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育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7 17:16:36

音乐美育教育

音乐美育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分支,音乐教育的所有理论与实践成果最终都要归结到美育教育的范畴。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承载的性质特征与目标任务是在用音乐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实现美育教育所赋予的育人功能。[1]而现代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学生智力开发的功能

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够锻炼其自身的触觉、视觉与听觉等多方面的机能。与此同时,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也能得到锻炼与开发。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各类音乐实践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运用他们原有的巨大想象力去创造。学生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既能锻炼双手的触觉能力,也能锻炼听觉与视觉能力。不单是乐器奏出的旋律可以刺激大脑的灵活运转,同时双手的配合活动也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使大脑得到锻炼,提高大脑的思考能力。所以,这也是很多喜爱音乐、学习器乐的孩子聪明的道理。而我们从生理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过程,进行音乐教育的学习,能够打开学生思维创造的大门,能够帮助学生发展左右脑的平衡,更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推动学生的创造力等多种益处。

2帮助学生人格完善的功能

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教育越来越被得到关注与重视,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家庭、学校的反复认识甚至社会反复再认识的过程。音乐艺术的教育对于培养新一代的全方面和谐发展、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等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西方欧洲被称为“乐圣”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固执却执着,坚强且有毅力。在他的一生中,贫困、疾病、失意、孤独等种种磨难折磨着他,并且在他人生最关键的时候还完全丧失了音乐家最重要的听觉,但他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造了音乐的“奇迹”。他的音乐作品形象鲜明有力,曲调线条清晰紧凑,多数以反抗命运,具有鲜明的英雄性与戏剧性,富于动力的谐谑曲,以坚强为主旋律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挑战。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在痛苦中顽强地创作命运交响曲,苦难变成他创作力量的源泉,他无法听到的音乐是他活下去最大的精神支柱。是音乐造就了他的这种性格,是音乐让后人记住了这个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英雄。音乐教育是一门听觉艺术的教育,在人的生长过程中,听觉生理也随之成长,经过音乐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长期渗透,人的审美能力、创造力、想象力以及提升了人整体的人格魅力都有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效果。

3塑造学生发展和谐心境的功能

塑造和谐的心境是音乐教育从美育的功能出发的特殊功能,推衍扩之,个人的和谐心境是实现家庭、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鄱阳湖畔,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叫声直到衡阳之浦才消失。古筝名曲《渔舟唱晚》源于此境,乐曲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热爱和对和谐社会的美好向往。为何现在的人常在茶馆、餐馆等一些公众场合听到此曲?在现代社会的工作压力下,人们通过这样的轻音乐可以减缓压力,产生共鸣。若不能将这种堆积如山的工作压力减轻,人们的性格和情绪将会受到影响,变得急躁烦闷。正是因为有音乐的共鸣,人们才可以塑造良好和谐的心境。所谓孔子曰:“乐在宗庙之中,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所以,崇学和顺,比物饰节。”汉代班固的《白虎通义》引用孔子的这段话道出了音乐的社会教化功能。

4提高学生升华精神的功能

音乐艺术是音响的艺术、听觉的艺术、表演的艺术和创造的艺术,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几大部分,音乐教育有其特殊的功效。音乐可以打动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作品,其不仅对自身,而且对他人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关注,为他人的幸福而欢欣鼓舞,为他人的灾难痛苦扼腕叹息。一些音乐作品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直接触动人的情感中枢、震撼人的心灵对人进行影响,这种影响扩大到一定的范围,持续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影响人的情感世界,从而对思想情操、道德观念发生渗透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国好声音》这是一档非常火的选秀节目,在这个舞台上,对梦想追求的声音真诚地打动着每一个人,每个歌声总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不管他们的经历或假或真,他们一定是经历了不同的磨难与鲜为人知的努力才站在了如今的舞台之上勇敢地展现自己。在他们的道路上充满了对音乐梦想与人生的执着追求,音乐可以打动人,蕴藏在音乐中的苦难、经历与情感更是音乐之魂,每个人演唱的音乐都演绎着不同的故事,有些故事太过于直白地表达会使人感到十分伤感,通过音乐却可以更好地进行诠释。音乐是追梦者的精神支撑,能带给他们满满的正能量,使能他们勇敢地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同样,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有四位专业的梦想导师,追梦者需要得到他们的认可来证实自己,使自己接受更加专业的指导,因为需要导师引导正确的方向,或喜或悲,终究是音乐带给他们的精神力量。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证明音乐教育具有使精神得到升华的功能。

音乐教育是开发智力、完善人格、和谐发展、升华精神的重要手段,是素质教育所要求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这是其他教育不可取代的。音乐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传授。因此,音乐教育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增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促使音乐教育真正达到升华精神、丰富文化内涵、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发挥人全面发展的综合功能的作用。

作者:关筱 夏诣超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音乐美育教育范文篇2

一、音乐教室分析

专门的音乐教室在本地区学校教学中所占比例是比较少的,专门音乐教室对于音乐教育是比较重要的,其中有必要的音乐设施,比如钢琴等乐器、座位的摆设、多媒体、必要的音响、教室环境布置、教室与上文化课教室的隔离程度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与兴趣,应当受到重视。

二、乡村少年宫

乡村少年宫是陇南市(也属于全国范围的)近几年在各乡镇,也有部分城区学校,建立起来的音乐活动形式,是属于课后兴趣性质的,它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乡村学校学生兴趣的发展,但据调查,虽然有了硬件设施,但是缺乏必要的教师,也缺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很少组织乡村学校少年宫的表演,学生只是感到好奇去玩,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不愿意解决或者教师也缺乏解决问题的决心,有些学生上了一学年钢琴兴趣班,还是只会弹《小星星》,极大的浪费资源,也在实质上没有解决乡村学校学生艺术学习的问题。

三、乐器

目前陇南地区各个学校都有各种乐器,尤其是弦乐和钢琴,每个学校都配有,其中弦乐中小提琴等西洋乐器所占比重比较大,中国弦乐器主要有琵琶、二胡,并且这些乐器基本都是用于乡村少年宫,而懂这些乐器的教师又很少,真正用于教学的基本没有,有时可以见到钢琴在给学生上兴趣班的时候有用,那么结合多媒体应用的调查发现,现代音乐老师对于多媒体的应用程度远远高于对乐器的应用,好多教师直接放音乐让学生聆听,然后感知音乐,或者直接跟着现成音乐学习,所以简单的乐器的配置,如小型易学的打击乐器,竖笛等容易普及的吹奏乐器等,是偏远地区应该有的,然而这方面又是比较薄弱的。

四、教师基本情况调查

音乐教师趋向年轻化,学历都在大专以上,这给音乐学科在接受新事物准备了先前条件,较高学历的年轻教师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也愿意学习,但是也有缺点是年轻就要成家或刚成家,家庭事务比较多,有时难以顾全教学任务,另外有些教师比较浮躁,特别是农村教师,总想到城里工作,没有良好的教学心态;音乐教师职称也是比较低的,有些小三科教师到退休依然是二级教师,缺乏奖励制度,也缺乏相应的表现机会,在每学年考核时总是靠后;全部音乐教师都有好的教案,大部分是从网上下载的,缺乏原创的教案设计,有一部分教师教案书写与上课是不同的,原因是由于条件限制基本无法按照教案设计进行。

五、教师专业技能情况

大部分教师都是音乐教育专业毕业,是具有现代音乐教育理念的教师,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方法培训和音乐教学心理知识的学习,保障了教学能够顺利完成。教师上课形式以声乐教育为主,80%都以教唱歌曲为音乐教育的内容,声乐老师也基本都会弹简单的伴奏,而在舞蹈和编创音乐中是教学的薄弱环节,基本大部分学校都没有专业的舞蹈老师,都是音乐老师兼任舞蹈,如果是在城里的学生,好多都在上舞蹈班,然而乡镇学生舞蹈的排练基本是根据视频的模仿;而编创更加是偏远地区的薄弱环节,大部分老师基本都没有学过,或者是学过初级的歌曲写作,但没有真正的掌握其中技巧,没法在教学中进行,而国家也没有专门的针对中小学生歌曲写作的教材,也在学生的音乐编创的系统的指导材料也比较少,只是一些案例,另外偏远电脑音乐的制作与应用基本为零,缺乏电脑音乐知识,难以用电脑做出需要的音响效果,应该建议学会一些简单的音乐制作,并应用在教学中。

六、学生对音乐兴趣的总体情况

本表调查总人数620人,其中城市学生260人,乡镇学生360人,从上图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还是有的,但不同的是感兴趣的程度乡镇学生和城市学生的差距比较大,在不感兴趣程度上是基本相同的,究其原因城市学生接触的外界音乐比较多,城市活动场所也相对乡镇也比较多,相对外面娱乐场所,学校学习就会显得比较枯燥,如果再加上表现机会较少,对于所学东西不同经常实践,从后面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在把所学东西实践的时候是很少的,大部分学生只是把音乐课作为劳逸结合的调节课,得不到重视,就不会有兴趣,也找不到其中的学习的快乐,也就不会有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必须关注音乐本体,发挥音乐的优点,寻找音乐能够激起学生兴趣的途径,让学生体会到音乐是艺术,而不是作为娱乐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的,要用多种形式上课,多种形式体现音乐的多样性,把音乐的感性美、形式美、音响美等等在课堂中表现出来,让大部分兴趣一般的孩子转化到有兴趣以至于兴趣较浓的状态。

七、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

音乐美育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高校;美育教育;音乐审美教育;加强策略

1前言

音乐,是一门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抽象艺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借助音乐释放自己的情绪。因此,音乐能为人们带来听觉享受,净化听者的心灵,并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高校教育中开展音乐教育,能开发学习者深层次潜藏的素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这是其他教育内容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在高校的美育教育中,音乐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1]。

2湖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简介

为了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湖南大学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同时也是为了实现“双一流”高校的建设,湖南大学于2019年1月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艺术教育中心以课程建设为主体,以实践平台为支撑,推动艺术课堂教学实践化、实践活动课程化。在课程建设中,湖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紧紧围绕着学校“以智育人、以美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为教育目标,遵循艺术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教学与实践活动[2]。

3音乐审美教育在高校美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1培养大学生群体塑造审美的心理。在高校的音乐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能有效培养并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感知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塑造审美的心理。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开展音乐审美教育,能锻炼出学生听音辨乐的耳朵,并促使他们在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时从中感知作者表达的丰富情感,并将其升华,进一步发现生活中不曾注意到的细节和美[3]。这样一来,就能不断激发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从而促进他们审美直观感悟力的提升,实现他们审美心理的塑造。3.2促进大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音乐是培养社会中优秀男女青年公民的一项基本手段。”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群体开展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就变得十分必要。在实际教学中,高校对大学生实施开展音乐审美教育,最突出的一个效果就是能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帮助学生个体熏陶心灵,从而净化他们的身心,促进他们形成高尚的品德。因为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学生在欣赏优美的音乐作品时,获得高雅的艺术享受,逐渐提升自己的艺术情感,这也是“高雅艺术进校园行动”的主要宗旨[4]。此外,大学生群体还具有自主追寻美好事物的显著特点。他们的心灵在音乐美的长期熏陶下,逐渐得到升华,从而逐渐形成高尚的品德情操。3.3促进高校美育师资力量的提升。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不仅仅是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式教学,对于教师而言,这种授课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创新尝试。因为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应试教育制度,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理论的讲解,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极易引发学生的厌学心理,而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践行新颖的教学模式,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一来,不但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得到明显提高,教师自身也会获得相应的发展。

4湖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在音乐审美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我国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及高中教育阶段,大都接受的是重分数、轻能力的应试教育,加之我国音乐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很多家长并不重视音乐课程,导致本应在中小学阶段就完成的基本音乐素养教育无法得以实现,以致于学生错过了最佳的音乐学习黄金期,高校成为补齐音乐素养教育的最后一站。通过设立艺术教育与中心,对高校大学生群体开展音乐审美教育,就变得十分必要且十分急迫。湖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自成立以来,积极开设了“交响音乐赏析”“合唱艺术”“舞蹈艺术概论与赏析”等讲述艺术发展历史以及表现形式的课程,同时开设了“欧美戏剧史”“乐理与视唱”“古筝演奏基础”等通识选修课程,并且还开设了一批针对高水平艺术团学生的器乐演奏训练(包括西洋乐器和民乐器)、合唱训练、话剧表演、舞蹈表演、戏曲表演、声乐表演等艺术实践类课程,这样就极大地丰富了湖南大学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容,对于湖南大学学生的美育教育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5]。此外,湖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还采取了“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教育措施,通过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和机构开展艺术教育交流合作,开展了艺术大师课堂、高水平讲座以及艺术团交流演出等活动,艺教中心成立以来,已经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如“美好的远方”合唱毕业音乐会、长沙爱乐交响乐团音乐会、旅美小提琴演奏家周雨平独奏音乐会、湖南大学大学生交响乐团首场音乐会、湖南大学大学生民族乐团音乐会、潇湘爱乐交响乐团湖南大学专场音乐会等,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并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不断扩大了学校在音乐审美教育领域的影响,提高了学校音乐审美教育的水平[6]。

5加强高校美育教育中音乐审美教育的策略

5.1更新音乐审美教育的观念。要想加强高校美育教育中的音乐审美教育,首先要从观念入手,更新音乐审美教育的观念,促使学校重视音乐审美教育,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高校课改的要求,落实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任务,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实际操作中,必须树立美育教育的意识,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为高校开展音乐审美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就如同湖南大学一样,为了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流人才的目标,充分发挥音乐审美教育“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作用,湖南大学召开了第九次党代会,专门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为学生构建了美育教学与实践的平台,通过艺术教育中心,开设音乐审美教育类的通识课程,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促使他们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5.2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要想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任务,相关高校还应积极组建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在实际操作中,相关高校可以采用如下两种方式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一是从相关专业选拔年富力强且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组建音乐教育团队,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受众特征,将专业性和通识性有机结合。既不能讲授过于专业和深奥的艺术知识,又要遵循音乐审美教育特点,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目的;既要有面向全体的艺术选修课,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机会,又要有针对高水平艺术团的专门训练,切实提高专业艺术水平,提高校园文化高度;二是拓宽音乐审美教育人才引进的渠道,创新人才引进的模式,并积极采用全职、非全职、兼职等形式多样且灵活的方式,积极打造出一支优秀的音乐审美教育团队。5.3丰富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容。在高校开设音乐审美教育课程,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高校必须重视音乐审美教育。在实际操作中,除了更新音乐审美教育观念,组建优秀教师团队以外,还必须丰富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应积极开设音乐艺术类通识课程,同时增加一部分音乐史教学的内容,并适当增加音乐艺术实践类的课程。在设置课程时,相关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以通识课程的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切入点,大力建设一批“金课”,杜绝“水课”的出现。在打造通识课程时,必须组织课程组长、教学秘书以及学校分管中心严格审查,通过严格核查通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并严格进行课前的试讲,才能允许课程开设。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丰富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提高高校的美育教育质量。5.4借助高水平学生艺术团开展实践教学。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学生社团和艺术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要想提高高校音乐审美教育,还应发挥出学生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组建各种类型的音乐社团,对他们加强培训指导,从而优中选优,选拔出一批优秀的高水平艺术团成员,切实提高校园文化艺术水平。湖南大学现有大学生交响乐团、民族乐团、舞蹈团键盘团、合唱团、话剧团、诵读团等高水平艺术团,艺术教育中心对其进行专业艺术培训指导,并组织他们参加各种类型的演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性思维,为他们今后向着更广、更高、更深领域发展积淀了一定的人文艺术知识。

6结语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根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必须转变音乐审美教育理念,以音乐审美教育为切入点,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美化人,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稳步推进学校美育事业发展。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有效提升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质量,促进大学生群体音乐审美能力与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他们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晨歌.民族地区高校美育现状调查———以延边大学为例[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9(1):217.

[2]苏娅,李广睿.蒙古族民歌在高校音乐审美教育中的活态传承[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4):54-55.

[3]李娟.高校钢琴教学中渗透音乐审美教育的方法探讨[J].艺术科技,2018,31(07):290-290.

[4]夏炎.音乐审美:现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应有之维[J].林区教学,2018(1):87-88.

[5]乐春花.音乐课堂教学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J].赤子,2018(12):241-241.

音乐美育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小学音乐;美育教育;策略

音乐是一种艺术语言,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调节心情,还可以净化心灵、锤炼意志,使人积极向上。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是培养兴趣多样化、提高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的黄金时期。而美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认识美、感悟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是打破应试教育,贯彻全面发展理念的必然趋势,更是主动满足社会竞争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一、音乐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课程是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之一,其可以有效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创新思维,提升实践能力,培养艺术素养以及审美意识,使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进身心健康,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深化教学改革,满足时展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1](一)提升艺术素养。小学生活泼好动、接受能力强,与传统文化课相比,音乐课对他们而言更具吸引力。音乐课程在传授乐理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将美育教育融入小学音乐课堂,可以进一步挖掘学生的艺术天赋,发散思维,巧用奇思妙想,使其在发现美、体验美的过程中感悟美、创造美,促进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提升。同时,还能陶冶情操,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二)促进全面发展。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学习成绩一度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重分数,轻能力”“重才艺、轻素质”的思想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缺乏审美能力,对于音乐之美的感悟与理解存在偏颇。新课标改革的深入发展,拓展学习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加强文化与艺术的有效衔接,成为各级学校的首要任务。[2]音乐课作为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为学生改变固有思维、提高审美认知提供了时间与空间。现代教育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提出新的要求,而这里的“美”,指的就是美育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这是新课标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是学校开展美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音乐美育教育的对策

(一)创设课堂情境。低年级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易于快速产生兴奋或者抑制,其注意力大多数是被动的。小学音乐课如果过于刻板,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会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抵抗情绪。因此,音乐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尽可能地美化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感悟音乐的魅力,习得乐理知识。比如,可以在教室内张贴乐器图案、音乐家头像等,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音乐剧、音乐动画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座位的权利,打破常规,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尊重,促进学生实现更好的自我。此外,小学音乐课堂情景的创设,其本质在于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存在与美感。音乐教师应因地制宜,在满足美育教育的基础上提高情境创设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避免主次不分,盲目设置情境,反而事倍功半。(二)创新教学方式。小学音乐教学应注重提升学生的视听基础与视唱能力,使其在体验中感受美,理解音乐的内涵。首先,要寓教于乐,强化节奏教学。音乐与噪声的区别在于节奏与旋律,富有节奏与旋律的声音才能叫作音乐。而节奏教学强化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对于低年级学生,音乐教师可以寓教于乐,通过小游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比如,采用“学一学”类的游戏,让学生聆听生活中的声音,比如说跑步声、汽笛声、闹钟声、虫鸣鸟叫声等,通过听觉感知节奏的长短、高低、强弱;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其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增强,可以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歌舞剧表演。表演剧目不做过多限制,可以从网上检索,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创作,以此让学生感受经典艺术的魅力,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听一些歌曲伴奏,辨别前奏、间奏、尾奏,分析它们在歌曲中的作用,并听辨感知乐句,利用色彩或者体态做出相关反应。比如说,可以节选《黄河大合唱》的几个乐章,朗诵《黄河颂》,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升其音乐审美。其次,因材施教,加强音准训练。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于音乐的理解,大多数学生停留在简单的听唱水平,对于音乐美感的体会并不那么透彻。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加强音准训练,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其在体验音乐美感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力。[4]合理选择教学素材,要综合评估班级的整体音乐素养,要通俗易懂、音域恰当、活泼有趣,又要与美育教育的目标相契合。同时,在音阶练习中,注重培养学生对音准的掌握程度。在学生练声的过程中,及时纠正错误的口型以及换气方式。在乐普学习过程中,通过“音乐耳朵”感受音乐美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比如,学习《两只老虎》,让学生聆听卡农式的声部特点,并配合乐器,形成音高、节奏的惯性记忆,从而自我掌控好音准、音量、时值、速度、力度等技巧。针对乐感差的学生,可以将其安排在离琴较近的位置,或者穿插在乐感好的学生中,从歌谱学习到记住音名,再到随伴奏演唱,循序渐进,一点点消除其自卑心理,提升视唱能力。(三)深化歌词寓意。歌词与旋律是构成歌曲的两大要素,词与曲的协和统一,可呈现生动且鲜明的艺术形象。而歌词所表达的意境,能够让学生通过文字快速体会音乐的内涵与思想,享受中国文学之美。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以学生学习特点为基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深化歌词寓意,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比如说,在学习《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时,侧重于体会歌词中的拳拳赤子心与殷殷爱国情;在学习《茉莉花》《妈妈的吻》时,侧重体会歌词中的简单美好与质朴情感。通过深化歌词寓意,促进学生乐观向上,排除不安、烦躁等负面情绪,同时提升学生发现美、感悟美的能力。(四)融合传统艺术。戏曲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戏曲是国粹,包含音乐、舞蹈、美术、杂技、武术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中国戏曲是民族的、能够走出去、跨文化传播的、代表中国符号的典型音乐形式。利用戏曲特色元素拓展音乐创作空间,既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符号性表达,又体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融合能力与时代魅力。《说唱脸谱》是戏曲知识的启蒙歌,基于京剧旋律与唱腔的基础上,将传统戏曲与现代流行音乐巧妙结合,亦戏亦歌,对小学生而言,更加朗朗上口,简单易学。通过这样的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实现中华民族经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唤醒小学生的生命光彩,奋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五)挖掘探索能力。小学音乐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与创造美的能力。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培养音乐学习兴趣,欣赏祖国音乐艺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学习经典民族音乐,接触外国优秀音乐作品,以扩大文化视角掌握浅显的音乐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能;突出学科特点,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融入音乐教育之中,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合作意识。[5]因此,在小学音乐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使其在习得乐理知识的同时,体会创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品味歌曲的内涵与意境,从而实现音乐美育教育,提升学生寻找美、感受美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音乐教师在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对每首歌的表现手法以及歌词寓意进行详细讲解,而是应围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突破难点教学,突出重点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良好习惯,全面发挥自身学习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对音乐鉴赏的积极性与探索欲。与传统填鸭式教学相比,自发性地探索学习更有助于以乐趣为基础,自由体验音乐的灵魂之美,从而多角度思考音乐要素,深层次领悟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为美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推进内涵发展、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美育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同时能够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积极探索,从创设课堂情境、创新教学模式、深化歌词寓意、融合传统艺术、挖掘探索能力几方面入手,不断完善、改进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实现美育教育的多样化、多元化发展,让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的过程中学会创造美,通过音乐鉴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努力塑造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梁莉娜.以文育智,以艺育德——论学堂乐歌合唱教学对中小学生的美育功能[J].北方音乐,2019(4).

[2]朱姝.体态律动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A].2020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卷一)[C].2020.

[3]杨旭东.巧用故事演绎精彩——小学音乐课堂中运用故事开展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J].北方音乐,2019(23).

[4]田耀农.音乐教育应实施全面的美的教育——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方向的设想[J].中国音乐学,2020(1).

音乐美育教育范文篇5

一、美育教育在音乐课中的重要性

音乐课是中学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它和语文、美术等科目发挥同样的作用,那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在中学美育教学中各具特色,共同为学生勾画出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近年来,新课改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不能只重视考试成绩,要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音乐课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音乐课。在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思想上受到政治教育,教师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明辨是非,分清善恶。中学音乐教材编配了许多关于祖国、家乡、人民、大自然这样的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使他们能够感受到祖国之美、家乡之美、人民之美、大自然之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热爱大自然之情。通过音乐课的教学,培养学生成为文明、守纪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二、音乐教材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依据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中学生在音乐课上接受音乐教学的主要依据是音乐课本,教师要善于抓住音乐教材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利用教材中作品所蕴涵的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使他们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从而达到美的教育。如饱含浓浓思乡之情的《大海啊,故乡》,在教学这首作品时,让学体会感受作品中大海的艺术形象,体验作品蕴含的真挚情愫,并让他们能用优美的声音歌唱大海,表现对大海、对故乡、对母亲的真挚情感,从而达到深刻的审美教育。音乐是听觉艺术,是通过音响来塑造艺术形象,在中学音乐课本中编配了许多富含上进心、充满正能量的作品。对不同个性、不同特点的学生,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听不同的作品,对不爱学习、讨厌学校生活的同学,老师可以和他们在一起听像《青春舞曲》《校园的早晨》《校园时代》等,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热情;对一些性格较内向沉闷、不爱和同学打交道的学生,教师可以和他们一起聆听《青年友谊圆舞曲》《友谊地久天长》《一二三四歌》等,通过这些歌曲的聆听,鼓励他们和同学多交流、多沟通,健全自己的人格。针对初三毕业班的学生,因为毕业班的学生学习紧张、精神疲乏,整日处在高强度的学习中,教师应当播放一些有助于缓解他们精神紧张的一些乐曲和歌曲,和他们一起倾听和欣赏如《春江花月夜》《雨打芭蕉》《月光下的凤尾竹》这样一些民族器乐曲,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愉悦、放松。因此,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当采取一切措施为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努力,使学生在丰富多彩、音乐风格各异的音乐形象中,感受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地音乐文化,感受人类文明,从而达到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做一个文明、守纪、热爱生活的人。

三、音乐教师应该是“美”的传播使者

音乐课本身就是很“美”的课,是非常让人享受的课,因为“真”是艺术的生命,“善”是艺术的品格,“美”是艺术的本质。真正的艺术家总是通过他的作品来表现他对人、对事物、对大自然、对社会的真情实感,饱含着他们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人们接触到这些优秀的作品自然会被这些作品感动,会被这些作品所激励,会被这些作品所鼓舞,在生活中多多少少会受到这些作品的影响,从而会改变自己的一些言行,养成乐于助人、以诚待人、宽厚善良的品格。因此作为音乐老师我们应该发扬光大音乐的这种审美升华功能,尽量以完美的姿态展示给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美和行为美,音乐教师的口头语言应该发音标准,语言表达清楚、准确,而且要充满感情色彩,富于感染力。知识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而音乐是打开人们心灵窗户的另一把钥匙。学生是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来体验音乐作品的,因此丰富而优美的教学语言无疑是把学生带进美的殿堂的指明灯。作为教师,我们还应该做到行为美。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作为一个音乐老师,更应该和规范注意自己的日常行为。如果自己能够以身作则,以良好的仪态出现在学生面前,以充满朝气、健康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那么就能给学生一个示范作用。教师的言传身教还能带动和激活课堂气氛,使学生更乐于去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四、音乐能激发人们“美”的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它比一般的语言更直接地传达情感,并且始终与美感结合在一起,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体验与反馈。贝多芬说:“音乐尽管千变万化,但归根结底是精神生活同感官之间的桥梁。它能够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并反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及整个情感世界。”音乐是通过感官刺激,才使人感受到美,是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心灵。不论是唱或奏或听,都内含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影响着人们的内心世界。音乐的魅力在于给人们一个想象的空间。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用音乐打开学生们的想象之门,激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音乐自身的这一特点,让学生多听、多想、多比较,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想象,使学生对音乐产生联想,提高其素质,陶怡其情操。教师还要积极、引导、推动学生的音乐表现,让他们的情绪感官随着音乐的节奏起伏而发生变化,让学生从身体各个方面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获得美的教育。音乐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情感世界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建立起对人类、对自然、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五、音乐课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音乐课是提高学生审美评价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把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评价能力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之一。审美评价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审美价值所做出的评判。审美评价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音乐中的思想美,要意识地引导学生挖掘音乐作品中潜在的思想美的因素。如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不但要教会学生会唱,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国歌》创作的背景、历史,深刻理解《国歌》的意义,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审美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能够净化他们的心灵,启迪他们的智慧,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益于把他们培养成高素质的人。

音乐美育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美育;学前音乐教育;学前艺术教育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是继我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学教育”的重要部署的具体落实与明确要求,是一个在我国学校美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由此可见,美育教育在提高学生审美与素养、促进个人综合发展上起到重要的作用。美育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早在1912年时任教育总长的我国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已经把美育确立为国家教育方针,提出了“世界观与美育主义”的宗旨,这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把美育确立为国家教育方针,再到1917年北京神州学会发表演说《以美育代宗教说》时正式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①的观点,这一观点对中国美育发展影响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从一百多年前的“以美育代宗教”再到如今的对美育教育的加强和推进,肯定了美育之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这种触及人类心灵情感的教育,让人类在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行为中更好的理解生命的意义,理解自我存在的价值,获得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和谐统一。笔者认为以美育人应该是多角度、多方位的。中国美育网总编李田在第二届全国美育大会上发表名为《呼吁完全美育,打造美育中国》的讲话,作者认为美育的美是一个大概念,是人类文明世界万事万物的万象之美,亦即各个领域普遍存在的各种各样之美的总称,并没有专指哪一种美。美育必须是万美入教的万美之育,而万美入教在事实上仍是取万美中的那些最有代表性的经过历史检验且素有定论的典型美入教,其主要来自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和人的美,万美入教也是实现完全美育的实体性标志。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难发现,虽然艺术教育并非实现美育的唯一途径,但我国的美育主要还是依靠艺术教育这一形式展开的。艺术作为审美最集中、最典型的形态,加之人们的主要审美活动也多数是在艺术范围之内,因此,艺术课程也是实施美育最为便利的途径。《意见》②中提到“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主要是依托构建丰富多样的艺术教育课程和艺术实践活动这两个主要方面,因此各阶段学校需要做的是如何在现有艺术教育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政策、当地特色、实际情况来充实和丰富艺术教育课程、创新艺术教育形式。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美育确实是整个教育事业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还需真正意识到美育对于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意识到美育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这样的观念意识是很多家长、老师甚至是整个社会所缺乏的。各个年龄段的学校教育都存在或多或少“重文化课程培养,轻艺术课程教育”的情况,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过少的甚至完全接触不到艺术教育课程,这是非常不利于个人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的,更进一步说,对个人对“美”的认识理解和情感体验都是不利的。这样的情况不仅出现在小初高这样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有些学龄前的幼儿教育也加入了这样的队伍,某些幼儿园对孩子们提前展开文化知识的灌输和教育,以“无缝衔接小学教育”为名过多的给孩子开展文化课教育,而艺术课程就只是走过场或者是任由孩子们自己玩耍,不做引导,这样的状态在一开始就违背了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景。学前教育阶段作为整个人一生教育过程的开端,是引导、培养孩子对学习建立兴趣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学应该是结合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德智体美等多个方面开展的。孩子们本该快乐的童年被沉重的文化学习负担影响,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无疑起到了消极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大环境下,学前艺术教育的发展之路怎样才能走得更好。作为学前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学前音乐教育无疑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音乐欣赏活动、打击乐器演奏活动、韵律活动和歌唱活动等形式的音乐教育,让儿童在美好的音乐世界里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这无疑是以美育人的便利途径。笔者认为《意见》中涉及的相关内容不仅能让我们从大的角度和环境来思考美育教育和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也能为学前音乐教育未来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更加明确的方向。以下是笔者对美育之于学前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学前音乐教育的目标

人类的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目标指导和支配着整个教育过程,影响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内容、方法、手段,也影响着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所以教育目标是一切教育实践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学前音乐教育是实施学龄前儿童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各种音乐艺术活动能让孩子们在实践中获得美的体验,因此学前音乐教育目标的明确也能为学前儿童美育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教育目标可以参照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艺术领域教育总目标和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中各年龄段儿童发展目标。根据《纲要》的精神,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引领儿童在艺术活动中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指南》中则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从《纲要》和《指南》中可以看出,学前艺术教育要引导鼓励孩子能够感受和喜爱周围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通过参与艺术活动,真实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因此我们的学前艺术教育要遵循幼儿自身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客观规律,设计健康、快乐的课程,积极开展各式游戏活动,培养小孩子快乐、善良、健康的性格。因此笔者认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应该着重体现以下方面的教育目标:首先,乐于感受自然界、生活环境中所蕴含的美的事物,初步体验各种音乐艺术作品和乐器、身体韵律所呈现的独特美。其次,对各种形式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表现出喜欢的态度和参与的意愿,并能简单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来表达自己对音乐和美的感受和体验,能大胆展现出自己的思想,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再次,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各种音乐游戏活动中(比如歌唱游戏、节奏游戏、打击乐演奏游戏)探索美的世界,增进自身的内在审美体验。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发展儿童自身的音乐创作能力(歌曲编创、韵律编创、即兴打击乐演奏等内容),体验音乐创作和即兴教学的乐趣。

二、加强学前音乐教育的审美体验

艺术教育的审美吸引和审美感动是贯穿艺术教育过程的性质。学前音乐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当中都必须注意审美性这一原则,才能使参与活动的学前儿童获得审美愉悦。在开展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以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作为活动教育的内容之一,这样的学习内容不仅符合这个年龄学生的认知,而且贴近学前儿童的兴趣,再用游戏的形式贯穿整个音乐教育活动之中,能加强他们对艺术活动的参与度,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学前儿童在艺术活动体验中所表现出对美的趋向性,本身即是个人成长性需要的表现,学前儿童在艺术活动中获得的审美体验不具有功利性,而是依靠艺术活动本身带来的满足。因此学前儿童在获得精神满足和愉悦的前提下不断健全自身人格,同时也提高了自身对审美的敏感度和审美情趣。另外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也可以通过丰富音乐教育活动的组织策略来优化课堂教学,进一步刺激学前儿童对艺术活动的体验欲望,增加孩子们对美的体验经历。

三、丰富音乐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提到学校的美育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书法等。这里面除了音乐、舞蹈和美术之外,其他的课程是大众接触较少的,但不得不说戏剧、戏曲、影视和书法等课程里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民族民间艺术底蕴是非常丰富的,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变迁和时代的更替,文化的创新和繁荣是真正大美的体现。基于现实的教育情况,很多学校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开设以上所有类型的艺术课程,因此综合性的学前艺术教育也是值得提倡的,这种指向艺术共性的综合性艺术教育能让儿童通过艺术共性的体验,发展更加深刻的艺术理解力和表现力。就学前音乐教育领域而言,如果能在学前教育这一启蒙阶段适当地在原本的音乐课程内容里再增加一些其他艺术类型的教学元素,呈现更为丰富的音乐课堂,则更能提高孩子们对艺术、对美的感受能力。近年来,学前儿童戏剧教学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有许多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教材中也有专门针对集体戏剧教学活动的内容。戏剧是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它是在舞台以演员的动作和对话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并为观众当场表演故事的一种艺术样式。如果能将戏剧元素融入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堂中,形成“通过模仿和动作反映生命、反思生活的活动”的幼儿音乐剧,不仅可以提高学前儿童的参与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同时也能形成自我概念的意识,进一步实现人格的全面发展。《实施意见》③中提到要加强美育教学的创新和改革,充分挖掘广东省粤剧、潮剧、广东汉剧、雷剧、瑶族刺绣和舞曲等民间美育资源,鼓励民间美育资源进课堂,搭建开放的美育平台,拓展教育空间。这点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也是有所启发的。我国著名的中国音乐史学研究专家黄翔鹏先生曾经说过“传统是一条河流”,任何一种形式的传统艺术自诞生那天起,就深深扎根在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当中,生根发芽。广东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在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积淀等各方面都有着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如《实施意见》中提到的,广东省有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美育资源无疑也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素材的重要来源之一。如果能把这些素材融入课堂,尝试开展儿童戏曲音乐教学、特色民族民间舞蹈律动教学等内容,从小让孩子们接触到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感受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能让孩子们获得对传统形式的美育资源的审美体验,也能让传统的艺术形式在课堂里收获新的发展。

四、结语

美育将会始终贯穿于整个人类的教育过程,而对美育的理解和思考也会始终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实现真正的“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需要将美育放在特定的中国文化语境当中做出更为细致的解读,全民美育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作为实现美育的途径之一,也应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做出调整。

参考文献:

[1]李田.呼吁完全美育,打造美育中国[DB/OL].2017-03-21.

[2]杜卫.当前美育和艺术教育关系的若干认识问题[J].美育学刊,2019(03):2.

[3]王惠然.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8.

[4]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5]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Z].2016-07-25.

[6]许卓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第2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5.

[7]王玉苓.艺术概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109.

[8]许卓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第2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55.

音乐美育教育范文篇7

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艺术教育的内容;而我国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就提倡诗教、乐教,在他看来,美育在整个人格的塑造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美育这一概念和对它进行独立研究的理论,则是由德国的伟大诗人和美学家席勒于18世纪末首先提出和建立的。近年来,学校艺术教育取得了较大发展,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日益凸显。但是,美育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还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当前,改进美育的重点在基础教育阶段。基础阶段的美育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性作用。

二、美育是关注人的整体素质和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人格教育,是一种企及生命质量的教育

美育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的美育,指审美教育。广义的美育,是指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为了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学校美育应从狭义美育向广义美育发展。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能从美育的本义出发,研究、运用音乐教学方法,那么就能通过各种艺术活动,来诱发、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从而真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美的滋润、营养、熏陶,进而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在精神状态上、品德上、性情上、生活情趣上、理想抱负上有所促进。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技能及知识获取多少为目标,这是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区别。运用形象的比喻和有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传授新知识,在音乐课上逐步提高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音乐的水平,在音乐中中培养起他们高尚的品德和健康的情感,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堂较成功的音乐课、一首好的歌曲或者欣赏一首优美的乐曲,对学生都是一次美的熏陶。这是因为学生愉悦地进入构成音乐的两大要素———节奏和旋律的环境中,感受到了美、理解了美,这不仅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及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应重视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艺术内容和情感内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和需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别于其他教育形式,它具有对心灵美的塑造、道德的教化的独特功能。

三、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具有独特的情感性、技能性、形象性

音乐美育教育范文篇8

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中要得到更有效的渗透,课程的设计应该紧紧围绕着审美理念展开,用审美理念来构建音乐课,使之充满诗意内涵。而充满诗意内涵的音乐课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二者相得益彰。首先,教师要以审美理念为指导选好教材,通过对教材的有效讲授,构建音乐课的诗意内涵。新课标实施后,音乐教材有了很大的变化,淡化了教学过程中理性的、枯燥的知识传递,强调了音乐作品内涵的审美要求,突出了音乐本身的艺术美,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材除了选择传统的经典之作,更多选择具有时代感的优秀作品,集中了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文化,既开阔视野又密切联系生活。比如,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材(下册)就收录了不同国家、民族、时代、风格的音乐作品,包括了维吾尔族、藏族、彝族、朝鲜族的民歌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民歌,更重要的是还加入了欧洲著名的古典音乐和中国的古诗词歌曲。这些作品综合在一起,审美内涵极其丰富,在音乐载体中,再现了诗意境界,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心灵播下美的种子。因此,教师要注意选择具有不同风格、种类的教材内容进行授课,让课程内容有宽度,充满诗意,使学生得到更深更广的审美体验。其次,还应该重视音乐课程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通过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来构建音乐课的诗意内涵。这也是新课标所特别强调的。不同艺术种类有各自的特点,这是其类属的标志;但不同种类的艺术又有共性,这是它们之间联系与融通的基础。例如,音乐、文学、舞蹈在最初产生时是以三位一体格局出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分化开来。但分化之后,它们的关系依旧密切。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相互吸收,相互利用,最大程度地使自身得到完善。因此文学成为歌剧、舞剧脚本离不开的实用工具,而音乐舞蹈又给文学以直观和动感的启示与引导。不仅如此,很多看似音乐以外的东西实际上都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正是这些因素让音乐焕发出更多的色彩,同时也搭建起了音乐与其他相关文化沟通的桥梁。如音乐与建筑之间就有“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说。除此之外,诸如雕塑艺术、影视艺术、戏剧甚至历史、宗教、哲学等,与音乐艺术也都有密切的联系和相融的关系。因此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音乐学本身,而应灵活地运用各学科中的相关内容并使之服务于音乐课,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那种只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架钢琴的老旧授课模式已经跟不上现代教学需要,也不符合音乐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该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将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把课件做得精细讲究,通过多媒体把丰富的音乐课内容以美好的、新颖的画面呈现出来,营造出诗意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提升音乐教师的综合审美能力

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柏拉图曾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合适,他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合适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就是说,音乐美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音乐教育。而音乐教师———传播美的使者,审美教育的传授者,在此起到了重要的连接作用。因此,音乐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素养和较强的能力才能胜任此角色,才能在音乐教育中更有效地实施审美教育。古人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音乐教师作为美的引领者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自然就成为学生心目中美的象征,模仿的对象。从教师的言行举止、行为方式,到对事物的宏观认识、细节观察,甚至教学中的语言运用、动作习惯等等都会成为对学生的一种审美示范,直接影响学生的审美情感。因此,音乐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音乐、文化、审美修养,并使其跟自身的人格修养融为一体,凝聚成个人魅力,在与学生的交流时以个性示范的方式对学生发生影响,在举手投足间将音乐带来的美感寓于教育的氛围之中,增添音乐教育的审美性,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让审美教育产生正面效应。如果音乐教师缺乏审美修养,就容易忽略和漠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感染和培育,使审美教育不到位,严重者还会导致这些问题的发生:首先是致使学生在审美意识上出现偏差,这些偏差有可能会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其次是由于音乐教师自身文化修养不高、审美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在学生面前展现音乐的美及由此带来的愉悦感,因而让学生感到音乐课枯燥乏味进而产生厌倦情绪,从而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其结果便是影响了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发挥,失去了对学生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引领作用。可见,综合审美能力的提升对于音乐教师的意义非同一般。在新课标所设定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音乐课的首要目标28。其关注点在于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人生态度是否健康、“三观”是否正确,将来能否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合格公民等方面。所追求的教育效应不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在于情感的体验层面上。教育方式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是审美教育中的核心内容。然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虽然重要,但是和其他两维目标相比较却是最不容易看到成果,最难落到实处,并保持长效性的。其原因主要在于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对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设计只需要教师拥有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专业素养便可。但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却涵盖了审美、情感、人文、道德、修养等内容,因而对教师的整体素质、综合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单一的教学能力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素质结构必须扩大延伸。在这样的情况下,音乐教师全面提升自身修养、提高综合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音乐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从更高层次、更广层面上赋予音乐教学新的内涵,进而正确、成功地引导学生接受审美教育,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提供保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就是审美教育得到有效实践的最好体现。

三、通过音乐教育让美育得到更好的延展

音乐美育教育范文篇9

一、音乐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所谓核心素养一般情况下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满足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1]。在不同的学科中,核心素养的内涵都有所不同,是教师在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的主要方向。在音乐学科中,核心素养主要可以划分为四个方向,分别是自主音乐需要、音乐实践能力、音乐情感体验、音乐文化理解,是教师在教学开展过程中的目标和任务。所以,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就应该尽可能加大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利于达到理想中的教学开展效果。第一,自主音乐需要。在培养学生自主音乐需要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以及音乐活动参与的过程中自觉和主动。让学生可以在音乐欣赏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驱动力。能够懂得音乐欣赏是自主发展过程中的必备需要,让学生以自主的方式对音乐产生认知、情感和意志。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包含三个维度。一是,学生应该对音乐产生兴趣爱好,能够在音乐活动的实际参与过程中得到快乐,让学生的审美需求获得良好的满足;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实际音乐体验之后,就应该将音乐作为一种保障身心健康的工具。通过音乐来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心更加健康;三是,通过音乐学习可以带动学生在文化修养方面的提高,推动学生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方式更加文明。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更好地挖掘音乐的魅力,以此来平衡心理、调节情绪,从而真正做到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音乐活动的过程。第二,音乐实践能力。在音乐素养当中,音乐实践能力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2]。对于高校音乐师范生来说,音乐实践素养主要可以分为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创造及想象能力、合作及交流能力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将音乐表达能力作为重点来进行有效的培养。在带动学生音乐实践能力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地做到以用为本。引导学生在毕业以后或者在校时就能积极地参与到相应的音乐活动中去。让学生可以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对作品进行自由的选择,并学会和他人进行恰当的交流和表达,这样可以对优秀的作品进行表现和感受,也能够即兴地创作和表演。在带动学生音乐实践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音乐经验作为主要立足点,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渐丰富自己的聆听和歌唱经验,可以对一些音乐作品进行熟悉,挖掘音乐作品背后的情感内涵,对于音乐活动形式也应该熟悉和了解,让学生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基本技能,使得学生可以对一些常见歌曲、中外著名歌曲进行掌握和演唱,并能够真正地做到简单作品的演唱、对谱子进行识记。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融入演奏及集体歌唱中,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实现积极主动的参与。第三,音乐情感体验。所谓的音乐情感体验就是指,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投入演奏、歌唱、倾听、鉴赏的活动当中,可以让学生在活动参与的过程当中获取到直接体验以及间接体验,借助音乐来对情感进行抒发和表达,真正将音乐形式转换为情感本质,带动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在此过程中,主要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培养。首先,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对美感进行体验。其次,让学生可以借助作品来实现抒情咏志。最后,借助音乐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怡情养性,展现出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可以在抒情、欢乐或激昂的演唱、演奏中把自己的情感和志向积极地表达出来。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对影视剧、演出以及网络中的一些音乐形式作出正确理性的评价,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得更加丰富。第四,音乐文化理解。音乐文化理解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人文素养。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对音乐应该做出必要的理解,这样有助于学生在社会性方面的发展,让学生对音乐加深认知,也能够让学生透过音乐更好地了解社会。在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理解能力的过程中,主要包含对音乐的文化特征和艺术形式进行掌握,对音乐和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对音乐与社会整体发展的影响进行理解。在日常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意识到音乐的魅力和价值,对音乐形式进行认知、了解音乐的文化价值、艺术特征,感知到音乐在影视、戏剧、舞蹈中的应用以及相互关系等等,让学生对音乐的社会意义和时代背景加深理解,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二、音乐教学和德育教学结合的路径

(一)开放教学空间,营造教学氛围

和高数、文学等学科不同,音乐学科在开展的过程当中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性的氛围,让学生可以深化情感体验和感知。这样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氛围营造效果,有助于核心素养的渗透以及德育教育的融合。所以,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开放性氛围的有效创设,让学生可以舒缓自己的紧张情绪和心理,达到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小提琴协奏曲,为学生引入经典曲目——《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音乐作品在我国广泛流传,主要是将故事情节作为线索,对梁祝两个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进行充分的描述,同时也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愤怒的鞭笞和抨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展现自己的专业技巧,在其中引入各种各样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的情感变得更加深刻。比如,在对“楼台会”“长亭惜别”两个片段进行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邀请学生和自己分别采取大提琴、小提琴来演奏出动人的旋律,让学生被旋律所倾倒,也能够对主人公之间的真挚情感产生感动之情。对于其中的片段,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更好地感受音乐之美以及两人的真挚情感。让学生可以从音乐欣赏中获取到真、善、美的体验,有助于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良好的思想以及道德品质,在无形中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二)深挖音乐内涵,加强文化浇灌

1.环境内涵

人们常常说,世界上只有三种东西能够跨越语言,突破时空的限制,到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第一是爱情,第二是美食,第三就是音乐。音乐是情感上的一种艺术,也是道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方法。所以,在日常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不断地展现出音乐环境方面的教化作用,展现出音乐的环境内涵。这样可以在无形当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和规范,达到良好的德育教育的效果。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教师在教学开展当中就可以对《感恩的心》进行播放。在歌曲播放之前,教师可以讲授一对真实的母女之间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故事感染,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在环境中的教化作用,同时也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对母爱进行联想,让学生懂得母亲的爱。在无形当中对学生的情感起到一个触动的作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人文内涵

音乐在人文上的内涵是比较丰富的,可以带给学生心灵的启迪、情感的深化,是教师在日常教学开展过程当中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首先,音乐可以让学生的心灵变得更美。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局限在教材内部,也可以对课外资源积极地进行拓展。其次,音乐也可以对学生的情操起到一个陶冶的作用,带动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所以,在日常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将国内外的一些优秀作品引入进来,并可以带领学生挖掘音乐家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当中丰富思维、完善人格、提高修养,让学生在音乐感知的过程当中情感得到升华。最后,音乐也能够让学生树立起勇气和自信。在日常音乐教育过程当中,教师不要局限在理论讲解上,而应更多地为学生设置一些音乐欣赏活动、音乐表演形式等等,鼓励学生在活动当中积极地参加,在舞台上不断地找寻到表演感觉,让学生可以增强勇气和自信,在无形当中让德育教育在音乐教育中得以渗透和融合。

3.展开生活教育,陶冶道德情操

音乐美育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音乐;美育教育;提升;人文素质;路径

前言

当前美育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音乐作为美育教育的关键部分受众多因素的影响难以发挥其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分析了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并提出音乐在美育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实践路径,为音乐与美育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借鉴。

一、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越来越高,忽视了追求精神生活的意义,学生也深受这种社会发展状态的影响,部分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相较来说更加关注物质享受,导致出现一些学生道德水平急剧下降现象,学生社会责任感逐渐被个人主义所取代,而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的这一思想发展现状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的发展,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还能使学生产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有助于指导学生未来人生发展的正确方向。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一些人文素质学科学习意识逐渐降低,甚至在音乐与美术课中常出现学生无故旷课的现象,严重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通过音乐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十分重要,提升学生人文素质,能够使学生正确面对应试教育,明确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有助于提高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现阶段学生普遍学习压力较大,可以通过音乐放松自己,使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达到缓解学习压力的目的。

第三,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学生是家庭的核心,青年学生深受家长的溺爱,在生活中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缺乏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感受,利用音乐教学提升学生在美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可以使学生对生活进行体验,以此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学会感恩生活与创造生活,对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音乐在美育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实践路径探析

(一)以学生为主体创设美育教育环境

以学生为主体创设美育教育环境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关键,以往音乐教学中教师没有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占据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通常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教授学生歌唱技巧或者乐谱基础知识,使学生对某一首歌曲进行反复练习,达到能够识谱、会唱的教学目的,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教学缺乏兴趣,因此,音乐教师应注重在音乐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美育教育环境[2]。例如,教师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民族历史进行简单了解,朝鲜音乐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准备朝鲜族服饰,使学生穿着朝鲜族服饰,并在多媒体播放的朝鲜舞蹈环境下,学唱朝鲜族歌曲,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感受与欣赏民族音乐,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舞蹈的渲染下,民族氛围显得更加逼真,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情境,强化了学生的情境体验实现美育教育。

(二)用音乐艺术提炼学生审美个性

用音乐艺术提升学生审美个性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关键,审美个性的培养是美育教育的目标之一,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音乐在美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使学生在音乐艺术中提升自身审美个性。例如,音乐赏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网络资源为学生搜集各种形式的音乐,包括中外音乐、各不同民族的音乐以及当代各种形式的流行音乐,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播放,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些音乐进行评价,在学生赏析与评价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站在不同的赏析角度,阐述自己对该音乐的认识与理解,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认真听音乐,并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说出自己对不同音乐的见解,提出自己喜欢与厌恶的理由,充分达到了美育教育的最佳效果,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学生从泛泛评价中脱离出来,对审美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有效的实现在美育教育中利用音乐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三)音乐教学结合生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美育教育不仅体现在音乐、美术等课堂教学中,还体现在生活中,因此,教师应注重将音乐与生活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一些自己喜欢的音乐,并将音乐带到课堂中和其他学生分享音乐,说出该音乐哪些地方吸引自己,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妙的音乐,有些学生将广场舞音乐《小苹果》、《最炫民族风》带到课堂,大家对熟悉的音乐产生兴趣,并感受到音乐带给广场舞大妈们带来的欢乐,有效的在美育教育中培养了学生鉴赏与发现能力。

(四)通过音乐创作创造与体验生活

在美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学会体验生活,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关键,需要音乐教师,在教学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生活音乐素材,例如,教师将《鸿雁》作为教学素材,使学生感受战乱时期北方百姓聚少离多、渴望家人团聚的感受,之后,教师为学生创设其他生活情境,鼓励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进行创作,如,教师为学生播放都市快节奏的视频,使学生观看视频结合生活进行创作,在作词、作曲过程中,学生不断发挥其想象力,并切身感受生活与体验生活,有效的提高了学生人文素质,发挥了音乐在美育教育中的最大作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音乐在美育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还能使学生在多元化的人文文化中具有较强的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由此可见,音乐在美育教育中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马秀欢.论美育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实施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7).

[2]龚展.困境、价值、路径:大学生家庭音乐与美育教育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