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十篇

时间:2023-03-14 00:24:51

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篇1

说到中国文化,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我们从刚开始上学的时候都已经熟知的一句话,但是中华文化究竟有多广博呢?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

我觉得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会看到中华文化的存在,大到中国各地的古建筑物,小到大街小巷里的叫卖和杂耍,我觉得无都不体现出了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的底蕴。

我觉得我们身为中国人应该以自己的国家有如此的文化为荣,我们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孩子们,更应该好好地学习中华文化,将其传承下去!

中华文化篇2

我们总是把人类最早在地球上活动的遗迹说成是“文化”,例如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等等,因为那里出现了人在自然界的创造。后来文化的高度成熟,也一直伴随着人在创造中的发展和选择。因此,说大一点,文化是人类留给自然界的一切痕迹;说小一点,则是不同人群对于各种痕迹的选择方式。

这种选择方式因不断延伸而积累成历史,文化也就成了历史对后人的一种设计。这种设计,主要体现为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两个方面。相比之下,精神价值更值得研究。

历史对我们的设计,并不是留在历史学家的著作中,而是留在我们自己的记忆里。我们当然有权利突破历史对我们的设计,但首先应该了解这种设计。了解这种设计,其实也就是激活我们的记忆,认识我们自己。只不过,历史太长,设计太多,记忆太乱,我们必须首先找到其中的大框架、主航道,否则就会迷失在历史的原始森林中。

“中华文化的记忆”,其实也就是“中华文化中应该被选择的重大记忆”。

奄奄一息的武士听到了童年的歌声

要说中华文化的重大记忆,我必须讲述一件真实的往事。

十九世纪后期,中华文化遇到了毁灭性的灾难。这不是危言耸听,我亲自考察过世界各大古文明殒灭的废墟,知道一种文明面临殒灭的种种迹象。你看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先是两次鸦片战争,再是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焚烧圆明园,后来又遇到了中日甲午战争,军事上的一连串可怕失败带来了文化上的绝亡心理,中华文化在当时不仅对远来的列强毫无招架之力,而且对声息相通的近邻也完全束手无策。后来,连八国联军都占领了首都,所有的侵略者都抱有明显的瓜分中国领土的企图,而且眼看就要实现。

领土像一个盘子,文化像是装在盘子里的水,盘子被瓜分成了碎片,水还盛得住吗?盛不住,只能成为一种流亡者文化,但中华文化的本性与犹太文化和吉卜赛文化完全不同,是以五湖四海、三山五岳为依托的农耕文化,一旦流亡,就失去了魂魄。

眼看着高山将崩、大厦将倾。蹊跷的是,恰恰就在十九世纪最后一年的深秋,一个叫王懿荣的金石学家从中药“龙骨”中发现了甲骨文,而他,又正巧是“京都团练大臣”,承担着联络义和团,防卫首都北京的责任。在他发现甲骨文后才几个月,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清廷西逃,他这个首都防卫长官不愿成为侵略者的俘虏,又不甘擅离职守,就壮烈自杀。先是吞金,再是喝毒,都没有立即死亡,便采取第三种自杀方式,投井。他几乎是把官员的自杀方式、市民的自杀方式和农夫的自杀方式轮了一遍,义无反顾地走向死亡。我曾评价,这位金石学家是中华民族真正的“金石”,这位“龙骨”的发现者是中国文化真正的“龙骨”。

我最注意的是,为什么恰恰让这位首都沦陷时的防卫长官,发现了甲骨文?我想用艺术的语言说,这是祖先在冥冥中要让后代在灭亡前激活一项重大的文化记忆。甲骨文,向我们展示出一个具体、完整的商代,而商代又是那么伟大。这是至今为止中国历史终于有大量文字可以印证的起点,连孔子、司马迁也由于没有见到过甲骨文而对商代不太了解,居然被临近毁灭灾难的现代中国人感知了。几乎与发现甲骨文同时,又发现了敦煌藏经洞,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更伟大的唐代。请大家想一想,在八国联军的枪炮、铁蹄下,一个活生生的起点商代和一个活生生的高峰唐代,同时出现在国破家亡的中国面前,意味着什么!

我有一个比喻:一位武士在备受欺凌之后终于奄奄一息地倒下了,但就在此时,他突然听到了美丽而响亮的童年歌声。他浑身一抖,踉踉跄跄地站起身来。这就是说,激活一种重大的文化记忆,足以挽救整体生命。文化的灭亡,从失去记忆开始。只要唤醒一种记忆,也就是唤醒一种文化。但是,这种记忆必须是重大的,而不是琐屑的。就文化记忆而言,清代的考据学派相当发达,考据出来的历史文化非常细密。却无法产生一种巨大的惊醒之力和拔擢之力。

那么,我们也就把甲骨文所刻划的商代作为中华文化第一个重大的记忆吧。商以前的夏,或者更早的时代,还要等待今后的考古发现。

人类有一种顶级哲学是用中文写的

在甲骨文所刻划的商代之后,中华文化的第二个重大记忆应该放在哪里呢?毫无疑问,放在老子、孔子和他们引领的“诸子百家”时代。

他们为中华文化进行了精神奠基,所达到的高度让人叹为观止。后代再杰出的思想家。往往也只是他们的追随者或别离者而已。

更令人惊奇的是,老子、孔子所处的时代是全人类进行共同精神奠基的时代,最伟大的哲人几乎同时出现在地球上,常常使我们觉得不可思议。

我可以举例说说他们的年龄对照。孔子只比释迦牟尼小14岁;孔子去世后10年,苏格拉底诞生:墨子比苏格拉底小1岁,比德谟克利特大8岁:孟子比亚里斯多德大6岁;庄子比亚里斯多德小15岁:阿基半德比韩非子大7岁。波斯的精神鼻祖琐罗亚斯德(也就是尼采所说的查拉图斯特拉)的生卒年有多种说法,据比较可靠的一种说法,他去世的那一年正好孔子出生。

这个年龄对照表说明,他们确实是一起来到世间的同代人,同样是开天劈地的精神高峰。好像是约好了,要在那个时候一起呈现人类的共同成熟,甚至是同步成熟。

他们还有分工,各自显出不同的重点。我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来缅怀那个时代:当时,希腊哲人在爱琴海边上思考着人和物的关系,印度哲人在恒河边上思考着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哲人则在黄河边上思考着人与人的关系。

这种不同的重点,也成为一种文化遗产而铸就了几种文明的后世特征。例如中华文明到今天还是在人际关系上特别沉重和复杂,这就是历史的一种累积性设计。

不管怎么说,在人类文化进行共同精神奠基时,中华文化不仅没有缺席,而且成了主角之一。

首先值得我们记忆的人,是老子。

老子的生平资料并不清楚,一般认为他比孔子大,担任过周王室图书馆的馆长,孔子曾从今天的山东曲阜到河南洛阳向他问过礼。后来他决定出关隐居,边关守卫让他留下一些文字作为出关的条件,他不得已就在边关上写了五千字,那就是他唯一的著作《道德经》。一开头就是十二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乍一看简直不知所云。他的意思是:道,可以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名。这中间包含着多少看透一切的哲理啊。他对一切讲述都是那么的不信任,于是自己也就不想留下什么言论,如果不是边关守卫的强求,这五千个字也不会留下。写完,他骑着青牛,穿着黄袍,背着白口袋,消失在关外灰色的旷野中。司马迁说,“不知其所终。”这个背影,实在让人印象深刻。

就是这五千个字,在人类历史上处于极高的精神地位。十几年前美国《纽约时报》评选全人类古往今来十个最重要的作家,老子名列首位。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统计历史上被翻译成外文而流播最广的著作。第一是《圣经》,第二是《老子》,也就是那五千字的《道德经》。据报道,当今国际间哲学素养最高的德国,《老子》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本。可见,老子的影响在他的祖国还有待于大大提高。确实比较艰深,但再艰深也就是五千字嘛,认真看注释,怎么会读不下来?我曾经对学生们说:对于世界上的很多学说,我们只有懂了才能记住;但是老子创造了一个例外,对于他,我们即使不懂,也要记住。

西方有人曾经说过,世界上的哲学都是用德文写的。有了老子,我们可以说一句,处于峰巅上的那种哲学,是用中文写的。所以,在凤凰卫视的《秋雨时分》中,我对世界各地的华语观众说,老子的话虽然难懂,我也要领着大家读几段,让大家体会一下用中文来表达哲理时的那种无可替代的节奏和音韵。

老子的很多思想,在今天越来越显出价值。例如他主张简约,拒绝对自然、对社会的过度耗费;他主张不争。不辨,不要把胜败输赢当一回事,一切都在向反面转化,等等。原来,我们在当代社会的严重弊病中努力追求的“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在老子那里已经有了精神根源。

与老子相比,孔子走了一条不同的路。他尊重老子的哲理,但觉得大道已被蒙蔽,世情已经混乱,君子就应该担当起不断讲述、四处传播的责任,不应该轻言放弃。他不会出关隐居,恰恰相反,而是创办了一所“流浪大学”,周游列国。初一看,他到处受阻,难以实现自己的主张,实际上,他在带领学生流浪的过程中完成了一项系统的社会文化心理的考察,次次受阻,都是考察最需要的反面例证。他因流浪,从杰出走向伟大,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永远的导师。

孔子的学说,古往今来被讲得很多。我觉得,他最大的努力是从家庭伦理引伸到社会伦理,试图建立一个“尊尊”“亲亲”的礼仪世界。尊重一切该尊重的人和事,亲善一切亲友并推及他人,他觉得。这样就可以建立王道和仁政。所以,他把自己所有学说的目标定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陈寅各先生说儒家的最大贡献在“公私制度方面”,就是这个道理。要达到这个目标,孔子提出了一个人格基础,那就是君子之道;又提出了一个行为规则,那就是中庸之道。我认为,他在“公私制度方面”的不少主张有可能早已过时,但是君子之道和中庸之道却有永远的价值,必须进入我们的文化记忆。

对于君子之道,孔子并没有对君子下定义,却划出了一道道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让我们知道君子是什么,以及作为对立面的小人是什么。例如大家熟悉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我觉得划分君子和小人的界线,具有极高的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而且直到今天,我们还找不出另外的科学概念能替代这两个命题。今天中国文化界如果有什么令人担忧的趋向,就是君子话语常常被小人话语所淹没。美国一位学者曾借用小入的概念说出过一句至理名言:“所谓伟大的时代,也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

对于中庸之道,过去常被我们误解成“和稀泥”“骑墙派”,其实它的本义是反对极端主义,寻找大家都能接受的一种“合适”和“恰当”。这在当代世界恐怖主义和单边主义都很张扬的时候,特别能显现意义。孔子认为,只有这种中庸,也就是合适和恰当,才能沟通一切人、关爱一切人,因此是“至德”。

君子之道和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我们不能失去对这两道的记忆。

还有哪些重大记忆?

例如,在诸子百家的时代之后,值得记忆的应该是帝国时代。历时四百年的秦汉帝国,把诸子百家的真知灼见选择成了行政制度,使那些精神文化不至于随风飘散了。按梁启超先生的说法,中国人开始产生了真正的国家自觉,进入了“中国之中国”时代。此后的文化思维,也就有了九州方圆、社稷国家的底座。

与此同时要记忆的,是中国又快速地进入了“亚洲之中国”的时代。佛教的传人,使中华文化遭遇到了来自于“九州方圆”之外的另一种精神瑰宝,中华文化谦虚了,又因溶合而强大了。从“亚洲之中国”进入“世界之中国”的路途很长,要等到马可,波罗和大量欧洲传教士的来访和郑和的远航。这中间,最值得记忆的一个年份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把唐代折成了两半,也把中国历史折成了两半。那一年,李白和王维都是五十岁,中华文化已攀上了灿烂的高峰,从此,一种尚武、强大、奋发的民族精神渐渐转向平缓、享受、散漫。精神文化的力度,产生了明显的差异。

中华文化篇3

1、引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日益加速。人类的生活形态也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时间、空间距离被拉近了。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地球村”里,人们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的文化修养,而一个国家在与别国交往的时候也是更加注重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形象、自己的影响。文化实力的竞争日益成为各国之间的焦点。提高自己的文化实力,树力良好的国际形象,能够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一个国家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范,从而尽可能地避免在国际交往中可能会出现的文化冲突。

2、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的去交流。跨文化交际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的研究无疑是为了适应这样一个日益发达的跨文化国际交往和人际交往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3、中华文化软实力

中国作为一个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尤其是在经济崛起、国力大增之时,也十分注重挖掘文化的潜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3.1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把由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组成的国家力量称作“硬实力”的话,那么通过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文化创造等体现出来的国家力量就可以称作国家的“软实力”,而文化方面的国家软实力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体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任务,也是我国提高国际影响力、塑造良好国际形象、营造和平发展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

3.2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要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工作,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构建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通过各种媒体传递到世界各地。

3.3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日渐崛起令世人瞩目,与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则亟待拓展。新世纪中国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应该“走出去”而成为人类的和世界的。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需要中华文化“走出去”,使中华文化能够更多地融入到世界,以让更多人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

政府积极开展以中国语言、文化和思想等的推广活动为代表的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通过“走出去”使中华文化能够更多地融入到世界,以让更多人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从而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企业可以开拓国际市场,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获得世界各国消费者的青睐,并在市场上被人们接受。

4、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中国在寻求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以及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吸引力的过程中,积极开展以中国语言、文化和思想等的推广活动为代表的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这样的外交活动有助于展现中国文化魅力,激发外国公众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并帮助他们了解中国的价值观与文化,消除他国对于中国崛起的担忧与戒备以及树立一个文明的、负责任的、值得信赖的中国形象。

4.1树立有亲和力的国际形象

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特别要重视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的统筹协调。

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我们不仅在口头上而且在行动上把“和谐”、“共享”的理念当作外交政策和国内政策的共同理念,积极履行国际义务,认真执行国际规则。近几年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签署了多个公民权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国际公约,倡导并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同时为推动“南南合作”、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抵御亚洲金融危机、推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解决非洲国家债务问题、促进伊朗核危机和平解决、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等作出了不懈努力和重要贡献。

4.2建立孔子学院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成为各国人民之间增进了解和友谊的纽带,对加强各国之间的学习和借鉴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广泛和深入,汉语的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在提升,汉语学习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民众的重视。

各地孔子学院,做到了让世界人民对中国、对“大和文化”价值观的尊敬、理解和赞同。孔子学院通过平和、吸引、寓教于乐的方式营造理解,释放善意,以此打破隔阂、误解,使不同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加深对中国国情以及中华文明的了解,从而有助于优化中国国际形象;有助于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无穷魅力;有助于展示中国文化外交的独特魅力。

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外交当中一项创新的举措,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最鲜亮品牌。它实现了“让中国走进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外交战略目标,搭建了文化国际传播的双向桥梁,在这种双向文化传播中,通过自身的发展、与外来文化的不断碰撞中不断走向成长和成熟。

4.3培养跨文化交际管理师

跨文化交际管理师是由上海儒鸿书院首推的一个新兴职业。“跨文化交际管理师”的学习重点是学习“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各类人群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是什么”;“东西方文化比较”;“怎样从审美视角学习国学,进而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优秀品格”等概念。“跨文化交际管理师”技能就是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点出发,结合中国传统琴、棋、书、画、茶之国学技艺修养,通过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和具体话语沟通艺术、跨文化交际艺术、形象与礼仪艺术的实践技巧与案例,掌握业务实务中跨文化交际管理技能。(作者单位:聊城大学)

指导教师:辛红

参考文献

[1] 汉办:第二届孔子学院大会特刊[J],北京,2008.29.

[2] 彭新良:《文化外交与中国的软实力——一种全球化的视角》[M].北京:外研社,2010.475-476.

[3] 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

[4] [美]肯尼迪.沃尔兹著:《国际政治理论》[M].胡少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1992.152.

中华文化篇4

中华的传统文化有很多,有月饼、中国结、剪纸、四大发明、兵马俑、书法......但我最喜欢的是美味的月饼。

你知道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吗?因为元末时期,朝廷十分腐败,各地起义不断。起义军首领朱元璋想应义军将军起义,可是有很多宫军防守着。军事家刘基想出了一个办法:将信藏在饼里,上面写着:“八月十五日起义。”到了那天,起义军揭竿而起。这就是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

吃月饼的时候是八月十五,月亮像一个大圆盘,又像一个大月饼。慢慢地,月饼又代表着团圆,八月十五这天,孩子们、工人......都尽量赶回家和家人相聚。

月饼的味道可多了,有豆沙的,有蛋黄的,有水果的,有椒盐的......我最喜欢的是蛋黄味的!每次中秋节的时候,妈妈都会为我准备我最爱吃的蛋黄月饼,咬一品是甜甜的,再咬一口就咬到蛋黄了,我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月饼了。

月饼真是我国中华传统的骄傲!

中华文化篇5

文明之源

在中国文明起源及其向前推进历程中,作为根祖文化的载体山西晋南,为构筑中国文明大厦起了熔炉和大通道的作用,由此通道,中国历史正式踏进了文明社会的大门。作为根祖文化地理载体的尧都平阳,为文明大厦落成举行了奠基礼。后世将帝尧尊为文明始祖。

中华文明起源是各大文化区,首先是中原古文化,以华山脚下的仰韶文化,汾河之畔的陶寺文化为代表,和北方古文化红山文化、河套文化为代表的两大文化碰撞交错的产物。没有文化的碰撞交流,就产生不了中华文明。而这两大文化的碰撞交错点即在汾河流域一带。距今四千五百年左右,文明的重心转移到了晋南,最先进的历史舞台转移到了尧都平阳,陶寺文化的兴起,奠定了华夏根基,晋南也因此而成为中华文明的直根系。

文明时代的主要特征和标志,是青铜器、文字、宫城建筑的产生。陶寺文化晚期,在以尧舜禹为代表的根祖文化孕育下,中华文明产生了。尧舜禹时期,周边的先民向适于木石工具耕作的中原地区迁徙、聚集,带来了各自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当时居于天下之中的汾浍三角洲地带,易于各民族交流,尧舜禹“合和万邦”,具有无与伦比的开放性和凝聚力,大量吸取了各方先进文化因素,如制陶、打井、缫丝、建筑等技术和文字、信仰、习俗意识形态等,汇多源为一体,使之融合升华。陶寺文化遗址出土的成套彩绘木器、陶器、乐器、礼器,技术水平很高,标志着制陶技术已达到高峰。众多器物,熔铸进了外来文化因素。玉器、铜器、陶器,来自良诸文化、大汶口文化、齐家文化。陶扁壶朱笔书写的文字与殷墟甲骨文属同一系统,其字形结构与甲骨文十分相近。2000年随着陶寺文化遗址进一步发掘,发现了城址。构成文明因素的条件,业已完善。尧舜禹开启了中华文明之源,已得到了考古学上的进一步证明。

血缘之根

中华民族以炎黄为始祖。炎黄兴起于晋南,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都是炎黄的成员。由于尧“协和万邦,平章百姓”,出现了万国归顺,部族和睦的盛世,炎黄联盟活动中心转移到了尧都平阳。帝尧是黄帝的嫡孙,其母为炎帝榆罔的嫡女庆都所生,帝尧是炎黄血脉的凝结,身上流淌着炎黄二族的血液。

帝尧姓伊祁,名放勋,为陶唐氏,后裔延其姓字,形成了伊、祁、陶、唐等姓;其子丹朱被封于房,曾以狸为图腾,形成了朱、房、狸等姓;其子封于刘国者后人以刘为姓,传至刘累为夏帝孔甲养龙,刘累之后形成了刘、杜、士、范、隋等姓。尧后裔形成的姓氏有四五十个,其中刘、丁、范、唐均为汉姓中人口排在前二十位的大姓。

帝舜名重华,因出生于姚墟而姓姚,又因被封于虞邑被称作虞舜。舜之后裔有陈、胡、袁、姚、王、虞、田、孙、车、陆、甄、薛、夏、蒲、司徒等姓氏。

帝禹,姓姒,名文命,炎帝族有邰氏女所生。因其建立夏朝,子孙临朝当国数百年,后裔繁盛,衍生出沈、尤、窦、鲍、邓、稽、扈、顾、赵、诸、欧阳等数十个姓氏。

尧舜禹时期的大臣,多为方国首领,因荫封子孙,族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舜的司徒契,乃黄帝之后,帝喾之子,传说其母简犹因吞食玄鸟之卵而生契,卵有子意,以子为姓。子姓传十四世到汤,灭掉夏朝,建立商朝,赐官封国,分流出汤、祖、孔、林、宋、华、牛等数十个姓氏;伯益帮大禹治水,后成为舜分管山林土地的重臣,被舜封于费地赐姓为赢。伯益子孙夏、商、周三代皆为诸侯,一支建立了三晋之一的赵国,一支滋育出统一中国的秦国,分衍出秦、赵、黄、徐、马、梁、诸葛等数十个姓氏;尧的农官后稷为姬姓,其后代建立周朝,周初连续两次分封诸侯,又经过春秋战国争雄,姓氏流变甚多,约达二百多个。另外,四岳、皋陶、夔、龙等尧的辅臣,也有许多后裔传流于世,成为汉姓中的大姓。如皋陶后裔“李”姓。

尧舜禹及大臣的后裔,有四百余个,占到中国人口的比例约80%。自尧舜禹以来,中华民族各大姓氏,既有清晰的脉络,又有交融流变。但概不出“炎黄子孙,尧舜传人”之直根侧脉。

如今尧舜禹的后裔遍布四海,可以这样说,世界上凡有华人的地方,便有尧舜禹的后人。1984年在台湾的舜之后裔陈、胡、袁、姚、王、虞、田、孙、车、陆等十姓组织成立了世界至孝宗亲舜裔总会,先后在台北、香港、英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举行过宗亲祭祖联谊活动。近年来,海外华人,纷纷回国,来尧都祭拜三圣,追寻五千年血脉之根,正是民族血缘凝聚力的体现。

中国之祖

作为帝尧陶唐氏文化遗存的陶寺是中国正式踏进文明社会的界碑,也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华夏民族集团正式形成并由此而推进文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奠基石。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称“陶寺遗址不同一般”,“这样的遗址,在山西是第一次发现,在全国也是第一次发现”,“陶寺遗址的发现,为中国考古学增添了重要的一页。”苏秉琦先生认为,以玫瑰花图案彩陶为主要特征因素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与以龙鳞纹图案彩陶为主要特征因素的红山文化,这两个不同文化传统共同体的南北结合是花(华)与龙的结合。陶寺遗址所表现的南北文化综合体性质,突出晋南是“帝王所都曰中,故曰中国”的地位。

《帝王世纪》云:“尧都平阳。”《括地志》说:“今晋州所理平阳是也。”郑樵《通志》中说:“伏羲但称氏,炎帝始称帝,尧舜始称国。 ”可见到尧舜时,已正式使用国的概念。尧逝世后,舜三年之丧毕,让避丹朱于南河之南。然百姓万民皆拥戴舜,“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古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之,遂以冀州之中国之号。”

尧舜禹缔造了中国,被后世尊为国祖。祭祀三圣的尧庙,也被称作国祖庙。其时,他们创建了中央和地方一整套国家权力机构。中央按部门职能设置公职,司空管水利工程,后稷管农业生产,司徒管教育,士管司法,共工管工业,虞管山林鸟兽,秩宗管祭祀秩序,典乐管音乐,纳言管政令,听取意见,引导舆论及接待宾客等。《史记・五帝本纪》载,帝舜任用禹作司空,负责平治水土;弃为后稷,负责按时播种谷物等等,任用夔为典乐,作《萧韶》九成乐,类似于今天的国歌。这些属于中央一级公职,负责统一管理全国某一方面的事务。地方一级公职按四方十二州设四岳十二牧,各管一个地区的事务。四岳分别住在四方,负责管理四方山岳的祭祀及观察日月星辰,通报岁时历法,提醒民众不违农时耕种。舜时每五年到四方视察一次,每三年对官员考核一次。

尧征三苗,舜流四凶,禹杀防风氏这些都显示了新的国家机构专制性质。新型国家机器建立起后,管辖着西逾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东至于海,南达五岭以南,北到阴山、燕山,东北到长白山。其境域之辽阔接近于现代中国疆域。在境域内实行共同的历法,同律度量衡,推行五礼五教的文化模式。从而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一个有统一国家权力机构,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共同体。这便是最早的中国。

中华文化篇6

我爱爸爸妈妈——中华孝文化

李铭蔚

From your parents you learn love and laughter and how to put one foot before the other.(你从父母那里学到爱,学到笑,学到怎样走路。) ——题记

你们伴我走过了十四载,陪我哭陪我笑,你们看着我成长,我看着你们渐渐老去。你们在我难过时给予鼓励;在我高兴时一同分享喜悦;在我迷茫时给我建议……我想对你们说抱歉,说谢谢……

抱歉的事

童年时光,谁没有调皮的时候呢?记得在六岁时,父母都出门上班了,我不慎将一只瓷碗打碎了,又因重心不稳趴倒在了锋利的瓷片上,手腕上深深地割开了一道口子,血汩汩的流出。大声地哭叫引来了不少邻居,他们赶忙打电话通知父母。爸爸是最先赶到场的,他抱着我小心翼翼的怕是摔坏,又急忙忙的,好似我的生命很在乎这几秒。赶到医院后,先是消毒,到了缝针的环节,父亲好似胆小了一般,拉着我右手不住颤抖,却一直在安慰我。我知道,他是怕了。忽然回头,瞥见了父亲眼角的泪还有红红的鼻头。缝到一半,母亲也赶了过来,她白皙的脸颊挂满着泪水,瞧见我坐在那里缝针,才松了口气。我平躺在病床上,母亲不住的问我身体情况,一遍又一遍的嗔怪我的大意。小小的我看见你们这般操劳也哭了出来。往后四年从没见过家里有什么易碎的东西了。小时候的我太不懂事,让你们操心的太多太多了,爸爸妈妈,我要对你们说:"抱歉。"

感恩的事

自打幼儿园开始我身体便不健康,频繁的咳嗽感冒引起了肺炎。住院期间,照顾我的是你们,给我讲故事的也是你们,陪我在病房里作小游戏的也是你们。我怎会不知道,就那段时间你们操碎了多少心,花了多少时间。肺炎过后又"迎"来了慢性湿疹,白天还好,一到晚上手便不自觉地去挠,伤疤随处可见,于是你们制定方案,上半夜妈妈守在我床头,下半夜换爸爸,效果还是有的,只是每天早晨都会看见你俩深深的黑眼圈。为了根治这病你们为我奔走了不少地方,见过不少所谓的名医、专家。疗效从未见到,却见到了你们日益增多的白发、皱纹和为我奔波的身影。我想这些事不仅仅是一句感谢能回报的了得,我知道你们为了我,贡献了最宝贵的青春,最美好的日子。爸爸妈妈,我还是要对您说:"谢谢您。"

此时的千言万语,我只想汇成一句话。

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我爱您!"

感恩父母

从只会在襁褓中哇哇啼哭,到我们喃喃学语叫出第一声爸妈,到第一次踩着小脚丫跌跌撞撞地走路。第一次背着书包走向学校,第一次拿回考试成绩,第一次离开父母……也许你从没注意到在这无数次的第一次中,在这漫长的成长道路上父母付出了多少心血倾注了多少爱。你的每一次微笑,每一次成功,甚至是每一次失败,每一次犯错误父母都会牢牢记在心头,陪在你身边,给予你默默的支持……

我们从哪里来?听到这个问题,大家肯定都会说,是父母把我们带到世界上来的。是啊,十三年前的一天,我们的父母用泪水和幸福的笑容迎接了我们的到来。从我们来到世上的那一刻起,父母们又多了一项繁重的工作——照顾我们。尽管这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从婴儿的"哇哇"坠地到哺育我们长大成人,父母们花去了多少的心血与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父母们却毫无怨言。

小的时候,我总把父母对自己的爱当作天经地义,因为我不了解,也不知道父母的辛苦。现在,我长大了,我知道该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体谅父母,应该担当起,照顾、孝敬父母的责任。

可是又有多少人是把父母放在第一位的呢?有的人总是不断地报怨自己的父母这样不好,那样不对,对父母的行为和做法挑三拣四,横加指责,甚至于直接与父母顶撞!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父母身体的健康状况,不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有的连自己父母的工作单位在哪都不知道,想想看,父母为我们付出那么多精力和心血啊!

当我们遇到困难,能倾注所有一切来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受到委屈,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取得成功,会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的,是父母。

而现在我们远在外地学习,依然牵挂着我们还是父母。

生活并非想象中那样完美,父母的辛勤是我们无法体会的,我们虽不能与父母分担生活的艰辛、创业的艰难,但我们在生活上可以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当父母生病时,我们是否应担起责任,照顾父母?要知道,哪怕一句关心的话语,哪怕一碗自己泡好的方便面,都会慰藉父母曾为我们百般焦虑的心。

感恩的心的生活是美好的,生命犹如一张白纸,有了感恩的心,这纸上便会出现粉红。一生都怀抱感恩,纸的底色也便是粉红,也就有了美好的人生。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报答养我育我的父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为我们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

感恩,它虽说是一个行为动词,但它不止需要行动,更重要的是需要做到真心实意。简单地说,感恩便是感激,发自内心的感激

我心中的妈妈

马榕泽

那些深深浅浅,是一些爱着我们的人留下的痕迹。

总有一些东西,是岁月所消融不了的。也都说流年似水,但是,我却觉得,有一些温暖和感动,会凝结成永远不融化的冰,搁置在心中的角落。

我仍然会想起那一天,即使是很久以后。我可以想象出那一天的下午,妈妈在听到电话后的担忧和在路上焦急的等待。她瘦弱的身影在人群中穿梭,转眼间,还似昨天,历历在目。

我的脚扭伤了,应该是韧带拉伤,当时在医院里等妈妈来,我的心情很复杂,我希望她来,也不希望她来。

那个时候,她慌慌张张地走进来,喘气后便开始说话。她的声音是故意掩饰出的平静,带着几许微微的颤动。那个时候,我就这样坐在那里,看到几缕头发贴在她的前额上,渗出满满的汗珠。那个时候,我却怎么也说不出安慰她的话来,好不让她那么担心,只是看到她来后心默默的流泪。那个时候,她终于缓缓喘了口气,告诉我说,没事,没事。她对我勉强挤出的一抹微笑,我深知那后面是深深地焦急与关切。

然后,我回家了。医生说不能让脚经常动,我就一直躺在床上。我以为脚会好得很快,可它还是很疼,妈妈担心得来回转,很明显她瘦了很多。一个多月,整整一个月零一星期,我在楼上住,每天都是妈妈无微不至的在照顾我。每天,她都要反反复复地上、下楼十几次。每次看到她的背影,我的心里当时就像是被灌满了水,容不得你轻轻一握,稍微的力量,就可以让我哭出声来。有人说过,当你想哭的时候,只要抬起头来仰望,眼泪就不会落下来。可是,为什么,无论我再怎么抬头仰望,它还是会源源不断的涌出来。

我想,这个世界上给了你第一份爱的人,让你可以在以后回想起来温暖依然的人,那个人,就是妈妈了,也只能是她。

中华文化篇7

据投资人介绍,建立唐人国际购物中心的主导思想是:在国人和世界人民面前,展现上下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精湛手工艺瑰宝,展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

根据这个主导思想以及考虑到中国工艺品具有欣赏性和实用性有机结合的特点,对整个购物中心进行大胆的创新,将工艺礼品、旅游纪念品上展架展示,让顾客像“逛超市”一样任意选购、把玩,并对主楼和裙楼作了精心布局:

主楼一楼为中国工艺礼品快速购物超市式服务,展架上几乎涵盖了国内所有旅游工艺品,无论从制作工艺或是制作材料,极具中国各地民族特色,4500平方米的营业区域内陈列着万余件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小礼品。有工艺精湛的瓷器、晶莹剔透的玻璃和水晶制品、做工考究的木雕件、造型新颖的汽车玩具、精致时尚的茶具和雨伞,镂雕玲珑的玉器挂件、眼花缭乱的珠宝玉器以及民间工艺品、真丝服饰、床上用品、锈花鞋类、工艺箱包、旅游纪念品等。类别包罗万象、花样齐全。同时还展示新工艺新材料礼品、日用百货及食品等。让顾客既能自由地摆玩欣赏,又能称心如意地选购,是国内商业的一大亮点。

主楼二楼是中国高档工艺精品馆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它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可谓是一座工艺博物馆,既有实品展销,又有制作过程的现场展示,是工艺大师畅谈创意、探讨艺术、切磋技艺、交流感情的场所。其中有精品瓷器、根雕、字画,台湾生活工艺品馆、首届33国现代壶艺双年展区、绒绣艺术馆。通过展览让人们得到愉悦和享受。即将开馆的还有嘉定竹刻、金山农民画等。全馆以海纳百川的精神体现上海工艺美术,让大家能亲眼目睹中国工艺大师的高超技艺,甚至可以为自己“量身定做”喜爱的物品。

主楼三楼是唐人公司旗下的上海优唐家具有限公司展示厅。集中展示不同时期各式古典家具风貌和精湛的工艺。展厅内布满来自全国各地的拔步床、罗汉床、条桌、太师椅、多宝阁等明清实木家具。还有那些雕梁画栋、匾额楹联,屏风隔断、织帐竹帘,意在传承东方的古典神韵,博览当今的经典时尚。同时伴以堪称中国一绝的仿古地毯,饶有情趣地传达着古典韵味。最吸引人的是那里还为客户提供整体式家具的解决方案,针对全球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和服务,包括样式、材质、颜色、配件等。秉承“只为优质家具”的经营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优质、环保、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居生活。设计师可以上门进行设计,并给出家具搭配、摆设建议。同时选用的全球海运、空运连接运输,第一时间给予客户运输安排。整个展示厅展现中华民族特色古色古香的古典家具及配件,是国内外收藏家的首选。

主楼四楼是唐人公司旗下的唐园大酒店,面积近5000平方米。在享受完充满文化艺术气息的购物之旅后,游客还能在酒店小坐,展开一场美妙的味蕾之旅。餐厅环境设计独具匠心,装潢雍容华贵,附属设施齐全,大厅宽敞明亮,可容纳1200人同时就餐。17间豪华包房,彰显中西文化的精髓。酒店以海派菜、名贵的燕鲍翅为主,融中西美食之精华,是中外宾客欢聚畅饮的好地方。

裙楼以别墅形式建造。设有、SPA、KTV等休闲娱乐项目,供顾客在参观购物之余享用。

中华文化篇8

今天我很高兴与大家见面。在中华文化促进会创立20周年之际,海内外34个中华文化促进会,以弘扬中华文化为主题发表了“六项主张”,表达我们的基本看法,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举措。

确立基本看法是十分重要的。比如,什么是中华文化,什么是弘扬;什么是中华文化的价值核心;什么是文化自觉;又比如,如何正确认识我们自己的文化,如何正确处理本位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关系;如何看待当前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以及如何发挥社会组织在国家文化发展中的作用等,应作出我们的判断和思考。

3年前,我在中华文化促进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曾做过一次题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精神家园》的讲话。如果说那次讲话是强调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性,那么这一次,作为一次续讲,我想围绕如何弘扬中华文化这个主题,联系“六项主张”,讲以下5点意见,以求教于在座各位。

一、什么是中华文化,什么是弘扬?

我赞成“六项主张”的说法,即“中华文化已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广泛的文化认同,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国家统一,推动社会进步与现代化进程的内在动力,已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目前,可以说“弘扬中华文化”是当代中国重复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我想着重指出,以总书记所作十七大报告为标志,弘扬中华文化,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学界的提法,也不仅是民间社会和海外华人的提法,而是已上升为一个涵盖全党、全民族、全社会一致认同的提法。大家知道,“提法”在中国很重要。一个问题怎样提出,由谁提出,在什么高度上提出,这是很重要的。

首先,什么是中华文化?这个问题不仅会内同仁需要回答,内地、海外需要回答,也需要向国际友人回答。许多学者认为,中华文化主要是指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那么,这个文化究竟包含什么样的内容和价值呢?许嘉璐名誉主席曾经提出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底层文化之说。此外还有所谓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价值观念之说。

关于如何分类问题,亦有学者提出,可分为物质文化方面、制度文化方面、历史文化方面、文学艺术方面、民俗文化方面、哲学价值方面,以儒学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学说,以及宗教文化等等。由此构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系。

所幸,我们总算走出了百年以来的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极端化争论。现在到了科学、理性、客观地认识自己文化的时候了。

其次,什么是“弘扬”。“弘”是“大”的意思。弘扬即发扬光大。保存、整理、研究固然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但重点是发扬光大!正如周有光先生所说,弘扬中华文化“不是文化复古,而是文化更新”。因而“六项主张”提出“创造性转化”,提出“当代阐释”,提出“反对照搬古人,反对原教旨主义,反对琐碎的复古主义”。正是基于这种理念,近年来,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作了认真探讨和研究,我也在跟随之中,尝试创作了《新三字经》、《新弟子规》,其效果如何还有待实践来检验。因为时代变化了,中华文化精神的表现也应随之改变。如二十四孝所宣扬的孝道观及其表现形式,就不应“照搬”,不能再讲“埋儿奉母”、“卧冰求鲤”那些在今天看来不近情理的恐怖故事。也不能让当今子女再去遵守《弟子规》中要求的那样,父母去世后,要“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那种青年无法接受的陈规。

“创造性转化”是海外学者提出的。仅从字面也可以看出其要旨,一要创造,二要转化。转到哪里,当然是转到现代化,转到当今的时代。而原教旨主义的问题,主要是过分执着地坚持原始教义,而且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这样的文化形态,是不能采取的。

反对琐碎的复古主义,是余秋雨先生提出的。主要是说我们传承文化,重点是精神文明,是价值伦理观念,而不是这样那样琐琐碎碎的外在形式。例如,让孩子们穿着古代的服装读经,弄一伙人抬着猪头羊头祭祀,还有那些半文不白、连念的人也未必懂得的祭文。这些东西过多,必将使中华文化庸俗化。

令人欣慰的是,20年来,文促会在上述问题上的指导思想是比较明确的。例如《今注本二十四史》编纂出版工程,文促会邀集三百多位史学家做了18年,一个基本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转化《二十四史》的现代解读形式。《二十四史》是文言文,只有前4史有古人注释。有了“今注本”,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通读。

我们举办的首次中华文化论坛,邀集海内外将近100位教育家、学者和科学家,以“全球化和中华文化”为主题,共同讨论了中华文化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和未来前景。这里,我想引用文促会副主席、香港城市大学前任校长张信刚教授的一段话,与大家分享。他说:“我想促进的中华文化是现代的、发展中的、包含不同元素的新文化,这个新的中华文化绝不是文、武、孔、孟时代文化的再现,也不仅是汉唐盛世文化的复兴,我们崇敬先贤的成就,但是更重视今人的成就,我们以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为荣,但是更愿意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点,我们的立足点是今天,我们的着眼点是未来”。

二、什么是中华文化的价值核心,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近些年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多次讨论。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提出过多种看法。例如“和”、“仁”、“忠恕”、“敬”、“中庸”、“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讨论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比较明确地概括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理念,概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那么,这个价值核心和优良传统是什么?

“六项主张”提出,“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伟大精神和具有历史超越性的道德伦理是中华民族的价值核心。”

这一提示是否能够站得住,是否准确,可以继续讨论。我认为,将民族精神和道德伦理这两项作为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或者价值核心,起码是具有参考意义的。在这里我想简要说说民族精神和道德伦理的主要内容。

其一,请各位考虑,是否可以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伟大精神归结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1914年,梁启超先生以《君子论》为题在清华大学演讲。其中讲到《周易》中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梁先生认为,一个人做到这两条,基本就可以称为君子了。众所周知,后来清华大学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作为校训。另一位是我国当代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的张岱年先生。张先生在某次回答记者提问时曾讲“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用8个字来概括,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中国文化进步的基础,也是其优秀传统的核心。”张岱年先生晚年还曾在多处强调这一观点。认为这8个字前者是进取精神、奋斗精神,后者是包容精神、开放精神;前者刚的成分多,后者柔的成分大。刚柔相济,儒道互补,中华民族因此生生不息、衰而复兴、与时俱进。

再一点是道德伦理。历史证明,道德伦理的某些价值观念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历史超越性。比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这种道德精神,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

那么,我们的“具有历史超越性的道德伦理”是什么呢?可否考虑所谓三纲五常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这5个经典大字。如果我们能对这5个方面做出当代的解释,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国初建之时,也是一次历史转折。但是我们知道孙中山先生仍然没有丢弃传统道德,他提出“四维八德”。“四维”即“礼义廉耻”。我小的时候就曾背诵“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维,是维系,是支撑。孙先生是把道德伦理视为民族的维系和国家的支撑。“四维”之外还提出“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而今,台北市不但有四维路、八德路,还有忠孝路、仁爱路、信义路、和平路。可以想到,百废待兴之际,孙中山先生仍然将道德伦理视为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和支撑国体的梁柱,并创造性地将传统道德观念应用现代社会。他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典范。

三、什么是文化自觉,如何正确认识和正确处理本位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关系?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1997年提出的。主要意思是说,应当了解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还包括了解其他文化。在这个基础上,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

“六项主张”再次强调文化自觉,并在强调民族文化意识,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的同时提出, “也反对过分夸大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优越性”。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历史经验值得注意。我们在思想文化方面容易走极端,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清末以后,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一再被屈辱,被否定。我们不能不讲民族意识,不能不讲民族文化意识。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守住这个“根”,是我们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前提。离开这个“根”,去谈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许嘉璐名誉主席特别提出,要在“六项主张”中写上“主张传统文化理念的普及”,这一点极其重要。

问题是,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升、民族意识空前高涨之时,在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上,要有清醒、理性、客观地思考。既要看到积极面,也要看到消极面甚至阴暗面,还要看到中华文化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适应新的时代仍是一个艰巨的课题!为什么反对过分夸大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因为任何事情一讲过了头,就会走向反面、走向封闭、走向孤立,就会影响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我们五千年未断层的文化,确实值得自豪,确实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但不能过分夸大优越性。不能认为自己的文化盖世群芳,这易于导致文化沙文主义,导致文化歧视。我们如果要想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就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化眼光。尽可能多接触一些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并从中吸取闪光的东西,融合创新,使中华文化得到新的升华。

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文化应该是什么关系?我们的回答是多元化的“和谐”。这方面,古人说的很多:“和而不同”,“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这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大度和包容。

我们处在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与合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密切和频繁。池田大作先生在与我的对话集《联结地球的文化力》中谈到,19世纪、20世纪是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的时代。假如可以这样说,那么21世纪呢,还是民族至上、国家至上吗?恐怕应当重新思考、深入思考,或许我们应该,也一定能够寻找到一种新的平衡:在本国、本族与他国、他族之间,在本国、本族与人类之间,在故乡、本土和地球之间,文化交流合作将会日益密切,人类的智慧将引导人们在新的时代创造新的文化,而新的文化引领我们去创造新的未来!

四、如何看待当前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出现的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

“六项主张”强调人文价值、强调改善文化风气,也提出目前文化发展方面、工作方面出现的一些倾向。比如,文化市场化畸形化,文化产品的低俗化和娱乐至上化,急功近利和“运动”式发展文化;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中出现的某些浮躁、浮肿、浮夸“三浮”现象,以及文风中出现的套话、大话、假话等不良风气。这里面既有老问题也有新问题,也有些是文化转型中出现的难以避免的问题。而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应当善于反思,善于总结教训,善于把教训及时地转化为财富。

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在“双轮”驱动下,正朝着文化强国的方向向前迈进。为了使我们的文化建设更科学地发展,回顾一下历史的经验教训是有益的。

我们文化发展的问题出在哪里?从大的方面看,可否说,解放以后前30年,是有过度政治化的倾向,而近30年,则是有过度商业化的倾向。我们的文化事业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向前发展的。

近些年来,为什么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文价值?因为这是文化的灵魂所在。离开文化的人文价值,去谈“文化是民族的灵魂”那便是贴标签的一句空话。

说到以人为本,就要强调“以文化人”;谈到文化强国,就必须强调“文化强民”。何谓强民?我们的前辈学者曾经提出,一个国家要民德进、民智开、民体强,国家就会强盛;如果民德退、民智塞、民体弱,而国家就会衰亡。先辈们强调民德、民智、民体,是在强调“民是国之本”,要文化强国,必先文化强民。文化强民是文化强国的前提。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难以抓住文化强国的根本与重点。

当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也不为怪。实际上,许多思想、文化、道德上的新问题,不仅发生在中国,也发生世界各地。不仅儒家文化传统面临挑战,伊斯兰文化传统面临挑战,西方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也面临现代主义、后现代的挑战与冲击。

我们中华文化在挑战面前,具有极大的扬弃力和同化力,能在同异质文化的接触、撞击、交流、融合中,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从而创造出踏着时代节拍前进的、散发着民族芳香的中华新文化。

五、社会组织在国家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里遇到两个问题,一个是怎么看民间组织,一个是怎么看民间组织与文化。我在2003年文促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曾经讲到,一个健全的社会不仅需要一个健全的政府体系,还需要一个同样健全的非政府体系。我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政府与非政府性社会组织不是对立的,更不是对抗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目标一致、分工不同的现代社会的组织体系。民间组织不仅是政府联系民众的纽带和桥梁,而且是开展各项社会活动的助力和助手。

从中华文化促进会20年的实践活动和成绩来看,上述说法是符合实际的。而社会组织的特性,其公益性、社会性、非功利的文化良知以及志愿精神,会发挥某些政府、企业所力所不及的文化发展功能。文促会在20年间,与各地文促会共同努力,实施了数以千计的文化项目,文促会同仁的志愿精神使我感到由衷的敬佩。我想,我们党和政府会看到这一点的。今天,当我们34个文促会在这里共同发表《弘扬中华文化六项主张》,更使我感到一种蕴藏在民间社会的巨大力量。

我还深深感到,中华文化促进会的成长和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公民结社自由和宪法权利的实现,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日益完善,体现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体系、企业体系、社会体系三元结构的和谐发展,更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伟大力量和光明前景!在这里,我代表中华文化促进会的全体同仁,对给我们关心、指导和支持的领导及海内外的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同仁,在这里,我还要特别强调一点,即我们的中华文化促进会,要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在过去,文促会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中华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事情。但在工作中也存在着这样的不周和那样的不足,我作为文促会的主要负责人,当首先反思,检讨不足,注意改正。

各位同仁,我们是“六项主张”的倡言者,更应是“六项主张”的实践者。要像许嘉璐名誉主席所要求的那样,不但要坐而论道,还要起而行之。文促会每位成员,都要刻苦学习,严于律己,珍惜集体荣誉,优化个人人格,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力、精神力、道德力,做一个文化自觉的先行者,民族文化的传承者,现代文化的开创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尽心尽力,奋斗不已!

中华文化篇9

随着中国崛起势头的增强,世界对于中国崛起的不安、忧虑、怀疑、乃至恐惧的情绪在滋长,各种形式的“中国”层出不穷。这种状况的出现绝非偶然。

全世界70亿人,对中国有深刻了解的为数极少。人们总是会拿历史上大国崛起的先例来看待中国。历史上的大国崛起,总是损人利己、弱肉强食,带来腥风血雨和战争。中国崛起为什么就是例外?人们也会拿前苏联来比照中国。前苏联强大起来就侵略、扩张、争霸。前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也是共产党领导的,为什么中国就和前苏联不一样?此外,中国的崛起,是13亿人崛起,人类历史上没有13亿人崛起的先例。尽管中国一再申明“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但是,由于中国的块头太大了,崛起必定会打破现存的利益格局,必定会使人们感到忧虑和不安。

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一个民族的行为,一个国家的行为,从本质上看,文化的影响巨大。要从根本上化解对中国的疑虑和不安,最好的办法,是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中华文明。迄今为止的几百年是西方文明统治世界,中华文明还远未被世界所了解。

中国的长治久安需要复兴中华文明

中国有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历史,是世界上封建统治历时最久的国家。中国封建统治的重要特点是稳定,每一个王朝都要持续几百年。这种稳定在世界其它地区是不多见的。为什么中国封建统治时期的社会如此之稳定?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于中华文明、中华文化所决定的,主流文化保证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

然而,在鸦片战争之后,我们中国人进行了深刻地反思。西方的炮舰使中国人醒过来了,反思我们为什么落后了,我们发现我们的文化上有弊病。所以,过去一百多年,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是持批判态度的,这是当时中国革命的需要。革命总是矫枉过正的,照理讲,在革命成功之后,应当坐下来把矫枉过正的地方纠正过来。但是,这件事情后来没有做。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运动不断,到了后来的“十年浩劫”――“”,对中华文化的批判和否定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把中华文化贬得一无是处。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门打开,外国人来到中国,中国人走向世界。我们看到外部世界很美好。于是在今天的中国出现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认为洋的比土的好,新的比旧的好,现代的比古的好。许多商品和公司取名都要带一点洋味儿,不带一点洋味儿,不带点西方味道,不足以说明是现代的。那么,我们自己究竟是什么?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究竟是什么?许多人说不清楚。今天,中国人经常谈论的三大危机,即信仰危机、诚信危机和公信力危机。这三大危机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而要解决这三大危机,需要复兴中华文明。

世界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需要复兴中华文明

过去几百年,西方文明是全球的主导文明。民主、人权、法制来自西方文明;现代科学技术来自西方文明;我们所享受的各种物质文明的成果,包括信息技术都来自西方文明。世界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取得这样大的进步,西方文明贡献是巨大的。

然而,任何文明都有其长处和短处。西方文明经过几百年的大发展之后,其短处也逐渐暴露出来。今天世界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环境受到破坏,冲突和争斗层出不穷,各种热点问题持续得不到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也与西方文明的短处有关系。

今天的世界好像正处在一个百家争鸣的时期。你到世界各地去走一走,你会发现世界上有不少人都在思考世界向何处去。世界取得进步是巨大的,而且新的科技成果还在不断涌现。然而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如何解决,按照西方文明的思路好像拿不出什么好办法来。所以,在世界上开始出现这样一种声音:要解决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问题,需要东方智慧,需要从亚洲文明、中华文明中吸取营养。这种声音随着亚洲的崛起越来越响亮,这也是世界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文明的期待。

我们的老祖宗对人类贡献很大,但是过去几百年我们中国人很惭愧,我们没有什么贡献。现代科学技术的几百个定律,都是以西方人士命名的,因为都是他们发现的,看不到中国人的名字。全世界前一百个知名品牌,都不是中国人创造的。然而亚洲的崛起,中国的崛起,逐渐使我们有能力对世界的期待做出响应,世界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需要复兴中华文明。

复兴中华文明需要认识中华文明的长处和短处

中华文明,延绵几千年,从未中断过,这种现象在世界是上罕见的。许多古老文明都中断了,中华文明为什么没有中断?这与中华文明固有的特点密切相连。中华文明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包容的,而不是排他的。中国的历史与欧洲历史很不一样,欧洲历史上发生了无数的宗教战争,而中国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中国庙里可以同时供释迦摩尼、太上老君和孔夫子,这在西方文明中是不可思议的。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造就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和强大的生命力。

中华文明同世界上其他许多文明一样,也有自己的短处。中华文明的短处是什么呢?我们的短处与中国的历史密切相关。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也形成了十分沉重的历史包袱,强大的惰性。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几百年才换一个朝代,中国封建王朝是非常稳定的。稳定固然好,但问题总有两面,另一面就是进步不快。

1840年,中国的农耕技术,和五百多年前马可・波罗游记里所描述的技术一样,没有任何进步。然而,当时的英国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正在大踏步地前进,掌握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拥有最好的武器。所以,英国敢打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而且一打就胜了。中国的落后与中华文明的缺点也有关系。我们不重视进步,不重视科技创新,不重视发明。老是向后看,研究古人的学问。沉重的历史包袱,拖累了中国进步,这是我们的缺点。

复兴中华文明意味着重新构建中华主流文化

中国三十多年的大发展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华文明一旦吸收了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就会焕发出青春,威力无比。

何谓复兴中华文明?我以为,复兴中华文明意味着重新构建中华主流文化。构建中华主流文化,必须包含三个内容:一是弘扬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所创造的,经过历史考验的精华。这些东西绝不能丢,几千年来历史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是中华文明的根。二是我们从世界其他文明中学的好东西,特别是从西方文明中学的很多好东西。三是中华民族在过去一百多年所创造的好东西,我们必须把他们吸纳到中华主流文化中来。

当然,重新构建中华主流文化,并不意味着中华主流文化不存在。现在,各行各业,各种界别,都涌现出大量的精英人士。他们无论是在经济建设中,还是在自己的事业发展中,都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他们为什么能够获得这些成就?因为他们继承了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好东西,也吸纳了从全世界学到的好东西。同时,还弘扬了一百多年以来中国人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所创造的好东西。没有这种事实上存在的中华主流文化,中国的经济大发展是不可能的。然而,这些事实上存在的中华主流文化,需要有人去总结、去归纳、去普及、去提高。我们要把这种新时期的中华主流文化,变成教科书、“三字经”,变成各种各样的文艺作品,变成绘画、诗歌、戏剧、小说、电影、动漫、建筑等,使之成为一个庞大的、鲜活的、人们喜闻乐见的体系,来陶冶中华民族,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中去。这项工程是浩大的,是一项千秋伟业,可能需要好几代人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逐步完成。

中华文化篇10

我在年纪已经不轻的时候到伊拉克、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考察,就是想弄明白他们的古文明是怎样走向灭亡的。伊拉克的巴比伦王朝、幼发拉底河文明不得了,为什么沦亡了?还有埃及,比中华文明都早,为什么就灭亡了?要好好找找原因,这是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活到今天的原因,有没有可能支撑我们继续“活”下去,并活得比人家好?我们的中华文化是“真活”,不是“假活”。别的古代文明所有的古文字都看不到了,而我们孔子、孟子的书你随便翻开看,现在还朗朗上口。中华文化真的活着,这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入口点”。

中国人知道熟土可依,远土不亲;知道家人思聚,故乡难离;知道胜败无常,祸福不永――这些,都出自于文化心理。相比较之下,古巴比伦文明、古波斯文明、古埃及文明,都在远征中湮灭,甚至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希腊文明的嫡传者亚历山大的远征也是如此。中国古代的不远征思维,使中华文化避免了这种灾难,保证了“长寿”;不喜欢极端,我们中国人最早是从农耕生态四季轮回中产生的共识。这种农耕共识,提炼、升华成《周易》《老子》和“中庸之道”,根深蒂固。“中庸之道”在所有的极端中找到了一个交集点、合适点和恰当点,在这个交集点上,处在极端状态的人都在我们的关爱之下。“中庸之道”也就产生了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延续至今;中国自从秦汉帝国时确立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规范,又实行了郡县制和户籍制,保证了两千多年的秩序,从而避免了失控。……

在中华文化贯穿几千年的过程中,我们有大同小康的思想。……我们中国所特有的“中庸之道”也非常了不起。“中庸之道”不是庸人哲学,它是在一个非常容易走向极端的世界当中,避免思想走向极端的平衡器,是弹性哲学中避免脆裂的弹簧。孔子说“中庸之道”是最高道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只有“中庸之道”能够关注到一切极端的人。季羡林先生就认为“中庸之道”是中国文明送给世界的“大礼”。另外就是“君子之道”的人格论了。……这些是我们中华文明很有优势的精神。

现在我们的文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全球都在眼前,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我们重大的文化问题。我们的文化人对生态文化有发言权的不多。生态文明最初提出者是老子和庄子,他们提出人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存,这个文化问题后来离开我们很久了。

中华文化如何在世界遇到不可知的危机,包括恐怖主义、自然灾害时,来平定当代人的心境,沟通当代人互相援助的愿望?这好像关系到人的道德品质,其实还是文化课题。

中华文化中最缺少的是什么?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到中国访学,他在中国待了九个月,发表了很多很好的演说,他对中国非常友好,因此我们对他的批评也很重视。他离开中国时,担任翻译的赵元任先生问他,中国文化的问题在哪里。罗素讲了几点,其中最大的一点是他觉得中国人缺少人道主义的冲动,对别人的灾难往往不太关注,有时甚至还暗暗自喜。确实,我们的文化过多强调知识技能,对于善良的呼唤,对于爱的呼唤,对于人道主义的呼唤,这些最本质的东西却搁置了,我们的文化缺少“善和爱”这面主要的旗帜。我们现在在各种各样的媒体,各种各样的书店里看到的,永远是“制胜术”,如何赢,怎么战胜别人,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也需要,但是在这上面一定还需要飘着“善和爱”这面旗帜。如果缺少这个,我们的生活将多么让人寒心。与之相比,任何零敲碎打的文化细节真不是那么重要。

如果没有“善”的火花,“爱”的暖流的话,我们民族文化再发达也不行。我作为在上海举办的2007年世界夏季特奥会开幕式的艺术总顾问,美方总导演老是问:中国56个民族是不是必须一个不落地全部出现?最能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符号究竟是什么?上海文化和江南文化的特征是不是又要用那首《茉莉花》来表现?京剧、功夫和旗袍是必需的吗?……我说全部都不用出现,要出现也是“顺便”的,希望把开幕式变成我们中国人参与全球人道主义的温暖的对话,参与“善与爱”这个崇高的事业。结果出现这样的场面:一群少林弟子手持长长的少林棍,百般潇洒、川流不息,无数棍棒齐整拍地的声音清脆动人,响彻全场。突然,他们发现了两位试图艰难攀越高度的残障人士。于是,就像接到了至高无上的命令,所有的操练者立即放弃各自的潇洒,给残障人让道,并自动组接成了一道扶持和救助的长城。攀越者没有扶手,却发现众人手上的少林棍此刻全都竖立起来,成了他们的拐杖!“我们的肩膀一定是别人的道路,而我们的脚下一定有别人的肩膀。”这就是人类。我看到这里,凝神屏息,热泪盈眶,环视四周的观者,也是同样。

毫无疑问,这是极其罕见的有关崇高和圣洁的“人类场面”。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充分健全的,人人都是摸着众人提供的拐杖、攀援在众人的肩膀上的。而众人,也因为向别人提供了援助而走向健全。由此可见,观众的注意力,由贯通天地人心的人道暖流所维系。这就是我们的“善与爱”,人类文化的主干。我们能够把这个主干发扬与继承下去,中华文化的尊严与骄傲也全部能够体现出来。

(选自《新华日报》,有删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根据文意,概括出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活到今天的原因。

2.结合全文,试分析中华文化贯穿几千年的过程中,有哪些主干精神是别的国家所没有的呢?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我们现在的文化存在什么问题?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最终出现在开幕式上的“人类场面”这一创意的理解。

5.下列各句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别的古代文明所有的古文字都看不到了,而我们孔子、孟子的书你随便翻开看,现在还朗朗上口,可见我们中华文化真的活着。

B.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没有“善”的火花,“爱”的暖流再发达也不行。

C.罗素曾经说,中国人缺少人道主义的冲动,对别人的灾难往往不太关注,有时甚至还暗暗自喜。

D.现代我们追求的永远是“制胜术”,如何赢,怎么战胜别人,这已使我们的生活让人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