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樊凡十篇

时间:2023-03-30 17:32:56

习惯樊凡篇1

“阿凡提”是我们的新体育老师的绰号,他又一头短而黑的头发,一张凸凹不平的脸上有一对睁得大大的黑眼睛,两片厚厚的嘴唇遮盖着黄黄的牙齿。他是个中等身材,它的真实名字叫樊星,樊老师,我们之所以给他起这个绰号是因为他太敬业了。

樊老师和以前的体育老师又很大的差别,以前我们体育课跑一会步可以自由活动了,可是现在可不一样了,虽然现在不跑步了,但是现在体育锻炼的类型多了,我们就永远和自由活动说再见了,樊老师还说:“这是负责人,体育要求有很多,不达标就不行。”从上第一节体育课到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不要自由活动的体育课了,每一节体育课要不就是站立在操场上,要不就是学做新的广播体操。老师这样对我们负责人,我们也慢慢的开始配合樊老师了,就是因为和樊老师配合的好,几天后的一节课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一天,离下课还有十分钟,像往常一样我们对自由活动也没有希望。可是就在这时,我们只听见一声严肃的令下,“同学们,你们可以自愈活动啦。”“耶”听见我们开心的大叫一声,然后我们就去自由了。“阿凡提卖毛驴,毛驴卖了个阿凡提”。这个为樊老师特制的口号常常在我耳边响起。怎么样想认识他吗?

当我们不听话被樊老师“修理”的无精打采后,他经常会说“告诉你们我不管你们以前的老师怎么对待你们的,可是现在我市你们的体育老师。你们就待听我的。我是一个负责人的老师,体育达标项目有很多,比如说要锻炼学生意志和团结精神,像你们这样光想着玩时不行的”老师用严厉的目光扫视着我们,不知道谁说出了我们所有人想说的话“帅哥,我们服你了。”樊老师来了个胜利的微笑。

习惯樊凡篇2

我校高一上学期二考有这样一道古文翻译题:

把“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课文注释是:因为我比你们年龄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金版教程》翻译是: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所以你们不要对此介意而不敢说真话了。

我班有不少考生的翻译是: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龄大一些,你们就不敢说话了。

结果这些考生的得分都偏低,多则2分,少则1分。

这是为什么?从翻译的标准来看,它完全符合“达”“雅”,通顺、简洁。为何得分如此少?“暮寝而思之”,原来如此,它与考试评分标准有出入。现在考试强调的是“信”“达”,而不是“雅”。考试评分细则曰:某字是考查点,某字是考查点。只要这个考查点译对就可以得一分,那个考查点译对又可以得一分,整句通顺还可以得一分。

这些考生的翻译虽然通顺、简洁,但少了一个考查点,自然得分低,怪不得阅卷人。

上完《过秦论》之后,我要求学生翻译全文。看了不少学生的作业,发现很多学生都是抄的,而且有不少相同的地方都译错了。

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语文教学全解》的翻译是: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并吞八方荒远地方的雄心。

学生照抄照搬,完全不按老师的要求翻译,自以为书上的就是正确的,一味地迷信书本。这样翻译,考试能得满分吗?不能。 这句的考点是“席”“包”“囊”,名词活用为状语。如果不把这种活用现象翻译出来,只能得“通顺”分1分。

古文翻译,怎样才能落实到位呢?

古文翻译要落实,必须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意译相结合。做到“释”、“留”、“删”、“增”、“换”、“调”。

释。即一词怎样解释就怎样解释,这种方法,在古文翻译中用得最多。古文和现代汉语相比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单音节词占多数。所以学生在翻译的时候,应尽量把原文中的单音词翻译成双音词。

留。在文言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器物名、帝号、年号、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删。文言中的发语词,音节助词,主谓之间的虚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加强语气的词,表句中停顿的词,表恭敬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的成分等,它们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应该删去不译。

增。古文中往往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的时候,必须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这样译出的句子才完整、通顺、明确。

换。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言中有些词已经不再使用,或者发生了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有的感彩发生了变化,有的名称说法已经不同了,在翻译时,应该用现代汉语替换的地方必须替换,不能以今义当古义。

调。由于语言的演变,有的文言句型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这就是特殊句式,其中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对于这些特殊句式,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加以调整。

再则,古文翻译必须“瞻前顾后”。

《鸿门宴》一文有这样一句: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有不少学生将此句译为:刘邦就丢下了马和随员,独自骑马脱身,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手持利剑盾牌步行逃跑。

从字面上看,翻译通顺。但从意义上看,前后矛盾。刘邦既已独自骑马脱身,怎么又同樊哙等人步行逃跑?问题出在哪里?“静而思之”,“与”字也。这里的“与”字不能讲成“同”、“和”,应讲成通假字“余”。后半句应译成:余者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手持利剑盾牌步行逃跑。刘邦骑马逃跑在前,樊哙等人步行逃跑在后,为刘邦断后,为刘邦逃跑争取时间。如此讲,才合情合理。

由此可见,古文翻译要落实,还必须整体把握文意,而要合乎文意,必须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上下钩连。

前面说的是翻译方法,只有方法掌握了,翻译才能落实到位。

习惯樊凡篇3

一、总的原则

拿到文章切记匆忙翻译,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胸中有数。然后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语序,对照换成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遇有疑难字词,可暂放过,等译完全文后,再结合上下文和逻辑情理进行推敲。最后,译完全文后再通读全文,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曲译。其实一句话就是要做到“信达雅”。

“信”即忠实于原文,译文应该尽可能准确贴切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达”即通顺流畅,这是在“信”的基础上,进一步让译文流畅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语法标准和要求。

“雅”是优雅、优美,要让译文准确优美生动形象和原文“神似”,比如原文里的俏皮表达,文采,技巧,意蕴,在译文里要结合日常用语习惯也将这些特点表现出来。“雅”是一种很高的“译境”,要让读者在阅读译文时的美感体验,情绪波动和阅读原文时的感觉是一致的。要达到这种境界效果可采用以下基本方法。

二、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的大意、虚词的作用,语气尽可能与原文原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甚至语法错误。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语调尽量体现原文语气。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所以在考试中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互补长短。这是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其实在文言文翻译中还有一些具体细节之处也有规律可循,即留、删、补、换、调、变。 转贴于

三、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即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如“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丰乐”“长安”皆地名,直接保留,译为“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的西面”。

“删”,即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即增补。

(1)变单词为双音词,如:岐—岔路,夷—平坦,傍—靠近,邦—国家,眠—睡觉,冥—昏暗;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如:杀人如( )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译为: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

“换”,即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主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的‘好事者’是定语,修饰的是中心词‘少年’。‘少年’前头还有定语‘村中’。译为:村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了一只蟋蟀,自己命名‘蟹壳青’每天和同伴们的蟋蟀角斗没有不赢的(《促织》)。

习惯樊凡篇4

1、出入无时:进出没有一定的时间。

2、入不敷出:敷:够,足。收入不够支出。

3、入主出奴:原意是崇信了一种学说,必然排斥另一种学说;把前者奉为主人,把后者当作奴仆。后比喻学术思想上的宗派主义。

4、入室操戈:操:拿;戈:古代象矛的武器。到他的屋里去,拿起他的武器攻击他。比喻引用对方的论点反驳对方。

5、故入人罪:断案不当,故意把罪名加于人。

6、出入人罪:指法庭裁判错误,把有罪的人认为无罪,把无罪的人认为有罪。

7、打入冷宫:打:与某些动词结合成为一个词,表示进行的意思;冷宫:古代皇帝把失宠的后妃软禁于冷僻宫内。比喻人不被重视或把事情搁置一边。

8、入乡问俗:进入一个地方,先要问清那里的习俗,以求适应当地的情况。同“入国问俗”。

9、入文出武:称人兼备文武之才,入朝为文臣,出朝为将帅。

10、出入起居:泛指生活上的行为。

11、入幕之宾:幕:帐幕;宾:客人。比喻关系亲近的人或参与机密的人。

12、入室弟子:入室:到家;弟子:学生,徒弟。指学问技能得师传达到高深境地的学生或门徒。

13、量入为出:量:计量。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定开支的限度。

14、入圣超凡:凡:指凡人,普通人。超越平常人而达到圣贤的境界。形容学识修养达到了高峰。

15、悖入悖出:悖:违背、胡乱。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物,也会被别人用不正当的手段拿去。胡乱弄来的钱又胡乱花掉。

16、不入时宜: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17、虎入羊群:老虎跑进羊群。比喻强大者冲入柔弱者中间任意砍杀。

18、入情入理:入:合乎。合乎常情和道理。

19、入品用荫:品:指官级;荫:封建官僚的子孙以先代官级而受封。指继承先辈的官爵。

20、鹘入鸦群:鹘:同“隼”,一种凶猛的大鸟。比喻骁勇无敌。

21、恨入心髓:恨:怨恨。形容对人痛恨到极点。

22、入铁主簿:比喻有才能有经验的官员。

2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24、出入无常:出:出现;没:隐没。出现与隐没没有规律,捉摸不定。

25、出入相友:出去做工,回家休息,大家都是同伴,应彼此互助,和睦相处。

26、量入计出: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定开支的限度。同“量入为出”。

27、不入兽穴,安得兽子:不进野兽窝,怎能捉到小野兽。比喻不冒险进入险境就不能取得成果。

28、沁入肺腑:沁:渗入。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

29、入孝出悌: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亦作‘入孝出弟’。

30、入室升堂:比喻人的学识技艺等方面有高深的造诣。

31、鸟入樊笼:樊笼:鸟笼,比喻不自由的境地。飞鸟进了笼子。比喻自投罗网,陷入困境。

32、景入桑榆:比喻垂老之年。

33、入吾彀中:彀:张满弓弩;彀中:指箭能射及的范围,比喻牢笼,圈套。进入了我的弓箭射程之内。比喻就范。

34、入土为安:旧时土葬,人死后埋入土中,死者方得其所,()家属方觉心安。

35、渐入佳境:佳:好;境:境地。原指甘蔗下端比上端甜,从上到下,越吃越甜。后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趣逐渐浓厚。

36、马入华山:表示天下太平,不再打仗。

37、入理切情:指合乎道理,切合实情。

38、酒入舌出:形容人喝酒以后喜欢唠叨。

39、软不拉耷:耷:松弛地下垂。指软弱无力,松弛下垂。

40、入不支出:收入不够支出。

41、贱入贵出:低价买进,高价卖出。

42、尽入彀中:彀中:弓箭射程以内,比喻牢笼、圈套。尽数网罗,全部就范。

43、出入无间:出入无间隔。犹言进出自由。

44、病入骨隨:病到骨头里。形容病势严重,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

45、恨入骨髓:形容痛恨到极点。

46、遁入空门: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

47、入井望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48、病入膏肓: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49、入境问禁:境:国境;禁:禁止,指法令或习俗所不欢物事项。进入一个国家或地区,先要问清楚那里有什么禁令。

50、宾入如归:宾客来此如归其家。形容招待客人热情周到。

51、入乡随俗: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

习惯樊凡篇5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 阅读 教学效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生学习文言文提出了明确要求,高考试题中有对文言文阅读的深入考察,文言教学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每年的高考阅读题得分情况看,阅读效果并不理想。作为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我深刻的体会到文言文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伍。学生学了多年,还读不懂较简单的文言文,甚至视文言为畏途。因此大力改进文言文教学实为当务之急。

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上采取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下面几种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引导正确读法,培养阅读兴趣,建立文言语感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是古人崇尚诵读的佳话。但诵读要注意要领,正象朱熹《训学斋规》中讲的那样:“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要切实达到好的阅读效果,关键是要融情入文感受文言文的情味理趣。譬如,学习《鸿门宴》,就用昂扬急促的语调朗诵樊哙闯帐对项王说的一番话,读出樊哙的愤怒,使学生感受樊哙忠诚与耿直,坚毅与勇敢。学习《祭妹文》,通过诵读,就要体会到作者的痛惜、哀伤、悔恨的真挚感情,从整体上体会到这种感情是越来越浓烈的,最后达到了顶点,局部又有起伏,“兄妹读书”一段中的轻快,轻快之中却暗含悲情。这样,学生就把文言文当作有情之物,不但能促进认知文意,更能感受体会感情和意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效的形成语感。

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要在文言文阅读中教给学生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读、趣读。比如《白居易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白居易论,辞情切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唯谏承璀事切,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

在阅读中不妨采用跳读法和情境法在“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这句话中,只要理清涉及的人有谁,主要事件是什么就行了,什么官职就不必细究了,这样抓要点跳读,既理清文脉抓住文章整体,又提高了阅读速度。

二、基础知识积累、运用要注意方法

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是顺利进行文言阅读的基础,而掌握文言实词重要的是记住其基本义,并注意理解一个词的多个意思之间的关系,这样对一个词的理解就会融会贯通。例如“本”,其基本义是“树根”。在很多情况下,古汉语中都采用基本义,这就是规律。实词的基本义与造词法有关,“本”在造词法上是一个事字,“木”下加一点,指明是树木的根,这一点后来发展为一横。因此,从造词法上去把握(或推测)文言实词的基本义,准确而又直观,是一条捷径!

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还要会用。这就要在平时教学中强化语境意识,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这就需要根据上文词义的惯性来顺推,或根据下文的语脉、文意来逆推。俗话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只有将字、词、句置于段乃至篇的整体语境框架内,才能较为准确的把握。如:2005高考题(全国卷2)第8题分辨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B项句子:

(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2)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

两个“焉”都处在句末,怎样辨别它们是代词还是助词(还有兼词)呢?这就要看它们所处的语境。从1句上下看,句子主谓宾齐全,“焉”在这里不可能充当宾语,因此不是代词。而分析2句语境发现明显缺宾语,因此“焉”充当宾语,用作代词。1句中的“焉”可以理解为助词,可以根据翻译确定。

另外,我们在教学中还应当注意吸收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有益的传统教学经验,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古代训诂知识、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情趣培养和人文主义教育。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和我们的“之乎者也”交上朋友,文言文教学辉煌的明天就会和我们握手。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习惯樊凡篇6

“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生病”

中医认为,“人法自然,人顺四时”。如果按照四时的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个规律来养生的话,你就可以减少疾病在你身上的发生。

我们现在的状态是:夏天唯恐空调开得不大,冬天唯恐暖气烧得不热。这些都违背了自然养生的规律。过去老百姓有一句话叫做“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坐病”。冬天的时候,由于人的气血是闭藏的,如果这时候通过外界的人为条件,通过用暖气把物资和身体捂得太热,本来应该闭藏的气血就会向外耗散。中医有句话说:“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如果冬天你不能够把你的精血很好地储存起来,那么春天的时候就该得病了。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夏天的时候很多人在办公室里开空调,家里开空调,汽车里还是空调,甚至睡觉的时候也开着。然后不少人看病时说:“我怎么浑身都不舒服啊?”该出汗的时候你不出,都在里面憋着能舒服吗?

总之,人是天地的产物,所以,人的生命就不能违背天地四时运行的基本规律:夏天的时候,该热就得热;冬天的时候,该冷就得冷。

筷子和刀叉的差别

现在很多书上讲西方人研究什么食物里含有什么成分,含有多少维生素和蛋白质等等,但是,我们有自己特有的饮食结构。不信,从饮食工具的差别上就能看出东方人和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是不一样的。欧美人用的刀叉说明了其肉食为主的渊源,而中国人的筷子告诉我们纤维类食物才是我们真正的饮食习惯。

我们现在老拿着老祖宗给的消化纤维食物的肚子,去对付那些牛排、鸡排等食物,脾胃是代谢不了的。于是在体内存积起来。我们现在的代谢病、糖尿病这么多,跟饮食习惯的改变有直接关系。

年轻时,你身体里的血液就像清水一样,能够把营养带到全身每一个角落。随着年龄的增大,如果在饮食结构上不加注意,每天膏粱厚味,暴饮暴食,血液就会逐渐变得像黄河水那样浑浊,各种病症自然要找上门来。

口味反映了我们的需要

从中医角度看,甘、苦、酸、辛、咸这五种味道进入你的身体会调补你不同的脏腑,比如甜入脾,酸入肝,辛入肺,咸入肾,苦入心,任何口味皆不可过度。当你口味出现改变的时候,其实就反映了你身体的状态。比如很多怀孕的女性,特别爱吃酸,就是因为她的血都去养胎了,造成自身肝阴不足,所以特别想吃酸的。这完全是人自己的感觉,人不完全靠指标活着,首先要凭感觉活着。

当特别想吃某个东西的时候,中医的原则是想吃就吃。这跟小孩子的馋是不一样的,成年人如果有特别想吃的东西,就可以吃,因为它反映着你自己身体的需要。并不是医生让你吃什么你就吃什么,别光听医生的,还得听自己的。

养生问答

问:冬天季节寒冷的时候,吃一些什么样的食物是比较有帮助的?

樊正伦:如果你是偏寒的体质,吃涮羊肉是最好的,因为羊肉本身是温性的;如果你的体质是偏平性的,那牛肉不错,牛肉加萝卜炖汤,我觉得都是很好的食品。在中国的文化里,冬天是个进补的季节,总的来说,冬天的食物可以厚味一点,就是说,不用太清淡,因为这时候气血都在里面,你吃完以后,它就给你运化了。具体食物上我建议根据自己不同的习惯,有的人爱吃鱼,有的人爱吃鸡,只是不要过于清淡。

问:面是暖性的,米是凉性的,那糖尿病患者,主食以面好还是以米好?

樊正伦:我认为还是以米为好,因为糖尿病在中医上讲它是一种消渴病,消渴病里边就有热了。荞麦是寒性的,所以中医说糖尿病人应该经常吃点荞麦。温性的食物容易助长它的热,而米是偏寒的,所以我建议还是用米。

问:我们在熬中药的时候,一旦熬到没水了,是不是就变成毒药了?

樊正伦:对,糊的药是不能吃的。中药采用的是煎服法,煎服法有很多特点。比如说滋补的药,补肾的药,常常要煎的时间长一些。有一些感冒的药,治疗风寒风热的药,因为药本身的气和味,你不能久煎,煎的时间长了,就没效了。另外希望大家先泡上半个小时,别来了就上锅,很多药煮完了以后里面还是生的,咱们说的里面的心还是硬的,那些药物就起不了作用。所以煎药在中医里面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是拿武火煮开,文火慢炖,这样让它有一个充分融合的过程。煮糊的药就不要吃了。另外在煮药的时候,别以为拿什么锅都行,最好不要用铁锅,还是用砂锅,这样的话,效果会更好。

问:现在青壮年一般都是最忙碌的,那么这部分人群如何给自己一个健康的保障呢?

樊正伦:我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饮食问题,情志是一个重要方面。中医讲寒暑伤形,苦乐伤神,就是说情绪上的变化常常伤的是神。现在的年轻人即使定期检查也没用。因为他们的生活热起来就像在蒸笼里,冷起来就像在冰凌里,生活太不规律了。不规律的生活和不平稳的情志,是使他们出现疾病的重要原因。你看很多诗人、音乐家,长寿的很少,因为他们进入角色的时候不由自主地跟着角色走,不能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状态,所以年轻人一定要注意在生活和工作中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

《两个人的孤独》

作者:素黑

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素黑,香港著名心性治疗师、作家、心灵启迪者,“静。观。自然”工作坊主持人、“观音定心自疗法”创办人。本书为“素黑心疗系列”第四本,收录了45个真实的情感心理咨询案例,涉及病态恋、性困局和灵幻梦等不同层面的情感问题和性心理问题。素黑的解析从心性治疗和身心灵整合的角度出发,辅以催眠、梦治疗等专业分析,引导读者直面自己的心理症结,静心观照并发掘潜意识的能量,给读者带来出乎意料的破执启示。

《亲密之爱(The Married Guy’s Guide to Great Sex)》

作者:(美国)克利福德•彭纳、乔伊斯•彭纳

译者:李晓秋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本书对于那些觉得妻子来自另一星球的丈夫,将有茅塞顿开之感:想要从妻子那里得到赞赏,原来可以从改变自己对妻子的认识开始。大男人主义的蛮横与绅士风度的体贴,原来可以从妻子的反应看出区别:想让妻子跟自己一样渴望鱼水之欢,原来要从心理上的满足感入手,而妻子的满意度,原来很影响丈夫的自我形象……

作者以轻松幽默的笔调、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发现婚姻中的潜力;用自己和身边人的鲜活实例,为尴尬婚姻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让众多婚姻之船快要触礁的男女,重新体验到婚姻中亲密无间,充满激情与乐趣的两相悦。

《绝对营养――生的营养健康计划》

作者:(英国)穆沙拉夫•阿里

译者:杨舒怡、厚筱

出版社:华艺出版社

高钙奶是不是一定优于普通奶?

水果为什么不能和其他食品一起吃?

吃东西时为什么要细嚼慢咽?

如何正确地服用营养品?

柠檬酸和维生素C有什么区别?

本书为我们介绍了一套全新的饮食理念,其特点是以每个人的个体特征为基础,在此之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变。这套简便易行的饮食计划能够教会我们如何为自己选择恰当的食品,从而极大地改善我们的健康状况;能让我们学会一些基本的营养学知识,从而设计出一套均衡的饮食方案,使人体获取生命所需的基本维生素和矿物质;并且学会一系列食疗方法,对抗多种疾病。总之,阿里博士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建议,帮我们打造完美、健康的快乐人生。

《我的幸福家法》

作者:壁昭

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38位名人的家庭生活和健康心得。他们是舆论的核心,公众关注的焦点,享受着成功的荣耀和众人景仰的目光。你可知道他们回到现实生活中、褪去光环之后所追求和拥有的真正幸福是什么?他们又是怎样得到和经营的?本书向你讲述在浮华背后、盛名之下,一群不平凡的人最平凡感人的故事,讲述著名人士非著名的幸福生活。

一个人的成功,一定少不了源自于幸福家庭的温暖动力。一个家庭的幸福,往往来自主人的温柔呵护和妥善经营。正是有了这种良性的互动,他们的翱翔才能像雄鹰一样高远……

《心灵救护箱》

作者:(韩国)南仁淑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习惯樊凡篇7

一、 于释词教学中体会文本用字在叙述情节上的贴切形象

鸿门宴是五年楚汉之争的一出惊心动魄的序幕,司马迁在《项羽本纪》《高祖本纪》《樊郦滕灌列传》中都涉及了对鸿门宴的描写。其中《项羽本纪》中最为详细,课本所节选的《鸿门宴》也出自《项羽本纪》。鸿门事件的起因是项羽得知刘邦“欲王关中”而怒不可遏,准备借助其占有绝对优势的兵力“击破沛公军”。此时沛公可以说危在旦夕。接着,事情出现戏剧性转机。因项伯“素善留侯张良”而夜驰沛公军泄露了项羽的计划。于是阴险狡猾的刘邦与老谋深算的张良合演双簧,最终化解了危机,并让刘邦在鸿门宴上安然离去。文中,司马迁纵笔态肆,千字之间,尽写出一个历史瞬间所蕴涵的震烁千古的变幻风云。这样的叙事,也使得教师在进行释词教学时有很大的空间来引导学生品味文本中的用字之妙。以下举三例阐释。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三课文对这句话的注释只笼统地注了“具告以事”四字,对其他词语则没有注释。这句话确实也比较浅易,大意学生都能理解,但只理解了大意,便无法体会司马迁在这里用词的妙处。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一句,大意是“项伯于是连夜到沛公的军队里”。但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原本古代汉语中有很多字可以表示“到,往”的意思,如“项伯乃夜往沛公军”或“项伯乃夜至沛公军”都是可以表示大意的,但司马迁用了“驰之”一词。那么,“驰”是否表示“到,往”的含义?“之”在这里是什么词性?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显然是可以引发学生思考的,但一般教师浮光掠影式的释词教学往往会忽视这两个问题,再加上这句话看似还比较浅显,学生大致能够理解其意思,这两个问题就更会被忽略了。这个事例事实上就说明了导致很多学生对文言课文浅尝辄止,没有深入感受文言文的一些妙处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在释词教学上的侧重点与释词教学的方法存在问题。由此则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尽管课文选取的都是历史流传的经典,但学生对文言作品还是没有丝毫兴趣。

“驰”字在现代汉语里一般都和其他字组合成词语来运用,如“驰骋”“驰名”“风驰电掣”等,趋向于抽象层面的意义。但从具体单个字“驰”的意义上看,《说文・马部》释义为:“驰,大驱也。从马,也声。”《说文・马部》:“驱,驱马也。”段玉裁注:“驱马,自人策马言之。《革部》曰:‘鞭,驱也,是其意也。’”因此驰的本义为“使劲赶马车快跑”,如《左传・宣公十二年》:“遂疾进师,车驰卒奔。”司马迁在这里用了一个“驰”字形象地表现了当时项伯的紧张心情,也描写出了当时局势的剑拔弩张和时间的紧急。“之”在这里则做动词,表示“到,往”的含义。《玉篇》:“是也,适也,往也。” 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魏风》:“往彼曰之,到此曰至。”《庄子・马蹄》:“行不知所之。”《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之东垣,过柏人。”那么,“驰之沛公军”便可以释为“使劲赶马车到沛公军中”。教师如果在释词教学上详细地解释了这一层面的含义,会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对课文叙述语言的品味。

另外,这句话中“私见张良”的“私”字也可以在释义的基础上细加品味。《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里解释“私”字有“私自、私下、偷偷地”的义项,紧跟着所举的例句便是《鸿门宴》中的这一句话。当然,这里理解为“私下,偷偷地”是正确的,并且一个“私”字,形象地表现了项伯与张良的微妙关系。一方面,项伯从项羽,张良从沛公,项伯本应该和张良势不两立。但是项伯又与张良有昔日的情分,在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层面上看,项伯又想对张良讲义气。因此,便有了私下里约见这一举动。

则与斗卮酒。

则与一生彘肩。

这里的“斗”字与“生”字的含义历来有很多人争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课文中注释“[斗卮酒]一大杯酒。‘斗’与‘卮’都是酒器,斗大卮小,连在一起讲泛指一大杯。一说‘斗’为衍文,当作‘卮酒’”也引用了两种含义。文中“一大杯”的解释是可取的。《说文・斗部》:“斗,十升也,象形有柄。”《史记・滑稽传》:“目眙不禁,饮可七八斗。”可见“斗”是一个计量的器物,可做酒器。“卮”也是酒器。因此有人认为这里“斗”和“卮”相连而用不正确,应该“斗”为衍文。但这里“斗”字和下文“生彘肩”的“生”为对言,如果去掉“斗”字,则失去了司马迁这里言语中原本所蕴含的意味。王叔岷《史记校正》中指出:“考证:‘李笠曰:《汉书・樊哙传》:与下无斗字。卮受四升,不得云‘斗卮酒。’上云‘赐之卮酒。’下云‘卮酒安足辞!’此非泛言可知斗盖衍字。案《汉书・樊哙传》无“则与斗卮酒”句,(《史记・樊哙传》同)不得据彼证此衍斗字;且此文‘斗卮酒’,与下文‘生彘肩’对言。‘斗卮’犹‘大卮’,非必受十升之卮也。李说泥甚!” 由王叔岷的解释也可证明“斗”非衍字,而是修饰卮酒,为“大”意。另外,王叔岷还指出:“考证:梁玉绳曰:‘生字疑误。彘肩不可生食。且此物非进自庖人;即撤自席上,何以生邪?’孙侍御云:‘盖故以此试之也。’案御览八四三引与做有,有犹与也。彘肩固不可生食,与之生彘肩,正欲其难食也。梁说迂甚!”这一说法也比较可信。“斗”与“生”这两个字的使用一方面表现了项羽部下对樊哙的为难之意。项羽要杀刘邦,是其部下知道的事情,但正在关键时刻,樊哙进来搅和,显然让项羽的部下感到极不甘心,由此便滋生了为难樊哙的心思。另一方面,樊哙立而饮斗卮酒,切而生彘肩,也从侧面不着痕迹地让人领略了樊哙的勇士性格。当然,教师做了这样一番解释之后,也有其不足之处。例如,若给人“生猪腿”带有鄙视和嘲笑的意味的话,樊哙“死且不避”,难道能容忍项羽当众侮辱自己吗?这个问题的求证将牵涉到当时人们饮食习惯及风俗等问题,这里暂不做探讨。然而,如果有学生做了这个层面的思考,那么不可否认,教师的释词教学已经开始调动起学生深入文言文阅读的积极性了。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这个句子中的“间”意义可以做一番疏导。课文中注释为:“取道芷阳,抄小路走。芷阳,在今陕西西安白鹿原。间行,抄小路走。”那么此处把“间”解释为抄小路有失偏颇,应注为“偷偷地,秘密地”更为贴切。《古代汉语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康熙字典》中“间”字都没有“抄小路”这一释义。《古代汉语字典》在“间”字下有“偷偷地”这一义项,以《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为例。《王力古汉语字典》也指出“间”可“用作副词,秘密地”,亦有《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为例。再如《汉书・高帝纪上》:“事急矣,臣请诳楚,可以间出。”颜师古注:“间出,投间隙私出,若言‘间行’‘微行’耳。”《前汉・高帝纪》:“步从间道走军。”注:“间,空也。投空隙而行,不公显也。”并且,下文“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中的“此道”应与上文“道芷阳”相对应,而不是与“小路”相对应。再者从前文可以看出杀刘邦已是在范增的谋划下做了周密计划和充分准备,并定下擒杀暗号的。并且项羽四十万大军定是军士林立、戒备森严,可沛公竟然借“如厕”之机明目张胆地抄小路走了,岂不是不符合情节的发展,令人捧腹?若“间”解释为“秘密地,偷偷地”,便使情节的发展顺畅自然很多。沛公从项羽军中脱离,必得“秘密地”进行,才有可能安然无恙地从项王四十万大军的军营里脱身逃去。因此,司马迁在这里一个“间”字的修饰作用是不加细心品味难以体会的。

二、 于释词教学中感受文本用字在塑造人物上的栩栩如生

《史记》作为纪传体通史,其重大贡献是把历史著作从以事件为中心转到了以人物为中心上。因此,《史记》的遣词用字,不仅在叙事上倍显贴切形象,而且在人物的塑造上,也尽现栩栩如生。司马迁这位语言大师善于用一字一句、片言只语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看则同一种句式,表达仅一字之差,而其意义有一定差别。仔细咀嚼,耐人寻味,十分传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 项羽――举手投足尽显霸王之气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通过人物细节的行为、言辞等。而人物细节的行为、言辞又通常体现在只字片语上。如《鸿门宴》中对项羽形象的塑造,可以说在千字间尽显项羽复杂而又鲜明的性格特征。“项王按剑而跽”中的“跽”字,课文给了很详细的注解:“[跽]古人席地而坐,以两膝着地,两股贴在脚跟上。直身,两股不贴脚跟为跪;跪而挺腰耸身为跽。这里指准备起身刺击。”由这个解释,学生可以清楚地知晓“跽”是一个动作。但课文注释忽略了“跽”这一动词一个很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它是表示注意或以示礼貌的坐姿。《释名》:“忌也,见所敬,忌不敢自安也。”《战国策》:“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客人乎。’”《庄子・人间世》:“擎跽拳曲,人臣之礼也。”这几个例子都表示以示尊敬与礼貌。若按《鸿门宴》下文中项羽称樊哙为“壮士”来看,项羽对樊哙的第一印象是很不错的,在看到“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樊哙时,顿时肃然起敬也是完全可能的,因此,理解“跽”字在此可以说有以示尊敬或礼貌之意。另外,面对目视自己的樊哙,项羽当然也会引起高度注意,因此会自然地抬起臀部,挺直腰部。司马迁这一个“跽”字可以说不仅将项羽当时的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出来,而且对其性格的展示也增色不少。一方面表现出了项羽为人的耿直真诚,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了他的性格弱点,也就是心无城府,这也是导致他垓下之围、四面楚歌这样的悲剧性结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来看“赐之卮酒”这个句子中的“赐”字,看似很简单的一个字,可以解释为“给予”。当然,学生都会知道这个解释,现代汉语中也很常用,因此课文后也未加注释。但这样一个简单的字,也可以细心品味,从中体会项羽的性格特征。“与,予,赐,授”都可表示“给予,授予”的意思。但“赐”含有“位高者对位低者,特别是君王对臣子、子民,是前者对后者的恩赐,行为带有强制性”这样一层意思。阅读作品时考虑到了“赐”的这一层意思,则可以想见项羽此人的妄自尊大和以势压人。再对比分析《鸿门宴》上文刘邦在接见项羽的属下项伯时“奉卮酒为寿”的谦虚客气,则刘邦、项羽英雄间孰成孰败的原因也可在“赐”与“奉”两字间大致呈现。尽管项羽“喑叱咤,千人皆废”,但却没有谋略,刚愎自用,因此从其失败的主观原因上看,便是自断了前程。

另外,出自范增之口的“君王为人不忍”这一评价也侧面烘托了项羽的性格,为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增添了一抹不一样的色彩。课文中没有对“不忍”加以解释,通常我们会理解成“不忍心”,也就是“不残忍”的意思。这种理解是有依据的。《说文解字》:“忍,能也。”段玉裁注:“凡敢于行曰能,今俗所谓能干也,敢于止亦曰能,今俗所谓能耐也。能耐本一字,俗殊其音。忍之义亦兼行止。敢于杀人谓之忍,俗所谓忍,害也。敢于不杀人亦谓之忍,俗所谓忍,耐也。其为能一也。仁义本无二事。先生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中皆必兼斯二者。” 但看过《项羽本纪》便可知其残忍好杀戮。如在攻打襄城时,“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又“攻城阳,屠之”。公元前206年“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并且曾暗地里让人击杀义帝于江中,连一个可怜的义帝也不放过,真是残忍至极。因此,这里的“不忍”理解为“不忍心”会不会不符合项羽性格?如果不符合项羽性格,那么“不忍”可以怎样理解呢?《史记校正》:“案晋语一称晋献公使申生伐东山,佩之以金。仆人赞闻之,曰:‘使之出征,而示以坚忍之权。’(节引)韦注:‘坚忍,金也。’此文忍字,亦与上文‘玉’相应,‘不忍’犹言‘不坚忍’耳。所谓‘当断不断’者也。” 这里把“不忍”应理解为“不坚忍,即当断不断”可以作为解读文本时的一个参考。那么项羽既然残忍之极,又为何会在这紧要关头当断不断?这和他重义气、重感情的性格特征有很大的关联。虽然项羽杀人无数,但对士卒却恭敬爱人。由此士卒才会为他在战斗中拼死奋战,以一当十。韩信也曾说他“见人恭敬慈爱,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刘邦为脱离鸿门之危便很好地利用了项羽的这一性格特征。他先让项伯带话给项羽,降低自己的身份,以示自己是项羽的部下,绝对不会背叛项羽,另外又亲自向项羽请罪,并指出自己劳苦功高却受误会的委屈之情。这种种的理由,触动了项羽,让其在紧要关头犹豫而当断不断。由此可见,对“不忍”二字的释义,使得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解读也更深了一层。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曾这样评价项羽:“他的英勇、坚强、慷慨、坦白和丰富的情感,都是英雄本色。”学生中也有很多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充满期待和热情。如果教师在释词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品味字词,体会项羽这一英雄形象,则会更容易让学生在看似枯燥的释词教学中聚精会神。

(二) 刘邦――谨慎言行凸现城府之深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在释“赐之卮酒”的“赐”字而引入项羽骄纵自负的性格时,本文已经谈及刘邦“奉卮酒为寿”的“奉”这个动作。《说文》:“奉,承也。”段玉裁注:“《手部》曰:承,奉也,受也。”《王力古汉语词典》“奉”字下有义项为“恭敬地捧着”,并以《礼记・曲礼》“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山中,奉而献厉王”,《周礼・地官・大司徒》“祀五帝,奉牛牲”为例。《古代汉语词典》“奉”字下也有义项为“恭敬地捧着”,以《左传・成公二年》“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等为例。因此,这里“奉卮酒为寿”的“奉”应解释为“恭敬地捧着”。从高祖在为其父亲太上皇祝寿时用的这个“奉”字我们可以看出该字所带有的表示恭敬的色彩。按说项伯是项羽的部下,地位并不高于刘邦,刘邦不必表现得如此谦恭,但在司马迁的笔下,却用一个“奉”字写尽刘邦为奉承并拉拢项伯而表现出的恭敬尊重之态。看过《史记》的人都会对刘邦的阴险狡诈颇有体会。当然,刘邦的这种性格特征,在《鸿门宴》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司马迁往往在遣词用字上着意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内心世界。如同是对对方的部下,两人的态度截然不同,项羽表现出的是一种骄纵自负之态,而刘邦却极力降低自己的身份,表现出一种阿谀奉承之态。一“赐”一“奉”两字间便可见两人性格之绝然不同之处。并且,在刘邦在临走时所说的这句简单的话中,我们还会发现同是赠礼,给项王用了“献”字,给范增则用了“与”字。“与”是一般的“给予”意思。而“献”不仅是给予,“献”字带有下级向上级进献这样一层意思。《说文・犬部》:“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之。”《尔雅・释诂》:“享献也。”《尔雅注疏》:“致物于尊者曰献。”如《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汉书・邹阳传》:“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因此,刘邦用一“献”字也寓意表现自己对项羽的毕恭毕敬。由此可见,很容易在理解文本时被忽视的“持”字与“献”字,也可以品味出刘邦的缜密心思,让人对刘邦的性格有了更鲜明的认识。

刘邦为人处世,能屈能伸,在下层政权混够多年,又练就了一套察言观色、见势说话的本领,所以尽管有时嬉笑怒骂不拘礼节,粗野得很,可在关键的一些场合却能婉言卑词,句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合乎于礼。像鸿门宴上见到项羽以后所说:“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句句都是套近乎、灌迷汤,终于解除了项羽对他的思想警惕。

(三) 樊哙――夸张举动勾勒勇士形象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之。

这两句话可以说在短短几十字间便将樊哙的勇士形象及性格特征准确地传达给了读者。在释词教学时,教师势必会谈到“目眦尽裂”的含义,学生也会对这四个字的意思很感兴趣。通常很多学生会按现代汉语的意思去意会。那么“尽裂”的“尽”字便会想当然地按现代汉语的惯性理解为副词“全部、皆”,如此就会心生疑问:樊哙的眼眶是否是真的裂了呢?当然,樊哙的眼眶是不可能真的裂了的。事实上这里的“尽裂”解释为“竭尽全力绽开”就很妥帖了。《说文・皿部》:“尽,器中空也。”《王力古代汉语字典》指出由此意可引申为“竭尽”。《广韵》:“尽,竭也。”《古代汉语词典》中指出“尽”可释为“竭尽,尽力表现出某种动作行为”,如《左传・成公十六年》“莫不尽力以从上命,致死以补其阙,此战之所由克也”,又如《左传・文公七年》“同官为寮,吾尝同寮,能不尽心乎?”此二例“尽”都应解释为“竭尽”才符合文意。另外,“裂眦”一词在《淮南子》中也出现过,《淮南子・泰族训》“荆轲西刺秦王,高渐离、宋意为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闻者莫不目裂眦,发植穿冠”这里的“裂”应该和“”一样为动词,“目”释为“张大眼睛”,而“裂眦”释为“绽开眼眶”。理解了“目眦尽裂”的含义后,樊哙的那种愤怒的神情、勇士的状貌便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

另外,“拔剑切而之”一句中的“”字,课文下有注释“[]同‘啖’,吃”,因此,一般教师也不会多加解释。但既然“”表示“吃”意,那按照古代汉语的常用表示,做“食”便可,又为何要特地用一个“”字。并且,《说文・口部》对“”的解释即“食也”。事实上,“”字有其特殊的含义,“多指因饥饿或其他原因而狼吞虎咽,饥不择食,而且其所及宾语多较特殊。如《墨子・节葬下》有‘楚之南有啖人国’等语”。樊哙是刘邦的一名武将,曾“以屠狗为事”,勇武猛烈。“”表现的“吃得快”这一特点正好符合了樊哙的个性,十分形象且准确地刻画出了樊哙,一个勇猛壮士的豪爽和临危不惧、忠心耿耿的形象跃然纸上。司马迁在只言片语间便让一个千古勇士的形象在人们心中烙下了深刻的烙印。

习惯樊凡篇8

英娃的童话故事是充满时代感的,她的文字清浅,尽管主题都是深刻到关于生命与爱,但所有的道理都蕴含在字里行间,很符合童话故事的逻辑。她带着孩子们一起思考:我们曾经拥有的一切,美丽的阳光、湛蓝的海水、洁净的空气、绿色的大森林,如果不加珍惜,就会统统失去,到时候,地球上将是一片荒凉,而人类,又将寄存到哪里?

英娃的文字有时候就如同阳光,在春日的午后温暖着孩子,温暖着作为成人的我。大多数的角色,最开始的时候都有着一个很好的居住环境,有着一个美丽的家园,后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的侵犯与无视,他们身处的环境越来越恶劣,生理与心理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然而,恶势力当前,他们并不畏惧、不逃避,而是怀着勇气去面对、去改变,去重新塑造世界,一个有花有草有爱有阳光的世界。

很长时间,我们习惯的是:生命遭受劫难之后,有英雄或者救世者,他们会从天而降,搭救着世人,光明从此来临。灰姑娘会穿上水晶鞋,遇上命中注定的王子,从此幸福快乐;足智多谋的阿凡提一次又一次地打败诡计多端的财主,帮助穷苦人们……童话故事里的智慧都是强大的,魔法棒轻轻一点就能够扭转乾坤,改变命运。这些生态童话同时又是一个个励志的寓言,这其中的角色就如同在我们身边,有时候,就如同我们自己,没有那么多奇迹,也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要改变命运靠的是自己的智慧与勇气,他们坚韧执著,为了挽救家族与地球,一次又一次地踏上征程。在英娃的童话里,尽管小青蛙蓬蓬与小蟾蜍豆豆为了找回丢失的冬眠,在去西伯利亚找严寒老爷爷的路途上睡着了,但我们可以预计的是,有成千上万个的青蛙蓬蓬与蟾蜍豆豆,他们终究会找到严寒老爷爷,终究能找回丢失的冬眠。

习惯樊凡篇9

关键词:德育;感恩;习惯;心灵;感动;班级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1-0025-02

一、让感恩成为每个学生的习惯

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现在的许多孩子只知道被爱和索取,觉得别人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缺乏责任感,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首先应从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尊重每一份平凡的劳动、珍惜现在的拥有开始。每个人都应该记住爱因斯坦的话:“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记得2008年冬,我们班组织感恩节晚会,此前恰好有人送了我一块巴掌大的生日蛋糕。于是,我在晚会上亲手把蛋糕一口口喂给全班每一个人。当时的感觉不是在分吃蛋糕,而是在分享整个班级成长的快乐。那一刻,师生的心是紧紧贴在一起的。

分完蛋糕,学生开始给自己的家长打电话。每打通一个电话,全班同学都高声呼唤:“妈妈,您辛苦了!”每个学生呼唤了四十五次,每个妈妈都得到了四十五个孩子的祝福,每个孩子也都得到了四十五个妈妈的疼爱。那一刻,我相信家长的心也和我们紧紧贴在了一起。

随后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前后我都组织开展相应的活动:给妈妈或爸爸一个拥抱,说一句“妈妈、爸爸,您辛苦了,我爱您!”;做一次饭;洗一次碗;捶一次背等等。

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也更加理解、体谅父母,从内心感激父母。

二、让心灵感动心灵

爱因斯坦曾说过:“只有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教师的职责决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美好的天性和本能,赋予他们健全的人格,成为他们美好生活的向导。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孩子都想得到关注和支持,每次期中考试后我都会向政教处要一张奖状,最上面写上“老师的心里话”,然后将奖状分为均等的四十五格,每个格里都有一个学生的名字,后面就是我对这个学生要说的话,可以是激励,可以是批评,但要发自内心,现摘几段与大家分享:

L:你的名字,写在期中考试的作文中,没有作弊的嫌疑,有创意!老师看到你这一年半的进步很高兴!你总以为我不信任你,其实我只是希望你更加优秀!我信任你,相信你一定能做好,加油!别忘了放假前我对你的叮嘱,不要冲动,彻底放弃以前,重新面对未来!这一年半你不是做的很好吗?虽然心里会感到委屈,郁闷,但你收获的不是更多吗?继续加油,你一定能做得更好!

W:不知道你考虑的怎么样了?你已经坚持了两年了,两年的时间里你脱胎换骨,变了一个人,我知道你很努力,你很艰难,难道就这样放弃了你心中的梦想,放弃了你自己吗?这个坎只能你自己去迈,别人是帮不上忙的。我从来都没有放弃过你,你怎么可以放弃呢?希望你不要辜负我的期望和一片良苦用心!加油,我永远都会是你积极向上的后盾!

N:你知道吗?我一直以来都以为只要你决定去做的事就没有做不到的!想做强者,就一定要去做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明白吗?动力和目标,应该成为你唯一的中心,至于其他的,以后可以再去想再去做,不是吗?加油,我就不相信这世上还有你做不到的事,你相信吗?

除此之外,我还在班级设立“心里话百宝箱”,希望通过它走进学生的心灵,但每个百宝箱的命运大都是这样的——一开始,信箱里会有信,慢慢地信箱里的信就越来越少。起初,我以为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孩子们对我有了戒心,但一次和孩子们交流,问起这件事,一位同学说:“老师,我们每天围在您的身边,把我们的快乐、烦恼都向您说过了,当然就没有信可写了……”其实,学生心里是没有什么秘密的,只要你亲近他们,关心爱护他们,和他们一起活动、游戏,他们的心扉无时无刻不向你敞开着。

三、创建班级文化,建设精神家园

班集体是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环境。要使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就必须着力于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着力于营造舒适优雅的健康心理氛围,使学生在健康的心理氛围中成长起来。在班级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上,要动脑筋、巧安排,要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调适好心情,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氛围。使学生的心理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

“班级建设,从我做起,希望大家行动起来,一起建设我们的家”, 动员后,我在后墙上开辟了一块活动园地,主题就是“我为班级做一件事”。要求同学们把为班级做的事情写在卡片上(班级统一制作),贴在园地里。

第一周,共有9个学生贴了卡片,其中5个是班干部,4个是普通学生。其中有两人的卡片上是这样写的:

A:今天我来早了,看到讲台下面比较脏,我就用拖把拖干净了,希望我们的班级越来越美!

B:体育课出去排队时,我看到教室后面有一张椅子倒了 ,我扶起来了,不知道能否算是为班级做了一件事。下一次,我会做得更多,让我们一起加油啊!

在周一的班会课上,我把第一周的情况做了总结:“同学们,本周共有9名同学为班级做了一件事,他们是班级的先进代表。经班委会讨论,决定表扬他们,并为每位同学发一枚班级荣誉勋章(纸制,盖有班委会章的奖牌),并请他们读出卡片上的内容。”当章林读到:“我相信我们班会好起来的。”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为他鼓掌。我乘机说:“樊老师看到了我们班的希望,我为同学们的付出而感动,尽管只有9位同学贴了卡片,但樊老师相信,你们之中肯定还有人默默地为班级做了事情,只是没有写出来。樊老师想对你们说,班级就是一个家庭,为家所做的事无论大小,我们都欢迎,我相信下一周会有更多的卡片贴出来。”

第二周是活动成败的关键,我采用了部分再动员的方式,和同学们沟通。在这周的时间里,园地里共贴了32张卡片。看着园地前驻足观看的同学越来越多,我知道,这个活动开始走向成功。

随后我们又通过班委会共同讨论决定建设更具特色的班级文化,班里每个成员都积极献策,亲自动手,共同创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家”。这个“家”的前面是“相信奇迹,创造奇迹”,后面是“拧成一股绳,博尽一份力,狠下一条心,共圆一个梦”,侧面墙上有“光荣榜”“小组展示平台”“成长痕迹”等小专栏记录下孩子们在这里度过的每一点喜怒哀乐。

习惯樊凡篇10

北京城中心离地铁最近的剧场非“繁星”莫属了。北京西单商业中心地段、宣武门路口西北侧,紧邻二号线、四号线宣武门站的繁星戏剧村,是全国第一家集戏剧制作、小剧场演出、艺术展览、主题餐饮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文化休闲园区。园区占地面积近6000平方米,外部以中国古式建筑风格为主,采用北京特有的灰白色调,雕梁画栋,与老北京胡同建筑浑然一体;内部装修呈现简约大气的现代风格,凸显时尚元素。园区内拥有5个戏剧艺术表演空间、6个活动空间及1个专业美术馆,多个主题餐饮区域,各有风格,却又和谐共处,充分体现出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繁星工作人员剪辑了一段关于繁星戏剧村建立的纪录片,短短4分钟的内容,从一开始的废墟到最后落成,两年的时间被浓缩成了一段段深情告白。濮存昕看着戏剧村一砖一瓦慢慢建立的两年点滴,眼眶也湿润了。他说不仅看到了繁星人艰苦辛劳的修建过程,更看到了一种话剧精神的传承。

在繁星戏剧村,记者见到了北京天艺同歌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樊星。每天频繁出席各种合作会谈,早晨第一个来上班,晚上加班到十一二点,疲惫写满了这个年轻人俊朗的脸。有来谈策划文化创意活动的商家,有来谈合作剧目的剧社,有来谈旅游项目合作的官员,偌大的摊子其实是从幼小的理想萌芽中生长出来的。

超过父辈的理想

樊星对戏剧的痴情是从父亲的血液里继承的。俊逸潇洒的父亲虽然没能从事艺术专业,但樊星从父亲的钢琴弹奏里、诗歌朗诵里、订阅的艺术刊物里,从父亲热情洋溢的讲述里早早把一颗热爱艺术的种子深埋心底了。习武,弹吉他,涉猎戏剧和文学,继承了父亲俊朗形象的樊星上完中文系,先小试牛刀顺利做了两年外贸运输业务,懂得了生意场的基本运作。虽然开篇良好,刚毕业就挣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但樊星总觉得惶惑,觉得理想还是离自己那么遥远。别人挣了钱志得意满还来不及,但他深夜轻抚吉他,一腔惆怅,对艺术和舞台的向往始终是他心里忘不掉的梦。机缘巧合,他来到北京,被众多戏剧演出深深地吸引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随着观摩戏剧的爱好悄悄飞入樊星的脑海――在北京开所艺术学校。就这样,一个自己还没有上过专业院校的文艺青年把培养多元艺术人才定为宏阔的人生理想。这使一向把艺术门槛看得很高的父亲忧心忡忡。理想一定要超过父辈,而且不仅仅是理想。父亲越阻挠、数落儿子狂妄,樊星越五内沸腾,气冲霄汉,憋着一口阳刚气,到了还是一派荒凉的北京怀柔。

谈地点谈租金,建校舍,招生员,请师资,研究教学计划,学着跟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没日没夜地打拼操劳,终于把一个像模像样的艺术学校建出规模了。当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们愉快充实地奔跑在校舍间,向樊星投来信赖的微笑时;当北京最高艺术学府的教授们出出进进,向樊星扬起赞扬的大拇指时;樊星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欣慰和疲乏。同时,从没受过的委屈,从没放下过的担忧焦虑让樊星想念起远方的家园。现在可以请父亲来检验自己这张答卷了。樊星觉得一股悠长的气息徐徐贯出。

父亲来了,带着笔记本,像学生一样坚持要听每一堂课,做每一页笔记,跟师生教工调查反馈了解意见。临走,父亲把整理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交给儿子,衷心认可了儿子的创业成绩。看着父亲的背影,一股热泪陡然涌出。樊星明白了父亲一直以来的苦心和慈爱。

办学几年,樊星总是为一个问题头疼:如果能给学生们设立一个观众密集的演出中心多好啊!既可以增加实践促进教学,也可以聚集艺术人才,打造戏剧品牌,而现成的毕业生也会有无穷无尽的热情献身于自己的事业。而一旦办出规模的学校总是面临着被方方面面的势力挤出这块地盘的危机。樊星要拿出相当精力应付挠头的尴尬。而樊星也惦记着自己应该去深造,必须成为掌握舞台艺术规律、具备管理制作资质的综合人才。人生又一个高峰挺立在前面了。学校事无巨细,樊星还是捡起书本来,狂热地准备投考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勇往直前的拼劲和勤奋严谨的作风又一次让樊星跃上了新高度,顺利成为围墙里的学生,成为奔波在怀柔艺校和东棉花胡同之间的“校长兼同学”。

每晚进出北京各个剧场观摩的经历,让樊星结识了众多致力于戏剧演出的同仁,对小剧场的演出运营模式市场预期有了自己的判断。随着小剧场现象的风起云涌,樊星暗暗观察到越来越多的白领消费者开始成为买票进入剧场的主力军,戏剧正在成为文化消费市场最有影响力的一支生力军。为筹建北京最有规模的戏剧演出中心,樊星开始了漫长的选址。寒冷的冬天、酷热的夏天,樊星趟遍了城南城北的街头巷尾,不方便的时候只能骑着电动自行车。三四年的时光过去了,樊星最后把目光落在一片异常破败的贝勒府老屋颓舍上。那破败够得上满目凄凉――透风漏雨的椽子,歪歪斜斜的山墙,北京电影设备厂一些老员工在这里看摊儿。连来勘察的建筑专业人员都抽着凉气劝他说,平地上建新建筑只需要1000万,而要改建一个旧厂区那费用可大了去了。繁难的工程开始了。没有预料到的投入增加了一次又一次,摊子越来越大。因为心中的戏剧情结,樊星有时也会失去生意人的精明。目前戏剧村的建设已投入2500多万元,除了另外两位股东的投资外,樊星已经是倾其所有,甚至将自己山东老家的房子都卖了,又向朋友借了不少。为了省钱,戏剧村里的草坪不是买现成的草皮,而是他们自己播种的小草。小草一天天长高,樊星弯下腰仔细观看时,就像一个慈父在看自己襁褓中的孩子。关于经济的困窘,樊星不愿多说,另外一位股东任晓凡则快言快语地说,因为没钱,樊总一直舍不得换辆好车。

戏剧村综合运营部负责人宗晓军说,樊星太理想主义了,其实有不少人挤着送钱上门。原来,戏剧村落成之后,许多人都看中这里便利的交通环境和氛围,希望能高价从樊星手里转租下来经营餐饮,都被樊星拒绝了。他只想在这里做剧场、做好戏。

经过两年多的保护性修缮,贝勒府恢复了旧时光彩――屋里是雕梁画栋描金扫青,屋外是白墙映翠竹。一丛丛修长的竹子在光影下优雅地舞动,院子里还有两棵高高的核桃树。穿过中式建筑,可以看到两三层高的Loft风格的现代建筑,透明的顶棚让阳光肆意地撒进来,5个小剧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这里。院里还有美术馆、书吧、咖啡馆以及中式西式的餐厅,屋顶上有露台可以看风景……

场制合一理念,

打造繁星产业新模式

在这里演出的剧目将有三分之二是剧场自己制作的。所谓“场制合一”,也就是将剧场运作与戏剧制作紧密结合。制作方拥有剧场,制定演出计划,同时在创作上提供最大空间。樊星称,目前在中国这是比较合理、科学的经营方式,是拥有演出场地的戏剧制作机构效益最大化的经营模式,能够更好更快地推进戏剧产业化进程。

这种全新的戏剧发展理念是繁星戏剧村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虽然场制合一的体制让剧场很难再收到更多场租费,但合作模式能够帮助很多缺少场地、缺少资金的年轻创作人和创作团队,减轻初期艺术创作的压力,也会由此出现一些较好的精品。

“作为剧场方,如果保险一些来讲,还是纯粹出租场地来得稳妥,旱涝保收。”樊星表示,相比之下,与演出方合作的方式还是有一定风险,剧场方对剧目的前期评估十分重要。此外,从剧目创作到最后剧场回收的时期比较长,如果同时运作多部合作模式的剧目,剧场方的经济压力会比较大。但他也表示,纯粹出租场地风险小,但同时利润空间也小一些,采取合作模式出品的好剧,带给剧场的利润也会比较高。

一下新增5个剧场,让许多戏剧界人士兴奋不已。英国音乐剧制作人托尼、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和作家剧社龙马社负责人都赶来洽谈,希望能与戏剧村长期合作。但繁星戏剧村更倾向于“场制合一”的经营,即剧场本身也要参与话剧的创作,以此来保证演出剧目的质量。在戏剧村的计划中,自己独立出品的话剧将占到60%,合作出品占40%。

北京需要100个小剧场

“十三月”唱片公司的总裁卢中强对小剧场市场作了深入调研后得出了以下结论:

“目前看来,在中国做音乐的100个人里可能会有一个人收获回报,做话剧的100个人里至少能有10个、20个甚至50个获得一定回报!”在他看来,小剧场这个行业的发展机会要远远大于唱片行业。

而当卢中强进一步收集到以下数据时,已经按捺不住跳槽的冲动了:仅北京市,大约就有12万~15万人有进剧场看话剧的习惯,保守估计,平均每两个月看一场戏,按照现在的平均票价200元计算,平均每人每年要在戏剧上花费1000元左右。这是个很大的市场,每年1亿呢!在他看来,这个市场仅从大小来说,就比音乐方面的livehouse每年大出100倍以上。

从上世纪80年代小剧场话剧诞生之初,头上就一直戴着一顶“另类”的帽子,演出剧目也以实验戏剧和先锋戏剧为主。但是从2005年开始,随着戏逍堂、雷子乐笑工厂等为首的“减压话剧”不断获得观众认可,小剧场话剧越来越“亲民”。减压话剧使小剧场不再意味着寒酸,他们带动了小剧场的红火并开始吸引不少投资者跟进。

北京剧协秘书长杨乾武认为:以往制作小剧场话剧,都带有很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并不赚钱。而由于小剧场这个市场大多都是民营团体,生存的压力致使他们开始进行商业化探索,再加上目前中国的大众剧场、剧组脱离市场生存,政府的文化投入对民间商业演出没有支持,才导致小剧场艰难地探索戏剧的商业化道路。小剧场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也说明我们国内具有巨大的文化需求。

目前活跃在北京的知名剧组,如戏逍堂、雷子乐笑工厂、哲腾文化、大可乐剧社等均是民营团体,一年2000场的演出有一半都是他们的作品,其中很多作品都实现了盈利。

虽然戏逍堂常常面临订不到剧场的尴尬,但对于新建小剧场扎堆的现象,他认为不能盲目乐观。“剧场多了不是坏事,但剧场建设一定要和创作能力相匹配。另外,北京的剧场生态向来东热西冷,而新建的剧场一般都缺乏票房基础,剧场扎堆要盈利在短期内会很难。一个剧场要想真正实现良性运作,没有5年是不行的。”

樊星之所以选择将戏剧村建在西单一带,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北京小剧场“东密西疏”的分布现状。面对外界戏剧村创作软件是否能支撑起硬件设施的质疑,他表示,繁星戏剧村最大的特点是场制合一,剧场本身也具备制作和出品剧目的能力。在创作过程中,他们也将培育新的人才。有业内人士认为,鉴于当前观众对演出场地的认可大于对演出团队的认可,即便繁星戏剧村硬件设施和配套服务再好,也将面临着剧场空置的现象。

“北京至少需要100个小剧场!”杨乾武是力挺剧场建设的一方,他认为北京潜在的消费群体还有很多没有被发掘出来。“现在网络太发达,大家都厌恶了虚拟的生活,反而想来剧场体验真实的生活,国外一般的城市都有好几百个小剧场,北京的小剧场市场才刚刚开始。

樊星说,同样作为国家文化中心,纽约、巴黎、伦敦的剧场比我们多1000个,一年下来上演的剧目就比我们多几万部,获得戏剧观演体验的人次就比我们多上千万次。蓬高剧场创建人王翔说过,仅东京每晚就有400多出戏剧同时上演,而北京还不到东京的十分之一!

杨乾武表示,北京小剧场发展最大的瓶颈其实是剧场短缺,特别是在价格上能让民间小剧团承受的剧场太少,没有足够的剧场就没办法培养大的演出市场,而小剧场演出正是在积累这个市场,不仅积累市场,更积累人才和观众。

“小剧场对大量民间戏剧爱好者和学生来说,是积累经验的最佳场所,所以我赞成小剧场扩容。北京小剧场数量在现有的基础上多几十个都不算多,更何况很多演出现在都面临着订不到场地的情况。

“最理想的投资模式应该是由政府将一些废弃的工厂进行改造,作为公共文化设施,使剧场文化成为社区文化的一部分,交给非营利机构来经营。毕竟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投资小剧场成本太高,想短期内收回投资难度很大。”杨乾武认为,北京完全有能力建设上百个小剧场,应该盘活存量剧场,大量改造剧场,剧场文化消费还是要发展。

这几年,高举小剧场演出商业化大旗的后来者比比皆是。148部、近2000场,当这组数字首次出现在北京市文化局2008年的工作报告中时,对小剧场群体的鼓励无疑是巨大的。一个明显的反应就是:几乎每一个被采访对象都不忘说这句话:“北京市第一次在政府层面对小剧场话剧进行统计。”这意味着,文化主管部门开始意识到小剧场话剧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是文化之都北京的一抹独特亮色。

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认为,小剧场带来的多重效应和市场潜力值得关注。文化产业的繁荣,大手笔必不可少,小文章也不可或缺。因此,他建议政府在扶持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两者都应有所考虑。

小剧场赚钱还是赚人气?

“如果北京市相关部门能够像发展多厅影院一样每个屏幕给予15万~20万补助,用这个政策扶持小剧场、剧组(演出多少场,给多少奖励),通过补贴小剧场,一定会带来小剧场的繁荣。”王翔提道,近几年国家在扶持文化产业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在市场准入、经济鼓励、减税免税方面也逐渐放宽,如果将这些政策体现在小剧场身上,对它的推动无疑是巨大的。他认为,在小剧场这个领域,纯投资只有两个途径:政府支持为主,行业基金支持为辅。这样,小剧场才能健康发展。

杨乾武认为,戏剧人才和观众都是在慢慢积累的,多年来主流戏剧界没有积累,只有民间在低积累。只有慢慢等到有才华的专业戏剧人才进入这个行业,在政策的支持下专业的投资进入这个行业,小剧场的春天才会到来。

一个小剧场的成本通常在200万元~300万元。繁星戏剧村面积近6000平方米,一期将开放5个小剧场,其中200座剧场两个、150座剧场1个、80座剧场两个。除了剧场外,戏剧村内还有艺术展览、酒吧、书吧、餐厅等相关经营空间。据樊星介绍,预计总投资2700万元,投资的主体是股东集资。民间资本要玩转“戏剧村”,仅租金每年就300万元,每平方米近两元钱,压力可想而知。樊星表示,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已经出面,将北京银行领导请到了戏剧村,但由于缺少抵押,能否获得贷款还是未知数。

3月3日,前来调研的西城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傅华一行给樊星带来了新的希望。对于戏剧村申请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扶持基金的要求,傅华表示“没问题,审批推荐由文委牵头”。傅华同时透露,“区里今年准备建立文化创意产业扶持基金,正在起草这个政策”。去年9月,东城区拨出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去年年底,海淀区宣布2009年将拿出1亿元作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素有“金融中心”的西城区今年也将发力文化创意产业扶持。当天,由傅华带队,西城区发改委、旅游局、文委、科委等部门负责人都参与了调研,将在工商、卫生、消防等项目审批上为剧场建立快速审批通道。

有业内人士提出,一系列的剧场建设改造项目上马是否作过市场调研?小剧场扎堆与戏剧创作能力奇缺的矛盾如何解决?

北京东边的东方先锋剧场、人艺小剧场、9个剧场等赚尽了人气,繁星剧场不但地处西部,还是唯一处于长安街以南的小剧场,如何吸引人气、聚拢固定观众群事关重大。海淀、东城、宣武相继宣布将启动或完成剧场集群的建设。戏剧人关皓月就曾表示,北京现有话剧观众数量有限,远远坐不满新建的小剧场。以人艺小剧场为例,每天的观众大概也就三四百人,即使能成功分流,每个剧场上座率也很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