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的好坏十篇

时间:2023-11-13 17:51:44

科技发展的好坏

科技发展的好坏篇1

[关键词] 中国 破坏性创新 新市场 低端市场

一、破坏性创新的内涵以及对于我国企业创新的意义

1997年,哈佛大学教授Clayton.M.Christensen出版了《创新者的迷惘》一书,提出了“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的概念。该书指出,破坏性创新是与维持性创新相对而言的,是一种不同于常规的创新模式,开始时不引人注目,但最后有可能发展为主流市场。它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一类是面对非消费者创造新的市场;另一类是在一个已建立的市场上从低端发起进攻。

破坏性技术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尤其是不一定发生于高技术领域),服务业同样也可以有破坏性技术产生,如短期管理培训项目就被认为是针对主流高端MBA教育市场的破坏性技术。破坏性技术揭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道理,即在当今竞争激烈,顾客需求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如果只看到顾客现有需求,未觉察到顾客的潜在需求,一味按照自己的方式埋头去搞所谓“高精尖”,最终也许难逃失败的命运。

日本企业近年来之所以没有美国的企业有活力,其原因就在于美国企业中不断涌现新的“破坏者”,如硅谷的大批小企业靠“破坏性的创新”得以迅速崛起。所以,我国企业是否具备“破坏性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破坏性技术而言,不存在既定的标准规范,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及时识别捕捉到破坏性技术的发展机会,就能够实现跨越。破坏性创新研究方兴未艾,会为我们的未来带来美好前景。

二、文献综述

破坏性创新在国内外的研究方兴未艾,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破坏性创新的问题。由于翻译的不同,破坏性创新也被译为分裂性创新,排斥性创新等。

Clayton M. C and Michael Overdorf论述了资源、程序、价值组成的框架在破坏性创新中的作用,指出三者的不同组合会造成不同的破坏性创新效果。只有同时重视价值和程序而不仅仅是资源,破坏性创新才能取得成功。

Stuart L Hart andClayton M. Christensen研究了破坏性创新的特点,并列举了本田和柬埔寨农村电信系统的例子证明了破坏性创新的威力。

Clayton M. Christensen,Richard Bohmer, and John Kenagy论述了健康关怀产业的破坏性创新现象,指出由于科学的进步,该产业的诊断方法,设备越来越倾向于方便化,小型化,健康关怀产业的破坏性创新离人们越来越近,说明该产业的破坏性创新进行得非常成功。

新加坡国立大学康长杰认为排斥性创新是更合适的创新形式,它们性能适中,造价低,容易满足主流技术所忽视的低端和利基市场。这些产品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同时举了五个中国案例来证明排斥性创新在中国的蓬勃发展。

浙江大学的梁欣如,许庆瑞论述了排斥性创新的特点。从经济学观点指出,新进入市场的企业更加重视排斥性创新,因为现有市场已被老企业占领,新企业只有开辟新领域才有机会谋得一席之地。

由以上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国外对破坏性创新的研究文章比较多,但是针对的是国外的情况,不一定适合于国内;而国内对破坏性创新的探讨多限于概念层次,对中国企业如何实行破坏性创新研究不多。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对中国企业实行破坏性创新提出自己的看法,为中国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三、中国企业实行破坏性创新的策略

1.破坏性技术创新与企业高层管理决策

在中国,领导层对一个项目的重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国的领导非常强势。但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在破坏性创新管理决策上有可能犯两个方面的错误,这些错误的克服是破坏性创新成功的重要保证。

(1)对破坏性技术未来市场缺乏远见

破坏性技术的产品在刚刚进入市场的时候,受产品性能与质量的影响,它进入的是一个非常小的细分市场。这时,处于行业领导地位的成熟大企业的产品仍然是服务于主流客户。当这一新兴小市场逐渐成熟扩大以后,进攻高端市场时,大企业意识到这种破坏性技术已为时过晚。另外,一项破坏性技术取代原有的技术往往需要很长时间。例如:辐射式轮胎替代聚脂帘子布轮胎时,取得市场最终结果用了4年时间;在电子学领域,晶体管替代真空管用了7年时间。这更增加了企业高层领导对破坏性技术未来市场的把握难度,致使他们对破坏性创新缺乏远见。

(2)对原有企业文化具有路径依赖性

一个企业的技术与技术产品是企业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企业文化往往具有惊人的持久力, 所以,我们认为,当新的破坏性技术出现的时候,整个企业文化也必须做出改变,才能为破坏性技术的实现保驾护航。由此,高级管理人员对破坏性技术到来的识别能力以及重视程度往往成为进行破坏性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决定因素。

2.整合企业的创新资源

我们认为,形成企业破坏性创新能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不仅在于缺乏资源, 更重要的在于缺乏一种对资源的整合能力。

(1)企业外部创新资源的整合

①重视领导型用户的创新。有数据表明,来自顾客的创新在创新总量中有相当的比重:北美为44%,欧洲为38%,日本为52% 。领导型用户作为产品的使用者,往往走在主流市场趋势前面,表现为对产品或服务的特殊要求,他们的创新活动很可能孵化出破坏性技术。

②完善企业外部联系网, 建立技术创新网络和知识联盟。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网络可以获得稀缺资源、分担技术研发成本、降低创新的风险,在技术创新网络中培养自己潜在的破坏性创新能力。

(2)企业内部创新资源的整合

①建立学习型组织, 实现知识共享。破坏性创新需要企业更多地开展组织学习,跳出现有的圈子,忘却旧的经验和模型。通过学习,组织能容纳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各种观点。破坏性新技术的不确定性需要彻底的讨论,不同层次的雇员、外部专家和用户带来了不同的观点和专业知识,并特别接近市场和技术现实,随着这些讨论的进行,争论将会更加细化,最终会在破坏性技术方面找到突破。

②企业对个人的激励与破坏性创新。要使企业在技术方面的破坏性创新活动长盛不衰,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创造一个良好的破坏性创新环境。具有破坏性创新潜力的员工通常都喜欢行动自由、不守常规、喜爱冒险等特性,这也是从事破坏性创新的文化特性。

美国的HP公司就拥有一批喜欢进行个人自由创新活动的员工。这些人常常进行非正式的,带有灰色行为的创新活动。

3.选择新的市场调查方法

破坏性创新项目往往带来全新的产品/服务和全新的市场,因此,破坏性创新项目通常可以采取以下非传统的方法来进行市场预测和研究:依据破坏性创新项目小组成员过去的经验;出席贸易展示会,把企业对破坏性新技术的构想与其他创新技术进行比较;用样机来进行技术示范,样机是一种机制,它教会市场接受技术,并且能从市场中学习技术在应用领域中价值到底有多大。

4.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变化

(1)非正式组织

破坏性创新通常来自于一线工程师, 跳跃性的非线性思维在这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 则不受正式组织结构的思维限制, 常会产生跳跃性思维, 更利于激发破坏性创新。现在, 像3M,福特等公司都已经开始关注非正式组织在激发破坏性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并投入相当多的资源来培育和引导非正式组织发展。

(2)跨职能团队

Gavin M & Aiman Smith 的研究认为: 适合破坏性创新的团队成员应该具有高的异质性、目标一致性、努力以及高的开放性。在大型组织中采用跨职能团队, 使具有各种特长与思想的员工集中在一起, 利于产生破坏性创新所需的新思想, 也有利于打破人类线性思维的局限。

5.从低端破坏入手

例如小钢铁厂、折扣零售店和韩国汽车制造商进入北美市场就是纯粹的低端破坏,因为它们并没有创造新市场,它们只是采取了低成本的商业模式。

事实上, 格兰仕公司就是通过低端市场创新取得成功的。格兰仕成立于1978年,原是一家纺织和制衣公司。1992年,它开始寻找新的利润生长点。格兰仕决定开发一种简单、能效高的微波炉,这种微波炉的体积小且便宜,适合于中国市场。结果,这种产品很受欢迎,销售持续增长,到2000年,它占有了中国市场76%的市场份额。

四、结论

对于破坏性技术而言,不存在既定的标准规范,所以无论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是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能够及时识别捕捉到破坏性技术的发展机会,就能够获得与其他国家、地区平等的发展机会,从而实现技术跨越。

当前,发达国家凭借科技优势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的垄断性经营,把持着国际产业链的高端,获取大部分利润,而我国企业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往往成为只能赚取廉价血汗钱的世界车间,并经常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而不能自拔。而要走出怪圈,就必须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破坏性创新是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所以,我国企业必须放弃过去单纯的技术引进思路,实行破坏性创新,进而在若干领域实现技术与经济领先。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的需要也是多层次的,有着破坏性创新最深厚的土壤,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实行破坏性创新的类型也会越来越多,必将对破坏性创新的理论和实践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夏保华: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结构.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2]陈劲戴凌燕:突破性创新及其识别.科技管理研究,2002(5)

[3]付玉秀张洪石:突破性创新概念界定与比较.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4(3)

[4]司春林:企业创新空间与技术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克莱顿・克里斯滕森迈克尔・雷纳:困境与出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6]陈京民:大型企业技术突破性创新管理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1)

[7]邓亚玲王朝全:核心能力刚性对突破性创新的制约及其超越

[8]梁欣如许庆瑞:关于创新者困境的理论解释.科学学研究, 2005(6)

[9]赵明剑司春林:基于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技术跨越机会窗口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5)

[10]高静乐:基于突破性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研究.科技导报, 2004(12)

[11]康长杰陈劲:排斥性创新:一种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方法.管理工程学报,2006(2)

科技发展的好坏篇2

[关键词]科学技术;环境伦理;环境价值;生态原则

[中图分类号]B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7)11-0017-02

环境问题总是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由于对自然以及科学技术认识的偏差,人类的活动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正确认识科技以及使科技更好地为人类发展服务是个重要问题。

一、人类在科学技术发展不同时期的认识

1.古代:知识和美德是不可分的统一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相当弱,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适应关系。随着劳动工具的不断改进,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也日渐增长,产生了人与自然对立的萌芽,但整体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是和谐的。比如古希腊苏格拉底说过:美德即知识。中国古代《礼记・中庸》中也有“尊德性而道问学”的说法。就是把学问和德性二者结合起来,知识和美德是不可分的统一。也就是说,科学知识都是善的。

2.近代:科技决定论

近代,科学技术与道德逐步地相分离。伴随着人类中心论的形成和确立以及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人类开始沉醉于科技的伟大,认为科学可以决定一切、统治一切、解决一切问题,成为一种科技决定论。

在近代,还流行一种技术悲观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他在1749年发表了《科学与艺术》的著名论文,把历史上一切卑劣行为和道德败坏的根源都归结为科学和艺术的发展,认为科学产生之后加剧了道德沦丧。卢梭的思想代表了当时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思潮。这种思潮在我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均有出现。技术悲观主义者仅仅认为技术会扭曲人心,使人见利忘义,对道德只有坏处没有好处,而很少考虑科学和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本身的作用。[1]

3.现代:科学技术是双刃剑

20世纪50年代,维纳在《人有人的用处》一书中提出了“新工业革命是双刃剑”的警告,后来人们用“双刃剑”这一形象的比喻来诠释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和自然界影响的两面性:一方面是利用其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功能而体现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是科技也会引发诸多的负面影响:逐渐导致和加剧人与自然关系的分裂状态,随之而出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

4.当代:科技万能论和科技有限论

20世纪科技观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科技万能论。米切尔・施加格文断言:“90年代将与80年代不同,将由过去的“选择商品”,转到“选择设计”。另一种观点是科技有限论。中山秀太郎提出,以为科学、技术什么都能解决,这是对科学技术的迷信……人类从事技术工作,总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环境,这是无法避免的,技术万能主义对人类安全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思想。[2]

由此可见,只有在科技应用中考虑到环境的因素,对科技正确定位,才能更好地利用科技,为人类服务。

二、对科学技术的环境价值进行正确定位

在近代科学产生以来的人类社会史中,科学技术在解放人的劳动、改善人类生活状况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由于人类认识世界的局限性和偏见,对科学技术价值缺少正确的伦理定位等因素,使科学技术对环境的负面作用越来越严重。所以我们必须从科学技术的环境伦理角度来找出解决人类困境的答案。

一般说来,人类发明科学技术的初衷有两个:一是把人从被自然奴役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二是把人类从物质生活的匮乏中解放出来,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追求人类的真正自由和人的全面充分发展。然而目前,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的初衷,让人类失去了自我、走向了自我的异化。[3]那么,科学技术的价值定位究竟在哪里呢?一般认为,科学技术有经济价值、环境价值、教育价值、医学价值、军事价值、道德价值等,其中环境价值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科技发展的一个重大偏差就是片面强调和追求人的物质方面的利益,仅以经济价值来衡量科技的价值,忽视了科技的人文社会和环境价值,而环境价值被忽略往往导致社会和生态环境失去平衡。所以,人类在科学技术活动的开始阶段,应对生态环境进行预测和评价,并且在实施的全过程中始终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和结果,有效预防科技对于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环境和可持续性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三、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双重效应

(一)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从来都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干预的。但是,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几百万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只是局部性地给环境带来破坏性的影响。20世纪以来,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地球的破坏也进入到史无前例的时期。

1.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性开发及过度利用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和利用引起了森林草场面积大幅锐减、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严重后果,从而使人类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的数量日趋减少。同时,由于人类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损害。其中的原因,既有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过度放牧和城市化等因素,也有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带来的影响。例如,在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过程中,对传统动植物品种等不采取妥善保护措施,使遗传资源遭到破坏;转基因和克隆技术的发展加剧传统物种的消失和变异等。

2.科技的不合理应用加重了环境污染

目前,环境科学研究表明,大气污染,特别是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是高科技的发展,是科技发展的副产品。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只是在形式上避免了传统产业的污染,但常常带来新型的、危害程度也更高的污染形式。这些新型污染称为“科技型”污染,其主要表现是:合成化学物质污染、高科技废弃污染物等。

3.科技工程活动加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工程活动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但同时工程活动也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突出表现在兴建大型工程导致的环境的变化。以阿斯旺大坝表现最为突出。阿斯旺大坝在上世纪70年代竣工,成为埃及的骄傲。这座水坝结束了尼罗河年年泛滥的历史,生产了廉价的电力,还灌溉了农田。然而近年来人们发现,它也破坏了尼罗河流域的生态平衡,引发一系列灾难。

由此可见,现代科技发展和应用中对环境产生的负面作用,已经发展到了极为广泛并且严重的地步,已经到了我们必须反思、反省并采取行动的时刻了。

(二)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有着两面性。有些技术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有些技术却也有利于自然环境的改善。高新技术直接运用于环境保护领域,可以为人类解决环境问题开辟广阔的前景。例如,发展海洋和空间技术,给人类提供新的生存空间;运用高新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废物资源化、污染物资源化,以避免或减少浪费和环境污染。

四、科技发展中应遵循的环境伦理原则

科技发展的负面作用,使我们必须思考防范科技对环境危害的基本伦理原则――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原则就是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应当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性发展。科技发展的生态关怀原则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应该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和谐为标准。目前对生态平衡影响和干扰最大的已经不是自然因素,而是人为因素,科学技术扮演着突出的角色。生态原则的提出,就是要为人类确立科技发展和应用的方向,为人类在科技发展过程中有效维护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平衡提供正确的理论导向和行动规范。

五、制定符合环境伦理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对策

1.制定全面系统的科技环保法律法规体系

关于科技研究和应用中的环境方面的法律,在立法时应该遵循如下四个原则:权威性,即在科技法律面前,任何人和任何机构,都一律平等;探索性,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现实性,就是科技环境法律体系建设必须立足于从现实出发,必须着重考虑科技发展和应用的实际,尤其是我国科技发展与环境的实际;超前性,科技法律体系的建设能够应付科技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影响。具体来说,就要加强预测,把握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动向。

2.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发展绿色科技

为了重建人类的自然家园,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前提下,我们还必须妥善处理科学技术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而要实现二者的和谐,关键就在于创造一种全新的技术理念,即实现科学技术绿色化。所谓绿色科技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平衡发展,追求低消耗,注重对污染的控制,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科技存在与发展的指导原则。

3.树立和培养科研人员的环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

科研人员作为科学技术和环境伦理意识的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的环境后果,他们的环境价值观在发展绿色技术、推进环境保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科研人员要在科学研究中坚持“环境正义”,不仅要考虑到短期的局部利益,还要顾及到长期的整体利益,不仅要考虑到“代内利益”,而且要考虑“代际利益”。同时,科研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有对社会、对环境高度负责的态度,否则,科技的研发活动就有可能对人类生存或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4.培养政府官员等决策者的环境伦理价值观

决策者作为重大事件的决定人,他们的价值观念、工作作风、知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所决策的事情起到至关重大的作用。对于科技发展这些前沿问题,需要更多专业知识作为铺垫,一旦失误,后患无穷。所以各级政府及其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环境伦理意识,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5.提高群众的生态安全意识、参与意识

要提高人们的生态安全意识,在全社会开展生态安全教育和宣传,使每一个公民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从一点一滴做起,积极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完善环保公众参与制度,实行环保信息公开,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公开环保管理规定,公示建设项目环保审查、排污收费等情况。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从理论走向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85.

科技发展的好坏篇3

宁亚功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创建了全军第一所附属院中院。他主张将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微观研究相结合,笃信中医,学用西医,辨证注重整体,辨病力求客观。他崇尚经方,用药擅长寒温并用、补泻同施。他用“三消并治。补泻同施”的综合平衡疗法治疗糖尿病,提出中医不宜妄言通治糖尿病,要选择好切入点,认为糖耐量低减期是最佳切入点、初发且未经西药治疗者是关键切入点、无明显并发症且西药短期治疗者是重要切入点,并研制出有很好疗效的黄地吉仙片,使中医药治愈部分Ⅱ型糖尿病成为现实。他潜心研究骨关节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创立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中西医结合六联疗法,提出“经脉淤滞”是病机关键,确立了活血通脉的治则,研制出活骨宁胶囊,并率先开展“钻孔减压后自体干细胞植合中药治疗股骨头坏死”及“经皮股动脉介入股内外旋动脉灌注络泰注射液及自体干细胞联合中药全程治疗”的新技术。将先进的干细胞技术和传统的钻孔减压术与中医特色疗法相结合,三位一体。优势互补,疗效显著。他利用中医药治疗骨关节及软组织伤的优势防治训练伤成效显著,主研的课题“平战时肢体软组织扭挫伤及创伤止血中药便捷湿巾的研究”荻全军科技攻关项目,“部队训练伤的中医药综合防治研究”获全军中医药重大专项。

他先后承担军队及省部级科研课题4项,曾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主编或参编《趣味速记常用方剂手册》、《四季饮食与药物调补妙方》、《内科辨病专方治疗学》等专著3部,撰写发表《新时期部队医院中医科发展的初步设想》、《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48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报告》等学术论文40余篇。先后被军区联勤部评为“优秀基层主官”及“优秀党务工作者”。荣立三等功4次。

率先将自体干细胞移植技术与中医传统治疗手段相结合,提出能治愈部分初发的Ⅱ型糖尿病,带领科室发展为全军首家附属中医院……这些都是全军“国医名师”、昆明军区总医院中医科主任宁亚功通过大胆创新、弘扬祖国医学而取得的喜人成果。多年来,宁亚功教授潜心钻研中西医结合技术,继承和发展祖国传统医学,并把自己所带领的科室建设成为全军首家附属中医院。

“敢破旧模式才会有新出路”

有一项调查显示:在某省的农民中,对中医的疗效,有38.7%的人不太相信,有3.1%的人根本不信,只有30.4%的人在生病时首选看中医,另外有54.4%的人只在西医治不好时才选择去看中医。中医简便、效廉,在农村本来有很强的基础,但现在连农民都不看好中医了。对此,宁亚功说:“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使中医学的发展显得相对滞后。人们往往用西医的标准来衡量中医,所以有的人就觉得中医‘玄乎’。中医只有在坚持自己精髓的同时不断创新,才能确保临床疗效,赢得群众的信赖。”

“望、闻、问、切”是中医的四大法宝,宁亚功除要求本科的医生切实掌握好这四大传统技术外,还要求他们掌握西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结合西医检查诊断技术对患者的病情作出更加令其信服的诊断。

有一段时间,有人认为在军队医院开设中医科没前途,很难有所作为。宁亚功却认为。军队医院有先进的设备可利用,有强大的西医力量作后盾,有大量潜在的就医对象,只要不断创新、破除陈旧模式。发展中医就前景广阔。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宁亚功带领中医科始终坚持中医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利用医院强大的西医实力发展中医。2006年。他将西医的先进技术――自体干细胞移植引入股骨头坏死治守,开展了钻孔减压后自体干细胞植人、自体干细胞回输或自体于细胞介入灌注的新技术,引进先进的湿蒸设备,使中药疗效借珈既代先进设备和技术而得到大大的提升。

同时,宁亚功还借鉴西医的管理模式。对科室收治较多的股骨头坏死、糖尿病、颈椎病等,建立了统一的中医辨证施治标准和许多协定处方、疗效标准。遇到疑难杂症,他就召集全科医生进行会诊讨论。让大家各抒己见,利用集体智慧攻克难症,使传统中医治疗在综合医院中绽放异彩。

继承但不保守。创新但不忘根。近年来,在医院西医科室发展越来越快、许多地方综合医院纷纷撤销中医科的情况下,宁亚功带领的中医科不仅没有被挤垮,反而和骨科同时成为医院的附属院中院,让军内外同行刮目相看。

“敢啃硬骨头才会有新发展”

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在采访宁亚功时曾说,在全军九位“国医名师”中,宁亚功是喜欢挑战疑难杂症的一个。从医25年来,宁亚功不仅执着地“啃股骨头”,而且大胆挑战糖尿病等疑难杂症,带领科室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提升了科室的学术水平。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很难根治的疾病。10年前,一位股骨头坏死患者因被多家医院告知,如采用西医治疗,就只能进行人工关节置换,但只能管十几年。后来,这位患者慕名找到宁亚功,希望能通过中医治疗解除自己的病痛。当时,从未接触过此病的宁亚功心里很没底,但这位患者急切的求医之心让他无法推辞,而且他想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只要辨证准确、用药精当,很多疑难杂病均能取效。就这样,他毅然收下了这个病人。

此后,为了找到最有效的治疗方案,他查阅了1000多份文献资料,不断调整后确定了最终的治疗方案。可喜的是,经过3个月的治疗,病人的疼痛减轻了,活动功能改善了。看到病人的病情一天天地好转,宁亚功看到了中医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曙光。

消息不胫而走,慕名而来的股骨头坏死病人越来越多。宁亚功在最初的“六联疗法”的基础上,近年来又开展了“早期股骨头坏死钻孔减压后自体干细胞植合中药全程治疗”和“经皮股动脉介入灌注自体干细胞及络泰注射液联合中药全程治疗”的新技术,均取得明显疗效。

糖尿病治疗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喜欢挑战的宁亚功很早就对这一疾病产生了征服欲望。经过多年钻研,他发现,对刚发病、没有经过西医治疗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中医是有可能取得突破的。为此,他满怀信心地进行探索,并最终取得突破。他发明的“三消并治,补泻同施”的综合平衡疗法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治愈了许多糖尿病患者。宁亚功说:“现在西医没人敢说能治愈糖尿病,但对一部分初发的、没有经过西医治疗的Ⅱ型糖尿病,中医有可能治愈!”

2005年,宁亚功的研究课题“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得了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结束了中医科无高等级成果奖的历史。疑难杂症治疗上的优势使中医科“名声大振”,病人越来越多,遍及全国各地。

“坚持姓军为兵才能有大作为”

有人觉得中医疗效太慢,在卫勤保障中作用不大,但宁亚功却认为:中药、针灸、推拿在军事训练伤的治疗上有着独特的效能和作用,中医在部队中大有作为!

今年初,正在野外驻训的某边防团战士小王不小心扭了腰。在卫生员张军为他做了1周的针灸、推拿治疗后,小王惊喜地发现自己的腰伤痊愈了。张军告诉我们,他的针灸推拿技术是在昆明总医院中医科举办培训班时学到的,非常有用。

2005年全军中医药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好中医药人才“十百千万”战略工程后。宁亚功带领科室从“万”字工程开始,举办了全军首届基层卫生员培训班。培训中,来自边防、基层的卫生员们学到了休克、紧张疲劳综合征、各种关节训练伤、急性腰扭伤、膝韧带损伤、风湿性关节炎等常见病和训练伤的中医针灸、推拿技术。迄今为止,他们已培训学员70多名。这些学员返回部队后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宁亚功还把培养200名基层中医卫生士官计划纳入了中医科“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工作,力求使云南所有的边防连队均有1名掌握中医实用技能的士官,在基层官兵常见病和训练伤中充分发挥中医药技术的作用。

科技发展的好坏篇4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这些变化不都是朝着好方向发展的。

弊大:

1:环境污染.这个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显眼的坏处.

2:物种灭绝加快.这是由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捕杀所造成的.也属于科技发展的坏处.

3:人身安全越来越没保障.现在平均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犯罪行为发生.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与当下时新科技相关.尤其是枪械犯罪,更是让普通人民防不胜防.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以远远不是以前可比,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类灭亡的命运。

4:人类身体素质大不如前,随着科技发展,气车.火车.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类的日常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人类已经不再总是依赖自己的两条腿,因而现在的人类的身体素质和以前相比已经是不能相提并论。以前项羽“力拔山河气盖兮”在当今的社会已经是不可能再出现。而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则有可能使人的四肢萎缩,使人类出现一个新的形态。

5:各种新兴病菌不断出现,很多病菌的杀伤力已经远远超过以前的病菌的破坏力,这是由于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加快了病毒的变种,以至于科技的发展速度已经跟不上病毒的变种速度,或许有一天人类会灭亡于某一场大的瘟疫。

现在科技发达了,人们用上了一次性的东西,可大家知道它们对我们的危害吗?比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筷子的确方便,但卫生不达标、浪费林木资源也是不争的事实。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消耗一次性筷子450亿双,耗费木材166万立方米,需要砍伐大约2500万棵大树,减少森林面积200万平方米。

首先我方要指出科技的负面效用不能归罪于科技,恰恰相反,那正是人类未能从整体上科学地认识世界,以及不合理使用科技所造成的恶果。

第二,对方辩友高估了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困难,却低估了人类解决这些困难的力。目前暂时不能解决的科技难题不等于将来也不能解决。我方认为人类将不会毁于科技,因为科技发展的历程证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科技给人类带来的难题,都可以通过科技本身的再进一步来解决。70年代,科学家曾经预言,由于科技产品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到21世纪初人类将面临一个能源危机,而现在,能源的开发和微太阳能源开发,使这种恐慌荡然无存。

第三,科技掌握在人类手中,人类可以通过伦理道德与法律规范来创建一个科学的防范体系,使一个个单项的技术发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整个体系中得到制约。

下面我将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来阐述我方的观点。第一,高新科技的发展使人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中新网消息,机器人首次在中国协助进行微创外科手术;《自然》杂志报道,细胞大小的一只纳米牛终于诞生了。以上这种种由科技带给我们的成果,把人类推向一个更加繁荣的起点。

科技发展的好坏篇5

关键词:煤矿区 土地复垦 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TD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117-01

前言:在使用资源方面,我国是世界上使用煤炭为主的主要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消费和生产煤炭最多的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煤炭的开发和利用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带来了很大的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如剥离造成的粉尘、水土流失,震动、塌陷、耕地面积减少等。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我国土地因为煤炭开采出现沉陷的面积超过100万hm2,对土地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一、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意义与原则

1.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意义

对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是对因为开采煤矿导致的土地功能减退、功能失调、生态环境破坏等等,通过有效措施帮助其提升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使土地能够耕种和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保障,使矿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破坏永远比修复要简单,在修复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工程,其中包括水土、植被、土壤、采矿等等多个学科。因此在修复过程中必须提前做好规划,综合考虑修复结构、技术、时间等因素,使用合理的技术手段,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开展。由于开采剥离,煤矿区土壤已经丧失了耕种价值,同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甚至造成居民患有区域性疾病。因此必须加快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增加耕地面积,提升土地的综合效益。

2.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原则

2.1 与相关规划相协调,全面规划原则

土地是十分稀有和重要的资源,一些国家之间的战争就是为了争夺土地资源。矿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土地,破坏性也最大,修复矿区生态环境就必须掌握当地土地的经济和自然规律,确保土地修复之后符合当地的土地价值。同时,还要把破坏土地视为自然综合体进行研究,注重生态修复工程的整体性与综合性,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社会科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合理进行平面、空间及时间上的统筹与配置,使其达到最佳的修复效果和效益。

2.2因地制宜、措施可行原则

不同的煤矿区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不尽相同,当地的经济实力和自然条件也存在很大的差别,要综合以上因素制定修复计划,确保修复计划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即要求计划能够达到修复土地的目的,也要求计划具有实际操作性,修复工程能够全面开展,最大限度的发挥土地的效用。

二、煤矿周边土地复垦技术

1.技术特点

土地复垦技术涉及面很广,包含很多学科,具体有农学、工程地质学、环境科学、地质学、矿物学等等,因此在对土地开展复垦之前必须认清工程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复杂性。为了更好地开展复垦工程,就必须将涉及到的众多学科有效的综合在一起,利用其中较为成熟和先进的技术形成整体规划,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确保土地复垦之后能够持续发展。

2.矿山土地复垦模式

2.1 工程复垦

工程复垦指的是按照矿区的地形、地貌情况,根据规划的总体设计方向要求,结合当地矿区工程的特点,利用采矿工艺和设备种类,对遭到破坏的土地使用覆土、平整、回填的方式进行整治,这种复垦主要造地,为复垦生态系统创造有效环境,这种复垦方式较快,能够迅速创造耕地。这种复垦技术在使用时,要注意矿区工程的特点,利用工程进行复垦是否具有耕种价值,复垦之后土地稳定性是否良好,并且这种复垦方式只能够对没有开采价值的煤矿区进行使用,如果该矿区还具有开采价值,那么就不能够使用这种方式。

2.2生物复垦

生物复垦方式较慢,主要是通过改善和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环境稳定和生产力,主要使用的是各种生物措施,其中土地改良、生态工程和生物工程非常关键。生物复垦是通过对植被的重建和土地的育肥实现的,技术核心是人工培育植被,建立人工群落,通过土壤培肥和熟化,解决土壤不能耕种的问题。通过有效的培肥手段,加快土壤的熟化程度。对有土型地表主要使用种植绿色植物和人工加入无机肥、有机肥的方式实现,实现土壤氮库和有机库的快速建立;对于无土型地表主要利用一些碎砾培育土壤,这些碎砾主要是容易风化的砂岩和泥岩,合理调整比例搭配,可以使用人工方式加速风化,还可以种植一些特殊植被加速风化,最终实现土壤熟化。生物复垦过程中要必须注意当地土地的原始性能和植被特点,在治理土地过程中要具有针对性,根据植被特点调整土壤结构。

3.土地复垦技术

因为大规模的采矿,很多矿区都出现土地塌陷情况,对于塌陷土地使用的复垦技术主要有:①疏干法。这种方法需要矿区附近有大量的水资源,利用开垦排水渠,对塌陷土地蓄水,积水排干之后,对土地及开展修整工程,确保塌陷土地今后不出现积水现象;②挖深垫浅法。这种方法是使用机械设将塌陷较深的地区继续挖深,改造成水塘。将挖出来的土方填充到塌陷较浅的地区,改造成耕地,减低复垦难度和经费,实现水产和农业共同发展;③填充复垦技术。这种方法是把生态工程和土地复垦有机结合,并在系统工程学、农业技术、环境科学、生态经济学等理论基础上,使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再生和物种共生原理,对被破坏的土地进行复杂的工程改造,这种改造花费高、耗时长、涉及工艺多,但是改造效果十分良好。

三、矿区生态修复技术

1.技术特点

生态修复技术相比复垦技术要复杂,在修复过程中时间较长、投入大,并不是短期就能够达到修复效果的。一些煤矿废弃之后,矿区留下露天大坑非常深,有些达到几百米的深度,采场和排土场面积高达数十平方公里,对周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对城市的各方面发展非常不利,急需对这些已经没有利用价值的废弃矿区进行生态修复,恢复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发展。矿区生态修复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注重动态调控和综合效益的结合。

2.矿区生态修复的工程措施

2.1护坡护堤工程

在矿区建设过程中边坡、台阶、道路等工程的边坡都必须规划好护坡工程,预防在矿区生产过程中出现崩塌和滑坡情况。对矿区周边的河堤、河坝等建筑要经常加高、加固,防止出现洪水破坏。

2.2 矿尾的综合利用

要最大限度利用废弃矿区的使用价值,对一些能够利用的有价元素要回收利用,节约修复工程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一些有价元素不仅能够变成新材料使用,还能过减少有害物质对环境进行二次污染。尤其是以矿区废弃物作为填充材料进行使用,能够做到就地取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2.3 植被重建工程技术

在建好的土地上需要人工培育一些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植被,在培育过程中要注意乔、灌、草等植被的合理搭配,尽量选取一些品种优良、土壤要求低、产量多、生长周期短的品种,迅速恢复生态系统。

四、总结

除了对煤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之外,为了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为今后的复垦和生态修复创造有利条件,在矿区建设开采之前,要制定科学的建设和开采计划,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环境造成的破坏,可以利用优化开采工艺、科学设置开采程序等措施提前预防破坏行为。按照矿区工程的开采方式、开采量、开采种类等条件科学选择排土场。尽量在山垄肚大、出口狭窄、容量多、地质结构稳定的场所设置排土场。并且在设置排土场之后必须建设挡土墙,防止水土流失,破坏植被,为废弃矿区复垦和生态修复减低难度,节约成本。

参考文献

[1]魏忠义.煤矿区复垦土壤重掏研究[M].桧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杜,2012(1):124~126.

[2]张杰,李绍臣,郭景忠.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技术研究初探[J].《露天采煤技术》,2012(1):36~39.

[3]白中科,郭青霞.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效益演变与配置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4(6):525~530.

科技发展的好坏篇6

关键词:森林;有害生物;灾害;综合治理;持续发展

我国的森林有害生物灾害比较严重,它涉及的面积广、种类多,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直接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阻碍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森林有害生物灾害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足以可见它的破坏性之严重,因此,森林有害生物防治问题亟待解决。

1 森林有害生物的现状

1.1气候多变、环境污染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破坏

随着我国气候逐渐变暖,有害生物的活动更加频繁,并且其成活率也明显提高,必然会造成有害生物的大面积爆发。虽然我国研制出了许多化学农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有害生物的滋生,但是有些化学药物的排放却能促进某些害虫的生长,这样会使森林环境遭到更大的破坏。

1.2 森林多样性遭到破坏

近几年,人们在森林的活动频繁,如滥伐滥砍,严重破坏我国天然林的质量,造成森林退化、土地沙化等,天然林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生物物种减少,鸟类生物的存活率下降,造成病虫害蔓延。

1.3外来入侵生物破坏了本地生物多样性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无形中加剧了森林有害生物的传播风险,造成对病虫害的检疫工作更加困难,有些外来的生物会对本地生物造成威胁,破坏本地生物多样性,甚至会破坏当地林业的整个生态系统。

2 森林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方法

2.1 提高综合治理的科技水平

我国要提高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技术水平,加强其监测、检疫、药剂药械的科学研究。开发先进的监测技术、设置有效的监测树、选取实用的监测工具、设计科学的检测记录表等,准确的获得监测数据,及时预防有害生物的侵袭;提高检疫技术,引进先进的疫情鉴定设备、建立有害生物标本库、制定科学的检疫技术标准等;开发和引进先进的药械,筛选无公害农药,有效防治病虫害的蔓延。

2.2 科学防治,防患于未然

有害生物防治迫在眉睫,我国的林业有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措施,防患于未然。相关部门可以采用一系列有效措施,将森林分成若干部分,然后分配给每个人,让他们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森林有害生物进行监测预报,做到早发现、早治理。对有害生物发生频繁的时间和地区,特别是在每年春、秋2季森林有害生物高发期要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各种突况,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的源头,从根本上治理,防治其扩散。防治时要落实好森林的虫口密度、天敌、自然条件等,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及时控制好有害生物的生长,防患于成灾前。

2.3 无公害防治

2.3.1 有害生物天敌防治。有害生物天敌防治是一种持久、有效的方法。只要有害生物天敌建立了种群,它就可以长期有效地防治有害生物,化学农药的作用远达不到这一点。我国也正在利用天敌来防治林业有害生物,这将是无公害防治的发展方向。

2.3.2 使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主要有昆虫激素类抑制剂和几丁质抑制剂2种。它是一种环境污染小、对有益生物危害小的防治方法,使用起来方便,它能够有效消灭害虫,并且对天敌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能够持久控制有害生物的繁殖,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治理措施。

2.4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农药防治是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最有效的方法,每年全球化学用药在300万t左右,我国林业用药在3万t左右,足以见得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之大。它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有害生物的生长,但是也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可能会危害到有益的天敌,还会提高有害生物的繁殖能力和抗药物能力,造成防治难度进一步加大,树木的生长受到影响。为此,我们在综合考虑到安全、经济、环保等问题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尽量选择毒性较低、环境污染较小的药物,并且要经常更换药物。

2.5 人工防治

我国森林种类复杂,有害生物的种类更多,在进行人工防治时,要根据有害生物的种类采取最有效的措施,这样既可以有效治理有害生物,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和有害生物天敌。人工防治的方法有人工挖蛹、人工捕捉成虫、人工砸卵等,这种防治方法需要的人工量较大,防治成本较高,所以,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采用的防治措施。

3结论

总之,随着对有害生物灾害的认识,人们的森林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还积极采用各种措施预防和治理各种害虫,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需要继续努力。我们要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原则,采用科学的手段应对有害生物的侵袭,保证森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史金山.浅谈森林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方法[J].农林科技,2012(2)

科技发展的好坏篇7

关键词: 图书保护工作 纸质图书 保护学 研究重点

图书是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用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也是推进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材料。因此,很多图书资料要长期保存下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来保护图书,最大限度地延长图书的寿命。图书保护学就是按照图书制成材料的特性及其损毁规律,研究保护图书的技术和方法的一门科学。这门科学主要是研究有关保护图书的一般原理、一般理论和一般方法。这是一门边缘科学,却是图书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的目的就是为图书保护工作提供科学的论据。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某些学科新理论的创立和现代科学技术在图书保护中的应用,大大促进了图书保护学研究的发展。现在它已形成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工作内容和管理组织。据史料记载,其实在我国图书保护有着悠久的历史。如:在汉魏时,人们就知道用黄柏汁染纸防蠹。但系统的研究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到了八十年代,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编著了《图书资料保护技术》,对图书保护进行了详细论述。近年来,关于图书保护方面的论文逐年增加,也正好说明了图书、情报、档案等部门对图书保护工作的关心和重视,这些新理论、新经验无疑将促进图书保护事业的不断的发展。本文将以做好图书保护工作为出发点,对我国纸质图书保护学的研究重点进行了简单论述。

1.纸质图书损坏的原因

导致纸质图书损坏的原因可能是复杂和多样的,但大体上无外乎制造图书的制作材料和图书保存的外部环境两个因素。制作材料因素如纸张、印刷、装订、颜料、胶水和其他物质等。这类文献载体会在长期保存的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种变化是损坏图书的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线、灰尘等。图书保护学的研究也就是从这两大块入手,研究找到如何将损坏图书的种种因素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延长图书的寿命,使其得以长期保存下去。

2.图书保护学研究的重点

2.1图书保护学的基本理论。

这里包括对建树和发展图书保护学必要性的研究,还包括本学科诸多的基本概念,以及图书保护技术在萌发、孕育、潜在发展和不断完善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和基本原理,并对图书保护学应有的学科因素,诸如:基础理论、学科对象、性质、范围、目的、方法等,从理论高度进行探讨,使图书保护技术建立在牢固的科学的基础之上,并从相关学科科学原理和发明、发现中,推演和提炼出图书保护的技术原理,使图书保护活动更具有成效性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对基本理论的研究和探讨,无疑是图书保护学研究内容的重要方面。

2.2研究图书保护活动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经验。

图书保护学不仅要研究图书保护活动的现在,还要研究它的过去,要研究对传统的图书保护技术的继承问题。中国是世界文明占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古代,我国劳动人民不仅最早发明了造纸术和印刷术,而且创造了许多保护图书的方法,为图书保护学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传统的图书保护方法和传统经验,被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使得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被完好地保存下来。目前,我国还保存有几百年乃至上千年以前的珍本图书,为世界所瞩目,这些证明了我国在图书保护技术上有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我们必须熟练掌握这些经验,并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2.3研究图书材料,不断改善图书制作质量。

图书保护学首先应研究的是各种纸张材料的性质及其耐久性,以及各种字迹、装订辅材的性质及其耐久性,等等。无论制作图书选用的纸张还是其辅材,其原料不同,质量就有优有劣,耐久性也就有明显差别,对外在不利因素的抗御能力也不完全一样。因此,我们要搞图书保护学研究,就必须首先把研究图书制作材料作为一个基础性研究课题,以达事半功倍之效。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不断改善图书制作材料的质量,进而发现适合各类不同图书制作材料特性的保管条件和修复方法。

2.4研究图书的物理性能,创造良好的书库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

据有关报告,在美国有三分之一的国家图书馆藏书处于严重的变质状态,在我国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果将一份普通的《人民日报》放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当室外温度为35℃左右时,累积光照20小时就开始变色、发黄。很明显,书库的温度和空气湿度对纸张和字迹的耐久性有直接的影响,当温度下降时,纸张便吸收水分而膨胀起来;当温度升高时,纸张又会开始干燥、收缩,通常会引起图书的变色、褪色、翘曲、变形。当湿度过大时,空气中的灰尘颗粒常和湿气结合在一起,真菌和苔藓等微生物也极易产生和生长,而光线和有害气体的作用也往往是在湿潮的环境下才加速其反应,对图书造成破坏。实验证明,温度上升10℃,图书中所含的化学杂质(如酸等)对纸张纤维破坏的速度就会加快三倍。书库内温度忽高忽低时,纸张纤维因热胀冷缩而使纸张强度降低,导致字迹脱落。因此,图书保护学必须充分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书库内温度和温度的变化情况,掌握其变化的规律,使书库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能保持在一个科学的范围内,以确保证图书存放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2.5研究损坏图书的生物学因素,做好防霉防蛀工作。

自然界中,除去我们可以用肉眼看得见的生物之外,还存在着大量肉眼看不见的个体极为微小生物,这类小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的种类很多,活动范围也很广,到处都有它们存在。物质的腐败变质,各种疾病的发生,都是这类微生物起作用的结果。图书的发霉变质也正是受了它们的侵蚀。损坏图书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它们可以损坏构成图书的材料,破坏它的结构,并引起化学变化。其中真菌对图书的危害程度较大,凡是遭它损害的图书都呈现出不同颜色的霉斑,这是各种真菌所分泌出的不同色素造成的。这种色素附着书上,有时会将文字全部遮挡。但真菌分泌出的色素性质极其稳定,大多不溶解于水,要想除掉这种斑且不使纸张受到损坏是比较困难的。当真菌在纸张上发育时,常常使纸张纤维素变得湿润、胶粘,导致图书的页与页互相粘连。真菌在发育过程中会分泌、动物胶、水胶、酪蛋白胶等胶质物,使图书的纸张的胶质变质,造成图书脱落、散页。真菌在吸收养分时能分泌出一种酶,这种酶对纤维素的分解并不次于酸,能够在三个月内把纸的纤维损毁10%―60%,使纸张的机械强度大大降低。据国外有关实验表明,如果真菌的侵蚀如不加以抑制,纸张的牢固性在五天内就能减低50%左右。由此可见,真菌对图书的损害是很大的,我们必须研究真菌等微生物发育、生长、繁殖的条件和因素,熟悉它们的整个生命过程,寻找出科学的防治方法。另外,在书库内除了常有真菌之类的微生物损坏图书之外,还有各种害虫存在。因此,我们在图书保护学研究当中必须熟悉各类可能造成图书损毁的细菌和昆虫的生存环境,并针对其不同的特性研究防霉变及防虫、灭虫方法。

2.6研究图书修复技术。

图书馆书库不仅要将图书保存完好,而且须借还出纳,书籍和期刊流通频繁,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书籍污损,往往又因为流通而加剧了其损坏的速度和程度。修复图书就成了图书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为了加强图书纸张的机械强度和延续图书制作材料的耐久性,或使遭受损坏的图书恢复原来的面貌,以提高图书对外在因素的抗御能力。要保证修复后的图书不能丢弃片纸只字,也不能损伤原书的历史面貌,因此对修复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如纸张、胶黏剂、塑料等都必须进行科学的鉴定和慎重的选择。因为需要修复图书的纸张材料、字迹材料是相当复杂的,损坏的情况又是多种多样的,需要使用不同的材料,采取不同的修复方法。以图书修复工作中最简单的情况为例:书本上出现墨水痕迹是很常见的,然而要除去墨水的图书修复工作却十分复杂,因为多种性质不同的物质都用于制造不同墨水,我们需要了解每种墨水制造材料的来源,识别对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图书修复也在采用新的技术方法。因此我们研究图保护学就必须研究图书资料,以及其污损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对图书保护工作起到理论指导作用。

2.7其他。

除了上面提到的六大部分之外,我们还应坚持做好图书保护工作的调查分析、应用统计,以及图书保护队伍的人才结构研究,并注重培养图书保护工作的宏观决策能力,研究图书保护工作的规章制度,等等。

总之,图书保护学的研究内容是丰富和庞大的,尚有大量的研究课题需要分析和探究,这一学科的研究领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和挖掘。

参考文献:

[1]吴慰慈.试论图书保护学[M].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教育,2006.

科技发展的好坏篇8

关 键 词 机械强度;研究方法;趋势展望

中图分类号:TH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31-010-02

1 机械强度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试验研究是机械强度学中主要的研究方法。试验研究包括验证试验、建立材料数据库和设计所需的各个层次的实验数据积累,它可分为新的试验方法研究和新的破坏规律研究两大类。目前,强度学主要的研究方向有以下几方面。

1.1 复杂应力状态下机械的破坏

在复杂化学、物理环境中结构的破坏规律的研究必须依靠试验研究和试验数据的累积。由于机械零部件间的连接等因素对机械失效影响很大,因此也必须依据试验来研究和揭示其影响。

1.2 材料破坏的几何效应尺寸

材料的机械性能和许多力学参数在从标准试件,小尺寸模拟件到全尺寸结构时会发生很大变化,将试验研究与三维破坏理论研究相结合对解决材料破坏的几何尺寸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1.3 新型材料的破坏规律的试验研究

随着陶瓷、金属间氧化物、复合材料陶瓷,复合材料涂层等新材料的不断涌现,研究新型材料在结构服役载荷,以及制造过程中存在的内应力作用下的破坏规律的成为热题。在疲劳载荷作用下,这些新型材料具有与金属材料完全不同的破坏机理,因此成为强度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1.4 智能材料在微机电系统中使用的试验研究

随着智能材料的涌现,在电、磁、光、热等多物理和力学场中大量采用智能器件。在机械载荷、热、电、磁强交互作用时,对这类材料和系统使用的功能,寿命等指标来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又提出了一类新的强度学问题,同样需要通过试验方法来研究新的规律。另外,这类结构系统不断的向微型化方向发展,尺寸效应强烈,创新试验研究迫在眉睫,因此应结合物理、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

1.5 先进材料工艺微结构―性能关系试验研究

微机电系统,纳米材料结构和纳米机光电系统的研究涉及到一系列微结构―性能关系。例如纳米多层膜的性能试验研究。

2 工程技术中的关键强度问题

2.1 航空宇航领域中飞机结构的关键强度问题

飞机结构的腐蚀――疲劳――断裂联合交互作用下的疲劳寿命和日历寿命问题,三维疲劳断裂统一理论和复杂环境全寿命问题,结构材料三维破坏的客观参量和数据库,腐蚀,复合材料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操纵控制系统的可靠性问题,智能材料和结构材料系统的耐用性、可靠性,关键部位的焊接结构强度问题等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

2.2 先进制造

超常物理环境中的材料制造、材料焊接、精密电铸和模铸、结构和设备的再制造工程、材料和结构的特殊加工等过程的物理和数学建模,力学模拟、优化设计、断裂失效准则、随机理论和可靠性等不仅具有重大的工程实际意义,而且涉及广泛的学科前沿领域。金属基、陶瓷基等复合材料、单晶叶片等各向异性材料和结构化材料在结构设计、制造中的力学分析、制造工艺优化设计问题,强度性能、质量控制,微器件的自组织生长制造以及设计、制造一体化等都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2.3 交通运输

车辆的冲压成型设计和虚拟需要力学和强度理论做基础,车体结构的腐蚀疲劳,冲击破坏与抗冲撞设计、车体的制造和装配质量控制等都是强度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桥梁结构的强度、寿命设计、腐蚀防护和预测、损伤监测与维护、损伤容限评定等都是需要先进的强度理论指导。

2.4 卫生健康领域

卫生健康领域的关键强度问题有:骨的疲劳强度、损伤与生长恢复、力场作用下细胞的生长和变异、植入体和人造器官的体液腐蚀和疲劳强度与寿命、微型医学仪器的设计等。更深入的问题与生化,纳米材料和分子生物等相关。

2.5 新材料

新材料的研制与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关系认识密切相关。在过去,机械性能评定与机械设计,结构强度评定需要的参量有很大距离。如何评定次材料几何尺寸无关的客观参数体系,更好的评价、设计、使用材料是急需开展的重要工作。

3 发展展望

机械强度学是一个发展了上百年的学科,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尤其是在航空科技的发展初中期,传统的以机械载荷下材料和破坏为主的强度学曾对国民经济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产生过重大的作用。但随着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和信息产业在全球经济中地位的上升,传统的强度学问题不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纳米技术的发展,强度学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必须更新才会有生命力。因此结合实际,材料强度学有以下的发展趋势。

1)复杂环境问题:包括温度场、物理场、化学场多场作用下的材料和结构破坏理论、强度准则、寿命的预测。这里试验研究和方法研究必须结合,分析方法和先进材料技术必须结合。

2)材料和结构的三维破坏理论:从三维力学描述、材料破坏机理和微裂纹演化规律出发建立疲劳断裂的统一理论,为全寿命预测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疲劳寿命预测能力和可靠性提供更有效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3)先进制造:先进制造过程和工艺的虚拟和优化设计。

4)微机电系统和纳米科技中的创新研究:包括微型制造技术模拟分析、自组织生长机理分析和虚拟分析理论,纳米器件间以纳米器件和固着基体间的力、电、磁相互作用,纳米器件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换,纳米多层膜结构的分析和设计,芯片上的系统的纳米力学分析和设计等。

5)全寿命安全保障和控制系统:将智能监测和控制、微机电系统、先进的信号提取和处理、故障诊断、三维损伤容限和耐久性等技术相融合,建立机械系统的全寿命安全保障和控制体系,实现寿命、可靠性、经济型的指标的全面提高。

6)先进的计算方法和大规模高效计算虚拟软件的研制开发:多层次、多尺度、多场耦合、多过程一体化计算机模拟平台和全生命周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字虚拟技术。

参考文献

科技发展的好坏篇9

关键词:矿区;环境保护;综合开发

中图分类号: U49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矿区环境现状

我国矿区的生态环境受破坏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尤其在工矿污染方面尤为突出,对矿区饮用水,土地和空气等造成极大的影响。据统计,矿山开采每年排放85%的固体废物,采矿地区每年排放到外界的废水、废液在全国工业污染水排放量的10%以上。不仅如此,全国采矿造成土地伤害也十分严重。据统计,其破坏的面积约1.4×106-2.0×106hm2,其中包含了因采矿而弃置和浪费的民用耕地。总结起来,采矿地区对环境破坏的类型主要划分为对资源的破坏,对地质灾害的破坏。

在矿区中,对资源的破坏常见的。采矿生产后的废渣由于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或者采矿企业为谋暴利不愿花本钱处理,就把废渣堆放在其他土地,占用了其他的土地资源。对植被资源的破坏,为了方便开采矿产,砍伐周围各种树木,把废渣等置于草坪,践踏植被,使植被数量大大减少。对地下水质造成污染,采矿时不仅浪费大量水资源,而且对饮用水也造成较大污染,一些矿区没有任何排污设备,废物污水常流入矿区区民饮用水渠道中,使饮用水质量得不到保证,危害矿区附近区民的生命健康。由于矿产地区一经采矿后,就会发生地形地貌的变化,对当地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都会产生极大的变化,破坏景观。其次是产生地质灾害。历年来媒体报道的矿井坍塌,山体滑坡,地面出现裂缝等一系列灾害问题几乎都与采矿行业挂钩。一方面,是施工安全问题的欠缺,另一方面矿区采矿时忽视了采矿时可能会给当地造成的环境地质灾害。概括起来,我国矿区在环境方面暴露问题仍然较多,尤其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稍微在监管时放松,就会出现污染江河湖泊,污染地下饮用水,破坏土地和植被资源的情况。所以,加强监管工作,做好矿区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是迫切需要。

二、环境保护策略

根据以上矿区环境保护状况,制订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对矿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加强宣传教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思想上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方面不足,导致我国矿区近年来常常出现问题。矿区保护好环境,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应该先做好思想宣传工作,让领导管理阶层和矿区群众深刻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发展矿产事业的时候是和矿区环境保护分不开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种资源和能耗不断增大,采矿业因而也迅速发展,但是,由于追求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却忽视了环境的保护。矿区环境污染不断增大。因此,遏制对矿产资源的盲目开发,禁止人们在矿区乱采滥挖,加强对矿区的环境治理工作,努力降低对环境污染的程度,有计划地开采资源,使资源开发、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和谐发展。

我国一些矿产地区经济仍然比较落后,矿产企业开发谋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不理会当地经济发展,所以一些矿区附近的群众仍然生活困苦。所以一些地区的政府和群众,为了摆脱贫困生活,不考虑环境保护因素,盲目给企业开发,让其对矿产资源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破坏却得不到治理。我们知道,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对污染也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是由于开发过度,污染严重,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的恢复能力,还导致不可逆转的局势。所以,管理层领导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高瞻远瞩,明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加强对群众环保知识的教育,让他们眼光看得更远,引导他们,科学合理地对待矿产资源,使矿产业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健康、良好地发展。

2.采用环保科学技术来对矿产资源实行开发,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减少对矿区环境的污染,改善矿区植被、空气、土地和水质资源等状况。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矿产资源开发技术有:①加固地下采空区综合利用技术;②充填采空区技术;③空层注浆技术;④条带开采技术;⑤煤层地下气化技术;⑥钻孔溶解开采技术;⑦原位浸出开采技术; ⑧无尾矿称赞选矿技术;⑨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技术;⑩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技术。

三、环境保护下的综合开发

在环境保护下进行综合开发,是平衡环境保护和矿区资源开发的一项措施,也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

1.建立综合评价制度

一味讲求开发,忽略环境保护,必然得不尝试,建立一套综合生态因素的开发评价制度,能使矿产的开发有章可循。通过评价制度,提出矿产业对矿产区资源开发程度、大气污染、水质污染、植被破环程度等一系列的防治措施,落实责任制度,加大只为谋取经济利益而破坏生态企业或个人的处罚力度。

2.资源整合,优化布局

资源整合,优化采矿区的结构和分布,在节省资源的同时也发挥更大的资源优势。譬如,合理利用空间,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减少对植被的损害,对采矿合理预算,进行优化调整,提高回收率和循环利用率,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

3.废物交换

所谓的废物交换,就是利用一个行业或者一个企业的弃置原料,把它们转变成另一个行业或者企业的原料,通过现代新科学技术,对废弃物重新利用,在各行业之间得到充分利用,避免浪费。这种废物交换的方式非常适合运用到矿产企业。矿产业可以通过建立废物信息处理系统,实现废物在企业行业间实现优化整合,得到利用。如一些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可能是另一些工业的原料,而其他行业的一些废置物恰好是矿产业的需要,那么他们之间就可以相互协调,综合利用,减少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结束语

上文主要通过概述我国矿区环境保护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并提出了针对矿区环境保护的一些策略。在策略中,矿产业今后的发展,一方面要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只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不能先污染后治理。另一方面,要实行综合开发,不能像过去一样只是片面地对矿产资源进行开取和利用,而应科学合理的追求更大效益。总而言之,矿产区的综合开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必须要相互协调,不可顾此失彼,有所偏颇,这样才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杜明军.创新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模式的战略思考[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8(01).

科技发展的好坏篇10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导则;保护技术;研究分析

引言

现今的城市由于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聚居增加,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而在建筑方面,更是不断的进行翻新和改造,其带来的破坏性极强,由此而引发的历史建筑的损坏,引起相关专家和学者的担忧。由于现阶段城市发展的速度不断的加快,并且城市的建设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张,使得土地的资源进一步的减少,造成了社会和经济之上的巨大压力,在当前的形势之下,人们对于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历史建筑不仅是城市建设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城市“品位”的显现。如何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之上,很好的保护历史建筑,维护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将是现在和将来城市工作当中的重中之重。

一、历史建筑保护之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

针对现阶段城市工作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缺陷进行研究与分析,是展开一系列工作的基础性环节,也是一个重点的工作步骤。总的来讲,问题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建筑的保护制度以及保护的技术实践之间缺乏有效的关联机制。这一点是阻碍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历史建筑的保护过程之中,其相关的政策规定与制度等,都在不断的完善和健全,并且也制定出了相应的技术层面的规范和准则,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却缺乏管理以及实施技术之间的联系和内在的机制,针对制度,仅仅对控制性的抽象的条款进行了描述,使得实施的技术有一定的差别,而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还会导致建设性的破坏。

2、历史建筑保护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历史建筑保护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其融合了技术理论、制度以及组织管理、实施等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但是,就目前阶段而言,保护的体系还存在有比较大的漏洞,并且还出现了相互矛盾的情况,使得现阶段的城市化建设在历史建筑保护这一方面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诸如针对历史建筑、古建筑文物等,未进行考证、没有进行合理的定位和评价,使得保护的方式难以符合实际的情况,所以,还需要对历史建筑保护的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

3、历史建筑保护规划、设计的方式比较落后。在一些中小城市历史建筑保护规划、设计还在是“空白”,由于没有很好的认识到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性以及特殊性,并且对相关工作还存在着片面性的了解,使得保护工作的规划、设计方式出现了局限性和单一性。并且在目前阶段我国的实际的保护规划原则当中,仅仅对建筑的用途进行概述,对于其引导建筑的具体风格、色彩以及形式等,缺乏有效的控制,对于周边的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等,也缺乏一定的研究和引导。

二、历史建筑保护导则研究

根据以上的阐述和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当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缺陷等,有着全面的了解和细致的掌握。接下来,将针对历史建筑保护导则以及保护的技术方式进行具体的研究,力求更进一步的为相关保护工作的开展与实施,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历史建筑保护导则指的是对保护工作的指导。详细的规范相关的准则,并且从中体现出保护规划、设计对于保护控制和引导工作的双重性的作用。通过相关的条款和文字描述,对相关的保护设计实施具体化的框架描述,制定出严格的历史建筑保护准则。在相关的工作当中,我国的规划设计保护导则是一种文本的形式并且具有一定的纲领价值的正确实施规范。主要的来讲,历史建筑保护导则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其导则应该不存在强制性,仅仅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第二,在导则的内容这一方面,需要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以及共性、第三,保护的导则需要结合实践的操作技术以及长期的开放技术更新来实现;最后,针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导则需要对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的技术理念以及技术方法等进行吸收和引进,制定出更加健全的、具有一定成熟度的可操作的技术标准。

另外,针对历史建筑保护导则的编制,需要对其具体的系统控制以及运作过程进行了解和掌握,并且在此基础之上,确定保护的目标以及保护导则的具体内容。由于导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编制的过程之中,需要很好的体现出导则的权威性,结合法制环节以及规范标准。从类别之上进行划分,明确导则具有指导性以及规定性等两种类型。指导性的导则没有严格的约束条件,可以提供一种更加宽松的环境和启发性,而规定性的导则有着严格的运行模式和执行标准。

三、历史建筑保护技术研究

历史建筑保护技术,一方面是其倾斜、沉陷、坍塌分析,必要使用现代科技手段,找准原因,以便科学有效保护。另一方面主要有残损调查技术以及建筑材料保护技术两个方面。对于建造好的建筑,在多数的情况之下会由于人为的损坏和环境的影响,而受到残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建筑的材料和结构等,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破坏的程度也有大小之分。针对一些腐蚀性的损坏,需要找到其根本性的原因,并且总结归纳得出损坏的特征和类型,依照相关的规范进行记录。诸如墙面的开裂、真菌斑痕、灰浆脱落、排水系统的损坏、装饰层的损坏、材料的风化以及空调系统的失效等等,都是主要的原因,在分析的过程当中,还需要经过严格的检查,来得出最终的结果。针对历史建筑的监测,需要使用到激光检测、无损检测以及红外热线检测技术等等,可以对建筑的裂缝、空洞、环境以及建筑材料的属性等等进行全面的分析评定。此外,针对历史建筑的材料保护技术,也是保护工作当中的重点,对于木结构的建筑,要对构架大木作考证、木材质认定,必要时要配合木匠的经验和操作来进行,同时,还需要使用到人工合成的材料,以增加部分构建的修理以及强化构建修理等方式,对损坏部分进行替换还原。而针对砖石结构的建筑,主要是对砖石的风化和灰缝的脱落、龟裂、发霉等等情况进行修复,采取手工切除配合机械设备的修复方法,对损坏的部分进行还原,从而在最大程度之上保护历史结构的原真性完整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导则和保护的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要注重、尊重历史,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深入细致的对相关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当中的重点和要点进行考证论证,力求更进一步的为城市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开展与进行,奠定坚实的保护理论及保护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卢进.浅议现代建筑的施工【J】.民营科技,2009.8:22-33

[2]何强伟.试论历史建筑的保护原则【J】.科技致富向导,2010.10:102-105

[3]张亮.浅议历史建筑的保护方式的革新【J】.水利建设科学,2009.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