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治疗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02:50:06

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范文篇1

关键词:音乐治疗发展特色问题

音乐治疗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与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有着“亲缘”的关系。美国音乐治疗协会(AMTA)在创建时曾对音乐治疗做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的目标就是将音乐运用于恢复和改善人的身心健康。我国学者对音乐治疗提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是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效应,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和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上述定义的理念焦点都集中体现在运用音乐使人类身心的失调损害状态得以恢复,帮助患者回归社会。下面笔者拟从音乐治疗的起源、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我国中医音乐治疗的特色、制约我国音乐治疗发展的因素等几方面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音乐治疗溯源

1.我国是音乐治疗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我国早期音乐多用于祭祀、娱神灵、省风、宣气,而“宣气”是指在阴阳阻滞、不能通畅运行的时候,音乐具有宣导、疏通的作用。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能找到大量关于音乐治疗的论述及临床实例。我国古代的医学著作《内经》中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间,可以意识”。指出五音和五脏有特定的联系,各脏有病其发声常出现与之相应的音阶,各音阶又会侧重影响与之相应的脏腑,即宫通脾、商通肺、角通肝、徵通心、羽通肾,并指出五音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欧阳修曾记述自己“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既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宫声数引,久则乐乐愉然,不知疾之在体矣。”这是宋代孙道滋以“宫声数引”使欧阳修的“幽忧之疾”得到治疗的典型实例记载。另外,在《乐记》《律历志》《太平经》《养生论》《论衡》等文献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治疗思想。

2.音乐治疗在国外也有悠久的历史。古埃及人通过巫医治病,除了给病人服用一些确有疗效的天然药物之外,还经常采用一定的仪式,对病人手舞足蹈一番,口中念念有词,哼唱着怪异小调,这样的怪异小调不仅起着暗示作用,也使病人内心得到很大的安慰,心情变得舒畅,病情便趋于好转。古希腊人很早就将健康和音乐联系起来,他们所崇拜的太阳神阿波罗就是主宰健康和音乐的神,他们将情绪的净化看作是精神治疗的重要过程,而完成净化过程是通过戏剧表演和音乐演奏来实现的。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爱好音乐的医生把音乐视为一种娱乐和焕发精神的手段,认为音乐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安慰人,使人摆脱烦恼恐惧与胡思乱想。18至19世纪,出现了大量关于音乐的心理效应的研究材料,并有许多医生采用音乐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二、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音乐治疗思想古已有之,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我国的音乐治疗起步较晚。1980年,美国阿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美籍华裔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进行了讲学活动,首次把音乐治疗介绍到中国。此次讲座开启了我国进入音乐治疗领域的大门。1981年,沈阳军区医院开展了以音乐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音乐电疗,随后又与传统针灸相结合,使我国的音乐治疗从一开始,便具有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198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疗养院开展心理音乐疗法,为适应国内患者特定的文化背景,大量采用了中国乐曲。后来又与长沙医疗器械厂共同研制了心理音乐治疗机,并在全国推广。1985年,中华医学会音像出版社成立,开始出版、发行音乐治疗的音像制品。1986年,北京安定医院和回龙观医院与音乐专业人员合作,先后开展了老年忧郁症的主动治疗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操作性音乐治疗。1988年,中国音乐学院建立音乐治疗专业,1989年正式招收专科生。1989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参加者有25个省市100多个会员单位。成立同时,举办了首届学术交流会,音乐界著名人士赵沨、张非等出席了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1991年和1993年又分别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该学会的建立,大大促进了我国音乐治疗事业的发展步伐。1992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北京设备研制中心成立。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200多家医疗单位开展了音乐治疗,初步形成了由音乐家、心理学家、医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员组成的音乐治疗队伍,有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专门的教育机构、专业的音像出版社和设备研制中心。可以说,一个覆盖全国的音乐治疗网络已初步形成。

三、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特色

我国的很多专家学者在开拓音乐治疗的过程中,合理地结合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创造了不少新的音乐治疗内容,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的学术体系,扩大了音乐治疗研究的视野。

1.在理论上,注重音乐的物理治疗作用,强调音乐声波的生理效应,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以心理学为主的理论体系。在中医音乐治疗思想中,注重“身、心双修”。在音乐对生理调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相应”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是“同构异质”的,无论世界上的什么实物,都是由各种相同的元素构成的,只是结构不同,所以才表现出不同的形状和特征。音乐也是一样具有世间万物所共有的属性,“五音”也有着和“五脏”相应的各种属性,因此,以五音调式编配的各种乐曲,可以通过这种共同的属性而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五脏系统。在音乐对心理调节方面,中国的七情理论认为:情志的失调可以通过“相生、相克”来获得平衡,例如,过度压抑的病态,可以用“怒”来平衡,通常采用激昂、悲愤的旋律,强大而带震撼性的音量,帮助患者宣泄郁闷的心志,然后再用轻松、流畅的音乐放松患者精神。2.在作品上,中国古典音乐、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下的作曲理论,为西方的音乐治疗提供了大量曲目。与西方作曲家强调个性大相径庭,我国自古以来的多数音乐作品都是为环境、为氛围、为景观而创作的,这非常符合音乐治疗对作品的要求。因此,诸如《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之类的音乐,以及近年来中国的一批医学家、音乐家主动地“为治疗而创作音乐”。诸如《阴阳五行疗效音乐系列》《现代心身疾病疗效音乐》《心理健康保健系列》《美容系列》《睡眠音乐系列》《现代催眠疗法系列》等制品,受到国内外音乐治疗师和广大患者的欢迎。

3.在方法上,中国音乐治疗结合了诸多中医方法,使音乐治疗的手段更加丰富。我国在音乐治疗的方法上,比较突出的是创造了音乐穴位电疗法、音乐气功疗法等。其中电针疗法是采用亳针刺入穴位,通过音乐电流,同时兼听音乐,其作用机理是音乐、音乐电流、经络穴位等作用机制的综合,其疗效更为显著。

四、制约我国音乐治疗发展的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日趋迫切,音乐治疗作为一种“享受型”“自然型”的医学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喜爱,这是它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民众基础。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音乐治疗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毕竟还短,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医学研究水平等,和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在音乐治疗方面还存在着发展中的瓶颈,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1.理论基础薄弱。音乐治疗是由临床实践开始起步的,实践中有了疗效,自然不胫而走,广为效法。但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只有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理论基础薄弱,临床实践就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这正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的几次学术会议科研报告,大部分是以对照比较的方式说明音乐疗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治疗机制,也就是音乐作用于人心身的原理所涉不多。这里一方面是因为进行这样的测试和研究,都离不开新型的、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使得有些研究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是从事该项工作的大部分是医护人员,他们忙于日常的临床治疗工作,又没有受过系统的有关基础学科及技能的训练,所以进行基础研究也比较困难。

2.学科人才紧缺。目前从事我国音乐治疗的队伍分两大阵营:音乐界和医学界。这两大阵营的学术相容性极差,音乐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不懂医学,医学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对音乐知之甚少。这种现象严重削弱了我国音乐治疗的学术发展,难以达到应有的学术水平。把音乐治疗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在高等院校普及开设这门专业课程势在必行。

3.政策法规的束缚。欧美的音乐治疗学会大多具有资质审查权力,通过学会认可的资格证书后,可以在医疗单位工作,也可以独立开业,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受到法律的保护。而我国医疗职业序列中没有音乐治疗师的职位,更没有音乐治疗师的资格认定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音乐治疗从业人员的就业发展,也限制了音乐治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使得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前景受到一定影响。

在音乐治疗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丰收过、喜悦过,但我们还需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能打破制约音乐治疗发展的瓶颈。展望未来,这里将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张鸿懿.音乐疗法(一)[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1999(1).51.

[2]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M].中国电子音乐出版社.2002,第1版.

[3]张鸿懿.中国音乐治疗实践与教育二十年[J].艺术教育,2003.

[4]高天.第一届音乐治疗训练班讲义[R].2000,8-10,1-4.

[5]王志远.高等医学院开展音乐治疗学初探[J].音乐治疗学科信息,2002(6):38.

[6]侯建鹏.音乐有镇静作用——京城流行音乐止痛[N].北京青年报,2003-1-28.

[7]郑璇,徐建红,龚孝淑.音乐疗法的进展和应用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7)42-43.

[8]普凯元.音乐治疗原理[J].音乐艺术,1996(3):71-73.

音乐治疗范文篇2

关键词:音乐治疗发展特色问题

音乐治疗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与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有着“亲缘”的关系。美国音乐治疗协会(AMTA)在创建时曾对音乐治疗做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的目标就是将音乐运用于恢复和改善人的身心健康。我国学者对音乐治疗提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是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效应,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和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上述定义的理念焦点都集中体现在运用音乐使人类身心的失调损害状态得以恢复,帮助患者回归社会。下面笔者拟从音乐治疗的起源、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我国中医音乐治疗的特色、制约我国音乐治疗发展的因素等几方面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音乐治疗溯源

1.我国是音乐治疗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我国早期音乐多用于祭祀、娱神灵、省风、宣气,而“宣气”是指在阴阳阻滞、不能通畅运行的时候,音乐具有宣导、疏通的作用。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能找到大量关于音乐治疗的论述及临床实例。我国古代的医学著作《内经》中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间,可以意识”。指出五音和五脏有特定的联系,各脏有病其发声常出现与之相应的音阶,各音阶又会侧重影响与之相应的脏腑,即宫通脾、商通肺、角通肝、徵通心、羽通肾,并指出五音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欧阳修曾记述自己“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既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宫声数引,久则乐乐愉然,不知疾之在体矣。”这是宋代孙道滋以“宫声数引”使欧阳修的“幽忧之疾”得到治疗的典型实例记载。另外,在《乐记》《律历志》《太平经》《养生论》《论衡》等文献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治疗思想。

2.音乐治疗在国外也有悠久的历史。古埃及人通过巫医治病,除了给病人服用一些确有疗效的天然药物之外,还经常采用一定的仪式,对病人手舞足蹈一番,口中念念有词,哼唱着怪异小调,这样的怪异小调不仅起着暗示作用,也使病人内心得到很大的安慰,心情变得舒畅,病情便趋于好转。古希腊人很早就将健康和音乐联系起来,他们所崇拜的太阳神阿波罗就是主宰健康和音乐的神,他们将情绪的净化看作是精神治疗的重要过程,而完成净化过程是通过戏剧表演和音乐演奏来实现的。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爱好音乐的医生把音乐视为一种娱乐和焕发精神的手段,认为音乐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安慰人,使人摆脱烦恼恐惧与胡思乱想。18至19世纪,出现了大量关于音乐的心理效应的研究材料,并有许多医生采用音乐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二、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音乐治疗思想古已有之,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我国的音乐治疗起步较晚。1980年,美国阿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美籍华裔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进行了讲学活动,首次把音乐治疗介绍到中国。此次讲座开启了我国进入音乐治疗领域的大门。1981年,沈阳军区医院开展了以音乐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音乐电疗,随后又与传统针灸相结合,使我国的音乐治疗从一开始,便具有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198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疗养院开展心理音乐疗法,为适应国内患者特定的文化背景,大量采用了中国乐曲。后来又与长沙医疗器械厂共同研制了心理音乐治疗机,并在全国推广。1985年,中华医学会音像出版社成立,开始出版、发行音乐治疗的音像制品。1986年,北京安定医院和回龙观医院与音乐专业人员合作,先后开展了老年忧郁症的主动治疗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操作性音乐治疗。1988年,中国音乐学院建立音乐治疗专业,1989年正式招收专科生。1989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参加者有25个省市100多个会员单位。成立同时,举办了首届学术交流会,音乐界著名人士赵沨、张非等出席了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1991年和1993年又分别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该学会的建立,大大促进了我国音乐治疗事业的发展步伐。1992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北京设备研制中心成立。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200多家医疗单位开展了音乐治疗,初步形成了由音乐家、心理学家、医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员组成的音乐治疗队伍,有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专门的教育机构、专业的音像出版社和设备研制中心。可以说,一个覆盖全国的音乐治疗网络已初步形成。

三、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特色

我国的很多专家学者在开拓音乐治疗的过程中,合理地结合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创造了不少新的音乐治疗内容,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的学术体系,扩大了音乐治疗研究的视野。

1.在理论上,注重音乐的物理治疗作用,强调音乐声波的生理效应,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以心理学为主的理论体系。在中医音乐治疗思想中,注重“身、心双修”。在音乐对生理调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相应”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是“同构异质”的,无论世界上的什么实物,都是由各种相同的元素构成的,只是结构不同,所以才表现出不同的形状和特征。音乐也是一样具有世间万物所共有的属性,“五音”也有着和“五脏”相应的各种属性,因此,以五音调式编配的各种乐曲,可以通过这种共同的属性而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五脏系统。在音乐对心理调节方面,中国的七情理论认为:情志的失调可以通过“相生、相克”来获得平衡,例如,过度压抑的病态,可以用“怒”来平衡,通常采用激昂、悲愤的旋律,强大而带震撼性的音量,帮助患者宣泄郁闷的心志,然后再用轻松、流畅的音乐放松患者精神。2.在作品上,中国古典音乐、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下的作曲理论,为西方的音乐治疗提供了大量曲目。与西方作曲家强调个性大相径庭,我国自古以来的多数音乐作品都是为环境、为氛围、为景观而创作的,这非常符合音乐治疗对作品的要求。因此,诸如《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之类的音乐,以及近年来中国的一批医学家、音乐家主动地“为治疗而创作音乐”。诸如《阴阳五行疗效音乐系列》《现代心身疾病疗效音乐》《心理健康保健系列》《美容系列》《睡眠音乐系列》《现代催眠疗法系列》等制品,受到国内外音乐治疗师和广大患者的欢迎。

3.在方法上,中国音乐治疗结合了诸多中医方法,使音乐治疗的手段更加丰富。我国在音乐治疗的方法上,比较突出的是创造了音乐穴位电疗法、音乐气功疗法等。其中电针疗法是采用亳针刺入穴位,通过音乐电流,同时兼听音乐,其作用机理是音乐、音乐电流、经络穴位等作用机制的综合,其疗效更为显著。

四、制约我国音乐治疗发展的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日趋迫切,音乐治疗作为一种“享受型”“自然型”的医学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喜爱,这是它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民众基础。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音乐治疗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毕竟还短,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医学研究水平等,和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在音乐治疗方面还存在着发展中的瓶颈,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1.理论基础薄弱。音乐治疗是由临床实践开始起步的,实践中有了疗效,自然不胫而走,广为效法。但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只有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理论基础薄弱,临床实践就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这正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的几次学术会议科研报告,大部分是以对照比较的方式说明音乐疗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治疗机制,也就是音乐作用于人心身的原理所涉不多。这里一方面是因为进行这样的测试和研究,都离不开新型的、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使得有些研究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是从事该项工作的大部分是医护人员,他们忙于日常的临床治疗工作,又没有受过系统的有关基础学科及技能的训练,所以进行基础研究也比较困难。

2.学科人才紧缺。目前从事我国音乐治疗的队伍分两大阵营:音乐界和医学界。这两大阵营的学术相容性极差,音乐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不懂医学,医学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对音乐知之甚少。这种现象严重削弱了我国音乐治疗的学术发展,难以达到应有的学术水平。把音乐治疗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在高等院校普及开设这门专业课程势在必行。

3.政策法规的束缚。欧美的音乐治疗学会大多具有资质审查权力,通过学会认可的资格证书后,可以在医疗单位工作,也可以独立开业,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受到法律的保护。而我国医疗职业序列中没有音乐治疗师的职位,更没有音乐治疗师的资格认定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音乐治疗从业人员的就业发展,也限制了音乐治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使得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前景受到一定影响。

在音乐治疗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丰收过、喜悦过,但我们还需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能打破制约音乐治疗发展的瓶颈。展望未来,这里将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张鸿懿.音乐疗法(一)[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1999(1).51.

[2]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M].中国电子音乐出版社.2002,第1版.

[3]张鸿懿.中国音乐治疗实践与教育二十年[J].艺术教育,2003.

[4]高天.第一届音乐治疗训练班讲义[R].2000,8-10,1-4.

[5]王志远.高等医学院开展音乐治疗学初探[J].音乐治疗学科信息,2002(6):38.

[6]侯建鹏.音乐有镇静作用——京城流行音乐止痛[N].北京青年报,2003-1-28.

[7]郑璇,徐建红,龚孝淑.音乐疗法的进展和应用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7)42-43.

[8]普凯元.音乐治疗原理[J].音乐艺术,1996(3):71-73.

音乐治疗范文篇3

关键词:音乐治疗发展特色问题

音乐治疗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与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有着“亲缘”的关系。美国音乐治疗协会(AMTA)在创建时曾对音乐治疗做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的目标就是将音乐运用于恢复和改善人的身心健康。我国学者对音乐治疗提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是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效应,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和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上述定义的理念焦点都集中体现在运用音乐使人类身心的失调损害状态得以恢复,帮助患者回归社会。下面笔者拟从音乐治疗的起源、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我国中医音乐治疗的特色、制约我国音乐治疗发展的因素等几方面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音乐治疗溯源

1.我国是音乐治疗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我国早期音乐多用于祭祀、娱神灵、省风、宣气,而“宣气”是指在阴阳阻滞、不能通畅运行的时候,音乐具有宣导、疏通的作用。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能找到大量关于音乐治疗的论述及临床实例。我国古代的医学著作《内经》中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间,可以意识”。指出五音和五脏有特定的联系,各脏有病其发声常出现与之相应的音阶,各音阶又会侧重影响与之相应的脏腑,即宫通脾、商通肺、角通肝、徵通心、羽通肾,并指出五音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欧阳修曾记述自己“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既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宫声数引,久则乐乐愉然,不知疾之在体矣。”这是宋代孙道滋以“宫声数引”使欧阳修的“幽忧之疾”得到治疗的典型实例记载。另外,在《乐记》《律历志》《太平经》《养生论》《论衡》等文献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治疗思想。

2.音乐治疗在国外也有悠久的历史。古埃及人通过巫医治病,除了给病人服用一些确有疗效的天然药物之外,还经常采用一定的仪式,对病人手舞足蹈一番,口中念念有词,哼唱着怪异小调,这样的怪异小调不仅起着暗示作用,也使病人内心得到很大的安慰,心情变得舒畅,病情便趋于好转。古希腊人很早就将健康和音乐联系起来,他们所崇拜的太阳神阿波罗就是主宰健康和音乐的神,他们将情绪的净化看作是精神治疗的重要过程,而完成净化过程是通过戏剧表演和音乐演奏来实现的。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爱好音乐的医生把音乐视为一种娱乐和焕发精神的手段,认为音乐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安慰人,使人摆脱烦恼恐惧与胡思乱想。18至19世纪,出现了大量关于音乐的心理效应的研究材料,并有许多医生采用音乐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二、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音乐治疗思想古已有之,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我国的音乐治疗起步较晚。1980年,美国阿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美籍华裔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进行了讲学活动,首次把音乐治疗介绍到中国。此次讲座开启了我国进入音乐治疗领域的大门。1981年,沈阳军区医院开展了以音乐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音乐电疗,随后又与传统针灸相结合,使我国的音乐治疗从一开始,便具有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198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疗养院开展心理音乐疗法,为适应国内患者特定的文化背景,大量采用了中国乐曲。后来又与长沙医疗器械厂共同研制了心理音乐治疗机,并在全国推广。1985年,中华医学会音像出版社成立,开始出版、发行音乐治疗的音像制品。1986年,北京安定医院和回龙观医院与音乐专业人员合作,先后开展了老年忧郁症的主动治疗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操作性音乐治疗。1988年,中国音乐学院建立音乐治疗专业,1989年正式招收专科生。1989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参加者有25个省市100多个会员单位。成立同时,举办了首届学术交流会,音乐界著名人士赵沨、张非等出席了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1991年和1993年又分别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该学会的建立,大大促进了我国音乐治疗事业的发展步伐。1992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北京设备研制中心成立。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200多家医疗单位开展了音乐治疗,初步形成了由音乐家、心理学家、医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员组成的音乐治疗队伍,有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专门的教育机构、专业的音像出版社和设备研制中心。可以说,一个覆盖全国的音乐治疗网络已初步形成。

三、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特色

我国的很多专家学者在开拓音乐治疗的过程中,合理地结合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创造了不少新的音乐治疗内容,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的学术体系,扩大了音乐治疗研究的视野。

1.在理论上,注重音乐的物理治疗作用,强调音乐声波的生理效应,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以心理学为主的理论体系。在中医音乐治疗思想中,注重“身、心双修”。在音乐对生理调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相应”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是“同构异质”的,无论世界上的什么实物,都是由各种相同的元素构成的,只是结构不同,所以才表现出不同的形状和特征。音乐也是一样具有世间万物所共有的属性,“五音”也有着和“五脏”相应的各种属性,因此,以五音调式编配的各种乐曲,可以通过这种共同的属性而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五脏系统。在音乐对心理调节方面,中国的七情理论认为:情志的失调可以通过“相生、相克”来获得平衡,例如,过度压抑的病态,可以用“怒”来平衡,通常采用激昂、悲愤的旋律,强大而带震撼性的音量,帮助患者宣泄郁闷的心志,然后再用轻松、流畅的音乐放松患者精神。2.在作品上,中国古典音乐、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下的作曲理论,为西方的音乐治疗提供了大量曲目。与西方作曲家强调个性大相径庭,我国自古以来的多数音乐作品都是为环境、为氛围、为景观而创作的,这非常符合音乐治疗对作品的要求。因此,诸如《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之类的音乐,以及近年来中国的一批医学家、音乐家主动地“为治疗而创作音乐”。诸如《阴阳五行疗效音乐系列》《现代心身疾病疗效音乐》《心理健康保健系列》《美容系列》《睡眠音乐系列》《现代催眠疗法系列》等制品,受到国内外音乐治疗师和广大患者的欢迎。

3.在方法上,中国音乐治疗结合了诸多中医方法,使音乐治疗的手段更加丰富。我国在音乐治疗的方法上,比较突出的是创造了音乐穴位电疗法、音乐气功疗法等。其中电针疗法是采用亳针刺入穴位,通过音乐电流,同时兼听音乐,其作用机理是音乐、音乐电流、经络穴位等作用机制的综合,其疗效更为显著。

四、制约我国音乐治疗发展的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日趋迫切,音乐治疗作为一种“享受型”“自然型”的医学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喜爱,这是它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民众基础。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音乐治疗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毕竟还短,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医学研究水平等,和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在音乐治疗方面还存在着发展中的瓶颈,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1.理论基础薄弱。音乐治疗是由临床实践开始起步的,实践中有了疗效,自然不胫而走,广为效法。但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只有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理论基础薄弱,临床实践就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这正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的几次学术会议科研报告,大部分是以对照比较的方式说明音乐疗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治疗机制,也就是音乐作用于人心身的原理所涉不多。这里一方面是因为进行这样的测试和研究,都离不开新型的、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使得有些研究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是从事该项工作的大部分是医护人员,他们忙于日常的临床治疗工作,又没有受过系统的有关基础学科及技能的训练,所以进行基础研究也比较困难。

2.学科人才紧缺。目前从事我国音乐治疗的队伍分两大阵营:音乐界和医学界。这两大阵营的学术相容性极差,音乐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不懂医学,医学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对音乐知之甚少。这种现象严重削弱了我国音乐治疗的学术发展,难以达到应有的学术水平。把音乐治疗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在高等院校普及开设这门专业课程势在必行。

3.政策法规的束缚。欧美的音乐治疗学会大多具有资质审查权力,通过学会认可的资格证书后,可以在医疗单位工作,也可以独立开业,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受到法律的保护。而我国医疗职业序列中没有音乐治疗师的职位,更没有音乐治疗师的资格认定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音乐治疗从业人员的就业发展,也限制了音乐治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使得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前景受到一定影响。

在音乐治疗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丰收过、喜悦过,但我们还需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能打破制约音乐治疗发展的瓶颈。展望未来,这里将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张鸿懿.音乐疗法(一)[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1999(1).51.

[2]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M].中国电子音乐出版社.2002,第1版.

[3]张鸿懿.中国音乐治疗实践与教育二十年[J].艺术教育,2003.

[4]高天.第一届音乐治疗训练班讲义[R].2000,8-10,1-4.

[5]王志远.高等医学院开展音乐治疗学初探[J].音乐治疗学科信息,2002(6):38.

[6]侯建鹏.音乐有镇静作用——京城流行音乐止痛[N].北京青年报,2003-1-28.

[7]郑璇,徐建红,龚孝淑.音乐疗法的进展和应用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7)42-43.

[8]普凯元.音乐治疗原理[J].音乐艺术,1996(3):71-73.

音乐治疗范文篇4

关键词:音乐治疗;教师培训;中小学阶段;乐曲选择

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才质量的需要,各教学阶段都在进行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对教师提出更多的要求。为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除常规的文化课教学外,音乐也逐渐受到重视,使此学科教师面对更多的压力。由于音乐治疗可以舒缓身心,因此,将其应用在教师培训活动中,以缓解教师的身心压力,对其个人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一、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方式属于新型的门类,其中包含多个学科的内容,涉及到的领域较为广泛,如:心理学、医学、乐理知识等。就当前的相关研究而言,国际上尚未对其形成统一的定义。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应用研究时间较短,且各国家地区之间本身在社会背景、经济政治、思想观念等方面有所差异,因此,对其定义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各有不同,但大体上无过大的差别。简单概括,此种治疗方式主要借助音乐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如欣赏、演唱、伴奏等,对接受治疗的人起到刺激、催眠的作用,通过音乐带动人体活动,以实现改善身体机能、舒缓身心的目的。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历史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其中指出“五音疗疾”,将音乐的音调对应人体的五脏,根据病人的情况,选用不同的乐曲。宫调对应脾,商调对应肺,角调对应肝,徵调对应心,羽调对应肾。而在西方国家中,古埃及曾有人提到过,“音乐为人类灵魂妙药”。到十九世纪中期,此种治疗方式在欧洲较为流行。音乐治疗主要通过对人心理的刺激,达到某种治疗效果,因此,在实施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与常规的心理治疗较为相似。具体而言,一方面,不可操之过急,治疗师需结合来访者实际的心理情况以及精神状态,为其播放合适的音乐。对于乐曲的选用,大致可分成轻度、中度以及重度三个级别,据此,在治疗初期阶段,应向其播放情绪引导较弱的音乐,并在治疗的过程中逐渐加大强度。同时,播放的音量也应逐渐提高,使其能够逐渐适应,以免来访者产生抵触的情绪。另一方面,引导与学习,在来访者本身对于音乐缺少一定认知的情况下,应进行基本的乐理引导。根据播放的曲目,向其介绍作者、创作背景以及音乐所要传达的情感等。对此,在正式开展心理治疗之前,可通过观察来访者的外表以及行为举止等,或直接询问其喜好,以掌握其音乐偏好,选择合适的音乐,使其静下心来体会音乐内容。若来访者难以感受到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治疗师可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简单的讲解,使其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音乐的情感。音乐治疗大致可分成被动接受、即兴以及创造三种形式。接受式中包含听音乐、围绕音乐与之进行深入探讨等交流形式;即兴式是为来访者提供乐器或是直接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创造式则是指音乐创作,涉及到词曲、以及心理剧等。音乐治疗需要采用与音乐有关的活动,使来访者在此期间改善身体状况以及精神状态。

二、在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中应用音乐治疗的意义

音乐治疗与心理治疗有诸多相似之处,借助音乐对人们产生的影响,转变其心理状态,缓解心理压力。音乐教师本身对于音乐理论知识及相关文化内容有所了解,因此,其对音乐的感知比普通人较好,有助于加强音乐治疗的效果。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鉴赏以及艺术素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还易促使学生朝着更为全面的方向发展。在此项教育活动中,音乐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若其本身对音乐课程缺少足够的重视,或面临较大的压力,甚至存在心理问题。上述任一情况都不利于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通过在音乐教师的培训活动中加入音乐治疗,以达到改善音乐教师心理状态的目的,使其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确保身心健康,以稳定课堂教学效果。通过音乐治疗,使音乐教师能够保持心理健康,为教育质量提供基础的保障。首先,从教师本身的角度考量,有助于提升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程度。心理精神状况,既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依赖,又是影响身体健康的原因之一,部分身体疾病往往是由于人们心理的遐想逐渐形成的。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心理状态较差的教师占比超过三成,而有四分之一左右的教师患有身体疾病。另外,据相关数据表明,中小学阶段的教师,平均寿命相较于其他行业较短。此外,影响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限制教师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的一部分原因,来源于教师的心理状态,由于对待教师职业的负面情绪,造成其对教育活动产生懈怠的心态。而通过改善其心理状态,有助于弥补此方面的不足。此外,还有助于教师形成较高的职业道德意识。通过对部分体罚学生的情况分析,发现造成此种缺少职业道德的原因在于,教师存在较大的工作压力,部分教师甚至出现轻度焦虑症的问题。再加之缺少有效的调节以及缓解压力的方式,使其将学生作为情绪宣泄的渠道。而对于教师职业来说,其综合素养以及职业修养是达到较高教育水平的必要因素。与此同时,心理状态较佳的教师,在教育潜力、情商以及教学规划等方面都能够达到正常水平,并对自身工作有充足的自豪感。心理健康的状态下,能够对周边事物以及学生进行较为公正的评价,以正确的角度考虑问题,保持较为平和的心态,有助于调动教师的教育热情以及工作质量。其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的心理状态对于学生有较大的影响。其一,对学生的心理。教师若能够保持较好的心理精神状态,并以更为平和的状态与学生沟通交流,能够影响学生的情绪走向。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其身心都尚未成熟,极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而教师需要在教学以及日常交流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引导,若教师存在心理状态不稳,会使学生对所处环境产生不安的情绪。另外,此教学阶段的教师性格极易影响到学生的性格发展。其二,据相关数据分析可知,在人格方面的培养,教师扮演重要角色,其影响程度仅低于父母。而人格的养成与常规的教学活动不同,仅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因此,其日常行为举止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而行为往往由心理决定。其三,心理状态较佳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构建较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可以在此种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有助于提高实际的学习效率。在音乐课堂中,音乐本身是具有干扰情绪的作用,部分音乐教师会采取现场弹唱的方式进行教学,若教师在弹奏过程中,未能倾注良好的情绪于音乐弹奏之中,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同样的伴奏在不同状态下弹奏,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由此,会影响到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效果,从而难以切实达到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以及音乐艺术素养的教学目的。最后,以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教师对生活的满意度以及幸福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真正做到享受人生。由于该职业的工作性质以及环境的独特性,使其精神需要长期保持较为紧张的状态,需要具备较好的自主意识,由此极易引起心理问题。教师社会活动空间较小,与其他行业基本处于脱节的状态。中小学阶段,教师绝大部分的工作都与学生相关,使教师逐渐形成与社会隔离的感受。另一方面,教师人生规划,主要包含身体、物质以及精神三个方面,其在各方面的满足感,决定其幸福指数。借助音乐治疗,可以缓解教师的精神压力,由此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三、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压力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需强化自身的教学水平、转变教育理念、拓展教学模式。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在传统教学理念下,对此课程缺少足够的重视,日常的教学工作也较为简单,属于教育活动中的“闲职”。而经过教学改革,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不仅要保证基本文化课的教学效果,还需提高其综合素养,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由此,大幅增加音乐教师的工作量,改变其原有的工作模式,导致其形成工作压力。具体而言,教师的压力来源于多个方面,其一,教龄,入行时长与工作压力呈正比例关系,通常,刚入职的教师拥有较为高昂的精神状态,且能够紧跟当下社会的发展形势,工作压力可能被淡化。而入行较久的教师,由于长期的实践积累,其日常的教学行为已经养成习惯,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其二,职称评定方面,据相关数据显示,无职称教师的工作压力相对较高,与高级教师的压力程度相差无几。在教师行业中,职称往往是评价的重要指标。此外,还有家庭以及学历等方面带来的压力。

四、音乐治疗在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中的有效应用方式

(一)选用适宜风格曲目。“音乐治疗”一词给部分人带来的直观感受是,通过听音乐达到放松心情的作用,片面地认为此种治疗方式与听音乐放松无任何差别。实际上,音乐可细分成多个流派、风格等,由此,在实施音乐治疗期间,音乐的选择极为重要,部分音乐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而部分音乐不仅不会促进教师的身心舒展,还会造成不良影响,使教师的消极情绪被放大。对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师开展培训活动,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音乐专业水平,优化教学方式,转变教学理念,由此,提高实际的教学水平,达到预期的教学质量,强化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在对音乐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过程中,可适当加入音乐治疗的环节,注意开展的时间,提高教师的接受程度。在治疗音乐的选择方面,为排解教师心中的压力,歌词以及节奏方面应选用表达乐观奋斗情感的音乐,有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另外,选取的音乐节奏应较为欢快,但应选择编曲、混音方面较为简单的音乐,以免引起教师的抵触情绪,有利于使其融入到音乐的意境中。例如《年少心事》《Honey》等,都属于较为清新的音乐,能够应用在音乐治疗中。将音乐治疗应用在教师培训活动中,需根据教师实际的情况以及所处的时间进行合理设计,根据教师当时的心理状况,选用适宜的音乐风格、播放次序等。值得关注的是,用于音乐治疗的乐曲与日常所听音乐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应用此种心理治疗形式时,应结合不同教师的情况,其外在的表现和情绪变化,合理规划播放音乐的时间和次序。对于音乐教师的培训活动,本身会涉及到大量的音乐内容,在进行实际培训期间,可将音乐治疗融入到此类培训活动中。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会发放相应的教材,但由于音乐本身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在讲解完课本曲目后,为学生拓展课外音乐。例如,某中学音乐教师,会向学生征集乐谱,常规的曲目教学完成后,该教师会将弹奏学生提供的乐谱。此种教学模式下,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借此,在音乐教师的培训活动中,可将音乐治疗看作“课外拓展”。音乐教师本身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较强,因此,常规的接受式治疗形式并不适宜,可采取即兴式以及创作式的培训形式,以此调动教师的参与热情。而不是将培训活动当作“走流程”。(二)适时更换播放曲目。一般情况下,长时间听某一首、某几首、统一类型的音乐会产生厌倦感,同样,在音乐治疗中长期听相似的音乐,产生的治疗效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因此,为避免出现此种情况,造成教师对某一类的音乐产生厌烦感,导致其在实际教学中会刻意避开此类音乐,进而造成学生在此方面的缺失,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因此,需要定期更换播放的音乐。由于音乐对神经具有刺激作用,人们在听到新颖或从未接触过的音乐会自觉产生新奇感,有助于实现享受音乐的效果。在当前的音乐市场中,律动感较强的音乐传播速度较快,但此类乐曲并不适用于音乐治疗。若播放此种音乐,会使教师的精神更为亢奋,通常较为清新、伴奏简单的音乐会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在音乐教师的培训活动中,可提醒音乐教师适当更换日常听歌的歌单,并添加不同类型流派的曲目,可选用随机播放的模式,避免因对音乐的审美疲劳使音乐治疗产生反作用。具体而言,每日的不同时段中,也应改变音乐的不同风格。例如,在早晨,应聆听可以调动其精神情绪的音乐,使其能够以充足的活动面对一天的教学工作。此时,可选用带有一定节奏,较为动感的曲目。而在下午阶段,由于人体的生物机能影响,此阶段的精神状态较差,但对于音乐学科而言,在课程设置上,会将其安排在下午。目的在于通过音乐课程激起学生的精神状态,使其在后续文化可学习中能够保持较高的专注度。此时可与清晨阶段选取的音乐类型相同,但需适当增强音乐节奏感的强度、音量等。而到了晚上,工作一天后,需要解放身心,可选用较为舒缓的音乐,以提高睡眠质量。在休闲娱乐时间,可选用更为舒缓的音乐,能够起到解郁的作用。(三)合理选择治疗环境。音乐治疗与心理治疗相似,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环境,以渲染合适的氛围,具体而言,整体光线要较为柔和,且空气质量较好,可适当摆放绿植,带给教师一种更为自然的环境感受。另外,为提高音乐治疗在培训活动中的作用,在播放音乐前,应做好基本的调整活动,尽量使全身达到放松的状态。此外,在进行音乐治疗前,可进行简单的面部清洁,活动面部肌肉,以刺激大脑神经,使其保持较为清醒的精神状态。例如,某中学在音乐教师的培训活动中加入音乐治疗,会定期开展此类活动,并专门安排一段时间进行音乐治疗。音乐播放开始之前,培训人员会带领教师做深呼吸运动,并配以静坐的方式,此种状态大致持续五到十分钟,使教师的心完全静下来,再播放选定的音乐,逐渐融入到音乐的意境之中,舒缓身心,达到治疗的效果。另外,在培训环境的设计方面,会在教师到达前,做好基本的通风工作,使室内空气清新,选用更为柔和的灯光,使教师进入培训现场时,保持心情愉悦,而不是以完成某项任务的心态参与培训活动。不仅使教师培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易造成反作用,使其产生烦躁的情绪。

五、结语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心理精神状态逐渐受到重视,而音乐治疗因其本身的开展形式,对教师缓解工作压力可以实现较好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师培训活动中,播放适当的音乐,不仅对教师本身有积极的作用,还可以借此让音乐教师大致掌握此种治疗模式。使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效实施,有助于优化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实际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瑶.非常时期,以“乐”安心———音乐治疗在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0).

[2]唐珍玲.音乐治疗及治疗素材选用的参考因素[J].智库时代,2020,(12).

[3]乔雯.音乐作为心理治疗的方法探究[J].当代音乐,2020,(03).

[4]童一帆.试析音乐治疗在缓解高职学生心理压力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9,(23).

音乐治疗范文篇5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无论是外国还是我国,我们都可以在很多领域中发现音乐治疗的思想元素,音乐治疗源远流长。音乐治疗在国外有悠久的历史。在四千多年前,古印度人运用音乐为病人减轻病痛。古希腊人也很早就将健康和音乐联系起来,他们所崇拜的太阳神阿波罗就是主宰健康和音乐的神。中世纪的欧洲人将音乐视为一种使长期的痛苦和忧郁得到缓解的精神体验,并把伴随音乐疯狂的跳舞当成治愈舞蹈病的唯一方法。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爱好音乐的医生把音乐视为一种娱乐和焕发精神的手段,认为音乐的价值就在它能安慰人,使人摆脱烦恼恐惧与胡思乱想,18至19世纪,出现了大量关于音乐的心理效应的研究材料,并有许多医生采用音乐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中国也是音乐治疗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音乐治疗在我国古代医学中有着悠久的传统。在我国古代的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大量关于音乐治疗的论述及临床实例。

远古时期,人们就已意识到艺术活动中蕴涵的治疗功能。汉代《黄帝内经》中就有了关于“五音”与“五行”之间的关系,及其辩证地运用于相应疚:病的记载。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说:音乐可以“动荡血脉,脉流精神而和正心也。”元代医生朱霞享说:“乐者,亦为药也”。说明人的精神状态和情绪直接影响着人的健康。中医的阴阳学说,也包含了音乐与人体健康的之间的调节因素。在音乐治疗中,具有兴奋作用的音乐属阳性,而具有抑制作用的音乐属阴性;激昂的音乐属阳性,柔和的音乐属阴性[zj。因此,中医重视在给患者开音乐处方时,对病人疾病的性质以纠正患者阴阳失调,使之平衡。另外,在《乐记》、《律历志》、《太平经》、《养生论》、《论衡》等文献中也蕴涵着丰富的音乐治疗思想。音乐治疗,又称为音乐疗法,还有人称其为音乐医学,是一门集音乐、医学、心理学为一体的新型的边缘交叉学科。现在对音乐治疗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的人对音乐治疗的理解也不同。美国著名音乐治疗学家Bruscia认为: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

日本田中多闻医生对音乐治疗的定义是:把音乐作为媒体使用的医学治疗方法,主角是医生(音乐治疗医生),根据医生的处方,音乐家、护士、临床的心理医生作为整体的一员的相互协作。我国音乐治疗研究者张鸿蒸认为:音乐治疗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心理、生理效应,使求治者在音乐治疗师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治疗,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1950年美国建立音乐治疗学会,音乐治疗发展成为了一种专门的疗法,政府也规定将音乐治疗作为医学院学生的必修课程,表明音乐治疗开始得到了专家和大众的认可,开始走上系统的、独立的研究道路。虽然从学科的创建至今不过半个多世纪,但是音乐治疗学却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传播开来,并且不断的发展壮大。房地产论文

1958年英国成立了英国音乐治疗协会,此后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等45个国家先后成立了音乐治疗机构,150所大学开设了音乐治疗教育。1979年以来已多次召开世界范围的音乐治疗学术会议。目前在美国从事音乐治疗工作的国家注册医师有四千多人,欧洲有数千人,日本有50多人。在短短半个世纪中,这一新兴学科得到迅速的发展,说明它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心理健康的要求,在欧美发达国家音乐治疗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社会职业,并得到大家的认可。在我国,音乐治疗的思想虽古已有之,但音乐治疗的学科建设却起步比较晚。1979年美国音乐治疗博士刘邦瑞教授应邀到中央音乐学院讲学,第一次把欧美音乐治疗学介绍到国内,才拉开了我国音乐治疗学科建设的帷幕。然而在短短的二十几年中,我国的音乐治疗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发展,并形成了中国特色。

1981年沈阳军区医院开展了与传统针灸相结合的音乐电疗,体现了我国音乐治疗的特色。1984年湖南马王堆疗养院在为患者展开的心理音乐治疗中,为了适应中国患者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别大量采取了中国乐曲。1985年一1988年,中国音乐学院专业音乐人员与北京回龙观医院协作,先后开展了对老年忧郁症的主动治疗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参与性音乐治疗的研究。此后,国内有几百个医疗单位设立了音乐治疗室,用于精神科、各种身心疾病、儿童学习障碍、多动症、智力障碍、孤独症等的诊治。1992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北京设备研制中心成立。1999年n月中国音乐治疗协会正式成立。该协会已开过7届学术会议,发表了许多高质量的论文,现已有团体会员100多个单位,覆盖了全国29个省市。2003年,中国的音乐治疗开始与世界接轨,我国音乐治疗的成果逐步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200多家医疗单位开展音乐治疗。音乐治疗在国内的广泛开展所取得的成绩,是令人兴奋和鼓舞的。

音乐治疗范文篇6

[关键词]再创造式音乐治疗;精神分裂症;社交主动性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精神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预后较差,只有少数患者经过治疗后能完全恢复正常,而大部分患者会反复发作,同时伴随着人格缺陷和社交技能缺陷,难以恢复原来的工作、学习和交流能力[1]。人际合作主动性是体现个体人际交往顺利与否的重要指标,表现在能够主动与人交流、主动发表意见、主动与人合作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受疾病本身影响,情感冷漠,社交行为明显减少,交流的不顺畅也给医生在治疗上带来很大的沟通困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进一步加剧患者心理问题,致其病情加重[2]。因此寻找一种提高社交技能的可行性途径是很有必要的。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精神康复治疗手段也呈现多元发展,其中音乐治疗在精神疾病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极高的潜在应用价值[3]。音乐是全民能够随时捕捉到的信息,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康复治疗师利用这种便利性将其加入到精神康复治疗中。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是音乐治疗方法中的一种,来访者可能会和音乐治疗师一起演唱、律动或演奏,甚至可随着心情改动歌词等[4]。本研究探讨了再创造式音乐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交主动性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7月本院住院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其中男62例,女58例,年龄18~50岁,病程0.5~20.0年。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法将纳入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中,男30例,女30例,平均年龄(30.07±6.43)岁,平均病程(9.9±6.22)年;对照组中,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31.8±8.20)岁,平均病程(7.49±5.06)年。纳入标准:(1)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诊断标准[5];(2)病情稳定,自知力部分正常,能表述自身感受;(3)自愿参加音乐治疗,能完成整个疗程。排除标准:(1)急性期精神疾病;(2)严重脑器质性及其他躯体疾病引发的精神障碍;(3)伴有精神发育迟滞;(4)酒精依赖及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2组在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精神科常规药物(阿立哌唑口崩片)治疗和常规康复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具体步骤:音乐治疗师根据患者病情、受教育程度、对音乐感知能力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制定音乐治疗计划;按照治疗计划将观察组分成4个小组,每小组15例,每周进行音乐治疗3次,每次50min,持续8周。1.2.2治疗计划制定长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是提高患者社交主动性;短期目标是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培养患者积极情绪,提高患者社交意愿,进一步增强患者自信心,提高患者社交主动性。按目标实施以下计划:第1~2周通过专门设计的音乐游戏及节奏训练,培养患者音乐感知能力,提高其参与积极性,从而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第3~5周在治疗师的引导下进行歌曲学唱及讨论,并将词曲进行改编,让患者在团体治疗中增强积极情绪,改善认知功能,促进口语表达能力。同时,通过绘画形式提高患者想象力并激发其内心想法的表达,提高其社交意愿。第6~8周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设计乐器合奏,在合奏中相互配合与支持,增进团队凝聚力,提高患者自信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治疗师的引导,增加成员间肢体互动,促进非语言交流,增强患者积极情绪,从而提高其社交主动性。1.2.3评估指标(1)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评分:主要包括社交回避因子和社交苦恼因子。(2)症状群评分[6]:阳性阴性症状量表归纳了6组症状群,包括反应缺乏、思维障碍、激活性、偏执、抑郁、攻击性。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SAD各因子评分比较治疗前,2组社交回避因子、社交苦恼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社交回避因子、社交苦恼因子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症状群评分与SAD评分相关性分析反应缺乏、思维障碍、抑郁评分分别与社交回避因子、社交苦恼因子评分呈正相关,而激活性评分分别与社交回避因子、社交苦恼因子评分呈负相关(P<0.05)。见表2。

3讨论

音乐治疗范文篇7

本文对音乐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了拓展音乐治疗在学校中的影响、创建完善的音乐治疗体系、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扰等策略。目前不少高等学校都针对此现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模式进行革新。传统的心理教育,教师通过语言开导学生,纠正学生消极情绪,缓解学生来自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中产生的压力。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一心理疏导方式,往往会呈现出学生理解教师讲述的道理,但较难控制自身情绪的现状。音乐治疗方式作为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将大学生较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直接影响学生的消极情绪,改善学生的负面情绪和压力,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价值。

一、音乐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减轻大学生的负面情绪。情绪作为人们感知以及品格发展健康发展的要素,对大学生而言,良好的情绪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进而健康成长。音乐是影响人们情绪的重要途径,在大学心理教育中,合理应用音乐治疗方式,有助于有效减轻大学生的情绪,改变大学生对社会及学习的错误认知。音乐治疗中,心理教师不会仅播放轻快和舒服的乐曲,多数情况下,教师会播放具有哀伤、矛盾以及焦虑情绪的乐曲刺激学生,使学生将不良情绪宣泄出来,并充分释放情绪。当学生将负面情绪释放到一定程度后,情绪会逐渐向积极方向转换,与此同时,心理教师会播放一些放松、愉快等具有正向思想的歌曲。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可以使大学生充分体验乐观和悲伤都是生活中必须经历的,心理教师可以正确指引学生将其作为一种体验,加强学生安然面对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和压力,使学生在生活中具备良好的心态。(二)缓解大学生存在的压力。伴随我国社会的飞速进步,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为了满足新课改提出的需求,多数高校在心理教育中不断探索适合大学生的教学方式。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和稳定,逐渐增加的学习压力,以及社会发展带来的就业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音乐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情绪。在高校心理健康教学中,教师合理的利用音乐,有助于缓解学生压力,释放消极情绪。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音乐治疗,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放松心情。(三)强化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大学阶段的学生仍处在青春期,并具有精力充足、兴趣宽泛的特点,喜欢扩展自身人际交往范围。大学生希望依赖与人交流来拓宽自身的知识面以及眼界,并在交友中可以获取朋友的关心和认同,满足自身对友情的渴求。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在生活中,更渴望被人认同和接受,但是在大学生的人际沟通中,时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时,音乐就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学生可以通过最近听的音乐风格进行交流,这对于相对内向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人际沟通平台。在心理健康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音乐与不善于沟通的学生创建有效的交流途径。通过音乐治疗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对自身的情绪和情感进行抒发,在强化学生情绪表达能力的同时,提升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学习目标不清晰。通过研究表明,目前多数大学生对学习目标以及自身未来的发展不清晰。在校园中,大学生看似在生活和学习中忙碌,但多数学生对自身学习的专业没有足够的兴趣,对自身学习的目的以及目标没有明确的认知,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探索专业知识的意识,对自身未来的发展前景越来越迷茫、无助,无法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进行规划。因此,呈现出多数大学生存在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造成了不利影响,导致学生无法健康成长。(二)大学生缺乏人际沟通。如何更好的进行人际沟通,是大学生在校园中必须学会的内容。但是多数大学生天生不善于沟通交流,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身的情感。长此以往,大学生无法拓展自身的人际沟通范围,除去每天与室友的必要交流之外,不知道应该如何与他人沟通交往。每天的生活只有上课以及回宿舍,在其他同学都在交流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趣事和问题时,自己只能观看,无法加入到交流中,会造成学生产生自卑心理,逐渐沉浸在自己孤单的世界里。随着时间的增长,大学生hi逐渐缺失安全感,逃避与他人沟通交流,严重情况会造成学生抑郁,这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极为不利的影响。(三)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较低。恋爱是许多大学生所向往的事情,但没有一帆风顺的感情,多数学生在感情中遭到挫折,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且无法良好的控制自身的情感,情绪变化较大。这时,大学生的心理较为脆弱,部分学生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无法接受感情变动带来的悲伤情绪,采取不理智的方法,导致悲剧的发生。另一方面,多数学生在即将毕业时,都面临着就业问题,优秀的工作对学生未来的生活以及发展都具有正向作用。但是多数学生由于找不到心仪的工作,逐渐失去自信心,形成焦虑的情绪。大学校园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连接,学生对大学校园适应能力不足,对学生走向社会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会致使学生在面临职场中发生的不确定问题,无法良好应对和解决,适应能力较弱会导致学生逐渐陷入自我怀疑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音乐治疗的策略

(一)拓展音乐治疗在学校中的影响。在大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音乐治疗方法是新型心理教学方式,落实音乐治疗需要学校对此疗法的优势及作用进行宣传。首先,学校可以举办校园音乐节、校园歌手大赛等多元化的音乐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音乐文化校园氛围,深化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以及鉴赏能力,为音乐治疗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渗透巩固基础。其次,充分发掘学习爱蕴含的教学资源,与心理健康教育应用音乐治疗相结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中外音乐鉴赏等课堂教学中加入音乐治疗相关内容。最后,学校应建设互联网教学平台,发扬学校公众平台中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优势,并在平台中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音乐治疗的在线服务,并完善音乐播放技术,进一步拓展音乐治疗在学校中的影响力。(二)创建完善的音乐治疗体系。音乐治疗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丰富学生的心理辅导内容,学校应积极创建完善的音乐治疗体系。首先,优化相关基础教学设施的创建,开设具有专业性和人性化的音乐治疗教室。并在教室中配备相关音乐器材,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不同需求,通过乐器或相关设备,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音乐治疗方式。其次,建设专业的心理教师团队,创造专业素质及能力较高的音乐治疗团队。强化对心理教师专业和责任心的要求,培育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对具有负面情绪的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缓解心理压力,并积极宣传音乐治疗的优点,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治疗的心理辅导。最后,强化制度管理,学校应根据学生压力以及情绪的差异性,革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相关体制,并制定相关策略,对大学生心理辅导投入时间和精力,深化教师和学生对音乐治疗的认知。(三)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扰。教师应培养大学生做到不因为外物的好坏以及自身的得失产生高兴或者悲伤的情绪。但是多数学生达不到这样的胸襟,仍然受到情绪的影响。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治疗的心理辅导方法,来正向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科学的应用音乐治疗方式,可以有效安稳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在音乐治疗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听一些悲伤以及节奏缓慢的歌曲,正确引导学生将心里的负面情绪完整发泄出来,进而为学生播放欢快以及正能量的歌曲,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扰,树立自信心充分发挥音乐治疗的优势,体现音乐治疗在心理辅导中的价值。(四)缓解学生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伴随社会以及经济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使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了巨大压力,逐渐产生焦虑、烦躁的情绪,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然而音乐是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部分,随时随地都可以舒缓人们的情绪,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有利于情感的抒发。音乐还可以加强大学生的人际沟通,学生可以利用音乐进行交流,消除学生人际沟通时的顾虑,有助于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同学拓宽自身的人际沟通范围。因此,音乐不仅可以缓解学生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还能加强大学生的人际沟通。

四、结语

音乐治疗范文篇8

关键词:儿童;自闭症;音乐教育

当今社会中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他们由于天生身体上的缺陷,导致他们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接受相同程度的教育。在此背景下,很多专家学者将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笔者检索了关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和自闭症儿童音乐教育的文献97篇,经过研读,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作如下分析。

一、特殊儿童音乐教育问题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是指通过音乐独特的形式针对不同缺陷、不同程度的特殊儿童进行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关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受到许多专家的青睐并且投入研究,在特殊儿童教育方面产生很大成果。李小威认为“特殊音乐教育与研究的主要力量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其次是音乐专业的研究生和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连赟分别介绍了美、英、日三国的特殊教育,美国重视特殊音乐教育,为每位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教学资源;英国的音乐课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基础课程,且对特殊音乐教育师有专门的培训;在日本,除了聋哑、盲人、养护学校及普通小学中的特殊教育班均开设了音乐课。一些学者把乐器教学融入到特殊教育中,将钢琴运用在特殊教育中的郭洁表示“特殊的音符领悟,促进他们学科的发展”。还有将现代的流行音乐与特殊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李亦辉、郝文涛,因为流行音乐较为贴切人们的生活,常常会使特殊儿童常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帮助特殊儿童适应现实生活。

二、自闭症儿童音乐教育问题

音乐教育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研究促进了特殊教育这一领域的进步,且有一定的成效,通过音乐教育也产生了很多成果,这些成果有效的促进了音乐教育对自闭症儿童的有效建设,刘英曼发现很多自闭症儿童都存在着声音敏感的问题,提出了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必须严格控制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孙韵通过对6名孤独症学生的研究表明,在音乐教学中要“以体态助说话”,正确使用体态语言对儿童进行辅助教学,即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增加沟通能力。宋丽晓认为要从节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的手势和学生感兴趣的图片、音乐和游戏等活动方面入手。马骁将肢体动作、舞蹈、语言等结合在一起的,强调了节奏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大量采用了节奏性乐器,将欧洲、亚洲、非中的各个时代的打击乐器进行改良,并被称为“奥尔夫乐器”。在对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教育的意义方面,龚文嘉提到了“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孤独症儿童在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儿童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可以反映他们心理各方面的成长状况。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心理成长。

三、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

随着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方法逐渐增多,在音乐治疗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专家日益增加,宋博媛、郭卫利通过对一名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治疗,结果表明“儿童音乐治疗的基本训练方法有律动、跳舞、歌表演、为乐器伴奏等”,治疗师可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张焱结合了音乐治疗、结构化教育以及应用行为分析疗法,对一例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进行了行为训练,结果表明在提高主动语言表达的动机、转化和改善刻板行为、提高其社会适应情绪与交往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国外的很多教育家的教学法在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治疗方面也有所帮助,黄牧君提到了德国的音乐治疗师格特鲁德、卡罗尔和耶加德依据卡尔•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逐步发展并形成了系统化的奥尔夫音乐治疗方法,他表示“其丰富的活动内容和灵活的活动方式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了音乐感知、身体律动、言语表达、情感体验的机会”。对奥尔夫音乐同样有研究的张墨文、郑舒婷也介绍了国内外自闭症的相关研究,在经过奥尔夫音乐治疗后,自闭症儿童的感知、交流、协调、创造、思考、理解、记忆等能力都有很明显的提高。

四、结语

随着社会不的进步,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自闭症儿童作为特殊儿童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的音乐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大的重视。通过对此类文献的研读,笔者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其一是师资方面,特殊学校的音乐教师很多是普通师范类院校毕业,之前很少涉及到特教行业,缺少专业的训练,因此在教师入职前,应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专业知识,加强教师的整体水平。其二是教材和课程方面,大部分学校使用的是普通音乐教材,但这些教材未必适用于特殊儿童,很多特殊教育学校供音乐教室上课使用的器材较少,学校应找到适合自闭症儿童使用且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音乐教材,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其三是不注重个别教学,大部分学校都是给学生进行同一内容、同一形式的音乐课程,没有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在集体授课的同时,要根据每个学生情况的不同,对其制定不同的音乐教学计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很更好的教育和发展。

作者:李叶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小威.中国大陆特殊儿童音乐教育(1995—2012)研究现状分析[J].音乐大观,2013,10:12-13.

[2]连赟.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历史与现状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

[3]郭洁.钢琴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实践应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4]李亦辉,郝文涛.流行音乐对特殊音乐教育的推动作用及现实意义[J].通俗歌曲,2015,04:62.

[5]刘英曼.音乐教育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影响的调查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6]孙韵.孤独症儿童音乐教学方法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宋丽晓.自闭症儿童音乐教学中集体活动课模式探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6,07:71-72.

[7]马骁.音乐在自闭症儿童行为认知功能改善中的作用[J].音乐天地,2012,05:42-45.

[8]龚文嘉.浅析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J].黄河之声,2009,19:106-107.

[9]宋博媛,郭卫利.个性化音乐治疗在自闭症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音乐大观,2014,11:142-143.

[10]张焱.音乐治疗干预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行为训练的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08:38-43.

音乐治疗范文篇9

3000年以前,我国的医师和精通乐理的文人已经知道音乐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作用,并有明确的记载。古代的音乐理论是我国音乐治疗工作者的宝贵财富。我们可以在《乐记》、《汉书·艺文志》和《琴赋》、《养生论》等著述中看到很多音乐与健康的内容,正是它们为历代音乐治疗奠定了音乐心理学和音乐生理学的基础。西方现代音乐治疗的历史是从50年前开始的,当时美国的医生研究音乐对人的健康究竟起着什么作用,就诞生了音乐治疗学这门新兴的学科。现在美国有80多所大学设有音乐治疗专业,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成立了音乐治疗协会,并且每两年召开一次世界音乐治疗大会。在中国,目前也已有很多的精神病院、康复医院和综合医院开展了音乐治疗。

二、音乐治疗的原理

主导音乐活动主要是大脑右半球的功能,许多情绪和行为都由大脑右半球控制。音乐的特点在于对大脑右半球有着直接而明显的影响。音乐的传递作用,能使情绪或行为得到调节,这是音乐治疗原理的重要依据。音乐是由音调、节奏、和声、速率等要素组成。音调指音的高低,乐音力度的平稳增强会造成情绪反应的加强,乐音力度的减弱可产生愉快的、趋于平静的情绪反应。节奏是以有规律的强弱变化的律动形式表现出来,不同的节奏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柔和、缓慢的节奏,如华尔兹给人以平静的感觉,强烈的节奏如摇滚乐给人以烦躁的感觉。和声是音高之间纵向组织基础上形成更高等级的横向组织,是丰富旋律的一种手段,包括协和音程和不协和音程,可改变音乐的稳定程度和紧张度,使旋律具有色彩。速率是音乐进行的快慢,与人的生理感觉有密切联系。

如每分钟60~80拍的舒缓音乐,与人体心脏跳动的次数接近,使人感觉自然、舒适。旋律是由节奏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乐音,在高低方面呈现有秩序的起伏呼应。

音乐治疗时,数个传入大脑的神经刺激彼此之间互相抗衡,在压力情况下同时接受音乐的听觉刺激,可以减轻疼痛或掩盖不愉快的感受。音乐能够潜意识转换自主神经在视丘的反应,使紧绷的肌肉放松,降低ACTH等化学物质释放,减少交感神经的活动。音乐也可以影响边缘系统,使脑下垂体释放脑啡肽,达到止痛、唤起愉悦感、改善心理感受、减轻焦虑的效果,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而持续倾听轻柔的音乐能够降低基础代谢率、每分钟耗氧量、血压、心率及减少止痛剂的使用量,达到肌肉松弛,减低焦虑反应。

三、音乐治疗方法

3.1主动性音乐治疗

又称参与式音乐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让患者直接参与演唱、演奏或跑步跳舞,借此改善患者注意力、引起兴趣、调节心境,并逐步建立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身心各部分功能的发挥,最终达到康复目的。

3.2被动性音乐治疗

又称感受式音乐治疗。治疗时播放适宜患者的乐曲,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因素调节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使之逐步协调平衡,以摆脱焦虑、紧张、恐惧状态,达到治疗作用。

3.3综合性音乐治疗

即将音乐与物理治疗及其他心理疗法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国内主要有音乐电疗、音乐引导气功疗法等,国外主要有音乐戏剧疗法及音乐游戏治疗等。其中音乐电疗是将音乐与电疗或中医针灸疗法相结合的一种新疗法,通过音乐电疗仪将音乐信号转化为与音乐同步的低中频电流导入人体穴位或病患部位治疗疾病的方法。

四、音乐治疗在疗养学中的应用

4.1在疗养学常见病中的应用

1)给患有高血压的疗养员听平稳柔和的曲目,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芭蕾舞曲,可使疗养员悠闲自得、心情舒畅,产生愉悦感,降低血压并起到镇静的作用。一些疗养员经1~3个月的感受式治疗后,降压效果显著。

2)冠心病与遗传、生理或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有关。当患者处于不良环境时,精神紧张可导致血液中的脂质变化,由于高脂血症引发为冠状动脉疾患。针对上述特点可选择安静、轻快的乐曲,如小提琴协奏曲《江南好》,沉稳的琴曲《梅花三弄》,平和的琵琶曲《阳春白雪》等,这些乐曲古朴雅致,旋律流畅,气韵浑成,淡远脱俗。让患者感受这样的节律,进入安静的状态,全身肌肉得到放松,每次治疗后患者都有一种舒适愉快的感觉,并有手足微热,心情舒畅,心律恢复正常的效果。

3)音乐电疗仪对功能性头痛症有止痛的治疗效果,并具有促进脑部血流循环,特别是在改善脑组织微循环及调节脑神经内分泌功能等方面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音乐电流使脑血管有节奏地收缩和扩张,这实际上是对脑血管起了一种物理按摩作用。

4.2音乐治疗对心理的作用

音乐对人的情绪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不同的音乐可以引起听者不同的情绪变化。音乐治疗师正是利用音乐对情绪的巨大影响力通过音乐来改变人的情绪,最终改变人的认知。音乐治疗师会大量使用抑郁、悲伤、痛苦、愤怒和充满矛盾情感的音乐来激发被治疗者的各种情绪体验,帮助他尽可能地把消极情绪发泄出来。当消极的情绪发泄到一定程度时,人内心深处积极的力量就会开始抬头。这时音乐治疗师就会逐渐地使用积极的音乐,以支持和强化被治疗者内心积极的情绪力量,最终帮助他摆脱痛苦和困境。因此,经过音乐治疗的人通常会在性格上变得更加开朗和自信,在人格上更加成熟,并获得一种在精神上得到新生的体验。

4.3音乐治疗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

音乐治疗范文篇10

关键词:音乐;治疗;图书馆;阅览室

1音乐治疗的定义

由于音乐治疗(MusicTherapy)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应用性学科,涉及的学科非常之多、应用领域庞杂并且各流派思想十分丰富,所以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并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学科定义及标准。简单地说,音乐治疗就是运用各种音乐活动的不同形式,包括听、唱、演奏、律动等不同的手段对人进行刺激与催眠,并由声音激发身体的种种反应,使人达到恢复健康之目的。

2国内外的音乐治疗发展概况

2.1国外音乐治疗的发展历程。音乐治疗在国外起步较早。1890年奥地利医生厉希腾达尔就成功发表了“音乐医生”的观点,得到了同行们的广泛认可,从此,音乐的治疗作用正式得到了大家的高度关注。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和堪萨斯大学分别于1944年和1946年开设了专门的课程,课程内容为培养专业的音乐治疗师。1950年,在美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音乐治疗的国家协会NAMT(NationalAssociationofMusicTher-apy),协会的成立宣告音乐治疗作为一门新学科正式诞生。而在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音乐治疗的研究毫无悬念的走在了世界前列。LabbeE等研究表明古典音乐能降低人的焦虑和愤怒。而Ebne-shahidiA等研究证明音乐可以减少患者术后止痛剂的用药剂量,并且可以降低患者在手术后的焦虑状况。2.2国内音乐治疗的发展历程。我国使用音乐疗法的历史十分悠久,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国家之一。查阅我国古代的文献可以发现,其中有许多对音乐治疗的讨论和对临床实例的记载。如在《群经音辨》中存在“乐,治也”等相关的论述。尤其是《黄帝内经》中有对五音、五行和五脏关系的记载,揭示了音乐与身体健康的内在联系;《黄帝内经》这一医学伟大著作中就明确指出五脏中的某一脏腑有恙时,其发声常常出现与之相应的音阶,反过来看,五音又会侧重对相应的脏腑产生切实的影响,对应关系可以总结为徵音通心脏、角音通肝脏、商音通肺脏、宫音通脾脏、羽音通肾脏,并强调了五音对人的身心健康作用非常重要。这些用音乐治愈疾病的理论有着实践经验作为佐证,如我国宋朝的孙道滋以“宫声数引”使欧阳修的“幽忧之疾”得到治愈。此外,查阅《养生论》《太平经》《乐记》《论衡》等文献,其中也记录了十分丰富的鲜明思想,对音乐治疗的现象和原理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以上古代文献资料为我们现代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奠定了当前中国特色的音乐治疗的扎实基础。与我国音乐治疗思想起源较早的优势相比,我国音乐治疗的现展就略显落后。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直到1979年,山东煤矿临沂温泉疗养院才开展音乐治疗的实践,这标志着我国现代音乐治疗的临床应用的发端。此后,其它一些医疗机构如沈阳军区医院、湖南长沙马王堆疗养院、北京安定医院和回龙观医院等也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治疗方法在一些心理、生理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

3音乐治疗的优点

(1)与其他医学疗法相比,音乐治疗显得平易近人,患者的经济负担较轻,而且他们认为这也是一种令人愉悦的疗法。(2)与常见的药物治疗相比,音乐治疗几乎没有任何副作用,这些优点都让病患乐于长期接受音乐疗法,也让治愈的机率大为增加。(3)与旅游放松身心疗法相比,音乐治疗节省时间、节省费用。(4)与运动放松身心疗法相比,在工作疲劳之时音乐疗法更是最理想的一种选择。(5)与倾诉放松身心疗法比,音乐治疗也规避了不便启齿、难找合适人、他人没时间等等因素。总之,音乐疗法有随时随地、省钱省力,不麻烦他人等优点。

4音乐疗法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疗法对身心健康的有益作用更大程度上体现在心理方面,这也让高等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越来越重视音乐疗法的运用。常规来说,音乐疗法形式主要有三类,包括注重心绪和行为转变的支持音乐疗法、倾向于探寻并提升领悟能力的再教育音乐疗法以及较为复杂、需长时间干预的重建构音乐疗法。音乐诊疗干预对策一般使用不同类的音乐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通过聆听音乐,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进而诱发情绪、心理层面发生变化,同时在认知方面有所感悟,最终实现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4.1音乐疗法在高校心理辅导中的作用。音乐疗法对于高校学生常见的消极情绪、心理疾病等能够起到有条缓解作用,对学生的健康情感、人际适应障碍等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音乐疗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越来越成为高等学校心理教育辅导的重要手段之一。4.2音乐疗法的具体实施方式。(1)高校心理辅导的先决条件是具备较好的专业师资,辅导老师要具有全面深入的认识,结合音乐疗法在高校心理辅导中的重要意义和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和便于执行的音乐教学计划,安排相应课程,牢固树立一种信念,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音乐教育不可或缺并具有良好效果。(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音乐文化活动,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学校音乐活动,使课外活动的内容更加注重音乐主题的引入,注重创新活动形式,拓展活动内涵,做到把音乐教育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去。尽可能地营造音乐教育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3)做好辅导老师的培训工作,在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深入研究探索,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人才队伍,提高辅导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从而满足高等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师资的迫切需要。引进外脑,借助专家学者丰富经验,召开专题讲座,以全体教师为受众,重点讲授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业务,介绍包括音乐疗法在内的各种心理疗法的相关理论知识、操作实践等等。(4)设立心理咨询的固定场所,成立心理治疗室。场所实现多功能化,既可以是心理咨询室,又是音乐疗法阅览室,还可以作为集体心理辅导室。场所应特别注意环境布置,做到干净整洁,安静无噪音,墙壁色彩应尽量柔和,窗帘色彩应尽量为单色避免使用复杂的图案。在特定环境用音乐可以帮助学生走出“心理沼泽”,使心理健康得到全方位恢复。(5)利用网络教育系统助力音乐治疗。互联网的优势在于具有极强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提供不同类型在线音乐或者开放下载,能够富有时代特色的网络文化,通过这种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熏陶,可以满足大学生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

5图书馆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音乐疗法”中的作用

图书馆开展各项工作的原则是“创造良好环境,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读者的心理活动不仅仅来自他们自己的内部调控,同样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巨大影响。而图书馆员工作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读者的阅读心理,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给读者提供合适的阅读环境,帮助读者舒缓心理压力,带来愉悦的体验,实现阅读的高效率。以下从两方面谈一谈图书馆的阅读环境。5.1人际环境。图书馆人际环境主要是指由图书馆人员素质、服务方式、服务态度等组成的一种交际环境。为读者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是图书馆的首要责任和义务。具体来说应从提高自身素质着手,首先要具备熟练的图书馆专业技能,同时要有《心理学》专业方面的知识,了解读者的心理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敬业精神,为读者营造一个良好的休闲阅读氛围。5.2物际环境。图书馆的物际环境主要是指图书馆结构设置、环境美化等所组成的相对固定的阅读环境。作为高校图书馆,设施布置应注重突出思辨性,在合适的公共部位悬挂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科学家、思想家等先哲的画像;其次应突出休闲性,一方面图书馆工作人员认真维护阅读秩序,另一方面,可以在读者阅读图书时以适当的音量播放一些经典轻音乐,使读者在欣赏优美轻音乐的同时,身心得以最大限度的放松,获得较高的阅读效率。置身良好的物际环境中,读者会拥有愉悦的心情。考虑到并非所有读者群体都偏好在音乐背景中阅读,高校图书馆为读者单独设立“音乐阅览室”势在必行。音乐是随时可以掌控在你自己手里的精神解压良方,但愿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音乐减压良方!

参考文献

[1]王旭东.方兴未艾的中国音乐治疗学[A].

[2]樊作树.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国音乐治疗学会,2005: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