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十篇

时间:2023-03-21 11:58:14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篇1

【关键词】古代诗歌;鉴赏;教学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什么?2010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明确指出: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⑵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针对考点,如何备考,这是古代诗歌鉴赏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为此,我坐了一些尝试。

一、丰富学生知识储备

要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要准确把握住诗歌的形象。如果能够把握住诗歌的形象,如叙事诗中的人物,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写景、状物类诗歌中的景或物,等等,就能够借助诗歌的形象深入分析诗歌的意境,近而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要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要注意从语言点出发,仔细推敲文句,掌握活用情况,注意炼字炼意。可从语法上了解词语色彩、叠词的运用、语序的倒装;从修辞上了解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借代、互文等;从语言风格上了解陶渊明的恬淡自然、李白的雄奇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清新自然、陆游的被撞忧愤、李清照的委婉缠绵等等。

要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就要了解⑴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特别是描写和抒情;⑵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对偶、互文等等;⑶多种表现手法,如比兴、用典、烘托、虚实等等;⑷结构特点,如起承转合、点题呼应、卒章显志等等。

还要积累古代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如忧国伤时、思乡怀人、壮志难酬等人生感慨。

还要积累有关诗人、词人的生平、思想及创作风格等等。

这些积累将大大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深刻理解。

二、指导学生运用积累的知识对古代诗歌进行鉴赏

笔者以两宋易代之际的大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为例来谈这个问题。

题目:阅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回答“绿肥红瘦”的妙处。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⑴“浓睡不消残酒”意思是虽然睡得好,但残留的酒意仍未消去。⑵“卷帘人”指词人的侍女。⑶“绿肥红瘦”指海棠绿叶茂盛,红花却少了。

第一,指导学生“读”。读诗词的三个注释,若有题目和序等也要读,以此来探究诗歌的背景材料。

第二,指导学生“抓”.抓题眼,抓诗眼。从标题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抓关键词看诗歌传达了怎样的主旨。从诗歌的序、注释和背景中捕捉信息。如注释⑶中“绿肥红瘦”所指的内容。

第三,指导学生具体分析。看作品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或物,塑造了怎样的形象及抒情主人公。教学中我与学生一起设想,词人在暮春的夜晚,愁肠百结,辗转反侧,夜不成寐。只好借酒浇愁,趁醉入睡。一夜酣眠,天色放亮,词人也神志变得清醒了许多。她猛然间想起昨夜的风雨,想起门外的海棠,便关切地问起侍女,侍女却漫不经心地回答“海棠依旧”,对侍女的疏忽大意,词人极为不满,心情陡然不安和焦虑起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语气是多么短促、急切而又沉重。短短几字,就写出了词人对风雨葬花如葬青春的哀怨痛惜之情。

第四,理解“绿肥红瘦”的妙处。“绿肥红瘦”是作品中的关键词语:⑴它写出了景物特点:暮春时节,枝繁叶茂,百花凋零。⑵它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有拟人、借代、对比等等,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借景抒情等等;表现手法有虚实结合等等。⑶它写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即思想内容:惜春伤春。

第五,指导学生将思维分析的结果写出来,即准确、规范地写出答案。答案举例:“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指花朵稀少。这里的肥瘦运用了拟人、借代的手法。把常用于写人的“肥”和“瘦”二字用来写绿叶繁茂、红花凋落的情形,生动逼真。同时一“肥”一“瘦”对比鲜明,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和惜别之情。

三、小结鉴赏

小结鉴赏过程让学生将考点与解答再联系,明确题设点与答案点的对应联系。我认为这最后的小结很关键很必要。第一,再次让学生明确鉴赏顺序读、抓、析、写。第二,让学生明确鉴赏的方法即抓鉴赏点和景物特点、表达技巧、主观感受。第三,让学生明确都有出题人按照考纲设置的考点,解答时,一定要与考点紧密联系。只有这样科学的思考问题,才能做出正确、规范的答案。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岳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改革,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06

[2]李红波,古诗鉴赏方法浅谈,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8

古代诗歌鉴赏篇2

(2008江西卷14题)阅读下面的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初入淮河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至于鸥鹭无拘管,北区南来自由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试着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的腹地,先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一、注意诗题

诗题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诗歌类型有着不同的鉴赏路数。本诗是写景抒情诗,严格说来是间接抒情中的借景抒情,间接抒情中还包括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其实2006年江西卷的诗歌鉴赏题就是杨万里的《三江小渡》意识借景抒情诗。

二、注意作者

知道作者,可调动个人知识积累,了解诗风。如李白的奔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杨万里性刚介,持身立节。其诗特点是语言自然活泼、想象丰富新颖,且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当时号为“杨诚斋体”。在南宋,与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是江西籍诗人,2006年江西卷就曾用过杨万里的《三江小渡》出诗歌鉴赏题,作为江西考生就要对杨万里有所了解。

三、注意文本

诗歌文本应该是鉴赏的主体。离开了原诗,鉴赏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注)提供的信息,可知,杨万里眼中的淮河,在北宋时是腹地,南宋时却是宋、金国界。淮河以北尽为金国疆土。诗人身临其境,禁不住黯然神伤,反映出诗人的伤时忧国之心。

先看《初入淮河四绝句(四)》: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玉人述不堪。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陆游有诗云:“自恨不如云际雁,南来犹的过中原。”(《枕上偶成》)南宋人怀念中原,常借助北去的南来鸿雁起兴。杨万里也是如此。前二句说,出使到金国之后,沦陷中的北方人民定会偷偷诉说亡国之痛,可那又有什么用呢?后二句说,还不如不会说话的鸿雁,一年还有一次能够回到江南故国。这个结语表达了“中原父老”对南宋的向往。

上面做了这些铺垫,我们再来分析《初入淮河四绝句(三)》。第一句“各背驰",船驶的方向不同,目的地不同,淮河以北是金国,以南是南宋。第二句,亦难为”透着无奈。我反复对考生讲过,学习语文,鉴赏诗歌,鉴赏文言文,鉴赏现代文(尤其是散文),要对词语敏感。如果对重要的词语没有感觉,漠然视之,那是学不好语文的。第三、四句,与《初入淮河四绝句(四)》的第三、四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人民却要受“拘管”,不能自由往来。表面上的写景,却抒发了深厚的爱国之情。第一、二句与第三、四句形成强烈的对比,诗人渴望国家能统一、两岸人民能自由往来这种心情当能体察。

四、注意注释

高考题的注释绝非可有可无。本题的注释交代了时代背景,是解题的钥匙。尤其“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诗人北望中原,原是北宋腹地,今已沦为金邦领土,能不感慨万端吗?诗人感怀什么?绝不会是诗歌表面上的四句写景吧?有的注释解释关键性的词语,有的注释简介作者,有的注释交代诗人写该诗时的境遇,有的注释交代时代背景,有的注释甚至就可用来作答案的一部分。

五、注意提问

诗歌鉴赏题的提问方式值得注意:它隐含着思考答题方向。或鉴赏古代诗歌形象,或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或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或是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观点。如是开放性提问,“赞同”或“反对”任择其一,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要求: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在诗歌鉴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几类:

1.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映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 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 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景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古代诗歌鉴赏篇3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12年广州市“二模”卷)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①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②绝,青眼③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痴儿:作者自称。②佳人:指知音。③青眼:表示有好感。

(1)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描绘了一幅高远明净的秋景图。上句写群山树叶飘落,天空显得辽阔远大;下句写清澈的江水在月光的辉映之下,犹如一道白练。(4分。“高远明净”1分,“秋景”1分,分析两点各1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精析】

高考诗歌鉴赏的命题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单项考查,即仅就诗歌鉴赏考点中的某一个方面提出问题并作简要分析;二是综合考查,即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因素综合在一起考查。以上所给例题的考查形式属于第一种,即要求概括画面(意境)并作简要分析。

对于意境型的考题,考生首先要明确意境的概念。“意”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境”是指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由意象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构建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歌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其次要分清意象和意境的区别与联系。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一句诗、几句诗或整首诗所营造的境界;而意象只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座建筑的砖石,也就是说意象的剪辑组合构成意境,而意境的营造又是塑造诗歌艺术形象的重要依托。

第三,要弄清提问方式。意境类考题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这是最简单而又直接的提问。还可以这样提问:“这首诗(的X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场景)?烘托出怎样的氛围(环境/情感)?”考生要能判断这样的提问也是要求鉴赏诗歌的意境。

【方法指引】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篇目都是古代经典的诗词,这些诗词所体现出来的鉴赏技巧和思维方法很典型,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借鉴性。如王维在《山居秋暝》诗中借明月、苍松、清泉、山石等自然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丽恬淡的意境,表达诗人追求宁静闲适生活的意趣。像这样的一些诗词,如果在背诵的同时,能够对其营造的意境了如指掌,那么一些枯燥的概念就会变得有血有肉、生动具体了。

根据意境的特点,解答意境类考题,景、情、境三方面缺一不可,因而可以分三个步骤答题:

1.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总体概括+具体描绘)。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常见的表达方式有以下这些:

宏阔——苍凉、雄浑、辽阔、高远、壮阔、壮大、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静谧、恬淡、朦胧

繁复——明丽、繁丽、热烈、高亢、繁华、婉转、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凄清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解答切忌空洞,力求具体。如果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根据诗歌内容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李世南①画扇

蔡 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③知村近,隔坞④闻钟觉寺深。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李世南画的扇面中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这幅画面中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第一问时应结合诗句内容进行概括并作描述,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景物罗列出来;第二问应在第一问描述景物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如“潺潺”“瑟瑟”“平”“细”等细细品味,并概括景物特点。

参考答案:李世南画的扇面是村民抱瓮取水图:有一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潺潺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走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呈现出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古代诗歌鉴赏篇4

一、鉴赏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注重塑造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可能是作者自身的形象,也可能是作者借这个人物寄托自己的某种思想情感。高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古代诗歌时,首先要教会学生欣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从中感悟整首诗歌的魅力。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先让学生整体通读课文,理解“琵琶女”的人物形象,并让学生理解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象?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精读课文,掌握写作背景和艺术表现手法,从而感受琵琶女不幸的遭遇和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

教师再带领学生分析表现手法,让学生对这首诗有更深的理解。如诗中的曲折情节,诗人送客离别,琵琶女弹奏的曲子立即吸引了诗人的注意力。琵琶女如泣如诉,从乐声中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而作者的思想情感也由此产生波动。乐曲中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把琵琶女的不幸遭遇突出表现了 出来,也细致描绘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作者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师通过具体分析琵琶女与诗人这两个人物形象,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诗的情节与意境。

教师在平时的诗歌赏析课上,应重视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自己组织好答题语言,掌握答题技巧。学生在高考中遇到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题目时就会得心应手。

二、鉴赏修辞技巧

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技巧很多,比喻、夸张、借代、对偶、双关、顶真、设问等修辞经常会在高考诗歌题目中高频率地出现。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些修辞手法,应充分理解修辞在诗歌应用中的绝佳作用。比喻是诗歌修辞技巧中最常用的,教师应根据古代诗歌中的具体情况给学生分析,让学生掌握修辞技巧的重要作用。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李煜《虞美人》时,诗的末句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诗恰当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作者内心深处的愁绪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整首诗歌的韵味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此外,忧愁恰似一江春水,作者也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得具体可感,让读者产生浓烈的忧愁情绪。语文教师让学生鉴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的意境,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鉴赏表达方式

从历年高考诗歌鉴赏的题目中可以看出,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有抒情方式与描写方式。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古代诗歌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所采用的表达方式。通常情况下,抒情方式又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是古代诗歌最常用的抒情方式,可以将作者的内心情绪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描写方式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意象结合、虚实结合等。

例如,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前两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这两句诗人回忆去年的场景,人面桃花即真实的美人、美景,将作者对这种景象的留恋表达得入木三分。诗中的末尾两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回忆了往昔的场景,而这些场景如今都已不在,只剩下诗人一人孤苦伶仃地站在树下缅怀,过去的情境都成了往事,难以再现。语文教师在分析古代诗歌时,应注意适当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方式,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再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马致远《秋思》这首散曲时,要注意给学生详细分析诗中的意象,作者用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和“瘦马”九个不同意象,勾勒出一幅凄凉、萧瑟的秋景图,烘托出断肠人思乡的哀愁。这些意象巧妙地组织在一起,移步换景,给读者鲜明的形象感。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作者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高考中脱颖而出。

四、鉴赏表现手法

在古代诗歌中,对比、象征、比兴等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其中,衬托又是高考最易考到的,衬托通常分为景情相衬、情情相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四种。

古代诗歌鉴赏篇5

在考场上,一道诗歌鉴赏题留给考生的时间仅有六七分钟,快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是考生做题的关键,也是鉴赏的基础。方法有以下三点:

(一)关注诗题、诗眼、诗注

在诗歌阅读中,我们触目所及的首先是诗题,诗题往往体现了一首诗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趣、手法等。如杜牧《山行》,表明作者是山中行走所见之景,是一首写景抒情诗。2007年全国高考题诗歌鉴赏题是王维的《新晴野望》,标题直接表明了久雨初晴,作者放眼远望村野之景是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从题目中得知,这是一首抒离愁别恨的送别诗,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咏物抒怀诗,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标题的一个“问”和正文相互照应,更是意趣横生,亲切自然。读诗时,一定要细品标题,把诗歌标题中隐含的信息了然于胸,切不可绕道而行,舍近求远。

诗眼是一首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趋向,抓住了诗歌的主题。诗眼可以在诗歌标题中,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夜晚一场春雨的喜悦之情;诗眼可以在诗的正文的某句中,如杜甫被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诗中“眼难苦恨繁霜鬓”一句,把国家民族命运的艰难和个人前途命运的伤感浓缩在一个“恨”字中,家国之恨让人感到无尽的沉重与辛酸!宋之问《渡汉江》中有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怯”字真切表达了作者由贬所还归家乡,既渴望了解家中近况,又害怕听到家中近况的矛盾心情。

诗注是在一首诗后命题人所给的补注,可能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

(二)学会知人论世

中华诗歌早在遥远的古代就明确提出“诗言志”的主张,并且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沉浮的直接反映,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再如高考中几次考到王维的诗,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再加上其人多才多艺,诗歌而外,兼擅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几者相互影响,故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以山水田园诗为主,诗风或清幽恬淡或壮丽雄阔,“诗中有画”就是王维诗的主要内容和风格。当然,如李白的乐府歌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五七言绝句豪放飘逸;杜甫一生工于诗作而命运多舛,其诗以其爱国忧民的激情,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广阔现实;东坡才冠古今,虽宦海沉浮屡遭排挤却超然豁达,其诗词更多地表达经过人生历炼后的一种大气,一种感悟,更体现了他不凡的人生境界。

(三)把握古代诗歌的常见类型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念。

写景咏物诗。这类诗歌类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多,其中写景诗多是借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咏物诗多为托物言志之作,借物表达自己的志趣、胸襟或抱负。

山水田园诗。下笔多描写山林的静谧、田野的悠闲,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安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羁旅思乡诗。抒写羁旅之愁,表达对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忧愁伤感,真切动人。

咏史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或事。追慕古人,表缅怀之情,实则是怀古而伤今,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吟咏史实,多为借古讽今,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以上几点谈到了快速把握诗歌基本内容的方法,在迅速领会古诗大意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懂得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

二、懂得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

和其它文学作品的阅读一样,古典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主要从以下二个方面把握。

(一)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指的是诗中有直接表达喜怒哀乐和理想愿望等情感的字句。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直接抒情,表达了一种旷世的孤独感。还有如“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是直抒胸臆,真切感人。

借景抒情在古诗中很常见,因为中国诗人作诗有一个共同的宗旨——诗贵在含蓄。诗人的感情往往通过景物描写含蓄地表现出来,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以丞相祠堂的冷落凄清来表达命运不济,壮志难酬的失落;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表达出无限的凄凉之情,感人至深。

2.象征和托物言志

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表达特定的事理和感情。诗歌中一些传统意象往往被赋予一定象征意义,如望月多表达怀远,思乡思亲之意;古人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写春花秋叶多指人生中美好年华和生命的凋零伤感,柳树则寓含留恋情别之意……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主要区别在于:托物言志是通过某种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主观的志向情趣或节操,其理解的重点在于“志”的把握上,如于谦的《石灰吟》就是借对石灰的描写赞颂来表达自己保持清白节操;古诗中常用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及兰、菊、荷也常是作者用来抒发自己不畏环境艰难而保持高洁品行的事物。

3.衬托、反衬与对比

衬托和反衬的共同点都是“以次要衬托主要”,衬托是用相类似的事物来陪衬主要事物,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拨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其中用高大的五岳、赤城山以及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的高大。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主要的事物,古诗中常用的反衬方式有以乐景衬哀情,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等,《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段唱词描写了蓝天、黄花、秋风、北雁、如醉的霜林,景物自高而低,有远有近,动静结合,色彩明丽,但由于相爱的人即将长久离别而归期难料,泪雨纷纷中这优美如画的秋色更增添了无尽的哀情。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几句,用泉声、浣女归家的说笑声,渔舟在永中掀起莲叶的动来表现“空山”的幽静美好,还有李白的《蜀道难》中“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以子规夜啼声来反衬夜行蜀道的冷寂。

对比和衬托的最大区别是:对比的二者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而衬托的二者之间有主有次,以宾衬主。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用自古以来人们的悲秋与自己认为“秋胜春朝”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表达自己乐观豁达的情怀。

4.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

古代诗人在写景诗中十分注意色彩、远近和动静的调和。2007年高考Ⅱ卷考王维的《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前面三联主要是静景,最后一联写农家在田地辛勤耕作为动景,动景和静景相映成趣。

虚实是相对而言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现实为实,梦境为虎,叙述为实,议论为虚……柳永《雨霖铃》一词中,词的上阕写眼前离别实景,下阕则写离别后设想的种种情景,此为虚写,全词通过虚实结合来表达离别的伤感依恋之情。

(二)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于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双关等。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在诗歌鉴赏题中,常会有“作者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用)?”这两种问法的实质都是考察学生对表达技巧的赏析,如有明显的修辞手法,应从修辞的角度去答;反之,则应结合全诗从表现手法上赏析。

三、答题方法及得分技巧

(一)熟悉考题范围,明确答题思路

《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的文学作品主要指古代的诗、词、曲。

1.形象

古诗中,形象既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景物,还可以是事物,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感情投射到客观形象上,达到“意”和“象”的相互交融、相互统一,从而构成“意象”。因此,鉴赏诗歌的形象,其最终目的就是抓住意象的主要特征,感受作者的主观感情。

2.语言

语言方面常考的热点有以下两点:

(1)对诗人所锤炼字词的赏析。古人写诗注重炼字炼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是明证。因此,常有许多精妙传神的地方,这类字词多为动词、形容词的使用,答题时应准确阐释这类字眼在本句及全诗中的语境意义,再简析其对作者表情达意所起的作用以及语言使用上的准确传神、精练生动。

(2)把握诗歌语言的大致风格。古诗中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明快、自然质朴、豪放飘逸、委婉含蓄、慷慨悲壮、辞藻优美、富有韵律等。

3.表达技巧

解答此类题应在熟悉诗歌常见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细心审题。答题的思路一般是:根据题目要求指出所用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或结构技巧),再结合相应的诗句简要分析,最后分析此类技巧对更好地表达作者情感所起的作用,即用什么技巧——怎样用——所起的作用。

4.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念态度

要准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必须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认真辨别诗歌中的字词,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从而领悟作品蕴涵的思想情感,不能根据只言片语就下结论,更不能断章取义。

(二)精练答题语言,学会看分答题

回答诗歌鉴赏题要特别注意答题策略,对“问答型”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对“综述题”一般采用“总——分——总”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同时,考生应关注所答题目所含的分值,因为高考评分时一般有明确的采分点,如所给题目为4分,答案一般从两个方面作答,如是3分,答案可能是用三句话,从三个角度解答。

由以上分析可知,古代诗歌的鉴赏虽然是难点,但只要树立信心,掌握技巧,再加上训练和积累,就一定能在考试中应对自如,取得理想的成绩。

古代诗歌鉴赏篇6

下面主要以2012年高考试题为例,谈谈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方法策略。

一、 明辨修辞,鉴赏语言

古典诗词讲究语意含蓄,所以常会使用多种修辞手法,运用修辞,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修辞手法的鉴赏,不仅要明确识别和判断诗歌中关键词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掌握其特点,还要会分析其对于塑造形象、表情达意和体现主旨的作用,比较其在语言表达上增添的风采、内涵、情趣等效果。

答题思路:(1) 指出该诗句中某词所使用的修辞手法。(2) 展开联想,描述该字所在句的景象。(3) 点明该手法的作用:如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比拟,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化静为动,赋予人的情感,化无情为有情等。

【典例展示】(2012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① “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 “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二、 推敲字词,品味意蕴

诗贵含蓄,语言的凝练性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古人很重视炼字。鉴赏时首先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出词义或语义,包括准确理解诗歌中有关词语或句子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然后,就指向诗歌的意境,或分析这些字词形成了怎样的意境,或分析它对整首诗意境的作用;最后指向诗歌的感情,或分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或分析对诗人表达感情的作用。

答题思路:(1) 解释该字在诗句中乃至在全诗中的含义,包括其表层意义、潜在意义、比喻意义、双关意义等。(2) 展开联想,描述该字所在句的景象。(3) 点明该字的作用:如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突出了什么样的主旨,或在结构上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等。

【典例展示】(2012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子 规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有。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3分)

三、 体会情感,分析意象

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作者往往会借助一些意象,或者使用一些与作者情感相近的词语,从而贴切地传情达意。所以我们可以在整体把握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去分析语言。

答题思路:(1) 指出作者所选用的意象。(2) 辨析作者情感,尤其是抓住诗词中能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如“愁”、“悲”、“独”等。(3) 指出景情关系。

【典例展示】(2012年四川卷)见上例。

(2)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1) 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2) 贪夫,意指在外贪求功名利禄者,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二者不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3) 锦水春残,花瓣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了思乡难归的惆怅。(4) 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5分)

四、 借助风格,感知语言

在诗歌史上,很多名家各有其风格特色: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清新自然,高适的悲壮苍凉,陆游的慷慨激昂,辛弃疾的雄浑悲慨,苏轼的豪放旷达等。借助诗歌整体的语言特色和风格,赏析诗歌语言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等方面的艺术效果。

答题思路:(1) 明确作者的典型风格或诗歌的题材体例。(2) 结合诗词中的具体语句辨析本诗词的语言特色。(3) 点明运用这种语言风格的作用:如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等。

【典例展示】(2012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 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䴙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 破讷沙:沙漠名。② 䴙鹈泉:泉水名。

(1) 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2分)

(2)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古代诗歌鉴赏篇7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这是2012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题,笔者据此为2013年高考冲刺提供点思路。

一、重温考纲考点。从模糊走向明确

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考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仍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就考点而言,仍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为内容,把握诗歌情感。鉴赏形象,包括鉴赏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写景诗中所写的景物以及咏物诗中所咏之物等;鉴赏语言,主要是品味精彩的词句,包括赏析脍炙人口的名句、咀嚼生动传神的字词;鉴赏表达技巧,主要是分析其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近几年,诗歌鉴赏命题情况比较稳定。选材多为唐宋诗词,律诗、绝句、小令、中调,形式多样;题型为主观题与客观题兼有;题量为2~3题,分值稳定在8~10分。因此,我们可以从近三年的高考真题研究人手,寻找规律,指导复习。

二、温习古诗常识,从零散走向整合

中学阶段,同学们已学过一定数量的古诗,掌握的知识庞杂。因此,通过梳理、整合诗歌知识十分必要。

把握诗歌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基础与突破口。例题第2题考查对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刻画。她孤独寂寞,满腹哀怨,是一位思念远方心上人的女性形象。鉴赏形象更多需要考查意象。意象是诗人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物象。古诗意象所表达的内涵比较稳定,它们或抒高尚品格、壮志情怀,或吟征战苦乐、盛衰兴亡,或诉送别思念、思乡怀人,或抒闲适恬淡、豁达坦然。记住各类意象的内涵,便掌握了解读诗歌情感的密匙。例题中的“月”、“风”、“花”等均为表示思念、青春和美好的意象,词人反其意,极写其无情,与“千万恨”、“心里事”的多情相照,突出了主人公内心的悲戚与哀伤。

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炼。鉴赏语言要联系其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方面揣摩推敲,对炼字、关键句、语言特色(风格)等进行领会与把握。例题中的“恨”字意思丰富:既是行人远“在天涯”,思而不归化为恨,极言思之深;又见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的无情,侧面写思念之深之切。可见用字之质朴与自然。

鉴赏常用表达技巧是重要的考点。从抒情方式看,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即事抒情、托物言志、以古言今等。从表现手法看,有象征、对比、反衬、虚实动静、烘托衬托等。从修辞手法看,有比喻、拟人、借代、用典等。例题第3题要求鉴赏结句实即考查手法,问得含蓄。“摇曳碧云斜”,是说碧云在空中飘泊无定,如人心神不宁;碧云西“斜”,如人之心情消沉,写尽思妇的牵挂与企盼。这是象征手法。又以景结词,情景交融,蕴味悠长。

三、熟悉解题技巧,从感性走向理性

经过几轮复习,同学们已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方法。要提高答题正确率,还得在已有的感性认识上再作理性思考,寻找出更好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1.学会知人论世。知人就是掌握作家的生平和作品风格,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风貌和文化背景。作品的内容、情感及风格均因时代不同、作家遭遇不同而不同。盛唐时的李白,盛极而衰时的杜甫,晚唐的杜牧,他们的作品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同为豪放派,苏轼的豪放与辛弃疾的豪放也截然不同。例一词作者温庭筠是唐代作家,他才思敏捷,诗词兼工。词作多写女子闺情,风格裱艳精巧,清新明快,被称为花间鼻祖。了解这一点,有助于理解抒情主人公形象,对正确解读词旨十分必要。

2.学会分类鉴赏。根据题材不同,古代诗歌可分为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咏史诗、闺怨诗、边塞诗、羁旅诗等。我们要弄清诗歌类型与诗歌题材、手法及风格之间的对应关系。写景诗的借景抒情、寄情山水,咏物诗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送别诗的依依不舍、安慰劝勉。咏史诗的吊古伤今、借古讽今,闺怨诗的孤寂愁苦、思远怀人,边塞诗的建功立业、奋勇报国,羁旅诗的怀才不遇、落魄思乡等,这能帮助我们提高鉴赏的准确度。

3.掌握常用术语。古典诗歌常用术语很多,如评价主旨有意境深远、言近旨远、言简意丰等,鉴赏人物形象有忧国忧民、历经磨难、胸怀宽广、舍身保国、寂寞愁苦、孤傲高洁、寄情山水、壮志难酬、慷慨愤世、重情重义、纯朴善良等;表达思想感情有孤独惆怅、寂寞伤感、恬淡闲适、忧国忧民、悲怆激愤、相思怀旧、别恨离愁等;风格方面如曹操的苍凉雄健、李白的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温庭筠的绮丽香艳、苏轼的豪放旷达,韩愈的奇特磅礴等,不一而足。掌握术语能帮助我们准确答题。

四、适当训练真题。从规范走向娴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

1.解题须五看

一看标题,揣摩其中的诸多信息。可从中推断诗歌的主旨,弄清意象及情感,初步判断诗歌类型及手法。例题中,“初见”二字为“题眼”,暗含“惊喜”、“期待”之情,以激发阅读兴趣。二看作者,推测其作品的内容与风格。例题中,张耒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思想深受苏轼的影响,由此可推测他的命运及作品风格。三看注释。试题一旦给了注释,往往十分重要。它们或暗示背景,或解说重点字词、典故。例题的注解交待了诗人的身份及处境,对诗句的理解、主旨的把握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四看名句。我们可能对诗词比较陌生,如熟悉其中一两句,便可成为我们深入鉴赏的凭借。五看题干。题干的设置是围绕考点展开的,往往有很强的指向性。例题虽只有两道题,但涉及的考点却不少。第1题考查评价诗作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第2题则考查诗作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从分析题干人手,能准确把握鉴赏重点,提高答题准确率。

2.答题要规范

分析题型,弄清问题的常式与变式。比如分析意象意境题常提出“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之类的问题,也有“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等变式。炼字题型常以“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作提问,也有“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等变式。

问什么答什么,对应答题。例题第1题,对应问题,可作如下回答:初见嵩山,心情惊喜而又亲切。主要运用铺垫手法:诗人奔走劳顿,全凭青山开阔情怀,所以未见嵩山,诗人已有一种期待;运用迂回笔法,先写落日及风雨,再写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讲究步骤,周全答题。比如分析技巧题型的答案,常常先准确回答运用何种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为何是这种手法,然后说明此手法在抒发感情上的效果。例题第2题,按步骤可以作如下回答:运用拟人、以动写静的手法(步骤一);以“清瘦”形容山峰,以“出”字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步骤二);表现了诗人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步骤三)。

【巩固操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古代诗歌鉴赏篇8

一、炼字

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主张诗歌创作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福楼拜也曾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这说明古今中外的作家都非常重视语言的锤炼。

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包括叠词)、副词、数量词。

答题格式:释含义+描画面+手法、效果+思想感情。

(一)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的词。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请对首句中的“逐”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逐”是“追逐”的意思。柳枝曾经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写出柳枝的蓬勃生气。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引”字和“别”字哪一个更妙?为什么?

参考答案:“引”字比“别”字更妙。“引”在文中是“带走”的意思,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使用拟人手法,表达出了李白流放遇赦后的高兴心情。“别”只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缺乏感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 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你认为第三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分”和“挂”。“分”是“分开”的意思。野竹分隔开随山冈徐徐移动的青色云雾,“分”字写出了野竹在青霭中时隐时现的动态美。“挂”是“悬挂”的意思。飞泻的泉水悬挂在青碧的山峰中,“挂”字写出遥望泉水飞流直下的形态,在青碧山峰的映衬下富有生机。

(二)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长相思 雨

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请简要分析“空”字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空”是“空荡荡”“空寂”的意思。表明夜晚雨密,台阶无人,更突出听者寂寞悲苦凄凉之感。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摇?摇【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失”字更好。“失”是“消失”的意思。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阔”字更好。“阔”是“开阔”的意思。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 香 积 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咽”是“呜咽”的意思。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冷”是“阴冷”的意思。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 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隐隐”“迢迢”这一对叠字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隐隐”是“隐约”的意思。“迢迢”是“遥远”的意思。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5.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摇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葱葱”常用来形容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靡靡”常用来形容风吹草低的样子。两个叠音词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的样子,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三)副词

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 居 即 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遍”字是“到处都有”的意思,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 ?摇规■

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空”是“徒然”“白白地”的意思。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心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 江 仙

朱敦儒■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①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②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③擘钗破镜: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离散。

简析“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中“还”字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还”是“又”“再”的意思,贯穿了过去与现在,交织着年年期望中的等待和等待中的失望,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中亦暗含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 下 建 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应有”更好。“应有”是“应该有”的意思,有猜测的意味,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犹有”更好。“犹有”是“还有”的意思,有客观存在的意味,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二者各有其妙。

(四)数量词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量词是表示计算单位的词。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摇 梅

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一枝”原为“数枝”。郑谷读后说:“‘数枝’……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一枝开”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摇 南 ?摇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赞成用“千里”。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诗题为《江南春》,不专指某一处,所以只有用“千里”才能写出江南之广阔、深邃,才能与“四百八十寺”和谐一致。

赞成用“十里”。诗的一、二句都是写眼前的景,唯有十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总之,“十里”是言其近,更能体现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同时,诗歌以小见大,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二、诗眼

诗眼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也指一首诗中能巧妙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或诗句。

答题格式:释含义+描画面+手法、效果+思想感情。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雁

崔 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注】①何之:往哪里去。②矰缴(zēng zhuó):矰,短箭;缴,系箭的丝绳。

诗眼可以凝聚全诗的神韵,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词?谈谈理由。

参考答案:本诗的诗眼是“孤”字。“孤”是“孤独”的意思。一个“孤”字将全诗的神韵、意境凝聚在一起,浑然天成。“孤”字既表现了失群大雁的处境,又表现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 江 小 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交情。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更漏子·本意

[清]王夫之[注]

?摇?摇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

?摇?摇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注】王夫之,明崇祯十五年举人。明亡,举兵抗清。后退居石船山,著述以终。

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主旨句是“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全词描写秋夜词人所见、所闻、所思情景。词人从明月初升到斜月渐沉难以入眠,更漏声、叶落声、虫鸣声,听在耳中,击入心头,薄酒亦无以买醉。“天下事,少年心”感怀家国身世,使“点点深”力重千钧。

古代诗歌鉴赏篇9

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以语言为手段而创造的艺术形象,也称文学形象,包括广义文学形象和狭义文学形象。广义的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狭义的文学形象是指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角色、典型人物、主人公、抒情主人公等含义相同或相近。我们在平时的诗歌鉴赏中,应采用广义的形象概念。诗歌中的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塑造艺术形象的常见手法,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种: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细节刻画、比兴手法等。对比衬托:如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落叶纷纷来渲染一种清冷肃杀的悲秋气氛,从而衬托诗人穷困潦倒、飘泊无依的形象;细节刻画:塑造人物形象大多着力于人物的语言、行动等细节的描写。如《孔雀东南飞》中描写兰芝“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的细节,刻画了一个爱憎分明、不忍离去但又无可奈何的女性形象;比兴手法:如《氓》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甚。”诗句以桑树、斑鸠起兴,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有助于诗歌形象的塑造,也有助于读者走进主人公的生活世界去体味他们的真情实感。

诗歌形象鉴赏,要注意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蕴含在形象中的人生意义或社会意义。首先可以借助诗歌形象,领会诗人的感情。如,唐朝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刻画了一位新妇形象,实际上作者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表现自己考前的期待与不安心情。其次,可以借助诗歌形象,分析诗歌的意境。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例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作者着力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静谧美好的农村生活场景,勾勒出恬淡闲适的意境。最后,还可以借助诗歌形象,体会诗中的哲理。在有些古诗中,作者往往在写景状物中渗透议论说理的成分,从而使读者在接受其形象感染的同时,对其中蕴涵的哲理仔细玩味后心领神会。例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以登山所见和所悟,向我们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朴素的哲理。类似的还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等。

古代诗歌鉴赏艺术形象的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一)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请具体分析。(这是从整体上考)解析:艺术形象主要有――豪放洒脱,忧国忧民、青衫泪湿,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隐士,爱惜人才,儿女情长,为国戍边的征人,四处漂泊的游子,品行正直、高洁的志士等。回答时,第一步,从上挑选一个(如果找不到,请自己概括),这是概述;然后结合诗句挑出描写形象的词语具体解说即可。以上是人物形象,如果是“物”的形象,答题时,先找出有关诗句,接着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再结合主旨分析比喻或象征了什么形象。

例如:阅读《题李凝幽居》(贾岛),简要地分析“李凝”的形象。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参考答案:首联诗人用“少邻”“草径”“荒园”的环境描写,暗示其隐士身份。颔联的以动衬静,颈联的归路所见,均表现李凝居处的清幽,烘托出李凝生活的悠闲、宁静。本诗通过描写李凝居住的荒僻,清幽,刻画了一个过着悠闲、宁静生活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作者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例如:阅读《江雪》(柳宗元),简要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参考答案:诗歌刻画了一位清高孤傲的不畏风霜严寒的老渔翁形象。通过读诗,可见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广阔、寒冷、寂静的环境。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那位老渔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恰是实际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与写照。

(二)此诗写了哪些意象(景物),构成了什么意境?具体分析意境是怎样构成的。

古代诗歌鉴赏篇10

一、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学中的问题

(一)重字而轻篇

这种教学方法是把诗歌教学错误地当成了古文翻译,忽视对意象、意境和情感的鉴赏。教师不带领学生把握形象,描绘意境,体会感情,而是满足于翻译、默写的准确,而其他鉴赏部分一带而过。这类教师的理由似乎很充分:高考不考课内诗歌,只考课外的,所以没必要去细细赏析。这种诗歌教学方式,难免枯燥无味,让学生没有了受到审美熏陶的机会,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重方法训练而轻心灵体悟

有些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为了应付高考标准化考试的需要,给学生大谈篇章结构、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等答题技巧方面的内容。这种功利化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变成了一台台解题机器,只会机械的生搬硬套,没有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共鸣,感情的体悟,最终背离了诗歌教学的本意。

(三)重诵读而轻鉴赏

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是将诗歌教学简单化。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些教师认为诗歌教学只需要反复地朗读背诵,于是在课堂上一读到底。他们没有意识到阅读和鉴赏之间还是有距离的,特别是高中阶段的诗歌鉴赏有着一定的难度,并不是小学生简易的儿歌。如果简单地把这个距离抛给学生,寄希望于学生反复朗读之后的灵光一现,这不是一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

(四)重理性分析而轻感性领悟

感性领悟是对诗歌中的具体对象进行直观、整体的领悟。有些教师教诗歌,没有整体意识,而是过于理性化,将诗歌教学变成了数学、物理上的分析研究,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进行理性分析,把意境优美的诗歌肢解成若干的部分,没有了诗的味道。这种错误实际上是教师只把握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诗歌中的思维目标和情感目标。我们应指导学生从整体出发去感悟诗意,这样才能准确地欣赏局部。

(五)重预设而轻生成

教师在备课中,会对课堂进行预设,这是必要的,但是有些教师过于依赖参考书或者教学资料,虽然进行了非常认真的备课,但是也向学生灌输了标准答案式的理解。这种“一家言”的态度,使得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荡然无存。实际上,教师对课堂预设后,学生多元化的生成,正是课堂魅力之所在。学生个性化的生成,正是他创造性的审美经历。如果抹杀这种多元化的生成,学生的创造性将会被严重扼杀,诗词教学也就无法成功了。

(六)重一面而轻互动

很多教师教学观念比较呆板,在教学活动中,只停留在教师的“教”上,没有立足于学生的“学”,课堂的主体还是自己,而不是学生。有些教师,不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将所有学生对诗歌的鉴赏统一为完全一样,忽视个性差异,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另一些教师,转而否认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课堂上让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放任自流地一味附和学生,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诗歌漠不关心,最后搞得学生一头雾水。这些只重一面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是缺少师生对话互动导致的,没有对话互动,就没有师生之间知识与情感的交流。

二、新课程背景下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对策

(一)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美

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是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关键。如果没有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就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语文教育家于漪说:“教学生学习古诗词,诵读古诗词,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首先,有意识地用中华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精神哺育。”“第二,把握诗歌的诗情画意。”“第三,把握诗歌的音乐美”。这些观点都离不开一个“美”字,只有使用审美教学法,才能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想象能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

如何使用审美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笔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1)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中国古代诗歌大多是可以唱的,有的唱起来铿锵有力,有的唱起来婉转缠绵,这些都是音乐带给人的美的享受。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正确的,有感情的朗读去体悟诗歌的音乐美。诗歌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节拍、押韵、平仄等方面,我们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正确地划分节拍,把握韵脚。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大多是因情选词,按词定韵。韵字开口度越大,越是表现昂扬之情,反之,开口度越小,越是与凄婉之情吻合,平声韵合于慷慨之意,仄声韵合于悲抑之情。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字,使用了开口度极小的齿音,只有用相应的感情去朗读,才能具有轻细而凄清的意境。

另外,我们还应教会学生读出诗情画意。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联,我们必须教会学生遇到平声要适当延长,仄声应稍作停顿,该重读的关键字必须重读,只有这样才能读出诗歌抑扬顿挫的韵律,读出作者的情感。

(2)通过联想想象来描绘诗歌的意境美

每一首诗歌,几乎都是一幅幅优美生动的图画组成的。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将一系列意象组合成了一幅优美的黄昏晚景图。教师如果能根据诗句,让学生画出

一幅或几幅图画,来构建这首诗的意境。这样无疑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得学生产生审美愉悦,从而自觉地在诗歌学习中完善自己的审美个性和艺术的“再创造”。

(3)通过咬文嚼字来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中国古代诗歌言简意赅,表意生动,尤其讲究炼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特别关注诗句中关键字的理解,一定要讲到位。如“僧敲月下门”的“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等等,关注这类字,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积累和提高。再由关键字去勾连诗歌中的各种物象,体悟出诗歌的感情或哲理。切不可逐字逐句的去翻译,让学生只能得到几句干巴巴的只言片语,这既破坏了学生对诗歌音乐美和建筑美的体悟,更肢解了审美诗歌时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4)以学生为主体来获得诗歌的生活美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强调了学习中要使学生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作为最能体现审美功能的语文诗歌教学,更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保证学生在诗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搞活动”来发挥自身的个性,结合自己的个人生活实际,在观察中质疑,在质疑中欣赏,在欣赏中体验生活美;并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观点去解读诗歌,读出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感受诗歌给人带来的美感。如在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探讨中,课本上认为是政治讽喻诗,但也有学生结合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认为是爱情诗,还有人说是双重主题。再如在诗歌比较教学中,学生阅读了很多关于项羽和刘邦的诗歌,关于两者谁是英雄的讨论,有的学生从结果角度、有的学生从过程角度,有的学生从心理角度,有的学生从比较角度提出了很多不同的主张。这些审美体验都是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得出的个性体验,体现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是学生思想智慧的碰撞,是对诗歌艺术的“再创造”,必将给学生带来思想的启迪,反映了古代诗歌给当代学生带来的生活之美。

(二)努力提高语文教师的古代诗歌解读能力和教授能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促进人,同时又是学习者和研究者。语文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实施和教学成果的成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实际上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语文教师古代诗歌的解读能力不高,策略不佳,古代诗歌教学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1)要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解读能力

有的教师对诗歌的了解,仅限于课本上的几十首,至于课外诗歌的了解很少,甚至不去了解,导致解读能力有限。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多读诗,多研究诗,加强自己对诗歌文本的解读能力,只有自己做到了,做好了,才能让学生获得各种美得享受,才能训练好学生的解读能力。当学生问来,我们能回答得头头是道,让学生佩服,让语文老师的专业性得到体现。

(2)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语文教学改革,强调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不能用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阅读鉴赏的互动中来,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比如笔者在教李白《行路难》时,当把鉴赏任务交给学生后,有的学生通过意象再现去解读,有的学生进行了散文化的改写,有的学生结合别的同类诗歌做比较阅读,有的学生查资料后进行知人论世,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大大高出了教师的教学预设。这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才能实现学生对诗歌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