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评估范文10篇

时间:2023-11-12 15:46:36

科技创新评估

科技创新评估范文篇1

一、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具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坚实基础,截止2014年底,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98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4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1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6家、大学科技园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11家、生产力促进中心11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49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32家。同时,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到位,从观念上尚未建立“大平台”的概念;二是缺乏站在全省层面上的设计规划、系统布局和人才政策导向,资源短缺与资源闲置并存,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仍较严重;三是科技平台建设基础投入不足,科研软件与硬件难以满足建设科技创新体系的需要,科技基础条件支撑尚很薄弱;四是管理体制与方式不适应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单位各自为政,人才设备利用率低,缺乏共享的意识与机制;五是人才队伍不稳,专业素质下降。

二、建设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的目的和意义

(一)有利于减少重复建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黑龙江省多年来的老工业基础,设备投入分散,资源的大量重复建设,缺乏共享机制等等状况,这不仅造成了政府投资的巨大浪费,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创新平台可以盘活科技资源存量,优化科技资源增量,使科技资源软硬件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有效的促进区域科技发展。 

(二)有利于降低创新成本,提供公共科技服务

建立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可以向广大企业、科研人员开放共享提供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等基础科技条件,起到一个研究与试验发展基地的作用。通过一些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对于存在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开展联合研发和攻关。通过开展产品研发、检验检测、规范标准、知识产权等配套服务,形成“一站式”服务模式,让产学研更合理更有效的融合。

(三)有利于集聚创新资源,形成科技创新合力

黑龙江省科技与经济发展正在遭遇瓶颈,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不高,科技创新能力弱,科技资源比较分散,形成科技创新合力困难。黑龙江省要想改变现状,必须要提供一个有效的、由上至下的全局性、制度性安排,形成科技创新合力,发挥创新资源的优势。

(四)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可以推动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科技管理部门从过去单纯的抓科研项目,转向与项目建设配套的公共服务平台,最终目标是向社会提供优秀的、可转化的科技成果。由抓源头向过程化、绩效化、成果化转变,在提升各区域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及促进区域综合竞争力等方面提供支撑。

(五)有利于促进新型工业化,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黑龙江省传统产业集聚,要有力的促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必须充分应用网络、信息、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对传统产业现有科技基础条件进行系统优化和战略定位,有效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增加现代化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降低企业创新创业的成本与风险,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建设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的几点建议

(一)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强平台建设管理

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和允许开展多形式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有效的组织模式,提高平台的创新和服务功能,形成共享开放、竞争激励有效结合的运行机制;会同有关部门从投入政策、共享政策和绩效政策等方面研究制定出台促进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建设的系列政策,并注重其与其他政策法规的配套与衔接。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对平台建设进行总体协调、统筹规划;组建专家支撑团队,在平台建设项目的论证、咨询及规章制定中全程参与;引入风险评估机构,加强对平台建设决策科学性的规范与监督;讨论制定管理办法和指标体系,实现专业指导、规范管理,营造平台健康运行和稳定发展的制度环境;做好绩效评估,建立以公共服务绩效为核心的评估指标体系。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多元化、开放式投资渠道。政府持续性和稳定性投入为主,引入投融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主体吸引多方投融资,让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自行吸引个人、国内外投资者、金融资本参与平台建设。

(二)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探索平台建设中的产学研合作有效模式,政府起主导作用,最终把企业打造成为平台建设的投入主体、应用主体和技术创新活动主体。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面向省级以上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行业企业等,整合优势资源,构建科技研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企业发展等平台,支撑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壮大。此外,科技创新平台要想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有一支专业化、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支撑团队,要在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吸引和集聚专业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智库人才,并注重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

(三)整合创新资源,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

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配套能力为主要目的。要促进产学研三者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一方向另一方提供需求,另一方向其提供高层次人才、专业知识以及前沿成果的有效配置,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集成,整合、释放各部门资源,构建统一的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为黑龙江省科技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加强各地方在平台设计、建设、应用等方面的参与程度,明确责任与义务。积极配合国家创新战略的总体部署,加强与各部级平台的有效衔接,力争建设高水平、高层次的创新平台,争取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在黑龙江的布点与规模。

(四)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对外合作交流

科技创新评估范文篇2

关键词:大数据;科技创新平台;运营机制

一、山东省科技创新平台运营流程构建 

(一)科技创新平台类型分析。按照主导主体的不同进行划分,科技创新平台主要有四类,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混合型。所谓主导,就是在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运营、管理、控制等方面占据决策者位置,对其具体工作具有话语权和支配权,运营主体的确定,主要依照投融资比例、运营流程及定位、科技创新平台的管控等几个方面。这四种类型的平台各有所长,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导型,在创新成果的研发方面占有显著优势,他们有最前沿的理论基础,有最先进的实验室,为科技成果的产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企业主导型,在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占有明显优势,企业有生产线,有资金,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产品;政府主导型,则能够通过“看不见的手”来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可以根据市场的具体发展情况,制定并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并督促各部门执行;混合型的科技创新平台则能够聚合和发挥各种主体的优势。(二)科技创新平台运营流程设计。所谓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营流程,其实就是平台的操作程序,无论是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还是政府,分别从各自端口进入平台,都会接触到科技创新平台的各个子系统,也叫子平台,高校可以通过平台科技成果的信息,企业可以通过平台对科研成果的需求信息,政府可以通过平台对企业和高校进行有效管理并且了解他们各自的需求,争取出台政策信息。构建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营机制,就是对平台上的各个主体进行需求的汇总和分类,根据各自不同的需求情况,进行资源的调配,需求得到满足后,对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交流平台。

二、大数据视角下山东省科技创新平台协同整合机制建设

(一)大数据视角下山东省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存在的主要价值就是促进科技成果的产出和转化,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够给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动力,才能够造福社会。将大数据技术引入到科技创新平台的机制中来,能够更高效地汇总科技成果项目。目前,绝大部分成果的研发需要高级院校和科研机构,而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则需要由企业来完成,研发和生产的独立性,也造成了成果转化效率的低下,如果加强研发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相互密切的合作关系,是科技创新平台需要解决地最关键的问题。政府的协同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分析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营流程,我们发现,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有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地理距离、重要参与者沟通问题、地方政策问题等都可能造成产学研合作的失败。引入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将各个主体引入同一平台中,相互之间加深了解,密切联系,增强沟通,政府再根据具体需求提供一些扶持措施,合作成功的概率便提高了很多。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要得到解决,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入手: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科研成果和技术支撑;企业提供资金和设备;政府提供担保和服务;大数据技术提供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分析。相互之间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完善科技创新平台的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二)大数据视角下山东省科技创新平台评估机制。科技创新平台的有序运行,评估机制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案制定得再完美,实施过程不切实执行,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对于科技创新平台的评估,主要是对创新平台的操作流程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提高各个主体部门的参与度,充分调动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各主体的发展现状和综合实力进行评估,保障其具备研发能力;对企业进行资源统计、技术能力的评估,确定企业具备生产的条件和能力;对政府的管理提供最新的数据,最科学的建议,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保证政府职能的实现。

三、大数据视角下山东省科技创新信息管理系统 

(一)用户管理系统。山东省科技创新平台是一个开放式平台,每个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均可参与,为了维护平台的运行秩序,保证平台的运营安全,对所有注册用户需要进行分类管理。用户登录平台后,首先要进行用户注册,注册成功后,由后台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分类,分为普通用户、特权用户和超级用户。不同级别的用户权限不同,普通用户能看到部分信息,如果发表建议,只能通过平台网站进行留言;特权用户能看到网站的全部信息,并且可以直接联系有意向的合作伙伴;特权用户一般都是管理用户,也就是能够对平台做一定管理的用户,他们不仅能够看到平台所有信息,还能够对平台的信息进行处理。(二)计划管理系统。计划也就是对具体活动的策划,科技创新平台上的计划一般都是政府首先制定,政府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科技发展计划,并在科技创新平台上进行信息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平台上看到政府的科技计划后,根据自己的科研能力进行承接,完成研发任务,得出科技成果后,将科技成果在创新平台的计划管理系统进行展示;企业通过计划管理系统了解到科技成果信息,对自己比较感兴趣并有能力生产的科技成果可以进行承接,并且跟研发机构达成合作意向,按照合约、按照计划执行自己的生产。(三)成果管理系统。科技创新平台对于科研成果的管理主要通过成果管理系统,通过三种方式进行:成果数据库对所有的成果信息进行汇总,通过大数据技术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进行数字化管理和统计;成果分析库根据成果信息对成果进行分类统计、具体分析;成果转化库根据成果的具体情况和企业的具体需求和实力,促进相互之间的合作、沟通、交流,在平台上实现撮合功能,提高成果的转化率。(四)专利管理系统。专利是较市场化的科技创新成果,高校和科研机构成果研发成功后,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平台申请专利,专利申请成功后,将相关信息上传,企业可以通过平台看到专利信息,如果企业感兴趣,可以出资购买,平台提供交易条件和途径。大数据技术可以提供数据支持,对专利进行分类管理,帮助高校和研发机构分析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专利的研发;向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推进。(五)项目管理系统。所有在科技创新平台上进行开发、合作和实施的项目,都要接受项目管理系统的管理,政府通过平台招标的项目、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平台进行承接和研发的项目、企业通过平台合作的项目,均包括在内,项目实施的整个流程,从发起到审批,从签约到考核,从修订到结束,管理系统会对每个环节、每个流程、每个项目主体进行有效管理,当然,这种有效管理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六)系统管理。科技创新平台本身也需要管理,包括硬件管理和软件管理两部分,系统内部的各个操作子系统、子模块、框架结构需要实时进行调整;平台运营的服务器和网络资源也需要维护。

四、基于大数据科技创新运营体系预期效果

(一)通过大数据降低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本。利用大数据进行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把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政府有机整合在了一起,高校和科研机构能够第一时间知道社会和政府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成果的研发,避免了无用成果的出现;企业可以通过平台了解最新的成果信息,引进先进成果,生产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实现了资源的最好配置和利用,提高了企业的效益。(二)利用互联网金融建立了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科技创新平台上还包括一些融资机构,齐鲁银行、鲁商银行、青岛银行等也参与其中,这些金融机构可以为成果的转化提供资金的支持,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提供了资金,也解决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互联网宣传提高全民创新积极性。大数据和互联网把地球变成了‘村’,全民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互通,一些社团和组织还在互联网上举办了创新大赛、创意大赛等,这些创新创意都将被收录到科技创新平台,一旦被证实有研发价值,就会被选中,进入研发环节。民众的创意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互联网也利用了它的高覆盖性对民众的创新创意进行了全面的汇集,创新创意之源,源源不绝,创新创意之路,无限通广。

【参考文献】

[1]陆欢.大数据背景下科技管理创新平台构建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3):44-48.

[2]陈积芳.大数据与科技创新[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4(6):41-42.

科技创新评估范文篇3

关键词:工商管理;企业;科技创新

企业在发展中面临诸多挑战,工商管理是企业经营中的关键环节,科技创新是提高竞争力的唯一方式。因此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利用工商管理策略促进科技创新发展,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经济发展适应市场的需要。

一、工商管理简述

(一)工商管理概念。工商管理是国家依照法律法规规范化管理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和其行为,保持市场经济秩序和谐发展。市场经济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行政管理可以通过对市场的监察,约束市场运营行为,使得市场经济良性发展。我国的工商管理历史悠久,在改革开放后,为了我国经济不断适应时代需求,跻身于国际市场,不断创新改革工商管理相关政策,建立我国特有的工商管理机制。面对国内外经济市场新形势,从我国市场经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工商体制的能动性,优化企业运行程序,促进企业实力提升。工商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二)工商管理作用。在市场经济中,工商管理发挥着积极作用。工商管理人才在工作中,首先了解工商管理的相关职能和政策,帮助自己熟练运用工商管理知识促进企业发展。市场经济虽然有自我调节能力,但也要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宏观把控,如果没有市场工商管理政策制度调节制约企业行为,那么企业不能发展,市场经济不会稳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外资金流进入中国市场,给中国市场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这背景下,应完善工商管理政策,确保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中起积极作用。其次,工商管理政策法规也对人员行为具有约束作用,指导企业法人进行合法经济交易,维护市场健康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为经济全球化贡献中国力量。

二、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问题

(一)工商管理体系有待健全。近几年,我国积极鼓励企业改革,实现经济的稳步提升。在内部改革中,企业也纷纷不断探索适应发展的管理体系,并重点探索工商管理体系的完善策略。但从发展现状看。企业的工商管理体系依旧不完善、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也不能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时,无法摆脱传统管理模式,没有健全的工商管理体系。没有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和市场实际现状,从而失去了对市场的主动性。(二)工商管理观念有待升级。工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是企业进步发展的重要前提。先进的工商管理理念可以促进企业发展,抓住机遇。滞后的管理理念会导致企业运转停滞。只有不断升级工商管理理念,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企业运营,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但多数企业的工商管理理念落后,在企业发展中忽视升级管理观念带来的积极作用,从而导致企业发展缓慢。(三)工商管理人才有待吸纳。工商管理人才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企业对初级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大,后者需求较小。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受约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市场经济下,企业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应该有国际理念,吸纳优秀的工商管理人才,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当今对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只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机会,使得学生没有创新意识。我国对于人才的培养停留在课堂,学生缺乏实战。课程考核标准单一,只采用考试的方式来评估学生水平。工商管理人才的水平低、不能随机应变,因此积极吸纳优秀的工商管理人才有助于企业发展。(四)工商管理体制有待改善。随着企业水平的提高,工商管理的地位也相应提升,工商管理体制也需要与时俱进。目前企业细化工商管理部门职能,每个部门工作分工明确,这有助于部门的日常管理和工作,但不利于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在企业层面,应该整体把控工商管理规范化工作。由于国家各地对于工商管理有Q-94-不同执行要求和地方性规范,所以应该完善工商管理体制的相关政策,促进企业适应国际市场发展潮流。

三、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措施

(一)提高科技创新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科技创新表面上体现在企业效益上,实际在企业运营、市场、生存中都面面俱到。科技创新也直接影响企业所在行业的稳定性。企业在重视科技创新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员工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例如对于科技部门员工,企业设置奖励制度,评估员工对公司科技创新做的贡献。企业管理者应该用积极态度面对科技创新,用科学的管理理念构建良好的企业氛围。(二)吸纳人才。人才储备是促进企业进步的核心,员工业务能力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水平。企业要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应该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管理,从而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企业引进工商管理人才,使得企业健全管理机制,在发展战略上达到零失误目标,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引进科技人才,为公司注入新鲜血液。例如科技人才为原有员工进行科技创新培训,更新员工知识储备,激发科技创新思维,提高员工业务能力。员工工作热情提高,为企业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三)充足资金保证。实现科技创新,需企业提供充足的时间和资金。只有大量的资金流才能有效促进科技创新发展,。企业核心科技得不到发展,内部管理就是空中楼阁,只有保证科技创新积极发展,才能促进工商管理的有效实施。在企业投资项目时,也应该保证项目员工的薪资水平,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中,采取奖励方式支持员工积极投入工作。例如发放奖金、进行娱乐性团建、晋升等鼓励员工,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发展。(四)加强产品检测。在生产出科技创新产品后,企业应该加强对产品的性能检测,以保证消费者利益。要求工商管理部门根据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完善检测条例,保证新产品的实用性、安全性,符合市场需求,避免影响社会生产发展。工商管理促进创新型产品的规范化,促进了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企业利用创新型产品为我国经济建设做贡献,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持。(五)工商管理作用。以上四点表明工商管理在企业人才培养创新、科技发展创新、产品规范创新等各个阶段具有促进作用。在大数据时代,工商管理在工作中可以依据数据,决定人才的人用。随着经济和时展,对科技创新的要求日益提高,每个企业都希望吸纳优秀人才,以匹配企业现有职位。在这一过程中,工商管理工作的作用得以体现,可以帮助公司找到匹配度高的适配人才,从而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六)工商管理内容工商管理是利用科技创新收集、分析企业员工的工作情况,评估其工作表现的新型管理模式,实现对企业员工的精准把控,同时借助工商管理理念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才能,促进企业发展,为企业人才发展战略保驾护航。

四、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具体策略

(一)创新营销方案。企业应该根据工商管理体制,完善企业内部经营结构和部门设置,同时通过创新经营理念和创新营销方案,提升企业经营效益,促进企业经济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企业应该从服务消费者角度出发,设计消费者易接受的营销方案,经营理念从提高产品效益转变为服务消费者,立足消费者的营销方案才能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二)创新激励方式。创新奖励机制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它通过人性化的奖励机制、竞争性的薪资机制、公平性的晋升机制,营造支持员工创新的企业氛围,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利用工商管理大数据,评估员工综合工作能力,使员工能够整体认识自己在企业的业务水平。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每个人的生存本能,员工工作动力来自于自己的工作付出和回报是否成正比。因此在企业员工管理中,应该设置奖励机制激励员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奖励机制按照员工综合评估成绩进行合理统筹设置,做到不偏袒、不包庇、不针对。完善的奖励机制同时也增加了员工责任感,更加为企业着想。(三)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企业自身经营结构和体制的创新,确保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方案,通过管理层决策、经营等工商管理策略,为市场发展提供新产品。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企业为实现科技发展的目标,适应企业内部和市场环境发展的变化而采取的管理策略。首先企业应该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策略,保障企业利益。其次通过规划、决策、创新来壮大企业发展。最后制定符合员工标准的考核方案,促进企业管理的公平性。将工商管理细则落实到每个员工的工作表现,有助于企业的经济发展。

五、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经济的深入,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一背景下,企业需要创新管理理念、促进科技创新,使工商管理策略适应企业经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企业工商管理极大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发展,有助于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文琬鑫.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研究[J].中国市场,2017(03):53-54.

[2]代荣华.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商论,2016(02):141-143.

科技创新评估范文篇4

一、企业科技创新的内涵解析

从经济学视域下来考察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内涵解析:(一)组织资源重构与再造。“技术创新”概念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熊彼特认为技术创新的过程便是企业组织资源重构与再造的过程。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科技创新无法做到“毁灭性再造”,而是以局部创新为进路突出对产品功能的优化和提升。这就要求,科技创新基金应着眼于对已有产品的功能优化和提升提供资金支持,使得代际产品之间形成显著的技术差异。与科技创新基金投入与配置相联系的便是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后者则为前者提供预算约束职能。(二)创新成果商业化运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必须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价值取向,所以这就要求科技创新成果应在商业化运营下为企业带来红利。这里的“红利”本质上来源于,企业因技术垄断而获得的垄断利润。不难看出,此时便进入到了流通领域。以市场营销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流通环节,仍需要得到科技创新基金的支持,使得在产品的投入期能够在信息、市场份额占据等方面获得比较优势。同理,全面预算管理仍需要为此提供预算约束职能。

二、全面预算管理助推企业科技创新的着力点

结合企业科技创新的内涵解析,可以将着力点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着力于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围绕着企业科技创新内涵的经济学解释,该项活动应涵盖研发、生产、销售等三个环节。这就意味着,着力于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应指向,在时间维度上需要保障创新基金循环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在空间维度上则需要保障创新基金合理分布在研发、生产和销售等三个环节中。(二)着力于预算管理的全员化。在本文开篇之处就已指出,“全员参与”构成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之一。那么如何来界定“全员”的范畴呢。聚焦研发、生产、销售等三大岗位,处于其中的员工应成为全员参与预算管理的主体。由于预算管理工作具有专业性的特点,所以企业财务部门应为此提供专业的知识辅助。(三)着力于预算管理的整体性。企业科技创新活动面临着诸多不确定风险,甚至会以失败而告终。为了确保企业不会因科技创新投入的不可逆性而遭受“颠覆性”后果,以及不会因创新基金在空间维度上的错配,而造成三个环节存在着苦乐不均。这里还需要着力于预算管理的整体性,即整体最优。

三、全面预算管理助推的合理化模式

根据以上所述,全面预算管理助推企业科技创新的合理化模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一)依据科技创新流程细化技术系数指标。全面预算管理所释放出的助推作用,首先应防止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出现系统性财务内控风险。因此,在预算编制环节便应根据各环节的技术系数来展开。技术系数体现为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之间数量和结构上的比例关系,建立合理的比例关系则应依据科技创新流程来给予综合评估。可见,财务人员应与各环节的专业人员一同完成对技术系数指标的确定。(见表1)(二)根据技术系数配置资金并做动态调整。随着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也意味着预算资金处在了投放与配置的过程中。实践表明,在科技创新中存在着技术难度预估不够全面,企业技术和专利储备不够充分的情形,所以这就要求应根据现实科研创新进程,动态调整各环节的资金投放和配置结构。笔者建议,应通过压缩销售环节的资金计划,在保持整体预算不变的基础上,补给研发环节的资金缺口。(三)项目制下引入合约管理模式内化红利。这里就涉及到全员参与下的预算管理内容,实现全员参与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笔者建议,围绕着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所实施的项目制,应通过引入合约管理模式,来将员工实施成本控制所获得资金节约的红利“内部化”。即,企业管理层与各环节项目组负责人签订任务研发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的量比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的量比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的量比书,在完成任务书所规定研发、或生产、或销售任务后,结余资金可以按比例提留,作为项目成员的绩效奖励发放。(四)追踪业态发展趋势实施权变管理策略。全面预算管理助推企业科技创新的另一种解读还在于,为是否持续向创新项目投入资金做出财务分析和提出建议。因此,财务部门应采取项目联系制,即委派专人全程参与到对科技创新项目的预算监管中,并在多部门的协同下追踪业态发展趋势,定期对该科研创新项目的商业价值进行评估,从而为企业管理层提供追加预算、或暂停预算资金供给的财务建议。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最后指出,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价值,合理调整研发、生产、销售等三个环节的预算资金结构。同时,需要动态评估各个环节的技术系数。

四、小结

本文认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企业科技创新构成了实现产能结构优化的重要举措。企业科技创新过程本质上是企业组织资源动态投入与配置的过程,所以需要在“产出/投入”关系下来为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建立起合理的约束机制。

通过主题讨论,全面预算管理的合理化模式可从:依据科技创新流程细化技术系数指标、根据技术系数配置资金并做动态调整、项目制下引入合约管理模式内化红利、追踪业态发展趋势实施权变管理策略等四个方面来展开。

参考文献:

[1]孟伟华.打造以全面预算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体系——上港集团张华浜分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创新实践[J].交通财会,2008,3(09):5-6.

[2]大型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创新与管理提升课题组.产学研合作与企业预算管理创新发展——中国企业预算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研究与应用[J].中国科技产业,2015(05):19-20.

科技创新评估范文篇5

关键词: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影响因素;政策建议

1英国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体系的主要特点

(1)政府重视科研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平台的投资建设。英国政府根据技术发展需求,大力投资建设一流实验室、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和技术转移中心等科研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平台。目前全英国共有60多家科技园,这些科技园的建设资金大部分来源于政府资金。例如Daresbury国家科技园就是STFC(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委员会)规划,由STFC、当地政府和一家房地产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近年来,英国政府也开始通过英国研究伙伴投资基金筹集资金,用于建设大型科研设施项目,如斯蒂夫尼奇的生物科学催化器,该孵化器是由葛兰素史克公司、Welcom慈善组织、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建设,形成了从技术孵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服务。(2)政府逐步重视技术成果转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英国政府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因此大学研究机构更倾向于卖技术许可,而轻视技术成果产业化。八十年代末政府开始重视技术产出问题,在政府引导下,各大学研究机构也逐渐重视技术转移和创新创业。很多大学成立了技术转移机构和孵化器,如曼彻斯特大学的UMI3就是为了支持大学生创业以及服务当地中小企业而设立的专门机构,可为曼彻斯特大学技术外溢孵化项目和中小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法律、人力资源和管理、孵化场地等服务。(3)政府注重联合各方力量营造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一是设立国有政策性银行,联合社会各界资本成立各种支持企业创新的天使风投计划。二是发挥非政府团体的作用,促进政府、学校、企业界间合作创新发展。如英国科技园区协会(UKSPA)就是以科技咨询、质量提升和公共服务作为三大活动内容,帮助会员园区协同创新,提升服务和管理能力水平。三是注重创新文化宣传,提升社会创新意识。比如大英图书馆的商业和知识产权中心通过网络直播和网络对话方式开展一对一的创业咨询等。(4)整合社会资源,构建良好公信力的创新创业服务和技术转移体系。英国现有技术转移和创新创业服务机构无论是政府或大学为主投资的,还是多元化资本共同建设的,都是以促进先进技术与经济发展为己任,体现了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公益性管理理念,因此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具有良好公信力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比如位于伦敦商业设计中心的“创新英国知识转移网络”由政府全额资助,是一家非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机构。该机构共有180多名员工,大部分是创新领域各专业的专家。其主要业务是协助政府宣传科技政策、组织项目申报;帮助科技企业和创新创业企业寻找对接高新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帮助企业解决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法律、知识产权、资本融资等问题。

2国内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的不足之处

近些年来,国内各级政府出台了多个科技创新政策及实施办法,但是政策落实效果差强人意,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1)对科研机构的管理定位不清晰。全国性的科研事业单位转制或分类改革近20年,改革不彻底的现象和影响仍然存在[1]。一是改制后仍然划定为事业单位的科研院所(含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政府或主管部门定位其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不支持搞研究成果产业化,科研成果的商业性转让又因各种监管机制而无法实现有效转移[2],使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得不到合理回报,最终影响科研成果的落地产业化;二是已经转制为生产经营性企业且移交给国资委管理的科研院所,由于国资系统要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因此,对归属管理的转制科研院所侧重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实施经营性企业目标考核,制约了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和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3],同时国资系统履行国有资产流失监管职责[4],对于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运营制定了诸多监管追责规定,从而错失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良机。(2)科研机构对于科技工作者“兼职”问题,虽有政策,但是考虑到人才队伍稳定和单位的权益等问题,不但政策难以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反而加强“双严”(严管、严限)管理,阻碍了科技人员的潜能发挥。(3)科研机构对于职务发明等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简单低效,侧重“一次性奖励”[5],缺乏长效激励机制,特别是对于科技成果的孵化产业化重视不够或者对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设置了许多前提限制[6],以致部分科研成果无法实现孵化产业化,科研人员对于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积极性不高,满足于在实验室搞研究,既浪费科技资源,也可能导致科研人员的思维僵化,研究与市场脱节。(4)政府管理部门的多头管理和交叉管理[7],容易造成政策执行偏差,甚至产生矛盾,不利于科技的跨界协同创新,也会降低政府对科技创新的管理绩效。例如,国家和地方政府都相继出台了“双创”系列政策[8],各级政府管理部门或系统都会制定实施办法,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但是国资系统对国有物业资产租赁的公开招拍挂等监管措施,却与“双创”政策存在冲突,从而限制了国有物业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和产业园等科技创新与孵化平台,既影响了国有物业增值空间,也无助于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建立。

3关于科技创新和科技转移孵化方面的思考与建议

(1)发挥政府对科技创新资源的总体布局和整体配置作用,发挥政府科技部门在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政策的战略导向作用。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创新环境的营造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及其科技部门在科技发展战略布局、科技政策战略导向和科技资源分配中的主导作用,重点建设具有导向性的科技基础设施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也可以通过政府+多元化合作的共建模式,综合区域平衡发展问题,通过混改,将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直接导入到省内各地的骨干企业,加速产业化,做大做强,打造国际品牌。(2)优化科技创新绩效评估,提升科技政策实效性。政府各层面都会出台科技创新政策,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工作指明方向,但是由于政策时效性偏短,变化较大较快,政策执行松紧标准不统一,绩效评估体系不健全,从而导致政策实施绩效达不到目标,甚至出现不同政府部门的政策方向相互冲抵现象,因此,需要调整、优化、细化科技政策,丰富科技创新考评手段,加强科技创新体系的协调机制,保证科技政策实操性,做到“落地有声”,提高政府科技投入产出比。(3)强化产学研合作,确保科技成果的有效落地孵化。产学研合作既是推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可以调动产学研创新资源,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协同发展,可以推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成果孵化,规避科研与市场脱节风险,也可以解决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不足问题。产学研包括联合科技攻关、联合培养人才、共建研究中心或实验室、共建专业化众创空间或孵化器或产业园、设立合作专项基金、合作成立实体公司等合作模式,并由政府提供政策和引入社会资本共同打造包括技术服务、技术转移和技术评估等内容的集“产学研政资”五位一体的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助力中小科技企业发展,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4)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体系的建立与营运。近些年,广东省在创新创业孵化和技术转移等创新服务领域相继成立了许多专业服务机构,但是服务机构的数量、质量和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公共服务机构的培育培训,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开展创新服务,撬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科技创新。一是建立和完善政府背景下的公益性公共服务机构,提高政府战略意图和科技创新政策的执行力。二是重视培育非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机构,提升服务责任意识,实现实施效果最大化。例如:推动高校成立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机构或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服务水平;鼓励不同区域的重点骨干企业牵头成立行业技术联盟,助力行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选择规模较大的实力较强的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双创”示范基地和产业园成立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提高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营运效率。三是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专业化能力建设,探索长效激励机制,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5)统一认识,协调政府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效率,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一是保持科技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调动全社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确保科技创新群体能够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二是鼓励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利用闲置物业开展众创空间、孵化器营运,且完善国有企业孵化器园区场地租赁管理办法,以区别于单纯的物业出租,解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国有企业孵化器园区物业经营监管带来的各种制约性影响,比如对于已经获得“众创空间”、“孵化器”、“双创新示范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资质的公有物业,取消物业公开招拍挂等硬性政策要求,而是允许这些公有性质的科技园区对于入驻企业实行差别化管理,对孵化企业给予场地租金和检测实验等服务平台的使用优惠政策,而对非孵化企业实行高于市场价的租金标准等等。三是完善职务发明等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给予科研人员运营知识产权的自由权,制定阶梯式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机制,让科研人员在孵化的技术项目中拥有合理的公司股权,确保他们的财产权,甚至放开大学教师在外兼职开办创业公司,落实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兼职创业政策,激活科研人员创新动力,推动技术转移,让科技成果真正快速落地产业化。四是多层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包括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双创”知识普及教育,在重点高职院校建立“双创”示范基地,为有潜力且意向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专业性的辅导平台,缩短技术与市场的衔接周期,降低创业成本和风险,提高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成功率。

4结语

科技创新评估范文篇6

关键词:中车株洲所;科技创新;创新管理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株洲所)现为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一级全资子公司,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以十大核心技术为依托,已形成“电气传动与自动化、高分子复合材料应用、新能源装备、电力电子(基础)器件”四大产业板块,拥有了成熟先进的电气系统集成、变流及控制、车载控制与诊断、电力电子器件、高分子复合材料工程化应用、列车运行控制、风力发电装备集成及关键部件、电动汽车整车集成及关键部件、工程机械及其电气控制、通信与信息化应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同步实现了设计、制造与试验平台的完整打造

1中车株洲所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铁路市场开放步伐加快,国内外大型制造企业进入机车车辆零部件甚至整车市场同时,机车车辆制造和服务产品销售的主要客户的高度集中,以及各城市开始规划和实施本地轨道交通装备的产业化项目,以期在未来的轨道交通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给集团公司今后进一步拓展市场加大了难度近几年,公司内部的核心研发资源仍不足,尤其缺乏前瞻性技术创新的高精尖人才同时,伴随产业多元化,公司存在技术能力逐步分散、协调成本增加、市场反应速度较迟慢、运作效率下降等现象并且,公司产业发展不均衡,其中电气传动与自动化板块和电力电子板块发展势头较好,而高分子复合材料运用板块目前的绩效不明显,新能源装备板块的行业优势还有待形成

2建立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在总结多年创新管理实践的基础上,中车株洲所构建了公司统一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该体系提出了具有公司特色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式技术驱动创新模式”,它包括了科技创新战略、创新流程、创新资源、开放式创新、知识与成果管理、创新能力评估及提升六大核心要素该体系的内涵是:第一,坚持市场导向,推动市场与创新的深度融合以用户为中心,专注市场价值创造,引导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赢得市场;探索公司主导行业的未来发展愿景,以前瞻性和原创性解决方案引导未来用户需求,主导产业发展趋势,支撑公司业务战略实施第二,坚持技术驱动创新,打造公司核心竞争优势重视技术预研,通过前瞻性技术创新和核心技术突破保持长期技术引领优势,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通过分层研发的深化推进,强化产品平台与应用技术的研究,聚焦新技术融合,在优势产业和核心技术领域形成首创解决方案,提升公司在核心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实现创新引领;注重专利开发和保护,主导相关技术和行业标准制定,提升公司在行业和市场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第三,坚持开放式创新,打造创新生态系统以全球化视野洞察前沿趋势和预见创新机会,布局科技创新工作,构建全球研发网络和资源平台,聚集利用全球优质资源,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研发创新能力;重视知识资产的深化利用和增值经营,对内依托知识管理平台实现跨组织、跨行业的共享利用,对外通过知识产权经营实现创新效益最大化;增强对外部供应商集成的主导能力,构建以我为主导、以产业为目标的协同创新生态圈,创造与合作伙伴持续多赢的合作模式

3实施科技创新管理战略

3.1推进科技创新战略中车株洲所搭建研发流程框架,以项目管理和质量管理对产品研发过程进行有效管控,采用基于平台的异步开发、矩阵式协同开发等先进开发模式,构建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产品开发过程,实现过程的规范性和可复制性构建分层、统一的研发质量管控流程,建立对研发过程关键环节质量控制、质量保证、技术评审、问题管理、不符合项管理、工程变更及质量审查机制,对项目/产品的交付、过程进行有效质量管控建立统一的研发流程信息平台,实现对产品研发、工艺、制造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建设物料技术管理平台,规划物料技术认证体系,提升关键物料技术与质量能力,推动11个产业领域的物料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关键物料选型优化、认证执行等工作3.2聚合科技创新资源为推动包括人财物以及创新工具和方法的投入,以资源的配置优化提供创新必要的保障和服务,以科学的创新工具提升创新效率和质量,公司加大高端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依托“乔”型职业发展体系,构建适用于科技高端人才集聚的人才洼地加强科技和产业情报资源开发,建立健全科技和产业情报工作保障机制,逐步构建情报常态化管理;构建完整的情报工作组织和信息共享平台;关注基础前沿动态,依托专家开展基础前沿研究课题研究3.3打造开放式科技创新公司采取了深化布局“1+X”的全球研发网络通过海外研发中心、开放式实验室建设、技术合作等多种创新合作模式,逐步形成以总部为核心的全球研发体系坚持全球化视野,与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及高校共计60余家开展广泛合作推动内部协同创新,强化各主体之间的纵向联合和横向互动,开展跨产业领域、跨组织机构、跨国别区域的协同合作,提升资源效率同时,大力开展协同研发,以项目为载体,重点围绕IGBT器件应用、大数据平台建设、工程机械电传动、新材料应用等领域组建协同创新团队,开展跨主体联合技术攻关,智能化、轻量化、节能化技术交叉融合,仿真、软件测试、电磁兼容、三维设计等共性技术快速升级,跨学科的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显著提升3.4强化知识与成果管理结合中车株洲所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建设,开展知识产权工作的制度完善、体系成熟度评价指标细化,试运行业务主体的管理成熟度评估等;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运用能力,开展基础平台重点科研项目专利申请策划及专利布局,选取重点研发项目构建专利池,建立专题专利库并有效利用;完善技术合同分类及知识产权要求,加强技术合同知识产权审核;建立知识产权风险信息反馈机制并实施,开展知识产权风险评估与管控建立科技成果管理创新模式在统筹组织跨主体科技成果管理基础上,充分与公司重大项目、技术委员会相融合,设立重大项目资源池,采取分层分级专家评审制度,建立从重大项目立项到鉴定评价,再到成果申报的完善科技成果管理创新机制,实现公司科研资源集中和充分利用,提高公司科技成果管理效率持续推进标准管理能力提升建立了国际标准影子工作组模式、组建专家库、开发专家沟通信息平台等有创新性的管理模式来保障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有效开展;开展了标准体系的建设和持续评价、标准制修订、标准宣贯与培训、标准实施监督检查、标准化人才培养、三维模型库和通用件库的建设;建立了标准化信息平台,将标准体系所有文件在信息系统实现共享,搭建公司各类文件的基础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标准在线查阅、检索,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标准利用率3.5建立创新能力及成熟度评价建立成熟度评价指标并在中车株洲所范围内推广实施,使公司从规范化管理向量化管理转变,通过绩效监测与评估活动,有效提升公司的科技管理水平同时,为了形成可量化的科技创新管理成熟度评估机制,在公司内部各单位开展科技创新管理能力评价,全面分析与诊断公司内部各单位的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现状,根据评估结果形成中车株洲所科技创新管理成熟度评价报告,制定管理提升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实现科技创新管理标准化、系统化、体系化,引领和规范科技创新管理能力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劲,郑刚.创新管理:赢得持续竞争优势[D].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蒂德•贝赞特.创新管理—技术变革、市场变革和组织变革的整合[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科技创新评估范文篇7

一、政府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基本情况

(一)财政科技投入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指导思想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规定,国家对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重大工程项目研究、重大科技技术攻关项目研究、重点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研究的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院校,在经费、实验手段等方面给予支持。并且规定全国研究开发经费应当占国民生产总值适当的比例,并逐步提高,同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还规定,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年5月市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若干配套政策,制定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若干配套政策,其中规定要加大政府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稳步提高市和区县两级政府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到年,市级财政科技专项投入总量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不低于7%,区县财政科技投入总量占当年财政支出的平均比例达到5%。在政府科技投入总量中,通过专项资金、部门预算等形式,统筹安排各项政策资金需求。

政府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主要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市场资源不能充分发挥配置作用的基础科研以及公益科技方面加大投入;二是为了赶超战略和提升整体科技实力所需的重点倾斜投入,特别是战略性的重大项目的扶持。其基本原则是有限、有力、有效。有限即量力而为,重点突出,不能盲目投入;有力即要集中资金,统筹兼顾,使资金更好地发挥作用;有效即决策要科学,管理要规范。力争通过科技资源的整合和政策引导作用,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主导作用,用有限的财力推动最多、最急的科技创新工作。

(二)市政府财政对科技创新投入情况

1、投入总量分析

据统计,年本市财政科技投入总量约为94.17亿元(包含中央财政拨款),比年的80.2亿元(包含中央财政拨款)增加了13.97亿元,同比增加17.42%,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6.22个百分点。其中市级财政科技投入为53.90亿元,比年的44.4亿元增加了9.5亿元,同比增长21.4%,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10.2个百分点,占当年市本级财政支出的8.86%。区县财政科技投入约为40.27亿元,比去年的35.8亿元增加了4.47亿元,同比增长12.48%,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1.28个百分点,平均占当年区县财政支出的3.34%。[①]

从年以来的统计数据看,市科技投入、R&D投入以及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呈逐年增加态势(见表一)。其中,财政科技投入由年的12.39亿元增加到年的79.34亿元(未包含中央投入),增长640%。相应,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在地方财政支出中占的比重也由1.71%增加到4.87%。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年比年本市无论在财政科技拨款总量还是各分项都有大幅度增加,其中科技三项费和一次性专项拨款增加幅度最大,分别达到707%和312%。

根据市财政局提供材料,市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分配如下:(1)重大科技专项资金,确保重大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项目的资金投入,并在年初预算(10亿)的基础上,支出实行上不封顶(即10亿以上)。(2)阶段性实施投入,发挥科技创新在产业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先导作用。年至年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用于支持符合国家和本市产业发展战略要求、能迅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项目。(3)支持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项目,推进建立产学研合作新机制,扶持集成电路和信息化产业发展的资金。(4)安排各项支持科技进步的政策资金,促进高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对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技术予以扶持。区县财政科技投入主要用于科学事业费、科学普及经费、扶持科技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一次性科技投入等四个方面,其中,扶持科技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约15.26亿元,占财政科技投入总量的38%;一次性科技投入资金8.20亿元,占20%。

3.国内有关省市财政科技投入比较

自年以来,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增长很快,年地方财政科技拨款达到79.34亿元,名列全国第二。财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4.78%,名列全国第一(参见表三)。

另据《年全国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检测结果》中对科技活动投入的评价反映,在科技投入指数的排序中,同样排名第一。

以上各项统计数据表明:市地方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已经达到了《科技进步法》的法定要求。

二、市财政对科技创新投入的成效分析

(一)财政科技投入对R&D投入和科技投入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图一:—年市地方科技投入情况(亿元)

从图一我们可以发现,自年至年间,在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的带动下,R&D投入总量和科技投入总量随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加而逐年增加,说明财政科技投入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经过计算我们发现年,财政科技投入与R&D投入总量比约为37%,财政科技投入与科技投入总量比约为19%。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其一,财政科技投入带动了企业资金的投入。例如:“千吨芳砜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投入782万元,其中政府财政投入90万元,占11.5%,带动企业投入692万元,占88.5%,投入比例为1:7.7;“太阳能利用器件与材料开发”项目共投入资金3627.57万元,其中市科委投入1200万元,占总投入的33%,企业自筹2427.57万元,占总投入的67%;“汽车电机可重组装配生产线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开发应用”项目总计支出517.70万元,其中政府财政投入100万元,企业投入417.7万元,占80%。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政府财政投入带动了企业创新投入的积极性。

其二、财政科技投入带动了社会资金的投入。通过财政科技投入,充分带动了社会各方资金共同投入项目建设。例如,科教兴市专项资金共计27.11亿元,带动各方资金投入130亿元,其中包含了国内外风险投资、金融资本、企业自有资金、委办配套资金和国家资金等,社会资金比例达到了79%。如图二。

图二:科技投入资金来源比较[⑥]

又例如,兰生国健公司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新药项目、普元EOS面向构件的互联网应用基础平台系列中间件、中标桌面中文软件系统、科华核酸检验肝炎和艾滋病毒血液筛选系统、同杰良聚乳酸等8个项目被列为国家高科技产业化专项,获得国际资金支持近7000万元;受科教兴市专项资金资助的中微公司不仅吸引了美国38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而且争取到了国家开发银行万美元的技术援助贷款。

(二)财政科技投入激发了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企业自主创新已成为产业界、科研界的“最强音”。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在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方面不遗余力。

例如,市发改委通过实施科教兴市重大项目加强以企业主体的产学研合作,为企业提供充分的创新源头和人才供给,进一步激发了各类企业主体的创新活力。截止年底,53个项目共申请专利789项,其中发明专利609项(占总量的77%);已获授权的专利185项,其中发明专利111项,实用新型57项,外观设计17项,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医药、软件等新型产业领域;共获取版权137项,商标99项。在2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4个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榜上有名,新傲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高端硅基SOI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展讯通信()有限公司承担的GSM/GPRS手机核心芯片关键技术的研制和开发项目,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微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承担的一种冠脉药物洗脱支架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超级计算中心参与承担的曙光4000系列高性能计算机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又如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财政科技投入的激励下,其技术中心每年完成新产品、新技术项目60余项,新产品上市近30项,近三年每年新产品销售额均超过10亿元,占企业总销售额的25%以上,新产品毛利率平均超过35%。年至年,光明乳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新产品销售利润连续六年保持同比两位数增长。

(三)财政科技投入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程

在科教兴市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财政科技投入的资金用于弥补重大产业链中的关键和缺失环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着力提升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并积极培养生物医药、船舶制造等战略产业。例如汽车产业通过支持汽车风洞、汽车用高强度钢板、自主混合动力轿车开发、“海域MB”自主整车开发等项目,推动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半导体装备产业,重点支持等离子体刻蚀设备、化学薄膜沉积、镀铜设备等项目,弥补我国半导体装备产业链的缺失环节;生物医药产业,主要支持乙肝治疗性疫苗、肿瘤靶向药物、抗心力衰竭药物等项目,推动重大疾病创新药物集群发展。

(四)财政科技投入推动了科技创新的环境建设

科技创新源泉的培育,创新主体的形成,离不开科技创新环境的不断完善。财政科技投入在促进高新技术园区建设,构建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科学普及,加快人才培养等科技创新环境建设方面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例如,年,市、区两级财政投入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专项经费8亿多元,其中,浦东新区投入张江建设经费达5.6亿元,大大推动了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建设。区则加快实施“105”产业园区发展规划,推进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孵化器建设。科教兴市专项资金支持了广源、一网两库、超算中心、集成电路研究中心等10个公共服务平台类项目,促进了资源整合与共享,为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服务支撑。

三、存在的问题与相关建议

近年来,本市财政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1、理顺政府体制,强化对财政科技投入的统筹和协调

近年来,本市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每年都在递增,全市各个委办都把支持科技创新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但是在政府科技投入过程中,存在资金政出多门、各委办信息沟通不够、项目多头管理等问题,需要政府理顺体制,加强对科技创新资金的统筹和协调。

我们在实地调研中还发现,作为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科学院当前存在着一级财政预算功能实际缺失,所级人事管理权不足等体制缺陷,由此造成科研资金和科研力量无法有效整合,影响了上科院在科技创新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上级政府需认真研究,加以改革。

2、加快建设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考评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

通过调研和分析,我们认识到,近几年来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总量增长很快,从一些统计数据和案例上粗略分析,财政投入对科技创新也起到了引领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一套独立的科技投入和产出考核与评价体系尚未建立,政府科技投入还缺乏公共性评判标准,我们无法完整地、准确地把握财政科技投入所产生的效果。绩效评估体系的缺乏,投入和产出的不明确,是当前财政科技投入中所存在的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现象的重要根源。去年,市科委委托“市科技项目(评估)管理中心”,对“千吨芳砜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等十个重大项目进行了绩效评估,这是开展绩效评估的重要探索。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委托中介评估机构进一步扩大评估面,并研究和开发出一套完整的综合指标体系,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为财政科技投入的政策制定、资金的管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在财政科技投入的管理、发放和使用的运作过程中,应建立起一套独立的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以加强对财政科技投入的监控,将有限的科技资金管好、用好。

3、优化政府科技投入结构

目前,政府科技投入结构中,“重项目、轻基础”,“重硬轻软”。据市科技情报所提供的资料,年瑞典、芬兰、美国、日本、韩国的政府财政投入占R&D总投入的比例在20%至30%之间。市年政府科技投入总量84.17亿元(包含中央投入),占R&D投入的比例是37%,在总量上超过发达国家年的水平。但在结构上,五国政府的投入流向主要是(1)大学和公共研发机构;(2)扶持基础研究的同时引领尖端技术的发展;(3)壮大科研人才队伍;(4)维持高新技术初创企业的经济活动有序化,而的科技资金主要流向是应用型的科研项目,对大学、科研机构等所进行的基础性科研支持力度相对不强。

此外,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政府多数资金集中在实验室仪器、设施等硬件投入方面,存在对人力支出及运行、对项目成长的相关配套措施不到位等软性投入问题。例如,据市发改委的报告,在科教兴市重大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政府财政投入在推动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要形成大产业,必须依靠社会风险投资和产业资本的介入。但是,由于国内风险投资企业力量弱小,出现项目初期不敢投入,项目产业化前景明朗时没有能力投入,项目成功后被境外资本或风险投资控制,导致我们培育的核心自主产权因失去资本控制力而丧失的现象。

建议政府在基础科研以及公益科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改进科技奖励和评价制度,充分重视科技人才的创造性价值。同时在项目投入过程中,要加强对科教兴市等重大项目聚焦的力度和连贯性支持,特别要配套相关政策,加大对国内风险投资企业的支持,引导国内民间资本投入到科技创新,提高国内资本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掌控力。

4、激励企业加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力度,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当前不少企业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取得了产业化的重大突破,但由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不够,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依然缺乏。政府科技投入应引导企业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科技创新评估范文篇8

科技成果转化就是一个将科技创新成果进行推广应用,并最终形成全新产品以及工艺的过程。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的过程中,科技成果转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版本中明确指出了企业需要发挥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而在党的报告中则再次指出,创新是引导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需要建立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借此来有效地提高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我国在科研成果方面投入的经费也呈现出一个持续增加的态势。企业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年均增长率均超过了10%,并且最近5年来企业在科研工作方面的投入占据了全国科研投入经费比例的77%左右。由此也不难看出,企业在科研成果创新以及转化方面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有效地发挥。

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第一,企业经营实力不足。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企业研发投入需要大量资金,但近年来,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是一件极难解决的问题。企业经济实力不足,银行很难给企业融资,缺少有效渠道的融资,企业的技术实力无法体现。资金的缺乏,导致有的企业经营状况不佳,造成企业自身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方面无法发挥。对于一些投资基金来说,因为创新技术伴随的风险,基金管理人对企业整体发展进行评估后,才会决策是否投资,特别是初创期企业的技术成果首次产业化,投资人不会轻易投资给企业,因此也就无法实现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另外,受到诸多企业制度管理、人力、物力资源等多个内部因素共同影响,科技投入、科技转化过程中所需要的同样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导致企业的整体经营能力不强,无法及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如果将科技成果自行转化失败或市场长期打不开,将有可能造成企业经营困难越来越大。第二,科技成果技术价值不足。科技成果本身的技术价值包括了技术的先进性、成熟性、独立性、可替代性等诸多方面。在真正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优质科技成果可以充分展示自身技术的核心价值,但一般的科技成果技术创新价值存在成熟性不高、与研发预期差距较大等问题,从而导致科技成果转化受限的现象。除此之外,部分科技成果出现了一种为了科研而科研的现象,侧重于证书的价值,反而是忽视了科技成果带来的市场价值,导致最终的科技成果转化产品和市场需求出现了脱节现象,不具备较高的可转化性,为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第三,当下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体系。很多科技成果,都是由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的目的不同、评估导向不同,导致各个评估机构对相同科技成果评估值差别很大。在科技成果评估市场当中,没有形成一套公认的,具有权威性的评价体系,从而使得有意向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无法有效判断需要被转化的科技成果的交易价格以及投资入股的转化资金的股份比例。第四,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科技成果价值最终表现为技术、经济和市场价值三个部分,其中技术价值是经济价值的基础,而市场价值则是这三大价值成果的最终体现。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价值包括了当前应用价值、未来预期价值和市场竞争程度三个方面。从科技创新初期到技术成果产品化的整个阶段中需要经过实验、调试等多个工作流程,这也就导致科技成果产品化的过程出现了滞后性,使得制造出来的产品其市场价值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直接降低了企业科研成果的利润空间。

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有效路径的探讨

政府部门引导,释放政策红利政府作为政策引导,大力推进科技政策机制的创新建设,有助于促进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激发技术市场技术交易的活跃度。由于企业在科研成果转化以及长期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成本,需要借助科技政策,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政府从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制定成果转化政策支持,巩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引导创新型企业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建设,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强化科技创新的平台建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创建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和合理流动助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围绕重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化服务业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政府部门鼓励和规范企业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获得的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取得的收入享受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把科技成果转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为科研人员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推进科技人员个人从事技术成果研发、转让过程中取得所得税优惠政策,营造鼓励社会各方投身技术转移转化的氛围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市场环境。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科技成果评价标准和政策层面,给予相应规范和的政策支撑。要逐步建立和规范科技成果评估体系,评估体系的建设应以市场主导,对被评价的科技成果的科学性、创造性、先进性、可行性和应用前景等进行评价,可以作为技术交易时可参照的公允价格。企业创新主导,激发市场活力企业需要以创新发展构建作为核心,从战略角度进行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健全工作的系统规划及布局,在创新主导的过程中,可以从如下几个层面入手:第一,产业技术联盟机制的创建及加入。企业需要建立或者参与到以行业内龙头企业作为核心,将技术标准及专利许可作为纽带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机制,以便在联合研发、资源共享的前提下,提高企业的风险抵御及集合知识产权运动的能力,为今后的自主创新技术和标准结合提供基础条件。第二,专利布局及培育机制的实施。重点企业需要在对接国际新兴技术及市场需求的同时强化企业的核心专利保护力度,并落实海外专利国际布局工作,并做到及时评估和确认技术研发成果,全方位保护企业核心知识产权。同时,须在企业内部建立从上到下的知识产权联动推进机制,做到进一步加快专利的创造、挖掘、申请等。第三,复合型人才培养。企业要重视引进和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的复合型专家和人才,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全面参加各种科技成果标准化转化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培训活动,借助专业领域的力量进一步强化企业内部员工对于自主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意识,并鼓励其开展科技成果标准化转化的研究,从而有效的培育科技成果标准化转化的复合型人才。而对于具备资源或者条件方面优势的企业而言,可以就科技成果标准化转化的人才培养进行对外合作,在制定相应高端人才引进措施的前提下,逐渐建立一个人员层次配置合理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队伍。建立评估体系,规范评估价格科技成果评价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环节。企业根据需求配套的技术路线图分析、行业情报分析等增值服务,促成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并获得政策支持,建立一个完全符合企业内部情况的科技成果创新向标准转化的潜力分析及综合评估体系,具体包括评估的具体指标及指标体系、评估所用方式及评估分析工作的机制。在此之后,企业便可以在组织内部科技成果创新评估会议的基础上,筛选适合进行标准转化的科技创新成果。同时,企业需要以科技成果的成熟程度、先进程度及各个层级标准特性作为出发点,得出科技成果适合转化的技术标准层次,随后着手进行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除此之外,企业科技成果评估体系的建立,也需要多种机制的融入。比如,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的机制、投融资风险防控机制等属于此类。科技金融结合,实现成果转化以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手段,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国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组织形式、管理机制、金融产品和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鼓励银行加大力度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贷款业务形式,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金融支持。同时,充分利用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企业通过股权交易的直接融资方式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融资。科技成果的资本化才能体现技术成果的价值。加大“股权”融资的形式,将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替代市场中不易接受和难以量化的“科技成果”,借股权交易之形,行成果交易之实。通过技术入股实现股权的置换、重组、增值,达到成果转化、产业化的目的。技术拥有者应充分利用技术入股的形式,使科技成果资本化和证券化,借助资本的力量,使得科技成果尽快转化起来。充分发挥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职能,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队伍建设和市场化运营改革,充分发挥技术转移机构可集约法律、金融、知识产权等全要素专业服务。金融机构的监管部门,也要对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和与愿意投资科技成果转化的机构,在监管当中适度放宽,例如对于银行给企业的贷款,如果企业用于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贷款,不良率应允许高于普通商业贷款。只有这样,才可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度与速度。

结语

科技创新评估范文篇9

1数据挖掘与指标选取

为了全面、科学地观察陕西省近年来的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状况,建立其复合系统协同度测度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并选取2010—2017年陕西省相关数据样本,进行深入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陕西省统计年鉴。

2测算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子系统有序度

[3]第一步:先通过均值-标准差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消除量纲差异。´根据熵值赋权法的计算步骤,计算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第二步:构建子系统有序度模型。先构建出一个复合系统S={1S,2S},1S、2S分别为科技金融子系统和科技创新子系统。设发展过程中,子系统jS(j∈[1,2])的序参量为je=(j1e,j2e,…,jne),其中n≥1,jijijiβ≤e≤α,i=1,2,…,n,jiα、jiβ分别为序参量分量eji的上限和下限。这里假定1je,j2e,…,jke为正向指标,即取值越大,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整体系统的有序程度表现越好;相反,ejk1+,ejk2+,…,jne为逆指标,其取值越小,系统整体表现的越有序。这样就可以得到序参量分(4)(4)式中iλ代表序参量je的权重系数,()[0,1]jjµe∈,如果计算出的()jjµe值越大,说明je对子系统jS是否有序的影响越大,子系统的有序度表现就越好。将陕西省2010—2017年度数据代入公式(2),首先计算出各子系统序参量分量的有序度,然后再将计算出的结果代入公式(4),便可得到陕西省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子系统的有序度,如表3和图1所示。

3测度复合系统协同度

第三步:构建复合系统协同度测度模型。分别观测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子系统在开始时刻0t和中间某一时刻1t参数的有序度,将它们记为011u(e),022u(e)与111u(e),122u(e),并规定两个子系统的协同发展的程度为:协同度C∈−11,,其数值越大,表明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程度就越高。当协同度C为负值时,表明复合系统处于非协同交互状态。将第二步计算的子系统有序度代入公式(5),最终得到2010—2017年陕西省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系统协同度如表4所示。

4复合系统协同绩效评价

为对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系统进行科学的绩效评价,我们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度多种投入多种产出情况下的综合效率。结合DEA方法特点,将所选科技金融体系与科技创新体系指标整合为以下5项投入指标和3项产出指标。利用DEAP2.1软件,计算2010—2017年陕西省市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的效率,如表5所示。

5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对上述实证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陕西省2010—2017年间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子系统有序度整体走势表现为上升,科技金融子系统有序度波动明显。在2014—2015年期间有序度增长剧烈,但在随后的2016年有序度有所回落,致使科技创新子系统2017年有序度下降。考虑到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作用具有滞后性(假定滞后期为1年),从图1中可以看出科技金融系统与科技创新系统有序度发展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复合系统协同度在[0,0.2]区间波动,整体水平较低,可见陕西省还没有建立起一个良性的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机制。其中,2010—2015年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处于缓慢爬坡状态,平稳上升,但在2016年时,复合系统协同度遭到明显破坏,这也与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两大子系统在2016年出现下降得到了印证。但是,分析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效率统计表,可以发现2010—2017年间,有6年陕西省的综合技术效率都等于1,这与协同测度结果和实际情况并不相符,说明在指标以及DEA计算方法的选择上还有待改进。

6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建立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模型,以2010—2017年陕西省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领域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陕西省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子系统有序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整体呈上升态势,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在[0,0.2]区间波动,整体协同度较低,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针对上述实证结果,陕西省政府应该重视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发展存在的短板,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促进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提升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协同效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科技创新改良角度而言,目前陕西省科技发展落后,R&D人员较少,面临人员和资金等资源流出该区域的窘境,故而应该强化人才强省战略,激发创新活力。要以建设创新型省份为目标,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加速实现人才红利的成果转化,从而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此外,现阶段陕西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不高,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以及地域的局限性极大地限制了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要协调产业结构,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盘活高新技术行业市场。(2)从科技金融的投入来看,陕西省政府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完善公共科技金融体系;目前,市场科技金融对陕西省技术创新效率影响作用为负。一方面,银行科技贷款主要针对资质信用较好的大型企业,小微企业贷款难;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人员进行贷前和贷后的风险监管,使得陕西省科技贷款进程缓慢,效率低下。故而政府要扩大融资渠道,刺激市场科技金融活力。首先应该建立科技信贷评价和监督机制,充分保证资金的使用质量与使用效率;此外,还要建立健全金融服务链,积极尝试金融产品的创新,不断完善发展科技金融体系对科技创新的渗透方式和渗透深度与广度。(3)最后,还应该注重创新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互动方式,促进协同效应。打造资源流动以及成果转化的畅通机制,降低不同系统间的互动成本,消除壁垒,激活高校科研院所与高新技术企业资源的有效对接,建立健全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互促机制,加快资源的循环和充分利用,以实现整个社会大系统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Schumpeter.TheTheoryofEconomyDevelopment[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12.

[2]郑磊,张伟科.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非线性影响——一种U型关系[J].软科学,2018,32(7):16-20.

科技创新评估范文篇10

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经验;启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引领。农业科学技术必须从后台走向前台,从有所担当走向全面担当,从单纯支撑农业发展变成支撑并引领农业发展[1]。为此,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和体系建设步伐,必将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但当前农业科研项目与生产实际脱节、农业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率偏低、农业科研投入不足且主体偏少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偏弱等一系列问题仍制约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2]。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文)(简称“国发11号文”)和《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文),对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及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在此背景下,田晓琴等[3]结合农业科技管理政策和实践,综合分析了…“国发…11号文”亮点和关键点,并提出了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突破点。国内众多学者分析了欧美、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和创新体系的特点经验,并总结了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和创新体系的现实困境和优化方向[4-7]。在新形势下,在即将进入…“十四五”…的关键时期,如何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凝练学科方向,制定应对措施,是当前科技管理专业机构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立足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通过深化改革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同时,作者所依托的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长期从事农业科技管理工作,具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扎实的工作基础,作为国家第一批遴选的项目管理专业机构,承接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具体项目管理工作。在国家大力推进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建成“结构合理、职责明确、管理专业、独立运转、高效规范”的专业化管理机构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选择有代表性的部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其农业科技管理与创新体系建设机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进行梳理,分析其共性特征与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国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创新体系的进一步改进完善和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1国外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经验

虽然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国情及农业资源条件,例如欧美国家的农业科技发展具有市场导向下科技创新的竞争性、需求导向下科技创新的公益性和增长导向下科技创新的宏观战略性特点[8]。市场力量是促进包括科技在内的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政府起次要作用。日本和韩国的科技体制是集中协调型的,即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资源配置呈现“官民分立”和“部门分割”的架构[8]。但比较与分析发现,各国的农业科技管理及创新体系建设仍具有较强的共性特征包括以政府支持为主体的多元化经费来源体系,良好制度与政策以及法律等软环境的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机制和良好的组织管理体系等[9]。1.1完善的组织管理网络体系。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之所以能够有效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完善的组织管理网络体系。以美国为例,在其100多年的发展探索过程中,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逐渐形成了由农业科研体系(国立、州立和私立的研究机构)、农业教育体系(涉农学院的综合性大学和公立农学院)及农业推广体系(农业部推广局、州立大学农学院、县推广站)三部分构成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10]。美国农业部是集中管理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的唯一政府部门[11],其机构和职能随着美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和调整,在国民经济和农业发展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职能幅度之宽广和功能之综合可以用“从田间到餐桌”来反映。与职能相匹配,在内部机构设置、职位设立等方面,美国则根据1994年“作物保险和农业部重组法案”来进行。其中,在部领导的配置上,设部长1人,常务副部长1人,副部长7人和助理部长2人;在职能司局的设置上,包括行政监管部门(6个独立办公室,直接在部长和常务副部长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与行政支持部门(2类行政支持部门,分别由两位助理部长负责);其他7大业务部门(自然资源与环境、农场和海外农业服务、农村发展、食品营养和消费者服务、食品安全、农业教育与科研、市场营销)则分别由7位副部长担纲,每个业务部门分别由一到几个业务局构成,共有19个业务局。在上层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形成了政府内和政府外的科研管理机制,其中政府内部的科研项目主要由美国农业部下属的农业研究局(ARS)承担,政府外的科研推广项目主要由各州的公立农学院(即赠地大学)及其56个州农业实验站承担,并由2008年调整成立的食品与农业研究院(NIFA)协调管理,加上私人机构的研究,构建了基础和公益性研究、科技成果推广体系以及市场私人性科技产品的相互衔接的网络体系。美国完善的农业科研管理体系形成了较高的科技研发与技术推广等运行效率,从而成为当今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12],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已达8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80%[11,13]。1.2稳定有序的投入保障机制。稳定有序的投入保障机制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得以运行的重要前提条件。无论农业自然资源是否丰富,环境条件是否优越,稳定有序的投入保障是各国政府在推进农业科技发展方面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如农业资源环境条件极差的以色列,其大部分土地为沙漠,可耕土地不到20%,但其农产品生产却能在满足国内需求的情况下,还出口到欧洲,甚至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14]。缘由就在于其强大的资金投入及较高的投入效率所形成的大量的科技成果。早在20世纪80年代,以色列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就高达96%,在整个世界实属少见[15]。政府每年拿出农业总产值的3%作为农业科研经费,总额高达上亿美元,其中50%用于公益性研究机构国家农业研究组织(ARO)的以基础性研究为主导的研发活动,另外50%与其他研究基金合并成为以市场化和应用研究为主要目标的“竞争性基金”。在“竞争性基金”的配置结构上,75%左右的经费用于应用性研究,基础性研究仅占竞争性基金10%左右,15%左右的经费用于农业科研成果的开发与推广。而在自然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巴西,政府亦通过强大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实现了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推广机构、教育机构等所组成创新体系的高效协调运转,促成了农牧业生产与出口大国地位的形成。近十年来巴西农产品出口增长率年均达18.6%,高于美国与欧盟的增速,更有学者预测[16],若按照这一速度发展,10年后巴西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巴西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主要由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两级构成,其中联邦政府的投入主要用于国际农业科研项目、农业科研机构与科研院校的经费开支,约占联邦政府开支的15%;州政府的投入主要用于农业科研成果的开发、应用与推广,约占州政府开支的2%[16]。1.3科学合理的顶层管理机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农业科技管理与创新体系建设都具有自我特色,但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方面却具有共性。为了保障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顺畅运转,在农业管理机制的设计上,需要强调主导机构的运行效率,因为它将对整个体系的运行效果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农业科技管理与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许多国家非常注重顶层设计的重要性[17]。在法国,其农业科技研究工作主要由农业部与科技部组织实施,尤其是对建立于1946年的作为农业领域中唯一从事科学研究机构——法国农业科学院(INRA),给予了倾斜性的支持。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由农业科学院、农业部与科学研究部共同组成的理事会管理体制,共同讨论和确定农业科研领域的重大问题及研发方向。农业科学院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经过长期努力,已经在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与转移技术、完整植株再生技术、生物固氮等种植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在家畜遗传改良、22繁殖,畜禽饲养与营养,畜禽疫病防治研究等畜牧业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成为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机构之一[18]。在日本,隶属于农林水产省的农林水产技术协会(AFFRC),主导着全国农业科研的重大活动,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农业科研的基本目标与基本事项,联络及协调研发机构与管理部门,考察研究开发活动研究现状及成果,资助地方政府或私营部门的研究与开发活动等[8]。农林水产技术协会的主要决策者由1位主席与6名成员构成,均由农林水产省部长直接任命。其主要机构包括行政部(协调办公室)。政策研究规划部(生物技术安全办公室)、研究推广部(商业学术合作办公室)、国际研究部等。各个部门虽职能不同,但相互关联、协同合作,促使农林水产技术协会高效运转,在农业科研质量保证与高度确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农林水产技术协会有权制定一些促进农、林、渔业研发项目的基本规则或法则,这些规则和法令适用于农林水产省管辖下的所有农业科技研发部门。在韩国,《农村振兴法》的颁布促成了农村振兴厅的成立,同时也明确了农村振兴厅的职能,后经过不断的完善与发展,确立了由农村振兴厅统一管理与协调的科研、教育与推广的农业科研管理的体制机制,具有集行政、科研、推广、教育于一体的系统职能。农村振兴厅的组织机构包括3个行政管理局、1个后勤科室与8个科研院所,同时在地方设有相应的科研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统一管理与指导全国与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的研发活动,并统一组织将已研发的农业科技推广至农村,培养专门农户并指导其改善农村生活[19]。这种从项目的研发到最终技术推广的一体化做法,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户收益增加发挥了重要作用,颇受基层农户的认可及欢迎。在印度,农业部下设的农业研究理事会(ICAR),承担着全国的农业科研协调与指导职能,是世界上最大的集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于一体的机构之一。下设99个部级研究机构,几乎承担了印度全部重要的农业科研计划与项目,也培养了大量的硕士、博士研究生[9]。农业研究理事会的主席由农业部长兼任,副主席由各联邦农业部长兼任,其成员主要涉及知名科学家、部分研究所所长与农业大学副校长、财政部经费司与计划部农业司的负责人等[20]。其下设综合委员会与管理委员会,综合委员会是农业研究理事会的最高权力机构;管理委员会是农业研究理事会的主要决策机构,主要负责制订农业研究理事会的发展方针、审查及考核科研项目、审批财政预算等[20]。在这种具有较大集成管理体制的运行下,印度的农业科研水平也处于不断上升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不错的研发效果。1.4严格规范的项目评估体系。严格有效的项目管理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对规范科技项目活动和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具有重要的督导作用。其中严格规范的项目评估机制与评估体系是项目管理的核心环节,也是各个国家非常重视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美国,科研项目主要由国家项目办公室(ONP)协调管理,既有前期的设立评估,也有实施后期的效果评估。在项目设立方面,经过论证确立的研究选题、方向领域和相关指南会在ARS网站上公布,然后经过层层环节,最终完成项目的申请与实施周期。如在项目指南及研究领域确立环节,国家项目办公室与多学科交叉组织团队(NPT)合作,向科学家、股东、合作伙伴与客户描述并定义项目的范围与内容。然后,多学科交叉组织团队与核心科学家共同组织国家项目研讨会来确定主要研究议题及重点。在此基础上,多学科交叉组织团队与相关领域的科学家界定国家项目的具体研究内容,并为每个项目量身制定一个详细的“5年计划”。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可以根据项目执行的需要,结合“5年计划”,对项目进行修正;然后,科学质量审查办公室(OSQP)对项目进行严格的同行评议,通过评议后的项目,按照研究计划进入实施环节。多学科交叉组织团队与区域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实施进行持续的监管,若有需要,将会对项目进行额外的审查。此外,项目负责人需每年向多学科交叉组织团队提交项目汇报,并由多学科交叉组织团队归纳总结并提交每个NP的主要贡献与成就。项目实施期限结束后,便进入项目评估环节,多学科交叉组织团队将开展项目回顾性评价工作,并重新评估国家项目的范围,然后开始筹备下一个5年计划。这一严格的论证、评审、实施和评估系统,有效确保了项目具体目标与政府科研预期目标的达成和耦合。在以色列,农业科技管理的执行机构是农业部的首席科学家办公室,办公室具体并实质性地参与整个项目周期的管理工作。各个研究组织依据首席科学家办公室拟定并的项目申请指南,递交项目申请书,由首席科学家办公室汇总并交至部际科技委员会审批;立项后,各项目负责人每年均要向首席科学家办公室提交年度报告;无论项目成功与否,整个项目期间,均有一套全程、动态的评估制度,用以评估项目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在韩国,根据国家现实农业生产的需要以及相关研究规划,农村振兴厅制定具体项目指南并对外公布。一般而言,经常性项目由直属研究院所设计,课题申报实行个人申报负责制;在项目申报书汇总、分类后,由农村振兴厅组织召开分专业项目协调会议,以保持协调平衡;项目协调之后,将经过两次审议,并最终由农村振兴厅编制并颁发项目计划书;项目评价一般一年两次,包括中间(阶段性)评价与最终评价[21]。这种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研究有序开展和为下年度农业政策的制定、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依据。

2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