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纤维市场规模十篇

时间:2024-04-28 18:11:28

化学纤维市场规模

化学纤维市场规模篇1

9月1~2日。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在化纤重镇吴江市隆重召开。来自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德国、英国、瑞士、中国台湾及香港、印度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化纤业界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以及国内代表600余人共聚一堂,共同探讨世界化纤产业发展大计。本次会议以“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创新驱动、和谐发展――中国化纤产业‘十二五’规划深度解读”为主题,行业首脑、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针对行业发展进入深入探讨。作为世界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化纤在世界化纤经济的角色和在“十二五”期间发展趋势得到各国代表的强烈关注。

下个五年何处去

就像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一样,全世界化纤业界都在关注中国化纤,中国化纤成为世界目光聚焦所在。下一个五年,中国化纤行业发展速度、规模如何,重点是什么,在世界化纤发展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承担哪些责任

本次会议对中国化纤工业“十二五”规划的深度解读将打开这些问号。而在会上的化纤行业黄皮书――《2011~2015中国化纤行业发展规划研究》更是详细的分行业分析研究,堪称中国化纤企业“十二五”期间的行动指南。

中国主导地位不变

中国化纤工业在“十一五”期间保持了13%的年均增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化纤生产国和消费国。

“十二五”期间,化纤工业规划将发展增速调整为6%左右。对此,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13%到6%看似下降很多,但由于中国化纤产能的基数较大,中国化纤业在世界化纤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

目前,全球化纤产量年均增速约为3%,并呈现进一步下降趋势。中国化纤工业在“十一五”期间保持了13%的年均增速。2010年,中国化纤产量占据全球总量的60%以上。由于基数巨大,中国未来在世界化纤对世界化纤发展增速的影响力度还加加大,中国化纤产业在世界化纤格局地位中日益重要。

与此同时,端小平表示,目前业内已经明确,“十二五”时期量的增长已不是发展的重点。根据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对“十一五”的分析总结以及未来纺织业发展和对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基本判断,预计到2015年,中国化纤产量将达到4100万吨,年均增长5.8%,化纤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比例将达到76%左右。由此可见,“十二五”化纤行业约有1000万吨的增长空间。“这些空间来自于落后产能的退出置换、化纤在产业用纺织品领域的加大应用、常规产品差别化功能化后扩大应用等。”端小平说,同时他强调一“用2~3年的时间快速增长透支5年的增长空间是不可取的。”

差距不可忽视

开幕式结束后,端小平作了“‘十二五’新产品研发及市场推广思路”的报告,指出:从过去10年的发展历程看,尽管中国化纤业的技术进步十分突出,装备和制造水平日益精良,品种规格日益丰富,产品差别化率逐步提高,纤维及制品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但行业的发展仍然是以量的增长为主,在产品开发、新产品市场推广等方面与传统化纤生产强国和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端小平分析形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在于:一是国内纺织工业快速成长,纺织工业对纤维量的需求远远大于对质的要求;二是资本的逐利性;在成本、规模已能保证投资收益的情况下,企业显然更乐意将资金用于扩大规模,三是传统发达国家在新产品开发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客观上成为国内企业模仿的对象,致使国内企业自身研发的动力不足:四是差异化、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以纺织外贸加工需求为主,由下游用户和外商提出对纤维品质和规格种类的要求。在长期被动研发的状态下,企业自身研发的方向感缺失、研发能力不足。

合作愿景强烈

来自日本、韩国、欧洲、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分别作了专题演讲。在他们的报告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中国化纤产业地位的关注及加强与中国合作互动的愿望。

日本化纤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理事长小川恒弘在对20D9~2014年全球化纤供需进行分析、预测后认为,到2014年全球化纤可能出现巨大供需差距,供给过剩的可能性较大。他认为,面临挑战,亚洲化纤工业应加强信息交换做出准确预测,同时开拓亚洲本地化纤市场。特别是非服用市场。“鉴于中国化纤的重要地位,为了避免预期中2014年出现的巨大供需差距,中国化纤行业负责任的行动是最重要的解决方案。就这一点看来,中国‘十二五’计划中所强调的产业结构调整将导向正确的方向。”小川恒弘说,“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中日化纤行业有很多共同之处,未来两国化纤行业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韩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秘书长李昌郁在演讲中说,韩国化纤行业在其国民经济占比中较过去有很大幅度的下降,中国是韩国化纤业的最重要合作伙伴:韩国最大的出口对象国是中国,占出口额的19.8%;韩国最大的进口对象国也是中国,占进口额的54.2%。据李昌郁介绍,韩国化纤业将通关产业链内部及与其它相关产业间的双赢式合作、不断优化新型纤维开发、培育“韩流”拓展国际市场等方式实现发展。在演讲最后,李昌郁表示,韩国的这些发展计划都离不开与中国化纤的合作。

据欧洲化纤工业协会理事长Frederic vsnhoute介绍,金融危机后的欧洲化纤工业于2010年开始复苏,但是目前还没有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化纤总产量仍比危机前低10%,预计今年会有适度增长。亚洲特别是中国是欧洲化纤业重要的贸易伙伴。2010年,中国占欧盟化纤进口量的16%,欧盟占中国化纤进口量的10%。Fr@d@dc van houte认为中国产品的价格对欧盟市场产生一定冲击,他希望中国在中欧化纤合作中能够保持“负责任的态度”,同时他认为从中国化纤“十二五”规划中可以看到“中国在朝正确方向前进”。

台湾化学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的林锡卿告诉记者,本次台湾组织了30多名代表参加此次会议。“我们对中国大陆的化纤发展规划十分关注,尤其是政府层面的导向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林锡卿说。在“产业链与合作”互动论坛上,嘉宾们的发言让林锡卿频频点头,连赞“水平很高”。

“四化”模式促转变

2010年,中国化纤经历了行业发展的高峰,但是这种高速发展并没有让行业沾沾自喜,反而引发种种反思与担陇。这也说明产业正在经历深刻变化。量能上的扩张已经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成就感,如何转型升级、提升产业质量成为全行业共同思考和面对的课题。

“与以往相比,本届大会最特殊的背景就是恰逢‘十二五’开局之年。在这一历史时刻,世界化纤格

局正处于进一步调整中。”会前,端小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深度转型阶段,中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已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门槛。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内需将保持强劲增长,中产阶级将成为国内消费主流,这一群体消费不再追求数量,而是以品质支撑为主,对中高档、个性化产品的需求更为强劲。化纤行业必须为满足这一需求的中高端纺织品提供重要的原料支撑。

与去年相比,今年行业运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仅从运行数据分析,化纤行业上半年运行情况良好,但下半年形势却令人担忧,尤其是需求难以有效增长。今年4月至今,行业运行各项增速出现逐月减缓趋势。根据目前的基本判断,下半年行业形势比较严峻,今年总体水平很可能不如去年。此外,各地电荒问题加剧,土地供应吃紧,部分地区污染物排放指标已经耗尽……种种现象表明,行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节能减排等压力之大前所未有。

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从登告诉记者,今年尤其是下半年以来,企业已经明显感受到市场的严峻氛围。他认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是导致需求不旺的主要原因。此外棉花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及其引发的效应让企业难以招架。华峰氯纶将加强创新,坚持走“高质”发展的规模化之路。他说,在这样特殊节点和行业背景下,本届会议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化纤行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又要对当前的市场行情进行分析,对引导企业走正确的转型升级道路、帮助业界把握形势很有意义。

“中国化纤工业将通过‘四化’模式即差异化、规模化、新兴材料化、生物质化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端小平在报告中说。

差异化发展是行业“高附加值”的体现,是行业市场高端竞争力的核心力量,也是大多数企业转型升级选择的方向。端小平指出,“差异化”一是指常规产品优质化,包括纤维差别化、功能化;二是指企业发展差异化,不追求大规模生产,而是走高附加值产品路线。根据规划目标,到2015年,我国化纤差别化率将提高到60%以上。

规模化不是指化纤总量规模继续扩大,而是强调单线产能扩大、单个企业规模壮大。单线产能扩大指:如PTA、聚酯聚合、粘胶纤维、锦纶聚合等重大成套装备,继续提升单线规模。而企业规模发展的具体目标是,到2015年,力争拥有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企业50家,超过100亿元的20家,超过500亿元的5家。

新型纤维材料是国际研究开发与竞争的热点。在新兴材料中,无论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或前沿新材料中“纤维形态”都已经成为产品或中间体主要存在形态。许坤元指出,“十二五”期间,化纤业应结合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军民需市场需求,加快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苯硫醚等高性能纤维的产业化生产技术及产业链应用开发。

石油、棉花等资源的日益短缺,对找到替代性纤维提出了迫切要求。“十二五”期间,将加快发展生物质纤维及其原料:聚乳酸纤维形成年产5万吨产业化规模;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形成年产3万吨规:生化法PTT聚合及纤维形成年产15万吨规模,其余生物质纤维如:多类蛋白纤维、再生多糖纤维等及其原料实现产业化技术突破,形成产业化产能。

创新驱动新发展

创新驱动一直是中国化纤工业发展的原动力。六十年的中国化纤工业发展,实际上就是一部创新发展的历史,每个领域、每个环节都渗透着“创新驱动”的轨迹,几乎每一项重大技术装备的成功突破都伴随着增量的快速发展,为行业摆脱“短缺经济”,持续提升竞争力,满足纺织工业发展需要提供了有力的原料保证。

“‘十二五’期间,中国化纤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驱动更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持续推动产业升级,才能不断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水平。”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秘书长郑俊林说。

本次会议颁布的《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研究》(行业黄皮书)充分体现了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其中对创新驱动浓墨重彩,分量很重,目标明确,任务到位。在行业五大发展目标中,明确了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高性能纤维产业化能力明显提升两大技术创新内容。在《“十二五”规划》的七大任务中,重点强调的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的就有四项,分别是:大力促进常规产品优质化,提升产品附加值;努力提升高性能纤维产业化水平:有力推进生物质纤维及其原料的开发,加快提高重点技术与装备自主化和工程化水平。

本届会议紧扣“创新驱动”的主题,会议设置的几个分论坛都重点突出了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高科技纤维与先进复合材料”、“高仿真及其织物”、“工业丝与产业用纺织品”等论坛都与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密切相关。同时,每一个分论坛几乎都涉及到了化纤下游产业和技术的内容,目的就是要切实推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合作研发和市场推广,打造一种上下游企业共同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为缓解天然纤维的不足,进一步研发新型仿真差别化功能化纤维,推进纺织新一代高仿真、超仿真织物面料系列产品创新发展,是“十二五”期间纺织化纤共同推进的又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高仿真纤维及其织物”论坛上,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任李斌红在作完“面料流行趋势分析及预测”报告后,被多家企业代表包围,可见业界对高仿真纤维开发热情以火,对进一步市场化充满渴望。

到2015年化纤应用于产业用纺织品领域的比例将达到29%,新增约450万吨,产业用纺织品无疑成为化纤增长的亮点。对此,端小平指出开发产业用化纤一方面要实现常规品种的功能化,另一方面还要加快高性能纤维的研发与推广应用,解决企业产品无法创造更高效益的问题。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在报告中说,高技术纤维的产业化应用面临诸多挑战,“十二五”期间将着重配套发展产业用专用化纤原料。基于下游需求开发碳纤维、聚苯硫醚、聚四氟乙烯等高技术纤维,在稳定纤维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制品的耐热、耐腐蚀、抗氧化功能。推动亲水、高吸水、抗菌、强吸附、阻燃、异细度、高弹、低缩等产业用纺织品专用纤维的开发与生产,满足卫生用纺织品、复合材料纺织品等特定制品需求。

低碳循环染绿色

9月2日下午,作为本届会议的重要内容,中国化纤循环经济联盟正式成立。

绿色低碳是“十二五”期间化纤行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行业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竞争力的基础。本次国际化纤会议,专门邀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领导、业界知名专家等深度解读“十二五”规划绿色低碳等内容,还专门安排了一个“再生纤维与循环经济”的专场论坛,邀请了12位专家学者与代表共同研讨化纤循环经济的发展之路。

目前行业内一些重点节能减排技术正在得到广泛应用。例如:近几年新增的涤纶超细旦纤维项目的纺丝生产中已广泛使用环吹风冷却装置,其用风量

仅为侧吹风装置的30%,节能效果显著;新型的纺丝热媒循环供热系统可节能15%。活性炭吸附粘胶纤维生产废气技术,初次吸附率在85%-89%,纺丝生产中的CS2、H2S废气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5%、99.5%,已在行业内广泛推广使用。

化纤工业将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建立起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到2015年,废旧聚酯产品、化纤面料、服装等的回收利用规模将达到700万吨。回收瓶片在高端产品上的应用,废旧纺织品服装的回收,可再生、可降解生物质纤维及其原料的开发利用都是未来5年化纤行业循环利用的重点。此外,行业的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海东青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粘伟成在报告中详细介绍再生涤纶短纤在非织造材料领域的应用情况。在分析发展趋势时,他认为:针对非织造材料的不同使用领域,持续研发差别化和功能化再生涤纶短纤,使非织造材料的风格和功能多样化,市场应用效果更佳,应用领域更广;非织造材料专用再生涤纶生产企业要形成从瓶片回收利用、短纤生产、非织造材料加工的产业链,突出产业优势,再生涤纶生产企业要建设成集规模化、自动化、绿色循环经济等特点于一身的现代标准企业,树立行业标杆;作为绿色循环经济的再生涤纶企业,要不断深化绿色环保理念,推进产品“碳足迹”认证,引领市场绿色环保消费理念。

热门视点

本次大会举办的“产业链合作创新”互动论坛,特别邀请了知名专家、国家有关部委及纺织工业协会相关领导、企业家代表一起作为嘉宾,与参会代表围绕着当前化纤行业的技术创新、产业链合作等热点问题,以及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等进行了互动交流。本刊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出部分嘉宾主要观点,以飨读者。

贺燕丽(国家发展和改莲委员会产业协调司巡视员)目前我国化纤总量已经很大,下一步应谨慎控制发展速度,以防严重过剩局面出现。化纤工业应在产业用纺织、生物质纤维等方面多动动脑筋,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今后国家产业政策会对此增强关注。国内产业转移要注重有序,“走出去”时机已经到来,企业应大胆走出去,生产别老放在国内。

王伟(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赞品工业司副司长):“十二五”期间,化纤发展应重点关注:产业转移与升级相结合,“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能再走;装备国产化,过去量的扩张得益于设备国产化,今后质的提升同样不是靠买来的,而是靠自主创新。

蒋士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作为化纤大国,应在生物质纤维领域应有所突破,承担起生物质纤维大量替代石化的重任。

姚穆(中国工程院院士):过去一年来,棉花由于游资进入被动暴涨暴跌,从长期趋势来看,棉花供应将越来越紧张。原因在于全球人口不断增长,到2050年,将到达“全部耕地种粮无法满足人类需求”的地步。这给化纤带来重大机遇,应大力发展仿棉、高仿棉、超仿棉等技术。

郑檀艺(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名誉会长):规模化是中国化纤发展的主要特征,只是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但是发展不是无限的,如何发展值得行业深思。“四化”模式是转变的方向。规模化是中国化纤业的看家本领,不能放弃,只是新时期下,我们强调“大企业、大集团、大公司”战略,而不是单纯量能的扩大。

杨世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创新是开发的起点,产品的市场应用必须是一个集成化创新。只有通过纤维、织造、染整再到成衣这样一条龙的合作,纤维才能成为走上市场的商品。针织业乐于跟化纤企业提供点对点的合作服务。

杨兆华(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化纤开发新产品需要得到家纺业这样终端需求的反馈,家纺的新品开发更需要化纤行业的进步。产业链之间共同合作开发新品,共拓市场是大势所趋。家纺尤其需要化纤在功能性上不断突破,以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

链接

中国化纤循环经济联盟绿色宣言

资源的约束,环境承载的压力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化发展中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和必须解决的课题。对此中国化纤产业在新时期的发展中深感尤为迫切。当前如何合理、有效利用各类资源,并对各类废弃物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回收,对其开发利用(物理法/化学法等),从而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中国再生化纤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既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再生化纤产业决心以巩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提高产品差别化水平和附加值为方向,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整合行业资源,拓展应用领域,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再创中国再生产业新优势,实现循环、低碳、绿色发展,全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产业和典型的绿色环保产业。

吴江:化纤重镇纺织之都

中国化纤工业协会选择连续两次在吴江召开中国国际化纤会议,与吴江“化纤重镇、纺织之都”的地位分不开。吴江产业链各环节长期以来均衡发展,市场及各类公共服务平台配套完善,新产品、新装备、新技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开发并得到推广应用。而当地政府提出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快构建乐居吴江”的发展目标也与本次会议的主题十分契合。

目前,吴江市直接从事化纤纺织业的生产企业超过8000家。2010年,全市化纤纺织产业实现产值110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吴江纺织化纤行业将年均保持12%以上的增速,至2015年产值达2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保持1/3左右。同时要实现“双千亿”目标――到2012年实现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交易额1000亿元,市场网上交易额1000亿元,到2015年交易额则要达到1500亿元。此外,吴江规划到2015年将实现纺织化纤行业产值能耗处于全国先进水平,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达到50%,万元增加值水耗年均下降5%的目标。

本次会议议题确定为“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创新驱动、和谐发展”,这既是中国化纤产业转型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中国化纤再生行业的行动目标。

化学纤维市场规模篇2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玻璃纤维出口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作为一种新兴材料,玻纤材料目前被广泛运用于汽摩、电子信息、石油、天然气化工等产业,市场前景极为广阔。玻璃纤维产业发展至今,已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发展位于全国前列,是全球最大的玻璃纤维生产基地。截止2010年底,已有20多家玻纤生产企业,年产值38.78亿元人民币,占工业总产值的4.1%,其中出口为3.03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比重的16%。巨石集团是全球玻纤产能规模最大的企业,2010年底产能规模达93万吨。“十一五”期间,玻璃纤维出口一直保持着跳跃式增长势头,年均出口增长速度超过30%,大大高于同期出口增长幅度。玻璃纤维出口快速增长带动了我市外贸的迅速发展。

从我市玻璃纤维产业发展看,既面临着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激烈挑战。一方面,中国GDP以每年8~9%的速度保持增长,将明显促动消费产品和建筑产品中广泛应用的复合材料对玻璃纤维的需求,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等战略决策,将进一步推动玻纤复合材料更快发展,而且已经显示了一些强劲势头和市场潜能,国内玻璃纤维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同时,国际市场仍有较大拓展空间,玻纤主要应用领域的复合材料已进入一种高成长期,从而促进了国际玻纤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市无论在龙头企业、配套协作生产能力还是人才和机制建设都具有良好基础及明显优势。以巨石集团为首的龙头企业已经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我市玻纤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行业竞争加剧、市场变化瞬息万变和国际贸易摩擦的严峻形势,面临转型升级的考验。玻璃纤维出口基地建设对玻璃纤维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建设玻璃纤维出口基地是推动玻纤产业向国际化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提升玻纤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平台,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培育区域出口品牌、规范出口秩序的重要载体,也是加快玻璃纤维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

二、加快玻璃纤维出口基地建设的发展思路、发展原则和目标任务

发展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总体要求,扩大玻璃纤维产业规模和国际市场份额,加快产业技术进步和优化升级,提升对外贸易发展质量和水平,实现外贸出口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玻璃纤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发展原则:坚持出口导向原则。通过出口基地的培育带动产业集群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形成贸易与投资的良性互动,提升产品出口竞争力,推动优势出口商品的可持续发展。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原则。针对当前国际合作形式和出口的特点,推进产业链集聚。鼓励企业“走出去”,推动出口从以贸易方式为主向贸易与走出去相结合、技术出口和资本输出相结合。坚持优化专业服务原则。基地应为企业建立专业的咨询、培训和信息共享方面的服务机制,用好国家和省市优惠政策,为企业出口提供便捷、专业的服务。

发展目标:以出口基地建设为契机,向高技术、高档次、多品种的方向发展,发展玻纤深加工产品以及下游延伸玻纤制品。力争到2015年,生产规模达到年产140万吨,出口年均增长20%以上,占全市出口比重的20%以上。建成亚洲最大的研发中心,成为世界玻纤品种最齐全的出口基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出口企业,培育出口超5000万美元以上企业2家以上。打造与国际市场接轨、出口环境优化、产业与贸易相互促进的一流出口基地,争取成为部级生产出口基地。

三、加快玻璃纤维出口基地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组织机构。市政府成立“玻璃纤维出口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称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市发改局、经贸局、外经贸局、财政局(地税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海关等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出口基地的发展规划,研究制订促进玻纤及制品出口的政策措施,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出口基地建设中遇到的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外经贸局),负责出口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成立市玻纤“出口基地协会”。

(二)制订发展规划。根据国家新材料振兴规划,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和相关特点,坚持特色化、集约化、生态化、集群化发展,制订玻璃纤维产业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和路径。结合出口基地发展状况,制定玻璃纤维出口基地发展规划。在市场导向基础上培育重点产业,加快形成重点产业企业集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促进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三)加大政策扶持。设立“玻璃纤维出口基地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企业创建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培育自主品牌、发展国际销售网络等。推动出口信用保险采用基地联保方式,为基地中小会员企业提供优惠承保条件,着力扩大企业出口信保覆盖面。优先支持基地会员企业实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四)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企业扩大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以“玻璃纤维出口基地”统一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专业展览会,采取参展摊位统一特装方式,突出基地城市的整体形象,统一组展、统一品牌,打响“玻璃纤维出口基地”品牌。

(五)加强品牌建设。推动企业采用国际标准促进出口产品占领国际市场。帮助企业学习和掌握国外最新标准,鼓励企业参与各种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强化自主出口品牌建设基础性工作,鼓励企业申报专利、境外商标注册、产品认证、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每年选择若干家品牌意识强、创牌能力强的玻纤企业,多渠道加大帮扶力度,力争形成若干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自主出口名牌,提升出口基地品牌建设的整体水平。

(六)防范市场风险。加强玻纤产品价格及原材料价格监测及上下游企业相关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密切跟踪国外最新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案件应诉,鼓励企业开展游说、交涉、抗辩工作。建立健全政府、基地协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提高贸易摩擦应对能力。加强基地协会与境外行业商协会的联系,促进境内外、国内外商会间的交流与合作。

(七)加大产业招商。运用出口基地品牌打好招商牌,将基地规划、设施、服务和企业等打包进行整体宣传,提高宣传及招商效果。按照“大项目带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强化“产业链”招商,吸引投资大、带动性好、关联度强的项目进基地发展。针对重点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规模和技术优势,吸引为其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实现区域内产业无缝对接,构筑强竞争力的产业链。

(八)支持企业“走出去”。推动出口从以纯贸易方式为主向贸易与“走出去”相结合、技术出口和资本输出相结合转变,推动有实力的企业设立境外生产、研发、营销网络体系等,扩大出口规模,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集团。

(九)加大人才引进。完善人才引进政策,鼓励企业探索实施各种先进柔性分配机制,通过技术入股等激励办法吸引拥有发明、专利、专有技术的人才到基地发展,着重引进既精通专业技术、又精通产业管理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尽快形成产业的研发团队和学术带头人。

(十)提升退税服务。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推行出口退税分类管理,加快出口退税速度,优化退税服务,积极引导出口企业规范经营,把好政策关,防范出口退税风险。

(十一)优化通关环境。提升玻纤企业海关管理等级,推广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有效降低企业通关查验率,采取针对,为企业量身打造适合自身的外贸通关、加贸手册办理模式。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和检验检疫服务效率,降低通关费用。对基地内企业签证时限缩短为优先审核,优先签发、当场签发。

(十二)加强公共服务。完善“玻璃纤维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中心”、“玻璃纤维产品性能试验与质量检测中心”、“玻璃纤维产业培训中心”、“玻璃纤维信息中心”、“玻璃纤维国际展示采购中心”、“玻璃纤维国际物流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搭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合作的平台,实施“职业技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等,切实体现服务平台的公共性和实用性,更好地为出口基地的企业服务。

(十三)完善基础设施。结合城市规划和开发区发展规划,完善出口基地基础设施及产业园区设施,完善提升出口基地的整体功能。加大以电力、燃气供应为重点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等。

(十四)加大金融支持。将基地出口企业列入首批核销改革试点企业,方便企业办理收结汇,领先一步享受改革带来的便利和成本资源节约。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管道,引导辖区内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国际结算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帮助企业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适当增加对玻璃纤维企业的授信额度,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需求。探索运用国际金融衍生工具积极推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利用资本市场融资。

化学纤维市场规模篇3

摘要:本文从破坏性创新视角对碳纤维产业未来发展的创新路径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破坏性创新理论进行梳理和归纳,结合国际及国内碳纤维产业发展现状及形式,分别从低端破坏和新市场破坏两个角度研究了产业未来发展的创新路径;提出了我国碳纤维产业走“平民化道路”的低端破坏路线和抓住生物质衍生类碳纤维的“机会窗口”,实现技术“弯道超车”的建议。

关键词 :破坏性创新;碳纤维;创新路径;Lignin木质素

碳纤维作为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新材料项目,对国家支柱产业升级、产业链的带动提升、提高国民经济和巩固国防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全球产业链视角来看,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存在着关键技术滞后、下游应用开发不健全、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市场竞争力较弱等一系列问题。传统的石油系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生产工艺技术已发展成熟且被日本、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所掌控,基于演化经济学家佩雷斯的“机会窗口”理论,在成熟技术上,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存在赶超发达国家的机会;我国如何改变现有的产业发展形式,如何通过碳纤维技术和市场的创新,实现技术追赶上的弯道超车?针对此问题,本文从技术创新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并从基于破坏性创新的视角对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进行尝试性研究。

一、破坏性创新理论回顾

哈佛大学商学院克莱顿·克里斯藤森(Clayton M·Christensen)通过对磁盘驱动器工业的案例分析提出了破坏性创新理论。该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学者和企业家的广泛关注。Christensen在《创新者的困境》一书中根据创新环境的不同确定了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他认为,在维持性创新环境中,企业通过向市场提供性能更优的产品而获利,并且市场现存者几乎都能在竞争中获胜;而在破坏性创新环境下,企业可以通过生产更简单、更简捷的产品去吸引新的或没有吸引力的客户群,市场新进入者更有可能击败市场现存者。与维持性创新相比,破坏性创新的最初切入点不是现有的主流市场,而是通过引入与现有产品相比尚不够好的产品,服务占据低端市场或开发新市场,破坏并重新定义了原有的运行轨迹。

Christensen 通过三个关键的破坏要素构建了破坏性创新模型,如图一所示。他认为,每一个市场中都存在一个消费者可以利用或吸收的改进率,如图中虚线所示。同时也存在着一条表示消费者利用产品改进能力的直线A,在这条中位线周围存在着一个消费者分布。其次,每个市场中也存在着由创新者引入新型和改进型产品时而产生的不同改进轨迹,如图中直线B 所示。直线B 相比直线A 更加倾斜,表明技术进步的速度几乎总是超过位于该技术应用市场上任何给定层级上的消费者的能力。破坏对行业的领导企业具有毁灭性影响,由于动机不对称,使得行业领导企业没有动力在破坏者认为有吸引力的新的或低端市场上进行防卫。

自从Christensen 提出破坏性创新理论之后,该理论成为了学术界和战略管理界的研究热点和理论前沿。陈劲等通过对破坏性创新导致大公司失败的过程模型进行研究,构建了破坏性创新立项评估模型;Steve 等认为在位企业通过市场推动战略实现技术的商业化,而新兴企业则会采取市场推动和技术推动的破坏性技术商业化战略;司春林等在比较了持续性和破坏性两种类型的技术创新之后,得出了破坏性技术创新是实现技术跨越的必然选择的结论;Birgitta认为企业应该在破坏性创新投放市场之前,就要在市场上培养产品的使用意识;袁建红等通过对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的比较,提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破坏性创新发展路径。

从现有的国内外文献来看,破坏性创新理论作为一种非连续性的技术或商业模式创新,为后发企业的技术跨越提供了全新视角和准确切入点,也为企业战略的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从我国碳纤维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与产业技术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若能把破坏性创新作为碳纤维产业未来发展的切入点,我国碳纤维产业将有实现技术弯道超车的可能。而目前运用破坏性创新理论对碳纤维产业发展的研究处于空白。因此,从破坏性创新的视角对碳纤维产业的发展路径进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二、碳纤维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选择

1.碳纤维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世界上PAN(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生产始于20世纪60年代,生产技术已趋于成熟稳定,并且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手中。从全球产量占比来看,日本三大集团(东丽、东邦人造丝、三菱人造丝)占75%,美国占14%。我国碳纤维产业的发展较为缓慢。目前,我国碳纤维产品虽然已经达到日本东丽公司T-300的水平,但质量和产量都无法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国内碳纤维生产能力仅占世界高性能碳纤维总量的0.4%,90%以上依赖进口,昂贵的价格制约了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工业的发展。传统的PAN系石化基碳纤维生产的原材料,石油的不可再生性及价格的波动性制约了PAN基碳纤维的规模化生产及应用。2013年7月在美国召开的碳纤维国际会议上,提出了采用可再生原料生产低成本、高产量碳纤维是今后发展趋势。目前,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已经在用木质素取代传统的聚丙烯腈制作碳纤维。同时世界各国研发机构及各大公司也正加紧生物衍生质碳纤维生产的研发。利用生物质可再生资源替代石化基原材料生产碳纤维,成为未来碳纤维产业发展的趋势。

2.基于破坏性创新视角的发展创新路径选择

Christensen 通过构建价值网络而得出破坏性创新模式,并将其分为三种模式:低端破坏、新市场破坏及混合破坏。低端破坏是指根植于最初的价值网络或主流的价值网络而进行的破坏;新市场破坏是指构建新的价值网络与非消费进行竞争,并随着产品性能的改进,让消费者脱离原来的价值网络而进入新的价值网络;混合破坏就是低端破坏与新市场破坏的结合。

从低端破坏的角度来看,我国碳纤维产业应当走“平民化道路”。中国目前生产的碳纤维具有质量低、价格高的特点,并且国内绝大部分碳纤维生产企业都集中在以航空航天应用为主的小丝束生产上。由于产品质量、生产规模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国内生产的碳纤维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工业和商业对小丝束碳纤维的需求由于高昂的价格也望而却步。国际碳纤维行业产品性能衡量指标主要是抗拉强度和模量,虽然国内已经研发并生产出接近日本东丽公司T-300水平的碳纤维产品,但绝大部分产品质量并未达到国际性能标准。这是否意味着未达到国际性能标准的产品就毫无用处呢?例如,C250的碳纤维产品,对于一些非承力的功能件是可用的,可以通过更优化的材料设计、树脂配方设计、纤维与树脂界面设计等手段,让采用C250制作的零件的最终性能超越T-300与应用性能质量均匀、后续工艺性能好的C250相比,毛丝多的T-700生产的产品,虽然主要性能略差,但其他各项指标与国外产品相差无几。并且凭靠价格优势,完全可以通过C250产品的低端破坏进入市场,并在产业链内形成良好的产业互动,进一步促进碳纤维主要性能的提高。因此,国内生产企业不必盲目追求碳纤维主要性能指标,而应当注重性能和质量指标的稳定性和碳纤维的工艺性,通过走“平民化道路”实现破坏性创新。

从新市场破坏角度来看,我国碳纤维产业应当透过生物质衍生类碳纤维的“机会窗口”,实现技术“弯道超车”。目前,PAN基碳纤维是碳纤维工业生产的主流产品,2012年全球碳纤维产量约为6.6万吨,其中PAN基碳纤维占到96%。PAN原丝制备成本占到碳纤维整个制备成本的50%,而PAN原丝价格受制于原油价格波动。因此,碳纤维的生产成本和规模受到了不可再生资源石油的制约。用可再生资源的Lignin木质素为原料制造碳纤维,相比传统的石化基聚丙烯腈制作的碳纤维,具有极大的成本优势: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预计用木质素做的网状碳纤维成本可以控制在每公斤4-5 美元。而2010年PAN基碳纤维成本超过了每公斤30美元。传统的PAN基碳纤维的生产技术已趋于成熟和稳定,而基于可再生资源的木质素碳纤维的核心技术正处于攻关阶段,我国完全可以抓住此次破坏性创新机会,在现有的主流市场中构建全新的价值网络体系和客户价值曲线,培育起自主完备的产业体系。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创新,逐步替代原有市场并主导整个产业。

低端破坏与新市场破坏在碳纤维产业发展中具体应用可由图二表示。

图二中,在低端破坏的坐标系中,曲线表示传统的PAN基碳纤维的技术发展轨迹,通过连续性创新实现技术进步而成为目前市场的主流技术;曲线表示以C250为代表的碳纤维低端破坏产品的技术发展轨迹,在时刻开始出现,其技术改进速度快于传统的PAN基碳纤维维持性创新速度。即经过一个破坏性周期,产品性能不断得到改进,最终超越并替代原有的PAN基主流市场。在新市场破坏的坐标系中,曲线表示以Lignin木质素为代表的生物质衍生碳纤维的技术发展轨迹,在时刻出现,同样其技术改进速度要快于传统的PAN基碳纤维的技术进步速度。即经过一个破坏性周期,最终超越并替代传统的PAN基碳纤维主流市场。

三、结论

文章从破坏性创新的视角,从低端破坏创新和新市场破坏创新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碳纤维产业的创新发展路径,文章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点:

(1)通过梳理破坏性创新的相关理论并分析国际及国内碳纤维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应用破坏性创新理论研究碳纤维产业发展路径的必要性。

(2)从破坏性创新理论的视角,分别从低端破坏和新市场破坏两个角度对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选择进行了研究。首先,从低端破坏的角度研究并提出了中国碳纤维产业发展应当走低端破坏的“平民化道路”;切勿盲目追求主要性能指标,而应注重性能和质量的稳定性和后续生产工艺的提升,从质量灰色地带进入市场,通过低端破坏改变原有的市场竞争规则,并不断促进碳纤维性能品质的提升。其次,结合目前生物质衍生类碳纤维生产技术的兴起,从新市场破坏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建议中国碳纤维产业发展应当抓住此次机会,通过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加大生物质衍生类碳纤维生产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尽快掌握关键技术。同时,以此作为突破口,构建全新的价值网络体系,实现技术追赶上的“弯道超车”,从而占据产业未来发展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贾根良. 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在于发展模式的革命——我国光伏产业和机器人产业的案例研究与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5).

[2]克莱顿.克里斯腾森.吴潜龙,译.创新者的窘境[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3]陈劲, 戴凌燕. 突破性创新及其识别[J]. 科技管理研究, 2002, 22(5): 22-28.

[4] StevebT.Walsh,Member,IEEE,BruceA.Kirch?hoff, Scott Newbert.Differentiating Market Strategies for Disruptive Technologies[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02(49):341-352.

[5]赵明剑,司春林.通过突破性技术创新实现我国企业技术跨越[J].科学管理研究,2004, 21(6): 23-27.

[6] Birgitta Sandberg, Sten-OlofHansén. Creatingan international market for disruptive innova?t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4(7):23-32.

[7]袁健红,张亮.基于破坏性创新视角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8):41-46.

[8]姜润喜.碳纤维的发展现状[J].合成技术及应用, 2010 (001): 28-33.

[9]2010-2011年全球及中国碳纤维行业研究报告.

[10]克里斯坦森, Christensen C M,雷纳,等. 困境与出路: 企业如何制定破坏性增长战略[M].中信出版社, 2004.

[11] Eberle C, Webb DC, Albers T, etal. Com?mercialization of New Carbon Fiber Materials Based on Sustainable Resources for Energy Ap?plications[R].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ORNL), 2013.

化学纤维市场规模篇4

会议由中国纤维检验局毛麻茧质量监督处阎思进处长主持,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徐光辉副局长致辞。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刘斌处长介绍了2009年全国茧丝绸的基本情况,并对非棉纤维的质量监督工作提出了建议。中国纤维检验局孙会川副局长在会上介绍了2010年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工作要点,总结了2009年的工作成果,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目标和内容。与会代表本着务实创新的精神,积极研讨非棉纤维的质量监督工作的思路和任务。

2010年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工作将继续突出工作有效性,着力体制机制建设,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质量监督工作模式。稳步开展公证检验工作,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大力加强基础建设,努力夯实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公证基础,促进非棉纤维产业整体素质提高和质量意识提升,推动非棉纤维产业经济和地方区域经济良性发展。

商务部刘斌处长:推广公证检验,为企业和市场服务

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我国桑蚕生产情况总的来说,呈现出桑园面积减少、蚕茧产量大幅下降、收购均价回升,质量普遍较好以及效益大幅提高的特点。经丝绸协会统计,受经济危机影响,2009年我国的丝绸产业产量大幅下降,但仍有增长亮点。丝绸工业的经济效益,主营业务继续增长,但增长总量仍低于纺织工业利润总增长,亏损面仍高于纺织工业总量。2010年,据商务部监测的结果显示,3月份的茧丝价格一直呈上扬态势。这主要是因为西南部蚕桑主产区大面积持续干旱,影响了最早批次蚕茧的上市时间和新茧产量;另外,受种子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的影响,蚕茧收购价格将较去年上涨。但这种上涨会促进其他地区的养蚕积极性,预计下半年秋茧的上市会缓和蚕茧供应紧张的情况。总体看,茧丝绸行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前景。

结合商务部茧丝办掌握的情况,刘处长对纤检机构的工作提出了建议:现行桑蚕干茧方面的标准中的部分指标已经不适合后道生产的需要了,希望相关部门参照企业和市场需求修订现有的标准,使其更适合市场消费的需求,更能适合企业的发展和产品的消费。另外,桑蚕干茧、生丝的公证检验能公正地体现质量标准,对企业没有负担,很受企业欢迎,但目前由于对公证检验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这项制度在行业内的知名度不高,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因此在公证检验的推广和扩大方面还需做进一步的工作。标准的修订和技术检验在市场流通领域中应该更好地体现监督、引导和技术指导的作用,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为市场和企业服务,促进公平交易的发展。

中国纤检局副局长孙会川:2010年任务的“二四三”

孙会川副局长把2010年非棉纤维质量监督的主要工作归结为“两个核心任务”、“四项具体工作”和“三个目标”。

两个核心任务是:第一,继续突出工作有效性,紧紧围绕有效性来开展。公证检验的有效性是工作的立足之本,是工作长期存在的依托之所在,也是生命之所在。能否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是公证检验得以推广和深入的关键。比较而言,棉花公证检验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覆盖率已经达到80%以上,而非棉纤维在这方面的工作还任重而道远,远远没有达到目标要求。怎样证明公证检验的有效性成果呢?孙副局长提出了三个衡量指标:一是公证检验和质量监督检查的“覆盖率”,包括公证检验覆盖率和质量监督检查覆盖率;二是以质论价的“结价率”,要求公证检验证书要成为买卖双方质量结价的依据;三是质量分析报告。就目前情况看,非棉纤维质监工作有效性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不”上:一是不平衡,二是不充分。所谓“不平衡”,主要是反映在不同品种之间不平衡,以及反映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平衡,加上反映在不同领域之间不平衡。从不同品种而言,大的方面看,棉花的有效性体现得比非棉纤维要充分。小的方面看,非棉纤维当中,干茧的有效性又体现得比羊绒,生丝、麻类更充分一些。从地区而言,广西、黑龙江等一些地方,工作的有效性体现得更充分一些,而有的地方则相对弱一些。就领域而言,在市场交易环节体现得充分一些,而在加工环节和使用环节,体现得就相对弱一些。所谓“不充分”,是指虽然在有效性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或多或少都做了一些工作,但还是不够深入,还有很大的潜力需要进一步挖掘。

第二个核心任务是体制机制的建设。在2010年的工作要点别强调了质量监督的作用,把质量监督工作放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这既是基于非棉纤维产品质量监管现状所得出的结论,同时也是基于“三鹿奶粉事件”给我们的沉痛教训所得出的反思结果。目前,由于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制约,我国非棉纤维产成品品种退化、品级低下、品质不高。而流通方式的落后,又使得非棉纤维收购、交易点多、分散,无序,加之交易主体本身素质不高,质量意识淡漠,因此,质量监控的任务非常重,难度非常大。而纤检机构的队伍又较小,其中从事非棉纤维质监工作的力量更是相对薄弱,工作起来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捉襟见肘。从工作对象来看,本身品质就不高的纤维产品,大多时间和情况下,质量常常是处在一种不受控状态。面对这种状况,如果不从体制机制上下工夫,一段时间内是难以改观的。另外,目前的质量监管是以运动式的检查和抽查为主要模式,因而持续性不够,还没有构成体制机制的制约。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间也缺乏配合和互动,这种分离式的监督模式必然导致监管缺失。所以,要认真借鉴和吸收国外成熟的质量监督工作经验,通过学习,消化、吸收,为我所用。简而言之,就是利用市场平台,借助交易的环节,建立工作机制,并通过开展质量监督检查、建立专业经纪人队伍等其他一系列制度,从根本解决质量问题。

做好四个方面的具体工作:第一,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质量监督工作模式。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创新工作思路,建立与市场运行相配套的检验检测制度,积极提供市场交易所需的检验服务,促进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能够有效发挥。第二,稳步开展公证检验。要强化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和公证检验工作,规范生产流通秩序,扩大公证检验的范围,着力提高有效性,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三,不断提高监管工作质量。就纤检队伍本身来讲,我们要努力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改进工作质量,稳步提高检验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努力为交易市场提供优质、快捷的检验服务。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有序加大市场环节的公证检验配置,加强桑蚕干茧公证检验数据与后续生产加工的关联,进一步发挥公证检验数据在原料采购、工艺设计、质量控制和效益提升方面的作用。第四,大力加强基础建设,完善检验技术的基础性工作,确保检验的准确性和公 正性。

实现三个目标:一是夯实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工作基础,二是促进非棉纤维产业质量意识提升;三是推动非棉纤维产业经济和地方区域经济良性发展。

中纤局毛麻茧质量监督处处长阎思进:重谋划,多探索,善总结

阎思进处长在闭幕会上对2010年的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工作的落实,提出了三点要求

第一,从有效性出发谋划工作,实现工作的有效性。纤检工作是靠有效性的发挥发展起来的。多年的实践表明,我们的工作对服务生产以及服务人们的生活有效,对促进产业发展有效,对国家宏观调控有效的时候,纤检事业就发展,地位就提升,职能就加强。反之工作就徘徊,阵线就收缩,项目就减少。同样,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工作也是在围绕工作的有效性上苦苦探索。从农业标准化的介入,突破,监督检验工作的持续开展,到公证检验的品种增加、范围拓展和质量分析工作的逐步规范深入等,无一例外地证明了有效性是纤检工作立足的根本,也是作用的根本体现,更是纤检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第二,积极探索实践,建立科学有效的非棉纤维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模式。要提高非棉纤维质量依法监督的执行力度和公信力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致力于构建科学有效的质量监督模式,以提升科学的行政水平和提高行政效能,这是势在必行的工作。在工作中要注重研究规律,探索规律,勇于创新。要以有效性为根本,探求工作模式的实质在于更好地实现工作有效性。因此要做到:一要着眼于促进市场监管机制建设的原则,加强毛绒、茧丝主产、主销区域交易市场、拍卖市场,集贸市场等各类市场的监督与服务工作,主动宣传非棉纤维质量标准、质量责任和监督政策,积极提供市场交易所需的质量、重量等技术检验服务,扶持与引导市场拍卖和分级员、经纪人队伍建设,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二要以农业标准化等生产规范管理为基础,协调推进非棉纤维主产区域农业生产标准化和规模化建设,推广优良品种,指导规范生产,统一农牧民种养殖行为,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工作模式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三要紧紧围绕非棉纤维产业经济运行状况,深入农牧业产区开展生产与流通质量情况调研,掌握影响非棉纤维质量稳定提升的第一手信息。通过分析基层调研,监督检查、公证检验和企业档案的质量信息和产业运行信息,逐步建立以纤维品种为基础,生产链条为主线,质量管控为核心的非棉纤维产业质量信息分析体系,建立健全质量监测、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功能,发挥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在产业发展和宏观调控中的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作用。

第三,借鉴干茧公证检验的做法,提升非棉纤维质量监督的整体工作效果。桑蚕茧公证检验已启动三年,在“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指示精神指导下,几年来遵循“重过程、重验证,重质量,重效果”的工作原则,经历了全面准备、局部试点、扎实推进和稳步发展四个阶段。通过严密组织、科学施检,体现作用、不断完善,较好地实现了阶段性工作目标。应该讲是基本上达到了:工作方向明确,载体选择正确,试点推进有序,工作效果突出。其他非棉纤维的工作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基本思路和做法是可以借鉴的。

阎思进处长还概述了近年来干茧公检工作的6点成功经验:1,要具有清晰的工作思路。一切工作都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弄清产业状况、企业结构、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和监管方法,遵循一般规律进行具体分析,明确工作目标、工作对象,实施步骤和分析改进。2,要构建完整的体系、制度。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从人、机、料、法,环等诸方面来构建体制机制,既要有综合的运行制度,又要有专项的管理办法,力求达到“凡事有规定、做事有依据”。3,要稳步扎实地推进。要个别试点、跟踪分析、充分验证,再到提升能力、增加区域,扩大范围,进而才能全面布局、合理规划、有序跟进。4,要抓好实施过程的监控。我们是从事经济秩序监管的机构,更要重视对自身工作的监管。要始于监管、终于监管,才能保证工作的方向和工作的效果。如实验室考核验收、检验人员持证上岗、设备运行期间核查、公证检验监督抽验等等,将重要工序和关键环节都置于监督管理的范畴之内,以保障工作实施的顺利开展。5,要注重分析总结。要定期分析体系,制度、运行和效果,开展实验室和个别受检企业的微观分析;要定期分析区域产业状况、质量状况和发展趋势,探索区域产业经济的中观分析;要综合分析与运用非棉纤维公证检验和监督检查数据,国家非棉纤维年度质量分析报告,进行产业经济质量状况的宏观分析。6,要使工作作用得到认可。无论企业,行业、政府等任何方面的认可,都要归结到监管工作对产业或地方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贡献上。

阎处长最后强调,我们要以孙副局长的讲话为指针,结合各地的实际,认真研究措施,贯彻和落实2010年的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各项工作,不辜负政府的托付,上级领导和社会的期待,共同奋进,扎实工作,促进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链接:热议与建议

分组讨论过程中,各地代表结合本地情况对2010年的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工作进行了热议并提出一些建议。

茧丝方面:质量监督需要建立固定的工作模式;监督检查经费尚显不足;更多地与质检部门联合行动,体现“大质检”的意义;推行公证检验要确保公证检验结果的约束力,提高企业对检验的重视与配合;“公证计价”需符合市场交易的规律。

毛绒:提升自身服务的能力;建立样品库,进行技术交流;对检测设备的购买进行指导,并积极研发先进的国产检测设备;在产区建立收储制度;质量分析报告应加强对质量问题的分析并提供解决方案,且易于理解;加强产销地互动,完善检验细则,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化学纤维市场规模篇5

记者:请您谈谈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压力下中国化纤行业发展所面临的现状?

端小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化纤工业也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期间“低成本竞争优势”一直是中国化纤工业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然而近几年,化纤企业却渐渐地感受到了成本优势的明显丧失,劳动力成本、财务成本、能源成本、节能减排成本、物流成本等不断上升,给化纤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不经意间中国经济已全面进入“高成本时代”,化纤工业也不例外。

当前下游纺织行业面对国内外的严峻形势,对化纤的需求表现出了谨慎的态度,纺织企业不会轻易为化纤产品的涨价买单。另一方面,国内化纤产能的快速增长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化纤行业的高成本无法顺利地向下游传导,行业经济效益大幅下滑。但是高成本并非只针对化纤行业,整个经济形势的问题不能靠一个产业来解决,目前化纤产业所面临的压力不只是一个产业的问题,而是全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低迷使得纺织下游终端产品需求相对下降,进而导致上游化纤产能出现阶段性失衡,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靠化纤一个行业的的突破。化纤企业应该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注重理性投资,控制好发展节奏。

关键词2:问题-冷静面对 积极应对

记者:在高成本压力下中国化纤行业的发展存在哪些突出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

端小平:我国化纤工业经历了持续快速增长,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新技术纤维、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仍偏低,大部分高新技术纤维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装备还有待突破,对于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技术,急需加大力度推广应用。

常规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部分企业迫于库存压力和资金短缺问题,不得不采取低价竞争的手段,扰乱了市场秩序。

化纤出口市场面临国际竞争压力加大。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外需下降,“贸易保护主义”迅速抬头,针对中国纺织化纤产品的贸易保护频发,另一方面,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越南等国的低成本竞争优势相对凸显,“中国制造”的传统优势逐渐丧失。

产业营销和品牌建设滞后。目前中国化纤产业仍主要以生产为主,整体利润水平较低,缺乏国际化、现代化的营销体系,缺乏知名品牌,导致许多差别化、功能性的新产品也无法取得较好效益。

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压力。主要体现在丙纶行业和再生纤维行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而这些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又相对较低,无法将高成本顺利传导至下游产品,盈利空间被大大挤压,部分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具有相对性的,例如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确实存在,那是横向比较得出的,如果纵向来看的话在“十一五”期间化纤行业的科技进步成果还是很显著的。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苯硫醚、玄武岩纤维等高性能纤维的自主化技术及产业化生产取得一定突破,相关的工艺技术、配套装备、产品应用、标准法规等也取得较好进展;新溶剂法纺丝再生纤维素纤维、聚乳酸(PLA)纤维、多类蛋白纤维、多糖纤维等生物质纤维也取得明显突破等等。

关键词3:利润下降-产业周期性体质的必然

记者:2012年以来化纤行业的经济运行状况如何?如何看待行业利润出现下滑的情况?

端小平:2012年上半年,化纤行业运行总体平稳,生产、投资等企业活动仍保持了一定的增长。1~6月份,化纤产量1884万吨,同比增长14.57%;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8亿元,同比增长24.86%;化纤主要品种开工基本正常,行业内没有出现大面积减停产,大部分子行业的开工率比去年底有所回升,部分行业达到去年同期水平。但市场表现低迷,一方面是国内市场,大部分产品价格自2、3月份开始出现持续走低,5、6月份,原油价格大幅下跌拖累大部分合纤产品价格也快速下降,“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导致市场信心进一步减弱,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同时化纤行业产销率有所下降,库存明显增加;另一方面是国际市场,化纤出口量明显下降,1~6月出口122万吨,同比下降7.9%,反映出国际市场需求非常低迷。化纤行业经济效益明显下降,1~5月份,化纤行业实现利润总额65.6亿元,同比大幅下降50.12%,亏损企业亏损额迅速增加2.84倍,行业亏损面达30.76%。

从数字上看50.12%的下降确实有些扎眼,但是应该理性的看待这个数字。

化纤行业是周期性行业,前几年随着国内化纤需求的快速增长,化纤产能有了大幅扩大。化纤行业在经历了卖方市场阶段和规模化发展阶段后,行业内涌现了一批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完善了纺织产业链,如恒逸、荣盛、远东、恒力、盛虹等,化纤产能扩大的同时,不仅提高了我国化纤行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使多数化纤企业赚足了钱,有时甚至是暴利。其实利润从去年第四季度就已经开始下降,说明化纤产业开始进入周期性调整阶段。正是由于前两年非理性投资,现在产能开始大量释放,一旦需求增速减缓就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除此之外利润大幅下降也表明产业正回归理性发展。前两年化纤市场投资热情高涨,一些企业家也许认为,化纤企业就该如此挣钱,这其实是有失理性的。如今利润大幅降低,企业要适应当下行业的赢利状况,摆正心态。

关键词4: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记者:中国化纤工业在未来如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具体应该如何去做?

端小平: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化纤工业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任务,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加快生物质纤维的研发和产业化,进一步提高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立起化纤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到2015年,废旧聚酯产品、化纤面料服装等回收利用规模达到700万吨,能源合同管理覆盖率超过20%,清洁生产审核覆盖率超过30%,加强干法腈纶、粘胶纤维等生产过程中的废气排放治理,确保达到国家相关排放要求。企业碳足迹认证研究取得进展。

化纤行业一直在积极推动行业节能减排,构建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平台。在去年的国际化纤会议期间,“中国化纤循环经济联盟”正式成立,目前工作运转正常,已取得初步成效;今年3月份,国家工信部消费品司、中国化纤协会、东华大学、化纤纺织产品开发中心联合了“ 2012/2013年度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旨在引导化纤新产品及下游制品的应用开发向高附加值、绿色低碳等发展;协会还与帝人集团携手合作,其中,针对构筑涤纶纤维制品的循环型再生利用系统的这一项目,已进入实质阶段;协会与Intertek天祥集团合作,为化纤企业提供环境影响评价、诊断和解决方案,进行碳足迹认证,盛虹化纤、恒力化纤、鹰翔化纤、新民科技四家企业已成为国内首批获得Intertek-CCFA产品碳足迹证书及绿叶标签的企业。以上一系列的举措都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化纤工业“十二五”规划、加快行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今后,化纤行业会继续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装备的产业化研发和应用,推广棉浆粕黑液治理和废旧瓶片清洗废水回用等技术,加大对粘胶废水和废气治理、回收等技术应用与设施建设的力度。强化由终端治理向过程监控、清洁生产技术的转变,推进粘胶、再利用纤维的清洁生产。适时修订粘胶纤维行业准入条件。加快淘汰和替代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积极推动行业能源合同管理、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碳足迹认证等工作。鼓励和规范再利用纤维行业发展,加快生物质可再生、可降解原料研发,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建立化纤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引导社会绿色消费。

关键词5:出路-信心比黄金重要

记者:请您分析未来化纤行业的运行状况将呈现怎样的局势,当下化纤行业应该如何调整策略,未来行业突出重围的出路又何在?

端小平:化纤行业在经历了两年多的高位运行后,自去年四季度起已经步入调整阶段,而且此次调整主要是由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复苏乏力、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引起的市场需求低迷造成的,预计此次调整要较以往长许多。下半年,行业仍然会面临内需不足的局面,而国际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很大,我国化纤产品出口竞争也将趋于激烈。此外,用工成本上升、新增产能对市场造成压力等问题会持续存在。国内宏观政策面虽然趋于宽松,市场流动性增加,但宏观政策的调整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有多大还未可知。

目前,化纤行业和企业要积极开展行业自律,稳定市场秩序,调整投资决策,重点推动企业并购重组,鼓励企业利用当前的契机,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综合竞争力。

今后,化纤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仍然是“转型升级”,要认真贯彻落实化纤工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七大任务,即:大力促进常规产品优质化,提升产品附加值;努力提升高性能纤维产业化水平;有力推进生物质纤维及其原料的开发;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提高重点技术与装备自主化和工程化水平;转变行业发展方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继续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链接

萧山—中国化纤名镇

萧山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化纤产业集群之一,在国内乃至世界化纤产业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萧山也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首批命名的“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之一,产业基础雄厚,在近些年的时间里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和集群优势更加突出,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了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竞争优势。萧山共有化纤纺织生产企业2189家,规模以上企业686家,其中年产值50亿元以上7家,100亿元以上2家,上市企业4家。2011年萧山化纤产能已达624万吨。除此之外,萧山已有3000吨/年芳纶、1200吨/年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1万吨/年聚苯硫醚纤维项目在建,其中200吨/年、300吨/年两条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生产线已建成投产,其余的将在2012-2013年间陆续建成投产。萧山化纤工业的发展源自于下游织造、印染行业向上游产业的延伸,在形成规模优势后,又进一步向化纤原料、石油化学工业领域拓展,实现PTA-PET(聚酯)-纺丝-后处理(加弹等)-织造-印染-服装产业链的上下游一体化竞争优势。萧山区化纤产业集聚度较高,目前是是全国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化纤纺织产业集聚区。因此,在萧山举办中国国际化纤会议,更有利于产生集群效应,方便上下游企业和贸易商就近参会,同时,也是为了吸引更多国内外上下游企业到萧山投资,进一步提高萧山在国内外化纤产业的地位。

回顾前五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主题

第十七届: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创新驱动、和谐发展——中国化纤产业“十二五”规划深度解读

第十六届: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化纤工业的发展以及“十二五”期间中国化纤工业发展规划

第十五届:金融危机与化纤产业——挑战与展望

第十四届:技术进步与节能环保

第十三届:环保、资源、创新、发展

记者手记

化学纤维市场规模篇6

论文摘要:碳纤维主要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一种特种纤维,分子结构界于石墨和金刚石之间,含碳体积分数随品种而异,一般在0.9以上。

一、碳纤维的性能

1.1分类

根据原丝类型分类可分为聚丙烯腈(PAN)基、沥青基和粘胶基3种碳纤维,将原丝纤维加热至高温后除杂获得。目前,PAN碳纤维市场用量最大;按力学性能可分为高模量、超高模量、高强度和超高强度4种碳纤维;按用途可分为宇航级小丝束碳纤维和工业级大丝束碳纤维,其中小丝束初期以1K、3K、6K(1K为1000根长丝)为主,逐渐发展为12K和24K,大丝束为48K以上,包括60K、120K、360K和480K等。

1.2性能

碳纤维的主要性能:(1)密度小、质量轻,密度为1.5~2克/立方厘米,相当于钢密度的l/4、铝合金密度的1/2;(2)强度、弹性模量高,其强度比钢大4-5倍,弹性回复l00%;(3)具有各向异性,热膨胀系数小,导热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耐骤冷、急热,即使从几千度的高温突然降到常温也不会炸裂;(4)导电性好,25。C时高模量纤维为775μΩ/cm,高强度纤维为1500μΩ/cm;(5)耐高温和低温性好,在3000。C非氧化气氛下不融化、不软化,在液氮温度下依旧很柔软,也不脆化;(6)耐酸性好,对酸呈惰性,能耐浓盐酸、磷酸、硫酸等侵蚀。此外,还有耐油、抗辐射、抗放射、吸收有毒气体和使中子减速等特性。

通常,碳纤维不单独使用,而与塑料、橡胶、金属、水泥、陶瓷等制成高性能的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也具有轻质、高强、耐高温、耐疲劳、抗腐蚀、导热、导电等优良性质,已在现代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1.3应用领域

由于碳纤维具有高强、高模、耐高温、耐疲劳、导电、导热等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土木建筑、航空航天、汽车、体育休闲用品、能源以及医疗卫生等领域。此外,碳纤维在电子通信、石油开采、基础设施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放电屏蔽材料、防静电材料、分离铀的离心机材料、电池的电极,在生化防护、除臭氧、食品等领域种也有出色的表现。

二、生产工艺

通常用有机物的炭化来制取碳纤维,即聚合预氧化、炭化原料单体—原丝—预氧化丝—碳纤维。碳纤维的品质取决于原丝,其生产工艺决定了碳纤维的优劣。以聚丙烯腈(PAN)纤维为原料,干喷湿纺和射频法新工艺正逐步取代传统的碳纤维制备方法(干法和湿法纺丝)。

2.1干喷湿纺法

干喷湿纺法即干湿法,是指纺丝液经喷丝孔喷出后,先经过空气层(亦叫干段),再进入凝固浴进行双扩散、相分离和形成丝条的方法。经过空气层发生的物理变化有利于形成细特化、致密化和均质化的丝条,纺出的纤维体密度较高,表面平滑无沟槽,且可实现高速纺丝,用于生产高性能、高质量的碳纤维原丝。

干喷湿纺装置常为立式喷丝机,从喷丝板喷出的纺丝液细流经空气段(干段)后进入凝固浴,完成干喷湿纺过程;再经导向辊、离浴辊引出的丝条经后处理得到PAN纤维。

离开喷丝板后的纺丝液细流先经过空气层(干段)再进入凝固浴,干段很短,但对凝固相分离和成纤结构有着重大影响,在空气层,挤出的纺丝液细流中的溶剂急速蒸发,表面形成了薄薄致密层,细流进入凝固浴后可抑制双扩散速度;由于在喷丝板出口处产生膨胀效应,靠细流自身的重力以及牵伸力向下流动,然后经干喷湿纺的正牵伸可使胀大部分被牵伸变细后进入凝固浴;凝固浴采用低溶剂质量分数配比和低温凝固,低溶剂质量分数配比可加大溶剂与细流之间的质量分数差,加速扩散;低温可抑制扩散速度,利于沉淀结构致密化、均质化,最终纺出的原丝和所制碳纤维表面较平滑而无沟槽。

与纯湿纺相比,干喷湿纺可纺出较高密度且无明显皮芯结构的原丝,大幅提高了纤维的抗拉强度,可生产细特化和均质化的高性能碳纤维。

2.2射频法

PAN原丝经过预氧化(200~350。C,射频负压软等离子法)、碳化(800~1200。C,微波加热法)到石墨化(2400~2600。C,射频加热法),主要受到牵伸状态下的温度控制。在这一形成过程中达到纤维定型、碳元素富集,分子结构从聚丙烯腈高分子结构—乱层的石墨结构—三维有序的石墨结构。

国内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射频法碳纤维石墨化生产工艺”开辟了碳纤维生产的创新之路,它采用射频负压软等离子法预氧化PAN原丝,接着用微波加热法碳化,最后用射频加热法石墨化形成小丝束碳纤维。

三、碳纤维的发展

3.1国外发展

以PAN碳纤维为例,该纤维国际上研发已有30年左右,目前世界碳纤维的生产能力在3.4~3.8万吨左右,主要集中在日本、英国、美国、法国、韩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省。日本三家以腈纶纤维为主要产品的公司(东丽、东邦以及三菱人造丝公司)依靠其先进的纺丝科学技术,形成了高性能原丝生产的优势,大量生产高性能碳纤维,使日本成为碳纤维大国,无论质量还是数量上都处于世界前三位,三大集团占据了世界75%以上的产量。

3.2国内发展

我国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研究开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由于碳纤维作为重要的军工产品,国外对我国进行严格技术封锁,使得当时我国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基本上以自主研究开发为主。1976年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建成第一条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中试生产线,生产出高强I型碳纤维,其产品性能基本达到日本东丽公司的T200。继而从“六五”开始试制高强Ⅱ型碳纤维(相当于T300),但到目前为止产品性能指标仍未达到T300标准。吉林石化公司在采用硝酸一步法生产原丝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性能基本接近T300的碳纤维,但该法对环境污染较大,因而现已放弃。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碳纤维发展缓慢,表现为生产规模小、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品规格少、品种单一、没有高性能产品、技术设备落后,大多没有形成规模效益,这些成为制约我国碳纤维发展的瓶颈。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整体实力的不断提升,对碳纤维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而我国碳纤维现阶段大部分依赖进口,2004年全国碳纤维用量为4000吨,国内实际产量仅为1O多吨,而且无论是质量还是规模与国外相比差距都很大。另据估测2009年我国碳纤维需求将达到7500吨,这表明我国碳纤维严重供不应求。尽管目前国际社会碳纤维的制造技术与产品对华出口有所松动,通用级碳纤维进口渠道已经开通,但高性能碳纤维对我国依然限制。

近年来,由于我国对碳纤维需求的日益增加,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又成为国内新材料业研发的热点,如上海石化公司准备采用NaSCN一步法生产数千吨PAN基原丝。上海星楼实业有限公司拟建立400吨/年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上海市合纤所采用亚砜两步法研制和小批量生产PAN基原丝以及碳纤维,上海碳素厂也有小型碳化线及碳纤维下游产品。安徽华皖集团(原蚌埠灯芯绒集团公司)建立500吨/年PAN原丝和200吨/年碳纤维生产线,其PAN原丝采用亚砜一步法,技术由国外引进,产品以12K的T300级碳纤维为主,并准备引进成熟的预浸料生产线。广西桂林市化纤总厂拟建200吨/年碳纤维生产线,产品为3-12K的小丝束碳纤维。山东天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将建立400吨/年生产线,碳纤维性能为T300级水平,产品以12K为主。青岛化工学院高分子工程材料研究所(恒晨公司)将建立50吨/年左右的碳纤维生产线。江苏扬州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研究所也计划合作建立高性能聚丙烯腈原丝和碳纤维的生产中试基地。吉林石化公司放弃了以前采用硝酸一步法生产原丝的技术,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承担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共同研究开发二甲基亚砜法高性能聚丙烯腈原丝生产技术,并将充分依靠自己的技术建立500吨/年原丝和200吨/年碳纤维生产线。兰化集团化纤厂已有100吨/年原丝生产线和预氧化生产装置,计划配套碳化装置生产碳纤维,原丝采用NaSCN一步法,该厂的腈纶生产线是我国从国外最早引进的,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和技术积累。吉林碳素厂是我国小丝束碳纤维生产基地,已向用户提供50余吨小丝束碳纤维。目前,该厂正在建立新的小丝束碳纤维生产线,扩大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此外,山西榆次化纤厂是我国唯一用亚砜一步法生产PAN基原丝达数十年的单位,目前仍在生产。大连兴科碳纤维有限公司已建成380吨/年生产线,是目前我国唯一实现碳纤维产业化的企业,位居大陆首位,并在世界排名第十一,据专家评价该公司实际拥有年产量800吨的生产能力,产品各项技术指标已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3.3存在问题和差距

一是国内PAN碳纤维总生产能力较小,实际生产量仅30~40吨/年,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的需要(约5000~6000吨),目前我国95%的碳纤维依靠进口;二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产碳纤维强度低(仅相当于东丽公司已基本决定淘汰的T300水平),均匀性、稳定性差(强度、模量、线密度的CV值均为国外产品的一倍以上),毛丝多(断头率为国外产品的6倍),品种单一且价格昂贵(为国外产品的1.5~3倍),发展水平总体落后发到国家近20~30年;三是厂家、装置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经济效益差。

四、产业分析

4.1世界碳纤维市场

4.1.1世界碳纤维扩产加速

2003年以前碳纤维基本供大于求,属于买方市场,当时工业用普通模量级12K碳纤维价格仅12美元/公斤,但到了2004年形势突变,碳纤维一下子由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价格一路攀升,2005年翻了好几倍,2006年更是处于有价无市的情况,这给碳纤维厂家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从2004年开始全球碳纤维厂家兴起了一轮扩产热潮。

日本东丽集团公司

2004年4月陆续开始了一系列扩产项目,见表5。

2004年4月12日宣布日本Ehime扩产2200吨/年,2007年1月开始运转。

2004年4月14日宣布法国Soficar扩产800吨/年,2007年10月开始运转。

2004年4月26日宣布美国CFA扩产1800吨/年,2006年初开始生产。

2008年还将分别在日本和美国各扩产1800吨/年。

2008年东丽公司碳纤维产能将达到17500吨/年,差不多是2005的两倍。计划到2010年,东丽公司全球碳纤维市场的占有率要从2004年的34%提高到40%。2005年东丽还和波音公司协议,今后17年内东丽将提供29亿美元的碳纤维(主要是T700)给波音公司,用于B-787的生产。

日本帝人东邦集团公司

东邦集团紧随其后,从2004年8月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收购和扩产计划:

2004年8月31日宣布收购美国Fortfil全部3500吨/年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将其改造成700吨/年小丝束,1700吨/年预氧化纤维,保留1300吨/年大丝束碳纤维。2006年4月15日东邦决定在日本Mishima投资大约1亿美元(10.7billionyen),扩大碳纤维生产能力2700吨/年,到2008年4月完成。

2008年东邦集团碳纤维产能11800吨/年,其中小丝束10500吨/年。大丝束1300吨/年。总产能仍居世界第二,见表6。

日本三菱人造丝集团公司

日本三菱集团也加快了扩产步伐,从2005年到2007年,3年内碳纤维产能将增加72%,接近或赶上东邦的产能,见表7。

2005年4月,宣布增加日本生产线产能2200吨/年;2007~2008年完成。

2005年l0月,宣布三菱和SGL结成碳纤维联盟,三菱提供技术和原丝,在SGL苏格兰生产线生产碳纤维,2006年二季度开始生产,三菱的回报是500~700吨/年碳纤维。

2005年底计划完成美国Grafil扩产500吨/年的任务。

2008年三菱集团碳纤维产能将达到7900~81O0吨/年。由于三菱碳纤维此前尚未取得适航认可,只能用于工业和体育休闲用品,公司努力争取2005年取得AirbusA380认可,使其碳纤维在宇航工业得到应用。

此外,中国台塑集团2005年5月24日宣布扩大碳纤维产能,从1850吨/年增加到2950吨/年,2006年12月完成。

美国Hexcel公司2005年11月16日宣布在西班牙马德里附近建碳纤维厂,另外美国犹塔工厂也增加碳纤维生产线,产能增加大约50%,即从2270吨/年增加到3300吨/年,2006~2007年完成。目标很明确,针对A380、A350和B787对碳纤维的大量需求。

Zoltek公司2006年1月3日报告,希望碳纤维产能从2006年的4080吨/年增加到2007年8620吨/年。从2004年l2月l6日开始和世界最大的风能厂家Vistas等协议,为他们提供风电叶片用大丝束碳纤维。

美国Cytec公司准备耗资超过l0亿美元建立新的碳纤维生产线,目前在选址和设计选择,计划2009年开始工作。

4.1.2碳纤维供需状况将趋于缓和

根据表9和图1、图2对碳纤维产能和需求的预测分析可以看出,2005年全球碳纤维供小于求,按ChrisRed的预测缺口约2000吨,Toray预测缺口近3000吨,中国台塑预测缺口也有约1000吨,这就是2005年碳纤维紧张的说明。2006年虽然碳纤维厂家纷纷扩产,其供应量应较需求量大,但是扩产部分要到2006年底或2007年初才能上市供应,且超过部分有限,仍不能满足用户要求。因此2006年碳纤维供应仍然紧张。2007年以后全球碳纤维产量将明显增加,扩量部分陆续上市,供应量显著超过需求量,供需矛盾得到缓解,紧张状况将会所改变。

4.2中国碳纤维市场

(1)需求增长快。我国碳纤维现阶段绝大部分依赖进口,2004年全国碳纤维用量为4000吨,2005年用量约5000吨,年增长率在20%以上,到2009年将达到7500吨/年,而国内现有产量仅约40吨左右,无论质量和规模与国外相比差距都很大。

(2)产能瓶颈明显。我国除了华皖碳纤维及少数科研院所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外,绝大部分企业仅仅具有部分碳纤维及其制品的生产工艺。安徽华皖碳纤维有限公司目前已经顺利完成200吨碳纤维及500吨碳纤维原丝的生产装置的安装,2007年还计划开工建设800吨碳纤维及1800吨碳纤维原丝二期项目。

(3)生产效益大。如果按丙烯腈1.3万元/吨的销售价格计算,大体可以测算出碳纤维原丝及碳纤维的生产成本,分别为4.4万元/吨、18万元/吨。一般情况下,军工级碳纤维(3~6K)的售价在200万元/吨左右,民用碳纤维(12K)售价为55万元/吨,可见碳纤维的盈利空间还是非常可观的。

五、发展对策和措施

近年来,中国复合材料产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已成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大国。但是我国大陆碳纤维长期依赖进口,受治于人,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1)坚持自主创新是发展我国碳纤维的唯一出路。碳纤维是军需战略物资,是国防建设、先进武器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不可能也不应该长期依赖进口。15年前美国国防部就下决心民用碳纤维可以从国外进口,国防工业所需的碳纤维必须国内自行生产。中国更不能长期从国外进口国防工业所需要的碳纤维。德国、法国虽然也生产碳纤维,但是碳纤维的核心原丝技术牢牢掌握在日本人手中,至今德国和法国得不到PAN原丝技术。因此中国不可能引进国外先进的碳纤维制造技术,只能自力更生,依靠自己,别无出路。

(2)坚持应用中改进提高是碳纤维发展的科学规律。

化学纤维市场规模篇7

30年前,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纤维检验局的前身――国家标准总局纤维检验局重新恢复成立。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进程,纤检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道路,从最初的全国十几个机构,发展到现在覆盖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拥有150多个省市两级纤检机构的专业纤检系统;从无法可依、委托执法,发展到现在形成以《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及配套规章为依据的纤维行政执法体系;从“协商检验”、“有争议检验”,发展到现在依法全面实施国家纤维公证检验制度;从目测手扯的传统检验方式,发展到现在具有国际水准的实验室和与国际接轨的检测设备、检测方法的先进科学的纤维检测体系。纤检机构不断发展壮大,工作领域不断拓展,工作效果不断显现,社会影响不断深入。

近10年来,中纤局在国家质检总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纤检机构的共同努力下,纤检事业得到跨越式发展。一是纤维质量监督工作不断加强。逐步建立起包括纤维收购加工企业质量诚信体系、纤维收购加工质量监督检查、纤维质量公证检验和纤维专项执法打假的质量监督工作模式。中纤局组织各地专业纤检机构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横向联动,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检查力度,对重点问题和质量违法行为进行专项治理,纤维质量监督工作不断深入。全国专业纤检机构年均检查收购加工企业万余家,年均查处纤维质量案件2000余件,恶性纤维掺杂使假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一般性质量违法案件逐年下降,保证了纤维质量和市场秩序的持续稳定。二是絮用纤维制品专项打假工作不断深入。中纤局组织各地年均检查各类场所近两万个,年均查办有关质量违法案件 2700余起,公开的、成规模制售伪劣絮用纤维制品违法活动得到有效遏制,有力地规范了絮用纤维制品市场秩序,保护了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三是法制建设不断完善。2001年《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颁布实施至今,从棉花、非棉纤维到絮用纤维制品,已逐步形成了以条例为核心,毛绒、茧丝、麻类纤维和絮用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相配套的国家纤维质量监督法规、规章体系,纤检工作上升到了依法行政的高度。为保障依法行政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中纤局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与行政法规、规章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增强执行力,推动纤检法制建设进程不断深入。四是纤维公证检验有效性不断提高。公证检验从棉花纤维到山羊绒、生丝、麻类纤维和桑蚕干茧等非棉纤维,已发展成种类齐全、技术先进、程序规范、作用突出的纤维公证检验制度,公证检验数量逐年增多。棉花公证检验自依法施检至今,年检验量从1999年度的64.1万吨增至2008年度的600万吨,非棉纤维公证检验覆盖面也在逐年提高。纤维公证检验充分体现出控制质量、稳定市场秩序、以质论价、维护公平交易的作用,同时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依据。五是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经国务院批准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是继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后,棉花产业经济发展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是载入我国棉花质量检验历史的一次重大制度创新。经过六年的努力,现代化实验室建设、先进设备仪器配置、检验数据传输和质量监控信息化建设、各类人员培训等检验能力建设显著增强,棉花标准、检验规程、校准规范、各项工作制度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棉花仪器化检测体系已基本建成。2008年度全国仪器化公证检验的检验能力和检验数量均达到世界第一位。棉花质量公证检验由人工感官检验逐步转变为仪器化客观检验,由比例抽检转变为包包检验,公证检验的公信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六是基础建设和队伍建设发展迅速。纤维标准化的体系建设和示范区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为实现纤维产量提高、品质改善、效益增长、检验规范提供了有效服务。纤维检验实验室水平逐步提高,现已建成覆盖纤维产区、达到国际水准的实验室100余个,能力持续增强。树立“科技兴检”思想,纤检科技工作水平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纤检检测技术网络形成规模。纤检队伍人员素质显著提升,纤检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纤检工作职能的确立,纤检工作制度和工作模式基本建立,工作领域不断拓宽,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已深深地融入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中,成为国家发展纤维产业、推进纤维流通体制改革和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不可或缺的职能部门。回顾30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整个纤检工作,坚决贯彻党中央和总局的各项工作部署,才能确保纤检工作的正确方向;只有始终坚持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为纤维产业经济发展、国家宏观调控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才能彰显纤检工作的价值;只有始终坚持提高工作有效性,提升我国纤维产品质量,才能不断促进纺织工业发展,增强我国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只有始终坚持全面履行职能,打假治劣,才能为社会的和谐进步提供保障和支持;只有始终坚持狠抓法制建设,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才能为纤检事业进一步持续、规范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只有始终坚持纤检能力建设,才能保证全面履行职能,进而为纤检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化学纤维市场规模篇8

从冲动期到迷茫期,再到冷静期,高性能纤维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行业内逐渐出现一些企业开始盈利,一些企业却只见投入不见回报的现象。业内人士指出,行业分化两极,使企业间有了更大的竞争,势必会加速行业发展。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表示,未来常规纤维不会再有高速发展,而高性能纤维必将得到快速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也表示,高性能纤维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要向高端市场迈进。

冷静投产扩能 积极发展技术

端小平表示,尽管高性能纤维市场前景广阔,但是也须冷静投资,避免低水平产能的投产扩张是目前行业应当关注的问题。近期,国外竞争对手加快自身技术发展,开发更高端的产品,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技术和市场的封锁。有业内人士指出,我国高性能纤维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产品结构不合理。而产品集中于低端市场,并不是不想走高端路线,而是技术水平达不到。

发展技术成为行业前进必须要啃的硬骨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赵向东说,行业发展必须提高技术水平与产品性能。国内生产碳纤维的龙头企业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当前在技术研发上投入了巨额资金。该公司董事长张国良说,企业发展当前最重要的是追求技术进步。中复神鹰不断积累产品生产的技术与经验,可为今后的发展做技术储备。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性能纤维产品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下游应用领域的拓展缺乏底气。因此,端小平建议,在发展前期,可以通过鼓励优质高性能纤维进口、与国外高性能纤维企业合作等方式,逐渐培育市场,拉动国内应用的推广,推动新产品的研发。江苏奥神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方念军说,江苏奥神加大了市场推广和技术研发的投入,他还提出以低价换市场的发展策略。

提升产品品质 降低生产成本

对于高性能纤维当前的发展,提高品质、降低成本成为众多企业的共识。中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调研员姜润喜说,仪征化纤的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经过10多年的发展后也把提高质量与降低成本看作是企业今后发展的重点,而这两点需要技术发展作为支撑。同时,规模化发展才能解决成本问题,而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才能推进发展。

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的价格高,似乎是材料界里的“奢侈品”。“奢侈品一般都会受到高端客户的追捧,而这些高性能纤维并没有受到这样的待遇。”一家山东生产芳纶的企业代表表示,同样的应用领域,玻璃纤维每吨价格几千元,而芳纶每吨达到20万元,更别提每吨40万元的聚乙烯纤维。下游产品性能的提高程度与价钱高出的幅度并不匹配,下游企业也在算着这笔账。

高性能纤维的价格之高令国内下游企业难以承受。尤其是民用领域,许多下游企业在了解产品性能后赞不绝口,而知道价格后只能“望价兴叹”。一位生产除尘过滤袋的企业对于聚酰亚胺纤维的评价是产品性能很好,但是对于要追求利润的企业来说,大面积推广使用这种纤维制品还为时过早。

因此,降低成本成为高性能纤维产品进入下游视野的重要因素。而在降成本方面,科研单位与相关企业已经有所突破。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清华介绍,东华大学与江苏奥神已经解决了干法纺丝技术制备聚酰亚胺纤维的关键工程、设备和技术瓶颈,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建立了我国特有的聚酰亚胺纤维产业化技术路线。该技术路线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提升聚酰亚胺纤维质量的同时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降成本还在于生产时能够节能降耗。高性能纤维的生产工艺,很多靠模仿而来。了解各个环节的生产状况,并加以改善,会从小管理中得到降低成本的大收获。山东大学教授朱波表示,碳纤维制备产业化的能耗很高,如果能够有效控制原料精制、原液制备、原液保温、牵伸浴槽加热等环节的能耗,就能对碳纤维制备产业化起到关键作用。

建立科研体系 完善产业系统

高性能纤维是多领域、多学科和多类人才集成创新的重大产业化项目,是一个国家技术实力和高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然而,“万丈高楼平地起”。端小平表示,高性能纤维产业高水平的发展要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东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华平也认为,掌握基础理论,可以帮助打开视野、拓宽思路。而目前我国高性能纤维的基础理论研究还处于基础阶段,而且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的对接上还有待完善。

化学纤维市场规模篇9

雅赛尔纤维以100%天然生物基材料为原料,是一种强度与伸度指标与莫代尔纤维相近似,具有良好的吸水性、透气性、亲肤性的新型纺织纤维原料。具有高强度、低伸度的纤维特性,其干断裂强度、湿断裂强度相较于普通生物基短纤维提高40%左右,可广泛应用于涡流纺、赛络纺和赛络紧密纺的80S以上高支纱领域,产品价格上比莫代尔纤维每吨低5000元,具有极高的产品性价比。“雅赛尔”更柔、更轻、更艳、应用更广泛等四大特点能够与莫代尔共舞。至推出以来其高强超柔、如丝如绒的显著特性得到下游客户的普遍肯定,并获得了“2014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入选了2015/2016中国纤维流行趋势――轻柔型纤维。

2015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览会(秋季),记者来到丝丽雅集团的展位,现场采访丝丽雅集团董事长冯涛。

高强的性能,低廉的价格,创造新的市场机会

《中国纺织》记者:“雅赛尔纤维新产品3月份春季纱线展时才刚刚上市,现场展厅已经可以看到各个应用领域的成品了。雅赛尔这个新产品是靠什么引发业内如此大的关注度?”

冯涛:雅赛尔纤维在工艺和技术革命以后,能将纤维强度提升35%―40%,这会使纤维在下游应用中的价值更大化。比如,过去牛仔裤大部分只能用莫代尔,而莫代尔的纤维价格很高,大量依靠进口,数量有限,所以因为价格作用造成的莫代尔高强纤维的使用量始终受到很大的约束。如今,下游企业选用雅赛尔纤维,收益率就会更好。雅赛尔纤维被行业关注是来自于市场的一个选择,同时我们也通过技术创新去达到市场的要求。

近半年来,雅赛尔纤维的销售量增长很快,我们对这个产品的期待不是一个小产品的技术革命,下一步,我们要把它变成一个新产品,而且是技术性的新产品、大规模的新产品,使这个纤维能够产生或是实现爆发式的增长,在生物基纤维的体系中创造出一个新的产品消费模块。

丝丽雅耗时4年多研发出的这款适应市场的强力生物基纤维―――雅赛尔纤维具有天然的属性,而且成本低廉可降解,其特性主要表现在强度方面,它能够完全接近甚至超过莫代尔的强度,是中国纱线行业的新兴产品。雅赛尔纤维大幅度改善了纤维的强度特征、收缩特征,耐磨性,以及柔软度。目前,已成功运用于纱线、针织、牛仔、服装家纺及无纺布五大领域,并在各大领域都能发挥其纤维本身的独特优势,为该领域产品生产与使用环节带来益处与便利,尤其是在牛仔系列的应用中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所以,由于这种指标的变化,使雅赛尔纤维进入家纺行业后大量替代棉花,替代过去的莫代尔产品,甚至替代天丝产品,这些特性的变化开拓了市场,形成了新的功能和价值。

丝丽雅不断通过技术进步、技术改造,使企业能够不断通过创造新产品来实现转型升级,不仅实现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也为下游产业提供了创新服务。我们希望通过新产品开发为中国纺织产业能通过更好的创新去接近国外先进水平,走一个创新发展的新道路,也希望通过与各方技术合作,商品合作、市场合作,实现互助共赢!

技术革命,产品创新,顺应行业发展

《中国纺织》记者:“在当前整体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您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应对的?

冯涛:做纤维的困难就是距离消费者太远,莫代尔走向市场让消费者接受花了很长时间和代价,天丝也如此。中国的产品本身要具备良好的产品特性,其次要走品牌化发展的道路,我们此次参展,也就是要利用推广新纤维的这种模式、投入、影响消费市场。

其次,跟消费者、制造者的沟通也很重要。新纤维的市场推广有一个不同于常规产品的成长曲线和营销模式,第一步,我们把雅赛尔纤维推向后面的纱线环节。比如,我们的下游客户用我们的产品大量去替代莫代尔后降低他们的成本,做出来的纱线和使用莫代尔没有什么区别,这证明雅赛尔纤维不只是一个普通的生物基纤维产品,它更是一个有价值的新产品。

在牛仔面料方面,通过多次试验,调整伸度,调整强度,根据厂家很具体的微观需求,雅赛尔纤维形成了5个差异化的产品类型。无论是在牛仔布,还是服装面料方面,我们都有较好的参数指标。我们是生产一个用户产品,我们会让用户体会到,居然还可以把生物基纤维服务做得这么细。所以我们在进入服装行业时,也会申请将标牌做到产品上,让消费者认识到雅赛尔纤维,就像接受莫代尔和天丝一样,产生一个美的感受。

未来,生物基纤维走细分市场这个路径的空间还很大,不仅雅赛尔纤维可以做,其它生物基纤维也可以做细分市场,包括无纺布,所以我们认为纤维的发展有这个模式。此前,我们重视做纤维不重视做品牌,做产业链,做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这是我们中国制造业的缺陷,随着市场的发展,我们慢慢把莫代尔替代一部分以后,我们的发言权会慢慢提高,让中国消费者懂得怎么去消费纤维。这一点,在接触德国和意大利的客户就不一样的感受。雅赛尔纤维是给消费者传达着美好的诉求和一种消费模式,是给消费者的启蒙传递,所以,这也是我们接下来需要大量去做的工作。

?相关链接:

丝丽雅在科技创新与产品研发方面的成果

丝丽雅集团建立了“部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并被评为“部级创新型企业”、“部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现已拥有100余项国际领先技术,200余项国内领先技术和10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是行业20多项高新技术群的提出者和创建者。2015年3月上海国际纱线展上,集团与东华大学成立“院士工作站”,以30件专利技术为支撑,共同进行雅赛尔纤维的深入探究。

雅赛尔纤维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化学纤维市场规模篇10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design innovation to be involved in the “shoddy cotton” industrial chains in the way of “grafting”. A long-term mechanism of intervention and guidance should be developed to raise the price of buying the abandoned cotton-used fiber by adjusting various links in unhealthy industrial chains and conducting cooperation with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and taking high value-added eco-friendly products to drive the run of new “chains” in the industrial links. In this way the flow direction of raw materials should be turned and the industry chain should get into a virtuous cycle.

一、国内“黑心棉”制品问题与研究现状

1.“黑心棉”制品定义与危害

“黑心棉”是人们对利用再生絮用纤维制成的低质伪劣衣物,被褥等日用产品的统称,其正式用语为“伪劣絮用纤维制品”。此类产品原料为长度不超过 16 mm的再生废弃絮用纤维,纤维体积小、重量轻,很容易穿透棉产品的面料飘浮于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后可能诱发哮喘、呼吸道等疾病;而且医用废弃纤维携带大量病菌,未经严格消毒,成为各类病毒细菌的“温床”,人皮肤接触后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轻则红斑瘙痒,重则导致牛皮癣、败血症等顽疾,甚至产生中毒反应,对使用者产生不可预知的严重后果。但其原料成本低,成品价格便宜,因此在住校学生、进城务工流动人群、城乡收入较低人群中形成较为广泛的使用群体。

2.政府职能部门对“黑心棉”制品社会顽疾问题查处现状

国家针对“黑心棉”这一社会问题于2001年9月1日正式颁布强制性国家标准 GB 18383 ― 2001《絮用纤维制品通用技术要求》,同时在相关法律文件中补充对再生絮用纤维质量标准的严格要求。因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以及较高的非法利润空间,“黑心棉”制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供、销产业链,虽然政府对“黑心棉”问题进行了诸多行政干预,管理处罚也较为严格,但最终解决成效却并不明显。

在“黑心棉”制品长期形成的产业链中,仅依靠行政执法质检部门查处制造销售环节会导致其此起彼伏,屡禁不止。如果换一种干预方式,在保证再生废弃絮用纤维市场利润空间的同时,尝试对“黑心棉”制品这一产业链进行良性的调整与引导,更有利于促进并实现“黑心棉”这一社会顽疾的改善和解决。

3.再生废弃絮用纤维利用现状

国家相关部门明文规定废弃絮用纤维不能再次进入民用服装填充物制品市场。必须强制进入工业农业市场的,最终产品必须进行可降解处理,如工业用管道保温层、防护毯、防震垫和农用孵化保温隔离棉等。这些再生废弃絮用纤维采用粗加工工艺,制造简单,利润微薄。

在绿色设计、低碳生活潮流号召下,一些设计机构与院校都对废弃物的再利用再设计做过许多尝试,在这些设计作品中也不乏对再生废弃絮用纤维成功利用的例子,如将工业碎布条做成艺术沙发、编制地毯及挂件等等。但这些设计仅停留在单体作品阶段,只展示设计创意的巧妙,没有考虑批量化生产的各种问题,无法真正进入市场。

二、“黑心棉”产业链现状分析

黑心棉制品的产业链构架按流程可分为 4 个环节,如图 1 所示。

1.废弃物收购(合法回收)

合法经营的废弃物回收机构回收,目前市场再生废弃絮用纤维主要有以下 4 个基本来源。

(1)纤维性工业下脚料:纤维加工、服装加工、其他纤维制品行业加工中的下脚料、次品、霉变腐烂原料,以及棉短绒、不孕籽回收棉、落地棉、废纱边脚料等。

(2)医用纤维性废弃物:医疗卫生机构使用过的废弃物,不应再重复使用的各类纤维制品,如医疗机构废弃脱脂棉、脱脂纱布、本应销毁的医院病患衣物等纤维制品等。

(3)再生纤维性物质:工业下脚料、回收的库存废旧服装及其他废旧纤维制品等。

(4)废旧服装及废旧纤维制品:使用过或搁置淘汰、丢弃的服饰絮用纤维制品及其他纤维制品。

2.废弃物絮用纤维加工(合法加工)

回收的各种纤维类型废弃原料,混合后进行斩碎、开松纤维组织、色泽漂白、清洗烘干等处理方式简单加工成絮用短纤维,纤维长度不超过 16 mm。这些工业用絮用纤维原料本应该流向工业农业制品市场,但在利益驱动下,大多流向民用制品市场,成为“黑心棉”原料。

3.黑心棉制品生产(非法生产)

一些非法加工点利用废弃物絮用纤维加工成棉衣、棉被、枕头和玩具填充物,以次充好或以较低的价格销售谋取暴利。还有一些非法加工作坊直接向各个服装加工、纤维生产单位和医院回收各类废弃原料,简单加工成絮用纤维,制成各类“黑心棉”制品。这些加工企业都以非法的地下加工窝点形式存在,属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严厉查处与打击的范围。

4.各类黑心棉制品销售(非法销售)

粗制滥造的“黑心棉”制品大多在一些经营不规范的商场小店以及夜市流动摊贩处销售。此环节是工商质检部门查处的重点,政府对“黑心棉”制品长期打击查处,但屡禁不止。只要“黑心棉”市场比工业再生品市场有更大的利润空间,这个不良产业链就很难被瓦解和取缔。如果没有从产业链的根本架构上进行整改或引导,“黑心棉”的存在现状是无法改变的。

三、设计创新参与“黑心棉”产业链的可能性与现实价值

1.设计创新以“嫁接”的模式参与“黑心棉”产业链,发挥引导与调控作用

首先,设计机构联合制造业以“嫁接”方式参与“黑心棉”产业链的原材料回收分类加工,从回收的源头做起,对原料深加工,达到环保要求。然后,利用深加工原料设计出高附加值的环保日用品,以设计创新提升产品档次,使之有较高附加值。其次,以高附加值环保产品提升原料回收价格,因产业链遵循价格优先原则,致使原先流向“黑心棉”制品的废弃絮用纤维流向逐渐发生改变。最终,原料价格的提升遏制产业链中黑心棉制品的发展,良性循环的废弃物再利用机制产生效应。此机制虽然无法彻底杜绝“黑心棉”制品,但可启发更多企业开发高附加值的环保设计制造模式,迫使黑心棉制品加工逐渐萎缩。

2.此设计模式对不良产业链的引导改良意义能做到“三赢”效应

“一赢”:设计创新“嫁接”到“黑心棉”不良产业链,起到改良作用,使黑心棉市场萎缩,解决社会顽疾。

“二赢”:创新设计高附加值环保日用品,并带动国内一些中小型加工企业的发展。

“三赢”:加强高等院校设计教学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为教学提供实战基地。

设计创新“嫁接”不良产业链的运作模式,从真正意义上做到绿色、低碳设计为大众服务的目的。

四、设计创新以“嫁接”方式参与“黑心棉”制品产业链并起到干预引导作用

1.设计创新参与“黑心棉”产业链的规划(图 2 )

(1)在废弃物回收与废弃物絮用纤维加工环节中,设计机构规划废弃物利用整体方案,设计环保高附加值的日用产品,同时配合制品加工企业对絮用纤维进行深加工,改变纤维属性,对絮状漂浮属性以胶黏剂制成体块装脱模制品。在这个阶段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与协调方面的支持配合。

(2)设计机构与制造企业合作对绿色深加工之后的絮用纤维进行高附加值产品设计与投产,创立独特的健康环保品牌,以具有工艺品特征的较高档次产品形式推向高端市场。同时政府部门给予支持与宣传推广作用,加大社会对“黑心棉”产业链改造的支持与认知影响。

(3)试投产高附加值的绿色日用品,并控制工艺成本,以高附加值提高产业链对废弃物絮用纤维的收购价格,这时也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调控与监管。最后由于产业链的价格优先原则,废弃物絮用纤维大量流向设计创新链条,产业链新链条“嫁接”成活。在政府继续加大力度查处“黑心棉”加工销售的举措下,配合新兴的创新设计再设计产业链的形成,“黑心棉”制品加工销售将逐渐萎缩。

2.设计创新在“嫁接”产业链过程中的主要任务

对不良产业链的改造不能单靠设计几件高附加值的环保产品,而需要制定长效的参与产业链规划。这个长期的规划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监管完善废弃物回收机制,在各回收单位与设计机构间的牵线与协调,寻求加工创新产品的企业间的合作,以及调整絮用纤维价格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在废弃物回收阶段,按照不同废弃物属性的分类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原则,协同回收企业配合政府监管部门对回收物做可利用归类。可直接利用的无需斩碎开松,如没有污染的服装企业剩余边角料,经过设计可直接利用编织、粘压等工艺制成高附加值的地毯、坐垫和挂毯等工艺品及日用品。碎小边角料经过开松、洗涤、高温、高压的处理,制成再生絮用纤维,只要纤维长度达标,纤维质地松散,分布均匀,含杂合理,无毒无害无污染,即可以作为民用填充材料使用。

在絮用纤维深加工利用阶段,可以改变短纤维的物理属性,如将絮用纤维作为玻璃钢原料,塑料注塑原料等,以彻底遏制短纤维的漂浮危害。遵循环保健康的再设计原则,设计高附加值的系列环保无污染类家居日用品。在整个规划中,控制创新产品工艺制造成本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因为只有档次的提升,成本的降低才能使得提高絮用纤维的收购价格成为可能,才能达到遏制黑心棉制品发展的最终目标。

寻找合适的企业与日用品加工单位使“嫁接”成活,需要各方面相互配合协调。珠三角地区中小加工企业众多,有这样的合作基础。项目启动初期需要政策与资金的支持,项目正常运转与有所成效时期可以加大宣传,加强人民群众对设计创新改造不良产业链重要意义的认识与支持。

五、结语

设计创新以“嫁接”方式参与“黑心棉”产业链,以高附加值环保绿色创新产品带动絮用纤维回收价格的提升,以此调控原料市场的流向,从而遏制黑心棉制品的发展,这样的尝试希望能为更多的不良产业链的改造带来启迪。以创新的方式对产业链的改造与引导才是从根本上抑制杜绝不良产业链带来的社会顽疾最有效的长期方略。

参考文献

[1] 袁凝一.“黑心棉”现象的理性思考[J]. 中国纤检,2004(8):41 -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