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信息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2:36:36

证券信息

证券信息范文篇1

一、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与重点。

90年代初,以沪、深两个交易所成立作为标志,中国证券业开始了实质性的起步。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交易技术手段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成功建立了全国性的交易网络系统,1990年深交所证券市场完成了柜台交易向场内集中交易的转变,中国证券市场在短短十年时间经历了柜台交易所集中交易和无形化网上交易阶段。到2003年我国证券市场市价总值42457亿元,但是与国外相比较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管理与决策系统、风险监控系统、信息咨询服务系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证券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围绕着公司所从事的业务进行的,目前国内证券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总部管理,在中国,证券业内许多券商的总部是发展相对较弱,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技术的局限。总部管理就是总部对各营业部进行有效经营监督,有效地避免风险。第二个重点是虚拟化,经营的虚拟化是指证券交易系列流程可通过信息终端远程进行。虚拟化的远程证券经营体系带来的更直接的一面是营运成本的大幅下降和现有的证券交易模式的改变。另外还有灵活多变的资产管理系统也是进行风险定量分析和控制的有效工具,日渐成为大资金投资管理的有效手段和发展趋势。风险控制系统也是未来证券公司生存的根本。

二、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

就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来说,首先是信息化系统管理水平无法保障安全性、重复建设,资源和资金的严重浪费和系统效率低,业务创新能力差,信息比较分散,很难提高服务水平。传统交易系统的过度竞争和新业务系统的极度缺乏,中国的证券信息化发展中某些证券IT产品的功能和实用性存在缺陷,以目前数据仓库产品为例,目前的数据仓库仍然带有强烈的技术色彩,集中于现有状况的诊断,作为技术部门进行应用分析,无法与经营机构需求相适应,而在仅有技术特征情况下只能成为电子化的报表系统,所以该类信息产品的功能和性能需进一步加强。

其次是信息化发展对证券公司的业务优势没有足够的保护,证券公司作为证券市场交易的中介主体在面对客户时变得电子化,反而忽视自身业务优势的保留,陷入价格战。围绕客户端的创新使得证券公司与合作有关的关联方对客户的影响力增大,证券公司没有对单个券商的业务优势予以保护,客观上对任何有优势的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种状况下,对证券公司而言,技术创新的时间优势短暂,业务优势丧失;对客户而言参与意愿减弱。最终结果只能是证券公司削价,客户自然流动。同时证券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客户服务所存在的业务上的需求被技术开发商遗忘。这就要求证券公司在进行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与技术的结合,增强总部的集中控制力,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三、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策略探讨。

在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证券业中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己经成为证券业关注的焦点。就证券公司的发展中策略来说,首先要建立集中交易平台,以客户为中心的新一代信息系统,整合公司的资源,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下,证券公司信息化整合不可避免,证券公司集中交易即实现数据的集成和应用系统的整合。证券公司集中交易系统其组成主要是由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通讯平台和集中经纪业务系统客户端等四部分组成,有利于降低证券公司交易成本和总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更有利于创建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另外证券公司应在业务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建设数据仓库,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其次是进一步发展网上证券,着眼于充分发挥网上交易的低成本优势,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要进一步完善网上证券,侧重于服务的深度,着眼挖掘现有服务手段、业务内容及信息系统的潜力,强调个性化服务,通过对客户个体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提供有效信息指导业务,基于因特网的自动服务与人工服务相结合为客户提供更加友好及时的交易服务,进一步完善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等技术,网上证券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目标,形成网上服务为中心的综合业务平台,对证券客户提供电话、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渠道享用证券交易,信息查询等服务。

最后是进一步加强银证合作,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银行和证券业迫切需要实现规模经营,从而促使银证合作得以迅速发展。证券公司交易系统与银行储蓄系统相联接,客户通过证券公司或银行的证券交易系统进行委托买卖,并通过在银行完成资金清算。目前的银证合作模式分为总平台模式和分平台模式两大类。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银行与证券业务融合的趋势已不可避免,证券与银行的业务还有更大的合作空间,双方以各自优势为基础联合拓展新业务,形成银证业务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新局面。还要注意构建适合未来发展的证券公司广域网,满足高可靠、高智能、高性能、高安全性和管理性的要求,为集中交易、网上交易、银证合作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网络基础。

证券信息范文篇2

(一)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基本立法范畴的比较

美国与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的基本立法主要为1933年通过并于1975年修订的《证券法》;1934年通过的《证券交易法》;1940年通过的《投资公司法》、《投资顾问法》等,这一套法律体系为政府监管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法定权力。我国主要有1993年4月颁布的《股票发行与交易治理暂行条例》及1998年12月颁布并于2004年8月28日修改的《证券法》、1993年12月颁布并分别于1999年12月和2004年8月修改的《公司法》。另外,还有于1995年1月颁布并分别于1993年12月和1999年10月两次修改的《会计法》,以及1993年10月颁布的《注册会计师法》。

(二)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的比较

首先,是关于强制披露问题。我国《证券法》及《公司法》分别就招股说明书、公司债券募集办法、上市公告书、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等内容作了具体规定,其相关条文规定与美国相关规定大体相同,这些规定基本符合国际惯例。其次,是关于强制审计的问题。美国《证券法》第8(e)节及《证券交易法》第13(a)节第2款要求公司年度报告应由独立公共会计师鉴证。而我国,在《股票发行与交易治理暂行条例》中,曾对强制审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后来颁布的《公司法》和《证券法》这两部更高层次的证券立法中,强制审计之规定并未受到应有关注。①

(三)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责任的比较

在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法律责任确认问题上,美国的证券立法要求对虚假不实、不合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负有相关责任人(如发行人及其董事、监事、经理、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证券公司等)应承担法律责任,其责任一般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三个方面。在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上,国内相关证券立法对此做出了较为清楚的规定,除《证券法》、《公司法》、《会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外,我国1997年3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进一步对责任人应受的刑事处罚做出明确规定,故其比较完善。但从民事责任上来看,尽管我国相关证券立法一般均规定违反规定而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由于这方面的规定缺乏进一步的说明,故不能提供更为具体的指导。另外,我国《民法通则》未对证券违法行为做出专门规定,这就使得针对会计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的民事诉讼可操作性不强,未能对违法者构成一种实质性的制约。

(四)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规则体系的比较

美国证券交易治理委员会在通过《S-X条例》和《S-K条例》分别规范财务报表信息及非财务报表信息的内容与格式基础上,还颁布一系列会计类专业公告等相关规定为信息披露内容提供更为具体的编报指南。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规则在规范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上,缺乏较为详尽的编报指南。从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反馈的情况来看,仅《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的执行情况就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证监会各职能部门以通知、暂行规定等形式制定颁布了不少有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具体规定,但未能对这一方面的规定定期汇编,或者有别于其他方面的证券监管规定而为之做出统一编号,从而不易于对其增删修订情况做出全面把握,增加了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在遵照执行过程中的困难。二是在股票发行及上市审核过程中,发行人与监管机构就相关问题交换意见缺乏正式的文字记录。由于信息披露规范缺乏具体编报指南,可操作性不强,易于留下可操纵空间,使得部分上市公司可据此来调节信息披露质量。这既不利于会计师事务所坚持原则以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也给监管机构日后认定及查处错弊行为造成困难。

(五)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指导性规范———会计准则体系的比较

美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包含两个层次,即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狭义的一般公认会计准则。在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上,美国以概念框架指导公认会计准则构建的思路受到推崇,为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所仿效。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思路与美国相似,但有自身的特点,分为《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两个层次,但又出台了指导性很强的《企业会计制度》。到目前为止,财政部已陆续了16份具体会计准则,这些具体会计准则的颁布,对于规范上市公司会计实务、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顺应了会计国际协调化的基本要求,但仍存在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界限不明以及具体准则相对于会计实务的发展显得反映迟缓的问题。

(六)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保证性规范———审计准则体系的比较

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基本框架中,美国审计准则体系由审计基本准则、审计具体准则(审计程序说明与审计准则说明)和审计指南三个层次所构成。截至200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已制定了10条一般公认审计准则、101号审计准则说明书和12号鉴证业务准则说明书,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和成熟的民间审计准则体系。我国在审计准则体系的构建上很大程度也是借鉴美国的准则体系,不同的是我国还通过专门制定《注册会计师法》为其提供根本性指导。迄今为止,我国已颁布了28项独立审计准则,10项独立审计实务公告和5个执业规范指南,基本上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审计准则体系,并且对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也可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实施过程中尚存在审计准则超前及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也给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正确执行准则的规定增加了难度。

二、中美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规范的比较

(一)会计信息披露总体范围的比较

按照我国有关法规规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文件主要包括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等五个部分,前两者是首次披露的内容,后三者则构成持续披露的要求。上市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内容也就体现在有关法规对上述五类报告的信息披露规定之中。在这一要求上,中美两国是相似的①。

(二)招股说明书、年度报告主要内容的比较

1基本格式比较。我国的招股说明书和年度报告均只有单一格式,即由中国证券治理委员会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和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所规定,也就是说所有上市公司按这两项准则公布招股说明书和年度报告。而在美国,根据不同的发行人和不同情况,招股说明书均有多种格式。

2基本内容比较。根据中国证券治理委员会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第2号以及《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相关规范的规定,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应当披露的信息主要有验资报告、经审计的财务会计资料、主要固定资产、债项、股本、最近三年的经营业绩、资产评估、盈利猜测、发行价的确定、股利分配政策、募集资金的运用、关联方、关联关系、关联交易以及重要合同和重大事项等内容,年度报告所披露的信息主要有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摘要、股本变动及股东情况、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财务会计报表及报表注释、公司业务经营情况以及重大事项等。美国S-1格式“招股说明书”的内容与10-K格式“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我国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不过,美国作为贯彻“充分披露原则”的典范,其内容比我国规定更加完备和充分。譬如治理当局的分析与讨论(ManagementDiscussingandAnalysis,简称MD&A)是美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一项重要披露内容。根据美国《S-K条例》§229303条款规定的基本披露要求,MD&A应当包括通过讨论财务报表和其他统计数据的某些方面,以增进信息使用者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未来现金流量及其不确定性的理解。

我国“年度报告”要求披露的信息中,与MD&A相对应的是第三十三条和第三十五条,与美国的要求基本相似,但对物价变动以及对现有及未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所造成的影响的披露未作任何要求。

三、启示与思考: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一)明确证券市场各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并加大执法力度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主要通过《证券法》、《公司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和《刑法》等法律对相关问题进行规范,但还存在一些漏洞。譬如,在现行相关法律规范中,上市公司及其治理当局的法律责任主要是行政责任,辅之以刑事责任,较少涉及民事责任,故未对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负责条件和责任适用等基本问题做出具体规定。这种以行政责任为主体的责任体系显然难以起到有效的惩罚和威慑作用。因此,应完善对上市公司及其治理当局的刑事责任,尤其是民事责任规定,加大对有关主体的处罚力度,以扼制上市公司及其治理当局披露虚假信息的动机。同样,现行相关的法律规范中对中介机构也是以行政责任为主,辅之以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不过,对中介机构法律责任的追究力度不够,有关部门对一些违反规定的中介机构并没有完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大对中介机构违法行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执法追究力度,以督促其提高其监督质量。

(二)形成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形成机制

第一,要明确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制定部门与权限。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制定工作应当以《立法法》为基本指导,由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组织具体实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的制定工作应当由证监会法律部和会计部总负责;企业会计准则应由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及相关部门组织各方面专家结合我国的实际需要来制定;审计准则应当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独立审计准则组负责起草与拟定,并由财政部成立专家咨询组为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和提供咨询服务。

第二,要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在制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规则、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时需要证监会、财政部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沟通与协作,以使同层次规范在结构体系、措辞等方面尽可能统一格调,以利于规范的贯彻执行。

第三,要注重准则制定组成人员的多元化。会计准则委员会作为会计准则的具体制定者和各方利益的协调机构,其组成人员应由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界、银行、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实务工作人员等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代表联合组成,保证其在制定准则时所持利益立场的中立性和制定的会计准则的实用性。同样地,审计准则的制定也需要多元化的组成人员来实行,并吸收各界有关人士的意见。第四,要注重准则制定过程的公开性,尤其是扩大向社会公众公开的程度,可以考虑在准则的研究和预备阶段就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其中,这既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最终制定的准则能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有效地贯彻执行,也可使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朝着有效协调相关者利益的方向发展。

(三)尽快为会计信息披露规则提供系统和具体的编报指南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体系缺乏较为详尽的编报指南,易于留下人为操纵会计信息的空间。因此,有必要借鉴美国的作法,为会计信息披露制定更为具体的编报指南,其至少应包括两方面内容:(1)条文解释。即对《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的相关条文做出必要的解释,以增进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对上述规则的理解,从而推动其在披露实务中得到更好的贯彻实施。(2)拓展应用。编报指南应适应不同情况之需要,做出相应的补充。一是延伸其广度,如可涉及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能源类上市公司等非凡行业信息披露的非凡规定;二是拓展其深度,如可涉及发行及上市时盈利猜测资料的编制与审核、基本财务指标的计算,以及改制上市及购并时模拟财务资料的编报等特定情况下的相关规定等。此外,还可以编报指南为基础,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正反案例分析定期汇编以供参考。

(四)逐步完善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体系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独立审计所面临的业务内容将会更趋广泛,审计准则的制定即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因此,我们可以在借鉴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加快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以提高其对具体审计实务的指导作用。在制定独立审计准则时,我们应当处理好独立审计准则与《公司法》、《证券法》和会计准则等其他法规的关系,保持它们之间的协调一致。此外,增强独立审计准则的可操作性也是需要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针对已制定颁布的28份具体准则10份实务公告,必须尽快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执业规范指南,为审计实务提供更为具体的指导。为了确保独立审计准则的贯彻实施,还应当在健全注册会计师治理制度、推进会计师事务所治理体制改革、改革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加强审计业务监督力度和完善审计收费治理等做好相应的协调工作,以便为注册会计师能够按照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公正客观地执行审计业务而创造更好的执业环境,以使其能够为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凤。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上海会计,2002,(3)。

[2]傅磊。会计信息披露与我国证券市场[J].治理世界,1998,(2)。

证券信息范文篇3

[关键词]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

当今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同时信息技术也在快速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及趋势。证券行业是高度信息化行业,证券公司作为证券行业的主要参与者,其信息化发展亦是如此。中国证券行业发展的驱动力是证券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其广泛应用。本文对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与重点。

90年代初,以沪、深两个交易所成立作为标志,中国证券业开始了实质性的起步。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交易技术手段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成功建立了全国性的交易网络系统,1990年深交所证券市场完成了柜台交易向场内集中交易的转变,中国证券市场在短短十年时间经历了柜台交易所集中交易和无形化网上交易阶段。到2003年我国证券市场市价总值42457亿元,但是与国外相比较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管理与决策系统、风险监控系统、信息咨询服务系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证券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围绕着公司所从事的业务进行的,目前国内证券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总部管理,在中国,证券业内许多券商的总部是发展相对较弱,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技术的局限。总部管理就是总部对各营业部进行有效经营监督,有效地避免风险。第二个重点是虚拟化,经营的虚拟化是指证券交易系列流程可通过信息终端远程进行。虚拟化的远程证券经营体系带来的更直接的一面是营运成本的大幅下降和现有的证券交易模式的改变。另外还有灵活多变的资产管理系统也是进行风险定量分析和控制的有效工具,日渐成为大资金投资管理的有效手段和发展趋势。风险控制系统也是未来证券公司生存的根本。

二、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

就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来说,首先是信息化系统管理水平无法保障安全性、重复建设,资源和资金的严重浪费和系统效率低,业务创新能力差,信息比较分散,很难提高服务水平。传统交易系统的过度竞争和新业务系统的极度缺乏,中国的证券信息化发展中某些证券IT产品的功能和实用性存在缺陷,以目前数据仓库产品为例,目前的数据仓库仍然带有强烈的技术色彩,集中于现有状况的诊断,作为技术部门进行应用分析,无法与经营机构需求相适应,而在仅有技术特征情况下只能成为电子化的报表系统,所以该类信息产品的功能和性能需进一步加强。

其次是信息化发展对证券公司的业务优势没有足够的保护,证券公司作为证券市场交易的中介主体在面对客户时变得电子化,反而忽视自身业务优势的保留,陷入价格战。围绕客户端的创新使得证券公司与合作有关的关联方对客户的影响力增大,证券公司没有对单个券商的业务优势予以保护,客观上对任何有优势的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种状况下,对证券公司而言,技术创新的时间优势短暂,业务优势丧失;对客户而言参与意愿减弱。最终结果只能是证券公司削价,客户自然流动。同时证券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客户服务所存在的业务上的需求被技术开发商遗忘。这就要求证券公司在进行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与技术的结合,增强总部的集中控制力,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三、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策略探讨。

在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证券业中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己经成为证券业关注的焦点。就证券公司的发展中策略来说,首先要建立集中交易平台,以客户为中心的新一代信息系统,整合公司的资源,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下,证券公司信息化整合不可避免,证券公司集中交易即实现数据的集成和应用系统的整合。证券公司集中交易系统其组成主要是由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通讯平台和集中经纪业务系统客户端等四部分组成,有利于降低证券公司交易成本和总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更有利于创建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另外证券公司应在业务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建设数据仓库,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其次是进一步发展网上证券,着眼于充分发挥网上交易的低成本优势,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要进一步完善网上证券,侧重于服务的深度,着眼挖掘现有服务手段、业务内容及信息系统的潜力,强调个性化服务,通过对客户个体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提供有效信息指导业务,基于因特网的自动服务与人工服务相结合为客户提供更加友好及时的交易服务,进一步完善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等技术,网上证券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目标,形成网上服务为中心的综合业务平台,对证券客户提供电话、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渠道享用证券交易,信息查询等服务。公务员之家

最后是进一步加强银证合作,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银行和证券业迫切需要实现规模经营,从而促使银证合作得以迅速发展。证券公司交易系统与银行储蓄系统相联接,客户通过证券公司或银行的证券交易系统进行委托买卖,并通过在银行完成资金清算。目前的银证合作模式分为总平台模式和分平台模式两大类。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银行与证券业务融合的趋势已不可避免,证券与银行的业务还有更大的合作空间,双方以各自优势为基础联合拓展新业务,形成银证业务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新局面。还要注意构建适合未来发展的证券公司广域网,满足高可靠、高智能、高性能、高安全性和管理性的要求,为集中交易、网上交易、银证合作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网络基础。

证券信息范文篇4

一、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与重点。

90年代初,以沪、深两个交易所成立作为标志,中国证券业开始了实质性的起步。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交易技术手段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成功建立了全国性的交易网络系统,1990年深交所证券市场完成了柜台交易向场内集中交易的转变,中国证券市场在短短十年时间经历了柜台交易所集中交易和无形化网上交易阶段。到2003年我国证券市场市价总值42457亿元,但是与国外相比较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管理与决策系统、风险监控系统、信息咨询服务系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证券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围绕着公司所从事的业务进行的,目前国内证券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总部管理,在中国,证券业内许多券商的总部是发展相对较弱,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技术的局限。总部管理就是总部对各营业部进行有效经营监督,有效地避免风险。第二个重点是虚拟化,经营的虚拟化是指证券交易系列流程可通过信息终端远程进行。虚拟化的远程证券经营体系带来的更直接的一面是营运成本的大幅下降和现有的证券交易模式的改变。另外还有灵活多变的资产管理系统也是进行风险定量分析和控制的有效工具,日渐成为大资金投资管理的有效手段和发展趋势。风险控制系统也是未来证券公司生存的根本。

二、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

就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来说,首先是信息化系统管理水平无法保障安全性、重复建设,资源和资金的严重浪费和系统效率低,业务创新能力差,信息比较分散,很难提高服务水平。传统交易系统的过度竞争和新业务系统的极度缺乏,中国的证券信息化发展中某些证券IT产品的功能和实用性存在缺陷,以目前数据仓库产品为例,目前的数据仓库仍然带有强烈的技术色彩,集中于现有状况的诊断,作为技术部门进行应用分析,无法与经营机构需求相适应,而在仅有技术特征情况下只能成为电子化的报表系统,所以该类信息产品的功能和性能需进一步加强。

其次是信息化发展对证券公司的业务优势没有足够的保护,证券公司作为证券市场交易的中介主体在面对客户时变得电子化,反而忽视自身业务优势的保留,陷入价格战。围绕客户端的创新使得证券公司与合作有关的关联方对客户的影响力增大,证券公司没有对单个券商的业务优势予以保护,客观上对任何有优势的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种状况下,对证券公司而言,技术创新的时间优势短暂,业务优势丧失;对客户而言参与意愿减弱。最终结果只能是证券公司削价,客户自然流动。同时证券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客户服务所存在的业务上的需求被技术开发商遗忘。这就要求证券公司在进行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与技术的结合,增强总部的集中控制力,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三、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策略探讨。

在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证券业中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己经成为证券业关注的焦点。就证券公司的发展中策略来说,首先要建立集中交易平台,以客户为中心的新一代信息系统,整合公司的资源,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下,证券公司信息化整合不可避免,证券公司集中交易即实现数据的集成和应用系统的整合。证券公司集中交易系统其组成主要是由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通讯平台和集中经纪业务系统客户端等四部分组成,有利于降低证券公司交易成本和总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更有利于创建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另外证券公司应在业务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建设数据仓库,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其次是进一步发展网上证券,着眼于充分发挥网上交易的低成本优势,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要进一步完善网上证券,侧重于服务的深度,着眼挖掘现有服务手段、业务内容及信息系统的潜力,强调个性化服务,通过对客户个体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提供有效信息指导业务,基于因特网的自动服务与人工服务相结合为客户提供更加友好及时的交易服务,进一步完善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等技术,网上证券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目标,形成网上服务为中心的综合业务平台,对证券客户提供电话、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渠道享用证券交易,信息查询等服务。

最后是进一步加强银证合作,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银行和证券业迫切需要实现规模经营,从而促使银证合作得以迅速发展。证券公司交易系统与银行储蓄系统相联接,客户通过证券公司或银行的证券交易系统进行委托买卖,并通过在银行完成资金清算。目前的银证合作模式分为总平台模式和分平台模式两大类。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银行与证券业务融合的趋势已不可避免,证券与银行的业务还有更大的合作空间,双方以各自优势为基础联合拓展新业务,形成银证业务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新局面。还要注意构建适合未来发展的证券公司广域网,满足高可靠、高智能、高性能、高安全性和管理性的要求,为集中交易、网上交易、银证合作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网络基础。

证券信息范文篇5

电视证券是数字电视技术与金融行业的完美结合,电视证券利用有线电视城域网,以数字机顶盒为操作终端,数字电视用户足不出户,即可通过数字电视浏览财经要闻、接收实时行情、实现股票的在线交易等功能。电视证券应用是基于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电视金融建设的重要应用,是NGB应用服务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NGB网络的发展及其高带宽、强互动、多维视音频技术的实现,给电视证券带来新的活力。本文基于NGB网络提出了一种电视理财信息系统,在完善行情数据、加大信息资讯的同时,嵌入了证券电视直播节目,使用户在观看股票行情的同时,还能切换到股市电视直播,第一时间获得高质量、及时、准确的理财信息。

2系统体系架构

2.1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图1描述了电视证券理财综合信息系统结构。从图中可看出,系统由信息采集、信息、交易、系统管理和用户管理等部分构成。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如下:

(1)信息采集:信息采集部分负责高速行情、专业证券理财资讯、资金流量信息以及理财视频信息的采集。这些信息来源为证券内容提供商。

(2)信息:信息部分的功能是将采集到的各类信息进行转换和网页集成,同时集成直播理财电视频道,在一个界面上向用户展现行情、资讯、电视节目信息。

(3)通信管理:通信管理部分负责在多个业务模块之间实现数据同步和分发的功能,保证各类信息传输的实时性。

(4)证券交易:通过与券商及第三方委托交易商的合作,为授权用户提供券商实时委托交易功能,使用户通过数字电视机顶盒就可方便地完成证券交易操作。

(5)用户管理:为便于管理高端用户对专业数据以及委托交易的需求,用户管理模块负责对这些用户进行管理,结合运营商BOSS系统和支付结算平台账户管理功能,方便在用户进行业务定购和使用时的认证。

(6)系统管理模块负责对电视证券的业务参数、报表、文件和日志进行维护管理。

2.2证券行情系统设计

证券行情信源由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提供,包含实时股票行情信息、个股F10信息和公告信息。按证券行业要求,实时行情信息的提供需采用多路信源通道备份方式,以防某个信源故障导致信息遗漏的情况。系统采用了两路行情信源通过卫星通道及互联网通道,分别提供下列信息:

(1)卫星通道:提供上证、深证实时股票行情信息,主通道。

(2)互联网通道:提供上证、深证实时股票行情信息的备份通道,提供上证、深证F10、公告信息。通过两个通道,可以实现行情信息的“天地互备”功能。图2描述了证券行情系统的结构。

(1)卫星行情信息亚太5号卫星接收,并通过光端机发送到卫星接收机接收,转至IP网络,并将行情信息发送到行情接收服务器。

(2)行情接收备份服务器通过互联网,从深证信息互联网行情服务器接收行情信息。

(3)行情接收备份服务器通过互联网,采用VPN通道与深圳信息进行通信,采集抽取F10、公告信息,定时在本地进行页面转换。

(4)为实现多信源的互备,采用两台信息中转服务器,监测接收服务器及接收备份服务器的信息,正常情况下中转服务器从一台接收服务器接收行情、F10、公告信息,一旦该接收服务器有异常,随时切换至另一台接收服务器。信息中转服务器负责最终将行情、F10及公告信息推送给播出系统。

(5)所有通过互联网传输的信息,均通过防火墙进行访问控制。

(6)运营部门通过VPN通信,连接至各台服务器对整个系统进行监控,必要时可以手工对各类信息进行更新。

2.3资讯及流量信息系统设计

除了传统的F10、公告等信息外,本系统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证券理财资讯信息、资金流量信息,便于用户更好地全方位地掌握证券市场的各种动态。图3描述了资讯及资金流量信息系统的结构。资讯信息、流量信息数据通过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提供的信源进行采集、抽取、转换、生成页面。

(1)深证信息数据系统之间通过互联网VPN通道进行通信,为保证系统可靠性,采用两台资讯采集服务器进行互备。

(2)信息采集、转换后,生成机顶盒可使用的页面,到两台Web服务器,供用户访问。

3系统关键技术

电视证券理财综合信息系统需要在一个界面上综合展示行情、资讯、流量、视频等内容,涉及源信息的文字、图片、视频等综合信息的采集、分发和展示,多数据源的调度处理、分发方式和展示方式是关键研究的技术。

3.1多数据源及系统冗余技术

系统集成了大量的图文、视频等信息,为保证信息的实时性,需要采用传输速度快、数据同步时延小、占用带宽小、对硬件要求低等特点的通信传输解决方案,同时还要适用于卫星、专线、Internet等多种通信链路。系统采用的解决方案针对证券行业信息数据的具体特征和业务的特殊需求,采用高效的数据处理方法与先进的压缩加密算法,最大限度地减少数据传输量与时延,使远程动态或静态数据保持实时同步,及其它各种信息数据的高速、实时、正确、安全的传输,以及保证易于监控与管理。

3.2多数据源的采集和集成技术

证券内容提供商可以提供大量的上市公司的各类信息,信息量非常巨大。而数字电视的展现界面是有限的,大信息量的阅读会降低用户的体验。为适应数字电视的特性,必须抽取最有价值的关键信息进行转换,展现给用户。此外,为向高端用户提供更强有力的数据分析信息,资金流量采集功能从证券内容提供商提取个股及大盘的资金流量信息,包括日资金流量和历史资金流量信息并进行图文转换。视频采集部分提取有价值的理财视频信息,如市场分析、个股分析、理财教学等信息。这些综合的数据源通过系统的采集、和页面集成的处理,最终展现给用户。图4描述了多数据源集成的流程。

证券信息范文篇6

一、我国证券业构建信息隔离监管制度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2006年以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复苏,市场对投资研究的需求大增,研究报告的影响力日益显著。证券研究部门和证券分析师在公开场合或以研究报告等形式,披露或透露未公开信息或不实信息,导致股价异常波动的案件也逐渐增多,对市场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

上述情况反映出我国证券业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存在弱化问题,为此而设的业务隔离措施未取得应有监管效果。投资研究独立性降低的诱因主要在于利益冲突,但专门用于解决证券业利益冲突和内幕交易的信息隔离监管制度,我国当前尚未构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亦未能引起人们足够重视,这也是致使相关案例逐渐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信息隔离监管制度缺失造成的后果可能是非常严重的。以美国教训为例,在1990年代末21世纪初以网络等高科技股为代表的美国股市牛市初期,其信息隔离的实施和利益冲突的防范主要依靠自律。为追求利润,投资银行鼓励研究部门发表利好研究报告,分析师投资建议也以做多为主。泡沫破裂后,分析师信誉大跌,其研究分析被称为“泡沫添加剂”。大案频发,众多著名投行被重罚,直接导致美国信息隔离监管规则被全面修订,并引发了世界范围内信息隔离监管立法的新革命。

我国目前市场环境与条件与美国当时类似——牛市初期、投资研究日益受到各方重视、研究部门地位提升、研究机构定位向内外兼顾或对外服务为主转化、对投资研究独立性和客观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信息隔离监管规范缺失、对相关部门与人员利益冲突的监管依据不足、监管力度不够等。从美国问题爆发的发展历程看,我国当前已经具备了滋生和酿发此类大案要案的土壤。信息隔离监管很可能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成为助长股市虚假繁荣,影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一个潜在重大风险点。

二、从信息隔离监管制度的根源看我国构建该制度的必要性

利益冲突,特别是证券分析师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是信息隔离制度产生、存在和不断发展的根源。

证券分析师面临的利益冲突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1)来自分析师所在公司的压力。以综合类证券公司为例,其收入通常来自经纪、投资银行和自营三块,每一块业务都可能给分析师带来利益冲突。如在经纪业务方面,分析师如果写“乐观”报告,提供购买建议,便可以增加交易量获取更多佣金;在投行方面,因分析师是许多投资银行业务的重要参与者,投行部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薪酬;在自营业务方面,分析师所在公司可能持有大量分析师负责分析的股票,在分析师推荐买入某公司股票时,其所在机构可能正在私下抛售该公司股票。(2)证券分析师因所分析的目标公司管理层压力带来的利益冲突,主要体现在由于分析师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及时获得目标公司的新信息,所以,分析师不可避免地需要与目标公司管理层合作,否则很可能会失去和目标公司管理层交流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师所分析的目标公司管理层可能会对分析师施加压力,要求分析师有利于该公司的研究报告。(3)机构投资者客户的压力也可能导致证券分析师利益冲突。出于失去机构投资者业务的担心,公司可能不允许分析师影响机构投资者证券组合的负面报告。(4)分析师个人投资导致的利益冲突。有关研究和分析指出,当分析师持有其分析的股票时,他们很可能通过建议投资者购买这些股票从而抛出自己所持股票获利。

目前,我国证券分析师除了因《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规定禁止证券公司从业人员持有、交易证券,使其表面上无需面对第(4)项压力外,前三项压力一样不少。但对于第(4)项,由于当前分析师通过亲朋好友间接投资证券的情况现比较普遍,这种隐性利益冲突造成的危害同样不可小觑。

综前所述,为有效防范利益冲突,尽快构筑我国证券业的信息隔离监管制度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三、我国构建证券业信息隔离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

1.厘清信息隔离、风险隔离和业务隔离的涵义及其区别

我国证券业构建信息隔离制度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证券业界现普遍将信息隔离和风险隔离两种隔离制度混同,或统称业务隔离,在概念上对信息隔离认识不清,重视不足。

由于我国金融业以前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业务隔离、信息隔离和风险隔离三者混用并未造成多少不便或严重后果。不过,随着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逐渐推进,尤其是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复苏,如果继续对业务隔离、信息隔离和风险隔离不加区分地混同使用,对立法者或监管者而言,可能导致其对各种隔离缺失引发的风险估计不足,对针对信息隔离和风险隔离的各自特点,制定不同监管规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致使的法律规范定位模糊,具体条款无法“有的放矢”,难以发挥真正监管作用,取得有效监管效果;对被监管者而言,法律概念界定不明,一可能令其无所适从,二可能为其“钻法律空子”逃避监管提供可乘之机。

因此,厘清信息隔离、风险隔离和业务隔离三个概念,是建立信息隔离监管制度的基本前提。

根据国际通行定义,信息隔离又称中国墙(ChineseWall)或信息长城,它是为控制或隔离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流动,防止利益冲突和内幕交易的发生,而在综合性金融机构内部设置的一系列隔离机制。风险隔离又称防火墙(Firewall),泛指金融集团内实现异业(如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风险隔离的各种制度和技术屏障。1987年,美联储主席阿兰·格林斯潘第一次正式提出了“防火墙”的概念,当时它被特指为“限制银行与证券子公司之间的交易,尤其是信用交易的措施”。业务隔离则是实现风险隔离和信息隔离的主要手段,属于风险隔离和信息隔离之下的具体实施类术语,与前两者并不处于同一级别。

2.现行相关法律规范存在的问题

信息隔离概念界定不严格、涵义模糊所导致的直接法律后果,是专门性法律规范缺失,现行规范针对性差。

我国特别针对信息隔离或利益冲突的专门性法律规范,目前处于空白状态,只有零星条款散见于有关隔离制度的法律规定中,而这些规定又普遍存在信息隔离、风险隔离和业务隔离概念混淆、使用混乱问题。在14件现行有效的法律文件中,出现了“隔离”、“隔离措施”、“业务隔离”、“信息隔离”、“隔离墙”、“防火墙”乃至“物理隔离”等诸多称谓,其内涵时宽时窄,时而交叉,时而重叠。因此,监管部门在实践中经常面临监管依据不足甚至“无法可依”的困境,无法进行有力监管从而有效遏制这方面利益冲突及内幕交易行为的产生。

四、海外信息隔离监管制度经验借鉴

1.海外信息隔离监管制度发展历程

海外信息隔离监管制度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末,是产生和推广阶段。信息隔离制度最早始于美国美林公司内幕交易案。1968年,美林公司在为道格拉斯航空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发行担任主承销商时,获知该公司赢利将出现意外下降。美林公司的承销部擅自将这一信息披露给了机构销售部,后者又将这一内幕信息透露给其他客户,得知该信息的客户在信息公开前将所持的道格拉斯公司股票悉数抛尽并进行该股票的卖空交易。美国证监会(SEC)以美林公司违反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反欺诈条款为由对其提起诉讼。美林公司在与SEC达成的和解协议中表示,愿意接受SEC的行政处罚,同时愿意“制定、实施和保证遵循新的程序规则,为内幕信息提供更加有效的保护,以免其被泄露”。为实施所谓“新的程序规则”,美林公司作了如下声明:“禁止承销部任何成员泄露在讨论或谈判某公司证券的公开或私下发行过程中从该公司处获得的、未对广大投资公众公开的信息,但对下述人员透露者例外:注册管理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注册管理机构的法律部、就该拟定发行的证券与承销商直接相关的人士、研究部人员以及承销团其他共同承销人的包买部门。”

这一机制在金融机构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建立了一道信息隔离屏障,当时媒体将其比喻为“信息长城”或“中国墙”,这就是信息隔离制度的由来。自美国“信息长城”开始,以业务隔离为主要监管手段的自律性信息隔离监管制度逐渐被各国所采用。

第二阶段,从进入21世纪后至今,是信息隔离监管制度全面发展阶段。在该阶段,受大案频发、后果严重等因素刺激,信息隔离监管措施在广度、深度和缜密程度上均有广泛发展,除继续强化原有各业务部门之间的隔离措施(如研究部门只能在特定条件下通过第三方与其他部门进行间接沟通)外,监管范围还扩大到对关联人员交易行为、分析师公开露面、分析师薪酬和汇报途径等多方面的限制。

美林公司此次又成为引发信息隔离监管制度全面改进的导火索。2001年,因怀疑美林公司未遵守证券分析职业道德,不实证券分析,误导投资者,纽约州司法部长(NewYorkAttorneyGeneral)艾洛特·斯皮策(EliotSpitzer)开始对美林展开调查。在调查中,斯皮策发现:虽然绝大多数华尔街的金融机构都有自己严格的安全措施,但是不执行这些政策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且,分析师就算犯错,也不会得到严重惩罚。“很明显,在我们调查许多公司文件的过程中,没有发现公司采取任何对策,来制止这些违反公司内部规定,甚至州或国家法律的行为。”他掌握的一项有力证据是美林前首席网络投资分析师亨利·布洛杰特(HenryBlodget)2000年10月20日发出的一封内部电子邮件。在该邮件中,布洛杰特称某网站股票为“一堆垃圾”,但美林并没有就此向投资者发出警告,反而积极向大家推荐这只股票。经过11个月的调查,2002年5月,纽约州司法部与美林公司达成和解协议。根据该协议,美林公司支付了1亿美元罚金,同意进行“结构改革”,把分析师与投资银行业务完全隔离,停止允许投资银行帮助确定市场分析师的年薪,禁止分析师故意抬高美林某些客户的股票评级或故意贬低非客户的评级。此后,包括SEC在内的各监管机构开始对华尔街自相矛盾的股票分析进行调查。被调查的机构主要为包括美林公司在内的各著名大型投资银行,如高盛、摩根斯坦利、所罗门美邦、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等。2003年4月,SEC了和解协议,华尔街10家著名投行最终共被罚款14亿美元。

在此过程中,SEC发现违规问题主要是由投资银行部门及其雇员与分析师的接触引起的。为保证分析师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切断分析师与投资银行业务的关系,在美林事件后,美国证券交易商协会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修改了各自规则,加强了对分析师个人及其关联人员投资行为的监管,证券公司的研究部门和投资银行部门之间开始实行更为严格的信息隔离制度,如由专门部门(一般是法律部或监察部)负责处理研究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

此后,国际证监会组织也开始重视分析师的利益冲突问题,于2003年9月发表了关于卖方分析师利益冲突的专门报告及原则声明。得益于国际证监会组织的推动,研究机构和分析师利益冲突问题受到各国和地区的重视,日本2004年由证券业协会了相关行业规范,香港证监会于2004年新增了专节规定,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澳大利亚证监会也补充完善了信息隔离的特别监管措施。

2.海外信息隔离监管规范的主要内容

海外信息隔离监管规范的集大成者,当属美国。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2002年规则最为严格缜密,极其细致地规定了有关各方的具体行为限制和相互关系,这应该与美国两次均为证券行业信息隔离和利益冲突弊端爆发之地有关。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相继借鉴美国规范,颁布了各自的法律或行业守则。国际证监会组织亦于2003年了《处理卖方分析师利益冲突的原则声明》,明确了八大原则,并为香港证监会所参照使用。

上述海外信息隔离监管规范中,尽管宽松或严格程度不同,但一般都包括了以下内容:(1)监管对象的适用范围;(2)对证券分析师个人交易的监管;(3)对证券分析师关联人范围的确定;(4)证券分析师关联人交易监管措施;(5)证券分析师所在公司的财务权益和商业关系;(6)研究部门、投资银行部门及目标公司之间的关系;(7)静默期;(8)证券分析师的汇报途径和薪酬;(9)对分析师在公开场合露面的监管;(10)披露标准;(11)书面监察程序;(12)处罚措施。

五、对我国制定证券业信息隔离监管规范的建议

信息隔离监管规范是我国证券业构建信息隔离监管制度的基础,也是信息隔离监管制度得以体现和贯彻的基本载体。对于我国应如何制定专门性信息隔离监管规范,下述建议可供参考:

1.规范的名称。建议采用“处理证券投资研究利益冲突指引”等突出“利益冲突”的名称。这样一可便于理解并避免概念混淆,二能够突出问题根源与实质,三可以全面拓宽传统信息隔离的监管范围和监管手段。此外,该类名称也比较符合现阶段国际相关立法潮流。

2.规范的基本框架和具体条款。建议可参考香港经验,即以国际证监会组织八项原则为基本框架;对每项原则下的具体条款,可综合借鉴各国和地区规定的主要内容,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加以规定。

证券信息范文篇7

证券信息披露标准综述

信息披露制度也称为信息公开制度,是指证券市场上的相关主体为保障投资者利益而在证券的发行、上市和交易等环节中,依照法律、证券交易所等规定,以一定方式将公司的经营、财务等信息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地向证券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公开的法律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来源于英国,英国普通法体系中的合同法和侵权法最早出现了虚假陈述的概念,之后英国公司法和证券法采纳了这个概念,并将其与证券监管和保障信息公开相结合。受英国普通法体系的影响,美国通过《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确立了信息披露制度在证券市场的核心地位,其后又不断通过相关判例进行完善,保障美国证券市场的繁荣发展。我国证券信息披露制度主要借鉴的是英美法系证券市场的经验,但是对于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标准和“重大性”标准,学界还存在争议。真实性标准存在“客观真实说”和“法律真实说”;而对于“重大性”标准存在两分化,即“证券价格标准”和“投资决策标准”两种标准并存。目前认定披露的信息是否构成虚假陈述应当从信息的真实性和重大性两方面考察。(一)“真实性”标准真实性是要求上市公司对所披露的信息准确无误,披露的信息应当与公司的经营、财务状况实际相吻合。在理论上,证券信息披露得越充分,证券价格才越贴近实际。2003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该《规定》第17条对虚假陈述的界定是以“客观真实”或“客观事实”作为衡量标准,要求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对重大事件的披露若违背“事实真相”,则认定存在虚假陈述。这里的“客观真实说”认为:在司法实践活动中,人们对案件的认识应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当人们运用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认识达到了与客观的实际情况相符合时才是真实的。而法学界对真实性却持有另一种观点——“法律真实说”,法律真实是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证明过程中,运用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应符合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达到从法律的角度认为是真实的程度。法律真实对客观真实而言具有以下特征。1.法律真实是一种相对的真实。司法证明所确认的事实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客观发生或存在的事实,证明标准只能接近客观真实。以法律事实为标准,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司法活动高效准确地进行,这也正是客观真实所欠缺的。2.法律真实更注重程序真实。程序真实指的是证明活动在证明规律的要求下进行,证明活动的过程符合程序理性。实质真实和程序真实是相互融合的一体,在民事诉讼活动中,程序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尤其是其内在的独立价值比实质真实更具有操作性。3.法律真实更具标准可行性。法律真实所要求的证明标准没有客观真实要求那么高,而这恰恰是法律真实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前提。从方法论角度看,在实践中很难以客观真实本身作为衡量标准,在案件事实不能得到完全证明的情况下,基于公正和效力的原则,证明活动寻求的是以“最大限度符合客观事实”为要求的衡量尺度。4.法律真实具有价值判断的属性,任何实体法律规范都有其立法宗旨和价值理由。任何实体法规都是对一定利益集团的某种需要的肯定或否定,这就是立法赋予法律规范的价值判断,法律通过对社会利益的保护或遏制来维持社会秩序的政策运行,因此法律真实是事实真实与价值判断的复合体。通过对“客观真实说”与“法律真实说”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客观真实是判定证据是否真实且充分的结合体,是司法实践追求的目标。但客观真实的历史性、司法人员的理性及司法实践所固有的价值属性使客观真实在实践上具有笼统性,操作性差。而法律真实则代表了一种典型的法律家思维,在这个思维下人们所关注的是程序能否遵循,规则是否被实施。并且法律真实更具有实践上的可操作性,是一种现实的标准。(二)“重大性”标准1.“重大性标准”的历史沿革。重大性标准最早见于美国《1933年证券法》,之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简称SEC)规则以及法院判例将“重大性”标准具体化并得以演绎发展。20世纪60年代,“重大性”标准主要围绕着利用未公开的与公司发展重要相关的内幕交易展开的,后来又成为因为并购前的谈判及其他收购活动而引起的。在这期间,SEC将“重大性”标准定义为“一个理性投资者在决定是否购买注册证券时会认为该信息是重要的实质可能性。”与“重大性”标准相关的著名规则是美国SEC通过的10b-5规则,用来弥补证券法律反欺诈条款的漏洞。10b-5规则对下列行为作了禁止性规定:(1)欺诈性手段和计谋;(2)对重大事实的不实说明和遗漏;(3)具有欺诈或欺骗作用的行为和做法。但规则并未明确界定“重大性”的含义。2.“重大性标准”的经典判例与发展。美国证券法是由美国国会制定的证券成文法和法院指定的证券判例法组成的。信息披露的“重大性”标准正是在美国多元化判例的背景下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在1968年SEC.v.TexasGulfSulphur案中,美国联邦法院确立了“重大性”的三个标准:(1)其性质不同寻常,该信息的披露会导致市场价格的变化;(2)事件可能会影响公司的未来并且可能影响投资者的购买、出售或持有的证券;(3)基于合理和客观的考虑,其会影响证券价格。1976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TSCIndustriesv.Northway一案中则基本确立了一个为后人所普遍引述并被许多法院所接受的“重大性”的标准——“某个信息在一个理性投资者决策如何投票时可能是重要的,该信息就是一个重大的信息”。随后在1988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BasicInc.v.Levinson”案中认为,应当衡量发生该事实的可能性和该事实可能对公司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作出判断。事实的重大性完全取决与理性投资者如何看待未公开或不实公开的信息。本案的意义在于最高法院明确了对信息的“重大性”判断必须因案而异。2004年,美国法院在审理“福特汽车公司案”时,秉承了Basic案的审判思路,并且进一步将信息分为“软信息”和“硬信息”。前者是指不确定和未经证实的信息。鉴于目前不存在任何规则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此类信息,因此公司有权决定是否披露或部分披露“软信息”,即使不披露也不构成蓄意隐瞒。本案的原告无权仅依据福特汽车公司未能“适当地披露软信息”就提起证券虚假诉讼。当然,如果原告未能从被告披露的历史财务报告这样的“硬信息”中寻找出被告的“不当陈述”,则另当别论。

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

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是我国进行证券监管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强制性信息披露可以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不利后果,增强投资者信心,同时也能对证券内幕交易和虚假陈述等违规行为进行约束和事后惩罚。我国目前尚未就确立这一制度得出明确的结论,有关证券市场监管的理论和实践尚处于游离于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和实质性审查制度之间的状态。对于如何推行信息披露制度,国内外理论也存在争议。(一)反对派的主要观点从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出现起,反对声音不绝于耳。该观点认为单行证券法中的有关强制性信息披露规定在事实上是没有用的,而且在道德观念上也有碍于诚实的企业、商人行为。仅仅通过信息披露是不够的,应通过证券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对信息披露的自我调节,不应以法律强制执行去做不愿意的事情。另外,政府也应该对在资本市场上筹资的公司进行实质性的审查。从市场监管的角度分析,强制和监督发行人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也会大大增加其管理成本,对投资者和证券市场并非会有显著成效。(二)支持派的主要观点支持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公平原则的考虑。在非强制性信息披露的市场环境中,公司有权对披露的信息进行选择,这种披露可以使接受信息者利用该信息获取利益,而损害不能接近该内幕信息的投资者。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效率原则的考虑,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自行搜集上市公司公开的有关信息成本高昂,且获取的信息参差不齐,必然会对上市公司股票市场价格产生影响,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极大危害。另外,对于反对强制性信息披露,而支持自愿性信息披露制度的观点也是存在一定偏见的。(1)信息披露制度除了要求发行人披露信息外,还要求所披露的信息具有完整、真实和及时性。而自愿性信息披露没有法律的强制力保障,充其量只能做到信息“披露”;(2)证券市场稳健运转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并不是信息披露制度所独立支撑的,即使建立了完整的信息披露制度,也难以防止证券市场投机倒把的行为。(三)有效市场假设理论在现代金融经济学理论中,有效市场假设理论是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美国芝加哥大学财务学教授EugeneFama是该理论的集大成者。有效市场假设理论认为,“如果有用的信息以不带任何偏见的方式全部在证券价格中得到反映,那么可以认为市场是有效的。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价格的变动并不存在内在联系,而且除了相关的信息外,所有不相关的信息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有效市场理论表明了上市公司层面的财务信息的披露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是保证市场有效性的工具。Fama按照证券价格的历史信息、公开信息和内幕信息的作用程度总结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将有效市场分为弱势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和强式有效市场三个类型。弱势有效市场是指股价充分反映了历史信息,否定了内幕交易等方法,认为图标或技术分析是无效的;半强式有效市场是指股价能够反映已公开的信息,证券价格的形成反映了投资者对所有公开信息的判断;强式有效市场是指股票价格除了反映历史信息和公开信息外,还反映了内幕信息,如企业未来发展规划等,任何人都不可能通过信息获取超额收益,信息是完整对称的,市场达到了理想的均衡状态。事实上,市场并不可能完全充分有效,纷纷扰扰的各种“噪音”使得市场的基本面价值及其派生信息无法充分地在股价上得到体现,于是研究证券市场的专业性机构和人员仍有存在的价值,这就是反对“有效资本市场假设”理论的学者们提出的“噪音理论”。当然,有效市场假说理论为政府以强制力介入证券市场以及包括财务预测信息的监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指明了方向。综上,没有充分信息披露的证券市场,必然会是充满欺诈与陷阱,法律的作用在于强制维持一种公正从而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及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转。

预测性信息披露及其免责事由

证券信息范文篇8

[关键词]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

当今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同时信息技术也在快速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及趋势。证券行业是高度信息化行业,证券公司作为证券行业的主要参与者,其信息化发展亦是如此。中国证券行业发展的驱动力是证券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其广泛应用。本文对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与重点。

90年代初,以沪、深两个交易所成立作为标志,中国证券业开始了实质性的起步。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交易技术手段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成功建立了全国性的交易网络系统,1990年深交所证券市场完成了柜台交易向场内集中交易的转变,中国证券市场在短短十年时间经历了柜台交易所集中交易和无形化网上交易阶段。到2003年我国证券市场市价总值42457亿元,但是与国外相比较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管理与决策系统、风险监控系统、信息咨询服务系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证券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围绕着公司所从事的业务进行的,目前国内证券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总部管理,在中国,证券业内许多券商的总部是发展相对较弱,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技术的局限。总部管理就是总部对各营业部进行有效经营监督,有效地避免风险。第二个重点是虚拟化,经营的虚拟化是指证券交易系列流程可通过信息终端远程进行。虚拟化的远程证券经营体系带来的更直接的一面是营运成本的大幅下降和现有的证券交易模式的改变。另外还有灵活多变的资产管理系统也是进行风险定量分析和控制的有效工具,日渐成为大资金投资管理的有效手段和发展趋势。风险控制系统也是未来证券公司生存的根本。

二、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

就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来说,首先是信息化系统管理水平无法保障安全性、重复建设,资源和资金的严重浪费和系统效率低,业务创新能力差,信息比较分散,很难提高服务水平。传统交易系统的过度竞争和新业务系统的极度缺乏,中国的证券信息化发展中某些证券IT产品的功能和实用性存在缺陷,以目前数据仓库产品为例,目前的数据仓库仍然带有强烈的技术色彩,集中于现有状况的诊断,作为技术部门进行应用分析,无法与经营机构需求相适应,而在仅有技术特征情况下只能成为电子化的报表系统,所以该类信息产品的功能和性能需进一步加强。

其次是信息化发展对证券公司的业务优势没有足够的保护,证券公司作为证券市场交易的中介主体在面对客户时变得电子化,反而忽视自身业务优势的保留,陷入价格战。围绕客户端的创新使得证券公司与合作有关的关联方对客户的影响力增大,证券公司没有对单个券商的业务优势予以保护,客观上对任何有优势的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种状况下,对证券公司而言,技术创新的时间优势短暂,业务优势丧失;对客户而言参与意愿减弱。最终结果只能是证券公司削价,客户自然流动。同时证券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客户服务所存在的业务上的需求被技术开发商遗忘。这就要求证券公司在进行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与技术的结合,增强总部的集中控制力,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三、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策略探讨。

在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证券业中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己经成为证券业关注的焦点。就证券公司的发展中策略来说,首先要建立集中交易平台,以客户为中心的新一代信息系统,整合公司的资源,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下,证券公司信息化整合不可避免,证券公司集中交易即实现数据的集成和应用系统的整合。证券公司集中交易系统其组成主要是由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通讯平台和集中经纪业务系统客户端等四部分组成,有利于降低证券公司交易成本和总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更有利于创建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另外证券公司应在业务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建设数据仓库,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其次是进一步发展网上证券,着眼于充分发挥网上交易的低成本优势,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要进一步完善网上证券,侧重于服务的深度,着眼挖掘现有服务手段、业务内容及信息系统的潜力,强调个性化服务,通过对客户个体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提供有效信息指导业务,基于因特网的自动服务与人工服务相结合为客户提供更加友好及时的交易服务,进一步完善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等技术,网上证券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目标,形成网上服务为中心的综合业务平台,对证券客户提供电话、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渠道享用证券交易,信息查询等服务。公务员之家

最后是进一步加强银证合作,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银行和证券业迫切需要实现规模经营,从而促使银证合作得以迅速发展。证券公司交易系统与银行储蓄系统相联接,客户通过证券公司或银行的证券交易系统进行委托买卖,并通过在银行完成资金清算。目前的银证合作模式分为总平台模式和分平台模式两大类。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银行与证券业务融合的趋势已不可避免,证券与银行的业务还有更大的合作空间,双方以各自优势为基础联合拓展新业务,形成银证业务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新局面。还要注意构建适合未来发展的证券公司广域网,满足高可靠、高智能、高性能、高安全性和管理性的要求,为集中交易、网上交易、银证合作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网络基础。

证券信息范文篇9

一、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与重点。

90年代初,以沪、深两个交易所成立作为标志,中国证券业开始了实质性的起步。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交易技术手段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成功建立了全国性的交易网络系统,1990年深交所证券市场完成了柜台交易向场内集中交易的转变,中国证券市场在短短十年时间经历了柜台交易所集中交易和无形化网上交易阶段。到2003年我国证券市场市价总值42457亿元,但是与国外相比较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管理与决策系统、风险监控系统、信息咨询服务系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证券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围绕着公司所从事的业务进行的,目前国内证券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总部管理,在中国,证券业内许多券商的总部是发展相对较弱,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技术的局限。总部管理就是总部对各营业部进行有效经营监督,有效地避免风险。第二个重点是虚拟化,经营的虚拟化是指证券交易系列流程可通过信息终端远程进行。虚拟化的远程证券经营体系带来的更直接的一面是营运成本的大幅下降和现有的证券交易模式的改变。另外还有灵活多变的资产管理系统也是进行风险定量分析和控制的有效工具,日渐成为大资金投资管理的有效手段和发展趋势。风险控制系统也是未来证券公司生存的根本。

二、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

就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来说,首先是信息化系统管理水平无法保障安全性、重复建设,资源和资金的严重浪费和系统效率低,业务创新能力差,信息比较分散,很难提高服务水平。传统交易系统的过度竞争和新业务系统的极度缺乏,中国的证券信息化发展中某些证券IT产品的功能和实用性存在缺陷,以目前数据仓库产品为例,目前的数据仓库仍然带有强烈的技术色彩,集中于现有状况的诊断,作为技术部门进行应用分析,无法与经营机构需求相适应,而在仅有技术特征情况下只能成为电子化的报表系统,所以该类信息产品的功能和性能需进一步加强。

其次是信息化发展对证券公司的业务优势没有足够的保护,证券公司作为证券市场交易的中介主体在面对客户时变得电子化,反而忽视自身业务优势的保留,陷入价格战。围绕客户端的创新使得证券公司与合作有关的关联方对客户的影响力增大,证券公司没有对单个券商的业务优势予以保护,客观上对任何有优势的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种状况下,对证券公司而言,技术创新的时间优势短暂,业务优势丧失;对客户而言参与意愿减弱。最终结果只能是证券公司削价,客户自然流动。同时证券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客户服务所存在的业务上的需求被技术开发商遗忘。这就要求证券公司在进行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与技术的结合,增强总部的集中控制力,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三、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策略探讨。

在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证券业中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己经成为证券业关注的焦点。就证券公司的发展中策略来说,首先要建立集中交易平台,以客户为中心的新一代信息系统,整合公司的资源,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下,证券公司信息化整合不可避免,证券公司集中交易即实现数据的集成和应用系统的整合。证券公司集中交易系统其组成主要是由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通讯平台和集中经纪业务系统客户端等四部分组成,有利于降低证券公司交易成本和总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更有利于创建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另外证券公司应在业务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建设数据仓库,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其次是进一步发展网上证券,着眼于充分发挥网上交易的低成本优势,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要进一步完善网上证券,侧重于服务的深度,着眼挖掘现有服务手段、业务内容及信息系统的潜力,强调个性化服务,通过对客户个体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提供有效信息指导业务,基于因特网的自动服务与人工服务相结合为客户提供更加友好及时的交易服务,进一步完善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等技术,网上证券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目标,形成网上服务为中心的综合业务平台,对证券客户提供电话、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渠道享用证券交易,信息查询等服务。

最后是进一步加强银证合作,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银行和证券业迫切需要实现规模经营,从而促使银证合作得以迅速发展。证券公司交易系统与银行储蓄系统相联接,客户通过证券公司或银行的证券交易系统进行委托买卖,并通过在银行完成资金清算。目前的银证合作模式分为总平台模式和分平台模式两大类。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银行与证券业务融合的趋势已不可避免,证券与银行的业务还有更大的合作空间,双方以各自优势为基础联合拓展新业务,形成银证业务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新局面。还要注意构建适合未来发展的证券公司广域网,满足高可靠、高智能、高性能、高安全性和管理性的要求,为集中交易、网上交易、银证合作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网络基础。

证券信息范文篇10

摘要:证券交易行情信息是经过证券交易所整理、编排的信息集合体,本质上是数据库。我国著作权法和证券法都没有明确证券交易所交易信息产权的法律性质和权利内容,无法提供充分的法律保护。证券交易信息产权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的财产权利,法律应当给予“特殊权利”保护,数据库制作人证券交易所享有复制权和再利用权。

关键词:证券交易信息行情信息数据库特殊权利

一、启发性案例[1]

2006年8月以来,一个关于证券交易信息的案件引起了证券市场的轩然大波,并在法学界引发了热烈讨论。2006年8月底,上证所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简称“上证所信息公司”)向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依法解除原告与被告新华富时指数有限公司(简称“新华富时公司”)签订的《证券信息许可使用合同》及其附件,并追究新华富时公司的违约责任。

上证所信息公司是上海证券交易所证券信息的独家全权经营机构,代表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使用、、传播上海证券交易所行情信息的单位签订有关合同,收取相应的授权费用。2005年12月,上证所信息公司与新华富时公司签订了《证券信息许可使用合同》。根据许可合的相关规定,原告许可被告利用上海证券交易所实时股票行情编制指数。但是,许可合同第五条同时约定,被告未经原告许可,不得将全部或部分上证所证券信息传播到许可证指定以外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及用于许可证指定以外的任何地方和用途,不得许可他人使用和开发衍生产品。

上证所信息公司诉称,新华富时公司在未获得上证所信息公司书面许可的情况下,擅自许可第三方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以基于原告提供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实时行情编制的中国A50指数开发中国A50股指期货金融衍生产品,并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这一行为违反了许可合同第五条的规定,已经构成违约。

2006年10月11日,该案正式开庭审理。目前,案件仍在审理之中。本案引起了法学界的广泛关注,已经从普通的商业合同纠纷变成了金融信息维权讨论。对于本案,由于上证所信息公司与新华富时公司之间签订有信息许可使用合同,可以依照《合同法》的规定来处理。但是,如果与证券交易所没有订立许可使用合同的其他人未经交易所许可对证券交易行情信息进行复制、摘录、改编或者再利用,证券交易所能否追究其侵权责任?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侵犯的是证券交易所的何种权利?答案尚不清楚。在实践中,恰恰是这类行为最令证券交易所头疼,交易所会员公司和信息经营商在获得交易信息后转发给其他人或者以其他方式利用信息是目前交易信息侵权的主要方式[2]

因此,不管这个案件的结果如何,有一个问题依然需要我们探讨:证券交易所对证券交易信息享有的权利是一种什么样的权利,它的法律性质如何?应当怎样加强对证券交易信息产权的法律保护?

二、证券交易信息的概念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证券交易信息。证券交易信息是指有价证券在证券交易所市场集中交易产生的、经过证券交易所整理、编排的市场交易数据、行情及因之而产生的其他相关信息,如证券的价格、报价及交易量、股价指数等等[3]。无论是对于证券交易所还是对于会员公司、信息运营商和投资者来说,证券交易的即时行情信息都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而延时行情信息则由于其时间上的滞后性商业价值衰减。在实践中,证券市场的参与者恰恰对于证券交易即时行情信息的产权归属和产权性质争议最大。因此,本文主要讨论证券交易即时行情信息产权的法律性质。根据2006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规则》第5.2.2条的规定,在交易日连续竞价期间,即时行情内容包括:证券代码、证券简称、前收盘价格、最新成交价格、当日最高成交价格、当日最低成交价格、当日累计成交数量、当日累计成交金额、实时最高五个买入申报价格和数量、实时最低五个卖出申报价格和数量。[4]

为了进一步说明证券交易行情信息的范围,笔者从新浪网上随机下载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浦发银行(股票代码600000)2006年11月1日的实时交易行情。

在证券市场上,单个的交易指令或交易信息对投资者是没有意义的,投资者无法根据孤立的信息来做出理智的、合乎逻辑的投资判断[5]。所以,本文所指的证券交易行情信息事实上是指交易信息的集合体,而且是经过特殊程序编辑(比如集合竞价规则)过后产生的不问断的数据流。因此,从证券交易信息的产生过程、存在形态上看,证券交易行情信息事实上是一种数据库。

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依赖于及时、准确且完整的交易信息,如何和管理证券市场中产生的交易信息关系到市场的发展[6]。证券交易信息是由证券交易所收集、编排和公布的,从经济学和组织理论的角度分析,证券交易所的根本在于证券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交易信息[7]。因此,证券交易信息的财产权对证券交易所的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这也是2005年新修订的《证券法》明确证券交易所对交易信息的专有权的意义所在。

三、现行法律对证券交易信息

保护的不足

(一)著作权法保护的不足

我国著作权相关立法并没有关于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明确规定,但是2001年修订的《著作权法》第十四条对“汇编作品”提供了法律保护: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断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为汇编作品,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根据该条规定,对于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其他材料进行汇编所形成的成果也可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但是前提条件是数据汇编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应当体现独创性。同时,需要明确的是,《著作权法》对于数据汇编的保护只及于数据的选择和编排,不及于其中的数据本身。因此,数据汇编的构成成分是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其他人可以自由使用数据汇编中的数据或事实,只要他没有使用受到保护的选择和编排。

但是,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作品传播和利用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的复制、传播的成本越来越低,速度越来越快,操作越来越方便,对于数据汇编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在信息经济时代,不构成作品的信息也会有财产性价值;并且,当信息量非常大时,很难判定对于局部信息的使用是否侵犯了著作权。但是,著作权法依然固守作品的“独创性”原则,没有考虑到数据汇编所包含的商业价值,并提供相应的保护。

证券交易所可以援引《著作权法》第十四条关于“汇编作品”的规定来保护行情信息,这是因为,证券交易行情信息是在证券交易所市场集中交易产生的,并且经过了证券交易所的整理和编排。但是,《著作权法》提供的保护依然不足,因为只有证券交易所在行情信息数据的选择和编排上体现了独创性才能被认定为汇编作品,即便是证券交易所即时行情信息可以认定为《著作权法》第十四条规定的“汇编作品”,《著作权法》也不会保护行情信息中的数据和信息本身。事实上,行情信息数据库的独创性也很难得到认定。因为数据库的核心价值在于所采集的信息内容,其采集的内容越全面价值就越高,但内容越全面就必然使编辑者对信息的选择余地越少,最终导致独创性越低,这种有别于普通作品的特点造成了现实需要与法律规定的直接冲突,就是信息量越大、越全面的数据库就越可能得不到著作权保护。[8](二)证券法保护的不足

由于著作权法对证券交易行情信息保护不足,证券交易所不断寻求其他法律保护方式。2005年10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证券法》加强了证券交易即时行情信息的保护。该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未经证券交易所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证券交易即时行情。证券监管机关、证券交易所认为,该条确立了证券交易所对证券交易即时行情的信息专有权,有利于维护证券市场交易秩序,也利于证券交易所开拓信息产品服务。[9]

但是,该条对证券交易即时行情信息所提供的保护仍然是不足的。首先,这个条文应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该条第一款规定:“证券交易所应当为组织公平的集中交易提供保障,公布证券交易即时行情,并按交易日制作证券市场行情表,予以公布。”在这个语言环境下,第二款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证券交易所许可证券交易即时行情。

因此,该条授予证券交易所的只是独家证券交易行情信息的权利,并没有明确赋予交易所对于行情信息的所有权,《证券交易所交易规则》所主张的信息所有权缺乏法律依据[l0]。其次,证券交易信息产权法律制度的核心价值目标是明确证券交易信息产权的归属和法律性质,虽然该条明确了证券交易所对证券交易即时行情信息享有一定的权利,但是《证券法》和其他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这种权利的法律性质和权利的内容。《证券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第二款在赋予证券交易所“”交易信息的权利,但是对于这项权利的内涵没有做界定,例如,证券交易所是否有权禁止他人提取行情信息的部分或全部内容或者进行再利用,证券法对此没有明确规定。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与证券交易所及其所授权经营证券信息的公司缔结合同的当事人,证券

交易所可以依照合同来主张违约责任。可是,如果合同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侵犯了证券交易所的信息专有权,证券交易所能够主张何种侵权责任?换句话说,第三人侵犯的是证券交易所对证券交易信息享有的何种权利,著作权还是其他种类权利?对此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这也是上证所信息公司诉新华富时公司一案引发热烈讨论的原因所在。

四、新型的财产权利一一数据库“特殊权利”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著作权法还是证券法都没有清晰界定证券交易行情信息产权的法律性质,对证券交易所交易信息产权提供充分的法律保护。在现代社会,信息作为无形财产的一种形式已被广泛接受,信息的生产、收集和编辑包含了信息产品制作人的“劳动”,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但是,信息产品可能不具有著作权法所要求的“独创性”。本文认为,证券交易行情信息产权是一种新型的财产权利,它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所有权,也无法纳入著作权或知识产权的范畴,而应当作为数据库受到法律的特别保护。需要指出的是,证券交易所主张其对交易信息享有所有权,这种认识容易产生混乱。事实上,证券交易所享有的应当是信息财产专有权,而不是信息所有权,因为有形财产所有权和信息财产专有权的具体内容有很大的不同,产权是不能等同于所有权的。

数据库是指由有序排列的作品、数据或其他材料组成的,并且能以电子或非电子方式单独访问的集合体[11]。数据库与汇编作品有一定的关联性,它不仅包括汇编作品,还包括不构成汇编作品的数据汇编。由于数据库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其开发、制作和维护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而其复制和侵权又十分简便,因此,法律应当对数据库制作人提供必要的保护。

目前国际上对数据库的保护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具有独创性的数据库提供著作权保护,但是,正如前面所分析的,著作权法所提供的保护不及于其中的内容。另一种是对数据库给予“特殊权利”(SuiGeneris)保护,目前这种保护方式已经在欧盟变成了法律实践。1996年,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制定了《关于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指令》(96/9/EC),对数据库提供全面保护。该指令最为引入注目的是给数据库提供了“特殊权利”保护。“特殊权利”是指一个数据库如果表明在其内容的获得、验证或显示中具有质量或数量上的实质性投资,其制作人就有权禁止他人摘录和(或)再利用数据库的全部或实质性部分。这里所说的投资并不仅指金钱投资,还包括时间、劳动、物力等方面的投入。

依据欧盟《关于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指令》,数据库制作人享有的特殊权利包括提取权和再利用权。数据库制作人有权禁止他人未经许可,永久或暂时地将数据库全部内容或者在数量上以及(或者)质量上的实质性内容转移到另一种介质上的行为;数据库制作人还有权禁止他人未经许可,以发行、出租、在线传输或者其他方式传输等方式向公众提供数据库全部内容或者在数量上以及(或者)质量上的实质性内容。除此之外,数据库制作人还有权禁止他人未经许可,重复地和系统地提取以及(或)再利用数据库的非实质性内容,但是与数据库的正常利用相冲突或者不合理地损害数据库制作人的合法利益的行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