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人物画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时间:2022-01-15 09:11:55

写意人物画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通过对当代中国人物画发展动态和目前高等美术院校中写意人物画专业教学现状的阐述,提出了部分高等美术院校中写意人物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中国写意人物画教学改革进行思考及分析。

关键词:高等美术院校;写意人物画;教学现状;教育教学改革

中国画在20世纪成就卓著,而其中以人物画更为突出,时代巨变和中西文化的融合乃是人物画变化发展之主因。我们应尽量扩展学术之疆域,突破地域、民族之局限,方能领略艺术之大美。古往今来,真正的艺术大家,无一不是既学传统,亦学西方,二者皆为精通的。反传统者彻底否定传统,照搬西方模式,认为只有彻底否定,方可重立传统。这种自认为立足于“现在”的思想,实则是对中国之“现在”认识匮乏之表现。而以郎绍君为代表的“中西融合”观点既不固守传统,亦不“全盘西化”,避免过于保守和偏激之弊端,这使我们看到:融合乃是长远之历程,切不可急功近利。就现实教学而言,我们高校教师对此体会颇深。

一、高等美术院校中写意人物画教学现状

回顾几十年的教学状况,高等美术院校写意人物画教学成绩显著。同时,大部分高等美术院校在写意人物画教学中亦存在很大的缺陷,究其原因大致如下:一是早期受苏联艺术的笼罩,中国画专业过分推崇素描光影写生,学生以线造型的意识较弱;二是在写意人物画教学中忽视对笔墨语言、形式感和形式法则的研究,忽视对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三是在教学中只强调传统,导致中国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狭窄,对西方艺术不了解;四是学生对写意传统理解的还不够,还处于表面模仿阶段;五是书法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高校往往更关注学生对传统的临摹与写生,对创作课往往强调不足。学生在四年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普遍缺乏对创作意识的培养,体现在写生中,其作品往往千篇一律,缺乏自己的独特感受。多数院校中国画课程设置单一,学生知识结构简单,对西方艺术的认识普遍不足,不利于学生从更高的视野来审视写意人物画发展的趋势,这一切均使写意人物画的创新和发展步履维艰。

二、写意人物画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1.中国画教学的困境

艺术类人才需求规模的增加导致高校扩招,引起生源质量普遍下降。近年来非常规性扩招,导致美术已并非为小型规模的教育,并且入学门槛的降低,考生基本功普遍不够扎实,依靠记画法、背套路而应试入学,何谈素质高下之说?此乃对高校美术教学造成影响的最初因素。盲目而又单一地进行素描、色彩的强化训练,导致中国画基础普遍匮乏,谈及中国画艺术观念则更是无所是从,从而给高校中国画的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这一切亦使中国的美术教育不讲民族艺术传统和国情,不自觉地用西画模式限制了中国画的发展。传统的师徒传授教学逐渐被大规模的学校教学代替,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画专业的基础课设置了素描课程,对我国20世纪以来的美术影响深远,更影响了近现意人物画的发展。苏式写实主义的创作思想、契氏素描以及当时为政治服务的宣传要求等等,涤荡了中国画的传统体系。故而,从全国美术院校的中国画教学看,主要问题是对传统主线的偏离,在“创新成为时代的要求”的冲击之下,凸显出松散性与随意性。因此,“回归传统本位”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写意人物画教学改革采取的措施

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符合高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必须对中国画教学进行改革,调整写意人物画教学课程安排,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首先,中国绘画最大的特点是讲究笔墨。笔墨作为中国画的表现手段,讲究书法入画,推崇书法用笔的趣味,“画到高度是写”,画画如同写字一般,这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艺术现象,更是西方艺术中所没有的特殊要求。其次,对画面形式感的培养,要求学生改变面面俱到的观察方法,进行有选择地观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个性。元代肖像画家王绎,主张要在“呼啸谈话之间”观察对方,不主张“正襟危坐”,其写像“非惟貌人之形似,亦具得人之神气”。画面形式感的培养亦需要画家的想象力,因为想象力是创造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想象力的人能搞好创作。要把想象力的训练作为造型基础来对待,可以通过看书、读画,随笔记下感受,做想象造型训练。通过小品练习可以培养创作才能。石鲁曾对向他请教创作的人提出要求,每天画一张小品画,推敲构图和研究笔墨。画的多了,在进行大创作时便可水到渠成。第三,中国画是以线造型的艺术。高校素描基础课的开设,完全用块面去塑造,这与中国人物画的造型要求相对立,学生在进行写意人物画学习时看不到线,不会概括凝练线条,线面打架,终究画不下去。中国画用线要求简练、概括,而基础素描以铅笔排线的方式造型,当转化为毛笔时就显得束手无策。这表面看是工具的不同,关键还在于教学要求。所以,要求学生从“素描眼光”向“国画眼光”的思维转变,强调以线造型和意象造型,我认为这是写意人物画教学应坚持的方向。第四,重视书法在写意人物画教学中的作用。书画相通,练习书法,不只是为了题款签名,更重要的是通过练字,深入研究线的艺术趣味和形式美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第五,开设的课程不仅要有西方美术史、美学、艺术概论,亦要有色彩构成、绘画形式语言等课程,加强学生们从写生向创作转换的能力培养,以及“以形写神”的精神性表达。不断地从中国画形式发展的本体论角度加以重新思考和审视,对整个教学体系的框架进行适度调整和完善,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三、写意人物画教学改革的思考

写意人物画专业的深化和教学改革的一体化发展,与高校教师的整体水平息息相关。教师不仅自己要画的好,亦需更高的学术思维和艺术主见。每一种臻于成熟的艺术,在历史的发展中都会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对写意人物画的教学改革,重在自身修养的提升,注重对学生人品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发散性、思考性和创造性学习,为学生拓展新视野,开创新体系,提升高校学生对写意人物画的整体把握,使每个学生享受写意人物画的创作乐趣和绘画的成就感。针对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当调整外语、政治课的比重,更多提倡以中国传统文化、诗词、曲艺等作为美学基础,提高学生国学及美学修养。当下,进入“适应扩展期”的中国画传统精神,将逐步明确自身与现代社会的契合点——从写意人物画的学科规律出发,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写意人物画的本质,掌握符合写意人物画独特审美的有效学习方法,不但直接关系到写意人物画教学目标的实现,更是中国写意人物画发展的长久之计。

参考文献:

[1]潘公凯.《限制与拓展》.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2]朱乃正,卢沉.《周思聪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作者:邢素引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