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综合习惯阶梯式培养的路径探讨

时间:2022-07-14 09:11:55

小学生综合习惯阶梯式培养的路径探讨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思想品质培养的关键阶段。学校主导,家庭参与,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为突破口,能够促进学生养成教育质量的提高,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小学生各种行为习惯筛选分类,分期进行培养,采取阶梯式培养方式,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巩固。

关键词:综合习惯;阶梯式;路径方法

近年来,农村社会经济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县域范围内,从农村小学去乡镇或县城上学的小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县城小学的管理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增多,留守儿童数量增加,家庭教育面临许多困惑。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有的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表现不尽如人意,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自私懒惰,生活自理能力弱,随意破坏公物,学习被动,礼貌意识差;再加上一些学校和部分家长“唯分数、唯升学”倾向明显,轻视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这一切给日常教学与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增加了德育的难度。根据上述背景,我们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对县域范围内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做了问卷调查,以及实际观察和访谈活动,较为全面、系统地摸清了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发展状况,决定以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为抓手和突破口,为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养成教育质量的综合提高进行实践研究,探索总结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路径和方法,提升育人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习惯培养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作为名词,《现代汉语词典》对“习惯”是这样解释的:“在长时期内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如好习惯、不良习惯。”这个解释揭示了习惯的基本含义和特点,也给习惯培养研究提供了一种思路。习惯是长期逐渐形成的,需要一个扎实的培养过程;习惯具有稳定性,一旦形成,不容易改变,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巩固保持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健康成长,对学校德育工作能起到促进作用;习惯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即习惯有好坏之分。培养小学生的好习惯,矫正其不良习惯,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结合小学生的身体发育特点、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等,确定习惯培养的内容与形式,在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中强化习惯培养,实现习惯培养的目标,学生的精神面貌、行为举止就会发生变化,综合素养就会得到提升。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教育理念,给习惯培养也是一种启迪。由此可见,习惯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视习惯培养,就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负责。习惯与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和性格命运相关联。良好的行为习惯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二、确定小学生综合习惯与阶梯式培养的基本内涵

一个人学习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多种多样,其中就有好习惯和坏习惯。我们需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对小学生而言,究竟培养哪些方面的习惯适合他们的发展需要呢?对此,课题组经过了反复讨论,最终形成一致意见,并付诸行动。1.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关联的习惯,需要梳理、筛选、整合,这是从学习、生活方面确定习惯培养内容的依据。2.《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是确定小学生习惯培养内容的重要制度依据。3.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发展潜力等,是确定习惯培养内容的关键条件。在综合考虑分析上述因素的基础上,课题组经过分析论证和初步探索实践,梳理总结出以“文明礼仪”“学习能力”“生活自理”“环境保护”“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六大方面的习惯培养内容作为核心习惯,以核心习惯为圆心,使之具体化,分解为72条子习惯,涉及生活、学习、品质等各个方面,把以6个核心习惯为基本习惯所形成的72条子习惯称为“小学生综合习惯”。关于阶梯式培养,用了比喻的说法,习惯内容分布呈台阶模式。台阶是有基础的,上一级以下一级为基础,紧密连接,逐级上升。小学生从一到六年级,好比六级台阶。课题组把72条子习惯按照六个年级的自然顺序排列,分学期培养,每学期重点培养考评6条基本习惯。习惯培养内容安排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呈阶梯式分布状态,累积式发展态势,螺旋式上升结构。在六年的系统培养过程中,体现“初步培养—验收矫正—巩固深化—达标考评”的培养路径。

三、合理设计习惯培养验收单,培养与考评融为一体

培养习惯,学校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带领家长参与学生习惯培养活动,在社会环境中检验学生习惯养成情况,这是课题组实施小学生综合习惯阶梯式培养的基本思路。课题组设计制作了12张习惯验收单,分别呈现每一个学期要重点培养的6条基本行为习惯。12学期12张验收单,呈现习惯培养内容与考评标准。确定了各个年级每学期的习惯培养内容,为习惯培养环节的落实构建了基本框架,增强了习惯培养的可操作性,便于学校、班级和家庭共同实施培养计划。关于习惯培养的作用和意义,以及习惯培养的方式方法,验收单上对家长做了特别的提醒。内容是这样表述的: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决定一个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和保障。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学生日后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基础。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行为重复21次,可以初步形成习惯,90天可以成为成熟习惯,为了进一步促进我校学生的德育和养成教育工作,我们启动了《山河小学“培养小习惯成就大人生”学生习惯培养阶梯计划》项目,培养学生在生活、个性、学习、安全等方面的72条良好习惯。学生在本学期需要养成以下6个习惯,真诚地希望家长和老师相互配合,针对习惯培养计划,注重平时培养,进行定期验收,促进孩子早日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培养哪些习惯,如何培养,如何评价,一张验收单涵盖了这些内容。为家长和教师开展习惯培养指明了方向,操作起来也十分方便。这张验收单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高度评价,收到了满意的实践效果。如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需要养成的习惯:(1)早晚自己穿衣、洗漱、铺床叠被,前一天晚上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具,有序整理书包和书桌。(2)能正确使用“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坚持使用普通话。(3)行动统一听指挥。在学校上下楼梯走成两列靠右行,做到“三轻”,集合站队快、静、齐,上下学有秩序,严格遵守交通规则。(4)走姿、坐姿正确,读写姿势端正,会正确执笔。(5)上课不做小动作,认真听讲,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6)上课积极发言,声音洪亮,身站直,口齿清。以上6条习惯培养的内容,充分考虑到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适应能力。叙述时具体化,条理性强。在培养过程中,班主任担当主要角色,其他科任老师也有义务和责任开展习惯培养活动。针对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对习惯培养内容以及规范标准的行为习惯,班级要进行讲解和示范,便于学生学习和接受。在验收单的设计与发放收交方面,课题组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给每个学生的家庭都发放习惯培养验收单。设置家长和教师验收意见栏,分别设置家长和教师“初验”“终验”表格,供家长和教师监管考评小学生习惯表现基本情况。“初验”和“终验”也有时间要求。“初验”在每学期中考之前进行,“终验”在学期期末进行。验收考评分四个等次,分别以A、B、C、D标记。A等次表示完全养成;B等次表示大部分养成;C等次表示基本养成;D等次表示未养成。评价过程中,家长与教师共同参与。针对获得C等次和D等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矫正训练,直至达标。其他年级每学期的习惯培养内容,在形式上与此类似,内容上各有侧重。但有一个共同特点,习惯培养的内容上具有渐进性和连贯性,六年的习惯培养内容是一个完整的培养与训练体系。

四、制订并实施习惯矫正方案,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综合习惯阶梯式培养方案为班级、学校学生习惯培养的整体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小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家庭环境及监护人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性,习惯的养成也不是像一列火车上的乘客一样同时到站。总有学生的习惯表现跟不上全班的整体表现。基于此种考虑,课题组制定并实施了《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方案》。根据验收单及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对小学生当中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梳理,并对行为习惯存在问题的学生建立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矫正活动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类型主要有:

1.不良的学习习惯

(1)学习目的不明确、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2)对待作业敷衍了事、急于求成、书写潦草,从不注意作业的规范要求。(3)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课堂注意力分散,反映不积极,不能积极主动思考问题。(4)没有正确的学习姿势,喜欢趴着或躺着看书;沉迷网络游戏,厌学情绪严重。

2.不良的生活习惯

(1)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或祖辈的依赖性强,生活秩序混乱,没有生活规律。(2)劳动意识不强,劳动技能差,怕苦怕累,贪图享乐。(3)时间观念不强,贪睡、迟到,不注重学习与休息的协调性,休息时有吵闹行为。(4)饮食习惯差,不注重合理的饮食搭配,饮食卫生习惯差。(5)行为举止轻浮,道德观念淡薄。

3.不良的人际交往习惯

(1)日常交往中,不尊重他人,不愿使用礼貌用语。(2)给同学或老师起绰号。(3)拉帮结派,破坏同学关系。(4)性格孤僻,不愿与人合作交流,等等。摸清小学生不良习惯的表现,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有侧重点地纠正不良习惯,有利于班级养成教育质量的提高。针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课题组进行了分类,大致分为八种类型:做作业拖拉型;不懂也不提问型;学习缺乏动力型;不爱惜学习用具型;不清理学习场所型;无节制地看电视型;做事拖拉型;学习粗心型。细致分类,不是给学生贴标签,是为了增强习惯矫正的针对性。这个分类主要用于班级及科任老师和家长,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给予学生适时且必要的帮助。

五、根据综合习惯培养内容,编写习惯培养校本教材,让习惯培养常态化

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利用班会课,实施学生习惯培养,需要校本课程做支撑,使习惯培养活动系统化、常态化。为此,课题组利用三年时间,实践总结习惯培养成果,着手编写校本习惯培养教材,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推广使用。这套小学生习惯培养校本教材分六册编写,每个年级全学年使用一册。内容涉及培养目标、培养内容、教学步骤与方法、活动实践、评价方案、课外延伸、相关链接等板块,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操作性、实用性很强。为习惯培育输入了源头活水,也为家长提供了参谋。六、家校共育,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基本保障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形成、保持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但自觉性差,需要学校、家长给予大力引导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家校要形成合力,培养效果才能得到体现。习惯培养过程中,坚持的理念是“培养小习惯,成就大人生”。从小习惯入手,从细节开始,坚持不懈,关注小学生学习生活当中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循序渐进,良好行为习惯才能养成。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好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习惯培养与形成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坚持从易到难、逐步积累、阶段强化、评估验收、矫正等策略与方法,实施习惯培养的行动过程才是具体的、扎实有效的。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培养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注重细节,通过细节育人,注重养成教育,综合习惯的培养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多元参与,相互沟通,合力培养就显得非常必要。教师、家长、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形成良好的育人机制,科学实施习惯培养工作计划,塑造行为习惯良好的小学生形象,学校的德育工作就有了扎实的基础,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就会迈上新台阶。总之,确定了习惯培养的基本内容,分学期分年级,强化习惯培养,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小学生综合习惯阶梯式培养工作才会有序开展。

作者:乔海平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山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