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11-13 17:51:44

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习惯 途径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既要重视孩子的学习,更要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其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师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一、指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课外到课内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初步发现问题的阶段。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课前预习非常茫然,不知道该怎么预习,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从以下三个方面给学生以针对性的预习指导。

第一阶段: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

学生预习的茫然首先表现在“不会看书”,他们在预习时更多的关注课本上结论性的东西或者是单纯的完成课本上的题目,而对于“课本上都有哪些内容?”“这节课要研究什么?”“怎样去研究?”……等却很少去思考。因此我认为指导学生的预习,首先要指导他们学会看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教学中我经常会设计这样有指导性的预习学案:1.预习课本×××页的内容,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认真阅读课本27页,你看明白了什么?3.请你举出几个像例题这样生活中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这个规律中那个词最重要?你对这个规律还有什么疑问?有了这种指导性的预习学案,学生就会有顺序的去阅读课本,首先从整体上把握都有哪些内容,然后有重点的去思考“看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有了这种深度的思考后,学生才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第二阶段:指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学会看书是学生搞好预习的前提,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在把握课本内容的前提下,学会思考、探究问题。

在设计“解决问题”的预习学案时,我重点指导学生思考在预习时怎样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1.认真阅读×××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2.在你发现的这些信息中,哪些是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3.这些信息间存在着什么样的数量关系?你能写出来吗?4.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试一试!5.看一看书上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有了指导性的预习学案,学生的预习就有了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通过有效的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并有了困惑和疑问,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这样既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听课具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作好心理方面的准备。

第三阶段:丢掉“拐杖”,学会自己走路

古人云:“受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预习学案是学生预习的“拐杖”,通过以上两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已经能够在预习学案的指导下学会了“看书”,学会了“思考”,此时教师应该及时提醒学生丢掉“拐杖”,学会自己走路。因此不应该再设计填鸭式的预习详案,而是设计“半扶半放”的简案,比如“用心看书×××页,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总之,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就会掌握数学课前预习的方法,在出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情景时,上课时能有重点的听讲。再加上老师有针对性的重点的讲解,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这样会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学会科学的预习方法,便能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指导学生学会听讲

良好的听讲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长期的有意识的关注。这里的听讲,应该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课堂上要会听,精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要认真倾听老师的点拨、指导,要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联系,弄清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还要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二是敢讲。当问题出现时,孩子首先是要深思熟虑,然后就要敢于发言。只有当孩子学会了听讲、学会了上课,他们才会学得轻松,才会事半而功倍。

三、指导学生学会写家庭作业

完成作业,是孩子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不仅是教育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掌握能力的关键措施,对小学生人格的形成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首先是帮助孩子改掉“拖拖拉拉”的不良习惯

时常有家长反映,有些孩子在坐下开始做作业时,常表现出不能立刻进入全神贯注学习状态的特征:或东找西找学习用品;或东翻翻语文,西翻翻数学;或一会儿喝点水,一会儿吃点东西……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迅速开始做作业呢?

A.给孩子一个固定的学习的地方,一坐下来,就可以做作业了。B.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做作业,时间一到,马上就坐到桌前去。渐渐地,大脑就会形成条件反射,一到时间,和学习有关的思维都被调动起来,做作业的效率也就高了。C.专门用来学习的地方,学习用品要备齐。学习用品要井然有序地摆放在固定的地方,这样就可以节省许多找东西的时间和精力。

(二)帮助孩子养成集中精力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孩子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因而其注意的稳定性和集中性较差。若环境中存在各种干扰性因素,小孩子就易分心,而不肯做作业或不能及时做。

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 幼儿 习惯培养 成长教育

中国分类号:G61

一、教师的正确引导作用

教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正确引导,使幼儿逐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

对幼儿来说,生活就是学习的教科书,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贯穿于幼儿的生活之中,渗透在各种日常游戏、活动中,通过在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不断体验、理解、接受,逐步转化为幼儿自觉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模式,从而形成习惯。教师应及时抓住生活中出现的问

题进行随机教育。随机教育具体、生动、形象、有很强的说服力,非常适合幼儿。孩子每天在园的时间不少于八个小时,教师要善于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在日常生活、学习和游戏中得以渗透和强化。这样,幼儿能够逐渐建立起行为准则,逐步养成礼貌待人、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等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由于年龄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对是非的辨别能力较差,做错事是难免的,教师应尽量避免生硬的教训或批评,多从正面引导幼儿,根据幼儿的理解水平,耐心细致地讲道理,通过简洁的语言直接告诉幼儿应该怎么做。教师的反复提醒与及时教育也很有必要。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孩子要及时表扬,对表现欠佳的孩子要及时提醒,从而让孩子逐步加深印象,形成意识。教师在讲道理时要注意把握两点:第一,要明确观点,不能含糊其词。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定要让孩子认识清楚;第二,讲时要具体,耐心解释、说明,让孩子明确理会。

教师通过自己的榜样作用,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作为教师应时刻记住“身教重于言教”。因此,教师必须为人师表,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树立正确的榜样,在积极的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在礼貌教育中,教师要以身作则,需要幼儿帮助时,真诚地说一个请字,得到幼儿关心时,衷心地道一声谢谢,使幼儿在平等的氛围中,受到礼貌的熏陶,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如要让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教师要做到自己与同事之间相处融洽,对家长有礼节,对孩子要宽容相待。仪表方面,教师要衣着整洁、得体大方;语言方面要让幼儿感到亲切;行为上要热情大方,经常给予幼儿帮助,为幼儿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教师良好的表率作用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二、创设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幼儿园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行养成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是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为日后更为复杂的社会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我尝试在环境中蕴含常规教育,让墙壁说话,环境育人,以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活动室墙面上,我设计了一些卡通图片,巧妙地把“见到老师问声好”“上课专心听讲”“玩具摆放整齐”“别人休息不打扰”“你先请我后来”“小弟弟摔倒了扶起来”等等内容融入其中。与之对应的是一面“鼓励墙”,以我进步了为题,强化幼儿进步。“鼓励墙”上是一棵大大的成长树,树上有一朵朵的七色花,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小花,并配有自己的照片。我准备了七种颜色的贴纸,红色代表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橙色代表讲文明,有礼貌;黄色代表勇敢、坚强;绿色代表讲卫生;蓝色代表勤劳、爱劳动;紫色代表团结友爱;玫红代表遵守纪律。每天离园前幼儿根据自己当天的表现选择相应的贴纸贴在自己的花上。这样通过针对性的鼓励,用环境的暗示作用影响幼儿,引发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在日常生活中各个环节自然渗透

寓教育于日常行为训练中。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积淀与形成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特别是对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相对弱的儿童来说,重复训练尤其重要。如有的幼儿在玩完玩具后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的习惯,我就有意识的组织幼儿收拾玩具的练习,并多次重复训练,使儿童养成在不用提醒的前提下,玩完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又如刚入园的幼儿缺乏自理能力,特别是在中午进餐方面存在着不良习惯。如大部分的幼儿吃饭时掉饭粒、挑食……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加强教育。经常告诉幼儿挑食、拣食对身体的不利影响,会使自己得不到充足的营养而生病等等。让幼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到这些知识,久而久之,存在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幼儿的良好习惯形成了。

四、巩固孩子良好习惯的步骤。

注重情感教育,以“情“促“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能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得滚瓜烂熟,却没有自觉的行为和感受;知道要保护环境,却会随手乱扔果皮、杂物。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我们认识到,以往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时,只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让幼儿知道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分享,却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内化和养成。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好孩子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挖掘,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为依托,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出发,让幼儿在自觉的行动中得到情感上的体验,由“知”生“情”,由“情”促“行”。

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篇3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与设计者有关的设计习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它的作用也尤为重要。

设计习惯对创新思维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设计的本质是创新,高品质的设计更离不开好的创意,而创意的灵感往往来源于设计师丰富的生活体验和阅历,这些生活的点滴记录在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里,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好的点子将昙花一现,并不能给设计师或学习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旦设计需要,这些好想法就像卡壳一样束缚在脑海里,转化不了设计所需的原素材。因此,设计院校的学生应该注意平时的生活细节,记录点滴,尤其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不同于发散思维,而是持之以恒,当观察、记录、思考变成一种习惯并累计成册,那将是设计的一笔财富,更是创意思想的源泉。

设计习惯是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名优秀的设计师首先是一位优秀的学习者,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普遍有好的学习习惯,在高校设计类课程中,普遍存在以实际项目带动教学的案例,学生作为重要的创意来源,既完成项目实践任务,同时也完成课程作业,得到一定的学分或成绩,表面上看是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实际上检验的是学生平时的积累,优秀学生作品脱颖而出,得到认可的学生作品看似机缘巧合的契合了项目作业的要求,似乎属于偶然,其实,设计习惯的培养往往可以让一些好创意信手拈来,这才是正在的厚积薄发。因此,设计习惯也是一种学习习惯,它们互相补充,相互促进。

设计习惯对生活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好的习惯是人生成功的关键,尤其是生活习惯,现在社会的人脉交往离不开交流沟通,从小会有一些生活习惯的养成,在学校,读书、思考、创作等等学习都是因人而异,生活上有劣习的人一般都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更谈不上设计习惯,但是反过来,锻炼自己、培养自己养成好的设计习惯会促进生活习惯的改进,而习惯一旦养成,就能进入一种状态,那就是惯性思维,它会不自觉的让自己保持良好的习惯,并长期保持这种状态,因此,设计习惯和生活习惯是互补的关系,设计习惯可以促进生活习惯的改进,而生活习惯能造就更好的设计习惯。

好的设计习惯是成为一名优秀设计师的前提

并不是所有优秀的设计师都有一个好的设计习惯,但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好的设计习惯养成是必须的过程,纵观中外的设计大师,他们无不经验丰富,积累深厚,在设计作品中体现出极高的综合素质。高校是培养设计师的摇篮,从学习到工作,从在校的学生到社会岗位的转变,每个读书的学生都有经历,可结果却千差万别,就业方向也大相径庭,有改行、有就业、有失业、也有创业,看似普遍现象的背后其实也是一种必然,注定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尤其从学校出来的设计专业学生,坚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选择设计师这条道路就要接受现实的考验,那就是如何成为更优秀的人才,否则,设计这条路走不了太远,也注定失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设计师,那就看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具备更好的潜质,能否坚持到最后,准备、潜质、坚持都离不开习惯,设计习惯的养成是一种积累,就像一个百宝箱,时刻为需要作准备,设计习惯锻造人的品质,提升整体素养,熟能生巧,当潜质被挖掘出来的时候,设计品质也提升了。坚持就更加重要了,它是习惯的精神支柱,力量的源泉,没有坚持就谈不上习惯。有了这些,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就不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

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习惯能积极推动教育教学向前发展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大学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定型期。能否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是高校教育教学的职责所在,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才的淘汰率很高,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式在不断改进,以满足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在此,艺术设计类院校更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设计习惯就是一种设计方法,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管是从课堂教学、课后项目,还是设计创作等等都与学生息息相关,贯穿始终。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设计习惯的养成能极大的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与学真正融为一体使学生的创作思维也能给教学带来启示,更好的应用课堂教学。

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初中学生 数学学习 学习习惯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021

良好的习惯是人们做好事情的重要保障,尤其对于学习这项长期性的工作而言,学生更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就目前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本人发现目前存在一些影响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因素,下面本文就影响初中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影响初中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因素分析

一些因素的存在能够有效推动事物的发展,而另外一些因素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物的发展,就目前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而言,就存在一些影响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因素。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数学学习有很大帮助。本人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目前影响初中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因素进行分析,希望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启发。

(一)学生没有意识到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目前就影响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因素而言,一个十分突出的因素就是学生个人并没有意识到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根据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并不科学,学生并没有将数学学习规律化,而是学习任务重的时候,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学习任务一旦不重,学生就会放松学习,甚至在课余时间并不进行数学学习。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既不利于学生数学水平的稳步提升,同时也会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一些压力,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二)教师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没有引起重视

在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本人发现,如果教师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引起重视,那么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将会逐步养成;而教师一旦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没有引起重视,势必会影响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而目前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引起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没有采取有效地促进措施

并不是每一个学生自从接触到数学学科就养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只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措施更好的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才能更好地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而就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采取更多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口头上要求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由于初中学生的自制力不够,在有些方面很难将教师的叮嘱落到实处,势必会影响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四)家长没能有效发挥监督作用

初中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听课习惯、课后复习习惯等,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进行有效监督,还需要家长对学生进行有效监督。比如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良好习惯的养成就需要家长进行监督,而目前家长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监督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应对影响初中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

为了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初中阶段更加有效的进行数学学习,也为了在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更加有效的进行数学学习,针对目前影响初中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因素,本人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引导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针对目前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而影响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将工夫下在平时,才能学好数学这门学科,而只有养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学生才能更加科学的进行数学学习,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一旦认识到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自然就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培养个人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很大帮助。

(二)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针对目前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没有引起重视的情况,要求教师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引起重视,并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切实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引导下,更好的进行数学知识点学习。

(三)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为了有效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引起重视,而且要有效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去。为了有效促进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监督措施,例如: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与课后复习习惯,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四)家长积极发挥监督作用

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篇5

论文摘要: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以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为目的,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活动激发兴趣,规范行为,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和个人才。

所谓习惯:是指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的倾向。良好的习惯,对人的成长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初中生,随着心理、生理的变化,处于叛逆期年龄阶段,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既是使健康人格的形成,又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德育工作更应该注重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1 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充分认识

1.1养成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指出:“良好的习惯是人类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不断增值的道德资本。”教育家洛克甚至断言:“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根结底为培养儿童的良好的习惯。”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的养成,莫不由“渐”而来。做人是挺难的,一定要从小减少许多问题。“慎始而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由此可见,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管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培养一代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保证他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且,这对于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是一项奠基工程,可谓百年大计。青少年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

1.2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

在新时期,党的十六、十七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新的奋斗目标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就是必须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公民。青少年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也是成长中的小公民。他们道德素质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从长远看,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青少年道德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广大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重中之重。青少年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是处于生长发育中的社会公民,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他们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础。

1.3抓好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就现在初中生状况来说,他们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健身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社会等外来的不良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学生德育工作进行深入的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初中学生正处生理变化阶段,心理要求独立、自作主张,但缺乏把握好自己的能力,小学升到初中又是从严格管教到逐渐向自觉自立管理的过渡阶段。现在农村留守学生增多,租住房屋学生增多,行为习惯差,抓学生养成教育,抓行为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4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就我国目前中学教育的实际看,在德育中又忽视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规范的。我们常常看到的一个尴尬事实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居然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当程度的行为习惯教育和基本的道德教育,为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补课。可见,培养青少年的良好行为习惯,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青少年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又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另外,从行为习惯的培养人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养,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青少年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

2 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从两方面做起,一是学校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二是培养学生把良好的行为作为一种习惯。其中活动的开展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只有坚持不懈的去规范,良好的行为就能够成为习惯,才能称得上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2.1组织活动,规范行为,加强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在每学期开学可以组织学生诵读行为规范诗歌,日常行为规范歌、一日常规歌,组织师生搜集、制作诗歌和诵唱诗歌活动。借助多媒体和校园广播的诵唱,通过此活动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学生知道良好行为习惯的标准。

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经过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因此教师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根据思想品德教学的需要,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让学生在锻炼中反复训练。同时教师还要经常督促检查,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与激发学生对习惯的兴趣相结合

兴趣指的是对某种活动产生的积极情趣,从而逐渐形成习惯。要让学生在整理书包习惯养成中寻找乐趣,教师要学会激发学生兴趣,如:从每节课课前谁最先放好书本,谁能迅速的拿出学习用品的比赛中激发兴趣。并且能体验到良好行为习惯带来成功的愉悦,他们比赛的过程是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

3 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因素

3.1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服饰,必须具有示范作用。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并且去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每时每刻都能感受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逐渐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习惯。

3.2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所谓习惯:是指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的倾向。良好的习惯,对人的成长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初中生,随着心理、生理的变化,处于叛逆期年龄阶段,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既是使健康人格的形成,又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德育工作更应该注重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1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充分认识

1.1养成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指出:“良好的习惯是人类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不断增值的道德资本。”教育家洛克甚至断言:“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根结底为培养儿童的良好的习惯。”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的养成,莫不由“渐”而来。做人是挺难的,一定要从小减少许多问题。“慎始而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由此可见,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管儿童一辈子的教育。培养一代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保证他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且,这对于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是一项奠基工程,可谓百年大计。青少年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

1.2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

在新时期,党的十六、十七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新的奋斗目标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就是必须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公民。青少年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也是成长中的小公民。他们道德素质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从长远看,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青少年道德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广大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重中之重。青少年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是处于生长发育中的社会公民,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他们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础。

1.3抓好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就现在初中生状况来说,他们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健身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社会等外来的不良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学生德育工作进行深入的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初中学生正处生理变化阶段,心理要求独立、自作主张,但缺乏把握好自己的能力,小学升到初中又是从严格管教到逐渐向自觉自立管理的过渡阶段。现在农村留守学生增多,租住房屋学生增多,行为习惯差,抓学生养成教育,抓行为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4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就我国现在中学教育的实际看,在德育中又忽视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规范的。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尴尬事实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居然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当程度的行为习惯教育和基本的道德教育,为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补课。可见,培养青少年的良好行为习惯,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青少年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又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另外,从行为习惯的培养人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养,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青少年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

2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从两方面做起,一是学校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二是培养学生把良好的行为作为一种习惯。其中活动的开展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只有坚持不懈的去规范,良好的行为就能够成为习惯,才能称得上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2.1组织活动,规范行为,加强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在每学期开学可以组织学生诵读行为规范诗歌,日常行为规范歌、一日常规歌,组织师生搜集、制作诗歌和诵唱诗歌活动。借助多媒体和校园广播的诵唱,通过此活动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学生知道良好行为习惯的标准。

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经过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因此教师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依据思想品德教学的需要,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让学生在锻炼中反复训练。同时教师还要经常督促检查,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与激发学生对习惯的兴趣相结合

兴趣指的是对某种活动产生的积极情趣,从而逐渐形成习惯。要让学生在整理书包习惯养成中寻找乐趣,教师要学会激发学生兴趣,如:从每节课课前谁最先放好书本,谁能迅速的拿出学习用品的比赛中激发兴趣。并且能体验到良好行为习惯带来成功的愉悦,他们比赛的过程是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

3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因素

3.1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服饰,必须具有示范作用。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并且去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每时每刻都能感受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逐渐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习惯。

3.2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小学学习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是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由于年纪小,思想活跃,模仿性强、判断力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等特点,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需要家长、社会、学校多方面的积极配合,尤其是学校教育对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影响深远。学校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教师是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者。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校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学校方面的积极配合。因此,要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内容

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明确培养目标,重视从细节开始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课堂教学入手,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关注日常生活,重视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根据行为心理学家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行为分析,7—12岁是一个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小学生只有在良好的行为指导下,才能学会正确的思考、形成正确的认知、发展成一个思想健康、行为习惯良好的人。而在我国7—12岁的孩子正处于小学教育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的学习习惯、礼貌的行为习惯、得体的礼仪习惯等。针对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就是在生活习惯上能够做到早睡早起、讲究卫生、吃饭不挑食、生活不攀比等,在学习习惯上能够上课前预习,准备好上课用品,上课期间专心听讲,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课下认真完成作业,做好课后复习等,在行为习惯上能够积极锻炼身体、热爱劳动、乐于助人、保护公物等,在礼仪习惯上能够文明有礼、尊老爱幼、与同学友爱互助等。根据行为心理学家的研究,小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养成是由一定的时间规律可循的。一个人坚持一个行为超过21天就会把这个行为转化为习惯,坚持超过90天,习惯就会成为固定习惯。在培养小学生零号行为习惯时,一定要遵循小学生的行为心理特点,把握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一个行为坚持的前7天,这个行为处于可以、不习惯阶段,但是慢慢地坚持超过7天到21天的时候,这种行为就会达到刻意、自然的阶段;到21-90天之后,行为习惯就是成为一种固定的、不刻意的行为习惯。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会影响孩子一生。小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系统的养成教育过程。在这个漫长艰难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一系列的养成教育工作要遵循学生心理规律,利用各种生活中的有利因素,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养成教育。

二、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措施

作为小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遵循养成教育中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心理特点,运用的巧当的教育方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指导和培养,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学校开展养成教育。明确总的养成教育培养目标,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培养过程中还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确立每个学生的具体培养目标。明确总体养成教育目标之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育形式进行习惯培养。例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对良好行为习惯进行教育宣传,在教学中培养孩子良好行为意识。利用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等活动,教师通过良好行为习惯的故事、图片、视频等方式,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自己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良好行为习惯意识,在思想意识上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坚持养成良好习惯。

(二)明确的习惯标准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由于小学生年纪小、自我约束力差、辨别是非能力不足等特点,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学校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须明确,一个明确的习惯标准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基础。小学生对很多事物的热衷只靠一时兴趣来维持,很难达到长久养成习惯的目的。所以,在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孩子明白如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是不应该学习的不良行为习惯,懂得如何做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栏、走廊、教室墙壁等空间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例如在学校宣传栏宣传良好行为习惯学生的事迹,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在学校走廊张贴《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等,充分发挥这些行为规范、要求的作用,在迁移默化中引起学生对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视,在学校层面重视养成教育的推行。还可以发动学生组成良好习惯管理小组,发挥孩子之间的监督作用,让孩子在学习生活中能够自觉的监督自己和他人。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重点内容。在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中,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养成教育重要一环。学习是伴随学生未来一生的大事,这就要求教师抓好课堂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学习习惯、课堂学习习惯、课后学习习惯。在课前,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习惯,准备好学习文具、积极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等课前习惯。在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好学生上课坐姿端正、认真听讲、积极记笔记、积极发言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后,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复习、认真做作业、自我检测的良好复习习惯。在学生做作业时,要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格式正确、做后检测等良好习惯。例如在语文阅读时,要培养孩子眼到心到,朗诵有感情等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坚持从点滴做起是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必由之路。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上,要做到从点滴做起,在细节上培养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所以,在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时,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在校园打扫中,培养孩子看到垃圾要随手捡起,并按照垃圾分类原则教给孩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在放学的列队回家时,教给孩子要有序排队,遵守学校的作息习惯,遵守交通规则,安全有序的离校。习惯往往具有迁移性,学生养成一种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其他行为习惯的养成。例如孩子在学校养成了主动与生长打招呼的良好习惯,到日常生活中就能够有礼貌的待人接物。

(五)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要发挥教师的示范榜样作用。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好奇心强等特点,学习心理中有很强的模仿倾向。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很好的发挥榜样作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仿对象。例如,教师在学校教会孩子主动问好交流,在潜移默化的相处中,学生会模仿教师,养成见到师长主动行礼问好的行为习惯。在课堂结束后,教师主动收拾讲桌和讲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模仿教师,主动上下课收拾好自己的学习用具。这些行为习惯都是通过教师为学生树立榜样来培养的,通过后期教育强化,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很好的在孩子中扩展开。总而言之,小学生由于自己独特的年龄阶段,具有辨别力差、模仿性强、自制力差等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的系统性的工作。在这个漫长的养成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配合积极有效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从学校教育的点点滴滴做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小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

作者:周仁亮 王琴 单位:高邮城南经济新区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篇8

【摘 要】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习惯与品质的关键期。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阶段,是施教的最佳时期。

【关键词】小学生 习惯 品质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087-01

一 小学生良好习惯与品质养成的意义及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阶段,是施教的最佳时期。紧紧把握住这一时期,从小学开始接受良好的教育,养成真善美的优良品质,不仅对提高人的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还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增砖添瓦。

二 小学生应具备的各种良好习惯

日常生活中,很多习惯都是从小培养起来的。研究表明,各种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很重要。

第一,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习惯、睡眠习惯和整理玩具、文具、图书的习惯。

第二,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果皮;仪表整洁;勤洗澡勤剪指甲;饭后漱口,晚睡前刷牙;饭前便后洗手,按时排便等。

第三,学习习惯。小学生学习时要专心致志,独立思考,认真细致。养成看书读报的习惯。家长可以与孩子们一起阅读,共同讨论书中的问题,并指导孩子做读书笔记。

第四,行为习惯。尊敬师长,见到老师行礼问好,在家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待人有礼貌,会使用礼貌用语和懂得礼节。能与同学友好相处、互相谦让,不打架骂人。

三 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与品质的建议

1.规范训练,考核评估,积极互动

学生的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得益于明确的要求和规范的训练。搞好班级的管理,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另外,评估是促使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在日常行为规范上,应加强学生干部的巡查和同学间的相互督查,通过检查反馈,督促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时,教师要给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创设一种氛围,通过组织一些有竞争性、促进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习惯与品质的形成。

2.增进交流,从各方面了解小学生的想法和行为

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和品质,我们必须要了解他们。首先是观察,从外在表现出来的特点做一个大概了解。其次,倾听孩子。孩子在不断接受知识的同时也特别渴望把自己的思想告诉别人,这时,就要在一旁耐心地听,鼓励他往下说,不要轻易打断他,因为孩子的任何语言中都包含着他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再次,与孩子交谈,通过聊天的方式来进行,注意孩子在交谈时表现出来的情绪、性格、爱好、惯用的行为。要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蹲下身来听孩子说话,这也是尊重孩子的一个表现。

3.创新家访形式,家长、学生、老师相互配合

习惯是教育过程中和个人生活实践中反复练习形成的,成功的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小学生一半时间是在学校度过,还有一半时间在家里度过,仅凭个人之力终究有限,需调动老师、家长、学生多方合力。因此教师应当加强与同事、与学生、与家庭的联系,共同培养学生的习惯与品质。

4.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促进学生崇尚良好的习惯与品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首先,教师要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如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扶正桌椅,与学生一起劳动等,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会自觉去做。最重要的是老师必须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要求学生守纪律、有礼貌,教师自己就要守纪律、懂礼貌。教师的表率作用,好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向着好的习惯与品质的方向发展。其次,大力表扬学生中的好人好事,教育学生明确是非观,树立尊重他人、遵守纪律、刻苦学习、关心集体、努力锻炼等各方面的榜样。

5.循循善诱,持之以恒,实事求是

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行为习惯 幼儿园 幼儿

一、幼儿行为习惯的现状及分析

(一)幼儿行为习惯的现状

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促进幼儿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幼儿期,是学习和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好时机。一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会自觉的表现出来,是一种动力定型。然而,我们在对幼儿行为习惯现状的调查中发现:行为习惯的养成存在年龄与性别差异,年龄越大,习惯养成的越好,年龄越小,习惯养成的越差;一般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大部分幼儿任然存在着依赖别人、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书写坐姿不正、不爱学习、说谎、说脏话、挑食偏食厌食等不良行为习惯。

(二)状况分析

1.社会环境影响

如今科技发达,优越的物质生活给幼儿带来了有利的生活学习环境,同时也隔绝了幼儿与外界的接触,生活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父母又忙于工作,与孩子接触的时间较短。渐渐的,孩子容易产生孤僻性格,导致幼儿养成了任性、依赖、挑食、好动好斗等不良行为习惯,同时也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教育影响

现就绍兴市绍兴县某大班幼儿为例,本班大多数家长认为,家长的任务就是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这种只注重于健康知识的灌输,反而忽略了行为习惯的培养。在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现象造成家长对孩子过度的溺爱,一切事情都为孩子包办,导致孩子在生活习惯上弱于同龄幼儿

3.陌生的幼儿园环境

有些家长由于工作的关系,时常会更换工作环境,从而导致幼儿更换幼儿园,当幼儿离开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他们会感到害怕,有的幼儿为了影藏心中的恐惧心理,将一些坏习惯、坏脾气带到幼儿园,从而来掩饰恐惧心理。

二、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一) 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幼儿专注力,秩序感的培养。促进幼儿身体健康、自立自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有利于孩子身心和谐发展。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比知识的获得重要的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自理能力,自控能力,礼仪等,幼儿期正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有了好的行为习惯,一些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反之,则会给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带来麻烦。因此,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二)幼儿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生活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习惯的好坏,不仅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是幼儿综合素质的体现。他包括饮食、起居、卫生等习惯,让幼儿做到按时入睡、起床,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饭前便后洗手等。一个人生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今后的成长。同样生活习惯的培养在家庭中也较为重要。长期以来,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问题,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孩子说:“我自己洗,自己吃,自己拿……”等,但往往得到的答案却是:“你不会,你还小,不行……”等等。因此,许多小朋友养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总而言之,幼儿必须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为今后的成长做好铺垫。

(三)幼儿品德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才能为将来的人生发展打好基础。品德习惯的好坏,反应个人的内心修养,体现个人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幼儿期正是品德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尤其是文明举止上更为关键,一个人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优良。

三、如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融入到幼儿一日生活与游戏中,让孩子在潜移默化的生活中逐渐的养成。

1.制定规范,加强日常生活中的反复练习

2.多表扬、多鼓励、多肯定,坚持正面教育

3.老师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

4.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

(二)重视家庭教育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更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逐渐形成的。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在家发挥榜样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其次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要及时制止,并想办法纠正,千万不能纵容。最后作为家长要给予幼儿适当、适时的奖惩。当幼儿有了良好的行为时,家长应适时的鼓励幼儿,让幼儿获得成就感;反之,则适当的采取一些惩罚措施,从而让孩子知道不良习惯的危害,改掉不良行为习惯。

(三) 家园合作

当今家庭独生子女占多数,幼儿在家一切事情都被包办了,有些家长反映为什么幼儿在园不挑食,按时午休,在家却谁的话也不听呢,往往孩子的这种不良习惯都是自己给宠出来的,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首先家长必须转变观念,增强培养意识,给幼儿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其次,加强家园合作,注意方式方法,坚持不懈,严格要求。不管怎么培养,家长始终起到一个言传身教的作用,必须担任好孩子第一任老师的重要角色。教师将幼儿在园的情况反馈给家长,同时家长将幼儿在家的情况反映给老师,这样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结论

幼儿期是身心发展尤其是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今后的成长影响巨大,能让孩子受益终生。更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家庭、社会、幼儿园不可忽视的教育任务。当今由于不当的教养方式、家庭变故、家长的溺爱等原因导致幼儿存在着许多的不良习惯。因此,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循序渐进,在幼儿面前以身作则,制定合理的计划,从而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一怎样教小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篇10

一、唤醒意识,从小抓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很多人认为小学低年级要让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级习惯自然就养成了,这是极其错误的。自小养成的习惯就像天性一样不易改变。如果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长大后去改正将非常困难,以致影响学习效果,影响将来的前途和生存的环境。所以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起,就要开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1. 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针对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疲劳、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培养专心听讲的好习惯要重点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教学语言力求儿童化和趣味性。

儿童化、趣味性的教学语言能够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奋点,如果教学语言生涩、呆板,学生听起来就乏味、疲倦,很难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因此,教学语言在精练、准确的同时,更要生动、活泼,增加形象思维的色彩,再配上形象化的动作,学生就十分感兴趣。

(2)创造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机会。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课堂教学中如果过多地让学生被动地听教师讲授,就会使学生缺乏“我要学”的参与意识,对于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是极为不利的。必须为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创造更多的思考、回答问题的机会,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

(1)端正学生的作业态度。

在进行学生作业规范化训练时,要突出时间上的要求――及时,态度上的要求――认真,思维上的要求――独立。作业的认真程度和完成作业能否自觉,往往集中反映了学生的作业态度。如果学生的书写条理化、规范化,作业完成后自觉认真检查,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作业的正确率,而且对于学生认真作业习惯的养成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2)教会学生作业的基本方法。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认真作业习惯的培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教会学生多读,读题、审题、分析题目中的关键字眼。

(3)养成良好的作业卫生。

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握笔姿势、坐立姿势,以及健康的用眼卫生,保证在作业正确、漂亮的前提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二、因人制宜,循序渐进,巩固良好学习习惯

1.因人制宜,培养习惯有的放矢

每个学生因自己的个性特点,加之生活环境的影响,导致“习惯”各不相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训练。如对养成不良习惯的学生,首先需要耐心细致地纠正“坏”习惯,转移“好”习惯养成过程中的不良情绪;对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则应以鼓励为主,侧重讲明“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引导其逐步养成;对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

2.加强常规管理,规范良好习惯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能空洞地说教,而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要以《守则》的形式培养学生,规范学生行为,长期坚持,不放过每一细节,实现“从规范到习惯,从习惯到自然,从自然上升为一种风格”。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

三、家校联动,为人师表,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