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成自然十篇

时间:2023-04-10 16:07:43

习惯成自然

习惯成自然篇1

习惯成自然

寿县实验小学三(4)班 齐冠楠

每个人都有很多习惯,有好的,也有坏的。好习惯是从小培养的,坏的习惯也要从小改正。

习惯成自然篇2

关键词:习惯;钻研;探索;双边活动;求知欲;持之以恒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47-01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培根也曾说过:“习惯真正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青少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中小学生守则,正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一条准绳。

在新版中小学生守则中,“好学多问肯钻研。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表见解,乐于科学探索,养成阅读习惯。”正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详尽地提出了要求。虽然只有31个字,可是,真正做到这些习惯的养成,却并非易事。

学习,最忌讳一知半解、浅尝辄止。要想学习好,必须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积久养成的行为方式,虽然需要时间的酝酿,但一旦养成一种习惯,它就会表现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科学研究证明,青少年时期是习惯的重要形成时期,如果我们在中小学时期,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他将受益终生。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善于钻研,乐于探索的习惯呢?

首先,要激发学生善于钻研,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改变以往灌输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是教育者,是“先受教育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揭示了教学工作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即学生所闻的“道”,所授的“业”和所解的“惑”,是通过教师来解决的。教师受过专门训练,精通所教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他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启发者和指导者。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都有赖于教师的引导。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教学的客体或对象,他们也是教学的直接参与者,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固然重要,但对学生来说毕竟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施加的思想影响,都要经过学生个人的观察、思考、领悟、练习和自觉运用,自我修养,才能转化成为他们自身的本领与品德。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影响着学生的求知欲、自信心,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水平。学生的学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没有学生的主观努力,教师教得无论怎样好,学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最终也达不到教学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是相互促进的。从教学目的、方向、内容、方法等方面看,教师永远起主导作用;但从学生的认识活动看,他们是否具有自觉的学习愿望和积极的学习行动,则是一个决定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和学相辅相成,彼此促进。只有真正做到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掌握方法,授学生以“渔”,他们才会乐于学习,乐于钻研探索,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其次,要激发学生善于钻研,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孩子一般从孩童时期,就充满了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求知欲。可是,这种欲望是如何在生活中一点一滴被抹杀的呢?这就要问问我们现存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启蒙的老师,他们是孩子们的第一个老师。好的家庭教育会给孩子最初的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我们教师更要多培养孩子问一问:“为什么?”在课堂上,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学问。不要在孩子因为求知而打断你的课堂的时候气恼,也不要厌烦于追着你问为什么的孩子,最大程度激发他们求知的天性吧。也许他们的一生就因为你的“纵容”而璀璨。

还有,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而在于持之以恒。凡事贵在坚持。我们成人对此也许深有感触。很多时候,只要再坚持一下,也许就成功了。但是我们往往是在即将成功的时候放弃的。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孩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在生活中时时刻刻督促他们习惯的养成。我们身为教师,既要做一个“粗心的人”,适当时候要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我们更应该做一个细心的人,要时刻关注学生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不仅注意他们学习上的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他们思想的波动。初中是孩子发展成长的重要时期。孩子处于青春期,思想由孩童的无知到初步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的行为也会因为思想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必须心思细腻,在学习和生活中时刻关注他们,用心聆听他们的心声,用爱来感化他们,我们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里,让他们敞开心扉,接纳我们,在我们面前展现真实的他们,这也更有利于我们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还有,我们经常说,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老师。老师是一个很有坚持精神的人,学生大多数也是如此。在这里,同样彰显着榜样的力量。所以我们教师也要做一个爱求知,想探索的人,用自己的行动来做好榜样。

习惯成自然篇3

大陆地区的朋友也许会纳闷,烤肉与中秋节究竟有什么关系?中秋节的传说以嫦娥奔月的故事最著名,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则据传与元末朱元璋起义抗元有关。相传当时汉人不甘心受蒙古人统治,有志之士纷纷想起义抗元,为了整合抗元之士,朱元璋阵营便将传递讯息的字条包入饼内,字条上写着“八月十五日杀(蒙古人)”,以此通知伙伴起义。后来,流传下来,就成为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了!然而,综观历来所有关于中秋节的传说,都找不到任何与烤肉相关的传说与渊源。台湾这股在中秋月圆之夜烤肉的风气究竟从何而来呢?

台湾独有的中秋节烤肉习惯,是近30年来逐渐兴起、养成的,而且很有趣的是,这个烤肉风气,并非起源于类似月饼背后有个历史故事,也非起源于政府机关推广。烤肉风气的起源,其实是1980年代中期,台湾两家知名的酱油品牌竞相推出烤肉酱,于中秋节时展开广告宣传大战,其中一家主打“一家烤肉,万家香”的口号,另一家则以“中秋夜,烤肉夜”做为广告主轴,当时密集的广告宣传,成功地炒热了中秋节烤肉活动,当然也促成烤肉酱的销售佳绩。时至今日,在台湾,“万家烤肉,万家香”甚至成了中秋节最具代表性的应景活动。

回顾起来,烤肉酱产品是个既成功又有趣的营销案例。烤肉酱引发的中秋节烤肉习惯,估计形成的时间不超过5年,竟然追上了长达700年的吃月饼习俗,成了台湾另一个中秋节特色,有值得我们营销人参考学习其成功之处。我们或许可以从最简单的“4P理论”来分析,首先从产品面来看,“烤肉”这个产品与传统的月饼其实有着产品差异化;烤肉需要比较多的人参与同乐,甚至人越多越热闹,也越能分享更多种类的食材。同时,烤肉过程需要等待,等待时间创造了家人聊天、相聚的欢乐时光。烤肉活动的这些特色,与中秋节诉求团圆的情境相契合。尤有甚者,烤肉的气味容易飘散,隔壁吃月饼你不会发现,但隔街有人烤肉,一定会提醒您“中秋节到了”。这些差异化特色,很自然地让烤肉成为吃月饼之外的另一种聚会活动选择。同时,烤肉用品因为单价低,再加上众多渠道带来的便利性,都推波助澜让烤肉成为被广泛接受的中秋节活动,而最终有了5年的习惯追上700年习俗的烤肉营销案例。

以烤肉作为产品,瞄准大众中秋节家人团圆的习俗,提供一个可以让家人团圆相聚,同时享用与平常不一样的烤肉晚餐,这样的“营销规划”对很多人而言,自然比月饼更有吸引力,颇值得我们营销人思考学习。细心观察,找出消费者的习惯,然后将我们的产品或服务融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习惯,就有机会成功地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把我们的产品或服务当成他们的习惯之一,进而建立更庞大的、固定的消费群体。

年轻朋友看电影时,喜欢吃的爆米花,似乎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爆米花份量大、容易取用,方便与身边的人分享。淡色、低油的原料,即使掉落身上也不致于明显弄脏衣服。爆米花的这些产品特性,都符合了看电影这项活动,着重与友人互动的感觉、在关灯环境中进行的特点。所以,爆米花很自然地成为世界各地观众看电影时最受欢迎的零食。

我们每个人一年四季从早到晚,其实有许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习惯,而这些习惯的背后蕴藏了巨大的商机。上班前的一杯咖啡,过生日时的生日蛋糕,情人节的玫瑰花与巧克力,甚至结婚时的钻石戒指,都可以看到“习惯”带给我们的商机。

习惯成自然篇4

美国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约为1.22米,这个有整有零的奇怪标准,就是英国铁路的标准。美国的铁路最初是由英国人建的,所以沿用此标准。英国最初制造有轨电车的人是造马车的,马车的轮距就是这个标准。而马车轮距的标准又是罗马战车的标准,因为英国的许多长途老路都是当初罗马人为其军队铺设的,1.22米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那么,为什么偏偏是1.22米呢?谜底终于找到了:这是两匹并排拉战车的马屁股的宽度。于是,现代化的美国铁路,就这么不明不白地限定在马屁股的宽度之中了。

二战时,鲁尼在英国空军部队当后勤兵,负责给战斗机做保养。部队规定,战机的皮革座椅要用骆驼粪来保养。这让鲁尼苦恼不已,因为粪便的臭味实在难忍,可又不能违反规定。半年后的一天,由于骆驼粪短缺,鲁尼暂时闲了下来。望着那些不能保养的战机,鲁尼问战友:“既然迟迟等不到骆驼粪,为何不用其他东西代替?”战友笑着说:“就数你脑瓜好使?既然部队规定必须用骆驼粪,就说明它有特殊的功效。”鲁尼本想继续追问,可听着战友们嘲讽的口气,就没再吱声。不久,参加过一战的父亲来部队探望,看见鲁尼正忙着用骆驼粪擦拭座椅,便疑惑地问:“你们怎么还在用骆驼粪养护皮革?”鲁尼理直气壮地答:“我们一直如此,这是规定。”父亲想了想,笑着说:“当年我们在北非沙漠地区作战,有大量的物资需要骆驼运输,可驾驭骆驼的皮具是用牛皮做的,骆驼闻到那味道,就会赖着不走。于是,有人想到用骆驼粪来擦皮具,这样就能盖住牛皮的气味,果然骆驼就听话了。哪料30年过去了,你们却将这方法沿用到飞机上,太可笑了!”听完这话,鲁尼将信将疑,随即去翻阅了史料,结果正如父亲所言。

雕塑家罗丹拜在巴耶老师门下学习雕塑。一天,巴耶教学生们如何雕刻植物。只见他握着一把大雕刻刀,很快雕好了一朵玫瑰花。这时,有人来找巴耶,他便交代学生,让他们好好练习,自己有事要出去一会儿。老师离开后,罗丹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和好友爱德华比赛,看谁雕刻的玫瑰花又多又好。爱德华雕刻了没几下,就揉着酸痛的手臂抱怨道:“雕刻这种花,为什么要用这样笨重的雕刻刀呢?倒不如换一种更小巧的刀!”罗丹立刻摇了摇头,说:“虽然我也感觉用这种大雕刻刀有些奇怪,但老师这样教我们,一定有他的道理,还是不要轻易改变吧!”几个小时后,巴耶回来了,当他看到罗丹和爱德华的“杰作”时,不但没有夸奖他们,反而皱着眉头问:“你们一直在用这种大号的雕刻刀吗?”罗丹赶忙点了点头。巴耶却非常失望地说:“刚才我给你们上课时,因为一时找不到小号的雕刻刀,才临时用大号的演示了一遍。没想到你们居然一点都不懂得变通!”罗丹羞愧难当,并以此事为鉴,终成一代大师。

习惯成自然篇5

教育周刊: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实际上是提出了个人如何处理好与国家、人民、社会等方面关系的准则。很久以来,我们都提出要注意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荣辱观的提出,可以使原有的教育更加深化和具体,更有时代性。

彭林: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行为如何,预示着国家的前途,因而不能等闲视之。青少年涉世未深,心灵比较单纯,识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包括正面的和反面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各种信息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复杂,如果不很好注意,将来就会成为社会问题。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里,十分注重培养经国济世之才。这种人才的培养,是要从修身做起的,而修身则要原创网站:从儿童时代抓起。我国古代的儿童教育,人格教育是第一位的,让孩子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然后才是知识教育。古代童蒙教育的成功,表现之一,是有许多优秀的教材,《礼记》中的《曲礼》、《少仪》、《内则》,《大戴礼记》中的《保傅》和《曾子事父母》,以及《颜氏家训》、《三字经》、《千字文》、《童蒙须知》、《弟子规》等,都是名扬四海的童学教材。其中,朱熹对童蒙教育倾注的心血尤多,建树也最大。他认为,南宋之所以朝纲不振,是因为朝廷缺乏栋梁之才;而朝廷之所以缺乏栋梁之才,是因为童蒙时代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从国家的前途考虑,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童蒙教育。而童蒙教育的核心,是“培其根”、“固其本”,使之“正”,树立正直的品性。儿童思想单纯,身上坏习气比较少,只要引导得法,好的品行不仅与日俱增,而且根植于心田,正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如果全社会都同步进行,那么社会风气的转变,就指日可待了。朱熹“童蒙养正”的理念非常正确,得到许多学者的响应。原创网站:

童蒙教育能否“养正”,检验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是否培养了孩子的廉耻之心。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辱”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针对全国人民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具体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群体,应该有各自的侧重点。我认为,对于青少年尤其是如此,切忌大而化之,当做口号,贴在墙上了事。青少年荣辱观的教育,要解决他们人格培养的基本问题:懂得明辨是非,懂得什么是人格和国格。这里面既有涉及国家荣誉、国民利益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也有涉及个人修身、道德品质的具体问题。后一类问题,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最为现实,最容易见效,尤其要精心设计。要通过荣辱教育,在学生的心理机能中培育抵制恶言、恶行、恶事的能力,耻于做不善、不正、不诚、不敬之事,一心向善。使青少年从小懂得怎样爱惜自己的名誉,努力为家庭和祖国增光,这样就可以把思想道德教育落实到孩子身上。

习惯成自然篇6

关键词:教育;习惯;行为养成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25-01

对教育而言,培养习惯是头等重要的事。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提出了“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理念,并专门写了《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 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也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师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大师杜威。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

陶行知认为,儿童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他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一文中写道:“从福禄倍尔发明幼儿园以来,世人渐渐地觉得幼儿教育之重要;从蒙台梭利毕生研究幼儿教育以来,世人渐渐觉得幼稚园之效力;从小学注意比较家庭送来的与幼稚园升来的学生性质,世人乃渐渐觉得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不可不趁早给他建立得稳。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要顺其自然,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十几年的工作经验,我总结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有以下几个措施:

一 尊重学生的权利,让孩子充分的参与

十几年的工作经验使我有一个深刻感受:在孩子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习惯培养的过程变成奴役孩子的过程,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制定规范,然后强迫孩子去做,去执行,这就很可怕,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身培养,孩子本身是主人,我们应当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

在德育课堂中,我着重于向孩子们宣传做一个好孩子应有的良好行为习惯,要尊师爱老,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怎样礼貌的待人接物,日常生活应请注意哪些礼仪……这样才能给人留下一个良好印象,才是个好学生才能多交朋友。我在教学中渗透良好习惯的宣传,鼓励孩子自主自动去追求、自觉完善行为习惯。

二 衡量秉性,因性而施

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要和孩子商量,如:你们需要不需要培养这个习惯?你愿意不愿意培养这习惯?因为孩子有选择权:我愿意养成什么习惯,比如爱运动的习惯、说话算数的习惯、有礼貌的习惯……内向的孩子不能培养成外向的孩子,慢性的孩子不能培养成急性的孩子,习惯养成要讲究规则,要尊重差异。

好动的学生培养她健康运动习惯,灵活的同学陪养她善于观察的习惯,内敛的同学培养她善于思维,这样因秉性而施于教,事半功倍。

三 矫正不良习惯

培养良好习惯同时是矫正不良习惯的过程,对着孩子,我们会发现许多学生有不少的坏习惯,怎么办?让我们来重温一下乌申斯斯基的话:“人类神经体不仅可以有天赋的反射,而且在活动的影响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这说明人体在长期对某方面进行培养活动,也可以形成新的活动习惯,这是人体所具备的,因此经过教育,经过培养,人是可以形成新的习惯,新的反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训练来矫正孩子们的不良习惯。

在教学中,我经常用这样方法来矫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如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同学他有个聪明的头脑,但总是不完成作业,经过几次批评教育,无济于事。

我发现这同学不完成作业已经成为习惯了,因为他发现老师父母只是批评,也没拿他怎样,惰性也就养成了。

四 树立形象榜样进行教育培养

树立班内劳动积分子,常在劳动工作过程当众表扬,并及时提倡鼓励同学向其学习。例如,这次期中考后,天气开始热,教室与老师办公室后有条滴水沟,长久的积淤,形成垃圾成堆,虫蚊开始多起来。为此我组织同学清除垃圾,在清除过程中树立几个典型,并当场提出表扬,同学们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五 从建立好习惯到“习惯成自然”

什么是“习惯成自然”呢? ?

习惯成自然篇7

学习习惯有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学习习惯:凡是有助于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的习惯都是学习习惯,无论课内课外、学校家庭和社会。狭义的学习习惯:专指在校学习或与在校学习相关的习惯。本文只讨论狭义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涵盖一切学习活动。听讲,读书,写作业,提问,答问,质疑,预习,复习,应试,每个环节都有个习惯问题。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好的习惯能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不良学习习惯则会给学习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学习习惯对学习结果有决定性的作用。有鉴于此,家长和教师就容易产生一种很主观的教育思路:既然学习习惯如此重要,教育者只要搞清哪些学习习惯是最重要的,把它们拎出来,然后着力加以培养,有了这些良好的习惯,孩子的学习自然就能上去了。可惜,这种思路太一厢情愿了,太粗陋了,学习不是这样简单的事情,学习习惯也不是这样简单的事情。

事实上,学习习惯是没有办法统一的,因为学习是非常复杂的脑力劳动。简单的习惯比较好统一,比如洗手的动作,比如走路右行,这些习惯比较好统一,也比较好培养。越是高层次的行为,越不适合这么训练。学习方法,就绝对不适合统一。很多教师发明了什么“三步学习法”“四步复习法”,硬行以此统一学生的学习过程,愚以为这是很外行很蛮横的做法。你可以把此种方法推荐给学生,但绝不能逼迫学生形成此种统一的学习习惯,习惯最好个性化。有的孩子听讲习惯从头到尾专心致志,有的孩子就只注意听最重要的部分,有的孩子甚至不愿意听讲,而喜欢自己看课本,你很难说哪种习惯好,哪种不好。课前预习,对有些孩子(慢热型)是有利的,对另一些孩子就没有好处,甚至还有害处。而我们的教师和家长的所谓“培养学习习惯”,指的往往就是一刀切的习惯,他们没有培养个性化习惯的能力,甚至毫无此种意识。这样,他们的培养习惯实际上就成了“按我说的做,就能形成好习惯”,这是很独断的,不科学的,多半是不成功的。另外,教师和家长所谓的学习习惯多指外部可以监控的行为习惯,比如上课是否注意听讲了,作业是否完成了,等等,其实更重要的习惯是内部的思维习惯。人的思维是各有习惯的,即所谓思路,这个东西比行为习惯更重要,但家长和教师往往不注意这个问题,或者没有能力加以判断。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培养学习习惯如果停留在外部行为习惯的浅层次,即使成功了,也只是保证学生能有个令人满意的学习“姿态”而已,真正的学习质量是没有办法保证的。很多师生都没有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思维习惯,结果就造就了很多的书呆子。

我并不是反对培养孩子学习习惯,正相反,我认为培养良好习惯是教育者的基本功。问题是家长和教师自己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在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时候,最好采用“超市”式的推介方法。就是说,把各种各样确实行之有效的学习习惯推荐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哪种更适合自己。如果孩子缺乏选择能力,家长和教师可以适当指点,但要采取“建议”的方式,不下命令,最重要的是让实践证明该习惯是否适合他本人。如果发现孩子有不良学习习惯,当然可以指出,但同时必须给他推荐替代的办法,不能光批评,一般也不可以硬性改变其习惯。任何学习习惯(无论好坏)的养成都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有专家说至少需要100天),在培养和改变孩子学习习惯的问题上,家长和教师必须耐心。急于求成的家长、教师不但难以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反而会促使孩子形成和你对着干的习惯。

不同类型的习惯,养成方法也不同

有老师和我讨论习惯的养成。

小熊老师问:

我最近在读林格的书,其中谈到一点:习惯培养是有阶段性的,小学生、幼儿园主要培养动作性习惯,即自动化了的身体反应和行为动作,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早晚要刷牙等;中学生主要培养智慧型习惯,主要涉及思维方式、情感反应、心理反应倾向等,比如做事有计划、三思而后行、实事求是、质疑等。

我个人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您能不能根据您的经验,从实践方面简单谈一谈习惯培养的阶段性。

泥潭老师跟帖说:

看了王老师的评论,我特意从网上找到了叶圣陶先生的原文《习惯成自然》,叶老举了走路与说话的例子,然后他接着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他的思路是从“走路与说话”推广到“无论哪一种能力”,这里他使用的是逻辑上的类比推理,但是,叶老可能没有注意,使用类比推理推导出的结论是否合理,要看这两种类比的具体情况。

王老师认为人走路与说话的习惯更多出自本能,后天只不过是发展了先天的本能,的确是这样。但人的很多别的习惯就和本能离得太远了。比如写字的习惯、读书的习惯、思考的习惯,甚至遵守规则的习惯,这些更多靠后天的教育培养。基本以先天的本能发展出习惯和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培养习惯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它们遵循的规律可能是不一样的。前一个可能是自然而然的,后一个恐怕就不那么自然了。

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当年张悟本吃茄子喝绿豆汤那套盛行的时候,我的一个亲戚从遥远的地方打电话劝我要生吃茄子,因为大家都知道,炒菜的时候茄子吸油,所以到了人的肠胃里,茄子也一样能吸大量的脂肪。我觉得很可笑,炒菜时茄子吸油,主要是物理作用,因为茄子的组织松软,有很多孔隙。而人的肠胃吸收营养,主要是分子水平的生化反应,和炒茄子完全是两码事。它们是不能类比的。我觉得上过高中学过生物的人想想就应该明白。

类比推理的用处非常多,比如鲁班被齿状的茅草割破了手指,这激发了他的灵感,发明了锯子。这就是类比推理触类旁通的作用。在文学艺术中,类比更是比比皆是。比如我们中国古诗中的赋比兴。但文学艺术的规律和自然科学的规律是不一样的。

我曾经看到一个说法,说我们中国人特别喜欢类比推理,似乎和我们祖先的具象思维有很大关系。我不敢说“中国人”怎样怎样,可是我们教育界喜欢类比推理的特别多。

小熊老师和泥潭老师的发言提醒我们:必须给习惯分类,笼统谈习惯,研究无法深入,操作起来,也很难成功,因为不同类型的习惯有不同的“养成”方法。我到网上查了查,没什么收获,倒是见到一些“优秀是一种习惯”,“成功是一种习惯”之类的忽悠。没办法,只好自己来。

我试着把学生的习惯分成这样几类:

1.生活习惯

2.人际交往习惯

3.课业学习习惯(狭义的学习习惯)

4.思维习惯

5.心理习惯(比如情感习惯、自我认知习惯等等)

我把1、2两种习惯看成“硬”习惯,外显的习惯,4、5两种习惯看成“软”习惯,内藏的习惯,而把第3种,看成中间类型的习惯。

这五种习惯都是可以训练的,但是:

第一,越是后面的习惯,对训练主持者的素质要求越高,前两种习惯谁都能“培养”别人,从第3种开始,就需要专业人员来做了。

第二,越是后面的习惯,培养时,越应减少强制因素,否则就会失败。

我知道这几种习惯并不完全在一个平面上,它们有交叉的部分,这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可是我一时想不出更好的分法了。欢迎读者批评。

培养习惯:“所以然”比“当然”更重要

这里有海蓝蓝老师提供的二则资料: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毛病太多,贪吃零食,不爱写作业,甚至是旷课逃学。那么孩子的这些坏习惯是如何形成的?人们常说习惯决定命运,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的习惯培养与他之后的人格塑造,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历经10年,对148名杰出青年与115名青年死刑犯的童年教育做了对比分析。分析发现,这148名杰出青年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这些人在童年时代就集中体现了6个习惯特点:自主自立,意志坚强,友善合作,明辨是非,选择良友,做人道德为先。与此相反,在对115名青年死刑犯的犯罪原因进行调查研究中发现,他们在童年时代也有着共同的习惯特点:厌恶学习,不知礼节,好逸恶劳,亡命称霸,是非颠倒,荣辱不清。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明显看出,148名杰出青年与115名青年死刑犯的最大差异就是习惯的不同,好习惯让人终身受益,坏习惯让人麻烦终身。

――孙云晓:《五个习惯影响孩子一生(央视讲演要点)》

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什么呢?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和综效、不断更新。作为父亲教育的最大受益者,肖恩・柯维延续了其父史蒂芬・柯维的惊世智慧,其总结出的7个习惯又是什么呢?积极处世、先定目标后有行动、重要的事情先做、双赢的想法、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协作增效、磨刀不误砍柴工。

――孙云晓:《七个习惯影响了三代人的命运》

孙云晓先生告诉我们,五种习惯,七种习惯,影响人一生,甚至影响三代人的命运。这当然有警示作用和认知作用,但是愚以为,这些意见,只对那些“尚未认识到这五种或七种习惯的重要性”的人,有一些意义,而我们多数人似乎都知道这些习惯是好习惯,都巴不得自己的学生和孩子有这些好习惯,只可惜常常不能如愿。为什么?这才是我们最想知道的,可是孙云晓们往往在这个问题上言之不详,令人遗憾。他们强调了某种东西,让我们知道了其重要性,或者我们其实早就知道,在此被强化了一番,这都属于“知其当然”,他们并没有告诉我们“所以然”,于是我们收获就很有限了。说得难听点,这类文章,都有点“布置任务”的味道。告诉读者,此事重要,你一定要重视,你去办去吧!完了。

恕我直言,叶圣陶先生关于养成习惯的论述,也有点这种味道。叶先生告诉我们好习惯如何如何重要,又告诉我们“习惯成自然”,可是这些我们早就知道了,我们不知道的是为什么我们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努力有的成功,有的就很失败。叶先生对此说得并不详细(主要讲以身作则)。比如李双江夫妇,他们在孩子小时候做电视节目时很有信心地说:“我们的孩子应该学不坏,因为我们给他的都是正面的东西。”结果李天一恰好走到反面去了,“习惯”不但没有“成自然”,反而成了“不自然”。我相信李双江夫妇肯定知道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为什么事与愿违呢?我想,家长若并未做出反面榜样,那一定是他们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犯了自己不曾觉察的错误,也就是说,他们违背了培养良好习惯的某些规律,所以造成了失败。我见过很多人品相当好的家长,孩子不成样子,这不是用“以身作则”解释得了的。怎么回事?作为教育者,这才是我们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如果不深入研究“所以然”,则你把养成良好习惯的口号喊多么响也是没有用的。就好像“因材施教”,喊了上千年了,进展有多大?然而其重要性人人认同,无人反对。所以我希望,关于培养良好习惯,我们最好还是钻进去,没完没了地追问“为什么”,争取多知道点“所以然”。我认为这才是对叶圣陶先生这样的前辈最好的纪念。

习惯:培养的、养成的、生成的、预设的

在2013年的亚洲博鳌论坛上,《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记者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您觉得您今天的成就与个人成长经历有多大关系?”

达尼埃尔说:

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对我后来的研究生涯影响很大,事实上,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我就是个研究人员。我从小好奇心就特别强,我会把花摘下来,一片一片撕开,观察里面到底是什么结构。我从小敢一个人与全班同学争辩,最后结果通常我的答案是正确的。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我从来不是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但还过得去。我上小学期间,有一次老师把我妈妈叫过去说,您的孩子很聪明,但学习不太用功,您是希望他成绩好一些,还是保留他的天分?我妈妈说,希望我的儿子保留他的天分。于是,我没有花过多时间在提高学习成绩上。

(《环球时报》2013.4.12第13版)

达尼埃尔在采访别强调“自由地思考,批判地思考”。对于科学家,这是极其重要的思维习惯。现在我们要问的是,达尼埃尔的这个良好习惯是从哪儿来的?是学校培养的吗?看来这不是主要的,母亲对此起的作用比教师大。但我们应该向达尼埃尔的这位小学教师致敬,因为他并没有强迫达尼埃尔把精力主要用在提高学习成绩上,他是让达尼埃尔的母亲自己选择“提高成绩”还是“保留天分”。如在我们中国,教师十之八九会把“不用功”作为一个大缺点、大大的“不良习惯”告诉家长,而且肯定要求家长“配合老师”,“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否则就会指责家长“不负责任”。可见,究竟什么是“良好习惯”,不同的人看法也会不一样的。但我们这里主要讨论习惯的来源。我注意到,达尼埃尔的思维习惯,除了家长和学校的影响之外,好像还有先天的因素,他从小好奇心就特别强。我在研究学生早期记忆(一般是六岁以前的记忆)里经常发现,幼儿的许多记忆显示了他们未来可能会有的习惯,比如探究习惯,人际交往方面的习惯,人际关系重视纵向还是横向的习惯。我们甚至能从早期记忆中看出他长大是学文的还是学理的,有时还能看出他的职业倾向。这是用“培养”、“养成”,甚至“生成”都无法解释圆满的。恐怕我们得承认,有些习惯,具有“预设”的性质,也就是说,他一生下来,心里就装好了某种习惯的种子,由遗传基因决定的。

我孙子胖胖两岁了,我正在观察他。我发现他最喜欢的游戏之一是弄一辆玩具车往前推着玩,乐此不疲。我看着他的动作,感觉何其熟悉,一下子想起我儿子小时候,也是最喜欢这个动作。不过他那时是在沙土堆上,推一个木块做的简陋的玩具坦克,他能没完没了地推呀推,记得我那时很奇怪他为什么不烦。我当初绝没有刻意培养我儿子这么个玩法,现在我和我儿子也没有刻意培养胖胖这种玩法,可见,这两代人脑子里一定有某种类似的“软件”(我好像也有),设定了这种动作,而这与他们的思维方式是有关联的。我还发现胖胖对圆形的旋转的东西(比如钟表和汽车方向盘)特别敏感和喜爱,这里应当有他未来思维习惯甚至行为习惯的密码,我正在慢慢解读,以便因势利导,培养他的习惯,而不是把我自认为“良好”的习惯强加给他。很多家长都有这个经验,带孩子去游乐场,有的孩子什么项目都喜欢,有的孩子则只喜欢某些项目,有的全都不喜欢,就在那儿看着。这是无法完全用后天培养和外部影响解释的,你只能承认,他们压根基础就不同。

我的初步结论是:人的习惯,绝不单纯是家长、教师有计划有意识“培养”的,应该还有不少成分是无意中受周围影响“养成”的,还有些成分是自己主动“生成”的,还有些成分则是遗传因素“预设”的。至于某种习惯的形成,究竟哪个成分占多大比例,这太复杂了。比如达尼埃尔“自由地思考,批判地思考”的习惯,可能“预设”成分占的比例就比较大,而他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后天培养的作用就更大一些。我感觉越是软习惯,越是内在的习惯,“预设”和“生成”贡献率越大,而越是硬习惯,外部行为习惯,后天培养和养成贡献率越大。而我们目前学校里流行的“培养习惯”的说法,其实主要是指外部行为习惯,虽然也很重要,但既狭窄,又浮面。我们的教育是肤浅的。

真实的习惯是一种“化合物”

所谓真实的习惯,是指“诚于衷而形于外”的表里如一的习惯,是指非常稳定的、几乎自动化的、无须假以思索的习惯。这种习惯,不大可能完全是靠权威要求和外部训练形成的。它往往是“培养”、“养成”、“生成”、“预设”各种因素互动、整合,最后形成的一个结果。它是“化合物”,或者换个说法,它是一种人的遗传信息与早期教育、学校训练“共频”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学校的行为训练恰好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倾向发生了共频、共振,那就能够形成教师希望的习惯,反之就不能。你的训练不能引起学生灵魂深处的共鸣,他就只好在表面行为上顺从,或者干脆就反抗了。愚以为,这都是很正常的。像前面提到的科学家达尼埃尔,如果学校非要培养他“把学习成绩搞上去,把聪明用在追分上”的习惯,他肯定会反抗,这并不是不尊重老师,而是学校的习惯培养违反了他的心灵“预设”,无法形成“化学反应”,无法整合。

但这么一来问题也就来了。一个孩子一个个性,谁知道他的“预设”是什么呀?如果总是担心学校的训练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那还要不要培养良好习惯?干脆放任自流得了。显然不能如此。学校是一个组织,任何一个组织都得有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否则无法正常运转。你共鸣也罢,不共鸣也罢,对不起,该遵守的规矩,你必须遵守。

习惯成自然篇8

关键词:大学生;习惯;分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77-03

一、引言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威廉·詹姆士)。可以说,大学生的成长或发展就是不断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好的习惯往往是一个大学生今后走向成功的助推器。为了全面培养大学生习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本文运用系统方法和比较方法对大学生行为习惯进行分类。

二、习惯定义及分类研究回顾

习惯是久积养成的行为方式,泛指一地方的风俗、社会习俗、道德传统等。学者陈卫东(2006)等认为,习惯是个人和社会群体中常见的活动模式,它包括自然的反应倾向、自动化的动作和稳定的行为方式[1]。本文中的大学生习惯主要是指大学生稳定的行为方式。国内的学者对大学生习惯的研究不多,对其分类大体上分为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两大类,而对消费习惯、心理健康习惯,国内学者更多是以其为单一研究对象进行的。谭怡钧、陈秀英(2004)在作调查问卷过程中将调查对象按性别(男女)和专业(文科、理科和音体美科)进行了分类,并对其学习、生活和交往习惯进行了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以下三点结论:(1)学习、生活和交往习惯均呈显著正相关。(2)性别对习惯的差异影响不显著。(3)各专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交往习惯之间差异不显著[2]。李珣(2010)从养成教育的视角,以培养大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和时代要求为标准,将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分成:(1)爱国行为习惯,如尊重国旗、示威游行、志愿者活动等。(2)学习习惯,分为课堂学习行为习惯和自主学习行为习惯。(3)遵纪守法习惯,包括校规的贯彻力度(如逃课、降级、惩奖等情况)、考试遵守规定的习惯和互联网文明习惯。(4)日常生活习惯分为遵守公德、遵守校规和影响他人三大类[3]。胡金枚(2011)对大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心理健康习惯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具体的表现[4]。国外学者更加关心优等生的习惯,并以此为指导对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了分类。Eric T.Mac Knight将优等生的行为习惯分成了四类:(1)人格习惯,包括实践道德勇气、诚实可信、对人尊敬礼貌、对错误负责任、每天阅读、准时、好奇心、多喝水、经常锻炼、进食适当、睡眠充足、不滥用药物;(2)工作习惯,每天记学习日记、有效利用时间、完成所有安排、归档资料便于查阅、尽快完成家庭作业、及时投入学习、对功课和工作提前准备、对重要功课要加倍注意、对缺席安排的工作负责;(3)学习习惯,安排时间地点进行研究、每日回顾功课、安排时间让自己保持清醒和机敏、使用功课安排台历、学会在正式考试期间好好表现、采取好的检查策略、回家后复习测试卷和杂文;(4)学习技巧,高效阅读、高效做笔记、学会准备考试。J.J.Miles & Sharon Cairns(2002)认为成功的大学生有七个习惯:激情、寻求社会支持、和教授交流、不放弃、有长远规划、注意全面发展、自我约束[5]。Miles,Julianne,Anthony,Brandon.认为好学生有十个好习惯:每次学习内容适量,不过多;安排好固定的学习时间,为每一段学习时间设定一个阶段性目标;认真执行计划;首先解决有难度的问题;做作业时先复习笔记;学习时避免打扰;及时解决不会的问题;周末要复习该周所学的知识[6]。John M.Grohol(2006)认为,成功学生的十个好习惯是:第一,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学习要坚持和有规律;第二,制定学习计划并严格按计划执行;第三,制定严格的学习时间;第四,每次学习都有明确的目标;第五,不能因为其他原因而推迟完成计划上的任务;第六,优先解决难度大的问题;第七,记笔记,确定要完成的工作之前要看笔记,以确保正确完成;第八,学习地点的选择要保证你在学习时无人打扰;第九,组成有效的学习小组,相互帮助;第十,利用周末时间复习本周所学知识[7]。以上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分析了大学生的各种习惯。丰富了大学生习惯的理论和观点。但这些对大学生习惯分类的研究,由于没有很好的运用系统方法和比较方法,依然不够系统、不够完善。

三、基于系统观的大学生习惯分类

本文运用系统方法和比较方法,综合学者们对大学生习惯的分类,根据对大学生现实行为的观察,将个人行为习惯分成学习习惯、娱乐习惯、交往习惯、健康习惯、道德习惯、理财习惯(见图1),构建了大学生习惯的体系,便于学生系统地认识、培养其习惯。

1.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可以从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技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①大学生学习习惯从学习过程上分为了解、认知、深思、练习、检验、运用、创新习惯。a.了解习惯。学习过程是从学生接触到事物一开始产生的模糊印象开始的,然而这个时候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不完整的、不明确的和不科学的。b.认知习惯。认知是指从初步了解到形成基本认识的阶段。在此阶段中,大学生形成对知识点的认知,并能够进行基本的联系和归纳。c.深思习惯。深思是指大学生对知识进一步的剖析、联系和总结的阶段。深刻的思考能帮助大学生对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联系实际,使其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其可以由听课、自学、实践等方式引发。d.练习习惯。练习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并形成最终的知识体系的必要手段。e.检验习惯。检验是知识体系建立的完成阶段,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估。f.运用习惯。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运用知识,结合实践是验证知识是否有效的重要方式。g.创新习惯。创新是知识的继承和发展,是知识发展的结合点,只有将旧知识创新了才会有新知识,并不断循环下去。②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从学习方法上分为思考、计划、记忆、表达、阅读、写作六大习惯。a.思考习惯。学会思考和自省是提升大学生精神修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方式。大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然而对自身的思考、对社会的思考就是成长的先导。思考习惯分为自省、社会思考、文化思考和艺术思考习惯。b.计划习惯。计划是对宝贵时间进行合理利用的有效方式,良好的计划也是行动成功的前提。大学生的时间相对比较充裕,但是时间同时也是大学生最宝贵的资源。计划习惯分为短期、中期、长期计划习惯。c.记忆习惯。记忆是一个过程,是十亿个大脑中的神经元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记忆也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知识只有在良好记忆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得到良好的运用。当代的大部分大学生仅仅重视考前知识的记忆,而不重视平时,特别是课后的只是记忆。实际上记忆是一个习惯,习惯不是通过一两次的行为就养成的,同样,知识也不是经过一两次记忆就能够记住并运用的。记忆习惯分为瞬时记忆、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习惯。d.表达习惯。表达习惯不仅仅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它同时也反映出学习的效果。大学生的表达习惯影响着课堂上的积极度,与导师的交流和自我思想的传递。表达习惯分为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图形表达和肢体表达习惯。e.阅读习惯。阅读是吸收别人思想的途径,特别是哲人的思想。大学生不仅需要通过阅读来掌握专业知识,更多的还要借此来掌握多元知识,来让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阅读习惯分为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习惯。f.写作习惯。写作就是写生活,它将我们生活中的点滴感受具体化,让别人感受我们的感受,从而达到心灵上的交流。同样,写作也是学习习惯的一种,它关系到一个合格大学生表达自己感受、想法和观点,是大学生在当今公民社会上发言的有力工具。写作习惯包括列收集素材、提纲、引用、修辞、修改等习惯。

2.娱乐习惯。随着城市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大学生的娱乐方式也随之改变。他们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而更多面对的是城市和网络,“宅文化”盛行,大学生往往是在宿舍里面对着一台电脑就可以过一天,并慢慢养成“宅习惯”,甚至出现聚会时还默默的玩着手机的奇特现象。大学生的娱乐习惯总体可以分为网络、聚会、体育、旅游、看书、音乐、影视和逛街习惯。①网络娱乐习惯。当今网络娱乐盛行,大学生也在整个网络娱乐中扮演着日趋重要的角色。网络娱乐习惯包括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网络交友、网络读书习惯等。②聚会娱乐习惯。大学生聚会不但是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更是一种联系感情,增进了解的方式。聚会娱乐习惯包括聚餐、K歌、喝茶、等习惯。③体育娱乐习惯。体育娱乐也是大学生娱乐习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体育娱乐习惯包括跑步、球类、游乐场等习惯。④旅游娱乐习惯。大学的假期时间较多,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去旅游,放松心情,开阔眼界。旅游习惯包括长途旅游、地区旅游、徒步旅游、单车旅游和自驾旅游等习惯。⑤看书娱乐习惯。有时候在温暖的午后,沏一杯茶,读一本书,未尝不是一种享受。读书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娱乐方式。读书娱乐习惯分为小说阅读、诗歌阅读、漫画阅读等习惯⑥音乐娱乐习惯。音乐能够净化灵魂、舒展神经和缓解压力,很多心理治疗师就是通过音乐的方式来让病人重新找回自我的。音乐习惯包括歌唱、跳舞、听歌等习惯。⑦影视娱乐习惯。很多影视作品和节目都能够给予观众心灵上的震撼,让观众从现实中暂时的脱离,然后给予心灵的力量,让其重新以放松的心情迎接生活。影视娱乐习惯分为观看电影、谈话节目、生活短片、动漫等习惯⑧逛街娱乐习惯。逛街是指不断地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在自己的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变成自己的。这一种寻找的过程就是一种愉快的过程。逛街娱乐习惯分为淘物品、淘衣服、淘美食等习惯。

3.交往习惯。大学生的交往不仅满足了当代大学生渴望交流的时代心理,还为大学生以后建立人际关系网奠定了基础。交往习惯可以从交往范围和交往方式、交往规范三面进行分析。大学生交往范围一般包括父母、同学、朋友、老师、亲戚等。交往方式包括社交网络、谈话、书信等。交往规范主要指在交往过程中,大学生要学会表达尊重、礼仪、信用、爱心。

4.健康习惯。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是基础,健康往往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应该放在第一位的。大学生的健康习惯分为饮食、卫生、睡眠、运动、心理五大习惯。①饮食习惯。饮食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问题,当代大学生的体质虚弱和肥胖等问题俨然成为大学生健康的阻碍因素。对大学生的饮食习惯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增强体质。饮食习惯分为一日三餐准时进食习惯、饮食结构合理习惯、合理饮水习惯、零食习惯、挑食习惯、吸烟酗酒等习惯。②卫生习惯。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是以直接和间接地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大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生病治疗、洗澡、个人清洁等习惯。环境卫生习惯分为在宿舍、教室、家庭、学校等的习惯。③睡眠习惯。当代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开始有熬夜的习惯不在少数,再加上对睡眠不重视和缺乏自控能力,大学里的睡眠习惯就开始变得更加糟糕。睡眠是生物体休息和缓冲的根本途径,不遵循睡眠规律,没有好的睡眠习惯是对自己身体的不负责,最终会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睡眠习惯分成睡眠时间、睡眠姿势、睡眠质量等习惯。④运动习惯。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不仅能帮助大学生保持良好的体型以满足爱美之心,更重要的是有益于健康,让大学生的生活充满活力。运动习惯分为室外晨练、睡前运动、室内运动、健身房运动等习惯。⑤心理健康习惯。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或青年晚期阶段,其心理健康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在大学生压力和情感问题日趋加重的当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习惯分为自我意识发展、人格培养、挫折应对、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情绪心理、网络心理、择业与职业规划心理等习惯。其中自我意识的发展习惯是大学生在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和控制自我过程中形成的完善自我的行为习惯,比如处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控制自己实现目标、根据自己规划人生等习惯。人格培养习惯是大学生在形成自己独特和稳定的心理状态过程中的行为习惯,在此过程中大学生要学会如何处理孤独、偏执、自卑、多疑等负面情感。

5.道德习惯。道德习惯是个人道德行为表现出的习惯方式。道德意识是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核心意识,同样,当代大学生面临的道德挑战也越加险峻。当代大学生道德习惯包括爱国习惯、责任习惯、诚信习惯、爱心习惯、文明习惯等。

6.理财习惯。随着大学生走向成年,走出父母的庇护,他们在经济上越来越渴望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然而由于从小理财意识和自控能力的缺乏,大学生的自己的“钱袋子”并不是像想象中的那么饱满,理财意识仍有很大的加强空间。大学生的理财习惯包括消费习惯、投资习惯、借债习惯等。

四、总结

教育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源泉,也是每个公民获得幸福的途径。当今中国处在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快速上升期,然而教育的问题还是迟迟得不到有效地改善,公民违反道德的行为日趋严重,出现了种种人性欠缺的现象。国家在物质和地位上变得强大起来,在“情感”上却是深深的受伤了,急需用教育这一剂良药来抚慰受伤的心灵,而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的新生力量,其良好习惯的养成必然就成为了这剂药的核心配方。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良好习惯的培养促成了大学生优良品性的形成,进而强化了大学生在当今公民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让国家在新生力量的推进中繁荣。

参考文献:

[1]陈卫东,张梅玲.当代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研究报告:第十四章?摇讨论与总结[Z].2003.

[2]谭怡钧、陈秀英.大学生行为习惯的调查[N].邢台:邢台学院报,2005,(1):112-115.

[3]李珣.以大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为范例的养成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7-29.

[4]胡金枚.大学生的文明习惯养成[J].价值工程,2011,(13):242.

[5]J.J.Miles,Sharon Cairns & Michael Huston,Counselling Centre,University of Calgary[J].Journal of Interne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2.

[6]Miles,Julianne,Anthony,Brandon,Ten Habits of Successful Students[BD/OL].

.

[7]John M.Grohol,10 Habits of High Effective Students[BD/OL].

习惯成自然篇9

经常做着相同的事

经常走着相同的路

经常厮守相同的人

这便就养成了习惯

习惯了的事情就会重复

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了的事情

有的人习惯了独守,便专找树林和山脚

有的人习惯了热闹,便到处去寻花访草

有的人习惯了游戏,便把人生价值降低

有的人习惯了夜读,便每天陪伴着星空

有的人习惯了自饮,便把茶碗酒壶擦如明镜

有的人习惯了逛街,便到那都带个拎包的人

有的人习惯了情不自禁,见了高山大海就会放声吟咏

有的人的习惯可以效仿

有的人的习惯要绝对远离

不要把习惯看成了自然而然

也不要把习惯看成理所当然

良好的习惯是美丽的

就像山脉永远挺立

就像水溪永远柔情

假如你让山脉柔情

假如你让水溪挺立

你便是所有人眼里的怪异

我习惯了爬在印好的方格里

一切美好便从脑海里流溢

我习惯了表述发自肺腑的话语

每个笔画都是诗情画意

我习惯了对着镜子照自己

也就减少了和他人的攀比

我习惯了走自己认准的路

何惧它坎坷与崎岖

我习惯了陪伴熟悉的你

也就把所有的秘密藏在心窝里

我习惯了午夜静静的回忆

也就有了奇思妙想的诗句来赞美你

我习惯了我的习惯

我也会改变我的一些习惯

只要星光依然灿烂

乌云自然会飘散

习惯了的习惯

习惯成自然篇10

关键词:行为习惯;习惯的养成教育;秃头论证理论;谷堆论证理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一名学生来说,在学习上良好的习惯包括课前预习习惯,上课认真听课的习惯,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在生活中良好的习惯包括与同学相处融洽的习惯,按时作息的习惯,尊重师长的习惯;在纪律方面良好的习惯包括遵守校规校纪的习惯,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能使学生受用一生,也能使老师教育管理更加轻松。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从细节入手的。现在的我们学生大多是90后,号称自己是新新人类,他们成长在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大环境中,而且在小学,初中时就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现在突然要约束制约他们,他们的敌对心情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们的工作也增加了不少难度。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对我们的学生丧失信心,他们还是孩子,还有很大的可塑性。

一、防微杜渐,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

生活习惯是会伴随人的一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生活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有时也可能成为别人判断他人品质优劣的标准。家长和教师应该把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作为教育的着力点,大量事实充分证明,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是具有良好习惯的人,良好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便用不着借记忆,就很容易发挥作用。所以我们先从学生的生活习惯的养成入手。每年新生入校时都要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同时对高二,高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一天的军训。军训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按照军人的要求来要求自己,着装统一,发型合格,端正姿态,行动迅速,令行禁止。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越来越娇气,在家娇生惯养,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习惯的不在少数,高二,高三的学生在度过了一个假期,很多不良的习惯又开始滋生,蔓延。记得看过一个“秃头论证”理论。这个理论告诉人们“少一根头发”对整头的头发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它对事物当前的性质起不到任何影响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就在这种微不足道的不知不觉的渐变中,将引发事物质的变化。军训给我们的学生戒除不良习惯,培养良好习惯提供了一个平台。大多数同学在经历了军训后的确有了很大的进步,开始学习自己整理床铺,打扫卫生,也逐渐的有了团队意识和荣誉感。记得一位学生刚入校时,被子不会叠,连自己的袜子也不会洗,因为在家依靠父母已成了习惯,可是在参加了军训后,在教官、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逐渐摆脱了依赖心理,慢慢学会了自己动手,自己照顾自己。这就是进步,我们都为他感到高兴。还有高二,高三的同学在经历了一天的军训后,仿佛又回到了高一军训时,那种集体荣誉感油然而生,很自觉的在老师的监督下回归学生本色。特别是在现如今的社会大环境中,竞争如此激烈,大浪淘沙,我们不可能在父母的庇护下度过一生,我们必须学会最基本的生活本领,锻炼自己,以使自己能够生存下去。

二、遵循心理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基础教育阶段,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能的。学习习惯的生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生成要遵循着习惯形成的心理发展规律。

我们学校是一所地处乡镇升学率三流的高中寄宿制学校,大多数学生在小学,初中时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看过一个 “谷堆论证”理论,其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一粒谷子能不能形成谷堆,不能;再加一粒谷子能不能形成谷堆,还不能;但一直坚持下去,谷堆形成了;而这在开始是被否定的。这个理论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从细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开始的,经过逐步积累而达到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它启示我们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要循序渐进,从“早”抓起,从“小”抓起,注重反复,强化训练。虽然我们的学生已经过了最佳培养的年龄阶段,但是学生高一刚入学时,我们班主任极力配合各任课老师,从细微处入手,严格要求学生,努力做到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听讲,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例如,一个学生上课没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如果老师没有及时提醒他,久而久之他就以为上课可以不用记笔记是理所当然的,很多内容因为没记下来而导致课后没法及时复习巩固,长期下去必然会影响到成绩的提高。所以,高一开始,我们就要求学生建立笔记本。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这样,有部分学生即使以前没有记过笔记,在看到别的同学做笔记后也开始主动地做了,而且我们不时地检查批阅。我们还要求学生作业本。做作业是学生的职责所在,这就要求学生的作业质量要高,无论是正确率还是书写,一定要端正态度,认真独立完成。另外,我们各科课前印刷学案,帮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的工作。这样,一步一步地,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建立了起来,学生学会了学,也为今后自主性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映射其他行为习惯,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