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7:22:39

习惯范文篇1

我局开展了一次“审计风险的自我教育”专题讲座。讲座对我们熟悉的案例进行了剖析,列举了当前审计风险主要的几种表现形式,分析了审计风险存在的必然性,并且阐述了审计风险极大危害性。短短四十分钟的讲座,给每个审计干部上了一堂生动形象的反腐倡廉警示课,让我们明白审计干部必须洁身自好,廉洁从审。那么,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我们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想,我们必须养成廉洁自律的好习惯。

养成廉洁自律的习惯,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审计干部不是圣人,在思想认识上也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毛病,特别是有些人爱慕虚荣,喜欢和其他人比吃比穿比房比车,比来比去就有失落感了。这样一来,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在能够腐败的时候,也许思想道德的防线就失守了……前一段时间,我们观看了《忏悔录》,现在仍然很有感触。那些领导干部在跨进腐败之门前,绝大多数都是善良、诚实、正直的人。但是随着职务的升迁,权力的增加,在各种糖衣炮弹的轰炸下,他们的欲望不断膨胀,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扭曲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权钱面前他们意志防线土崩瓦解,最终触及了法律的高压线,身陷囹圄,落得个家破人亡,让世人唾骂的下场。

养成廉洁自律的习惯,要求我们对法律心存敬畏,严格执法,正当执法。审计执法是审计工作的关键,倘若执法不当,就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审计风险。在审计干部队伍中,有极少数人不学法,不懂法,对法律毫不畏惧,实在是很可怕。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问手下群臣:“天下何人最快乐?”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功成名就者最快乐”,有的说“富甲天下最快乐”,有的说“高官俸禄者最快乐”。可朱元璋听了连连摇头。唯独听到万纲说“畏法度者最快乐”时,朱元璋才频频点头。“畏法度”就是敬畏法律而老实守法,熟知法律而循规蹈矩,畏惧法律惩罚而不越雷池,自觉做廉政官员,做守法公民。畏法度者,视法度为高压线,行事谨慎,永远不触犯法律,他们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所以快乐。古人尚且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更应该“畏法度”,做一个快乐的审计人。

养成廉洁自律的习惯,要求我们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经常检讨自己的言行。时常反省自己的行为,才能尽早的发现错误,及时补救和改过。身处审计这样一个执法部门,不可避免会面临各种陷阱、利诱和交易,如被审计单位的吃请、礼品等各种形式的贿赂。因此,在审计工作中我们要时常地将自己的行为与审计纪律“新八不准”和公务员法等的要求进行对照,对偏离正常轨道的行为及时进行纠偏,不断地进行自我批评和教育,使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总在正常的轨道内行驶。如果我们没能做到时常反省自己,也许会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犯下许多错误,等到我们发现这些错误想要改正的时候,却发现已经没有改正的机会了。其实,许多领导干部因为没有及时检讨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自己一步步走向了犯罪的深渊还浑然不觉。我们要以此为戒,从点滴做起,防微杜渐,筑牢心中那道“廉政防火墙”。

如果我们养成了廉洁自律的习惯,那么无论遇到怎样的诱惑,我们都能淡然处之,洁身自好;无论身处怎样的场合,我们都能牢记肩负的职责,廉洁从审。

习惯范文篇2

本质来看,民事法律和民事习惯都是为了平衡利益、解决纠纷、维护秩序稳定的规范措施,应该具有内在一致性,这也是法律的实践性特点决定的。但是因为民事习惯来自于几千年的历史沉淀,经历了不同的朝代和历史形态,成分复杂,既有顺应历史、与时俱进的优良习惯如尊敬长辈、赡养老人等,也有带有明显封建遗俗性质的不良习惯如重男轻女等,而法律是现实的规范,不可能全盘迎合民事习惯,否则就失去了立法的意义。因此好的民事法律应该在调研的基础上筛选、确定好的民事习惯,认可、保障其合法实施,才能将法的强制力和习惯的渗透力相结合,树立法的权威,实现法治的和谐。

《物权法》是我国当代《民法典》立法工作中出台的一部重要的法律。虽然法律理论和实务界已经就民事习惯调研为民法立法之必要工作达成共识,但是在《物权法》中我们没有发现调研的痕迹和相关的民事习惯条文。后续的侵权行为法、亲属法、债权法等立法工作会相继展开,相关立法及主管部门应该及早开始民事习惯调研的准备工作,让“良善”及时入法,以增强民法典的现实可操作性。

一、民事习惯调研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为了扎实开展并做好下一步的民事习惯调研的实际工作,我们首先必须明悉民事习惯调研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民事法律的特有属性决定。民事法律是私法,以保障私权利为主,而私权利自身存在意思自治的巨大空间。如果民事法律的保障效果不能抗衡原有的民事习惯,那结果只能导致法律脱离社会现实,失去立法的价值。民事习惯本来就产生在民事法律之先,良莠并存,民事法律的出现就是要在原有民事习惯基础上加以规范。让社会秩序更稳定。与民事习惯在规范秩序和平衡个体利益方面相比较,民事法律更注重社会整体利益的平衡,所以民事法律在保障效果上要强过民事习惯才可能让人们信仰法律。民事习惯本身就是在历史上经过几十甚至上百年潜移默化形成的,尽管这些习惯有些是被动形成的,但民众的意思自治已经不自觉地深受其影响,根深蒂固,不可能让民事法律在一夜之间或短短几年甚至十几年完全代替民事习惯。所以,通过调研一方面可以使民事法律沿用并接受民事习惯原有的合理因素和积极效果,迎合民众的意思自治的习惯,增强民众认可度;同时也便于做好情事变更的立法工作,让民事法律根据现实社会政治、经济等环境变化确立新的规则,引导民众逐渐走向法治文明。

2国内外成功的民事立法基本都有民事习惯调研的事实。从国内看,中国民事法律真正出现是近代才开始有的事情,而每一次民事法律立法、修订之时,都伴有规模大小不一的民事习惯调研活动的开展。比较着名的如清朝晚期开始的《大清民律草案》和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民法典《中华民国民法》都是在开展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民事习惯调研活动基础上完成的。

从法律制度史的角度进行分析,罗马时期的市民法(Iuscivile)就是“一种习惯,它直接构成对社会现实的法律写照;它是一种活生生的传统。”([意]朱塞佩,格罗索着:《罗马法史》,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第100页)日本、瑞士等国的民法典都在立法之前对民事习惯进行了调研并赋予其一定效力。

3民事习惯的潜在性需要调研甄别和发掘。民事习惯的潜在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这些习惯形式上已经深深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支配着我们的举手投足,具备了自然而发的特性,猛然间要我们明确说出日常民事习惯,反而不能,以致立法者是否也面临这样的境地?如是,调研就显得尤为重要,以防立法把我们身边的优质潜在习惯资源忽略。二是民事习惯实际上已经转化为我们头脑中一种定向的思维模式,如经常碰到“法人”是“法定代表人”简称的习惯笑话,真正习惯上意识到“法人”不是“人”的不多。对于国人习惯思维不能认可的这种舶来品名词,坚持留在民事法律中是否具有现实意义?能否顺应民事习惯改成本土化的概念?我国几十年的法律实践证明,法律与民事习惯的结合疏密将直接影响民法典的实施效果。三是民事习惯因民族、地域、领域不同而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使得民事习惯在特定民族、地域、领域之内是显在通行的,而对于其之外的人们来讲大多数是神秘而潜在的规则,无法共通。民事习惯调研对于这样具有特定条件的民事习惯也要大力发掘,寻找相应法理对策。

4目前众多民事习惯和民事法律有分歧,而民众更认可民事习惯,有架空法律的风险。法律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规范,应深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并发挥作用,如果在“法制相对健全”的情况下,与之有冲突的民事习惯依然昌盛,就要考虑法律的合理性了。如果这些习惯是合理可行的,法律是否能够吸收?如果不可行,法律如何通过恰当方式逐渐扭转大众思维自觉放弃习惯来真正接受法律?

5只有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才有发言权。民事习惯调研是落实法律实践性特点的最佳途径,通过调研可以了解法律在当地实施的可行性。我们一直在做全民普法的法治教育,通过调研,也可以发现我们持续了几十年的全民普法实效如何、症结在何处、如何解决。法律不能仅停留在阳春白雪的高深理论阶段,最终要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调研明确立法方向、落实本土化立法的内容、辨明民事习惯优劣、了解立法的重点,与民生形成真正的互动,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制定一部传世的民法典。

二、民事习惯调研应坚持的科学方法

民事习惯调研不是一项单一线条的简单行为,而是需要全国上下、各行专家,融通古今,糅合、梳理书面资料和实地调研材料,坚持法理原则,以追求和谐法治为目标的一项复杂而宏伟的工程。调研确实具有紧迫性,但是再紧迫也要守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坚持科学的调研方法是保证调研成功和立法成功的关键。

1历史文献资料梳理法。民事习惯调研不仅仅只是简单的问询和记录,因为习惯是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的,离开了文化背景和历史舞台,民事习惯调研将成为无源之水,干涩无力,不能长久。所以民事习惯调研最基础的方法,就是对涉及我国民事习惯的所有问题,由专业人士搜集古代、近代甚至接近现代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分类,并总结其规律,为日后分析实地调研资料做好寻源的基础性工作。

历史文献资料本身的文化深度特性,要求梳理历史文献资料的人员必须是相关领域专家级别的专职人员,政府要从环境、资料、福利待遇上给予全面保障,才能确保梳理出来的历史文献有条理、有深度,为下一步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习惯范文篇3

大家

相信在座的各位都听过这样的一句话:“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句话给我的感触很大,正如高尔基所说的:“没有太阳,花朵不会开放;没有爱,既不会有和谐,也不会有温暖。”

的确,只要每个人捐献出一份爱心,那么这些爱心就会像一滴滴水珠,汇成了小溪,汇成江河,汇成了浩瀚的大海。

在我们学校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初三(1)班林文渊同学因家境贫困,产生了辍学的想法。班主任和同学们知道后便耐心地开导他,打消了他辍学的念头。然而,大家知道如果不能从实际上解决他的困难,他还是无法安心学习。于是在班长的倡议下,全班同学慷慨解囊。为了照顾他的自尊心,大家商议后决定让班主任以学校的名义资助他。正是因为有了同学们默默的帮助,他才能和我们一样坐在课堂上,正是因为有了同学们的真心的支持,他才能和我们一样接受知识的浇灌。当我听到这件事时,觉得心里有股激流在澎湃,我知道,那就叫——感动。

慈善就像一幅拼图,环境让它散落一地,我们能做的只是把它们一块块拾起,精心地拼装,让它完整,让它唤起我们沉睡的善心,让它温暖我们的心底。

助人为乐,不求回报,在我国,在晋江,我们有并不缺乏这种精神的人在,在最近的“爱心一日捐,慈善一日捐”活动中,我市政府大力提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互助友爱的精神,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学生坚持乐于助人,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弘扬中华民族友爱互助、扶弱帮困的优良传统,鼓励社会人士踊跃参与捐款活动。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献出自己微薄之力,充分展示了晋江人民帮困扶弱,助人为乐的良好风貌。

他们不仅在物质上给予需要扶助的人,更在精神上给予他们鼓励,他们不求回报,更不求名垂青史。他们的希望只有一个,那就是:不再有人挨饿。社会的人曾如此形象地比喻他们:慈善的人就像一张弓,蓄一生之势要把他们的爱心射向世界。

奉献爱心是对个人、国家、社会的一项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它不仅体现了人的一种素质和道德观念,更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法律和文化素养水平。

一切的成就离不开默默的支持,我相信,只要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晋江的慈善事业会更上一层楼。孩子是国家的希望,是新世纪的主人,教育孩子从小要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教育孩子慈善捐赠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教育孩子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

真正的帮助是人生旅途中手拉手的搀扶,是两根琴弦,在同一旋律中和谐颤动,它不是一句简单苍白的口头话,也不是图他人回报的念头,而是表达我们对他人的关怀之意,它是见证以实际行动体现自身存在价值的意义。

习惯范文篇4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养成注意细节的习惯能使我们戒除粗枝大叶的毛病,工作才会一丝不苟地去做,生活才会认认真真地过。只有注意细节,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只有注意细节,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只有注意细节,才能使追求完美成为可能;只有注意细节,才会有成功的天使青睐我们。

而要想让注意细节成为习惯,首先得清楚什么是习惯。那什么是习惯呢?习惯就是坚持!久而久之就成为习惯。只要在注意细节上持之以恒,就会使注意细节变得习以为常。而要想时时刻刻地注意细节,就得从观念上重视细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说的就是态度问题,我们不能因为问题或者错误小就忽略它,也不能因为作用或效果差而放弃它。要认识到小问题也会造成严重后果,很小的成效也能促成大的成功。滴水可以穿石,星星之火亦可燎原。

在思想上我们要追求完美。先人曾告诫我们“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可见注意细节是何等重要。因此我们要彻底和“大概、差不多、可能、基本上”等模棱两可的词汇告别。“精、准”应当是我们工作上的标尺。做到了这点,我们就会主动地去寻找和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就会积极认真地投入到看似平凡普通的工作中,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在普通中干出不普通的效果。正所谓细微之处见功夫——寻找问题,我们不能放过蛛丝马迹;解决问题,我们更不能够疏忽大意。对已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做到亡羊补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做到防微杜渐。

在行动上,我们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这里要指出的是——抓重点,并不等于不要细节。相反,只有抓住重点,才能在细节上去伪存真,才能有效地注重真正的细节。做任何事情都有先后和主次之分,什么事情应当先做,以怎样的方式去做,在大脑里要有一个清醒地认识。哪些是细节,哪些可以忽略,在心里也要有个是非标准。那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工作方式只能使事情变坏。

当然,成功不会一蹴而就。注意细节也不能够靠一时心血来潮。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作风,只能使注意细节流于形式,最终成为茶余饭后的笑谈。人们常常说做事情要循序渐进,其实说的也是一个注意细节的问题。只有把一件事情规划好了,按照预先制定好的计划一步步地前进,成功就会向你招手。俗话说得好,“欲速则不达”,不注重细节而一味追求速度,正是成功之大忌。磨刀不误砍柴功,注意砍刀是否锋利的细节,才能有效地完成砍柴的任务。

习惯范文篇5

全家共用:共用化妆品的现象普遍存在。比如母女共用、夫妻共用,这些都是有害的;人的肤质存在差异,选择化妆品应因人而异。儿童因皮肤稚嫩,对化妆品的安全性、无刺激性要求更高,不宜使用成人用品;而儿童化妆品成分亦不适于成人使用。因此,使用化妆品,还是各用各的好。

使用“肤轻松”:许多长痘痘的年轻人都习惯以肤轻松等外用药来救急,有一些人甚至用此类外用药充当护肤品长期使用。其实,这类外用药大多含激素,长期使用,副作用很大,不仅不能有效治痘,还可能使皮肤出现问题。

产品单一:许多人用化妆品习惯一用到底,这并不科学,比如粉底霜,冬天因气候寒冷干燥,应用具保湿功能的粉底液,但用在夏季就容易脱落。人的肤质状况随季节、年龄等因素不断变化。从中性到混合性、油性至干性的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皮肤的不同时期应选用不同的化妆品,给皮肤最需要的关爱。

习惯范文篇6

全家共用:共用化妆品的现象普遍存在。比如母女共用、夫妻共用,这些都是有害的;人的肤质存在差异,选择化妆品应因人而异。儿童因皮肤稚嫩,对化妆品的安全性、无刺激性要求更高,不宜使用成人用品;而儿童化妆品成分亦不适于成人使用。因此,使用化妆品,还是各用各的好。

使用“肤轻松”:许多长痘痘的年轻人都习惯以肤轻松等外用药来救急,有一些人甚至用此类外用药充当护肤品长期使用。其实,这类外用药大多含激素,长期使用,副作用很大,不仅不能有效治痘,还可能使皮肤出现问题。

产品单一:许多人用化妆品习惯一用到底,这并不科学,比如粉底霜,冬天因气候寒冷干燥,应用具保湿功能的粉底液,但用在夏季就容易脱落。人的肤质状况随季节、年龄等因素不断变化。从中性到混合性、油性至干性的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皮肤的不同时期应选用不同的化妆品,给皮肤最需要的关爱。

习惯范文篇7

关键词:民事习惯;立法现状;法律作用;存在问题

一、民事习惯的概念、特征

“习惯”这个词语在语意上主要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指人们在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第二种是指人们对于新的生活环境的适应[1];一般情况下,在法学上我们所说的习惯是指的第一种,同时在法学上又存在着民事习惯的说法。很显然,习惯的范围要大于民事习惯,但是民事习惯相比于习惯,它在产生方式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民事习惯是在不涉及公权力的情志调整他们之间私有的权利义务关系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惯例。从这个层面上说,民事习惯应该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普遍性。只有民事习惯在特定的区域普遍存在并且人们乐于按照这种习惯去解决民事纠纷、矛盾,才能使得这种民事习惯存在下来[2]。第二,妥协性。民事习惯是人们在调整自己的私权利义务关系的过程中,相互协商,相互妥协,相互退让而最后得出的一个公平、公正为大家所接受的结果。第三,强制性。民事习惯的这种强制性更多的是一种来自于人们内部的强制性,而非法律上的强制性。正如前文所诉,民事习惯是人们在调整自己的私权利义务时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使得之后出现类似的纠纷时,人们会自觉的选择这种问题的处理方式或者结果,而这种自觉更多的就是一种人们内心的强制性,当然这也不排除外来的压力所给予的一种强制力。

二、民事习惯的现状及其作用

(一)我国民事习惯的立法现状

《民法通则》第150条规定了国际惯例的适用;《合同法》中有大量的关于民事习惯适用的条款;《物权法》中关于民事习惯适用的规定只有两条(85条、116条),这可能是由于物权的归属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重要,不宜适用过多的民事习惯来调整,如果过多的适用民事习惯调整,可能会造成物权的归属不明,从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相反,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婚姻法》、《继承法》和《收养法》却并没有过多的适用民事习惯来调整。这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我国的立法者并没有足够重视民事习惯对社会生活的所具有的调整作用[3]。

(二)民事习惯在我国民法中所发挥的作用

第一,民事习惯对我国市民生活的调整发挥着巨大作用[4]。法律作为人类理性的产物对于社会生活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要制定一部好的法律,不仅需要立足于一国的国情同时还需要注重对本国的民事习惯的吸收,不然的话,这样的法律很难得到执行,并且有可能使得这样的法律成为一纸具文。“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只有在社会生活中得到运用,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果不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贯彻执行,那么再好的法律也是一纸空文。民事法律与人民生活的联系最为紧密,只有与人民的期待相符合的法律才能够更好的被推行下去,而这样的法律的制定,必然会大量的吸收我国的良好的民事习惯。第二,民事习惯对于民事关系的调整具有补充作用。制定法由于其自身的确定性、滞后性等特点,这也就使的制定法难以更上变化万千、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这就使得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足之处,甚至有可能出现法律的“真空地带”,这个时候如果要制定新的法律来填补这个空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个时候,民事习惯就得以发挥其自身应有的作用对社会生活进行调整,使的整个社会生活能够稳定的向前发展。

三、民事习惯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事习惯的司法识别

按照我国学界的通说,《民法通则》第7条是关于公序良俗的原则的规定,在我国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只有那些不违背这个原则的民事习惯才能作为判案的依据。公序良俗原则为什么能够作为衡量民事习惯的依据,原因就在于,该原则体现了一般人对于平等、正义的追求,并且符合大众的社会伦理情感,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有些符合这个原则的民事习惯已经被法律所吸收(如诚实信用原则),这种情况下,我们只需要按照具体的法律规定就可以了[5]。同时,我们也可以得知,民事习惯只能在具体的司法审判过程中起着补充作用,而不能在民事习惯与具体的法律规定相悖时选择适用民事习惯。

(二)举证责任的分配

将民事习惯作为裁判的依据,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对特定民事习惯是否存在的举证责任的分配,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民事习惯,这就使得法官在适用民事习惯进行裁判时很困难,法官若要适用民事习惯来进行裁判就必须确定某个行为规则是否属于民事习惯。特定的民事习惯只有被确定是存在的,法官才能在此基础上,作出裁判[6]。怎样证明民事习惯是否存在,不管是当事人举证还是法官调查,在实务过程中都是比较困难的,主要困难的地方在于,如何证明该民事习惯是存在的;如果存在,在多大的范围内存在,有多少人知道;如果存在,那么证明该民事习惯的证据是属于何种证据形式,这些证据要证明到一个怎样的程度。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举证责任的具体分配问题,我个人觉得,可以按照一般的民事责任的分配模式(即“谁主张,谁举证”)来分配举证责任,毕竟民事案件是围绕私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的纠纷,不涉及到公权力,那么在此过程中,代表国家公权力的法官就不应过多的介入,只有在一些特别重大的案件上,法官可以依职权主动对是否存在相关的民事习惯是否存在进行调查。

(三)民事习惯作为裁判依据的确定标准

民事习惯要成为裁判案件的依据,还需要法官对其是否符合我国的法律精神进行判断,而这种判断,是比较抽象的,如何确定一个相对具体的标准来对民事习惯做出判断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能够作为民事案件的裁判依据的民事习惯,应当符合以下两点要求:第一,在特定地区,该民事习惯必须是客观上存在的,这种客观存在体现在其对该地区人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第二,这种民事习惯在该地区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遵守,并且对这种民事习惯的遵守并不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作为保证的。第三,这种民事习惯不违反民法的基本原则和民法的强制性规定,符合公平正义,合情合理的要求。第四,这种民事习惯在社会生活中对于争议的事项发挥着调整的作用,只有符合这几个条件的民事习惯才可以作为民事案件的裁判依据。

四、民事习惯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民事习惯适用的程度比较低

首先,在诉讼过程中,法官更多的倾向于在调解过程中适用民事习惯,在判决和执行阶段,法官则必须按照国家的制定法来予以适用,在这个阶段,法官并没有过多的自由裁量权。其次,在地区差异上,偏远地区的法院会更多的适用民事习惯来进行审判,这主要是因为偏远地区主要是一个熟人社会,在这些地方适用当地的民事习惯解决纠纷能够收到比较好的社会效果。最后,法官在作出判决的过程中,不愿意直接适用民事习惯[7]。尽管我国《物权法》、《合同法》等民商事法律中有关于民事习惯的适用规定,但是在当前的司法环境下,法官在作出判决的时候,都要考虑相应的社会效果,过多的适用民事习惯,会使得社会大众对法官的专业水平质疑,同时为了使自己的判决不被推翻,法官在作出判决时会更多的适用国家的成文法的规定。

(二)在适用级别上存在差异

从整体上来看,比起上级法院,基层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会更多的适用民事习惯,这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基层法院所要解决民事案件大多是比较琐碎的、轻微的,这些案件的社会影响度很小,所以基层法院的主要目标是快速、有效的解决案件,使得这些民事纠纷得到妥善的解决。为了达到妥善处理案件的目标,基层法院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会更多的适用民事习惯;按照当地的民事习惯来处理案件也更容易得到争议双方的认同,有利于案件的妥善处理。

五、对于提高民事习惯司法适用的建议

(一)提高法官运用民事习惯的能力

民事习惯的产生具有自发性的特点,在众多的民事习惯中有些是符合我国法律精神的,这些民事习惯是我们需要吸收的精华;而有些则是与我国的法律精神相悖的,这些民事习惯是我们必须去除的糟粕,法官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才能区分出这些糟粕的民事习惯,本人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尊重法官司法判决的自主权;2.提高法官的自身素质[8]。

(二)对民事习惯进行规范化的整理

民事习惯要得以适用,必须要有一定的文本基础,而民事习惯的文本基础无非就是要对我国纷繁复杂、数量众多的民事习惯进行一个梳理,民事习惯的整理,本人认为,可以按照我国的行政区划来进行,各个地方对本地的民事习惯进行梳理,一层一层上报给上级机关审查,从而使的民事习惯的整理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对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可以结合地方的特点,来进行民事习惯的审查,从而为保证民事习惯的适用铺平道路[9]。

(三)多种方式解决民事纠纷

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在司法程序之外为民事习惯的适用提供条件,民事纠纷由于其特殊性,可以通过民事调解程序、民事仲裁程序予以解决,在运用这些程序解决纠纷时纠,大量的适用民事习惯,有利于更好的解决民间纠纷同时也可以使得民事习惯的作用落到实处[10]。

作者:孙鹏 单位:四川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舒新城.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563.

[2]胡长清.中国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30.

[3][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M].李双元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236.

[4]梁慧星.民法总论(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4.

[5]张曙光.法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41.

[6]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7]曹艳芝.论习惯法的概念与特征[A].谢晖,陈金钊.民间法(第1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51-52.

[8]田成有.“习惯法”是法吗[J].云南法学,2000(03).

习惯范文篇8

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哪些阅读习惯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学习指导》中指出:“阅读教学的任务,除了着重培养阅读能力之外,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主要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这些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在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方法是多种的,笔者的看法,大致可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1.引发阅读动机。阅读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阅读的内部动机,也是形成阅读习惯的重要前提。引发阅读动机,首先要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意义,端正阅读态度;其次要通过讲述、对比、训练等方式暗示习惯在阅读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对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认识,引起学生的心理需求。

2.激发阅读兴趣。实践证明,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促使他们专心注意,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有意识记;可以使他们产生充沛的精力,顽强的毅力,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启发学生自觉。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本身包含着自觉的心理因素。启发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增强形成阅读习惯的心理动力,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上的困难,使他们能坚持下去,取得成功;二要增强学生的自制力,经常鼓励学生要勤奋努力,及时强化这些行动,克服懒惰的心理。

4.指导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关键。阅读方法指导要寓方法于实践,主要是通过课堂阅读教学设计科学的训练程序来实现。如通过《古井》(六年制第八册)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就可按下面程序进行训练:

第一步,初读课文。①先看题目,从题目中初步了解课文要讲的是古时候留下的一口井。②通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查阅工具书。③谈谈初步得到的印象——课文讲的是什么。

习惯范文篇9

【论文关键词】中职生养成教育培养

叶圣陶老先生是这么解释教育的: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学校素质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学习。事实上,学生的各项素质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而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反复的实践养成的。好习惯是加速器,是助人腾飞的双翼;坏习惯是枷锁,是难以挣脱的羁绊。习惯支配人生,成也习惯,败也习惯。

一、学校养成教育的内涵

学校养成教育大体包括心理养成、行为规范养成、学习能力养成、艺术兴趣养成和其他素质养成。心理养成。人的学习能力及其他素质的提高,既包含智力因素,也包含非智力因素。在智力相当、条件相等同的情况下,成功的概率更倾向于那些非智力因素。心理方面的养成教育就重在此方面能力的培养。行为规范养成。这方面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学会做人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能力养成。是否会学习可以说是素质教育成败的一个观察口。因此,学校应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作业,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考试。要充分发挥其他课程特长。活动课向学生推荐一些学习科目,学习书目,学习方法;综合课发展综合能力;实践课培养实践能力,包括社会服务性实践,家务劳动实践,公益劳动实践及其他学科性买践。总之,各种课程和活动的开展,都要围绕一个中心——学习能力养成。

艺术兴趣养成。实践证明,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能力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因此,开好艺术课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一般学生存在的对艺术的不同程度的神秘倾向,导致了对艺术学习的生疏和畏惧。所以,学校如成立专项的艺术教育管理系统,并结合实际,构建系统、科学,具有乡土性和层次性的艺术教育目标序列,其结果,一定会发挥出艺术教育本身的优势,校园的文化氛围必将更加和谐。

二、当前中职生养成教育的现状

首先,当代中职生处在一个身心、思维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普遍是独生子女,存在着许多人格缺陷。如缺乏生活阅历,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理表现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其他人的感受;自私偏狭,难于与人交往,难于适应集体生活。其次,当代中职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差。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不统一,缺乏自信心,存在悲观情绪、沉沦情绪,学习和生活都存在着麻木状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习缺乏主动性、刻苫精神、钻研精神,学习纪律涣散;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学习基础差,学习没兴趣,有的缺课、逃课,对课程学习缺乏热情;学习习惯差表现为:缺乏自主学习意识,上课看闲书,说闲话,玩手机短信,课后玩电脑游戏等。第三,当代中学生普遍缺乏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宿舍卫生差,动手能力差;就寝时间随意性强;饮食习惯不好,随意花钱现象严重,某些学生有吸烟酗酒现象。第四,当代中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赖劳的仓业精神。

三、造成中职生缺乏良好养成教育的原因

1、源于家庭

父母的言行孩子有权威性的影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当前部分家长普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家庭教育能力有限,水平偏低,过分溺爱或专制都易使子女自私自利、唯我独尊,进而集体观念淡薄。

2、源于学校

(1)对德育认识的偏差。中职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在初中8寸由于成绩差,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冷落,使他们失去了进取心,很少考虑自身的前途,消极对待,自暴自弃,甘愿落后。

(2)教育措施不得当。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对学习差或容易犯错误的部分中职生,较难把握尺度,易进行挖苫讽刺,冷漠歧视,甚至体罚或“鞭策”等本不应该发生的一些现象,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另外还有个别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方法简单,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助长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3、源于社会

社会上还存在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些消极因素。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容易导致拜金主义。尤其是~些意志力薄弱的中职生,导致其缺乏理想,只讲实惠不思奉献,导致集体主义精神减弱,社会责任感淡漠。

四、实施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措施

1、让养成习惯规范化、具体化

学生,尤其是中职生,他们还处于较原始的感知阶段,必须靠家长和老师的引导来认知世界。因此,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该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并抓住先入为主的规律向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把每年秋季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向学生们宣读《中专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并根据本班的特点,增补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制定了《养成文明十个好习惯》,向学生明确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

2、加强监督.不断强化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如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就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多数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才能变成自觉遵守。

3、全员育人制度

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都要全员育人。辅导员要随班听课,掌握学生学习纪律和有关问题,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和与学生交流;要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生寝室,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文明习惯,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师要建立与学生谈话制度,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学习问题,侧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4、举办养成教育讲座

学校在新生入学后,就采取讲座的形式从思想教育、学习生活习惯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成才教育、专业知识介绍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使学生认识到,采取严格的纪律约束,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对自己一生都有好处。

5、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日寸时受到文化氛围的熏陶。学校团委、各种学生社团应当放手发动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设计,使学生时时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形成自觉参与意识并在活动中充分锻炼能力,展现个性。

习惯范文篇10

成于众人之力,反违章是遵守安规的体现。平安生产。毁于一人之手,一人把关一处安,众人把关稳如山。平安生产是全局性的工作,所以反违章必需人人参与、人人为之负责。平安规程就明确规定:工作班成员必须“认真执行本规程和现场平安措施,互相关心施工平安,并监督本规程和现场平安措施的实施”可见,对于习惯性违章,每个员工都有权监督、制止。看见习惯性违章行为不劝说、不制止,自身就是一种习惯性违章的体现。

对之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也有局部员工认为,反习惯性违章旨在维护员工生命平安和国家财富平安。可一些员工认为“反违章是安监部门和领导的事情”与自己不相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己管好自己就可以了还有员工觉得,领导又没有授权,不太好意思反“人的违章”于是对眼皮底下的违章视而不见。事实上,反违章人人有责,没有旁观者和局外人。

企业事故频发,反违章是员工收入增加的前提。平安就是效益。如果违章屡禁不止。经济效益上不去,员工个人收入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反之,企业连续平安生产,损失减小了经济效益就会提高,员工收入也会水涨船高。

而他人的违章却能对自己构成伤害。电力的特殊性和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反违章是保证自己不受伤害。一个人生存的首要前提就是要维护自己不受伤害。决定了员工时刻都在与平安打交道,因此,不只自己不违章,还要随时注意同事是否违章,否对自己的人身平安构成了威胁,随时做好不被同事伤害的准备。

自己定会抱憾终生。因此,反违章是保证同事生命健康。维护同事的平安是义不容辞的一种责任。如果因为自己的粗心大意、工作失误伤害了同事。工作中,要特别要注意危险源辨识,随时注意自己的工作是否危及同事的平安。同时要多留意观察周边的平安情况,时刻提醒同事,发现“三违”行为要敢于及时制止,不能碍于情面说不出口,不能有“只管自己门前雪,不论他人瓦上霜”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