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价值观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20:02:52

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范文篇1

中图分类号:B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98X(2000)03—0012—03

诞生于19世纪末、辉耀于20世纪的,是一位文韬武略兼备、内圣外王合一的旷古未有的伟人。他洞悉社会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学习马克思主义真义,吸取中国传统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生价值观。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人作为价值主体和客体之统一的存在物,他的言论行动既能满足他人、社会以及自身的需要,同时又要求从他人、社会和自身的活动中得到满足。个人对社会群体需要的满足,也是社会对个人行为实践的一种肯定和评价。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和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一个能动的创造价值的过程。

在儒家学派看来,社会是由人构成的集合体,每个人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人无群不能为主,群而无分则发生争斗混乱。为此,便有圣人出来,制礼作乐,明分使群,使社会群体内部的个体分处不同等级,恪守不同分位,克尽不同职责。孔子主张君臣父子的等级隶属关系,孟子首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将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分为五个层次,规定各等级的人应尽的义务和必须恪守的行为规范。同时,儒家承袭宗法血缘关系这一原始社会的文化遗存,由修身齐家向外辐射,以至于治国平天下,以德为本,以仁为怀,亲亲尊尊,忠恕爱人,博施济众,仁民爱物。

儒家文化在强调整体和谐和奉献价值的同时,着意强调人格的独立及其价值,正是个体的独立人格和自觉的道德意识,才为个体的社会价值奠定了坚实而深厚的思想心理基础和道德情感基础。孔子倡导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独立意志和人格,孟子则区别人之作为“天爵”的内在的仁心善性和作为“人爵”的外在的名利禄位,认为前者来自天斌,不可剥夺;后者来自世俗,既可得之,亦可失之。两相比较,“天爵”比“人爵”更为珍贵、更有价值。他说:“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这就是说,人人都具有自己的价值,这种价值既不可从外面赋予,亦不可用强力夺走。这实际上是一种内心的道德价值和独立不倚的高尚人格的价值。

在思考和阐释人的社会价值时,不以先验的人性论和宗法血缘关系作为立论依据,而是从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出发。但他在重视群体的价值和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奉献这两点上,与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有相通之处。在社会个体与社会群体的比较中,重视群体的作用,高扬群体的意义和价值,一贯强调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要求共产党人相信、依靠、组织、发动群众,领导群众为他们自身的利益而斗争。如果脱离群众,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拥护,将一事无成。在强调群众和政党的群体价值的同时,也重视个人的价值,认为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洞悉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富有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有高超的工作能力和领导艺术、具有坚定的政治理想和顽强的斗争意志的领袖人物,对于革命的发展和成功关系重大。因此,反复强调要注意识别、培养、关心和爱护干部,充分发挥干部在群众斗争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比较中,强调个人无私奉献的社会价值。他认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并不能自发地导致共产主义的实现。只有使全体人民自觉追求这一目标,并把努力工作、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内化为自觉的意识,外化为具体的行动,积极创造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才能保证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实现。为了将来大目标的实现,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需要付出自己毕生的智慧、才能和力量,甚至需要牺牲自己的生命。

与此同时,也十分注意满足人的生存、安全、自尊等方面的需要,注意创造条件,期望人的生存价值的实现。他的一生都在为消灭蔑视人、残害人、剥削人、压迫人、侮辱人、践踏人、奴役人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努力,都在为建立人皆平等、人的各种权利都能得到保障,人的潜在能力可以得到充分发展和发挥的社会制度而斗争。他重视人的生存和安全需要,要求党和政府关心群众生活,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为了广大群众的利益而斗争;即使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他也要求人民军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肯定个性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个性发展既是民主革命胜利的条件,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得以胜利的条件。如果不把千百万农民从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不把工人和其他劳动者从资本主义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不把人们从旧式的家庭伦理关系下解放出来,以谋求人的全面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就无从谈起。他重视人的社会价值和自尊的人格价值,反复告诫党的干部要克服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密切联系群众,尊重群众的利益、力量和创造精神,支持人民群众直起腰来,挺起胸来,真正自我主宰,当家作主。他也十分关心人的发展价值的实现,他同情、理解受压抑的小人物,痛恶尸位素餐、压抑人的个性、埋没人才的官僚主义和苛严的社会环境,试图创造一种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使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社会主义新人层生辈出、健康成长。

人的价值之大小和人格之高下固然要视其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之贡献的大小,但主体之心性品格、为社会奉献牺牲的自觉意识和义务观念似乎更本质和更具有决定意义。人生价值选择是主体的一种自觉的意识、自觉的选择。在一定意义上,人生总是处在一系列的价值关系之中,面临多种选择,个体必须以自己所确认的价值观念作出自己的价值选择和追求,按一定的方向塑造自己,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素质,这种自觉的价值选择和自觉的自我塑造是一切思维正常的人都会有的,只是自觉的程度有差异,选择的方向有不同而已。所以,真正自觉的人生是主体不但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而且知道自己怎样生活才有意义、有价值,从而作出自觉的正确的选择。

孔子曾经明确指出:“君子义以为上”,“好仁者无以尚之”。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在孔子的思想观念中,义的本质和核心内容就是仁。能否明澈和践行仁的精神,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孔子并不否定利的价值,他也要求爱民、裕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只是认为义或道德比物质利益价值更高,并要求人们修养品行,提高思想境界,视仁义为最高价值,把践行仁义作为目的本身,而不是因为行仁义有利,或为了其他目的而行仁义。孟子肯定人人有其固的内在价值,他称之为“天爵”和“良贵”,这是一种精神需要的满足和道德意识的自觉。人作为形体和精神的统一体,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因而应对于形与神、小体与大体兼爱互养。但道德精神的培养和充实,较之形体的养护更为重要。生与义、物质需要和道德精神都是人所追求的,当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舍生而取义;孟子屡屡劝统治者忧民之忧,乐民之乐,制民之严,解民倒悬,要求给予老百姓以物质利益。但他反对言必称利,更反对追求私利。孔子和孟子在强调义的价值时,有轻视利的价值的倾向。他们不仅反对追求一己私利,对于天下之公利亦不刻意讲求。这种倾向被以后的一些儒门学者所发挥。儒家学派大都强调和珍视人的内在的道德价值,这是弥足珍贵的思想。然而,他们把这种道德意识看成是人的先验本性,并将这种道德价值的实现看成内在修养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他们重内省而轻实践,重道德而轻功业。因此,尽管他们中大部分人志向远大,操行坚定,但难免大而无当,迂阔不实。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继承了儒家人生哲学中崇尚仁义、重视人的道德价值的合理思想,但又克服了其专注修养、忽视践行的内省倾向,从作为特定价值主体的个人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上揭示了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价值。<br>在看来,一个人之所以具有价值,不仅在于他创造了有利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在于他自觉地意识到了自己对于社会与他人的责任与义务,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并积极主动地为社会和人民做工作。他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号召人们要向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学习,“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2]在这里,清楚地向人们道明,功利价值和道德价值紧密相联,就是说,人的能力只是一种潜在的价值,只是为人们创造价值的活动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只有具备了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卓有成效的创造价值的活动,这种潜在的价值才能转化为现实的价值。是否具有自觉的道德意识这种内在价值是人格之优劣和境界之高低的标志。如果能力包孕着个体对他人和社会之贡献大小的可能性,那么,为他人和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则规定着人格的高尚和纯粹,决定着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换,决定着自我对于他人和社会的价值的实现。而具有自觉道德意识和较高道德价值的人,对于社会人心的典型示范和潜移默化作用更是不可估量的。

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物在价值关系中永远是被动的客体,它只能满足于人的主体需要,本身不能创造价值,而人在价值关系中却具有双重属性,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作为价值主体,他具有对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具有获得物质和精神满足的需求;作为客体,他又必须满足其他价值主体的需要。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两重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生价值的实现是贡献与索取的有机统一,是个人对社会的创造、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满足的有机统一。但是统一是指有机的过程,二者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更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或者绝对等量的关系,否则认识上的这种形而上学就会在实践上把人推向误区。因此,一种正常的社会,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是这样双向运作的过程。

作为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的儒家学说将人类与其他“物”相比较,来认识和阐发人类的价值,论证人是天地之间的最高存在物。无论是孔子、荀子,还是其后的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无不肯定人在宇宙中的崇高地位,确认人之高于其他物类的价值。

在关于人生价值的思想中,处处都能发现传统文化的影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在看来,人是创造理想世界的存在物。理想是对美好未来的想往,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现实是理想的根基,又是为理想所否定、越超的东西。人类正是在观念地批判现实、想往未来和实际地批判现实和追求理想的活动中,亦即在追求理想价值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本质力量,显现出对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和意义。曾针对党内安于现状、固步自封、信念动摇、理想淡薄、只追求名利地位和一己私利,忘记远大革命目标和继续革命的思想状况,意味深长地说:解决了吃饭问题,就要搞点共产主义。丧失了共产主义理想,只是为了吃饭而活着,就同狗找点吃的东西没有什么两样。

综上所述,人生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民族大我与个体小我的结合体,他的名字已经超出了个人称谓的意义,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只有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才有可能完全认识;只有完全认识,也才能清晰地认识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历史积淀和现实运动。深入学习和研究人生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的关系,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全面理解和掌握思想,指导和培育人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收稿日期:2000—05—25

【参考文献】

人生价值观范文篇2

人生价值观,顾名思义,就是关于人生价值的各种观点和观念。自有人类的文明史以来,人类社会曾流行过,奉行过多种人生价值观,然而,这种人生价值观,说到底都是关于“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和“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的观念,即关于人生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观念。因此,人生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尺度,是以基本评价标准为中心的价值信念,并为一定的人生哲学或人生哲学思想所统摄。

人是存在于社会中的人,个人与社会处于辩证统一的关系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人生的基本问题,这一基本问题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直接或间接、浅层或深层的根源。各种人生价值观,可依据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对利益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不同类型有三种:第一种是社会本位论的人生价值观,它强调社会本位,以社会共同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这在中国古代,它是圣人的或志士仁人的人生价值观,在我们称之为“一心为公”,“毫不利已”的精神境界;第二种是个人本位论的人生价值观,它强调个人利益至上,提倡个人为中心论,它以“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合理利已主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等为表现形式。我们平常所说的意志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价值观都属于这一类;第三种是消极虚无和悲观厌世的人生观,它对待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都是以一种消极无为的态度来处置。也正因为人与社会处于辩证统一的关系中,所以,人生价值也包含了多方面的丰富内容:人有社会价值观和自我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即个体的人生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自我价值即个人对自己生命存在的肯定,对自己的接受和尊重以及个人的自我完善等等;有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即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或有益行为,内在价值即个人德性、知识、能力等创造社会价值的潜在力量;人有现在价值和应有价值,它是包括在现在人生中的,预示着人生未来的,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价值。

人应该活得有价值,应该追求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每个人都应当正确解决价值取向问题,确定人生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科学的、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并付诸实践。价值取向问题是解决人生的价值目标问题即确立什么人生价值生活才有意义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得解决什么价值目标,什么人生价值观是可取的,是使我们人生高尚和有意义的?人生价值目标是人生奋斗的根本目标,是人生的生命线。要使生活有意义,生命有价值,我们必须作出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的选择,而这个正确的目标就是正确对待人个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把人个利益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在为社会利益,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个人利益,又以个人的发展和完善去促进社会的发展。人们所从事的事业不下千百种,但不论人们选择了什么样的事业目标,只要人们选择了正确的价值目标,个人的生活事件就有一贯之的“灵魂”,没有价值目标的人生,是庸碌的人生、盲目的人生。错误的人生价值目标则把人生导向错误的方向,必然受到客观标准的限制,直至社会的惩罚。而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和个人所追求的价值观从理论上说是相同的,关键在于你的取向。“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人,每一个人,都应有正确的,崇高的价值观。为崇高的价值目标奋斗,即是为社会的美好也是为个人的美好而奋斗。美好的社会条件,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都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们的创造劳动结果。人格的崇高,人品的至善也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中养成的。个人在为社会的完善过程中完善自我,也就是人生价值的实现。当然,这一社会完善和个人的完善过程是永远不会完结的。人生价值的实现,不论从个人还是从人类总体来看,都是无止境的。无止境的追求,这就是人生价值之真谛所在。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无止境的追求,只能说明你明确了目标,而做为一名企业员工,真正的价值是要为企业做出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得以认可,这就是你所在单位存在的价值。

人生价值观范文篇3

敬爱的党组织:

这次党课梅老师给我们讲了党员的人生价值观,她以时下吵得沸沸扬扬的“董藩事件”引入本课,立即激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和发言。“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不久前,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通过微博捅出了此番雷人之辞,声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对此,我想从党员的人生价值观的角度谈谈这个问题。

丘吉尔曾说:“没有永恒的文凭,没有永恒的地位,只有永恒的价值。”要实现永恒的价值,首先要有一种正确合理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的精神世界中的一个具有定向、导向作用的因素,它是人的灵魂的中心要素。对于众多媒体的质疑和广大网友的批评,董藩教授回应说:“培养学生的财富意识是我工作内容之一,当然前提是合理合法致富。自己富了意味着创造了很多GDP、税收、就业岗位,社会贡献大,也帮助了低收入者,并避免自己、家属及亲属成为社会负担”。这话乍一看,似乎合情合理,细想一下,“自己富了”果真是“帮助了低收入者”吗?董藩在各种房地产论坛中力挺开发商,用一位开发商的话说:“有时候把我们挺得都不好意思了。”我不禁要愤而质问,他们富裕的背后有多少低收入者的辛酸和血泪?他们在走向富裕的路上践踏了多少低收入者的躯体?他们富裕的初衷到底是不是帮助低收入者?他们的富正是剥削了千千万万个低收入者的结果!中国的房价居高不下,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房地产学者在背后制造理论根据推波助澜!

衡量人生价值,惟有金钱吗?那些虽不富但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就不成功吗?杨善洲,沈浩,汪金权,何家庆,丛飞……一连串的名字,闪耀着共产党员璀璨的光芒。他们不富,但他们一生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他们书写了大写的成功。所以,对学生不能太苛求,不能以学生毕业后是否赚到4000万这一金钱标准来衡量人生的成功与否,只要他们走入社会之后从事的是正当职业,并踏踏实实地做事,就算是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再平凡也值得肯定。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觉得,一个党员应做到:当我们贫穷时,我们应不抱怨,不颓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当我们富裕时,我们应不堕落,不骄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信仰——共产主义,实践自己的诺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的一生,并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叱诧风云,但一定要真真切切、踏踏实实,服务于我们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将伟大化为具体,将感动做得彻底,让人生真正显出博大与无私。

人生价值观思想报告(二)

敬爱的党组织:

今天,是我人生中的第一节党课,从小到大,第一次,发现自己竟如此接近这样一个伟大的组织,说实话,第一节党课,带给我的,更多的不是认识,而是一种莫名的激动与深深的思考。

课堂内容并不复杂,是对党员的基本要求和入党要具备的条件。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必须具备以下五个条件:(1)年龄在18周岁以上;(2)本人必须具有中国国籍,是从事劳动而不是剥削他人劳动的人;(3)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不只是口头上的,更重要的是有决心和行动;(4)愿意参加党的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这是列宁主张的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问题。只有全体党员都坚决执行党的决议,才能保证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高度一致,党才有战斗力;(5)愿意按期交纳党费。这是党员关心党的事业,有组织观念的一种表现。这些条件,使我开始思考,我,是不是真的有资格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自己是不是真的复合这些条件。一系列的反问,使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是我发现,其实,我还并不满足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的条件。

首先,我还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党动机,才会有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思想,才能产生正确的争取入党的行为。正确的动机,是正确行动的精神推动力量。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就能够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更加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刻苦学好专业知识,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就能够在日常的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起先锋模范作用,并且摆正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逐步树立起为了人民的利益甘愿“吃亏”、“吃苦”的奉献精神。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经受住党组织的考验。在新的历史时期,这种考验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革命战争年代,参加革命和加入党组织,意味着担负艰巨。危险的工作,甚至牺牲生命。而现在,党处于执政地位,国家处于和平的建设时期,这种情况使一些人看来,入党不仅没有什么危险,而且还可以捞到个人好处,达到追名逐利的目的。

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是成为一名合格党员的先决条件,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必须做到:①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认识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明确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历史使命。这是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的思想基础②在行动中强化和实践自己的入党动机。即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以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来体会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行为来体会为共产主义不惜牺牲一切的高尚情操;以认真学习共产党员的模范事迹来增强自己对党的感情,激励自己的行动等。总之,就是要通过身边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共产主义和党的认识,深化正确的入党动机。③不断克服自己入党动机中不正确的成分,如:当党员光荣,在父母、亲友面前“体面”;当党员可以分配到一个好的工作,能晋升提拔快些,等等。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必须明确,党员这一光荣的称号是与责任、奉献联系在一起的;人党若得到提拔、重用,只意味着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更加重大,而决不意味着有了特权,可以谋取私利。要克服私心杂念,真正树立起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勤奋学习和工作,以实际行动来端正人党动机。④主动靠拢党组织,同党员交流思想,争取党组织。党员对自己的教育和帮助。端正入党动机不只是入党前一时的事情,还包括人党后一辈子的事情。有的人组织上人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人党;有的人入党后放松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改造,革命意志衰退,甚至蜕化变质。因此,每个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都要有长期端正入党动机的思想准备,即使入党后也要继续努力,做到组织上、思想上人党,使自己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以共产主义为己任,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决定,履行党员的八项义务,(一)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三)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四)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五)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六)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七)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八)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只有保有这样的态度和热情,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也只有这样,才会更加靠近我所热爱的党组织,这,就是我第一节党课的一点感悟与思考。

人生价值观思想报告(三)

敬爱的党组织:

7月5日晚,文学院分党校的全体入党积极分子及相关教师举行了第56期入党培训课程,通过冯圣兵书记以及刘高权班主任的动员,让同学们的对党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同时对于入党和如何提高自身修养等问题,都有了不少自己的想法。

一、端正入党动机是争取入党的首要问题。什么是入党动机?入党动机就是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在现实生活中,要求入党的同志的入党动机往往是不相同的。例如:有些同志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要求入党的;有的则认为当党员光荣,入了党个人和家庭都光彩,在亲戚朋友面前也好看;有的是看到周围一些同志都提出了申请,随大流而要求入党;有的认为现在政策好,自己富起来了,为报答党的恩情要求入党;有的认为“党票”是一种政治资本,通过入党在政治上找个靠山;也有的认为入了党,容易受重用,提拔快,或者大学毕业后可以找个好工作;等等。还有极少数人,要求入党是妄图到党内来改造我们党。要求入党的同志,剖析一下自己的思想,思考一下自己究竟是抱着什么样的动机申请入党。

对于要求入党的同志来说,端正入党动机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正确的动机,是正确行动的精神力量。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有持久不衰的动力,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把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起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积极作出贡献;才能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摆正党和人民的利益同个人利益的关系,逐步培养和树立起甘愿“吃亏”、不怕“吃苦”、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生价值观;才能够正确对待争取入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当周围的同志比自己先入党的时候,不会沮丧和急躁,而是加倍努力;当接受考验的时间较长时,不会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找出不足,迎头赶上;当自己要求入党的行动没有被正确理解,甚至受到一些人的曲解、误会时,也能正确对待;当自己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不动摇自己的信念,始终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二、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一般说来,应当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努力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一个人入党的动机是不是正确,往往同他对共产主义事业和无产阶级政党的认识正确不正确、深刻不深刻有直接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科学地阐述了上述问题,只有认真学习这些理论,才能对上述问题有更加明确和深刻的认识。事实也证明,一个人对共产主义事业和共产党有了明确、深刻的认识,他的入党动机才会端正。近几年来,许多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加强了以党章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包括党的理想、宗旨的学习,党的纲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学习,党员义务和权利的学习。

党的十五大后,全党又兴起了一个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共产党理论的新高潮。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觉悟,对他们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起了积极的作用。例如,有些农民入党积极分子,在贯彻党的富民政策之后开始富裕起来。最初他们怀着向党报恩的思想要求入党,通过学习,逐步懂得了不仅要自己富裕,还要帮助周围的群众共同致富,懂得了现在的努力就是为着将来实现共产主义,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这种变化,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朴素的、感性的认识上升到自觉的、理性的高度。这是树立正确入党动机的思想基础。

正确的党课是教育说是热爱社会主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建设由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献身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产生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经受各种考验,才能自觉接受党政组织的培养和考察。是的,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从现在开始就要切实地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努力践行。虽然现在的我们微不足道,实现上述的动机显得很遥远,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认真学习科学理论,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心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在平时关心集体,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地在同学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严格遵守校纪校规。如果能在生活中做到这些,我想我们就离一名合格的党员不远了。那时正确的入党动机就已经幻化成为一种实际行动扎根在每个人的心底了。

通过谭老师的授课及自己的学习,使我对当初自己的动机有了一些新的看法,思想上的转变让我欣喜。让我认清,自己不能仅仅停留在自我仅认为共产党的优秀与伟大才加入,更要努力鞭策自己爱实践中端正它,时刻反省检查自己,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人生价值观思想报告(四)

敬爱的党组织: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有幸成为入党积极份子中的一员。从我加入党组织的那一刻至今一年了,一年来,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不断激励着我,成为我工作、学习、生活的最大动力。这段时间里,经过党的教育、培养,我更加深刻地领会到我们党的进步性、先进性和代表性,从心里感觉到自己整个人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视野广阔了,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增强了。为了便于党组织对自己的考察,我将自己一年来的情况向组织汇报如下:

一、积极主动加强政治学习。

一是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党史和党章,认真了解我们党的光辉奋斗史,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我们党一直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党的一切工作或全部任务,就是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这些利益而奋斗。二是加强对党的第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学习。通过认真听取会议精神,我对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执政62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始终把人民当家做主放在首位,改革开放30多年,是中国突飞猛进的30年,人民生活总体步入小康,各项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综合国力不断加强,国际地位不断攀升,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今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内化思想,积极投入工作实践。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时刻都严格要求自己,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这六条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牢记入党誓词,牢记党对我的培养和教育,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工作。工作中钻研教材教法,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总结教学经验,并能有效的和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对待学习薄弱生有耐心,多想办法补差,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教好课、管好班,为教学工作做好服务。生活中,我一直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主动帮助其她老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注意积极团结同事,热心助人,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按时出勤,做到不迟到、不早退,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扎扎实实工作,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我深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仅要有正确的理论为指导,更要勇于实践。我们这一代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正处于一个不停的变化形成过程之中,我们应当自觉实践,勇于探索,多思勤问,特别是注意要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求真务实,把学校和党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锻炼敏锐的政治思维,形成良好的判断能力,进而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努力使自己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那种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使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我将严格遵守党的章程,执行党的决议,履行党员义务,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人生价值观思想报告(五)

敬爱的党组织:

我们作为21世纪的主人,新一代的知识分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这一节课主要认识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对于提高广大党员和干部的思想觉悟,培养社会主义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能够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向前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呢,我认为身为学生的我们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认真学习是必要的。不仅仅要学习科学的文化知识,还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矛盾。当然,除此之外还应该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及认知面。第二,要认真进行思想改造进。除认真学习外,最重要的是要经常进行自我改造,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要想认真地自我改进,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标准,不断检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必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还要敢于向一切错误的思想观念、腐朽的生活方式宣战,要勇于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思想方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改造的目的。第三,要善于区分观念的正确与否,把握好自己的言行。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看法,不能随波逐流。在当代世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很多场所是不适合我们的,其吸引力是巨大的,但是我们要控制住我们欲望,时刻记住我们的使命,不能随波逐流,时刻严厉要求自己。第四,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每个党员都应该履行的,我们要时刻为人民着想,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做为入党积极分子我们要起到表率作用,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因此,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我们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甚至要牺牲一些个人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根本的是要牢固树立和自觉实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才能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强化任何时候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观念。党章明确要求,每个党员必须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

人生价值观范文篇4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人作为价值主体和客体之统一的存在物,他的言论行动既能满足他人、社会以及自身的需要,同时又要求从他人、社会和自身的活动中得到满足。个人对社会群体需要的满足,也是社会对个人行为实践的一种肯定和评价。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和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一个能动的创造价值的过程。

在儒家学派看来,社会是由人构成的集合体,每个人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人无群不能为主,群而无分则发生争斗混乱。为此,便有圣人出来,制礼作乐,明分使群,使社会群体内部的个体分处不同等级,恪守不同分位,克尽不同职责。孔子主张君臣父子的等级隶属关系,孟子首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将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分为五个层次,规定各等级的人应尽的义务和必须恪守的行为规范。同时,儒家承袭宗法血缘关系这一原始社会的文化遗存,由修身齐家向外辐射,以至于治国平天下,以德为本,以仁为怀,亲亲尊尊,忠恕爱人,博施济众,仁民爱物。

儒家文化在强调整体和谐和奉献价值的同时,着意强调人格的独立及其价值,正是个体的独立人格和自觉的道德意识,才为个体的社会价值奠定了坚实而深厚的思想心理基础和道德情感基础。孔子倡导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独立意志和人格,孟子则区别人之作为“天爵”的内在的仁心善性和作为“人爵”的外在的名利禄位,认为前者来自天斌,不可剥夺;后者来自世俗,既可得之,亦可失之。两相比较,“天爵”比“人爵”更为珍贵、更有价值。他说:“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这就是说,人人都具有自己的价值,这种价值既不可从外面赋予,亦不可用强力夺走。这实际上是一种内心的道德价值和独立不倚的高尚人格的价值。

在思考和阐释人的社会价值时,不以先验的人性论和宗法血缘关系作为立论依据,而是从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出发。但他在重视群体的价值和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奉献这两点上,与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有相通之处。在社会个体与社会群体的比较中,重视群体的作用,高扬群体的意义和价值,一贯强调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要求共产党人相信、依靠、组织、发动群众,领导群众为他们自身的利益而斗争。如果脱离群众,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拥护,将一事无成。在强调群众和政党的群体价值的同时,也重视个人的价值,认为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水平、洞悉社会发展规律、富有上的远见卓识、有高超的工作能力和领导、具有坚定的政治理想和顽强的斗争意志的领袖人物,对于革命的发展和成功关系重大。因此,反复强调要注意识别、培养、关心和爱护干部,充分发挥干部在群众斗争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比较中,强调个人无私奉献的社会价值。他认为发展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并不能自发地导致共产主义的实现。只有使全体人民自觉追求这一目标,并把努力工作、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内化为自觉的意识,外化为具体的行动,积极创造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才能保证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实现。为了将来大目标的实现,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需要付出自己毕生的智慧、才能和力量,甚至需要牺牲自己的生命。

与此同时,也十分注意满足人的生存、安全、自尊等方面的需要,注意创造条件,期望人的生存价值的实现。他的一生都在为消灭蔑视人、残害人、剥削人、压迫人、侮辱人、践踏人、奴役人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努力,都在为建立人皆平等、人的各种权利都能得到保障,人的潜在能力可以得到充分发展和发挥的社会制度而斗争。他重视人的生存和安全需要,要求党和政府关心群众生活,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为了广大群众的利益而斗争;即使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他也要求人民军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肯定个性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个性发展既是民主革命胜利的条件,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得以胜利的条件。如果不把千百万农民从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不把工人和其他劳动者从资本主义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不把人们从旧式的家庭伦理关系下解放出来,以谋求人的全面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就无从谈起。他重视人的社会价值和自尊的人格价值,反复告诫党的干部要克服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密切联系群众,尊重群众的利益、力量和创造精神,支持人民群众直起腰来,挺起胸来,真正自我主宰,当家作主。他也十分关心人的发展价值的实现,他同情、理解受压抑的小人物,痛恶尸位素餐、压抑人的个性、埋没人才的官僚主义和苛严的社会环境,试图创造一种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使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社会主义新人层生辈出、健康成长。

人的价值之大小和人格之高下固然要视其对进步和人类之贡献的大小,但主体之心性品格、为社会奉献牺牲的自觉意识和义务观念似乎更本质和更具有决定意义。人生价值选择是主体的一种自觉的意识、自觉的选择。在一定意义上,人生总是处在一系列的价值关系之中,面临多种选择,个体必须以自己所确认的价值观念作出自己的价值选择和追求,按一定的方向塑造自己,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素质,这种自觉的价值选择和自觉的自我塑造是一切思维正常的人都会有的,只是自觉的程度有差异,选择的方向有不同而已。所以,真正自觉的人生是主体不但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而且知道自己怎样生活才有意义、有价值,从而作出自觉的正确的选择。

孔子曾经明确指出:“君子义以为上”,“好仁者无以尚之”。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在孔子的思想观念中,义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仁。能否明澈和践行仁的精神,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孔子并不否定利的价值,他也要求爱民、裕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只是认为义或道德比物质利益价值更高,并要求人们修养品行,提高思想境界,视仁义为最高价值,把践行仁义作为目的本身,而不是因为行仁义有利,或为了其他目的而行仁义。孟子肯定人人有其固的内在价值,他称之为“天爵”和“良贵”,这是一种精神需要的满足和道德意识的自觉。人作为形体和精神的统一体,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因而应对于形与神、小体与大体兼爱互养。但道德精神的培养和充实,较之形体的养护更为重要。生与义、物质需要和道德精神都是人所追求的,当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舍生而取义;孟子屡屡劝统治者忧民之忧,乐民之乐,制民之严,解民倒悬,要求给予老百姓以物质利益。但他反对言必称利,更反对追求私利。孔子和孟子在强调义的价值时,有轻视利的价值的倾向。他们不仅反对追求一己私利,对于天下之公利亦不刻意讲求。这种倾向被以后的一些儒门学者所发挥。儒家学派大都强调和珍视人的内在的道德价值,这是弥足珍贵的思想。然而,他们把这种道德意识看成是人的先验本性,并将这种道德价值的实现看成内在修养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他们重内省而轻实践,重道德而轻功业。因此,尽管他们中大部分人志向远大,操行坚定,但难免大而无当,迂阔不实。

继承了儒家人生中崇尚仁义、重视人的道德价值的合理思想,但又克服了其专注修养、忽视践行的内省倾向,从作为特定价值主体的个人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上揭示了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价值。

在看来,一个人之所以具有价值,不仅在于他创造了有利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在于他自觉地意识到了自己对于社会与他人的责任与义务,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并积极主动地为社会和人民做工作。他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号召人们要向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2]在这里,清楚地向人们道明,功利价值和道德价值紧密相联,就是说,人的能力只是一种潜在的价值,只是为人们创造价值的活动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只有具备了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卓有成效的创造价值的活动,这种潜在的价值才能转化为现实的价值。是否具有自觉的道德意识这种内在价值是人格之优劣和境界之高低的标志。如果能力包孕着个体对他人和社会之贡献大小的可能性,那么,为他人和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则规定着人格的高尚和纯粹,决定着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换,决定着自我对于他人和社会的价值的实现。而具有自觉道德意识和较高道德价值的人,对于社会人心的典型示范和潜移默化作用更是不可估量的。

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物在价值关系中永远是被动的客体,它只能满足于人的主体需要,本身不能创造价值,而人在价值关系中却具有双重属性,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作为价值主体,他具有对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具有获得物质和精神满足的需求;作为客体,他又必须满足其他价值主体的需要。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两重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生价值的实现是贡献与索取的有机统一,是个人对社会的创造、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满足的有机统一。但是统一是指有机的过程,二者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更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或者绝对等量的关系,否则认识上的这种形而上学就会在实践上把人推向误区。因此,一种正常的社会,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是这样双向运作的过程。

作为古代主流文化的儒家学说将人类与其他“物”相比较,来认识和阐发人类的价值,论证人是天地之间的最高存在物。无论是孔子、荀子,还是其后的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无不肯定人在宇宙中的崇高地位,确认人之高于其他物类的价值。

在关于人生价值的思想中,处处都能发现传统文化的影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在看来,人是创造理想世界的存在物。理想是对美好未来的想往,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现实是理想的根基,又是为理想所否定、越超的东西。人类正是在观念地批判现实、想往未来和实际地批判现实和追求理想的活动中,亦即在追求理想价值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本质力量,显现出对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和意义。曾针对党内安于现状、固步自封、信念动摇、理想淡薄、只追求名利地位和一己私利,忘记远大革命目标和继续革命的思想状况,意味深长地说:解决了吃饭,就要搞点共产主义。丧失了共产主义理想,只是为了吃饭而活着,就同狗找点吃的东西没有什么两样。

综上所述,人生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民族大我与个体小我的结合体,他的名字已经超出了个人称谓的意义,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只有了解中华民族的与现实,才有可能完全认识;只有完全认识,也才能清晰地认识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历史积淀和现实运动。深入学习和人生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的关系,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全面理解和掌握思想,指导和培育人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重大的与现实意义。

【】

人生价值观范文篇5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人作为价值主体和客体之统一的存在物,他的言论行动既能满足他人、社会以及自身的需要,同时又要求从他人、社会和自身的活动中得到满足。个人对社会群体需要的满足,也是社会对个人行为实践的一种肯定和评价。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和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一个能动的创造价值的过程。

在儒家学派看来,社会是由人构成的集合体,每个人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人无群不能为主,群而无分则发生争斗混乱。为此,便有圣人出来,制礼作乐,明分使群,使社会群体内部的个体分处不同等级,恪守不同分位,克尽不同职责。孔子主张君臣父子的等级隶属关系,孟子首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将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分为五个层次,规定各等级的人应尽的义务和必须恪守的行为规范。同时,儒家承袭宗法血缘关系这一原始社会的文化遗存,由修身齐家向外辐射,以至于治国平天下,以德为本,以仁为怀,亲亲尊尊,忠恕爱人,博施济众,仁民爱物。

儒家文化在强调整体和谐和奉献价值的同时,着意强调人格的独立及其价值,正是个体的独立人格和自觉的道德意识,才为个体的社会价值奠定了坚实而深厚的思想心理基础和道德情感基础。孔子倡导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独立意志和人格,孟子则区别人之作为“天爵”的内在的仁心善性和作为“人爵”的外在的名利禄位,认为前者来自天斌,不可剥夺;后者来自世俗,既可得之,亦可失之。两相比较,“天爵”比“人爵”更为珍贵、更有价值。他说:“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这就是说,人人都具有自己的价值,这种价值既不可从外面赋予,亦不可用强力夺走。这实际上是一种内心的道德价值和独立不倚的高尚人格的价值。

在思考和阐释人的社会价值时,不以先验的人性论和宗法血缘关系作为立论依据,而是从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出发。但他在重视群体的价值和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奉献这两点上,与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有相通之处。在社会个体与社会群体的比较中,重视群体的作用,高扬群体的意义和价值,一贯强调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要求共产党人相信、依靠、组织、发动群众,领导群众为他们自身的利益而斗争。如果脱离群众,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拥护,将一事无成。在强调群众和政党的群体价值的同时,也重视个人的价值,认为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洞悉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富有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有高超的工作能力和领导艺术、具有坚定的政治理想和顽强的斗争意志的领袖人物,对于革命的发展和成功关系重大。因此,反复强调要注意识别、培养、关心和爱护干部,充分发挥干部在群众斗争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比较中,强调个人无私奉献的社会价值。他认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并不能自发地导致共产主义的实现。只有使全体人民自觉追求这一目标,并把努力工作、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内化为自觉的意识,外化为具体的行动,积极创造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才能保证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实现。为了将来大目标的实现,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需要付出自己毕生的智慧、才能和力量,甚至需要牺牲自己的生命。

与此同时,也十分注意满足人的生存、安全、自尊等方面的需要,注意创造条件,期望人的生存价值的实现。他的一生都在为消灭蔑视人、残害人、剥削人、压迫人、侮辱人、践踏人、奴役人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努力,都在为建立人皆平等、人的各种权利都能得到保障,人的潜在能力可以得到充分发展和发挥的社会制度而斗争。他重视人的生存和安全需要,要求党和政府关心群众生活,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为了广大群众的利益而斗争;即使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他也要求人民军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肯定个性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个性发展既是民主革命胜利的条件,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得以胜利的条件。如果不把千百万农民从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不把工人和其他劳动者从资本主义的奴役二

人的价值之大小和人格之高下固然要视其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之贡献的大小,但主体之心性品格、为社会奉献牺牲的自觉意识和义务观念似乎更本质和更具有决定意义。人生价值选择是主体的一种自觉的意识、自觉的选择。在一定意义上,人生总是处在一系列的价值关系之中,面临多种选择,个体必须以自己所确认的价值观念作出自己的价值选择和追求,按一定的方向塑造自己,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素质,这种自觉的价值选择和自觉的自我塑造是一切思维正常的人都会有的,只是自觉的程度有差异,选择的方向有不同而已。所以,真正自觉的人生是主体不但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而且知道自己怎样生活才有意义、有价值,从而作出自觉的正确的选择。

孔子曾经明确指出:“君子义以为上”,“好仁者无以尚之”。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在孔子的思想观念中,义的本质和核心内容就是仁。能否明澈和践行仁的精神,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孔子并不否定利的价值,他也要求爱民、裕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只是认为义或道德比物质利益价值更高,并要求人们修养品行,提高思想境界,视仁义为最高价值,把践行仁义作为目的本身,而不是因为行仁义有利,或为了其他目的而行仁义。孟子肯定人人有其固的内在价值,他称之为“天爵”和“良贵”,这是一种精神需要的满足和道德意识的自觉。人作为形体和精神的统一体,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因而应对于形与神、小体与大体兼爱互养。但道德精神的培养和充实,较之形体的养护更为重要。生与义、物质需要和道德精神都是人所追求的,当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舍生而取义;孟子屡屡劝统治者忧民之忧,乐民之乐,制民之严,解民倒悬,要求给予老百姓以物质利益。但他反对言必称利,更反对追求私利。孔子和孟子在强调义的价值时,有轻视利的价值的倾向。他们不仅反对追求一己私利,对于天下之公利亦不刻意讲求。这种倾向被以后的一些儒门学者所发挥。儒家学派大都强调和珍视人的内在的道德价值,这是弥足珍贵的思想。然而,他们把这种道德意识看成是人的先验本性,并将这种道德价值的实现看成内在修养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他们重内省而轻实践,重道德而轻功业。因此,尽管他们中大部分人志向远大,操行坚定,但难免大而无当,迂阔不实。

继承了儒家人生哲学中崇尚仁义、重视人的道德价值的合理思想,但又克服了其专注修养、忽视践行的内省倾向,从作为特定价值主体的个人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上揭示了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价值。

在看来,一个人之所以具有价值,不仅在于他创造了有利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在于他自觉地意识到了自己对于社会与他人的责任与义务,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并积极主动地为社会和人民做工作。他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号召人们要向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学习,“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2]在这里,清楚地向人们道明,功利价值和道德价值紧密相联,就是说,人的能力只是一种潜在的价值,只是为人们创造价值的活动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只有具备了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卓有成效的创造价值的活动,这种潜在的价值才能转化为现实的价值。是否具有自觉的道德意识这种内在价值是人格之优劣和境界之高低的标志。如果能力包孕着个体对他人和社会之贡献大小的可能性,那么,为他人和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则规定着人格的高尚和纯粹,决定着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换,决定着自我对于他人和社会的价值的实现。而具有自觉道德意识和较高道德价值的人,对于社会人心的典型示范和潜移默化作用更是不可估量的。

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物在价值关系中永远是被动的客体,它只能满足于人的主体需要,本身不能创造价值,而人在价值关系中却具有双重属性,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作为价值主体,他具有对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具有获得物质和精神满足的需求;作为客体,他又必须满足其他价值主体的需要。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两重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生价值的实现是贡献与索取的有机统一,是个人对社会的创造、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满足的有机统一。但是统一是指有机的过程,二者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更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或者绝对等量的关系,否则认识上的这种形而上学就会在实践上把人推向误区。因此,一种正常的社会,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是这样双向运作的过程。

作为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的儒家学说将人类与其他“物”相比较,来认识和阐发人类的价值,论证人是天地之间的最高存在物。无论是孔子、荀子,还是其后的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无不肯定人在宇宙中的崇高地位,确认人之高于其他物类的价值。

人生价值观范文篇6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人作为价值主体和客体之统一的存在物,他的言论行动既能满足他人、社会以及自身的需要,同时又要求从他人、社会和自身的活动中得到满足。个人对社会群体需要的满足,也是社会对个人行为实践的一种肯定和评价。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和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一个能动的创造价值的过程。

在儒家学派看来,社会是由人构成的集合体,每个人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人无群不能为主,群而无分则发生争斗混乱。为此,便有圣人出来,制礼作乐,明分使群,使社会群体内部的个体分处不同等级,恪守不同分位,克尽不同职责。孔子主张君臣父子的等级隶属关系,孟子首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将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分为五个层次,规定各等级的人应尽的义务和必须恪守的行为规范。同时,儒家承袭宗法血缘关系这一原始社会的文化遗存,由修身齐家向外辐射,以至于治国平天下,以德为本,以仁为怀,亲亲尊尊,忠恕爱人,博施济众,仁民爱物。

儒家文化在强调整体和谐和奉献价值的同时,着意强调人格的独立及其价值,正是个体的独立人格和自觉的道德意识,才为个体的社会价值奠定了坚实而深厚的思想心理基础和道德情感基础。孔子倡导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独立意志和人格,孟子则区别人之作为“天爵”的内在的仁心善性和作为“人爵”的外在的名利禄位,认为前者来自天斌,不可剥夺;后者来自世俗,既可得之,亦可失之。两相比较,“天爵”比“人爵”更为珍贵、更有价值。他说:“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这就是说,人人都具有自己的价值,这种价值既不可从外面赋予,亦不可用强力夺走。这实际上是一种内心的道德价值和独立不倚的高尚人格的价值。

在思考和阐释人的社会价值时,不以先验的人性论和宗法血缘关系作为立论依据,而是从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出发。但他在重视群体的价值和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奉献这两点上,与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有相通之处。在社会个体与社会群体的比较中,重视群体的作用,高扬群体的意义和价值,一贯强调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要求共产党人相信、依靠、组织、发动群众,领导群众为他们自身的利益而斗争。如果脱离群众,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拥护,将一事无成。在强调群众和政党的群体价值的同时,也重视个人的价值,认为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洞悉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富有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有高超的工作能力和领导艺术、具有坚定的政治理想和顽强的斗争意志的领袖人物,对于革命的发展和成功关系重大。因此,反复强调要注意识别、培养、关心和爱护干部,充分发挥干部在群众斗争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比较中,强调个人无私奉献的社会价值。他认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并不能自发地导致共产主义的实现。只有使全体人民自觉追求这一目标,并把努力工作、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内化为自觉的意识,外化为具体的行动,积极创造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才能保证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实现。为了将来大目标的实现,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需要付出自己毕生的智慧、才能和力量,甚至需要牺牲自己的生命。

与此同时,也十分注意满足人的生存、安全、自尊等方面的需要,注意创造条件,期望人的生存价值的实现。他的一生都在为消灭蔑视人、残害人、剥削人、压迫人、侮辱人、践踏人、奴役人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努力,都在为建立人皆平等、人的各种权利都能得到保障,人的潜在能力可以得到充分发展和发挥的社会制度而斗争。他重视人的生存和安全需要,要求党和政府关心群众生活,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为了广大群众的利益而斗争;即使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他也要求人民军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肯定个性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个性发展既是民主革命胜利的条件,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得以胜利的条件。如果不把千百万农民从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不把工人和其他劳动者从资本主义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不把人们从旧式的家庭伦理关系下解放出来,以谋求人的全面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就无从谈起。他重视人的社会价值和自尊的人格价值,反复告诫党的干部要克服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密切联系群众,尊重群众的利益、力量和创造精神,支持人民群众直起腰来,挺起胸来,真正自我主宰,当家作主。他也十分关心人的发展价值的实现,他同情、理解受压抑的小人物,痛恶尸位素餐、压抑人的个性、埋没人才的官僚主义和苛严的社会环境,试图创造一种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使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社会主义新人层生辈出、健康成长。

人的价值之大小和人格之高下固然要视其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之贡献的大小,但主体之心性品格、为社会奉献牺牲的自觉意识和义务观念似乎更本质和更具有决定意义。人生价值选择是主体的一种自觉的意识、自觉的选择。在一定意义上,人生总是处在一系列的价值关系之中,面临多种选择,个体必须以自己所确认的价值观念作出自己的价值选择和追求,按一定的方向塑造自己,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素质,这种自觉的价值选择和自觉的自我塑造是一切思维正常的人都会有的,只是自觉的程度有差异,选择的方向有不同而已。所以,真正自觉的人生是主体不但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而且知道自己怎样生活才有意义、有价值,从而作出自觉的正确的选择。

孔子曾经明确指出:“君子义以为上”,“好仁者无以尚之”。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在孔子的思想观念中,义的本质和核心内容就是仁。能否明澈和践行仁的精神,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孔子并不否定利的价值,他也要求爱民、裕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只是认为义或道德比物质利益价值更高,并要求人们修养品行,提高思想境界,视仁义为最高价值,把践行仁义作为目的本身,而不是因为行仁义有利,或为了其他目的而行仁义。孟子肯定人人有其固的内在价值,他称之为“天爵”和“良贵”,这是一种精神需要的满足和道德意识的自觉。人作为形体和精神的统一体,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因而应对于形与神、小体与大体兼爱互养。但道德精神的培养和充实,较之形体的养护更为重要。生与义、物质需要和道德精神都是人所追求的,当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舍生而取义;孟子屡屡劝统治者忧民之忧,乐民之乐,制民之严,解民倒悬,要求给予老百姓以物质利益。但他反对言必称利,更反对追求私利。孔子和孟子在强调义的价值时,有轻视利的价值的倾向。他们不仅反对追求一己私利,对于天下之公利亦不刻意讲求。这种倾向被以后的一些儒门学者所发挥。儒家学派大都强调和珍视人的内在的道德价值,这是弥足珍贵的思想。然而,他们把这种道德意识看成是人的先验本性,并将这种道德价值的实现看成内在修养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他们重内省而轻实践,重道德而轻功业。因此,尽管他们中大部分人志向远大,操行坚定,但难免大而无当,迂阔不实。

继承了儒家人生哲学中崇尚仁义、重视人的道德价值的合理思想,但又克服了其专注修养、忽视践行的内省倾向,从作为特定价值主体的个人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上揭示了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价值。

在看来,一个人之所以具有价值,不仅在于他创造了有利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在于他自觉地意识到了自己对于社会与他人的责任与义务,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并积极主动地为社会和人民做工作。他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号召人们要向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学习,“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2]在这里,清楚地向人们道明,功利价值和道德价值紧密相联,就是说,人的能力只是一种潜在的价值,只是为人们创造价值的活动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只有具备了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卓有成效的创造价值的活动,这种潜在的价值才能转化为现实的价值。是否具有自觉的道德意识这种内在价值是人格之优劣和境界之高低的标志。如果能力包孕着个体对他人和社会之贡献大小的可能性,那么,为他人和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则规定着人格的高尚和纯粹,决定着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换,决定着自我对于他人和社会的价值的实现。而具有自觉道德意识和较高道德价值的人,对于社会人心的典型示范和潜移默化作用更是不可估量的。

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物在价值关系中永远是被动的客体,它只能满足于人的主体需要,本身不能创造价值,而人在价值关系中却具有双重属性,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作为价值主体,他具有对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具有获得物质和精神满足的需求;作为客体,他又必须满足其他价值主体的需要。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两重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生价值的实现是贡献与索取的有机统一,是个人对社会的创造、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满足的有机统一。但是统一是指有机的过程,二者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更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或者绝对等量的关系,否则认识上的这种形而上学就会在实践上把人推向误区。因此,一种正常的社会,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是这样双向运作的过程。

作为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的儒家学说将人类与其他“物”相比较,来认识和阐发人类的价值,论证人是天地之间的最高存在物。无论是孔子、荀子,还是其后的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无不肯定人在宇宙中的崇高地位,确认人之高于其他物类的价值。

在关于人生价值的思想中,处处都能发现传统文化的影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在看来,人是创造理想世界的存在物。理想是对美好未来的想往,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现实是理想的根基,又是为理想所否定、越超的东西。人类正是在观念地批判现实、想往未来和实际地批判现实和追求理想的活动中,亦即在追求理想价值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本质力量,显现出对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和意义。曾针对党内安于现状、固步自封、信念动摇、理想淡薄、只追求名利地位和一己私利,忘记远大革命目标和继续革命的思想状况,意味深长地说:解决了吃饭问题,就要搞点共产主义。丧失了共产主义理想,只是为了吃饭而活着,就同狗找点吃的东西没有什么两样。

综上所述,人生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民族大我与个体小我的结合体,他的名字已经超出了个人称谓的意义,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只有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才有可能完全认识;只有完全认识,也才能清晰地认识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历史积淀和现实运动。深入学习和研究人生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的关系,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全面理解和掌握思想,指导和培育人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收稿日期:2000—05—25

【参考文献】

人生价值观范文篇7

1980年5月一篇题为《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的文章在《中国青年》杂志发表,随即开始了一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关于人生价值的大讨论——“潘晓讨论——人为什么活着”,此事件后来被称作“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初恋”。

我们华师四十三期党校七分校全体同学开展了一场关于共产党员人生价值观的讨论。

讨论中余教授结合教材向我们讲解并和我们一起讨论了: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总的看法,价值观是指人们但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和评价,那么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观指的就是共产党员对自己人生问题的认识和评价,它回答了作为共产党人,在我们的人生中什么是最重要、最贵重、最值得追求的评价标准问题。在这一价值关系中价值客体为党员的社会活动和实践,价值主体是党的事业、党的领导、建设、任务、党的形象、威信的维护、先进性的发挥、凝聚力的增强、执政能力的提高等,但最高最重要的价值主体还是广大人民群众,也就是说党员一切的活动实践中最根本、最崇高的目标就是服务于人民。因此,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创造一名共产党人应有的人生价值,坚守全心全意,诚心诚意,不怕牺牲,甘愿牺牲,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好务。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用户和理解,才能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通过讨论我深刻理解了作为一名党员应该树立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及共产党员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性。我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理应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现阶段我要从现在、从小事做起,要立足于学生的本职把学业搞好,学习、工作、生活中发扬不怕吃苦、不怕吃亏的精神,尽自己的力量贯彻和执行好党和组织的决策,服务号周边的同学老师,不断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公务员之家:

人生价值观范文篇8

任吉:科学家的奋斗启示我们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中坚持爱国主义的价值导向。

去年三月,我作为中国教育电视台与武汉电视台合办的《科学家您好》栏目的小记者,到北京采访了王淦昌、师昌绪、汪德昭、林兰英、胡亚美、杨乐等20位著名的科学家。他们强烈的个性,创造性的劳动,坎坷的奋斗历程,让我触摸到那种深沉的情感,执着的追求和圣洁的信念----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我国工程院副院长师昌绪、著名的航天专家庄逢甘、核物理学家王淦昌等曾拒绝外国提供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奉献着热血,奉献着青春,奉献着生命。他们这种热爱祖国,把祖国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为祖国的富强,发展和进步而奉献毕生精力的精神感染着我、引起了我对如何热爱祖国,如何为之奉献作更深入的思考。

回到学校后,我以“把青春献给祖国的高科技事业”为题,向全校同学生动地报告了科学家的爱国篇、奋斗篇、奉献篇。联系到我们之中,有些同学开口要出国留学,闭口嫌祖国太落后、太贫穷,要飘洋过海去追求自己的前途,进行自我奋斗,显得多么渺小!科学家用奉献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这才是我们当今所追求的价值导向。

马骏:企业家的观念引导我们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钱与人生的关系。

按照业余党校的要求,在暑假期间,我完成了“改革开放中的共产党人----优秀共产党员访谈录”的社会实践作业。

采访对象----国营四七一厂6号车间党支部书记杨业斗同志。他荣获了1995年武汉市工业工委千百尺竞赛优秀组织工作者”光荣称号,其党支部被评为“武汉市工业工委千百尺竞赛先进党支部”。

我问,面对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在“拜金主义”侵蚀下,您认为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如何确立正确的金钱观,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杨业斗说,这个问题,我写过一篇论文。我认为,钱对企业来说,它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标准,不能没有钱。现在国家要你交税是什么东西?是钱。衡得你的产品利润是什么?是钱。一谈创利就是多少多少万元,你说不要这个钱,不问钱,那行吗?对于工人来说,钱是自己生活的物的等价交换物,也是精神生活的方面,没有钱,你买不回油盐酱醋菜茶,没有钱,你抱不回电视,一句话,钱是要的,它既是衡量企业发展了标准,也是工人劳动的报酬。

作为一个车间的领导和一个食人间烟火的共产党员,不是说他可以不生活,不要钱就去作贡献,而应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能做到的尽量去做。比如说,我领导的这个车间要完成任务,按规定上缴利税,那么我就要尽一切努力去提高生产效率,想尽一切办法。如改革管理方式、提高技术水平、充分调动工人积极性,开展“千百尺”竞赛等都是为了钱,有了这些钱,既利于国家又造福于工人。我们车间利税完成得好,工人福利也相应提高。作为我个人就是全身心投入工作而不讲价钱。

交谈使我明白了,正确的金钱观应该是:首先,不能否认金钱的重大作用,它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物质保证。但是,人生的追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应该看到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它本身无特殊“神通”,而人的理想人格,声誉比金钱更重要。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获得金钱的途径应是正当合法的。我们应摒弃腐朽的拜金主义。

喻厚雄:孔繁森的事迹告诉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新世纪人生价值观的核心。

我和业余党校的同学们参观了孔繁森事迹展览。孔繁森精神犹如一座充满奇珍的圣洁殿堂,令人流连忘返。孔繁森的精神和业绩。昭示人们,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任何人都绕不开的严肃课题。我们正在建立跨世纪的伟大事业,用什么样的尺度观察社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生,用什么样的准则规范行为,集中一点就是奉献还是索取,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的反映。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这是科学人生价值观的核心,而我们同学中有一部分人认为。讲奉献太亏着自己了,奉献和索取最好是平衡的。其理由是,奉献等于索取符合按劳付酬的分配原则,也是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人们利益原则所允许的,我认为,这种立论是不正确的,也是在实际中行不通的。因为人生价值在于奉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人生活在社会中既要承担义务,又要享受权利,人类为了社会的发展就必须承担更多的义务,否则社会财富就会枯竭,社会就会停滞。所以每个人只有奉献大于索取,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

张锋:红安人的追求激励我们攀登科学人生价值观的最高境界----无私奉献。

怀着一般激荡在心间的崇敬之情,我和同学们来到了红安,来到这孕育将军的摇蓝。在短短两天的察访中,我始终陷入那份深深的感动中无法自拔。当年,红安人民为了拯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华民族,为了推翻的反动统治,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经历千难万险,付出了巨大牺牲,谱写了一曲气贯长河的壮歌。据统计,从黄麻起义到工农武装割据,从三年艰苦游击到八年英勇抗战,直到全国解放的22年间,红安有14万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十室九空”便是当时红安人民英勇救国的最好写照。

再看看今天的红安人民吧!祖辈的淳朴、勤劳、勇敢在他们身上仍然散发着光采,岁月的流逝并没有洗去红安人民的高尚品格,金钱的诱惑,索取的狂潮并没有侵蚀红安人民的意志和风节!啊!善良纯质的人民,可亲可敬的红安,怎能不使我情绪激动,心潮澎湃呢?

人活着,就有追求。有人追求享受,有人追求刺激,有人追求安逸,有人追求虚荣……那么,红安人民的追求又是什么呢?他们是怎样看待人性本私论的呢?

带着这颇具哲理的问题,我们瞻仰了七里坪革命博物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从烈士们那气贯长虹的壮举中批到了答案。革命烈士张南一同志在,斗争中不幸入狱,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催残,他们割下了张南一的舌头和耳朵,剜去了他的双眼,威逼他写下革命党人的名单。面对惨无人道、丧尽天良的敌人,张南一英勇不屈,视死如归,始终保持高度的革命气节,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们不正是以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追求的吗?

红安归来,当有的同学再次谈起“人性本私论”时,我引用红安县宣传部长胡睦所总结的红安人的价值观----在战争年代,红安人一要三不要(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和在建设时期,红安人一图两不图(不图名、不图利、只图奉献)的话,回击“自私论”者,同学们哑然了,深深为红安人的追求、红安人的精神所震撼、所折服!可不是么,正是这块红色的土地,塑造了两名共和国主席(董必武、李先念)和200多名将军。而历史上和现实中把个人私欲摆到人生追求前列的人是可悲的,从秦桧到袁世凯,以及共产党员内部的蛀虫王宝森之流,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作为跨世纪的一代的我们,应发扬红安精神,努力攀登科学人生价值观的最高境界----无私奉献,为实现党的跨世纪宏伟目标艰苦奋斗,建功立业。

人生价值观范文篇9

关键词:乞丐问题行为选择“人的问题”社会价值导向社会控制机制

一、乞丐问题的社会性界定

对乞丐问题的社会性界定直接体现了乞丐问题的在社会中的本质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乞讨这一行为与社会发展极不协调是其价值观的普遍反映。所以对乞丐问题的社会性必须做系统分析。

早在汉朝,就有人写了一本叫《乞丐赋》的书,这说明至少汉朝我国就有乞丐存在了。当代关于乞丐的研究也很多,而且这方面的书不少,据我所知有《乞丐调查报告》《中国乞丐史》,上海还出版了一本《遥远的回响——乞丐文化透视》,有一本叫《中国近代流民》的书中,也大量写到中国的乞丐现象。然而在社会转型期,乞丐现象的增多以及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使社会对这一群体越来越关注。到现在乞丐已变成了一个困扰社会的问题。乞丐由来已久,为什么在当代却成了社会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对社会问题的定义做清楚了解。事实上有关社会问题的定义有很多,在从社会变迁过程中,传统的控制机制受到冲击,社会失范现象出现,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社会问题的定义可以归纳为:指在社会迅速变迁过程中,与社会规范多元化密切相关的有碍于社会进步的某种社会事实,是一种公认的足以威胁文明价值的情境,需要采取集体行动加以改善。从社会问题的定义可以分析,先前的乞丐现象由于数量不多,行为较友善,不足以威胁文明,不足以危害人们的福利和安全,不影响社会进步,因而也没有成为社会问题。但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市场经济使人民普遍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贫富差距变大导致一批人致富的同时一批人陷入更贫困的深渊。在很多贫困地区的老弱病残幼生活确实没有着落,于是化成大批的乞丐离家流浪出没在繁华都市,成为影响城市安全与发展的隐患,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经济问题”和“人的问题”,往往是很多社会问题产生的两大根源,同时也是社会问题解决必须兼顾的两个方面。前者指一个国民所得的问题,即一个社会能够达到自我成长的目标。后者是指人的问题,即使传统人的价值观在新的环境下作“重新安排”,指人的“人格”转变作为社会变迁的基调。我们恰恰是同时面临着这两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是明显的外显示性问题,因而往往掩盖了第二个问题,也就因此造成了人们对第二个问题的忽略。经济问题特别是利益问题是解决人的问题的基础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是我们也万万不能忽略了一个深层的问题,即人的问题。乞丐出现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并且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更有乞丐自身的因素。乞丐是否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与条件,与其自身的素质和文化价值观念密切相关。

由于某些独特的力量和原因,非物质文化比物质文化变迁扩散得慢。因此很多情况下都是物质变迁在先,所引起的其他变迁在后。有时这种滞后引起的推敲时间很长,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乞丐问题就是这样,是人们过分关注经济问题而忽略了人的价值观的滞后形成的一大社会问题。

二、行为方式的选择——从“第一个乞丐”到第“二个乞丐”

第一个乞讨的人,或是说当一个人首先开始乞讨这种活动的时候,只是一种悲剧性的尝试,他不知道他在众人面前示弱会不会有施与者,刚开始的乞者在一定程度上是无意识的。乞讨行为只是在特定情境下激发的而不能用确切的原因来解释选择这种行为。其原先对这一种行为后果是没有预测也没法预测的。但如果是第二个人看到第一个乞丐的收益而效仿出现,或第一个乞丐一直继续这种行为——以乞讨过活,那此时的乞讨就不是单纯的应激,而已经成为一种行为方式的选择,就这样一些人濒临贫困或非贫困下也开始选择做乞丐。所以可以这么说,一个人沦为乞丐,是选择了乞讨这种行为方式来改变他的生活,这可归结为利益取向甚至是价值取向的问题。低下尊贵的头去换来财物,乞丐的这种成本低收益大的方式已成为人们(包括弱势群体和健康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好比一种职业。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也把自尊带入了市场?传统的价值观正在沦丧?

我们不难看到那些价值取向上重视道德操守和精神超越的人,他们漠视物质欲望和个人利益;在行为选择上,善于按照外在规范和内在的信念去进行价值取舍;在生活态度上,安贫乐道,表现出很强的忍耐力,即便在时代风云交会之时,也依然能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心态。还有,中国传统文化是孕育“道德人”的肥沃土地。在这块土地上确实挺立起许多重义轻利,大义凛然,为后人所敬仰的人格形象。

然而人格形象定位具时代性,站在今天这个时代来审视这些“道德人”时,其可贵之处不必再言,但他们的确是太单薄了。对物质利益的卑视和对内在超越以及自我操守的重视,使他尽管双目放光却瘦骨嶙峋。在今天鼓励做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人”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可能的,不值得提倡。放下尊严如若为了他人、集体、国家的利益,是值得骄傲的,而如果是为了一己之私利,选择好逸恶劳、以出卖自尊而获取财物的行为就是价值观沦丧的表现。

三、当代社会价值观的失范现象与乞丐问题

目前社会成员在一些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取向上的失范现象:

(1)过分自由主义的人生观,过分成就主义的人生观,还有更多是个人身上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人生观,这些都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出现剧烈摩擦,带来一些行为和规范上的混乱。

(2)社会成员的公私观。从调查看来,绝大多数人在观念上并没有走到极端的私欲上去。长期以来宣传教育和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坚持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仍起着明显的影响,然而大多数人只在表面奉行着“为公”的准则,在观念上基本是公私交织、兼而有之的,在行动上更是显示出复杂性。

(3)利他观:在商品经济和竞争条件下,人们身上的利己倾向得到了发展的土壤,利己行为的增多甚至使利己向恶性发展,利他行为反而常常被看成是不合时宜的。

(4)职业道德:在诸种职业活动的目的中,“挣钱”“实现个人理想”“为社会做贡献”是三种占主要的。但在实际现实中,其实这三种工作目的并不必然矛盾,只是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轻重的安排。过分强调任何一种都会引起管理混乱和行为失调。另外在对职业规范的强制性在削减,自由多元化的职业氛围更被推崇,这也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从调查结果看,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社会成员在很多价值观上发生变化,乞丐问题的出现正是多种价值观失范的写照。价值观多元化引起观念和行为上的的混乱使一些人们宁愿跟着感觉走也不去思考自己的行为,有时以至于将一些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都抛诸脑后。乞丐就是这么一群人,他们只看到乞讨这种方式的收益而将其作为自己的生活或职业,不知不觉中其实乞丐就是他们的一张脸了,这张脸不再只是一种行为方式的载体,事实上已昭然地代表了他们价值。乞丐问题的产生和影响及乞丐的价值观表明社会转型期人们价值观上存在的危机。人的价值观是文化传统的内化的一种结果,不同的文化传统会教化和内化出不同的人,价值观可以说是文化的遗留。由于人与社会结构相互关联,社会变迁使一些人格特质渐渐飘落而去,另一些特质应运而生,价值观中闪烁着社会的影子。

四、建立一种社会价值导向——解决乞丐价值观问题的理想导向

很多社会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经济的发展,社会总体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是不容置疑的。在乞丐问题的解决上同样如此,但“人的问题”的解决——即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不能滞后于经济发展,而应同步进步,这样才不至于造成更大的社会问题反过来影响社会的进步。因此不能忽略对人们行为方式进行一些道德的规范,建立一种社会价值导向以规范多元化的价值观。

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只注重经济,采用简单的经济原则,把人当成简单的“经济人”,认为经济报偿原则是万能的指挥棒,并且也是最基本和最合理的道德规范。在这种规范下,弱肉强食、贫富悬殊成为一种“正常情况”。其结果不但没有导致普遍提高社会效率与社会进步反而带来了许多人的贫困以及社会动荡和诸多的社会病态。

早期资本主义国家过份强调经济的后果我们有目共睹,缺乏考虑社会整体利益,违背伦理道德规范的发展方式是不健康的。我们需要一种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价值准则,并提升为社会的价值导向来指导社会成员,这种价值导向通过其自身对社会个体成员多元性价值取向进行规范、引导和限制,最终使多元性的价值取向同一元性的价值导向保持一致。当然这里的价值导向主要为道德伦理方面,因为社会的发展决定了人们在生活方式及观念上会有很多元化的选择,我们不可能要求在所有观念上都有一个统一的导向。在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人格尊严等一直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中流砥柱,不会轻易改变。因此建立起一种正确的在伦理道德方面具有规范性的社会价值导向是可能的。公务员之家

五、乞丐问题的解决

由于人们多元化价值的观念,在给予个人自由充分肯定的同时,对很多社会问题或现象都抱以宽容的态度,对乞丐亦如是。“乞丐有是个人的一种选择,是一种权力。”《卧底当代丐帮》的作者之一占才强说:“面对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是乞者,只是乞讨的方式各异而已”。之类种种社会上半数以上的人对乞讨行为表示的宽容,对乞丐表示同情,其中也包括很多研究社会问题的社会学家。在现代社会,容忍乞丐是一种文明,但更多表现的是容忍者的文明,他们的豁达接纳是一种进步的文明。但他们同情弱势群体的同时或许并没意识到乞丐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宽容这种行为的同时也纵容一种恶性价值惯性的滋长。

在解决乞丐问题上,限制乞丐更称得是一种文明。现代法律虽然不会完全禁止行乞,但出于公共利益、他人利益等,必定要限制行乞。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关注者与研究者,在研究分析社会问题上有所贡献是更重要的,对弱势群体的宽容和关怀是人类文明的体现,但不能助长一部分的非文明从大部分的文明中去获得被宽容的依赖。现在的社会救助制度的不完善决定了仍会有一部分人处于困境,如果他们都以弱势的名义伸手,以弱者的名义选择自我价值的迷失的行为,社会还有发展的动力吗?现实的弱势不足以成为弱者的理由,更不是可以选择丢失自我的原因。每个人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在社会生活中选择了乞讨的方式成为乞丐,就已经代表了自己对社会的态度是一种无限索取,且不知回报。

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社会控制机制措施,使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街头乞丐在日益发展的城市消失。所谓社会控制机制,是指通过社会的力量去调节人们的行为,将人们的行为纳入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向。(谷书堂,1990)

六、对乞丐价值观探索的结语:

乞丐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较多来自贫困地区,且文化知识水平低下。要让他们的价值观达到一定高度而完全不被一些陋习腐化是不可能的,但努力帮他们唤回自尊以重新选择生活方式的想法是可行的,而且在解决乞丐问题上更值得重视。这是我试图从价值观方向对乞丐问题的一些思索,但愿对乞丐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谷书堂主编,《我国当前社会问题透视及治理方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夏学銮,《转型期的中国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沙莲香,《中国人素质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朱力,《社会问题概论》,社会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5、张薇,《国民心态访谈》,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

6、邓伟志,《当代“城市病”》,中国青年出版社

7、杨桂华,《转型社会控制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美]E.A.马斯著,秦志勇、毛永政译,《社会控制》,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9、[荷]A.F.G.汉肯著,黎鸣译,《控制论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0、占才强等,《卧底当代丐帮》,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

11、陆建华:《中国社会问题报告》,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12、李扬报道,《乞丐考验政府管理智慧》新华网>>独家瞭望北京频道

人生价值观范文篇10

关键词:市场经济条件;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同学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在高中阶段,我们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健全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如果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偏差,最终可能对我们今后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我们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每个同学都应该为之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要影响

1.1给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带来的正面影响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我们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建立健全带来全新的契机。在社会转型的时期内,各种多元化的思想和思维相互碰撞,产生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火花。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越来越多具有正能量的思想喷涌而出,为我们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注入了全新的活力。[1]这些具有正能量的人生价值观与时代的发展相协调,更加“接地气”。很显然,面对这样的人生价值观,我们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其次,市场经济体制下,人生价值观的教育要求变得更高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对于人才的培养有着更加高层次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的开放性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有明确且正确的政治方向,面对纷繁复杂的花花世界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很显然这是对新形势之下的我们的人生价值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给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各种负面思想不断滋生,给我们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建立健全带来了诸多不良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开放的大平台之下,各种舶来思想层出不穷,这些思想良莠不齐,而缺乏辨别能力的同学们自然首当其冲成为了这些不良思想的的“牺牲品”。[2]很多同学将所有的外国思想视为至理名言,对其盲目崇拜。拜金思想、攀比思想在同学之间不断蔓延并呈现燎原之势。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之下,我们同学间也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在原先计划经济时代之下,我们的思想十分单纯,信仰明确。但是在现如今鱼龙混杂的社会中,我们学生却常常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该信仰什么,也不知道究竟该怎样正确进行信仰。理想和信念的崩塌是这一代的我们普遍遇到的问题之一。

2市场经济条件下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确定的主要策略

2.1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人生价值观的确定

我们学生在建立健全人生价值观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联系国际国内的最新形势变化,并以我们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为基础,正确引导我们学生面对人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既要考虑到同学间的共性,又要针对每个不同的同学因材施教,切勿在人生价值观的教育上“一刀切”,各种事例的选择也必须具有说服力,让人信服的人生价值观教育才是正确恰当的教育形式。

2.2在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下进行人生价值观的培养

对于正处于高中阶段的我们来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的我们情感体验变得日渐丰富,各种观念逐渐成熟,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好时期。在教学中,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十分重要,准确把握我们学生的思想,积极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为我们以后的成长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注重我们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十分重要,此时的我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意识和主见,在这个阶段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切勿太过于主观,而是应该以尊重我们学生为基本前提,在此大前提之下,我们学生能感受到足够多的重视,并在此种重视感中提升我们自身的情感体验,进而让我们的人生价值观变得更加丰沛。

2.3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下进行人生价值观的培育

在建立健全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这二者都十分重要,缺一不可。有的同学认为人生价值观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距离十分遥远。[3]很显然,这就是错误将人生价值观的树立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相互隔离。让人生价值观的建立不健全。因此,在建立健全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相互的统一,并从中找到相互的结合点,让人生价值观的建立更加顺利有效。

3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培养十分重要。为了让我们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更趋完善,社会、学校、家庭应该多管齐下,让我们能在健康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伍慕子 单位:长沙市长郡中学

参考文献:

[1]薛峰,刘真.探究市场经济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师,2014(1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