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学案例十篇

时间:2023-04-12 06:49:22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篇1

一、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即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要求借助社会性、教育性的案例进行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案例教学具有四个意义:一是坚持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二是突出思想品德教学的实践特色,三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推动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的深化改革。

二、选择案例

案例教学需要经过周密的策划和精心的准备,符合特定的教学要求,因此,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案例的真实性、可分析性和启发性。

1.真实性

只有真实的教学案例,才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产生深刻的体会,并表达独到的见解。例如,在教学“思想道德建设”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先选择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生熟悉的真实案例,再引入“思想道德建设”这一内容。这样,学生就自然地进入课堂学习中。

2.分析性

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分析环节,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和研究各种各样的案例,从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结论或原理,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因此,教学案例须可供分析,要经得起推敲,并与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理论相契合。例如,“之争”这一案例,学生可用“国家的安全”和“我国外交的基本原则”等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3.启发性

案例教学应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争论与探索,因此,教师选择的案例要具有启发性,以使学生思考、争论与探索。例如,教师可通过“小悦悦事件”这一案例,引导学生拷问自身,反思社会。

三、教学步骤

案例教学应具有明确的教学步骤,以使思想品德教学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最终令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1.提出案例

首先,在提出案例时,不同类型的案例,侧重点不同。例如,课前引导型案例,既要简洁、明了,又要快速引入新课内容。又如,课中嵌入型案例,可略有难度,以使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相关理论知识,从而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出案例时,教师应掌控时间,删繁就简,以求恰到好处。

2.案例讲解

案例讲解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案例教学的思想内涵。那么,教师应如何剖析和讲解案例呢?这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例如,假鱼翅、知名品牌巧克力吃出活蛆以及七种瓜子检出铝含量等案例。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概括案例涉及的相关理论(食品安全)。其次,教师要求学生联系课本中提到的消费者合法权益。最后,将课本内容与案例内容进行对比和分析。具体分析包括三点。其一,食品安全与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若无法保障食品安全,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便无从谈起。其二,消费者在购买时,并不知道这些食品存在安全问题,直到媒体曝光或食用后才发现,也就是说,消费者的知情权被侵犯。其三,由于消费者没有获得质量保证的权利,所以消费者购买食品的行为不属于等价交换,也就是说,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被侵犯。最后,教师应要求学生结合题目审视答案是否具有合理性。

3.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往往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双方思想的碰撞能使案例教学不断深入。讨论案例时,最重要的原则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独立、自主、深入地探讨案例,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具体步骤有两个。其一,制定讨论目标。制定讨论目标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在讨论中把握方向,明确讨论的中心。其二,营造讨论氛围。具体做法有四个: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二是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三是引导学生适时汲取别人思想的精华;四是设置学习小组,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为学生营造自由、热烈的讨论氛围,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总结、点评

在激烈的讨论之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其根本原则是:以积极的激励为主。具体有两点:一是教师既要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给予表扬,又应指出他们见解的不足之处;二是教师应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正确评论,以引领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思考问题。

四、存在的问题

虽然案例教学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引人思考。

1.角色不明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角色不明。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是案例教学的重点内容,在讨论和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清楚自己的主导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自己准确定位。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及时帮助学生解答疑惑,适时引导。

2.喧宾夺主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依赖案例,使教学重点不够突出,甚至喧宾夺主。因此,教师必须明确案例的设计、分析应以课堂内容和教学目标为本。如果可能,最好让一个案例贯穿教学的始终。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的体会,更能促进学生将各种相关知识融会贯通。

3.“案”“理”分离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案”“理”分离。案例教学注重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得出结论。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急于得出结论,而忽视得出结论的过程,以致不能洞悉事物的本质,使案例教学贬值。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篇2

这些不合理体现在某些老师不能充分地分析一个案例所体现的理论知识,或者是在思想品德课当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频率比较低,有些老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当中也没有针对性,在一些比较简单的理论知识方面过多地应用案例教学法就显得没有必要,而在一些比较难理解的理论知识方面,却没有运用案例教学法,这就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想品德方面的理论知识了,思想品德教师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必须予以改正,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此外,有些教师所应用的案例和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相关性并不强,如果强行将这些理论知识和案例相联系,就会显得太过牵强,学生就不能更好的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只会增加学生的疑惑,不利于学生正确自主地思考问题。

二、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改变不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现状。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方法固然可以保证教学量,但是却不能保证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不思考则不能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如果仅仅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就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这就不利于学生提高思想品德的学习能力,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做题的过程当中思考不出问题的答案,因为平常已经对老师产生了依赖心理,一旦没有老师的指导,便难以在短时间内思考出正确答案。这是思想品德课当中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思想品德老师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更多地让学生来分析案例,增加学生思考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能力。

2.有很多思想品德老师没有教会学生案例分析的正确方法。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是要讲究方法的,案例教学法也有很多方法可以去探究,老师不仅要自己掌握案例教学法,而且还要将这种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提高思想品德的自主学习能力。而问题在于,有很多老师对学生在案例教学法方面出现的问题并没有给予正确的指导,在分析案例的过程当中也只注重表面的理论知识,没有深入的研究。在案例教学的方法方面,没有将自己掌握的案例分析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存在盲目性,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就不是很理想。

三、实行案例教学法的措施

1.适当应用案例。任课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的授课过程中,要应用一定的案例,而这些案例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应当与书本上的知识相挂钩、相联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为选取这些案例的目的就是为了达成相关的教学目标。教师在上课时要采用适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这些代表性的案例,并让他们对此充满好奇心,这样所学到的知识才能被学生融会贯通地使用,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2.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当学生对老师提出的案例产生兴趣之后,必定会对此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思考,当学生遇到自己无法理解的问题时,就会在书本上寻找相关的理论知识来解释。在此时,教师便可以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条理的罗列出来,以便于帮助学生理解,如果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理解,教师就需要进行深层次的讲解,这便是理论知识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时机,通过这种形式的讲解,学生不会对理论知识产生任何抵触情绪。当学生理解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最后将问题反馈给老师进行解决。

3.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已学过的知识或者预习得到的知识来分析和讨论案例,因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当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无法理解的问题时教师一定要耐心的给学生解答,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得讨论活动能够继续进行。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篇3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案例教学;讨论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而案例教学法正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那么如何开展案例教学呢?

一、挖掘教材中的经典案例

作为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经典案例,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教师伴我成长》这一课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小强是班级的副班长,但其身旁的几个学生总是在课堂上捣蛋说话,在一堂数学课上,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再一次提出警告,同时要求小强坐到班级最后一排的空位上去,一向听话的小强这一次却坐在座位上没有动,而且还很生气,看到这一幕,同学们都意识到情况的反常,情况可能会不受控制。以案例为背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分别站在教师的位置上和小强的位置上思考为什么会发挥这种情况,如果是自己接下来会怎样处理,怎样做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教学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联系生活实际实施案例教学

例如,在学习《我与父母做朋友》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的点点滴滴,感受父母无私的

爱与关怀,这样学习效果会大大提高。再如,在课前为学生播放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引导学生回忆幸福生活,体会生活中的欢乐和趣味,就在学生沉浸在快乐时光的回忆中时,话锋一转,利用生活案例向学生揭示生活中侵害未成年人的行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案例,丰富学生的法律常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因此,教师要善于搜集生活案例,可以通过上网、报刊、电视等途径搜集鲜活事例。另外也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启发学生心灵,强化思想感悟。

三、自主编写案例开展针对性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自主编写案例,注意案例的逻辑性和合理性,这样通过自主编写案例,不仅可以避免因复杂带来的困扰,而且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之,案例教学是经教学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利用案例教学,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蒙春燕.关于案例教学法在政治教学中运用的研究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篇4

一、增强趣味性的作用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驱力,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思想品德课以其理论性、抽象性、思想性较强而让学生较难理解,以致有的学生还可能会产生厌学心理。假如仍按传统的讲授方式进行教学授课,势必会因趣味性不强而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及时穿插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必然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增强新鲜感。这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烘托课堂气氛,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比如,笔者在讲授“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这一内容时,用多媒体展示宋朝苏轼的《河豚鱼说》的故事。该故事说的是南方的河里有一条河豚,游到一座桥下,撞到了桥柱上,它不是责怪自己不小心,也不打算绕过桥柱游过去,而是生起气来,胀起肚子,浮在水面上,很长时间一动也不动,恼怒桥柱撞了它。后来,被从水面飞过的老鹰发现了,成了老鹰的美餐。这一案例的运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凭借他们浓厚的兴趣,笔者趁热打铁,让学生分析以下几个问题:(1)这一故事中河豚撞着桥柱是谁的错?(2)这个河豚能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吗?其结果如何?(3)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明白了一个人应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反省自己,否则会给自己带来不良后果。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因此,只要教师能恰如其分地使用案例进行引趣,思想品德课就会越上越活,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主动发展和完善自己,这样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就落到了实处。

二、警示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教学除了要对学生进行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来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觉悟,达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高度统一。在教学中可运用现实生活典型案例来说明深奥的道理,给学生以警示,给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敲响警钟,使他们悬崖勒马,警醒后而自觉改掉不良行为。如笔者在讲授“学会把握好奇,学会自我控制”这一内容时,选用《今日说法》曾经播放过的节目——《十二小时危急营救》,一起近年发生在贺州当地的未成年辍学学生实施的绑架勒索案。让学生观看视频,然后思考、合作探究以下几个问题:(1)这些未成年人为什么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有关系吗?(2)他们为什么会形成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与周边的不良诱惑有关系吗?学生通过探讨、分析以上问题明白: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与不良行为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很多是因为未成年人不会把握好奇,不会拒绝不良诱惑。然后引导学生探讨:我们身边存在哪些不良诱惑?中学生应该如何把握好奇,拒绝不良诱惑,学会自我控制?从中懂得:中学生应该学会把握好奇,拒绝不良诱惑,学会自我控制,才能使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快乐地成长。通过案例给学生以深刻的警示,使学生心灵受到很大震撼,体会到“学会把握好奇,学会自我控制”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门必修课。

三、突出重点的作用

教学重点是指在思想品德课中起关键作用和主要作用的知识。能否突出重点,是一节思想品德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否理解重点,对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发展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那么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实现突出重点这一教学目的呢?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比如,笔者在讲授“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这一重点内容时,选用了“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死刑”这一典型案例,通过这个案例不仅充分说明“在我国,任何人不论职位多高,功劳多大,都不允许超出宪法之外,凌驾于宪法之上,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可见,宪法是一切公民个人的最高行为准则”这一道理,而且该案例还教育广大学生应学法、知法、守法、护法,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同时该案例也起到了舆论宣传、监督的作用,表明了党和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起到了“一石多鸟”的作用。

四、突破难点的作用

能否突破教学难点,也是一节思想品德课教学成败的重要环节。思想品德课中的教学难点往往都是些理论性、抽象性、知识性较强的观点、原理或概念,学生对这些知识点难以理解,易产生困惑。假如用传统的讲授式的方式进行教学,很难把它讲透彻,给学生的学习造成障碍,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能恰当、及时地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则能起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突破难点的作用。如,笔者在进行“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一难点教学时,采用多媒体展示了“马加爵杀人案”这一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1)该案犯为什么能在作案逃跑后这么短的时间内被捕归案?(2)市民陈贤壮在此案中尽了什么义务?他是采用什么方式尽这项义务的?(3)这一案例启示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学生通过参与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明白了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参与归纳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还应掌握恰当的方式、方法,以达到战胜敌人、保全自己的目的。这样在师生互动的活跃气氛中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作用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篇5

一 确立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案例。

一旦确定了教学目标,案例选择就成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这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选择案例一定要把握好四个要领:

1.要紧扣教学目标选案例。教师事先要把教学总体目标分解成若干具体目标,然后紧扣具体的教学目标策划案例,选择时不能包罗万象、求大求全,要做到主题鲜明,针对性强,一个案例解释一个教学目标。

2.要瞄准时事热点选案例。要注重案例的现实性、时代性,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3.要别出心裁选案例。选择案例要视角独到,内容新颖,力戒平庸,这样才能有震撼力,才能真正抓住学生的心,打动学生。

4.要以人为本选案例。案例是给学生看的,就要符合当代中学生的自身特点,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他们喜闻乐见、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

二 充分备课,准确设置问题。

充分备课,准确设疑,是教师组织学生做好探究讨论的前提。

设置问题时要牢记中心只有一个。一个案例能够反映出来的问题很多,但有主次之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选择的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准确设计出主要问题,并充分准备一些相关问题备用,为主要问题服务,避免因准备仓促或即兴设置问题,造成与学生讨论脱节。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法律保护我们的无形财产》时,我选择了同学们熟悉的本市的一个侵权案例:2008年底,山东即墨黄酒厂将即墨市同样生产老酒的7家酒厂告上了法院,以对方侵犯了"即墨老酒"这一知名商品特有的权利为由,分别向每家索赔10万元。09年4月市中院作出判决,即墨玉福春黄酒厂和即墨第二黄酒厂生产的老酒因包装、装潢和"即墨老酒"相似而构成侵权,被告应停止生产侵权产品,并分别赔偿即墨黄酒厂6万元。其余5家酒厂的情况还需进一步调查审理。

这个案例涉及的问题很多,根据教学目标和案例特点,我给学生设计的主问题是:我们应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无形财产?显然这个问题与案例提供的信息有一定的间接性,还需要相关的问题补充引导。于是我准备了以下几个相关问题:即墨黄酒厂的什么权利受到了侵犯?它受侵犯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你怎样客观评价即墨黄酒厂维权的做法?导致目前众多企业侵权的现状即墨黄酒厂有无责任?假如你是法官你将依据什么法律依据进行判决?目前维权后的即墨黄酒厂的经济社会效益情况如何?等等。这些相关的问题的提出,有效地服务了主要问题的探究,使案例的前因后果得到了全面立体的展现,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思维,加深了学生的思考深度,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创设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学习活动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叶圣陶说,教师要"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师依循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恰当运用案例层层设疑,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情、学生情、教师情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冲动,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

在复习《合法的私有财产权》一课时,学生搜集了大量材料,有青岛的哥莫立斌捡到巨额珠宝归还失主的案例,有惊动全国的许斌恶意取款案例,有青岛某银行保安捡到顾客信用卡并及时归还失主一例。在分析这些新闻案例的过程中,我故意提出"捡来的财物不合法"这一观点。很多学生对此表示不理解,因此引起了全班学生的争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并提出了一些与本课知识相关且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比如"把钱借给别人属于行使对合法私有财产的什么权?"、"父亲买了一辆二手车,结果后来被警察告知是犯罪分子偷来的,要予以没收,这不是很冤吗?"可见鲜活的新闻案例不仅能展现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引发激烈的课堂辩论,广泛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发挥了思品课的德育功能。

思品课倡导的新闻播报和案例分析就给学生搜集和展示资料、探究解决问题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我们可利用多种有利条件,如发动学生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搜集富有意义的社会热点,实行"新闻分析";组织学生积极搜集资料的同时,把手头的问题与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设计相应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甚至展开讨论。记得2009年国庆假期,我们布置的作业是"通过电视、报刊和网络等搜集有关国庆60周年的资料,设计几个问题并附上您的参考答案。"有个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我们的国庆典礼成功举行背后支撑是什么?答案是中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②庆典仪式向世人展示了哪些光辉思想?答案是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③建国六十周年来中国取得一系列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看似简单的几个小题,无需长篇大论、筛选材料,却直接指向重要的知识点,显而易见,运用新闻分析教学能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启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分析理解能力。把新闻案例与所学的知识观点有机结合起来,会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 课后加强训练,培育学生媒介素养。

思品课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信息化社会和媒介化社会中,被浩如烟海的媒体信息所包围。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只有拥有对媒体信息清晰而理性的认识、判断、分析和使用的能力,才可能最大程度地了解我们身处的世界,才能成为现代社会健康合格的公民。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精选案例;呈现时间;小组讨论

一、精心选择政治案例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科学地选择合适的案例。而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老师应该通过对教材的全面、深入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案例教学法。在选择案例时,老师应该坚持导向性、实际性、针对性以及有效性的原则。在选取案例时,老师可以直接利用教材中的有效案例,也可以使用平时生活中积累的案例,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自己编写案例。

二、案例呈现的恰当时机

在初中思想品德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老师必须有意识地将案例与实际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准确把握案例呈现的时机,而这个时机既可以是某一知识的讲解过程中,也可以是课程讲解完之后,这就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调控,找准合适的时间点,这样才能利用案例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从而充分发挥案例的实际作用。呈现案例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讲解故事、下发纸质资料、多媒体展示丰富的游戏过程,如:辩论、小品等。

三、小组学习讨论模式

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小组讨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保证案例教学法的顺利实施,老师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民主、自由的讨论环境,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以及发散性思维能力。在组织小组讨论之前,老师应该先引导学生对呈现的案例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找出案例的重难点,最后就是组织学生对案例的重难点部分进行讨论和探究。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主要可以从精心选择政治案例、把握案例呈现的时机以及小组讨论这三种形式来展开。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案例实施教学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通过自主分析、思考、探究问题,提升综合能力。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篇7

(临沧市耿马县勐撒镇中学 云南 耿马 677500)

【摘要】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即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现实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 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法;运用

案例教学法把真实而典型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分析、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体现了新课改的的要求,在品德课教学中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1、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在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主的课堂中,尽管学生有时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这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理性思维的认识和收获,是一种孤立的易遗忘的抽象认识。而案例教学法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

2、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造了条件。例如在讲到环境保护知识时,我首先口述新闻联播中播放的人秋以来,北京受到沙尘暴袭击的案例,然后提出四个问题:第一,这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目前存在什么问题?第二,北京遭受沙尘暴袭击的原因是什么?第三,你认为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第四,而对这个问题,作为青少年学生应做些什么?让学生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分析、讨论和评价,结果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正确的看法和大胆构想,达到了培养能力的目的。

3、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社会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亲自体验感受,从而缩短理论和实践间的距离。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品德课教学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生动、真实的案例,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兴趣。

二、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案例运用得越多越好,这样会把品德课上成”故事会”课,学生会迷失方向,只顾听案例而忽视了案例所反映的道理。教学中所引的案例应有的放矢,能与所授知识点紧密结合,而不能只停留在事例的简单堆砌上,我认为选用案例还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正面性。选用案例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有些揭露社会阴暗面、丑恶面的案例并不是不能用,而应慎应、少用。

2、注重时效性。引用的案例不应是陈年旧事,而应紧跟形势,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有新鲜感。如讲我国的科技发展时,可举神舟七号飞向太空的事,而不能老是列举袁隆平研发杂交水稻的事,只有运用这种新鲜的时政新闻,切中学生的关注点,才能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完成学习任务。

注重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举案例应形象、生动,生活化、通俗化,适合学生的口味,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3、注意精确性。引用的案例应尽量真实具体,不宜胡编乱造,不能自圆其说。

4、注重本地性。引用的案例最好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与已有关,而不是遥不可及、关系不大。

三、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步骤与方法

1、精选案例。案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收集的与课本理论知识有着密切联系的典型人物、事件或热点的时政问题,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

2、展示案例。教师把精选的案例以恰当的方式适时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案例的热情,让学生带着案例问题(或情境)去探讨课本理论知识,为学生学习课本理论知识打开思路的大门。

3、学习理论。学生带着初探案例不能解决的问题对书本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寻找解决案例问题的理论依据。教师可把书本的理论知识问题化提纲化罗列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解决简单的知识点,记录好个人学习的疑难点,然后让学生同桌或前后桌之间进行互学探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合作,把疑难理论知识反馈给教师。教师深入学生随时掌握学生自学互学的信息,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并面向全班学生精讲讨论存在的疑难点及重点的理论知识,为学生解决案例问题(或情境)扫清理论知识的障碍。

4、讨论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学生运用教材中刚学的或是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概念或是其他课外的知识对案例展开讨论。组织案例讨论可分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小组讨论一般4-6人一组,小组讨论时学生相互发表各自的见解,设有小组发言人,记录发言要点、解题思路及小组讨论中存在的疑难点,作好小组发言的准备并积极发言。其他小组提出补充意见或是反对意见,也可从其他方面另行分析。然后学生或教师对案例讨论作总结,针对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焦点问题在全班讨论或辩论,教师加以引导启发。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迪,从中得到启发教育或产生新的知识,达到以“例”明“理”,以“理”释“例”,以“例”明“穗”,以“理”导“行”的目的,在实行智育的同时实施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篇8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模式;五环节;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了解党领导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能力目标:关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归纳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增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解。

预习内容

为什么我国还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明确目标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自查、互查学案预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二)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呈现“小平,你好”的照片。

教师:在共和国40周年庆典的游行中,北大学生队伍中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横幅,表达了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热爱和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拥护。改革开放究竟给中国带来哪些变化呢?

学生研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的生活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分别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发生的变化)。

(三)展示交流 点拨提升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表现

1.探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师:改革开放的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较低。

展示一组反映我国生产力落后的图片(略)

问题:这些图片说明什么?( 自1956 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说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资料一:农业:我国拥有的农业劳动力大约是美国的100倍,但每年生产的粮食总量却与美国差不多。在我国一些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花钱”) 工业:大部分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一些乡镇企业还进行着手工作坊式的生产。

问题:上述资料说明了什么?(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

资料二:从人均GDP来看,1978年我国东西部地区分别为457.4元、254元,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的55.5%。2003年,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的32%。总的来讲,1978年至2003年间,东西部地区人均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

问题:上述资料说明了什么? (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

2.探究我国科学技术和国民文化素质发展水平。

资料三:我国国民科学文化素质

据统计,我国每100万人口中的科学家、工程师的人数,是美国的1/15、日本的1/60。据统计,在136个国家中,每1万人中大学生的人数,我国排130多位!

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

教师:总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

(四)师生互动 拓展延伸

教师: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学生讨论:根据我国的国情你认为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教师: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社会财富还不够丰富,落后的社会生产不能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这个矛盾贯穿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我国经济建设搞上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五)达标测评 巩固提高

1.为什么我国还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由 决定的.

教学札记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高效和谐“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程要求。以生为本,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学设计环环相扣,使知识结构浑然一体。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逻辑性很强。情景导入的环节我采用学生感兴趣的1984年邓小平阅兵视频,一下就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课堂,效果较好。

2.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能够有效的服务于课堂。我在课前设计了“学生访问家长”这一活动方式,并将访谈录音链接在课件中,辅助效果很不错。提现了教学的实践性这一特点,也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

3.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具有个性化和实用性。 “拓展延伸”环节是一个补充课外知识的设计,如党和政府为实现全面小康,促进东西部平衡与社会的公平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例举“西部大开发、中部大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有助于提升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富有吸引力,切中主题目标,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

4.从课堂效果来看教学设计比较成功。设计的问题能够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在相互探讨中掌握知识点,充分体现师生主体与主导作用。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互动活动有序,课堂氛围和谐融洽。

5.教学效果很明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反馈效果较好。

6.有效的贯彻了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比如认识我国的国情你准备怎么做?

7.重视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学生自编口诀,如沿海最早开放的14个城市口诀,学生家庭生活变化口诀,不同年代房屋变化口诀歌。“五十年代住草房、六十年代住土房、七十年代住瓦房、八十年代住砖房、九十年代住楼房、新世纪住洋房”。贴近学生生活,重视学生的体验。

8.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如举例“二牛抬杠农耕方式始于战国,现在仍在使用,这说明生产力水平低。 “东边日出西边雨”;“东部开奔驰,中部骑摩托,西部踏着自行车”,说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这种类似的举例贴近现实的国情、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易于理解所学知识,体现了“以生为本”教学理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的人文化。

9.点拨精炼到位。国家的战略,体现了政府和国家的“有情”,我引用刘禹锡的诗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进行点拨,渗透了情感教育,体现了教学的人文性。

不足之处:

1.课件制作还停留在一般水平上。

2.多功能机的利用还不是很充分。可以将一个班上课的内容包括板书保存,在其它班上课直接运用就可以了。

3.课堂开放度还不够。本节课安排的内容比较多,一旦放开讨论,就肯定完不成预定任务,所以,学生的探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4.对于课堂生成的资源,调控运用的技巧性不高。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不断反思,使思想品德教学更符合新课标要求,使教学更具活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的说明

[2]《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

作者简介:

代秀林:中学一级教师,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篇9

关键词:案例教学;思想品德;创新精神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一直以来都是以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案例教学法因其开放性、探究性特点,成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案例与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运用,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键。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再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很多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总的来说,案例应该具备这样一些特征:

1.案例是陈述性的

案例就是情景再现,它应该是故事性的,是一个情节的具体描述,较少包含分析与解释性文字。在实际教学中,虽然一道练习,一段材料,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它们并不能称为真正的案例。

2.案例的内容因不同的教学目标而大相径庭

案例的内容,没有一个明确的范围,但都可以反映最基本道理,为多角度分析提供可能。

3.从来源上看,案例是经验性的,是在广泛吸收原始素材的基础上选编的。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思考、表达的一种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与单纯的讲课相对立的。案例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案例教学的作用

1.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变,学生通过案例教学获得的知识已融化为自己内在的素质,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案例教学的讨论阶段,教师就告诉学生“答案不止一个”,在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的同时,鼓励学生给出更多的方法。通过学生思想的,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由于是自己经过反复思考而得出的结论,因而不仅记得牢,而且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最终学有所用。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表达能力,增强其沟通与合作技巧

案例教学的过程,是各种思维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互相沟通,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能力,最后得出自己的最佳结论,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增强了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勇气。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

1.案例的选择与设计

这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的基础。教师在选择与设计案例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案例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如能力目标,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要能针对某一情境作出自己的判断,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去。例如,在九年级承担责任,服务社会的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对责任的理解,对奉献的理解,以小品的方式模拟一个邻里纠纷的故事场景,让学生自己拟定一个方案,并集体分析每个方案的可行性。

(2)案例的选择中,所选案例必须真实

来自国内外的重大时事、社会各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尽可能的来源于实际并体现政治学科的特点。如还是在九年级承担责任,服务社会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感动中国》人物丛飞。由于其真实性和丛飞的榜样作用,所以在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被丛飞的事迹所感动,并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奉献精神,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3)案例必须精选

要本着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来筛选案例,要保证从实际中来并最终到实际中去。

2.案例的运用

一切知识的学习最终目的都在于运用到实际中去,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帮助自己成长。

(1)案例引入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如通过情景的模拟,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之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并最终从案例中获取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规律。鼓励学生寻找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

(2)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初中思想品德的知识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而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沿着案例发展的方向,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然后通过讨论,得出最终结论。在讨论过程中,为了避免学生偏离主题,教师可以给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另外,整个讨论过程必须是在宽松、愉悦的状态下进行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大胆地进行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3)得出结论

这一阶段从案例讨论中得出一定的结论,并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在这个阶段,让学生先做总结性发言,然后由教师来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分析整个案例教学的长处与不足,然后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促使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思考。

总之,思想品德课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被动接受到积极参与,这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我们应在品德课教学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篇10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案例教学法 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中是常用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在法律知识内容的教学上显得尤为重要。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帮助学生初步掌握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知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可以选用,这就给“案例教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作为被剖析的对象,以文本、图像、视频或其他方式被展现。教师利用案例形象地说明理论知识,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等活动中,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一、案例选择的原则

1.必要性原则

必要性原则又称目的性原则,是指举例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必须是为实现预期目的所必需的。案例的选取上要精练贴切,要注意挑选能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的案例。这样就容易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不恰当地堆砌大量的事例,既会使事例淹没主要的教学内容,学生把握不了主要的内容,也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完成不了课堂教学的任务。

2.现实性原则

案例要选自现实生活。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能把社会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学校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设身处地地作出反应,为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但却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的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缩短理论和实际间的距离。因此选择案例要注意选择学生身边发生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案例,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产生积极的教育和指导作用。

3.典型性原则

政治课教学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生动逼真、能典型地反映出问题的要害和事物规律的案例,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力求用一个例子来说明问题的多个方面,揭示事物的多种现象。这样,教师所讲的内容更集中,更突出,给学生以更深的印象。

4.精确性原则

引用的案例应尽量真实具体,不能胡编乱造。在讲法律常识时,引用的案例应尽量讲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以及此案引自何处,做到真实可信,现实感强。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让他们真正接受,反之则会使学生对教师所教所讲的知识产生怀疑,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的精选使教学有了良好的开端,而对案例的探究过程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案例教学最常用的是讨论法,可分三步进行操作:

1.呈现与阅读分析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情况。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方式向学生呈现案例,以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分析案例的兴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角色扮演法

让学生替代教师,先对案例情境娓娓道来,然后再由学生主持人提出问题。让学生扮演角色,形式新颖而生动,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加深对案情的理解。角色的扮演还可以通过情景小品表演、现身说法等方式实现。

(2)图片视频展示法

采用漫画图片的形式来呈现案例,然后由学生“看图说法”,描述、分析图片所呈现的具体案情,思考案例所提出的供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目标知识。学生通过发挥想象描述图片所展示的案件场景进行归纳,这种方式同样别致有效、引人入胜。除了漫画外,还可以选择照片、动画、影片剪辑、新闻视频等。

2.集体讨论与适时引导

在掌握学生分析案例活动的全面进展的基础上,先请较好完成案例分析的学生走上讲台,作为全班交流的引玉之“砖”。接着请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双方或多方的探讨。此时,教师也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1)提出讨论的基本要求

例如,学生要勇于发言,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冷静听取和思考别人的意见等。

(2)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不同观点,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辩证分析社会现实问题。

(3)组织和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讨论

教师应有民主意识,以平等的身份组织和参与讨论,特别要启发引导不爱发言或极少发言的学生,开拓其思维,消除其自卑感,使其产生积极参与意识,确保案例分析和交流有效进行。

(4)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除了熟知案例陈述的背景、事实、观点外,还要熟悉案例反映或蕴涵的原理、规则,以便引导学生概括出来。此外,还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讨论如何开展?时间如何安排?自己扮演什么角色?并对课堂讨论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作出预测。

3.教师总结归纳反思

教师可以当堂作全面总结,还可以通过布置学生写调查报告、写辩护辞、写课后感悟等方式,要求学生对自己在案例阅读、分析、讨论中取得了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待释疑等作总结,并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