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语言十篇

时间:2023-03-31 09:01:58

动物的语言

动物的语言篇1

动物界的发音方式多种多样。青蛙在鸣叫时,两颊鼓起浑圆而明亮的气泡,犹如两个小皮球,随着口腔呼吸气流的缓急一胀一缩。原来青蛙除了有两条声带之外,在咽部喉头两侧还各生有一个共鸣器官,这就是可伸缩的鸣囊。鸣囊内可进入空气,声带振动发音时,在呼吸气流的作用下,两边的鸣囊会同时发生共鸣,因此青蛙的声音才特别宏亮。

蝉有一套与众不同的发声系统,它的鸣音不是从口腔发出,而是由肚皮发出。雄蝉腹部两侧有一块圆形似鼓面的发音膜,在肌肉的收缩作用下振动发音,再经过腹部的特殊扩音系统使音量放大。由于音膜振动频率的变化会受肌肉收缩松紧度的影响,因而蝉的声音就会时高时低。蜜蜂、蚊子等“嗡嗡”的鸣音是由翅膀的摩擦振动产生的。科学研究人员记录下了它们的鸣音振动频率,昆虫的膜状翅膀每秒大约振动16次到2万次,其中蚊子每秒振动160到500次,蜜蜂一般每秒振动440次。每秒间振动次数越多,声音就越尖利;每秒振动次数越少,声音就越轻柔。

动物的语言在表达七情六欲时也别具一格。雄海豹用大声咆哮来展示它保卫家园的不屈意志,松鼠以嘶嘶声和颤鸣来宣布它们的领土占有权,至于犬吠马嘶、狼嚎虎啸、狮吼猿啼等,也都有着动物群体间内在的情感交流。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在动物世界里,不仅异类不能为伍,即使同类也往往难以和平共处。

如果仅就音色、音质的优美而论,在庞大的动物圈中恐怕是唯鸟独尊了。

鸟类能歌善舞,婉转悠扬的鸣叫历来是音乐家和民间艺人创作的素材。像幽雅深沉的《空山鸟语》、活泼轻快的《云雀》,都是模仿和美化鸟类鸣叫的佳作,中国民间唢呐曲《百鸟朝凤》更是一首生动形象的百鸟大合唱。生活在我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至今仍流传着各种各样的羽饰鸟舞,如傣族的孔雀舞、白族的白鹤舞、纳西族的云雀舞、藏族的金雀舞等。

鹦鹉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鸟。鹦鹉的本领就是学舌,其嗓音甜润,将嬉笑怒骂皆模仿得惟妙惟肖。鹦鹉虽缺少思维能力,但素有模仿的天性,能够不厌其烦地重复主人爱听的话语和歌声,并对主人一往情深。痴情的鹦鹉也是忠贞不二的,一旦主人死去便不食不啼,直至一命呜呼。

还有一种鸟,人称“动物界的歌王”,它就是反舌鸟。反舌鸟具备惊人的音乐天赋,能在短短几个月里学会180多首曲子。在季节,雄反舌鸟能唱出400多首不同的情歌来吸引配偶。雌反舌鸟被恭维得芳心大开时,便会毫不犹豫地投入雄反舌鸟的怀抱。反舌鸟记忆力超强,有些曲子过耳不忘,今年唱过的曲子,明年仍能唱得丝毫不差。更为神奇的是,反舌鸟发出的模仿声与被模仿声在频率和节拍上不差毫厘,简直吻合得天衣无缝。反舌鸟不仅能如录音机般模仿其他鸟儿的鸣叫声,还能逼真地模仿凄厉的警笛声、青蛙的呱呱声、松鼠的嘶嘶声、闹钟的急促铃声、生锈铁门的嘎吱声等。在美国迈阿密,反舌鸟常在凌晨三四点飞到住家窗口,恶作剧般地发出一串清脆急促的闹铃声,惊醒上班族的一场好梦。人们大多都以为到了起床时间,匆忙穿衣戴帽,不想却是上了反舌鸟的大当。

动物的语言篇2

关键词:动物词语; 语义表达; 英汉对比

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格言等词语,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对动物的认识,体现人们对动物大致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因而这些语言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以中华民族传统的的十二生肖动物为切入点,通过查阅词典、文献资料等,搜集整理了大量含有动物名称的相关词语,在进一步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探讨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各种意义,进而挖掘它们隐含的文化内涵。

一、动物词语的语义基础

之所以在汉语和英语中人们借助动物构成各种语言形式,表达丰富的语言意义,是和其生活地域、生活习性、人与自然关系、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有关联,有着深厚的语义形成基础。

(一)根据形体、生活习性特征表达的语义

英汉语言都有根据动物的形体生理特点及生活习性所形成的词语。它们形象逼真地反映了这些动物的生活规律,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从而引申出一定的语言意义,例如,蛇(snake)是一种爬行动物,体形柔软易弯曲,在行走时,蜿蜒曲折前行,因而英汉语言中都有“蛇行(snake its way through)”。另外蛇能分泌毒液,隐匿于草丛中,因而有“阴险、狠毒”的联想意义,英语中有“a snake in the grass”,比喻伪装成朋友的阴险之人。又如,鸡(cock)的生活习性之一是清早鸣叫,因而汉语中有“闻鸡起舞、雄鸡一唱天下白”等词语,英语中有“cock-crow(黎明)”等词语。[1]260根据“蜜蜂(bee)”、“猪(pig)”、“猴(monkey)”等的生活规律和生理特点,英汉语言中都有“忙碌”、“懒惰”、“精明、淘气”等语义。

(二)根据人们对待动物的情感态度所表达的语义

现实生活中,人们和各种动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人们对动物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进而影响到这些动物词语的褒贬意义,赋予语言以丰富的感情色彩。

对待某些动物,由于各民族呈现大致相同或完全相同的态度,体现在这些词语上,它们表达相同的语言意义。例如,英汉民族都把“羊(sheep)”看成一种善良、温顺、柔弱的动物,因而在其意义表达中包含了相同的情感态度。汉语中有“像小绵羊一样温和、乖巧”,英语中有“as gentle as a lamb / as meek as a sheep”。“猪(pig)”的生活习性、环境决定了中西文化中都认为猪是懒惰、肮脏的动物,因而有关猪的词语都含有贬义的感情色彩。

对待另外一些动物,不同民族由于其生活习惯、民族心理、意识形态及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表现在这些词语上,它们呈现不同的、个性化的褒贬语义。例如在对待“鸡(chick)”、“鱼(fish)”、“蝙蝠(bat)”等词语方面,由于这些动物名称发音同“吉(luck)”、“余(abundance)”、“福(happiness)”,因而深受中国人的青睐,被赋予褒义色彩。[2]33-36而在英语民族中则无此谐音,这些词语的褒贬色彩便产生分化,英语语言中此类词语多含贬义,例如“chick-hearted(怯懦、胆小)”、“fishwife(泼妇)”等。“龙(dragon)”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传承。在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中,“龙”是帝王、权力、富贵的象征,因而汉语中有关“龙”的词语都被赋予积极的含义。如:“潜龙”、“卧龙”、“龙凤呈祥”、“卧虎藏龙”、“望子成龙”等,中国人常以龙的传人、巨龙自称。而英语中“龙”则是贬义,象征魔鬼、邪恶。所以西方人在看到中国人如此钟爱雕刻有龙的东西时会表示诧异。在对待“狗(dog)”的情感上,中国人多持消极态度,含有“狗”的词语几乎都含贬义色彩,如:“走狗、落水狗、癞皮狗、狗头军师、狗仗人势、狗彘不若、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等。[3]391而西方文化中,狗是人们的宠物,人们对狗充满了爱怜、褒扬之词,如:“a lucky dog(幸运的人)”、“a clever dog(聪明的人)”、“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爱吾及犬)”。[4]269-271

二、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对等性特点

对等性是指英汉语言在表达某一语义时,词语中所涉及动物名称的一致性或相同性,其语言中使用的动物名称所代表和体现的相同或相近的比喻、联想意义和文化特征。

(一)英汉语言中有关动物词语的语义完全对等性

不同国家和民族,虽然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但由于某些动物的共同体形特征、生活特征或行为习性,人们在表达某一语义时,两种语言会借用同一动物名称。英汉语言中的确存在这些在语义表达和文化内涵上具有对等性的动物词语,他们有着同样的比喻、象征和联想意义。

1.利用动物形体特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例如,根据蛇的体形及运动特点,英汉语言中都用“蛇”表示一种行进路线和行进方式,“蛇行”和“snake its way through /across(蜿蜒斗折,沿曲折道路行进)”。又如“as slippery as an eel(像泥鳅一样圆滑)”。[5]293-295

2.由于语言翻译、词语借用和文化交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例如,汉语中有“纸老虎”之说,英语中有“a paper tiger”。英语中有“a bird’s view”,汉语中就出现了“鸟瞰”一词。又例如:“a dark horse(黑马)”,“an ugly duck(丑小鸭)”,“bull market(牛市)”等。[1]107

3.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猴、蛇、狐狸、狼”等动物都有相同的态度,因而他们在两种语言中表达着大致相同的意义。例如,英语中可以用“horse”指各类人,“a dark horse(黑马)”,“a willing horse(积极工作的人)”,“a Trojan horse(潜伏在内部的敌人)”。汉语中有“犬马、驽马、响马、马贼、探马、马前卒、老马识途”等。汉语中有狡猾的狐狸,英语里有“a sly/ crafty fox”,“as cunning as a fox”等。又例如:“a fish in troubled water(浑水摸鱼)”,“as timid as a mouse(胆小如鼠)”,“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碌)”[6]161-162,“as strong as a horse(人强马壮)”,“wolf down(狼吞虎咽)”,“a case of dog eat dog(狗咬狗)”等。此类例子都体现了两种语言在借用动物名称表达语义的完全对等性。

(二)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部分对等性

所谓动物词语的语义表达部分对等性,是指在表达同一语义时,不同语言在使用动物名称会不尽相同。一种语言中有关动物的习俗语、成语、谚语表达相同语义时,在另一种语言里会变为借用其他动物名称的词语。但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语义都借助了动物名称,因而在表达形式上是部分对等的。

英语中“owl”是智慧、庄严的象征,例“as wise as an owl”(猴精)。而汉语里它是不祥之鸟,倒霉、厄运的象征,汉语用“猴”象征聪明、机灵。“bat”在英语里具有消极否定意义,象征盲目,丑陋、罪恶和吸血鬼,例“as blind as a bat”。[1]207-217而汉语里“蝙蝠”具有褒义色彩,象征幸福、好运、富裕,因为它和“福”谐音。又例如下列词语里,表达同一意义英汉语言里分别使用不同的动物名称。

Lead a dog’s life——过着牛马般的生活

have /hold a wolf by the ears——骑虎难下

a fly in the ointment——一只老鼠害了一锅汤

ike acat on hot bricks——热锅上的蚂蚁

like a drowned rat——落汤鸡

beat the dog before the lion——杀鸡儆猴

donkey’s years——猴年马月[8](57-59)

牛饮——drink like a fish

吹牛——talk horse

害群之马——black sheep

对牛弹琴——cast/ throw pearl before swine

一丘之貉——birds of the same feather

(三)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非对等性

一种语言中有关动物的习俗语、成语、谚语表达某一语义时,在另一种语言里这些动物名称则完全消失,不借助任何动物名称。反映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语义时,选择词语的不同,即语义表达的非对等性。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某些动物词语在另一种语言里根本找不到对应的动物名称去表达,这些词语不能盲目的直译和套用。例如,汉语里“白象”是一种电子产品,由于“white elephant”在英语里意为“累赘,昂贵而无用的东西”,所以不可译为“white elephant”。汉语里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英语里不能用具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例如:

拍马屁——lick sb’s boots

蜻蜓点水——scratch the surface

黔驴技穷——at one’s wit’s / at the end of one’s rope

马到成功——immediate success upon arrival

英语里也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在汉语中不能用具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例如: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

a dog in the manger——占着茅坑不拉屎

a cat-and-dog life——经常吵架的生活

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

money will make the mare to go——有钱能使鬼推磨

三、动物词语体现的文化特征

本研究中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动物鼠、牛、虎、兔、蛇、龙、马、羊、猴、鸡、狗、猪以及猫、狼、狮子、鱼、蜜蜂、鸟、蝙蝠等31种动物形成的各种词语,包括成语、习俗语、俚语、格言。就英汉语言中这些动物所代表的语义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通过对这些词语的比喻、联想、象征意义的探讨,挖掘了它们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这些有关动物的词语中,中国文化侧重品德和人格意义,注重他们的内在特征,而西方文化侧重外在形象和体征意义,注重他们的外在特征,因而产生了这些词语文化方面的差别。通过以上研究,有助于更深刻的了解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这些动物代表的形象及比喻和象征意义的差异,找到产生这些语言差异的文化根源,避免语言交流的障碍和误解。

参考文献:

[1]HORNBY AS.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 陈美芳.英汉词文化差异对比分析[J].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5(1):33-37.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4] 张廷芳.狗年话狗[M]//教育与文化发展新论.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 GU YUEGUO.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动物的语言篇3

用矢量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

我们在研究自然现象的规律时,除了使用日常语言(自然语言)外,还要使用科学语言。这是因为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虽然丰富多彩、能生动地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具有许多复杂的功能,但这种语言有时多义、语法复杂,不能引起无歧义的唯一理解,因不利于科学研究。我国古代数学曾在世界上处于先进行列,后来落后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创造出一套合理的、统一的符号体系(数学语言),不能将问题形式化、普遍化。我们应该重视科学语言的学习和使用。

科学语言包括科学术语、符号、公式和图表,具有含义精确、形式简洁的特点。在科学技术的许多部门都有广泛应用的矢量语言,具有这些特点。在质点运动学中,我们用矢量表述物理量的定义和物理量间的关系,具有内容准确、形式简洁、不依赖于坐标系择的优点,这当然给我们研究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带来很大方便。高中物理教师应该理解质点运动方程的矢量表述形式,熟悉由具体问题的分析得到矢量方程以及选取适当的坐标系变为相应的标量方程求解的方法.本书对一些问题的分析求解就采用这种方法。

创造矢量语言不容易,学习、掌握矢量工具也有困难,对第一次接触矢量的高中学生就更困难。初学者很不习惯这种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且遵从特殊运算法则的矢量,对矢量合成、分解的许多不同于标量的特点(平行四边形定则)感到奇怪、不好理解,这是自然的.教师应根据自己对矢量的理解、教学实践和学生实际情况想法逐步解决。

没有必要对初学者给出矢量的严格定义,因为这是困难的。说“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叫矢量”,这不是矢量的定义,电流强度也有大小、方向但不是矢量。说“有大小、方向且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的量叫矢量”也不是矢量的严格定义。对初等物理,懂得用一定指向的线段表示矢量(矢量的几何表示),理解矢量的合成、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矢量的结合规则),知道矢量可用3个分量表示(矢量的解析表示)已足够用了。矢量的严格定义要考虑用矢量表述物理规律时,对同一参考系中的不同坐标系具有相同的矢量形式这一特性。一般说,矢量是用变换关系来定义的。(参看朱照宣等编《理论力学》上册P.201、下册P.194)

动物的语言篇4

[关键词]客家方言;动物;古语词;本字;考辨

[作者简介]温美姬(1973―),女,广东梅州嘉应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广东梅州 514015)

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客家方言词汇的调查与研究”(06GJ―06)的阶段性成果。

客家方言有许多古语词,前贤时彦对此已做了很多考释工作。但其中有些古语词,各家考证不一,或还有可商榷之处。本文从客家方言代表梅县方言出发,对客家方言中六个与动物有关的古语词,从音义角度结合古代文献辨析其本字,以更清楚地认识客家方言古语词的面貌。用国际音标标音,标调采用调类标调法,数字1~8分别表示阴平、阳平……阴入、阳入。

一、N[phi1]

梅县方言称臭虫为“干phi1”。此词《客赣方言调查报告》[1](P253,P491)(以下简称《客赣报告》)记音为“pi44”,《梅县方言词典》[2](P192)(以下简称《梅县词典》)和《客家话北方话对照辞典》[3](P218)(以下简称《对照辞典》)等音均记为“phi1”。经核对调查,音为“phi1”。

关于此词本字,有人认为是“蜱”或“蜚”,练春招[4](P259)已经分析此二字指螳螂、蝗虫一类的小昆虫,不是本字,而认为本字为“”;《客家话通用词典》[5](P268)(以下简称《通用词典》)则又认为是“N”。

今按:“”,《说文》虫部:“啮牛虫也。”王筠句读:“《玉篇》:‘牛虱也。’元应曰:‘公牛、马、鸡、狗皆有也。’”《广韵》“边兮切”,平声齐韵帮母。帮母为不送气,不合梅县方言送气音,且意义“牛虱”也不合“臭虫”义。据《汉语大词典》[6](8卷P1339)“臭虫”词条得知,因臭虫是不可能长在动物身上,一般是藏在床、墙、家具等缝隙里,故臭虫又名“床虱”、“壁虱”。

“N”,《广韵》“符非切”,平声微韵奉母。它有“床虱”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猎犬》:“室中N虫蚊蚤甚多,竟夜不成寝。”吕湛恩注:“[虫]即臭虫也。”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戴监生》:“譬夫逆旅N虫,但夜出偷啮臭脚汉。”梅县方言合“符非切”,古平声有部分全浊声母梅县方言今读阴平,如:疲裴(并母phi44)、渠(第三人称代词,古群母khi44) 、痕(匣母hen44)、奚(匣母hi44)、疵(从母)雏(崇母tsh 44)等(转引自《梅县词典》[2](P18)),“N”也属此例。故“N”字当确。

附带一提,《尔雅》郭璞注中也提到“N”为“臭虫”,但此“臭虫”并非今之臭虫。《尔雅•释虫》:“蜚,vN。”郭璞注曰:“N即负盘,臭虫。”郝懿行义疏曰:“N,庐N也。《广雅》云:‘ ,N也。’”王念孙疏证《广雅》云:“《本草》谓之‘蜚蠊’。”《本草纲目•虫三•蜚蠊》:“蜚蠊、行夜、螽三种,西南夷皆食之,混呼为负盘。”据清代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八曰:“夏夜,每有虫行几案间,亦能飞,人习见之,不为异,呼其名,如曰章郎……《本草》苏恭注云:此虫味辛辣而臭,汉中人食之,言下气,名曰石姜,一名卢N,一名负盘。然则此虫,即《尔雅》:‘蜚,vN’矣。郭璞注曰:‘即负盘,臭虫。’”由上可知此“N”即“庐N”、“蜚蠊”、“负盘”,即今之蟑螂,即郭璞注“N”为“臭虫”,非今之臭虫,而是蟑螂。

二、虮[khi2]

梅县方言称蚂蝗为“湖khi2”。“khi2”学界一般认为本字为“蜞”,如《梅县词典》[2](P26)、《客赣报告》[1](P491)等。

今按:“蜞”,《集韵》平声之韵渠之切:“虫名,水蛭也。”群母。明•顾起元《客座赘语•纪虫》:“(虫)在水中者曰蜞,又曰蛭,俗曰马蝗。”可见,“蜞”音义可合。

但我们发现“蜞”音义固合,但属后起字,更早的字是“虮”。宋•罗愿《尔雅翼》卷三十“蛭”:“水中虫,入人肉者为蛭。《尔雅》:‘一名虮。’其读如祈。今人呼水蛭大者长尺呼马蛭,亦呼为马蜞,蜞即古语虮也。”《尔雅•释鱼》:“蛭,虮。”郭璞注:“今江东呼水中蛭虫入人肉者为虮。”《广韵》平声微韵渠希切:“虮,《尔雅》云:‘蛭,虮。’又居岂切。”可见,宋时的“蜞”源于更古的古方言词“虮”。“虮”有两读:“渠希切”(群母)和“居岂切”(见母)。有可能至宋时由于语音发生了变化,“渠希切”和字形“虮”或者说是和声符“几”已不相符,于是另造“蜞”字记录此词。

三、鲮鲤(陵鲤)[lien2 li1]

梅县方言谓穿山甲为“lien2 li1”。此词《梅县词典》[2](P182)写作“狸”。罗云《客方言•释虫鱼》[7](P304)则考为“鲮鲤”,《对照辞典》[3] (p215)承之,练春招[8]亦同。

今按:“ ”不见于辞书,可能为方言自造字。为“鲮鲤”是。古代“鲮鲤”即指穿山甲。《楚辞•天问》“鲮鱼何所”,汉•王逸注:“鲮鱼,鲤也。一云,鲮鱼,鲮鲤也,有四足,出南方。”东汉•扬孚《异物志》曰:“鲮鲤吐舌,蚁附之,因吞之。又开鳞甲,使蚁入其中,乃奋迅则舐取之……”北齐•魏收《魏书•高佑传》:“高宗末,兖州东郡吏获一异兽,献之京师,时人咸无识者。诏以问佑,佑曰:‘此是三吴所出,厥名鲮鲤,余域率无。’”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三:“鲮鲤,似鲤有四足,能陆能水,其鳞坚利如铁,黑色,绝有气力,能穿山而行。一名穿山甲,盖陆之鱼也。”鲮鲤又名龙鲤、石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一•鲮鲤》:“其形肖鲤,穴陵而居,故曰鲮鲤,而俗称为穿山甲。郭璞赋谓之龙鲤。《临海水土记》云:‘尾刺如三角菱,故谓石鲮。’”字或作“陵鲤”,《文选•左思》:“内蒸云雨,所储陵鲤若兽。”刘逵注:“陵鲤有四足,状如獭,鳞甲似鲤,居土穴中,性好食蚁。”

鲮,《广韵》“力膺切”,平声蒸韵来母。鲤,《广韵》“良士切”,上声止韵来母。“鲮鲤”为双声词,“鲮”之“力膺切”折合为梅县音韵尾本为η,今梅县方言读音却为n,是受后面“鲤”之声母同化之缘故;“鲤”次浊上归阴平。

四、孚(孵)、伏 [phu56]

梅县方言孵蛋说“phu56子”。“phu56”的本字,庄初升[9](P359)考为“孚”:“《集韵》去声遇韵符遇切:育也。”严修鸿[10]写作“”。

动物的语言篇5

关键词:动物词语;语义表达;英汉对比

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格言等词语,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对动物的认识,体现人们对动物大致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因而这些语言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以中华民族传统的的十二生肖动物为切入点,通过查阅词典、文献资料等,搜集整理了大量含有动物名称的相关词语,在进一步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探讨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各种意义,进而挖掘它们隐含的文化内涵。

一、动物词语的语义基础

之所以在汉语和英语中人们借助动物构成各种语言形式,表达丰富的语言意义,是和其生活地域、生活习性、人与自然关系、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有关联,有着深厚的语义形成基础。

(一)根据形体、生活习性特征表达的语义

英汉语言都有根据动物的形体生理特点及生活习性所形成的词语。它们形象逼真地反映了这些动物的生活规律,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从而引申出一定的语言意义,例如,蛇(snake)是一种爬行动物,体形柔软易弯曲,在行走时,蜿蜒曲折前行,因而英汉语言中都有“蛇行(snakeitswaythrough)”。另外蛇能分泌毒液,隐匿于草丛中,因而有“阴险、狠毒”的联想意义,英语中有“asnakeinthegrass”,比喻伪装成朋友的阴险之人。又如,鸡(cock)的生活习性之一是清早鸣叫,因而汉语中有“闻鸡起舞、雄鸡一唱天下白”等词语,英语中有“cock-crow(黎明)”等词语。[1]260根据“蜜蜂(bee)”、“猪(pig)”、“猴(monkey)”等的生活规律和生理特点,英汉语言中都有“忙碌”、“懒惰”、“精明、淘气”等语义。

(二)根据人们对待动物的情感态度所表达的语义

现实生活中,人们和各种动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人们对动物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进而影响到这些动物词语的褒贬意义,赋予语言以丰富的感彩。

对待某些动物,由于各民族呈现大致相同或完全相同的态度,体现在这些词语上,它们表达相同的语言意义。例如,英汉民族都把“羊(sheep)”看成一种善良、温顺、柔弱的动物,因而在其意义表达中包含了相同的情感态度。汉语中有“像小绵羊一样温和、乖巧”,英语中有“asgentleasalamb/asmeekasasheep”。“猪(pig)”的生活习性、环境决定了中西文化中都认为猪是懒惰、肮脏的动物,因而有关猪的词语都含有贬义的感彩。

对待另外一些动物,不同民族由于其生活习惯、民族心理、意识形态及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表现在这些词语上,它们呈现不同的、个性化的褒贬语义。例如在对待“鸡(chick)”、“鱼(fish)”、“蝙蝠(bat)”等词语方面,由于这些动物名称发音同“吉(luck)”、“余(abundance)”、“福(happiness)”,因而深受中国人的青睐,被赋予褒义色彩。[2]33-36而在英语民族中则无此谐音,这些词语的褒贬色彩便产生分化,英语语言中此类词语多含贬义,例如“chick-hearted(怯懦、胆小)”、“fishwife(泼妇)”等。“龙(dragon)”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传承。在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中,“龙”是帝王、权力、富贵的象征,因而汉语中有关“龙”的词语都被赋予积极的含义。如:“潜龙”、“卧龙”、“龙凤呈祥”、“卧虎藏龙”、“望子成龙”等,中国人常以龙的传人、巨龙自称。而英语中“龙”则是贬义,象征魔鬼、邪恶。所以西方人在看到中国人如此钟爱雕刻有龙的东西时会表示诧异。在对待“狗(dog)”的情感上,中国人多持消极态度,含有“狗”的词语几乎都含贬义色彩,如:“走狗、落水狗、癞皮狗、狗头军师、狗仗人势、狗彘不若、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等。[3]391而西方文化中,狗是人们的宠物,人们对狗充满了爱怜、褒扬之词,如:“aluckydog(幸运的人)”、“acleverdog(聪明的人)”、“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爱吾及犬)”。[4]269-271

二、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对等性特点

对等性是指英汉语言在表达某一语义时,词语中所涉及动物名称的一致性或相同性,其语言中使用的动物名称所代表和体现的相同或相近的比喻、联想意义和文化特征。

(一)英汉语言中有关动物词语的语义完全对等性

不同国家和民族,虽然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但由于某些动物的共同体形特征、生活特征或行为习性,人们在表达某一语义时,两种语言会借用同一动物名称。英汉语言中的确存在这些在语义表达和文化内涵上具有对等性的动物词语,他们有着同样的比喻、象征和联想意义。

1.利用动物形体特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例如,根据蛇的体形及运动特点,英汉语言中都用“蛇”表示一种行进路线和行进方式,“蛇行”和“snakeitswaythrough/across(蜿蜒斗折,沿曲折道路行进)”。又如“asslipperyasaneel(像泥鳅一样圆滑)”。[5]293-295

2.由于语言翻译、词语借用和文化交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例如,汉语中有“纸老虎”之说,英语中有“apapertiger”。英语中有“abird’sview”,汉语中就出现了“鸟瞰”一词。又例如:“adarkhorse(黑马)”,“anuglyduck(丑小鸭)”,“bullmarket(牛市)”等。[1]107

3.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猴、蛇、狐狸、狼”等动物都有相同的态度,因而他们在两种语言中表达着大致相同的意义。例如,英语中可以用“horse”指各类人,“adarkhorse(黑马)”,“awillinghorse(积极工作的人)”,“aTrojanhorse(潜伏在内部的敌人)”。汉语中有“犬马、驽马、响马、马贼、探马、马前卒、老马识途”等。汉语中有狡猾的狐狸,英语里有“asly/craftyfox”,“ascunningasafox”等。又例如:“afishintroubledwater(浑水摸鱼)”,“astimidasamouse(胆小如鼠)”,“asbusyasabee(像蜜蜂一样忙碌)”[6]161-162,“asstrongasahorse(人强马壮)”,“wolfdown(狼吞虎咽)”,“acaseofdogeatdog(狗咬狗)”等。此类例子都体现了两种语言在借用动物名称表达语义的完全对等性。

(二)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部分对等性

所谓动物词语的语义表达部分对等性,是指在表达同一语义时,不同语言在使用动物名称会不尽相同。一种语言中有关动物的习俗语、成语、谚语表达相同语义时,在另一种语言里会变为借用其他动物名称的词语。但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语义都借助了动物名称,因而在表达形式上是部分对等的。

英语中“owl”是智慧、庄严的象征,例“aswiseasanowl”(猴精)。而汉语里它是不祥之鸟,倒霉、厄运的象征,汉语用“猴”象征聪明、机灵。“bat”在英语里具有消极否定意义,象征盲目,丑陋、罪恶和吸血鬼,例“asblindasabat”。[1]207-217而汉语里“蝙蝠”具有褒义色彩,象征幸福、好运、富裕,因为它和“福”谐音。又例如下列词语里,表达同一意义英汉语言里分别使用不同的动物名称。

Leadadog’slife——过着牛马般的生活

have/holdawolfbytheears——骑虎难下

aflyintheointment——一只老鼠害了一锅汤

ikeacatonhotbricks——热锅上的蚂蚁

likeadrownedrat——落汤鸡

beatthedogbeforethelion——杀鸡儆猴

donkey’syears——猴年马月[8](57-59)

牛饮——drinklikeafish

吹牛——talkhorse

害群之马——blacksheep

对牛弹琴——cast/throwpearlbeforeswine

一丘之貉——birdsofthesamefeather

(三)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非对等性

一种语言中有关动物的习俗语、成语、谚语表达某一语义时,在另一种语言里这些动物名称则完全消失,不借助任何动物名称。反映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语义时,选择词语的不同,即语义表达的非对等性。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某些动物词语在另一种语言里根本找不到对应的动物名称去表达,这些词语不能盲目的直译和套用。例如,汉语里“白象”是一种电子产品,由于“whiteelephant”在英语里意为“累赘,昂贵而无用的东西”,所以不可译为“whiteelephant”。汉语里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英语里不能用具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例如:

拍马屁——licksb’sboots

蜻蜓点水——scratchthesurface

黔驴技穷——atone’swit’s/attheendofone’srope

马到成功——immediatesuccessuponarrival

英语里也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在汉语中不能用具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例如:

putthecartbeforethehorse——本末倒置

adoginthemanger——占着茅坑不拉屎

acat-and-doglife——经常吵架的生活

raincatsanddogs——倾盆大雨

moneywillmakethemaretogo——有钱能使鬼推磨

三、动物词语体现的文化特征

本研究中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动物鼠、牛、虎、兔、蛇、龙、马、羊、猴、鸡、狗、猪以及猫、狼、狮子、鱼、蜜蜂、鸟、蝙蝠等31种动物形成的各种词语,包括成语、习俗语、俚语、格言。就英汉语言中这些动物所代表的语义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通过对这些词语的比喻、联想、象征意义的探讨,挖掘了它们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这些有关动物的词语中,中国文化侧重品德和人格意义,注重他们的内在特征,而西方文化侧重外在形象和体征意义,注重他们的外在特征,因而产生了这些词语文化方面的差别。通过以上研究,有助于更深刻的了解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这些动物代表的形象及比喻和象征意义的差异,找到产生这些语言差异的文化根源,避免语言交流的障碍和误解。

参考文献:

[1]HORNBYAS.Oxfordadvancedlearner’sEnglish-Chinesedictionary[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7.

[2]陈美芳.英汉词文化差异对比分析[J].Us-ChinaForeignLanguage,2005(1):33-37.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4]张廷芳.狗年话狗[M]//教育与文化发展新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GUYUEGUO.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6]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动物的语言篇6

小学英语课堂交互性语言活动设计的重点在于创设语境,设置恰当的交际任务,引导学生在运用目标语言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识记目标语言的音形义,感知修辞色彩,了解相关主题交流中的文化习俗,领会语言的表意功能。

真实交流的意义在于信息交换与观点互通,英语课堂中对目标语言的呈现与练习,需要包含一定的信息流量,才是真实的交流。真实的交流能让学生免于机械的模仿,免于对只言片语形式的专注,而真正直面人际交往的实景,用英语遣词造句,表达自己所知所想。真实的交流活动让语言学习辅助思维发展,促进学生多维度能力的增长。

本课教学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教师通过游戏和任务,张弛有度地控制着交互性语言活动中信息的内容与范围,流向与流量,让小学英语教学中着眼目标语言再现的控制性练习也能基于真实的语言交流而展开。教师通过以下四个途径,有效利用信息交互,引导学生真实交流。

第一,教师利用自己真实的生活经验和个人观点作为言语交互的信息内容,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乐于听取,积极分享,勇于表达。

据相关研究统计,英语课堂中学生的话语,有70%依靠教师的提问引起。教师提问为学生设定语言表达的任务,学生是否积极回应,首先取决于是否对这些问题感兴趣。通常,人总是对自己生活相关的人和事产生兴趣。本课开篇,引入动物的相关话题,教师就向学生展示了自己的观点(喜爱动物)和生活情景(养宠物,经常参观动物园)。

T: I like animals, too. I like animals very much. I have pets at home. I often visit the zoo to see animals. I love animals. 教师通过“自己养宠物”和“经常参观动物园”为事实依据,佐证 “自己喜欢动物”,甚至是“喜爱动物”,教师在陈述过程中用自己的生活事例和语气强化,让学生感受like和love在表示喜爱时程度上的区别。

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与家人在动物园的照片,分享自己与动物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对动物的共同爱好能很快拉近师生心理的距离。课堂现场可以看到学生听得很专注,教师多使用陈述性语言,描述自己所思所想,为学生表达自己对同一话题的感受做出言语结构的示范。

第二,教师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课堂中的练习活动创设信息差,引导学生真实交流。

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生对相关话题认知基础的差异;喜好观点的差异,甚至包括认知风格与多元智能发展的差异,都可能学生对同一个事物有不同的感受,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差异就决定了交谈中信息的交互与分享,流动与增补。在复习动物相关词汇的环节中,教师设置开放性问题:Talk about the animals you like.利用学生各自对动物相关词汇储备的不同,为词汇复习活动的语言交流创造信息差。因为本课话题重点在描述动物的习性,而不是讨论个体的人喜欢哪些动物,而且要着重讨论上一个单元中学习的几个动物,因此,教师通过一个看图说话的练习(Games: Are you a good witness? 游戏:优秀目击证人),加强对语言交流内容的控制性,将话题圈定在课文第一部分练习中所涉及到的动物形象和词汇,包括:elephants(大象) snakes(蛇) cats(猫) pandas(熊猫) dogs(狗) and bears(熊)。

在这个游戏中,教师播放图片,给生10秒钟时间观看,再让学生根据回忆,说出他们看到动物的英文名称。教师控制了单位时间内信息的流量,学生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的差异导致各自在10秒之内看到图片上的动物是不同的,在10秒钟之后能够记住并表达出来的内容也有差异,因此,学生口语交流产生了信息差。学生过往言语中信息的交互让原本只是复现关于动物的名词的机械重复练习变成了有意义的真实交流。对描述动物习性相关句型的练习,也是用“Tell me more”和“find the odd one out”两个游戏来执行,都是利用了学生对不同动物相关常识知识量上的差异,通过游戏任务,交换信息与观点,让学生分享彼此真实所知,真实所想。

第三,用真实的生活常识补充对课文的诠释,辅助学生理解,拓展相关话题的信息容量。

对课文文本的处理,教师通过阅读视听后完成两组单词的连线配对任务,引导学生理解并复述课文核心句式。这是一个强控制性的练习活动,学生言语的内容都被教师预设。视听和认读等多种针对性练习辅助学生巩固对目标语言的识记。但这仅是学习的初步环节。小学英语教材文本,受制于学生语言量的渐进,内容较为单薄,狭窄。比如本课关于动物习性的描述仅有:Snakes love the sun. Elephants like water.无法展示动物生活与行为偏好的更多图景。教师紧接着用游戏 “Tell me more”,让学生交流,描述他们所知道的动物各自喜好与习性。这是一个半控制性活动,话题被设定,但交流所运用的句型没有明确的限定,言者竭尽所能地描述;听者竭尽所能地猜测,产生的话语内容超越了课文文本,丰富了学习者的输入信息。

不仅如此,在文段表达、拓展阅读与绘本制作的环节,教师更是补充了大量真实的动物的图片,以支撑学生的语言活动。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信息的输入与产出超越了课文文本,引发了学生对相关话题的真实关注和阅读实践。

第四,真实的交流不仅需要正确的言语,还需要清晰的逻辑。语言教学活动不仅需要在语言内容、任务形式方面精心设计,更需要关注如何帮助学生建构表达的逻辑,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本课教师所设计的活动在诸多方面都体现出对学生语言交流过程中思维发展的引导。比如教师在开篇陈述自己的观点,即喜爱动物,在陈述之后,旋即用“家有宠物”和“经常光顾动物园”两个事实加以佐证,为学生示范如何用事例具体表述思想和观点。之后谈到‘Pandas love bamboo.’的时候,教师也用了一个事实进行诠释,即“Pandas eat a lot of bamboo.”, “They spend twelve hours to eat bamboo every day.”

后续练习中,教师通过连线任务,让学生练习使用单句表述。开展游戏“Tell me more”的时候,因为完成猜测任务的需要,需要尽量多的运用目标语句进行表述,学习者语言表达的量增加了,在这个任务中,学生需要考虑如何准确描述一个动物的习性。接下来的任务是文段描述自己喜爱的动物,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文段的句型框架,从栖居地(live)、食物(eat)、长相(have)、能力(can do something)和喜好(like/love)等方面展开描述,是上一个练习中逻辑思维任务的延续,辅助学习者建构相关话题语篇表达的内容结构。

动物的语言篇7

关键词:形体语言;戏剧表演;重要性

戏剧是综合性的艺术,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等多个方面,其中表演是戏剧的核心环节。戏剧表演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戏剧表演者不仅要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还要具有良好的记忆力和形体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因为很多的情感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形体语言恰好具备了这一特点,它能够更好地将表演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眼神等表现出来,增强戏剧表演的感染力。戏剧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要注意形体表演运用的技巧,要使用的恰到好处,否则不仅不能塑造出表演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

一、戏剧表演中形体语言的种类

戏剧表演中形体语言的种类主要包括空间语言、肢体语言和情感语言等,其中空间语言是通过空间即无声的语言来传情达意;肢体语言就是戏剧表演者通过运用腰部、肩部、腿部、手部等部位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情感语言主要是指戏剧表演者通过自身的神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进行戏剧表演时,戏剧表演者使用最多的就是情感语言,情感语言能够让观众直接感受到剧中人物情感的变化,同时肢体语言的巧妙运用可以使戏剧表演的艺术性得到提高。

二、形体语言在戏剧表演中的重要性

(一)形体语言的运用有利于塑造人物性格

人们由于职业、年龄、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性格,且往往在一言一行中表现出自身特有的性格特点。这里的一言一行指的就是口头语言和形体语言,尤其是形体语言,因为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所以通过它更能看出人的性格。戏剧表演中的形体语言较生活中的形体语言而言,张力和感染力更强,通过它的运用,人物性格的塑造会更突出,人物形象的刻画会更完美。戏剧表演中,表演者除了要运用口头语言外,更重要的是创造性格化的形体动作,把属于自己但不符合人物性格的感情、动作、外貌和习惯等加以控制和改造,努力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自然地体现出来,从而使人物在舞台上“活”起来。

(二)形体语言的运用有利于增强戏剧表演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形体语言是增强人物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有效手段之一,若表演者仅靠台词来刻画人物,渲染气氛,因为缺少有力的支撑--形体语言,其表演显然不可能获得成功,也不可能引发观众的共鸣。由此可见形体语言的重要性,它能强化台词效果,增强表演者的表现力,让观众深入其中。戏剧表演中,表演者应强化形体语言,恰到好处地通过眼神、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和情感,增强表演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让观众与戏剧人物产生共鸣,对戏剧人物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三)形体语言的运用有利于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一场戏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人物形象的塑造则要通过人物内心活动的动作外化来体现。一般来说,人们的动作受着心理活动的影响,会不自觉地表现出自己的很多心理活动。如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时,往往会手舞足蹈;内心紧张不安时,往往会不断地做一些手指动作。由此可见,形体语言与人内在的心理行动具有紧密的联系。戏剧表演中,表演者的形体动作与人物的内心活动也有一定的联系,他们的形体动作要为更好地表现人物心理活动而服务。因此,我们在平时应多捕捉人物心理所反映出的细节动作,抓住这些细节动作来表现或者烘托人物的心境,使抽象的心理内容变为具体可感的外在形象。这样,有利于塑造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有利于观众从我们的表演中感知人物的心理活动,并与之产生共鸣。

三、戏剧表演中形体语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戏剧表演者基础知识不扎实,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干扰

一些戏剧表演者在进行表演时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不能够恰当地运用形体语言,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方面是这些戏剧表演者在表演练习中对于形体语言的练习不够充分,致使在真正表演时容易受紧张情绪以及其他因素的烦扰,不能够正常发挥出表演水平;另一方面是戏剧表演者没有太多的机会上台表演,致使他们不能够积累丰富的台上表演经验,对于一些突况不知道如何处理。

(二)戏剧表演者对形体语言学习不够充分

虽然戏剧表演者意识到了形体语言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对形体语言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导致一些表演者在表演时不能很好地把握分寸,由于眼神、肢体语言运用不到位,使人感受不到戏剧表演的魅力;另外,一些戏剧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演得太过不真实,也会让人产生反感。

四、形体语言在戏剧表演中运用的策略

(一)戏剧表演者要多参加社会实践

戏剧表演者在台下要多练习如何运用形体语言,充足的准备和练习能够增加戏剧表演者的自信,进而当其真正上台表演时会发挥得更好;同时戏剧表演者要多争取上台表演的机会,积累经验,学会处理使用形体语言出现的突况。

(二)要注重对形体语言内容和技巧的学习

戏剧表演者应该注重对形体语言相关内容和技巧的学习,深入人物的内心去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表演时注意把握好“度”,不要表演得太过,也不要让观众感觉表演得太假,只有恰到好处地运用形体语言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增加戏剧表演的可观赏性。此外,戏剧表演者的舞蹈功底对于形体语言的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戏剧表演者也应该加强自身的舞蹈功底,使表演更加自然和灵活。

五、结语

总之,在戏剧表演中要合理运用形体语言,只有形体语言运用到位,才能触动观众的内心,从而让观众与戏剧产生共鸣。形体语言在戏剧表演中的运用能够增强戏剧的表演力和感染力,塑造鲜明的任务性格,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戏剧演员必须要学会运用形体语言,这样才能增强戏剧的舞台表现力。

参考文献:

[1]徐嘉铭.戏剧表演中形体语言的运用探究[J].戏剧之家,2015,23:36.

动物的语言篇8

关键词: 物理语言 阅读能力 表达能力 语言艺术

高中物理新教学大纲和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物理阅读和表达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但从历年的高考情况来看,许多考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很差。许多考生看不懂试题的文字表述,无法确切理解试题中所给的物理事实和隐含的物理条件,因而不能建立起符合题意的物理情境,列不出正确的方程进行解题。如2012年高考理综试卷的第24题,很多考生就是因为不能通过审题抓住隐含的条件,即“重力不能忽略”,从而不能列出受力平衡的式子。还有许多考生不会用确切的物理语言表达具体的物理条件。如2008年高考理综试卷的第25题,从答卷情况看,许多考生对试题的要求并不是完全不懂,但所表达的语言是不确切的或不完全的,甚至是错误的。如不能将粒子的轨迹的分布是以坐标原点为圆心的一些圆轨道正确地表达出来,导致不能得到满分。准确的语言表达使别人能够理解,这是学生非常重要的基本功,而且如果不能正确地表达,或表达不清楚,常常反映在推理、分析的过程中就存在逻辑混乱,或论证过程中存在漏洞。

在不少人看来,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似乎只是语文教师的事情,其实在任何一门学科中,阅读和表达能力都起着重要作用。阅读是一种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顺利而有效地从书面材料(文字、符号、公式、图表等)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表达是运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表示某种意义的能力。实践证明,一般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在物理阅读和表达上不见得表现出能力一定强。物理语言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物理阅读和表达能力实质上是理解和运用这种特殊语言的能力。因此,认识物理阅读和表达能力,关键在于阐明物理语言的形式、特点、功能与思维的关系及其表达的艺术。

一、问题与源起

(一)物理语言能力在物理教学中的功能

1.在物理教学中,物理语言具有概括的功能。

这种功能构成了学生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倘若没有语言,学生心目中的物理世界就只能是未分化的混沌状态。语言使不稳定的、无秩序的感觉变为稳定的、有秩序的表象。因为它给物理概念和规律赋以名称,使事物所具有的属性有了统一性,并且名称一经确定,就可以使之保持稳定。

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与其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是一致的,语言贫乏的学生,不仅读写能力差,而且难以正确理解教材中的意义,更难以做出合乎逻辑的分析,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2.物理语言具有调节的功能。

课堂上师生通过语言调节注意的定向、注意力的集中,也调节师生情感的和谐。学生通过语言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也通过学生的语言接受反馈,调整教学的进度,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听课时的表情是对教师讲述感知程度的晴雨表。年级越低表情越外露;高年级学生在课堂上是聆听还是置教师于不顾而埋头看书,足以使教师感受自己的教学效果如何。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会在极短时间内调整讲课内容或改换说理方式,力图使学生理解。善于分配注意力的教师,能够同时协调几种活动,达到边讲、边写、边实验、边观察、遇意外情况时总能冷静相对,既留意个别,又照顾一般。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材,各项基本功扎实,备课充分,才能有余力分配注意力。如果教材不熟,演示实验做不好,则上课时必穷于应付,自顾不暇,也就顾不上组织教学了。

另外,从学生的课堂讨论或师生的问答中,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到学习的障碍、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迅速地进行思考分析,调整授课的进程,调整授课的方法,调整说理的方式,将问题及时予以解决。

3.优美的物理语言具有感染学生的功能。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教师讲课如果遣词平庸,其声音单调乏力,对学生就没有感染力,他们会因乏味而倦怠。相反,若教师精通教材,讲出自己对教材的体会,有感而发,动之以情,才能达到晓之以理,课堂气氛热烈,教学兴趣浓厚的目的。学生就会乐学,接受得快,印象也深。这样的教学语言符合美学的原理,美的知识容易接受,容易记忆,也容易应用,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言:“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会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理,把知识一道带进去。”

4.物理语言可以促进物理思维的发展。

物理语言是物理思维的工具,物理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发展影响着物理思维的发展。学生借助语言的外壳根据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语言可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外部语言反映思维的同时也受思维的限制。内部语言又可视为是思维活动,是更高级的语言形式。

研究表明,语言表象对物理思维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有人将一个班的学生随机地分成三个组,每个组18人,分别以不同形式给出同一道物理题,考查学生的解题质量,结果是,第一组不念题,做对5人,占27.8%;第二组无表情声调平淡地念题,做对9人,占50%;第三组有感情、抑扬顿挫地念题,做对16人,占88.9%。可见,通过抓阅读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做法是有其根据的。

反过来,物理思维对学生物理语言的发展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物理思维的习惯与日常生活思维习惯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逐渐养成物理思维习惯,就能逐步把日常语言上升为物理语言。物理思维的程序也将首先促进学生内部物理语言的发展,再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发展为外部物理语言。

(二)学生物理语言形成的困难

首先,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汉语的文学语言更加灿烂辉煌。汉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一个事物可以用不同的词语加以表述。如,“早晨”,我们可以找出十几个词代替它,像黎明、东方发白、太阳欲出、清晨、朝霞满天、日出东方……尽管上述每一个词句都表示“早晨”,但每一个词句所表达的意思都有微妙的差别。虽然文学语言生动丰富,但它不能随意地用做物理语言,更不能在物理语言中任意替代。可见,两种语言的差别主要在于,物理语言更强调准确和精炼,文学语言更强调生动形象。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从语文课中学习的语言差不多都是文学语言,缺乏科学语言的准备,因此初学物理的阅读和表达时,要经历一个语言的适应过程。

其次,物理语言与日常语言也有相当大的距离。物理语言的形成在西方,所以用汉语表达的物理语言大多是外来语,其中某些言词是借用其他学科或日常生活中的用语。有的物理词句和日常用语字同而意不同,如“重量”、“做功”等,学习时必须注意加以区分,这对学生的物理阅读和表达也设置了障碍。另外,日常语言是简约化的,而物理语言大多是修辞复杂的扩充句,叙述逻辑性强,语法严谨,句型复杂,联合成分多。例如,“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这里“导体中”、“这段导体两端”都是定语成分,用来修饰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的关系,这与日常用语的简约化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研究与实践

(一)加强物理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学好物理的基础,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同学们在学习物理时,可通过阅读获得比较全面、系统的物理知识,掌握物理的科学语言;同时较强的阅读能力对同学们将来工作中的创新、开拓进取大有裨益。如何进行物理阅读?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知识,着重读。

物理阅读时应重视基础,狠抓关键。对于基本概念、规律要逐字逐句地读,对其中的重点字句要深入体会、准确理解。因为重点字句揭露了事物的本质,或指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范围和条件,或反映了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与区别,只有把这些字句弄清楚、搞准确,才把握了概念和规律。如对“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只要理解了其中的关键词“同一种”、“均匀”、“一切”、“固有”,就不会出现“光的传播路线总是直线的”、“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速度越大,惯性越大”这类错误了。物理中,用词严密、贴切,像“这段”、“该点”、“某时”、“任意”等关键的字眼很多,我们不仅要注意它们的语言作用,更要注意它们的特定物理意义。

2.难点内容,反复读。

对物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难点内容,要通过反复阅读了解其内涵和外延。人们都有“插在水碗中的筷子变弯了”、“隔着玻璃看书本上的字,字抬高了”这方面的感性认识,但是若在平行光照射下,垂直俯视玻璃下的字,这种感觉不太明显,所以“光由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中的“进入”指的是斜射而不是直射。又如,判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表述为“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语言简洁明了,通过反复阅读应明确:“阻碍”和“变化”是其中的关键词,感应电流是磁通量“变化”引起的,但感应电流的磁场是“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反复阅读一方面能使同学们得到规范物理语言的训练,另一方面在概念、规律的理解上不至于顾此失彼、断章取义。

3.易混淆概念,对比读。

物理学中有许多形式相似但本质不同的概念。如同学们在进行受力分析时,常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误认为平衡力,阅读中就要反复对比,了解它们虽然具有等量、反向、共线的共同特征,但同时具有三个相异点:平衡力是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的一对力,不一定属于同性质的力,它与物体平衡状态相联系;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却是分别作用于两个物体上,必定属于同性质的力,是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都可能出现的力。另外,如“重力与压力”、“弹力与摩擦力”、“速度与加速度”、“质量与密度”、“振动与波”、“内能与机械能”等都是易混概念。为正确区分这些概念,一定要对照课本对比读,若能在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列表格的形式加以比较,则更显清晰、直观。通过对比阅读能加深新旧知识的联系,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4.物理图像,认真读。

物理图像以简洁、直观的语言,创设了特定的物理情境,描述了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它有着丰富的内涵,物理学习时切不可轻易放过。比如下图所示,一边长为a,电阻为R的等边三角形线框在外力作用下以速度v0匀速穿过宽度均为a的两个匀强磁场区域,两磁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均为B,方向相反,线框运动方向与底边平行且与磁场边缘垂直,以逆时针方向为电流正方向,从图示位置开始线框中感应电流I与沿运动方向的位移x的关系图像为( )

就应理解好题意,搞清线圈的运动情境,由于匀速因此对应怎样的I-X图像。再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像”与“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像”极易混淆,阅读时应加以区别,弄清“同一条倾斜直线”、“相似的几段折线”在位移图像、速度图像中分别表示什么,切不可将它们视为运动轨迹。再如“振动图像”和“波的图像”形式相似,通过读图可加深理解振动与波的联系与区别。读图时要明确:研究的对象是个别质点(振动),还是连续介质(波);研究的是个别质点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振动图像),还是连续介质质点在某一瞬间对于各自平衡位置位移的空间分布(波的图像);图像的横轴、纵轴各代表什么,以及随时间的变化图线将作何变化。认真读图,有助于对物理问题深入思考,碰到具体问题还能借助图像方便地处理。

5.解题条件,仔细读。

同学们经常反映:“听讲清澈入耳,解题寸步难行。”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会读题,没有把题读懂,做作业的时间花得多,收效甚微。如图所示,U形槽放在水平桌面上,物体M放于槽内静止,此时弹簧对物体的压力为3N,物体的质量为0.5kg,与槽底之间无摩擦,使槽与物体M一起以6m/s2的加速度向左水平运动时( )

A.弹簧对物体的压力为零

B.物体对左侧槽壁的压力等于零

C.物体对左侧槽壁的压力等于3N

D.弹簧对物体的压力等于6N

由于题目明确说明槽是在水平向左加速运动,因此物体也具有向左的加速度,这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如果搞不清就不好回答了。再如把题目改成向上加速呢?运动情境变了结果也就变了。读题过程中要做到:第一,弄清题意,分析清楚题目涉及的范围、条件、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并结合题意看图或画图。其中要特别注意关键字眼,如“即时”、“平均”、“斥力还是引力”、“有无摩擦力”、“状态是否变化”等;第二,要弄清隐含条件,并确定应用哪部分知识解题。在遇到较困难的题目时要注意以下五个环节:a.审:读题时审清题意。b.图:读图、画图。c.思:思考思路及方法。d.解:解题周密。e.验:检查、验证结果的正确性。这样,就可以“化难为易”,提高解题能力。

6.相关知识,经常读。

物理学习中固然要掌握经典物理中最基本、最重要、最精华的部分,但课外经常阅读一些与现代生活、经济建设息息相关的现代物理知识和应用物理知识,不但可能,而且非常必要。通过对“物理·技术·社会(PTS)”类知识的阅读,能让我们了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了解物理科学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知道我们身边充满物理现象;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延伸和补充知识的阅读,能使我们对课本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有益于拓展我们的知识面;通过物理学史类知识的阅读有助于我们了解物理学的发展过程、思想方法及科学家为之付出的心血,对培养同学们的心理素质,培养思维品质有积极意义。

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一旦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就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加强表达能力的训练

1.课堂上多提问,“逼迫”学生口头表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由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开始时可以提一些简单的、课本中有现成答案的问题,促使学生表述,并且能够规范表述。然后增大提问的难度,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提高他们驾驭语言的能力。

2.练习时严格要求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在平时讲解例题时,老师要规范文字表述,做出示范。学生练习时,要求学生在解答过程中语言表述规范、严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3.平时测验、考查时,对语言文字的表述严格要求。对于那些不规范的解题过程和语言描述,或者懒于文字表达的解题,要从严扣分,促使学生提高认识。

参考文献:

[1]陈东旭著.物理重难点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

动物的语言篇9

动物语言通用仪  安徽省合肥市 青年路小学六(2)班 邹震晨 在这个科技发达的世界上,人们渐渐意识到,动物虽然不会说话,但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他们也没有智商,但他们的一些本领却是人类没有的,人类还需要动物的帮助。遗憾的是,人类的语言和动物的语言是不相通的。研究动物的语言很快成了科学界的热门项目。我是个动物爱好者,虽然我不是科学家,但我仍喜欢在闲暇时多和动物沟通。我盼望有朝一日能够听懂动物的语言,然后完成我还未动工的发明。我的发明叫作动物语言通用仪,从字面上就能看出来,动物语言通用仪就是让动物的语言和人的语言相通,这种机器能把动物的语言转化为人的语言,这样,就可以实现人能和动物谈话的愿望了。

如果真的有条件让我制作这种机器,我会把这种仪器分为两种类型,以下是我的构思:

娱乐型的语言通用仪是专供老百姓用的娱乐型用具,比如说,有宠物的家庭买一个,就能和宠物对话了。当然,做这种工具程序也很复杂。首先,仪器的外壳使用超薄的金属制成,十分坚硬;另外,每种仪器的外观是不同的,米老鼠外壳的是鼠语通用仪,方卡猫外壳为猫语通用仪……每一种仪器头顶上,都有一个小小的灯泡,这种灯泡就是语言接收器,这是一种感应能力比苍蝇还灵敏一百倍的零件,不管是什么声音,它都能听见。仪器的眼睛是一个录音系统,能把接收系统感应到的声音信息严格过滤一遍,这样就能把外界的与动物语言没有关系的声音处理掉,语言才能判断得更准确。剩下的纯语言将会被放大十倍录下来。仪器的鼻内是一个锌片,这片锌片中,储存着这个动物所有的语言、动作代表的汉语意思,当锌片听到录音系统传过来的超声波,就会及时做出判断,把翻译过来的汉语传到喇叭处,隐藏在嘴里的喇叭会自动发声,整个过程只需三秒钟。

动物的语言篇10

在现实生活中,荷兰一男子也同样身怀绝技。据美联社报道,荷兰代尔夫特市有一名23岁青年男子只需看一眼,即可分辨出每只鹅属于哪一“家族”;只要走到鹅群中间对鹅低声说话,鹅群就能神奇般地平静下来;他还了解鹅群内部许多不为人知的“内情”:大部分鹅都遵循一夫一妻制,有些甚至能够在一起生活40年。这位能与鹅沟通交流的男子,被当地人视为似有神奇魔法的“鹅语者”。

科学家预言50年后人能与动物对话

事实上,早在去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丹尼尔・保利就曾预言,2065年的某一天,这样一幕也许就发生在您的身边:家中宠物对着主人您撒娇:“主人,我饿了,快给我吃饭啊……”

在保利看来,这一设想得以实现只需借助一种仪器,这一仪器可以捕捉到动物的情感和瞬间即逝的“思想”,然后将这些情感和“思想”的信号放大传输给人类,以唤起人类大脑出现类似的情感和思想。到那时,人类将能读懂动物的情感,面对屠刀下动物们的苦苦哀求,世界各地的人们也许会掀起拒吃肉食的运动,人类也将因此成为素食者,生活方式将发生彻底改变。

学会“动物语言”不足为奇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界的语言千奇百怪,比如当黑长尾猿看到蛇、花豹、老鹰这些动物时,会发出不同的叫声,并做出不同的反应:如当它们看见一条蛇时,会发出一种警告声,并一直紧盯着这个入侵者;听到花豹警告信号,它们急急忙忙地冲向树冠层上最纤细的树枝;如果来的是老鹰,它们会找到最茂密的树丛,躲在里面直到危险过去。

几百年来,养蜂人一直惊讶于工蜂在蜂巢上表演的舞蹈。蜜蜂是否也在用舞蹈这一抽象的语言在交流?是否也在使用一种符号语言,告诉同伴在哪里能找到食物?

动物之间是否拥有和人类语言一样的交流方式?对于动物的语言,世界各国科学家做过很多试验,试图破译动物语言的密码。

北京大学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心理学系教授周晓林认为,对照人类语言而言,动物的语言顶多只能算是初级语言。蜜蜂跳舞可以算作一种语言,鹅的某些行为、表情也可看成是它们自己的语言,因为这些语言具有一定的交流功能,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把它们与人类语言等同看待。

同时,周晓林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让人类学习、使用动物的语言,动物学习、使用人类的语言,并取得成功。出现“鹅语者”,就像与狗交流的驯犬员、马戏团的训兽师,不足为奇。

人能与动物“对话”,但不是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