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责任十篇

时间:2023-03-30 13:27:29

人生责任

人生责任篇1

从来到这个世界上起,每个人人生的背包里就有一样不可缺少的东西——责任。例如:

公交车司机:他们的责任在于把每个乘客平安快捷的送到目的地,安全行驶便是他们最大的责任。记者:他们的责任在于把每天世界上发生的新闻真实、准确的报导出来。老师呢,在我脑海里,他们的责任并不压于爸爸妈妈,他们除了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品德。

当然,我作为学生,也有自己该肩负起的责任。我在班级里担任语文课代表一职,工作虽简单但却重要,那就是每天早上准时到达学校带领同学们早读。早读是每天学习良好的开始,所以我每天都不能迟到。作为班干部,我明白:我不是小老师,和同学不是上下属关系,我们是平等的,我想让大家明白,我们在一起只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共同进步。还有,每天帮老师收作业时,大家配合我,我心里就会充满感激,觉得自己在一个温馨的班级里,幸福感油然而生。老师把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我,那我就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把工作做好,所谓责任,便在于此。

最近,老师还根据两次月考的成绩在班上分了A、B两组,A组的同学是成绩比较好而且踏实点的,好处呢,就是每天的语文作业会少点,需要背的,B组同学要抄写,A组的自己复习就行。实际上A组同学不进步就会退步,B组的可以进A组,但如果A组的同学进了B组,那就是最糟糕的事,所以我一定不能松懈自己,对学习保持更多的热情,这是我作为学生的责任!

每个人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角色和责任。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便是我们做人的根本!

人生责任篇2

乘着时光快车,穿越时空隧道,我仿佛看到蔺相如那举璧抵柱、智对强秦的身影。秦王倚仗国家强大的“霸道”神气,此刻也在蔺相如冲天的豪气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是什么给了蔺相如这莫大的自信和勇气?是保护赵国子民使其免于阶下囚的责任。

透过战争火光,拨开历史烟云,我仿佛看到明亮的烛光下诸葛亮在写着什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出师的前夜,他一定有许多话要对时刻牵挂的后主说啊!写罢,他不禁抬头仰望苍穹,目光闪烁。是什么让孔明如此夜不能寐?是强国安民的责任。

蔺相如、诸葛亮,这些丰碑人物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光辉的一笔。他们把谋求人民的幸福看成自己的责任,这是无比珍贵的情感。

回到现实的彼岸,我们身边也有众多闪耀着责任光芒的人。

杨利伟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肩负着神圣的责任遨游于浩渺的宇宙,凭借自身超人的素质和勇气,出色地完成国家和人民交付给他的伟大使命。

作为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记者,张平宜为了履行自己的承诺,辞去百万元年薪的工作,跨越海峡,肩负起让麻风村孩子受教育的责任,成为“20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他们留给我们太多的感动。正是这各种各样的责任压在了他们肩上,正是他们勇于担当责任,才铸就了他们生命的美丽。

责任,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责任,闪耀着人性中至真至纯的光芒。

责任并非是一个轻松的字眼,它既有岩石般的冷峻,又有大海般的深沉。刘易斯说:“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不认真工作的人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废物!”

当我们埋怨世风日下的时候,当我们声讨道德缺失、人人追逐物欲享受的时候,当我们心痛麻木不仁者众、施善救危者稀的时候,更应该反省自己做得如何,是不是尽到了自己应该尽到的那份责任。

人性的弱点有很多,最大的弱点就是逃避责任!人生路上,让我们肩负着自己的责任,昂首阔步,一路高歌,把责任尽到极致,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美丽。

人生责任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是会计核算中心的周海珍。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人生因责任而精彩”。

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是的,责任如阳光,能激发潜能;责任如甘露,能净化心灵;责任如烛光,能照亮人生。勇于担责,源于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没有干事创业的崇高追求,没有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没有舍身忘我的拼搏精神,事业是不可能成功的。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思想处处闪耀着这种宝贵的情怀和精神,而他们的行为更是时刻彰显着对工作的热情与奉献,他们把“规范管理、勤勉履职、勇于担当”寄于内心深处,寄于日常工作中,他们立足本职,勤勉付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演绎了不平凡,在默默的坚守中传递了正能量。

2015年,我有幸地成为了核算中心的一员。2年来,忙碌的时光,平凡而又幸福,我始终保持小心谨慎和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严格按照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处理账务,不敢有一丝懈怠,每笔业务都是看了又看、审了又审。每一次,当我因为他人提供的原始凭证有问题而为对方讲解基层医疗卫生的财务政策与制度;每一次,当我在审核票据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了医院利益不受影响,我都发自内心为自己的成长而自豪。作为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一名财务核算人员,我深知自身责任重大,所以任何时候我都丝毫不敢怠慢,只讲准则、不讲人情。或许正因如此,很多基层同事都抱怨我把关太“死板”、审核太细致。每每听到这些,我都会耐心地为他们讲解。看到他们逐渐对我们表示理解认同的时候,我的内心满含着欣喜和自豪,充满了小小的成就感。

人生责任篇4

其实,郑锦钟在过去二十多年来的社会服务工作中体会到了很多乐趣。这无不显露出他乐于承担责任的人生态度。他将男女谈恋爱的关系比喻生意合作者的心态,并以“阴性”和“阳性”分辨;置身社会,帮助他人,他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关爱子女,他还会和夫人相互配合,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

郑锦钟先生的人生堪称完美,而演绎完美的源动力是他的那颗“爱”心。汕头市委统战部长谢惠鹏曾这样评价郑锦钟先生:爱国、爱港、爱乡、爱事业、爱朋友、爱家庭。可谓恰如其分,实至名归。

经商之道 自在领悟

1975年,18岁的郑锦钟中学毕业。因家境困难,无法继续念书的他在一间服装厂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工作期间,通过在夜校的学习,他取得了高级证书。5年后,郑锦钟成了生产部门的管理者,生产计划、流程及质检都由他来打理。不久,凭借着积累下来的经验和对服装行业的了解,郑锦钟承转了负责服装销售工作,开始和人谈生意、讲价格。

因为谈生意的需要,1980年开始郑锦钟去过内地很多大中城市并熟悉了那些地方的经济状况和竞争环境。这些为他以后的创业作了必要的知识储备。1982年,郑锦钟有了自己的服装生意。在第一个月,他赚到的钱是以前打工三年工资的总和,顺利的开始让郑锦钟信心十足。

然而,郑锦钟的事业并没有就此一帆风顺地走下去,一次贸易的受阻导致了公司的倒闭。1986年,中美双方出现了关于纺织业贸易配额的争论。 “当时有一批销往美国的货被挡在了关口之外,引发了资金周转的困难,最后公司只好关门。”郑锦钟说。

随着公司的倒闭,郑锦钟的拍舍弃了他们另组公司去觅新商机。“他们责怪我对社会服务投入太多。”回想起那次失败的经历,郑锦钟淡淡一笑,“有拍就意味着有责任,这种责任既是对他们本人,也是对公司。”后来,郑锦钟和另一个朋友创办了新的公司,但他仍然热衷社会服务。

1990年,郑锦钟进入IT行业,国外计算机配置,如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等在香港及内地市场的销售。“一次,一个从事IT行业的朋友在广东有批生意,请我过去帮忙,而后生意的成功使朋友萌发了和我长期合作的想法。”郑锦钟介绍,“那时,我对中国内地市场已有了深刻体会,中国的IT还不能叫一个行业,因为做研发的人少,主要是做市场。”就中国政策环境和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敏锐的郑锦钟很快捕捉到了这一信息:“要科教,就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因此,我就觉得IT行业前景广大,可以去做。”

在常人看来,服装业和IT相距甚远,郑锦钟是如何成功的?从他对IT行业的思考和果断投入,不难看出他的勇谋兼备,而他也经常这样对年轻人说:“在选择投身的行业时,必先要认清楚它是否有长远的发展与增长空间。不管是否与所学专业对口,都要勇敢去做。有些传统的行业,比如服装业,生产、设计、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有十分精到的人在做,一个新加入的人要去竞争是很难的。”除去选择行业应当具备的长远眼光,郑锦钟认为个人的性格也非常重要,“社会与学校是不一样的。进入社会,虚心和用心特别重要。因为谦虚的人才容易被中国人所接纳,而只有用心,才能成功。”

对于IT行业的前景,郑锦钟表示出了乐观:“单看中国市场,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商业发展接近世界大城市,但这些城市的计算机渗透率在2005年只有20%~30%,而香港的这一数字是50%。再看内陆城市或西北地区,渗透率少于1%,发展空间极大。随着中国高位的经济增长,计算机的需求只会愈来愈大。”

商海之中,没有交谈,就没有生意。郑锦钟将他洽谈生意对象的心理特征分为“阴性”和“阳性”:“‘阳性’心态的人倾向于理智分析,洽谈生意时十分豪爽,直接跟你谈价格、谈销售;‘阴性’・心态则易受情绪及感情影响,他们谈生意的方式,往往是先吃饭喝酒,了解你内心真正的目的之后再谈。”论效率,和男性心态的人做生意理所当然会快。“但也有一些弊端,比如,生意过程中要是出现某些问题后,女性心态的人会和你商量,而男性心态的人可能会找个律师来和你谈。”郑锦钟笑着说。

如今,郑锦钟是多利安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虽已不在其创办的上市公司伟仕控股有限公司的董事局担任职务,但他说,只要昔日拍文件打电话要求帮忙,他就必会全力以赴。

服务社会 铭记不忘

作为太平绅士,需要按照香港法例中的《太平绅士条例》所规定履行一定的职能:巡视监狱、羁留中心及其它场所包括医院、感化院、老人院等;通过巡视及接受投诉以确保这些部门的有效管理及合理服务,确保不会有任何人士被不公平对待或被剥夺合法权力;无论犯人或被拘役人投诉的问题大还是小,太平绅士都应当接纳并给予保护。“比如,监狱内的北方人要求吃面条、西方国家的人不喜欢吃米饭,回族的人不能吃猪肉等等,监狱工作人员都应当注意并及时给予适当的安排。”谈到保护人权工作的细致入微,郑锦钟笑着说。

1982年,郑锦钟开始从事社会服务工作:“当时,我住的是公共房屋,香港民政事务处希望每栋楼都设立一个互助委员会,用于防盗、治安、排解困难等等。那时我就参加了互助委员会。”那一年正是郑锦钟创业的第一年,时间固然宝贵,但他认为事业和义务工作是互为补充的,他说:“在义务工作上获得的回报是无法以金钱去衡量的。”

而郑锦钟对义务工作的投入甚至引来合作伙伴的指责。再次创业后,他的社会工作范围不断扩大,涉及道路安全、救伤医疗、青少年教育等诸多领域。郑锦钟如此热心公共事业,可能是受到父亲的影响。他说:“父亲在乡间的时候,经常帮人,修桥筑路等等,有钱出钱,没钱出力。”虽然父亲在他13岁时就已过身,但父亲乐于助人的质量让他记忆尤深。

郑锦钟出生香港,父母都是潮汕人。“我的老家是现在的汕头市濠江区,以前叫达濠区,后来和河浦区合并后,叫濠江区。”现在,郑锦钟是汕头市政协委员及汕头市濠江区政协常务委员。2005年,他在长期服务的香港深水埠区和一班潮籍好友创办了香港潮人深水埠同乡会。“听前辈讲,每6个香港人,就有1个是潮籍人士。我想,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么一个区的潮汕人一定也不少。后来发现确实很多,于是就有了创办这个同乡会的想法。”郑锦钟说。

香港潮人深水埠同乡会以鼓励、组织及团结潮人爱祖国、爱香港、爱家乡和发扬潮人优良传统及崇高情操为宗旨,积极开展各项有益国家发展、香港稳定繁荣及小区建设的工作。郑锦钟说:“同乡会不仅鼓励潮人同乡之间加强互相合作,更会为基层同乡争取合理权益,谋取福利。”成立之初,同乡会在汕头参与捐赠了“深水埠地区团体希望小学”并于2005年主办了“王德渭奖学金”,和2006年度主办了“林建康奖助学金”,对深水埠区内学业成绩及操行表现有明显进步的中小学生进行嘉勉,及赞助经济上有需要的同学,获奖学生不局限于潮人弟子。此外,郑锦钟曾分别以个人的名义和发动亲戚的方式在家乡捐赠过两所希望学校。

在香港,有很多由政府资助的大型艺术团体,如管弦乐团、舞蹈团等等,对于资助的政策,身为特区政府表演艺术委员会委员的郑锦钟会提出自己的意见来给民政事务局。

回归十年来,香港经历了不小的变化。“现在香港的穷人比以前生活要好,但贫富的差距依然很大,这是个不稳定的因素。在舒缓这些问题上,我希望自己能出点力,发挥一点作用。”正是怀着这种信念,郑锦钟在保良局做了5年总理,“如果能安排出时间话,我希望可以继续做下去。”郑锦钟说,“我还会以深水埠潮人同乡会作为一个平台,为社会有需要的人服务。”

郑锦钟现在是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非全职顾问。中央政策组被认为是特区政府的智囊团,具体意见可直接提供给特首、政务司司长及财政司司长三人。作为非全职顾问,郑锦钟不用每天上班。“政府提出具体题目后,我们就会开会,发表意见。”

对于香港政府在未来如何作为,郑锦钟建议:“未来特区政府需要继续注意民情,民意,处理和国内外的各种关系,为经济、为民生、为社会和谐、为香港进一步发展做好工作。”

支持子女的选择

郑锦钟先生的家里有这样一张全家福:前排中间是他的母亲,满头白发、安详端坐,夫人和他坐在两旁。小儿子和女儿分别搭着郑锦钟和郑夫人的肩膀。最后一排的大儿子左手拥着他的弟弟,气质成熟而内敛。

郑锦钟先生的大儿子现已结婚,“再过2个月,我就要抱孙子了。”郑锦钟欣喜地说到,脸上的神情似乎有些迫不及待。他的女儿快大学毕业,小儿子还在读书, “他们小的时候,我工作忙;而现在,我有了闲的时间,他们却要忙碌地工作和学习。”郑锦钟慨叹着,显现出了一个父亲对子女深深的爱。“看他们的需要吧,我希望以后能好好地培养他们,尊重他们的选择、支持他们。”

以前尽管工作繁忙,但郑锦钟始终坚持一个星期至少和孩子们见面一天,除非是出差。“我会和他们一起喝茶、看电影。对他们的教育,也有严厉的时候,而往往是我太太唱白脸,我唱黑脸。”他嘿嘿地笑着说。

打高尔夫和赛马活动是郑锦钟最主要的爱好,有时他也会唱歌和麻将耍乐。同时,他也十分注重对孩子兴趣的培养,他鼓励他们做马会会员。他说,他经常和朋友们去马场,把赌马当作娱乐。“小的时候,父母告诉我不要赌马。长大后,我依然记得。但我觉得,可能用赌马的‘赌’字不好,若叫赛马比较好,称为赛马运动就更好了。”郑锦钟说只要克制的心态,用赛马来娱乐没有什么不妥,“马场也是一个与人交往的好场合。”

人生责任篇5

[关键词]文学生态化;生态人格;生态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2)02-0079-06

[作者简介]苗翠萍(1985―),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文艺学研究;盖 光(1956―)男,山东烟台人,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生态文化及文艺学、美学等方面研究。(山东淄博 25504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批评与中国文学传统融合与学理构建研究”(10BZW001)的阶段性成果。

Title: Literary Ecologization and Man’s Eco-responsibilities

Authors: Miao Cuiping & Gai Guang

Abstract: Literary ecologization is a way for man to experience his ultimate existence, an excavation of the reality of man’s existence in his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a trend towards man’s future through asserting who he really is. Ecological personality, as an organism to pursue life activities, is a living organism―complex, complicated and ecological―to present natural, social, spiritual/cultural existence, and a personality mechanism sticking to his eco-responsibilities and missions. Literary ecologization is positive, constructive and responsible as well, which inevitably contributes to the functions of eco-personality, replenishing and stimulating man’s sense of eco-responsibility.

Key words: literary ecologization; eco-personality; sense of eco-responsibility

在人类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及人的多种存在状态中,有两种活动状态及体验方式最能够弱化甚至消解现实功利:一是文学活动及审美体验,二是生态活动及生态性体验。在这两种存在状态及体验方式中,人不以占有、征服、改造对象为能势,不以主体占有客体为前提,而是将自身融入到对象中,在圆融和谐中既认同自然,又确证自己;既体验客体,又激活主体。而这两种生命活动形式的有机交感互动,主体与客体的有机融合,又可以审美化且最佳地展示人的最优化的生存机能。

一、文学生态化的必然性

以文学的视野把握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关系,起码可以表征两种可能:一是文学作为由人的活动而创生的一种生命存在形式,是难以别离自然而存在的,或者说,自然作为其根基,是文学“本然性”的存在形式。二是文学的意义及魅力,或者是其艺术本性的“敞开”,无不得自于自然,得自于人与自然的生态有机性。

文学的生态化实际上是环绕“自然”而表征了一种循环之链。一方面,文学本身要出自于自然,不仅出自于外在于人的自然,还出自于人的自然感性之身,出自于人的感性生命体验。另一方面,文学需要回复于自然,不仅回复于人的自然之身,更应该回复于作为人类家园的自然生态。事实上,人与自然的生态有机性,理应由这种循环性链条给予最佳体现,或者说,人们可以在这种链条结构中感悟生命真义,品味自然生态家园的温馨,归复“诗意的栖居”,进而深层次体认生命的回归性。我们应该肯定,只有在这种循环性、回归性的情境中,人们才能真正掌握及运行自然“复魅”的机理,才有可能真正“澄明”生命之魅。人类如何才能以这种既出自于自然、又回复于自然的生态性视野和逻辑来构建文学框架,又以文学的整体视野和人文指向观照自然呢?显然,这必然会引申出文学的生态问题,同样也会构建出生态的文学问题。这不仅是生态的必然,是文学的“本然”,更是历史与时代使然;不仅是生态学研究及生态学家关注的问题,是文学研究及文学家关注的问题,更是时代的问题,是面向未来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人类必须关注的自身社会共同体问题,或者说,是人类“自体”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不只限于学科性研究本身,更重要的是关乎人类的生存,关乎人类的走向,这不仅需要有形而上的穷究,更需要形而下的体验。如果从观念形态和学理以及艺术的功能性上来回答这些问题,文学的生态化先天具有的那种融合、润化、激活、美化人的生态性生存机能的“天赋”,是可以履行这种职能的。此外,它不断构建人的生态性的生命体,诗意化、审美化地促成那种循环性链条,使之能够合理、有机且有效地运行,直至构建人的优化的、生态化的生存机能的作用及所内蕴生命力的冲动,也能够使其职能更加完备。

文学生态化启悟人们从“师法自然”中,从“性”与“情”的交合中,从“虚”与“静”的状态中,获取生命的滋养;从“心源”和“心统性情”的培育中,以“至诚”之理、之性统领人的精神,构筑人的精神生态平衡机制,从而在生态性的生命体验中感悟自然生态对人类生存的不可或缺性,以及人的存在对生态整体结构的促动及创生之力。生态文学促使人们在生命感及审美化的灵性之境中体验人的生态之“性”、之理,并以强烈的情感亲和力去践履由“知性”到“尽性”、“体性”的过程。“性”者,本于自然,更显现为一种人与天的关系,所以孟子就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下》)而《中庸》就直接讲:“天命之谓性。”“性”受得“天命”后便与人发生关系,于是人领悟和认同了天命,进而结晶为“性”,方可化入“心”,随成“人之性”。显然,“性”之于“天”,又非先天之性,而必须是与人的主体活动和“心性”相关的“性”,是由人天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所构筑的“性”。这种关系的实施还需要有“情”,不过“性”始初并无所谓“情”,但要“成于心”,就必须融聚“情”。荀子也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荀子・正名》)荀子所论的“性”作为人的本性,是“天”的人格化,即为“天之性”,是人之所以为人存在的根本,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规律性展示,这里面既有人的感性自然的存在,也有对人的社会理性存在的企望和追求。其中的“欲”,更偏于感性自然的存在,是人之自然躯体的存在和发展的必然体现,也是“性”的运动和演化。事实上,“性”之“聚情”、“成心”,并配以“至诚”之理,方可提升人的精神品格,通过平衡人的精神生态,方可促使人们积极、主动地去探求化育万物的方式和方法,并能够在这种探求的行程中构筑人的生存与发展生态历程。《中庸・尽性章》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人与天地自然休戚与共而成“三才”,禀赋天地之本性,发抒生态之灵性,极尽融通“人之性”和“物之性”,从而以“赞天地之化育”之势,“造化”生态艺术及审美之境。

文学生态化应该是人类生态与审美活动的主要方式,文学活动的生态本质也使其活动本身成为审美的高级形式。在文学生态化的体验中,人可以消除现实的功利性存在,而游历于自由的精神及灵性的世界中,使自己成为“知性”、“尽性”、“体性”之生灵,在参天地、化育万物中追寻人类生态性存在的本真。

二、文学生态化与生态人格体验

人的最优化的生存机能理应由一种人格机制来呈现,我们可以称之为生态人格的活动机制,而践行文学生态化的主体就应该由这种人格结构来担纲。生态人格不是自然人构成,但也不可能脱离人的自然生存状态;生态人格不是单纯的社会人构成,但必然是以人的社会性存在构筑其基本的运行机能;生态人格不是虚幻的精神人及理念人的构成,而是以活生生的生命躯体在自然、社会、精神/文化的生态性整体结构中运动着的人格机制。作为体验性的存在,生态人格希求在生态整体性及有机性中,既能不断地汲取生存养分,又能够合理、有效且最大化地释放生命有机性能量。

从这种意义上看,生态人格是生成性的人格构成,它不是静止、凝固且虚幻的,其存在及生成的基础理应是能够主动地与自然生态构建有机性的关系。自然生态的本义是体现生物有机体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由人的生存而介入的自然生态就形成了作为生物有机体的人的生存环境,而人与生存环境的这种关系就构成了人类存在的生态系统,同时也就成为生态人格的活动系统。生态人格体验的存在基础是人与自然的生态有机关系,但要使这种关系始终处于和谐、整体性、系统性的结构中,使生态人格作为生命的运动体而游走在具有生态循环性的结构网络中,生态人格就必须完善自身对于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调适、融通的能力,完善那种始终处于自由、平衡的生态状态中的能力,而这一切的实施,需要由生态人格来构建自身的生态主体性地位,并在生成性的演替序列中通过人来不断地实施与完成。而这里的生态主体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主体与客体对立关系中的主体,而是带有交往、互动及共生、共创意义上的“间性主体”。我们对这种生成性的人格机制及主体性构成的把握,不仅为文学、美学、伦理学等人文学科,同时也为生态学、环境学、生命科学等自然学科,提供了一个审视的原则,供述着一种整合性的学科视野。

文学生态化必须能够呈现与体验这种具备生存环境特性的自然生态以及由此而派生的社会生态、精神生态及其文化生态,并使这种多样化且又是一体化的生态整体构合成为文学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对于文学活动来说,体验自然生态并不是目的,因为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文学生态化体验旨在生成人的生态性存在,这必然是通过体验社会、精神及文化生态的整体有效性来进一步体验自然生态,而对自然生态的深度体验又必然推进对生态整体有效性的深度理解和把握。文学生态化趋向若要激活这种整体有效性的生态体验,最基本的是需要构建一种生态人格的“做人”及“成人”机理。事实上,这种“做人”的机理不仅是个体性的,更重要的是还强调人类整体的“做人”。所谓人类的“做人”,就是人类在生态系统世界及生命共同体中如何“做人”,在生命共同体的生存家园中如何“做人”,即如何做合格的生态家庭成员,也就是主动、合理地寻求人类在系统中的生态位。“做人”的底线理应筑就在尊重方面,这主要趋向于道德尊重,也可称之为对“格”的尊重。对自然及生物存在而言,表现为对“物格”的尊重;对人的存在而言,则是对“人格”的尊重。人类的“做人”机理的底线不仅是对自身之“格”的尊重,更重要的还应该是对自然之“格”的道德尊重,是对生命之“格”的道德尊重。

“做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现实人格存在的必然要求。儒家经典中有“成人”之说,它主要是从道德意义上谈“做人”。在儒家哲人看来,人如果完成了伦理性的自我塑造,就是“成人”,是完善的道德人格,或者说是理想人格。就人的存在本性而言,人格的内在机制或者说支撑人格的内在力量,在于人的精神,在于“心”。在孟子那里,“心”与“做人”、“成人”是相通的。孟子云:“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显然,“心”是通于人的道德性情的,道德性情伴随着道德理想使人在长期的道德修养中不断地锤炼道德人格。但孟子并没有排斥人格的自然天性,他所构架的“知心”、“知性”、“知天”并且“事天”的逻辑脉络,实际上表征了人格自然天性存在的基础性和整体有效性。在孔孟那里,后两种天性往往是联通的,即他们认为,“尽善尽美”是人的最高天性,也是对伦理之“道”的最高境界的把握,在这个意义上说,道德人格与审美人格是一体化的。的确,在我们的现实生存活动中,道德人格与审美人格有时的确难以分离,或者说,审美人格往往就是以道德人格来表征的,道德人格境界的升华实际上就是审美人格的境界。在人格构形及情感体验方面,人们的审美感受及愉悦往往就呈现道德愉悦。在古代中国人的文化理念中,与道德理想与道德情感相伴并经由道德认知而形成的道德价值,实际上就体现为对“道”的把握及体验。人如果只是“知道”,不会“体道”,进而也不会“乐道”的话,他就难以进入审美的境界,那么道德愉悦也会是虚空的。“乐道”应该是生命存在的终极追求,只有在“乐道”的状态中,人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论是道德人格还是审美人格,其存在必须有基本的支撑,或者是有感性生命体的存在,如此才能真正显示机能与活力。

文学活动,尤其是文学生态化,始终是生态人格构建的最有效、最合理的融合机能,也是最能够为人所接受的人类活动方式。在文学的生态体验中,“心师自然”往往是主体消融在生态对象中,在对象是我、我是对象的情境中而“得其心源”。“心源”与宇宙的生态性关联,首先表征着人与宇宙自然本是两个实体性的存在,是“在场”者,但在情感的撞击中,两个“在场”者迸发出生命激情的火焰,遮蔽在幕后的体验生命存在的“灵性”便会登场,尽情地挥洒生命的激情。

三、文学生态化促成人的生态责任与使命

文学生态化的趋向是积极的、建设性的,同时也是责任性的,这必然有效地推进人的生态责任使命的构建,而“生态人”活动机能的基本准则,就是充蕴及激发人们的生态责任感。生态人格体验生命活动的前提,就是要解决人对于自然的态度问题,而我们蕴积对自然的亲和性态度,首先要有对自然存在权利的认同,要倍加重视生物多样性,这本身就是生态责任感的基本内容。

生态人格体验需动态地运演节律,呈现蕴积生命活动的真义,而其中又必然蕴聚着生态艺术及审美的“真义”。这种审美“真义”的系统构成,就是要使生态人格在艺术审美体验中不断地去激活生命机能,不断地去创生生命的新质,就是要构架人们对自然的权利与价值的认同,并激发生态责任感的话语系统,示范人们在生态系统中体验生命自由的方法,从中学会爱,学会调适生态性生存的节律。王岳川认为,文学生态化“对生态现实的召唤,对生命本真状态的向往,对人的精神生态平衡所支出的特殊能量,以及对精神生态体验给定的特殊魅力,或许是能够有效地畅扬这种逆向性及非线性、无序性艺术体验,并且生态文学还能够在发挥其‘反向’取向上,以艺术体验的方式着力展示着多种精神活动状态”。①这也说明人格主体的生态责任是需要通过艺术与审美知解来实现的,其责任不仅仅是个体性的、自我的,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艺术审美而体现着人类的责任,这就如同原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Al Gore)在评价《寂静的春天》时所说:“《寂静的春天》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用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她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她惊醒的不但是我们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②当年,美国的诗人、哲学家亨利・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在颂扬并融入到“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的瓦尔登湖中,同时也在畅述着他那“我要为自然说话”的宗旨。美国的生态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在他的“大地伦理”的视野中,“要人们‘像山一样地思考’,即从生态的角度,从人自然的关系和保持土地健康的角度来思考,培育一种‘生态良心’”。③美国当代博物学及作家特丽・坦皮斯特・威廉斯(Terry Tempest Williams)的《心灵的慰藉――一部非同寻常的地域与家族史》,被称为美国自然文学史上的又一“经典之作”。作品是作者的亲历,不仅是自体的亲历,还是自己“单乳”家族的亲历。威廉斯所表达的精神内核与内容主旨正是当下生态文学的价值所在。作品通过对自然灾难与家族灾难史的并行记录,讲述了作者及其家人在面对不幸时,如何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对现实,从而得到心灵的慰藉和灵魂的升华;并在展现人与自然的灵犀相通与命运一致性的过程中,表明人类应有的生命意识、普爱精神及生存理念。正如威廉斯所言,这个故事是她的归程,也是她给自己铺的一条回家的路。该书的翻译者程虹教授说:“威廉斯所说的‘记忆是唯一的回归家园之路’实际上有着更深层的含义。她的记忆指的是人类与土地密切相连的记忆,是人类当隶属于大地而不是相反的记忆。”④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作家徐刚曾经深情地呼唤着“伐木者,醒来”,警醒人们注意:人类的贪得无厌使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界的毁坏规模越来越巨大。在后来的《地球传》中,徐刚又发出“末日”说的呼唤:“‘末日’这一词语确实让人惊心动魄。可是如在未来的近万年之内,世界上所有国家、族群中的所有人,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敬畏自然、珍惜地球,让山川大地江河水得到休养生息,不再贪婪,不再无度地挥霍资源,我们的蓝色星球有没有可能美丽依然?我期待答案是‘有’,尽管我忧心忡忡。”⑤陈应松的中篇小说《豹子最后的舞蹈》以豹子家族的最后遭遇来反衬人类境况,其“最后”的忧虑作为提示符,起码启示了两重含义:一重是通过最后舞蹈着的豹子的“无奈”,意味着濒于绝迹的野生动物的“无奈”。另一重则最为重要,即表现人的活动及最后境况的象征,隐含并昭示着人只有改变对自然、对动物的态度,转换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能面对自身真正的生活与生存状况,使人规避这种最后的状况。安徽作家刘先平被称为中国现代意义上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他致力于大自然文学创作,1980年出版了第一部描写在野生动物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云海探奇》,此后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参加野生动物考察,在艰难中跋涉,刘先平的足迹踏遍了我国主要的自然保护区和国外的部分自然保护区,并且多次深入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历尽艰辛危险,创作了《千鸟谷追踪》、《山野寻趣》、《黑麂的呼唤》等大自然探险及纪实系列作品20多部。他的作品不是空谈生态意识,而是最为直观地深蕴着人类意识以及世界意识、全球意识和未来意识。

人生责任篇6

关键词 人际信任,疏离感,公民责任意识,中介效应,高中生。

分类号 B849:C91

1 引言  

公民意识概念涵盖广泛,单从个体与国家的关系角度来看,公民意识是建立在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上,是一种能使公民认识其特有的身份地位、权利与义务的自我认识(张秀雄,2008)。公民意识的核心构成因素之一便是公民责任意识。公民责任意识是指公民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的问题时,自觉维护公共利益,克服个人利益倾向的自我认识。公民不但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如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其他公益事业等,还有责任对公共权力机关进行监督和支持,不断促进和完善国家权力的规范运行,使公共机关既不失职也不越权。更好地为公众服务(胡弘弘,2005)。

从上述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意识的概念来看,两者都强调个体与其他个体、国家、社会的相互关系,而后者的概念中本身所蕴含的个体自由意识与集体责任观念的两难困境、公民责任意识与他人自由理念的矛盾交织等种种社会关系上的矛盾则更加凸显。既然,公民责任意识的建立如此依赖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那么对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则尤为重要。

信任是影响个体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个体适应社会的重要标志。Sabel(1993)将信任定义为交往双方共同持有的,对于两人都不会利用对方之弱点的信心。我国学者杨中芳等(1999)认为人际信任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双方对对方能够履行其所被托付的义务及责任的一种保障感。而杨宜音(1999)则从“自己人”和“外人”的角度研究了人际信任,她给出的定义是:人际信任是个体对交往对方的合作性动机与行为、行为与角色规范之间出现因果连带的可靠性预期。虽然前人研究对于人际信任定义的角度不尽一致,但却有共同的部分。即认为人际信任是指个体对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的信任,强调了个体与他人或其他团体的相互关系。这说明人际信任是影响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欧阳文珍,2000)。

疏离感是另外一个衡量人际关系的重要指标(徐夫真等,2009;王晓霞,2000)。Dean(1961)将疏离感定义为无标准感、无助感和社会隔离感。其中,无标准感是个体感觉自我价值系统与社会价值系统不一致,无助感是个体感觉不能做出选择的感觉,社会隔离感是个体感到从某个社会群体中被隔离。杨东等人(2002)认为,疏离感是个体与自身、周围的人、社会以及自然种种关系之间发生疏远,甚至感到被支配或控制,从而产生了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环境疏离感等多种消极情感。社会疏离感是指个体与社会集体的观念、价值观、文化习俗等社会精神文化之间的疏离的感觉:人际疏离感是指与他人之间产生的疏离的感觉:环境疏离感是个体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之间产生的疏离的感觉。上述对于疏离感概念的解读同样揭示了此因素对于人际关系建立的影响。

高中阶段是个体习得并熟悉更多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时期。高中生既希望同伴能带来生活的乐趣,同时又存在学业的竞争。这导致了高中生对他人出现了即信任又不敢完全信任的状态。进入中学阶段,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许多研究都表明。人际关系的质量对青少年的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高中生人际信任的健康发展作为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是必须给予关注的。另一方面,高中阶段是个体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转折期,正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这一“社会过渡”的特点使得青少年时期成为个体习得公民意识的“关键期”。在此“关键期”里进行行之有效的公民教育是提高公民意识最为有效的途径。因此,高中生是本研究进行调查研究的最佳对象。

综上可见。人际信任和公民责任意识都涉及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团体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和建立可能存在积极的影响。此外,相关研究也发现,疏离感高的个体表现出一种直接的社会功能障碍,不能有效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不能与所属的社会机构、环境建立有效的联系。从而体验到无助感、无意义感、孤独感等消极的情绪体验(Slater,2003)。这似乎也暗示着高的疏离感水平有可能削弱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与此同时,疏离感在一系列人际关系相关变量研究中还承担着中介变量的角色(邱剑,安芹,2012;邓敏等,2010;陈虎强,2012)。据此,本研究以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际信任、疏离感和公共责任意识之间的关系,并对疏离感在人际信任和公共责任意识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探索。

2 方法

2.1对象

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同一所中学内对350名高一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16份,有效回收率为90.3%。其中,男生147人(46.5%),女生169人(53.5%);独生子女270人(85.4%),非独生子女46人(14.6%);重点班146人(46.2%),非重点班170人(53.8%)。

2.2测量工具

2.2.1高中生人际信任量表

高中生人际信任量表(石向实,安庆云,2010)采用likert 5级计分,共17个项目,包括人品信任、行为一致性和能力信任三个维度。本研究中高中生人际信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28。

2.2.2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

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杨东,张进辅,黄希庭,2002)采用likert 7级计分,共52个项目,其中有6个项目为测谎题,包括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和环境疏离感三个因素,各个因素又分别由几个维度构成。社会疏离感包括无意义感、自我疏离感 、社会孤立感和压迫拘束感:人际疏离感包括孤独感、亲人疏离感和不可控制感:环境疏离感包括自然疏离感和生活环境疏离感。本研究中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2。

2.2.3公民责任意识问卷

公民责任意识问卷为本研究自编问卷,其条目来源于文献综述、开放式问卷调查、师生个别访谈以及专家意见的结果。在对问卷条目进行确定的过程中,本研究在高中生的群体中进行了施测,并请专家对问卷的项目进行多次审查、修改。形成的公民责任意识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该问卷采用likert 5级计分,共26个项目,包括义务意识、团体意识、环保意识、文明意识和公益意识五个维度。本研究中公民责任意识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62。

2.3数据的处理

采用SPSS 16.0和Amos 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人际信任、疏离感和公民责任意识的相关分析

石向实(2010)的研究中对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进行了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发现三个维度与总分呈中高程度相关。但三个维度之间基本上呈中低程度相关,证实了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既是高中生人际信任的因素,同时维度间相互独立性较好,因此本研究分别考察了这三个维度和疏离感、公民责任意识的相关情况,结果见表1。其中,能力信任、行为一致性、人品信任与疏离感呈显著负相关,与公民责任意识呈显著正相关。疏离感与公民责任意识呈显著负相关。

3.2人际信任、疏离感对公民责任意识的直接效应检验

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来检验人际信任三个维度人品信任、能力信任、行为一致性和疏离感对公民责任意识所产生的影响,分别以人品信任、能力信任、行为一致性和疏离感为自变量,公民责任意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人品信任、能力信任和行为一致性对公民责任意识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疏离感对公民责任意识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且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人品信任、能力信任和行为一致性对公民责任意识的预测作用都要强于疏离感。

3.3疏离感的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相关学者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先检验疏离感对人品信任和公民责任意识的中介效应。加入中介变量疏离感后,人品信任对公民责任意识的总体效应(β=0.401,p<0.001)、中介效应(β=0.100,p<0.01)及直接效应(β=0.294,p<0.01)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因此疏离感在人品信任与公民责任意识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率为24.93%。或者说,人品信任对公民责任意识的影响,通过两条途径实现,其一是通过疏离感的中介效应间接作用于公民责任意识,另外则是直接促进公民责任意识的发展。

能力信任对公民责任意识的总体效应(β=0.441,p<0.001)、间接效应(β=0.04,p<0.05)及直接效应(β=0.395,p<0.05)也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因此疏离感在两个变量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率为9.37%。或者说,能力信任对公民责任意识的影响,通过直接与间接两条途径共同实现。

行为一致性对公民责任意识的总体效应(β=0.403,p<0.001)、间接效应(β=0.04,p<0.05)及直接效应(β=0.362,p<0.05)也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因此疏离感在两个变量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率为9.52%。或者说,行为一致性对公民责任意识的影响也是通过直接与间接两条途径共同实现。

4 讨论

本研究旨在以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人际信任、疏离感和公民责任意识之间的关系,以及疏离感对两者关系的中介作用。研究数据证实了最初的研究假设:疏离感能够部分中介人品信任、能力信任和行为一致性与公民责任意识之间的关系。

从表1可以看出,高中生的人际信任的不同维度、疏离感和公民责任意识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相关。人品信任、行为一致性、能力信任与公民责任意识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正相关。人品信任,顾名思义,即对他人人品的信任水平(石向实,安庆云,2010)。对他人的人品信任度高,则能与他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则是公民责任意识的必要前提;再者,对他人的能力信任度高也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从而建立良好责任意识的重要前提:同样,对他人的行为一致性的信任程度高,则能更好的预测他人的行为,从而使公民能够在团体中更好地承担其责任;人品信任、行为一致性、能力信任与疏离感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人品信任、能力信任及行为一致性水平高的人的疏离感低,与他人的相处中将拥有更多的亲密感。此外,疏离感与公民责任意识呈显著性负相关。对社会文化观念以及人际情感交互等方面的不认同和隔离感,终将导致公民责任意识的缺失。此类疏离感对于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是起反作用的。相反。较低的疏离感水平则有利于公民责任意识的建立和完善。

本研究对人际信任进行分维度分析的初衷源于行为一致性这个概念是对对方行为、人品、能力的观测,可能较少涉及人际关系的内容。但结果显示行为一致性对公民责任意识和疏离感都存在相关。这可能是因为这个因素除了观测还存在判断和预期的成分。对他人行为的有效预测,增强了相互关系的紧密程度。

表2的结果不仅表明了人际信任的所有水平、疏离感都对公民责任意识有预测的作用,还说明了前者的预测作用要显著地强于后者。首先,在杨宜音(2008)的研究中,其根据公私冲突,人我关系矛盾来分析中国公民的公民意识类型。该研究探讨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市场的关系。本文中对于公民责任意识的研究同样从其关系性角度出发,探讨其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已有研究证明,人际信任在中国人人际关系行为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朱彩霞,2010)。据此可以发现,人际信任与公民责任意识的关系可能是较为紧密的。此推论与本研究的结果是吻和的。研究结果显示人际信任水平越高,其公民责任意识越强。因为人际信任本身就是双方对对方能够履行他所被托付之义务及责任的一种保障感(杨中芳,彭泗清,1999),而这与公民责任意识概念中的某些部分是重叠的(胡弘弘,2005)。前者强调的是个体对双方关系的保障感,而后者强调的是个体与国家的关系,对国家利益的主动维护。相同之处是两者都涉及了个体与个体之外个人或团体的关系,不同之处是前者是一种保 障感,后者是一种责任感。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只有个体具有较高的人际间的保障感,才能更好地履行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责任。

其次,疏离感同样涉及处理与他人或团体的关系,只不过它强调的更多是一种不能有效处理社会关系后的孤独感(杨东等,2002)。但其对公民责任意识的预测是相反的,也就是说疏离感水平越高,公民责任意识越低。疏离感是一个与心理健康高度相关的概念,长期的疏离感会给身心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汤毅晖等,2004)。较低心理健康水平,也必然影响其公民素质。使其很难形成良好的公民责任意识。

另外,本研究结果中人际信任和疏离感对公民责任意识的影响均显著,但是人际信任的预测作用强于疏离感。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因为本研究选取的测量工具和所选择的群体类型与以往研究均有所差别,这也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因此,这部分的结果还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深入探索。

另一方面。本研究的结果还表明,疏离感是人际信任与公民责任意识之问的中介变量,疏离感对人际信任与公民责任意识产生了部分中介效应,这说明当个体对其他个体或团体怀有较高水平的信任感的时候,其更有可能培养更多的积极情绪。因为这种高的人际信任水平带来的保障感,会导致其心态更加积极。同时,个体还会积极地回避可能使这种积极心态受影响的因素,会积极地回避生活中可能给自己带来孤独感、回避感的行为或事件,尽最大可能保持这种积极心态,受到这种积极心态的影响,一方面个体会更容易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紧密结合,甚至将集体利益等同于或高于个人利益。另一方面个体会认为自己对国家的贡献是非常有意义的,并愿意为国家做任何事。所以。在国家或集体利益受到威胁时,这种积极心态就会促使个体更多的担负起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

此外,公民责任意识甚至是公民意识是存在发展性和关键期的。中学以前,其内容结构上的一些因素,如民主、法律、权利、义务、责任、道德等,个体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到中学时期才真正开始发展。因此,公民意识的内容结构到了高中阶段才开始逐渐成型并步入成熟。也就是说,高中阶段是公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张积家等,1994)。故本研究特别选取了高中阶段的公民进行公民责任意识的调查。此种安排也可以为将来的公民意识的发展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

人生责任篇7

在即将迈入“十二五”、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人口发展的局势更加复杂,阶段性特征更加明显。人口总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与资源环境等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放扩大、城镇化加快等因素表现更为突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在纪念《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发表三十周年之际,我们更要牢固树立人口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稳定低生育水平作为人口计生工作的首要任务,建立完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机制,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统筹发展,实现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要素协调发展,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一、采取综合措施,推进人口科学发展

?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要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核心,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统筹推进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科学发展。一要稳定低生育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稳定人口计生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不断创新人口计生工作体制机制不动摇,强化基层基础,推动综合治理,确保低生育水平稳定。二要提高人口素质。以全面提高人口健康水平为宗旨,把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作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着眼点,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大力普及优生优育知识,扎实推进“母亲健康工程”和“优生促进工程”,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三要改善人口结构。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依法严惩“两非”行为和溺弃女婴等违法犯罪行为,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二、坚持依法行政,夯实基层基础

坚持把依法行政作为人口计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依法查处违法生育案件,依法维护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使人口计生工作全面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全面贯彻落实人口计生工作“一法五规”,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队伍,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法制机构,明确执法责任,规范执法行为,推进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坚持“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进一步规范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实现流动人口“一盘棋”管理机制,在现居住地形成有效的管理和服务网络;按照“建章立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的要求,积极推行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实施计划生育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形成党支部居委会、基层计划生育专干、计划生育协会组织三位一体的管理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基层基础工作水平。

三、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开展优质服务

要坚持以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活动为载体,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优质服务贯穿于计划生育工作和人的生命的全过程。从群众的迫切需求入手,着重做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普及避孕节育科学知识,全力落实母亲健康工程,积极推广和应用避孕节育的新技术、新成果,指导育龄群众选择安全、有效和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使计划生育的整个工作系统真正以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为中心运转起来,把“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优质服务的理念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之中,努力提高广大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水平。

四、深化综合改革,建立新型管理机制

人生责任篇8

在即将迈入“十二五”、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人口发展的局势更加复杂,阶段性特征更加明显。人口总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与资源环境等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放扩大、城镇化加快等因素表现更为突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在纪念《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发表三十周年之际,我们更要牢固树立人口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稳定低生育水平作为人口计生工作的首要任务,建立完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机制,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统筹发展,实现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要素协调发展,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一、采取综合措施,推进人口科学发展

?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要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核心,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统筹推进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科学发展。一要稳定低生育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稳定人口计生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不断创新人口计生工作体制机制不动摇,强化基层基础,推动综合治理,确保低生育水平稳定。二要提高人口素质。以全面提高人口健康水平为宗旨,把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作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着眼点,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大力普及优生优育知识,扎实推进“母亲健康工程”和“优生促进工程”,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三要改善人口结构。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依法严惩“两非”行为和溺弃女婴等违法犯罪行为,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二、坚持依法行政,夯实基层基础

坚持把依法行政作为人口计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依法查处违法生育案件,依法维护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使人口计生工作全面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全面贯彻落实人口计生工作“一法五规”,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队伍,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法制机构,明确执法责任,规范执法行为,推进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坚持“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进一步规范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实现流动人口“一盘棋”管理机制,在现居住地形成有效的管理和服务网络;按照“建章立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的要求,积极推行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实施计划生育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形成党支部居委会、基层计划生育专干、计划生育协会组织三位一体的管理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基层基础工作水平。

三、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开展优质服务

要坚持以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活动为载体,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优质服务贯穿于计划生育工作和人的生命的全过程。从群众的迫切需求入手,着重做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普及避孕节育科学知识,全力落实母亲健康工程,积极推广和应用避孕节育的新技术、新成果,指导育龄群众选择安全、有效和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使计划生育的整个工作系统真正以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为中心运转起来,把“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优质服务的理念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之中,努力提高广大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水平。

四、深化综合改革,建立新型管理机制

人生责任篇9

关键词 小学生 责任意识 发展状况 对策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责任意识是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发展状况如何?怎样有效地促进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健康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我们选择了德州市具有代表性的北园小学、中原小学和建设小学等三所小学一、三、五年级的63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34份,回收有效问卷605份。另外,对128名家长和教师进行了访谈。

(二)调查方法

1 问卷法

我们编制了“德州市小学生责任意识发展状况问卷调查表”。此表由四部分构成,即对自己的责任意识、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对自然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包含了两个层面:对责任的认识和责任感。

2 访谈法

我们在三校随机选择了63位家长和65位教师,就小学生在家庭、学校中责任意识的表现以及原因进行访谈,并对部分学生进行个案研究。

(三)施测过程与结果处理

本次调查的时间为2007年3月,调查所得全部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德州市城区小学生责任意识发展的现状

通过本次调查,综合小学生责任意识发展可以看到,当前小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发展较好,对自己、对自然的责任意识发展相对滞后。

小学生在对自己的责任意识方面发展不甚理想。如在学习的主动性方面,三年级学生能做到课前主动预习的仅占25.3%,五年级为20%。在关注自身身体健康方面,普遍表现较差,如在保持正确的坐、站、看书、写字的姿势方面,一年级有36.29%的学生认为自己达到要求,三年级为30.15%,五年级只有1.85%的学生认为自己做得较好。

对他人的责任意识的调查,我们选取了对同学、对家长、对教师三个观测点。在对同学的责任意识方面,多数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团结友爱意识,如认为因为能帮助他人感到快乐的学生,一年级的比例为44.4%,三年级为41.26%,五年级为37.78%。对教师的责任意识方面,如对教师给自己布置任务能尽全力的学生比例很高,一年级为75.93%,三年级为73.02%,五年级为56.52%。在对家长的责任意识方面,学生的表现一般,如在尽可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的问题上,回答能够做到的学生,一年级为36.3%,三年级为56.19%,五年级为60.87%。尽管比例很高,但是根据笔者对家长所作的访谈,多数学生的实际表现并非如其所述。

对社会的责任意识的调查,选择了对班级、家庭、社区三个观测点。在对班级的责任意识方面,被调查学生的班级责任意识都比较强烈,如认为能努力为班级争光的学生占82%。对家庭的责任意识方面,被调查的学生表现不尽如人意,如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一年级为22.2%,三年级为36.19%,五年级为40.87%。对社区的责任意识方面,被调查者的表现也很不理想,如表示愿意主动和邻居一起扫雪的学生,一年级为44.81%,三年级为32.86%,五年级为34.78%。

在对自然的责任意识方面,被调查学生表现出认识和行为之间的差别明显。如能做到用过的废旧电池不乱扔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34%。

(二)德州市城区小学生责任意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难以认清自身的社会角色,缺乏对自己的责任意识。小学生中明显地存在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社会角色的现象。小学生虽然也表现出对自我社会角色的认识,但是他们的认识仅仅是机械反映社会的外部要求,并未真正内化,这在学习活动中表现最为典型。例如在自觉遵守学校规章方面,五年级只有27.5%的学生认为自己做得很好。有21%的学生表示从不主动预习。许多家长也反映孩子在家庭中学习必须由家长监督或“陪读”。在个案调查中,许多小学生表示学习是为了将来找一个好工作,有的则表示自己学习只是因为父母要求,或者为了博得老师的欢心。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责任意识的缺失造成小学生在某些方面能力的发展严重滞后。如有的低年级学生在学校不敢上厕所,三、四年级的学生还不会系鞋带。

2 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对家长和家庭的责任意识缺失。本次所调查的小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明显地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缺乏对他人的关心与同情,尤其是对家长,缺乏基本的感恩之心,有23.8%的学生表示不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平时有乱花钱的毛病。很多家长也谈到,有不少孩子盲目与他人攀比,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与家长吵闹,很多小学生对长辈缺乏应有的尊重。

3 缺乏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淡漠。虽然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具有社会责任意识,但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与真实的社会生活是基本隔绝的,因此,小学生普遍缺乏对社会的了解,社会责任意识相当淡漠,如有44.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自己不会参加小区居民的公共劳动,就有力地说明这个问题。

4 缺乏对大自然的责任感。调查发现,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并未真正转化为主体的信念和行动。例如,在本次调查中能做到废旧电池不乱扔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34%。

(三)小学生责任意识问题的成因

根据我们的调查和访谈,造成小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1 社会原因。责任意识无论从生成到发展都与社会息息相关。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对自身的过分关注、极端的利己以及金钱万能思想的盛行,社会风气受到严重污染,小学生责任意识生成的社会生态环境有所恶化。而小学生“他律”的特征仍然非常明显,其思想意识发展极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其次,社会的变革导致社会价值标准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这种社会状态下,小学生难以抉择和认清自身的应负之责。

2 学校教育原因。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是学校教育应有的目标。但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唯智化倾向,对责任教育的漠视,也造成了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出现偏差。如小学生在自我认识中更多地是以学习成绩作为主要标准。

思想品德教育的乏力是造成小学生责任意识淡漠与缺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由于道德教育的政治化倾向,责任教育也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变得抽象、空洞,小学生难以将责任与自身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获得责任意识生成所必需的情感体验。

3 家庭原因。家长的教育观念普遍较为落后,只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在教育方法上,较多地采用强制式方法;在评价标准上,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认为一切皆好。这种家庭教育观念使得家长严重忽视了子女的责任教育。

近几十年来,我国4-2-1型的家庭逐渐成为主导,这使得许多家长对孩子采取溺爱的方式进行抚育,剥夺了孩子进行责任锻炼的机会。另外,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这就更缺少了认识责任、承担责任的实践机会和条件,从而加剧了小学生责任意识的淡漠与缺失。

4 个体自身原因。小学生身体发展尚不成熟,限制了其活动的范围和复杂程度,因而在活动中认识责任、体会责任的机会相对较少,这也是造成小学生责任意识淡漠的一个原因。另外,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特别是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低下,使得小学生难以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因而在他们身上明显地存在着无法准确认识自身责任、缺乏真切的情感体验、责任承担中的不稳定等现象。

四、对策探讨

(一)培养主体意识,提供自主选择自我体验的机会和条件

培养责任意识,首先要培养主体意识。教育者要把小学生视作责任意识的主体,给予充分的尊重。只有尊重学生,小学生才能将自己视作独立的个体,进行自主选择,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其次,必须以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他们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同。无论是责任意识的形成还是责任的履行,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同都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另外,要提供条件,让学生自主选择。主体的自主选择是责任意识产生的前提。教育者应当发扬民主,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选择,在自主选择、自主行动中体悟自身的责任。

(二)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责任意识培养向生活的回归

责任无处不在,因此在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全面认识各种活动在责任意识培养中的价值和作用,有效地整合全部教育资源。首先,要走出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责任、生成责任意识、承担责任。其次,必须将学校、社会、家庭等各种教育力量有机地整合,形成统一的教育力量。当前,家庭、社会、学校在责任意识培养的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家庭和社会教育中功利思想占据了主导,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的效果,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将各种力量有机的统一在一起,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效果才能得以保障。

人生责任篇10

婴儿在产房里的第一声啼哭是生命的第一步,也是这本书的序言,随着时间的流逝,生命慢慢长大,人生之书也渐渐成篇,其中有辉煌,也有暗淡,成功的足迹,也有歪歪扭扭的脚印,欢快与泪水共存。

人生就像是骑脚踏车,要想保持平衡就得往前走。不过,对于一名中学生来说,人生的概念太模糊,学生的首要任务是读书。也许从前一直认为,读书是一份责任,是从出生就肩负的任务,读书是理所当然,把书读好,找到好工作,这就是读书的目的。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读书不仅是为了自己,更多的是为了国家。俗话说:“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说明了学生读书的重要性。这一刻,我们为了增长知识而走进学校,将来有一天,我们会为了社会责任而走出去,去为社会负责。

每一位同学都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每一位同学都应该爱家,爱亲人,爱社会,爱国家。也许国太大,你不知道应该为国家做什么,其实很简单,要爱国,首先要爱学校。“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这句话说得很不错。校园不干净,我的责任。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养成文明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校风。如:见到老师有礼貌地问好,爱护学校的公共财物,课间不要追追打打。作为一个学生,也要称职,演好学生这个角色。这些道理也许每个人都懂,每个人都会说,却有多少人这样做了呢?

作为一个最普通的学生,应该先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并且按这个计划实行,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每个人的自身条件是不同的。有些人天赋很好,天生就具备良好的条件。但是,有天赋的学生和普通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责任,并且要把握好预习,复习的环节,查漏补缺,做到事半功倍。

古人说:“天生我才必有用。”说明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有自己的用处。国家需要栋梁之才,我们就要因此作为目标。每个人出生时都只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孩子,却从出生就背负着重大的单子,当每个学生逐渐长大事,就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应该为自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为自己的目标坚持,努力,背负起身上的责任。

蜗牛背着重重的壳,就像学生担负着学习和兴起国家的任务,但有些学生总会为了这沉重的包袱而累倒在了起点,不愿爬起,但蜗牛却懂得坚持不懈,懂得有目标的前进。虽然有时蜗牛也会想象自己能有雄鹰一样的翅膀,像雄鹰一样飞翔,但它并不放弃自己,只是一步一步努力着。那怕需要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一年,两年,它都不会放弃。虽然它也懂得累,它也想停下来好好休息,但是它知道,路上的辛苦汗水将会是成功后的甜美回忆。蜗牛的成功在于它懂得在努力中学会享受,而作为一名中学生,也应该象蜗牛一样享受学习的过程。虽然很累,但如果学会享受就能减少一些疲倦,多些快乐,和学习融合在一起,能感到苦乐交织,这样也就不会对学习失去信心了。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做一只勤勤恳恳的蜗牛,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目标,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要做一只学会在苦中找乐的蜗牛,做一只努力爬向金字塔塔顶的蜗牛!

人生就掌握在每个人的手中,关键是看你怎样去撰写自己的人生,怎样去谱写并读懂这本深沉厚重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