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作品十篇

时间:2023-04-09 20:59:10

小学美术作品

小学美术作品篇1

摘 要 小学美术手工作品教学需要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特别是在展示和营造氛围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有助于小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 手工作品;小学美术;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1-0132-02

1 前言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阶段,在小学阶段通过美术教育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价值。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兴趣非常浓厚,而且大多数创造性思维能力强、动手能力强,非常适合开展手工作品教学。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优化手工作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从而通过手工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只有善于运用各种多媒体信息化的教学手段,配合美术教学中的手工教学,才能够提升小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探索相关教学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要善于积累经验,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创新各种手工教学方法,这样更有助于小学美术教学对于小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

2 小学美术教学中手工教学现状概述

当前,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很多手工作品的教学往往停留在动手能力培养上,并没有真正把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出来,不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部分学校仍然运用陈旧的美术教学方式,不利于小学生通过手工作品学习开拓自身创造性思维。在传统美术教学观念中,小学生对手工作品的创作仅仅停留在学习自行动手进行组装,而没有让小学生通过运用综合思维能力,进一步学习组合式思维,不利于提升小学美术教学课堂效益。

要解决当前小学美术教学困境,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改良当前美术教学方式。这一方法的关键就在于采用新的教具和学具,鼓励小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提升对美术教学、手工创作的热爱,这对小学生的发展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一种教学方式,可以避免美术教学过程沦为机械化的理论灌输,让小学生更加灵动地参与到手工创作中[1]。

3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改良手工制作教学呈现模式

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比较强,同时也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以引导和运用。对于小学生而言,独立思考能力相对比较差,这也决定了小学美术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课堂具备主导作用。所以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需要通过引导的方式,帮助小学生形成学习美术手工的兴趣。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但是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小学生很难对手工创作产生较大兴趣。运用信息技术,能够让小学生更好地投入美术教学中的手工制作课程中。对于小学生而言,信息技术能够配合多媒体等方法,让小学生认识到手工制作的魅力,特别是色彩鲜艳的手工作品,更能够引起小学生学习美术课堂中手工制作的兴趣。

在小学生进行手工制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示各种手工作品的具体形态,或者手工作品的制作过程。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采用Flash技术,将上述内容展现在多媒体平台上。对于小学生而言,鲜明的图形更能够引起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也能够推动小学美术课堂中手工制作的教学进程[2]。

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看到如何选择不同的手工制作材料,并且在不同的材料影响下,能够获得什么样的手工制作的作品。因此,小学美术课程在进行手工制作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材料对于作品的艺术效果影响。

小学美术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电子幻灯片技术。如在教剪纸时,由于剪纸是一种距离小学生现实生活相对比较远的手工制作知识,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要理解剪纸的美感,或者感受到剪纸艺术本身的独特感染力,相对而言都是比较困难的。这也决定了小学美术教师不要单纯地采用口述或者示范剪纸的教学方式,而应该根据小学生学习和认知的规律进行教学。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播放的形式,展现出不同颜色的纸,然后分过程进行裁剪,让小学生关注剪纸艺术的魅力。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更加调动小学生学习的吸引力,也更为清晰地展现手工作品制作的流程,帮助小学生更轻松地进行手工制作,对于美术学习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从而投入到剪纸手工教学过程中。

4 运用视听信息技术优化手工制作教学模式

视听技术是信息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视听技术可以提高美术课堂中手工制作教学的效率,特别是在营造课堂教学氛围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小学美术教师在教手工制作过程时,要注重对课堂氛围的营造,采用视听信息技术,让小学生能够更快地接触到不同的美术手工作品所具备的魅力。比如在手工制作课程中教导小学生理解对称的概念,可以通过一些图片进行展示。小学美术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收集相关的照片,然后制作成为视听信息技术类的幻灯片,通过让小学生观摩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等对称的建筑物,让他们理解手工制作课程中,手工作品之所以要采取对称的方式,其目的是为了让手工作品更加具备美感。这是通过视听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投入学习,美术课堂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注意力不强,可以采用视听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对小学美术课堂的关注。比如通过视频信息技术,小学生看到同龄的小学生也在制作手工作品,出于比较的心态,很多小学生也能够静下心来参与到手工制作课程中。小学美术教学可以通过这种视听技术,激发小学生投入手工制作课程的学习兴趣。这是一种教学上的引导。对于小学美术教师而言,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其最关键的还是引导小学生能够主动地热爱美术学习、热爱手工制作[3]。

对于一部分小学生而言,无法很快掌握手工制作的方法。在视听技术的引导下,小学美术课程中的手工制作也可以通过慢动作呈现的形式,让小学生可以细致地学习美术手工制作的方法。通过视听技术,可以让各种手工动作放慢下来,从而让小学生仔细观摩,学习模仿视频中的手工制作方法,有助于小学生树立学习手工制作的信心。

5 结束语

综合上述分析,对于小学美术课堂而言,采用合适的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手工教学,并且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技能。特别是信息技术可以调动小学生学习制作手工作品的兴趣,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视听技术的支持,让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更加具备吸引力。只有通过提高小学生的兴趣,才能够让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更具备效率。小学生作为一个非常热爱新事物的群体,通过新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小学生投入小学美术教学以及手工制作教学。因此,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手工作品教学,具备非常重要的教学实践价值。小学美术教师应该通过积累的方式,逐渐形成用不同方法开展美术手工制作教学的模式,促进小学美术教学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爱年.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兴趣激发[J].美术教育研究,2012(5):136-136.

小学美术作品篇2

关键词:小学美术;审美教育;教育功能

美术是一门技艺性学科,博大精深而令人赏心悦目,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积淀,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标志,是我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小学美术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让学生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让审美成为学生欣赏艺术、领会艺术的一种自主意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美术教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熏陶学生,不断创新改革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笔者立足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从欣赏美术作品,观察画面构图;滋润美术作品,注入精神灵魂;立足美术作品,升华生活情感三方面论述了实现小学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策略。

一、欣赏美术作品,观察画面构图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美术作品应注重对作品艺术的感受,对作品美术的审美,而不是教师灌输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应该是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后,自己有感而发。笔者建议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先呈现美术作品,给学生预留观察的时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印象,表达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敢说和倾听他人理解。当学生表达结束自己的感想后,教师可以把握最佳时机,点评、总结,进一步深化美术作品欣赏、审美,彻底打破没内容的无效美术课堂,将美术打造为逐步深入、螺旋上升的课堂。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美术作品,细致品味美术作品中的色彩、色调和构图,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中的表现手法,掌握美术作品艺术特征,丰富美术作品内涵。如,美术作品中整体画面为蓝色调时,往往是以隐喻的表现手法表达悲哀、忧郁等情绪。所以,欣赏美术作品,观察画面构图,关键要点在于正确理解和把握美术作品表现手法,敏锐捕捉作品中的线条、韵律、色彩、质感、形体、构图,从视觉冲突培养学生美术作品艺术敏锐感,培养学生的美术作品审美能力。

二、滋润美术作品,注入精神灵魂

学者康定斯基曾指出,美术作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大类,其中蕴含精神的美术作品是最高级别,因此欣赏美术作品需要带着情感进行审美,滋润美术作品。小学阶段的学生犹如一张白纸,没有经受世俗的污染,需要自己添加色彩,自己涂抹。因此,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应以爱滋润美术作品,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注入精神灵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小学美术教学要求教师带着爱,融入美术作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在《快乐的回忆》的美术课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发现美术作品中的美,感悟美术作品中的美,学会感恩家人,学会感恩社会,感恩点滴,将对美术作品的精神灵魂渗透、滋润于美术作品,勾勒出最美的回忆画作,让美术作品成为精神灵魂所在。这样,结合滋润美术作品,让学生真正融入美术作品,体会美术作品的美好,感悟美术作品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还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心灵美,在创作美术作品时,注重将爱、活力、精神、灵魂注入其中,帮助学生体验美。

三、立足美术作品,升华生活情感

美术作品可以说是生活片段的截图和缩影,是生活真实的表现形式,并非凭空而来。因此,小学美术教学应贴近生活,和学生之间产生共鸣,将生活和美术有机结合,这样才能真正获得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美术教学如果仅仅是纸上谈兵,培养出的审美观更多的是一成不变,缺少具有思想内涵的感悟美,难以养成审美能力。学者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融合考虑美术知识和生活,引导学生综合感悟,举一反三,发现生活美,发现作品美,升华情感。如,在《鲜艳的包装纸》美术课教学中,教师把美术教学延伸至生活,也将生活中的美引入美术课堂,激活美术课堂氛围,开发美术课堂审美眼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同时,教师也真正落实和践行了素质教育要求。正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思想也是不同的,因此学生发现的生活美也各不相同。

小学美术可以说是学生发现美而张开眼睛的第一步,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养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以美术作品欣赏为主线,通过观察画面构图,将审美深入精神灵魂,最后升华生活情感,找准美术作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彰显美术美,让学生能够在美术课堂真正理解美、享受美,掌握审美方法和技巧。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从作品、精神、生活连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全面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实现美术审美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小学美术作品篇3

一、“线”在美术作品中的功能与审美价值

“线”是一种存在于现实或美术作品中的视觉形态要素。在美术作品中,创作观念中的“线”往往和视觉上的“线”相互联系,而这种联系只有通过欣赏和创作美术作品才能实现。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美术兴趣,教师应更好地认识“线”在美术作品中的功能和审美价值。这样,才能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更好地做到三点:一是通过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的审美能力;二是重点强调“线”在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中的非凡意义;三是引导学生比较“线”在东西方绘画中的不同运用。

二、“线”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1.激发小学生对“线”的兴趣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对“线”的兴趣。例如,在用“线”画鱼时,在学生画出鱼的雏形后,教师可引导他们在鱼的身上增加“线”,这“线”可长可短、可粗可细,最终画出学生心中最美的鱼。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对“线”的兴趣,更激发他们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2.引导小学生把握“线”的神韵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线”是小学生勾画美术作品的必要手段。在中国画中,“线”是最突出的部分,它脱离了自身具备的物质意义,形成精神层面的美。在西方美学中,很多学者也非常重视“线”的审美意义。因为,“线”所具备的审美意义不仅包括美术作品的精神气质,更体现创作者的艺术修养。为了让学生领略美术作品中“线”的神韵,教师既可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又可引导学生临摹美术作品。这样,学生就可更深层地把握“线”。

3.要求小学生简化“线”的应用

在美术作品中,“线”在形式上所具备的审美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区分有意味的“线”和没有意味的“线”,从而要求学生简化“线”的应用。在美术创作中,“线”的简化不是将作品中的细节部分删去,而是将那些有意味的“线”突出出来,然后将剩下的“线”进行创新式改造。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展示一些“线”的特点较为鲜明的事物,让学生从这些事物中找出“线”的走势,然后根据自己的认知描绘“线”。

4.指导小学生掌握描绘“线”的方法

在美术创作中,当小学生想通过描绘“线”表达思想时,教师应做到两点:一是为学生讲解美术作品中“线”的表现形式、内涵意义和描绘方法等综合性知识;二是既引导学生通过“线”表现一部作品,又引导学生更好地将“线”应用到作品中,进而展示“线”在美术作品中的优势。例如,在描绘树木时,教师可这样指导学生:一是在树干上再增加一些树叶,并通过描绘“线”展示树叶的纹理,二是将树木中需要画粗的地方加上粗“线”,需要画细的地方加上细“线”。这样,树木便充满生机和活力。值得注意的是,“线”应在需要增加的地方增加,以使学生明白“线”所体现的明暗关系、粗细关系、轻重关系及疏密关系等。总之,掌握描绘“线”的方法可有效提高学生美术创作的整体水平。

小学美术作品篇4

信息现代化的今天,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美化生活与精神的审美因素正在受到广泛的重视,高品位,高格调的文化生产和消费成为社会的关键。通过美术鉴赏提高人们的生活品位,促使美与生活的结合、提高生活质量成为必要的现代文化生活。一位母亲可能从来没有参加过各种合唱表演,但是她会用温柔的歌声陪伴孩子进入梦乡;一位公司管理人员可能从来不会动笔画画,从不参观博物馆,也未曾参加过画展,但是为卧室购置一副美术作品时,他却显出对艺术的独特见解;我们的生活从未离开过艺术,艺术无处不在,它深化着环境,丰富着生活。同时美术鉴赏还可以帮助我们开阔自己的视野,扩宽知识领域。以中国美术作品为例,五千年的历史,许多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学到很多不能从书本中获得的知识。外国作品更是能给人们展示一个广阔的世界。

小学美术鉴赏课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精神活动,是教师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再加上理性分析后讲授给学生的教学过程。从美术学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开展小学生美术鉴赏教学的意义在于传承美术文化传统,为培养具有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批判能力、能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未来新文化的一代新人打好坚实的基础。

小学美术鉴赏课的重要性

处在义务教育初级阶段的学生,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对于美术课程的开设,是必不可少的。现今大多的小学美术课都是以动手为主,大家往往忽略了美术鉴赏这门课程,它不像其他需要动手的课程那么容易达到教学目标,缺乏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正好与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互相矛盾。所以,如何更好地完成小学生美术鉴赏课,进一步实现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目标,也是需要师生来共同努力的。

首先,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开展小学生美术鉴赏教学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思维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爱好美术的态度;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调节心理状态的平衡,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参与美术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弘扬人文主义精神。

其次,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角度看,开展小学生美术鉴赏教学的意义在于:促进教师持续关注美术学科以及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充分利用当地美术课程资源,编制校本艺术鉴赏课程。

小学生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正处于义务教育初级阶段,在美术鉴赏教学时会遇到诸多问题。首先,现实的生活经历和知识水平制约了他们对美术作品的接纳与理解。大部分小学生的年龄都在6――12周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会存在知识水平的不足以及生活经历的匮乏。而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想象要取决于他所经历过的生活,这些经历有助于审美注意和审美态度的形成,而审美注意和审美态度又影响着小学生对美术作品是采取接纳态度还是产生排斥心理。

首先,小学生不能使用美术术语来评述作品。义务教育初级阶段的小学生,刚刚步入学堂,开始接受知识,而更多专业性的素养只能够一步步的去培养,他们在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只能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日益加深。

其次,缺乏对美术作品背景知识的了解,不利于感受与理解美术作品。小学生对美术作品背景知识的缺乏,不仅不利于对中国作品的感受与理解,也会对西方绘画作品的鉴赏产生不良影响。

最后,缺乏对美术作品价值的判断能力,易受外界干扰。

现今,素质教育应教育要求在不断发展,单一枯燥的美术教学已经跟不上当前学生发展的步伐。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年龄小,心理承受力较弱,注意力的持续性比较低,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畏难情绪。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持久的喜欢上美术鉴赏课呢?我们认为小学的美术课堂气氛常常是很活跃的,小学生的好动性和好表现又让他们缺少自控力,我们可以从年龄特点、爱好个性等多方面考虑小学生对学习的需求,采取以下的方法和教学手段,抓住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他们感知且加强自己的学习

习惯。

解决在鉴赏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1.引导小学生认识媒材并利用于美术鉴赏教学活动

艺术家创作美术作品时所运用的媒材。从表面看,媒材似乎只是作品的一个载体,但殊不知每一种媒材都有其特殊性和限定性,它会对艺术家的创作提出特殊的要求。对媒材特性的分析也是鉴赏绘画作品的角度之一,因为不同的媒材决定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和审美趣味,例如油画布和宣纸的表现手法和审美情趣就是截然不同的。而且,新媒材发现与运用,往往会促进艺术家在创作方面进行实验,而引发那一时代美术样式或风格的革新。所以,引导学生认识媒材及其意义也是开展鉴赏教学的策略之一。

2.提升小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兴趣并能够深入鉴赏美术作品

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价往往来自个人的喜好。以自己的偏好下结论,往往会使审美过程得以终止,无法深入到达认识作品内涵的层面。在鉴赏美术作品的开始阶段,不要上学生下简单的“好”或“不好”的结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习如何从题材、主题、媒材、形式、风格等多方面观看并描绘一件绘画作品。通过这个过程,旨在加大学生获取的视觉信息量。此后,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表象来理解隐藏在表象背后的内涵,即艺术家力图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怎样的信息。学生读懂了作品,在鉴赏过程中找到大量的信息和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之后,就会提高鉴赏美术作品的兴趣,并对自己的审美判断能力产生自信。

小学美术作品篇5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动手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很多家长早已经不满足于孩子在小学仅仅学习语文与数学,在社会上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的情况下,美术教育走进了很多小学的课堂。客观来说,美术教育对于提高小孩的艺术修养,陶冶情操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过它也有着自身特殊的规律,只有遵循了客观规律,才能为学生奠定艺术基础。另外,由于美术课的实践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都可能起到很大的帮助。

一、小学美术教学现状分析

虽说我国大部分人对于教育十分重视,但是普及义务教育以来,我们大部分的家长重视的还是文化课的学习,对于那种高考不考的艺术修养课,重视程度就差了很多。目前开展的美术课时间不是很长,范围也不够广,方法也还在不断的摸索中。美术教学总体有以下特点:

(一)小学教学中对于美术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其作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在我国新形势下的教育方针中,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较为重视,在主管部门的课程设置指导中有关于美术课程比重的明确要求。然而在很多小学中,这一要求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学校还是普遍更重视那些升学考试会考的科目,这些对于学生成长很有帮助,但是在升学考试中贡献不明显的科目,无论是在课时上还是在师资配备上都无法达到要求。很多美术课被其他n程占用,美术教育的效果也未能达到预期的陶冶学生艺术情操的目标。

(二)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方法落后

小学美术课堂是否有意义,是否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关键还在于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方法。一些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并满足于教学现状,没有更新教学思想与方法的积极性。教师认为让小学生掌握课本中的内容,具有画画的基本技巧就是小学美术教学的目标。在教学中,还是沿用文化课的一套思路,对照课本不断的阅读和练习。缺乏有专业水准的指导。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

(一)加强美术作品的欣赏力度,培养动手意识

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从小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为学生选择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欣赏美术作品,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引导小学生建立美术观念的重要手段。教师要选择那些在小学生认知范围内的美术作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选择那些与美术教材内容相符合的内容,更要考虑小学生的美术作品欣赏喜好。教师同样可以通过自己的美术能力,对美术作品进行加工,让小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所欣赏的美术作品具有童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绘画作品中选出一些作为欣赏的对象,这不仅可以促进小学生注意力的快速集中,还能促进学生动手去创作。美术课堂不仅仅是静态地欣赏,更要引导小学生去动手,去实践。将美术作品欣赏是小学生的实践进行有效结合,促进学生创作,才能让学生了解到美术学科的魅力。

(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小学生的社会知识面比较狭窄,对生活的认识比较肤浅,对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能力有待提高。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

在绘画内容上尽量贴近小学生的生活,选取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美术创作训练,这样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美术学习,自觉分析。低年级的美术课堂可以让学生对蓝天、白云、田野、池塘等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绘画,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高年级的美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绘画一些富有动态感的动物、色彩各异的植物,引导学生用纸张等材料制作形态各异的鸟兽、生活工具等,丰富美术课堂活动,既能提高学生参与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还能提高美术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三)赏析作品,鼓励学生动手创作

赏析作品是美术教学的基本手段。但是在小学阶段对于作品的赏析,教师要注意赏析的方式与方法。在对作品进行赏析时,教师要尽量精选出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并且在小学生认知范围之内的优秀作品。在赏析时,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作品的意义及一些简单的画法。赏析课不应该仅仅是停留在教师带领学生赏析一些名家名作的阶段,而是要让学生在观看与欣赏优秀作品的同时,能够说出自己的不同或相同见解,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动手创作,学生可以临摹一些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创作。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思想,对小学生的一些不同观点和独到见解应给予必要的尊重,不能以自己的情感与认知来“一刀切”地衡量学生的认识。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将自己的见解画在纸上,在与其他学生交流中不断进步。

(四)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动手

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合理的情境可以调动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更能推动小学生动手积极性的提高。要进行美术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从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水平出发,创设有利于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动手意愿增强的教学情境。

比如,在讲解《童话的小屋》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美术教学中的“童话”这一特点,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教师可以为学生讲一段童话故事,特别突出那些描述童话性建筑物的片段,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通过学生的自主想象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氛围,促进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童话小屋。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小学生展示一些图片,促进小学生发现童话小屋的美感,引导小学生动手去绘制。

三、结论

小学生正处于各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形成综合能力观,对于小学生的个人成长十分重要。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文化元素、审美元素,充分利用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美术知识,动手动脑地参与到课堂中,是提升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价值的重要手段。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美术学习中得以有效培养,会让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小学美术作品篇6

1美术批评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美术批评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美术教育中的开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通常情况下的美术教育包括了美术理论、美术史以及美术批评三个部分,其中美术批评是整个美术教学的侧翼,是对美术史教学的重要补充。美术批评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和眼光对美术发展过程中作品的内容以及形式等进行评判,因此美术史和美术批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经过美术学长期的发展,人们已经形成了非常牢固的美术史以及美术理论基础,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美术批评的研究还相对较差,没有跟上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发展步伐。美术批评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美术作品中的所有内容进行分析,深刻挖掘美术作品中的价值以及美丑,批评过程中需要学生不同优化自己的语言结构,并且付诸实践。因此,加强美术批评在美术学科中的建设,让美术批评成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当前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2美术批评教学的质量和意义评价

(1)美术批评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美术批评作为一门独立的美术教育学科,能够为学生提供非常完善的美术理解和欣赏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对美术作品进行审视和评论,展现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真实情感,并且实现对学生独立自主意识的培养。所以通过研究美术批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相关美术作品的价值,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能力,所以说美术批评课程是现阶段美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培养方式,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开展美术批评教育是现阶段学生美术能力教育的重要组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作用和地位,逐步培养学生对批评独特的认识。

(2)美术批评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美术批评能够在美术作品评判的同时,实现对作品内容的评判,同时为美术作品赋予新的艺术形式和内涵,实现美术所创造和实现的各种繁荣。现阶段美术包含的内涵非常丰富,其涉及的问题也是方方面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增加对社会的了解程度,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当今社会中各种现象和心理的分析,找到影响其美术作品的因素。美术批评还能够实现对艺术的创新,为人们的艺术作品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在评论过程中,评价人员要充分考虑美术作品和美术实践两个要素,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真正理解美术作品中的内涵内容,才能够形成对其正确的评价。

3美术批评教学模式的探索

素质教育的实施,对美术批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提高美术批评教学的教学质量,广大专家和学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下面我们就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1)课堂对话式教学模式。对话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一问一答来完成课堂内容的教学,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不会讲授任何跟美术相关的内容,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导作用。进行对话的目的是充分挖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想法,当然有理性的也有显性的,此时的对话过程中,学生的思路是非常混乱的,说出来的内容比较杂乱,一般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但是这并不影响课堂的教学,正是在这个对话进行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作品最真实的感受。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这些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对专业的词语对作品进行描述和评判。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采用引导性语言,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桥梁,使其能够相互支持和融化。这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批评过程中尽量采用自发的意识,然后在自己对艺术作品中所表达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公平公正的对作品进行评价。

(2)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将班级内的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将小组合作讨论代替原来的全班性讨论。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充分调动班级内的每个学生,增进班内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但在这里我们需要将小组讨论的形式和结果进行说明,这种讨论可以在小组内,也可以是小组之间,但是讨论的过程是学生之间思想和观念进行交流和补充的过程,并不是学生寻求生理和进行辩驳的过程。如果课堂变成一个纯粹的辩论场,那么就没有批评思考可言。因此各小组同学既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还要学会接受别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3)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美术批评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站在一个研究者的角度,根据教师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获得最终的答案。整个问题答案寻找过程中,学生都必须占据主体地位,每个环节需要学生自己质疑,回答和归纳。该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对美术批评中各种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但是该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老师事先无法预料的,所以对教师专业能力水平的要求较高。

4结论

小学美术作品篇7

【关键词】小学美术 美育教学 探究

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当下更加注重促进学生的全方位的发展,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不论是在思维、个性还是知识学习方面都处于入门阶段。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国在课程制定过程中,不仅对于语文、数学等知识性学科进行更为科学的教学目标调整,并且在美术、音乐等艺术性学科的教学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便于充分发挥艺术性学科的陶冶和教化作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思维上的丰富和情操上的陶冶,培养出一批批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人才,为后期初高中甚至是大学时期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从人类本身的属性来看,眼睛是人类观察外物最基本的工具和媒介,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对于特定的美术作品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偏爱,这可以定义为个人的原始审美范围。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审美经验方面的缺乏,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正处于一种直觉性感受美的阶段。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打开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可以在欣赏作品时发现美的存在。

首先,教师要有目的性的锻炼学生的色彩观察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一般在接触一幅画时最先注意到的就是色彩而非内容,更不可能从中看出一幅画内在的含义。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颜色入手,让学生多接触不同的颜色,并且给学生讲解每一种颜色所隐藏的情感,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一幅美术作品的色彩直观性的感受到作品表面的情感所在。

其次,在认识颜色的基础上,教师要尽量选择一些具象的画作来给学生欣赏,因为具有固定形象的作品要比抽象性美术作品的欣赏难度要小得多。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具象美术入手,可以让学生直观性的观察出作品出现的人与物,然后在色彩的配合下,能够逐渐深入性的了解这幅美术作品的内在含义,然后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学生才能够逐渐适应并且逐渐建立起相应的审美思维。

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感知色彩和表象的内容只是审美能力建立的初步环节,而在美育教学过程中更深入也是决定着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欣赏美术的环节就是让学生能够将表象的美感转化为情感上的共鸣。从发现美到体会美的转变。

首先,在美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任何美术作品的灵感都是来与日常生活,而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赋予作品情感和思想。所以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才能体会作品的美感所在。小学生正处在想象力与联想能力最充沛的阶段,所以总体来说基础是好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的想象力着力点正确,并且具有方向性即可。

其次,在美术作品鉴赏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作品为媒介,以想象力为引线,实现情感方面的共鸣。每一幅美术作品都有其内在的灵魂,其中都蕴含着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情感,或悲伤,或疯狂、或激昂,或低落……这些都隐藏在内容和色彩中。在作品欣赏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讲述一下作品人物相关的故事、创作背景等,让学生将创作者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和作品色彩、内容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身临其境的去体会作品中的情感所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一幅美术作品所隐藏的深层含义。

三、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不论是感受美还是鉴赏美都是美育教学中理论性的环节,而创造美则是美育教学的检验环节。通过创造美的活动,教师不仅可以帮学生发现其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天赋,更可以通过美的创造来锻炼学生的身体和思维协调能力。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美术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仅仅是一门陶冶情操的调剂性科目,无关考试,无关成绩,所以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拿考试型科目的计划和要求来要求学生。尤其是在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首先选择一些简单的人物或者是动物的图案让学生进行描摹,教师可以适当的教给学生一定的画画技巧,逐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能力。

其次,教师在美育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绝对的自由。艺术是一种主观性、情感性非常强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本身没有经过社会的打磨,性格中是非曲直的判断非常鲜明而直接,所以体现在艺术创作方面就是一切遵从本心,不论是在表现形式还是色彩选择方面都是信马由缰。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学生创作过程中尽可能的不要给予任何干涉,让学生画自己想画,哪怕是通篇的涂抹也可,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积极性。

四、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个性和人格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成长时期,个性和人格还处于建立时期。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美育任务尤其重要,因为单纯的知识教学环节,学生有可能非常抗拒理论性较强的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但对于以图画为主的美术,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较高,所以作为美术教师可以借此优势充分发挥美术这门学科的艺术感染力,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个性和人格。

首先,教师在选择美术作品过程中要有目的性,尽量选择一些思想健康向上的作品,或者是一些趣味性较强但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作品。这样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着作品进行讲解时,学生不仅能够通过欣赏作品获得美的享受,还能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一举两得。

小学美术作品篇8

关键词:新课改;美术欣赏;探究性教学

在小学生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美术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美术欣赏不仅能够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更从身体机能方面锻炼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产生良好的教育启蒙作用。下面针对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美术欣赏教材,探讨如何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进行小学美术欣赏的探究性教学。

一、探究性教学方法之――营造良好的美术欣赏氛围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首先要利用氛围的魅力,引导小学生建立对美术欣赏的兴趣。因此,在美术欣赏课堂中为了让小学生对美术作品能够体会出更加深刻和独到的韵味,首先教师应该为小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欣赏气息的课堂氛围。在养成一个良好氛围的背景下,透过多样化的已有优秀作品鉴赏,让小学生学习和借鉴美术欣赏的思路和独特的思考方式,从而促进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提升。伴随现代化教学方式的不断推广,美术欣赏课堂更应该突出探究性,让小学生进行互动式的美术欣赏,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丰富多彩、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打造出轻松、愉悦和温暖的美术欣赏课堂,让小学生有更加投入的欣赏课体验。

二、探究性教学方法之――培养学生的美术审美素养

欣赏式的探究性教学旨在培养小学生的美术素养,对美的定位有更加独到的见解,欣赏角度和思想更加具有积极意义和阳光性。在具有良好的课堂氛围下,教师更应该注重引导小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创新式欣赏和鉴别,对一部优秀作品的深层次内涵做到了解和深深体会,这是进行美术欣赏的基础,也是进行艺术感知的根基。所以,在日常的美术欣赏课程下,教师要多和小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多为学生介绍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加深小学生对美术欣赏的情感投入和意境升华,从而提升小学生的美术审美素养。

三、探究性教学方法之――在实践中深化美术欣赏探究

美术欣赏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对一部美术作品进行赏析和评定,更是从理论角度和思想层次上带动小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因此,在小学生美术欣赏课堂中,应该在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在亲自画作的过程中,感受真实的美术情感,从而形成美术表达。教师在进行实践操作的课程时,要引导学生对以往的优秀作品进行准确的赏析和理解,从而丰富动手实践能力。比如,在剪纸、折叠等课程上,美术欣赏首先探究学生对剪纸的理解程度和认知表现,根据不同风格的剪纸艺术以及不同工具的利用等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审美习惯,让小学生体验艺术活动带来的乐趣。

综上所述,在全面推广新课改环境中,人民美术出版社针对小学生美术欣赏教材的改变上更加突出了探究性教学方法。针对美术欣赏教材改编和设计时,更加注重对小学生进行探究式的教学,以此来带动小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提升美术欣赏的综合素养,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更从身体机能方面锻炼了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挥重要的启蒙作用。通过以上对小学生探究性教学的对策分析,希望能对现代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教育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小学美术作品篇9

关键词:美术鉴赏;审美能力;能力提高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负担着实施美育重任的小学美术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审美教育为主线,在他们的心灵播撒美的种子,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其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美育德,以德育人,使其成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美术老师要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美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生活。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特别注重把美术创造活动与学生日常活动紧密相连,在学校范围内不定期开展主题性绘画创作比赛活动,如,创办“感恩母亲”绘画比赛、“环保在我心中”书画展、“文明就在我身边”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动动小手来装点生活,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用双手创造美。

二、转变评价标准,提高审美意识

由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儿童美术是儿童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征,因而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成果。我们教儿童学美术并不是把他们培养成美术家,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因此,在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时,不能以像不像为准则来评价,而是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儿童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儿童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变为主动的再创作。也只有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认知规律,才能正确评判他们的作品。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仅自己要有这种审美意识,也要把这种意识传递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挥、大胆创作,画出自己的感受,画出自己的想法,转变一贯的美术评价标准,提高审美意识。

三、通过美术欣赏培养审美能力,美术欣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学会欣赏,并充分利用课堂欣赏作品,展览作品欣赏等手段,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欣赏美术作品,必须先学会欣赏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捕捉强烈的第一印象,激发心灵深处美的感受,把握作品的意境。平时学生欣赏作品,只用“漂亮”“美”来评价作品,但要问好在哪里,学生很难说出,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作品时,要帮助学生运用同一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和评议。如同一作品的表现形式有什么不同?给人的感受有什么变化?作品在线条、色彩、比例、构思技巧等技法上有何差异?对表现主题上有何效果等,然后谈出欣赏作品的心得体会。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时,教师要因势利导,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学生的欣赏量和欣赏面,不仅要搜集美术作品让学生欣赏,还要组织学生参观画展,为学生打开欣赏艺术宝库的大门,通过大量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在生活中学会审美,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感知训练,即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美”的眼光去认识和观察周围的世界。记得教二年级时,班上有个单亲小男孩性格内向,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玩。几节美术课下来,我发现这个孤僻的小男孩很有想象力。就通过美术社团来改变他的性格。于是就破格录取他为掐丝画社团小组成员,他成了组内年龄最小的孩子。当时正赶上起稿创作练习。考虑到他之前没有这方面的训练,我打算让他从基础的开始练习,可他坚持要画小动物,我答应了他。不一会,他就画完了。看着他那期待的眼神,我不忍心批评她,只从画的颜色上给他提出了一些建议,接着说:“这么可爱的小动物不但要给你和老师看,还应该让每一个爱动物的人看,你说对吗?”他听了我的话,使劲地点了点头。我想:孩子能够将观察到的大自然、生活中的美真实、生动地画出来是最可贵的。通过一段时间的绘画训练,这个小男孩的性格开朗了许多,他的绘画中有了快乐的场景,线条变得灵动了,色彩也绚丽起来。我把他的作品展示给班级同学看,于是,同学对他刮目相看。他对绘画表现出更高的热情。现在,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绘画天地,创作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这与我平时对他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途径,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将生活中那些美好的记忆以艺术手法呈现出来,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观,从而以艺术美熏陶他们日常的思想言行,艺术之花和心灵之花就会争奇斗艳、美丽芬芳。

小学美术作品篇10

[关键词]小学美术 欣赏教学 作用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172-01

因为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对丰富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已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一、开展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欣赏、识辨和鉴赏美的事物和美术作品的活动能力,是审美意识和美感的反应能力,以及通过艺术形象把握现实的活动能力。这种能力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培育的结果,它的发展是审美经验积淀的结果。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发现美的眼睛,是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获得的,美术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能提高学生审美感知的敏锐性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长期的美术欣赏教学,能培养小学生敏锐的审美感知。美术欣赏教学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情感和想象。当学生的知识、情感、想象丰富后,对作品内涵理解的就越深刻,审美感知就越敏锐。

(二)能丰富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人的审美活动必须有想象参与,否则就不能充分地审美。如欣赏齐白石的《虾》,画家表现了虾在水中游动的画面,却没有水。此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想象水的清澈透明和半透明的虾体在水中游动的神态,使白纸上的画面,呈现出一群虾在水中游动的情景。又如我国画论中相传的“深山藏古寺”的画例,就妙在画家充分运用了欣赏中想象的作用。

(三)能培养学生丰富的审美情感

在美术欣赏过程中,艺术形象将欣赏者带入特定而具体的环境中,从而激起欣赏者感情的波澜。艺术形象作用于人的感情,使欣赏者受到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以及美术作品创作者的精神气质、感情表达的影响,在教师组织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讲解也带有感彩,并把这种感情传达给学生。因此,长期的美术欣赏教学能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当学生有了丰富的审美情感后,就能实现与作品的共鸣,审美能力就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四)能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审美理解力

审美理解力是指把握艺术作品意象内涵、内容意义以及形式意味等的能力。我国古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所说:“凡持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通过经常性的美术欣赏教学,能使小学生认识美术的性质,认识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认识作者在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情感方面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认识美术创作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美的法则,认识自然、社会生活与艺术美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等。

二、开展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有利于小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表现技能

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多样。例如,古代的美术作品不仅记录了各种事物的形象,还展示了风土人情、社会风貌、历史事件等可视形象,使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增长了各方面的知识。通过欣赏唐代张萱的《捣练图》,可以从画中了解到唐代妇女从事纺织劳动的捣丝、检修、缝纫和熨烫时的情景,了解到唐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审美风尚,同时进一步认识了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特点,了解画家用线工细劲键、设色富丽均净的表现技法等。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无不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与表现技能,美术欣赏教学就是传授美术知识、技能的有效途径。

三、开展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美术创造的兴趣和能力

我国现代著名文艺理论家王朝闻曾说:“儿童和青年的创作兴趣常常是由欣赏活动所引起来的。他们的创作才能的增进,常常受到欣赏活动的帮助。”生动、直观的美术欣赏教学,使学生得到审美享受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美的创造热情。

四、开展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

德育是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晓之以理,而美育则是以形式美的形象动之以情,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鲁迅先生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曹植在《画赞序》中说:“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这说明欣赏者感知到画面的表现意图而引起的道德观念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