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7-24 17:19:30

音乐教育专业

音乐教育专业范文篇1

关键词:高职高专;声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

高职高专声乐课程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同时,也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着重强调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发展和完善好高等音乐教育。

一、高职高专声乐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方面也更侧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声乐课程作为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被列为高职高专院校的重点教育课程。笔者通过对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声乐教学相关文献的研究调查,发现了各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高职高专院校生源质量的不断下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很多学校在招生的时候都会感觉到有压力,学校领导不仅担心招不到学生,更担心招到的学生声乐基础差,这给声乐教师的教学造成了很大压力。(二)没有建立良好的师资团队。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师力量不够平衡,有些发展时间比较长的院校,师资力量相对会比较强,但是也有许多新升格的院校,因为学校发展的时间短,导致师资团队之间没有得到充分的完善和磨合,所以师资力量就会较弱。(三)声乐专业教学模式不够完善。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都是采取一对一上课、小组课以及集体大课的教学模式,大都忽略了声乐专业的学生进校的基础,采用一名教师对多名学生进行声乐教学授课方式,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导致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不高。

二、高职高专声乐课程内容的安排与改革

(一)高职高专声乐课程内容的安排。高职高专声乐课内容的安排决定了声乐课程的教学效果。发声技巧和歌曲演唱是高职高专声乐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发声技巧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歌唱中的艺术嗓音,包括了歌唱的气息、位置、语言等。歌曲演唱则是提高学生声乐专业素养的重要保障。在学习声乐发声技巧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传授一些发声技巧的基础理论知识,让实际练习与基础理论相结合,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也可以对理论知识有所了解。并且教师在一边讲解理论的时候可以一边引导学生们进行练习。教师也可以多创设一些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音乐发声技巧的课堂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发声技能,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声乐发声技巧的积极性。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技巧,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是以唱歌为主,所以教师的范唱能力很重要,好的范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使范唱具有感染力,就要求音乐教师具有一定的声乐水平。同时,小学生的嗓音还没有完全的发育好,只有正确的歌唱方法才能保护其在变声后仍然拥有健康的嗓音。所以,高职高专院校的声乐教师应该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发声技巧训练,有助于保证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未来职业发展。(二)高职高专声乐课程内容的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只注重声乐的演唱技巧的训练,通过研究调查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方式是不能在真正意义上满足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对声乐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1.增加声乐理论课。教师在理论大课上给学生讲声乐艺术的呼吸原理、通道原理、演唱器官运动原理以及发声与咬字原则等基础理论知识,比如歌唱的呼吸是不同于生活的呼吸的,它是带有意识的、有目的性和技巧性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平躺时感受歌唱呼吸的正确运动途径和感觉,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2.加强对学生声乐教学能力的培养。成功的教学方式不是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施教的。在声乐演唱中,咬字吐字是否清晰,也直接影响着音乐演唱的成败。有些同学在唱高音的时候经常会吐字不清,教师就通过让口腔“打哈欠”的方式帮助学生抬起上颚,然后依照这种方法对演唱的歌曲进行了反复的训练,学生经过不断的练习和总结,发现了在演唱歌曲的高音部分,应该注重打开口腔,使口腔和胸腔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咬字的准确率[2]。通过“打哈欠”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声乐演唱中咬字的准确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

三、高职高专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转变声乐课堂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改要求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首先,着眼于当前的社会就业岗位,根据音乐教学专业的岗位需求,教师应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积极的创新和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声乐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一对一的教学形式,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觉得声乐学习乏味枯燥,降低了对声乐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声乐学习基础,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声乐小组,进行分组教学。声乐小组课作为声乐个别课的延伸和扩展,在声乐教学中也占据重要的位置。声乐小组课的教学方式包括以下两种:1.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同一个小组的学生一起练声,然后再逐个演唱教师布置的曲目,学生依次演唱过后,进行互相评议,比如“他刚才演唱的这首《北国之春》,不仅旋律舒缓,同时情感的表达也很抒情,让我不禁思念起了我的家乡”等。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2.以排练、观摩、实践教学的方式为主。声乐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声乐表演、组织和创编能力。比如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学生在进行二次创作时,一定正确的安排气口,把在个别课中学习的声乐演唱技巧进行二度创作。同时,教师也要将重唱、小组唱、歌表演等表演形式带入课堂,把课堂搬上舞台,通过对学生每一次在众人面前的表演,每一次的舞台演出,锻炼学生的胆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调控自我情绪的能力,也能克服学生怯场的心理。在声乐小组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节目进行观摩,取长补短,并学会自己编排节目。比如说教师可以阶段性地让学生自己策划、筹备、编排一场小汇报演出,教师在进行辅导的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有机会自编自导自演,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二)合理的制定声乐教学的方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课堂教学是声乐课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大学生声乐组合的合唱教学,同时也要适当的保留原有的声乐独唱技巧。教师也可以根据音乐体裁的需求,灵活的组织和调整声乐曲目的内容以及编排。以声乐组合唱排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音乐素养制定课堂教学方案,比如说可以选择一对一上课,当然,这部分学生要不就是声音条件好的,要不就是音乐素养特别高的,再者就是能发挥出其独唱能力的学生。还有一种就是选择以5人为一组的可以二节连上的小组课,这部分的学生大多数都属于中等生,在形象以及音准方面还有发展的空间。第三种就是大概在15人左右的二节连上小组课,但是这部分学生整体的音乐基础都比较薄弱。学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声乐练习的场地,并且在练习过程中,学生的穿着一定要大方得体,尤其是女同学,更要注重自身的体态形象。上课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舞台步,从登上舞台的一刻就要做到按照舞台步走到自己的位置。久而久之,便会帮助学生提高声乐的素养以及舞台的肢体语言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对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从声乐发声技巧入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职业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加强创新声乐课程的教学模式,不断丰富声乐课堂的教学内容,为社会培养出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贝莉.创新方法改革形式———论高职高专的声乐教学[J].艺海,2017,(10):130-131.

音乐教育专业范文篇2

1、音乐教育没有与其他学科教育有效融合

中国高校普遍开设音乐教育课,主要是针对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但是,在所有上过音乐课的大学生中,超过70%的学生不会识别五线谱,更多的学生不会操作演奏乐器。中国在近些年来的中小学生教育上,以音乐教育带动素质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大学音乐教育却没有获得成效,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对于音乐艺术审美处于茫然状态,或者对于音乐教育的理解片面化,导致高校大学生音乐教育价值难以实现。大学生对于音乐普遍兴趣很高,希望能够获得相关知识。但是,大学音乐课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学校的这种课程设置就会对大学生的音乐学习以错误引导,认为音乐课就是对于音乐知识背景以了解,欣赏音乐陶冶情操,导致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音乐素质难以提升。

2、高校音乐教育没有体系化发展

高校音乐教育的逐渐兴起,多数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形式展开,而没有形成教学课程上的规范化、系统化。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教育资源在课堂上,虽然由专业教师担任音乐课程教学,但是音乐教学内容的展开都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选择的角度出发,使得音乐课程资源和多样的内容在高校中难以普及。为了弥补音乐选修课教学的不足,高校往往会将音乐教育融入到业余文化生活中,开展音乐艺术活动,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情趣,导致大学生没有对音乐教育以正确认识,更难以突出音乐审美价值。

二、高校非音乐专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1、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入音乐教育中

所谓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设定一个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研究课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大学生凭借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参与讨论和音乐知识的探索中,面对不懂的问题还会多方查阅资料,以扩展音乐知识面,深化对于音乐的认识。随着音乐教学活动创造性地展开,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音乐知识,使得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有所提高。音乐教育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由原有的被动听课转变为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索中对音乐知识以个性学习,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都在音乐知识学习中得以发挥。

2、树立高校音乐教育新理念

高校开展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音乐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力,以促进大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提升。鉴于高校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欠缺,对于大学生的音乐教育就不可以从专业教育培养,而是以音乐素养教育为主,将音乐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渗入其中。这就意味着,高校音乐教育要突破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融合,使学生的情感更为丰富,随着音乐灵感被激发起来,学生的创造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得以提升。

3、运用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以建设良好的音乐环境

学生接受音乐教育,不仅要提升音乐欣赏能力,更要通过提升音乐素质而促进全面发展。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音乐教学效率,在于其在有限的音乐教学课堂时间内对于音乐教学资源以优化,诸如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内容以及音乐风格等等,都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呈现出来,不仅可以为课堂教学节省时间,还能够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多媒体技术可以在音乐教学课堂中塑造良好的音乐空间,使学生在满足听觉享受的同时,还可以获得视觉享受。高校非音乐专业教学以音乐欣赏为主,课程内容更为强调音乐史的普及,包括音乐风格、音乐曲式以及表现手法等等,且将音乐教学内容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衔接,形成边缘化学科。

三、结论

音乐教育专业范文篇3

高质量超额完成《大纲》教学任务,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占据重要作用的课程设置,是与专业教学和研发密切相关,相补相成。舞蹈教学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多元性和实用性,是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成败的重要因素,更是检验我们人才教育和培养模式是否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因此,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倡导独立自主的学习思想理念。通过独立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使创新、潜能等全面发展,使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主角。全面培养学生学科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术精堪,艺术素质过硬的综合型高素质舞蹈艺术人才。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存在不科学、不合理、不完善和不实用等问题,突显不出自身优势和特色,严重影响到舞蹈艺术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在认真落实执行教学大纲各项要求,学习吸取兄弟院校经验和方法之外,切实联系自身教学和科研工作实际,发挥民族地域的优势,充分挖掘民族地区艺术特色作用,开发与创编、优化与整合资源,探索适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多元化结构体系。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区域,几千年积淀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浩如渊海,源远流长,民间舞蹈艺术种类繁多且内容丰富,气息淳朴、特色浓郁、风格独特、内涵深远,是民间艺术遗产的宝贵财富。针对广西区域壮族、苗族、瑶族、京族、侗族、水族等风格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种类,开设广西地方特色民间舞蹈、民间艺术采风课程,组织学生深入壮乡村屯、侗家、瑶胞和鱼家水乡的生活生产第一线感受地气,近距离接触民间舞蹈艺术,向民间艺术家、老艺人访问学习,抢救稀少濒危的艺术品种。通过系统的收集和挖掘、归纳和整理,了解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精神内核、艺术特征,亲身感受民间舞蹈艺术的内在魅力、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广泛积累丰硕的原生态材料,从中涉猎那无价的甘蜜,丰富自身营养,为学生即将走出学校融入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对新时期快速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二、彰显学科特色,完善教学体系

当今信息化社会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人才培养的要求更高、更综合化。传统模式的男女大班或是模仿网络媒体“画葫芦”式,或是教师一个动作学生模仿一个动作等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特别是高校招生的连年扩大,学生翻倍增长,教学课时少;而教学设备的硬件和软件没有丝毫增添,师资队伍没有按生均比例配备,教学资源的匮缺或日趋陈旧而仍超负荷的工作。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不实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相同或重叠,舞蹈教学与专业必修(选修)课或文化公共课之间的产生不合理的问题等,使得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不得不面对现实,重新调整、优化整合,展开对教学理念、教学形式与方法的创新。如采取男女分组、基功组合、舞种组合、成品组合等多形式多样化、灵活机动授课。在基本功训练课中改变以往单元或阶段性的授课形式,采用两个星期为一个授新课单元的模式;而舞蹈组合和节目排练课,则单周完成一套组合,双周完成一个舞蹈节目作为教学要求;注重突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少儿舞蹈节目,以及社会阶层、厂矿和社区急需的各种舞蹈节目。有计划安排好上半段、中段、下半段的教学工作检侧,期末考试(查)验收等。这样的教学既连贯又紧凑,既有针对性又具有灵活性的实施舞蹈基本技能、组合与节目成品的排练,突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彰显学科特色和优势,完善学科教学体系,是全面提高学生技术技能,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的主要手段。

三、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创新精神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通过有组织的积极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收集和处理知识技能,并在自主探究和构建知识活动中获取新知识、新问题。通过认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创新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主人翁。舞蹈艺术教学实质上是一个创造思维过程,从收集材料的一度创作到舞者加工、塑造和雕琢打磨的二度创作、再到演出修改的三度创作,即创作、实践、再创作再实践过程。舞蹈艺术材料来源于生活生产劳动,若想让自己舞蹈作品构思独特,艺术特色浓郁且生命力强,就必须要坚持深入生活生产第一线,体验生产劳动多姿多彩韵味和丰富的节奏韵律,让心与物碰撞出灵感火花,升华到肢体艺术并融汇到舞蹈艺术创作当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亲身体会舞蹈肢体艺术形象的内在感官,深刻理解舞蹈肢体动作艺术表现的感觉,并通过不断思考、实践与拓展,用全新思维、多角想象、创造贴近生活并具有新意的舞蹈艺术形象。因此,我们要大力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田野采风、平时观察和发现,收集和整理民间舞蹈艺术魂宝,引导广大学生借助先进创作手法与独特的民间艺术元素相结合,改编和创作新颖的韵味浓厚的舞蹈艺术作品,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关注和学习不同民族,不同舞种的艺术形式,关心本专业的知识信息,提高学生对问题分析的潜力和能量。同时,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团结友爱、独立创作、互相交流的学习氛围,敢于让学生发挥专长亲自策划、自编自演的能力,多以支持和肯定的点评,称赞学生艺术创新精神,艺术思维和创作亮点,关心和爱护学生艺术个性和发展空间,以平等友善、包容理解、谦虚负责的态度,鼓励和激发学生创新定精神,促进学生学习全面发展。

四、更新思想观念,注重艺术实践

现代教育思想理念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努力将教学过程当作与学生交流知识、合作探究、沟通情感的人生平台,改变过去传统的“传授者”思想,变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成员,成为学生学习研讨的鼓励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一是,要解放思想,废除传统教学观念和落后管理制度,开发和运用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深入调查与分析、改革与创新;二是根据信息化社会文化大发展的要求和自身条件,不断更新人才教育方向,从长期受专业舞蹈院校教学套路影响中摆脱出来,建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理论体系,注重舞蹈艺术理论知识与技术技巧相结合,加强对舞蹈编导课程基础知识引入,开展实施和研讨等突出自身特色和优势,规范学科教学结构体系;三是舞蹈其高度的综合了表演性、艺术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艺术表现形式,课堂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术都要通过“大舞台”实证验证。因此,广大学生要踊跃投身到社会的大熔炉,经受各种层次的实践和锻炼,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紧密相结合,从中获取课堂无法学到的知识,增长个人阅历。如校园文化艺术节(艺苑杯)、班级汇报晚会、毕业汇报晚会、五项全能大赛、大学生艺术展演、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从舞蹈表演艺术、心理素质进行培养,积累丰厚的实践经验。从而提高舞蹈技术技能水平,使我们的人才培养方向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成为现代化社会建设的栋梁。

五、实施竞争机制,强化师资建设

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大发展,要求我们改变旧的教育理念和偏、难、繁的教学内容。教师肩负着国家和民族昌盛,造就开拓创新人才的光荣使命,更应具备与时代精神相融汇的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对教学工作的本质、责任、目的、要求和特点具有独到理解。具有拓展课程领域,广集课程资源,研发课程内涵,变“教课本”为“用课本”的新时代高素质教师。因此,在舞蹈教学中科学合理的处理好内容与方法、排练与演出、理论研究和技术分析等实践环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在教师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钻研,学习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提高综合素养,而最终体现在教师之间的竞争、教学水平的竞争。由于历史原因,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师队伍在人员结构、梯队建设不科学、不合理,严重阻碍了舞蹈教学向高层次发展。虽然有个别经过努力取得了部级、部级或规模较大的大型表演活动奖,技术技能、艺术表现力等堪称完美。但是,由于绝大多数的舞蹈教师从孩童起就进行舞蹈基本功练习,小学、中学再到大学甚至硕士研究生,文化课学习均受到不同程度冲击和影响,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素质极为贫缺和浅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较低,学术研究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较低,面对自己熟悉专业感到无从下手,力不从心。这种不协调的现象不仅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师,在综合大学的舞蹈教师乃至专业舞蹈院校的教师都比较突出。如何改善这一严重的问题呢?这就要求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以及教师自身,要脚踏实地、负责任的做好各环节工作,加强自学提高、进修培训、观摩取经,做好职业形象、知识结构、工作作风和态度等素质转变。坚持终生学习的思想观念和探索精神,丰富和拓宽文化理论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要与时俱进,博览群书,不断的充实和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成为现代社会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六、结语

音乐教育专业范文篇4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

在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当中,钢琴是必修课程。而与普通音乐专业相比,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其就业方向存在较大区别。而在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方面,个人演奏能力培养占据较大比重并给予了一定的重视,所以,并没有注重学生个人从教能力的培养,最终严重制约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综合教学能力的发展,而要想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的难度也很大。为此,本文对当前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希望能够不断提高钢琴教学质量与效率。

一、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现状

在当前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中,占据钢琴教学较大比重的仍然是传统音乐教育,主要的训练内容就是练习曲、复调以及乐曲,实际的教学形式也是一对一教学,教师扮演的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角色。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许多教师很难对学生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予以深入地了解,进而严重影响教育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而且无法准确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在此背景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认为具有一定的难度,怀疑自身的学习能力。为此,在时展的过程中,应当全面培养专业人才,使其具备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这也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育工作的重点。

二、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一)师资、设施问题

音乐教育专业钢琴专业师资的严重匮乏是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而且教师本身专业技能水平也偏低,教学方式及内容也相对传统。除此之外,大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对于学生听觉灵敏度的训练力度不强,没有重视其重要性,制约了学生自弹自唱能力的提高,在开发与培养方面的力度不够,影响了学生毕业以后在中小学教音乐课的能力发展。部分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辅助设备落后,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时效性和创新性也十分缺乏,制约了钢琴教学的进一步发展[1]。

(二)课程设置问题

现阶段,大部分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理论课程严重缺失,但是却十分重视专业技能教授工作,严重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钢琴基本功以及从教能力,进而影响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从教能力的提升。

(三)学生本身问题

首先,在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中,学生钢琴水平参差不齐。在扩招政策贯彻并落实的背景下,直接导致了学生钢琴水平的差异性,无钢琴基础的学生占据很大一部分,这就增加了钢琴教学难度。其次,学生学习钢琴的目的存在较大的不同。部分学生把音乐教育当成了未来从事的职业,而有些学生将其作为兴趣和爱好,有的学生则希望通过音乐教育专业的学习进行创作和表演,不断提升自我。而对于不同的学习目的,实际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有所差异,所以,在实际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准确地找出平衡点具有较大的难度[2]。

三、促进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路径

(一)增强钢琴弹奏训练方法的科学性

在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中,很多学生未能正确地掌握钢琴演奏的方法,致使自己弹出的音色噪杂刺耳。因此,要想不断强化钢琴音色以及语言的艺术性,便于听众对演奏作品理解并接受,就一定要全面掌握触键技巧。其中,音色与音量的变化很容易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且所蕴含的感情也十分真切。所以,在开展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弹奏方法,而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钢琴发出动听的声音[3]。触键不同,所产生的音色与音量也不同,所以,钢琴的演奏者需要熟练地掌握钢琴触键手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展现钢琴演奏所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在触键法当中,连奏及断奏是最基本的方法。使用连奏的时候,手指触键速度较慢,并且在弹完一个音的情况下,手指需要给予键底微小的重量,进而为第二个音的弹奏提供必要的支点,将重量有效地转移至第二个音并触键。而断奏触键的速度很快,用手指尖、腕部反弹的方法可以更丰富生动地展现跳跃的音乐情景。在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的跳音的对比中,十六分音符的触键速度要更快一些。除此之外,应当适当地拓展音乐教育专业内容与范围,正确地选择使用创新性教学素材,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与水平来选择最佳的钢琴乐曲。

(二)全面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表现和审美能力

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开展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普遍现象,那就是弹奏的内容千篇一律或者是弹奏风格把握不当。而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于音乐作品内容的理解不透彻,很难准确地掌握作品的风格,所以,较难诠释出作品的意境。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地指导学生,使其全面掌握音乐的风格、内容,分析弹奏技巧间存在的相关性,对不同时期和流派的音乐风格及意境进行深入地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以弹奏的方法来展示出音乐创作风格,同时,在艺术意境当中真实地展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4]。因为音乐流派不同,所呈现出的音乐风格也不同,即便是同一音乐流派,不同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也是不同的。当学生弹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所采用的演奏技巧也各有异同。其中,巴赫与莫扎特等著名的作曲家,在演奏他们创作的音乐作品时,弹奏力度不能过大,而且弹奏的速度要稍微缓慢。然而,对于肖邦等浪漫派的作曲家来讲,其作品在演奏的时候,需要有较强的力度变化。以《C大调钢琴练习曲》为例进行分析,在其中的第10号作品演奏的过程中,速度应该是四分音符当作一拍,而且每分钟需要弹奏176拍,而在每拍当中应弹奏四个音符。所以,在练习这种类型乐曲的时候,一定要基于古典派乐曲手指技术弹奏技巧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各技巧难点,并且适当地通过臀部与腕部协调动作进行演奏,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握好肖邦作品的演奏速度,达到音乐的效果。所以,在音乐教育专业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新作品前,对作品主要的风格进行详细地介绍,保证学生对乐曲的风格进行深入理解与熟练地掌握,对不同的音乐处理手段进行学习,进而对表演技巧予以更好地掌握[5]。因为演奏者不同,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同的音乐效果,所以,教师需要积极地鼓励学生来学习音乐专业技能。只有对音乐内涵进行深入地理解,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而在对音乐风格进行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在根本上强化钢琴弹奏的技术。但是,因为时间与条件的限制,使得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很难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音乐作品进行弹奏,所以,学生在弹奏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时候,一定要对所演奏的乐曲进行深入地剖析,保证能够准确呈现出乐曲的音乐风格。另外,学生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查阅聆听音乐作品,对钢琴历史等相关知识予以了解,真正地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素质以及音乐水平,使得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三)培养学生钢琴伴奏的能力

在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当中,最终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保证学生对钢琴伴奏的技巧和方法予以熟练地掌握,使之在将来踏上工作岗位时能够游刃有余。所以,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需要学生对伴奏的技巧进行全面了解与掌握,不断增强歌曲编配伴奏的水平[6]。由此可见,即兴伴奏水平可以充分地展现出学生钢琴弹奏的水平。而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掌握即兴伴奏的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扎实掌握,对钢琴弹奏基础技巧予以了解和学习。然而,钢琴基础和即兴伴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钢琴基础的重点就是要不断地强化学习,对于乐谱内容进行二度创作。而即兴伴奏则是对作曲技巧予以合理地运用,并编配歌曲,通过伴奏的形式来进行表达。在此基础上,可以同演唱者予以合作,更好地表现歌曲的内容,体现出创造性。这种即兴伴奏的方法能够真实地展现学习者自身的专业能力,所以,对钢琴演奏技巧予以了解和掌握,能够有效地提升即兴伴奏的水平。要想强化学生钢琴即兴伴奏能力,教师还应当强化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合理地选择曲目,对学生基本功以及演奏技术,甚至是音乐风格理解能力予以全面培养,使其钢琴伴奏的能力不断提高,进而达到音乐教育专业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钢琴学习兴趣

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开展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必然会经历较长的过程,而在此过程当中,学生对于演奏技巧就会循序渐进。然而,这一过程并不是短暂的,必须要付出努力与精力,并且认真练习才能够不断地突破自己[7]。为此,教师在实际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给予学生适当地鼓励,并且支持学生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另外,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够片面追求教学进度,而是应该全面考虑学生钢琴学习的情况,使学生能够不断提高钢琴学习的兴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与创新逐渐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要对钢琴教学进行有效地改革,不断提高钢琴教学质量与效率,对钢琴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予以全面完善。在新时期背景下,教师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对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予以熟练地掌握,并且培养学生自身的学科实践能力,有效地达到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融合发展的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杨婷 单位: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马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转变[J].艺术评论,2010,(09):108-111.

[2]毛滨滨.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方法探讨[J].音乐探索,2011,(02):138-140.

[3]田许生.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研究[J].成功(教育版),2013,(18):45.

[4]贠婷.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J].音乐时空,2015,(08):170.

[5]宋丽.多元化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发展[J].学园,2014,(25):94.

音乐教育专业范文篇5

关键词:专业音乐教育民间音乐传承与超越

90年代以后,文化艺术进入多元时代,特别是流行音乐的盛行,改变了原有的社会音乐结构布局。民族声乐一方面吸收西洋声乐技巧,同时为了使民族歌唱更贴近生活,声乐教育就出现了民族、美声、流行杂糅,既有“三不像”的挑战:民间音乐意识匮乏的民族声乐教育,弃“民”仿“西”合“流”。

缺失了声乐基础教育——传统民间音乐,学生接受的音乐形式越发单一,知识面越来越窄。他们没有条件接触、学习多民族、多风格、多唱法的民间音乐。知识的匮乏,严重地影响了他们对于歌唱艺术的判断和辨别,大多数民族声乐的学生,自然就以舞台上成名的同类演员为模仿对象,演唱风格和技巧便朝着趋同方向发展。因此,民间音乐正在具有文化工业特征的民族声乐教育中走向消亡。这不是危言耸听,目前,音乐院校的民族声乐教育现状就是如此。

一、我国专业声乐教育的历史及现状

翻翻《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现代教育是在中西文化交融与碰撞中曲折前进的。为了救亡图存,富国强民,洋务派推行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使“西学东渐”催生了受西方国民教育思潮影响的我国音乐基础教育的萌芽。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认识到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积极提倡在学校开设唱歌课,向大众传播具有新内容的乐歌并动手写作新歌歌词。一些留学日本的学子如沈心工,在1903年回国后就着手在上海等地中小学创设唱歌课和编写学校校歌。“庚子事变”(1901年)后,清政府迫于政治形式的压力被迫采用维新派“废科举,兴学堂”的改良措施以挽救危机,使得乐歌为主的新制音乐教育从群众自发的行动中解脱出来,形成一种新的制度,后人把这段时期的乐歌统称为“学堂乐歌”。“学堂乐歌”乐歌的曲谱来源于欧美各国歌曲和器乐曲,其特点大致有选曲填词、文白兼用、以西洋模式为主的音乐风格。因此有专家称其为“异质文化”,它实质上充当了中国音乐基础教育的“催生剂”。1927年,萧友梅博士在蔡元培先生的支持下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上海国立音乐院(后改称国立音专),从而掀开了中国音乐教育新的一页。但即便如此,国立音乐院的音乐教育“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循规蹈矩,走了一条不折不扣的西方专业音乐教育之路”。

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就艺术领域而言,按照殖民时期音乐教育的观点:“只有欧洲的音乐才是先进的,因此只有欧洲音乐才是唯一值得学习的。”为了顺应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急于走上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中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们选择了西方的教育模式。时至今日,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已经发展到拥有9所专业音乐学院,三百多所音乐二级院(系)和无数所为达到综合院校标准而正在建立音乐系的综合大学这一欣欣向荣的局面。然而,在这欣欣向荣的背后,衍生出一连串的问题:欧洲音乐中心论、西方音乐模式盛行各大院校、中国音乐落后论等等。同时,中国大量的民间音乐和许多具有地方色彩的少数民族音乐游走在教学大纲之外。于是在音乐教学中出现了中国的古琴谱被翻译成五线谱拿来教学的现象;于是出现了学院里学生不认识甚至没有见过公尺谱、减字谱的怪异现象。于是张震涛在他出版的学位论文“前言”中写道:“在农民乐师的眼里,我们是城市里专业的音乐家,是从国家的最高学府走出来,座在国家最高研究机构中的专业研究人员,而我们却不识谱(公尺谱)”;“20世纪对传统文化教育事务的现代教育体制中培养出来的学子的知识结构,大概基本如此:不懂传统音乐,却浅薄地认为它落后。”

我国专业音乐教育通过专业音乐学院、二级音乐院(系)培养出大量的学子,他(她)们毕业时被分配到全国各地,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地把欧洲音乐教学体系层层渗透到全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之中,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不言而喻。“西学东渐”的影响是通过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产生的,并由此构成了我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主流,而在广大的农村,在那些“未经学校音乐教育系统训练过的农民乐师”那里,在大量民间的文艺演出团体中,他们依然秉守着传统,传承着中国的传统音乐。

二、有关我国的民间声乐

由于中国的民间音乐及其理论较多是靠口头形式创造、使用和沿袭下来的,因此民间音乐传承主要是指“口传心授”。“口传”即口对口的教习或说是面授机宜。“心授”就是心领神会,是传授用书面语言难以表达的音乐的神韵。

关于“口传心授”的妙处,中国民间音乐“活态”传承的意义在我国特有的记谱方式上也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来。由于“口传心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即兴性,形成了我国独特的记谱方式。我国从古至今用来记录和传承音乐的乐谱种类繁多,如宫廷雅乐所用律吕谱、工商谱,古琴文字谱、减字谱,宋瑟谱、埙谱、工尺谱、二四谱、三弦谱等,其中使用最多应用最广的是工尺谱。工尺谱是采用汉文字记谱的乐谱谱系,它采用文字记录音乐的符号,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工尺谱的最大特征就是只记录音乐旋律的框架和骨干音,对于那些细微的变化和装饰音则忽略不记,乐谱在音乐传承的过程中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而音乐真正的精华和意义却蕴含在传授者那里”,因此说东方文化是富有弹性而不确定的,即所谓的“音无定高,时无定值”,它注重的是过程(西方音乐注重的是结果)比如中国古琴演奏中表现出的音与音之间细微的音色控制,在中国戏曲中“行腔”、“拖腔”中的不断变化等。

总之,民间音乐传承是民众自发的自我传承,由于缺少自主意识,这种自发性没有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的认同,造成了“失语”的境地。但是,由于这种自发性,使民间音乐传承与学校统一教学模式的专业音乐教育相比更加有利于维护区域文化的特征和各种流派的保存。民间音乐文化是民族本质最完美的音乐表现,它不仅具有民间意义,更是具有民族意义,在这一点上,民间音乐的传承具有深刻的意义。

三、对“中西关系”的再认识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非常重视,为繁荣新中国的文化艺术,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如,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倡导艺术家重视民间音乐,“走入民间”与群众打成一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艺术多形式、多风格、多流派的自由发展;以及音乐艺术要“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思想观念等等,为新中国文艺指明了方向,极大地调动了艺术家的积极性,投身于群众生活。正是由于这些方针、政策的指导,五六十年代,才有了以民间音乐为教育基础,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教育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教育体制的改变,文艺教育政策虽然也提倡学习传统民间音乐,但力度较弱。教育者也放松了对民间音乐的学习,师生们到民间越来越少,具有民间音乐歌唱能力的老师越来越少,传授的原生民间音乐则更少。传统民间歌唱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缺失了应有的地位。因而,民间音乐的传承链在民族声乐教育中,出现某些环节的断裂也是历史的必然。

大众媒体在实现信息功能之余,始终引领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类型和文化风格。特别是电子媒介,对社会整体文化环境的影响力一直处在强势地位。建国17年,整体环境的文化需求,促使了民族声乐的健康发展。当时的强势媒体——广播,播放民间音乐的比例占全部文艺节目时间段的1/2;另一重要媒体——电影,有大量改编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如《刘三姐》《阿诗玛》《冰山上的来客》等电影音乐;还有全国性的民间汇演,也通过

广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整个社会都在极力弘扬民族民间音乐。学校教育不甘示弱,积极投身到学习、传播民间音乐的洪流中,不断汲取养分。无论专业歌唱还是音乐创作,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

80年代以后,强势媒体对民间音乐的传播经历了一个渐变过程。初期,是民间音乐的恢复期,民间音乐在传播媒体中占相当比例,学校的民间音乐教育也倍受重视。80年代初,武汉音乐学院恢复了民族声乐教育专业,师生们又开始了因停滞十几年后的民间音乐采集和学习。

而到了90年代,随着大众传媒的无边渗透,电视、电影、网络和MTV,使当代社会正在成为一个视觉文化或者说影像文化社会。工业时代的大众传媒成功地传播了固定化、标准化了的思想和情感模式。就音乐而言,大家虽然彼此之间毫无联系,但对千篇一律模式化音乐的喜好,不分彼此。

四、有关解决学校专业音乐教育中民间音乐传承问题

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具有主体性、基础性和开放性。民族音乐文化在具有自身根本特征的基础上,是一个传承与发展相结合的概念(既包含古代又包含近代和现代以及未来的发展)。学校音乐教育,在时展的高度上,应将民族音乐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引进到音乐教育中,并将其作为音乐教育最重要的基础——即在早期教育中,它是音乐教育的主体,在随后发展教育中它是音乐教育的基础,让每一个学生从小浸润在民族音乐的母语环境中,并以开放的心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多元音乐文化。

音乐教育专业范文篇6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师;培养模式;湖北师范大学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模糊不清、教学内容倾向技艺、评价体系过于单一等。一言概之为重专业技能学习,轻综合素质培养。以此导致的后果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难以符合社会需求,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严重脱节。此类问题成为制约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瓶颈和阻碍师范院校音乐学科发展的鸿沟。从总体环境来看,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近十年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各地师范院校纷纷开设了音乐教育专业,竞争日趋激烈。为提高教学质量、稳固学科基础、创新教育特色,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近年来致力于探索音乐教育发展之新思路,摒弃不符合时代要求陈旧教育理念,力求为本地区乃至全国培养更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从自身发展来看,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于2004年正式创建。现有音乐学、舞蹈学和舞蹈表演及播音主持四个专业。2012年开始招收课程与教学论(音乐)、音乐美学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14年成为“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艺术硕士学位授权点。自2015年起开始招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音乐学院自身的快速发展与音乐教育培养模式的陈旧形成了一个矛盾共同体,迫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新的音乐教育模式。综合内外因素的考量,音乐学院诚邀兄弟院校专家教授、地方音乐教育同行多次举行会议,共同探讨我院学科建设发展之路。以期培养开阔的教育视野以及较强教育教学实践和发展能力,具有扎实音乐专业功底、能完全胜任中学音乐教学、管理和教育科研工作,具有中学音乐教育专家型潜质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二、明晰师范性音乐教育培养目标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到底要培养具有什么样的音乐人才呢?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呢?是培养专业音乐表演人才抑或是音乐教育人才?这个问题一直较为模糊而处境尴尬。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基本音乐文化素养的人,而不是音乐专业人士。①毫无疑问,高师音乐院校应该是以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为终极目标的,而非音乐表演人才。很多高师院校在理念上是认同这一观点的,但在课程设置上却倾向于模仿专业音乐院校,课程设置中钢琴、声乐等技能性课程比重较大,对其他教师教育类课程相对忽视。诚然,期望能培养出优秀的演奏家、演唱家的愿望无可厚非,但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通过四年的学习将学生培养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应具有的教师素质既是全面的而非单一的,既是人生导师也是音乐教育者,既有教师水平也有专业能力,既有班级管理能力也有音乐引导能力。因此,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不能简单地以某种专业技巧的提升为主要目标,而应以完善的教师职业素质为首要任务。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新时期背景下结合“卓越音乐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转变教育理念,重新定义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基础教育教学规律,开阔的教育视野以及较强教育教学实践和发展能力,尤其是具备乐教、能教、善教意识,具有扎实音乐专业功底、能完全胜任中学音乐教学、管理和教育科研工作,具有中学音乐教育专家型潜质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体表述为:第一,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高尚,献身教育事业,追求卓越教育,教育视野开阔,敬业爱岗,爱生乐教,严谨治学,人格健全,团结协作,不断进取。第二,具有厚实的学科功底。专业基础课程、学位课程、教育类理论课程成绩优良。第三,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普通话、英语、计算机水平三项中至少有两项比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毕业应达到的等级至少高出一个等级(必须是国家测试等级);其他必修的教师职业技能必须达到学校测评的良及以上等级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至少具有1项特长。第四,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教育科研的各个环节;积极参与教师科研,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至少成功申报并完成1项校级及以上教育科研项目。如果该研究成果公开发表,可替做毕业论文。第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具有开拓进取、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意识和首创精神。不断去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新路子,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从而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实现新提高、寻求新突破,不断超越自我。第六,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不断拓宽自己知识的广度和视野,不断提高和扩充自己的知识层面,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储备宽广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相关领域的知识。根据卓越计划项目而修改制定的培养目标改变了以往只注重专业技能发展的状况,强调音乐教育在知识及相关知识领域的全面性。并突出了音乐教师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在毕业之时顺利入职、适应工作环境、挖掘自身潜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丰富应用型音乐教育实践内容

高师音乐教育主要培养中学音乐教师队伍。因此,教育实践环节是他们必须参与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结合,同时也是他们走向教师岗位的前期准备。教育活动本身是一种社会实践,是一种改造、培育人类本身的活动。教育科学本身也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是为教育实践服务的。②音乐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因此,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更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③但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内容上还存在诸多缺失,难以使学生通过相应地实践环节后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主要表现为实践次数较少、实践内容单一等方面。针对此类问题,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进行了相应改革。推行分级实习制。分级实习制是指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每学期或每学年都进行一次实习的制度,促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以期通过学习-实践-学习的循环反复巩固知识水平、教师能力。在以往的课程设置上只在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安排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期。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发现了自身在知识结构上、班级管理上尚存诸多问题,此时学生有极强的求知欲,想通过努力学习弥补不足。但却难以再有时间回归课堂。因此,改变现存的单一实习制以促进学生教师能力发展成为我们急切解决的问题了。丰富实践内容形式。过去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内容主要由专场演出组成。这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在专业技能上的学习,提高学生在器乐、声乐上的表演能力。但作为未来的师资力量只强化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提升作为一名教师的其他能力。为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教师潜质,我们进一步丰富了音乐教育实践内容形式,将实践内容分为两个模块。一个是教师教育实践模块,一个是专业技能实践模块。教师教育实践内容包括教师礼仪、教师职业技能基础训练(普通话、粉笔字、毛笔字)、班主任管理与工作、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中学音乐教学设计基础、中学音乐教材分析与研究、音乐软件的应用与网络学习、“我的教师梦”演讲比赛等。这些实践内容旨在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将一名优秀的中学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听、说、读、写等能力逐步提高。专业技能实践内容包括艺术沙龙(音乐与诗歌研讨活动、地方音乐文化研讨活动等)、中学音乐教学设计、优秀中学音乐教师案例分析、小乐器制作与合奏、中学舞蹈创编、校外中学音乐课堂见习等。这部分实践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巧及专业相关知识的能力,奠定学生的专业基础。

四、建立双导师指导培养方式

在培养方式上,建立双导师制的指导制度。以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轴心点,加强建立与地区音乐教研室、地区各中学合作平台,打造开放式卓越音乐教师培养模式。使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任教师与中学一线实践指导教师形成“共同体”,共同制定见习培训方案与目标。具体措施为:1、校内教师与校外中学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全程相结合。聘请本地区各中学的优秀音乐教师,通过特聘方式把这些教师纳入到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践导师队伍中,使这些导师在卓越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上发挥其特长,促进其教师专业发展。2、音乐理论学习与中学音乐教学实践体验相结合。以三位学生为一组配备学院教学理论指导教师和中学实践指导教师,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学术背景的资深教师处获得切实的指导。由校内导师、中学导师共同授课、指导,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采取丰富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学生共同学习与个性音乐习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比赛、课外活动等形式,带动、促进学生能力提升。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第一至第六学期,每学期都设有教育见习周,要求学生和指导教师都要亲自到中学进行观察和学习。将教育实习时间延长至一个完整学期,第八学期的毕业论文题目由“双导师”共同协商确定,中学一线实践指导教师提供论文的实践资源。3、应用音乐理论知识与解决音乐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相结合。大学一、二年级时期校内指导教师跟踪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情况,并及时做好指导工作。校外中学一线教师则根据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大学三年级时中学一线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教学问题给予一定的提示,逐步过渡到由学生自行解决问题阶段。大学四年级则完全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最终获得完整的音乐教师职业能力。

五、结语

音乐教育专业范文篇7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基础》;职业性;实践训练;教学法

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国家教育部门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如何将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培养出具有某项技能的职业人才是当下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中需要面对的问题。而教材作为学习某种专业技能的重要媒介与载体,它的水平和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与否。本文对当下高职类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及教材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以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三年制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基础》教材建设为例,思考并实践如何将职业性、实践性以及教学法融入到钢琴教材的建设之中。

一、钢琴教学与教材的现状

从2016年伊始,在省教育厅和市财政的大力扶持下,我校开始了实训室以及教材的建设工作。其中,钢琴实训室与钢琴教材建设工作是重点项目之一。在准备阶段,钢琴实训建设团队对全省近十所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进行了大量的走访、考察与调研。调研中发现,学历层次的变化虽然为钢琴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是也暴露出了目前钢琴教学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尤其是教材问题最为突出。钢琴作为音乐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演奏技能并能适应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为目标。所以钢琴教材必须体现职业性,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具有一定程度的演奏技能,还要从中获得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如今的该专业的钢琴教学却更强调向音乐院校、本科院校办学汲取经验,将哈农练指法、拜耳练习曲、车尔尼599练习曲等练习曲作为教材来使用。无可厚非,这些教材都是钢琴基础教学中的优秀教材,它们通过进阶式训练学生的各项技术技能非常有效,但是如果将这些教材完全运用到音教专业的钢琴教学中就会显得水土不服。因为这样的生拉硬套”会导致培养模式、教学方式、考核与评价方式都更加倾向于技能教学,而作为音乐教师应有的职业性得不到应有的体现。这是目前该专业钢琴教学中所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此外,从全省范围内的来看,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基础较本科院校来说普遍偏弱。受学生钢琴基础所限,目前所使用大多数教材都显得难度高、跨度大。以我校2016年招生情况为例,音乐教育专业共招生115名,其中仅有18名学生有过1-2年的钢琴基础。在剩余的97名学生中,仅有23名学生曾经接触过钢琴,其余74名学生完全没有接触过钢琴,而这样零基础的生源要占到生源总数的64%。以现有水平和实际学时安排来看,如果按照学院派教材来上课的话,仅仅通过三年的学习让学生在技术技巧达到一定层次很难,而应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的职业技能也不会得到训练。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职业能力和竞争力显而易见。针对当下教材的使用情况和生源实际问题,可以看出:积极建设既符合生源实际特点,又能体现职业性的教材,是高职类钢琴教学改革的首要环节。

二、《钢琴基础》的内容架构及其特色

一本教材首先要解决结构架构和内容选择与安排的问题。教材结构解决“怎么教”的问题,而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则决定了“教什么”的问题。这二者构成一本优秀教材的关键因素。《钢琴基础》自2016年9月建设之初在总结以往教材的经验教训基础之上,将结构布局和内容选择安排作为首要任务。始终以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不仅遵循了钢琴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更是力图体现职业性、实践性与可操作性。经过建设团队的反复推敲、几经易稿,终于于2017年6月顺利完成。现对《钢琴基础》一书的结构内容与特色之处做简单介绍。(一)结构内容介绍。教材内容由五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主要介绍了钢琴的基本历史、钢琴演奏的基本姿势、手型、指法;第二单元为基本弹奏方法,主要训练非连奏、连奏和跳奏三种基本弹奏方法;第三单元为基本弹奏技术,主要训练五指练习、音阶、琶音、双音、和弦五种基本的弹奏技术;第四单元音乐的层次,主要训练对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层次的掌握;第五单元为练习曲与乐曲的选编,本单元从练习曲、复调、大型乐曲、中外乐曲中精心选择了一些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并具有一定练习价值的曲目进行综合训练。每个单元基本理论介绍后都配以相应练习,使学生将所学技术技巧进行有针对性练习。每条练习曲或乐曲后附有的演奏提示,将训练目的、曲式结构、训练重点与难点以及解决办法进行详细提示,帮助更好的提高了学习效率。(二)特点及创新之处。《钢琴基础》教材注重职业性,实践技能与教学法的训练,体现了高职类音乐教育的专业特点和一般规律,可操作性强。1.突出体现职业性。教材从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学生能获得怎样的能力。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主要就业面是小学音乐教师,那么教材中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内容必不可少。本教材曲目中有一部分作品根据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曲目改编而成,如《祖国祖国我们爱你》、《布娃娃弹奏》、《牧童谣》等作品。这些改编后的作品虽然结构短小、内容简单,但是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通过钢琴演奏的方式感知到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精选出了不同风格的练习曲并巧妙地编排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技术技巧的同时还能够学会为不同风格的作品编配伴奏。例如:车尔尼599练习曲第25条是半分解和弦伴奏音型、车尔尼599练习曲28条是全分解和弦伴奏音型、乒乓变奏曲中不同乐段使用了不同的伴奏音型等等,这些练习曲都是学习钢琴伴奏的优秀范例;精选了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社会水平考级中的优秀曲目,例如《斯卡拉蒂诙谐小步舞曲》、《八音盒》等,这些作品的增加可以丰富学生们的曲目积累,在教材的最后,还精选了《运动员进行曲》、《共产儿童团歌》、《长江之歌》三首四手联弹。这些曲目难易适中可以锻炼学生艺术实践能力。这些曲目的编排符合培养目标,突出了音乐教育专业的职业性,具有鲜明的特色。2.突出体体现实践技能训练。在汲取以往优秀教材的基础之上,《钢琴基础》中避免冗长的理论介绍,更加强调实践技能的训练。专门为每一种的弹奏方法与技术选取针对性练习。例如在第三单元第五节和弦的训练,首先对和弦弹奏的基本要领进行简明扼要的陈述,然后选取了C、G、F大调以及a、e、d主三和弦原位及转位练习、车尔尼599第12条、车尔尼练习曲25条、斗牛士之歌、叙事曲。这些练习曲都是专门针对和弦技术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将和弦技术掌握。3.突出体现教学法训练。教学法是教师职业教育的必修课。《钢琴基础》将教学法的训练落实到每一条练习曲或乐曲的演奏提示中。每一条练习或乐曲后均附有演奏提示。演奏提示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音乐性质的分析。在演奏之前,首先要把握乐曲的整体性质,比如音乐风格、速度、力度、节拍特点等等。这些音乐要素的把握是乐曲演奏的基础。在对学生职业教育的训练中,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分析作品的音乐性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能。二是曲式结构的分析。是否能够正确判断作品的乐句段落的结构特点、调式调性影响作品的弹奏。学生如果能对乐句、单乐段、单二部曲式、复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奏鸣曲式、回旋曲式有初步的辨别和认识,能够对乐句及乐段的调式调性有准确的判断,对于钢琴弹奏的呼吸、音乐表达、艺术处理、情感层次把握等方面是非常有帮助的。三是弹奏方法的分析。乐曲的练习目的、重难点及其解决办法的提示有助于学生正确、有目的的弹奏,并且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教学、如何掌握一首作品正确的弹奏方法。例如在第三单元第三节的琶音训练中,例3-15布格缪勒的天使的歌声这一作品演奏提示:(1)音乐性质:本曲以琶音形式写出,从标题看这首乐曲要尽量弹得和谐、圆润,柔美。Armonioso意为悦耳、和谐;Plulento意为更慢的。(2)曲式结构:单三部曲式,A段1-8小节,G大调;中部B段9-16小节,e小调;再现部A’段17-33小节回归G大调。(3)弹奏要求:双手交替的琶音要弹奏流畅、连贯,富有歌唱性,但是在最高音上不要加重音;尾声部分右手和弦分别奏出,用连音线合成。《天使的歌声》这一作品通过演奏提示的说明,会使学生对作品的形象、结构、及重难点及其演奏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清晰明了。

三、结语

如何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材建设之中是钢琴教材建设中一直面对的问题。《钢琴基础》在对当下音教专业的教学现状和教材使用情况的市场调研后,以培养目标为建设依据,汲取以往教学和教材使用的经验教训,始终以体现教师职业特点为主线,突出实践性和教学方法的训练。如果能让学生从《钢琴基础》中同时获得演奏技能和教师职业技能的双重训练,便是本次教材建设最大的成功。

作者:王玲 单位: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戴蕾,胡琳琳.专科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课教材建设.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5,07.

音乐教育专业范文篇8

这种知识构型使音乐成为一种以知识、技能为基础的“艺术”体系。于是,在“艺术”的名义下,音乐被建构成为了一种特别的知识体系与技术范畴,脱离开这个知识体系与技术范畴,所谓的“音乐艺术”将不复存在。由此,音乐教育必然是以这些知识和技术为其根基,学习这些知识“范型”和技术“程序”便是所谓的“音乐艺术”教育。③故“专业性”音乐教育对于知识和技能的看重,其合理性当是不言自明的了。然古往今来,音乐教育现象复杂且多样,并不局限于上述情况。笔者尝试将我国古代与近代音乐教育与此作一对照性考察,其中所生风景,则引发出另一种的思考。

二、音乐教育:我国历史的考察

从历史角度看,我国当今音乐教育有三种主要资源:一种是西方意义的“艺术音乐”教育;另一种也是与西方有关的“美育”教育;再一种即是我国古代的“礼乐”教育。下面从历时角度,对古代和近代音乐教育资源从观念层面做一番考察。

(一)以“礼乐”为内核的先秦音乐教育观念

我国从周代开始“,乐”与“礼”联系到了一块儿。“礼乐”的相关性,使礼的内涵长期影响到乐的含义。众所周知,西周宫廷不仅有礼乐,也有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在学校进行,④并有计划与学程安排。《礼记•文王世子》说:“凡学,世子及学士必时。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钥,皆于东序。小乐正学干,大胥赞之;钥师学戈,钥师丞赞之。胥鼓南。春诵,夏弦,大师诏之。瞽宗,秋学礼,执礼者诏之。冬读书,典书者诏之。礼在瞽宗,书在上庠。”完整的教育科目包含“六艺”,其中“乐”一科即涉及诗歌、音乐和舞蹈。西周官学的音乐教育中大学有“乐德”、“乐语”和“乐舞”等内容⑤。所谓“乐德”包括:中(言出自心,皆有忠实)、和(不刚不柔,宽猛相济)、祗(见神示则敬)、庸(接事以礼而有常)、孝(善于父母)、友(善于兄弟)。所谓的乐语:兴(以善物喻善事,以恶物喻恶事)、道(引古以刺今)、讽(熟背文辞)、诵(吟诵有节韵)、言(直叙己意)、语(答人论难)。而所谓的乐舞则是与历史传统相关的内容:《云门》、《大卷》(黄帝乐)、《大咸》(尧乐)、《大罄》(舜乐)、《大夏》(禹乐)、《大濩》(汤乐)、《大武》(武王乐)。由此可知,周代的音乐教育,除有与音乐形式和表演相关的技艺内容外,也体现在涉及人的养成的价值方面。西周的音乐教育观念,也为后来儒家一系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所承袭、条理化,并加以推进与提升。春秋末孔子便如此。孔子特别强调礼乐与“仁”的联系。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音乐教育在“成人”方面价值重大。他进一步提出,音乐自身具有“美”、“善”两方面的内容,并倡导“尽善尽美”的批评准则。音乐在教育方面的功用:“兴”“、观”、“群”“、怨”(《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则体现了更广泛和多样化的社会功能。又如战国中期孟子。《孟子•尽心上》汉赵岐注:“仁言,政教、法度之言也,仁声,乐声《雅》、《颂》也。仁言之政虽明,不如《雅》、《颂》感人心之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孟轲承孔子“仁”学思想,并在音乐教育方面加以发挥“,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即是充分看到了音乐教育在强化人的道德属性和人格完成方面天然而独特的优势,他同时希望《雅》、《颂》之声能够在塑造他提出的“大丈夫”人格理想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再如战国末的荀子。《荀子•乐论》曰:“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他首次对音乐的“愉悦”性质予以确认,并认为音乐的感性性质为人所不能免,由此将音乐的教育价值定位在人的感性方面,并从理论上对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教育价值再次加以强调“: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荀子•乐论》)由此可以看到,我国古代音乐教育,明确地把人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具有强烈的人的德性意识。我国音乐教育对于人的价值的强调,其实践与理论始于西周,于战国末完成,其后两千余年直至清末,该理念一直是被延续和遵从。

(二)以“美育”为内核的近现代音乐教育观念

进入近代,“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也使教育观念发生变化。随着“西学东渐”,西方文化、思想和教育思潮开始在我国传播。至20世纪初,一批仁人志士也开始利用西方知识思考中国问题。“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失败后,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并连载其《新民说》一文。梁氏以“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⑥的思想动机,深入剖析封建文化于中国人国民性建构之种种积弊,大胆提出“新民”概念,并疾呼“新民为今日中国之第一急务”⑦,并看到音乐教育在“国民”(“新民”)塑造中的重要作用。⑧这客观上为后来的“新学”发展做了理论准备和舆论鼓吹。与此同时,留日音乐才俊把目光移到音乐领域。面对新的教育理想和传统音乐教育资源之窘况,匪石1903年发表《中国音乐改良说》,尖锐批评当时中国的“今乐古乐”而主张学习“西乐”,并开出音乐教育改弦更张之药方。⑨继而1904年,曾志忞发表《音乐教育论》。尤值得注意的是,曾志忞比较了中西“音乐”的相关“说法”,在总结西人的音乐“要义”之后,给出一个“音乐”定义:“音乐者,以器为本,以音为用,音器相和,是为神乐。”⑩这是国人首次从学科和知识体系角度对“音乐”含义的阐述。曾志忞对“音乐”的这一定位,最重要的是:明确将音乐的功能从音乐的性质中分离了出去,这对往后音乐教育的性质和方向都有很深影响。与此同时,西方美育理念悄然东来。“美育”推介始作俑者当王国维和蔡元培莫属輯輥訛。1903年,王国维发表《论教育之宗旨》短文,从教育哲学高度指出教育目的之所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他明确提到,人的能力包括“身体”与“精神”两体,而精神又分“知力”“、感情”及“意志”三部分“,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其中,特别点出美育的目的:使人的情感“以达完美之域”,“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只有当“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由此,完整而有效的教育———“使人为完全之人物”才能达到。清王朝覆灭后,历史又翻过一页。蔡元培面对新的社会发展,于1912年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主张。蔡元培受康德哲学两个世界“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划分的影响,认为教育要完成两项任务:面对现实世界,必须实施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以及“公民道德教育”等;而面对精神世界,则必须实施以“美育”和“世界观教育”。蔡元培以“人体”为譬喻:“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利主义者,胃肠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体;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于神经系,而迹象之可求。此即五者不可偏废之理也。“”五育”百分比权重:军国民主义占其十,实利主义占其四十,德育占其二十,美育占其二十五,世界观则占其五。“美育”居其二,可见蔡元培的推重。他与晚清“教育宗旨”相较后,特别指出其独特与重要:“惟世界观及美育,则为彼所不道,而鄙人尤所注重,故特疏通而证明之,以质于当代教育家。”1917年,蔡元培发表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直指“观念世界”的教育。他再次认为“美育”就是发挥古往今来世界上各种艺术在教育上的功能,为全面养成的人服务。于此,“美育”再拾级而上,可见蔡元培所寄予的更高期望。

三、“专业性”音乐教育与“教育”

我国的“专业性”音乐教育后起,以“艺术”教育的名义从西方引进,由此也与西方“艺术音乐”教育模式结下不解之缘。輰訛輥专业音乐学院定位于“艺术”,志在担负“艺术音乐”专门人才的培养,由此而具特别的教育目标和培养模式,这一理路延续至今。然当我们回首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历程时,发现无论是古代音乐教育,还是近代“美育”,其主旨多在强调“育人”功能,强调对人生的积极作用。两相对照,源于西方教育模式的“专业性”音乐教育则有些格格不入。一个显见的问题是:如何理解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和近代“美育”的教育观念?又如何看待当今“专业性”音乐教育强调“音乐的教育”这一倾向?二者是否有契合的可能呢?这涉及对“音乐教育”内涵的理解,也是当今“专业性”音乐教育难以回避的问题。下面分两方面继续讨论。

(一)历史时代与“专业性”音乐教育

今天“,专业性”音乐教育强调“音乐的教育”,有自身理由,也留下时代的影子。当今“专业性”音乐教育,与古代和近代并不完全一样。西周“乐教”,是贵族子弟教育,目的在完成其政治和教养训练,而非今天意义上的“艺术”或为其谋生的演艺性训练。在近代,当“美育”传入我国之时,正值世界范围内民族主义浪潮高涨的关口及我国社会转型并呼唤“国民”教育之时。所谓“国民”,即梁启超所谓之“新民”,或王国维、蔡元培所言之“完全人格”之“完全人物”輱輥訛,它既与有清之“臣民”相对,也同“西人”相对举,内含现代民族国家之国族构想之意涵,与梁任公“新民”之定义大致吻合:既含文化之旧根,又有时代之新貌。輲輥訛由此可见,近代作为基础教育之“美育”,它首先是从普遍性的时代之人的培养出发,而并不针对艺术自身,也不隶属艺术的专门教育。而今天的“专业性”音乐教育,当与我国古代教育和近代“美育”都不同,或许包含了一些新东西,需作具体分析。下面尝试从“工业化”和“专业化”角度来对“专业性”音乐教育特点做些分析与讨论。

1.工业化时代与“专业音乐”教育。20世纪以来,所谓的“专业性”音乐教育出现一些新情况,其中牵涉工业化背景的两个方面:社会分工和知识分类。在社会层面上,这两个方面有其内在一致性,即知识与职业的紧密关系。这意味着,社会分工的背后是职业及其知识属性。当今工业社会,是一种以机械为轴心的社会结构。该结构需满足于机械的运转,高速运转中需要大量的齿轮与螺丝钉,以及被拧在机械操作流程上的“操作者”。在工业社会的强大生产力中,“操作者”及操作能力即是其核心指标之一。音乐这类专门知识也因其相关的社会职业而与工业社会紧紧地勾连在一起。輳訛輥由此,音乐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纯粹艺术,同时也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部分。特别是随着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整个社会文化生态发生变化。工业社会成为了既生产“艺术品”,也生产艺术“产品”的社会,更多的“艺术品”通过“工业产品”形式而流行,其工业化气息日渐浓郁。过去“,产品”主体是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工农业生活必需品,艺术品则多属个体生产,且尚未列入社会化的工业品目录。而如今,随工业化进程的加深,精神类产品的工业化趋势愈益强烈,工业化方式的生产也愈益显著,同时,随着大众化审美需求的递增和艺术重回日常生活空间,艺术与创意越来越超出原来的纯粹精神范畴,而降落到生产与文化消费的行列之中。这一切不仅使艺术与生产的关系发生变化,而且也使艺术自身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机械性的“复制”,随之成为艺术生产的一大特点,导致艺术的形式与内涵之独特价值随之衰减,艺术之精神性因素更是明显弱化。也就是说,如今被生产出来的精神类艺术品已属“产品”,或称“文化产品”,归属在消费范畴而融入物流通道,其生产部门名正言顺成为“文化产业”。这里的变化有两点值得留意:一是“艺术品”也开始遵循“工业产品”的生产逻辑,要求符合生产的秩序并使其批量化,即“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产出”;二是这种产品尤重外在形式,产品价值与其精神含量不成比例反与生产成本紧密相关。作为工业生产的“文化产品”,它自然遵循“商品”推介方式在社会上推介与传播,并通过产品包装原则增加其经济效益。这种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从职业和知识的相关性方面影响到了学校“专业性”音乐教育的模式。尤其是所谓“艺术品”的精神含量锐减,以及“技术”与“精神”评价上的不对称,使“专业性”音乐教育更倾向于看好学生的技术能力与制作能力,而并不看好作为人的精神性存在以及艺术品中的那些人文精神。由此“,专业性”音乐教育在“教育”的两大指标———“知识与技术学习”和“人的培养”上,其砝码偏向了前者。也就是说,那些“技艺与操作性”人才,因其工业文化的社会背景而更易受到社会的追捧,这无形中影响到“专业性”音乐教育对人才规格的认定和对人的完成的关注。

2.艺术与“专业性”音乐教育。艺术除来自外部社会的影响外,内部情况又怎样呢?当今的“专业性”音乐教育,是以“艺术”名义为其定位的。所谓“艺术”,一般指一种价值,涉及无功利审美与精巧形式,“一致强调诸如无动机、无功能或形式高于功能、无利害等属性”輴訛輥。在“艺术”的价值中,“精良的操作”一直是一项最重要的指标。而音乐艺术,本又是一种演艺活动,具有很强操演性,其品质不可能与操演分开,甚至很大程度由操演“技艺”所决定,所以操演性价值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要。因此,“专业性”音乐教育注重“技艺与知识”即为该专业的一大特点。然而“,专业性”音乐教育更本质的一潜在目标却不幸被忽略:即为“艺术音乐”自身和为本专业发展培养“传人”。由此“,专业性”音乐教育最终便会围绕着艺术品的创造(而非学生目的)来制定专业学习目标。“艺术音乐”的生态链是:作品—表演—理论輵訛輥(其中并没有“人”)。音乐教育的主要资源和依据就来自“艺术音乐”自身及其历史。也就是说,在“艺术音乐”中,无论是作品、演奏(唱)还是理论,它产生于自身历史中传承下来的那些东西:作品、表演技艺和理论认识。它并不与被培养者有关,也不直接来源于民间传统,它是与自身相关的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輶輥訛比如声乐艺术(美声唱法),从专业教育角度,它需要德、奥、法等国的艺术歌曲,需要意大利等国的歌剧,需要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等各样的声乐作品,需要欧洲的歌唱技术和音乐理论,也需要整个的欧洲音乐艺术的文化史。这是它真正的文化之根,而不是受教育者,不是中国的陕北民歌、昆曲和四川清音。钢琴艺术也一样,它需要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众多作曲家的钢琴作品,钢琴奏鸣曲、钢琴协奏曲、复调作品和钢琴小品及其相关音乐理论与音乐历史等。这样才能一方面为自己的专业技术定位,另一方面为自己的理论与文化定位,同时还为这种艺术自身的未来提供发展的机会与空间。面对“艺术音乐”的这样一个系统和传统,“专业性”音乐教育必须做出回应,其最好的回应方式即是继承与发展这个自身赖以存在的文化系统,具体说就是必须维护(西方)“艺术音乐”的这个独特“生态链”,其首要任务即是为“艺术”这一核心目标而培养各种生产者:作曲家、演奏(唱)家和理论家。这或许是以“音乐的教育”为目标和策略的“专业性”音乐教育“自身”和“时代”的深层理由。

(二)从教育角度看“专业性”音乐教育

但是,上述理由是否可以成为当今“专业性”音乐教育的充足理由呢?下面从教育角度出发,再予讨论。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是:从教育出发,“专业性”教育与非专业性教育在深层的“育人”问题上是否可以并论?就教育言,只要是教育,无论古今,它基础面是“育”,即内含“人”的教与养。“专业性”音乐教育亦为教育,自然亦有此基本面。既然如此,“专业性”音乐教育中亦当有“通过音乐的教育”便不言而喻了。尽管我们并不否认“专业性”音乐教育中独特的职业性倾向,但如果“专业”教育仅存狭隘的职业性那就有缺憾了。当然,因其特殊性“,专业性”音乐教育可以有两个目标:一、专业的目标,即以“艺术”为“专业”的自身建设与发展目标;二、教育的目标,即人的发展与完善目标。这里“物”(技艺与作品等)的指标与“人”(人格与精神)的指标,可以也应该在教育的终极目标上实现其一统。

1.教育:以“人”为目的。在“人”存在意义上,归根结底“,人”是目的,其他都是手段,教育也是手段。如果“人”是目的,那么教育本身就有一个如何使人成为“人”的具体目标,专业教育亦然。我国古代,古人将音乐视为人成长道路的必然路径。《论语》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德”和“艺”两个方面,教育强调“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礼记•乐记》)所以,周代的乐师对优秀人才的判定拥有发言权。(《礼记•王制》云:“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至于教育的目标,古代之经典《礼记》有明确规定,并以“三纲领”与“八条目”形式对“大学之道”作了精辟阐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同时亦谈及目标、手段与过程之关系。《礼记•大学》篇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第一段三条纲领讲教育目标,定位于价值层面,指向人文性质。“明明德”,郑玄注“谓显明其至徳也”“;在亲民”,朱熹以为“亲”应作“新”解,即“新民”,教育使人成为德性意义上的“新人”;而“在止于至善”,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接着,《大学》篇又用一实例为此作了注解:“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对古人来说,仁、敬、孝、慈、信,就是“人性”在人伦关系上的反映,也即教育终极目标“至善”的具体化。很明显,“至善”不是“工具性”,而是“人文性”的。“大学”,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此!第二段解释达到教育目标的手段、过程及其与目标的内在关系。教育过程共“八个”阶段(即所谓“八条目”),分三大过程。第一、第二阶段“格物”、“致知”,为教育之一程。“格”,古训“度也”、“量也”、“正也”等;“格物”,即达至外界,人与物交通,推究事物之理。“致知”“:致”,古训“至也”、“到也”。只有通过“格物”,即推究、认识外物,人才能感知外部世界并获得知识,即今天所谓的“学习”。第三、第四、第五阶段“诚意”“、正心”“、修身”,为教育之二程。至此,教育内转,指向学习者内心,亦即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经前一程学习而具有知识和判断力后,转而运用这些知识和判断力去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里的重大提示是: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并非仅仅是认识和改造外部的自然世界,而必须去完成人对自身的剖析与把握。“诚意”是端正态度,“正心”是剔除杂念,“修身”是从“肉体”到“精神”的境界提升,即解决如何面对个人的意识、思想与欲望等问题。通过对内心的省察与拷问,使其对自己有更深的了解,有更高的觉悟与境界,并使其能与自己内心和谐相处。第六、第七、第八阶段“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教育之三程。将自己的学习、知识与境界推己及人,从家庭、到侯国、天下,逐步外推。此时,在上一程中解决了“人心”、个人内部世界的问题后,再来解决外部社会的问题,从而实现了教育价值与社会理想的融合与统一。由于此时已能“明理”,内心也已“澄明”,有了一颗“道德心”,即能进一步明了自己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故便可将个人的“至善”外推而用于从“齐家”到“平天下”的社会行为之中。此即所谓“内圣外王”之过程,这即教育的真正成功。其成功之处在于:人既有了“至善”的目标,同时亦有了觉悟与境界。有了它,教育与人生和社会就可以统一起来,从而使教育通过人最终影响社会。我国传统教育内涵甚为丰厚,至少给我们提供三点启示:其一,教育是一极为漫长的过程,各个阶段都有具体目标,并终其一生,可说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其二,教育具有多重内涵,有知识学习的目标,有端正自己情感和行为的目标,还有淬炼自己意志的目标,是知、情、意的一致。其三,教育是外在知识、内在修养和社会服务三者的统一。教育以“止于至善”为目标,充满责任,个人不仅有学习的道德责任,也有修身的道德责任,还有对待家庭的道德责任,往后还有社会实践中的道德责任,随着年龄增长,道德意志随之增长,并将“天下为己任”的道德目标贯穿于一生之中。輷訛輥《大学》清晰地表达了教育内涵的多样性目标,除知识性目标外,还有道德性目标和社会性目标。反观今天我国的“教育”,重点只在知识性目标,即只是停留在古代教育“八阶段”中“格物”、“致知”的前教育阶段,还是一个尚未完成的教育。輮訛輦由此看“专业性”音乐教育中的“音乐的教育”目标,也可知它其实只是教育的初级目标(知识与技艺)。如果教育只针对“专业技能与知识”,而没有完成以“人”为目的的教育,在我国古人看来,就是不完整的、尚未完成的教育。由此可见“,专业性”音乐教育,同样需要有“人”的教育的内容,“至善”的终极目标。这是《大学》给我们讲明的道理。

音乐教育专业范文篇9

关键词:专业音乐教育民间音乐传承与超越

90年代以后,文化艺术进入多元时代,特别是流行音乐的盛行,改变了原有的社会音乐结构布局。民族声乐一方面吸收西洋声乐技巧,同时为了使民族歌唱更贴近生活,声乐教育就出现了民族、美声、流行杂糅,既有“三不像”的挑战:民间音乐意识匮乏的民族声乐教育,弃“民”仿“西”合“流”。

缺失了声乐基础教育——传统民间音乐,学生接受的音乐形式越发单一,知识面越来越窄。他们没有条件接触、学习多民族、多风格、多唱法的民间音乐。知识的匮乏,严重地影响了他们对于歌唱艺术的判断和辨别,大多数民族声乐的学生,自然就以舞台上成名的同类演员为模仿对象,演唱风格和技巧便朝着趋同方向发展。因此,民间音乐正在具有文化工业特征的民族声乐教育中走向消亡。这不是危言耸听,目前,音乐院校的民族声乐教育现状就是如此。

一、我国专业声乐教育的历史及现状

翻翻《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现代教育是在中西文化交融与碰撞中曲折前进的。为了救亡图存,富国强民,洋务派推行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使“西学东渐”催生了受西方国民教育思潮影响的我国音乐基础教育的萌芽。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认识到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积极提倡在学校开设唱歌课,向大众传播具有新内容的乐歌并动手写作新歌歌词。一些留学日本的学子如沈心工,在1903年回国后就着手在上海等地中小学创设唱歌课和编写学校校歌。“庚子事变”(1901年)后,清政府迫于政治形式的压力被迫采用维新派“废科举,兴学堂”的改良措施以挽救危机,使得乐歌为主的新制音乐教育从群众自发的行动中解脱出来,形成一种新的制度,后人把这段时期的乐歌统称为“学堂乐歌”。“学堂乐歌”乐歌的曲谱来源于欧美各国歌曲和器乐曲,其特点大致有选曲填词、文白兼用、以西洋模式为主的音乐风格。因此有专家称其为“异质文化”,它实质上充当了中国音乐基础教育的“催生剂”。1927年,萧友梅博士在蔡元培先生的支持下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上海国立音乐院(后改称国立音专),从而掀开了中国音乐教育新的一页。但即便如此,国立音乐院的音乐教育“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循规蹈矩,走了一条不折不扣的西方专业音乐教育之路”[1]。

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就艺术领域而言,按照殖民时期音乐教育的观点:“只有欧洲的音乐才是先进的,因此只有欧洲音乐才是唯一值得学习的。”为了顺应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急于走上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中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们选择了西方的教育模式。时至今日,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已经发展到拥有9所专业音乐学院,三百多所音乐二级院(系)和无数所为达到综合院校标准而正在建立音乐系的综合大学这一欣欣向荣的局面。然而,在这欣欣向荣的背后,衍生出一连串的问题:欧洲音乐中心论、西方音乐模式盛行各大院校、中国音乐落后论等等。同时,中国大量的民间音乐和许多具有地方色彩的少数民族音乐游走在教学大纲之外。于是在音乐教学中出现了中国的古琴谱被翻译成五线谱拿来教学的现象;于是出现了学院里学生不认识甚至没有见过公尺谱、减字谱的怪异现象。于是张震涛在他出版的学位论文“前言”中写道:“在农民乐师的眼里,我们是城市里专业的音乐家,是从国家的最高学府走出来,座在国家最高研究机构中的专业研究人员,而我们却不识谱(公尺谱)”;“20世纪对传统文化教育事务的现代教育体制中培养出来的学子的知识结构,大概基本如此:不懂传统音乐,却浅薄地认为它落后。”

我国专业音乐教育通过专业音乐学院、二级音乐院(系)培养出大量的学子,他(她)们毕业时被分配到全国各地,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地把欧洲音乐教学体系层层渗透到全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之中,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不言而喻。“西学东渐”的影响是通过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产生的,并由此构成了我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主流,而在广大的农村,在那些“未经学校音乐教育系统训练过的农民乐师”那里,在大量民间的文艺演出团体中,他们依然秉守着传统,传承着中国的传统音乐。

二、有关我国的民间声乐

由于中国的民间音乐及其理论较多是靠口头形式创造、使用和沿袭下来的,因此民间音乐传承主要是指“口传心授”。“口传”即口对口的教习或说是面授机宜。“心授”就是心领神会,是传授用书面语言难以表达的音乐的神韵。

关于“口传心授”的妙处,中国民间音乐“活态”传承的意义在我国特有的记谱方式上也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来。由于“口传心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即兴性,形成了我国独特的记谱方式。我国从古至今用来记录和传承音乐的乐谱种类繁多,如宫廷雅乐所用律吕谱、工商谱,古琴文字谱、减字谱,宋瑟谱、埙谱、工尺谱、二四谱、三弦谱等,其中使用最多应用最广的是工尺谱。工尺谱是采用汉文字记谱的乐谱谱系,它采用文字记录音乐的符号,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工尺谱的最大特征就是只记录音乐旋律的框架和骨干音,对于那些细微的变化和装饰音则忽略不记,乐谱在音乐传承的过程中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而音乐真正的精华和意义却蕴含在传授者那里”[2],因此说东方文化是富有弹性而不确定的,即所谓的“音无定高,时无定值”,它注重的是过程(西方音乐注重的是结果)比如中国古琴演奏中表现出的音与音之间细微的音色控制,在中国戏曲中“行腔”、“拖腔”中的不断变化等。

总之,民间音乐传承是民众自发的自我传承,由于缺少自主意识,这种自发性没有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的认同,造成了“失语”的境地。但是,由于这种自发性,使民间音乐传承与学校统一教学模式的专业音乐教育相比更加有利于维护区域文化的特征和各种流派的保存。民间音乐文化是民族本质最完美的音乐表现,它不仅具有民间意义,更是具有民族意义,在这一点上,民间音乐的传承具有深刻的意义。

三、对“中西关系”的再认识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非常重视,为繁荣新中国的文化艺术,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如,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倡导艺术家重视民间音乐,“走入民间”与群众打成一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艺术多形式、多风格、多流派的自由发展;以及音乐艺术要“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思想观念等等,为新中国文艺指明了方向,极大地调动了艺术家的积极性,投身于群众生活。正是由于这些方针、政策的指导,五六十年代,才有了以民间音乐为教育基础,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教育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教育体制的改变,文艺教育政策虽然也提倡学习传统民间音乐,但力度较弱。教育者也放松了对民间音乐的学习,师生们到民间越来越少,具有民间音乐歌唱能力的老师越来越少,传授的原生民间音乐则更少。传统民间歌唱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缺失了应有的地位。因而,民间音乐的传承链在民族声乐教育中,出现某些环节的断裂也是历史的必然。

大众媒体在实现信息功能之余,始终引领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类型和文化风格。特别是电子媒介,对社会整体文化环境的影响力一直处在强势地位。建国17年,整体环境的文化需求,促使了民族声乐的健康发展。当时的强势媒体——广播,播放民间音乐的比例占全部文艺节目时间段的1/2;另一重要媒体——电影,有大量改编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如《刘三姐》《阿诗玛》《冰山上的来客》等电影音乐;还有全国性的民间汇演,也通过广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整个社会都在极力弘扬民族民间音乐。学校教育不甘示弱,积极投身到学习、传播民间音乐的洪流中,不断汲取养分。无论专业歌唱还是音乐创作,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

80年代以后,强势媒体对民间音乐的传播经历了一个渐变过程。初期,是民间音乐的恢复期,民间音乐在传播媒体中占相当比例,学校的民间音乐教育也倍受重视。80年代初,武汉音乐学院恢复了民族声乐教育专业,师生们又开始了因停滞十几年后的民间音乐采集和学习。

而到了90年代,随着大众传媒的无边渗透,电视、电影、网络和MTV,使当代社会正在成为一个视觉文化或者说影像文化社会。工业时代的大众传媒成功地传播了固定化、标准化了的思想和情感模式。就音乐而言,大家虽然彼此之间毫无联系,但对千篇一律模式化音乐的喜好,不分彼此。

四、有关解决学校专业音乐教育中民间音乐传承问题

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具有主体性、基础性和开放性。民族音乐文化在具有自身根本特征的基础上,是一个传承与发展相结合的概念(既包含古代又包含近代和现代以及未来的发展)。学校音乐教育,在时展的高度上,应将民族音乐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引进到音乐教育中,并将其作为音乐教育最重要的基础——即在早期教育中,它是音乐教育的主体,在随后发展教育中它是音乐教育的基础,让每一个学生从小浸润在民族音乐的母语环境中,并以开放的心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多元音乐文化。

音乐教育专业范文篇10

随着钢琴学习的生源规模不断增加,学生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校学习之前就有较好的钢琴基础,对于音乐的领悟力也较强,这样就可以扩充练习曲目的范围、种类以及难度。而有的学生基本功不扎实,音乐表现力也欠佳,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有充足的耐心,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相应的课程,进度,不仅要夯实基本功,而且要不断提高表演水平提升感染力。

二.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和强化

尤其对于初学者要打好基础,牢记理论原理,以及各种指法要求,触键盘、手指下键的要求等等。要坚持长期训练夯实基础,帮助学生在初始阶段提升兴趣、培养意志力、提升音乐素养,达到训练应有的效果。弹奏技巧也是重要的练习项目,通过加强技术训练能够使学生掌握更纯熟的演奏技法,学习表演技巧,逐步认识旋律、和声、织体三者的关系。以提升乐感为基础,积累演奏经验,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科学性

要求学生认真记录课堂笔记,更好的跟进每堂课程的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为学生渗透课程要旨。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觉形成独立思维,挖掘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提高演奏速度和准确性,逐步提升对作品的熟练程度。其次,教师应将自己的演奏经验有条理化的提高到理论认识的高度,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对比教学等方式,多渠道,多角度的对学生进行渗透,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增加音乐作品鉴赏课程,钢琴文化介绍,组织参加音乐会等形式,丰富学生的艺术素养,开阔眼界,拓展知识面。学生应该熟知更多的钢琴艺术,全面的了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钢琴文献,通过阅读不同风格的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使他们具备较高的音乐欣赏水平。

四.构建完善的评价和测试制度

科学良好的评价制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使学生的学习得到肯定,从而更有信心的学习。尽可能的多鼓励、挖掘学生的潜能和长处,减少心理负担,使之成为一种学习的动力。将每次的评价和测试成绩有效的保留,定期进行分析对比,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走向,及时发现进步并予以肯定,而对于产生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和纠正。使学生更好的认清自己的不足和优势,能够进行自我指导和锻炼也让教师更有针对性的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定期进行测试,并将结果进行保存并定期进行研究,发现教学内容的遗漏,完善教学方式,明晰每个学生现阶段的问题,可以有的放矢,明确下一阶段的教学方向,提高教学成效,也能有效节约资源和成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完善教学设施

长期以来,音乐教育课程一直存在着教师无教材,没有内容规划,无大纲指引,较为松散随意。教师应该制作教学教案,按照计划进行规划安排,按照统一标准,规范课程记录,避免个别课程的随意性导致最终整个教学进程的打乱,提高教学效率。因此需要统一教学教材,加强与艺术团、歌舞团等专业机构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也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技术纯熟的,优秀的表演者,邀请演奏家进行讲座或者交流会,丰富学生的课业生活。在进行钢琴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接触到其他乐器,为了使学生熟悉伴奏,学会乐曲的融合要开始其他介绍伴奏乐器的课程等等,帮助学生丰富创作灵感,更加全面的学习钢琴。

六.创新教学理论学习国外经验

学习借鉴域外的教学方法是提高高师音乐教育成果的一种途径,在针对我国学生的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学习国外的先进理论和已经较为成熟的教育管理制度、高效的教学方法等等,都是推动教学理论创新和完善教学模式的途径。在课程当中,教师也可以涉猎和尝试国外的教育方式,定期让学生进行反馈,了解学习进展,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七.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