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00:47:20

人生范文篇1

———题记

匆匆走过,风儿留下一股凉意。随意地,我用手托了一朵雪花儿,晶莹在瞬间飘走,可我却为之颤:它真的好潇洒,来时无怨,去时无忧。人生不也像那弹指间消逝的美吗?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像雪花儿那样超然,那样潇洒呢?

天空偶尔会有乌云,生活不会四时皆春,在这生命单程车上我们又应如何去面对呢?

失意时,别忘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潇洒;孤独时,想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潇洒;伤怀时,品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潇洒;懈怠时,思考“百年哪得更百年,近日还须爱今日”的潇洒……

人生路,漫漫兮;

每一步,潇洒兮;

则快乐,常驻矣。

易安居士你智能过人,经史子集无所不精且有“自古燕赵多义士”的气概,却为何把“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闲愁留给消瘦的自己品尝?

青莲居士你才华横溢,满腹惊世之妙语,盛唐诗酒,绝世无双,却为何不用你手中的那把斩愁的剑将似水若潮的愁绪一刀两断?

东坡先生你锦帽貂裘,老当益壮。忧思挽起雕弓如满月去射天狼,却为何还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冷清?

卧龙先生你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你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巧摆八阵图,你料事如神,行事谨慎,为何还让自己夙夜忧叹呢?

人生范文篇2

新闻工作者靠着这份精神源泉扬善惩恶。人民用他正直、善良和勇敢赋予了新闻工作者创作的灵感和激情。

一名来自贵州的新闻工作者。贵州—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各位朋友。同时,又是一个经济相对滞后的地方。贫穷与落后,常常使我心痛。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中,手中的笔一次次显得沉重,心中的泪一次次夺眶而出,因为,面对的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沧海一粟,然而,面对逆境,展现的却是感天动地的坚韧与奋争。因为这份源泉,感觉自己的良心唯有正直,才能更真实地反映这些普通民众;感觉自己的文章唯有正直,才能更如实地传达我所获得的感动。

很难想像真正的贫困是什么:那是苦捱岁月,曾经采访过生活在喀斯特山区的山里人。无指望;那是彻底的一无所有,被迫地听天由命;那是全部的家当加起来还不足10元人民币…而这群山里人没有向命运低头,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改变山河,改变生活,行为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与命运抗争。

感到自己的心境是如此的轻松和纯净。当他一家人兴致勃勃地唱起大多数人已经久违的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歌时,也曾经采访过在许多人信奉“金钱至上”今天、却仍然将“劳动模范”这个似乎过时的称号当作三代人追求目标的一家人。坐在中间。眼睛湿润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世俗、淡泊名利,让我真正看到人生价值的取向。

离开繁华的都市,还曾经采访过响应党的号召。来到贵州,将青春乃至生命都献给了三线建设的三线工人。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不是没有眼泪,也不是没有怨言,可我所看到情景是几个月没有拿到一分钱工资了仍然是听着厂里的广播准时上下班。中间的许多人,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可他今天的穿着,已经丝毫没有大都市的气息。这些三线工人中,很多是生产飞机的心脏零件的但大部分人却一辈子没有坐过飞机。今年春节,亲眼看见一位第一次乘坐飞机回上海探亲的三线职工不知道怎样系扣安全带,除了默默地帮他扣上安全带外,还能说些什么呢?这群善良而敦厚的人,教会了什么叫爱岗敬业、什么叫无私奉献。

要给大家看一张照片。照片上的这位老妈妈叫杨家珍,这里。今年已经70岁了自从被丈夫遗弃后,一直靠捡垃圾为生。照片上的五个孩子,都是捡垃圾时捡回来的弃婴。13年前,拾回了第一个孩子,如今,这个孩子已经读到小学六年级。民政局的同志介绍说,杨妈妈很善良,行为合情合理,但是不合法,值得写一写。于是去了杨妈妈的家。

孩子们都去上学了一贫如洗的家里,那天。杨妈妈对我哭诉:不是要当人贩子,也不想靠他养老送终,只是想,也是一条生命,养活了兴许还能为国家做点贡献。杨妈妈哭着说,也哭着听。杨妈妈说,记者同志,信不信,现在做菜时,就是将油放在锅里过一遍就拿出来留着下次用,但孩子们需要营养,所以我总是一个劲儿地扒饭,尽量将菜留给他但孩子们懂事,总是抢着给我夹菜。那一次的采访,采访本被自己的泪水浸湿了

这个世界,唯情是真,唯爱是本。我没有想到,情和爱,这世间最浪漫的两个字眼,竟被一位古稀老人演绎得如此深刻和感人。

现在每当走在华灯初上的街上,当一个个素不相识的行人与我擦肩而过时,我总是想,他们或许就是我采访的众多可亲可敬的人当中的一个。是的,正是这些可亲可敬的普通人用他们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感动着我,教育着我,一直让“正直”这种清明的心境从来没有在我心中动摇过。我庆幸的是,在许多人用“物欲横流”用“人心不古”之类的词来形容这个社会时,在许多人因为价值取向的偏差而变得玩世不恭时,我却常常能被这些普通人所感动,常常因为他们的精神和信念而泪流满面。

人生范文篇3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让短暂的生命放出宝贵的光彩,这是生命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更是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

人是不断进化的,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整个人类文化遗产和物质财富可以代代相传,但生命却无法永恒。任何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也是一个新生命零的开始。一个人不仅要积累科学知识、积累工作技能。财富固然要积累,但经验、朋友、友谊的积累更重要。因此,每个人都要努力塑造自我,使自己的思维、智慧、知识技能结构日益丰满,综合素质日益完善,思想更趋成熟化,行为更趋理性化,不断否定自我并超越自我。人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既要获得维持生命延续的物质资源,又要获得对个人价值承认的精神鼓励。每个独立的人组成一个团队、组成了社会、大家都需要得到,这就注定大家都必须付出!如果每个人都想得到而不付出,得到就会成为自私和贪婪,就成了无源之,无本之本。因此,朋友们,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忽略他人的存在,要善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存在,承认他人的利益实现。

每个人都在纷繁复杂的大家庭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有的是泰山,有的是尘埃;有的是大树,有的是小草;有的是太阳,有的是星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追求,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但社会有它的完整性、社会性和利益性,因此,明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规范履行自己的行为,合理确定奋斗目标,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每一个人都要给自己定好位,把握好自己的角色,生活与社会合拍,思想与社会合拍,行为与社会合拍,少走一些弯路,少一些挫折,与社会多一份和谐与默契,充分发挥自己所在团队的作用。

人生范文篇4

------在重阳节座谈会上的讲话

刘志豪

各位尊敬的退休教师、老同志们、老前辈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是九月初九重阳节,古人认为九在数字中为阳数,九九重叠,故曰:重阳。重阳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是一个缅怀的节日,是一个感恩的节日。

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有一句流芳千古的名言“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天君山学校工会就是以这个“倍思亲”之因,把前辈们请来一道欢度佳节。

各位前辈,晚辈思念你们。在今天这个艳阳高照、气候宜人的日子里让晚辈们以最崇高的敬意回望你们的所走过的艰辛、曲折而又辉煌的路,感谢你们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奉献,感谢你们对君山学校的发展立下的汗马功劳。同时,也真诚地希望前辈们能不遗余力,继续以执着的事业情感,饱满的工作热情,关心、指导、支持君山学校的现在和未来。君山学校前进的每一步依然离不开你们。在此我代表君山学校全体在职员工和1997名学生向前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人生范文篇5

著名作家茅盾有句名言:“人生如大海,出海愈远,然后愈感得其浩淼无边。”诗人何其芳把人生比拟如长途的驿站。童年、就读、爱情、家庭、事业直至最后,形成了人生的各个驿站。今年64岁的我,走过了人生一大段,我不敢自比大海,但总算过了几个驿站,而且总是与“海”亲缘。

也许是命运注定。1942年,我出生于海峡西岸前沿的历史古港三江口,从此,在这海的一方吸着海风,吃着海味,赤踏海滩,乳哺成长。因家贫如洗,在我还未呱呱坠地时,祖父祖母就背井离乡,远渡南洋(新加坡)。从此,我家与海外结下了血脉亲缘。15岁时,我小学毕业,考上初中,那学校还是依偎海边侨办的江口锦江中学。在那里,我吸着故乡同样的海风刻苦求知,20岁我走上社会,一直干了40多年,工作单位也一直是与“海”打交道的港务局。40多年间,冬去春来,潮涨潮退,我接待过数以万计的木船、机动船、小轮船,直到万吨轮。85年起,作业已从国内的秦皇岛到香港广州发展到与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近30个国家与地区架起贸易桥梁。40多年的海风,终于吹白了我的头发。

在这一站站与“海”结缘的驿站中,最使我无法忘怀的还是这个“海”―――

1985年,我主持湄洲湾港务局办公室工作,利用办公室工作方便,加上我好于动笔,我将湄洲湾开发建设信息不断向市内外新闻单位寄送。没有想到,这些新闻报道得到了对外宣传刊物《莆田乡讯》的重视与喜爱,并约我每月为“乡讯”送去新闻信息。后来我才知道,“乡讯”的社长是本党市委主委王灼赓,主编是我初中锦江中学宋元模校长。编辑与撰稿,师长与学生。就这样,我们倍感亲切;就这样,我几年如一日,苦苦耕耘,为《莆田乡讯》撰写大量报道,其间有二年左右时间,独揽头版头条。宋老对学生的爱培使我十分感动,而宋老那种“自笑穷年退不休,甘为三胞作马牛”的孺子牛精神更对我产生了深刻影响。他已年逾古稀,主编、集编、校对、发行于一身;他“假我区区二十秋”,无怨无悔;他默默贡献,自强不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和新闻事业。他,无愧于福建省优秀教育世家,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89年春天的一天,宋老与中科院几位领导到秀屿港考察,要我陪同,宋老无意间说出了他是致公党员,我一下子感到致公党的成员真是我学习的榜样,当即我不加思索地向宋老提出加入致公党的心愿。当宋老了解到我符合入党条件,寄来二份入党申请书。没几天,宋老告诉我他愿作我入党介绍人,还有一位介绍人是市政协副主席致公党市委主委蓝健人。顿时,令我惊喜万分,我心里涌上一股暖流,至今想起,暖流仍在我胸中荡漾。再没多久,1989年6月15日,我接到入党通知书,不禁热泪盈眶。“”期,我因海外关系,一度走路不能挺胸直腹,工作再勤奋刻苦,政治上一直无法进步。而今天,我依借这“海”缘,成为一名光荣的致公党员。于是,我细心地把我办公桌上玻璃板整理一新,将“入党通知书”小心翼翼地摆进正当中,我要告诉人们,这是我人生驿站一大幸运与偏得。

几月后,致公党市委送我到湄洲岛新党员培训,使我进一步了解到致公党宗旨与怎样做一名合格党员。从此,在这个驿站上,我对“致力为公”感知不断升华,“致力为公”成了我向往和追求的思想境界。也从此,我更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更热心搞好编外记者、通讯员工作。十多年来,我除尽到《莆田乡讯》特约记者职责外,还在《人民日报》、《中国交通报》、《中国海运报》、《水运管理》、《中国港口》、《福建日报》、《福建致公》、《福建港航报》、《莆田通讯》、《湄洲日报》等、言论、调查报告、通讯、新闻信息等千余篇,近40次被省府口岸办、香港航局、中共莆田市委办、市口岸办、文明办、市总工会,致公党莆田市委等省市有关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先进记者、信息员。所有这一切,我想,是为即今“海西”建设奠定基础增添了一撮土,一块砖。

人生范文篇6

“对党负责”。这是一个共产党人的基本义务,也是对每个中青干部提出的基本要求。不对党负责,不能保持先进性,就不能与时俱进,就不能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失去这一切,就会直接影响到我党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直接影响我党执政的水平和能力。中青年干部思想活跃,学习能力强,但并不代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掌握精强,缺少艰苦环境和复杂局面的磨练,在错综复杂的条件下把握形势、辨别是非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对党负责”就是要求广大中青年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行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对国家负责”。这是我执政党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和谐繁荣、各族人民生活富裕稳定应尽的职责。要对国家负责,就要求广大干部应把握科学发展的内涵,坚持走科学、全面、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要立足本国、放眼世界、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要实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谋发展的权力,就要求广大的党员干部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以强烈的责任心和时代紧迫感,为所在地方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和应尽的责任。

“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在这里提出“对人民负责”不应该理解为单纯意义上的“只把眼前的做到位”。而是要求广大干部不单只是“眼前”,还要考虑后代子孙、千世万代的发展问题;不单只是“做到位”,还要尽善尽美,方方面面,无所疏漏。对人民负责,是立足于高标准严要求的执政标准的朴实表达。现今,有些党员干部把组织赋于的权利岗位化、个人化、利益化,把国家和人民赋于的利力寻租出去为自己谋私,极大的损坏了党和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的整体形象,激起了民众的极大不满。在这时提出这样的要求,是组织对广大干部的警醒和关怀。

人生范文篇7

各位同事们今天结束他演讲之前,各位领导。想把赵喜欢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这句话是这样说的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他暂时拿着的火炬。啊,就如同这句话所说的把人生这支短短的蜡烛,变成一支熊熊灼燃烧的火炬吧,无论你出身高贵还是出身贫寒,无论你天生才俊还是默默无闻,无论你富可敌国还是一无所有,只要你多做有益于大家、益于集体的事,人生就会如熊熊燃烧的火炬一般,照亮别人,温暖自己。就如同赵所说所做的那样,有意义的人生,才是最美的人生!

要带领大家认识一位来自焦化厂炼焦车间维修工段年仅22岁的小伙子,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有意义的人生才是最美的人生。今天。叫赵,年来到神华。工作和生活中,信条是有意义的人生才是最美的人生。

从小时候起,赵给我说。父母就用他言行深深地影响着他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多为大家做事,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人生才是最美的人生。进入神化,领导和周围同事们无私忘他工作精神,也同样深深地影响着他使他这个想法更加坚定。

有一则消息让他十分感动。新浪网在地震后了一个幸存者的相片―一个还不满一岁的小女婴。孩子俊秀的小脸布满了深一道浅一道的伤疤,青海玉树发生了地震。有关地震的报道中。这是发生的地震留给她印记。随着时光的流逝,那印记会逐渐淡去,最后可能完全消失。但是穿着一件已经浸满了鲜血的小棉衣,却永远记录了妈妈对她伟大的爱。妈妈叫叫白文毛,救援人员挖出母女时,白文毛已经去世。但她仍然双手紧抱孩子,头部死死地护着孩子的脑袋,倒塌的砖头正好砸在白文毛的后脑上。这位母亲用母爱和生命,换来了爱子最后的生存机会。看到这里,赵不禁潸然泪下。想,生活在幸福安定当中的人们应该尽力帮帮这些遇到灾难的人。知道公司组织捐款的事后,就把自己手边的钱尽量多地拿出一些捐给了赵也是炼焦车间捐款最早、普通党员中捐款最多的人。听到这样的评价,小伙子很谦虚,觉得不能这样说,认为无论捐款是早还是晚,无论捐得多还是少,只要他为灾区的人们尽了一份心,尽了一份力,就完成了自己的心愿,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一个多么谦虚而又心地善良的小伙子啊!

对于车间的各种工艺技术,赵来到煤化参加工作。刚参加工作时。十分陌生。但是不气馁、不灰心,一有时间他就虚心向老师傅们学习,不懂就问,刻苦钻研,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了维修工的基本技能,并能够独立操作、处理一些事故,很快地成长起来。一次,焦炉导烟车U管出现了问题,需要重新制作,重新安装。这是一项颇有难度的工作:下料、量尺寸,安装,尺寸不能有1mm误差,否则就不符合规格。安装的时候,U管只要偏一点,安装时与导烟车就对不上。这时,已经下了早班,但他想,这是一次千载难逢地提高自己技术水平的学习机会,坚持下来没有回去,而是志愿地加班延点处理这一问题。就样,凭着平时的学习积累,凭着对技术的绝不放弃,加班加点,独立解决了这个难题,安装完成后,使用效果很好。至今,仍然觉得这是参加工作后一项特别有意义的事情,虽然牺牲了一些休息时间,但他认为自己的付出却换来了丰收的回报。说,有时候,自己常常想,一个人存在意义是什么,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才更有意义,多为工作着想,多为别人着想,也许表面你吃亏付出了但得到会远远大于你损失的和你付出的检修焦炉导烟车U管,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以优美的环境迎接运动会的召开,内蒙古第届运动会开幕前夕。以运动会的召开展示出内蒙古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为了更好地营造良好的环境,乌海市政府对周边企业进行了严格的环保达标检测。公司领导非常重视,重点对关键部位进行监控。所在车间的高压氨水上升管喷洒系统三通阀时常出现焦渣堵塞现象,导致荒煤气外漏,污染环境,三通阀改造迫在眉睫,车间领导及时安排维修人员对其技改。月的内蒙古正值高温酷暑时节,天气十分炎热,人坐到那里不动都大汗淋漓,而此时焦炉顶上的温度更高,人在这样的环境下热得喘不上气来。越是困难的环境越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越是险重的任务越能体现一个人的品格。这个关键的时候,和他工友们顶了上去,轮换着连续作战。四十多分钟,平时一晃而过,而在当时,却觉得是如此地漫长,而这,仅仅是安装一个三通阀的时间。三通阀安装完成后,赵就想,尽量让他工友们多休息一会儿吧,喝点水,喘口气,自己很年轻,可以再坚持,可以再多做一些工作。这样,大家休息的时候,就忙着为技改下一个三通阀做着准备。近一个月艰苦奋战,艰苦环境中忘他工作,和工友们终于按照公司的要求圆满完成了这项技改任务,以自己的方式为运动会的召开做出了贡献。赵微笑着跟我说起这些,说,现在想想,那些艰苦鏖战的日子里,虽然又苦又累,但事后心里却是充满了自豪、美满的回忆。以自己的努力为社会、为集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成为这个奋斗团体中的一分子,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好的感觉吗?

人生范文篇8

一、孔子之名:修养及发展的起点

孔子生在春秋末期大国争霸的乱世,当时社会诸侯不安于位争权夺利。他虽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但因其思想与现实不合而不被重用。一生生活贫贱颠沛流离,生在乱世又雪上加霜,中国常言的人生三大悲哀: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孔子都遇上了。他经历了幼年丧父,青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一生的坎坷不幸他没怨天尤人而把命运变成使命,没有强调自己所遭受的苦难却时时关心社会。孔子在其人生道路上战胜了自己使自己不为苦痛所系,致力于谋求社会大众的福利。他的经历教诲了后世,其思想和智慧更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开启了儒家文化的先河。

孔子在论及名分时指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乱世的礼乐不兴渊源于名不正,导致言不顺事不成。孔子生逢的乱世始于人际关系的迷失,人际关系的失常则由于名不正,因此孔子提出了正名,以此作为化解人际关系危机的前提。所谓正名就是用周礼匡正已经发生变化的社会现实,使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各自的名分不越位不辱礼。孔子重视礼视其为维护制度的手段并认为维护礼需要从正名入手。在那种名分已失天下大乱之时,“孔子惧,作春秋”,他所害怕的正是人际关系的沉沦社会的混乱及人心的败坏。他虽然重视礼乐教化却认为礼乐的根本在于仁德的修养,要正名得从个人的修养开始,于是提出了其道德哲学的核心概念——仁。

二、孔子之仁:人生哲学思想的核心

孔子将仁作为人格的核心视其为完全人格,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被称为仁人。仁是个体的道德内在性是个体成圣的内在依据,所谓成圣是个体修养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仁的意义首先是独善其身的君子;其次是兼济天下的圣人,两者的综合就是仁人即内圣外王,此为儒家的理想人格。仁的内涵有以下解释:其一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泛爱众”爱一切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其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此为仁者爱人的道德规范。其三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人们通过加强自我修养做到以礼为行事准则。其四“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的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孔子仁学思想的精妙在于将外在的传统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从最基本的家庭入手讲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使仁学植根于家庭伦理深入最基本的血亲观念之中。他们之间关系准则更突出的体现在孝悌、友仁和守信三个方面即人际关系中涉及的孝、仁、信。

孔子人生哲学是以仁为基础的伦理型人生哲学,是讲道德重进取的现实主义人生观。它要求为人“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从而亲仁”,以仁为基础提出了儒家的核心概念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等等,都是做人的基本规范也是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人都处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应将做人的基本规范视为一种普遍的人际关系准则,这便是孔子倡导的“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伦理法则。凡在生活中能够坚持以上操节并以之为安身立命者,就是儒家所称誉的圣贤仁人。

三、孔子之道:追求的终极境界

道在孔子思想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之道即仁道。道的产生和培养是依靠人的努力,道在人中并由人传递下去,“吾道一以贯之”,最终依靠人们的活动而成为现实,“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孔子经常教导弟子:“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居,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荣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些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伦理原则从其深层的底蕴来讲,说到底是人生价值生命归宿的大问题。

人生范文篇9

有人認為一部哲學史便是人類自我覺醒、自我發現與成長歷程的紀錄,當人類在自己存活的自然環境中覺醒,發現到人與自然的區別之後,便開始嘗試去瞭解自然、瞭解自己,發掘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更重要的是人類幡然醒悟到認識人自身、解開生命之謎、追求生命的意義,才是人生命在自然中奮鬥、存活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說認識人本身,追求生命的意義,才是人終極關懷的首務。從剛開始素樸的理解到現在多學科的發展,例如,醫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政治學、經濟學……等等,一言以蔽之,無不是在探究與解釋人類生命過程中的各種現象而已。

然而由於近代以來,學術的分工,專門化、部門化的發展,固然深化了各個層面的理解,相對的,也造成各個學科都只偏重研究人類的某一個面向;再則由於受到實證主義的影響,各學科對人的研究也都傾向於把人當作一個客觀事實來研究,並嘗試經由經驗歸納去表述和證明「人」這一客觀事實。長期以來,造成人被當作一個客觀的存在物來觀察,並且被割裂地去研究。相較於這種割裂分析的研究,哲學則採取較為宏觀、整體的觀點去思索人的問題,哲學不是將人割裂地、當作一個客觀對象而已,哲學所要研究的是做為一個整全的人是什麼;主要探究的不只是當下的人,而是探索人始終是什麼的問題。主要問題有:人開始時是什麼?什麼力量賦與人去改變所遭遇到的環境?在主體性的意義上,屬於人自身的東西是什麼?人可以相信些什麼,能運思些什麼?人應當在什麼範圍內懷疑自身所要求的對象的確定性?人能對其自身所遭遇而又參與其中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指望什麼?在艱難的人生過程中,人繼續生活的勇氣從何而來?超越自身、超越自身所接納的對象的人本身是什麼?人生命終止於何處?此種種便是哲學所探究人類生命問題的主要課題(赫爾曼。施密茨,1997,頁IX)。換句話說,從哲學立場整體地去探索生命,可以避免把人當作對象物、割裂的研究傾向;而且透過哲學性的探索,不僅只是知道現實上的「人是什麼」、「人能知道什麼」而已;更可以瞭解到作為一個理想的人,「應當做什麼」,「可以期望什麼」。如此哲學性探索的方向,可以作為人類謀劃未來,應當如何行事的參考,更是有關人的生命教育課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學科。有關探索生命的課題相當多,無法一一陳述,在此僅嘗試就哲學的立場擇要探討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問題。對其他生命問題有興趣的讀者,則可進一步閱讀有關生命哲學的相關著作。

什麼是「生命的意義」

在探討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之前,首先必須要澄清的是究竟什麼是「生命的意義」問題。這個問題不是在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也不是在問「生命」是什麼」。「生命」是什麼是有關「生命」的本質是什麼的詢問;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是在追問「生命」本身有什麼意義。本文所要探討則是「生命的意義」本身是什麼。人的「生命」從人類受胎開始就已經存在了,但是「生命的意義」並不是始於人的受胎成形,也不是天生現成的,而是人在有所自覺之後才開始自己構畫賦與的。誠如諾齊克(Nozick)所說的:「生命的意義:一個人根據某種總體計畫來構畫他的生命,就是賦與生命意義的方式;只有有能力這樣構畫他的生命的人,才能具有或力求有意義的生命。」(尼古拉斯.布寧、余紀元,2001,頁596)「生命的意義」是人類自我所賦與的,是在人們根據某個總體計畫,或者說是依照某個總體的生命藍圖來構畫自己的生命方向時才賦加上去的,也就是說隨著每個人所選擇總魯生命藍圖的不同,所構畫出的「生命的意義」也有所差異。在這層理解之下,當我們面對生命,或許不必先急著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而要先問:「人應該如何賦與生命意義」,或者說:「人應該如何去構畫出生命的意義」,只有人們開創了自己生命的意義,而後才能去追問我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去對人所建構出來的生命意義進行肯認。因此不必惋歎生命沒有意義,畢竟「生命的意義」是在每一個人如何去構畫自己「生命」的活動中賦與的,責任在每一個賦與生命意義的人,只有人們去構畫自己的生命,並努力成就自己的生命,生命才活出了意義。

如何活出有意義的生命

一個人想要活出生命意義的人,首要的工作就是要自我立定志向、目標去找尋一個總體計畫或是總體生命藍圖,依照這個總體生命藍圖去構畫自己的生命,同時能夠貫徹實行自己的構畫,才能活出自我生命的意義。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可能會根據宗教的計畫來構畫自己的生命,並活出具宗教意義的生命;一個注重傳統的人,可能選擇根據傳統的計畫來構畫自己的生命,並活出承襲傳統的生命意義;一個凡事要求合理化的人,可能根據各種不同的理論模型來構畫自己的生命,過著他所認為的合理的生活;……。無論我們從事什麼樣的選擇、找到了什麼樣的總體生命藍圖;然而依照該計畫來構畫生命,進一步活出有意義的生命,並不是件簡單的工作。因為總體生命藍圖不是現成的羅列在眼前,任由我們隨意去評比揀選,就可以對我們的生命活動產生影響力的;總體的生命藍圖必須要內化為自己堅固的世界觀、人生觀或人觀才能影響生命的方向。

一、總體生命藍圖的內化與建構--一種永恒的追求

總體生命藍圖在內化為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或人觀的過程中必須經過漫長而艱辛的磨鍊:人必須經過一段不斷選擇、結構、解構、重構的接受過程。這個內化的過程從人們還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從我們開始會對所遭遇到的人事物去詢問「為什麼」並努力找尋解答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從事一種建構的謀劃,至於說要到人生的那個階段才構畫冗成滿則不得而知,或許可以說人終其一生都在構畫一個總體而完整的生命藍圖,這是人終極的追求。這並不是說要構畫完成一個最完整的總體生命藍圖,人的生命才有意義;事實上,隨著個人生命的成長與發展,隨著個人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之增廣,個人所構畫出的總體生命藍圖有其廣度及深度上的差異,每個階段的完成,對個人而言都有其階段性的意義;只不過對一個追求成為完備的人而言,永遠不會停滯於現階段的完成,因為他明白只有不斷地開拓總體生命藍圖的廣度與深度,個人的生命意義,才能不斷地開展。總之,內化到個人心中的總體生命藍圖不是一個封閉的世界,而是開放的,一個可以不斷擴展與加深的內在世界,所以人與其說是在找尋一個總體的生命藍圖,不如說是人在心中不斷地調整與構畫著一個較完整的總體生命藍圖,而正是因為這個永恒的追求,使人生命的意義具有了無限開展的可能性。

二、建構內在總體生命藍圖的重要性

人究竟該如何在心中建構總體的生命藍圖呢?簡單地說,就是「即事而問」,在日常生活的遭遇中,不斷地去扣問所遭遇到的人事物及問自己「為什麼如是存在」、「為什麼展現如是的生命現象」並積材地去找尋解答。在人生過程中對所遭遇到的人事物問「是什麼」,與問「為什麼」是兩個不同的發問。「是什麼」的發問,主要意味著我們想要進一步瞭解所遭遇到的事物本身的結構如何?這個事物本身有那些特性?這個人事物本身之所以為人事物自身的本質又是什麼的問題;而問「為什麼」的問題則並不只是想要去認識人事物本身是什麼而已,「為什麼」的發問是人們企圖對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進行解釋與理解,企圖將所遭遇到的人事物納入到他個人內在意義世界時的一種提問。接觸過小孩子的讀者,大概都領教過他們每事必問的工夫吧?!一連串的「為什麼」時常會問到大人們無力招架,或感到困窘,甚或有時會因為不耐煩而惱怒。小孩子真的是每事必問,這為什麼這樣,那為什麼那樣,何止十萬個為什麼!孩子這一連串「為什麼」,意謂著在孩子的小腦袋瓜子裡正在尋求一個解釋、一種答案,以便去編織一個對自我而言充滿意義的世界,他必須對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一一在他腦袋中加以編碼連結,使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都能納入到他意識中原本已經自我建構的意義網絡中而得到安頓與理解,才會使孩子暫時的停止發問。若是面臨到無法理解的人事物,也就是無法將現實中所遭遇到的人事物納入原先已經構成的內在意義網絡,孩子們就會又開始進行這個「為什麼」的提問過程。在詢闆與找尋解答的過程中,孩子不只是將獲得的答案納入一己原先構畫的網絡中,同時也開始去對原先建構起來的意義網絡進行解-相應新的人事物,調整自己原本建構起來的意義網絡,直到重構出一個可以將所遭遇到的、新的人直物一一納進來的意義網絡為止。這個相應於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不斷地追問「為什麼」並找尋解答的過程,並因此而建構起來的內在意義世界,就是一個已經內化為個人世界觀、人生觀或人觀的總體生命藍圖。

人的真實生命是在與情境的互動中展開的,相對於人的內在世界,外在世界雖然是被給與的,但是外在世界也必須被人的內在理智所掌握,並稚有經過人的詮釋才能被人理解。人雖然是世界的一個部分,但是人必須經過不斷的與世界交往互動,並經過人不斷地去向世界追問「為什麼」,從而為自己的提問找尋答案,再三琢磨確認,才能消除內心對世界的陌生感,有了這種確切的認知,人在生存世界之中,才能逐漸獲得一種安居其中的熟悉感及確定自己該如何行事的方向感。如果仔細觀察,或許會發現當孩子們面對新的環境,接觸新的人事物時,「為什麼」、「是什麼」的發問特別多,多到令大人們覺得有些聒噪了,換個角度想想,似乎這也意味著這個孩子急著重構自己內在的意義世界,因為他原本建構起來的內在意義世界,無法安置所面臨的哀的人事物;孩子的聒噪,顯示了孩子無法將新的人事物納人內心意義世界時,內心引發的焦慮不安,及不知所措、失去行動方向感的困窘。所以說對所遭遇到人事物去追問「為什麼」的問題,並找尋解答的努力,絕不只是哲學家們無聊的思想遊戲而已,基本上這種活動,是參與生存世界中的人,企圖在心中構成總的生命藍圖,活出生命意義的嚴正活動。有意義的生命,意味著我們可以將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都轉化成為可理解的,並且能運用在實際生存情境中,去獲得一種熟悉戊及決定行動的方向感,讓人安居在生存世界中而不致焦慮不安、不知所措。

三、建構內在總體生命藍圖的可能方式

如前所述,人是在日常生活的遭遇中,不斷地去扣問「為什麼」並努力找尋解答的過程中建構起生命藍圖的。根本而言,找尋解答的方式非常的多,比如我們問說:「為什麼我會感到痛苦?」一方面我們可以對這個問題提出生理學角度的解釋,亦即把痛苦當作一種生理現象,並去描述痛苦的生過程;另方面我們也可以提出宗教上的解釋,將痛苦解釋成源自人本身的無名;或者也可以從心理的角度來理解,將痛苦理解成是某種心理狀態;……總之,找尋解答的方式可以是多樣,同一件生命事件,放在不同的脈絡中則展現不同的意義。換句話說,生命的意義是如何的,決定在我們將生命現象放在什麼樣的脈絡背景中去理解。

醫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學科,乃至哲學,所有的知識都足以提供人們作為理解生命現象的背景。所以廣讀這些學科的知識,可以幫助人們走出狹隘的認知,而廣泛的理解生命現象,從而在其中揀擇、構成總體的生命藍圖。但必須要指出的是,無論我們採取那一個學科領域對人的研究成果來理解生命現象,所構成的總體生命藍圖,仍只是一種思想的存在或是意識的存在。這種思想的或是意識的生命藍圖,所能解決的不過是我們理論理性的要求,滿足我們知性上合理化的需求而已。不可諱言的,凡事要撾有一個合理化的解答,對人類的生存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因為我們總是不可避免的會去思索「為什麼」的問題,而各種知識性的理論模式,都是勇於嘗試解答者,儘可能的為我們提供一種可能的、理解生命現象的途徑。然而人類的認識能力終究是有限的,生命對我們而言永遠是個待解的謎,我們似乎永遠無法知道生命「為什麼如此」,對一個明白自己認識限度的人而言,再完備的理論體系,都無法完全安頓他對生命的提問。如果他還堅持要問「為什麼」,那麼似乎要尋求其他的解答途徑了。在這種狀況下,訴諸傳統、信仰都是可以嘗試的途徑,也是一般較熟悉的途徑。

不過以下所要討論的並不是傳統的或是信仰的答解途徑,而是較為人們所忽略的另一種途徑,亦即人透過身體與周圍的一切保持不斷的互動關聯時,身體所體會和感受到的、身體化的總體生命藍圖。

四、身體化的總體生命藍圖

綜觀整個西方哲學的發展,可以發現,西方傳統哲學雖然早就開始研究人,但主要的觀點卻是採取身心二元的理解結構,以致忽略了人的基本生活體驗,受這種理解結構的影響,造成身心的疏離,人們與自己的身體失去了緊密的聯繫:或有人視肉體是罪惡、痛苦之源,肉體是心靈的牢籠而不重視肉體;或認為我們要追求的是心靈的滿足而把肉體放在一邊;或是否認在身體內發生的感覺,以為這些是不好的、有害的,以致逃避而不敢面對自己身體的反應(瑞尼.威爾菲爾德,2001,序言)。廿世紀以來存在主義的發展,促使人們重新開始重視人的基本生活體驗,到了廿世紀中葉,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M.Merleaau-ponty)創立以身體為基礎的存在現象學,詮釋了身體在世界構成中的基礎作幅,更進一步提昇了身體在當代思想中的地位,引發了人們轉回對身體的關注,並意識到身體是人構成世界的原型這一事實(梅洛.龐蒂,2001)事實上早在一八九六年,柏格森林(H.Bergerson)出版的《物質與記憶》一書中,就已經非常注意身體的問題,指出了身體會選擇一種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儲存它所發現的東西(柏格森,1999,頁8-9)。有關身體的研究到上世紀八○年代以來,更整合為對身體的跟學科研究,在西方並已獲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社會學、文化人類學、文化研究、精神分析學、主姓主義等都把它作為主要的研究論題。

其實從遠古時候起,神話、巫術與宗教信仰瀰漫下的人類,就是以自己身體的原型去構想宇宙的形態、社會的形態、乃至精神的形態,但西方人卻走了那麼遠的路,到了十九世紀末、廿世紀才回頭重新開始注意到這種現象;相較於西方,或許可以說中國人老早就有意識的、自覺的注意到這個現象了,例如,漢朝的董仲舒就曾經提出了「察身以知天」的說法,不僅意識到,更進一步反省與考察人是如何以自己的身體為原型去構想天地萬物的形態,指出想要知道在人們構想中的天地萬物形態究竟是如何的,就必須反身自省,由考察人的「身體」入手。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所謂的「身體」是包含:感官、心知、百體在內的,身心合一的整體。所謂的「察身」,並不是把人從具體的生存情境中抽離,孤立地去研究人類自身內在的事物,如思想、靈魂和肉體的作用如何?而是把人納入實際情境中加以掌握;中國人也觀察人,但是中國人對人的觀察,是將人置於現實生存情境中,所掌握到的是人相應生存情境而產生的一種動態關聯。這種人與情境相關互涉的動態關聯,也可以作為我們構畫生命的總體生命藍圖。有關這種心想,可以在中醫理論中找到系統的說明,對於有興趣從醫學背景中來構畫生命意義的讀者,或許可以進一步去研究中醫理論,並從中發現與理解中國傳統醫學中所提供的總體生命藍圖究竟是如何的狀況。此非本文所探究的範圍,不遑多論。

在此所要特別指出的是有關「察身」的另一層意義──「察身」不只是對身體作對象化的觀察,「察身」也可以指人們在自己的生存情境中,對自己身體活動的整體知覺,或稱之為身體的知覺。這種身體的知覺不是把身體當作一個對象化的客體,不是從外部來觀察自己的身體,而是「以身觀身」(《老子》),回返身體本身,從內部感受身體自己在運動時的震顫狀態。

(一)如何構成身體化的總體生命藍圖

誠如德國哲學家赫爾曼,施密茨(HermannSchmitz)對哲學所下的定義,以為哲學可以界定為「人對自己在遭際中的處身狀態的沉思」(赫爾曼‧施密茨,1997,頁IX)。現代身體現象學的主要意圖,即在試圖揭示性的和理性的去接近身體無意識的生活體驗(赫爾曼‧施密茨,1997,頁IX),而傳統中國思想不僅只是教人揭示性的和理性的去接近身體無意識的生活體驗;更要進一步的教人在生活情境中調整無意識的身體活動,使其能展現理想的活動狀態,構成理想的、身體化的總體生命藍圖;同時也教人開發身體的各種感知能力,去感知原本是無意識的身體震顫。這種以人的身體去建構總體生命藍圖,或生命意義的方式,有其特殊性與簡易性,以下即以中國傳統思想為主,詳細分析中國傳統思想是如何教人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調整自己身體的活動,使身體向所遭遇到的賽事物開放,構成理想的、身體化的總體生命藍圖;以及如何教人用身體去感知身體的震顫;希望由此引述,指出這種構成生命意義方法的特殊性。

(二)論「心齋」,「坐忘」

大體而言,《莊子》書中有關「心齋」、「坐忘」的敘述,或可視為瞭解中國古人對於如何構成理想的、身體化的總體生命藍圖,如何開發身體知覺等相關問題,相當典型的範例。為了清晰的說明上述經由身體構成總體生命藍圖的見解,首先得分別解析式的揭示在《莊子》中有關「心齋」、「坐忘」描述。《莊子‧大宗師》說:

然日:「何謂坐忘?」顏回日:「墮枝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日:「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

在(大宗師)中,莊子借孔子與顏回的對話來闡述何謂「坐忘」,根據其中的對話可知,所謂的「坐忘」,就是要使自己「同於」大道;而「墮枝體,黜聰明,離形去知」所描述的是人處於「坐忘」狀態中,人包含感官、心知、百體在內的身體與外物的認識關係如何。

首先要說明的是所謂人自己必須「同於大通」的意思,基本上指的是《莊子》所認為的一種理想的身體活動方式。所謂的「同」除了具有「會合」、「淵」的意思之外,還有參與共謀以及和諧的意思,循著這些意義,「同於」物或是「同於」大通(大道),主要是說理想的身體活動方式應廳是指與天地萬物會合,與天地萬省以一種相互關聯、相互配合的方式,構成一種相反相成,共同謀劃的、共在的、和諧關係(林文琪,2000)。

其次所謂的墮枝體,黜聰明,離形去知」,依莊子的看法,主要在說明人應該要如何調動自己包含感官、心知、百體在內的身體,去完成理想的身體活動狀態。有些人以為(大示師)所謂的「墮枝體,黜聰明,離形去知」主要是指人應該要去情去我,而抑制形體、感官、心知的作用。若依照一般的看法,那麼所謂的「坐忘」豈不就像是《莊子.天下篇》所記載的慎到之流的人物,追求「至於若無知之物而已」(《莊子‧天下》),如草木樹石般無情、無知之物的生命狀態?!其實莊子並非如此之主張,反而以為這根本是「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莊子.天下》),由此可見《莊子》所謂的「墮枝體,黜聰明,離形去知」並不是要使人的生命「至若無知之物」的狀態。那麼竟究該如何理解(大宗師)所謂的「墮枝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呢?本文認為應該回到「墮」枝體、「黜」聰明、「離」形、「去」知等「墮」、「黜」、「離」、「去」在人身體上所發生的活動狀態如何,來作重新的反省。(林文琪。,2000)

「墮」字,有「易」,轉變、簡易的意思:之有惰的意思。循此義衛伸,則「墮」枝體,並非要放棄身體的意思,而是指轉變肢體本身的運作方式,使其由繁而簡,讓肢體的運動回復到最簡單、基本的運作狀態:而「墮」作「惰」的意思,則是指調整肢體相應外界的反應方式,使其由積極主動的活動方式,轉而採取一重被動因應,「待物而動」的活動方式。(林文琪,2000)也就是要調整身體的活動使其展現「聽之以氣」的狀態。《莊子.人間世》說:

回曰:「敢問心齋?」

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之。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莊子》指出,人與外界的人事物相遇時,若只是開放我們的耳目口鼻等身體的感官去接受他們,那麼就如「聽止於耳」般,我們只對所遭遇的人事物開放身體的感官而己。《莊子》以為人與外界的人事物相遇,除了引發我們感官的活動之外,還會進一步的引發心知的成活動-「聽之以心」:但是「心止於符」,心知構成活動,容易將外物當作一個客觀的存在物來觀察,因此如果囚對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進行心知的構成,亥即囚對外界人事物進行知識性的理解,如此一來,心知所建構起的內在生命藍圖,不過與外界的人事物有一種相符合的關系而己,並沒有產生具體的、存在上的關聯。因此《莊子》進一步指出,理想的人與外界人事物的互動方式,是「聽之以氣」。所謂「氣」,主要是指身心合一的身體在參與情境互動中所展現出來的總體活動狀態:「聽之以氣」,則是說我們在與外界的人事物交接互動時,必須整個身體參與到情境中,以整個身體向情境開放,展現「虛而待物」,讓身體活動展現「應物而動」的狀態,才能與情境保持一種動態的協作關係。

「黜」與「屈」相通,具有收斂的意思。如《國語.周語下》:「為之六閒,以揚沉伏,而黜散越也。」工引之的《經義述聞》說:「引之謹案:黜,讀之屈。屈,收也,謂收斂散越氣之。……沉伏者,發揚之;散越者,收斂之,此陰律所以聞陽律,成其功也。發揚與沉伏義相反,則黜與散越義亦相反。」從身體活動的角度而言,「黜」是一種反向的調整活動,亦即收斂呈現散越狀態的氣。在這個理解之下,所謂的「黜」聰明,是指調整耳目的運作狀態,亦即收斂耳目指向外界,逐物而不反的狀態,轉成為一種「反聽內視」的狀態。這就是《莊子.駢拇》所說的:「吾所謂聰者,非謂其聞彼也,自聞而己矣。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己矣。」「黜」聰明就是指調整感官知覺的作用,使其成為「反聽內視」的自聞、自見,回返身體活動本身來加以感受。(林文琪,2000)

「離」具有兩行並立,以及明的意思,循此義而論,所謂的「離」形,並非說「坐忘」時要超越形體,心靈脫離形體而進人出神的狀態,而是說「坐忘」時人不僅從未超越形體,反而在坐忘狀態的當下,人的身體本身對自已所展現的形體,有一種與形體活動兩行並立的自知之明,亦對活動中的身體形成一種身體的知覺,感受到形體活動時的震顫狀態。(林文琪,2000)

「去」具有「人相違」、行的意思。循此義而論,則所謂的「去」知,人是人用心知、脫離心知的意思,而是「違」其心知而行的意思,亦即調整「心知」的作用方式,使「心知」的作用方式與一般主動構成的用方式相反。例如,相應於我們與物交接時,心知指向外物去認知外物的指向活動而言,所謂的「違」其心知而行(「去知」),就是說要調整心知的指向作用,使其由向外物的意向轉而成為一種對「思」的活動「反躬個省」的意思:另就心知的構成活動而言,心知的構成活動,主要是先將外物與我對立,而後去對外物進行批判性的考察,使外物脫離直接經驗的或感知的所對,而成為一種可理解的、具有確定性的、思維的對象。相應心知的這種構成活動,「違」其心知而行(「去知」),旨在調整心知的構成成活動,使心知能以「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莊子.人間世》)的方式展開,亦即當感官心知「徇耳目內通」,經感官、心知作用形成關於外物的知覺時,心知能發揮其「反躬自省」的能力,自我調整,不以持有(having)的方式來固持心知構成之成果,不視之為唯一的真理,重反直接面對事物的交往活動。(林文琪,2000)

(三)小結

綜合前面關於「心齋」,「坐忘」討論中,有關身體活動狀態的說明可知,《莊子》以為理想的人與天地萬物互動的方式是,人整體身心的活動必須處於「同於」天地萬物的狀態,亦即與天地萬物的活動相會合,與天地萬物形成一種相互關聯的、相互配合的、相反相成的、共在的、和諧的互動狀態。也就是說,人以實際身在情境中,以與情境融為一體的狀態,與情境互動,而在「墮枝體,黜聰明,離形去知」之後,與情境成為和諧共在的整體。

基本上,這種理想的身體活動方式,是通過一種本體同一化的運作,向外物開放,以「虛而待物」的方式,因應外物之動而動,與外物的存在活動,使人的存在活動與物的存在活動,在密切而具體的交住(communion)之中,相互諧調,和諧共動。這不只是一種理智的構畫,而是實際身體的活動,在身體實踐中完成的生命意義。

理想的身體化的總體生命藍圖,就是在我們「虛而待物」的身體活動中構成的。然而《莊子》認為我們不只要調整身體的活動方式來構成理想的、身體化的總體生命藍圖而已,而且在相互諧調的互動中,人對自己理想的身體活動方式要有一種「反聽內視」和「反躬自省」。這種身體在活動過程中不斷地向內的「反聽內視」和「反躬自省」,就是身體構成自身身體形象的過程,或可稱之為形成身體知覺的過程。比如當自已在打字時,除了調整我們的身體,使自已身體動作都能展現與情境中的條件協調的狀態外,在過程中還要去感受打字時自己身體整體的震顫狀態,像:肌肉的收縮與放鬆,整個身體的運動方向,自己身體在整個環境中的位置等。身體知覺的開發,不僅使我們發現身體所構成的、理想的總體生命藍圖如何,肯定、確認了自己所構成的理想的總體生命藍圖如何:而且可以讓我們感受到自己是身心合一的整體,引發一種與整個生存情境相互協調的、共同體的感受。這就是《莊子》所說的「物化」。《莊子.齊物論》說: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人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所謂的「物化」是人以其自已全身心的存在向物開放,讓自己的生命律動展現為因應外物之動而動的狀態,與外物形成一種交互同步、複調性的和諧互動。在互動中,人不僅致力於調整自己以與外物形成同步的互動,而且體驗著自己活動的成果,形成一種與外物合而為一的感受:但是這種一體的感受,這種與外物合而為一感受,不是自我縮減,放棄自我投入對象的密契經驗,而是如莊周夢蝶般,自己化作另一隻蝴蝶,栩栩然地與所交往的蝴蝶共舞,是一種與他物共在的感受,一種共同體的感受。所以「物化」不是化身為對象,而只是調整自己,使自已與對象成為同一層次的存在,以與外物形成交互同步、複調性的和諧互動。雖然「物化」時人是調整自已的活動使之與對象成為同一層次的存在,但是人在與物交互同步的互動中,是隨時保持著清楚的自覺,「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儘管在互動中會引發「人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密切不可分割的一體感,但是「周與蚑蝶,則必有分矣」,人們不僅感受到整體,而且也能感受到自已是整體的部分,自已與共舞的對象是有分別的。(林文琪,2000)

此外,身體知規的開發,也使得人對自已與外在人事物互動時的身體活動婦身,產生一種全神貫注而且沒有外在目的性的知覺,以及引發「躇躊滿志」的「自得之樂」這就像《莊子.養生主》中庖丁解牛故事所描述的,解牛本來不過是個技術性的操作而已,但由於庖丁不僅追求技術的純熟,而且對自已整個解牛的活動過程,有非常清楚的感受,且能欣賞自已所完成的動作,引「躇躊滿志」的自得之樂,賦與了生命活動審美的性質。

結語

回到本文主要的論點必須再三申明,生命的意義人不是現成的某物,而是我們所賦與的看法。賦與生命意義的方式,主要在根據某一個總體的計畫或是生命藍圖來構畫自己的生命方向,並實踐這種生活,如此才能活出有意義的生命。

一個總體的生命藍圖,必須內化為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或是人觀,才能在生活實踐中發揮影響力。但是總體生命藍圖內化的過程,人是一勞永逸的追求,而是在與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互動中構成的,隨著我們遭遇的不同、個人選擇的不同,所建構出的總體生命藍圖也會展現出不同的廣度與深度。

大體而言,我們可以持以構畫自己生命的總體生命藍圖有很多,比如各種理論模型,例如,醫學的、社會學的、心理學的、歷史學的、哲學的……等等;或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傳統;或各種的宗教信仰等等。本文集中介紹較為人們忽略,但現在似乎又開始引起注意的一種方式,亦即透過身體來構成身體化、總體的生命藍圖。事實上,對身體而言,「生命藍圖」的措詞並不恰當,因為身體化的生命藍圖並不是透過對象化的觀察所得到「視覺圖像」,而是身體從內部感受到的身體活動狀態,亦即人們在具體的生存情境中,身體本身所感受到的、在身體中發生的、整體的震顫狀態。

身體化的總體生命藍圖的建構方式與知識性的總體生命藍圖的建構方式人不同。知識性的總體生命藍圖是透過「為什麼」的提問和解答的尋求在意識中這構起來的;但身體本身人問為什麼,身體構成意義的方式,是以相應情境作出不同的活動方式來展現的。也就是說身體會相應情境作出不同的反應,而這些不同的反應方式本身,就蘊含著身體對情境的理解。無論是意識所構成的知識性總體的生命藍圖,或是身體所構成的身體化的生命藍圖,對追求完整的總體生命藍圖者而言,二者都是同樣重要的。本文所以特別著墨論述身體所構成的、身體化的總體生命藍圖,旨在起大家不要因為身體化的生命藍圖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建構,並在無識意識的狀態下影響著我們生命的展,而忽略它。

文中分析《莊子》所敘的「心齋」、「坐忘」,來進一步說明古人對於身體化的、總體的生命藍圖有何構想。「心齋」、「坐忘」的身體經驗,並不是一種脫離情境的、純粹心靈的活動,而是可以在日常的行、住、坐、臥當中發生的,關鍵在於我們要在日常行、住、坐、臥的當下,關注自己的活動過程,關注自己的身體如何相應外界的人事物來展現如此這般的活動方式;並開始有意識地調整自己身體的活動方式,以「虛而待物」的方式向情境開放,展現應物而動的狀態,恢復身體與情境的直接交住;再則要有意識地開發自己的身體知覺,恢復我們與自已身體的關聯,從內部來感知自己身體的震顫狀態。如此,只要持之以恆,我們自然可以在自己日常的行、住、坐、臥中展現出和諧與平衡的身體震顫狀態,構成理想的、身體化的總體生命藍圖,並活出有審美意義的生命。

行文到此,熟悉傳統中國文化的者或許會發現:中國古代用來教育世之、國子的樂之教中,有許多演習禮議、樂舞的課程設計,這些課程至東周禮崩樂壞之際,孔子還依非常重視,並用來教育平民學生。這種重視身體操演的教育課程,意味著什麼呢?順著本文的脈絡,您或許會回答說:古人的禮樂教化課程,不正就是一套訓練學生如何在各種生存情境中做出理想的身體活動,建構理想的、身體化的總體生命藍圖,並開發學生身體知覺的課程(林文琪,20001)?沒錯!有與趣的讀者,不妨進一步去探究中國傳統禮樂教育的實質,或許可以從中解消您閱讀本文帶來的、有關如何建構身體化的總體生命藍圖的疑惑。

參考文獻

郭慶藩輯(1974),《莊子集釋》。台北:河洛。

〔德〕赫爾曼.施密茨(HermannSchmitz)著,龐學詮等譯(1997),《新現象學》,上海:上海譯文。

〔美〕瑞尼.威爾菲爾德德著,孫麗霞等譯(2001),《身體的智慧》。遼寧:遼寧教育。

〔法〕梅洛.龐蒂(M.Merleau-ponty)著,姜志輝譯(2001),《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

〔法〕柏格森(H.Bergerson)著,肖聿譯(1999),《材料與記憶》。北京:華夏。

〔英〕尼古拉斯.布寧(NicholasBunnin)、余紀元編著(2001),《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北京:人民。

人生范文篇10

我演讲的题目是“一个淘粪工的闪光人生”,说的是被誉为“赣榆的时传祥”的县环卫所清洁班班长、连云港市优秀共产党员周振奎同志的先进事迹。

周振奎拉着满满一车粪,一个大雪纷飞的清晨。艰难地走着。突然,脚底一滑,跪倒在地。顿时,一千多斤的粪车砸在小腿上,粪便污水顺着他头顶、脖子往下淌,棉衣、棉裤、鞋子全都脏得不成样子。爬不起来了不知过了多久,一位民警路过这里,费了好大力气,才把他从粪车底下拖出来。民警劝他赶紧回家换衣服,喘息了半天,说:谢谢你救了干我这一行的风雪无阻啊1他用雪球掸了掸身上的粪便,又一瘸一拐地拉起了粪车走向粪常平时二十分钟走完的路程,那天足足走了近两个小时。傍晚,当周振奎披着清雪、一身粪便,步履蹒跚地走到家门口时,等了一个多小时的妻子哭了心疼地埋怨说:底图个啥呀?说:图啥?图个心里踏实。

父亲退休的时候。这之前,周振奎第一次感受人生的沉重。周振奎参军、入党、立功,回到地方后在县武装部是一名修理枪械的能手,部队、地方都多有称赞。29岁的周振奎确实感觉自己面前充满鲜花和微笑。然而,父亲退休了父亲是县环卫所的一名淘粪工。环卫所领导找到武装部领导,很希望周振奎接他父亲的班。武装部领导虽舍不得这把好手,但同意由周振奎自己选择。周振奎去找他有着31年党龄的老母亲。母亲从箱子里找出全家获得的奖状、证书和立功奖章,只说了一句话:咱们不是入了党,宣过誓的人么?

拉走上千斤粪便,就是这句话伴随周振奎在淘粪工的道路上走了整整二十年!每天打扫二十多个厕所。行程近百里;二十年来,底拉走了多少粪便,跑了多少路,连他自己也说不清…

那辆上千斤的粪车显得又高又大,曾经到工作现场找过他对于瘦小单薄的周振奎。拉着上坡时,格外吃力。要帮他拉一把,说什么也不肯。说:县里工作的人能这么理解我比什么都强,要是大家伙都这样,那该多好埃”这也是当淘粪工二十年来最想向全社会说的一句话。起初,做这份工作,孩子嫌他身上有臭味,不愿意跟他同桌吃饭,亲友与他接触也明显冷淡,说他厕所所长”全不在乎。问题是不能理解工作时还要遭受种种侮辱。有一年夏天,拉着粪车走在路上,遇到几个不三不四的年轻人,借口粪车臭味熏人,对他满嘴脏话,甚至还动起手来。周振奎对他说:要告诉你能侮辱我一个人,却没有理由侮辱我清洁工!要是厕所不扫、下水道不通、垃圾不除,恐怕你就不会活得那么自在潇洒1像这样的遭遇又何止一次呢!不少人都对他说过:何必呢,换个工作吧。周振奎却说:工作总要有人干,既然干了就得干好。

前年的大年初一,当家家户户合家欢聚、共度新春的时候,周振奎却悄悄地拖起了粪车,迈向一个个熟悉的厕所。一位熟识他的老干部劝他:“振奎啊,一年到头拉车,大过年的,也该好好歇息一下。”周振奎却说:“我确实是歇不住啊,越是过节,咱越得把厕所清扫干净,让人家上厕所也有个好心情埃”

县粮食局宿舍区化粪池夏季污水外溢,周振奎第一个跳进齐腰深的粪池,锨挖、桶装、手掏,解决了难题……

县城镇海路至二运公司地段,一直是环卫工作的“老大难”,周振奎找到领导,主动请缨。他的理由是:我是共产党员,我该去承包那一片……

就这样他干了整整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