至一周也顾不上洗头,累得骨头散架,躺上床就能呼呼大睡的黑白颠倒的生活。无限度的透支,换取了一些作品在《电漫》、《故事》、《漫友》等杂志上抛头露面。然而可怜的稿费,实在是捉襟见肘,她不得不分出更多的心神,给一些杂志配插图以解决温饱问题。好在翌年,《北京卡通》杂志开始连载她的长篇漫画《米特兰的晨星》,而且好评不断,生活逐渐呈现出温情的面孔。2006年夏天,随着漫画行业的不景气,杂志社纷纷倒闭,而她依然沉迷笔下的世界“死不回头”。2008年春天,她的《游园惊梦》、《同类》单行本漫画开始发行。衣食已告无忧,她开始构思鸿篇巨制《子不语》。

2008年年底,在漫画室朋友们的帮助下,她开始收获好运: 《冬日童话》获得第三届中国连环漫画短篇故事漫画优秀奖,《子不语》夺得第五届金龙奖最佳少女漫画奖,《哥斯拉不说话》荣获第六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美猴奖”最佳中国漫画作品奖……

【多维品读】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论是忙碌的中学时代,还是没日没夜的蜗居时光,行走在人生的泥泞小道,夏达始终钟情于漫画,以画笔来勾勒写意人生。兴趣导引夏达孜孜以求,兴趣促使夏达勤画乐学。夏达正因为爱画,所以永不言弃,最终获得成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让我们的智力得到开发,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2.磨难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失败是成功之母,历练后才会飞翔。夏达的人生就如漫画一样,充满着波谲云诡,居无定所,四处奔波,遇到过拒绝,遭到过非议。在无数次的挫折与磨难中,夏达坚强地成长起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因此,面对人生的磨难,我们不要退缩,而要迎难而上,只有这样才能迎来人生的朗朗晴天。

3.执着追求,永不言弃。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去追求,有永不言弃的信念,一定会获得成功,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夏达的“死不回头”的执着,造就了她的灿烂人生;夏达的永不言弃,成就了她的“漫画公主”。一个人只有为梦想而终生奋斗,生命的长度才会得以延伸,生命的宽度才会得以拓展,人生就会在追求中活出精彩!

写意人生篇6

智慧之泉源源不断,对于创作多年的陈天一先生来说,绘画已从儿时的爱好演变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可以为此放弃已有的名望而远赴异地他乡去追寻这个梦想。二十年后,当人们越来越多的从报刊中欣赏到他的作品时,从一幅幅耐人寻味的作品中读出他的思想与智慧时,他用行动给自己做了最好的交代:选择无悔,追求继续。

亲情磨砺 大器晚成

品读着漫画的意境,也翻开了陈天一先生的故事。

1948年,陈天一先生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的一个特殊家庭,说是特殊,皆是因为父亲的特殊身份。“我的父亲陈洁(字介之)是第一届国大代表,后来成为了的元老高官。”陈天一先生回忆道,“当时,中国正经历着两种命运的决战,在这一年里,中国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49年,败走台湾,此时,父亲也面临着远走台湾的选择。”

而当时的陈天一还只是个不到一岁的婴儿,“本来父亲是准备带母亲一起去台湾的,连机票都准备好了,但因为母亲是独生女,家里还有父母亲及年迈的外婆需要照顾,她舍弃不了亲人,因而她抱着我送走父亲后,又回到了武汉的家。”陈天一先生说道,或许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父亲的离开只是个模糊的印象,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父亲这一走就是四十多年,不仅改变了他的生活,也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

“母亲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地把我抚养大,她本来在武汉邮政局工作,但因为父亲的特殊海外关系背景,我们被下放到宜昌,开始了一段非常艰苦的生活。”再次回忆起往事,陈天一先生的眼神里少了一丝苦楚,更多了一份澹然。“谁都没想到,父亲去台湾后,不仅在任职,而且还任的是高职,当时他是第一届国大的代表,也是最年轻的一位,到最后任职的是国民大会主席团主席、中央党部顾问,但在当时的特殊社会环境下,这些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的帮助,更多的是因为这一层关系,我和母亲所要面对和承担的是委屈与磨难,特别是母亲,从邮政局退下来后,在一所中学教书,不敢教语文(担心犯错误),只教数学和英文。上小学时我的功课就特别好,但后来爆发,我无法再继续读书了,而母亲也经常的被关在牛棚,或是在学校里被管制起来,不准回家,吃了很多苦。”

有人说,生活的磨砺能让人快速地成长。的确如此,虽然没有机会继续读书,但这并没有阻止陈天一先生对知识的渴求与热爱,也许是为了倾诉心中无以言表的苦闷,亦或者是天性使然,他爱上了画画,漫画、油画、水彩画等,并乐在其中。“当时,身边的人都积极地参与闹革命,我就独自一人躲在角落里,安静的画画。后来就在歌舞团做舞台布景,当了近十年的临时工,因为成分问题一直都没有转正,但是那画笔一拿在手中,便再也没有放下,那时经常应邀画画像。直到1980年,母亲收到了一封来自美国的信,这封被辗转多次、信封都磨破了的信被送到母亲手上时,已经事过两个月了,当母亲颤抖着双手打开这封信时,熟悉的笔迹印入眼帘,这是父亲的笔迹,这是父亲的牵挂。”陈天一先生感慨万千。

正是这一封磨破了边儿却意义非凡的信,不仅传达了大洋彼岸的思念,牵连起了亲情的纽带,同时,也改变了陈天一先生的生活。

不畏困苦 追逐梦想

原来,父亲陈介之先生远走台湾后,就一直都在寻找妻子和儿子,但都没有结果,后来因为政局动荡,又听说妻子被镇压,他才不敢再轻易跟亲人联,以免给亲人带来迫害。直到时局慢慢改变,他寻亲的心意又再度被勾起,于是他再次写信寄望远在美国的亲戚,由亲戚贴上美国的信封后再转寄到老家湖北武汉,从而几经周折,终于寄到了亲人的手中。

“收到父亲的来信后,我们才慢慢地跟他联上,也渐渐知道了他在台湾的一些情况。时隔40年,到1989年,我才第一次跟父亲在香港见了面,当时我已经四十一岁了,父亲知道这些年来我跟母亲所受的苦,他很愧疚,问我有什么要求,我说想离开宜昌以寻求更好的发展,经过思虑后,我选择来了香港。”陈天一先生回忆道。

其实多年的绘画功底与辛勤打拚,已经让陈天一先生在家乡小有名望了,他曾担任湖北省宜昌市歌舞团舞美设计、编剧,湖北省宜昌市广播电台编辑、宣传活动办公室主任,湖北省宜昌市政协常委,湖北省宜昌市青年联合会常委,湖北省宜昌市电影评论协会创会会长等诸多职务,1985年,由他编剧的宜昌市第一部电视剧《风雨送奶人》于中央电视台播出,1986年编剧的电视剧《女人不是月亮》(上下集),在湖北电视台播出,他的美术作品也多次参加省市展览,并深得电台领导及同事的赞赏。而今,他却要放弃这里的一切成就,选择在香港这个新领地开始零的突破,于他而言,这里的所有一切都将重新开始。“在梦想面前,任何困难都是弱小的,任何成就都只代表过去,我希望在香港有新的成绩,更好地突破。天上九头鸟,香江再弄潮!”陈天一先生解释道。

于是,1990年,陈天一先生移居香港,开始了他的另一番生活。

锺爱作画 回馈社会

来到香港后,面临着很多实际生活方面的困难,诸如语言不通、环境不熟,而且没有拿到证件就无法参加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陈天一先生只能在父亲朋友的支持下生活。“第一年非常辛苦,当时有规定来港的第一年不能离港,所以很牵挂家乡的亲人。但绘画是我最大的爱好,我希望能一直延续下去,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我开始在《电视日报》担任美术编辑,这是一份专门刊登电视资讯的报刊,我一直工作直到它后来停刊,于是我又相继在香港《成报》、《公正报》、《港人日报》担任美术编辑,在《地平线》杂志任副总编辑,在《快周刊》、《茶杯周刊》、《新报》、《长讯》任专栏漫画家,为香港《文汇报》、《大公报》、《快报》、《香港商报》等作插图,目前主要作为香港《武侠世界》周刊专职插画家。《武侠世界》是一本在香港发行了五十年的杂志,主要刊登武侠小说连载,读者群以年长武侠迷为主,每周一期,小说需要配以插图,我就会根据小说情节加以配图。而在《成报》的工作主要是以画漫画为主,每天关注时事新闻,自己构思,然后创作。”

陈天一先生喜爱漫画,而尤以政治体裁的漫画作品为擅长,由他创作的作品不仅风格迥异、生动逼真,而且主题内容紧跟时事,贴近生活,在幽默搞笑之余更能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创作水平日见渐长。而他的两个孩子对作画亦深有兴趣,特别是还在读中学的小女儿,自小就展现出了画画的基础与天赋。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陈天一先生更积极地投身于社团的服务工作中,他现担任着湖北省海外交流协会海外顾问、世界杰出华商协会香港总部办公室主任、香港缅华互助会常务副秘书长、香港文学促进会会员等诸多社团职务,尽己之力,回馈家乡,回馈社会。

新的一年即将来临,陈天一先生透露在春节来临之际,将出版一本漫画集,目前还在筹备构思中,预计年前就能出版,届时将作为新年的礼物送给多年来给予他大力支持的读者、亲友,这也将是送给自己的礼物与鼓励。同时,我们也衷心地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陈天一先生能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以飨读者。

写意人生篇7

关键词:创意写作;教学改革;实训;工作坊;过程写作法

在国外,创意写作(CreativeWriting)的定义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学创作;在国内,按照上海大学葛红兵教授的定义,创意写作是“以文字创作为形式、以作品为载体的创造性活动,它是文化创意产业链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环节。”[1]与这一定义相应,创意写作学科“是研究创意写作本身的活动规律、创意写作教育教学规律、创意产业管理和运作规律的学科,为创意写作提供基础理论支持的科学”[1]。创意写作创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的爱荷华大学,随后逐渐在美国其他高校得以确立和推广。目前在很多欧美国家,创意写作已经走过了80多个年头,成为包含近20个子类、涵盖本硕博培养层次的大学科。创意写作学科的诞生和发展,为欧美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强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国内外创意写作学科发展现状

在欧美国家,很多大学都开设创意写作学科。比如创意写作硕士(MFAinCreativeWriting),学制为2-3年,大致分为虚构写作与非虚构写作两个大方向,往下细分还有小说、诗歌、散文、剧本创作等具体方向。学生在毕业前须提交一部独立创作的文学作品,并阐述自己的创作理念,答辩通过的话可以授予相应学位。得益于创意写作学科的普遍开设,美国当代作家大部分都获得了创意写作学位,从事文学创作属于科班出身。美国没有类似中国的作家协会这样的专属于作家的机构,所以,很多知名作家选择在大学讲授创意写作。这为他们提供了安身立命、专心写作的保障,同时也保障了文学传统的有序传承和创作质量的较高水准。美国创意写作的学习方法主要是工作坊(workshop)形式,这是一种注重实际应用的教学方法,即以导师组织学生创作和研讨自己写的作品为主。其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如何传授切实有用的创作经验,如何发展学生的创作个性而展开。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创作出具有一定水准的作品。工作坊并非都要设在大学的课堂上。除了正规学制的学期教学,很多大学开设有各种形式的暑期作家工作坊,有的社区还开设夜校工作坊、周末工作坊。授课方法也相似,都是作家指导学员写作。通过学习和训练,学员把自己的经历变成可以分享的文学创作,写出自己的文学作品。所以,只要热爱写作,任何人都有机会参加各种创意写作工作坊,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迅速提升,原因有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以往不被重视的原因是:其创意写作教育的普及造就了大量的、潜在的作家。很多人都具备了文学写作的能力。所以,美国作家的特点是职业背景多样,大多数人都是在经过了现实生活的历练之后将自己的经历转变成了文学作品。相比欧美国家创意写作发展的盛况,中国的创意写作亟待发展。事实上,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北大中文系系主任杨晦有个高论:中文系是不培养作家的。这种观点影响甚广。而几乎与此同时,在欧美国家,很多高校不仅设置了创意写作学科和完善的学位体系,还把创意写作课程设置为通选课。在他们看来,良好的表达能力是一个大学生的必备素质。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下,国内也有大学陆续设立创意写作硕士点。2009年,复旦大学获批成立国内首个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学位点(MFA);同年,上海大学成立了国内首个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2011年,上海大学成立了创意写作创新学科组,并开始招收创意写作硕士。不少高校如北大、武大、人大、北师大也先后开始招收创意写作研究生。还有的大学将作家请进校园,登台授课。尽管各种各样的探索正在展开,但总体上说,国内高校在创意写作学科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原创理论、训练体系及课程系统。

二、我校创意写作课程开设的背景

从宏观背景来看,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6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向应用型转变”已成为近年来高校转型发展的一个热点。转变就是改革,就是创新。向应用型转变不是单项的、局部的改革,它是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到攻坚期、深水期的新形势下,从全局、整体、系统的角度设计、实施和推动的,从观念到模式全方位的综合性改革。向应用型转变不是单向的创新,它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理念、体制、模式和方法的全面创新,是全面系统的创新,是需要高校人人参与的创新,是大众创新。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为更好地与行业对接,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三亚学院2015-2016学年度开展了专业行业需求调研及课程地图绘制工作。根据工作部署,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专业行业需求调研,以期了解行业需求、找准专业定位,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为下一步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和特色,形成专业核心竞争力、绘制专业课程地图、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打下基础。为此,我们采用了实地调研、文本分析、问卷调查、电话访谈、座谈会等方式方法,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对应的行业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收集了国内外相关行业的国家标准和行业用人标准;对其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广泛的了解;并深入分析了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就业领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系统深入的调研报告。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领导和从业者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期许,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读书多,文笔好,有浓厚的人文素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能力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其中,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语言领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运用能力包括文字处理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写作课程显然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国外创意写作课程理念逐渐引起国内写作教学广泛关注,以及国内创意写作学科的种种设想与计划已经陆续推广的新形势下,我们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写作》课程改成了《创意写作》课程,以期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提升其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我校创意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形式

(一)教学内容

我校《创意写作》课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学科专业基础课,在大一开设,共60学时。教学内容受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创意写作书系”很大启发,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

1.创意导入:写作障碍克服

创意写作课程的显性形式是文字写作,隐性形式是思维训练。在创意写作课程中,写作训练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作为思维训练的第一步,就是突破写作障碍(Writer’sBlock)。所谓写作障碍,是指不能用文字表达自身意思的现象。写作障碍有多种表现形式和原因,而创意导入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认识到他们的写作障碍,即“什么因素让我不喜欢写作”,引导他们克服写作障碍,寻找自己的风格和视角,增强写作信心。

2.创意触发:创意写作基本理论

这部分主要涉及到创意写作的基本理论。具体包括什么是创意写作;观察、感受与读写;作品的主题与提炼;写作材料的运用;结构的运用;叙述的运用;叙事视角的运用等。每次课程以专题的形式开展教学,使学生奠定坚实的创意写作理论基础。

3.创意进阶:专项技巧训练

这部分是在理论基础上的专项训练,主要涉及到想象力的培养、设置故事情节、梦和写作、场景描写、人物刻画、对白写作、文体转换、人称转换、拼贴训练、作品修改等具体内容。为下一步创作实践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模仿到独创、由专项训练向综合训练做好铺垫。

4.创作实践:非虚构写作

该部分主要涉及非虚构文学,即散文、随笔、回忆录等体裁的写作。具体教学内容会涉及到访谈写作、游记写作、回忆录写作及评论与专栏写作。

5.创作实践:虚构写作

该部分主要涉及到小说创作及影视剧本创作,教学重点从“写作的创意”转移到“创意的写作”,写作也从检视自身生活、发展个人心思、书写个人自传、家族史,转向更为外向、深入、理性和综合的写作。

(二)教学形式

总体上,我们的创意写作课程采取小班授课制,每节课一个主题,围绕一种创意写作方法进行理论讲授和实践指导,注重过程写作法,学生以6人左右为单位形成创意写作工作坊,共同设置选题、展开创意构思和写作活动。

1.在班级设置上,采取小班授课制

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每个行政班级有100人左右,庞大的班级设置不利于课堂讨论及写作实训指导。为此,我们将每个行政班级分为2-3个小班,每个小班人数在30人左右。这样,更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

2.在教学形式上,理论讲授和实训指导相结合

与以往的基础写作课程注重理论讲授相区别,创意写作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写作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次课程都由“创意微课+学生互动+实训指导”几个环节构成,更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3.在训练模式上,借鉴国外创意写作工作坊形式

在国外,创意写作课程的学习方法主要是工作坊形式。“这是一种注重实际应用的教学方法,即以导师组织学生创作和研讨自己写的作品为主。其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如何传授切实有用的创作经验,如何开展学生的创作个性而展开。”[2](P3)我们充分借鉴了工作坊的训练模式。具体而言,在每个小班内部划分若干个小组,每组大概6人组合在一起,共同探讨某个课题,展开创意和写作。如在专项技巧训练中的“人称转换”环节,针对训练课题“请以继母的视角重述灰姑娘的故事”,在工作坊中,学生与学生组成合作团体,每位成员先讲述自己的构思,然后由其他成员提出意见及建议。成员个体的阐述,其实就是梳理和明晰自己创意的过程,而成员间的多向反馈,更容易激发创造性思维。通过集体构思、多向反馈和共同写作,大家一起研讨自己的作品,在写作中学习写作。

4.在实训环节中,注重过程写作法

过程写作法(WritingProcesses)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它认为,“创意写作不是简单的语言、段落、篇章以及技巧、修辞的组合,而是包含着创意、构思、写作及反复修改的全部过程,将写作活动延伸到了传统写作活动中忽视或者说不被重视的上游环节。”[3]可见,相对于语言的字斟句酌,过程写作法更注重对思想内容的挖掘和表达。过程写作法一般分为“集体创意——初稿创作——修改——校订——形成定稿”几个阶段。在集体创意阶段,教师可以给出若干个诱导性话题,引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沟通协商确定小组的共同话题,接下来借助集体讨论开创思路,形成创意。然后迅速地把自己的创意写出来,形成初稿,而不必考虑语法及修辞等形式因素。之后的修改阶段,每位成员逐一分享自己的初稿,根据其他成员的反馈进行修改。如果是文案创作或项目设计,则可以通过集思广益吸收成员创意中的精粹,发现并培育最佳创意方案。在接下来的校订阶段,着重修改初稿中的语法、修辞、标点等形式错误,对初稿进行完善和提高。最终形成定稿,作为成果展示。

四、课程改革的总结与反思

经过3个多学期的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我校创意写作课程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明确了创意写作课程的概念、性质及研究动态,初步确立了创意写作课程的理论框架及实训设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创意写作课程教学大纲、教案及PPT等相关教学资料。第二,通过创意写作课程系统化的学习和训练,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热情得到了很大激发,创意构思、创意策划及创意写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第三,在小班授课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创新,课程改革与实践得到了院系及学校教务部门的充分肯定与支持。与此同时,我们的创意写作课程改革与实践也面临着一些难题和困惑:一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在国外,很多担任创意写作教学的主讲人同时就是Writer,至少是在接受过工作坊的训练之后取得了相关学位及任教创意写作课程的资格。而在我校,目前创意写作课程的主讲人都是专职教师。如果能请到专职作家,尤其是在文化创意、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文化会展、广告娱乐等文化产业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创新型人才,给学生讲授创意写作相关课程模块的话,更能针对性地为现代创意文化产业链条中的相关行业培养应用型写作人才。二是在课堂的组织和管理中,国外的创意写作课程一般以一名在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主讲人为主导,同时配备一到两名助教,来共同指导10-20名左右成员小团体的写作训练。如果超过20人的班级,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配备更多的助教,并划分更细致的小组。而在我校,创意写作课程一般只有一名主讲教师,没有助教协助,而且尽管是小班授课,班级人数也都在30人以上,所以在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写作行为中,无法做到充分的师生互动和个别指导。三是在课堂形式上,国外的工作坊形式比较灵活,既可以在课堂上,更可以走出教室,采取写作夏(冬)令营、田野采风、户外互动等形式,没有严格的空间及时间的限制,师生可以建立多重多样的联系方式,将沟通交流延伸到课堂之外,及时了解和掌控教学的进度。而在国内,工作坊的形式更多局限在课堂上,限于时间精力,教师对学生课堂外的学习进度不好掌控。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将会遵循“向应用型转变”的趋势,根据三亚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及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规划,进一步完善创意写作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创意写作实训流程,力争在培养学生的创意构思、创意策划和创意写作能力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注释:

[1]葛红兵:《创意写作学的学科定位》,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09期。

[2]刁克利译,雪莉•艾利斯:《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写意人生篇8

【关键词】写字教学 ?三心二意?重“心”

中国汉字,有学者将其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作为炎黄子孙,如果连老祖宗留下来的汉字都写不好,那岂不是很不应该啊!

写字很重要,写字教学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但,还是有不少学生写不好字。或许有人会说:“既然写字这么重要,为什么还提倡‘三心二意’地写字?你这不是胡扯么?”其实,我说的“三心二意”是说教师要抱着细心、尽心、精心这三心,爱意、情意这二意去教学生写字;学生要有留心、细心、用心这三心,意志、意见这二意来写字。

一、教师的三心二意

(一)二意

写字教学中有一句话叫“意在笔先”,意思是说,在落笔写字前就应该已经有如何写的打算、意向了。而在进行写字教学时,我觉得教师也应该先有意才好 。

1.爱意浓浓。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曾经说过:让我们遵照“真情、真心、真诚”六个字关爱每个孩子,让他们健康成长。作为写字教师,对待写字教学工作要有爱意。只有对本职工意有加,才会去热爱学生,才会去关注、包容学生,才会去投入地工作,去刻意地包装学生——指导学生

2.情意绵绵。学生练习写字,优秀的我们喜欢,差的我们也不能放弃。对学生,我们不能只有一颗火种,一时关心、爱护。往往只能解决眼前的困难,但日子一长,问题又会再来,这样一而再,再而三,你就会偃旗息鼓,不再关注,任其自生自灭。那这样的话,学生肯定还是你眼中的写字困难生。我觉得我们应是一团熊熊燃烧、经久不息的烈火,长时间地去温暖、消融他们,使他们不为自己的字差而自卑,不为一时的进步而骄傲,长久地保持着对写字的绵绵情意,就像老师对他们的情意绵绵不断。我们要相信:丑小鸭也会变成白天鹅的!“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

(二)三心

光有爱意、情意,没有三心也不行,三心是我们进行写字教学的关键。

1.细心指导

学生写不好字,我们不应一味地去指责,甚至惩罚,而是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问题的症结在哪,细心地去观察,分析原因,然后有的放矢地指导。如我的一个学生,他写字很认真,也很用心,但总是写不好字,特别是捺的写法。示范,手把手教,还是不行。他摇摇头说:“我练不成了,我不要练了。”我劝他慢慢来,让他再慢慢地写几个。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他握笔姿势与我要求的略有不同,于是,我纠正了他的握笔姿势,以及无名指和小指的运用方式,再让他试写一下,那捺就很好地展现在他的眼前。他不信,又反复试了几次,都是这样,不由高声欢呼:“太好了,我终于成功了!”

2.尽心教学

学生的书写光化力气去教,会教得累人,学得也累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不断探究,总结出适合学生的方法,像口诀法,故事法,组合法等等。如口诀法,让学生知道所谓的横平竖直、左低右高、撇细捺粗等写字原则。写“口 ”口诀为“上宽下窄字形小,边竖内收对称美。最后一笔托上横,生在竖里探出头。”又如组合法,即将已学的几个字分开再行组合,如“林、江、侮”三字,可以重新组合为“沐、海、淋、梅、杠、休、”等字。这样,虽然只教了几个字,但学生却会写几倍以上的字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既有趣味,又有实践,学生当然学得乐,学得好了。

在教学的方式上,作为教师也可以去不断探究。只要我们尽心而教,尽力而为,办法总是比困难多的,总有适合提高学生写字水平的方法的。

3.精心营造

后天的学习也是受一定的环境影响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字教学同样不仅仅靠强化就能成功的,也需要一定的艺术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热爱写字,学会写字,巩固得更好。所以,我们要精心地营造写字的氛围。校园里的一切适合渗透写字艺术的东西都可以利用起来,可以是学生们喜爱的周杰伦唱的《兰亭序》,也可以是“怀素题蕉”的绘画,更可以是古今书法家的故事、书法作品。学校的花坛、走廊、草坪都可以放置,校牌、石柱等都可以题刻,校报校刊可以系列性地推出……让学生在书法美的享受中树立起写好字的雄心壮志,在徜徉字海的不经意中推敲字形,模仿书写创作来。

二、学生的三心二意

写好字,其主动权还是在于学生自己。所以,学生的三心在前,是关键,二意在后,做保障。

(一)三心

1.留心观察

现在的学生写不好字有两类,一是不肯写字,二是埋头写。埋头写,其实也不好。我总是劝学生要用眼去看,要使自己的眼睛能成为孙悟空那样的火眼金睛。只有留心观察,如教师是怎么范写的,字帖中的字例是怎么样的,VCR中的演示是怎样的,你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丑什么是美。如果你不注意,只顾埋头而写,那错的丑的字怎么办,有改正的机会吗?岂不是在重复错误了?这样还不如不写!

2.细心揣摩

学生在留心观察的同时,还要去细心地揣摩字的笔画粗细、浓淡、长短、轻重;去揣摩字形的结构是方正的还是梯形的或是三角形的;去揣摩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只有细心揣摩,才能掌握写字的方法,从而可以活学活用。

3.用心写字

要认真地去写字。这是学习写字的态度,有句话叫做“态度决定一切”,正好说明了用心写字的重要性。对于汉字的特点之类了然于胸,但你没有抱着认真的态度去写,还是写不好的。主席也曾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只要学生认真地写,就一定能把字写好的。至于什么时候能成功,那得取决于“二意”了。

(二)二意

1.意志,或者说是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练字最忌“三天打鱼,两天撒网”。所谓“字无百日工”,练字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功的,它需要的是不断地积淀,功到自然成。所以,练字一定要坚持,写不好,要坚持,“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不定什么时候开窍了,成功了。我的不少学生都有类似的经历,一直学不好,一年以后,两年以后,突然就写得很出色了。这都是因为一个词:坚持!据说启功先生最初的字也写得很差,经过他的刻苦的坚持不懈地学习,他的字名盖过了画名,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2.意见,在我理解中,可以说是虚心。学生对自己的书写要有全面的了解,要能客观地分析自己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要想使自己的字出色,必须要虚心向他人求教,听取他们对自己的意见。向教师、想同学、向书本学习,能给自己的书写情况提意见,不断肯定自己的优点,不断否定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会使自己的写字水平一步步提高上去。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有这样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我要说:“给我们一个重‘心’的孩子,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写字的奇迹。”我想,只要人人都注重“心意”,写字教学的春天一定会来到,只要人人都“写”出一点心,写字教学的春天一定会很美好!

【参考文献】

[1]李吉林《学习胡总书记重要讲话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27日第1版

[2]朱志明《100关键字写字要诀》.江苏少儿出版社.2007年3月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版

写意人生篇9

现在的作文写作,一般分为四种类型: 1、命题作文;2、半命题作文; 3、材料作文;4、话题作文。针对这四种作文,我谈一下自己是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题意和确定表达旨意的。

1、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就是给定题目。既然题目确定了,我们就从题目入手分析,找写作的信息。这个信息一般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感情等。如《我最敬重的人》,这个题目点明了要写作的人物——“人”及感情——“敬重”;《我的学校》点明了写作的事物——“学校”;《我赞美你,妈妈》点明了写作对象——“妈妈”及感情——“赞美”;《失败一定是成功之母吗》点明了写作的文体——议论文及论题——失败与成功的关系;《花儿为什么这么红》点明写作的文体______说明文及说明对象——花的颜色和什么有关系。

命题作文表达的旨意,一般由学生根据写作对象确定,写作对象分为:人物和事情。我给学生四个“公式”:

A通过写_______人,写他(她)_______事情,赞美(批评)了_______的品质。

B通过写在_______时间,在_______地点,发生了_______ 事情,表现了_______。

C通过_______证明,我认为_______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或者是错误的。

D通过介绍_______,使人了解_______的成因、结构、性质、功能等。

学生就通过题目思考,用一句话简要的填好 “ 公式”,这样作文的表达旨意就确定了。

2、半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就是给一半的题目,另一半需要学生填写。这样的作文首先要填好题目,所以,我要求学生遵循这样的原则:熟悉、有内容写、尽可能新颖。如《 _______使我坚强》,一般学生很容易写老师或家长的教育指导使自己坚强,当然可以这样,不过都这样,就俗套,为了新颖,我就引导学生从更广的角度方面分析,可以这样填空《疾病使我坚强》《挫折使我坚强》《失败使我坚强》……当然,学生必须对“ 疾病、挫折、失败”有了切身的体会才可以写作。题目确定好以后,下一步的把握题意和确定表达旨意,半命题作文与命题作文是一样的,不再赘述。

3、材料作文

所谓“材料”,就是作文题目所给的一段或几段写人、写事或表达感情的文字,可以是故事、童话、诗歌等,但必须是有明确中心的文字。写材料作文的关键就是确定材料的中心,材料的中心就是要写的作文的中心,实际上,材料作文就是根据中心写作文。对于“材料”,学生必须反复读,直到明确写了什么事情,表达什么道理或感情,有时材料的中心可能不止一个,但总有一两个是最为适合写作的。这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考察,如果学生理解材料中心“偏了”,那么作文就“离题了”。我给学生简单地概括为:“读材料——归纳材料中心——确定写作中心”三步。

4、话题作文

写意人生篇10

关键词:日记 生活化 有效形式

俄国著名的作家托尔斯泰一生就写了51年的日记,其中许多素材酝酿成了他的名篇。每当我们激动、兴奋、悲哀或苦恼时,打开日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宣泄一吐为快的情绪,合上日记后,心里会有一份特别的舒适宁静。日记,真是生活化作文的有效方式。

一.为自己写作

写作为谁而写?这是首先应该明确的一个问题。写作,是体现人的语文综合素质的实践性活动,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因此,写作首先应该是个人的,是通过个性化自由式的写作过程抒发作者独特感情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作文时“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写自己想象中的事物”。这段话强调“自己”就是强调学生为自己而写。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由此可见,即使是学习写作的孩子们,他们的作文也应该是“表述自己的意思”,这就明确了我们教孩子习作的目的:首先是为自己服务,为自己的生活服务。

二.由兴趣促使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每一个学生在初次接触写作时,对写作充满了好奇,有极高的写作兴趣,总会尽全力去写,因此在孩子初学作文时切不可操之过急,应该循序渐进,让孩子对写作保持这种兴趣。

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太平淡了,没有什么值得一写的,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每个人每天都要与人打交道,与社会接触,学习不少科目的文化知识,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想到的,其内容丰富多彩,完全可以在认真思考后写出一些精彩的片段。生活就是一个绚丽多彩的万花筒,只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然后写一写,过一段时间,就会觉得有收获,就会爱上日记。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日记的意义,为了让学生动笔写日记,我在教学中,不讲大道理,着重选取学生身边的琐事,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写,一起交流,这样,学生便会觉得日记是不讲究任何章法的写作形式,想写什么就写什么,随随便便,听之任之似的。比如,学校搞文艺活动,我们便一起写有关活动的感想、见闻等;比如,我们一起写某个学生被老师“请”上讲台时的动作、情态,然后交流,看看谁写得最逼真。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从内容、结构、技法等多方面去教学生,要求学生从多方面去考虑,写出用成人的眼光看来不错的作文,但是却不知道,正是这种看似用心良苦的教导,渐渐磨去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鲁迅先生在《这个与那个》中做过一个意味深长的譬喻:“孩子初学步的第一步,在成人看来,的确是幼稚,危险,不成样子,或者简直是可笑的。但无论怎样的愚妇人,却总以恳切的希望的心,看他跨出这一步去,也决不至于将他困在床上,使他躺着研究到能飞跑时再下地。因为她知道:假如这么办,即使长到一百岁也还是不会走路的。”对学生的写作,亦可作如是观。教师、家长对于初学写作的孩子更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写,去用他们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在写作中得到享受。

三.磨练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