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篇

时间:2023-03-23 18:39:31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篇1

工作室正面墙上“民族之光”四个大字特别醒目,是一位著名书法家的题词。采访结束,再看这幅字,一种感动和敬意油然而生:栾传大同志,您就是民族之光!

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就纪念孔子发表超常规的重要讲话,再次为中国传统文化“撑腰”。引起世界舆论的广泛关注。他在讲话中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把传统文化提高到国家、民族“精神命脉”的高度来看待,这种提法在我党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如果联系到时期“破四旧”、“批孔孟”的倒行逆施,真令人有“恍如隔世”之感。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在中小学中积极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已是大家的共识。可是24年前却不是这样。那时人们对传统道德仍然不敢触及,可谓“谈虎色变”。可是就在这样的政治气候下,在中国,在吉林省,在辽源市,却有一个人凭着独立思考,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率先提出在中小学校大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他不仅提出,而且不遗余力地亲自践行,并提出许多有创意的教育方式。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坚持24年如一日,虽两鬓斑白,退休数载,疾病缠身,仍然不改其志。其座右铭是:“事业养生,弘德延寿,生命不息,科研不止。”这个人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研究中心主任、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务院特别津贴获得者栾传大研究员。

一、独立思考

一位思想者最可宝贵的品质是独立思考。影响独立思考的因素有外在和内在之分。外在的因素指社会的大环境,是否有压力,是否有干扰。内在的因素是指个人思想是否因循守旧、缺乏创意,或者思想懒堕,喜欢“随大流”,以众人之是非为是非。说到底,这内在因素是最根本的原因。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许多人思想懒堕的陋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这些人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自己的想法。这是社会进步的“负能量”。如果大家都是这样一副心态,那么就不会有改革,不会有创新,不会有进步。

二十多年前,中国社会的大环境还是比较保守的,市场经济没有全面铺开,姓资姓社的争论仍然不绝于耳。当时教育界的核心话语是“素质教育”,根本没人提“传统美德”四个字。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提出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本身就是独立思考的表现。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他能够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研究问题。

那么当时是一种什么现实情况呢?当时,由于十年的破坏,千百年来形成的中华传统美德已被“扫地出门”。加之80年代初兴起的多元文化热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泛滥成灾。出现了“道无根,德无魂,教无范,育无力”等社会乱象。有些地方,杀人放火、车匪路霸、、坑蒙拐骗、权钱交易、见利忘义、好人怕坏人、信仰危机、思想混乱、远离高尚、追捧低俗、道德滑坡、伦理败坏、父不慈、子不孝等种种负面新闻屡见报端,精神文明倒退十分严重。栾传大认为,这些问题的根子,就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被丢弃和遗忘了。对此,他忧心如焚。他的历史使命感和家国情怀,使他下决心科研兴德,用科研成果昭示传统美德的道德感召力,影响社会,挽救世风。为此,才有了传统美德教育这个课题。

上述过程说明栾传大同志具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优秀思想品质。他不是人云亦云,随俗附众,而是从实际出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经过独立思考,取得真知灼见。这是科学的,理性的态度,是一个思想者最可宝贵的品质。

二、先见之明

一个人的思想能够领先社会思潮二十几年,这是智慧的表现,可以说有先见之明。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美德,经过的“口诛笔伐”,已经名声扫地,怎么可以想象它还能够起死回生,还能够重登大雅之堂?我们抛开政治勇气不谈,单从认识能力来说,能够在二十几年前,把中国传统美德从“垃圾堆里”捡回来,拭去其蒙受的尘垢,发现其内在的光辉,这就好比一位母亲,将被别人夺走的“弃儿”重新抱在怀里,以她伟大的母爱给他温纯和爱护。因为她知道,这个被人抛弃的生命里蕴藏着无穷的生机,它包含着我们民族精神的伟大基因。在那个年代,只有栾传大知道它的价值。否则就无法解释他二十多年来所做的这一切。

能够看破一个魔术,需要的是聪明。但是在“世人皆欲杀”的氛围中,能够做到“吾意独怜才”,而且这里所说的是肉眼看不到的精神层面的是与非,这却需要智慧。需要穿越历史的深邃眼光,需要实事求是的冷静头脑。

鲁迅和邓拓都曾批判过我们民族的“健忘症”――不仅忘记我们民族的苦难和创伤,而且忘记那些为我们民族默默奉献的平民英雄。尤其是思想界,学术界,更是习惯于唯“权威”马首是瞻。一个普通人的头脑中,不管产生过何等有价值的、闪光的、富有智慧和创意的思想,不管他的思想领先世人多少年,都难以得到公正的历史评价,都会淹没在人云亦云的口号声中。这不仅对个人,而且对我们民族都是悲剧。许许多多民族的智慧和良心就这样被遗忘。

在科技界有专利法,鼓励人们的发明创造。思想界则没有这样的规则。这对那些思想的先行者们是不公平的。笔者采访栾传大研究员,原因之一就是尊重历史,充分肯定栾传大同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先行者的历史地位。

三、敢为天下先

栾传大研究员主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是在1990年初申报的“八五”课题。但是在当时官方的课题指南里却找不到这个课题,就连“传统美德”这个词汇,在当时的历史文献以及报刊媒体宣传中也不曾出现。原因是,当时正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文化向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转型时期。加上西方思潮的泛滥,基督教思想,萨特和弗洛伊德的哲学,以及资本主义的流行文化,极端个人主义,也都趁机涌进来。多元文化纷呈。极左思潮仍有市场。对于改革开放的前景人们心里还没有底。对于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上存在各种说法。一是“虚无论”,根本否定中华传统美德。鼓吹向西方道德看齐。二是“替代论”,认为当时进行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已经包含了传统道德,不必再提传统美德教育。三是“无用论”,认为革命传统教育都收效不大,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四是“危险论”,怕讲传统美德,将来被戴上“国粹主义”“复古主义”的帽子。有个单位的支部书记就曾一本正经地说:“在我们地区搞传统美德教育我不同意,支部不保证。”这就是当时人们的心态。

在这样一个乍暖还寒的时候,肯定传统美德的价值,不仅需要智慧,而且需要勇气。经历过的人都知道犯政治错误意味着什么。当时虽说已经改革开放,已经不搞阶级斗争,但是如上所说,在那个时代,“心有余悸”仍然是社会上,尤其是知识分子中一种普遍心态。从这一点来说,栾传大同志能够不遗余力地弘扬、宣传中华传统美德,主张在中小学校开展传统美德教育,这是需要有很大的政治勇气的。这种勇气来自他对党对人民的忠诚,来自他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清醒认识,来自他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担当精神。林则徐有一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每一个具有家国情怀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的人生信念。我们在肯定栾传大同志思想先行者地位的同时,更要学习他这种为了中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而不计个人得失、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四、勇于实践

栾传大同志不仅有思想,有见识,敢表态,而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勇于实践。从1990年开题,短短4年时间,他就把这一课题做大,产生了全国性影响。

1994年4月8日,《中国教育报》率先以头号粗体字的醒目标题在一版头条位置上刊登了该报记者陈帆波采写的“吉林省辽源市开展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纪实――让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全面介绍了课题组编写的《传统美德故事丛书》以及连环画、幻灯片、录像片等。自此,这一活动开始从辽源市教育系统逐渐推向社会,走向全国。”

接着,《人民日报》于1994年4月27日,也以头号粗体字的醒目标题刊登了记者李安达采写的纪实文章――“学传统美德,育时代新人”。报道说:“吉林省辽源市教育战线从1989年开始,挖掘整理民族传统美德,在中小学中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使‘中华根’‘中华魂’‘中华形’植根于学生少小心灵,促进了身心健康成长”,

之后,《光明日报》、《人民教育》、《教育研究》、《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报刊媒体也相继报道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文章或消息,以及栾传大努力推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事迹。

于是,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课题迅速吸引了全国无数有创新精神的教育工作者加入到研究之中。因此才有了今天传统美德教育的蔚然成风。

24年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从无到有,从一市一省走向全国,如星星之火已发展成为燎原之势。过去没有这个话语,现在已经成为热点词汇,主流话语,甚至写进了国家文件,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的基础内容。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同志强调指出:“坚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宣传思想战线极为重要的任务”,“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大力推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截止2014年9月底,在网上百度“传统美德”,相关内容已达829万余条。

今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一周之后,即2月24日下午,又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他在学习会上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再次强调要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现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成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可缺少的文化源头。而这一切,都与栾传大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五、持之以恒

栾传大执着于传统美德教育24年,可谓持之以恒。他带领课题组梳理和挖掘出一个既源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又着眼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目体系,编写了内容承接历史与当代,形式生动活泼而富于教育意义的中华美德教育丛书;他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具有民族精神血脉的现代中国公民的实践探索中,做出了不懈努力;特别是退休以后,仍然退而不休,为传统美德教育课题研究,为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呕心沥血,奋斗不已,在患病和手术之后,依然为传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努力工作,其执着精神难能可贵,感人至深。

课题鉴定组专家认为,栾传大同志主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提出时间较早,参与规模较大,影响比较广泛,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对于传承优秀伦理道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十多年来,栾传大带领科研团队,先后在吉林辽源、辽宁鞍山、内蒙呼市、河北承德、龙江齐市、江苏南京、广西桂林、新疆乌市、深圳龙城、广西柳州北京朝阳、上海普陀等地召开了24次研讨会,10余次推广会议。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多次修改出版学生实验用书《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一套5册),出版了《美德故事新编》(一套4册),编辑出版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文集》(1―8卷),创办了《中华美德网》。这些研究成果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及其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本质、意义、任务、内容、方法和途径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丰富、深化了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研究与教育的理论认识,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传美课题的成功,不但在于栾传大同志最早提出它,认识它,而且在于有那么多人参与它,推动它。同时还在于以栾传大同志为代表的课题组成员能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做下去。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坚持就是发展,坚持就是进步,坚持就是完善,坚持就是胜利!

六、创新发展

栾传大同志的课题研究并非泛泛之论,而是做的非常细致。用一种“形而下”的务实精神来做一个“形而上”的课题。他的最具有创意的“发明”是把中华传统美德细化为18个德目。即:孝敬父母、尊师敬长、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崇荣知耻、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创新、敬业尽责、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

不仅如此,而且他还逐项指出这些德目隐含的传统伦理道德,并将它与现行的德育要求及其渗透的现代意识相对接。这样就使传统美德教育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感,现代感。避免了“复古”、“复旧”的误区和歧途。

二十多年来,栾传大还坚持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介绍到海外,先后在中美、中加、中埃、中韩等论坛会上交流介绍,在香港、台湾介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情况和成果。特别是2007 年9月他带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会和英国兰彼得威尔士大学共同主办了中英中小学教育与伦理学国际研讨会,交流了两国的伦理品德教育成果和情况,达成了“弘扬传统美德,共建和谐世界”的共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仅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

24年,对于历史来说可能只是一瞬。可是对于一个人来讲,却是漫长的人生旅程。有人可能认为,在这近半辈子时间里只做一件事,未免太枯燥,太单调。可是笔者认为,栾传大同志是幸运的,幸福的。能够一心一意地投身到自己喜欢的事业中,经历24的辛勤耕耘,终于迎来硕果累累,这是人生的一大快事。我们应该祝贺他,羡慕他。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篇2

大家早上好!我讲话的题目是《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尊老爱幼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它不外乎是让老人高兴,不再为我们操劳,让小孩子们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能健康的成长。

小龚的父亲自愿赡养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有空就陪老人聊天,好吃的先给老人吃,像侍侯自己的亲人一样。小龚13岁那年,父亲病重不起,临终时嘱咐小龚要像侍侯亲爷爷一样对待老人。小龚和母亲一起挑起了奉养老人的担子。15年来,这位双目失明的老人的物质、精神生活,同别人一样丰富多彩。小龚尽心照料孤身老人,不仅经常得到乡亲的夸奖,而且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多次表扬。可见,尊敬老人不仅对他人有益,对自己也是受益无穷,如果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做到尊老,那么,我想,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丰富多彩,每个人都会过得快乐、幸福。然而在社会上,虽然有许多人履行这种义务,尽到了自己为人子女和对社会责任,但还有许多人却执迷不悟,不知悔改。没有尽到尊敬老人的义务。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报道。一位伟大的母亲在丈夫去世后含辛茹苦的把幼小的儿子哺育成人,不知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汉,心甘情愿的把自己积攒多年准备养老的钱拿出来给儿子盖新房,想着自己以后和儿子儿媳的幸福生活,她们禁露出的欣慰的笑容。可没想到的是,她的子女成家后,竟和妻子联手把老母亲赶到了猪棚里生活。每天一顿饭,让其自生自灭,这是一对多么不孝顺的儿子和儿媳呀!竟做出了这种违背天良的事,我真替这位母亲感到可悲,几十年的养育,

不叫累,全心全意的为自己的儿子付出,到头来却是得到如此的回报。”由此,我想到了一句最能表达我此时内心,感受的诗句:“树欲静而风不此,子欲养而亲不待,”难道只有父母在离去时,我们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吗?青年朋友们,你们醒醒吧!

在尊老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爱幼,但不能盲目爱幼。

在21世纪,有个富裕的儿子厌烦了读书,一天对他的父母说:“读书太累了,我不读了,反正有你们,读书干什么?”他的父母非常疼爱他,他要什么他的父母就给他们什么,什么事都顺着他,不仅不再让他去读书,反而每天给他许多钱,任其玩乐。所以他什么本领也没有,只靠他的父母生存,又成了社会上的一个“附属品。”如果当时他的父母狠心一点,让他去读书,他也就不会变成这个样子了。看来,受到好的教育是使青少年长大有所作为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数以自我为中心,自高自傲,不服从管教,这全是受到家长过份溺爱的缘故。家长把他们捧在手心里,不让受到任何风吹雨打,百事迁就他们。把他们照顾得无微不至,导致他们只知道沉浸在爱的“海洋”中,贪图享受。青年朋友们,你们难道还想在这种“爱”中荡漾吗?只有独立自主,才是我们的明智选择!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篇3

今天早上,我站在12路车上,人不算少,座位都做满了人。在车管所时,上来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爷爷,还带着一位年幼的小孙子,居然没有人让座,连表示一下都没有。那位爷爷领着孙子从车门口一直走到车尾,我注视着他们,并不是可怜他们,而是为我们威海叹息。满车的人毫不在乎,视若无睹。座着的人心安理得,连正眼都不去瞧一下他们。没有几个人像我这样看着这一老一少。

每次到一个站点,都会播放“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您……”我想,这是在浪费电。我听了几百遍了,想必经常做车的人听了不止100遍,而今天,满座的人,面对这爷孙俩却不加理睬。

在小学时,做车最挤了,三班车挤不上都是正常的。有时,我挤上了第一班车。人很多,声音嘈杂。这时,车遇到了一个红绿灯,立即刹车,车身也随之猛晃。每当这时,那些大人就会说:“有病呀?挤什么挤?就你们小孩能挤!”我们听了,当然生气,可是拿这些大人也没有办法,毕竟,他们是大人。在这个时候,大人不应该去责怪我们,根本不是我们的错,再骂也没有用。这种情况,大人应该找个地方让我们把着,省得车一刹“呼啦”倒一大片,再踩着你的脚了,破口大骂。我们满肚子的委屈也只能咽。这样,我们心理会产生一种不平衡的想法。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靠我们大家维持、发扬,如果每个人都对它置之不理,那么还有什么美德呢?还有什么传统呢?省下的只是中华民族,却什么也没有了。如果我们都不遵守它的条例,那么怎么对子孙后代教养呢?这还只是乘车,如果走到社会里去,会发现更多的违规行为,会发现更多的不良行为。

醒醒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等着我们继承呢!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篇4

这位伟人,有着一生用不完的美筵,正是因为他的节俭。冯玉祥将军教育儿子冯洪国也是如此:“儿啊,你要脱下军装、皮鞋到牛栅里去熏一下,闻一闻牛屎味,才会知道五谷香。古人说:奢能灭志,俭以养德。你虽然还不曾管事,谈不上奢华,但以你的穿戴上看,是危险的!”这蕴含着深刻道理的话“一板子”把冯洪国打醒了。他脱下了军装、皮鞋,换上了青年的便衣,穿上了粗布鞋。事情是这样的,冯洪国日本留学回国后,看望多年不见的老父亲,当父亲看到儿子身着西装脚蹬皮鞋,浑身散发着浓浓的香水味,便这样地教育自己的儿子。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补丁、牛棚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看到的是优越的生活环境,一到夜晚,万盏灯火大放光芒,一幢幢大厦顿时披上了宝石镶嵌的衣衫;一条条街道犹如星光闪耀的银河;再加上射灯如探照灯似的来回晃动,而在这闪耀着的美丽背后,又有谁看到了浪费的影子。的确,许多人都会这样认为:生活条件好了,就应该有这样的享受。于是,节约也随之被人们抛在了脑后。

这天中午,我经过学校的小店,里面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啊!同学们进来时迫不及待,出来时满载而归,我尝点你的薯条,你吃点我的鸡腿,真是不亦乐乎。我在班级里简单地做了一个调查:平均每天到小店去4次以上的有6人;去3次的有10人;去2次的有30人;去一次的有7人;一次都不去的没有(因为今天不去明天可能就去了,虽然我去小店的次数不算多,但我也在去的行列中)。去小店为了买学习用品的占四分之一;肚子饿买吃的占四分之一;还有四分之二的是为了解谗,看到别人在吃自己也要吃,更有同学是拿零食当午饭,中午菜不合胃口就一倒了之。前几天班级里还掀起了一股名牌风,看谁穿得最有品味,今天你穿李宁,明天我就要换上安踏,有人还嘲笑同学穿假名牌。哎,我真想告诉大家,勤俭才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不是攀比与浪费啊!

在班会课上,我和老师商量把《俭以养德》这篇文章推荐给同学们,老师同意了,听完了我对文章的介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是啊!艰苦的生活虽然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我们仍应牢记:平日里节衣缩食,困难时才容易度过难关;富足时豪华奢侈,穷困时将难以生存。勤俭节约这一美德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篇5

   关键词:民族 传统文化 美德 教育

   1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 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前赴后继, 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 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得到普遍认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

   以下几方面。

   1.1 崇尚伦理道德

   所谓“在其位, 谋其政;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要求形成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道德价值体系, 作为个人必须要有做人的底线。每个人都有相适应的个人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说自己该说的话, 做自己该做的事。

   1.2 注重人文理性

   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实体存在, 重视人的精神存在, 注重对人进行礼乐的教化。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 人被看作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 重视人生、重视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构成了以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1.3 强调和谐观念

   即一种天人关系的和谐, 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过无不及的行事原则。而这当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天人合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 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事物的方法论。例如《黄帝内经》论述问题的一大特色就是把天、地、人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考察。它无形中让人形成了从联系中和整体中看待问题、强调整体、强调和谐的思维方式。

   1.4 倡导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人们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 面对现实的状况所产生的一种理性思考, 是以沉毅的思想面对显示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理智富于远见的精神状态, 是充满了辨证思维和中和思维的理性精神,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 几千年来就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 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 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 高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 是与传统文化的长期孕育分不开的。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 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 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 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 赋予新时代内容, 容纳新的代精神, 达到承前启后, 与时俱进, 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胡锦涛总书记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在今天的中国, 需要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学生, 鼓舞学生, 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

   义的意识,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 当前社会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 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

   当今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 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 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 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 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 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 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 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教育效果, 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 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 担当起历史重任。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教育者首先要“为人师表”。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 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

   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 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 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 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教育形式, 结合时代特征, 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 巩固德育成果, 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 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 同时, 发动家长, 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 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 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 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

   因此,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 倡导好善乐施、扶危济困, 把人的生命和尊严, 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 这些传统越是得到发扬。如九八抗洪时, 抗非典时; 今年初南方冰雪灾难, 四川5 ·12 特大地震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举国上下及时伸出了无私援助之手。这些传统美德以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传统是现代的根基, 青少年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 掌握着先进的知识文化, 是未来的主人, 应当加强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 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篇6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深远的凝聚功能,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强大的整合功能,具有持久的精神激励性与动态的延续、创新功能等独有的特质和优势。中华传统文化积淀和熔铸的优秀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和而不同的宽容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践行和可操作性,要将其生活化、通俗化、大众化,应重视全面的社会治理,形成健康向上、崇德向善的正风正气;应重视家风教化,让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生动“落地”;应注重立德树人,学校教育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血脉和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是中华民族凝聚的精神纽带和心理归宿。我们应挖掘好、保护好、弘扬好、利用好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宝贵财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目标。

关于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着重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重点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这些论述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指南。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美德的当代价值,2015年11月26日,到历史文化名城山东曲阜参观考察孔府,与孔子研究研院专家学者座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发展作为繁荣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书记的这段话实际上就是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和积极价值,那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有什么样的时代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 影响,其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随着历史的不断推移,时代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文化是否还与当今社会相适应?应当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意义?这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是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显著特点,从总体上科学地回答了“传统文 化有何当代价值”的问题。党的十以后,反复强调:“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 的丰厚滋养。” 在曲阜考察时,他更是明确提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进一步指出:“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 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在看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不仅要坚定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更重要的还必须坚持和发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中华优秀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伟大复兴的需要,这就是我们说的一个观点中华传统道德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是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的总结,提炼和概括中国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不仅可以树立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也能促进人们形成振兴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感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德力量。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富贵不能武不能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传统中国文化所展现出来的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刚直不阿,舍生取义的高尚品质仍是我们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需要得美德。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美德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需要 1940年初,抗日英雄杨靖宇被日军包围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里,支撑着杨靖宇与日寇顽强战斗的力量就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可以超越民族 宗教的界限。产生巨大而又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特别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思想通^人们价值上的认同情感上的接受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文化繁荣。在2013年10月11日,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的历史大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民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

在今天改革开放新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即是优秀文化的精髓更是增强民族团结文化凝聚力量的源泉。

中华优秀美德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邢二平是河南水利职业学院2012级的学生他因三次跳入黄河成功救起了3名落水人员,荣获河南省“感动中原”年度人物。因孝敬父母荣获鹤壁市尊老爱幼特别奖,并获得2015年“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在邢二平的身上体现了中华优秀美德的积极作用。他的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自强不息孝敬父母等品德都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而且是因为他践行了这些中国传统美德才成就了他乐于助人的品行。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这些美德和成就 也会对社会今后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他更好的成长成才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尊老爱幼、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敬业、廉洁自律。

大学生继承和弘扬这些传统美德,不仅可以增强热爱祖国,热心公益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而且还可以促进我们道德意识合作意识的增强,提高自己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仅如此,良好的道德和修养还可以帮助我们改善人际关系,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篇7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1990年从吉林辽源发起,逐步走向全省、全国,走出国门。20多年来,在国家领导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广大实验研究者、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系统构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探索多层面、多渠道、有效的实践模式、运行机制和实施方法策略,为丰富和发展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方法和理论做出了贡献。该课题研究时间之长,成果之丰,规模之大,效果之好,社会影响之广泛,为建国以来少见,是我们吉林省学校德育的一大亮点与特色,也是教育科研的光荣与骄傲。该国家重大课题的第一次学术会议就是在辽源市召开的。

尤其令我们高兴的是,东丰县于1991年在中小学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活动,多年来不仅能够始终坚持,而且不断创新、深化、拓展,使传统美德教育由学校逐渐扩展到家庭、扩展到全社会,由学生扩展到成人,由学校道德教育扩展为县域文化,由教育行为上升为县委、县政府行为,探索出传统美德教育与经典诵读活动结合,与家庭教育结合,与社会教育结合,与书法教育结合等,多渠道、多层面有机结合,协调推进的实践模式和长效机制,丰富了县域文化,在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应向东丰的同志们表达敬意和谢意,当然他们还要不断探索。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民族精神,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疑对传统美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希望吉林省参加会议的同志能够学习、消化好会议交流的学术成果和“东丰实践”,在新的工作起点上,进一步深化研究,提升和推广传统美德教育成果,整体提高学校德育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这里,简要谈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和工作建议,供大家在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参考,指正。

一、根据时代要求,不断深化对传统美德教育的认识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生生不息的源泉。因此,我主张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深化,不断发展传统美德教育。党的十对我国改革和发展作了新的部署,尤其是把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高度概括为中国梦,并深刻而明晰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我们要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角度,来深化对传统美德教育(包括教育的内容、目标体系、实践模式等)的认识,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传统美德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根基,我们要从深化德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来深化对传统美德教育的认识。中华传统美德又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软实力,必须着力打造、世代传承。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传统美德教育研究和实验工作者要自觉担当。凝聚、壮大了传统美德教育和研究队伍,是我们这个课题研究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二、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推出传统美德教育的新成果

传统美德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我们的课题研究虽然有20多年历史,但我认为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在普及与推广方面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方面,社会和教育实践在不断发展变化,为传统美德教育提出很多新问题、新挑战;另一方面,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的不断涌现,需要我们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重新审视、完善和改造。因此,我们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继续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总结新的教育实践经验,回答新的实际问题,探索新的发展规律。要努力做到在实践中不断有新的创造、新的探索、新的举措,在理论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概括、有所进步,进而实现教育科研成果的自我超越和突破。这也是我省一些地方近年来的成功实践,我们还要不懈努力。

三、强化成果推广,切实提高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效性

应当看到,转化与推广教育科研成果是发挥科研先导作用,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环节。然而,从我所进行的调研看,长期以来,我省一些地方偏重研究、追求标新立异,而对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重视不够,存在“成果多、转化少,研究多、实效小”的现象。这是应当引起重视的。2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传统美德教育积累了丰厚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今后应更加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力度,在追求实效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大功夫。应把传统美德教育科研成果切实纳入教育教学和学校长远发展规划之中,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将传统美德教育科研成果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更好地结合起来,在更大的范围内加大推广力度,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整体实效性。力争做到在研究中应用,在应用中研究,在推广中提高,在深化中扩展。这虽然是很高的要求,但却是深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

四、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确保传统美德教育可持续发展

我在这里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传统美德教育的结构以及与其它德育和整体教育相互联系的内在需要,逐步建立推动传统美德教育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应建立健全包括传统美德教育在内的学校、教师评估、考核和奖惩制度,力求把成功的规律性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以确保德育为首工作地位的权威性、稳定性和科学性,使传统美德教育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五、加强组织建设,进一步办好吉林省教育学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专业委员会

今年7月,吉林省教育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隆重召开。新一届理事会将坚持“学术引领、科研创新、强化服务、规范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学术立会、服务强会、民主兴会、依法办会”的原则,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建设现代教育学术团体),三个提高(提高群众性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水平,提高为会员和会员单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提高接受政府及部门购买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四个建设(学会组织建设、学术资源建设含会刊、网站、课题、学风等,体制机制建设,秘书处建设)。相关工作正有序展开。传统美德教育专业委员会是省教育学会重点建设的学术机构之一,应按上述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在深化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提高我省德育工作整体水平上发挥应有作用。在办人民满意教育过程中我们对传统美德教育专业委员会寄予厚望。

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一项继往开来的伟大育人工程。研究和传承中华美德,自己首先要践行美德。我们大家应以十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科研先导作用,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研究正能量,传播正能量,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整体水平,造就一代具有优秀民族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无愧于历史和当代的贡献。

注:关于国家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篇8

关键词: 英语教学;传统美德教育;渗透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德育是灵魂。她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强德育科研工作,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具有导向作用。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学科课堂教学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所以,每学期开学校领导总是号召全体教师在授课时应渗透德育教育,虽然是渗透,但却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识的。它是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和培养德育“四有”新人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善于将传统美德施与潜移默化之中,让传统美德在英语课堂上闪光。

1 传统美德教育与英语教学的结合点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在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对话和课文都蕴含着我们中华民主的传统美德的内容,如有助人为乐的;有尊老爱幼的,有勤俭节俭的;有诚实守信的;有团结互助的;有立志成才的;有助人为乐的;还有严己宽人的,等等,学到类似这样的课文我就会结合中国民族精神有意地对学生渗透我国的高尚民族美德。可见,英语学科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具有一定的结合点。

2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时,强调的是“渗透”二字。即在英语教学中贯彻思想教育,要渗透不要强加,不要牵强附会地将英语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要不露痕迹地渗透,潜移默化,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要求教师要找到教材的渗透点,并关心学生的思想动向,把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与学生的思想动向的教育要求结合起来,巧妙地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2.1 英语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爱国历来都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它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感情基础和道德规范。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无疑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故事结合中国伟人的感人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过的单词和一些简单的语言来述曾经为祖国奉献出宝贵的生命的英雄们的事迹。这样在巩固英语的学习的同时,也训练了英语的写作,更加深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很好的在课堂中渗透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2 英语教学与礼仪教育相结合

礼仪教育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在青少年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礼仪教育,对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礼仪是指人的言行举止要合乎一定的规范,待人接物要和蔼可亲、平等、公正、礼让。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学生,礼仪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的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因此,我在遵循知识传授的同时,运用教材内容,有机地进行礼仪教育。如学“true;believe”等时,我教育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学“stop;station;office;class”时,教育学生在公共场所要注意礼仪;学“help;honest;assist”时,教育学生要互相宽容,诚意待人,知错就改。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3 英语教学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相结合

素质教育理论的前提是教育人本论,它的核心是: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与相信每一个人。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但是,这种美德在一些独生子女的身上很少表现,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所以,在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每一个教学细节。例如,The old man got into the car.我们不译为“老头进了小汽车”,而是译为“那位老先生上了那辆小汽车”。在看图作文和材料作文中尽量多选取尊老爱幼,扶危助困,奉献爱心题材的素材让学生写,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

2.4 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一流的教师,很难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英语教师只能教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思想、有灵魂、有精神、有丰富的有关本族语和目标语的文化知识,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面和解答能力。外语决不是“崇洋”和传播“洋奴哲学”的T具。外语教育]_作者要时刻以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己任,凭借自己所学之长,利用各种方法,揭露西方社会的有悖人性的丑恶现象,适时、恰当地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进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总之,通过学习西方文化,对学生有意地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他们形成具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的人格,为振兴中华,建设社会主义培养优秀人才,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英语课堂上闪闪

发光。

参考文献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篇9

南安市延平中学 黄长顺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成熟,大力弘扬优秀传统道德,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我们唯一可走之路。本文想就弘扬优秀传统道德与当前学校德育的关系谈几点粗浅的理解,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中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精神,对于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

【关键詞】优秀传统道德 德育工作 文化认同感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中华民族素以崇尚道德著称的礼仪之邦,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精神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也是中国道德教育深刻蕴含的精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内涵应该是优秀的民族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情感和民族礼仪的总和,这五个方面的文化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价值,反映着自我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中华传统美德是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至今仍有积极作用的一些“行为原则的总和”[1]。它是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人类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道德对于培养青少年基本人格和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全面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前学校德育的发展,仍然应以积极的态度弘扬优秀传统道德精神。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造就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新阶段对教育工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作出的新的重要部署。中央明确指出,要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要对年轻一代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教育。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成熟,使年轻一代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常常感到失落和迷茫。这就给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正确处理好优秀传统道德与当前学校德育的关系?面对新形势与新任务,我们必须去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本文想就弘扬优秀传统道德与当前学校德育的关系谈几点粗浅的理解,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中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精神,对于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是丰富德育内容,增强德育效果,提高德育实效性、针对性的一项重要任务

构建新时期学校德育目标体系,离不开对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扬。当前学校德育必须承担起积极地引导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学生逐步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甚至相反的人生观,为了有效地纠正目前我国社会中青少年存在人生价值取向上从实践到理论上的危害,除了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原则外,还必须发掘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中人生价值方向富有生命力的因素,并使两者融会结合。在我们优秀传统道德中人生价值观的积极因素十分丰富,诸如积极入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民族自尊、自信的爱国主义深厚情怀和为此不惜献身的无畏精神,勤劳朴素的品格,重伦理、讲道德的自觉精神和见利思义、崇德尚义的价值取向。而激发道德责任感是当前优化人生观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有有了良好的道德责任感,才能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坚持民族气节,强化民族自尊,激发民族情感,振奋民族精神,就必须加强道德责任感的德育机制。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计划而有系统地大力宣传从古到今的中华儿女坚持民族气节和民族自尊的感人事迹,引导青少年一代学习他们的高尚品质,升华民族情感,自觉地以实际行动振奋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对塑造青少年的民族性格,提高人生观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民族传统人生观的精华,在于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在于心系国家命运,尽力为民族和他人造福,即儒家所称的“仁义”。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是指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道德风尚正是这一人生价值观在今天的继续和发扬。在人生态度上力求积极进取,不屈从命运摆布,一向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主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都体现了我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今天的新形势下,许多青少年更加容易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道德观念的侵害和影响,错误地形成了个人主义至上的道德观。因此,我们要很好的挖掘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摆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弘扬优秀传统道德,在学生中开展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是加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人认为中国传统道德只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今天时代变化了,没有必要重视传统道德教育,只要加强人格意识培养就可以了。毫无疑问的是培养现代人格,现代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必须清楚一个现实事实,它并不是当今时代条件下道德教育的全部与根本。事实上没有一个民族可以彻底地脱离自己的文化传统而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被历代所推崇的美好伦理道德。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社会风尚,伸张了社会之正义、公正,标榜了美好的品德,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传统美德对于现代社会显然有着重要的积极的人生意义,将它运用于当今社会,有利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培养,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亦是非常重要的。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因此,弘扬继承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必须加强各种途径的道德修养,就学校德育教育来说,主要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1、倡导勤俭的美德。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不乏勤俭的格言和例子,如诸葛亮说:“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汉唐“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时期,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勤俭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华民族素以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以吃苦耐劳著称于世。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有人人就认为勤俭美德教育过时了,因此也不必要要求青少年节俭了。实际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节俭精神并不矛盾。社会主义市场机制要求对资源实行最有效、最优化的配置,这就是这样要求提倡节俭精神。勤就是要求从小树立起只有勤劳工作,才有权利享受的思想品德。

2、培养公德心。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有“义以上为”、“先义后利”,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人民的思想,不乏为社会的公正而不懈奋斗的英雄业绩,有许多为国为民牺牲自己的仁人志士,这些都值得人们认真地加以学习。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应怎样?做怎样的人?是每一个人来到世间都必须解决的问题,也就是一个根本的做人准则问题。一个人如果不能自觉地去面对这个问题,也必然会不自觉地以自己的行为去回答这个问题。我国是一个崇尚教育的民族历来主张正确处理公私关系,无数民族脊梁无一不都自觉地把个人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利益连结在一起,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范围越来越大,交往也是越来越复杂,如何处理好人际之间的道德关系已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公德心的问题,而公德心需要从小抓起。培养这些公德心对青少年成长具有特别重大意义。

3、培养爱与荣的意识。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推荐“仁者爱人”、“和为贵”,强调互相尊重、以诚待人。正如孟子所说的,“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敬之。”设想,一个孩子不知道如何去爱与尊重别人,就不会真正懂得被人爱、受人尊重的意义和价值,决不会真正得到别人的尊重与爱。因此,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爱人与尊重别人的意识。另一方面,社会、家庭、学校要尊重爱护学生,只有受到真正的关怀,人格受到尊重,学生才能“以礼存心”,当他们长大进入社会后,才会真正懂得爱人与敬人。

4、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古往今来,在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无数仁人志士所向无敌、挺身而出,甚至不惜以身报国。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诸如屈原自沉汩罗,以身“死国”,岳飞“仰天长啸”,屈死风波亭,“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图维新成仁的谭嗣同,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无不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所以在中学德育教育中要突出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才能使学生认识到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尤其要从小立志,使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祖国利益紧密相连。

三、新时期学校德育必须体现民族传统道德精神并使之成为学校德育的执着目标

当前,我国处在一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就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必须对年轻一代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这就要求新时期学校德育必须体现民族传统道德精神,并使之成为学校德育的执着目标。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实践中积累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根基。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传统美德教育日益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中央领导多次强调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反复强调对中小学生进行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进行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十六大的召开为学校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因此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要进一步深化传统美德教育,使民族精神融于德育教育,把优良传统传承给学生,实现“培养学生高尚人格,修炼学生健康性格”的德育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就是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一个对国家、集体、家庭和自己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在责任面前立得正,挺得住,担得起,有“梁骨”的人,堂堂正正地做人。修炼学生健康的性格,就是做一个在群体中可近、可亲、可信、富有性格的人。要实现这一德育目标就必须处理好传统美德和现代意识的关系,使两者有机结合。现代意识是提倡符合于时代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集中体现于现代社会意识中的那些代表时展潮流、标志一个时代的精神文明、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思想之中。如何使学生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同时,养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品质,是新形势下学校德育面临的最严峻的课题。道德与德育问题呼唤中国传统道德精神。中国特色的学校德育必须体现中国传统道德精神。当今时代、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精神资源的认识理解、价值判断不容乐观,不仅仅是“倒脏水连孩子一起倒”的问题,而是“以传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反传统”的问题。当前中国人最大的危险是自卑和崇洋的心理,这种危险导致中国人不是中国人。21世纪的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还是发展中国家,它与发达的国家之间的物质文明落差还将必然存在,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及其优秀道德精神却是完全可以自豪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放眼看世界,在越来越小的地球村里,日本人已经敏感地把教育目标确定为培养世界中的日本人,中国的新一代学生也应成长为世界中的中国人。21世纪的中国的学校德育虽然必须借鉴与的德育精华,却绝不能舍弃中国物色,中国优秀道德精神应成为学校德育的执着目标。

四、发挥学校教育优势,把传统道德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起来,采取多种灵活方式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德育功能的内在要求

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主要应把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只有对学生进行知识和道德教育的场所,才能够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完整的道德观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德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文以载道、教书育人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寓中华传统美德于各学科教育中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必须抓住课堂的主渠道在学科教育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努力研究德育目标与中华传统美德条目的结合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传统美德揉和在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春风化雨般地把美德的甘露浸润到学生的心田,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个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逐渐内化为学生品质,提高学生道德水准。同时,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寓美德教育于活动之中,引导学生发挥专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生动地开展德育工作,让教育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似水到渠成。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龙其是要“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着力点”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对于构建新时期社会主义青少年思想道德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中小学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需要从教育观念、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从而不断增强工作的时代感,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育观念上要体现时代性,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实现教育目标的最大化。要树立效益意识,发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及时把握青少年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对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断提高工作实效。在教育内容上要体现层次性。要根据年龄层次,开展分层教育,要把握好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立足于“先做人、后成长”的德育观点,强调“三观”,强调共产主义道德的同时,注重中小学生的基本道德观教育。要分阶段,当前要着眼于我国国情来明确现阶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目标,让大多数的普通中小学生具有爱国、正义、自立、创新的价值观念,有进取和责任心,促进社会稳定有序地发展。在教育途径上要体现整体性,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主体教育网络,力求取得结合整体效应。一要发挥学校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以各学科的渗透为主,以深入活动为辅,相互促进。二要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功能,加强学校联系与沟通,形成教育合力。三要发挥社区的综合依托功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充分结合、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为中小学生接受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提供阵地资源、智力资源,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总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当今推行素质教育,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中如何吸收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更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道德教育中一项重要的事情。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不少的薄弱环节。其中之一就是未能正确梳理传统道德教育与学校德育的关系,对此需要我们进行深刻反思,只有这样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工作才能温故知新,获得新的更强的生命力。

【注 释】:[1]参见《哲学大字典·马克思主义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916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2月26日)。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篇10

关键词:美德;教育;有效;途径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中华民族凝聚力所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少年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历史和社会赋予教师的责任和使命。那么,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如何?实施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哪里?为此,我校开展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课题为本人主持),连续几年来不断探索与实践,构建了校本传统美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及有效途径,为我县同类学校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范式。

一、认真调查,客观分析,明确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小学德育工作在爱国主义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基本道德认知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应该客观地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德育工作实际上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需要及时加以研究和解决。如:德育目标“高、大、空”,缺乏针对性;德育内容单薄,观念滞后;德育途径单一,德育方法、手段落后,德育过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德育力量薄弱化,缺乏力量整合。

二、系统挖掘,优化整合,确立校本德育目标与内容体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校课题组全体人员在充分研读各种传统道德教育文献的基础上,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整体优化”的原则,确立了校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体系:

一年级: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爱戴长辈、友爱同学;

二年级:尊崇礼仪、为人谦逊、举止文雅、勤奋好学;

三年级:珍惜时间、勤劳节俭、讲究卫生、保护环境;

四年级:言而有信、行为守范、知恩图报、知错就改;

五年级: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见贤思齐、积极进取;

六年级:热爱祖国、关怀民众、志存高远、求实创新。

这24个德育目标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即“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勇”。其隐含的道德内涵与现行德育内容有效对接,既融于社会现实又易于被学生接受。每个德育目标又包括六个部分的内容:

1.导语。高度揭示该德育目标概念界定的内涵外延,介绍古往今来该德育目的形成、发展及光大。2.格言警句。精选那些通俗易懂、具有世代传承价值的名言,让学生熟读成诵。3.经典故事。精选5~7个故事,让学生在鲜活生动的故事中受到启迪。4.时代内涵。主要是对传统美德中的合理成分和积极因素,赋予新时期的内容和要求。5.践行目标。对学生如何进行行为规范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便于学生照着去实践、体验、提升。6.体验感悟。主要是围绕德育目标设计的德育活动方案,分学段形成一个序列,以体现知与行的统一。

三、联系实际,广开渠道,构建校本德育途径与方法体系

我们课题组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并参照其他学校进行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的丰富经验,在几年来的教育实践中摸索、总结了八条行之有效的德育途径:

1.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于德育活动课教学中

学校以《和谐德育》读本为依托,把每周一上午第三节课固定为传统道德教育活动课,要求各班根据对象和教育目标的差异,适当增删教育内容,调整教学重点,充分体现课题性、主体性和活动性。

2.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于学科教学渗透中

要求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传统道德教育。渗透的方法有直接渗透,如语文、品德与社会等学科,有许多内容本身就是传统道德教育的好素材;其他学科可间接渗透、可随机渗透,也可根据形势需要进行重点渗透。

3.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中

为了让传统文化随时随处感染学生,我们从浩如烟海的古代格言中精选了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精彩片段分布在各楼层、各教室的墙壁上,还在运动场边上专门设计制作了文化长廊。学校的宣传橱窗、广播等也都成了媒介。

4.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于主题教育活动中

我校每学期都要按照“美丽人生从做人开始”传统道德教育系列活动的安排,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各种主题的教育活动,学校还利用“五四”“清明”“端午”“七一”“十一”“春节”等重大节日、纪念日,举行形式多样的庆祝、纪念活动。

5.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于养成管理教育中

遵循知、情、意、行形成过程的基本规律,我们把中华传统道德与《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和《沭师附小学生一日常规》有效对接,把每个条目分解成若干条具体实施细则。

6.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于心理健康教育中

开设心理辅导课、成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语信箱”,对学生在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学习方法、环境适应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预防和有效干预,运用中华传统道德素材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7.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于家庭教育中

实验之初,我们就把传统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活动安排用公开信的方式印发到每个学生家长,以获得家长的支持、配合和参与。通过专门“家校联系卡”形式,各实验班级每学期都要通过召开家长会形式,请家长提建议、谈体会,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督促、检查、信息反馈。

8.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于社会教育活动中

我校将沭阳县烈士陵园、沭阳县花木基地、沭阳县大学生创业基地确定为德育基地,每学期都结合传统道德教育系列活动的专题,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