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女子的美称十篇

时间:2023-03-15 04:13:04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篇1

关键词:部首 女 义类 地位 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01

汉字是是先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产物,它的形体构造过程便是汉民族对待事物的认知过程及其文化发展历程的客观显现。本文将据《说文解字・女部》,从“女”部字的义类以及其蕴含文化意蕴着手对“女”部字进行研究分析。

一、“女”部字义类分析

《说文・女部》这一部分共收录258个字,可以简略分为表示女性姓氏、称谓等区分性别的字、形容女子姿容或品性的字以及展现女性人生经历方面的字三大类别。

1.表示称号

其一为姓氏。

许慎解释“姓”的本意为“人所生”、“因生以樾铡薄!靶铡弊魑一个代表生育起源以及人类家族分支的字,其偏旁部首反映出女权制时代下充斥着母系氏族的社会中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有着互相区别的族号。“姓”的含义最初与女性生子相关,姓区别出身,而出身由女性决定,也就是所谓“因生以为姓”。女性由于肩负着繁衍后代的重大职责而拥有至高的地位。因此,尽管在社会演变过程中女权削弱男权上升,古代社会的很多大姓仍然带有母系社会的遗留痕迹,例如“姬”、“姒”、“”、“姜”等。

其二为称谓,称谓用来对不同家族关系或是不同社会层级的女性角色进行区分。

以年龄为衡量标准的区分中,我们称年老的妇人为“姥”、“妪”与“媪”而称年轻的女子为“媛”、“g”等。

以家族角色为衡量标准的区分中,我们称丈夫或是妻子的母亲为“姑”;称叔父的妻子或是与母亲同辈而年龄较轻的已婚妇女为“婶”;称年辈相当的女性为“姊”、“妹”等。

以社会地位作为衡量标准的区分中,古代宫廷有“妃”、“嫔”、“嫱”、“婕妤”等官职,而女阶层则有“妾”、“婢”等卑称。

2.形容姿容、品性

《说文解字・女部》中包含许多对女性形象的姿容、品性有形容义的字,可以说是“褒贬不一”。

很多字表达了人们对于女性的赞美与喜爱之情。古人常用“妩”、“媚”、“姣”、“姝”等字形容女子美貌,而女子文雅称“娴”、女子有才品称“婧”、女子巧慧称“妍”。

女”部字中不乏对女性带有贬义色彩的字,表现了对女性的轻视与侮辱。例如“妒”――妒,D妒夫也;妨――妨,害也;“奸”――奸,犯淫也。

3.展现人生经历

所谓人生经历,一定意义上也是社会风俗在女性角色身上的展现。

女子到了“嫁”人的年纪,便应当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娉”礼,古代婚礼六礼之一)。“娶”了新妇,男子便有了“妻”,一对新人从此开始了他们的“婚”、“姻”。

二、“女”部字文化意蕴分析

1.女性地位的变化

社会经历了由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转变,权力核心由女性转交给了男性,女性的地位也从原先的崇高变得不再那么的举足轻重。

在上文有关类分析中曾提到古代社会的很多大姓仍然带有母系社会的遗留痕迹。也正是此类“女”部字的存在使得远古时期母系社会中女性占据社会核心有了客观的证明。

当社会进入到父系社会阶段时,女性角色转而变为从属的性质。这种性质在女性嫁入夫家之后尤为凸显。女性或承担“妻”的职责,或扮演“妾”的角色,她们拥有了一个共称――“妇”。从词义角度看,“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妇女在家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三从四德的教条下,尤其是表示两性关系中带有侮辱、歧视涵义的字大多以“女”为偏旁部首。孔颖达疏曰:“女有美色,男子悦之。”司马迁曾曰:“女为悦己者容。”即便是“娴”、“姝”这样夸赞女子的字也是从男性的角度出发,以男性作为考核主体来表明对女子容貌的要求。

2.民族审美情趣

古人将女性作为审美对象,束之以不同的标准。

我们在姿容角度上夸赞女子美好时会使用“”、“浮薄“”等字。从细节角度来说,夸赞女子眼睛美丽用“b”、“娃”等字;女子柔弱美时用“”、“稹薄“”等;女子体型美时用“嫣”、“唷薄“取钡取6内在角度,女子品性优良用“婉”、“娓”、“如”等;女子温婉顺从用“拧薄“婧”、“”、“”等。

不可否认,这样的审美方式是古代人民的意识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飞跃,反映出古代人民审美情趣的科学性演变。

三、结语

正如臧克和先生所说:“在《说文・女部》所保存的这个‘女性语义场里’伟大与渺小共存、高贵与低贱杂糅,显示了异常复杂的情形。”庞大的“女”部字类构建了一个庞杂的语义场,在对这个语义场的深入探索中我们洞察了汉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我们窥见了汉民族女性文化中五彩之一斑。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3]臧克和.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

[4]陈雪梅.“女”部字语义场文化意蕴浅探.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

[5]马芳.从《说文》“女”部字看中国古代女性文化.安徽文学.2008

[6]赵光.“女”字初文阐释之我见.洛阳师专学报.1999

[7]肖金云.《说文・女部》字的义类分析及文化内涵.九江学院学报.2012

[8]程雯洁.女部字反映的汉代女性的家庭地位.北方文学.2010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篇2

究竟谁是中国古代真正的“四大美女”呢?另类榜应是:毛嫱、夏姬、李祖娥、张丽华。

春秋末期的毛嫱应该是中国古代至少是先秦时期的第一美女。毛嫱其人,史书上并无专门记载,只知她是春秋末一代霸主越王勾践的爱姬,大致与西施、郑旦年龄相当。但我们仍可以从后人对她的赞美中知晓,她才是最初人们心目中美的化身与象征。

“沉鱼落雁”源自《庄子·齐物论》中的“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麇鹿见之决骤。”庄周的本意是指毛嫱、丽姬那样公认的绝色美女,鱼与鸟是不懂得去欣赏的,面对倾城倾国的美女,它们照样或沉入水底自游,或高高飞翔着。于是,世人便以“沉鱼落雁”形容女子之貌美,故原始的“沉鱼”是指“毛嫱”。

在后人对美女的赞颂中,凡同时出现毛嫱、西施的,大都是毛嫱居前、西施断后《管子·小称》中有“毛嫱、西施,天下之美女也,盛怨气于面,不能以为可好。”但毛嫱逐渐被人淡忘,西施则成为美的象征,荣登古典“四大美女”之首。

“四大美女”另类榜第二人,当推春秋第一艳妇,也可以说是古代第一“大众情人”的夏姬。郑穆公之女夏姬,自幼生得杏脸桃腮、蛾眉凤眼,长大后更是体若春柳,步出莲花,具有骊姬、息妫之美貌,更兼有妲己、褒姒之狐媚,是一个不知羡煞了多少贵胄公子的人间尤物,后世称她为“一代妖姬”。

据传夏姬在及笄之年,曾经恍恍惚惚地与一个伟岸异人同尝禁果,并获取返老还童、青春永驻之术,因而既艳名四播,又声名狼藉。家人只好把她远嫁给陈国的夏御叔为妻,夏姬之名由此而来。

据传,夏姬一直到四十多岁,仍容颜娇嫩,皮肤细腻,保持着青春少女模样。而历史上的这位绝代女子,也确实以其罕有的独特魅力为国君士大夫所倾倒,史书上说“公侯争之,莫不迷惑失意”。她曾三为王后七为夫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春秋有好几个国家之亡都与她有关。

“四大美女”另类榜第三人李祖娥,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的皇后《北齐书·文宣李后传》描绘李祖娥是“容德甚美”。文宣帝高洋是个著名的虐待狂,嗜好用鞭子抽打嫔妃,甚至当众杀掉嫔妃,只有李祖娥一直受到高洋的礼遇与敬重。可见,在高洋心目中,李祖娥是无人能替换的绝代佳人。

高洋死后,其子高殷即位,尊李祖娥为太后。不久,高殷被废,高洋的弟弟高演当皇帝。高演早逝,武成帝高湛(高洋另一胞弟)继承皇位。高湛垂涎这位兄嫂的美貌已久,即位后就找到李祖娥并使之怀上身孕。李祖娥生下一女后弄死不养,高湛怒杀李祖娥的儿子,并对李祖娥用棍棒乱打,最后将她送至妙胜尼寺做了尼姑。北齐灭亡后,李祖娥被俘获送进关中长安。或许是李祖娥的不幸遭遇,冲淡了其“横绝千古之丽”的美貌。

“四大美女”另类榜第四人,便是陈后主陈叔宝的贵妃张丽华,世人曾称她为“人间嫦娥”。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篇3

关键词 福建南音 汉唐乐府 艳歌行 音乐 文化

南音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南音乐器有南音琵琶、三弦、南音洞箫、二弦和拍板。

1、南音琵琶:南音琵琶属于曲项琵琶的一种,俗称南琶,以别于北琶。南琶形制与现今通常所见的琵琶,即北琶有较大差异。它基本上保持着凤眼、颈窄腹扁、复手大、山口高的唐代规格。南琶有十三柱(四相九品)和十四柱(四相十品)两种规格,用手指弹奏。福建南音琵琶无论形制还是弹奏姿势,都保留了唐、五代的遗风,只有琵琶的品柱与明、清相仿。

2、三弦:常见的三弦有大小两种,是一种弹拨乐器,大三弦又称为大鼓三弦或书弦,北方的大鼓书等曲艺就用他来伴奏。小三弦,由于以伴奏昆曲等古典戏曲为主,别称曲弦,也是南方说唱音乐(如弹词)的伴奏音乐。福建南音的三弦属于曲弦类。

3、南音洞箫:福建南音洞箫不是一般流行的长短参差的洞箫。南音洞箫即我国唐宋遗存的一种称为尺八的竹管乐器,故而亦称南音尺八。至今仍在闽南流行。尺八在盛唐时期的乐制和宫廷燕乐里,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管类乐器。

4、二弦:二弦这种南音的拉弦乐器,形制、材质、构造都与目前一般拉弦乐器有很大差别,二弦的演奏,依照古法古法,运弓、按规则则甚严。外弦为阳,奏时推弓;内弦为阴,奏时拉弓,谓之一阴一阳,顺逆相应。

5、拍板:拍板亦称檀板,因唐玄宗时乐工黄幡绰善奏拍板而又别称绰板。福建南音拍板是用的五块荔枝木制成,形状与唐代拍板相同,演奏保持端坐静神,两手合击的唐代古法。

南音调性称为“管门”,主要有五空管、四空管、五空四管、倍思管等。

汉唐乐府成立于1983年,由南音(南管)名家陈美娥创办于台北。秉持重建南音古乐于中国音乐史学术定位之宗旨,深入经典追本溯源著述立论,并培训音乐演奏演唱及演艺人才,为日益式微薪传不易的南管界,注入新血活力。

汉唐乐府《艳歌行》全剧共分五幕:

第一幕“艳歌行”,在音乐《八展舞》中舞者以传统梨园戏小旦婀娜娇俏的科步身段,描述俏丽佳人踏青嬉春的万种风情,三位舞者仿佛从古画中走来,轻盈的步态、优美的手势让观众看到了了古代少女俏丽,温婉的可爱。

第二幕“簪花记”,在音乐中舞者以梨园戏大旦文雅端正的科步身段描述靓丽女子春锁深闺的落寞凄清;两位舞者的表演让人对古时想爱不敢爱的女子深表同情。

第三幕“相思吟”,采自梨园戏《高文举》的经典曲段“玉真行”,乐手也是歌者盘腿席地坐在舞台四角,独舞者手执一柄纸伞舞出哀怨的寻夫旅途的沧桑,一曲凄美的“短相思”,扣人心弦。其中梨园戏特有的“足鼓”引人瞩目。

第四幕《堂上歌》,以传统古乐器 琵琶、南管、三弦、二弦、拍板、奏出丝竹相和之音。

第五幕《满堂春》,表演者手执四块极其朴素的竹片,配以优雅美妙的身段步伐,表现出清脆悦耳的音色和精美绝伦的画面

汉唐乐府之《艳歌行》演出剧目内容、音乐、妆容和布景创意主要有以下几点:

1、汉唐乐府把勾栏搬上了舞台,作为表演的背景,让观众有回到宋元时期的感觉,加深舞台历史感,还原了宋元时期的表演场所。

2、白妆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也不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人在古代时期是不化白妆的,艺伎产生于幕府晚期(中国满清统治时期),当时艺伎只有男艺人而没有一个女艺人,所以妆容一定要隆重,以掩盖男性脸部特征,就像京剧男旦的妆都很浓艳一样,后出现女性艺伎之后,白妆一直沿用至今。中国最早戏曲是带白色面具的(包括大唐梨园),现在部分古老的地方戏依然保存戴面具习俗。汉唐乐府的白妆就是根据面具简化而成的,这样既符合了历史原型,又将悬丝傀儡这一概念完美融入。

3、白妆配合梨园舞步的,用悠扬南音进行渲染,白妆可以降低观众对布景,服饰的要求,而且让观众对于长时间的慢舞是否会感到无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极大的保留了华夏宫廷乐舞的神秘与严肃,对与其他戏曲产生了强烈对比,又有历史底蕴所以更显优雅唯美。白妆对于整个汉唐乐府来说,在适合不过,汉唐乐府的服饰也为配合白妆而显得极其古朴,但是却又配合了现代的光照技术,是整个表演美轮美奂,百看不厌。

4、汉唐乐府的作品非常注意从我国古典诗歌汲取乐舞意象。《艳歌行》化用了《诗・周南・关睢》、魏文帝《善哉行》、晋代傅玄《艳歌行・有女篇》、陈.顾野王《艳歌行》。

5、整个舞台风格沉稳雅致,采用昏黄幽暗的灯光,既托显出《梅花操》时女子幽怨的心情,又为整个艳歌行古朴雅致的风格奠下基调。另外,其服饰多汉唐时的服饰的简朴素雅为主,但放在当代的舞台则显得高贵典雅。其服饰多为当时百姓所穿,配以梨园舞步的舞蹈以及昏暗灯光的基调,让人有“梦回唐朝”之感。

6、多以音乐渲染整曲或以南管的吟唱,或以上下四管演奏,“簪花记”中单人的吟唱,以不同于当代人的演唱方法和感情诉说方式,或将一个字拉长拍,或带以哭腔,充分表现了女子独锁深闺的悠远情感,这在当代女性中是很少见的。当代人大多以直接表达,大胆开放的诉说方式表达心中的感情,而回到古代这种委婉含蓄的表达,足以让人通过音乐感受古代女子的情感以及古代社会的文化风气。

请她用通俗的方式为读者介绍自己的作品《艳歌行》,她的回答果然很通俗:“我的《艳歌行》是百看不厌,屡战屡胜的。”关于服饰,正如陈美娥所说,叶锦添研究了各个朝代的服饰和流行趋势,然后通过她的作品回归了传统。换个说法就是,当你在看《艳歌行》时,就好像在看一场贯穿了很多朝代的服饰秀。总而言之,陈美娥将深邃悠扬的南音古乐与典雅脱俗的梨园舞蹈结合起来,用全新的方式演绎中国的传统礼乐。她把她创作的古乐,形容为将古乐蒸馏后静态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泉州对外文化交流学会.泉州南音艺术[M].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篇4

关键词:哥特式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风格洛可可艺术风格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女装风格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艺术风格流派,它们表现在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等各个艺术领域,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产生影响。在欧洲的艺术史上哥特式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风格、洛可可艺术风格、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地影响到同时期的服装风格。

一、四大艺术风格的特点

哥特式艺术风格“哥特式”原本是起源于一种极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笔直的立柱,高挑的天顶,多尖的拱门,这些均可见于中世纪的一种以尖顶大教堂,特点为尖拱、小尖塔、垛墙、飞扶壁和彩色玻璃镶嵌等典型元素。这种风格影响到整个欧洲,反映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如绘画、雕刻、装饰、音乐等艺术形式上。其特点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

巴洛克艺术风格巴洛克代表了路易十四的精神。它具有气势雄伟、生气勃勃、色彩艳丽、线条优美、富丽豪华的风格。它把人类精神从古典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使其沉溺于无边无际的、令人神往的梦幻之中。它一开始主要针对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风格。后来,巴洛克风格影响到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各个领域。巴洛克艺术风格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

洛可可艺术风格18世纪的法国仍是西欧的文化艺术中心,由于沙龙文化在法国的蓬勃兴起,使女性成为了男性世界注目焦点,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巴洛克时期那种庄重豪华、拘泥虚礼的宫廷文化的文化形态,那就是洛可可艺术风格。洛可可风格的鼎盛时期是路易十五时代,它主要是指路易十五时代的一种室内装饰风格:C形、S形曲线或漩涡状花纹的装饰风格。另一个特色则是甜美轻快、精巧华丽,而没有巴洛克艺术的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这种特色影响到当时的服装,甚至以“洛可可”一词代表法国大革命之前18世纪的服装款式。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兴起于18世纪的中期,其精神是针对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所进行的一种强烈的反叛。它主要是力求恢复古希腊罗马所强烈追求的“庄重与宁静感”之题材与形式,并融入理性主义美学。

二、四大风格对同期女装风格的影响

哥特式风格哥特式风格深深地影响了中世纪法国服装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受建筑风格的影响,哥特式服装风格主要体现在服饰形象是高高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等锐角,在面料上表现出与哥特式教堂内彩色玻璃的效果是一致的光泽和鲜明的色调。裙饰多采用纵向的造型线和褶皱,使穿着者显得修长,并通过加高式帽来增加人体的高度,给人一种轻盈向上的感觉。女装上装紧身合体,下半身的裙子宽大、上轻下重,形成一种圆锥状造型,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尖尖的埃宁帽就像一个小尖塔,还有两个裤腿颜色各异的紧身裤,尖尖的翘头鞋,饰以不对称图案的上衣等。

巴洛克风格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巴洛克风格”代称17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其着装特点是大量的使用蕾丝、花边,并配以奢侈豪华的装饰,如丝绸带、大扣子、刺绣、珠宝等,所以这种风格的时装和配饰表现出来的尽是奢华和古典的面貌。

裙子是巴洛克女装的重点。衣裙特点是松垂、多褶、曳长,比文艺复兴时期柔和、自然、大方、富有浪漫气息,更显出女性自然的妩媚。女性除了外边的罗布以外,还要穿三条不同颜色的裙子(即衬裙、内裙和外裙),以取代裙撑架。下裙穿多层肥大而多褶的裙子,使下体显得鼓大,以增添体积感和层次感。服装上不论是整体造型还是局部造型,都是更多地强调曲线,展露出女士特有的性别魅力。

洛可可风格作为一种服装的风格,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极致的优雅和精致,它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左右对称的模式,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琐的装饰样式。

女性服装内穿束身马甲,裙撑架再度兴起,此时裙撑架的形式为前后扁平、左右对称,要在裙撑外穿一条华丽的衬裙,外穿罗布,一般前开,领口成一个大的U字型,上面露出紧身的胸衣,胸衣自上而下按大小顺序排列着一排缎带蝴蝶结,罗布下面也成A字型打开。衬裙外露,衬裙和罗布上也都装饰着曲曲弯弯的皱褶飞边、蕾丝、缎带蝴蝶结和鲜花。袖长到肘部,袖口也有三层的蕾丝花边。

新古典主义风格1790年到1820年,新古典主义思潮兴盛,使女装向古希腊、古罗马那种自然样式倾斜,以自然简单的款式,取代华丽而夸张的服装款式。Robechemise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样式。这是一种白色棉布制作的宽松的衬裙式连衣裙,连衣裙的腰际线提升到胸部下面,使人体的比例更加好看,胸部的内侧有护胸层,取代了紧身胸衣,解除了对女性身体的束缚。袖子很短,露出手臂;裙子很长,一直垂到地上,使女性着装又一次回归到淡雅、自然之美。

三、四大艺术风格对现代女装风格的影响

当今时装界,欧洲古典的艺术风格流派仍然是很多服装设计师们的灵感来源,设计师们高举复古风的旗帜,在许多细节设计上都回归到了几个世纪之前。

Gucci就曾以哥特式风格为灵感设计的系列服装,非常性感。黑色摇滚女郎,带有上个世纪30年代好莱坞女星的味道:裤子为宽裤脚,剪裁紧身、修长,配搭绑带、高跟鞋,性感中带个性,使得女郎带有哥特式的神秘色彩。

巴洛克风格也被时装设计大师们所宠爱。YSL设计师TomFord以巴洛克风格为灵感来源,把法式蕾丝、领结、宽袖,重新演绎成现代服饰。他所采用的材质,展现出既成熟又性感的女人形象。绑带是设计中的细节重点,常常出现在上衣、裙子、鞋子上,还有宽袖口、领结,以及以黑色为主调,华丽的绣花,古典的收腰外形,不禁令人遥想几百年前的法国宫廷圣罗兰女人的万种风情。

D&G2008年春夏礼服系列,是时装界回归洛可可风格的一个高潮。印花布料和夸张的裙撑、打折的花边、繁复的缀饰、低胸衬裙的造型设计以古典优美的X形轮廓为中心并强调裙及袖的层次和质量。在色泽选择上,将草绿、粉红、鹅黄等富丽堂皇的色彩一一呈现,顿现轻巧而华丽。

2008年雅莹和2008—2009秋冬专场会以新古典主义为灵感来源。其服饰将女性形体间的极佳比例完美呈现,通过立体剪裁、抽褶、滚边等勾勒出极具视觉效果的空间感,并配以夸张的蝴蝶结、复古的宽腰带和金属饰物。饰物色彩上以黑金、米黄为主体色,略施点缀玫瑰红和暗橘、墨绿等色,从而显出经典的华丽与高贵。

结语

欧洲艺术风格不仅仅有这四类。多样的文化必然会造就社会多彩多姿的艺术形式,而服饰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不仅反映出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系,且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篇5

关键词:哥特式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风格洛可可艺术风格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女装风格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艺术风格流派,它们表现在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等各个艺术领域,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产生影响。在欧洲的艺术史上哥特式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风格、洛可可艺术风格、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地影响到同时期的服装风格。

一、四大艺术风格的特点

哥特式艺术风格“哥特式”原本是起源于一种极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笔直的立柱,高挑的天顶,多尖的拱门,这些均可见于中世纪的一种以尖顶大教堂,特点为尖拱、小尖塔、垛墙、飞扶壁和彩色玻璃镶嵌等典型元素。这种风格影响到整个欧洲,反映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如绘画、雕刻、装饰、音乐等艺术形式上。其特点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

巴洛克艺术风格巴洛克代表了路易十四的精神。它具有气势雄伟、生气勃勃、色彩艳丽、线条优美、富丽豪华的风格。它把人类精神从古典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使其沉溺于无边无际的、令人神往的梦幻之中。它一开始主要针对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风格。后来,巴洛克风格影响到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各个领域。巴洛克艺术风格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

洛可可艺术风格18世纪的法国仍是西欧的文化艺术中心,由于沙龙文化在法国的蓬勃兴起,使女性成为了男性世界注目焦点,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巴洛克时期那种庄重豪华、拘泥虚礼的宫廷文化的文化形态,那就是洛可可艺术风格。洛可可风格的鼎盛时期是路易十五时代,它主要是指路易十五时代的一种室内装饰风格:C形、S形曲线或漩涡状花纹的装饰风格。另一个特色则是甜美轻快、精巧华丽,而没有巴洛克艺术的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这种特色影响到当时的服装,甚至以“洛可可”一词代表法国大革命之前18世纪的服装款式。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兴起于18世纪的中期,其精神是针对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所进行的一种强烈的反叛。它主要是力求恢复古希腊罗马所强烈追求的“庄重与宁静感”之题材与形式,并融入理性主义美学。

二、四大风格对同期女装风格的影响

哥特式风格哥特式风格深深地影响了中世纪法国服装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受建筑风格的影响,哥特式服装风格主要体现在服饰形象是高高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等锐角,在面料上表现出与哥特式教堂内彩色玻璃的效果是一致的光泽和鲜明的色调。裙饰多采用纵向的造型线和褶皱,使穿着者显得修长,并通过加高式帽来增加人体的高度,给人一种轻盈向上的感觉。女装上装紧身合体,下半身的裙子宽大、上轻下重,形成一种圆锥状造型,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尖尖的埃宁帽就像一个小尖塔,还有两个裤腿颜色各异的紧身裤,尖尖的翘头鞋,饰以不对称图案的上衣等。

巴洛克风格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巴洛克风格”代称17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其着装特点是大量的使用蕾丝、花边,并配以奢侈豪华的装饰,如丝绸带、大扣子、刺绣、珠宝等,所以这种风格的时装和配饰表现出来的尽是奢华和古典的面貌。

裙子是巴洛克女装的重点。衣裙特点是松垂、多褶、曳长,比文艺复兴时期柔和、自然、大方、富有浪漫气息,更显出女性自然的妩媚。女性除了外边的罗布以外,还要穿三条不同颜色的裙子(即衬裙、内裙和外裙),以取代裙撑架。下裙穿多层肥大而多褶的裙子,使下体显得鼓大,以增添体积感和层次感。服装上不论是整体造型还是局部造型,都是更多地强调曲线,展露出女士特有的性别魅力。

洛可可风格作为一种服装的风格,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极致的优雅和精致,它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左右对称的模式,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琐的装饰样式。女性服装内穿束身马甲,裙撑架再度兴起,此时裙撑架的形式为前后扁平、左右对称,要在裙撑外穿一条华丽的衬裙,外穿罗布,一般前开,领口成一个大的U字型,上面露出紧身的胸衣,胸衣自上而下按大小顺序排列着一排缎带蝴蝶结,罗布下面也成A字型打开。衬裙外露,衬裙和罗布上也都装饰着曲曲弯弯的皱褶飞边、蕾丝、缎带蝴蝶结和鲜花。袖长到肘部,袖口也有三层的蕾丝花边。

新古典主义风格1790年到1820年,新古典主义思潮兴盛,使女装向古希腊、古罗马那种自然样式倾斜,以自然简单的款式,取代华丽而夸张的服装款式。Robechemise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样式。这是一种白色棉布制作的宽松的衬裙式连衣裙,连衣裙的腰际线提升到胸部下面,使人体的比例更加好看,胸部的内侧有护胸层,取代了紧身胸衣,解除了对女性身体的束缚。袖子很短,露出手臂;裙子很长,一直垂到地上,使女性着装又一次回归到淡雅、自然之美。

三、四大艺术风格对现代女装风格的影响

当今时装界,欧洲古典的艺术风格流派仍然是很多服装设计师们的灵感来源,设计师们高举复古风的旗帜,在许多细节设计上都回归到了几个世纪之前。

Gucci就曾以哥特式风格为灵感设计的系列服装,非常性感。黑色摇滚女郎,带有上个世纪30年代好莱坞女星的味道:裤子为宽裤脚,剪裁紧身、修长,配搭绑带、高跟鞋,性感中带个性,使得女郎带有哥特式的神秘色彩。

巴洛克风格也被时装设计大师们所宠爱。YSL设计师TomFord以巴洛克风格为灵感来源,把法式蕾丝、领结、宽袖,重新演绎成现代服饰。他所采用的材质,展现出既成熟又性感的女人形象。绑带是设计中的细节重点,常常出现在上衣、裙子、鞋子上,还有宽袖口、领结,以及以黑色为主调,华丽的绣花,古典的收腰外形,不禁令人遥想几百年前的法国宫廷圣罗兰女人的万种风情。

D&G2008年春夏礼服系列,是时装界回归洛可可风格的一个高潮。印花布料和夸张的裙撑、打折的花边、繁复的缀饰、低胸衬裙的造型设计以古典优美的X形轮廓为中心并强调裙及袖的层次和质量。在色泽选择上,将草绿、粉红、鹅黄等富丽堂皇的色彩一一呈现,顿现轻巧而华丽。

2008年雅莹和2008—2009秋冬专场会以新古典主义为灵感来源。其服饰将女性形体间的极佳比例完美呈现,通过立体剪裁、抽褶、滚边等勾勒出极具视觉效果的空间感,并配以夸张的蝴蝶结、复古的宽腰带和金属饰物。饰物色彩上以黑金、米黄为主体色,略施点缀玫瑰红和暗橘、墨绿等色,从而显出经典的华丽与高贵。

结语

欧洲艺术风格不仅仅有这四类。多样的文化必然会造就社会多彩多姿的艺术形式,而服饰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不仅反映出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系,且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篇6

关键词:哥特式艺术风格 巴洛克艺术风格 洛可可艺术风格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女装风格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艺术风格流派,它们表现在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等各个艺术领域,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产生影响。在欧洲的艺术史上哥特式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风格、洛可可艺术风格、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地影响到同时期的服装风格。

一、四大艺术风格的特点

哥特式艺术风格 “哥特式”原本是起源于一种极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笔直的立柱,高挑的天顶,多尖的拱门,这些均可见于中世纪的一种以尖顶大教堂,特点为尖拱、小尖塔、垛墙、飞扶壁和彩色玻璃镶嵌等典型元素。这种风格影响到整个欧洲,反映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如绘画、雕刻、装饰、音乐等艺术形式上。其特点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

巴洛克艺术风格 巴洛克代表了路易十四的精神。它具有气势雄伟、生气勃勃、色彩艳丽、线条优美、富丽豪华的风格。它把人类精神从古典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使其沉溺于无边无际的、令人神往的梦幻之中。它一开始主要针对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风格。后来,巴洛克风格影响到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各个领域。巴洛克艺术风格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

洛可可艺术风格18世纪的法国仍是西欧的文化艺术中心,由于沙龙文化在法国的蓬勃兴起,使女性成为了男性世界注目焦点,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巴洛克时期那种庄重豪华、拘泥虚礼的宫廷文化的文化形态,那就是洛可可艺术风格。洛可可风格的鼎盛时期是路易十五时代,它主要是指路易十五时代的一种室内装饰风格:C形、S形曲线或漩涡状花纹的装饰风格。另一个特色则是甜美轻快、精巧华丽,而没有巴洛克艺术的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这种特色影响到当时的服装,甚至以“洛可可”一词代表法国大革命之前18世纪的服装款式。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兴起于18世纪的中期,其精神是针对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所进行的一种强烈的反叛。它主要是力求恢复古希腊罗马所强烈追求的“庄重与宁静感”之题材与形式,并融入理性主义美学。

二、四大风格对同期女装风格的影响

哥特式风格 哥特式风格深深地影响了中世纪法国服装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受建筑风格的影响,哥特式服装风格主要体现在服饰形象是高高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等锐角,在面料上表现出与哥特式教堂内彩色玻璃的效果是一致的光泽和鲜明的色调。裙饰多采用纵向的造型线和褶皱,使穿着者显得修长,并通过加高式帽来增加人体的高度,给人一种轻盈向上的感觉。女装上装紧身合体,下半身的裙子宽大、上轻下重,形成一种圆锥状造型,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尖尖的埃宁帽就像一个小尖塔,还有两个裤腿颜色各异的紧身裤,尖尖的翘头鞋,饰以不对称图案的上衣等。

巴洛克风格 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巴洛克风格”代称17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其着装特点是大量的使用蕾丝、花边,并配以奢侈豪华的装饰,如丝绸带、大扣子、刺绣、珠宝等,所以这种风格的时装和配饰表现出来的尽是奢华和古典的面貌。

裙子是巴洛克女装的重点。衣裙特点是松垂、多褶、曳长,比文艺复兴时期柔和、自然、大方、富有浪漫气息,更显出女性自然的妩媚。女性除了外边的罗布以外,还要穿三条不同颜色的裙子(即衬裙、内裙和外裙),以取代裙撑架。下裙穿多层肥大而多褶的裙子,使下体显得鼓大,以增添体积感和层次感。服装上不论是整体造型还是局部造型,都是更多地强调曲线,展露出女士特有的性别魅力。

洛可可风格 作为一种服装的风格,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极致的优雅和精致,它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左右对称的模式,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琐的装饰样式。

女性服装内穿束身马甲,裙撑架再度兴起,此时裙撑架的形式为前后扁平、左右对称,要在裙撑外穿一条华丽的衬裙,外穿罗布,一般前开,领口成一个大的U字型,上面露出紧身的胸衣,胸衣自上而下按大小顺序排列着一排缎带蝴蝶结,罗布下面也成A字型打开。衬裙外露,衬裙和罗布上也都装饰着曲曲弯弯的皱褶飞边、蕾丝、缎带蝴蝶结和鲜花。袖长到肘部,袖口也有三层的蕾丝花边。 

新古典主义风格 1790年到1820年, 新古典主义思潮兴盛,使女装向古希腊、古罗马那种自然样式倾斜,以自然简单的款式,取代华丽而夸张的服装款式。Robe chemise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样式。这是一种白色棉布制作的宽松的衬裙式连衣裙,连衣裙的腰际线提升到胸部下面,使人体的比例更加好看,胸部的内侧有护胸层,取代了紧身胸衣,解除了对女性身体的束缚。袖子很短,露出手臂;裙子很长,一直垂到地上,使女性着装又一次回归到淡雅、自然之美。 

 

三、四大艺术风格对现代女装风格的影响 

 

当今时装界,欧洲古典的艺术风格流派仍然是很多服装设计师们的灵感来源,设计师们高举复古风的旗帜,在许多细节设计上都回归到了几个世纪之前。 

Gucci就曾以哥特式风格为灵感设计的系列服装,非常性感。黑色摇滚女郎,带有上个世纪30年代好莱坞女星的味道:裤子为宽裤脚,剪裁紧身、修长,配搭绑带、高跟鞋,性感中带个性,使得女郎带有哥特式的神秘色彩。 

巴洛克风格也被时装设计大师们所宠爱。YSL设计师Tom Ford以巴洛克风格为灵感来源,把法式蕾丝、领结、宽袖,重新演绎成现代服饰。他所采用的材质,展现出既成熟又性感的女人形象。绑带是设计中的细节重点,常常出现在上衣、裙子、鞋子上,还有宽袖口、领结,以及以黑色为主调,华丽的绣花,古典的收腰外形,不禁令人遥想几百年前的法国宫廷圣罗兰女人的万种风情。 

D&G2008年春夏礼服系列,是时装界回归洛可可风格的一个高潮。印花布料和夸张的裙撑、打折的花边、繁复的缀饰、低胸衬裙的造型设计以古典优美的X形轮廓为中心并强调裙及袖的层次和质量。在色泽选择上,将草绿、粉红、鹅黄等富丽堂皇的色彩一一呈现,顿现轻巧而华丽。 

2008年雅莹和2008—2009秋冬专场会以新古典主义为灵感来源。其服饰将女性形体间的极佳比例完美呈现,通过立体剪裁、抽褶、滚边等勾勒出极具视觉效果的空间感,并配以夸张的蝴蝶结、复古的宽腰带和金属饰物。饰物色彩上以黑金、米黄为主体色,略施点缀玫瑰红和暗橘、墨绿等色,从而显出经典的华丽与高贵。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篇7

究竟谁是中国古代真正的“四大美女”呢?笔者认为,另类榜应是:毛嫱、夏姬、李祖娥、张丽华。

春秋末期的毛嫱应该是中国古代、至少是先秦时期的第一美女。毛嫱其人,史书上并无专门记载,只知她是春秋末一代霸主越王勾践的爱姬,大致与西施、郑旦年龄相当。但我们仍可以从后人对她的赞美中知晓,她才是最初人们心目中美的化身与象征。

“沉鱼落雁”源自《庄子・齐物论》中的“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庄周的本意是指毛嫱、丽姬那样公认的绝色美女,鱼与鸟是不懂得去欣赏的,面对倾城倾国的美女,它们照样或沉入水底自游,或高高地飞翔着。于是,世人便以“沉鱼落雁”形容女子之貌美。故原始的“沉鱼”是指“毛嫱”。在后人对美女的赞颂中,凡同时出现毛嫱、西施的,大都是毛嫱居前、西施断后。《管子・小称》中有“毛嫱、西施,天下之美女也,盛怨气于面,不能以为可好。”但由于开篇所说的原因,毛嫱逐渐被人淡忘,西施则成为美的象征,荣登古典“四大美女”之首。

“四大美女”另类榜第二人,当推春秋第一艳妇,也可以说是古代第一“大众情人”的夏姬。郑穆公之女夏姬,自幼生得杏脸桃腮,蛾眉凤眼。长大后更是体若春柳,步出莲花,具有骊姬、息妫之美貌,更兼有妲己、褒姒之狐媚,是一个不知羡煞了多少贵胄公子的人间尤物,后世称她为“一代妖姬”。

据传夏姬在及笄之年,曾经恍恍惚惚地与一个伟岸异人同尝禁果,并获取返老还童、青春永驻的阴阳采补之术。因而既艳名四播,又声名狼藉,家人只好把她远嫁给陈国的夏御叔为妻,夏姬之名由此而来。夏御叔正值壮年而亡,有人说就是死在夏姬的“采补之术”。守寡后的夏姬“其状美好无匹,盖老而复壮者”。据传,夏姬一直到四十多岁,仍容颜娇嫩,皮肤细腻,保持着青春少女模样。而历史上的这位绝代艳女司,也确实以其罕有的独特魅力为国君士大夫所倾倒,史书上说“公侯争之,莫不迷惑失意”。她曾三为王后,七为夫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春秋有好几个国家之亡都与她有关。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篇8

【关键词】节孝序 贞洁观 旌表 铭旌 演变

一、《曹母张孺人节孝序》概况

郭汉儒编《重修定西县志》(民国稿本)卷二十九《列女(清)》载:“曹荣宗妻张氏,年十九夫殁,遗一子,翁姑在堂。氏事亲抚孤,年四十四卒。”我们有幸在安定区香泉镇池沟村的曹氏家族中,征集到了记述这一史实的《曹母张孺人节孝序》(以下简称《序》)。

该《序》撰写于清代咸丰五年(1856年),纸质墨书,高179厘米,宽100厘米,从右至左竖排21列,645字。序文用正楷繁、异体字书写,法度严谨,措辞简练,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二、序文考释

现将序文改为简体字,植入标点,分段抄录考释如下:

恭旌

大阃范曹母张孺人节孝序

窃尝读古史,有曹爽之从弟吲文叔,妻贯谯郡,夏侯文宁之女,名令女也。文叔早死,自以年少,恐家必嫁,己至断发截耳,誓不再醮,何其烈欤!

此段以夏侯令女的典故为引子,阐述妇女守节的高贵品质。大意是说魏国大将军曹爽堂弟文叔的妻子,是谯郡夏侯文宁的女儿,名字叫令女。文叔很早就死了,令女料到自己年轻,娘家肯定要让她改嫁,于是她剪断自己的头发,割下了自己的耳朵,以示不再改嫁。

夫古之贤媛,能敦大节以成令名者,千载犹艳称之。然计其少壮时,备极艰苦,良亦不易。是犹憩松柏之阴者,第见其亭亭独立,上摩云霄,而不知其饱霜霰历冰雪者,已数十稔于兹也。

古代女子,能恪守大节成全美名的,就算历经千百年,都能被人称颂。然而回想她们年轻之时,却是历尽艰辛,着实不易。就如同在松柏大树之下休憩的人们,只看到其高耸直立,上达云霄,却不知它们早已历经数十年冰雪风霜、严寒酷暑。

吾乡曹母孺人,名门张氏女也,幼娴姆训,夙著贤称,温恭出自性成,淑慎本于天授。年及笄归。亲翁诲荣宗公,公世以耕读传家,伯仲六人,埙篪㈣最协,乡里成器重之。未几,翁以疾即世。孺人仅结缡四载耳,诞一子,抱孤日夜零涕,几不欲生。赖太君母及伯叔等委屈宽譬之,乃拊膺太息日:未亡人不即从所天于地下者,以有舅姑在也,吾但效缳缢华山,以矜峻节,不孝之罪其又何逭。由是高堂之旨甘罔缺,门内之诟谇莫闻,衣裳鲜曳绮之华。早夜奏鸣机之绩,勤俭之馀,一归恪谨。妯娌子侄间挹和顺,而被仁慈者盖莫不颂。

我乡曹夫人,本是张家女子,自幼熟知女师教导,向来名声贤惠,温和恭敬,贤淑谨慎,到结婚的年龄后嫁给了曹荣宗先生。荣宗家世代以耕读传家,兄弟六人亲密和睦,乡间人都很看重他们。后来荣宗因病去世,而他们才结婚四年,只生了一个儿子。孤儿寡母日夜哭泣,痛不欲生。幸亏有婆婆及家人等好言劝慰,她捶胸长叹说:我之所以不跟随丈夫而去,只因为公婆都还在世,我本想效仿古代的烈女节妇上吊自尽,来表明自己高尚的节操,但是不孝的罪责又怎能逃避。自此以后家中老人衣食不缺,家族问闲言碎语也从未有过,她自己从来都不穿颜色鲜艳的衣服。妯娌子侄问一团和气,心地仁慈善良的人们无不交口称赞。

孺人之盛德,而欣慕无已,感激糜穷也。今嗣君已授室有年矣,孺人亦惟是含饴弄孙,以俟期颐之。自至行见松柏,亭亭上薄云汉,虽与古令女之敦大节、以全芳名者,后先媲美焉,亦固其所。岂意合欢草死、并枯愁妇之花,宝婺星明,忽陨望夫之石。今岁三月二十日,孺人以疾终于内寝,享年四旬有四,葬于曹氏祖茔。之次叔若侄不忍,孺人数十年柏舟之志,久而就湮,而姻亲闾党之成瞻淑范者,遂人人各抱一好德慕义之诚,为之制锦ご牵藉光泉壤用垂不朽。

曹夫人守节尽孝,她的德行操守,确实令人倾慕感激。现在她的儿子已经娶妻好几年了,曹夫人也诸事如意,安度晚年。她的德行,甚至可以和古代的令女相媲美。今年三月二十日,曹夫人因病去世,享年四十四岁,葬在了曹家祖坟。亲戚叔侄不忍心曹夫人几十年守节尽孝的行为操守年久湮没,姻亲邻里也都敬仰她的风范,所以每个人都怀着好德慕义的诚心,为她遣词作序,详细记录叙述她的事迹,以追悼怀念。

云异日者,龙章宠锡,将振美彤徽、流光青史。又岂区区赞颂之言所能罄其万一哉。

明清时期,旌表制度发达,在整个社会的氛围中,贞节故事广为流传,人们无不以家族中有人受旌表为荣。本段文字大意为等他日朝廷旌表,曹夫人的德行典范将光耀千古,留名青史,区区赞颂的话语又怎能说尽。

例授修职佐郎吏部候铨儒学训导乡进士眷侍生 朱松年顿首拜

例授修职佐郎吏部候铨儒学训导乡进士眷侍生 南汝为顿首拜

例授武略骑尉兵部候铨千总乙未科武拳眷侍生 袁春顿首拜

咸丰岁次柔兆执徐林钟月下b旦。

三、古代妇女的贞洁观念及旌表制度的演变

贞节观念在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一种对女性的行为和思想的规范,对古代妇女的身心和思想造成了重大影响。贞节观的发展经历了从先秦时期的首次强调,到秦汉、隋唐时期的相对淡薄,再到宋元时期的强化。明清时期,妇女贞节观念已经成为一种世俗观念,成为衡量女性人生价值最重要的标准之一。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统治阶级想利用贞节观念来维护自身的封建统治。另外,清朝时期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和民间宗族势力的推崇将妇女贞节观念推向了宗教化的鼎峰,不但政府上层对妇女守节的行为大力提倡,中下层民众也开展自我旌表。

旌,本意是指古代一种带有装饰的旗帜,引申为“表扬、表彰”。旌表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为倡导封建礼教,为道德优秀的人树立的如匾额、碑石、牌坊等物化标志,对其进行彰显和标榜,以美化风俗、教化民众的一种制度。宋代至明清时期,特别重视节孝,家族中出了节妇孝子,是全家族的光荣。旧时封建统治阶级为旌表节孝妇女,为其设立祠堂,称为节孝祠。据《清会典・礼部十・祠祭清吏司二》记载清代在各省、府、州、县各建节孝祠一所,祠外建大坊,凡节孝妇女由官府奏准旌表的都入祀其中,春秋致祭。

明清时期,旌表制度发达,但由于申请受旌表的程序过于繁复、旌表者的名~有限、申请者竞争激烈以及官僚内部的腐化等问题,平民很难有受旌表的机会。因此,士人阶层及中下层民众便开辟新的领域空间来表扬贞节妇女。例如撰写贞节事迹或节妇传记载入地方志、家谱,制作铭旌等。

铭旌,又称旌铭,是竖在柩前表识死者姓名、官职的旗幡。铭旌在古代常用于贵族,到了近现代时期,流行于一般家庭。逝者的晚辈(陇中多为甥、婿)都要为逝者制作铭旌,质地以红绸、缎为主,内容除了要写明逝者出生、去世日期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概括逝者一生德行的评语,也称“乡评”。下葬时把铭旌盖在棺木之上,这就是所谓的“盖棺定论”。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篇9

关键词:唐代;仕女画;雅致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089-01

我国仕女画历史悠久,是传统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有着独特的发展脉络和审美价值。仕女画从人物画中分裂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画科是始于唐代。丰腴雍容中的雅致,正是盛唐美人所独有的。帝国的繁荣,绽放在那些花样的面容上,是那样的流光溢彩,令人颠倒、沉醉。在唐代人物画中,再没有哪一种题材能像仕女画那样,可以淋漓尽致的传达出这一盛世的声色风貌。在这种充满繁荣、自信、满足、大气的风貌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

一、唐代仕女画中的外在美

唐以前仕女画得主要作用是记述历史事件或是表彰贞洁烈女和宣扬伦理道德等教化的实用功能。女性的形象不突出其美艳的特色。经济的发展为美术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城市的兴起和手工业商业的活跃,在思想上引起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强烈兴趣。唐朝,贵族之间流行着崇尚物质享受的思想,以张萱、周昉为代表的画家,迎合了上层的审美需求,创作仕女画,突出女性形象的美艳特点,因而其仕女画多被称为“绮罗人物”,反映的多是贵族妇女的闲散生活。

仕女画作为美人画的同义词,首先必须具备美丽的外表,即女性的面容、身材、姿势等要符合当时人们普遍认同的美的标准。李唐宗室有一半的鲜卑族血统,所以唐王朝有英勇的尚武之风,再加上经济繁荣昌盛,文化开放,兼容并包,所以这时期女子以健康、英武甚至丰硕为美,再加上唐朝统治者对饱满、圆润体型的钟爱,上行下效,所以丰肥艳丽乃为美。史称“唐人所尚,以丰肌为美”,显然,“楚王好细腰”的时代早巳过去了。“丰颐厚体,袒胸露背”、“绣罗纤缕见肌肤”,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代表那个时代的女性美的典型。《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等画中仕女们身穿宽松对襟的衫子和裙子,具有美丽花纹的裙子。正像唐代诗人描写的“绮罗纤缕见肌肤”;纱衣的袖子宽肥,垂及地面;肩部还披着彩色的织锦披帛。整套衣服和头饰给人一种充满华贵气质、又充满女性魅力的感觉。当时的诗人经常在作品中赞美这些精美的纺织品,元稹“藕丝衫子柳花裙”;女子的长裙,是唐代诗人们纵情讴歌的对象,唐诗中,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白居易“血色罗裙翻酒污”,李商隐“折腰多舞郁金裙”等等。

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等画中的妇女体型丰厚,脸型圆润。从而她们的服饰既保持了中华的传统,又吸收了外来的因素,在思想上,破除了一切束缚和局限,服饰的花样层出不穷,艳丽多彩。

二、唐代仕女画中的内在美

对于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中国古代的妇女来说,她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即使是在开放的唐代;表现贵族人物游乐欢愉与显赫声势的张萱、周昉,也注意到了宫苑女性世界中“金井梧桐秋叶黄”这种被冷落的凄凉情调,同时也着力描绘了宫中下层妇女沉重的劳作生活,生动的传达出她们的情思、性格、气质等内在美,可谓神形兼备,个性鲜明。《唐朝名画录》中记载周昉与韩干同为汾阳王郭子仪之婿赵纵侍郎画像,众人皆称赞画的不错,郭子仪也不能定优劣,而赵夫人回娘家时却认为“二者皆似”只是周昉的画“兼得赵郎性情言笑之姿”而得到更加的赞誉。这正说明周昉在人物画中的特点之一。周昉在仕女画上的成就被后人评为“画子女为古今之冠”。他画人物,不仅注重外表特征,还注意揭示人的内心世界。

在《簪花仕女图》中生活在宫廷中的妇女,虽然穿着极度奢华的服饰,神态雍容,但妇女们那种在狭窄生活中的寂寞、孤寂、闲散的感情生活也表露无遗。图中用一株盛开的辛夷配以牡丹山石,衬托出贵族妇女们在华丽的外表之下的忧郁之感。

《挥扇仕女图》描绘了几个刚刚睡醒的妃子和宫女们在在院子里纳凉的情景,给人一种充满华贵、富丽的气质,让人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但她们的表情都呈现出苦闷惆怅,郁闷不乐的样子。皇帝所赏赐的山珍海味、绫罗绸缎等都不能阻挡她们对自由的渴望。其青春年华就在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寂寞无聊中不见了踪影。

如今,这个强大的朝代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了,但是历史上还没有一个王朝像唐代那样自由、开放,也没有一个朝代的仕女画像唐代那样的富丽、大方、健康;唐代的仕女画只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小部分,但是它却淋漓尽致的传达出这一盛世的声色风貌。这种充满繁荣、自信、满足、大气的风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1]陈绶祥.中国绘画断代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篇10

关键词:“子”缀;虚化;动因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200-01

一、引言

“子”缀在汉语中有悠久的历史,对于其后缀的形成具体时间,王力先生认为至少在上古时代“子”就有了词缀化的迹象,但其并未对“子”缀的相关问题作详细探讨,我们认为有必要系统地了解促使 “子”缀虚化的因素。本文以《汉语大词典》中实词“子”的部分词汇意义为出发点,并联系“子”缀的三种用法:名词后缀,某些量词后缀,用于动词,形容词后构成名词性,分析部分临沭“子”缀方言词,从四个方面略加分析了“子”缀的虚化因素。具体如下:

二、“子”缀虚化的动因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语言体系中独特的词缀。语言不同,词缀不同,词缀的来源、形成条件及依附的词根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有自己的特殊性。汉语词缀也有其独特之处。但虚词多源于实词的这一观点已被语言学界所认可,虚词“子”缀也不例外。本文结合《汉语大词典》中实词“子”的某些义项及临沭“子”缀方言词,从实词“子”的词汇意义与“子”缀之间的联系,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实词“子”虚化的动因。

(一)从实词“子”词汇意义来看,有两方面的原因:1.实词“子”的某些词汇意义的范围之间有渐趋缩小的联系,这种缩小的趋势致使实词“子”的词汇意义的使用频率少、固定性较弱等,从某种程度上便利了“子”词汇意义的虚化。

实词“子”部分义项的分组:一、①子孙后代,②古代兼指儿女,③儿子,④女儿。二、①泛指人,②臣民百姓,③古代的第四等爵位。三、①对男子美称,②专指儿子,四、①对女子称呼,②专指女儿。可看出四组的联系:其一,实词“子”泛称(或通称)和专称(或专指)的词汇意义范围在缩小;其二,在专称(或专指)尊称的义项中,实词“子”词汇意义范围也在缩小。如下:(1)泛称方面,泛指人臣民百姓古代的第四等爵位;子孙后代儿女通称儿子或女儿;(2)专称方面,男子美称专指儿子,对女子称呼专指女儿。故我们认为实词“子”词汇意义范围的缩小为“子”缀虚化提供了便利。

(二)实词“子”某些词汇意义与词法模式“词根+子”中词根的词汇意义具有重复性,使“子”的部分词汇意义更加隐蔽,隐蔽到某一阶段导致其实词意义脱落,从而形成“子”缀。我们认为这一点是导致“子”缀虚化的根本原因。如临沭“子”缀方言词“女子、嫂子、妗子”中“女、嫂、妗”有女性义,而它们与“子”组合后,与“子”的女性义重复,致使“子”的女性义更加隐蔽,久之就被忽略而脱落、缀化。“男子、小子”中的“子”也是如此。有人会质疑上述“孩子、男子、小子” 男女、男性之义及“女子、嫂子、妗子”中的女性意义,并认为这一意义分别是由语素“孩、男、女、嫂、妗”本身所具有的,我们不排除这种可能,但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实词“子”本身所具有的这些词汇意义,况且认为“孩”有男女义、“男”有男性义、“女、嫂、妗”有女性义,相对应的理应认为同组词中的“小子”的“小”也应有男性义,但“小”的男性义却十分牵强。

(三)古代实词“子”词性的多样性,为其成为多种词性的后缀提供了可能。古代实词“子”有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之别,据《汉语大词典》实词“子”的39条义项,有名词27条,动词、形容词各3条,量词1条。而“子”又可作为这四种词性的后缀,我们认为这之间有微妙联系。再如“栗子(板栗)、椒子(辣椒)”中“子”原有名词植物的果实义,“矮子、瘦子”中 “子”原有形容词细小义,但现在我们已看不出“子”的这些词性,但我们可认为“子”具有隐射这些词性的特征,这一特征是实词“子”的名词、形容词等词汇意义与虚词“子”作为名词、形容词等后缀的过度阶段。再如量词的“子”与词法模式“量词+子”中“子”的联系。

(四)受汉语双音节化的影响。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单音节词不能满际需求,在不另造新词、不违反语言的经济原则情况下,便利用复合、附加、重叠三种构词法组成新词,于是“子”缀就在附加式构词法中孕育而生了。

(五)“子”在词法模式“词根+子”中位置略后,且“子”声调存在轻声的情况,加之“子”音节结构[ts?y]的韵母[?y]可脱落为[ts]不会影响音节“子”的意义,诸多因素都为实词“子”的词义虚化及其后缀化提供了外部条件。

三、结语

以上,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子”缀虚化的动因:第一,实词“子”词汇意义方面的两个原因:(1)实词“子”的部分词汇意义范围有缩小的趋势;(2)实词“子”的某些词汇意义与模式“词根+子”中词根意义的重复性;第二,古代实词“子”词性的多样性;第三,受汉语双音节化的影响;第四、“子”缀在词法模式“词根+子”中的位置略后、声调为轻声及韵母[?y]可脱落。其前两条为“子”缀虚化的内部动因,后两条是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