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肝病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14:47:34

妊娠肝病

妊娠肝病范文篇1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肝病的并发症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11例妊娠肝病患者,对其进行了病因、并发症及护理要点分析。结果(1)妊娠肝病的病因复杂,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最多,占55.45%。(2)妊娠肝病并发症繁多,其中以精神心理障碍占64.45%;产后出血占34.18%,重症肝炎占6.63%;明显高于正常产妇,差异有显著性(P<0.05)。(3)良好的心理状态,细致的观察护理及新生儿正确的免疫接种,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阻断母婴传播。结论加强产前监护及产后护理是降低妊娠肝病并发症及确保母婴安全的关键措施,且合理的新生儿免疫接种是阻断母婴传播的最有效方法。

【关键词】妊娠肝病;并发症;护理

健全的肝脏在妇女妊娠期间维护良好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肝脏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孕妇的负担,有时甚至可影响妊娠的正常发展过程。正常妊娠也可加重肝脏负担,使原来的病毒携带者出现肝功能损害或加重病情。孕妇患肝炎的发生率为非孕妇的6倍[1]。妊娠肝病并发症多,重症肝炎发生率是否高于正常产妇?产后出血率是否高于正常产妇?为加强围产期产妇的监护保健工作,针对各种并发症于产前、产时、产后给予护理,是否降低了母婴死亡率?笔者对以上问题探讨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999年12月~2000年10月上海市孕肝监护中心共收治孕妇211例,年龄最大40岁,最小22岁,平均27岁,高龄产妇(≥35岁)15例。其中放弃妊娠15例,顺产87例,占44.3%;产钳助产3例;剖宫产106例,占54.08%(106/196)。产褥期5例,妊娠剧吐10例。共分娩新生儿202例,双胎6例,死胎4例,孕妇死亡2例,其中伴有肝肿大31例,脾肿大37例,肝脾肿大51例。

1.2病因分型见表1。表1妊娠肝病病因分型(略)

1.3主要并发症见表2。表2妊娠肝病主要并发症(略)

1.4几种严重并发症的病因分析见表3。表3几种严重并发症的病因分析(略)

1.5肝病孕妇与正常孕妇的产后出血率比较见表4。表4肝病孕妇与正常孕妇产后出血率比较(略)注:P<0.05,差异有显著性

2产妇护理

2.1产前监护正常妇女妊娠时,肝脏负担加重,尤其晚期,这是生理性的。当妊娠出现病理性肝损时,容易发展成重症肝炎或暴发性肝衰竭。1993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院资料指出,晚期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者,其中10.6%为重症肝炎[2]。本资料显示重症肝炎占6.63%(13/196),与护理、治疗水平增高有关。乙肝孕妇的流产、早产、死胎、死产、新生儿窒息率及新生儿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产妇[2],见表3。本资料显示乙肝孕妇的早产、死胎、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69.3%、75.0%、57.0%。因此,产前监护尤为重要。

2.1.1肝功能轻度受损的患者应卧床休息,补充足够的营养,做好心理。据资料报道[3],正常孕妇有45%伴有不同的心理症状或神经系统症状,如焦虑性状态、抑郁性状态、强迫性症状等。通过对本组患者调查发现有64.5%(136/211)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状,尤其是乙肝患者或合并乙肝的患者94.8%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状,见表3。主要为担心胎儿发育、疾病的传染性及自身疾病的预后。我们在积极治疗肝脏疾病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存在具体情况,采用解释、疏导的方法,告诉患者目前对小儿免疫预防有很好的方法,有效率达95%以上。运用心理学知识,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及母体肝病的恢复。

2.1.2病情危重、黄疸较深以及伴有胆汁淤积的患者除重视心理护理外,应重点观察病情变化,监督低蛋白饮食,给予低脂、高糖类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以补充所需营养。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消耗。准确测量、记录血压、呼吸及出入量和大便情况,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性报告医生。

2.1.3晚期妊娠预产期前1~2周,常规应用VitK1以预防产后出血,对病情严重和并贫血者及时补充凝血药物,纠正贫血。晚期妊娠伴有宫内窘迫征的孕妇,应每2h监测胎心率,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伴有其他合并症者应对症监护。

2.2产后护理孕肝患者应严格做好消毒隔离护理,分娩时,使用一次性备皮包和一次性塑料膜垫,使用后打包焚烧,产床用0.5%过氧乙酸溶液擦洗,有布类污染,用1∶40金星消毒液浸泡5~10min后,送清洗房处理。产后加强营养,进清淡、易消化、丰富维生素、高蛋白质的食物,少量多餐,以补充消耗。

2.2.1产后出血的护理见表4。本组孕妇伴有肝病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4.18%,明显高于正常产妇12.7%[4]。经χ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所以对本组患者临产前应积极纠正并发症,改善凝血功能,纠正贫血,常规备血。产后严密观察阴道出血的量及恶露情况,及时给予止血及缩宫剂。对大出血者,应严密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

2.2.2剖宫产术后护理伴发肝病的孕妇提倡实行剖宫产术。本组孕妇剖宫产者106例,占54.08%,所以应做好剖宫护理。孕妇病室每日紫外线消毒,病床用1∶40的金星消毒液擦拭。严格饮食卫生,手术刀口每日消毒2次,常规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2.3合并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患者应按肝昏迷及肾衰护理。

3乙肝的免疫阻断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的40%~70%将成为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5]。而HBsAg及e抗原均为阳性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造成婴儿感染率更高,几达90%~100%。婴儿感染后除成为携带者外,部分可发展成肝炎,甚至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5]。HBsAg阳性母亲在分娩过程中使婴儿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6]。这是由于母血中的HBV在分娩时可经胎盘创面进入胎儿血循环或由于母血及阴道分泌物使婴儿破损的皮肤与黏膜受染,也可能因婴儿吞咽母血及阴道分泌物而经胃肠道受染。此外胎内传播为另一途径,但仍以前者为主。产后母婴的直接密切接触也是使婴儿受染的原因之一。有资料报告高危儿童的免疫失败,未经产前阻断者高达20%左右。所以现在提倡产前孕期28周起给携带HBV孕妇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400u(HBsAg、HBeAg及HBV-DNA阳性者注射400u)每4周1次,直至临产,至少3次,这样使宫内感染率可以下降8%~10%,新生儿出生16h内肌肉注射HBIG100u或200u,2周时再肌内注射1次。满月接种酵母重组乙肝基因疫苗5μg,此后2个月龄及7个月龄重复接种共3次(即1、2、7程序)。这样的产前、产时、产后阻断措施,可使HBV母婴传播阻断率达到95%左右的免疫阻断效果,是目前最高的免疫保护措施。只要很好贯彻母婴免疫阻断措施,则在1~2代之后,我国就可以基本控制乙型肝炎的流行。

4结论

妊娠合并肝病的病因复杂,以乙型肝炎为居多,占55.45%。并发症多,精神心理障碍占64.45%。在乙肝病因中占94.8%,乙肝孕妇的早产,死胎,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69.3%、75.0%、57.0%。产后出血在孕肝患者中占34.18%差异有显著性(P<0.05)。重症肝炎占6.31%。临床通过合理的饮食护理,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细致的护理工作,正确的乙肝免疫母婴阻断,可以明显减少妊娠肝病的并发症,控制乙肝病毒在新一代继续感染。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1.

2郑怀美.现代妇产科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211-212.

3临床产科学编委员.临床产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6.

4马丽霞.早产儿围手术期的保暖及营养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9,34(7):405.

妊娠肝病范文篇2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肝病的并发症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11例妊娠肝病患者,对其进行了病因、并发症及护理要点分析。结果(1)妊娠肝病的病因复杂,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最多,占55.45%。(2)妊娠肝病并发症繁多,其中以精神心理障碍占64.45%;产后出血占34.18%,重症肝炎占6.63%;明显高于正常产妇,差异有显著性(P<0.05)。(3)良好的心理状态,细致的观察护理及新生儿正确的免疫接种,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阻断母婴传播。结论加强产前监护及产后护理是降低妊娠肝病并发症及确保母婴安全的关键措施,且合理的新生儿免疫接种是阻断母婴传播的最有效方法。

【关键词】妊娠肝病;并发症;护理

健全的肝脏在妇女妊娠期间维护良好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肝脏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孕妇的负担,有时甚至可影响妊娠的正常发展过程。正常妊娠也可加重肝脏负担,使原来的病毒携带者出现肝功能损害或加重病情。孕妇患肝炎的发生率为非孕妇的6倍[1]。妊娠肝病并发症多,重症肝炎发生率是否高于正常产妇?产后出血率是否高于正常产妇?为加强围产期产妇的监护保健工作,针对各种并发症于产前、产时、产后给予护理,是否降低了母婴死亡率?笔者对以上问题探讨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999年12月~2000年10月上海市孕肝监护中心共收治孕妇211例,年龄最大40岁,最小22岁,平均27岁,高龄产妇(≥35岁)15例。其中放弃妊娠15例,顺产87例,占44.3%;产钳助产3例;剖宫产106例,占54.08%(106/196)。产褥期5例,妊娠剧吐10例。共分娩新生儿202例,双胎6例,死胎4例,孕妇死亡2例,其中伴有肝肿大31例,脾肿大37例,肝脾肿大51例。

1.2病因分型见表1。表1妊娠肝病病因分型(略)

1.3主要并发症见表2。表2妊娠肝病主要并发症(略)

1.4几种严重并发症的病因分析见表3。表3几种严重并发症的病因分析(略)

1.5肝病孕妇与正常孕妇的产后出血率比较见表4。表4肝病孕妇与正常孕妇产后出血率比较(略)注:P<0.05,差异有显著性

2产妇护理

2.1产前监护正常妇女妊娠时,肝脏负担加重,尤其晚期,这是生理性的。当妊娠出现病理性肝损时,容易发展成重症肝炎或暴发性肝衰竭。1993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院资料指出,晚期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者,其中10.6%为重症肝炎[2]。本资料显示重症肝炎占6.63%(13/196),与护理、治疗水平增高有关。乙肝孕妇的流产、早产、死胎、死产、新生儿窒息率及新生儿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产妇[2],见表3。本资料显示乙肝孕妇的早产、死胎、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69.3%、75.0%、57.0%。因此,产前监护尤为重要。

2.1.1肝功能轻度受损的患者应卧床休息,补充足够的营养,做好心理。据资料报道[3],正常孕妇有45%伴有不同的心理症状或神经系统症状,如焦虑性状态、抑郁性状态、强迫性症状等。通过对本组患者调查发现有64.5%(136/211)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状,尤其是乙肝患者或合并乙肝的患者94.8%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状,见表3。主要为担心胎儿发育、疾病的传染性及自身疾病的预后。我们在积极治疗肝脏疾病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存在具体情况,采用解释、疏导的方法,告诉患者目前对小儿免疫预防有很好的方法,有效率达95%以上。运用心理学知识,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及母体肝病的恢复。

2.1.2病情危重、黄疸较深以及伴有胆汁淤积的患者除重视心理护理外,应重点观察病情变化,监督低蛋白饮食,给予低脂、高糖类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以补充所需营养。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消耗。准确测量、记录血压、呼吸及出入量和大便情况,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性报告医生。

2.1.3晚期妊娠预产期前1~2周,常规应用VitK1以预防产后出血,对病情严重和并贫血者及时补充凝血药物,纠正贫血。晚期妊娠伴有宫内窘迫征的孕妇,应每2h监测胎心率,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伴有其他合并症者应对症监护。

2.2产后护理孕肝患者应严格做好消毒隔离护理,分娩时,使用一次性备皮包和一次性塑料膜垫,使用后打包焚烧,产床用0.5%过氧乙酸溶液擦洗,有布类污染,用1∶40金星消毒液浸泡5~10min后,送清洗房处理。产后加强营养,进清淡、易消化、丰富维生素、高蛋白质的食物,少量多餐,以补充消耗。

2.2.1产后出血的护理见表4。本组孕妇伴有肝病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4.18%,明显高于正常产妇12.7%[4]。经χ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所以对本组患者临产前应积极纠正并发症,改善凝血功能,纠正贫血,常规备血。产后严密观察阴道出血的量及恶露情况,及时给予止血及缩宫剂。对大出血者,应严密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

2.2.2剖宫产术后护理伴发肝病的孕妇提倡实行剖宫产术。本组孕妇剖宫产者106例,占54.08%,所以应做好剖宫护理。孕妇病室每日紫外线消毒,病床用1∶40的金星消毒液擦拭。严格饮食卫生,手术刀口每日消毒2次,常规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2.3合并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患者应按肝昏迷及肾衰护理。

3乙肝的免疫阻断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的40%~70%将成为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5]。而HBsAg及e抗原均为阳性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造成婴儿感染率更高,几达90%~100%。婴儿感染后除成为携带者外,部分可发展成肝炎,甚至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5]。HBsAg阳性母亲在分娩过程中使婴儿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6]。这是由于母血中的HBV在分娩时可经胎盘创面进入胎儿血循环或由于母血及阴道分泌物使婴儿破损的皮肤与黏膜受染,也可能因婴儿吞咽母血及阴道分泌物而经胃肠道受染。此外胎内传播为另一途径,但仍以前者为主。产后母婴的直接密切接触也是使婴儿受染的原因之一。有资料报告高危儿童的免疫失败,未经产前阻断者高达20%左右。所以现在提倡产前孕期28周起给携带HBV孕妇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400u(HBsAg、HBeAg及HBV-DNA阳性者注射400u)每4周1次,直至临产,至少3,这样使宫内感染率可以下降8%~10%,新生儿出生16h内肌肉注射HBIG100u或200u,2周时再肌内注射1次。满月接种酵母重组乙肝基因疫苗5μg,此后2个月龄及7个月龄重复接种共3次(即1、2、7程序)。这样的产前、产时、产后阻断措施,可使HBV母婴传播阻断率达到95%左右的免疫阻断效果,是目前最高的免疫保护措施。只要很好贯彻母婴免疫阻断措施,则在1~2代之后,我国就可以基本控制乙型肝炎的流行。

4结论

妊娠合并肝病的病因复杂,以乙型肝炎为居多,占55.45%。并发症多,精神心理障碍占64.45%。在乙肝病因中占94.8%,乙肝孕妇的早产,死胎,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69.3%、75.0%、57.0%。产后出血在孕肝患者中占34.18%差异有显著性(P<0.05)。重症肝炎占6.31%。临床通过合理的饮食护理,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细致的护理工作,正确的乙肝免疫母婴阻断,可以明显减少妊娠肝病的并发症,控制乙肝病毒在新一代继续感染。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1.

2郑怀美.现代妇产科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211-212.

3临床产科学编委员.临床产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6.

4马丽霞.早产儿围手术期的保暖及营养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9,34(7):405.

妊娠肝病范文篇3

【关键词】妊娠肝病;并发症;护理

健全的肝脏在妇女妊娠期间维护良好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肝脏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孕妇的负担,有时甚至可影响妊娠的正常发展过程。正常妊娠也可加重肝脏负担,使原来的病毒携带者出现肝功能损害或加重病情。孕妇患肝炎的发生率为非孕妇的6倍。妊娠肝病并发症多,重症肝炎发生率是否高于正常产妇?产后出血率是否高于正常产妇?为加强围产期产妇的监护保健工作,针对各种并发症于产前、产时、产后给予护理,是否降低了母婴死亡率?笔者对以上问题探讨如下。

一、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999年12月~2000年10月上海市孕肝监护中心共收治孕妇211例,年龄最大40岁,最小22岁,平均27岁,高龄产妇(≥35岁)15例。其中放弃妊娠15例,顺产87例,占44.3%;产钳助产3例;剖宫产106例,占54.08%(106/196)。产褥期5例,妊娠剧吐10例。共分娩新生儿202例,双胎6例,死胎4例,孕妇死亡2例,其中伴有肝肿大31例,脾肿大37例,肝脾肿大51例。

1.2病因分型见表1。表1妊娠肝病病因分型(略)

1.3主要并发症见表2。表2妊娠肝病主要并发症(略)

1.4几种严重并发症的病因分析见表3。表3几种严重并发症的病因分析(略)

1.5肝病孕妇与正常孕妇的产后出血率比较见表4。表4肝病孕妇与正常孕妇产后出血率比较(略)注:P<0.05,差异有显著性

二、产妇护理

2.1产前监护正常妇女妊娠时,肝脏负担加重,尤其晚期,这是生理性的。当妊娠出现病理性肝损时,容易发展成重症肝炎或暴发性肝衰竭。1993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院资料指出,晚期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者,其中10.6%为重症肝炎[2]。本资料显示重症肝炎占6.63%(13/196),与护理、治疗水平增高有关。乙肝孕妇的流产、早产、死胎、死产、新生儿窒息率及新生儿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产妇。本资料显示乙肝孕妇的早产、死胎、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69.3%、75.0%、57.0%。因此,产前监护尤为重要。

2.1.1肝功能轻度受损的患者应卧床休息,补充足够的营养,做好心理。据资料报道,正常孕妇有45%伴有不同的心理症状或神经系统症状,如焦虑性状态、抑郁性状态、强迫性症状等。通过对本组患者调查发现有64.5%(136/211)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状,尤其是乙肝患者或合并乙肝的患者94.8%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状,见表3。主要为担心胎儿发育、疾病的传染性及自身疾病的预后。我们在积极治疗肝脏疾病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存在具体情况,采用解释、疏导的方法,告诉患者目前对小儿免疫预防有很好的方法,有效率达95%以上。运用心理学知识,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及母体肝病的恢复。

2.1.2病情危重、黄疸较深以及伴有胆汁淤积的患者除重视心理护理外,应重点观察病情变化,监督低蛋白饮食,给予低脂、高糖类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以补充所需营养。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消耗。准确测量、记录血压、呼吸及出入量和大便情况,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性报告医生。

2.1.3晚期妊娠预产期前1~2周,常规应用VitK1以预防产后出血,对病情严重和并贫血者及时补充凝血药物,纠正贫血。晚期妊娠伴有宫内窘迫征的孕妇,应每2h监测胎心率,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伴有其他合并症者应对症监护。

2.2产后护理孕肝患者应严格做好消毒隔离护理,分娩时,使用一次性备皮包和一次性塑料膜垫,使用后打包焚烧,产床用0.5%过氧乙酸溶液擦洗,有布类污染,用1∶40金星消毒液浸泡5~10min后,送清洗房处理。产后加强营养,进清淡、易消化、丰富维生素、高蛋白质的食物,少量多餐,以补充消耗。

2.2.1产后出血的护理见表4。本组孕妇伴有肝病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4.18%,明显高于正常产妇12.7%。经χ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所以对本组患者临产前应积极纠正并发症,改善凝血功能,纠正贫血,常规备血。产后严密观察阴道出血的量及恶露情况,及时给予止血及缩宫剂。对大出血者,应严密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

2.2.2剖宫产术后护理伴发肝病的孕妇提倡实行剖宫产术。本组孕妇剖宫产者106例,占54.08%,所以应做好剖宫护理。孕妇病室每日紫外线消毒,病床用1∶40的金星消毒液擦拭。严格饮食卫生,手术刀口每日消毒2次,常规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2.3合并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患者应按肝昏迷及肾衰护理。

三、乙肝的免疫阻断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的40%~70%将成为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而HBsAg及e抗原均为阳性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造成婴儿感染率更高,几达90%~100%。婴儿感染后除成为携带者外,部分可发展成肝炎,甚至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HBsAg阳性母亲在分娩过程中使婴儿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这是由于母血中的HBV在分娩时可经胎盘创面进入胎儿血循环或由于母血及阴道分泌物使婴儿破损的皮肤与黏膜受染,也可能因婴儿吞咽母血及阴道分泌物而经胃肠道受染。此外胎内传播为另一途径,但仍以前者为主。产后母婴的直接密切接触也是使婴儿受染的原因之一。有资料报告高危儿童的免疫失败,未经产前阻断者高达20%左右。所以现在提倡产前孕期28周起给携带HBV孕妇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400u(HBsAg、HBeAg及HBV-DNA阳性者注射400u)每4周1次,直至临产,至少3次,这样使宫内感染率可以下降8%~10%,新生儿出生16h内肌肉注射HBIG100u或200u,2周时再肌内注射1次。满月接种酵母重组乙肝基因疫苗5μg,此后2个月龄及7个月龄重复接种共3次(即1、2、7程序)。这样的产前、产时、产后阻断措施,可使HBV母婴传播阻断率达到95%左右的免疫阻断效果,是目前最高的免疫保护措施。只要很好贯彻母婴免疫阻断措施,则在1~2代之后,我国就可以基本控制乙型肝炎的流行。公务员之家

四、结论

妊娠合并肝病的病因复杂,以乙型肝炎为居多,占55.45%。并发症多,精神心理障碍占64.45%。在乙肝病因中占94.8%,乙肝孕妇的早产,死胎,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69.3%、75.0%、57.0%。产后出血在孕肝患者中占34.18%差异有显著性(P<0.05)。重症肝炎占6.31%。临床通过合理的饮食护理,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细致的护理工作,正确的乙肝免疫母婴阻断,可以明显减少妊娠肝病的并发症,控制乙肝病毒在新一代继续感染。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1.

2郑怀美.现代妇产科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211-212.

3临床产科学编委员.临床产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6.

4马丽霞.早产儿围手术期的保暖及营养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9,34(7):405.

妊娠肝病范文篇4

【关键词】妊娠肝病;并发症;护理

健全的肝脏在妇女妊娠期间维护良好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肝脏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孕妇的负担,有时甚至可影响妊娠的正常发展过程。正常妊娠也可加重肝脏负担,使原来的病毒携带者出现肝功能损害或加重病情。孕妇患肝炎的发生率为非孕妇的6倍[1]。妊娠肝病并发症多,重症肝炎发生率是否高于正常产妇?产后出血率是否高于正常产妇?为加强围产期产妇的监护保健工作,针对各种并发症于产前、产时、产后给予护理,是否降低了母婴死亡率?笔者对以上问题探讨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999年12月~2000年10月上海市孕肝监护中心共收治孕妇211例,年龄最大40岁,最小22岁,平均27岁,高龄产妇(≥35岁)15例。其中放弃妊娠15例,顺产87例,占44.3%;产钳助产3例;剖宫产106例,占54.08%(106/196)。产褥期5例,妊娠剧吐10例。共分娩新生儿202例,双胎6例,死胎4例,孕妇死亡2例,其中伴有肝肿大31例,脾肿大37例,肝脾肿大51例。

1.2病因分型见表1。表1妊娠肝病病因分型(略)

1.3主要并发症见表2。表2妊娠肝病主要并发症(略)

1.4几种严重并发症的病因分析见表3。表3几种严重并发症的病因分析(略)

1.5肝病孕妇与正常孕妇的产后出血率比较见表4。表4肝病孕妇与正常孕妇产后出血率比较(略)注:P<0.05,差异有显著性

2产妇护理

2.1产前监护正常妇女妊娠时,肝脏负担加重,尤其晚期,这是生理性的。当妊娠出现病理性肝损时,容易发展成重症肝炎或暴发性肝衰竭。1993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院资料指出,晚期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者,其中10.6%为重症肝炎[2]。本资料显示重症肝炎占6.63%(13/196),与护理、治疗水平增高有关。乙肝孕妇的流产、早产、死胎、死产、新生儿窒息率及新生儿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产妇[2],见表3。本资料显示乙肝孕妇的早产、死胎、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69.3%、75.0%、57.0%。因此,产前监护尤为重要。

2.1.1肝功能轻度受损的患者应卧床休息,补充足够的营养,做好心理。据资料报道[3],正常孕妇有45%伴有不同的心理症状或神经系统症状,如焦虑性状态、抑郁性状态、强迫性症状等。通过对本组患者调查发现有64.5%(136/211)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状,尤其是乙肝患者或合并乙肝的患者94.8%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状,见表3。主要为担心胎儿发育、疾病的传染性及自身疾病的预后。我们在积极治疗肝脏疾病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存在具体情况,采用解释、疏导的方法,告诉患者目前对小儿免疫预防有很好的方法,有效率达95%以上。运用心理学知识,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及母体肝病的恢复。

2.1.2病情危重、黄疸较深以及伴有胆汁淤积的患者除重视心理护理外,应重点观察病情变化,监督低蛋白饮食,给予低脂、高糖类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以补充所需营养。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消耗。准确测量、记录血压、呼吸及出入量和大便情况,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性报告医生。

2.1.3晚期妊娠预产期前1~2周,常规应用VitK1以预防产后出血,对病情严重和并贫血者及时补充凝血药物,纠正贫血。晚期妊娠伴有宫内窘迫征的孕妇,应每2h监测胎心率,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伴有其他合并症者应对症监护。

2.2产后护理孕肝患者应严格做好消毒隔离护理,分娩时,使用一次性备皮包和一次性塑料膜垫,使用后打包焚烧,产床用0.5%过氧乙酸溶液擦洗,有布类污染,用1∶40金星消毒液浸泡5~10min后,送清洗房处理。产后加强营养,进清淡、易消化、丰富维生素、高蛋白质的食物,少量多餐,以补充消耗。

2.2.1产后出血的护理见表4。本组孕妇伴有肝病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4.18%,明显高于正常产妇12.7%[4]。经χ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所以对本组患者临产前应积极纠正并发症,改善凝血功能,纠正贫血,常规备血。产后严密观察阴道出血的量及恶露情况,及时给予止血及缩宫剂。对大出血者,应严密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

2.2.2剖宫产术后护理伴发肝病的孕妇提倡实行剖宫产术。本组孕妇剖宫产者106例,占54.08%,所以应做好剖宫护理。孕妇病室每日紫外线消毒,病床用1∶40的金星消毒液擦拭。严格饮食卫生,手术刀口每日消毒2次,常规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2.3合并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患者应按肝昏迷及肾衰护理。

3乙肝的免疫阻断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的40%~70%将成为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5]。而HBsAg及e抗原均为阳性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造成婴儿感染率更高,几达90%~100%。婴儿感染后除成为携带者外,部分可发展成肝炎,甚至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5]。HBsAg阳性母亲在分娩过程中使婴儿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6]。这是由于母血中的HBV在分娩时可经胎盘创面进入胎儿血循环或由于母血及阴道分泌物使婴儿破损的皮肤与黏膜受染,也可能因婴儿吞咽母血及阴道分泌物而经胃肠道受染。此外胎内传播为另一途径,但仍以前者为主。产后母婴的直接密切接触也是使婴儿受染的原因之一。有资料报告高危儿童的免疫失败,未经产前阻断者高达20%左右。所以现在提倡产前孕期28周起给携带HBV孕妇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400u(HBsAg、HBeAg及HBV-DNA阳性者注射400u)每4周1次,直至临产,至少3次,这样使宫内感染率可以下降8%~10%,新生儿出生16h内肌肉注射HBIG100u或200u,2周时再肌内注射1次。满月接种酵母重组乙肝基因疫苗5μg,此后2个月龄及7个月龄重复接种共3次(即1、2、7程序)。这样的产前、产时、产后阻断措施,可使HBV母婴传播阻断率达到95%左右的免疫阻断效果,是目前最高的免疫保护措施。只要很好贯彻母婴免疫阻断措施,则在1~2代之后,我国就可以基本控制乙型肝炎的流行。

4结论

妊娠合并肝病的病因复杂,以乙型肝炎为居多,占55.45%。并发症多,精神心理障碍占64.45%。在乙肝病因中占94.8%,乙肝孕妇的早产,死胎,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69.3%、75.0%、57.0%。产后出血在孕肝患者中占34.18%差异有显著性(P<0.05)。重症肝炎占6.31%。临床通过合理的饮食护理,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细致的护理工作,正确的乙肝免疫母婴阻断,可以明显减少妊娠肝病的并发症,控制乙肝病毒在新一代继续感染。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1.

2郑怀美.现代妇产科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211-212.

3临床产科学编委员.临床产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6.

4马丽霞.早产儿围手术期的保暖及营养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9,34(7):405.

妊娠肝病范文篇5

关于因其他疾病而承受化疗、免疫抑止剂治疗的患者,应常规筛查乙型肝炎病毒外表抗原,若为阳性,即便乙型肝炎病毒DNA阴性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也应在治疗前1周开端服用拉米夫定或其他核苷(酸)相似物。

对乙型肝炎病毒外表抗原阴性、抗HBc阳性患者,在给予长期或大剂量免疫抑止剂或细胞毒药物(特别是针对B或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治疗时,应亲密监测乙型肝炎病毒DNA和乙型肝炎病毒外表抗原,若呈现阳转则应及时加用抗病毒治疗。

在化疗和免疫抑止剂治疗中止后,应依据患者病情决议停药时间:①关于基线乙型肝炎病毒DNA<2000IU/ml的患者,在完成化疗或免疫抑止剂治疗后,应当继续治疗6个月;②基线乙型肝炎病毒DNA程度较高(>2000IU/ml)的患者,应当持续治疗到和免疫功用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同样的停药规范;③关于预期疗程≤12个月的患者,能够选用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④关于预期疗程更长的患者,应优先选用恩替卡韦或阿德福韦酯;⑤核苷(酸)相似物停用后可呈现复发,以至病情恶化,应予以高度注重;⑥干扰素有骨髓抑止作用,应当防止选用。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兼并感染患者的治疗

对此类患者应先肯定是哪种病毒占优势,然后决议如何治疗。如患者乙型肝炎病毒DNA≥104拷贝/ml,而丙肝病毒RNA测不到,则应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乙型肝炎病毒DNA程度高且可检测到丙肝病毒RNA者,应先用规范剂量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3个月,如乙型肝炎病毒DNA无应对或升高,则加用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或阿德福韦酯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兼并感染患者的治疗

关于契合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规范的患者,应当施行治疗。对一过性或细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的患者,应当思索肝活检。

关于未停止HAART治疗和近期不需求停止HAART治疗的患者,应选用无抗艾滋病活性的药物停止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如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或阿德福韦酯。

关于正在承受有效HARRT治疗的患者,若HARRT计划中无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则可选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或阿德福韦酯治疗。关于拉米夫定耐药患者,应当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

当需求改动HAART计划时,除非患者曾经取得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血清转换,并完成了足够的稳固治疗时间,否则不应当在无有效药物替代前就中缀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有效药物。

乙型肝炎招致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

初步研讨显现,HCC肝切除术时乙型肝炎病毒DNA程度是预测术后复发的独立风险要素之一,且抗病毒治疗可显著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因而,对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的非终末期HCC患者倡议应用核苷(酸)相似物抗病毒治疗。

肝移植患者关于拟承受肝移植手术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疾病患者,如乙型肝炎病毒DNA可检测到,最好于肝移植术前1~3个月开端服用拉米夫定,100mg/日口服;术中无肝期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术后长期运用拉米夫定和小剂量HBIG(第1周800IU/日,以后800IU/周直至800U/月),并依据抗-HBs程度调整HBIG剂量和用药距离(普通抗-HBs谷值浓度应>150mIU/ml,术后半年内最好>500mIU/ml),但理想的疗程有待进一步肯定。关于发作拉米夫定耐药者,可选用其他已批准的能治疗耐药变异的核苷(酸)相似物。另外,关于复发低危者(肝移植术前乙型肝炎病毒DNA阴性,移植后2年乙型肝炎病毒未复发),可思索采用拉米夫定加阿德福韦酯结合预防。

乙型肝炎招致的肝衰竭

由于大局部急性乙型肝炎呈自限性经过,因而不需求常规抗病毒治疗。但对局部重度或拖延、有重症倾向者,应该给予抗病毒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的肝衰竭,包括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和慢性肝衰竭,只需乙型肝炎病毒DNA可检出,均应运用核苷(酸)相似物抗病毒治疗。

妊娠相关状况处置

育龄期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若有治疗顺应证,未妊娠者可应用干扰素或核苷(酸)相似物治疗,并且在治疗期间应采取牢靠措施避孕。

在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过程中发作妊娠的患者,若应用的是拉米夫定或其他妊娠B级药物(替比夫定或替诺福韦),在充沛告知风险、权衡利害、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的状况下,可继续治疗。

妊娠中呈现乙型肝炎发作者,视病情水平决议能否给予抗病毒治疗,在充沛告知风险、权衡利害,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的状况下,能够运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或替诺福韦治疗。

儿童患者的治疗

关于>12岁(体重≥35kg)慢性乙型肝炎患儿,其普通干扰素-α治疗的顺应证、疗效及平安性与成人类似,剂量为3~6mU/m2,最大剂量<10mU/m2。在知情同意的根底上,也可按成人的剂量和疗程用拉米夫定治疗,或选用阿德福韦酯。

妊娠肝病范文篇6

关键词:妊娠重型肝炎诊断治疗

重型肝炎概念、名称不一,国内亦称重症肝炎,国外称暴发型肝炎,还因原因不同提出急性肝衰竭、暴发性肝衰竭等概念,是短期内大量肝细胞坏死或严重变性致肝功能衰竭的一类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黄疸、凝血功能障碍等。与慢性肝衰竭不同,重型肝炎无肝硬化病史,亦可无肝性脑病发生。该病特点为多数发病急、病情进展快、而严重、症状复杂、短期内即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凝血功能障碍、感染、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中毒性鼓肠、水电解质紊乱等。病死率高达43%-80%,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潜在可逆转。在我国,重型肝炎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其次为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约为0.025%~0.08%,而妊娠晚期的发病率较高,更容易进展为重症肝炎。

一、妊娠合并重症肝炎诊断

重症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严重的临床类型,常伴有全身微循环障碍、代谢紊乱,易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诊断标准仍按1995年5月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中有关重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1.1肝功能的评估指标

1.1.1肝脏炎症和坏死指标主要指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ALT是反映急性肝功能损害的最敏感的指标。

1.1.2淤胆指标主要是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AKP)及Y-谷氨酰胺转肽酶(Y-GT)等。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是肝细胞泌胆功能的敏感指标,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升高会出现黄疸或黄疸加重。胆道梗阻时AKP明显升高。

1.1.3肝脏合成与分泌功能的指标主要是指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维生素A结合蛋白(RBP)、凝血酶原(PT)和血清胆碱脂酶(CHE)、血清总胆汁酸(TBA)。ALB的高低是反映肝脏合成代谢功能和储备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以及预后判断的指标,(ALB)半衰期为2~3周,故而其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相对比较缓慢。PA和CEH半衰期分别为1.9d和10.0d能敏感地反映肝脏合成功能。RBP亦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较为敏感的指标。凝血酶原半衰期为2d。在反映肝细胞功能急性损伤方面,PT要早、优于ALB,在估计凝血功能方面要优于出、凝血时间和血小板记数,是预测肝功能不全者手术危险的良好指标。PT的延长与肝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当PT超过正常对照4~6s时已表示严重的肝脏损害。

1.2妊娠合并重症肝炎诊断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常伴有全身微循环障碍、血液生化代谢紊乱,易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其特点是起病急剧,中毒症状明显,黄疸严重。妊娠合并重症肝炎的诊断要点:

1.2.1黄疸迅速加深,一周内血清胆红素≥171μmol/L(10mg/dl),或每日升高≥17.1μmol/L(1mg/dl);

1.2.2肝进行性缩小,有肝臭气味;

1.2.3中毒性鼓肠,出现腹水,出现严重的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乏力、频繁呕吐);

1.2.4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嗜睡、烦躁不安、神志不清、昏迷),即肝性脑病表现;

1.2.5肝功能严重损害,全身有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较正常值延长0.5~1倍甚或更长,PTA<40%。酶胆分离,白球比值倒置。

1.2.6急性肾功能衰竭,即肝肾综合征。

1.3妊娠合并重症肝炎并发DIC的诊断要点①血小板≤50×109/L(50000/mm3);②凝血酶原时间较正常延长1倍以上;③纤维蛋白原≤1.25g/L(125mg/dl);④鱼精蛋白副凝(3P)试验或乙醇胶试验阳性。

二、妊娠合并重症肝炎高病死率原因

病情复杂,末能早期识别;产科处理不当:尤其是不规范产科处理将进一步加重病情,造成患者不可逆转的病情恶化,甚至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分娩是妊娠合并重症肝炎患者病情急剧变化的转折点,分娩后往往出现病情短期内加重。恰当的产科处理可以减轻产后病情加重的程度,改善妊娠合并重症肝炎患者的预后。

三、妊娠合并重症肝炎处理

妊娠合并重症肝炎迄今尚无特效治疗,目前主张早期诊断、联合相关科室积极给予及时有效的综合治疗、及时终止妊娠、积极防治并发症。

3.1.1基础疗法绝对卧床休息,专人护理,正确记录血压、呼吸、脉搏及出入水量;予以低脂肪、低蛋白(≤20g/d,或每天<0.5g/kg)、高糖类流汁或半流汁饮食,保证热能为6276kJ/d(1500kcal/d),并予以大量维生素。

3.1.2综合治疗①保证足够的热量补充维生素B、C、K和辅酶A,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者须适当限制入量避免增加心、肾负担,一般可参考24h尿量加1000ml补给。10%门冬氨酸钾镁40ml溶于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缓滴。每日交替使用新冰冻血浆200~400ml和白蛋白10~20g,以改善低蛋白血症,同时补充凝血因子,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加强肝脏解毒功能以清除体内毒素,可用还原型谷胱甘肽0.6~1.2g/d静脉滴注。

②严防出血产前使用血液制品积极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是关键。凝血酶原复合物富含凝血因子,一次可输注400~800U,纤维蛋白原可补充3~6g/d,冷沉淀6~12U/d。产后输温鲜血600~800ml,以增加凝血因子,纠正贫血,有利防止肝细胞坏死和降低脑水肿的发生。产后加强宫缩。

③预防肾功能衰竭、防止肝肾综合征严重肝损害可继发肾功能衰竭,应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维持足够的血容量,避免肾血流量的减少。尿少者及时利尿,可静脉注射大剂量速尿,每次60~80mg,必要时2~4h重复1次,若仍无效,及时予以血液透析。

④肝性脑病的防治降血氨:偏碱中毒时,可选用精氨酶每日10~20mg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偏酸中毒时,选用乙酰谷氨酰胺每日0.6g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减少肠道氨和内毒素的吸收:可用培菲康或整肠生等含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肠链球菌的制剂,抑制肠道中氨和产内毒素细菌的生长,减少氨及内毒素从肠道吸收;还可用乳果糖每日2~3次,每次10~30ml。剖宫产术前,病情允许时,术前可灌肠(生理盐水100ml、杜秘克30ml、氟哌酸1g)。输注14氨基酸-800,250ml加等量10%葡萄糖每分钟不超过3ml,每日2次或支链氨基酸-3H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可促进肝脏细胞增生和肝功能恢复。

⑤肝刺激生长因子促肝细胞生长素(PHCF)80~100mg,加入10%葡萄糖100ml滴注,可刺激肝细胞DNA合成,促进肝细胞再生;胎肝细胞悬液200ml,静脉滴注,每日或隔日一次,可用3~5次,能收到极好效果。此亦可称为胎肝细胞移植。

⑥人工肝辅助支持系统(ALSS)治疗可于产后72h进行。

⑦抗病毒治疗:孕晚期HBV阳性者可予拉米夫定(LAM)或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孕晚期LAM抗病毒治疗,不仅可以缓解肝脏病变,而且能够有效阻断HBV宫内感染;且LAM对胎儿是安全的。

⑧抗感染:无论有无感染征象,均应予以对肝肾功能影响最小的广谱抗生素。抗G-杆菌、厌氧菌抗生素;丙种球蛋白。不宜应用经肾脏消除的药物,避免病情发展加速肝肾综合征的发生,肝功能不全者如何选择药物,具体见参考文献。

3.2产科处理

3.2.1妊娠早期应在积极治疗情况下,待病情稳定后可施行人工流产术。

3.2.2妊娠中期以保肝治疗而不宜贸然行引产术,但经积极治疗病情无好转者于支持治疗后可引产,依沙吖啶引产效果优于水囊引产,对肝功能影响不大。

3.2.3妊娠晚期妊娠期肝脏负担较非孕期为重,一旦发生肝功能衰竭,病情常更凶险,选择恰当机会终止妊娠可提高抢救孕产妇的成功率。一旦确诊,应于积极综合治疗后采取剖宫产终止妊娠,以提高母婴成活率。

3.2.4分娩与产褥期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重点在防止DIC的发生,而产科处理尤为关键重要。处理要点如下:

①产前及时综合治疗,特别是足量补充凝血因子,重症肝炎患者肝脏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出血、凝血时间明显延长,分娩时必然影响子宫胎盘剥离面的止血功能,引起产后大出血,进一步消耗凝血因子,发生DIC,加重肝脏的损害,预后极差。因此在分娩前尽早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是防止产时、产后大出血、DIC的关键。

②终止妊娠时机:晚期妊娠合并重症肝炎,多数学者主张积极治疗补充凝血因子,纠正低蛋白血症24~48h后行剖宫产,然而肝衰竭患者的肝脏已经不能合成主要的凝血因子,而补充的各种凝血因子将随着机体的代谢而不断消耗掉;不少情况患者入院24~48h内就分娩,所以,既要及时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又要在凝血功能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及时剖宫产;妊娠合并重症肝炎,肝脏损害进展快,通常妊娠末终止前,其病情难以有根本的改善,因此一旦确诊,在尽快补充足量凝血因子,补充血浆、白蛋白,只要入院时产程未进入活跃期即可行剖宫;活跃期后术前准备充分者仍主张剖宫产。

③主动干预分娩:妊娠晚期合并重症肝炎患者体内蛋白合成障碍之低蛋白血症、肝性脑病易发生子宫收缩乏力,产程中对宫缩的痛感不敏感,患者感觉腹痛时已进入活跃期,第二产程无法用力屏气,即使行产钳或儿头吸引产,仍容易发生宫缩乏力、胎盘滞留,产后大出血凶猛,很快出现DIC,抢救困难,往往第三产程还没有完成就死亡。所以多数学者主张重症肝炎尽量创造条件剖宫产。

从产科角度观察胎儿有无头盆不称,产程虽然进展良好,亦应适当缩短第二产程而行产钳助产,有利减少产妇的体力消耗及减少新生儿窒息。

剖宫产麻醉方式的选择:可选用硬膜外麻醉,当血小板≤60×109/L(60000/mm3)、凝血酶原时间大于正常值1.5倍的情况下,应选择气管内全身麻醉;术中术后避免使用镇静药。

3.3并发DIC之处理

妊娠晚期合并重症肝炎、DIC的处理与非孕期时的处理相似,重点在防止DIC的发生,而产科处理尤为关键重要。根据产科特点,在无产兆而发生DIC时,可用肝素,首次剂量为25mg(3125IU)加5%葡萄糖液100ml,静脉滴注(一般在30分钟左右滴完),之后再用25mg加5%葡萄液200ml,静脉缓滴。以后再根据化验结果决定肝素的应用剂量。如已临产或在产后24小时之内发生DIC者,应以输温鲜血、冻干血浆等为主,而不宜贸然使用肝素,因为此时已有严重的凝血因子缺乏;有学者主张在输入新鲜血的同时用肝素25mg缓慢滴注,以后隔4~6h视试管法凝血时间及病情变化继续给药。应用得当,可使病情迅速逆转。公务员之家

四、妊娠合并重症肝炎的防治

早期识别与及时转运:婚前、孕早期体检及时发现肝炎病毒携带,加强围产保健,提高医护人员认识,做到早期识别与及时转运,对降低妊娠合并重症肝炎病死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孕期定期检查肝功能,特别是肝炎病毒感染者受孕,更应该进一步检测病毒载量,以估计是否可以继续妊娠;孕期更容易进展重症肝炎;有重症肝炎倾向的孕妇,必须在产前及时转送到有相应抢救条件并具有一定经验的医院救治。延迟转运,尤其是在分娩后才转院者,将影响救治效果,病死率明显增加。

参考文献:

妊娠肝病范文篇7

【关键词】产科急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确诊与救治

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妊娠时母血呈高凝状态(多种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明显增加),羊水中含大量促凝血物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在血管内产生大量的微血栓,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致使DIC发生。发病急,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及早诊断可提高治愈率[1]。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0例产科DIC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就其诊断与治疗进行讨论。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1988年12月~2007年10月共收治10例产科DIC患者。年龄在22~35岁,经产妇2例,孕龄37~42周,2例在院外生产,产后大出血,4例发生在产前。

1.2诱发因素羊水栓塞2例,妊高征合并胎盘早剥3例,单纯胎盘早剥1例,妊娠合并肝病2例。

1.3临床表现10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多器官的出血,并且有阴道持续出血不止,5例剖宫产术中出血不凝,出血量最多达4000ml,平均出血量2000ml。表现为产后阴道出血2例,合并血尿手术切口出血1例,表现为单纯切口出血1例,出血性休克4例中,其程度与出血量不成比例,肾衰竭1例。2例在院外生产的,产后大出血就诊过晚,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

1.4实验室检查9例凝血酶原时间均异常,见表1。

1.5治疗措施除按一般抗休克,吸氧、补液及静脉滴注右旋糖酐、输血等,去除病因,切断内外源性促凝物质的来源,及早应用肝素,在肝素化的基础上大量输新鲜血,补充凝血因子,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纤溶亢进期用纤溶抑制剂等治疗,对治疗出血表1实验室检查结果(略)不止无效者,及时果断切除子宫。

1.6疗效本组10例病例均使用肝素抗凝治疗,切除子宫4例,治愈9例,治愈率90%,死亡1例。

2讨论

2.1DIC的临床特点视DIC的临床表现和易诱发DIC疾病,如羊水栓塞、胎盘早剥、重度妊高征、产后出血、死胎、重症肝炎合并妊娠等,在分娩过程中出现大出血、出血不凝、休克、栓塞等四种临床表现符合一种以上者就可诊断,结合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中华血液学会提出DIC诊断标准(修正案的实验室检查),有下列3项:(1)血小板<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2)纤维蛋白原<1.5g/L或进行性下降,或>4.0/L;(3)凝血酶原时间(PL)缩短或延长3s以上,或动态变化,或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或纤溶酶原减低[2]。

2.2终止妊娠及时去除诱因,切断除凝物质继续进入母体血循环,阻止DIC的发展,要尽快采取措施终止妊娠。本组10例中有5例在抗休克、输血等综合治疗同时切除子宫,抢救成功。

2.3肝素的使用合理使用肝素防止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的继续消耗,使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含量恢复正常。从而改善微循环功能,使凝血机制恢复正常的止血功能。产科DIC是否使用肝素原则上应根据诱发疾病和DIC的发展阶段来决定,但在临床中很难见到典型的高凝期。发生DIC病情变化极快,应当机立断,在症状出现后10min内尽快使用足量肝素,疗效最好,这是抢救DIC和羊水栓塞的成功经验[3]。羊水栓塞一旦确诊,应尽快使用足量肝素,妊高征用肝素要慎重,特别平均动脉压≥140mmHg时最好不用。肝素在DIC早期使用为宜,若DIC已进入晚期,以继发纤溶亢进为主要表现时,则不宜单用肝素治疗,应与抗纤溶药物同用,才能阻止DIC的发展。

2.4凝血因子的补充患者在发生DIC时。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及时补充凝血因子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使用肝素的同时,输入新鲜血、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悬液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本组9例全部输新鲜血,其中6例输新血浆、纤维蛋白,3例输血小板悬液。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小板黏附和凝集,阻止DIC的继续发展。

2.5纤溶抑制剂的应用目的是防止和去除微循环的纤微蛋白栓塞,改善微循环,保护脏器功能。但纤维亢进,可使血浆因子进一步减少,加重出血。

3预防

建立高危门诊,对妊高征在产前做系统监护。重视羊水栓塞的预防,及时治疗产科各种并发症或及时终止妊娠。

【参考文献】

1梁宝琳,洪淡华.产科急性DIC诊断与处理.中华妇产科杂志,1992,29(3):147.

妊娠肝病范文篇8

关键词:胆汁淤积;妊娠期;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ICP患者28例,本组孕妇均经产前检查确诊,平均年龄24岁;分娩孕周平均37±3周,初产妇26例,占93%左右;经产妇2例,占7%;主诉孕期出现皮肤搔痒并实验室检查符合诊断者27例,占96%;无自觉症状,实验室检查符合ICP诊断者1例,占4%;28例患者孕期二对半均(-)。其中阴道分娩3例(包括胎吸助娩1例),占11%;剖宫产分娩25例,占89%;自然早产5例,早产率18%;干预早产(因胎儿宫内窘迫)6例,占21%;产后出血1例(该患者胎盘不剥离2+小时,24小时出血>500ml),占4%。

1.2实验室检查

血清胆汁酸升高是ICP最重要的特异性实验证据,总胆汁酸正常值(酶标法)为0~10umol/l孕20周后开始对孕妇进行血清胆汁酸测定。本组1例孕24周第一次检查血总胆汁酸达80umol/l,19例孕30周内检测总胆汁酸为20~50.8umol/l,8例孕30周内检测总胆汁酸为10~40umol/l。产后7天内的主要实验室检查及结果表示:血清胆汁酸、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相关指标均有明显下降并趋向正常范围。

1.3ICP患者的妊娠结局

28例病例共28名新生儿,体重最低2500g,最高3400g,平均体重2760克。Apgar评分9~10分27例,5~6分1例。

2临床护理

ICP患者为高危妊娠妇女,为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整体化、动态化、个体化的临床护理和极积有效地配合医师治疗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本职工作。

2.1针对性的心理安慰和行动上的支持帮助

2.1.1焦虑

焦虑是ICP患者首先出现的心理问题,因大多数ICP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是皮肤搔痒(本文皮肤搔痒者达96%),皮肤搔痒率明显高于戴钟英[4]报道的50%。皮肤搔痒一般出现在孕中晚期,经常性的搔痒干扰孕妇的睡眠,使之产生焦虑[5]。可以采用作好解释工作,告之孕妇此症状一般于产后一周内消失,同时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配合物理疗法减轻症状,逐渐消除孕妇的焦虑心理。

2.1.2紧张、担忧

由于文献报道ICP早产的发生率可高达30%~60%[1],(本文自然早产率18%),产时出现羊水混浊发生率为25%~43.9%[3]。孕妇极易由于担心胎儿的质量而产生紧张担忧的心理。护士应针对性向孕妇和其家属介绍成功病例,帮助其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妊娠,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帮助孕妇降低情绪的紧张度和减轻担忧心理。

2.2基础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每日用温开水擦浴一次并更换纯棉宽松的内衣。衣着要适当,以温暖而不出汗为度。每日室内通风2次,每次30~60min,指导进低脂、高维生素无刺激性的清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按医嘱给氧3L/min,每日3次,每次30min。

2.3妊娠期的护理特点

2.3.1及时、准确地落实激素治疗

本院对于ICP药物治疗,除给予保肝治疗外,对于病情较重者给予强的松降低血雌激素和胆酸水平,以便尽快消除搔痒症状,改善肝功能,孕周较小时及时给予地塞米松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以促胎肺成熟。

2.3.2积极主动的母胎监护

由于ICP会造成早产,胎儿窘迫和胎死宫内等诸多的不良结局,所以目前认为加强产前监护,适时终止妊娠仍是改善ICP围产儿预后的重要手段。作为一名护士应主动讲解胎动计数的意义,让孕妇积极配合,然后讲解胎动计数的方法,要求孕妇每日早、中、晚各数胎动1h,每天时间相对固定,先排空膀胱,安静状态下,计胎动次数,然后将3次胎动数相加再乘4,即得12h胎动数。如果每小时胎动数<3次,或12h胎动数<10次或在原来胎动数基础上减少或增加的次数超过30%,应报告医生处理。胎儿电子监护(NST)NST中胎儿基线变异正常是胎儿神经系统对其心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的表现,胎儿基线变异幅度的减少甚至消失提示胎儿神经系统受抑制,胎儿宫内缺氧[6]。为了保证监护结果的准确性,应排除一些影响结果的因素,如孕妇不能仰卧位,应采取半卧位或侧卧位,在胎儿基线变异幅度减少时还应关注有无胎动,以排除胎儿处于睡眠状态而影响结果,同时注意是否应用镇静剂。在临床上有时尽管取侧卧位也可出现胎儿脐带受压的异常基线,此时应变换体位。因此当出现基线异常时,应排除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后才有意义。本组28例,孕32周开始每3d做NST一次。孕35周后每天做NST监护一次直至分娩,监护结果:NST反应型26例,无反应型2例。对于NST反应良好者,在孕妇病情稳定时,可在严密监护下继续妊娠到足月或接近足月;对于NST无反应型者,应每天监护一次,连续3d,若3次均系无反应型,应以剖宫产终止妊娠。本组中1例孕36周,因NST连续无反应而终止妊娠。

2.4分娩期的护理特点

2.4.1ICP患者行剖宫产术时,可根据患者的孕周和胎儿具体情况,新生儿接生者提前进入手术室进行新生儿抢救准备工作,本文由于抢救及时无一例发生新生儿死亡。

2.4.2对于准备阴道分娩的ICP患者应加强动态观察,和持续的母儿监测,一则观察产程进展、破膜情况和羊水颜色变化;二则加强胎心变化监测,防止发生胎儿窘迫,以便及时处理。

2.5产褥期的护理特点

2.5.1防止产后出血

由于文献报道产后出血率高达20%[7],所以及时有效地使用催产素,术前预防性的维生素K110~20mg/d,这样可以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并防止产后出血。由于本院采取了正确的措施,故产后出血率为4%。

2.5.2新生儿的护理特点

ICP孕母出生的新生儿特点是早产儿率、新生儿窒息率和宫内窘迫率高,故需根据新生儿出生时

Apgar评分、羊水混浊程度和胎龄评分等情况,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如:新生儿窒息者的护理、羊水混浊者Ⅰ°~Ⅲ°的不同护理、早产儿的护理,及时有效的抢救复苏(ABCDE复苏等);持续密切的观察生命体征、反射、肌张力、肤色、大小便、哭声等;必要时作心电图、心电监护和无创氧饱和度测定等;低流量适时的氧气吸入(氧气浓度20%~40%);缓慢有效的补液输入(维持3-5ml/h输液泵维持);循序渐进的喂养护理;恰当舒适的保暖工作等等,所有这些及时到位的护理,明显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本文无新生儿死亡。

3讨论

3.1ICP的高危因素分析

Reyes[8]认为ICP孕妇血清胆汁酸水平的升高先于皮肤瘙痒症状及其他生化指标的改变,ICP孕妇母体血中高浓度的胆汁酸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通过其细胞毒作用破坏线粒体膜,产生氧自由基,使胎儿对氧的利用障碍,从而发生胎儿宫内缺氧;胆汁酸还可以刺激子宫及其蜕膜释放前列腺素,从而诱发宫缩导致早产。同时由于胆酸盐可刺激肠蠕动,故胆酸浓度越高。发生羊水粪染的可能性越大。也有学者认为早产是雌激素E2增加,引起子宫对催产素敏感性增加的结果[9],胎儿缺氧是由于胎盐沉积在胎盘绒毛板上造成绒毛间隙狭窄,胎盘缺氧,而胎盘缺氧又导致滋养细胞增生,绒毛基质水肿,使绒毛间隙更狭窄[10]。

3.2终止妊娠的时机及分娩方式的选择

孕妇出现黄疸、胎龄已达36周,无黄疸、妊娠已足月或胎儿窘迫经治疗后不能纠正者,应及时终止妊娠;对于妊娠<37周,治疗后血清胆汁酸呈下降趋势,孕妇瘙痒症状减轻者,可在严密监护下继续妊娠达37周以上。由于子宫收缩可加重胎儿缺氧,导致死产,应以剖宫产为宜。

由于ICP的主要危害是胎儿,因此护理的关键是严密监护胎儿宫内安危情况,正确分析NST结果,不能以NST的某些假象而过早终止妊娠,影响早产儿的存活能力,其次是防止产后出血的发生和作好早产儿的护理,从而确保母婴的安全,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参考文献】

[1]乐杰,丰有吉.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7-109.

[2]黄荷凤.高危妊娠[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312-321.

[3]陆伦根.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合理用药[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11(3):1-3

[4]顾美皎.临床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8-227.

[5]侯丽蓉,李德明.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产后出血观察[J].中华妇产科杂志,1988,23(2):147.

[6]彭冰,刘淑芸,张力,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围生儿预后不良相关因素探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7):413-432.

[7]郭小娟.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版),2007,3(6):64-66.

[8]ReyesH.Thespectrumofliverandgastrointestinaldiseaseseenincholestasisofpregnancy[J].GastroenterolChinNorthAm,1992,21(4):905.

妊娠肝病范文篇9

患者,男,45岁,医生。主因反复便血3年,呕血20余天于2008年3月20日入院。既往有乙肝病史3年,无血吸虫病史,无外伤及手术史,查体:贫血貌,腹部平坦,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8cm,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未闻及血管杂音。入院后化验血常规示三系降低:白细胞1.12×109/L,红细胞3.31×1012/L,血红蛋白90g/L,血小板40×109/L,大便隐血试验阴性,凝血指标:PT16.6s,APTT28.4s,肝功能:白蛋白36.2g/L,总胆红素23.4μmol/L,直接胆红素11.5μmol/L,谷丙转氨酶26u/L,谷草转氨酶37u/L,乙肝病毒学指标:HBsAg(+),HBcAb(+),HBeAb(+),HBV-DNA定量正常。胃镜下于食管下端见四条曲张静脉,大部分表面可见血泡样红色征,无活动出血。胃底未见曲张静脉。门脉系统彩超见门静脉约13mm,脾静脉近脾门处约23mm,因脾静脉明显增宽,但胃底静脉曲张不显著,考虑可能存在门静脉、脾静脉血栓、脾静脉受压、炎症粘连等情况,遂行门脉系统MRI血管成像显示:门静脉17mm,脾静脉最宽约27mm,胃左静脉明显增宽。拟行脾切除加脾肾分流术,4月6日术中见:肝脏存在较多结节,质韧,色暗红,以测压器测门静脉压力26mmHg,冠状静脉、脾静脉明显扩张,近脾门处可见局部血管肿块,有震颤,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切除脾脏及此肿块后解剖发现为动静脉瘘,再次测门静脉压力为22mmHg。未行分流术。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顺利拔管、伤口拆线,术后1周查血常规:白细胞19.84×109/L,红细胞3.32×1012/L,血红蛋白90g/L,血小板386×109/L,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测正常。2周后复查胃镜:于食管壁见残余曲张静脉,未见新发曲张静脉。术后病理:淤血性脾肿大,血管壁厚薄不一,有变性,符合脾动静脉瘘管壁。随访3个月,患者无呕血、便血等表现。

讨论:脾动静脉瘘作为肝前因素,致门脉高压症较为少见,合并肝炎者更为少见,自从Weigert[1]第一次报道以来,世界文献已报道约100例[2]。80%见于女性,以经产妇较多见,导致动静脉瘘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因素,先天性原因有脾内和血管瘤损伤,后天性原因有自发性、创伤、医源性因素,如外科手术(脾切除)[3]、穿刺性脾门静脉造影等[4]。这种病人症状、体征早期不明显,常常是出现门脉高压并发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脾大、脾功能亢进、腹水后才被发现。

本例患者术前辅助检查显示脾静脉较门静脉增宽明显,且冠状静脉亦有明显增宽,提示为区域性门脉高压症,原因不明。在文献中[5],区域性门脉高压症常见于脾静脉血栓形成、胰腺疾病(如胰腺肿瘤、胰腺炎、胰腺囊肿等)致门静脉或脾静脉受压等情况。脾动静脉瘘引起者所占比例较小,本病例无外伤及手术史,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入院后腹部听诊未闻及血管杂音,故病因诊断时极易考虑为单纯乙肝后肝硬化致门脉高压症。术中见患者肝脏暗红,有结节状改变,质地韧,脾切除前测门静脉压力明显升高,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诊断明确,切除脾脏及动静脉瘘后门静脉压力下降幅度明显(4mmHg),脾静脉、冠状静脉增宽较门静脉明显之现象得到解释,证明门脉高压原因主要为脾动静脉瘘,肝炎引起之肝硬化起次要作用,本病例术后病理结果报告存在血管变性,考虑可能为自发性脾动静脉血管壁变性,形成局部动脉瘤,长期发展导致动静脉瘘形成,而且乙型肝炎也起重要作用[6]。

所以,临床出现肝硬化合并区域性门脉高压时,要考虑到动静脉瘘形成,做到早期诊断,早期限制病情进展。在区域性门脉高压病因不明,临床表现解释不清时,可考虑行脾血管造影,如发现造影剂自动脉向静脉分流,则可明确诊断,Falappa等[7]认为门脉高压症合并以下任何一种情况时应行脾动脉血管造影:(1)肝功能相对良好;(2)腹部钝性或锐性创伤史;(3)腹部手术史;(4)多次妊娠妇女;即使没有门脉高压症,如发现腹部杂音者也提示可能存在动静脉瘘,应行血管造影,不幸的是脾动静脉瘘往往在手术中或尸检时才被发现。

术前明确诊断可根据情况选择最佳手术方式,手术准备更充分,或者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如行脾动静脉瘘栓塞术。本病例已并发严重脾功能亢进,手术切除脾脏已成必然,脾及动静脉瘘切除后门脉压力明显下降,考虑食管静脉曲张会缓解,故未行分流术。患者术后血常规、肝功能、胃镜检查及随访结果均提示恢复良好。

【参考文献】

1WeigertC.IndieMilzvenegeborsteneAneurysmaeinerMilzarterie.VirchowsArchPathAnat,1886,104:26-30.

2DiLecceF,ViganoP.Splenicartero-venousfistulaandportalhypertension.Acasereportwithreviewoftheliterature.GChir,2006,27(8-9):328-330.

3CruscoF.Post-operativesplenicarteriovenousfistuladetectedwith16-multidetectorcomputedtomography.BrJRadiol,2007,80(957):216-218.

4ChaitA,MarguliesM.Splenicarteriovenousfistulafollowingpercutaneoussplenoportography.Radiology,1966,87:518.

5何天霖,周颖奇.左侧门脉高压症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23:803-804.

妊娠肝病范文篇10

1、对重点区域的监管。继续加大农村及城乡结合部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使用的监管力度,做好农村药品零售企业GSP认证的“监、帮、促”工作,5月31日前所有药品零售企业必须达到GSP认证要求。

2、对重点涉药单位的监管。对年和近期新开办的企业;在去年检查中存在问题的企业;因违反有关法律和法规,受到行政处罚的企业;群众举报频率高的企业;专科门诊(如:口腔诊所的牙齿修补填充材料,肝病、性病、皮肤病等专科门诊使用的药品)进行重点检查。

3、对涉药企业中直接接触药品的人员管理。加大对驻店药师在岗在位、营销人员持证上岗情况、人员健康体检情况的检查力度。

4、对药品、医疗器械的管理。继续强化药品监管源头和流通环节治理,所有涉药单位必须健全药械采购档案和验收记录;零售企业必须做好药品分类工作,严格执行处方药销售和非处方药管理规定。医疗机构必须建立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使用制度和毁形记录,并按规定执行。

5、对重点品种的整治。在辖区内开展中药饮片使用、经营环节的专项检查,集中解决采购渠道、饮片质量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特殊药品、自制制剂的管理;加强对终止妊娠和进口药品的监管力度;加大对虚假宣传的“新特”药品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