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学记十篇

时间:2023-03-15 11:56:29

礼记学记篇1

今天,我去光明小学参加了小记者活动--青少年现代礼仪讲座.成就未来 从礼仪开始。这次课程是小记者活动姜老师给我们上的,课程刚开始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放了首热身歌曲《小苹果》,我们大家都很开心,然后做了个“爱的鼓励”,过程是这样的,用手拍二下、三下、四下,二下,同时喊出一二、一二三、一二三四、一二四组数字,第一次出声击掌,第二次自己在心里默数,要求节拍整齐,第三次增加难度,分三组进行,我在第三组,我们在做的很整齐,最后齐声做了个“yes”的手势,我们组是最棒的。

课程正式开始了,主题分为“形象礼仪”“家校礼仪”“公共礼仪”“出行礼仪”“用餐礼仪”“道别礼仪”。第一项,“形象礼仪”总体来说就是整体要保持干净、整洁(包括衣服),坐姿,站姿,行姿,蹲姿,手姿的正确,改掉不讲礼貌、不文明的行为和习惯,分了三个小节来讲:“仪容”“仪表”“仪态”。

第二个环节“家校礼仪”讲了尊重长辈、老师、同学的礼仪,教给我们怎样接、拿、递物品是文明的,符合礼仪的,接别人的物品时要双手捧着表示尊重,还教给我们怎样介绍自己和介绍别人,打招呼要使用文明礼貌用语,鞠躬与端水的礼仪等等。

第三个环节“公共礼仪”,告诉我们在公共场合不要乱打乱闹乱扔垃圾等。第四项,“出行礼仪”中讲到不在电梯里放屁、打嗝,不在电梯口玩耍而挡住影响别人的出入,不在电梯内玩耍和打闹等。第五项“用餐礼仪”,用餐时首先长者先,幼者后,要险情长辈入座用餐,不吧嘴巴,不出声音,不乱讲话,吃饭不挑食,不浪费粮食,不掉饭粒等。第六项“道别礼仪”老师讲了和别人道别时的注音事项。

这次礼仪课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学习了很多和日常生活相关的礼仪知识,让我们认识到了“礼”的重要性,我认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讲座,我以后会把老师所讲的礼仪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礼记学记篇2

关键词:《学记》; 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信念 ; 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3)02-

教育在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中承担着宏伟的任务” [1],在教育青年不仅满怀信心去迎接未来,而且以坚定和负责任的方式亲自建设未来方面,教师的贡献是至关重要的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注重自己的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礼记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全文言简意赅,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详细阐述了许多教育问题,其内容涉及了教育教学的诸多方面。作为中国古代系统地阐述教育思想的文献,《学记》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细细品读,我们不难发现,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面,它仍然对我们有很多启示。

一、坚定教育信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原动力。

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教师对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其基本教育主张、原则的确认和信奉。教师的教育信念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也关涉到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动力性、基础性、先导性、全面性的作用。教师只有具备坚定的教育信念,才可能在教育行动中去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才可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进程中,只有教师把教育当作自己的理想来追求,才能有提升自己专业成长,理性构建自己教育信念的内驱力。《学记》开篇之首就提出了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4]” 告诉我们,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然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学记》还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告诉我们,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不难看出,早在两千多年前,统治者就已经把教育作为实现自己社会理想的有力工具。可见,我们的先祖早就把教育放到了治国安邦、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位置。《礼记·大学》开篇就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希望通过教育灌输政治理想,培养统治人才,最终达到理想的社会境界。教育不仅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国家的命运也系于教育。教育对于社会的前进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科技日益发展的当今,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国家教育的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该国能否在当今世界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角逐于世界民族之林。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育的战略地位及其价值观应该成为今天我们发展教育事业的核心理念。教师是教育理念的载体,教师只有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教育当成自己追求的事业,不囿于单一的教学活动或纯粹的具体的教学事务中,在内心培植坚定的教育理想和信念,不断追求卓越,优化、完善自身的教育和教学活动,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才能加快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进程。

二、丰富自身学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活水源头

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知识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学高为师”的古训表明,深厚而广博的学识是一个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渊博的学识不仅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而且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源泉。教师的知识体系应该是本体知识和条件知识的完美结合。本体知识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能力。条件知识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具有的广博的知识体系和素养。如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等。本体知识是小体系,其核心为学科;条件知识是大体系,其核心是育人。教师应该合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使本体知识和条件知识完美结合,一方面,对自己所教的学科的专业知识有精深的认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要博学、深思,广泛涉猎多方面的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生活知识经验、阅历、生活等,形成广博的知识体系。

《学记》认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就是说只会记诵书本而没有领会, 自己没有心得,没有独到见解的人,不够资格作老师。《学记》还指出:“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由乎”,认为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在于现今的教师,口里虽然念着书本,心里并不通达,故意找些难题来问学生,讲一些枯燥无味的名物制度,让人听不懂;但求多教,不管学生明不明白。而且教人时没有一点诚意,又不衡量学生的程度与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教导违反情理,学生求学也违逆不顺。如此一来,使得学生愈来愈厌恶学习而且憎恶师长;以学习为难为苦,而不明白学习的快乐与好处。虽然课业勉强读完了,也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仅仅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一味灌输,不能做出独立精到的讲解,那么学生就无由“继其志”。《学记》认为“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一个具有君子品德的人,掌握了教育的规律,了解教育成功的方法和教育失败的原因,才可以为人师表。可见,作为教师必须知识渊博而且能融会贯通,对本体知识理解深入透彻,有自己的见解,懂得教学规律即“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并且掌握教学艺术,才可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如何丰富自身的学识呢?《学记》告诉我们,“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加强学习。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的确,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教学艺术,既向社会学习、向前人学习,又虚心向学生学习,做到教学相长。教师应该主动地丰富自身学识,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可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教师应该随时注重学习,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 ,而且,教师还应该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像孔子那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断增长自身的学识,使自己的专业成长的源头活水长流。

三、拓展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显性标志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效果,决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的能力的结合。它包括一般能力和教师专业特殊能力两个方面,教师首先要在智力上应达到一定水平,以维持教师正常教学思维的流畅性;其次还应该具备与教师教学实践直接相联系的特殊能力,如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学科教学能力以及深化教师对教学实践认识的教育科研能力。它是教师的专业成长程度的外在显性标志。品读《学记》,不难发现,教师应该在一些方面拓展自己的能力,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1. 应该不断拓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应该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言约而达,深入浅出。《学记》指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善于唱歌的人,能使听者沉醉在歌声中流连不忘,并试着模仿他的声音,善于教学的人,能使学生继承他的志向而努力不懈。善教者的言语虽然简要却通达晓畅,所讲的道理幽深而解说精妙,很少用比喻而且使人容易明白;这样的教师就能够使学生有志于学习并能举一反三。的确,如果教师在讲课中缺乏语言技巧就有可能在客观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者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要想讲好课必须讲求教学的语言艺术。因此,不断拓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该是教师专业成长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2. 应该不断拓展自己的交往能力

教学是师生交往的双向活动,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的。教育者对成长中的学生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作用,他的人格力量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做出反应,也会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做出反应,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对教师产生影响。这种互动关系是任何一种职业都无法比拟的。在具体的教学中,师生的交往主要目的是围绕着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感情上的沟通,从而达到缩小或消除师生对教学目标认识差异。那么,教师就应该增强自己的交往能力,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对所授内容的兴趣,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认知水平的变化情况和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并且根据教学流程发展变化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

《学记》告诉我们,“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表明君子教育学生是善于晓喻的,让学生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其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只引导而不强迫,使学习的人容易亲近。教师严格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得以充分发展。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使学生能够自己思考(以免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人亲近又能自动思考,能做到这些的就称得上是善于教育的老师了。如何能够做到既教授知识又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做到“和易以思”,的确值得教师多下工夫。一般说来好教师大都在教学中循循善诱,孔子的学生颜渊称赞他的老师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还详尽的记述了孔子和学生的交往过程,他因势利导、教态温文而雅、平易近人,启发引导得法、态度明朗、评价得体,充分显现了作为古代教育家的孔子高超的交往艺术。

良好的师生交往利于教师了解把握学生的所长与所短、优势与劣势、优点与缺点,然后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学记》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这段话提醒老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常犯的四种过失:贪多而不求甚解,不肯多读得少为足,认为容易见异思迁,浅尝辄止不求进步。学生产生这四种情况的心理都不相同,必需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增长优点挽救过失的。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及时准确地掌握不同学生认知水平情况,针对其存在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当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

3. 应该不断拓展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应该有能力驾驭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扎实有序,活泼而不乱地施教。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教师的教育机智体现在对学生的引导、点拨、开启、解惑的各个方面,一个教师有多少知识都能用在课堂教学中,有多少本领都能用在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中,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能力与教学效果成正比。

《学记》指出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做一个“善问者”,能够“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也就是说,教师在启发开导时,提问要恰到好处,有顺次,有轻重。就和砍伐坚硬的树木一样,先砍那易断的部分,然后慢慢的扩及较硬的节目,时间久了,木头自然就分解脱落了。告诉我们教师在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应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剥离,这既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又有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答疑的时候,教师也应该作“善待问者”,要“如撞钟,扣之以小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善于回答学生问题的人,像撞钟一样,轻敲一下,就小声地响;重击一下,就大声地响。但却不能接着又连着去撞,而要耐心地等待它从容地去响,到快要响完的时候,才再去击它,钟声才会余音悠扬。教师要从容不迫、井然有序地针对学生实际进行答疑,即对学生的问题应根据其大小、深浅、难易程度给予不同的回答,对于浅显的问题就简明解答;对于深刻问题就深入分析。只有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回味无穷,受益非浅。所谓启发要掌握分寸,“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而答疑则要切中要害,解人所蔽。

《学记》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循序渐进,所谓“学不躐等也”。《学记》提出分级分段,给我们讲述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的大学之道,就是说明教学要遵从顺序。学校根据学级学制安排课程要有计划性,遵循一定的顺序,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分别授以深度难度不同的课程内容,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让学习者止步不前。学习者应步步踏实,不可一味好高骛远,急于求成,以免欲速不达。循序渐进这个原则贯串于教育和教学的过程,贯串于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两个方面。并且把循序渐进的开始定为“立志”,指出 “凡学,官先事,士先志”。矢志不移,才能保证学问的系统性、条理性。因为志不单是一种自信,在立志的同时,往往已经初步拟出自己学习的全部程序。有了专一的志向,就能避免学习的散漫性和随意性,使自己不断取得进步。

《学记》还强调教师要开展多样化教学。指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施教要讲究方法,顺着时序而教。既要安排好规定时间的正课,还要提出课外的学习要求,布置课外作业。使课内课外,“正业”与“居学”相辅相成。这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恰恰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学记》不赞成把学生局限于教室之内,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指出君子在学习方面,要注重积累,要练习巩固,还要适量休息,游赏娱乐。教息相间正是科学的教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成为辅助正课的一种手段, 还可以引起学生对正课的兴趣, 加深对正课的理解。因此,著名教育家杜威就提出要“在做中学”,从而改变僵化的教学模式。而现在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所提出的情境式教学,则提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注意情境的创设,以利于学生进行意义的建构,从而把所学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5],教师的综合素质将从深层次上决定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加强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我们用时代的视角去审视《学记》,依然能够挖掘到许多宝贵的教育财富,在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它就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我们应该沉淀思绪,冷静分析,并审慎反思,不断超越,既继承古人教育思想中的优秀成分,又有所突破,从而建构具有现代意义的科学的教育思想理念。

参考文献:

[1] [2]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4.143

[3][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礼记学记篇3

关键词:儒家;《论语》;《礼记·大学》;君子;人格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150-02

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这与孔子奉行和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不无关系。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辑录成《论语》一书,历来被奉为儒家经典。它以一“仁”字为核心,横贯整个思想体系,力争将人培养成道德品行良好的谦谦君子。

“君子”这一称谓并非孔子率先使用,早在《尚书》、《诗经》当中就已经有了关于君子的记载,如《尚书·虞书·大禹谟》中的“君子在野,小人在位”,《诗经·谷风之什·大东》中的“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孔颖达《诗经正义》曰:“此言君子、小人,在位与民庶相对。君子则引其道,小人则供其役。”《说文解字》关于君的解释是:“君,尊也。”“尹”,表示治事,“口”表示命令,合起来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的意思。这说明当时“君子”一词主要是从政治角度定义,并无明显的人格特征含义。孔子则是借用了这一称号,赋予它新的内涵,使“君子”一词具有道德品质的属性,成为儒家培养人才的规范和标准。正如吴龙辉先生在《原始儒家考述》中所说:“孔子所解释和规定的君子人格与贵族社会所推崇的君子人格的本质区别在于:贵族社会推崇的是一种社会地位和政治身份,而孔子所提倡的新君子人格体现的主要是一种才能结构和道德水平。”

与《论语》并称“四书”的《礼记·大学》是另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其中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作为“初学入德之门”,《大学》告诉我们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以贯之的道理,其实论语也是以此为逻辑,以期达到世界大同的目的。只不过《论语》属于语录体,文章出自多人之手,二十篇并没有一定的篇章顺序,因此这些思想散见于各章节之中,并未形成体系。下面就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角度来解读《论语》当中关于人格修养的部分。

一、修身——修己以敬

子曰:“■志于仁矣,无恶也。”君子常怀仁爱之心,修己以敬,在各个方面都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

在日常言行方面,孔子反对“巧言令色”,提倡“三省吾身”,认为君子是“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在待人接物方面要“信近于义”、“恭近于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生活条件方面,讲求“里仁为美”,“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居九夷而不嫌其陋,不因“一箪食,一瓢饮”而“改其乐”,认为“德不孤,必有邻”。君子谨言慎行,以道义为准则与他人相交往,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因此身边总是有志同道合的人相伴左右。三言两语间,孔子就将朴素的真理落于生活的实处,将一个举止文明,内心笃定,践行仁义的君子形象镌刻于每个信奉礼仪道德的人心中,使之成为一种人格追求和个人信仰。

人非生而知之,如何才能立志于仁义成为谦谦君子,孔子也给出了明确答案:“好古,敏以求之。”被奉为圣人的孔子说自己并不是生而知之,只不过是对古代文化、对古人所经历的事情非常感兴趣,并且孜孜不倦地学习罢了,这当然是孔子非常谦虚的说法,但也可以看出“敏而好学”的重要性。

“君子博学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笃信好学的孔子谙熟古代的典籍和礼义文化,这对他理论思想的形成与成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不可回避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是促成孔子理论重要因素。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礼崩乐坏”的社会转型期,周礼所规定的旧的秩序正逐步瓦解,新的秩序又尚未建立。孔子从“恢复周礼”的角度出发,对“君子”进行了新的界定,设计了一种新的理想人格模式——君子人格。“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见礼对仁的重要意义。有子也曾做过表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指,亦不可行也。”也就是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到恰当为可贵。过去圣明君王治理国家,可贵之处就在于此,他们大事小情都做得恰如其分。一旦有行不通的地方,便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条纹框架加以约束节制。“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人心所向的是礼仪道德,德才兼备的君子才是泱泱大国的砥柱中流。

二、齐家——修己以安人

君子“入则孝,出则悌”,以实际行动感染影响着身边的人。家为国之根本,只有小家和睦才有大国稳定。君子不必一定谋得一官半职,“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也是参与了政治,这是从另一层面为国家作贡献,是对家国、对社会履行责任的另一种表现,所谓“君子为行道而不求俸禄”。

百善孝为先。《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作为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道德之首而备受推崇。那么是不是说赡养父母就是尽了孝道呢?答案是否定的。“今之孝者,是为能养犬马。皆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可见“孝”并不是“养”那么简单,它还需要“敬”。《礼记·祭义》也讲:“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又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侍奉父母,重要的是由心底里发出的对父母的尊敬爱戴之情,使父母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内心中的满足。即便是与父母意见相左,也不能心怀怨恨,而要委婉劝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可见儒家将敬父母视为孝悌的最重要部分。

在儒家孝道思想中,“孝”、“悌”并称,相得益彰。“悌”是兄弟之间相亲相爱,它适用于家庭范围内,也适用于家庭范围外。《论语·宪问》中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一个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小家,自己家的小日子,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司马牛曾苦恼自己没有手足兄弟,子夏劝导他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孝悌之道可以向外延伸直至人人友于兄弟,君子齐家,胸怀天下,海内皆存知己兄弟,不必将自己拘于园囿之地。

三、治国——修己以安百姓

自古“求忠臣与孝子门”,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立本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孝悌是仁的根基,是一个人立足于世的根本。为政的道理和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息息相关的,把和家人相处的道理扩大到国家的治理,即是为政以德,便可有一番作为,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由家而国、伦理即政治的思想。

修己是本,治人是末,作为君子,理应以安民济众为己任,要做到为政以德,使人民幸福使百姓安康。这就要求“君使臣要礼,臣事君以忠”。只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切依礼行事,才能形成德行的向心力,将民心聚拢。

作为执政者要知人善任,举贤与能,以德服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如果本末倒置,作恶多端者居于上位,那整个社会的风气也一定是败坏的。只有当政者“先之劳之”,“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免杀戮,举贤才,民心才能得到安抚,百姓生活才能和乐。

作为从政者要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在其位即谋其政,使国家政治清明。“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少一点悔恨便是多一点成绩。

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崇尚实干,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努力使“君子”二字成为整个社会的良心。

四、平天下——尧舜其犹病诸

君子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历史使命感,在人格逐步完善的基础上,还应具有社会责任感,做到心怀天下。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所讲的“平天下”,是“修身”、“齐家”、“治国”后所要实现的最高理想。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喂天为大,为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为名焉。巍巍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尧、舜、禹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却终年为百姓疾苦而操劳,毫不利己专门利民,他们心怀仁德兼济天下,功绩为世人所传诵,“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做到如此,孔子尚且说“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可见孔子对为人为君的要求是有多高。“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悲悯苍生,胸怀天下,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践行仁义,平和包容,一步步地走向世界大同才是孔子信奉的圣道。

《论语》针对人性而发,重点讨论仁义道德,对人格修养具有指导作用。它以及其朴素简练的语言道尽立命真理,句句箴言穿越古今,时至今日仍以其独有的魅力和智慧留给后人无穷的力量与启示。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箴言融化了我们眼中的戾气,消除了我们胸中的怨气,让我们以广阔的胸怀来接纳并融入这个斑斓的世界,对我们的人格养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伯峻.白话四书[M].长沙:岳麓书社,1989.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5]朱义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礼记学记篇4

全体教职工同志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过去的一学年,是我校突飞猛进的一年!是硕果盈枝,荣誉满怀的一年!我们在县委、县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正确领导下,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高,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学校各项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2015年中考、高考中,我校师生携手同心,科学备考,扎实应考,夺得中、高考双丰收,并刷新多项记录,为城关中学发展史再次添写了辉煌的一页。

同学们,新的学期,新的起点,新的目标,新的要求。我真诚希望你们修身为始,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修心为上,做一个胸有大志的人;修学为本,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为此,我简要谈以下几点希望和要求。

一、希望同学们做一个品德优良的人。现在有这样一个人才标准:德才兼备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才无德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这个标准说明二十一世纪对于人才的"德"的要求是第一位的,什么是"德"?"德"就是品德,它包括爱国心、荣誉心、进取心、自尊心,它还包括社会公德,自身修养,尤其是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只有这样,你才可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我们教育同学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要管好同学们的今天,更重要是着眼于同学们的未来。每一个走进城中的学生,你就成为了城中人,就都应该"今天我以城中为荣,明天城中以我为荣"各年级各班级要迅速组织入学教育,重温《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希望同学们牢记: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学会学习的道理。

二、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热爱学习的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学生的天职是什么?答案是学习。拿破仑的一句名言是: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们学习的目标是争优,但我们的学习过程要快乐。如果你是一只雄鹰,黑板就是你翱翔的天空,如果你是一匹骏马,讲台就是你驰骋的草原,今年我校将进一步优化美化育人环境,为同学们成人成人,建设最美的校园,构建最先进的设施,搭建最成功的平台,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推行高效课堂,我们要把课堂变学堂,把校园变成同学们求学的乐园,在自主、探究、合作中,让我们每一个同学腾飞,助我们每一个同学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还将努力,突出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品味,为同学们的才艺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我们的办学理念是"书香、活力、快乐、成长",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将伴随同学们的成长。

礼记学记篇5

2020年春季开学典礼致辞

老师们、同学们: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也许是我们人生中最特殊的一个春节,少了几分走亲访友的热闹喜庆,多了几分对病疫的关切谨慎,更多了自觉居家的责任和担当。防疫不放松,学习不止步,病疫的蔓延让我们虽不能如约走进学校,走进教室,走近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但是却阻挡不了我们共同学习进步的脚步。

疫情虽肆虐,但在抗疫一线,有年过八旬却依然奋战在最前线的钟南山院士,有为了方便工作而减掉一头秀发的护士姑娘们,还有那些全国各地星夜驰援湖北的专家医生们,他们是最美逆行者,他们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神;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筑工地上夜以继日奋战的工人们,几百台机器连轴运转,他们以行动告诉世界什么叫做“中国速度”;在全国各地,有许许多多热心筹措资金、筹集物资的国内外朋友,他们身上的“大爱”精神熠熠闪光。人常说,时势造英雄,在病疫降临的危难时刻,是这些人挺身向前,义无反顾,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他们值得我们敬仰,值得我们铭记,更值得我们学习!

然而,此时此刻更有你我这样在家为社会做贡献的普通人,我们每个人都是“战疫”大军中的一员。防控疫情,人人有责,面对肆虐的病毒,我们要牢记“三字诀”:宅——宅家饮食休息好,人多不要凑热闹;戴——出门切记戴口罩,个人防护很必要;洗——肥皂流水勤洗手,呵护健康多讲究。同时,疫情也让我们认识到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饮食习惯不仅仅是对我们个人的要求,更是我们对社会应有的担当和责任,这恰好也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一直以来比较关注的一项重大课题。在面对疫情时,我们还要保持正确的心态,不为传闻谣言所惑,不为杂音噪音所扰,积极弘扬正能量,做文明人,做大气人。我相信,病毒虽猖狂,时日必不长,让我们携起手来,同心同德,共同抵御病疫,还我们一片明朗的天空!

老师们、同学们,当很多人在感慨“宅”的百无聊赖、无所事事时,对于我们而言,不是正好可以将这段空白的时间利用起来,加强学习,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吗?老师们能够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抓紧时间“充电”,提升业务水平;同学们也可以抢抓这一黄金时期,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实现弯道超车。要知道,今天我们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成就明天更好的自己。在这非常时刻,我有三味“良药”送给大家:目标——有目标的人在奔跑,没目标的人在流浪;计划——从大处着眼,从细处着手,分秒必争,有条不紊;行动——说一尺不如行一寸,行动是最好的战略。

这段时间,我们学校也整体联动,积极配合上级部门进行防疫攻坚:班主任们通过网络了解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全体中层干部做好上传下达各项工作;后勤保洁人员也不辞劳苦,每天进行校园消毒和环境整治,确保学校以最好的状态迎接大家的回归。同时,学校还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积极开展线上教学,教师备课选题在线答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

同学们,今天我们能做的也许只是居家隔离,做好自我防护,不给社会添乱,不给国家添麻烦,但是,我相信,未来,你们中的很多人会用你所掌握的知识去战胜恐慌、战胜疾病、战胜不可预知的命运,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老师们,同学们,疫情当前,使命在肩。在崭新的2020年,让我们直面严峻挑战,担负神圣使命,众志成城,并肩携手,共同打赢防疫保卫战,共同创造民小更加灿烂的明天!

最后,祝全体师生新年进步,幸福安康!预祝我校2020年更上一层楼!谢谢!

开学典礼校长讲话2

各位家长、老师、同学们:

新年好!

新型冠状病毒的侵袭,扰乱了我们的生活。马路上没有了车流声,街上没有了叫卖声,广场上没有了喧闹声,乡间田野没有了欢声笑语……世界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喜庆的庚子新年,我们不是穿上了新衣,而是戴上了口罩;新年第一天,我们不是欢天喜地互贺新禧,而是互相提醒“不出门,少聚会,戴口罩,勤洗手”;就连各大网络平台的底色也从喜庆的中国红变成了警示蓝。这个春节真的很不一样。

2月9日,本来是我们约好的开学日。这一天,我们应该带着我们的祝福,带着我们的喜悦,带着我们的行装从四面八方回到我们温馨的学校。但疫情仍然复杂严峻,我们还需宅在家里。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文件精神,我校根据特殊教育资源匮乏、学生自我管理与学习能力有限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工作方式,采取“家校共育”的形式来确保“推迟开学不停学”。一是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感统训练、成语故事、创意手工、可爱舞蹈、影视推荐、绘本故事、家长课堂等相关的特殊教育科普知识和家校共育内容,让全校学生和家长通过网上课堂在线跟进学习,确保学习效果不打折。二是通过家长微信群组织家长定期上传学生假期学习与活动的过程视频,并据此开展学生知识学习、生活自理、体育锻炼、钱币认知等多样化的评比活动,力争在家校共育中指导学生过一个健康、愉快、充实的加长版寒假。

今天,我们以一种别样的方式举行新学期的开学典礼。在这里,我想分别和老师们、家长们、孩子们说几句话。

老师们,疫情时期开展网络教学对我们来说是挑战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别样的教学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利用这段宅在家的加长假期,好好给自己充充电,多看几本书,写几篇好论文,学习掌握网络教学的方法。别样的课堂需要我们别样的付出。虽然我们宅在家,学生不在身边,但我们要付出的更多,我们要每天与家长沟通,每天与学生交流,上报学生平安健康信息,我们还要与家长学生互动帮助他们在家里学习运动生活。别样的沟通需要我们真挚的爱心。有了爱什么都不是问题。疫情期间,我们要时刻关注关心我们的家长与学生,每天送给他们一个亲切的问候,为他们在家的表现加油点赞。老师们,让我们成为一个小太阳,用积极和阳光照耀我们的家长和孩子们,为他们带来快乐。

家长朋友们,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特殊时期需要大家特别的支持。假期延长了,你们辛苦照顾孩子的时间要更长了,疫情期间,学校还会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继续配合的,比如,每天报平安,每天的网上课程的完成等都需要您的参与与配合。感谢大家了!特殊时期需要大家扮演特别的角色。各位家长,现在你们不仅仅是家长了,也许,你们还得承担起学科教师及班主任的角色,我们推送的网上课程需要您带着孩子们完成,我们政教处布置的各项活动也需要您和孩子一起来完成,我们每天的平安报备也需要您来配合。特殊时期需要我们互相支撑。学校和家庭是孩子们的两个学习阵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让我们互相支撑,家校携手,一起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安全、舒心的天空。

孩子们,今年春节真的不一样,病毒就犹如怪兽一般,大家都在奋力打怪兽。孩子们,怪兽来了我们一定要勇敢。我们要相信,有了那些白衣天使怪兽一定会被打败的。怪兽来了我们要保护好自己。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保护好自己,每天要做好个人卫生,不出门,勤洗手。怪兽来了我们要学会变得更强大。是的,我们要变得更强大,我们要把身体锻炼的棒棒的,我们要多学习生活自理的本领,我们要多学习文化知识。孩子们,这个寒假有点长,我们在网上推送了许多好玩有趣的课堂。大家一定要在家长的陪伴下,在老师的指导下,好好学习哟!让我们变得更强大,一起去打怪兽!

老师们、家长们、孩子们,阴霾必被驱散,春天已经到来,让我们一起期待春暖花开,盛世繁华!

【一场疫情

一本教科书】

——2020年春季开学校长讲话

亲爱的孩子们:

大家好,今天是*月*日,本应是我们久别重逢、相约**的美好日子。可是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大爆发,我们只能在网上相会了。

孩子们,这段时间,相信你们也和老师们一样关注着这次疫情,关注着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各行各业的勇者,关注着我们的国家!这场疫情,推迟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开学,也将在一段时间改变我们的学习、生活方式、考验我们的心理承受力。当我们感到无聊、寂寞的时候,想一想那些躺在病床上被病魔折磨的病人,那些正在医院忙碌的白衣天使,那些抗击病毒疫情的勇士们,我们此刻感觉到,健康真好,平安真好,活着真好。

孩子们,生活及课堂,透过这场疫情,我们应该懂得什么是责任与担当,懂得珍惜生命与敬畏自然,学会自律与自主学习。

什么是责任与担当,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有效防控疫情扩散,武汉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分别火速开工,24小时昼夜不停加紧建设,仅仅十天,两所医院分别交付使用。施工现场争分夺秒的同时,直播间人数破千万,评论区一片五星红旗。大家说,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这是国之责任与担当。

84岁高龄的钟南山爷爷,在病毒肆虐之时,劝别人不要去疫区,自己却迎难而上,用信念力挽狂澜!用知识拯救万民于水火!73岁的李兰娟奶奶巾帼不让须眉,始终浴血奋战在战疫第一线;还有一批又一批医护人员逆行而上,抵达武汉。他们的请愿书上赫然的写着:不计报酬,不计生死! 解放军三支医疗队,夜晚出发,深夜抵达。来不及调整,来不及休息,与时间赛跑,马上投入到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斗争中。还有无数奉献在一线的普通人,他们默默无闻,却又全力投入。这是民之责任与担当。

孩子们,透过这次疫情,我们要学会珍惜生命,敬畏自然。病毒究竟从何而来?专家的共识是认为同人类食用野生动物有关。有一个短片《大自然在说话——我不需要人类,人类需要我》,以大自然独特的视角,让人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引发人类对自己行为的思考。追求真理,敬畏生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应该是我们深刻反思的。“即使你占尽了优势,也不可能为所欲为。”因为,枪响之后,没有赢家!电影《流浪地球》开头这样说:“起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就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变得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现在这场疫情已经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了,面对每天上升的死亡病例,我们更加明白生命是何等珍贵。

礼记学记篇6

县委书记在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同志们:

县委在各项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决定举办这期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班,其目的在于认真学习宣传中央1号文件,深入学习贯彻两个《条例》;努力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素质和能力;进一步清理工作思路、找准工作切入点、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抓好全年工作任务的落实。下面,我就搞好这次培训讲四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学习培训的自觉性、主动性

总书记指出:“纪检监察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加快发展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的惩治和预防反腐败的工作体系”。纪检监察干部必须适应形势变化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努力加强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着力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逐步把自己培养、锻炼成政策理论水平高、专业知识系统深厚、专业技能扎实过硬的高素质纪检监察干部。但从现实情况看,我们纪检监察干部在理论水平、知识结构、业务技能等方面还存在不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地方,创新意识不够强、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角色意识不够等在少数干部身上时有表现。特别是近几年以来,我县纪检监察干部交流轮岗之后出现的角色与岗位之间的转换,急需每位干部尽快熟悉新业务、掌握新知识、进入新角色,急需每位干部站在一定的高度认真思考纪检监察工作的新问题,探索、研究推动工作的新对策。自觉加强学习培训,努力提高业务本领和工作能力对我们每一位纪检监察干部来说,显得十分重要而又迫切。

二、明确任务,把握重点,确保培训收到成效

为增强培训效果、提高培训质量,确保每位干部通过培训受到教益、有所收获,达到学有所用、用有所成、推动工作的目的,这次培训我们特邀了相关部门的领导来给我们讲课,他们都是多年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领导,工作经验丰富,政策理论水平很高,专业功底扎实,可以说是纪检监察系统的行家里手和专家,希望大家一定要虚心请教不耻下问,明确学习任务,把握学习重点。一要把握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学习重点。要继续深入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通过深入学、反复学,不断提高纪检干部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自觉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不断增强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纪检监察工作的能力。二要把握好纪检监察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这个重点。要从明确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职责、地位、作用任务、工作性质入手,建立起学习培训的“大系统”概念,这一点对新任纪检干部来说尤为重要。对大多数同志来说,应该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从更深层次、更高角度、更宽领域来分析、研究行业纠风、源头治理、执法监察、案件检查、案件审理、纪检等规律性的问题,积极探索纪检监察工作新思路,努力创新工作手段,不断完善工作机制,进而提高自身实际工作能力。三要把握两个《条例》学习运用这个重点。学习两个《条例》,重在理解、运用,落脚点要放在指导工作实践上,要明确两个《条例》对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全面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对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大作用。只有在学习任务十分明确、重点把握得当的情况下,学习培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扎实推进当前工作

一个月的培训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单靠这一个月的努力是难以达到学尽一切知识、解决所有问题的效果的,但是,只要恰当地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做到在实践中去理解、去运用、去升华;我们的理论修养、精神情操、业务水平必将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我们要自觉地将这次培训所接触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思路运用于实践,作为推动全年工作任务落实的强有力的动力。一要认真抓好全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在进一步完善好、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前提下,认真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切实落实“一岗双责”,大力推进建立警示训诫防线试点工作,力求在工作机制上取得突破,积累经验。二要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要在深入研究新时期违纪违法案件新特点的基础上,采取健全举报工作机制、加强投诉中心及联系点建设力度等方式,促使案源线索的增加,达到拓宽办案思路、提高办案质量和水平的效果。三要加大探索创新力度,不断建立健全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新机制。要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财政管理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方面的改革,尽快形成有利于管好事、选好人、用好权、管好钱的新机制。四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投资环境整治工作。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职能,不断加大执法监察和纠风工作力度;要大力推进行政效能建设,切实搞好行风评议工作。五是认真抓好两个《条例》和中央1号文件的学习宣传工作。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继续深入地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两个《条例》;要把减轻农民负担作为学习贯彻中央1号文件的重点,采取有效措施治理一切增加农民负担的行为。

四、严明纪律,强化管理,确保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我们办培训班,就是让大家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因此,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领导身份到学员身份的转变;二是从领导岗位为主转到以学习为主;三是从过去的分散活动方式转到集体活动。为确保本次培训顺利进行,能够收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在此,提出以下几点要求:一要端正学习态度。要把学习培训当成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不断充实新知识、更新新观念、开拓新视野。彻底消除“培训工作年年搞、老一套、应付一下”的消极错误认识。二要讲求学习方法。要专心听讲、勤于思考、认真做好笔记;要注重理解、灵活运用、善于总结;要突出学习重点,领会精神实质,把握各专题的相互关系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力争在有限的时间里学有所获,学有所思。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勤读书、勤思考的习惯。要有良好的学风,要有积极的态度,要有一股钻劲,要深入下去,吃透精神,领会实质,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三要遵守学习纪律。授课期间,一定要遵守学习纪律,遵守规章制度。要遵守作息时间,按时听课,不缺课,不迟到,不早退。原则上,是不能请假的,有特殊情况或重大事情,必须履行请假手续。要遵守课堂纪律,课堂上要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不许随意出入教室,不得违反规定讨论喧哗,不得缺席或迟到早退,不得办理其他与培训无关的事务或走亲会友。要保持室内安静、上课期间自觉关闭手机或将手机调至振动状态,保证课堂秩序。休息时间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参加。四是注意安全,严格作息时间。这次培训在党校进行,乡镇纪委书记食宿统一安排,大家要按规定时间作息,在校学习、活动期间,要自觉维护环境卫生,注意安全。同时,也希望县委党校认真做好配合工作,积极为学员学习、生活、休息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礼记学记篇7

你们好,首先我代表中共浏阳市委组织部对各位支部书记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志们刚刚结束抗旱增收,农税收缴工作马上进行角色转换,作为学生参加今年的村干部培训学习,我祝愿大家在培训学习期间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学有所成!根据《中共浏阳市委关于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和村干部管理的若干规定》,我们对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每年培训一次,这是培养村干部,提高村干部尤其是支部书记、村主任素质,事关全局的基础性工作,其目的就是造就一支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艰苦奋斗、任劳任怨和无私奉献精神,能够团结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基层干部队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经三年了,新的历史时期,新问题、新任务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如何迎接新挑战。结合这次培训学习,我讲几个方面的意见,与同志们一起探讨。

一、客观看待农村现状

同志们都来自于基层,都在基层第一线工作,具备较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对农村的基本情况和现状可谓也如指掌,那么为何客观地看待农村现状,我认为:农村面貌改变,逐步发展的态势鼓舞人心,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九亿人口在农村,中国要发展,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跻身世界民族之的历史任务,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富裕的目标在三代中央领导集团的运筹帷幄和各级党政的共同努力下正逐步变成现实,经过土地革命、联产承包、税费改革后的农村呈现出蓬勃朝气,农村改变了过去“一穷二白”的局面,农民自主生产,自谋发展,积极投身经济活动的态势良好,农村发展环境、农民生产生活以及交通条件得到长足进步,基层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民主自治意识、参政议政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得到较大增强,支部堡垒作用得到发挥,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村党支部的参与和领导,支部作用功不可改,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农村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不可忽视、不容懈怠。首先体现在工作发展不平衡,客观地说,村与村之间存在地理位置的差异,一些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发展速度是可喜的,但也存在地处偏僻的村工作态势比地理位置优越的村要好的现象,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天时地利并不是决定我们事业成败的根本因素,只有充分发挥支部领导作用,团结带领党员和群众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人心齐,泰山移”,使劣势变优,优势更优,我们的工作才有出路。其次,农村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由于利益格局的调整,建设改革不可避免地触及到一部分村民的切身利益。农村不稳定因素、不安全隐患增多,严重影响了当地对外形象和发展环境,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那么如何化解这些矛盾?作为基层组织的党支部应及时掌握反馈信息,及早介入化解,积极稳妥处置。同时加大淳化民风教育活动,法律宣传工作力度,提高村民依法办事能力,但最主要的还是要用发展的手段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矛盾。第三,农民增收乏力,后劲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当前发达国家相比较,我们的农民仍处于一个较低的生活水平,大部分的地区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农民仍被禁锢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增收幅度小甚至“增产不增收”。因此推进“三化”进程刻不容缓,时不我待。最后,部分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主要表现在部分党组织在农村工作的主导地位有所下降,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吸引力下降,村干部队伍机制不活,难以承担发展重任,年龄结构老化,队伍青黄不接,能力素质弱化,整体战斗力不强,待遇保障不力,管理难以到位,距离“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标准有差距,为改变这种现状,满足当前形势对村干部的要求,我们将继续大力推进农村民主政治进程,大胆改革农村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广泛深入,形式多样地开展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强化保障,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从生活上关心村干部,市、乡两级财政要确保按照有关规定要求落实村干部待遇的资金到位,从政治上爱护村干部,支持村干部依法依规依章行使职权,保护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二、正确找准角色定位

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是宣传、贯彻、落实上级路线、方针、政策最基层的组织,村干部是与农民打交道最多的基层干部,村干部又具有其特定的角色,他首先是农民,然后才是干部,因此,村干部是最了解、最体贴农民的人,同时,又是农民中的精英,是能够带领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中坚力量,村干部要完成好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就必须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换言之,就是如何才能成为一名新时期合格的村干部。我认为,首先要牢记“两个务必”,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牢记“两个务必”,就是要牢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要访民情、察民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挂念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而不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只顾一己之利,而伤群众之心,损坏党的形象。

在刚刚结束的抗旱工作中,淳口镇中安村党支部书记张寿兵同志不顾年事已高,坚持带病工作,最终倒在抗旱第一线,用自己的汗水和生命捍卫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尊严,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为我们后来者作出了表率。村干部为工作流血流汗的例子很多,也很感人。正是他们的优秀事迹为我们这个团队争得了荣誉,赢得了民心。第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可以这样说,一个支部尤其是一个支部书记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这个基层党组织是否具备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人民群众认可的村干部是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村干部,这就要求我们村干部要借创建学习型组织之势,大兴学习之风,不断地自我加压,利用各种途径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理论、业务水平和进行思想作改造,做到宣传政策不截留、执行政策不偏颇,处理工作不糊涂。通过学习提高,使我们每一位村干部达到秀外慧中、内外兼修的标准,具备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任劳任怨的精神,从而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起高大光辉的形象。第三,结合实际,找准路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村干部要致富家庭,却不能局限于只顾自己家庭经济的发展,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作为农村支部的带头人、领头雁,党支部书记在经济发展的舞台上要扒演主角,要为当地经济发展勇挑重担。村干部的任务一要维护一方稳定,二要发展一方经验,稳是保证,发展是目的,这就要求村支委要开动脑筋,集思广益,结合实际,充分运用政策优势,闯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经济发展路子,打破过去农村“稻谷加稻草”的生产模式,转向发展后劲足,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项目,例如北区的烤烟,东区的蔬菜,西区的花木,南区的花炮,就引导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特色产业的转移,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认真开展村级工作

村级工作千头万绪,大到天文地理,小到鸡毛蒜皮,都需村干部亲自去处理,日常工作要照顾,中心工作要完成,任何一项都不能有半点闪失,工作压力是可以想象得到的。要把村级工作搞好,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卓有成效,我认为要做到六个字“重规范、求实效”。重规范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村民自治的根本保障,它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要求村干部依法依规依章行使职权,另一方面它也保证村民合法权益不爱侵犯,要做到重规范,一是要规范健全村支两委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要通过定期召开支委会、党员大会,按照“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实行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实行村民议事会制度,对大事、热点问题要经过村民大会讨论决定,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工作。突出“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公开时间的经常性、公开形式的有效性”三个重点,严格按照有关程序进行选举产生村务、财务公开监督小组,并切实履行职责,积极探索“村民质询会议制度”,通过定期召开村民质询会议,真正把监督制约权交给群众,不断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还村干部一个清白,给人民群众一个明白。三是逐步实行民主评议村干部的制度,将民主评议村干部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通过一年一度的述职报告、民主测评、听取意见和召开民主生活会,一方面使广大村干部认真总结,找准差距,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另一方面也增强群众对村干部工作和言行的监督,促进干部与群众的交流。四是要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依法推进村民自治,通过召开村民大会讨论决定,对应当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违反了村规民约应该怎么办等都作出明确的规定,共同遵守,共同监督。求实效是我们工作的落脚点和最终目标,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基层“让群众长期得实惠”的具体表现。求实效首先应该目标实,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考虑经济、地域等制约因素,要把村级发展远景规划和近期工作目标提交村民大会讨论审定,这是村务公开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杜绝脱离实际,好高骛远,不讲质量,只求数量的“政绩工程”,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其次决策要实,同志曾经说过“政治咱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目标任务一旦确定,就要群策群力形成合力,为实现工作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要充分发挥村支委的号召力与凝聚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第三,效果要实,一个村一定时期内的目标任务不要盲目求多,而要做到办成一个,造福一片,只说不做,或者好心办成坏事,只会降低村支委的威信,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四、几点要求

村支部培训时间短,任务重,为求实效,我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一)集中精力,服从安排,遵守纪律

同志们在基层一线工作,难得有脱产培训的机会,同志们一定要摒弃一切杂念,静下心来,专心学习,切实提高。要服从统一安排,遵守这次培训班的学习、生活纪律,尊重老师,体现素质。

(二)加强思考,边学边想,学以致用

要做到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答案回基层,就必须在培训学习期间加强思考,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以后的工作实践,我们的培训才有成效。

(三)互相交流,加强联系,共同进步

礼记学记篇8

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升起来了,虚虚的,淡淡的,朦朦胧胧,若有若无······

梁冰玉在琴中久久的伫立,她的心被琴声征服了,揉碎了,像点点泪珠在这片土地上洒落。

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缥缈。

天地间,久久的回荡着着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孤雁盘旋······

这是《穆斯林的葬礼》最后的结尾,没有泪水,却让人觉得心酸。第一次了解《穆斯林的葬礼》是室友告诉我的,这是她初时读过的,虽然已经不记得很多的细节,但是他说很值得一读。后来在语文老师的介绍下,我花费了一些时间读了这本书。读这本书时,就好像走进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走近了故事的点点滴滴,走进或喜或悲的人生。

读这本书使我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就像初中时挤出时间读完《夏至未至》后的心塞。这不仅仅是为结局的难受,也是为故事人物的命运。甚至在心底有那么一丝对作者的埋怨,为什么一定要以悲剧结尾呢?为什么如此的残忍的让一个花季少女拥有一个苦难且短暂的一生?为什么一定要让相爱的人分离?或许正是这样的悲剧才会铸就这本书的经典。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描绘平凡人物苦涩爱恋的>:请记住我站域名/<画卷,是一部普通人心酸的投影。书中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几十年的兴衰,几代人不同的命运。在我看来这本书讲述的不仅是几个人一生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兴衰。

韩子奇,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梁家家主的义子,后来娶了梁家的大女儿。在多年奋斗后成为玉石行业的高手,后抗日战争爆发,韩子奇去了英国,在英国与梁冰玉相爱并有了女儿新月。如故事就此结束也算美好,但韩子奇回了国,为了自己的玉,他回到了梁君壁的身边,使得冰玉被君壁赶走,使得新月从小失去了母亲,也导致了以后的一切。如果说给韩子奇一个称呼,我想我会叫他渣男。韩子奇如不跟壁儿在一起,又或者说他没有与玉儿在一起,是不是可以避免了一切的发生呢。韩子奇的懦弱与反复无常,使冰玉愤而离去,使壁儿恨上冰玉与新月,使新月多次受到伤害。对于冰月和君壁来说,他不是一个称职的爱人;对于天星和新月来说,他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对于他自己来说,他不是一个称职的人。

梁君壁可以说是书中的反派,因为她,天行无法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因为她,新月受尽了苦难。但是从梁君壁的角度来看,她并不坏,他只是在保卫自己的家庭。她也是一个不幸福的女子,丈夫离心,姐妹反目,儿子不顺。她每天都在祷告,却没有一天获得过安宁,每天都活在煎熬中,可恨之人也有可恨之处。

整本书中最令我记忆的便是新月这个人物。不行的出生,抑郁的生长,痛苦而短暂的爱情,悲哀的离世,新月这个最无辜也最令人心疼的人物结束了。或许从一开始新月的悲剧就已经注定,就像红楼中潇湘妃子注定消香玉陨,一次新月让人为她伤心哀叹。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也最令人震撼,新月的爱情是那样的纯洁而美好,但命运狠狠的打碎了它。先天性心脏病,这个无法治愈的病让新月虚弱的躺在病床,也让她用血泪写下了绝情书,不想也不愿让爱人但其苦痛。在新月病逝前以及病逝后楚雁潮也未曾见到新月一面,在新月的葬礼上他甚至不让进去,只能在远方静静的眺望,他们的爱何其悲哀。与他们相比,梁山伯与祝英台何其幸运,起码他们死后还能双飞。

礼记学记篇9

关键词 个体道德 家庭伦理 社会理想

中图分类号 B82-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539(2012)05-0060-05

现在流传下来的礼“记”有汉宣帝时人戴德、戴圣的两个选本,戴德的选本称《大戴礼记》,他的侄子戴圣的选本称《小戴礼记》。《小戴礼记》由汉末学者郑玄作注,后世流传很广,凡说《礼记》,即指《小戴礼记》。《礼记》共49篇,它对大学之道、中庸之道、妇道、孝道、礼乐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记述,其伦理思想可大体归为个体道德、家庭伦理和社会理想三个部分。其内容体系完备,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大学、中庸之道的个体道德建构

所谓“个体道德”,人们一般理解为“在一定社会生活中起一定社会作用的个人,为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而具备的、并适应一定社会利益关系客观要求的道德素质和指导自身行为选择的内心道德准则的总和”。此定义看到了“个体道德”的社会性、规范性意义,但是“个体道德”的丰富人文内涵电绝非“规范”所能涵盖的。《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上述的规范可看作“器”,而“道”则体现了形上道德之精微大义。“器”体现了“个体道德”之社会性、规范性;“道”则凸显了“个体道德”之个体性、超越性。“个体道德”的完整形态应是二者的统一。《礼记》关于大学、中庸之道的个体道德建构体现了二者的统一。

(一)大学之道:个体道德之实践序位

如上所述,“个体道德”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其社会性、规范性,但这种社会性和规范性并不是杂乱无序的,而是以“个体道德”作为“道德坐标原点”展现出的逻辑层次严谨的道德实践序位。何谓“道德实践序位”?“序”即排列次第,“位”即所处位置,合而言之,“序位”即某物的排列次第和所处位置,“道德实践序位”即个体进行道德实践所应当遵循的次第和应当处的位置。《礼记·大学》对个体之道德实践序位进行了纲目上的安排,提出了以“三纲领”、“八条目”为主体构架的“大学之道”。

《大学》篇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何谓“大学”?“大”古音读“太”,是当时的高等学府,是培养经世治国人才的学宫。“大学”是与“小学”相对的,“小学”只能“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到了“大学”则“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因此,“大学所讲的是人生的道理,人怎样可以成为一个道德上完全的人,‘完人’”。“大学之道”就是能够彰明己之光明美德,亲爱于民,止于至善之行。一言以蔽之,“积善而行,则近于道也”。这三个方面比较精当地诠释了大学的基本精神,一般称为“三纲领”。

“三纲领”之后,《礼记·大学》又展开了论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所谓“八条目”,或者说是平治天下的八个步骤,也可以说是修饬自身的八个步骤。这八个条目有着先后的次序,又是相互贯通的。“修身”是中心环节,“白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也就是说,“它是以个人为中心,向内延伸到他的主观世界,向外延伸到他的客观世界。这就是以修身为中心,向内延伸到正心、诚意、致知,向外延伸到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凸显了儒家伦理对修身的高度重视,这套修身理论对于提高个人道德境界乃至安身立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开启了一套完整的修身路径,为个体道德的培养提供了具有极强实践意义的道德序位。

(二)中庸之道:个体道德之形上意蕴

“个体道德”的另一个意义是其个体性、超越性,体现了“个体道德”之形上意蕴。《礼记·大学》所强调的是个体道德修养的实践序位,至于诸种伦理规范的本原和哲学意义,并未详加论述。《礼记·中庸》则从天人关系的高度加以审视,进行道德哲学的意义拷问,体现了对人伦道德之形上致思关怀。在《中庸》的伦理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两个范畴就是“中庸”和“诚”。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中”,三代之时尧舜禹帝位相传,并授予十六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这十六字的精髓即在“中”。而“中庸”这个范畴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作为最高尚的道德,人们很少能达到。孔子并没有对“中庸”的内涵进行具体解释,而《礼记·中庸》则赋予了其具体内涵——“中和”。它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记·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本性是“中”,如果能顺“性”而发“情”且恰到好处,那就是“和”。也就是说,“中庸只是一种潜能,只有在已发之后与客观外在的准则相符合时,中庸这种美德才能成为现实”。

同样,《中庸》也认为把中庸之道贯彻到人们的具体行动中是非常困难的。它说:“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礼记·中庸》)。但是肯定了中庸之道的难行,并不代表不可行。庸,朱熹解释为“平常也”,即中庸之道不外乎人伦日用之常,中庸虽然高明,但不是脱离生活的。中庸之道虽然平常,但绝不是一味调和,而是一种极富伦理智慧的哲学原则。它既是和合民众的治国之道,又是调适身心的修身法则。《中庸》所强调的“和”“是对立的结合,不是对立的泯灭。和之为和,正因为其中充满着对立,是对立按照一定秩序互相调谐的结果”。同时,“中”与“和”也是密不可分的,“‘和’是价值观,表征的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它所具有的和谐、协调、平衡、秩序、协同、和合的性质体现了中华民族根本的价值取向和追求。‘中’是方法论,表征的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最佳结构、最佳关系和人的行为的最佳方式,进而成为中华民族构建和调节主客体关系的最一般的方法论原则。由‘中’达‘和’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哲学和生存智慧”。因此,《中庸》极力反对“和稀泥”式的随意调和,反对孔子所说的“乡愿”人格,“中庸”绝不是平庸,而是于平凡生活中体现出的高超处世艺术。

在《中庸》看来,“诚”与“中庸”一样也是在人们的道德实践中居于重要地位的范畴。如上所述,“中和”是《礼记·中庸》赋予“中庸之道”的具体内涵。其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诚”则是能否由“中”达“和”的关键。

从中国伦理思想史来看,《礼记·中庸》之“诚”是承接孟子而来的,孟子最早提出了“诚”的范畴。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中庸》对“诚”所作的哲学概括显然是受了孟子的影响,它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在这里,《中庸》沿着孟子的思维逻辑把“诚”提到天人关系的哲学高度进行了论证,但也对“诚”和“诚之”作出了区别。《中庸》把人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知之”者。“生而知之”者只须“安而行之”,他们天赋极高,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所以只要“率性”便能与道相通。后两种类型的人禀赋不如圣人,需要“择善而固执之”,进行“诚之”和“修道”的主观努力,通过后天的修道工夫才能具有“诚”的道德品质。因此,三种人最后归结为两种,一种是“诚”,一种是“诚之”。也就是一种是“自诚明”,一种是“自明诚”。《礼记·中庸》还认为无论是“自诚明”,还是“自明诚”,都应该贯彻始终,永不停息,直达“至诚”。这种“至诚”是人们在高度自觉的状态下进行道德实践所达到的一种心理体验。这种境界能贯通天人,体验到空间的广袤与时间的永恒,就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这时人就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二、妇道、孝道等的家庭伦理规定

所谓“家庭伦理”一般是指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组织形式,中国传统社会一直高度重视家庭的稳定与和谐,长期以来形成了底蕴深厚且一以贯之的家庭伦理规定。《礼记》的家庭伦理规定为典型代表。《礼记·礼运》首先提出了“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的总体家庭伦理要求,还提出了“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的具体伦理规范。总的来看,《礼记》的家庭伦理思想是系统的,涉及了主要的家庭人伦关系,但其并未对“父慈”、“子孝”、“兄良”、“弟弟”等的内涵进行具体阐释,而是大篇幅论述了“为妇之道”和“为子之道”,可概括为“妇道”和“孝道”。

(一)妇道:家庭伦理的横向规定

在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之后。天下父子相传,家国同构,是一种“家天下”的统治模式。因此,伦理与政治结合,家庭伦理往往推进为治国之道,尤其突出“孝”,移孝作忠,这也是正统儒家伦理长期秉持的理念:突出纵向的父子血缘关系,以孝治天下。而《礼记》与其他儒家经典相比则有所不同,其不吝笔墨地对“妇道”进行了极力渲染,并突出了夫妇之道的功能与地位。“妇道”即“为妇之道”,是在家庭中对妇人的伦理要求。《礼记》对于“妇道”的论述可分为“婚礼”、“婚义”两个方面。首先是婚礼。在《礼记》中,“婚礼”被提高到了“本”的地位。《礼记》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昏礼者,礼之本也。”(《礼记·昏义》)为什么《礼记》认为“婚礼”处于根本的地位呢?孔颖达疏曰:“所以昏礼为礼之本者,昏姻所得则受气纯和,生子必孝,事君必忠。孝则父子亲,忠则朝廷正。”《礼记》认为:“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夫昏礼,万世之始也,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礼记·郊特牲》)“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礼记·昏义》)这里把男婚女嫁、生儿育女看作是“万世之始”,对上继承对祖先的祭祀,对下使宗族后继有人。这是事关宗族统治能否延续下去的大事,也关系到父子、君臣关系能否和谐,“故君重之”。

“婚礼”是“礼之本”,所以要谨慎对待,也就是要讲“婚义”。《礼记·昏义》要求对待婚礼“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孔颖达疏曰:“言行婚礼之时,必须恭敬谨慎,尊重正礼,而后男女相亲。若不敬慎重正,则夫妇久比离异,不相亲也。”这样,男女有别,然后夫妇之间也就有道义了。然而,《礼记》把“婚义”之“义”发展到了极端,使其纲常化,变成了对“妇”的绝对单向伦理要求,《礼记》充分阐发了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并第一次提出“三从”、“四德”的伦理纲常。所谓“三从”也就是《礼记·郊特牲》所说的:“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大戴礼记·本命》也认为女子应“在家从父,适人从夫,夫死从子,无所敢自遂也”,认为男尊女卑天经地义,自古如此。“四德”之说见于《礼记·昏义》篇。其日:“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公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祭之,牲用鱼,笔之以蘋藻,所以成妇顺也。”这种纲常规定的目的仍在于维护统治的秩序,如《昏义》篇所说:“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男子在家中是家长,在族中是族长,而皇帝则是宗法等级制度中至高无上的族长。这样,通过强化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世袭制和君权得到了强化。

(二)孝道:家庭伦理的纵向规定

如果说“妇道”是《礼记》从横向对家庭伦理进行规定的话,那么“孝道”则是从纵向进行规定。《礼记》特别推崇“孝”,并把“孝”与“敬”结合起来。《礼记》借助子路之言:“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礼记·檀弓上》)实际上是指孔子所说的:“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孝”的本质在于内心的真诚,而不仅在于外在的繁文缛节。

同时,《礼记》将这种“敬”进一步提升为对长辈的绝对服从,隐恶扬善,也就是所谓的“事亲有隐而无犯”(《礼记·檀弓》)的原则。在“隐”和“犯”的关系问题上,对于不同的人伦关系,《礼记》认为是否该“隐”、“犯”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凡亲有冥造之功,又有生育之惠,故怀哀戚之痛”,“君则徒有荣身显亲之事,而无冥造生育之功,故唯服粗衰,表尽哀戚”,“师则以恩爱成己,有同于亲,故不为制服”。正因为“亲”的“生育之恩”,才有了“事亲有隐无犯”的绝对顺从之“孝道”,而能否隐祖之“恶”,扬祖之“善”,也就成了衡量孝子贤孙的标准。

体现“孝”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讲究“丧祭之礼”,祭祀就是要人们不要“忘本”,要“尊祖”。因此,注重丧葬和祭祀之礼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礼记·昏义》说:“重于丧祭”就是说以丧祭为重点。为什么丧祭是重点呢?“因为这两项都是关于人死的事。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一个人在一生中只能死一次,所以特别重要。”另外,《礼记》对丧服制度和丧礼作了详细的规定,丧服依与死者亲疏关系的不同而分为五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对不同服丧者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斩衰之丧,唯而不对;齐衰之丧,对而不言;大功之丧,言而不议;缌、小功之丧,议而不及乐”(《丧服四制》)。另外,《礼记》还对服丧者在时间上作了具体要求,“三日而食,三月而沐,期而练,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也。丧不过三年,苴衰不补,坟墓不培。祥之日,鼓素琴,告民有终也,以节制也”(《丧服四制》)。如果孝子真能按这些要求去做,那么“仁者可以观其爱焉,知者可以观其理焉,强者可以观其志焉”(《丧服四制》),从而整个人伦关系也就变得秩序井然,“孝子、弟弟、贞妇,皆可得而察焉”(《丧服四制》)。

三、礼、乐治理的社会理想模式

“社会理想”是同人“生成”、“完善”的历史过程相一致的。“理想”总是体现为人在特定阶段的生成,总是被赋予具体的内容。然而,理想又超越“现存”的内容,正如黑格尔所言:“它要追求的那种较美好、较完美的东西是一种完全未予规定的东西。”简言之,“社会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儒家伦理正是从现实人之性情、人伦关系出发构想了“美好、较完美的”靠礼乐平治天下的社会理想。孔门授徒,初入门者即授以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知识技艺;升堂者则授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文献典籍,后世称之为“六经”。其中唯礼、乐两门始终是必修之课,可见其重要性。为何孔子如此看重礼乐呢?《孝经》曰:“安止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礼乐是治国化民之要务,而《礼记》对礼乐平治天下的社会理想模式进行了更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阐发了“礼以制巾,礼时为大”,“乐以致和,和而不流”之义。

(一)礼以制中,礼时为大

《礼记》认为人的感情和行动往往由于自身的局限和外界的纷扰而不免偏颇,其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礼记·乐记》)。如此,人的心智随物迁化,而受物欲的支配,亦即今之所谓“异化”是也。人受外物的诱惑而不加以节制,就会物欲膨胀,导致“灭天理而寡人欲”的境地。于是诸如“悖逆诈伪之心”和“淫佚作乱之事”皆得以产生。故此,“礼义以为纲纪”被用来“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礼记·礼运》),使得君臣、父子、夫妇顺理成章。而礼之一义为“节制”,亦即“克己”之意;另一义为“文饰”,即孟子谓“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孟子·离娄上》将节制和文饰铸合为一,使得其“中”,便谓之“节文”。所谓“节”,就是限制调节而使之“中节”,即合乎“礼”。

诚然,按常理而言,遵礼而行实乃美德,但是若把“礼”当作千古不易之教条,加以死守,就大谬不然了。“礼”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于是,《礼记·礼器》提出了“礼,时为大”的观点,其曰:“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尧授舜,舜授禹,汤放桀,武王伐纣,时也。”即是说,礼之为礼,首先在于它能否适应时代的发展,这是礼的根本原则;其次才是理顺人与人的关系;再次是使各种祭祀皆得其体;复次是使一切行为适得其宜;最后是使各种枝节问题也能处理得妥当相称。

(二)乐以致和,和而不流

乐之所以成为“和”者,《礼记·乐记》云:“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这样,审明一个感情基调来确定前后的应和,配合各种乐器来装饰节奏,构成完整的文艺形式:乐。用它来融合父子、君臣的感情,使万民亲附,就会成为圣王道德教化的方针。

《礼记》强调“礼以致和”能够成为道德教化的方针,但也指出“乐胜则流”。“流”,即放纵、无节制之谓。所以,“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礼记·乐记》)。“乐”的宗旨不只是满足人的声色之欲,更根本的是对民众产生潜移默化之教化效用,移风易俗,此乃先王制礼作乐的初衷也。

礼记学记篇10

关键词:礼法;避讳方式避讳规则

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280-02

避讳是古代中国所特有的一种法律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一直到清朝灭亡时,它才被正式宣告死亡。本文对中国历史上的礼法中的避讳制度进行考察,为最终达到刻的理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目的提供史料。

1 礼法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为中国所独有。礼的内容博大精深,纷繁复杂,难以对其进行详细的分类。概括而言,可以将礼分为礼仪和礼义。

1.1 礼仪

在《辞源》中,“礼仪”被解释为“行礼之仪式”。礼,起源于祭祀,而祭祀必然有其程序和仪式,这样就产生了礼的最早的形式,即礼仪。“礼仪”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礼书》:“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就其实践意义而言,“礼仪”的主要意义在于仪式参与者通过特定的物质形式向其他各方表达自己对彼此之间礼的关系的认同。概括地说,所谓礼仪,主要指礼节和仪表。礼仪是礼义的外在表现,礼义通过礼仪表现其内涵。由于产生于原始的祭祀活动,因此礼仪,也可以说是礼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尊”和“敬”,是居下一级的人对上级人的“尊”、“敬”。所以作为解释礼之义的《礼记》的开篇就是“毋不敬”。但是,礼仪的内容不只是局限于祭祀的规范和内容,而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的扩充。人们在长期生活中自然形成的风俗习惯也就成了礼仪的一个重要渊源。到后来汇总起来,便形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儒家的经典《仪礼》和《周礼》。在礼仪形成的初期,只是以习惯法的形式为人们所尊奉,后期随着儒学地位的提高和君主为体现自己尊崇地位的需要,将之列入律典,成为正式的成文法。

1.2 礼义

所谓“礼义”就是礼的内在精神。在春秋战国以后,成文法盛行并成为定制以后,礼义也就是法制的精神之所在。换而言之,礼制与法制是具体的条文规范,它规定人们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而礼义则是这些条文中所隐含的含义。如前所述,礼是在血缘社会中沟通天地鬼神的产物,礼的特征就是在强调自然之中的神力和人际之间的亲情,所以礼义所竭力提倡的是天地人之间的沟通和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故《礼记•礼运》中解释礼义为“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所以养生送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人情之大宝也。”礼仪可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朝代的更迭不断被修正和改变,但是以“亲亲”和“尊尊”为内核的礼义则是永恒不变的原则,为历代所尊奉。《礼记》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主要内容就是阐述礼义,与《仪礼》相互应和。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说:“《仪礼》皆载其事,《礼记》只发明其理。”由于《礼记》的主要内容在于阐述礼义,所以《礼记》随着旧有礼仪与时代的脱节而显得日益重要。

2 礼法中的避讳方式

为了避免对君上尊长触讳,中国过去几千年的时间中发展出一系列的方式。这些方式主要是从字音、字形和字义方面对所避讳的字进行变通。避讳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口头避讳和书面避讳,所以避讳的方法也可以分为这两个方面。

2.1 口头避讳方式

在口头上进行避讳的方式主要就是更读。所谓更读,就是指改变需要避讳字的读音,而不改变用字。正如《红楼梦》中林黛玉为避母亲贾敏的名讳,读书时凡遇到“敏”字都读作“密”字。更读的方式在秦朝时期就已经出现,“至秦始皇讳,乃呼正月为征月。”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考证“正”字在过去就有“征”音,因此不能将此例看做为更读的情况。故而陈先生认为,更读作为避讳的方式产生于唐朝。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九记载:为避晋武帝的名字昭,将“昭穆”中的“昭”呼曰“韶”,“戊”字本读作“茂”,为避李唐讳改云“武”或者“务”的音。前者中却有不合理之处,晋朝距离唐朝已经年代久远,没必要为避晋武帝的名称而更读之必要,另外陈垣先生也考证“昭”原本就有“韶”音。虽然前者不足信,但以后者足以可见在唐朝时期就有更读的方式。

2.2 书面避讳方式

书面避讳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改字,缺笔,空字等。所谓“改字”,就是将所要避讳的字用其他意义或者读音相近的词进行替代。正如颜之推所言:“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因此,改字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改为意思相近的字,另一种是改为读音相近的字。缺笔就是在书写所避讳之字的时候,略去其中一笔不写。缺笔避讳之法起源于唐朝。在唐朝初期就已经存在了缺笔避讳的例子。仪凤二年李碑,在书写王世充之“世”字时,缺少中间的一笔,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这是缺笔的最早的例子。《册府元龟•帝王部•名讳门》记载了显庆五年关于避讳的诏书中有关于缺笔之法的记载:“孔宣设教,正名为首,戴圣贻范,嫌名不讳。比见钞写古典,至于朕名,或缺笔点画,或随便改换,恐六点雅言,会意多爽;九流通义,指事全违,诚非立书本意。”所谓空字,就是在书写遇到应该避讳的字时,或者空着字而不书,或者作空围,或者用“某”字代替,或者直接写上“讳”或者“上讳”、“御讳”等字。

3 礼法中的避讳规则

避讳规则,就是对避讳或者不予避讳的各种情形的详细规定。避讳刚刚产生时,就已经有关于避讳规则的详细规定,这主要是体现在《礼记》中,其规定的内容如下:

3.1 不讳嫌名

《礼记•曲礼上》记载:“礼,不讳嫌名。郑注曰:为其难辟也。嫌名谓其音声相近,若禹与雨,丘与区也。”因此,所谓嫌名就是指与所要避讳之字读音相同的字。顾炎武的《日知录》中记载:“卫桓公名完,楚怀王名槐,古人不讳嫌名,故可以为谥。”如前所述,中国从周朝开始就已经出现谥法,作为死后对以个人一生的评价。在《逸周书•谥法解》中规定“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执义扬善曰怀,慈仁短折曰怀。”这两位诸侯的谥号与其名字同音却不避讳。隋唐以后,虽然在礼法中仍规定“嫌名不讳”,但是避讳嫌名之例却日益繁多。隋朝时期,因为隋文帝父亲名忠,所以在官名中所有“中”字者皆改为“内”,有人认为这是避讳嫌名的开始。在嫌名避讳上,造成社会现实与礼法规定相脱离的主要原因是:封建时代的君主专制盛行,动辄对臣子入罪量刑使得天威难测。臣下在奏对中主动扩大避讳的范围,以防止在奏对中触犯天威,冒犯天颜,产生不利的后果。

3.2 二名不偏讳

所谓“二名不偏讳”是指如果名字是两个字以上的,每一个单字不需要避讳,只有两个字连起来的时候才需要避讳。《礼记•曲礼上》:“二名不偏讳。”郑玄注曰:“偏,谓二名不一讳也。孔子之母名徵在,言在不称徵,言徵不称在。”有关“二名不偏讳”的规则在其他文献中也能找到相关记载。杜佑《通典》卷一百零四:“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太宗居春官,总万机,下令曰:依礼,二名不偏讳。……其官号人名及公私文籍,有‘世’及‘民’两字不连读者,并不须讳避。”后唐明宗曾经下过相关敕令强调了“二名不偏讳”的规则。“古者酌礼以制名,惧废于物;难犯而易避,贵便于时。况徵在二名,抑有先例。以太宗文皇帝自登宝位,不改旧称,时即臣有‘世南’,官有‘民部’,靡闻曲避,只禁连呼。朕猥以淼躬,托于世人,止遵圣范,非敢自尊。应文书内所有二字,但不连称,不得回避。若臣下之名不欲与君亲同字者,任自改更,务从私便,庶体朕怀。”

3.3 已祧不讳

祧,作为名词是指祭祀的远祖或者始祖之庙。正所谓“祧,祭先祖也。”根据《礼记•王制》的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也就是在享有天子祭祀的祖先止于七代而已,超过七代不得在天子庙中配享祭祀,也就是所谓的“已祧”。因此,“已祧不讳”是指对已经超过七代的君主的名字,可以不用实行避讳。这就是将避讳制度和祭祀制度结合在一起,追求统一。所以早在《晋书•礼志》中就有“讳名之义,但及七庙祖宗而已”的记载。《通典》中也记载晋孙毓倡导《七庙讳字议》,提出根据礼之规定“天子诸诸侯皆讳其祖,亲近庙迁,乃舍故而讳新。”其主张建立七庙与避讳相统一的制度,为以后的庙讳制度打下基础。即使是在避讳之风甚严的宋朝,对于“已祧不讳”也在一定程度上予以遵守。《宋史•礼志十一》记载:“(绍兴)三十二年正月,礼部太常寺言:‘钦宗庙,翼祖当迁。……以后翼祖皇帝讳依礼不讳。’诏恭依。”《夷坚支志》记载“天台王居敬,字简卿,淳熙十三年,以布衣经过衢州,谒刘枢干问命。刘元不知其名,即书云:此命富贵,但名下一字系旧所庙讳,今虽以祧迁,终不可达天听。王大骇,既退,亟改为居安,而学资道。”这里就是为了避讳宋太祖追尊翼祖简恭皇帝敬的名讳。所谓的“翼祖”指的就是太祖赵匡胤当皇帝后册封其父的尊号。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对于“已祧不讳”规则的遵守也日趋式微,人们出于对专制权力的畏惧而对出祧的帝王也实行避讳。

3.4 临文不讳

所谓“临文不讳”指的是在阅读古代典籍的时候,可以直接读出或者说出帝王的名字而不用进行避讳。“临文不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记录事情的真实无误。正如郑玄在注《礼记•曲礼上》中所言,“为其失事正”。“临文不讳”主要是针对帝王的名字进行避讳,但后来在家讳中也有“临文不讳”的例子存在。周广业《经史避名汇考》中记载:明朝南礼部侍郎崔铣的父亲名,崔铣“著《洹词》十二卷,凡为人作铭、传,遇迁官职,避家讳以晋、陟代之,或作升。惟疏、表不避。”“临文不讳”主要表现是在书面避讳中,在口头上进行避讳的表现则是“诗文不讳”和“庙中不讳”。所谓“诗书不讳”就是指在诵读诗书典籍等经典的时候,遇到应该避讳的字时可以不改变原文。《齐东野语》中记载: “胡翼之侍讲迩英日,讲乾卦元、亨、利、贞,上为动色,徐曰:‘临文不讳’。”而在另外一部笔记《道山清话》中也有相关的记载。《齐东野语》中另有记载“诗书则不讳。若文王讳昌,而箕子陈《洪范》曰‘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厉王讳胡,而宣王之时,诗曰:‘胡不相畏’,‘胡为虺蜴’,‘胡然厉矣’。《周礼》有‘昌本之俎’,《诗》有‘发之咏’。《大诰》‘弗弃基’,不讳后稷弃字。孔子父叔梁纥,而《春秋》书藏孙纥。成王讳诵,而‘吉甫作诵’之句,正在其时,是也。”周密在这两则笔记中对避讳规则的理解有所偏颇。在第一则笔记应该为“诗书避讳“之例,而后者则是“临文不讳”之例。这两种规则联系密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古人经常将二者混淆,区别只是适用领域不同而已。“庙中不讳”是指在宗庙中进行祭祀时,不用对帝王名称进行避讳。《礼记•曲礼上》中郑玄注曰:“为有事于高祖则不讳曾祖以下,尊无二也。于下则讳上。”针对这一规则的事例在史书中记载很少,只有《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纪》中记载:“十一月,燕王上表贺冬至,称臣。诏曰:古之王者,或有所不臣,王将宜依此义,表不称臣乎?”有司奏,以为“凡诏命、制书、奏事、上书诸称燕王者,皆可上平。其非宗庙助祭之事,皆不得称王名。”

参考文献

[1]丁秀菊.避讳的文化学探索[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2]何忠礼.略论历史上的避讳[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32(1).

[3]单有方.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J].安阳大学学报,2003,(1).

[4]冯贺军.唐初避讳二例[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1).

[5]郭迎春.古代“避讳”之礼举要[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