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币报表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3:00:52

外币报表

外币报表范文篇1

一、外币报表折算问题

所有外币报表折算问题集中在汇率的选择上面。我们可以想像,如果外币汇率是稳定的,那么外币折算的方法就无异于把千克折算成其他的重量计量单位。但是,大多数国家在货币市场上是自由定价的,所以汇率的不稳定性以及外币折算时选择的汇率种类对折算的结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将外币折算成本国货币时有三个可供选择的汇率:第一个是历史汇率,这是业务发生时的汇率。使用历史汇率可以在本国货币报表上保留外币项目的原始成本,可以保护财务报表免受折算损益的影响。第二个是现行汇率,指报表编制日的当天汇率,使用现行汇率会产生折算差异。第三是平均汇率,是现行汇率与历史汇率的简单加权平均。这三种汇率中,外币报表折算各个项目应该采用哪种最好?折算损益应该怎样进行会计处理?关于以上问题的争议,就是外币报表折算问题的焦点所在。

二、现行汇率法与时态法比较

总体来说,外币报表的折算方法共有四种:流动与非流动法、货币与非货币法、现行汇率法和时态法。当今世界各国对外币报表折算的最佳方法选择只是在现行汇率法与时态法之间进行的,所以本文仅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介绍。

1、现行汇率法。现行汇率法是一种历史古老的方法,从19世纪开始一直沿用至今。现行汇率法是将外币报表中所有资产、负债项目按统一的期末资产负债表日的现行汇率折算,只对子公司报表中的所有者权益项目采用历史汇率进行折算。若子公司收益表中的收入和费用交易发生频繁,也可以采用当期的平均汇率。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保持子公司外币报表原先表述的财务结果和关系,并且揭示汇率变动对母公司在子公司的投资净额(母公司权益)的影响,所以折算过程中发生的折算损益将作为资产负债表中权益的独立项目递延处理。在母公司出售子公司或者认为折算损益已经永久性减少以前,累计的折算损益都不能转入留存收益。但是,现行汇率法在理论上存在着值得探讨的问题。在理论上,合并报表目的是为了母公司股东的利益而从单一通货观念来表达母公司及子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但如果使用现行汇率法,合并结果所反映的却是构成合并总额的每个国家的通货观念;另外现行汇率法假设所有资产负债表项目都暴露在汇率风险之下,可非货币性资产的内在价值不会随汇率的波动而变动;再者现行汇率法对按历史成本计量的存货、固定资产等按期末现行汇率计算,违反了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改变了折算项目的计量属性。

2、时态法。时态法是一种多汇率方法,它是美国会计学家伦纳德•洛伦森在1972年提出,并在1975年FASB的第8号财务会计准则所采用。时态法要求在对外币报表中项目进行折算时,分别采用其计量所属日期的汇率进行,折算的结果好似子公司的报表中的资产和负债在交易时日就已经把发生额折算为本国货币等值。具体做法是,现金、应收项目、应付项目用现行汇率换算;用历史成本记载的非货币性资产、负债项目用历史汇率换算,用现行价值记载的非货币性资产、负债项目用现行汇率换算;实收资本按投入时的历史汇率折算,留存收益为折算数字;收入与费用项目按照交易发生日的汇率折算,若企业收入费用交易发生频繁,也可以采用当期的平均汇率来折算。

时态法在理论上较现行汇率法有更强的理论依据。主要表现在折算汇率的选择上:时态法以报表项目的计量属性作为选择折算汇率的依据,因而能够适用于任何一种会计模式,保证其在折算前后的一致性。此外,时态法能体现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目的,即为了母公司股东的利益而从单一通货观念来表达母公司及子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从母公司的观点出发认为股东关心的是那些能为母公司所控制的国外子公司的资源在母公司所在国效用的大小,而非子公司所在国效用的大小。

时态法实质上认为汇率变动是一个客观事实,只有在汇率变动的当期确认其对会计造成的影响,才能更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预测和决策的需要。所以,时态法通常将折算差额直接计入当期合并损益中。但正是因为要将折算差额直接计入当期合并损益中,这种处理方法引起了会计实务界的不小争议,指责时态法将折算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将使账面结果与真实的经济结果不符,歪曲了公司报告的实际状况反映。

这种情况下FASB采用了一种折衷的办法,了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规定根据功能货币来确定是采用时态法还是现行汇率法。虽然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时态法和现行汇率法孰优孰劣的争论,但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对国外子公司进行分类依赖于管理当局的职业判断,而管理者可能因为知识的欠缺进行主观臆断,也可能出于粉饰其各项财务指标的目的选择折算方法。而且如果跨国公司有若干个国外子公司,对这些子公司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外币报表折算,会使得合并会计报表成为多种方法、观点的叠加,对财务报表所传达信息的可靠性造成影响。

三、我国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

我国目前尚未正式出台外币折算的会计准则,但随着国内涌现出大量的跨国公司,国家颁布有关的会计准则成为必然,所以曾两次印发外币折算征求意见稿。1995年7月印发的具体会计准则《外币折算》(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外币报表的折算,是先根据其与报告企业相关的融资和经营方式,将“境外营业”划分为“报告企业经营组成部分的境外营业”和“境外实体”两种类型。前者采用时态法,后者采用现行汇率法。虽然没有引用功能货币这一概念,但采用的折算方法与折算差额的处理与前面论述的SFASNO.52基本相同。最近一次的征求意见稿是财政部于2005年6月印发的具体会计准则《外币折算》(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外币报表折算方法使用现行汇率法。

上述两份意见稿表明我国对于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虽然前后历经十几年,数有变化,但变化的目的是使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更适于我国的现实状况。我们认为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应该是若干影响因素权衡的结果,应该从不同角度不同因素来审视方法的选择,比如各种折算方法的特点、我国跨国公司现状、我国的会计环境等因素。

1、财政部2005年6月印发的征求意见稿比起1995年7月的征求意见稿明显的不同点是并没有将境外营业划分为“报告企业经营组成部分的境外营业”和“境外实体”两种类型,而是直接规定企业将境外经营的会计报表并入其会计报表时应当按照现行汇率法进行折算。这样,能避免兼用时态法和现行汇率法导致的问题,使得管理者不能通过精明的境外营业分类来操纵收益或者其他财务报表项目金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兼用两种折算方法引起的争议。

2、从现行汇率法与时态法的特点看,现行汇率法是对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都乘上一个常数(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所以现行汇率法能保持原外币报表中各个项目的比例关系。但是现行汇率法假设所有的外币资产和负债都承受汇率变动的风险,由于存货和固定资产的价值基本上不受汇率变动的影响,这种假设很少成立。而且,用现行汇率折算历史成本产生的数字很难解释,因为它既非历史成本也非现行市价。在时态法下,汇率变动影响的是外币报表中的货币性项目,其他非货币性项目基本上不受影响,且要求在外币报表上用历史成本计量的项目要用历史汇率折算,比较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外币报表范文篇2

一、外币报表折算问题

所有外币报表折算问题集中在汇率的选择上面。我们可以想像,如果外币汇率是稳定的,那么外币折算的方法就无异于把千克折算成其他的重量计量单位。但是,大多数国家在货币市场上是自由定价的,所以汇率的不稳定性以及外币折算时选择的汇率种类对折算的结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将外币折算成本国货币时有三个可供选择的汇率:第一个是历史汇率,这是业务发生时的汇率。使用历史汇率可以在本国货币报表上保留外币项目的原始成本,可以保护财务报表免受折算损益的影响。第二个是现行汇率,指报表编制日的当天汇率,使用现行汇率会产生折算差异。第三是平均汇率,是现行汇率与历史汇率的简单加权平均。这三种汇率中,外币报表折算各个项目应该采用哪种最好?折算损益应该怎样进行会计处理?关于以上问题的争议,就是外币报表折算问题的焦点所在。

二、现行汇率法与时态法比较

总体来说,外币报表的折算方法共有四种:流动与非流动法、货币与非货币法、现行汇率法和时态法。当今世界各国对外币报表折算的最佳方法选择只是在现行汇率法与时态法之间进行的,所以本文仅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介绍。

1、现行汇率法。现行汇率法是一种历史古老的方法,从19世纪开始一直沿用至今。现行汇率法是将外币报表中所有资产、负债项目按统一的期末资产负债表日的现行汇率折算,只对子公司报表中的所有者权益项目采用历史汇率进行折算。若子公司收益表中的收入和费用交易发生频繁,也可以采用当期的平均汇率。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保持子公司外币报表原先表述的财务结果和关系,并且揭示汇率变动对母公司在子公司的投资净额(母公司权益)的影响,所以折算过程中发生的折算损益将作为资产负债表中权益的独立项目递延处理。在母公司出售子公司或者认为折算损益已经永久性减少以前,累计的折算损益都不能转入留存收益。但是,现行汇率法在理论上存在着值得探讨的问题。在理论上,合并报表目的是为了母公司股东的利益而从单一通货观念来表达母公司及子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但如果使用现行汇率法,合并结果所反映的却是构成合并总额的每个国家的通货观念;另外现行汇率法假设所有资产负债表项目都暴露在汇率风险之下,可非货币性资产的内在价值不会随汇率的波动而变动;再者现行汇率法对按历史成本计量的存货、固定资产等按期末现行汇率计算,违反了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改变了折算项目的计量属性。

2、时态法。时态法是一种多汇率方法,它是美国会计学家伦纳德•洛伦森在1972年提出,并在1975年FASB的第8号财务会计准则所采用。时态法要求在对外币报表中项目进行折算时,分别采用其计量所属日期的汇率进行,折算的结果好似子公司的报表中的资产和负债在交易时日就已经把发生额折算为本国货币等值。具体做法是,现金、应收项目、应付项目用现行汇率换算;用历史成本记载的非货币性资产、负债项目用历史汇率换算,用现行价值记载的非货币性资产、负债项目用现行汇率换算;实收资本按投入时的历史汇率折算,留存收益为折算数字;收入与费用项目按照交易发生日的汇率折算,若企业收入费用交易发生频繁,也可以采用当期的平均汇率来折算。

时态法在理论上较现行汇率法有更强的理论依据。主要表现在折算汇率的选择上:时态法以报表项目的计量属性作为选择折算汇率的依据,因而能够适用于任何一种会计模式,保证其在折算前后的一致性。此外,时态法能体现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目的,即为了母公司股东的利益而从单一通货观念来表达母公司及子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从母公司的观点出发认为股东关心的是那些能为母公司所控制的国外子公司的资源在母公司所在国效用的大小,而非子公司所在国效用的大小。

时态法实质上认为汇率变动是一个客观事实,只有在汇率变动的当期确认其对会计造成的影响,才能更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预测和决策的需要。所以,时态法通常将折算差额直接计入当期合并损益中。但正是因为要将折算差额直接计入当期合并损益中,这种处理方法引起了会计实务界的不小争议,指责时态法将折算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将使账面结果与真实的经济结果不符,歪曲了公司报告的实际状况反映。

这种情况下FASB采用了一种折衷的办法,了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规定根据功能货币来确定是采用时态法还是现行汇率法。虽然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时态法和现行汇率法孰优孰劣的争论,但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对国外子公司进行分类依赖于管理当局的职业判断,而管理者可能因为知识的欠缺进行主观臆断,也可能出于粉饰其各项财务指标的目的选择折算方法。而且如果跨国公司有若干个国外子公司,对这些子公司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外币报表折算,会使得合并会计报表成为多种方法、观点的叠加,对财务报表所传达信息的可靠性造成影响。

三、我国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

我国目前尚未正式出台外币折算的会计准则,但随着国内涌现出大量的跨国公司,国家颁布有关的会计准则成为必然,所以曾两次印发外币折算征求意见稿。1995年7月印发的具体会计准则《外币折算》(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外币报表的折算,是先根据其与报告企业相关的融资和经营方式,将“境外营业”划分为“报告企业经营组成部分的境外营业”和“境外实体”两种类型。前者采用时态法,后者采用现行汇率法。虽然没有引用功能货币这一概念,但采用的折算方法与折算差额的处理与前面论述的SFASNO.52基本相同。最近一次的征求意见稿是财政部于2005年6月印发的具体会计准则《外币折算》(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外币报表折算方法使用现行汇率法。

上述两份意见稿表明我国对于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虽然前后历经十几年,数有变化,但变化的目的是使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更适于我国的现实状况。我们认为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应该是若干影响因素权衡的结果,应该从不同角度不同因素来审视方法的选择,比如各种折算方法的特点、我国跨国公司现状、我国的会计环境等因素。

1、财政部2005年6月印发的征求意见稿比起1995年7月的征求意见稿明显的不同点是并没有将境外营业划分为“报告企业经营组成部分的境外营业”和“境外实体”两种类型,而是直接规定企业将境外经营的会计报表并入其会计报表时应当按照现行汇率法进行折算。这样,能避免兼用时态法和现行汇率法导致的问题,使得管理者不能通过精明的境外营业分类来操纵收益或者其他财务报表项目金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兼用两种折算方法引起的争议。

2、从现行汇率法与时态法的特点看,现行汇率法是对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都乘上一个常数(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所以现行汇率法能保持原外币报表中各个项目的比例关系。但是现行汇率法假设所有的外币资产和负债都承受汇率变动的风险,由于存货和固定资产的价值基本上不受汇率变动的影响,这种假设很少成立。而且,用现行汇率折算历史成本产生的数字很难解释,因为它既非历史成本也非现行市价。在时态法下,汇率变动影响的是外币报表中的货币性项目,其他非货币性项目基本上不受影响,且要求在外币报表上用历史成本计量的项目要用历史汇率折算,比较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外币报表范文篇3

一、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具体含义

从技术操作层面上看,外币报表折算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用什么汇率,二是外币报表折算所致的差异如何处理。

资产负债表是静态报表,因此应该选用时点性质的汇率(如历史汇率、现行汇率)进行折算。收益表是动态报表,因此应该选用时期性质的汇率进行折算。所谓的时期性质的汇率实际上是不存在的,鉴于收益表各项目数据实际上是不同时点发生的收入或费用的总和,所以以平均汇率(加权平均的或简单平均的历史汇率)来代表一段时期的汇率水平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对报表折算差额的处理,或者计入资产负债表,或者计入损益表。在计入资产负债表时,它一般作为所有者权益的调整项目单独列出;在计入损益表时,它一般列做税前利润的调整项目。

我们可以将历史汇率、现行汇率或平均汇率以及报表折算差异作损益处理或作业主权益调整处理看做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方法要素。

二、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成为难题,不是因为没有最好的折算方法,而是因为没有选择适当方法的最好标

我们认为,从现在可供选用的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来看,没有最优的方法,也没有最差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选用适当的方法应该是解决外币报表折算难题的较好思路。下面引用通行的对各种方法的评价,以资佐证。

1.现行汇率法。该方法是最早采用的方法,也是四种折算方法中最简单易行的,而且,折算后编制的报表基本上保持了原来报表的各种财务比例,但是有人认为以历史成本计量的数据用现行汇率折算后,报表数据既非历史成本,又非现行市价,变成了没有任何经济意义的纯数字。

2.流动非流动项目法。按该方法折算后,报表中的流动项目保留了原来报表上的真实比例关系,有助于对营运资本的分析,但它以流动性作为分类标准来选择折算汇率缺乏理论基础,实际上,长期应收账款和长期应付账款是应承受汇率变动风险的

3.货币非货币项目法。该方法弥补了长期债权、债务在流动非流动项目法下不承受汇率变动风险的缺陷,但是,货币性非货币性项目的划分本身是比较困难的,并且,仅仅根据某项目是货币性的或非货币性的来决定该项目的折算汇率,同样缺乏理论依据。

4.时态法。时态法是对货币非货币性项目法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它基本上保持了计量属性的一致性,以计量属性作为汇率选择的标准有理论依据。缺点主要是操作复杂,且会改变会计报表的各项目比例关系。

三、一些会计准则制订机构就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有不完善之处

笔者认为,现在关于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争论,仍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让我们先看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点。

1.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第21号国际会计准则《汇率变动影响的会计处理》(1983)中,根据国外主体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中的特点,将国外主体划分成两种类型,一类是其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都具有很大自主性的主体,另一类是作为母公司经营活动在国外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主体,并认为对该两类主体的外币报表应该分别采用现行汇率法和时态法进行折算。

2.美国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提出功能货币的概念,并要求:如果国外主体是相对自主并与国外经济环境形成一个整体的经济实体,其所用的功能货币通常为当地货币,经折算后的美元报表,应尽可能保持原外币报表中的财务比率的关系,为此,该国外主体的报表应用功能货币表述,以现行汇率法折算。如果国外主体是国内公司经营的有机组成部分,则处于该经济环境中的国外主体,应该以美元为功能货币,根据美元观点按时态法重新计量。

可以认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都是从客观的环境因素来选择折算汇率的,这种思路有其合理成分,但从结果看,还是有些不足。首先,在具体实务中,境外实体和境外营业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许多子公司既可归入境外实体,又可看做是境外营业,因而在具体选择上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其次,在合并报表编制当中,有的子公司按国外实体的标准采用现行汇率法,有的子公司按境外营业的标准采用时态法,合并出的会计报表成为各种方法结果的迭加,对同一项目例如固定资产,有的按历史汇率反映,有的按现行汇率反映,这样合并出的报表的有用性就大打折扣。财务信息使用者根本无法辨别每个子公司折算中所采用的是什么方法。最后,上述准则只从折算汇率的选择考虑外币报表的折算方法,而忽略了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另一个要素——折算差异的处理,它们并没有对现行汇率法和时态法下对外币报表折算差异的处理方法提出任何疑义,而是默认这两种方法的处理是合乎道理的,这使得合并报表的编制中,一部分折算差异计入资产负债表,一部分折算差异计入损益表,这显然也有不合理的成分。

我们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根据外币报表折算的目的,来选用折算汇率,并且要对整个折算方法体系做通盘考虑。

四、折算目的:折算方法选择的新视点

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目标是决定一个系统特性及其存在必要性的关键;会计理论也告诉我们,在目标、原则、准则、程序、方法等诸多会计概念中,会计目标处于最高层次,并对其他概念起决定作用。因此,把折算目的作为折算方法选用的标准,理论上合乎逻辑,实践上也能满足需要。

对外币报表进行折算,可能是集团内部管理需要,也可能是对外报告的需要。我们认为,在这两种不同目的下,外币报表折算方法应该如下考虑:

1.出于公司内部管理目的的外币报表折算应采用时态法。原因如下:第一,时态法按报表项目计量属性选择折算汇率的做法,能使集团管理者看“翻译”后的子公司报表如同看“原版”报表,能清楚地了解到其下属的各子公司实际的财务状况;第二,时态法将折算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能增强管理层的风险意识。汇率变动是一种客观事实,在汇率变动的当期就确认其影响而不是递延到后期实现时才予确认,使管理层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增强跨国管理避风险的能力;第三,公司内部管理层所需要的信息,不仅重视过去和现在,更着眼于未来。时态法将折算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反映了一种潜在发展趋势,更有利于管理者利用财务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

2.出于外部报告目的的外币报表折算应选用现行汇率法。原因如下:

第一,广大股东和信贷人并不是很容易得到某时点的历史汇率,也很少去查证,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单一的现行汇率对广大股东或信贷人来说反而更具有客观可验证性,避免了经营者巧妙利用历史汇率来粉饰会计报表,蒙骗广大投资者和信贷人,损害他们的利益;

第二,将折算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中,而不是计入当期损益,避免了对广大投资者的误导,有助于投资者和信贷人正确地理解财务信息;

外币报表范文篇4

一、收益理论的历史演进

早期的收益计量从属于资产计价,一般是通过重置成本会计或定期对期末资产进行估价来求得一定时期内资产的净增量,并以此作为当期收益的量度。随着“持续经营”概念和股份公司的出现,收益确定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相应地,这时的会计政策开始转为关注收益的定义、确认和计量。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人们逐渐认可了“收益就是指产出价值大于投入价值的差额”这种观点。套用这一定义,企业的收益就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已实现的收入与相关的成本、费用之间的差额。长期以来,这种传统的收益观一直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传统的收益观遭到越来越多的批判。过于保守的实现原则不利于对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历史成本模式无法体现资产的本质属性。与此同时,一种新的收益观悄然兴起——全面收益观,也即损益满计观。何为全面收益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首先提出了“全面收益”这一新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企业在报告期内,除与所有者之间的交易以外,由于其他一切原因所导致的净资产的变动。可以得知,全面收益包括报告期内由下列交易、事项和情况导致的全部权益(净资产)的变动:1企业与其业主之外的其他主体之间的交易和其他转让;2企业的生产作业;3物价变动、偶发事件(如地震、火灾等灾害),以及企业与其周围经济、法律、社会、政治和物质环境交互作用的其他结果。

二、全面收益与传统收益比较分析

既然全面收益观更符合现代知识经济的核算要求,那么,全面收益观与传统收益观究竟有哪些区别呢?

1、两者所体现的资本保全观念不同。尽管从全面收益和传统收益的基本涵义来看,它们都是在资本得到保全和回收之后才确定收益,但两者所体现的资本保全观念不同。全面收益这一概念体现的是实物资本保全观。在这种保全观念下,资本代表着所有者投入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只有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保持所有者投入的实际生产能力不变,企业才能确认收益;而在已消耗的实物资产未得到重置之前,企业不能确认收益。与之不同的是,传统收益这一概念则体现了财务资本保全观。在这种保全观念下,资本代表着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货币价值。只有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保持所有者投入的货币价值不变,企业才能确认收益;而在收入未超过原始成本的转移额之前,企业不能确认收益。

2、两者所遵循的收入确认模式不同。全面收益的确认遵循经济活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收益被看做是某种经济活动的结果。只要产生收益的经济活动已经存在或发生,收益便可以得到确认,而不管是否发生了实际交易。按照这种模式所确认的收益,不仅包括企业已经实现的营业收益,而且包括企业尚未实现的、由于价格或预测的变动而产生的持产损益。这种收入确认模式能够更客观、更真实地对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与之不同的是,传统收益的确认则遵循经济交易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收益被看做是某种经济交易的结果。按照这种模式所确认的收益,都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交易为基础;而对于那些因价格或预测的变动而产生的价值变动,只要没有发生实际的交易,就不予以确认和计量。在这种收入确认模式下,过于保守的实现原则已经不适应对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经营业绩进行客观、真实评价的要求了。再进一步讲,尽管传统收益相对于全面收益来说更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也更符合稳健性原则,但它却给人以这样的感觉:好像一个人不是在他的资产价值增加时变得更为富有,而是在他的资产出售时变得更为富有,这与我们所认可的逻辑是不相符的。

3、两者所依据的成本计量属性不同。与所体现的资本保全观念相联系,计量全面收益和传统收益时的成本属性也是大不相同的。计量传统收益时依据的是历史成本,这有利于客观反映企业管理当局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但是,这样做又存在着两方面的不足:一是在通货膨胀日益普遍的今天,历史成本原则的贯彻使得生产耗费不能得到足额补偿,从而会造成虚盈实亏的现象,并进而影响企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二是历史成本原则的实行又与收入按现行价格计量的做法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计量全面收益时的情况则正好相反,它依据的是现时成本。虽然这样做能避免出现生产耗费不能得到足额补偿、收入成本的计量属性不一致等问题,但现时成本的采用使得企业管理当局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得不到客观的反映。

4、两者所适用的收益计算方法不同。传统收益的计算适用“收入-费用”法。按照这种方法,收益被看做是所确认的收入与相关的成本费用进行配比后的结果。与之不同的是,全面收益的计算适用“资产-负债”法。在这种方法下,收益的确定处于从属地位,收益的计量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收益表被视为是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内净资产变动情况的报表,收益表成了资产负债表的副产品。

5、全面收益服务于决策有用观,传统收益服务于受托责任观。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呈报目标是向资本所有人提供有效反映资源受托经营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的报告。它认为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是有限的资源委托者。为了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报表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实现原则为基础编制,因而导致了报表面向过去,信息含量低。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呈报目标是向广大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其合理决策的信息。它认为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是现在的及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因此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采用多种计量属性。

6、报告全面收益更符合财务报表钩稽理论。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之间的钩稽关系应为:本期收益=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本期业主投资+本期派给业主款。这就要求收益表反映报告期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外一切净资产的变动。由于传统收益表的缺陷,使得某些经济业务产生的价值变动未经过收益表直接列入资产负债表,导致上述钩稽关系的脱节。报告全面收益,将过去绕过收益表直接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的项目包括在全面收益中,通过全面收益额来连接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使得资产负债表、全面收益表和收益表之间保持直接钩稽。

尽管全面收益观有诸多优点,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计量的不确定性,计量的成本高等,所以采用全面收益观需一定的外部条件,如发达的资本市场、计量技术的完善等,这就需根据经济环境做出符合实际的要求。我国在这方面的规定有着自己的特色。

三、我国对收益确认和计量的规定

总体来讲我国在收益确认和计量方面的规定是比较保守的。按照我国目前的会计制度,允许确认的其他全面收益项目并不多,只有法定资产重估增值和外币报表折算调整两项。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国有资产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进行资产评估,并可以相应的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1资产拍卖、转让;2企业兼并、出售、联营、股份经营;3与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开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或者中外合作经营企业;4企业清算:5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其他情形。由于外币报表折算调整在性质上是尚未实现的,我国的《合并财务报表暂行规定》中指出,外币报表折算调整不计入合并收益,而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中单列一项“外币报表折算调整”来反映。除了这两项以外,还有不允许在表内确认但要求在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如要求在附注中说明短期投资的期末市价。

而对于有些项目,我国会计制度对其规定并不符合全面收益的概念。比如:

1、对外币期末计价的汇兑损益处理不合理。汇兑损益分为已实现汇兑损益和未实现汇兑损益两种。已实现汇兑损益是指外币债权收回或外币债务清偿时,以及进行外币兑换时,由于汇率不同而实际产生的汇兑损益。未实现汇兑损益是指在会计期末外币银行存款、外币现金,以及尚未用外币结算的债权债务,按照当月月末外汇市场价折合的人民币金额,与原来的外币金额折合的人民币金额的差额,这是一种可能产生的汇兑损益。现行制度规定对平时发生的外币业务不进行汇兑损益的核算,这样期末核算的汇兑损益既包括已实现的汇兑损益,也包括未实现的汇兑损益,然后按照用途统一资本化或计入财务费用。这样做是不恰当的,应该将已实现的和未实现的汇兑损益分开计量,期末将未实现的汇兑损益列入全面收益表中的“其他全面收益”项目下。

2、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处理不合理。我国对于八项资产准备的计提,有的进入管理费用,有的进入投资收益,有的进入营业外支出,而对于这些资产的持产利得,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不得计入损益表。这种作法主要考虑的是谨慎性原则,但不符合全面收益概念,应计入全面收益表中的“其他全面收益”项目下,而不应成为操纵利润的工具。

3、对债务重组损益的规定不合理。会计制度第18条规定,“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清偿债务的,未来应收金额等于或大于重组前应收债权账面价值的,则债权人在债务重组时不作账务处理,仅做备查登记:未来应收金额小于应收债权账面价值的,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第70条规定,企业无论是以现金或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还是以债务转资本,抑或修改债务条件进行重组,对于支付的现金金额、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转作资本的金额等小于应付债权的账面价值的差额,债务人应计入资本公积,而不是作为营业外收入进行确认。即无论债权人还是债务人,无论采取何种债务重组方式,在会计处理中,只能将重组损失作为营业外支出计入当期损益;而债务人在债务重组中发生的重组收益,只能确认为资本公积,不得作为营业外收入计入当期损益。这种作法同样考虑的是谨慎性原则,但不符合全面收益概念,应将重组损益计入全面收益表下的未实现持产利得或损失。即不论债权人还是债务人,应将债务重组收益或损失计入全面收益表的“其他全面收益”项目下。

4、对接受捐赠的资产处理不合理。目前的制度规定,企业接受捐赠的资产价值作为资本公积,其中现金资产在“资本公积”下单设“接受现金捐赠”明细,非现金资产按其价值扣除未来应交所得税后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科目。捐赠可以认为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资产的持产利得,因而应将捐赠按其实现与否分别计入净利润和其他全面收益。也就是说,应将现金捐赠计入净利润,将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或其他非现金资产捐赠按其评估确认价值计入全面收益表中的其他全面收益。

外币报表范文篇5

集团会计信息惯性失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核算层面信息失真:集团财务往往因集团规模大、行业多元化、地域广和财务人员素质参差等原因,造成集团内各成员单位在会计核算上不能做到统一、规范,时间上不能及时,在资金、债权债务、资产等各环节的核算与管理上和财务管理要求不符,造成核算层面的数据失真;

二、控制层面信息失真:集团财务在资金管理、预算管理环节,在如何控制、监督、反映资金和预算执行情况方面,在分散管理模式下,根本无法快速、及时、准确地获得资金、预算的执行情况信息,信息失真又怎可避免?

三、财务报告层面信息失真:在原有的财务报告编制体系中,数据采集方式、报告编制体系不规范、不统一、不及时,也会造成财务报告信息失真。

为防止、解决上面三个层面的会计信息失真,我们必须从问题的根源处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能否通过任何的方法或途径去全面反映和实时控制集团公司在会计核算、资金管理、预算管理、财务报告编制等各方面信息,以求达到真实、及时、完整、准确之目的?金蝶集团财务管理解决方案能很好地、针对性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在会计核算层面,金蝶集团财务解决方案打破传统分散式财务管理模式,顺应集团企业财务集中管理趋势,在管理模式上支持在整个集团内实现合并账务,进行统一集中的财务管理核算。金蝶集团财务解决方案中的合并账务首先从集团公司组织机构、会计科目、核算项目等基础资料着手,通过合并账务建立一套账,执行统一的会计政策、核算与管理控制制度等方式来实现集团财务集中,在集团公司的合并账套中,通过从最低层直接获取数据来集中加工处理、合成账套数据。合并账务实现数据流程模式和带来的影响效果如下: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保证会计信息完整实时

采用WEB模式,实现会计核算数据集中存放、直接采集,集中处理整合;

支持集团企业内跨单位、合并查询多单位数据,直接查到原始业务单据;

提供集团级、公司级多种参数选择控制,集中管理同时满足个性化需求;

支持多币种核算,支持单主币、主辅币两种核算体系,满足跨国经营需要;

科学合理的核算数据流程,确保核算数据真实准确

最低层会计核算数据向上层直接汇总,数据信息不经过任何中间层的加工处理;

自动生成会计凭证,减少人工干预,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同时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建立完善的数据级别的内控制度

会计信息、业务信息数据动态、实时查询,便于及时监控;

通过严格的权限管理及系统控制参数设置,界定操作员及下属单位的操作权限和范围,加强企业内部监控;

自定义审批流程,界定审批权限,明确岗位、人员的权责;

预警机制便于企业及时对关键业务做出响应。

在集团统一的核算标准和规则下,同时加强对下级单位的约束,实现对下级单位财务数据的实时监控,使集团财务核算变得高度集成,可实现动态的、实时的业务财务一体化,保证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的高度一致性、同步性和完整性,使得集团会计核算信息无论是资金、债权债务核算,还是资产及其他环节的核算,都不会因地域、时空、行业多元化影响而造成数据失真。

在集团资金执行情况的反映与控制方面,金蝶集团财务管理解决方案中的资金集中管理方案,可以满足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不同组织形式,报账中心、结算中心、财务公司对资金管理的要求。根据集团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行业架构、地域因素等,度身订做地设计集团的内部资金流程,集团内公司可统一账户、资金按“一个漏斗”支出,加强监控,防止违规;统一对外结算,掌握资金的流量、流向;集团公司统一进行筹资、融资,统一进行资金调剂和内外投资;对集团资金交易进行实时跟踪、检查,监督整个交易流程的完成情况,实现整个集团对资金业务的统一、规范、实时的处理及资金运作的统一高效管理,对集团资金管理实现跨越时空的全面掌控,确保集团资金在业务结算、融资及投资等各方面活动的信息及时真实、完整准确。

在预算执行情况的反映与控制方面,金蝶集团财务管理解决方案中的预算管理方案,可应集团管理要求建立集团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以满足集团企业多角度、多层次的、全面的预算管理的需要,提供全面、规范、科学、及时的预算方案,并在集团的预算管理上提供流程控制。主要体现在蝶集团财务解决方案全面预算管理涵盖企业的投资、经营和财务等企业经营活动等各个环节,编制全面的销售预算、采购预算、费用预算、成本预算、现金收支预算和损益预算,体现其全面性;预算管理工作始于预算的编制,结束于预算的执行分析,预算管理系统为企业预算的事前编制、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提供了一个平台;设置预警平台,提供计划预算的预警功能,自动检测,生成预警信息自动通过网络传给相关负责人;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预算分析,提供了及时、灵活的预算分析,分析内容包括预算数与执行数比较分析,预算数多个版本之间的比较分析等,上级单位能够及时了解到下级各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有效促使集团企业经营活动能沿着预算管理轨道科学合理地进行,确保预算执行情况信息质量。

集团财务报告实现层面,金蝶集团财务管理解决方案提供的合并报表方案,建立和完善了集团财务报告编制体系。

标准、规范的合并报表处理流程,确保数据处理流程的一致性

金蝶集团财务管理解决方案中的合并报表系统,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合并报表处理准则定义了标准、规范的处理流程,从集团组织架构、股权关系、合并方案定义到数据采集、数据核对、抵销调整、合并归档都已由系统明确地、规范地设定,任何合并报表执行的处理流程都是标准的和一致的。

利用先进网络技术采集数据,确保报表数据真实及时

合并报表系统通过系统客户端,可直接从集团公司中的子公司账套采集数据,编制子公司的报表,使子公司的财务报表信息不被篡改,保证报表信息的真实性。

统一的报表模板格式,保证报表信息采集的一致性

合并报表系统中对需上报合并的各子公司个别报表统一定义报表模板,各子公司只可按统一的报表模板编制财务报表,使集团公司中所有个别报表上所表达的信息内容保持一致,使编制的合并报表信息具有真实性。

完善的外币折算功能,跨国数据实时采集成为可能,保证数据采集的一致性

基于集团存在跨国下属公司的个别公司报表,在合并报表处理系统中,对外币报表提供了完善的外币折算功能,将外币报表折为合并规定的统一的本位币财务报表,或者将本位币报表折成外币报表,灵活轻松的折算功能,将原本烦杂的工作变得简单化,提高了合并报表工作效率,使提供的财务报表信息变得及时、准确。

内部事项的自动抵销,完善的表间、表内沟稽关系,高自动性保证合并工作及时准确

外币报表范文篇6

集团会计信息惯性失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核算层面信息失真:集团财务往往因集团规模大、行业多元化、地域广和财务人员素质参差等原因,造成集团内各成员单位在会计核算上不能做到统一、规范,时间上不能及时,在资金、债权债务、资产等各环节的核算与管理上和财务管理要求不符,造成核算层面的数据失真;

二、控制层面信息失真:集团财务在资金管理、预算管理环节,在如何控制、监督、反映资金和预算执行情况方面,在分散管理模式下,根本无法快速、及时、准确地获得资金、预算的执行情况信息,信息失真又怎可避免?

三、财务报告层面信息失真:在原有的财务报告编制体系中,数据采集方式、报告编制体系不规范、不统一、不及时,也会造成财务报告信息失真。

为防止、解决上面三个层面的会计信息失真,我们必须从问题的根源处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能否通过任何的方法或途径去全面反映和实时控制集团公司在会计核算、资金管理、预算管理、财务报告编制等各方面信息,以求达到真实、及时、完整、准确之目的?金蝶集团财务管理解决方案能很好地、针对性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在会计核算层面,金蝶集团财务解决方案打破传统分散式财务管理模式,顺应集团企业财务集中管理趋势,在管理模式上支持在整个集团内实现合并账务,进行统一集中的财务管理核算。金蝶集团财务解决方案中的合并账务首先从集团公司组织机构、会计科目、核算项目等基础资料着手,通过合并账务建立一套账,执行统一的会计政策、核算与管理控制制度等方式来实现集团财务集中,在集团公司的合并账套中,通过从最低层直接获取数据来集中加工处理、合成账套数据。合并账务实现数据流程模式和带来的影响效果如下: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保证会计信息完整实时

采用WEB模式,实现会计核算数据集中存放、直接采集,集中处理整合;

支持集团企业内跨单位、合并查询多单位数据,直接查到原始业务单据;

提供集团级、公司级多种参数选择控制,集中管理同时满足个性化需求;

支持多币种核算,支持单主币、主辅币两种核算体系,满足跨国经营需要;

科学合理的核算数据流程,确保核算数据真实准确

最低层会计核算数据向上层直接汇总,数据信息不经过任何中间层的加工处理;

自动生成会计凭证,减少人工干预,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同时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建立完善的数据级别的内控制度

会计信息、业务信息数据动态、实时查询,便于及时监控;

通过严格的权限管理及系统控制参数设置,界定操作员及下属单位的操作权限和范围,加强企业内部监控;

自定义审批流程,界定审批权限,明确岗位、人员的权责;

预警机制便于企业及时对关键业务做出响应。

在集团统一的核算标准和规则下,同时加强对下级单位的约束,实现对下级单位财务数据的实时监控,使集团财务核算变得高度集成,可实现动态的、实时的业务财务一体化,保证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的高度一致性、同步性和完整性,使得集团会计核算信息无论是资金、债权债务核算,还是资产及其他环节的核算,都不会因地域、时空、行业多元化影响而造成数据失真。

在集团资金执行情况的反映与控制方面,金蝶集团财务管理解决方案中的资金集中管理方案,可以满足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不同组织形式,报账中心、结算中心、财务公司对资金管理的要求。根据集团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行业架构、地域因素等,度身订做地设计集团的内部资金流程,集团内公司可统一账户、资金按“一个漏斗”支出,加强监控,防止违规;统一对外结算,掌握资金的流量、流向;集团公司统一进行筹资、融资,统一进行资金调剂和内外投资;对集团资金交易进行实时跟踪、检查,监督整个交易流程的完成情况,实现整个集团对资金业务的统一、规范、实时的处理及资金运作的统一高效管理,对集团资金管理实现跨越时空的全面掌控,确保集团资金在业务结算、融资及投资等各方面活动的信息及时真实、完整准确。

在预算执行情况的反映与控制方面,金蝶集团财务管理解决方案中的预算管理方案,可应集团管理要求建立集团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以满足集团企业多角度、多层次的、全面的预算管理的需要,提供全面、规范、科学、及时的预算方案,并在集团的预算管理上提供流程控制。主要体现在:金蝶集团财务解决方案全面预算管理涵盖企业的投资、经营和财务等企业经营活动等各个环节,编制全面的销售预算、采购预算、费用预算、成本预算、现金收支预算和损益预算,体现其全面性;预算管理工作始于预算的编制,结束于预算的执行分析,预算管理系统为企业预算的事前编制、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提供了一个平台;设置预警平台,提供计划预算的预警功能,自动检测,生成预警信息自动通过网络传给相关负责人;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预算分析,提供了及时、灵活的预算分析,分析内容包括预算数与执行数比较分析,预算数多个版本之间的比较分析等,上级单位能够及时了解到下级各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有效促使集团企业经营活动能沿着预算管理轨道科学合理地进行,确保预算执行情况信息质量。

集团财务报告实现层面,金蝶集团财务管理解决方案提供的合并报表方案,建立和完善了集团财务报告编制体系。

标准、规范的合并报表处理流程,确保数据处理流程的一致性

金蝶集团财务管理解决方案中的合并报表系统,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合并报表处理准则定义了标准、规范的处理流程,从集团组织架构、股权关系、合并方案定义到数据采集、数据核对、抵销调整、合并归档都已由系统明确地、规范地设定,任何合并报表执行的处理流程都是标准的和一致的。

利用先进网络技术采集数据,确保报表数据真实及时

合并报表系统通过系统客户端,可直接从集团公司中的子公司账套采集数据,编制子公司的报表,使子公司的财务报表信息不被篡改,保证报表信息的真实性。

统一的报表模板格式,保证报表信息采集的一致性

合并报表系统中对需上报合并的各子公司个别报表统一定义报表模板,各子公司只可按统一的报表模板编制财务报表,使集团公司中所有个别报表上所表达的信息内容保持一致,使编制的合并报表信息具有真实性。

完善的外币折算功能,跨国数据实时采集成为可能,保证数据采集的一致性

基于集团存在跨国下属公司的个别公司报表,在合并报表处理系统中,对外币报表提供了完善的外币折算功能,将外币报表折为合并规定的统一的本位币财务报表,或者将本位币报表折成外币报表,灵活轻松的折算功能,将原本烦杂的工作变得简单化,提高了合并报表工作效率,使提供的财务报表信息变得及时、准确。

内部事项的自动抵销,完善的表间、表内沟稽关系,高自动性保证合并工作及时准确

外币报表范文篇7

[关键词]外币折算;即期汇率;双币式明细账;汇兑损益

1引言

企业会计业务核算中的外币是指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境内企业通常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企业常见的外币业务可归为进口采购业务、出口销售业务、外币借款业务、接受外币投资业务、外币兑换本币业务以及本币兑换外币业务六类。《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中规定,企业发生的外币业务应当按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把外币折算为记账本位币进行账务处理。外币业务核算过程可归为以下三步骤:一是依据相关业务凭证编制双币式会计分录;二是登记外币账户的双币式明细账账户;三是期末计算外币账户的本期汇兑损益并编制调整分录后登记入账。笔者把货币性外币账户本月汇兑损益的确定方法表达为下列计算公式:某外币账户本月汇兑损益=月末该账户外币余额×月末汇率-月末调整前账存人民币,其中对于外币资产账户,计算结果为正数表示汇兑收益,负数为汇兑损失;外币负债账户相反。

2外币业务核算方法的综合应用案例解析

该企业在8月内发生了下列有关的外币业务:①8月2日进口某材料7000美元,所有价款均已经支付,当日即期汇率7.3;②8月3日收回甲公司所欠货款中的12000美元,当日即期汇率7.2;③8月5日以15000美元偿还所欠丙公司的部分货款,当日即期汇率7.4;④8月7日销售给甲公司一批产品,计20000美元,货款未收到,当日即期汇率7.2;⑤8月9日从丙公司中进口一批物资,计13000美元,货款未付,当日即期汇率7.1;⑥8月11日接受外商投资80000美元,存入银行,合同汇率为7.1,当日即期汇率7.2;⑦8月13日支付5000美元引进了一台生产设备,已经交付使用,当日即期汇率7.0;⑧8月15日以2000美元偿还所欠丙公司货款,当日即期汇率7.2;⑨8月17日收回了甲公司所欠货款中的3000美元,当日即期汇率7.3;⑩8月19日把持有的1000美元兑换成为人民币,当日买入牌价6.8,卖出价7.2(中间价7.0);瑏瑡8月21日从银行中取得2000美元3年期借款,年利息率6%,当日即期汇率7.1;瑏瑢8月23日从丙公司购入了材料1000美元,货款未付,当日即期汇率7.2;瑏瑣8月25日销售给甲公司一批产品4000美元,货款未收到,当日即期汇率7.0;瑏瑤8月27日以人民币存款兑换取得5000美元,当日买入牌价6.6,卖出价6.8,(中间价6.7);瑏瑥8月29日偿还所欠丙公司货款中的8000美元,当日即期汇率6.7;瑏瑦8月30日结算出外籍管理人员工资7000美元,以存款支付,当日即期汇率6.8。假设2019年8月31日的即期汇率为6.9。首先,编制各项外币业务的会计分录如下(假设不考虑相关税费):①借:原材料51100,贷:银行存款———美元户(US$7000×7.3)51100(记字1号);②借:银行存款———美元户(US$12000×7.2)86400,贷:应收账款———甲公司(美元户)(US$12000×7.2)86400(记字2号);③借:应付账款———丙公司(美元户)(US$15000×7.4)111000,贷:银行存款———美元户(US$15000×7.4)111000(记字3号);④借:应收账款———甲公司(美元户)(US$20000×7.2)144000,贷:主营业务收入144000(记字4号);⑤借:原材料92300,贷:应付账款———丙公司(美元户)(US$13000×7.1)92300(记字5号);⑥借:银行存款———美元户(US$80000×7.2)576000,贷:实收资本———某外商(US$80000×7.2)576000(记字6号);⑦借:固定资产35000,贷:银行存款———美元户(US$5000×7)35000(记字7号);⑧借:应付账款———丙公司(美元户)(US$2000×7.2)14400,贷:银行存款———美元户(US$2000×7.2)14400(记字8号);⑨借:银行存款———美元户(US$3000×7.3)21900,贷:应收账款———甲公司(美元户)(US$3000×7.3)21900(记字9号);⑩借:银行存款———人民币户1000×6.8=6800,财务费用200,贷:银行存款-美元户(US$1000×7.0)7000(记字10号);瑏瑡借:银行存款———美元户(US$2000×7.1)14200,贷:长期借款———美元户14200(记字11号);瑏瑢借:原材料7200,贷:应付账款———丙公司(美元户)(US$1000×7.2)7200(记字12号);瑏瑣借:应收账款———甲公司(美元户)(US$4000×7)28000,贷:主营业务收入28000(记字13号);瑏瑤借:银行存款———美元户(US$5000×6.7)33500,财务费用500,贷:银行存款———人民币户(US$5000×6.8)34000(记字14号);瑏瑥借:应付账款———丙公司(美元户)(US$8000×6.7)53600,借:银行存款———美元户(US$8000×6.7)53600(记字15号);瑏瑦借:应付职工薪酬———人工费用47600,贷:银行存款———美元户(US$7000×6.8)47600(记字16号)。其次,登记外币账户的双币式明细账(明细账格式略)。期末计算外币货币性账户的本月汇兑损益,并编制调整分录后登记有关账户。瑏瑧美元户存款本月汇兑损益=月末外币存款余额×月末汇率-月末调整前账存人民币=(30000+102000-45000)×6.9-(30000×7+734300-320500)=600300-622300=-22000(损失)。借:财务费用22000,贷:银行存款———美元户22000(记字17号);同理。可以计算确定美元户应收账款本月汇兑损益-5600(损失);美元户应付账款本月汇兑损益1600(汇兑损失)。

3外币业务核算中需要重视把握的要点分析

(1)涉及多种货币业务的企业,在会计核算中需要选择确定记账本位币,通常选择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并应当把所发生的外币业务按照其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2)外币业务核算中涉及的记账凭证,应当采用双币式的格式,既要记录涉及的外币金额,又需要按照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数额进行双重表示。(3)货币性外币明细账应当采用双币式格式,在其借方、贷方、余额栏目下分别设置外币、汇率、本币栏目,按照该外币账户业务发生先后顺序双重记录,并逐日结算出结余额。(4)货币性外币账户期末应当计算该账户的本期汇兑损益,该账户期末结余外币按期末汇率折算的本币余额与该明细账账面结余的本币余额比较,差额计入财务费用。其中对于外币货币性资产账户,前者大于后者的差额为汇兑收益,反之为汇兑损失;负债账户折算差额的损益判断方法相反。(5)非货币性外币流动资产账户,期末按照汇率调整后的差额不计入财务费用,其中进口形成的期末存货结余额,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额孰低法核算;外币购买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调整后的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按照历史成本计量的非货币性外币账户,期末不做调整。(6)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在所有者权益项目下单设“报表折算差额”列示,不需要填凭证登账。

参考文献:

[1]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06:2.

外币报表范文篇8

由于固定汇率旨在保护承包商尽可能地免受汇率波动影响,故承包商乐于接受。但它毕竟只是适用于一部分合同,对于那些在工程结算中不存在外汇支付和固定汇率的合同来说,其外汇风险将全部落在承包商方面。即使合同中规定有外汇支付和固定汇率,但由于外币业务币种的多样化,也会造成外汇风险问题。归纳起来说,在国际工程承包中大量的外币兑换业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工程结算款与工程货款(如进口设备材料货款等)币种不同时,必须要将所结算的工程款兑换成工程贷款币种还贷。财会论文网

二、承包商在工程前期投入的外币资本金一部分需要兑换成工程所在国货币,用以支付在当期的各项费用开支,当工程结束需要收回投资时又必须将工程结算款兑换成自由货币汇回母公司。

三、工程结算款所形成的资产在转化为其他资产费用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经常性的外币兑换,例如,用作从国外购置设备、材料,支付出国人员费用等。

四、工程结束后的利润应兑换成自由外汇汇回母公司。

五、除上述之外的其他各种外币兑换活动,例如上缴总公司管理费、支付集团内其他成员公司的代垫款、为避免外汇风险而进行的套期保值及购进期货合约等。

我国对外承包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在外汇风险上存在许多独有的特点:

第一,外汇风险大小由合同条件决定。合同中规定的外汇比例越大,外汇风险就越小。这是因为:我国对外承包企业所承建的工程多在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通常都属于外汇管制国家,通货膨胀率高,当地币贬值较快,特别是南亚、南美及非洲一些国家。所以按固定汇率尽可能多地选择自由外汇结算,可弥补由于当地物价上涨导致工程成本增加及当地币贬值而遭受的汇兑损失。依据合同条款的有关规定计量风险的大小是外汇风险战略分析的关键。

第二,我国对外承包企业的外汇风险既来源于项目所在国货币与自由外汇的兑换,也来自于自由外汇同人民币的兑换。而且,大多数项目的当地币与人民币都属于非自由兑换的货币。

第三,外汇风险金额大、时间长、这是由国际工程本身的合同金额大、合同工期长的特点决定的;同时外汇风险种类多,即国际工程合同涉及到了外汇风险的各个方面。

第四,外汇风险的防范不但要运用到一般金融工具,而且与项目的经营方式、施工组织与计划、工程进度密切相关。

自从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国际金融体系便进入了动荡不定的浮动汇率时代。9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步伐的加快,国际资本在世界金融市场上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流动,从而增加了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不断加深、蔓延,使人们更加认识到外汇风险的严重性

衡量外汇风险一般采用方差δ2、标准差δ和标准离差率V三种。

方差δ2和标准差δ越大,表示企业收益与收益的期望值相差越大,企业收益的木确定性越强,外汇风险越大;反之,方差δ2和标准差δ越小,表示企业收益与收益的期望值相差越小,企业收益的不确定性越弱,外汇风险越小。

此外,标准离差率V的计算公式不仅反映了企业收益与收益的期望值之间的差距,而且反映出单位预期收益所承担的外汇风险大小,它可以在企业的财务战略分析中作为外汇风险系数加以考虑。

从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角度分析,外汇风险是在不同种类的货币相互兑换或折算时,由于汇率的变动而造成损失或收益的可能性,所以它有时也称为汇率波动的风险。我国对外承包企业外汇风险通常可以分为交易风险、经济风险和外币折算风险三种,如何从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高度对这些风险强化管理,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般来说,交易风险是指企业在以外币计价的跨国交易(即外币交易)中,由于汇率的变动而造成的未结算的外币交易中发生外汇(兑换)损益的可能性。这种外汇风险是以外币交易为前提的,当外币交易的发生日与结算日之间存在着汇率变动的可能性时,交易风险就会产生。从我国对外承包企业财务战略的角度分析外汇交易风险,主要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一、企业运用决策变量的能力。

第一,预测企业选择适当的计价货币以避免外汇风险的能力。人们一般认为,当企业的债权与债务币种不同时,企业一般选择在付汇时以软币(即在付款期内呈现下降趋势的币种)计价,收汇时以硬币(即在收汇期内呈现上升趋势的币种)计价。但这种计价方式通常要受到交易本身条件的限制,实际上交易双方均会采用相同的商业策略,其结果是若一方想要避免外汇交易风险,则必须相应以较高的交易成本为代价。但是,企业可以从不同的战略层次来分析其选择适当的计价货币以避免外汇风险的能力。即:(1)从企业集团整体的债权债务币种的平衡来分析;(2)从企业在东道国的债权债务币种的平衡来分析;(3)从特定项目的债权债务币种的平衡来分析。企业选择适当的计价货币以避免外汇风险的能力随上述战略层次的上升而不断提高。

第二,提前或推迟结汇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提前或推迟结汇的方式,选择适当时间兑换外汇清偿债务,但这要依据企业的综合财力和融资能力而定。企业的综合财力和融资能力越强,提前或推迟结汇的能力也就越强;反之,企业的综合财力和融资能力越弱,提前或推迟结汇的能力也就越弱。

第三,收支冲销。虽然跨国公司集团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债权债务大多都是由外汇交易所形成,但它们相互之间可以通过财务转账的形式将一部分债权债务彼此冲销,从而避免外汇交易风险的产生。衡量这部分金额可以更加准确地分析出企业外汇交易风险的程度。

第四,其他各种决策变量的利用能力。企业对其他各种决策变量的利用能力如何,均可以参照上述三种方式分析。财会论文网

二、金融工具的可利用情况。

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比较常用的金融工具有:远期外汇合约(ForwardExchangeContract)、外汇期货合约(ForeignExchmpFuture)、外汇期权合约(ForeignExchangeOption)、货币互换(CurrencySwap)等.虽然金融工具仍处在不断创新之中,但就金融工具的使用目的来说,无外乎有套期保值、套利和投机三种。在国际工程界,人们普遍认为“承包商应赚工程的钱,而不是外汇差价的钱”,这意味着承包商使用金融工具的目的不在于外汇投机,而是在于套期保值。当然,如果确有套利的机会,人们一般也会加以利用。必须注意的是,相对于外贸公司来说,我国对外承包企业在使用金融工具套期保值时有以下特点:

第一,外购施工机械设备的套期保值工作主要由国内母公司运作。这是因为我国对外承包企业在海外承揽项目的资金在现阶段主要来源于国内银行,用于项目建设的外购施工机械设备一般由国内母公司代购并代垫资金,所以外购施工机械设备的套期保值工作主要也就由国内母公司运作。

第二,工程的收入保值和成本保值常常相互分离。工程收入是随着工程的进度逐步获取,通常都长达数年,对工程收入的保值只能根据施工进度情况分阶段进行,其保值的对象一般都是当地币结算的部分。但工程成本中需要保值的是那些大部分在工程初期业已支付的外购机械设备及动员费等,其保值的对象是所支付货款的外汇部分,期限一般都短于一年。由于工程收入与成本的时差大,保值对象不同,所以工程的收入保值和成本保值常常是相互分离的。

第三,金融工具的使用往往要受到东道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这种限制主要表现在:(1)我国对外承包企业所承揽的工程多在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较为落后,实际可利用的金融工具一般都十分有限;(2)东道国的货币贬值较快,利用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的成本太高;(3)东道国一般对外资企业在使用金融工具都有诸多限制。

经济风险是指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中由于汇率的意外变化而使企业的营业额受到影响,或者是它的国内经济投入和产出的价格相对于其他方面价格的变动而产生的影响所带来的风险。作为一种潜在的风险,经济风险直接影响到我国对外承包企业在海外的经济效益和投资的经济价值。分析经济风险的目的在于评估由于意外的汇率变化使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发生的变化。

经济风险的短期影响是指汇率变动对公司年度预算中预期现金流量的影响,它主要取决于不能随意更换的计值货币;中期影响是指汇率变动对公司未来二至五年内预期现金流量的影响;长期风险是指汇率变动对公司未来五年以上预期现金流量的影响。

汇率变动能否构成经济风险,要视情况而定。当外汇汇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以及外汇汇率与利率之间均存在有效均衡时,即购买力平价(PPP)和国际费雪效应(IEF)均能实现时,则企业应该能够通过调整对外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以适应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这样可以抵消汇率变化给预期现金流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风险可以避免;若上述有效均衡不存在,即购买力平价和国际费雪效应不能实现,企业便不能通过调整对外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来适应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这样外汇风险也会产生。

就国际工程承包来说,经济风险时刻存在,但经济风险的大小要依据合同的支付条件而定。当合同规定外汇风险由业主承担时,则企业的经济风险仅限于业主依据合同规定不能给予补偿的部分;当合同规定存在调价公式时,除固定费用部分要承担经济风险外,物价指数的增长不足以抵消当地币贬值的部分同样要承担经济风险;除上述两种情况外,合同中规定由当地币支付的部分也要受经济风险的影响。在具体分析经济风险时,通常是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即外汇汇率每变化一定量的百分比对企业预期现金流量产生的影响。

从企业财务战略分析,采用市场多国化和经营多元化的战略可有效地减少整个公司中长期的外汇经济风险。至于单个项目,利用分包经营的方式,可将当地币计价的合同尽可能地分包给当地分包商,以减少合同本身固有的经济风险(参见案例一)。特别指出的是,企业在签订分包合同时,一般不能用主合同支付币种以外的硬通货作为分包合同的支付价款,否则将可能使企业增加额外的经济风险(参见案例二)。

案例一利用项目分包避免经济风险的成功案例

鉴于泰国巴帕南水闸项目是属于用当地币支付的合同,作为主承包商的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在对该项目进行外汇风险分析时,考虑到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便尽可能地减少前期外汇投入,最大程度地减轻可能发生的当地币贬值引起的经济风险。为达到上述目的,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准备采取将其中的预应力破桩基础工程分包给当地承包商的战略。其战略分析如下:财会论文网

按主合同规定,该项目的涵闸基础工程、水闸基础工程、船闸基础工程均采用预应力砼桩。

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此项分包工程未来的债权约为3.4亿泰铢。按投标时的汇率折合约1379万美元。对此有两种战略方案,即:

【方案一】项目自行组织生产,全套施工设备静压桩机及设备操作人员由国内提供和派遣,在现场布置预应力砼桩的生产线,主要材料水泥在当地采购。在不考虑水泥未来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方案一表明,若自行组织生产,公司为此项工程需投入外汇约883万美元。

【方案二】与此同时,公司组织人员对当地承包市场做了充分调查,认为当地公司完全有能力承担该项目规定的砼桩基础工程,而且市场较为成熟。

方案二表明,如果该分包工程采取当地分包形式,分包合同价格为2.3亿泰铢,全部采用当地币投入。此金额按投标时汇率折合约941万美元。

通过对上述两方案的比较,在不考虑外汇风险的情况下,上述方案一优于方案二。但考虑到方案一需要全部投入外汇,只要泰铢贬值超过6.62%,方案二就会优于方案一。况且该项目工期长,所面临的经济风险大,故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采取了将此项工程分包出去的决策。结果是该项目开工半年后,东亚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泰铢对美元大幅度贬值,由于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在预应力砼桩基础工程中采取了正确的分包战略,从而避免了泰铢贬值可能引起的汇兑损失约300万美元。

案例二分包合同支付币种选择不当导致的汇兑损失

仍援引上例,1996年11月12日,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与国内某公司就泰国水闸项目引河开挖工程签订一份《内部分包合同》。按该合同规定,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作为泰国水闸项目的主承包商,将其所承包工程的一部分——挡潮闸上下游引河土方开挖工程分包给对方。该项工程上方量约350万方,1997年元月开工,1998年10月完工。分包合同采用单价承包方式,引河开挖综合单价为2.00美元/m3,支付币种为美元40%,泰铢60%,美元与泰铢的兑换率按结算当日银行的卖出价计算。

由于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所承揽的泰国水闸项目主合同是采用泰铢计价,所以这一分包合同不但没有避免主合同的经济风险,而且承担了分包合同泰铢对美元贬值的全部风险。结果是,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泰铢与美元的兑换率由签约时的1美元兑换25泰铢最高上升到1998年1月份的1美元兑换49泰铢,该项分包使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损失216万美元。

现代会计是以统一的货币计量单位为前提的,这一前提要求不同种类的货币在会计上必须要折算成同一种类的货币,通常这种折算是将各种外币按照一定的汇率换算成会计上的记账本位币,这就是所谓的“外币折算”,它又可细分为外币交易的折算和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两种。这里的外币折算风险所指的只是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风险。

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风险实际上就是外币折算时出现折算差额的可能性。衡量外币报表的折算风险程度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而且三者之间互有牵连。这种风险有别于交易风险和经济风险,因为交易风险与因外币交易而引起外汇实际周转的风险相关,它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经济风险与汇率的意外变动有关,它也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而外币折算风险的大小与折算时所选择的具体汇率相关,是会计计量上的差异,所以也称“账面风险”或“会计风险”,它一般不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但是,这种风险也是由于汇率变动所引起,并且它与企业合并后的股东权益大小直接相关,因而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外汇风险。

从理论上讲,如果设法使合并资产负债表上的外币资产同相应币种的外币负债在金额上保持一致,则外币折算风险可以避免,这就是所谓的“资产负债表保值法”(BalanceSheetHedge)。但这种方法由于受到客观经济条件的限制,实际上很少使用。我们认为,除企业本身通过调整外币资产与外币负债的结构外,避免和降低外币折算风险要按照第21号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有关外币折算的会计准则。因为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没有区分出外币财务报表会计主体的经济类型,实际上是统一把它们归类为在国外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这样就忽略了我国目前在国外经营的单位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国内母公司的组成部分,以及整个外经行业的海外业务主要分布在欠发达国家这样一个既定的事实。其结果是,企业的外币折算风险加大,企业利润受汇兑损益的影响而在各年度间呈现较大的波动,既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又扭曲了企业的经营业绩。

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曾在其《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提出“功能货币”的概念,并规定:财会论文网

(1)对于自主经营的国外子公司,应以当地币为功能货币,外币财务报表折算时采用现行汇率法,折算差额列入资产负债表股东权益内,作递延项目处理;

外币报表范文篇9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间的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加入WTO必将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及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和经济合作迅速发展。会计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将在外币资金的取得、运用以及有效的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小企业财务部门作为为企业成员单位提供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办理各种外币存贷款、外汇借款、外币投资等业务时,将发生各种外币之间或外币与本币间的结算。当有关外汇汇率发生变动时,就会产生外汇损益,形成汇率风险。永利机刀制造公司是柳州市祥兴实业集团的下属公司,主要产品“永丰利”机刀为全国著名品牌,出口美国、西班牙等国家,外贸经营多,接触使用外汇情况多。因此,全面认识并了解外汇风险的基本类型以及在财务公司的表现形式,从而有效地加以管理和控制,是我公司财务部门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内容。这在当今金融风暴迭起,外汇市场动荡不安的国际金融形势下尤其重要。

一、外汇风险及其我国外汇风险管理现状

外汇风险是指在不同货币的相互兑换或折算中,因为汇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始料未及的变动,致使有关金融主体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从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我国加人WTO后,自2005年7月21日起,开始加快推进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政策进行有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成为趋势。在这种环境下,汇率浮动所产生的风险会更频繁、更直接地影响企业的损益。国内有些中小制造企业还未对外汇风险有足够的认识,或者说是面对风险手足无措,大多数的外汇风险管理都局限于外汇利率的管理。而有些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对外汇风险却有自己的一套简单易行的管理办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商业来往日益频繁,国际贸易额剧增,外汇风险的管理也越夹越受到国内事业单位的关注,但是无论是国家法律,还是财务、审计制度,都未对企业内部外汇风险管理给出明确规定。

二、外汇风险在财务方面的表现形式

(一)交易结算风险

交易结算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以外币计价进行各种交易时,从签订交易合同开始,到收到或支付货币为止的整个过程中,因汇率变化而产生的风险。对一般进出口中小制造企业,结算风险表现为签订合同到收回或支付货款之间汇率水平的不确定而产生的风险,而对财务部门这一金融单位,结算风险主要表现在国际投资和国际借贷活动中。当财务部门将一笔资金投资于某种外汇资产时,如果投资期间该种外汇汇率上升,则投资的本息收入亦会上升;反之,投资外汇实际本息收入则下降,使公司蒙受损失。当财务部门向外筹集外汇资金或借入资金时,如果借入货币汇率上升,则会增加筹资成本;反之,则可能降低筹资成本。如果借入货币与使用货币或借入货币与归还货币不相同,也会产生外汇结算风险。

(二)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由于意料不到的汇率波动,使得企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收益发生变化的潜在风险。经济风险对于企业损益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取决于汇率变动对企业成本、价格和销售情况的影响。经济风险不产生于公司核算,而来源于经济环境,从而直接彩响企业的对外投资、权益和经营成果。例如l997年7月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东南亚各国及日本、俄罗斯等国的货币相继大幅度贬值,其影响几乎波及世界各国,使持有这些货币或拥有其资产的公司都遭受了巨大的经济风险

(三)转换风险

所谓转换风险又称为债权债务风险,它是指一个公司将其资产负债表上以外币计价的项目折算成本币时,因本币与外币的汇率波动而产生的损益情况,如一家跨国公司开展国际经济业务时,会在资产负债表上出现以外币表示的债权、债务项目。以外币表示的债权就是其资产,而债务则是其负债,两者之差额称为外汇头寸。公司应该定期把其资产负债表上用外币计价的项目折算成本币,然后再得出该公司在一段时期内的经营情况,确定公司经营的盈亏或利润。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公司的外汇头寸用本币表示的数额会随着汇率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有可能使公司遭受损失。

(四)会计折算风险

会计折算风险指由于编制会计报表时的汇率与业务发生日的汇率产生变化,由此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的风险。三、中小制造企业外汇风险控制措施

(一)领导挂帅,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财务部门领导要把外汇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相关处室和单位(包括财务、采购和计划等相关部门)应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全面配合,掌握企业整体运行中外汇资金使用的第一手资料;对时间性的要求和可操作程度,进行统一规划管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是防范外汇风险的关键。企业要有针对性地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在成本效益、风险收益均衡原则中进行科学的预测和组合,构建企业整体发展的财务决策框架,同时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手段来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企业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合理有效地对企业外汇风险进行管理。首先要成立外汇风险管理小组,由企业领导直接管理,部门经理负责日常工作,包括分析企业外汇结构和外汇风险所在,拟定外汇风险控制策略;其次是将外汇风险控制和降低风险作为企业财务部门业务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从会计制度上来降低中小制造企业外汇风险

我国现行财务制度和会计准则规定,对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差额在股东权益中的“未分配利润”中单列一项反映。由于我国中小制造企业的海外业务大部分分布在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而国外的经营实体大部分都是国内母公司的组成部分,这就使企业的会计风险加大,造成企业各年度利润受汇兑损益的影响呈现较大波动,这种情况既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又扭曲了企业的经营业绩。为解决这一问题,建议我国中小制造企业在境外的财务报表应区别情况,分别以当地币或某一基础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在给国内的外币报表应将记账本位币统一折算成美元,外币折算差额相应做递延处理或计入当期损益;国内在合并报表时,应按原折算方法将美元表述的境外单位财务报表折算成以人民币表述的财务报表,相应的外币折算差额按原处理方法分别作递延项目计入当期损益。这样,企业进行外币折算风险分析时,可以避免由于会计准则应用不当所产生的系统性误差。尽管外币业务的远期市场保值仍属一项外币交易,但其会计处理则因远期合同的性质与目的而有所不同。迄今为止,我国的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尚未对该类外币业务制定相关的会计规范。国际通行的会计作法是将其分为外币交易远期市场保值、外币约定远期市场保值、外币投资远期市场保值等几类,分别进行会计处理。

(三)外汇期权法和掉期外汇买卖

所谓的外汇期权,就是期权合同的持有人通过交一定的保险费给期权合同的签署人,从而享有一种执行或放弃买卖外汇合同的选择权,同时,期权的卖方收取保险费,并且承担行使期权的义务。期权分为买入看涨期权和买入看跌期权两种。对于国际承包商来讲,如果将来有应付外汇的业务,并且预测外汇将升值,就可以买入看涨期权,如果将来汇率超过执行价格,那么企业可以执行期权;反之,如果汇率低于执行价格,企业可以不执行期权。如果企业未来有外汇的应收账款,企业可以买入看跌期权。如果未来的汇率超过期权的行使价格,则企业可以不执行期权,如果未来汇率低于行使价格,则企业可以行使期权。货币掉期是在某一个日期卖出甲货币、买进乙货币即期,同时又买回甲货币、卖出乙货币远期,实际上是即期货币和远期货币进行对调。此项业务的好处:一是可以降低筹集资金的成本,进行远期外汇买卖后,因故需要提前交割,或者由于资金不到位或其他原因,不能按期交割,需要展期时,都可以通过续做外汇掉期买卖对原交易的交割时间进行调整;二是既有进口也有出口业务的企业则可以通过掉期交易来规避汇率风险。

(四)选择合适的具体汇率与币种

外汇风险的大小与折算时所选择的具体汇率相关,是计量上的差异,是一种“账面风险”,它一般不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但是这种风险也是由于汇率变动所引起的,并且它与企业合并后股东权益大小直接相关,因而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外汇风险。在交易报价前,企业要根据国际外汇市场和国内外汇兑换比率的发展变化情况,预期报价货币的汇率走向,依据进出口贸易的成本和预期的利润锁定可以接受的换汇成本。当汇率波动有可能超过确定的换汇成本,导致成本上升、预期利润减少时,就要考虑采取相应防范外汇风险的措施。

外币报表范文篇10

(一)金融统计面窄,不能完整反映金融整体运行情况。目前人民银行统计范围仅限于银行业,而不是整个社会金融统计,单一的银行统计指标较多,缺乏完整的金融指标体系及与整体经济运行相联系、相融合的综合性、联动性指标。

(二)统计指标设置笼统,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基层央行的统计报表重点是对存贷款常规业务进行统计与分析,没有反映基层商业银行资金上存情况,以金融机构经营效益为中心的相应统计指标未设立,中间业务及其分类指标也有缺漏,消费贷款、助学贷款、下岗就业贷款、房地产、汽车等行业相应指标设立不完备,不能够完全满足人民银行宏观调控的信息需求。

二、金融统计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薄弱

(一)系统纵向统计分析功能薄弱。基层金融统计仅对数据进行横向地简单地分类、罗列,没有对各金融机构上报的数据进行深加工,报表体系中缺乏深层次的分析指标和报表,系统的纵向统计功能薄弱。这使得花费诸多人力、物力收集起来的金融统计数据没有被充分利用,造成了金融统计数据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二)报表科目口径不统一,数据衔接不到位。具体表现在:

1、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贷款按流动性分设为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两个指标,在短期贷款指标下又分设了工业贷款、商业贷款、建筑业贷款、农业贷款等按行业分类指标,而在中长期贷款指标下又分设了基本建设贷款、技术改造贷款等按用途分类指标。指标属性的不统一使得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指标下属各子项之间衔接性不强,通过阅读报表只能了解短期工业、建筑业贷款有多少,而不能了解整个工业、建筑业贷款的情况,降低了报表的可读性。不良贷款的剥离及核销情况在报表中也得不到体现;

2、在本外币信贷收支表与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前者存款分为企事业单位存款、储蓄存款等五种存款类别,后者则将企业存款单独统计,比前者多财政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和农业存款三个存款类别,指标设置不统一降低了本外币报表与人民币报表之间的可比性。

三、金融统计与金融会计信息处理不匹配

现行金融统计制度规定,金融统计报表以会计报表为基础,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决定了金融统计数据的准确度。虽然现行金融统计制度统一规定了统计指标与会计指标的对应关系,但从实际执行的情况来看,对应关系并不是数据准确性的决定性因素,具体体现在:

(一)会计数据处理本身出现差错,导致统计数据失真。如贷款到期后没有按时归还的,没有及时转入逾期贷款户,致使统计数据中不良贷款指标反映失真。

(二)会计与统计的制度改革不同步,导致会计科目与统计指标设置不同步。表现为统计指标调整滞后于会计科目调整,导致统计数据不实。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发展,中间业务、衍生金融产品等不断涌现,会计科目调整将更加频繁,这种矛盾亦会更显突出。

(三)统计与会计在核算时间上不一致。如部分地理位置偏避的农村信用社,由于其电子化建设相对落后,核算数据不能适时传输,为应付统计时效性要求,人为把统计或会计核算时间提前二至三天,而地理位置较好、设备较为先进的农村信用社则仍按照正常核算时间进行,这种时限的差异产生了一些数据估填失真现象。

(四)央行会计核算体制改革因素附带效应影响。在对基层央行实行会计核算“四集中”及国库“大额支付”后,因联行帐务数据、损益类数据与资产负债平衡表关系、中心支行与各县“待结算财政款项”、“地方财政库款”归属等会计元素的处理变化,导致对应关系模糊,致使“金融统计监测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人民银行分县信贷统计数据难以体现全面、真实和准确。

四、现金收支统计制度有待修订完善

现行的现金统计制度是人总行于1999年制定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金融形势发展的要求,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如建筑企业从银行提现时,开出支票的用途为“工程款”,金融机构往往将其全部统计入“工矿及其他产品采购支出”中,而“工程款”中的工人工资部分应计入“工资性支出”中,按照现行现金统计项目归属则无法进行准确统计。

几点建议:

一、央行应扩充金融统计信息处理范围,保证指标体系的全面完整

根据人民银行宏观调控职责要求,金融统计职能范围应延伸到保险、证券、外资机构、基金组织等在内的广义金融机构,设置的统计指标、收集的数据源、信息源应随之调整扩大到整个金融领域。同时,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部门,人民银行还应该关注主要金融指标的变动与经济运行的关系,并建立起与国民经济统计相一致的金融指标体系。综合、全面地反映经济金融运行态势,使金融数据拥有更明确的经济可视性含义,以便更好地适应监管职能分离后,基层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的需求。

二、规范金融统计指标体系,扩展金融统计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功能

(一)调整与补充相结合,确保金融统计指标设置的合理性。金融统计的分类体系、编码体系、行业划分、种类划分等标准,应与国家统计部门的现行标准相适应,以满足统计信息处理和使用的规范化要求。既要以结合当前金融运行的状况和金融稳定的要求,及时调整和补充各项金融统计指标,力求全面反映各项新业务的开展情况、清楚的反映资金的流向,又要明确各项指标界定标准,方便统计人员的操作。

(二)设立并扩展与金融交易相关的流量统计指标。做到存量、流量统计并重,力求体现金融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性,便于分析和描述经济活动与趋势,展示货币政策实施的影响。

(三)加强金融统计指标的预测预警功能。提高中央银行决策的可预见性和金融机构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使金融统计成为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有效的决策与支持系统。

(四)升级金融统计监测系统。规范和统一报表科目口径,加强报表中数据间衔接,增强报表的可读性,提高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及预测能力。

三、拓宽数据来源与整治会计信息失真相结合,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度

对数据来源、统计口径、处理方式、分析方法作出规范性要求,简化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渠道。整治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建立会计、统计联系制度。在出现新业务,努力做到统计指标与会计指标的同步调整。拓宽统计数据来源,在各金融机构贷款台帐系统或信贷登记系统逐步完善的前提下,可考虑从以上系统提取相关信贷数据,以增加信贷统计数据的准确度。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