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儿女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20:06:25

中华儿女范文篇1

爱国主义文化是优秀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就是自觉地、发自内心地去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利益,自觉地为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自觉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奋斗,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弘扬爱国主义这种优秀的文化也有其重要的时代意义。

1、弘扬爱国主义文化是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体现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另一方面,意识对物质也有着积极的影响。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不仅体现在能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也体现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积极反作用上。爱国主义文化作为意识的一种表现,自然也具有它自身的意识能动作用。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忽略爱国主义文化对中华民族的能动作用,广大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应当得到合理的抒发。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我们的祖国遭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时,正是爱国主义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发挥自己能动性作用的时候,然而当时的政府不仅不鼓励人民群众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还处处打压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试想一下这样的政府怎么会得到人民的认同。而我们共产党人从一开始便坚持我们的信仰,坚定不移的团结人民、抵抗外来侵略、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当前,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一些西方敌对势力眼红中国所取得伟大成绩,异想天开地想通过不断给中国制造各种麻烦从而阻碍中国的和平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人民群众无比坚定自己的爱国信仰,时刻拥护自己的祖国,团结一致、上下一心地为中华民族的百年复兴而努力。这便是爱国主义文化作为意识的能动性的重要体现。

2、弘扬爱国主义文化是增强国家安全的要求

当我们提到一个国家的安全问题时不可避免的就要意识到文化安全问题,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随之而来的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问题也愈发显得明显。一方面是文化扩张主义。虽然二战后西方殖民体系伴随着各国民族解放运动兴起而逐渐被瓦解,但西方各国仍然贼心不死,他们不断地向各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扩张。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处于一个相对开放的境界,西方各国的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便趁机而入。另一方面是文化霸权主义。自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世界不断多极化发展,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国家,在对外合作交流中无不推行自己的文化霸权。在此影响下,我们有些人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丧失对本民族文化的信仰。这是值得我们全体中华儿女所警醒的,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要怀着对本民族、本民族文化的高度骄傲与自豪的情怀去不断的弘扬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要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担当,通过弘扬我们的爱国主义文化,来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也只有通过不断的弘扬爱国主义文化,我们才能把握住我们的新时代、才会不忘初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奋斗。

3、弘扬爱国主义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

一个民族的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来源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岁月中逐步积淀成了我国的民族文化自信,中华儿女立足于优秀民族文化,通过勤劳和勇敢的实践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自信。优秀的爱国主义文化成了文化自信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中和新时代的背景下,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中华民族优秀的爱国主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当代人民群众树立文化自信,从而中华民族全体人民依靠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强大的凝聚力,不断地推动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这都体现在中华民族优秀爱国主义文化对于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推动作用,以及对于我国文化发展和在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促进作用。

4、弘扬爱国主义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这种优秀文化,培育和践行爱国主义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精神动力、是将全体中华儿女凝聚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弘扬爱国主义这种优秀文化就是要把中华民族各儿女凝聚在一块,形成一种团结一致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美好格局。“爱国”作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必须要遵守和信仰的基本准则,它也被从个人的行为准则的层面上提升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高层次。在这里,爱国作为每个人基本的道德要求,就是要求每位中华儿女都要爱护我们的国家、团结我们的同志,拥护我们的政党、维护国家的利益、建设我们的家园,这是爱国主义精神在我们这个新时代的集中体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无数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的愿望和梦想,要想实现这个伟大梦想,就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文化。

二、弘扬爱国主义文化的策略

1、弘扬爱国主义文化要更突出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

忘记历史就等同于背叛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从来都不能忘记历史,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我们在让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不能忘了我们在历史上遭受的各种伤害的同时也决不能简单地把爱国主义教育给定义为中国近代屈辱史的教育,我们不能将爱国主义简单的转变为对仇恨某些侵略国家记忆的强化,更不能将爱国主义精神扭曲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我们虽然要记住那段屈辱史,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从那段屈辱史里分析我们失败的原因,我们要汲取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同时也要让当代青少年们看到那个时代革命先烈们的斗争精神、反抗精神,要学习那个时代的中华儿女的斗争精神、反抗精神、爱国精神。在新的时代里,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历史和我们的使命,我们将继承革命先烈的斗争和抵抗,为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继续奋斗,我们要避免历史的悲剧重现,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弘扬爱国主义优秀文化就要用这些伟大精神凝聚起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力量。

3、弘扬爱国主义文化要更突出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总是片面地着眼于中国近代所遭受的屈辱历史,虽然我们一直强调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强调过去的那段屈辱史,因为这样很容易将爱国主义与反抗外来侵略所等同。一旦总是片面强调那段屈辱历史我们就看不到历经了无数共产党人的努力、就看不到当代中国所取得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就会在不断强调屈辱史的过程中丧失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甚至将我们当前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无限放大化而看不到我们党、我们国家为解决这些问题所做出的不懈努力。要知道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过无数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我们的国家克服了种种困难,40多年的开阔探索,40多年的艰苦奋斗,40多年的深刻实践,才有了今天的辉煌成就,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经济不断的高速增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的散发出顽强的活力,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更加成效显著,我们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因此,我们强调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们要牢记历史,还要更多地弘扬我们党、我们国家在这短短数十年来所取得的成绩,让全体中华儿女们知道今天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我们的民族屹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当中。只有经过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当代的中华儿女们才能够更好地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的自信,更好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4、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求我们要坚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不同时代的爱国主义的具体要求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要顺应时代实践的步伐去有机的结合爱国主义精神,而不是一成不变地弘扬爱国主义。近代中国面临着三座大山的压迫,不可避免的抵抗侵略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就必然成为那个时代的爱国主义的主题和要求。根据这个主题和要求,近代以来的无数中华儿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抗和斗争,这一奋斗史必然是那个时代的爱国主义的主题。但是,时代在变化,历史已经成了过去,当今的爱国主义主题与近代的爱国主义主题有了很大不同。这是根据当今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实践所决定的,如果爱国主义不能根据当代时代的实践主题而发生转变,还是一成不变的坚持老时代的主题,那么我们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伟大建设就会变得不全面。在新时期坚持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现代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为当代中国人民的目标和当代爱国主义主题。新时代爱国主义必然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让人民更加清楚、更加明白的了解我们当代的时代主题、爱国主义主题,更好地顺应当前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主题,将不忘历史与当代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伟大凝聚力。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紧紧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无时无刻把握住社会实践的主题,我们才能够不断与时俱进、开阔创新。因此,弘扬爱国主义这种优秀文化,必须坚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无尽的精神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当前,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代的小康社会必然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在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基础上,我们通过不断的弘扬爱国主义这一民族文化,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提高抵御外来文化入侵的能力,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使爱国主义文化成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坚强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金民卿.新时代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N].北京日报,2018-10-15(019).

中华儿女范文篇2

改革开放,使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华夏儿女们安居乐业。青藏铁路,一条几乎不可能的铁路,中国人民做到了;火车多次提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奥运场馆建设,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举国上下一片欢呼雀跃……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壮举!

改革开放,使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文明古国成为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淹没了许多楼房,淹没了许多人民,却淹不灭中华儿女的爱心;2007年年底,当春节来临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灾,阻碍了人们回家的道路,却阻碍不了中华儿女救灾的决心;2008年5月,里氏高达8.0级的汶川大地震一度牵动了世界各地的心,地震震倒了一座座楼房,震碎了一颗颗逝世者家人的心,却震不倒中华儿女突破重重困难的热情。我相信,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会变成小小的烦恼,再小的帮助乘以13亿,会变成大大的扶持。炎黄子孙会手挽手,心连心,克服一切困难!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航天事业迅速发展,中国在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杨利伟叔叔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2008年,中国的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飞上太空,到月球上去拜访嫦娥和玉兔;同样是2008年,神舟七号升空,翟志刚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员。中国的科技技术蒸蒸日上,为发展中的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儿女范文篇3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演讲稿:践行“八荣八耻”老师是表率

有人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必将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纪!21世纪,中国人的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华儿女奋发图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的祖国,让我扬眉吐气!国家的未来靠年轻一代。希望,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她努力执著地追求真、善、美,淳朴的民风、崇高的道德境界,这就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今天,祖国大地正在掀起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八荣八耻”要求我们继承优良的传统,弘扬时代精神,积极进取,开拓创新。

发生在上世纪初叶的“”是爱国主义的绝唱!面对帝国列强的欺凌,中国人敢大声地说“不”!一批批青年学生走上街头,举起愤怒的拳头,一群群工人老大哥,举起坚硬的铁锤,向帝国主义宣战,向封建主义宣战。这就是“振兴中华”的青春壮歌!我们的祖国在一辈又一辈人的努力下,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现在,事业的火炬已经传递到我们的手上了,我们要把它发扬光大。我们火红的青春之路将与国家紧紧相随,祖国的富强,使我们骄傲,祖国的繁荣让我们扬眉吐气!

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保卫家园,捍卫领土主权,是我们神圣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建立,就面临血与火的考验!帝国主义想把我们新生的政权扼杀在摇篮中。美国想借着攻占朝鲜,进而侵占我国,面对山姆大叔的挑衅,激发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拳拳爱国之心。他们团结一致,终于取得了抗美援朝胜利。大家可曾记得,以前的中国人被外国人称作“东亚病夫”,那是多么耻辱的事情。要知道现在的中国已经是一个体育强国了!在奥运会上,当体育健儿勇夺冠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来时,每个中国人都兴奋得热泪盈眶,莫不以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当刘翔像离弦的箭一样冲过终点时,全场震撼了,轰动了!这,这就是对“东亚病夫”这个称号最有力的抨击!国家强大了,人民自豪了,炎黄子孙昂首挺胸,扬眉吐气了。伟大的祖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辉煌成就更让我们扬眉吐气!“神五”、“神六”的成功,圆了中华儿女数千年编织的飞天梦。“神舟六号”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荣誉,我们感到骄傲!当我们昂首阔步的时候,美国人、日本人却感到惴惴不安,他们总是想方设法遏制我们,封锁我们,不愿意看到我们强大,更不愿意看到我们超过他们,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美国不只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影响她称霸全球的企图,也担心中国的经济腾飞会威胁她经济霸主的地位。现在,她再也不敢小瞧中国了,而是把中国当作一个强劲的对手了。如今的中国,科技发达,国家繁荣昌盛,人们安居乐业。每当看到祖国的强大,祖国的巨变,我们始终由知荣辱而奋发。每当我站在五星红旗下,我的心就无比激动和自豪!祖国,让我扬眉吐气!

中华儿女范文篇4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力量苦难象征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大型合唱作品的典范,也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创作史上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每当高歌此作品,高亢激昂的旋律即在人们的心中唱响,他展现的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展示的是一种激流勇进的黄河形象。这些都是中华民族苦难、斗争、力量的象征。虽然是一首流传了几十年的曲目,他却浓缩了词曲作者太深的情感,包含了中华民族顽强的民族精神。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过程非常艰辛,同时又充满激情。词作家光未然曾回忆他的创作经历,《黄河大合唱》原名《黄河吟》,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他率领抗敌演剧三队赴吕梁山工作,在陕西宜川壶口东渡黄河时,亲眼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黄河的惊涛骇浪英勇搏斗的情景,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深深感动了他,并激起了他的创作欲望,当晚三次提笔创作,泪流满面,激动不已,船夫们与黄河的惊涛骇浪英勇搏斗的场面给了他太多的感动。1939年初,回到延安后,作者饱含激情地写下了长诗《黄河吟》,并在同年的除夕晚会上朗诵表演,感动了所有的干部战士。

而曲作者冼星海当时就在现场。长诗的情感深深打动了他,并且激发了冼星海的创作激情。他用了一星期的时间,带病创作完成了这部剧作的初稿。冼星海在日记中写到:“3月26日,今天开始写《黄河吟》,光未然写词,这是一种新作风的象征,内容包括很广……3月27日,身体不怎么好。恐怕是营养不良的关系,继续写《黄河吟》……3月31日,《黄河吟》八首歌曲完成……”①可见冼星海创作环境是多么艰苦。同年5月,《黄河大合唱》在延安由鲁迅艺术学院合唱团演唱,冼星海亲自担任指挥,获得巨大的成功。演唱气势磅礴,反映出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正如《乐记》中所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②《黄河大合唱》正是作者对于中华民族的抗争力量的感动与感悟,才能创作出如此经典的音乐合唱作品。今天我们再度欣赏此作品时,民族之魂,黄河的英雄形象,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力量的象征,依然清晰可见。

《黄河大合唱》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音乐成就与独创性。这首作品的创作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庄严地讴歌了中华民族的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的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气魄,音乐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其高度的思想性、象征性、艺术性为我国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

《黄河大合唱》包含了八个乐章(不含序曲),以朗诵与乐队为背景将八个乐章全部串联起来,同时又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内容与形式上对比异常鲜明。作品以塑造形象为主题,即黄河船夫形象与黄河妇女形象。在情节的展开与情感的发展上,紧密统一,作品的音乐大量吸取民间音乐的因素,整个作品的旋律发展、形象刻画基本上建立在三个主题上——《黄河船夫曲》《黄河怨》《怒吼吧,黄河》。

一、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黄河船夫

《黄河船夫曲》为整首作品的第一乐章。词曲作者以磅礴的气势描绘了船夫们与惊涛骇浪的黄河顽强搏斗的惊险场面。这首作品的词富有生活的升华,音乐具有民间音乐的提炼。这些都是与创作者的生活磨练密不可分,词作者光未然经历了横渡黄河并亲眼目睹了船夫们与汹涌的黄河进行搏斗的场面,正如著名的作曲家郑律成所说:“没有生活的积累,没有生活的基础,写不出像样的、有分量的作品。因为自己的情感是社会的反映,没有那个生活,怎么能写出有分量的作品呢?”③《黄河船夫曲》正是创作者深厚的生活素材积累的产物。音乐曲调采用民歌劳动号子中的船夫号子为素材,运用主导动机贯穿全曲的手法来塑造不屈不挠的船夫形象,从而展示出中华民族的抗争力量。

音乐采用了民歌劳动号子中船夫号子的音乐元素。在音乐开始,展现出贯穿整个作品的音型,为我们展现了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斗的图画,显示出祖国的危难。作者用定音鼓采用十六八的节奏型,急促地引出船夫粗犷有力的四次呼喊:“划哟、划哟、划哟、划哟”,接着就是三连音节奏“冲上前”。音乐急促而有力,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敌的呐喊。

在这号召性的呐喊之后,词作者在这里开门见山地用“乌云、波涛、冷风”等形容词生动地表现了船夫们的坚韧以及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中国所处的历史环境。曲作者运用紧凑的音乐动机结合音乐开始时出现的十六八与三连音节奏型配合歌词,旋律流畅激动,开门见山地为我们塑造了一群勇敢、坚韧的形象。这生动而又朴实的船夫号子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把中华儿女与日本侵略者抗争的决心和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

紧接着,作曲家又以此为动机展开并拉宽节奏,以丰满的四部音响,来表现中华民族对斗争胜利前途的信心。作曲家在这里用竖琴伴奏为背景,旋律徐缓而平静。词作者用“河岸”来比喻民族的胜利,曲作者运用节拍从四分之二拍变化成四分之四拍,速度变慢,象征着在战斗中对于平静生活的憧憬与向往,预示着胜利的信心与曙光的到来,同时暗示着中华民族强大的力量。

在短暂的平静之后,旋律动机再次出现,力度由强到弱,显示出由近而远的意境结束在分解和弦中。同时这里借用船夫的形象展现出中华儿女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前赴后继,势不可挡地奔向抗日战场的英雄形象。词曲作者把船夫的精神上升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力量。

全曲通过紧凑的动机,通过传统的船夫号子的演唱形式,把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展示出来,表现出中华儿女的伟大坚强,在这里词曲作者把黄河船夫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升华为中华魂,为《黄河颂》阐释中华民族力量的来源奠定了情节基础。

二、中华民族苦难的象征——黄河妇女

《黄河大合唱》除了展示出民族的抗争力量外,同时也向世人揭示了中华民族所受的苦难。第三、四、五乐章,作者通过对比、叙述等创作手法,描写了黄河两岸的儿女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苦难挣扎的生活场景,尤其是第五乐章《黄河怨》,将这一主题描写得淋漓尽致。《黄河怨》是《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女高音独唱声乐曲,歌曲描写了一位失去丈夫和儿童,并遭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妇女形象,对日本侵略者的兽行发出了强烈的控诉。为了具体生动地揭露侵略者的罪行,词作者运用了排比句,曲作者采用了起承转合结构。该曲首先运用“风啊,云啊,黄河啊”呼告的修辞手法,喊出了被压迫、被侮辱的妇女形象的内心痛苦,旋律音调在四分之三拍上采用一次下行方式,节奏由宽逐步紧缩来表现被压迫被侮辱的声音。同时音乐采用全曲最低的音调,长时值节奏唱出“惨”字,生动地再现了失去儿童的母亲悲痛欲绝的心情。泣不成声的音调悲痛深沉,像黄河滚滚怒涛一样不可遏止的情感,在这里音乐与歌词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结合,深沉、悲痛、凄楚、哀怨的情感得到了宣泄。公务员之家:

作曲家在表现过这一情绪之后,运用节拍变化从原来的四分之三拍转到四分之六拍,再变化八分之六拍,最后又回到四分之三拍,力度逐渐变强,同时运用了略带朗诵调的旋律,将音乐推向高潮。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音乐中,作者运用八分之六拍的节拍,用接近于口语的上行旋律,快速并拉紧节奏,与前面的四分之六拍的缓慢节拍形成速度上、情绪上、力度上的对比,达到情感上的控诉,为后面的“血债要偿还”的“债”字高音作旋律与节奏上的铺垫。在音调节奏步步紧张推动的酝酿下,揭示日本侵略者血债的“债”字上出现全曲的最高音,这个最高音像火山爆发熔岩喷射一样唱出。展示出黄河妇女奋起抗争的决心与呐喊,唤起了全国人民的抗争激情,大河上下,长城内外,遍地燃起了抗日的烽火,这里的节奏起到了号召、控诉的作用。表现出黄河妇女要雪耻的强烈愿望,是一个悲惨生命的最后呐喊,也是战斗的呐喊,更是中华民族抗争并胜利的呐喊,强调中华民族的苦难血债一定要偿还,使情感得到彻底的宣泄与表达,显示出一种以死来反抗的决心。作者运用主调写法,叙述性节奏,悲情的旋律,生动地表现出中华儿女们誓死保卫祖国的情感,为后面《怒吼吧!黄河》《保卫黄河》的激情埋下了伏笔,是中华民族苦难的象征。

全曲不仅倾诉了黄河妇女的不幸,更有着感时忧世忧天下,悲身焦愁泪成血的情怀,这正是词曲作者血泪交织的生活经历,高超的音乐技巧与深厚的音乐修养才造就成这样感天动地的乐章。作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祖国母亲为失去千万优秀儿女而发出的哭泣与悲痛,同时又表现出坚强不屈的抗争决心。揭示了中华民族所受到的深刻的苦难与抗争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出,《黄河大合唱》以描写中华民族的抗争力量与苦难为主体的音乐巨作,在音乐创作上讲究典型形象的丰满性,在风格、结构上强调内在的统一性。作曲家成功地运用了富于辩证的交响性发展原则,使整个作品富于战斗性、力量性和苦难性,他是一部既有民族气派,又富于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正如作曲家冼星海自己所说:“我还要坚持这样的风格,这就是吸取欧美进步技巧,利用中国固有喜闻乐见的旋律,用简单和声配以中国和西洋乐器,尤其多用打击乐,使作品本身成为大众化、民族化、艺术化的统一艺术”。④《黄河大合唱》正是体现出了这一原则,从主题性与形象性出发深刻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苦难与民族力量,几十年来都震撼着中华民族之魂。

参考文献:

①孙继南主编:《中外名曲欣赏》,山东教育出版社,第236页。

②蒋菁、管建华、钱茸主编:《中华音乐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第5页。

中华儿女范文篇5

摘要:《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史上的一个经典曲目,作品在内容上采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中华儿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动人场面。音乐上汲取了民间音乐的素材,形象地塑造了中华儿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形象,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力量与民族苦难。音乐创作上讲究典型形象的丰满性。在风格与结构上强调内在统一性,是一部具有民族气派,富于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是中国大型合唱声乐作品的典范。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大型合唱作品的典范,也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创作史上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每当高歌此作品,高亢激昂的旋律即在人们的心中唱响,它展现的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展示的是一种激流勇进的黄河形象。这些都是中华民族苦难、斗争、力量的象征。虽然是一首流传了几十年的曲目,它却浓缩了词曲作者太深的情感,包含了中华民族顽强的民族精神。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过程非常艰辛,同时又充满激情。词作家光未然曾回忆他的创作经历,《黄河大合唱》原名《黄河吟》,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他率领抗敌演剧三队赴吕梁山工作,在陕西宜川壶口东渡黄河时,亲眼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黄河的惊涛骇浪英勇搏斗的情景,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深深感动了他,并激起了他的创作欲望,当晚三次提笔创作,泪流满面,激动不已,船夫们与黄河的惊涛骇浪英勇搏斗的场面给了他太多的感动。1939年初,回到延安后,作者饱含激情地写下了长诗《黄河吟》,并在同年的除夕晚会上朗诵表演,感动了所有的干部战士。

而曲作者冼星海当时就在现场。长诗的感情深深打动了他,并且激发了冼星海的创作激情。他用了一星期的时间,带病创作完成了这部剧作的初稿。冼星海在日记中写到:“3月26日,今天开始写《黄河吟》,光未然写词,这是一种新作风的象征,内容包括很广……3月27日,身体不怎么好。恐怕是营养不良的关系,继续写《黄河吟》……3月31日,《黄河吟》八首歌曲完成……”①可见冼星海创作环境是多么艰苦。同年5月,《黄河大合唱》在延安由鲁迅艺术学院合唱团演唱,冼星海亲自担任指挥,获得巨大的成功。演唱气势磅礴,反映出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正如《乐记》中所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②《黄河大合唱》正是作者对于中华民族的抗争力量的感动与感悟,才能创作出如此经典的音乐合唱作品。今天我们再度欣赏此作品时,民族之魂,黄河的英雄形象,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力量的象征,依然清晰可见。

《黄河大合唱》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音乐成就与独创性。这首作品的创作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庄严地讴歌了中华民族的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的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气魄,音乐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其高度的思想性、象征性、艺术性为我国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

《黄河大合唱》包含了八个乐章(不含序曲),以朗诵与乐队为背景将八个乐章全部串联起来,同时又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内容与形式上对比异常鲜明。作品以塑造形象为主题,即黄河船夫形象与黄河妇女形象。在情节的展开与情感的发展上,紧密统一,作品的音乐大量吸取民间音乐的因素,整个作品的旋律发展、形象刻画基本上建立在三个主题上——《黄河船夫曲》《黄河怨》《怒吼吧,黄河》。

一、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黄河船夫

《黄河船夫曲》为整首作品的第一乐章。词曲作者以磅礴的气势描绘了船夫们与惊涛骇浪的黄河顽强搏斗的惊险场面。这首作品的词富有生活的升华,音乐具有民间音乐的提炼。这些都是与创作者的生活磨练密不可分,词作者光未然经历了横渡黄河并亲眼目睹了船夫们与汹涌的黄河进行搏斗的场面,正如著名的作曲家郑律成所说:“没有生活的积累,没有生活的基础,写不出像样的、有分量的作品。因为自己的感情是社会的反映,没有那个生活,怎么能写出有分量的作品呢?”③《黄河船夫曲》正是创作者深厚的生活素材积累的产物。音乐曲调采用民歌劳动号子中的船夫号子为素材,运用主导动机贯穿全曲的手法来塑造不屈不挠的船夫形象,从而展示出中华民族的抗争力量。

音乐采用了民歌劳动号子中船夫号子的音乐元素。在音乐开始,展现出贯穿整个作品的音型,为我们展现了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斗的图画,显示出祖国的危难。作者用定音鼓采用十六八的节奏型,急促地引出船夫粗犷有力的四次呼喊:“划哟、划哟、划哟、划哟”,接着就是三连音节奏“冲上前”。音乐急促而有力,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敌的呐喊。

在这号召性的呐喊之后,词作者在这里开门见山地用“乌云、波涛、冷风”等形容词生动地表现了船夫们的坚韧以及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中国所处的历史环境。曲作者运用紧凑的音乐动机结合音乐开始时出现的十六八与三连音节奏型配合歌词,旋律流畅激动,开门见山地为我们塑造了一群勇敢、坚韧的形象。这生动而又朴实的船夫号子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把中华儿女与日本侵略者抗争的决心和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

紧接着,作曲家又以此为动机展开并拉宽节奏,以丰满的四部音响,来表现中华民族对斗争胜利前途的信心。作曲家在这里用竖琴伴奏为背景,旋律徐缓而平静。词作者用“河岸”来比喻民族的胜利,曲作者运用节拍从四分之二拍变化成四分之四拍,速度变慢,象征着在战斗中对于平静生活的憧憬与向往,预示着胜利的信心与曙光的到来,同时暗示着中华民族强大的力量。在短暂的平静之后,旋律动机再次出现,力度由强到弱,显示出由近而远的意境结束在分解和弦中。同时这里借用船夫的形象展现出中华儿女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前赴后继,势不可挡地奔向抗日战场的英雄形象。词曲作者把船夫的精神上升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力量。

全曲通过紧凑的动机,通过传统的船夫号子的演唱形式,把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展示出来,表现出中华儿女的伟大坚强,在这里词曲作者把黄河船夫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升华为中华魂,为《黄河颂》阐释中华民族力量的来源奠定了情节基础。

二、中华民族苦难的象征——黄河妇女

《黄河大合唱》除了展示出民族的抗争力量外,同时也向世人揭示了中华民族所受的苦难。第三、四、五乐章,作者通过对比、叙述等创作手法,描写了黄河两岸的儿女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苦难挣扎的生活场景,尤其是第五乐章《黄河怨》,将这一主题描写得淋漓尽致。

《黄河怨》是《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女高音独唱声乐曲,歌曲描写了一位失去丈夫和孩子,并遭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妇女形象,对日本侵略者的兽行发出了强烈的控诉。为了具体生动地揭露侵略者的罪行,词作者运用了排比句,曲作者采用了起承转合结构。该曲首先运用“风啊,云啊,黄河啊”呼告的修辞手法,喊出了被压迫、被侮辱的妇女形象的内心痛苦,旋律音调在四分之三拍上采用一次下行方式,节奏由宽逐步紧缩来表现被压迫被侮辱的声音。同时音乐采用全曲最低的音调,长时值节奏唱出“惨”字,生动地再现了失去孩子的母亲悲痛欲绝的心情。泣不成声的音调悲痛深沉,像黄河滚滚怒涛一样不可遏止的情感,在这里音乐与歌词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结合,深沉、悲痛、凄楚、哀怨的情感得到了宣泄。

作曲家在表现过这一情绪之后,运用节拍变化从原来的四分之三拍转到四分之六拍,再变化八分之六拍,最后又回到四分之三拍,力度逐渐变强,同时运用了略带朗诵调的旋律,将音乐推向高潮。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音乐中,作者运用八分之六拍的节拍,用接近于口语的上行旋律,快速并拉紧节奏,与前面的四分之六拍的缓慢节拍形成速度上、情绪上、力度上的对比,达到情感上的控诉,为后面的“血债要偿还”的“债”字高音作旋律与节奏上的铺垫。在音调节奏步步紧张推动的酝酿下,揭示日本侵略者血债的“债”字上出现全曲的最高音,这个最高音像火山爆发熔岩喷射一样唱出。展示出黄河妇女奋起抗争的决心与呐喊,唤起了全国人民的抗争激情,大河上下,长城内外,遍地燃起了抗日的烽火,这里的节奏起到了号召、控诉的作用。表现出黄河妇女要雪耻的强烈愿望,是一个悲惨生命的最后呐喊,也是战斗的呐喊,更是中华民族抗争并胜利的呐喊,强调中华民族的苦难血债一定要偿还,使情感得到彻底的宣泄与表达,显示出一种以死来反抗的决心。作者运用主调写法,叙述性节奏,悲情的旋律,生动地表现出中华儿女们誓死保卫祖国的情感,为后面《怒吼吧!黄河》《保卫黄河》的激情埋下了伏笔,是中华民族苦难的象征。

全曲不仅倾诉了黄河妇女的不幸,更有着感时忧世忧天下,悲身焦愁泪成血的情怀,这正是词曲作者血泪交织的生活经历,高超的音乐技巧与深厚的音乐修养才造就成这样感天动地的乐章。作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祖国母亲为失去千万优秀儿女而发出的哭泣与悲痛,同时又表现出坚强不屈的抗争决心。揭示了中华民族所受到的深刻的苦难与抗争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出,《黄河大合唱》以描写中华民族的抗争力量与苦难为主体的音乐巨作,在音乐创作上讲究典型形象的丰满性,在风格、结构上强调内在的统一性。作曲家成功地运用了富于辩证的交响性发展原则,使整个作品富于战斗性、力量性和苦难性,它是一部既有民族气派,又富于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正如作曲家冼星海自己所说:“我还要坚持这样的风格,这就是吸取欧美进步技巧,利用中国固有喜闻乐见的旋律,用简单和声配以中国和西洋乐器,尤其多用打击乐,使作品本身成为大众化、民族化、艺术化的统一艺术”。④《黄河大合唱》正是体现出了这一原则,从主题性与形象性出发深刻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苦难与民族力量,几十年来都震撼着中华民族之魂。

①孙继南主编:《中外名曲欣赏》,山东教育出版社,第236页。

②蒋菁、管建华、钱茸主编:《中华音乐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第5页。

中华儿女范文篇6

改革开放,使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华夏儿女们安居乐业。青藏铁路,一条几乎不可能的铁路,中国人民做到了;火车多次提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奥运场馆建设,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举国上下一片欢呼雀跃……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壮举!

改革开放,使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文明古国成为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淹没了许多楼房,淹没了许多人民,却淹不灭中华儿女的爱心;2007年年底,当春节来临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灾,阻碍了人们回家的道路,却阻碍不了中华儿女救灾的决心;2008年5月,里氏高达8.0级的汶川大地震一度牵动了世界各地的心,地震震倒了一座座楼房,震碎了一颗颗逝世者家人的心,却震不倒中华儿女突破重重困难的热情。我相信,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会变成小小的烦恼,再小的帮助乘以13亿,会变成大大的扶持。炎黄子孙会手挽手,心连心,克服一切困难!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航天事业迅速发展,中国在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杨利伟叔叔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2008年,中国的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飞上太空,到月球上去拜访嫦娥和玉兔;同样是2008年,神舟七号升空,翟志刚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员。中国的科技技术蒸蒸日上,为发展中的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使中国建设新农村的脚步越走越快。以前,农村人知识很少,只知道劳作。现在,“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越来越普遍,连许多老年人都发奋学习。农业不仅用上了力气,同时也充分运用上了智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上了中学、大学,成为了建设祖国新一代的智囊团;以前,农村生活是吃不好,穿不暖,过的都是苦日子。现在,农村人的经济能力越来越好,纷纷过上了小康生活。手机、彩电、冰箱……这些曾经连想都不敢想的东西,一样样成为了现实。以前,农村给人的印象是又脏又乱。一下雨,小路便成为了“水泥路”,山上杂草丛生,无人问津……现在,一提到农村,人们想到的是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青山绿水……改革开放,让农村展现出了勃勃的生机,让人们的生活过得更加幸福。

我坚信,中国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中华儿女范文篇7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力量苦难象征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大型合唱作品的典范,也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创作史上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每当高歌此作品,高亢激昂的旋律即在人们的心中唱响,它展现的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展示的是一种激流勇进的黄河形象。这些都是中华民族苦难、斗争、力量的象征。虽然是一首流传了几十年的曲目,它却浓缩了词曲作者太深的情感,包含了中华民族顽强的民族精神。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过程非常艰辛,同时又充满激情。词作家光未然曾回忆他的创作经历,《黄河大合唱》原名《黄河吟》,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他率领抗敌演剧三队赴吕梁山工作,在陕西宜川壶口东渡黄河时,亲眼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黄河的惊涛骇浪英勇搏斗的情景,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深深感动了他,并激起了他的创作欲望,当晚三次提笔创作,泪流满面,激动不已,船夫们与黄河的惊涛骇浪英勇搏斗的场面给了他太多的感动。1939年初,回到延安后,作者饱含激情地写下了长诗《黄河吟》,并在同年的除夕晚会上朗诵表演,感动了所有的干部战士。

而曲作者冼星海当时就在现场。长诗的感情深深打动了他,并且激发了冼星海的创作激情。他用了一星期的时间,带病创作完成了这部剧作的初稿。冼星海在日记中写到:“3月26日,今天开始写《黄河吟》,光未然写词,这是一种新作风的象征,内容包括很广……3月27日,身体不怎么好。恐怕是营养不良的关系,继续写《黄河吟》……3月31日,《黄河吟》八首歌曲完成……”可见冼星海创作环境是多么艰苦。同年5月,《黄河大合唱》在延安由鲁迅艺术学院合唱团演唱,冼星海亲自担任指挥,获得巨大的成功。演唱气势磅礴,反映出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正如《乐记》中所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黄河大合唱》正是作者对于中华民族的抗争力量的感动与感悟,才能创作出如此经典的音乐合唱作品。今天我们再度欣赏此作品时,民族之魂,黄河的英雄形象,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力量的象征,依然清晰可见。

《黄河大合唱》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音乐成就与独创性。这首作品的创作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庄严地讴歌了中华民族的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的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气魄,音乐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其高度的思想性、象征性、艺术性为我国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

《黄河大合唱》包含了八个乐章(不含序曲),以朗诵与乐队为背景将八个乐章全部串联起来,同时又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内容与形式上对比异常鲜明。作品以塑造形象为主题,即黄河船夫形象与黄河妇女形象。在情节的展开与情感的发展上,紧密统一,作品的音乐大量吸取民间音乐的因素,整个作品的旋律发展、形象刻画基本上建立在三个主题上——《黄河船夫曲》《黄河怨》《怒吼吧,黄河》。

一、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黄河船夫

《黄河船夫曲》为整首作品的第一乐章。词曲作者以磅礴的气势描绘了船夫们与惊涛骇浪的黄河顽强搏斗的惊险场面。这首作品的词富有生活的升华,音乐具有民间音乐的提炼。这些都是与创作者的生活磨练密不可分,词作者光未然经历了横渡黄河并亲眼目睹了船夫们与汹涌的黄河进行搏斗的场面,正如著名的作曲家郑律成所说:“没有生活的积累,没有生活的基础,写不出像样的、有分量的作品。因为自己的感情是社会的反映,没有那个生活,怎么能写出有分量的作品呢?”《黄河船夫曲》正是创作者深厚的生活素材积累的产物。音乐曲调采用民歌劳动号子中的船夫号子为素材,运用主导动机贯穿全曲的手法来塑造不屈不挠的船夫形象,从而展示出中华民族的抗争力量。

音乐采用了民歌劳动号子中船夫号子的音乐元素。在音乐开始,展现出贯穿整个作品的音型,为我们展现了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斗的图画,显示出祖国的危难。作者用定音鼓采用十六八的节奏型,急促地引出船夫粗犷有力的四次呼喊:“划哟、划哟、划哟、划哟”,接着就是三连音节奏“冲上前”。音乐急促而有力,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敌的呐喊。

在这号召性的呐喊之后,词作者在这里开门见山地用“乌云、波涛、冷风”等形容词生动地表现了船夫们的坚韧以及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中国所处的历史环境。曲作者运用紧凑的音乐动机结合音乐开始时出现的十六八与三连音节奏型配合歌词,旋律流畅激动,开门见山地为我们塑造了一群勇敢、坚韧的形象。这生动而又朴实的船夫号子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把中华儿女与日本侵略者抗争的决心和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

紧接着,作曲家又以此为动机展开并拉宽节奏,以丰满的四部音响,来表现中华民族对斗争胜利前途的信心。作曲家在这里用竖琴伴奏为背景,旋律徐缓而平静。词作者用“河岸”来比喻民族的胜利,曲作者运用节拍从四分之二拍变化成四分之四拍,速度变慢,象征着在战斗中对于平静生活的憧憬与向往,预示着胜利的信心与曙光的到来,同时暗示着中华民族强大的力量。

在短暂的平静之后,旋律动机再次出现,力度由强到弱,显示出由近而远的意境结束在分解和弦中。同时这里借用船夫的形象展现出中华儿女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前赴后继,势不可挡地奔向抗日战场的英雄形象。词曲作者把船夫的精神上升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力量。

全曲通过紧凑的动机,通过传统的船夫号子的演唱形式,把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展示出来,表现出中华儿女的伟大坚强,在这里词曲作者把黄河船夫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升华为中华魂,为《黄河颂》阐释中华民族力量的来源奠定了情节基础。

二、中华民族苦难的象征——黄河妇女

《黄河大合唱》除了展示出民族的抗争力量外,同时也向世人揭示了中华民族所受的苦难。第三、四、五乐章,作者通过对比、叙述等创作手法,描写了黄河两岸的儿女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苦难挣扎的生活场景,尤其是第五乐章《黄河怨》,将这一主题描写得淋漓尽致。

《黄河怨》是《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女高音独唱声乐曲,歌曲描写了一位失去丈夫和孩子,并遭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妇女形象,对日本侵略者的兽行发出了强烈的控诉。为了具体生动地揭露侵略者的罪行,词作者运用了排比句,曲作者采用了起承转合结构。该曲首先运用“风啊,云啊,黄河啊”呼告的修辞手法,喊出了被压迫、被侮辱的妇女形象的内心痛苦,旋律音调在四分之三拍上采用一次下行方式,节奏由宽逐步紧缩来表现被压迫被侮辱的声音。同时音乐采用全曲最低的音调,长时值节奏唱出“惨”字,生动地再现了失去孩子的母亲悲痛欲绝的心情。泣不成声的音调悲痛深沉,像黄河滚滚怒涛一样不可遏止的情感,在这里音乐与歌词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结合,深沉、悲痛、凄楚、哀怨的情感得到了宣泄。

作曲家在表现过这一情绪之后,运用节拍变化从原来的四分之三拍转到四分之六拍,再变化八分之六拍,最后又回到四分之三拍,力度逐渐变强,同时运用了略带朗诵调的旋律,将音乐推向高潮。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音乐中,作者运用八分之六拍的节拍,用接近于口语的上行旋律,快速并拉紧节奏,与前面的四分之六拍的缓慢节拍形成速度上、情绪上、力度上的对比,达到情感上的控诉,为后面的“血债要偿还”的“债”字高音作旋律与节奏上的铺垫。在音调节奏步步紧张推动的酝酿下,揭示日本侵略者血债的“债”字上出现全曲的最高音,这个最高音像火山爆发熔岩喷射一样唱出。展示出黄河妇女奋起抗争的决心与呐喊,唤起了全国人民的抗争激情,大河上下,长城内外,遍地燃起了抗日的烽火,这里的节奏起到了号召、控诉的作用。表现出黄河妇女要雪耻的强烈愿望,是一个悲惨生命的最后呐喊,也是战斗的呐喊,更是中华民族抗争并胜利的呐喊,强调中华民族的苦难血债一定要偿还,使情感得到彻底的宣泄与表达,显示出一种以死来反抗的决心。作者运用主调写法,叙述性节奏,悲情的旋律,生动地表现出中华儿女们誓死保卫祖国的情感,为后面《怒吼吧!黄河》《保卫黄河》的激情埋下了伏笔,是中华民族苦难的象征。

全曲不仅倾诉了黄河妇女的不幸,更有着感时忧世忧天下,悲身焦愁泪成血的情怀,这正是词曲作者血泪交织的生活经历,高超的音乐技巧与深厚的音乐修养才造就成这样感天动地的乐章。作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祖国母亲为失去千万优秀儿女而发出的哭泣与悲痛,同时又表现出坚强不屈的抗争决心。揭示了中华民族所受到的深刻的苦难与抗争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出,《黄河大合唱》以描写中华民族的抗争力量与苦难为主体的音乐巨作,在音乐创作上讲究典型形象的丰满性,在风格、结构上强调内在的统一性。作曲家成功地运用了富于辩证的交响性发展原则,使整个作品富于战斗性、力量性和苦难性,它是一部既有民族气派,又富于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正如作曲家冼星海自己所说:“我还要坚持这样的风格,这就是吸取欧美进步技巧,利用中国固有喜闻乐见的旋律,用简单和声配以中国和西洋乐器,尤其多用打击乐,使作品本身成为大众化、民族化、艺术化的统一艺术”。《黄河大合唱》正是体现出了这一原则,从主题性与形象性出发深刻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苦难与民族力量,几十年来都震撼着中华民族之魂。公务员之家:

参考文献

①孙继南主编:《中外名曲欣赏》,山东教育出版社,第236页。

②蒋菁、管建华、钱茸主编:《中华音乐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第5页。

中华儿女范文篇8

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站在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回顾百年波澜壮阔历程,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和崇高精神,高度评价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深刻阐述辛亥革命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大意义,深情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必将极大地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百年回眸,我们更加真切地认识到,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永远是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以辛亥革命为起点,作为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

从危亡到复兴,从古老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忘记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学习和弘扬其“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奋斗精神,继承和推进其现代化国家理想,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建设成就,谱写了中国发展的辉煌篇章。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百年来的探索与奋斗、苦难与辉煌,无不向我们昭示着这些基本历史结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沿着正确道路顺利前进;必须坚定不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巩固和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才能广泛凝聚中华民族一切智慧和力量共同奋斗;必须坚定不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才能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站在辛亥革命百年的历史新起点上,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距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然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现代化事业。

中华儿女范文篇9

改革开放,使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华夏儿女们安居乐业。青藏铁路,一条几乎不可能的铁路,中国人民做到了;火车多次提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奥运场馆建设,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举国上下一片欢呼雀跃……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壮举!

改革开放,使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文明古国成为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淹没了许多楼房,淹没了许多人民,却淹不灭中华儿女的爱心;2007年年底,当春节来临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灾,阻碍了人们回家的道路,却阻碍不了中华儿女救灾的决心;2008年5月,里氏高达8.0级的汶川大地震一度牵动了世界各地的心,地震震倒了一座座楼房,震碎了一颗颗逝世者家人的心,却震不倒中华儿女突破重重困难的热情。我相信,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会变成小小的烦恼,再小的帮助乘以13亿,会变成大大的扶持。炎黄子孙会手挽手,心连心,克服一切困难!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航天事业迅速发展,中国在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杨利伟叔叔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2008年,中国的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飞上太空,到月球上去拜访嫦娥和玉兔;同样是2008年,神舟七号升空,翟志刚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员。中国的科技技术蒸蒸日上,为发展中的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使中国建设新农村的脚步越走越快。以前,农村人知识很少,只知道劳作。现在,“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越来越普遍,连许多老年人都发奋学习。农业不仅用上了力气,同时也充分运用上了智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上了中学、大学,成为了建设祖国新一代的智囊团;以前,农村生活是吃不好,穿不暖,过的都是苦日子。现在,农村人的经济能力越来越好,纷纷过上了小康生活。手机、彩电、冰箱……这些曾经连想都不敢想的东西,一样样成为了现实。以前,农村给人的印象是又脏又乱。一下雨,小路便成为了“水泥路”,山上杂草丛生,无人问津……现在,一提到农村,人们想到的是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青山绿水……改革开放,让农村展现出了勃勃的生机,让人们的生活过得更加幸福。

我坚信,中国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中华儿女范文篇10

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站在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回顾百年波澜壮阔历程,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和崇高精神,高度评价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深刻阐述辛亥革命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大意义,深情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必将极大地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百年回眸,我们更加真切地认识到,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永远是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以辛亥革命为起点,作为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

从危亡到复兴,从古老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忘记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学习和弘扬其“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奋斗精神,继承和推进其现代化国家理想,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梦本.文,来.源,于.贵,州.学,习.网,www.gzu5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建设成就,谱写了中国发展的辉煌篇章。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百年来的探索与奋斗、苦难与辉煌,无不向我们昭示着这些基本历史结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沿着正确道路顺利前进;必须坚定不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巩固和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才能广泛凝聚中华民族一切智慧和力量共同奋斗;必须坚定不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才能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站在辛亥革命百年的历史新起点上,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距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然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现代化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