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重点十篇

时间:2024-03-28 18:14:36

神经病学重点

神经病学重点篇1

翻开李龙宣的简历,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医学专家的成长轨迹:生于上世纪70年代,李龙宣对医学一直情有独钟。2003年6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分配至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从事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被聘为神经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期间,曾在北京天坛医院和广州珠江医院介入中心进修学习,并参加中国血管神经病学专业培训。2006年10月至2010年4月,先后在美国密州堪萨斯城VA医学中心及加州Scripps研究院完成博士后工作,师从美国神经变性疾病专家William Suo博士和血管神经病学专家Richard Milner博士。2010年4月,李龙宣回国工作。现任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主任、广东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是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四批培养对象、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湛江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同时,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NRR)》等杂志审稿人。

以踏实付出,为医学发展服务,为患者健康服务,李龙宣一直在努力。

情倾科研与临床

科研与临床是优秀医生的阵地,只有刻苦专研,才能获得向上的动力;只有精湛的医术,才能救患者于病痛之中。长期以来,李龙宣教授一直在科研和临床领域精耕细作,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学医从医多年,李龙宣教授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以及疑难危重病例的治疗与抢救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尤其在脑血管疾病(中风)、神经变性疾病、颅内占位性病变、锥体外系疾病的诊治方面有深入的领会。科研方面,熟练掌握了多种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科学实验技术。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留学人员回国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在《JCereb Blood FlowMetab》、《Glia》、《JBiol Chem》、《Exp Neurol》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3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4篇,第一作者论文累积影响因子逾30分。

近日,李龙宣教授又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经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内血管发生机制的长期研究,他发现脑缺血缺氧后,纤维素连接蛋白的两种关键受体-整合素5β1和Vβ3有促进内皮细胞增殖介导新生血管生成的能力,并发现是5β1而不是Vβ3对缺血缺氧后的脑内血管新生起关键调节作用。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JCereb BloodFlow Metab》、《Glia》和《Exp Neurol》等期刊上。这一原创性研究工作部分阐明了卒中后内源性血管新生机制。另外,他还发现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5(GRK5)缺陷在早期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中具有潜在作用。共同提出了GRK5基因缺陷鼠海马内肿胀轴突丛是AD早期的病理改变;发现并报道了GRK5缺陷可加剧转人类β淀粉样肽前体蛋白基因鼠脑内的病理损害及其分子机制。在科研领域,李龙宣教授的道路已经愈走愈宽。

科室建设露锋芒

由于出色的科研和临床表现,2010年6月,李龙宣受命担任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副主任,2011年6月,任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主任,2012年12月,被任命为广东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自上任以来,在广东医学院副院长、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神经科学科带头人赵斌教授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李龙宣积极带领科室奋力前行,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于1971年由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南下湛江的郑丕舜教授组建,经历了巫志明主任(中山医学院)、邢永前主任(广东医学院)及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和42年的历史沉淀,尤其是在前任主任赵斌教授(西安医学院)带领下,科室人才队伍、学科水平实现了跨越发展,现已成为粤西及环北部湾地区规模最大的神经疾病诊治中心之一。

作为现任神经科主任,李龙宣教授倍感压力,如何带领科室继续发展是他一直最关切的问题。他没有满足科室目前的地位与现状,清醒地认识到科室与国内一流医院部级重点学科(专科)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缩短这种差距,他紧跟国内国际时展的步伐在科内先后成立了溶栓治疗小组、临床技能培训管理小组、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小组,积极推广脑血管病分层诊断与规范治疗,与广东医学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跨组学基因检测实验室合作,开展了神经疾病基因诊断项目。2012年科室年动、静脉及多模式联合溶栓病例总数由2010年的45例上升至95例,年门诊服务量由2010年的3.5万人次上升至4.3万人次,年住院患者由2010年2137人次上升至3227人次。目前科室已经形成了规范的脑血管病综合评估、超早期溶栓治疗及介入诊疗体系,是粤西地区脑血管病预防、诊疗及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已批准列入国家卒中筛查与预防控制基地。

除繁重的临床工作外,神经科还承担着广东医学院本科生、研究生的神经病学和神经生物学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建科40多年来,培养了一万多名临床医学本科生,12年共培养硕士研究生75名、博士研究生5名、博士后5名,科室还先后选送6名医生到美国、日本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博士后研究,3名护士到美国和香港学习新技术、新项目。为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李龙宣积极倡导创建了研究生英语学术沙龙,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切实的效果。2012年还申报了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并建立了相关的学习网站。

学科发展一直是科室建设的重头戏。早在2009年,科室就成为广东医学院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重点建设学科,同年成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0年开始与暨南大学联合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同年通过国家评审成为神经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011和2012年,李龙宣作为主要执笔人和答辩专家之一,分别成功申报了“广东省‘十二五’神经变性疾病与衰老研究医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衰老相关心脑疾病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神经内科,卫生厅)”和“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神经病学,教育厅)”。

近5年来,科室先后承担科研项目53项,其中部级课题14项,省部级课题16项,国际合作课题3项(2012年新增部级项目8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在研经费2000余万元。主编《神经病学(案例版)》和《实用神经疾病定位诊断学》等专著。发表科研论文200多篇,其中SCI收录30篇(2012年新增SCI收录论文10篇)。获省级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目前已形成了神经变性疾病研究、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血脑屏障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投递研究,干细胞与神经损伤修复的应用基础研究四个明确的、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在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在学科带头人赵斌教授的带领与指导下,科室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绩:①报道了RAGE基因是中国人群阿尔茨海默病(AD)及多发性硬化易感基因;②提出了线粒体自噬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保护作用;③开展了以Aβ为靶点的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研究;④利用斑马鱼为模式动物研究血脑屏障通透性,寻找影响血脑屏障通透性的靶点和药物;⑤与美国密州堪萨斯城VA医学中心合作,揭示了GRK5基因缺陷在AD病理发生中的分子机制,发现3种GSK3β抑制剂可下调Aβ生成与聚集;⑥发现EPCs动员是TIA患者后继脑梗死重要脑保护机制之一;⑦发现细胞膜微粒有望成为脑卒中早期诊断标记物和治疗新靶点;⑧证实了整合素5β1对缺血缺氧后脑内血管新生起关键调节作用,部分阐明了卒中后内源性血管新生机制。

此外,科室还开展多层次的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曾邀请诺贝尔奖得主D.C.Gajdusek、钟南山院士等国内外著名学者到医院讲学,也曾受邀到美国、日本东京、韩国首尔、香港、台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主题报告和访问交流。2011年科室成功承办了京沪穗渝神经病学学术沙龙暨中国脑血管病诊疗规范高峰论坛,有效提升了学科的科研水平及学术影响力。

深入科普为民服务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在实际工作中,李龙宣发现,社会上很多人对神经内科疾病的认识还比较有限,在日常保健方面仍然有所欠缺。倘使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多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预防和减轻神经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为此,他一有时间就投入到科普工作中。他总是想,多一次这样的活动,哪怕能够使就诊室里少一个病人,这样的活动也是成功的。

2011年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脑卒中防控意识,唤起社会对卒中问题的重视,倡导健康生活行为,实现脑卒中的早防、早诊、早治,响应卫生部的号召,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当日上午在医院门诊大厅举行围绕“关注脑卒中,立即行动”为主题的宣传义诊咨询活动,作为神经内科主任和此次活动的组织者之一,李龙宣亲自上阵,热情向前来咨询的群众热心解答。他说,“中国是全世界脑血管病死亡率最高的地方,国内2008年统计结果显示,全国每年有150万人死于脑血管病,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因顺位的第一位。脑卒中相关的医疗开支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和家庭的巨大经济负担。每年的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目的是向大家传递‘卒中是一个可治疗、可预防的灾难性疾病’这样一个信息。”

实际上,这样的活动在神经内科是很多的。李龙宣和他的同事深入矿区,为职工家属义诊;走进媒体,为普通市民讲解防病常识;进入社区,与老百姓面对面交流……一项项活动,都饱含了神经内科为民服务的热情,体现了他们为患者服务的火热之心。

梦想是瑰丽的。然而,通往梦想的道路却是曲折的。为了更多患者的康复,现在以及未来,李龙宣和他的科室都将孜孜不倦地努力下去。

科室简介

神经病学重点篇2

湘雅医院是湖南省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并以满分通过联合国爱婴医院验收。

医院技术力量雄厚,临床医疗医技科室齐全。设有54个临床、医技科室,4个研究所,5个研究中心,20个研究室和1个医学实验中心。设有3个卫生部直属挂靠的研究中心与培训基地:国家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全国医院感染监控培训中心、全国医用高压氧培训中心;还有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卫生部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卫生部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神经病学、内分泌学和心胸外科学为国家重点学科,耳鼻喉科、普外科、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为省级重点学科。

在器官移植、颅底肿瘤切除、中西医结合临床、大面积烧伤、血液病、介入放射、神经病、遗传病、肿瘤防治及基因诊断等方面已形成特色。

部级重点学科――神经病学、耳鼻咽喉科学和普通外科学

该学科由我国神经病学奠基人之一黄友岐教授于1934年创立,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准为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被评选为国家重点学科。杨期东、唐北沙、肖波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在脑血管病、癫痫、神经遗传病、神经肌病等研究方向成绩卓著。

其中,脑血管病研究着重研究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血栓形成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和脑卒中家族聚集性的易感基因。

癫痫研究方面,着重研究了癫痫的电生理诊断、难治性癫痫的成因与治疗和遗传性致病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神经病学重点篇3

1 日常医疗工作中的提问式教学

在现行的三级查房制度(每天至少2次住院医生查房,每周2次主治医师查房,每周1次教授查房)中,每一级教师都抓住查房这个时机对实习医生进行提问式教学。针对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向实习医生提问,并启发他们去复习、思考,寻找正确答案,同时,及时对实习医生的答案及操作手法给予肯定或纠正,并在临床实践中要求学生掌握神经疾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这种提问式教学侧重于基本功的训练,教师不仅“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神经系统疾病诊治的临床思维方法,尤其有利于症候学的学习。此外,我们也鼓励实习医生多提问题,这对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2 讨论式教学查房

神经科的临床工作比较繁忙,带教教师难以对每一种疾病都讲解透彻,故对实习医生在神经科实习的2周里,每周安排1次住院医师和1次主治医师的教学查房。被安排查房的病例多为神经科的常见病、多发(f如脑血管病、脊髓疾病等),而对某些症状与体征均典型的少见病种更要及时示教。因此,要求实习医生在查房前先了解病情,并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倡导学生主动询问采集病史,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参与神经系统查体,对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讨论,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对枯燥的疾病学习变为对活生生的病人的学习。查房时由教师示范正确的询问病史和详细的体格检查方法,然后详细讨论此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的方法和治疗措施。讨论时变“一言堂”为“大家秀”川,学生主动感受和自己观点的表达能使个人思维充分发挥,取长补短,最后由教师总结。通过教学查房,激发了实习医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使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加深了他们对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和部分典型的少见病种的认识,提高了实习教学的质量。

3 神经影像学的教学阅片

神经影像学检查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临床上颅脑或脊髓的CT扫描、磁共振及脑血管造影(CTA、DSA、MRA、MRV)检查的照片很多,实习医生对这些照片很感兴趣。为此,我们邀请放射科教授每周对实习医生进行1次教学阅片,简明扼要地告诉实习医生脑梗死、脑出血和急性脊髓炎等常见疾病的CT、MRI表现,指导他们学习如何从片子上找出病变部位,如何估计病灶的大小继而决定处理方法。同时在临床实践中,把患者的症状、体征与神经影像学相结合,有利于定位诊断的掌握。通过学习,实习医生们不仅掌握了初步的阅片知识,而且还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高了他们对神经科实习的兴趣。

4 动手能力的训练

神经系统查体是实习带教的重点,也是难点,实习生很难在短时期内掌握查体的正确手法和理解病理体征的临床意义。针对这一难点,在每天查房的病人体格检查中。带教老师示范和实习生动手实践相结合,力求手法准确到位并理解每一项目的临床意义。出科时组织实习生进行临床技能考核,促使实习生对神经内科基本技能操作全面理解和正确执行,逐步积累临床经验,帮助其由医学生顺利过渡到临床医生。腰椎穿刺术是神经科常见的一项基本操作。是除了神经系统检查以外的另一个要求实习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我们一向重视腰椎穿刺术的训练,规定来神经科实习的每个学生除要观摩临床医师的操作外,还要争取做至少1次腰椎穿刺术。操作前,要求实习医生复习腰椎穿刺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操作规程,再由带教教师讲解腰椎穿刺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实习医生正式操作时带教教师在旁边认真地指导,腰椎穿刺结束后进行总结,肯定成绩,纠正缺点。通过对临床操作的系统指导,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5 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

临床实习应该以接触病人、向病人学习为主,但神经病学的实习有时间短、内容多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应用大量的图片和视听资料,变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增加信息量,降低理解难度,以便于学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5,1 CAI课件集图像、声音、文字、图表、动画于一体,具有形象、生动、直观、互动的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神经传导通路”及“癫痫”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CAI课件,并结合临床进行讲解,使实习生觉得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听课的热情非常高。

5,2在本科室教学中还会涉及很多相关学科的内容,如在讲授多发性硬化、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等疾病时会涉及免疫学,脑寄生虫病、脑脊膜膨出需观察实体或标本。以往的教学通常是先课堂讲解,再到实验室观察镜下或实体结构,容易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再加上各实验室的条件不同,易影响教学效果。如将相关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软件,在讲授某一类疾病时同时显示该病的典型形态特点,则有利于学生把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同时,多媒体教学还可克服实物教学的局限性,能生动显示内窥镜所见的活体结构,有助于改善并提高教学质量。

5,3锥体外系疾病有发病率低、症状多样的特点,并多于门诊诊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接触机会少,印象不深刻,多媒体课件是对这部分内容的补充,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掌握神经科疾病。

6 综合能力的培养

神经病学重点篇4

一、概述

精神病是一种以情绪、认知、行为改变为特征,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的一种疾病,目前全球总患病率10%左右,占全球疾病负担的近11%,前10位造成功能残缺的疾病中有5个属于精神障碍。精神病分为轻症和重症两种,我国目前重症精神疾病的比例大约为1.3%,主要以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为主,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已超过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居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精神病患者由于思维、情感障碍,导致行为失去控制,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尤其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伤人、毁物、纵火,破坏性大,威胁家庭和社会安全,同时因其不能对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因而无法借助法律手段对其进行控制,作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和国际社会的共识做,好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精神病采用三大疗法,即药物治疗、电休克、心理治疗,约有20%的病人经过上述治疗无效,发展成为难治性精神病。难治性精神病是指病史在3-5年以上,经过内科系统住院治疗,连续使用3种化学结构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足量、足疗程治疗,且经过电休克、胰岛素等方法治疗后仍然效果不佳的患者, 这部分患者治疗十分困难,国内外学者一直在探讨新的治疗方法。精神病的病因至今未阐明,但患者发病与遗传因素,个体素质,器质性因素,及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发病机制也不明确,近年的研究表明,患者精神症状的产生,与脑内某些神经递质的的失衡有关,通过药物或手术的方法使神经递质恢复平衡,可减轻或消除症状。

二、精神外科的历史

1935年,Fulton和Jackson对两只黑猩猩施行额叶切除术后,发现其兴奋性降低,术前恐怖状态消失,该实验结果在伦敦第二届国际神经精神学术会上发表,1935年11月葡萄牙精神病学家Moniz与神经外科医师Almeida Lima合作首次采用双侧额前叶脑白质切断术治疗精神病患者,获得成功,精神外科从无到有,开始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1949年Moniz因首先介绍额叶前部白质切断术治疗严重精神病成功而获得诺贝尔奖,故此,这位葡萄牙的精神病学家被认为是精神外科的创始人,额叶白质切断术也被命名为Moniz- Lima手术。1936年在美国也开始了精神病的手术治疗,美国精神学家Freeman和神经外科学家Watts逐步完善了Moniz的观点,于1942年设计了标准前额叶白质切断术,使精神外科迅速发展普及。当时在北美约作了50000例手术,在英国约作了10000例,这些病例中几乎2/3为精神分裂症,1/3为情感性精神病,治疗结果:18%精神分裂症效果好,50%情感性精神病得到改善或恢复,但有3.1%病人在术后出现严重人格障碍,1.3%发生癫痫,死亡为0.3%。英国卫生部回顾了1945-1955年间经手术治疗10365例精神病患者的结局,其中3/4的患者进行了额前叶白质切断术,结果证实手术对情感性精神症状疗效最显著,精神分裂症最差,30%的精神分裂症术后可“完全恢复”、“社会恢复”和“显著进步”,3%的患者术后人格障碍达到不能出院的程度,2%病情恶化,4%死亡。前额叶白质切断术当时曾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然而该手术在取得疗效的同时,部分患者遗留无可挽回的器质性精神障碍,如记忆、智能和人格缺陷等等,其后许多学者试图在减少脑组织损害而又不降低疗效的情况下对该手术进行了有限制地改良。该手术虽然几经改良,副作用有所减少,但仍未超出脑白质切除或切断的范畴,终因并发症严重和缺乏明确的神经生理依据,精神外科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和批评。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新合成的有效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应用,上述手术在世界范围内急骤减少,额叶脑白质切除术几乎完全被废弃。

1949年Spiegel与Wycis首先报告采用立体定向行丘脑背正中核破坏治疗精神病。1962年Foltz与White报告用立体定向扣带回毁损术来治疗恶痛、焦虑症和其他精神病,所做16例手术,12例效果良好。Ballantine等也采用Foltz的定向方法治疗各种严重精神病,共294例病人做了410次定向手术,无1例死亡。立体定向技术应用于精神外科,是现代精神外科诞生的标志,它将对脑组织进行纤维切断或切除以阻断神经传导的方法,改为用定向技术进行电凝或射频热凝,使单部位单靶点手术发展为多部位多靶点手术,由一侧半球手术发展为两侧半球同时手术,在减少脑组织损害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手术效率。近几十年,随着影像技术、电生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立体定向手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神经外科的各种手术中。

自1948年以后的历届国际精神病学会议关于精神外科的讨论中,都肯定了精神外科的效果和成就,认为精神外科对于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神经症和癫痫伴发精神障碍的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成立“人的生物医学与行为研究保护国家委员会”,对美国1971年至于1973年间每年所进行的400例手术患者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半数患者疗效肯定,手术并未导致明显的精神缺陷;美国国会1977年在对手术病例历经3年调查后发表了《关于精神外科的实践和研究》的调查报告,肯定了精神外科在精神病治疗中的地位,并驳斥了一些认为精神外科不人道、不安全和无效的臆测,为该学科的继续开展提供了有力依据。目前,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经济和医疗发达国家均有精神外科手术开展,每年报道约数百例,以躁狂抑郁症,顽固性强迫症和癫痫性精神障碍为主。

三、中国精神外科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的精神外科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前后国内有学者进行了少量的额叶白质切除术,因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快终止。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国内陆续开展了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病,1987年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的首届全国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学术会议上,交流了一些地区开展精神外科的经验。1988年首届精神外科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交流论文30余篇,手术病例542例,代表们对我国精神外科发展的现状、学术上的分歧以及如何促进精神外科健康、稳定地开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一致认为,立体定向手术虽然有效,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应该有限制和科学地开展。会议对精神外科手术病人的选择、手术操作规程、并发症的预防、量表的应用、疗效评定的方法等提出了原则性意见,起草了《全国精神外科协作组关于现代精神外科手术治疗的要求(草案)》。1991年10月在山东曲阜召开的第二届全国精神外科研讨会上,交流论文99篇,手术病例943人次。从这次交流论文看,我国精神外科手术病例选择规范,普遍采用了大型定向仪和射频仪进行手术,疗效明显提高,并发症明显减少。

目前通过精神外科手术治疗的疾病主要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顽固性强迫症、癫痫、癫痫性精神障碍、药物依赖等。近十年随着大型定向仪,新型射频仪,微电极,高精度螺旋CT及磁共振的应用,手术定为更准确,疗效更佳,并发症亦明显减少。手术方法也由单靶点毁损发展到多靶点毁损,手术效率明显提高,手术效果更好。

四、精神外科的局限与不足

精神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仍不确定,手术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尽管通过动物实验,人们对边缘系统的Papez环路有了深入的了解,并确定这些结构与人类的情绪、行为等重要功能密切相关,但是,在动物实验中无法制造出相应的精神病模型以模拟手术效果,因此精神外科实际上仍缺乏真正的理论基础,这也是精神外科争议的焦点之一。

早期精神外科进行的脑白质切断或切除术,虽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术后出现记忆、智能和人格缺陷等严重并发症,在社会舆论的过分渲染下,使人们对精神外科手术缺乏信心。另外,精神外科手术涉及多个学科,神经外科和精神科医师从不同角度看待病人的利益,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认识;精神外科手术的疗效评价缺乏客观指标,很多类型的精神病有自动缓解期,这往往被统计在手术疗效内,使得疗效评定欠客观可靠。

精神外科不但存在医学观点的争论,还涉及较多的社会因素、政治因素、伦理道德问题及特殊的法律责任等问题,一些国家甚至将精神外科用于政治目的,选择政治犯或有色人种进行精神科手术。科学家担心一旦精神外科手术被政治野心所利用,就可能将反对他们的人们变成没有独立思考、盲目执行指令的工具,因此,有些国家曾立法加以禁止。尽管美国国会于1977年肯定了精神外科的疗效,但某些州议会仍通过立法对精神外科手术严加限制或禁止。许多国家的精神外科手术需要一些繁杂的申报和审批程序,使多数神经外科医师不愿涉及此领域。另外,许多权威性医学杂志为了避免引起伦理、道德及其它方面的争论,不愿登载有关精神外科方面的文章,使得精神外科方面的论文大多只出现在学术会议的论文集中,影响了这一学科的正常学术交流和发展。

精神外科术后的随防与评价也是精神外科中复杂、困难而又充满争议的环节,其原因在于,精神病本身即缺乏必要的客观诊断标准及病情轻重的客观衡量指标,精神科量表的评估也很容易受外部条件的干扰,精神外科的术后评价更是牵涉到精神科、神经外科及其他相关学科,标准统一困难,制定更科学、客观和易行的疗效评定标准,也是精神外科面临问题之一。

精神外科是现代医学中最复杂的学科之一,面临的困难还有很多,当然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和立体定向技术的发展,精神外科的安全性有了极大提高,手术并发症已降低至可被人们接受的程度,很多国家重新恢复了对精神外科的热情。在精神外科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中,神经外科医生和精神科医生应密切合作,对手术适应症、手术部位及范围达成共识,制定科学的、客观的疗效评定标准,深入进行多方位的合作研究,采取科学负责的态度,面对困难,不断实践,勇于探索,才能使精神外科沿着科学规范的方向稳步发展。

神经病学重点篇5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壮医针挑疗法;艾灸

中图分类号:R578.1;R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12-2482-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DM)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引起DM患者致残的常见原因。其发病率随病程的延长,可高达90%以上,近年来,采用电生理检查测定神经传导速度,可诊断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目前西医多用B族维生素治疗。DPN的疼痛特点与中医辨证的“瘀血性疼痛”相同,笔者采用壮医针挑并艾灸疗法,治疗200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例病人均为2004年1月-2007年1月份门诊病人,所有病人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所有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治疗组200例,男114例,女86例,年龄35~83岁,平均52.7岁;对照组200例,男108例,女92例,年龄47~72岁;平均56.2岁。两组年龄、糖尿病病情、神经病变的程度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依照1993年上海全国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诊断标准:①糖尿病病史;②两肢呈对称性感觉障碍、麻木刺痛、烧灼痛、腿痉挛、痛温觉减迟、触觉异常、腱反射减迟;③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手足肌肉麻痹乏力、骨骼肌萎缩;④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均显著减慢。

1.3排除病例 ①合并有严重的其它糖尿病并发症;②哺乳、妊娠期的患者;③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的病人;④其它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

2.方法

2.1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先运动治疗、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或和胰岛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再以针挑并艾灸和维生素B12分别治疗。

治疗组:(1)选用壮医针挑疗法常用的挑点绝大部分为龙路、火路网络在体表的反应穴(网络、又称压痛点或敏感点)或龙路、火路的皮下反应点,每次选2~3个穴位,严格消毒皮肤,选用5号缝衣棱针(长约5cm),用右手中指用力划患者患部皮肤,然后在隆起线的两端或中间取穴,上肢麻痛主取颈椎3~4~5椎间穴位,然后取肩胛上神经的起点穴。下肢麻痛取腰椎4~5肋间穴位,有知觉者在腰骶部寻找挑点,挑点特征:外形似丘疹,高出皮肤或不突起如帽针头大小,圆形。在选好的挑刺穴位,持针尖陕速刺入皮肤0.1~0.2cm,绞断表皮少许纤维,尽量不出血,出针后用大拇指每穴按摩约10s,然后用生姜片擦穴位。每3天挑刺1次,10次为1疗程。(2)温和灸;上述穴位每次取2次,每3天1次,配合针挑,灸20min,10次为1疗程。

对照组:用维生素Bn注射液0.5mg肌肉注射,每日1次,疗程同治疗组。两组患者治疗后进行血液流变学、神经传导速度、腱反射等检测。

2.2观测指标 ①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采用丹麦DISA2500C型肌电图仪,由本院肌电图室测定,包括上肢的正中神经,下肢的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上肢的正中神经,下肢的腓浅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②血液流变学:采用北京普利生公司LBY-N6B旋转式全血黏度机。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常见病诊疗标准》结合临床拟定。显效:自觉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正常或增加5m/s以上,振动觉、冷觉阈明显降低;有效:自觉症状改善、腱反射好转、神经传导速度增加1~5m/s,振动觉、冷觉阈降低;无效:临床症状无减轻、腱反射、神经传导速度无变化或下降,振动觉、冷觉阈无变化或升高。

3.2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表1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非常明显高于对照组(P

3.3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比较 见表2。表中可知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治疗前均表现异常,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均明显下降(P

3.4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的比较 见表3,从表中得知两组治疗后的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

4.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机理非常复杂,总的认为微循环障碍及神经细胞代谢障碍为其主要的病机。糖尿病时周围神经滋养血管的管壁出现基底膜增厚、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透明变性、糖蛋白沉积、管腔狭窄、血流受阻、以致引起局部神经缺血、缺氧,从而导致神经病变。表现为肢关节麻木、疼痛(以冬季明显、夜间尤甚)发凉、感觉异常,呈手套/袜子型分布,腱反射明显减弱,神经电生理检查显示传导速度减慢感觉定量试验显示振动觉阈、冷觉阈均提高。本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说明血液流变学异常与神经病变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关,与国内外的相关报道是吻合的,多次研究证实糖尿病人有血液流变学异常,在糖尿病神经病变病人神经内膜的血管中可见纤维素的沉积和血小板的聚集。

神经病学重点篇6

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不同于其他医学学科,内容相对抽象复杂,要求医学生抓住临床实践机会,培养和提高运用所学理论进行逻辑思维与临床实践的水平。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在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衔接基础理论与临床实习的桥梁,对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医患交流能力、临床技能、临床意识等具有重要的作用[1]。

神经内科临床见习在神经内科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向医生角色转变的必经历程。我围绕临床见习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结合近几年神经内科临床见习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临床见习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综合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

传统的临床技能培养模式以带教老师为中心,在查房时带教老师针对患者进行讲解,一般多无精心准备,讲解不系统;学生一味接受,不懂得融会贯通,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其学习热情削弱。

1.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学生经过课堂学习,可能对神经病学理论知识了解清晰,但面对具体病人时,由于缺乏临床经验,不能全面系统地收集病史材料,遇到病情复杂的病人更无所适从。

因此,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实现从课堂思维方法向临床思维方法的转变,完成一个科学的临床思维过程。

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注重教学查房。在教学中,以患者主诉作为临床思维的切入点,教会他们如何分析,如何鉴别。

不能只停留在检查患者和更改医嘱的层面上,而应针对具体病人,从主诉、现病史讲起,结合专科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最后给出合理的诊断及治疗意见;(2)积极参与病例讨论。

鼓励学生参与病例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神经病学理论知识解释并解决临床问题,这样有助于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3]。

2.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脱离医院、脱离病人,则很难掌握诊断、治疗与预防的知识和技能。神经内科临床见习与其他课程相比,最大特点是直观性与复杂性并存。

现代临床实践教学需要运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先复习该堂临床见习课中要求的理论知识,带着理论知识观察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做到有的放矢。围绕常见病的典型病例,从问诊开始,由教师指导书写病例,组织讨论,启发学生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提出教学意见[2]。

在实习教学中采用以提问题为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对疾病的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中加强了对该疾病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和模拟临床实践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和发展了自我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横向、纵向地联系起来[4]。

3.突出临床基本功训练

3.1神经系统查体。

神经系统查体是神经内科临床见习的较重要内容之一,内容较为复杂繁多。实习生需要严格训练,使医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各项基本技能。神经系统疾病总是先定位后定性,而定位的第一步就是规范正确的神经系统查体,这有时甚至能直接帮助医生确定诊断。教师手把手纠正错误,使实习生完全掌握后再独立操作,使学生树立信心,防止因过于紧张而造成操作失误。

3.2增强病历书写能力。

病历书写是临床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病例书写过程是以往所学疾病理论知识的回放,也是临床搜集资料的归纳。每个患者都有特殊性,病例分析就是一份病例的精华,是病历书写的重中之重,是一个优秀医师的基本功,在对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中应加以重视。

4.教学总结和评估

神经病学重点篇7

成龙的电影《快餐车》里面有这样一个桥段:两个人到精神病院送东西,刚到医院,车胎爆了。下车换轮胎时一不留神,车胎上的四个螺丝全滚到下水道里去了,他在那儿干着急。这时,一个声音对他说:“你从其他三个轮子各卸下来一个螺丝,不就能把这个轮胎固定上了吗?”这两人如梦初醒,忙向给他支招的声音道谢,却发现那个人竟然穿着蓝白条的病服――原来是精神病院里的病人。于是好奇地问:“你不是精神病吗?“那人嘴角一扬:”你以为精神病都是傻子啊?”

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的病人,也就是医学上的精神病,许多都能给出故事中的正确答案。套用小学语文阅读题的格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精神病≠傻子。

所谓的傻子,严谨点说就是智力低下,宽泛点说就是处理问题缺根弦。

打个比方,左图这个国际象棋盘,问一个有一定数学基础的人,“里面有多少个小格子?”

如果他数不出来或者只会一个一个的数,我们认为这是傻子;但是一个精神病,可能数不出来或一个一个数,也可能会用8X8或者82得出64的结果,还可能直接把这个棋盘烧掉,告诉你一个也没有。

精神病用俗话更确切的说,是“疯子”。精神病的“疯”,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异常,也就是脱离大家公认的正常行为。这些异常是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的混乱。比如精神分裂病人的思维障碍,躁狂病人的情绪高涨,阴性症状患者的意志活动减退,还有重度抑郁症病人的自杀行为等等。

一些精神病患者,往往是因为精神病使他们在认知、情感等症状方面出现了问题,或者是部分药物副作用的影响,让他们看上去有些“呆傻”。但并不是所有精神病患者都会如此,许多精神病患者智力很正常,甚至有一些还智力超常。

我们常常以为精神病都是傻子的,压根就是一种错误观点,而这种观点很多时候是因为媒体、娱乐表演等的错误导向。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我们所谓“正常人”对精神病偏见带来的“扫把星效应”,我们厌屋及乌的认为精神病就是傻。

神经病 vs 精神病

人们经常在吵架中,用“神经病”指对方举止疯狂,实际上是一种错误。

神经病,顾名思义就是神经系统的疾病。而神经系统则包括维系生命的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我们的大脑和脊髓,它像树干一样立在中间,而外周神经系统则是与之相连,像根须和枝桠一样延伸出来的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这些内容,想必大家在生物课上已经有所了解了。

精神病的根本病因,至今医学界还没有定论,现在只知道和基因、生活环境、心理状态等都有关系。相比之下,神经病的病因就是看得到摸得着的了,它肯定是在神经系统发生了问题。神经病的例子有神经性耳聋啦,半身不遂啦,很多很多。这类神经病肯定不是人们吵架时候想表达的意思。

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看出了两者比较关键的区别。但是实际上,神经病和精神病也常常眉来眼去。

神经 & 精神

这里不得不讲一下一个叫做盖奇的美国人。25岁的时候,他在工地工作时发生意外,一根铁棍穿透了他的头颅,从颧骨下面进入,从眉骨上方出去,但是他却活了下来。当然,故事讲到他从鬼门关生还这里还没有完。让人惊奇的是,这个大难不死之人,居然从一个温和、灵活的三好青年变成了一个暴躁、易怒的家伙,人们都感慨“盖奇再也不是那个盖奇了”。12年后他因癫痫发作而死。

同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改变神经系统,人的心理、行为也会随之改变,也就是说人的心理受生理基础影响。正因如此,我们会发现一些神经病患者,会出现精神病表现出的疯癫表现。而一些严重的精神病患者,现代的医学成像技术也发现在他们大脑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在精神病治疗上面,医生们也在神经上大做文章。

利用手术改变神经的方法,治疗神经病古已有之。比较近的有在上世纪中叶之前,西方曾经流行过的额叶切除手术。说白了,就是利用手术工具将大脑里额头那个区域人为破坏掉。因为这个手术过后,原本疯癫的病人的确老实了,所以这个技能风靡一时。但是也有反对者指出,这种手段治疗的一些病人却变得呆傻、木讷。这种方法因为其副作用日益凸显渐渐被淘汰。

现在治疗精神病的主流方法是药物治疗,其实依旧是在神经系统上做文章。在我们的神经系统除了有洋气的电脉冲传导信息外,每个神经细胞之间还有神经递质的化学传导。现代医学已经发现,精神病患者们在一些神经递质水平上与正常人相左。而现有的精神病药物,就是通过对神经递质的调节来实现治愈精神病的目的。

有医生曾断言,当医学科技发展到足够高的水平之后,精神疾病会和神经疾病合并。

傻子 vs 神经病

随着现代解剖学的进步与发展,在智慧方面,大脑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

神经系统作为心理的生理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智力的生理基础。我们常用“脑子进水了”“脑子缺根弦”“没脑子”“脑子挨门挤了”这些话来形容一个人的智商不灵光,也侧面反映了神经系统对于智力的重要性。

一些智力低下的人,恰恰就是因为罹患了神经系统疾病,比如脑瘫。

同样,正如我们前文提到过的,精神病的药物副作用使得精神病人出现反应迟钝等问题,看上去呆呆傻傻的,也正是因为药物的作用影响到了神经系统这个生理基础。

它们仨

傻子,神经病和精神病。

傻子相比后面二位定义更随意,更宽泛。它既可以用作贬义也可以用作褒义。比如在电视电影中,恋人之间会温柔的说“你个傻子”,他们可能正甜蜜呢;但如果他们之间说的是“你个神经病/精神病”,那他们一定是在吵架。

当然,在和后两者联系起来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谨慎地用傻子这个标签。如果你一味地把病人当成“傻子”,首先从道德上是不人道的,其次也是危险的,至于多危险,许多恐怖片里都有答案。

傻子一词,比较主观,我们可能按照自己对聪明的判断标准去定义别人是否傻。而神经病和精神病在医学上有客观的定义,只有专业的医疗机构才能做出诊断,并不是不懂医学知识的普通人简简单单就能评说的。

除此之外,我们已经学会了区分它们仨,至于用途,有以下几点:

神经病学重点篇8

1基本观点

《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的形体病变可以影响精神,精神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形体的病变,同时人体又是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的;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活动,前者为“形神合一”观,后者则为“天人相应”观,二者充分反映了《内经》中的“整体恒动观”,是《内经》所主张的两个基本观点[2]。

1.1“形神合一”观形神问题即身心关系问题。《内经》一方面认为形为神之本。“形体不敝,精神不散”[3],即神必须依附于形体才能存在,且其功能也只有在身体健康时才能正常发挥,这是符合唯物主义思想的。另一方面认为神为形之主。神本于形,同时也反作用于形。“精神内伤,身必败亡”[4];“得神者昌,失神者亡”[5],说明“神”可以直接影响“形”,决定“形”的存亡。正因为神为形之主,所以神在病因、治疗、防病、养生方面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怵惕思虑,则伤神,伤神则恐惧自失,破 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6]。心困恐惧和思虑太过而伤及所藏之神,神伤则会时时恐惧,不能自主,久而大肉削瘦,毛皮憔悴,气色枯夭,死亡在冬季。《内经》中提到的“神”,一般指精神活动,是“心”的功能,主宰着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由此精神对形体的反作用是明显的。但是否“死于冬”,笔者认为其科学性还需探讨。

1.2“天人相应”观《内经》将人的身体视为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强调人的生理现象的变化与自然界变化一般原理的一致性。“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7]。是说一个人的生存与天地二气的自然界是密切相关联的,人能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不违四时的规律,了解十二经脉的道理,就能明达事理,不会被疾病现象所迷惑。这说明无论是治病还是养生,都离不开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形神合一”观与“天人相应”观所体现出来的是整体观,把人与自然、社会、生理、心理等置于整体联系之中,并将其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各个环节,对今天的医学临床实践仍有启发意义。当代医学模式正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过渡,继承和发扬《内经》的整体观,不仅对医学,而且对人类认识的发展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医学心理思想

《内经》指出心理活动不是虚构的而是由人体产生的。它认为心理活动分属于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8]。并主张脏腑还是情绪活动产生的生理基础。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内经》以脏腑作为心理器官是不科学的。但《内经》把心理活动植于脏腑形体之上,同灵魂学说相比较有历史进步意义。

2.1病因及诊断方面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引发疾病,并将这一类病因集中概括为情感病因。《内经》对此作了广泛的论述,指出情感失调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内因。《内经》认为感情活动与五脏一一对应。五脏所属的情感活动一旦过激,就会引起相应脏腑的病变,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现代心身医学研究表明,一些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是人们长期处于节奏快速,应激频繁的状态之中,心理压力过大,情绪适应不良导致的,这正是与《内经》的关于情感与五脏关系的论述有相通之处。另外,情感刺激的强度不同,致病的结果也不同,指出“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可以致疾病急起,甚至死亡。类似病例比较突出的就是《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后喜乐异常,使他突然得了癫狂。而对渐进性的精神刺激对身体的伤害也有明确的论述,如“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9]。可见,渐进性的精神刺激所致疾病多、起病缓慢、病程长、治疗难。

《内经》对情感致病的机理有所认识,指出情感除直接损伤脏腑外,还通过气机引起其他身心病变。如“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灵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10]。虽然《内经》对情感致病机理的认识与现代身心医学观点有些出入,但不能苛求。

2.2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内经》十分重视心理治疗过程中的医患关系,明确指出“病为本,工为标”[11],认为病人为本,医生为标,医生应当根据病人的身心特点,去辨证施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会促进和提高疗效。说明《内经》关于医患关系的论述是富有科学性的。

2.3几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内经》也十分重视心理因素,如望诊、问诊、切诊等,通过询问病人(心理等),观察病人的精神、气色等来帮助诊治疾病。《内经》说:“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12]即诊治疾病时,应尽量做到对病因、病史及相关情况细致了解掌握,才能有助于准确诊断治疗疾病。

2.3.1语言疏导法《内经》重视语言疏导,“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呼?”[13],它从人“恶死而乐生”的本能出发,告诉患者不遵医嘱的危险,讲明遵从医嘱的好处,诱导患者创造治愈疾病所需要的条件。着重通过医生的说服教育转变患者对医治疾病的态度和认识,取得患者的配合,以提高疗效。这也是现代心理治疗应遵守的原则。

2.3.2情感相胜法《内经》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14],说明用一种情感去纠正相应的情感,可以调节情感过激引起的病变。从《续名医类案・郁证》记载:韩世良在治疗一个“思母成疾”的女患者时,暗中让女巫告诉患者,她母亲在阴间准备报复克命之仇,患者大怒,“我因母病,母反害我,我何思之!”事例虽极端,但患者“病果愈”。这是“怒胜思”的成功病例。

2.3.3移精变气法《内经》记载:“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15],只要对病人移易精神和改变气的运行,用一种“祝由”的方法,病就可以治愈。祝由是对疾病求助于“神”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患者祝说疾病的由来,用以改变病人的精神状态。“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16]。疾病是可以用精神疗法控制的,事先了解疾病的病因,可适当选用“祝由”的方法来治疗疾病。

2.3.4针灸刺疗法《内经》指出,“神有余者写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元中其大经,神气乃平”[17],神有余就刺其小络使之出血,不要深刺,以免伤大经,这样神气才能平和。可见,针灸具有平复患者心理

状态的作用,现代临床实践证明,针灸仍是治疗心理疾病的常用方法。

3对养生学的贡献

《内经》从整体观及“防未病”思想出发,指出应“不治已病治未病”,注重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的统一,强调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养生。“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18]。对外在的“虚邪贼风”,应及时回避,对内应保持气血阴阳的平衡,做到“恬淡虚无”,正气充足则疾病不会发生,从而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

3.1少私寡欲《内经》认为欲望对人的健康影响很大。“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19],指出欲望无穷,最终会影响健康,所以养生的方法就是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20],即要意志安闲,少有欲望,心境安定,没有恐惧,现代身心医学证明,适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做到“少私寡欲”,以求心理达到平衡,则会有利于身体健康。

3.2锻炼形体《内经》从“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出发,认为形与神有机相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21],指出养神与养形可相结合,通过动形可以怡神。

3.3须应调神其基本原理就是适应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升降沉浮,保持自身的阴阳平衡,达到健康目的。“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22]。强调根据春夏秋冬之寒热温凉的变化适应“生气”、“长气”、“收气”、“藏气”,而进行调养。并且“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23],一日之内阳气亦有所变化,如同顺应四季变化养生一样,也应顺“一日四时”进行养生。这就与现代人体存在“生物钟”的认识不谋而合。顺时调神也是“天人相应”的观点延伸。《内经》的上述养生心理思想含有积极预防的意义,对今天倡导的全民健身运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是对养生学的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内容简介[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

[2]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5-6.

[3]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6.

[4]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80.

[5]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5.

[6]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重印):205.

[7]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8.

[8]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6.

[9]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6.

[10]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M].太原:山西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0.

[11]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太原:山西科 学技术出版社,(2009.1重印):26.

[12]黄帝内经・素问・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M].太原:山西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81.

[13]黄帝内经・灵枢・师传第二十九[M].太原:山西科学技 术出版社,2009:241.

[14]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M].太原:山西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3.

[15]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M].太原:山西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5.

[16]黄帝内经・灵枢・贼风篇第五十八[M].太原:山西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9:273.

[17]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M].太原:山西科 学技术出版社,2009:98.

[18]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M].太原:山西科 学技术出版社,2009:5.

[19]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M].太原:山西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6.

[20]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M].太原:山西 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25.

[21]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M].太原:山西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5.

[22]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M].太原:山西 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6-7.

神经病学重点篇9

在实习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病人,不迟到,不早退,踏实工作,努力做到护理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护理灵活化,爱心活动经常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护理工作有措施,有记录,实习期间,始终以”爱心,细心,耐心”为基本,努力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嘴勤”,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全心全意为患都提供优质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医德医风.

在各科室的实习工作中,能规范书写各类护理文书,及时完成交接班记录,并做好病人出入院评估护理和健康宣教,能做好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工作,认真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能做好术前准备指导,并完成术中,术后护理及观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能认真分析,及时解决,能熟练进行…………内,外,妇儿及重症监护等各项护理操作(记上具操作),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同时,本人积极参加各类病例讨论和学术讲座,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

通过学习,对整体护理技术与病房管理知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半年多的实习,本人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都有所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将继续努力,牢记护士职责,不断加强思想学习与业务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综合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学过神经病学的同学也许会发现,同一种病因损害神经系统不同的部位,其临床表现可迥然不同,相反,尽管不同的病因,如果损害的是神经系统的同一部位,其临床表现几乎完全相同,这也决定了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思维的方式的不同。在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认识过程中,特别强调首先是对疾病的“定位”,然后才是“定性”。学会和掌握这一思维方式,对于正确认识神经系统疾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神经病学,被人们誉为具有高度逻辑性和理论性的一门临床学科。我们说神经系统复杂,这是针对人类对神经系统的认识能力而言的,事实上,神经系统犹如一个庞大而又十分有序的信息交通网,通过这个网络将周围器官和中枢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复杂的生命体,在这个网络或中枢的任何部位出现问题或遭到破坏,就会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面对这复杂而又有序的网络和中枢,如果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对其结构的认识,是不可能判断出来的,因此,思维的严密逻辑性也是神经病学的特征之一。

无论是学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理,还是学习神经系统疾病,同学们都觉得“难”,它之所以“难”,是因为其解剖和生理机能复杂,内容抽象,而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很显然,要求同学在短短的几周的实习时间内,全面地认识神经系统疾病是不现实的,关键是学会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掌握了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然后再去认识具体的每一疾病就会显得十分容易了,那么,什么是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呢?

上面谈到,神经系统犹如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它的基本单位就是神经传导通路,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构成,一条条传导通路有机地结合就构成了神经系统网络。有了网络的概念,我们就能较好地掌握实习的方法和重点,从而达到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目的。下面就谈谈如何利用网络的观点来掌握实习方法,从而搞好神既然神经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我们要认识它首先就必须要对神经系统这个网络的组成及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网络的组成和功能就是我们说的神经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因此要搞好实习首先要复习和掌握有关的神经系统的解剖和生理,这是了解和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知道组成神经系统网络的基本单位是传导通路,因此我们的复习和学习首先应该从这些基本的单位开始,以传导通路为主要线索,来复习有关的解剖和生理功能。由于同学们学习时间的限制,在校学习和实习期间不可能做到对这个网络全面了解,因而,同学们在复习时应该抓住重点,也就是说抓住构成网络的主要干道,如各对颅神经的分布及功能,进出颅的部位;脑干的内部结构和功能;脊髓主要传导束的位置、起止和机能;常用的各种深、浅反射弧的组成和意义;脊髓神经各皮节分布区域等等。

这些内容,在教科书及有关的参考资料中都用表格形式做了简明扼要的描述,复习时可参考这些书籍。掌握了网络的“主干道”,就能较好地把握网络的主体,这对认识神经系统疾病十分重要。可以说对该网络的组成和功能了解越全面,对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帮助就越大,因此,同学们应该尽可能多地掌握有关解剖和生理知识。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实质上就是网络上的某个环节、部位发生了故障。要发现这些故障的部位及原因,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获取有关资料,这就是问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

在问病史方面,除了需要掌握一般的问病史的方法外,还要特别注意:

神经病学重点篇10

【摘要】 目的:通过临床带教提高护生的工作能力。方法:根据本院的带教经验,将神经内科护生带教从制定带教计划开始,由浅入深地加强理论培训、操作指导、技能考核。结果:通过带教老师的理论培训和临床示范指导,全部护生均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结论:此方法对神经内科护生带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 神经内科;护生;带教

【中图分类号】 R642.4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124-01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及21世纪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加,培养适应现代化护理学及社会需求的优秀护理人员是重要课题。医院是护士实习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必经之路,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须场所。临床带教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向临床实践的过渡,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续。神经内科的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意识、精神、视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容易发生坠床、跌倒等意外事件,引发医疗护理纠纷。基于神经内科的工作特点,我院根据神经内科的特点安排好带教工作,使护生顺利完成学习计划。

1、科室简介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我院神经内科创建于七十年代,科室设置齐全,拥有重症监护中心、神经科普通病区、神经科康复病区、神经科门诊(脑血管病门诊、介入门诊、头痛门诊、癫痫门诊、帕金森门诊、失眠门诊、面神经疾病门诊、心理咨询门诊)等,规模在全省三级综合性医院居于领先地位。医院结合人员情况和科室特点,指派专业思想牢固,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语言表达能力好的护士担任带教工作,并设带教组长,由护士长负责。

2、带教方法

2.1制定带教计划

医院根据实纲要求,结合神经科疾病特点制定,按照实习计划完成各项任务,使护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渐完成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准确的过程,鼓励学生勤巡视病房,多与病人接触,消除紧张情绪和胆怯心理。

2.2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引导护生正确认识护理学科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积极引导护生意识到自己的职业责任,从而萌发职业自豪感。要把护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素质的护士。开始实习时,向护生讲清护士应具备的良好素质,从日常小事做起,注意个人和公共卫生,要讲文明,懂礼貌,尊重病人和老师,进病房做到衣帽整洁、仪表端庄,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对病人态度和蔼、关切、热情。在病室内要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

2.3理论培训

由老师向护生介绍病区的工作环境和各项规章制度。如查对制度,护理分级制度,无菌操作规程,医疗用物处理制度等。在讲解过程中注意态度和谐,热情,减轻护生胆怯、紧张心理。在以后的实习期间,循序讲解神经内科疾病种类,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鉴别、护理要点及治疗;专科常用药的药物性质、注意事项及观察药物不良反应要点等。通过临床实例讲解,使护生更好地掌握神经内科的有关理论知识,并将课堂所学内容与临床结合,为自己的临床护理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2.4技术操作

在护生实习中,多数护生有重技术操作,轻生活护理的心理。针对这一错误心理,并结合神经内科疾病特点,多数患者伴有偏瘫、意识障碍,老师要注意培养护生重视生活护理的重要性。另外,护理工作繁重而琐碎,老师要禁忌让护生专干跑腿的工作,要重视他们的技术操作,做到放手不放眼。操作中严格无菌观念,同时讲解操作技巧,如老年人血管脆性大,穿刺时应加大进针角度,直刺血管等;在抢救时,让护生融入抢救中,增强其时间观念,紧张意识及配合能力。学会抢救仪器的使用,如呼吸机、除颤器、监护仪等。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增强护生的自信心,为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培养护生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把课堂理论学习与临床实际结合,认真执行各种操作规程,严格无菌观念,熟悉各种规章制度。

2.5严格考核

护生出科前一周在护士长指导下进行考核,考核内容(1)理论考核:包括基础理论知识、急救知识、专科护理知识、院内感染知识等;(2)操作考核:包括两项基础护理操作。考核合格方能填写实习手册。

3、结果

实习结束前,由带教组长、护士长和带教老师给护生做鉴定,从思想品德、学习态度、工作能力等几个方面综合分析。经考核,在我科实习的学生全部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4、讨论

4.1护士长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和合理安排是搞好临床教学的关键。制定严谨的带教计划,选择合格的带教老师,定期征询护生意见,不断改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