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十篇

时间:2023-04-10 07:16:03

中华诗词

中华诗词篇1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中国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诗词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7-4570

国内刊号:11-3453/I

邮发代号:82-82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中华诗词篇2

观看了《中国诗词大会》,我对诗词有了改观,慢慢地体会到了诗词的美。希望有更多人也能爱上诗词,享受诗词带来的快乐。除了平时在语文课上背的十几首外,基本上学生没有接触到诗词多少了。你读诗,诗就会回报给你个更丰富的精神世界。下面诶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中华好诗词观后感,请您阅读。

中华好诗词观后感1正月里,我爱上了一档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人生自有诗意。”这是主持人董卿老师常说的话,也是我喜欢这个电视节目的原因。当选手答题开始,宁静幽远的古风音乐便响了起来,配上绚丽的水舞台,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感觉身心都被陶醉了。不一样的心态,不一样的诗情,不一样的人生!

《中国诗词大会》中可谓是人才济济。上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下到稚气未脱的孩童,高手如云。有满足了大家“对古代才女所有想象”的高一女孩武亦姝;擅长用文言文写作的初一学生叶飞;满腹文采的北大工科博士生陈更;还有伶牙俐齿的王若西。

其中,第九场的二号选手白茹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茹云是一个朴实、乐观、坚强的人。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

白茹云和诗词的最初结缘,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她的弟弟小时候脑子上长了一个瘤,发作的时候,就使劲打自己的头,打得头都破了。白茹云这个长姐就在这个时间给她的弟弟背诗,弟弟听了,便安静下来。弟弟再哭再打头,她便再背。她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积累古诗词的。

白茹云在六年前也生病了,得了淋巴癌。为了做化疗,为了省24元车费,她放弃直达的车,早晨5点起床,辗转5小时,转车来到医院治疗。更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她竟然坚持把一本《诗词鉴赏》看完了。做完化疗,她五官都有些退化,可她依旧自信地站在舞台上讲完了这么催人泪下的故事。大家都忍不住落泪了,而我们可敬的白茹云却笑着说:“我现在已经不觉得有什么了,每个人都要经历一些波折,这都不算什么。”我对她敬佩得五体投地。我想,此时,只有一句话能形容她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又想起了董卿老师看见在温暖的会场,白茹云还穿着那件厚厚的羽绒服时的表现。而对于董卿老师的疑问,白茹云并没有十分惊讶,反而很淡然地说:“还是保险一点吧,身体重要,我已经不在乎美丑了。”

喔,可爱可敬的白茹云又怎么会丑呢?就如董卿老师说的那样:所有能看到的美,都是暂时的,表面的。而这种表面上能看到的美对白茹云来说,根本无所谓,也不重要。她经历了这么多别人难以想象的事但还是和其他选手一样阳光,一样优秀。她轻轻松松答出了题目,这是大美啊!

《中国诗词大会》中这样的人还有许多:为了照顾母亲回乡的王铁隆,在自行车摊前与大家探讨故事的王海军……他们是平凡的人,却做着不平凡的事。他们很美,他们是我们的榜样!

《中国诗词大会》不仅让我遨游诗海,驾驭知识的航船,更让我感受到人间大美。“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努力,胜利之神就会向你招手。正如那句诗所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中华好诗词观后感2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又开播了,我觉得最好看印象最深的应该是第十期,这些选手都是前九期以来最强的选手,在这里面,我很看好陈更,因为她已经夺得过三次擂主席位。

个人追逐赛开始了!第一位上场的是张淼淼,有一句诗是“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这是选自唐代诗人张祜的《集灵台二首》(其二)。她答对了。张淼淼错在第八题上,曾经和葡萄一起带回的舶来品是什么?应该选C——苜蓿。她得了216分。

第二位上场的是武亦姝,她第一题对了,是“不破楼兰终不还”,而我还以为是”不识庐山真面目。”这是出自《从军行》,65个人答错了。“五岭逶迤腾细浪”,要求填(迤)字,康震老师讲了一下中央红军长征的故事,一共翻过了18座大山,5座山常年积雪,20多条大河,穿越了11个省,中途只休息了40多天。十几天都在决战。每前进1公里就死掉3到4个人,这简直是人间奇迹,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这让我又重温了关于长征的历史。武亦姝9道题全部答对,总分是317分。

第三位上场的是新加坡华人李宜幸,她只答对了几道题,然后就OUT了。

最后一位上场的是陈更,曾经当过3次擂主。她的第一题是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第一题得了88分。真是开门红呀。陈更在答对6题的情况下,得了307分她还有3道题没答,我觉得她已经赢了。但是她错在第7题上,真是可惜呀。

第一轮个人追逐赛获胜者是武亦姝。

第二个环节,“飞花令”主题字是“酒”。从百人团里杀出来的是王子龙,两人你来我往,针锋相对。但是王子龙一时疏忽,没答上来。

第三个环节是擂主争霸赛,武亦姝与守擂者是彭敏对决,在答第三题的时候,彭敏误判了,最后,武亦姝是总冠军,彭敏是亚军。

武亦姝真是太厉害了!今后,我也要向她学习,多背诗词,丰富自己的诗词积累!

中华好诗词观后感3《中国诗词大会 》第二季又开播啦!我看得非常认真。

今天是第一场比赛!一开场,评委老师给予选手鼓励,都用了两句诗,第一句是宋代诗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第二句是伟大领袖同志的《沁园春·雪》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第一场冯子一、扎西才让、张超凡、刘泽宇,来自上海的冯子一记忆力超群,8岁已经上四年级了,在答王维的《山居秋暝》时答错了!遗憾下场。其中提到了王维买了宋之问的“别业”亲手栽下银杏树。

热爱诗词的藏族小伙扎西才让,答对四道题。独臂姑娘张超凡是一名国画老师,最终她答对五题,超过了扎西才让,暂时胜出。来自陕西的刘泽宇在高考落榜后,在工地时也没有放弃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他过关斩将,成功答对所有题,获得当前最高分。刘泽宇打败其他三位选手,成为擂主,而攻擂者是百人团中答题最多且最快的彭敏,彭敏表现精彩,反应迅速,以4比1的比分攻擂成功,成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第一期的擂主。

其中,虽然冯子一年龄最小,但是他记忆力超群,他有爱国情怀,跟姥姥、姥爷住在上海,妈妈、爸爸却在北京工作,虽然他答错了题,但是他那种永不磨灭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扎西才让从小生活在大草原,但是他喜欢诗词,热爱诗词,其中《敕勒歌》是他喜爱的一首诗。独臂的张超凡,喜爱诗词,她坚强,答对了五道题。刘泽宇虽然高考落榜,但是他热爱学习,热爱诗词,成功答对所有题,可见他博览群书,虽然最后百人团的彭敏胜出,但是,他们热爱诗词的心是一致的!

诗词大会,我受到了感染,看到了诗词的魅力,从而得知无论是什么人他都有学习诗词的权利,都有品味诗词的机会,只要你坚持,就可以感受到诗词的魅力,我也要向选手们学习,热爱诗词,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中华好诗词观后感4腹有诗书气自华。转眼间,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舞台已陪伴着我们走过四个冬季,正如这一季开场时董卿老师所说:季节有四季,诗词也有四季,这是我们一年一度的相约。

那些人

今年,在《中国诗词大会》这个唯美的舞台上,像去年武亦姝那样温婉而又不乏书香气的高手还有很多:初二学生邓雅文,美丽的容颜下满腹书香才气;靳舒馨,虽然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工程师,作为事业,对科学的追求是她的一种使命,对诗词的眷眷之情,则成为她的一种信仰;还有那小小年纪就登上数次舞台的“自信小将”陈滢,年龄虽小,却满腹文才,诵读诗词时,那认真的样子,让人生爱。这一季的诗词大赛,年龄从五岁到七十一岁,他们当中涵盖了学生、乘务员、机长、警察、科研人员……那些人,虽然来自各行各业,但他们同样对诗词怀着着一颗赤子之心,有着深深的眷眷之情。

那份情

在上台的选手中,有一人让我印象深刻。夏鸿鹏——他虽然不是本场冠军,上场的次数也不多,但他却印在我的脑海里。在他瘦削的脸庞上,流露出一种刚毅与执着。还记得去年他出场时介绍自己:他是一个无胃的人,但他更想成为一个“无畏”的人。在诗词的陪伴之下,他熬过了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光。而今年第四季的舞台上,他带着自己的女儿来到这里,与女儿一起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作为一位父亲,他是伟大的。为了信守诺言,他带女儿一起参赛,或许只有这样亲身体验,才会更加真切。他带给女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陪伴的美好时光,还有诗词能带给人的精神慰藉!

那首诗

漫游诗词大会,我们可以从主席诗词中感受“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乐观与自信;体悟杜牧的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让我们感到岁月流逝,物是人非;杜甫的“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则给我们带来春日的暖意;在诗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古典美女,也可以想象“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可以领略到苏轼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旷达的胸襟;也可以获取“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的前进动力……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总有那么几首诗让我们感动,总有那么几首诗成为牵引我们前进的力量。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被人们传唱千年!

带着一些留恋与不舍,第四季诗词大会结束了。但正如主持人董卿所说,诗词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脉,成为鼓舞我们勇往直前的最深层的力量。

人生自有诗意,生活不止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让我们带着对诗词的那份初心,走在追寻经典的路上,采撷在左,诵读在右。一杯香茗,一卷诗书,在个人成长的路上,有古典诗词常伴左右足矣!

中华好诗词观后感5最近看了一档自我感觉非常好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从这档节目中我了解到了,中国诗词的博大精深。参加比赛的选手和点评者都是博学者。听他们答题,谅解,如沐春风。

提起李白,大家都赞不绝口,他很多诗词,人们都脍炙绝口。当然人们也会想起杜甫,因为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李白有很多粉丝,但是李白最大的粉丝就是杜甫了。杜甫当时才华比不上李白,他敬仰李白。有二十多首诗都与李白有关。其中,“官丐满精华,斯人独憔悴”。就是杜甫描写了,李白被流放的孤独。而且,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老杜”,是因为他多写穷愁苦闷。“老病有孤舟”正是杜甫的写照。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我理解的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日有所思,也有所梦,是人生美好愿望的寄托。但是,它的本意却是反映了人生的变故和迷离。

中华诗词篇3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第一季于2016年2月12日播出,节目一经推出就好评如潮,2016年6月10日,获得第22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综艺栏目。

第二季的节目“观众缘”更强,“诗词力”更猛,收视率一路走高。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充斥屏幕的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如此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令人欣慰,促人深思。

【多维解读】

一、曲高未必和寡,文化亦靠激发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和上品,是举世公认的高雅文学。这样的高雅之作,在中国民间却有着肥沃的土壤和坚实的根基。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收视率一路走高便足以证明这一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文化水准和文化素养都会有前所未有的提升,欣赏高雅文学、高雅艺术的人会越来越多。所以,曲高未必和寡。即便我们无法让“高雅文学”完全成为“平民文学”,但各家媒体仍有引领和提升广大受众的欣赏品位和欣赏水平的义务,《中国诗词大会》可以说带了一个好头。

二、挖掘文化富矿,造福千秋万代

中国有着傲视全球的古代文化,尤其是古代词,堪称世界一绝。但是,看看我们媒体上“走红”的那些节目和栏目,我们真的很难将它们与“诗的国度”挂上钩。俗不可耐的歌舞、真人秀、宫廷剧……扑面而来,我们很难找到一方高雅文学或高雅艺术的桃花源。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让人心中别有一番滋味。所以必须有《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或栏目,来开发我们的文化富矿,让我们祖祖辈辈辛勤积累的经典文化陶冶和滋养后世子孙。

三、读诗使人灵秀,劝君内外兼修

在今天这个看重“颜值”的时代,我们似乎应当同样注重自己内在素养的修炼。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一个人容颜靓丽,但语言粗俗,行为猥琐,恐怕也难以获得俊秀之誉。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要是没有内在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而读书正是一种提升自己内在美的最重要的方式。英国哲学家培根这样说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看看,培根为我们提升内在素养开出了一副多么精当的药方!而拥有着传统文化宝库的国人正该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以滋养我们的心灵和容颜!

中华诗词篇4

一、中华古典诗词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内涵

医乃仁术、贵在“仁心”,渐已成为一种共识。大家都不会怀疑对于医学生的人文道德教育而言,“仁”是最核心的内涵和命题。何为“仁”?中国文化具体到汉字都博大精深,从解字上看二人一体乃为“仁”,“仁”就是他者与我合为一体的一体观,他痛亦我痛、他乐亦我乐,彼此时时体谅、处处尊重,因此而生发一种慈悲的大爱。在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中,教师往往会关注到这种情怀的重要性,也常会去思考如何培养医学生的这份“仁心”。

教师当然可以借助案例、文本的阐述,启发学生的大爱情怀,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仁”这种高尚的爱,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养成是有次第的,它的根基便是我们往往因为太过日常而不会特别关注的“孝心”。“仁”这一博大爱的情怀,正是从家庭最天然、最基本的“父子亲爱”开始的,试想一个对父母都不能真正做到爱心、爱行的人,如何能对其他相关或不相关的人生出真正的爱。正如古训所言“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1]

因此,生发医学生的“仁心”,如果绕开了对“孝心”的培养和关注,那便是一种没有根的嫁接,背离了自然规律,也就很难达到理想的预期。可能我们用了很多的事实和方法在某一刻打动了学生,却不能很成功有效地使之内化为本心的自觉。古典诗词赏析对医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也要特别注意这点。古诗词当中确实有很多启发“爱”的名篇,但是我们要在这种种美好的“爱”中――爱亲与友、爱家与国、爱自然及万物,找到关乎“爱”的原点――“孝爱”的篇章,着重深化和升华,如此才能更好地纵横延伸,培育“仁”的大爱境界。

古典诗词里启发“孝爱”之心的诗,有的是医学生在大学以前学习过的,比如唐代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对于这种自小了熟于心的亲情诗,大学里再赏析虽重复,也未必不可,但必须另辟新径,更多地引向实践的新层面。比如考虑到大学生大都开始尝到别亲离乡的滋味,教师可以引领他们回忆分别、关注每一次的分别,甚至亲自体验穿针引线、密密缝的感觉等,以实践来生发新意、升华情感。

更重要的是在古典诗词的丰富矿藏中,从来就不缺乏启发医学生“孝爱”之心的经典作品,教师完全可以从更高的层次、更新的角度去遴选佳作,给医学生带来崭新的体验和深刻的启示。

关乎孝亲之爱的古诗词,最早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诗经》,如《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3]便细腻展现了父母对子女恩重如山的抚育,字里行间淌满作者深切的忆念和不能终养的沉痛。

到了诗词最繁荣的唐宋时期,更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孝亲”诗,许多名家都从不同角度,妙笔诠释着人间的“孝爱”。比如白居易的《慈乌夜啼》,“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4]

这首诗通过对慈乌鸟丧母后种种行为的细腻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慈乌对母恩的深切感念,最后笔锋一转指向现实中的某些人,对比之下其心尚不如禽,禽中的慈乌则堪与孔门中以孝行著称的曾参作比。这首诗对慈乌之孝刻画得精妙而传情,完全可代入读者的情感细细体会,所有的描绘最后铺垫出“人或不如鸟、而鸟胜人”的慨叹,题旨引人深思。

如果说《慈乌夜啼》是从正面引领学生“孝爱”情感的佳作,那么白居易的另一首诗《燕诗示刘叟》则以汲取教训为旨,负面展现了不孝的苦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细腻呈现父母对儿女泣血之爱付诸东流之后,戏剧性地指出此乃人生的复制,引出对“不孝”的警示。全诗如下:“叟有爱子,背叟逃去,叟甚悲念之。叟少年时,亦尝如是。故作《燕诗》以谕之矣。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5]

这是白居易擅长的讽喻诗,因受现实中真实人事的触发而创作,不直写人事,而是以燕子的故事来启示当事者、警示读者。诗人用大量细致的笔墨描写了梁上双燕艰辛的育儿过程、浓浓的爱子之情以及子羽翼丰满后不再归来的思子之伤,却在末尾说道:“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看似对悲痛的燕子而说,实是点醒当事人,即诗序中的“叟”――儿子现在所做的不正是你当年所为?而你正在遭受的一切,不正是当年也让父母遭受过的吗?整首诗无论是对双燕育子之劳和育子之情的细绘,还是对思子之悲的刻画,亦或是最后点醒当事人的一番言语,都有很多演绎的空间引导医学生去品味和思索。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正如前面分析过的,如果说“爱”是人间的大道,医者的大道,那么孝爱恰恰就是这个大道的根本,而中国的古典诗词从来就不缺乏“孝爱”主题的作品。对于医学生的古典诗词赏析教育,教师要有意识地用心发现和关注以“孝爱”为内涵的经典,从一切“爱”的原点――孝亲之爱,去培养医学生的爱心,在“孝爱”情感的坚实基础上,提升其他爱的情感、孕育“仁爱”的高尚境界。

回观实践,在以古典诗词赏析来提高学生的情操方面,我们已经习惯并熟稔于用它来启发学生爱国、爱集体、爱人民等情感,但对于最重要的一切爱的基点――孝亲之爱,却有所忽视,而这恰恰是培养医学生仁爱之心最重要的基石。

二、中华古典诗词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施路径

古典诗词有着丰厚的人文内涵,但对于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而言,它却是一个无尽的富矿需要去开掘。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有一个共通的问题是:在古典诗词鉴赏时,我们往往不能回避一些已经被反复学习过的“大家”,因为如果刻意避开他们,就等于避开了文学中的经典,避开了古典诗词中最深刻的一些内涵。可是这些“大家”对于医学生而言往往会因为过于熟稔,而失去了鉴赏的兴味,尤其在从小学到高中以升学为主旨的教育中,对这些名家的解读常常会被概念化、类型化,冲击了学生的审美兴致。对于课程紧、学习压力较大的医学生而言,如果古典诗词赏析失却了独具的美感,不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舒缓,对作家作品第一眼便相看生倦,又何谈进一步引入深层次的内涵。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常常不仅有深刻性,更具有丰富性。我们在引导医学生赏析一些熟悉的名家时,如果用心、全面、立体地去观照赏析对象,则完全可以发现一些新的角度、新的话题,打破约定俗成,避开“烂熟”,激发起学生崭新的解读热忱。

(一)在中国历史上,医学与古典诗词的名家名作常常联袂。从小的方面来说,有些诗词名家因为个体的疾病经历或孝侍亲人的目的,对医学有特别的钻研,并常表于诗词。从大的方面来说,中国的诗词名家都根植于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他们的学养源泉或儒或道或释,或兼而有之。而儒道释三家向来有兼修医学、行医救人的传统,道医、佛医、儒医古已有之、源远流长,因此很多诗词名家同时也是医学和养生方面的达人。

比如上文提到的白居易,诗歌创作中就有大量与医药学相关的诗篇,受到不少研究者的关注。他呈现在诗歌中的医学体悟,很多都来自于自身疾病的治疗经验,从养生到医理到治病,都有论及,其中很多方法和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值得关注和借鉴。《试论白居易的医药学思想》[6]这篇文章对此做过较为详尽的分析。

又如,以爱国、豪壮的特质为我们所熟悉的大家――陆游,他不仅是一位有很多养生心得、并在实践中获益、特别长寿的诗人,更时常行医出诊,救治过大量百姓的医生,所到之处颇受欢迎和拥戴。他的养生经验和行医事迹,也在诗歌中有较多的体现。比如颇为著名的扫地诗――《冬日斋中即事》,“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扫地。既省课童奴,亦以平血气。按摩与导引,虽善亦多事。不如扫地去,延年直差易。”[7]即着力推荐了实用易行的扫地养生方法,清晰介绍了这一养生法的多重好处和功用。又比如在《山村经行因施药》这首诗里,陆游又生动地描述了自己时常为乡间百姓治病、妙手仁心颇得百姓爱戴的情形。“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多以陆为名。”[8]乡亲们看到陆游,都特别欣喜、夹道欢迎,都说“先生啊,您曾经救过我啊!”这个村的百姓甚至为了感念诗人的救治,为孩子取“陆”为姓,这在特别重视子嗣传承的中国传统社会,是多么隆重的感念!

除了较为突出的白居易、陆游外,把诗歌当成为医学养生等内涵表达载体的,还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古典诗词名家,比如苏轼、刘禹锡、杜甫等,他们在医学养生方面都有不少出人意料的事迹甚至贡献。

古典诗词赏析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医学生专业学习的内涵和兴趣,将这些诗词名家兼医学养生达人介绍给学生,并选择相关的优秀诗词进行赏析,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诗词名家的医学风采,体味古诗词中蕴含的医学理念,打开医学生古诗词鉴赏的新视野,更多地激发出他们赏鉴的热情。

(二)除了结合医学生特点,从他们备感亲切的专业内涵入手,引入对古典诗词的赏析,还有很多其他的角度也可以尝试,让医学生在耳目一新的感受中,走近诗词大家。

综上所述,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其高度和广度往往是成正比的,温婉大气的李清照,也有过闺中的娇俏,以及不让须眉的气度;豪情万丈的苏轼、陆游等,也曾柔情似水。而这些灿若星辰的诗词大家,除了上文提到的,很多与医学有不解之缘外,还往往涉猎天文、地理、历史、军事等众多领域,并成就突出。只要我们有足够的用心和耐心去发掘,就一定可以在看似过于熟悉、概念化了的大家及其作品背后,找到新突破口,给身处学业压力下的医学生带来崭新愉悦的审美感受,进而有可能在焕然一新的审美感受中,让深刻的内涵随“细雨春风”潜入学生的心灵,更有效地被他们接纳吸收。

比如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有两个熟悉的标签――豪放派和爱国,简单重复这种标签式赏析,无疑是兴味索然的。但是如果细心观照和发掘,就会发现这位宋朝词坛的代表人物,在这两个特熟的标签之外,其实还有许多丰富的立面,足以让我们找到激发医学生兴味的新视点。

仅就辛弃疾的创作来说,不仅有田园风十足的乡间诗词,可多重解读的经典情诗,还有在诗词名家中颇为罕见、喜感十足、打破一贯正统形象、以“戒酒”为主题的小品式词作――《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读者不妨一看:“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人间鸩毒猜。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之即来’。”[9]

整篇词以拟人化的手法,把酒杯的狡黠、词人的无奈描写地情态淋漓。即使词人以摔碎而威胁,酒杯仍因为熟稔好酒之人的特点而胜券在握,退下时不仅毫无恐惧还大胆埋下撩逗词人的伏笔,让人忍俊不禁。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与词人一贯英雄形象的巨大反差,堂堂丈夫竟被大胆的小酒杯弄得颇是无奈,占不得上风,一番对话神情毕现、充满诙谐。英雄词人褪去了熟悉的高大上,变得特别接地气。如果我们能从这首颇为优秀却很别致的词切入对辛弃疾的赏析,让医学生们意外地看到英雄词人下里巴人式近于平常、又十分谐趣的另一面,让学生产生亲切而陌生的审美感,再逐渐升华到那些富有深刻内涵的经典作品,稍加提点,便可以充分调动医学生的兴致,在充满新意的宽松情境中让一些必需的情操春风化雨、润入心田。

总之,对于医学生而言,在古典诗词赏析中,教师不仅应当把“仁爱”之心的培养作为重点,更要特别注意具体地将“仁爱”落地生根在“孝爱”的基础上,从古典诗词种种爱的内蕴中,精选与“孝爱”相关的内涵,用心考量、设计和引导赏鉴,从这一切爱的原点出发培养学生的爱心,才能“本立而道生”。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们可以在古典诗词的丰富矿藏中,用心遴选有新意的“孝爱”作品。即使是学生已经熟稔的作品,也可以进入教育的视线,可以更多地引向实践层面生发新意。此外,教师一方面可以充分结合医学生专业学习内涵和兴趣,把这些诗词名家中的医学养生达人引荐给学生了解,把这些达人与医学相关的优秀诗词推荐给学生赏析,让学生因亲近而喜爱、因喜爱而热忱;另一方面,还可以从其他多个角度,以新奇为准则,以兴趣为导向,陌生化地引入对名家的欣赏,并将这种欣赏引向更深刻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唐)李隆基注,[宋]刑爵梳.孝经注疏・圣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3]王云五著,马乘风(持盈)注译.诗经今注今译[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4]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谢思炜.白居易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张英强.试论白居易的医药学思想[J].中医文献杂志,2001,(4).

[7](宋)陆游.陆游集(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

[8](宋)陆游.陆游集(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

中华诗词篇5

面胚经过烘烤之后,外焦里嫩,趁热用刀劈开,夹入热腾腾的熟驴肉,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驴肉火烧。它制作简单,吃起来美味,携带也方便,所以有人将它与西方“五大快餐”之一的汉堡包相提并论,称为“中国式汉堡包”。

这“中国式汉堡包”早在600多年前就问世了,堪称快餐食品的“老字号”。明代河北保定一带有两个帮派,把持漕河运输的漕帮,多次袭击以毛驴为主要交通工具的盐帮,缴获大量毛驴后,卤制驴肉,夹裹在一种名为火烧的面饼里,取名“驴肉火烧”,用作干粮,大受欢迎。从此,驴肉火烧越来越火,融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河北人曾说,“要想吃好饭,围着保定转。”保定街头随处可见经营驴肉火烧的小吃摊,也有一些吃驴肉火烧的名店:“老驴头”、“好滋味”、“闫家驴肉老店”等。

“天上龙肉,地下驴肉”,这驴肉到底有啥特别?驴肉是一种典型的低脂肪、高蛋白的食品,其100克所含蛋白质高达18.6克,远远高于猪、牛、羊肉的蛋白质含量,而脂肪含量仅为0.7克,且钙、磷、铁含量也相对较高。

中医认为,驴肉性味甘凉,有补气养血、滋阴壮阳、安神去烦的功效。所以驴肉是肉食的上品:“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驴肉火烧里选用的驴肉更为严格,以驴脸部的肉最为细嫩。正宗的驴肉火烧吃的时候,肉里搭配点儿驴板肠,伴着小米粥和味道鲜美的酱菜,更有风味。

虽然味道鲜美,但驴肉肉质较密,不宜多吃,多吃不利消化。而且,据《本草衍义》记载,孕妇不宜吃驴肉。

酒之诗词――《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首小令是李后主感怀之作,亦是其寓情于景、抒发内心感想的作品。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除以白描手法写花朵凋谢之外,李后主亦将其内心情感经由描绘此景而烘托出来――极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易逝,于此也感叹他的身世,暗指江南的美好岁月很快就消逝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撑过白天寒雨的花朵,晚上还受到狂风的吹袭,可谓命运多舛。“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生命无常短促,生活则多苦难挫败,尽在李后主笔下。而“相留醉”的“醉”字微妙地以醉酒的真实感觉化为心中悲秋之感触,渲染了凝重伤悲的氛围。

末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写尽人生自古以来的共同悲哀,也呼应了前面“无奈”的感叹。

中华诗词篇6

摘 要:诗人胡牧华的传统诗词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他借物咏怀,寄情于景,陶醉于诗词艺术世界,用杯中的酒和手中的诗词,浇灭心中的块垒。

关键词 :传统诗词 胡牧华 借物咏怀 寄情于景 心理补偿

二一二年九月,胡牧华的诗词作品《水调歌头·飞天畅想曲》获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全国第四届华夏诗词奖。

一九五六年八月出生于江西吉安市的胡牧华,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西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光阴的脚步匆匆过去,胡牧华在素白如雪的诗笺上笔耕不辍,至今已在国内外发表诗词、新诗、歌词、散文诗一千八百余首,其中传统诗词一千三百余首。二四年十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传统诗词《心韵集》。

一、时代之镜,诗随世运

清人赵翼说:“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诗歌是时代的镜子。朝代更迭,时事变迁,个人遭际的痕迹和诗人感怀伤世的情愫都映在其中。高中毕业后,胡牧华下放到农村锻炼,有感而发,写了不少诗词作品。请看他一九七五年三月十六日上午、中午、下午写的三首《学犁》诗稿:“汝前吾后学耕犁,吾浅汝深翻地皮。晃晃摇摇如醉汉,慌慌喜喜似孩提。”“满头汗水一身泥,农伯耐心解惑题。诀窍一通随所欲,老牛听话走东西。”“百亩良田铺稿纸,犁铧如笔写诗行。尽情挥洒抒灵性,当个诗人意兴长。”当年十八岁的诗人,勤奋执着,心田已然播下了诗歌的种籽。

文学是作家的精神自传,以抒情为主的诗歌也不例外。在文学的“背后”有“人学”,在文学的“面前”有“人生”——先有“人生”,文学才能“模仿”;有了“人学”,文学才可能被揭示和解释。但另一方面,生活与文学的经验也告诉我们,“人生”也往往有意无意地模仿“文学”,某个被写成“文学”的具体人生(现实的或想象的)往往会引导甚至塑造“人生”的想象:有的“人生”会模仿哈姆雷特,有的“人生”会模仿堂吉诃德或包法利夫人。[1]在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胡牧华的生活影像与精神自传,甚至可以看到,他的“人生”,有意无意地模仿了“文学”的痕迹。

胸藏万卷写好诗。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积攒,胡牧华家中已有五千多册藏书。请看他的《乐趣》:“问余乐趣在何时?会友读书常赋诗。”请看他度过的《夜》:“月映灯明何最乐?观书会意趣其中。”《忆江南》:“更将远志付文章,良愿必能偿。”《夜读杨绛文章偶成》:“为人不做攀高梦,唯有好书伴此生。”《夏夜偶成》:“肯将精力倾书卷,尽把光阴付笔笺。”

诗歌有排遣愁闷、慰藉情感的心理补偿作用。韩愈《送孟东野序》云:“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胡牧华为人耿直热情,书生意气颇重,最厌吹牛拍马,仕途坎坷不顺。所以他的一些诗词,每有寄托。《抚琴》:“寂寞忧伤聊抚琴,高山流水觅知音。奈何曲妙无人解,弦断声悄恨不平!”《四十三岁生日戏作》:“四十三年历变迁,饱经忧患志弥坚。怀才不遇无愁绪,素愿难偿有愧颜。水蜮含沙争射影,疟蚊噬血竞趋炎。坦然笑对不平事,昂首立于天地间。”面对世上种种不公,诗人通过诗歌释放了内心的不平,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

二、宁静致远,精益求精

律诗易写难精。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说:“对于不会作诗的,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2]林克胜在《<诗词格律详解>总叙》中说:“格律自身的‘平平仄仄’是枯燥无味的,而借以形成的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其所含蕴的情愫,却是摄魂动魄的。”[3]请看胡牧华的《咏狗牯脑茶二律》:“香万亩园蜂蝶闹,绿千座岭叶葩鲜。”《春夜读书》:“心朝九万里飞跃,思向五千年畅开。”这两联对仗工整,意境深远。前者采用了“一三三”节奏,后者采用了“二三二”节奏,突破了传统七言律诗的“四三”式,即“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奏的模式,偶尔用之,给读者新奇之感。

宁静方能致远。在追求传统诗词艺术的崎岖道路上,胡牧华的内心平静,《岁末口占》:“世风披靡日,未改是童心。”《大雨中登钟鼓楼》:“独上高楼四望空,风狂雨暴自从容。”《平生所好》:“不平好比山间路,绕过一程又一程。”

胡牧华善于汲取前人的成功经验。他的诗词巧妙地熔铸口语入诗,如《虞美人·月下思》:“多情行窃成高手,已把心偷走。胸中难怪总空空,却见皎然悬挂夜空中。”《渔家傲·书愤》:“郁郁寡欢难得志,贪官久弃青云士。若欲提升须送礼。真憋气,唯祈廉政飙风起!”

胡牧华能够从事诗词创造,得益于他当年对毛泽东诗词的热爱。胡牧华的诗词创作,得到了庐陵诗词界胡又来、王春霖、陈益清等前辈的帮助,得到了当代诗词名家、《中华诗词》副主编王澍和《江西诗词》主编胡迎建先生的点拨。

胡牧华对诗词的平仄音律,精益求精。胡牧华对已经发表的诗词,还往往继续悉心修改,以期达到心目中最佳的境界。他的《沁园春·吉安》,受人好评,正式发表后,他继续研精殚思,出现了更完美的版本:“碧玉庐陵,历尽风尘,色泽愈明。喜白鹭洲上,书声振玉;青原山下,稻浪翻金。矗地新楼,通天大道,飞落长虹江面横。夸京九,任铁龙驰骋,经济飞腾。

千秋辈出贤能,共锦绣江山万代名。仰醉翁健笔,革新文政;邦衡劲节,抗斗奸勍。民族精英,文山丞相,正气浩然照汗青。凭新秀,建空前伟业,赤县中兴。”

三、借物咏怀,寄情于景

诗人胡牧华喜借物咏怀,他的咏物诗以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者居多。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云:“咏物诗有两法:一是将自身放顿在里面,一是将自身站立在旁边。”他常常将自身放顿在所咏叹的事物里面。如《困虎》:“威风凛凛啸林中,误落平川困铁笼。含愤一吼天地动,自由重获振雄风。”《雄鹰吟》:“含辱羞为燕雀讥,欲飞双足苦缚系。祈破樊笼返自然,长啸一声重振翼。”《鲲鹏展翅》:“鲲鹏一旦入长空,翻动扶摇万里风。大翼垂云书理想,壮心辉映满天红。”《梦中咏兰》:“贞洁耐霜雪,秀姿天下绝。幽香缕缕生,频壮英雄色。”《吉州古榕吟》:“曾闻尔已枯,葱茏碎谣言。一身铁骨铮,芳名弥人间。”

写诗不外乎情景二字。元吴师道《吴礼部诗话》云:“作诗之妙,实与景遇,则语意自别。”清宋徵璧曰:“情以景幽,单情则露。景以情妍,独景则滞。”情为虚,景为实。寄情于景,就是化虚为实,将感情溶入景物之中。胡牧华《旅痕集》的封面印有两行诗句:“天下风光收眼底,人间忧乐入心中。”请看《江晨》:“江晨伫望绕寒烟,雾里闻声不见船。日出白帆惟远影,却牵诗意到天边。”《观洪水》:“一江风景一江诗,手写口吟两得之。料得诗情犹水涨,思潮却已漫心堤。”《题寒山寺》:“寒霜恰又染江枫,千里来闻夜半钟。佳句招徕游客众,谁能无视兴观功?”《晨起游览广州偶得》:“莫非花市上天涯?逛遍花城未见花。不信请看朝日处,五羊衔去化为霞。”《重瞻茅坪八角楼》:“重访已违廿五春,犹存八角楼中灯。貌容衰破门常闭,旧址如何启后人?”

诗人胡牧华为吉安的风景名胜,谱写了许多精彩诗篇。他内心烦闷独《登楼》:“清风不解愁,黄雀只啁啾。为遣心头闷,独登风月楼。”他登的是著名风景地江西吉安市赣江江心白鹭洲的风月楼。他由衷赞美吉安,《忆江南·吉安好》:“吉安好,古誉金庐陵。白鹭洲中寻胜迹,青原山寺踏芳春。历代出贤能。”他写吉水县的桃花岛,《行香子·春游吉水桃花岛》:“一岛青葱,万树绯红。游人众,欢浪腾空。” 廖廖几笔,就勾画出一幅春游胜景图。

四、纵酒高歌,人生几何

文学创作的追求心灵自由与张扬个性,恰与官场的束缚个性形成鲜明的对比,文士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自己的地位、自己的人格,文士以自己所从事的文学事业傲立世上。[4]胡牧华的《四十自寿》第三联“无术犹能加紫绶,有才安得补苍天”,对仗严谨,反差极大。诗人《二〇一一年元旦写意》索性这样纵酒高歌:“一浇块垒仰头笑,才自超凡气自雄。”

出于情谊,胡牧华写了不少“俗体”诗,如《致甘斌》《勉甘斌》《赠好友甘斌》《赠谢二姐》《赠姐弟》《寄大姐和姐夫》《送友下放山乡》《送刘建平回昌》《贺友人结婚》……这种应酬诗由于人情世故所限,很难从个别人生经验上升成普遍的人生经验,这样的诗歌读者面狭窄,难以引起其他旁人的共鸣。其实,诗人大可不必在这些人情往来的泥泞里,浪费宝贵的时间和才气。

唐相陆扆云:“士不饮酒,已成半士。”胡牧华的酒量惊人。他酒后胆壮,意气风发,妙语连珠。胡牧华酒后的歌喉,常令众人惊讶。“诗可以怨”,诗人用痛快淋漓的诗,用豪情万丈的酒,浇灭心中的块垒。在酒酣中,在诗歌中,诗人找到了一方的心灵净土,那是一个令人心驰神往、激情澎湃的诗歌国度!请看胡牧华《与村支书饮酒议时事》:“身居村野心忧国,每日报刊细琢磨。把酒纵谈天下事,风云变幻奈吾何?”诗人在《水调歌头·夜梦与民族英雄文天祥对饮堆花酒》:“昨夜梦中饮,对酌与天祥。堆花叠叠盈盏,佳酿溢清香。”

古人云:“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胡牧华的《中秋望月》:“我心明似月,何日亦能圆?”让我们来欣赏诗人获全国第四届华夏诗词奖的《水调歌头·飞天畅想曲》吧,分享他的痛苦与快乐:

羁困樊笼久,今作飞天游。鲲鹏舒展云翼,万里自悠悠。抛却人间烦恼,蔑视官场黑暗,胸广纳全球。堪笑蓬间雀,窝里斗无休。

学夸父,逐日远,志方酬。御风列子,无计与我竞风流。约集东坡咏月,召唤青莲陪酒,豪放看谁牛!弃疾如相问,邀与论吴钩。

五、结语

世事沧桑,激情的如诗年华,已如白云苍狗,渐行渐远。我们一边读,一边感叹:这样掷地有声,气冲斗牛的诗篇,只能出自守着一片雪笺,身上笼罩一片古典月光,纵酒高歌的诗人胡牧华之手!

注释:

[1]赵山奎:《传记视野与文学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第2页。

[2]武汉大学闻一多研究室编:《闻一多论新诗》,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4月第1版,第82—83页。

[3]林克胜:《诗律详解》,商务印书馆,2010年7月第1版,第9页。

中华诗词篇7

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折射着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光辉,蕴含着一代代诗人传承、发展、变革、创新的勇毅与智慧。一个地区诗词的品位,是当地历史文化进程和文明程度的重要凭证。《玉溪古今诗词选》无疑是见证玉溪历史文化进程和文明程度的一本好书。

见证之一:老干部为主体的诗词活动,是历代帝王将相率先垂范、地方官员争相效仿的传统延续。我国有文明史以来的第一位帝王是禹,他的一生虽然忙于疏川导滞、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但是古书上仍有记载夏禹署名的诗辞:“祝融司方发其英,沐日浴月百宝生”(见清朝沈德潜《古诗源》卷一《禹玉牒辞》)。据说秦始皇写过一首《造仙真人歌》,刘邦有《大风歌》,项羽有《垓下歌》。从汉朝到清朝的开国帝王共五十多位,无论出身将相公侯之门,还是出身于平民百姓之家,大都能亲自提笔赋诗。比如:南唐的缔造者李c(公元888年-943年),出身贫寒,父母早亡,六岁流浪,被徐温收养后,苦读诗书,《全唐诗》卷八录有其诗《咏灯》。其子李Z、其孙李煜成为中国词坛上的两大名家。唐宋词兴盛的重要动力,就是有一批掌管国家大权的人物作词:韦庄是宰相,冯延巳是宰相,晏殊是宰相,欧阳修是副宰相,王安石、司马光皆任过宰相。近百年来,我国经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无产阶级”运动,诗词仍然方兴未艾,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作为人民领袖的创作古体诗词的垂范作用。我们读过的许多诗词,其作者都担任过太守或知县。《玉溪古今诗词选》中的明清与民国诗共56首,其作者几乎都是地方官员。赵士麟是澄江县人,阚祯兆是通海县人,李鸿祥是玉溪人,他们都是读了诗书出外做官,做了官又用诗词写自己的故乡。李鸿祥是玉溪杯湖人,他打响了“重九起义”的第一枪,使云南成为全国最早脱离清王朝的省份之一,先后担任过云南省民政长(省长)、总统府顾问、广东讨袁军第一军军长。1935年,他主持修撰《玉溪县志》,将很多好的诗词选入志书,为弘扬中华诗词作出了贡献。《玉溪古今诗词选》有他的一首《滇中气候》:“山高日烈彩云乡,四季如春一雨凉。早晚六时殊气候,不须裘葛自徜徉。”类似的好诗词,影响着一代代玉溪的官员与百姓。目前,全市有1400名离退休干部参加诗词学会,3904名干部学习诗词,2504人到老年大学学诗词。《玉溪古今诗词选》的好处之一,就是将他们的好作品汇集起来,再传播下去,进一步弘扬中华诗词文化。

见证之二:中华诗教源远流长,是玉溪通海“诗词之乡”创建成功的根基。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三皇五帝时代就流行着优美的诗歌。《尚书・尧典》记载:“诗言志,歌咏言”。春秋时期,我们孔家的老祖宗孔仲尼先生就曾强调“不学诗,无以言”。老祖宗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儒家将《诗》尊为六经之首。从此,中华诗词不仅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主流形式,而且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载体。唐朝以诗赋取士,明清两朝虽然以八股文取士,但是也曾用格律诗作考试题。漫长的科举制度,以诗育人,以诗赋取士,使诗词家喻户晓,代代传诵,连蒙学读物也是诗词,如《千家诗》。过去,学习诗词关乎人生的前途,关乎社会交往,是终身大事。诗教成了历朝历代的家庭教育,培育了许多伟大的诗人。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白居易“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十五六知有进士”。这些伟大诗人的诗篇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而且这种影响扎根于九州大地。通海县者湾村的四千多农民,数百年来家家户户有书房,至今人人懂诗书画。我曾经为此写下一首小诗《者湾村》:“桑田作墨池,风雅众人知。欲换黄庭字,农夫是老师。”全县众多的农民熟知风雅,学生、居民、干部更谙于诗书。通海一中,在杨千成老校长的推行下,几十载坚持诗教。通海县被中华诗词学会命名为“诗词之乡”,通海一中被命名为“中华诗教先进单位”。《玉溪古今诗词选》的六百多首诗词中,吟咏通海的诗词之所以较多,是因为这里的诗教历史悠久。《玉溪古今诗词选》的出版,见证了玉溪弘扬中华诗词的历史。

见证之三:诗与歌本为一体,诗词与音乐同根。先秦时期,国家专设采诗官采集各地民歌。如果将民间收集的诗配上音乐,就称乐府诗。著名的《诗经》就是配乐的诗。“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见《文心雕龙・乐府第七》),就是以诗句为音乐的灵魂,以音乐为诗的翅膀,让美好的灵魂飞翔,让美丽的诗句起到“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诗大序》)的作用。至今,通海街头巷尾的茶室里,还可以听到古词牌调的洞经古乐。这些古曲流传于民间上千载,既传播了中华诗词,又孕育了一代代音乐家。中国国歌的曲作者聂耳的故乡就是玉溪。他的母亲会唱这种古曲,他生活的环境中有许许多多唱这种古曲的艺人。《玉溪古今诗词选》中有不少吟咏聂耳、聂耳故居、聂耳音乐广场的诗篇。《玉溪古今诗词选》既见证了玉溪是诗词之乡,又见证了玉溪是著名的音乐之乡。

玉溪二字,本身就充满了诗意,本身就见证了这里是诗词与音乐共生的地方。我国唐朝晚期的大诗人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G)生。中国诗坛尊称义山为玉溪(G)。无论是溪水如玉,还是玉如溪水,义山选择玉溪(G)二字为号,且以号玉溪(G)生为诗集之名。这不仅流露出诗人李商隐对他少年习业之地河南王屋山中之玉溪(G)的眷恋,更见证了玉溪二字之诗意所在。(作者系中共玉溪市委书记)

中华诗词篇8

一.诗化育人环境,营造诗香校园

诗化的校园是最富生命力和活力的校园,也是最受学生爱戴和期盼的校园。努力营造诗化的育人氛围,充分利用好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景点,每一面墙壁,使校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墙一壁都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充分发挥橱窗、板报、广播、花草树木等警示标语、教室宿舍布置、校园环境设计等方面的作用。让学生走到哪都能感觉到诗词的存在,时时处在浓浓的诗意校园中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大力创设诗香校园、诗香班级、诗香宿舍,加大诗香建设力度,营造处处有景点,处处有品位,处处有内涵,处处有哲思,处处有精神的人文环境,让校园里的每一棵树、每一块草坪、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一股股墨香、一阵阵书香、一缕缕诗香,努力把校园建成一首可诵读的“诗”。使环境体现文化内涵,对学生施以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明的、优雅的、诗化的濡染和熏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学生健康阳光诗意地成长。学生浸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从而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感,产生一种完善自我的内驱力,思想内化、道德深化、言行外化,为未来发展打造精神底色,为终身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二.活化乡土资源,发掘诗教底色

作为有“诗教之市”美誉的淮安,2007年12月,“全国诗教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此召开。来自中华诗词学会、各省市诗词组织、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负责人参与其会。淮安市8 个县区、70多个乡镇和社区、206 所学校成立了诗词组织,诗协的成员超过5000 人。淮安市教育局率先在全国试点实践“书香校园”,“诗词进课堂”。要求各地各校充分发挥本土文化资源优势,收集、挖掘乡土诗词文化资源,编制成适合本校实际和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更要开设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家乡的诗词资源中感悟经典,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可利用《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教材,并萃取更多的经典诗词,最大限度地拓展古典诗词教学的资源,尤其是本土文化资源,搜集了如高适的《涟水题樊氏水亭》、苏轼《淮山诗》、刘禹锡《淮阴侯庙》、李白的《淮阴书怀寄王宋城》、白居易《渡淮》等等以及淮安本地名人留下的精美诗篇,设置淮安名胜、名人及诗词文化长廊等发掘诗教底色,挖掘古诗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三.细化诗教措施,提升人文素养

1.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须充分发挥课程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激发学生兴趣,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

当然,读无定法,可创设情境读,可慢读、快读、不紧不慢地读,摇头晃脑地读,可研读可美读,可随心所欲读;可单读、可齐读、可分读,可范读、可点读、可互读,形式灵活多样,只要有利于鉴赏,都可采用。把语文课上成诗意的课堂。用作者的心态去品味其表现内容,将诗词中之情转化为自己的情感,达到水融的共鸣。还能引发鉴赏者的想象、联想、体验和感受,潜心品味,如鱼之涵泳于大海之中,自有无穷乐趣。

2.《课程标准》也指出“尝试诗歌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开展诵读过程中,学生开展体悟了诗词的精妙,痴迷于唐诗宋词的韵律之中,个个跃跃欲试,想大显身手,作诗填词对对子,过一把诗人瘾。

在创作中收获尝试胜利的喜悦。学生素养得到全面的内化与升华,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人这一特色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且原先认为枯燥无味、味同嚼蜡变得饶有趣味,津津有味;语言乏力、苍白、搜肠刮肚变得丰富、生动、源源不断。创作出像“元迎探惜谁人罪?金玉良缘宝钗泪。木石前盟林中挂,美人香消含玉归。”之类的诗句。

3.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化人文熏陶

举行多种形式有声有色的活动“诵诗、赏诗、作诗、画诗、用诗”。与本组老师精诚合作办诗社、开设诗词创作兴趣班,举办“爱我中华古诗词吟诵晚会”“指点江山楹联灯谜会”;与团委合作开展“淮安梦寻人文之魂”社会实践活动,与淮安名人面对面、零距离;与信息技术老师联手建立“古诗词学习校园网”,古诗文专题学习网站,实现网络平台对话;与体艺组老师协作搞一次以古诗词为书写内容的“古韵书法大赛”“题画诗风采展示”“古诗文意境配诗、配画比赛”“古诗词翻唱音乐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以艺术的形式,以自身的感悟解读诠释古诗词。

中华诗词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现状;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23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凝聚着五千多年璀璨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青少年学习古诗词不仅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也是对自己性格的培养,学习古诗词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古诗词教学是对高中生进行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学习古诗词可以使古诗词转化成学生写作时源源不断的灵感与素材,转变成诗意横溢的华丽精美篇章,进一步提升高中生的写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高中语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古诗词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比如:教师的文学素养不足;忽视学生主体性;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等。这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出发,不断学习,增强自身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古诗词的积累等。在此,笔者就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师文学素养不足

由于高考的压迫,大部分语文教师的时间都花在了备教材、改试卷上,很少有时间去潜心研读古诗词,领会其精髓,平时对古诗词的阅读积累仅限于教材,导致教师缺乏深厚的古诗词艺术功底和驾驭诗词的理论厚度。还有一些教师对新课改下的《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不够,其教育观念尚未改变,不能灵活利用教材,研究创新能力欠缺,使得古诗词教学的效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2.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在古诗词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采取单调的教学方式,一味地给学生分析古诗词,从字、词、句到结构、中心思想等,而不是引领学生去欣赏和感悟古诗词的整体思想,导致学生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忽视学生个性的情感体味。并且,为了应付各种考试,许多教师不重视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广泛阅读与积累感悟,而是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题,背诵主要的鉴赏知识,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由于古诗词是中华文明两千多年的沉淀,本身所含的内容很深刻,通过简单的语言描述,很难让学生领悟其中的韵味。古诗词本身的形式比较特别,与现代文学不同,特别是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更是大相径庭,导致教师也无法直接领悟。加上高中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对古诗词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都感到遥远而陌生。在理解诗意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加上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二、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 增强教师的文学素养和教学职业素质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学生与知识的纽带,教师的文学素养会直接影响古诗词的教学效果。在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古诗词、名句的能力时,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职业素质。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诗词鉴赏素养,才能让学生领悟和灵活地运用古诗词。所以,在教学的同时,教师要不断地扩充诗词,不仅要积累古典诗词,而且要关注现当代诗词,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由于古诗词在遣词造句方面与现在的语言表达习惯有很大的差别,学生认为学习古诗词很困难,所以,在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古诗词本身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通过优化古诗词创设情境、使用多媒体辅助设备等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如李商隐的《锦瑟》一诗,貌似在咏物,事实上是在借琴瑟来隐题的无题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李商隐妻子去世后,所以李商隐在创作时有了此诗的第一句“锦瑟无端五十弦”,因为根据史诗记载古代的琴弦只有二十五根,琴弦断了才会出现五十根,所以这首诗中的“五十弦”很有可能有琴弦断裂的含义,表达出李商隐对过往美好生活的怀念。作者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种朦胧美。所以,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只有尽量将诗句优美化,才能使学生转化为视觉享受,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学生古诗词的积累

诗歌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集中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诗词中的名言警句更是出类拔萃的文学精华,极其凝练地表达和传授了许多人生道理。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依然广为流传的古诗词名句,是经过了无数朝代磨练,是经得起考验的,为人们所接受的文化的典范。要让学生掌握古诗词并更好地传承下去,就必须要注重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扩大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范围,可以每天让学生抄写一些诗词名句,让学生进行吟读和背诵。日积月累,学生慢慢地掌握了不少名句。并且,在这个朗诵和积累的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领略到古典诗词的形象生动、简洁凝练,感受到诗歌的多种情感,感受到古诗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中华诗词篇10

【关键词】露西组诗 译文 对比 分析

一、杨德豫与黄杲远浴痘兹华斯诗选》译文对比分析

杨德豫 的《华兹华斯诗选》中,杨德豫的版本更尊重作者的原意及更接近目标语言,主要体现在选词和翻译的语序上。在第一段中 strange passions,杨德豫的版本是奇异的心血来潮,黄杲忻则是莫名的悲痛,字面上而言杨德豫直译了单词,黄杲忻根据全诗,特别是诗最后诗人所表达的悲伤情感,将开头与结尾呼应。虽然这样的手法作为写作来说并无不妥,但是翻译需要考虑到诗人表达的感情基调,而不是编撰:这种情感并不过分感伤,诗人对露西的爱发自内心,十分强烈, 写诗的过程就是诗人袒露心扉,表白爱情的过程。

如果将全诗第一句就让读者进入悲伤的基调,似与原作者的情感基调不符。在第二段中,everyday 这一单词的位置两个版本不同,杨德豫将“每天”放在原句中形容露西的美丽,黄杲忻把每天译入了诗主人公去露西的小屋,但是根据后文的意思,作者并没有强调每天去露西小屋,但是露西的美主人公是每天都看得到的。“每天”位置的移位,黄杲忻的版本加入了译者自己的理解,与作者的原意不同。另外在用词方面,杨德豫的版本“沐着晚间的月光”比黄杲忻的“凭着夜晚时的月光”在用词美感方面也略盛一筹,沐更能反映月光的柔和和细腻。杨德豫的版本则避免了这一点,一方面以“坠落”表示月亮下沉,另一方面用“临近”来表示月亮下降的方向是离露西的屋顶越来越近。在最后一段中,作者原文的“cried”分别被译作了“惊呼”(杨德豫)和“失声叫”(黄杲忻)。

虽然在情绪表达方面,两者的作用都是一样的,但是“惊呼”更符合单词本身的意思,而不是后者想表达的大声惊叫。在诗的最后一句,两者的翻译也有很大的区别,虽然都是用了 IF的虚拟语气,但是杨德豫的版本表达的是猜测露西已死去后该怎么办,黄杲忻的版本则是猜测未来露西要是死去了怎么办,从语法角度来说,be dead 指的是已死,所以杨德豫黄杲忻的译本是错误的。从整体的翻译语序上而言,黄杲忻的版本没有改变原诗的句子顺序,杨德豫的译本则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几乎每一段都有过微调,显然是适应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将英文的语序换成了中文的语序。不管从用词还是语序上而言,本诗杨德豫德豫的译本更经得起推敲,黄杲忻杲忻的译本则存在一些明显的漏洞和生搬硬套。

二、杨德豫与黄杲忻杲浴痘兹华斯抒情诗选》译文对比分析

诗2中,总体而言杨德豫的译本和黄杲忻杲忻的译本各有优劣,主要体现在修辞手法,专有名词的翻译,押韵及意义的精确度上。专有名词方面,诗中出现了springs of Dove,根据杨德豫的注释4,这个词来源于英格兰的一条河流名,黄杲忻杲忻的译本是将 dove 直译成“野鸽”,从中文而言,既无法让人联想到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幽静的地方,也无法让读者检索到野鸽泉到底是什么地方,对于表现露西的居住之地似有不妥,而音译反尔能让读者有机会了解这条河的来源。修辞手法上,杨德豫的译本使用了两个像,来表示中文的比喻,黄杲忻杲忻的译本在第一处比喻中并没有使用任何词表示比喻,而是和英文中的句式相同,直接点出露西的喻体“一朵半隐半现的紫罗兰,开在长青苔的石旁”。黄杲忻杲忻的译本容易使人造成误解为段落的主语是紫罗兰,而非露西,杨德豫的译本更为到位。在选词方面,杨德豫的版本适当运用了中文的成语,也给译本增加了很多想象的空间。“Thedifference to me!”一句,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英语中的这句话,带有感叹,但如果直译成中文,如黄杲忻杲忻的版本“这对我呀太不一样”,在这个感伤的时刻,为了烘托当时的气氛,不应该用如此理智和冷静的话语,而杨德豫的一个成语“恍如隔世”就既表达出了同样的意思,又满足了诗整体的感彩。

黄杲忻杲忻对这首诗的译本也有可取之处,对于“A Maid whom there were none to praise”,译成了“这姑娘生时没有谁夸赞”,杨德豫的版本中并没有表示出这是露西生前的情况。对于原作而言,作者是作了一个对比,开始的露西生前的美丽娇艳和与自然的和谐融洽,更能凸显最后一段主人公对露西长眠墓中的惋惜之情。

参考文献:

[1]杨德豫.华兹华斯诗选[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黄杲忻.华兹华斯抒情诗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3]张秀清.咏唱自然人生,追求自然人性――从露西组诗看华兹华斯的诗学理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4):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