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证十篇

时间:2023-04-06 16:55:00

居住证

居住证篇1

11月16日,贵阳市在云岩区中华社区、南明区中南社区、乌当区、金阳新区金华社区试点启动免费办理外来人口城市居住证。凡在辖区内居住了一个月以上并准备长期居住、且已满16岁的外来人口,均可申请办证。办证后可以享受与本市户籍人口同等的诸多基本公共服务。

租住在中华社区的宋景云夫妇得知这一消息,一家人喜出望外。

12月4日,一大早宋景云就揣着夫妇俩的相关材料来到云岩区中华社区服务中心,填了两张申请表,一会儿资料就通过初审。工作人员告诉他,资料传到公安部门审核成功后就可以领到居住证。宋景云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看来我的愿望真可以实现了!”他们一家来到贵阳12年了,夫妻俩当过“背篼”,现在自己做小吃生意,希望能申请一套公租房,让孩子上个好学校,将来就地参加高考,也希望能参加贵阳的社会保险……

同一天,来自辽宁的毕德纯在南明区中南社区服务中心领到了居住证,他激动地说:“我在贵阳住了15年,心里其实已经早把自己当贵阳人。有了居住证,我终于成为名正言顺的贵阳人了。”他告诉记者,一直想申请一套公租房,办医保,“现在这些都可以成为现实了。”

目前四个试点辖区的流动人口共计18000余人。11月29日的统计数据显示,已受理1102人,咨询2147人次。中华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唐建华告诉记者,他们的目标是在今年12月底前,力争为辖区内50%的流动人口办理城市居住证。

“居住证”化解“半城镇化”

宋景云和毕德纯都是“半城镇化”的典型代表:离开乡土多年,在城市就业生活,但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现在他们办理了“居住证”,究竟和贵阳人还有什么区别?《贵阳市居住证暂行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持有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在本市享有的权益共有九条。其中第九条规定:享受本市市民按规定可以享受的其他权益。试点工作启动半月后,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梳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试点上的办证推进速度较慢。按照公安部门的要求,受理办证申请后,要核对人口信息、地址、照片等,有一项不符,就不能办证。而有的外来人口住在工棚、违章建筑以及社区的值班室里,导致他们提供不了“合法的居住证明”;二是现有的规章修订速度需要加快。比如将持有贵阳市居住证作为流动人口享受公共服务的前置条件,目前还没有法规支撑。“凭证享受服务,见证提供服务”执行难;三是外来人口的需求重点、热点是子女入学问题。但教育资源有限,是不是所有的外来人口的子女都能进公办学校?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正在探索能否根据外来人口居住时间、对社会的贡献、遵纪守法等情况,出台分层管理制度,使外来人员享受分层服务……

居住证篇2

北京居住证制度制定原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里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口。人口的聚集,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城市病,加剧了城市负担,同时也制约城市化发展。据统计,北京人口20xx年就已超2100万,由此导致的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更是北京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在本次市委全会上,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也成为会议决定的重要内容。

大多数城市都有人口规模的目标,北京在20xx年前制定的目标是到20xx年人口达到1800万。城市规划中有关人口的总规划如何制定,人口总量如何制定是一个需要多方衡量论证的事情。是回到1800万还是放宽到2500万,下一步怎么做很有学问。陆杰华认为,人口的总规划需要参考的指标很多,包括城市经济发展、资源容量等。

北京要做新的人口总规划,应该先将城市定位明确。陆杰华说,1993年提出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北京的定位是国家首都政治文化中心、历史名城,人口规模的控制则主要从经济和就业角度考量。但的城市发展和局面不一样了,北京未来会将城市功能定位成怎样的,直接影响到人口调控的效果,只注重数量上的宏观概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口问题。以业控人、以房管人、以证管人的管理模式并不创新,而是后置的末端管理手段。

北京居住证制度相关评论坦白而言,对于北京这样的大型城市而言,人口之多、管理之杂、房价之高,已经达到了不宜人类居住的地步。但即便是这样,因为北京的资源多、机会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仍然选择加入浩浩荡荡的北漂大军。城市的管理者,面对无法破题的城市病如雾霾、堵车和逢雨便涝也是愁上眉梢控制人口事宜就便摆上了桌面

自由迁徙说的永远是候鸟,而不是国人;完全放开北京的户籍,可能引发的是北京人口的几何倍数增长,这自然很不现实。但是,只管理、不服务的暂住证制度,已经饱受诟病,不仅仅加剧了城乡二元户籍体制下的身份歧视,还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在北京居住了一二十年,却还是暂住,听起来就是个中国式笑话。于是乎,在暂住证和户籍制度之间,也便发明了居住证。

居住证,当然有其进步意义。就上海、深圳等已经实行了此制度的城市而言,居住证制度在当下这种户籍制度之下,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城市福利的公平。而北京市相关负责人也表态,居住证制度可以附载社会服务功能,比如与社保福利挂钩。同时,居住证如果开始实施,意味着为1984年开始实施的暂住证时代画上了句号。这都是值得称赞的地方。

居住证篇3

陕西居住证管理办法最新全文第一条 为了规范居住证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根据国务院《居住证暂行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居住证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活动。

本办法所称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的县(市、区),在其他县(市、区)居住的人员;但在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区与区之间异地居住的人员除外。

第三条 居住证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遵循优化服务、保障权益、依法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居住证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将居住证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推动流动人口融入居住地。

设区的市和县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可以为流动人口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负责流动人口的信息管理、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管理等工作。

发展改革、教育、民族事务、民政、司法行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卫生计生、工商行政管理、税务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应当配合做好流动人口有关服务管理工作。

第六条 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协助做好流动人口有关服务管理工作。

第七条 省、设区市的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应当建立统一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

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及相关部门采集的流动人口信息,应当统一录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居住证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第九条 流动人口应当在到达居住地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受公安机关委托的社区服务机构申报居住登记。

下列流动人口可以不办理居住登记:

(一)已办理旅馆业住宿登记的;

(二)已在医院办理住院登记的;

(三)在救助站接受救助的;

(四)在全日制教育机构或者培训机构学习的;

(五)居住在具有本地户籍的亲属家中,居住时间在30日以下的。

第十条 流动人口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件之一的,可以申领居住证。

第十一条 申领居住证,应当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受公安机关委托的社区服务管理机构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明、本人相片以及居住地地址、就业、就读等证明材料。

申请人及相关证明材料出具人应当对本条规定的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第十二条 公安机关接到申领居住证的相关材料后,对材料齐全的,应当受理,出具回执;对申请材料不齐全的,应当一次性告知需要补充的材料。对符合申领条件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5日内发放居住证;对不符合申领条件的,应当告知申领人,并说明理由。

居住证由省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统一式样,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签发。

第十三条 居住证每年签注1次。

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连续居住的,应当在居住每满1年之日前1个月内,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受公安机关委托的社区服务机构办理签注手续。

逾期未办理签注手续的,居住证使用功能中止;补办签注手续的,居住证的使用功能恢复,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的居住年限自补办签注手续之日起连续计算。

第十四条 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证发证地的市区、县(市、区)范围内变更居住地址的,可以到变更后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居住地址变更登记。

第十五条 居住证损坏、丢失的,居住证持有人应当及时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受公安机关委托的社区服务机构申请换领、补领。

换领居住证的,应当交回原证。

第十六条 办理居住登记、居住证、居住变更登记、居住证签注手续的,不得收取费用。但申请换领、补领居住证的,应当缴纳工本费。

第十七条 用人单位招用流动人口的,应当登记其姓名、身份证件等基本情况,督促其按照本办法规定申报居住登记,协助公安机关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 房屋出租人或者其委托人、物业服务单位应当在流动人口入住时登记其姓名、身份证件等基本情况,督促其按照本办法规定申报居住登记,协助公安机关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逐步完善流动人口的服务保障体系,并将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与居住登记、居住证管理制度相结合。

第二十条 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依法享受劳动就业,参加社会保险,缴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积金的权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为居住证持有人提供下列基本公共服务:

(一)义务教育;

(二)基本公共就业服务;

(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计划生育服务;

(四)公共文化体育服务;

(五)法律援助和其他法律服务;

(六)国家及居住地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基本公共服务。

第二十一条 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享受下列便利:

(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出入境证件;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

(三)机动车登记;

(四)申领机动车驾驶证;

(五)报名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申请授予职业资格;

(六)办理生育服务登记和其他计划生育证明材料;

(七)国家及居住地人民政府提供的其他便利。

第二十二条 居住证持有人符合居住地人民政府规定的落户条件的,可以根据本人意愿,将常住户口由原户口所在地迁入居住地。

第二十三条 随同流动人口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可以在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居住地所在学区学校受办学规模限制不能接收的,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相对就近入学。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办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应当通过网站、公告栏、服务窗口等主动告知流动人口可以享受的服务,为流动人口提供便利。

第二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对在居住证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获取的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第二十六条 流动人口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居住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八条 流动人口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1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 国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主管部门或者监察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流动人口申报居住登记、申领居住证或者申请居住变更登记不依法办理的;

(二)在办理居住登记、居住证或者居住变更登记过程中,违反本办法规定向流动人口收取费用的;

(三)对侵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行为不依法及时处理的;

(四)非法披露、买卖或者使用流动人口信息的;

(五)其他侵害流动人口权益的。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所称其他有效身份证明,是指户口簿、护照、机动车驾驶证、户籍证明等。

第三十二条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台湾地区居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居住登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实施前已办理《陕西省暂住证》或者《陕西省居住证》,在本办法实施后申领居住证的,居住期限连续计算。

第三十四条本办法自20xx年4月1日起施行。20xx年8月5日省政府的《陕西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陕西省居住证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常见问题4月1日,《陕西省居住证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正式实施,20xx年8月5日,省政府的《陕西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同时废止。这也标志着陕西省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和权益保障有了新依据。昨天(4月1日),省公安厅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流动人口到达居住地后多久办居住登记?

流动人口应当在到达居住地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持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申报居住登记。

首次申领居住证,免收证件工本费;换领、补领居住证,应当缴纳证件工本费。办理居住登记、居住地址变更登记、居住证签注等不收取费用。在国务院财政部门和价格主管部门制定居住证收费标准之前,继续执行陕西省物价局和陕西省财政厅核定的15元的收费标准。

哪些流动人口可以不办理居住登记?

已办理旅馆业住宿登记的;已在医院办理住院登记的;在救助站接受救助的;在全日制教育机构或者培训机构学习的;居住在具有本地户籍的亲属家中,居住时间在30日以下的。

符合什么条件可以申请办理居住证?

流动人口在居住证地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件之一的,可以申领居住证。

流动人口申请办理居住证,受理单位应当引用陕西省人口数据库或公安部人口数据库照片。如果无法引用人口数据库照片的,居住证受理单位应当当场为流动人口免费照相。委托他人申请办理居住证,且无法引用人口数据库照片的,受托人应当提供申请人符合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照片标准的照片。

流动人口多长时间可拿到居住证?

20xx年1月8日,陕西省公安厅推出18项便民利民措施,其中规定自受理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制作发放居住证。即流动人口拿到《陕西省居住证受理回执》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可以领取居住证。

居住证多久签注一次,什么时间签注?

居住证1年签注1次。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连续居住的,应当在居住每满1年之日前1个月内,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受公安机关委托的社区服务机构办理签注手续。逾期未办理签注手续的,居住证使用功能中止;补办签注手续的,居住证的使用功能恢复,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的居住年限自补办签注手续之日起连续计算。

居住地址变更的要不要申报?

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证发证地的市区、县(市、区)范围内变更居住地址的,可以到变更后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居住地址变更登记。居住证持有人跨市区、县(市、区)居住的应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变更居住地址。

居住证遗失损坏应怎么处理?

居住证遗失、损坏的,持证人应当及时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受公安机关委托的社区服务机构申请补领换领。

居住证持有人可享哪些公共服务?

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依法享受劳动就业,参加社会保险,缴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积金的权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为居住证持有人提供下列基本公共服务:义务教育;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基本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法律援助和其他法律服务;国家及居住地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基本公共服务。

居住证持有人可以享受哪些便利?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出入境证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机动车登记;申领机动车驾驶证;报名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申请授予职业资格;办理生育服务登记和其他计划生育证明材料;国家及居住地人民政府提供的其他便利。

居住证篇4

“虽然离‘转正’还有一段路要走,不过,总算有了个盼头。”已在杭州务工3年的张先生得知“暂住证”改“居住证”的消息后有些兴奋。当然,不仅仅是有了“盼头”,从2009年10月1日起,张先生的暂住证生活也就画上了句号,其子女就读、医疗保险、劳动保障方面将享受优惠政策。

2009年6月3日,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根据这一条例,浙江省将取消施行了14年的流动人口暂住证制度,改用居住证制度。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居住证持有人可以到有关部门和单位办理以前需要凭当地身份证才能办理的个人事务,可享受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具体待遇由居住地县级以上政府规定。

从“管理”走向“服务”

“以前对流动人口主要以管理为主,今后既要管理又要做好相应的服务。”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丁祖年表示,与现行的暂住证制度相比,“暂住”与“居住”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观念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居住证制度将更多地体现服务性,增强流动人口的归属感,从“管理”层面上升到“服务”层面,立法理念更为人性化。

“十几年前,和老婆刚来杭州的时候,暂住证要80元,哪有钱办啊。每天一下班,心里就悬着,怕联防队员敲门,夜里也睡不踏实。后来借了钱办好暂住证,才睡上了安稳觉。”外来务工者于晓辉谈起那段往事,感慨不已。

“我是做生意的,一年基本要把浙江跑好几遍。每去一个地方,都要重新换个暂住证,不仅花了不必要的钱,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家住义乌的某商人谈起了以前的经历,“暂住证有效期很短,每年都要重新办,现在家里还堆着一大堆呢。”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在充分调研后,总结出以往暂住证的几大缺陷:费用高、适用范围窄、有效期短。尤其是在浙江这个人口流动性很强的省份,往返数地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果每到一个地方就要重新申领一本暂住证,会给流动人口带来经济和时间上的双重负担。对此,条例规定,居住证作为持有人的居住证明,在全省范围内有效。同时,对于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的初次申领以及签注、变更登记,不得收取费用。可以说,新条例真正做到了让居住证持有人“全省免费漫游”。对于“有效期短”的问题,新条例也对期限作了延长。根据申领条件的不同,居住证分为《浙江省临时居住证》和《浙江省居住证》。取得《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满3年,有固定住所,有稳定工作,并符合居住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的流动人口,可以按照条例规定申领有效期为9年的《浙江省居住证》。

更为重要的是,条例的出台体现了社会对流动人口认识的转变。“流入人员是外乡人”的观念已经是过去时。对流动人口的认识由过去“是包袱,要限制,要管理”转变为“是财富,要尊重,要服务”,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体制从“管、卡、压”转变为“主动关心、服务、帮助”。条例规定,公安机关应当主动为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提供服务。经过对最初条例草案的商榷,省人大常委会认为,由流动人口承担登记义务不符合现代服务政府以民为本的理念,政府应当主动为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同时拓展流动人口居住登记信息采集方式,开通电话、传真、网络等申报渠道,方便流动人口和有关单位办理居住登记。这无疑体现了从“管理”到“服务”的飞跃。

离“市民待遇”不再遥远

在一家制衣厂任厂长的陈帝龙说,在杭州十几年,觉得自己也算是杭州人了。但当他想让儿子在自己身边,和杭州孩子一样读书时,才发现他离“杭州人”还很远。作为外地人员,给孩子在当地学校报名时,得备齐“六证”(养老保险证、暂住证、户口本、劳动合同、出生证、独生子女证),即使备齐,最后能读上的也只有10%。

“居住证”的出世,将迎来另一番景象。

浙江此次制度改革的最大亮点在于,居住证将与社保、就业、教育、居住等挂钩,使持证者享受与同城市民一样的服务。这意味着,“暂”改“居”,改变的不仅是一字之差的名称,而是实实在在的权利生态。“居住证”激活了以前暂住证制度中被有意无意封存、冻结的各项公民权利(如养老、医疗、子女读书等等),使这些权利能随着人员的迁徙而流动起来――权(利)随人走,而不是以往以地域户籍为限的人、权(利)分离。

“与14年前出台的《浙江省暂住人口管理条例》不同,《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更多的是注重实际权利。”省政府法制办的同志表示,当时主要针对“民工潮”等带来的问题,重点是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要改革人们对流动人口的认识,增强流动人口的归属感。”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条例明确提出“将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服务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事实上,居住证就相当于‘绿卡’。”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丁祖年作解释,根据目前试点的情况,持有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在医疗保险、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等方面真正和当地人一样。2007年,浙江省确定在嘉兴、慈溪两市进行居住证制度试点。慈溪市暂住人口服务管理局副局长励冠军说,从已有的经验来看,目前已经有近2000名流动人员在慈溪办理了居住证和技术员工居住证,70多万人获得临时居住证,这些持证人的孩子读书基本和慈溪户口的人享受到了同城待遇。此外,改“暂住证”为“居住证”还吸引了不少优质人力资源在慈溪安家落户。

从前几年的“外来打工者”到“新居民”,是一种身份称呼的改变;而从“暂住证”到“居住证”,则具有实质性的突破意义。有专家指出,居住证制度在保护流动人口权益、提高流动人口在居住地待遇的同时,必将大大增加浙江对人才以及优质劳动力的吸引力。流动人口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进行着对本省经济文化的“反哺”。这将会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双赢模式。

是“马甲”还是“期权”?

毫无疑问,浙江的居住证制度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然而,许多人也注意到,居住证持有人只是在明确列举的某些方面同市民享受一样的服务、一样的优惠政策,这反映出持居住证的人员并不是在所有方面都享受与市民同样的权利。更为重要的是,条例对于居住证“转正”的程序和条件也描述得不够清晰,“《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符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条件的,还可以申请转办居住地常住户口。”持居住证的人员享有权利的局限性与成为当地市民条件的模糊性,引来了一系列的质疑声。流动人口费尽周折得来的“居住证”,会是一个“马甲”吗?

部分专家认为,条例在明确列举居住证持有人权利的同时,也“剥夺”了没有列举、没有细化或者没有清晰化的权利,如公积金贷款买房等。以时下人们十分关心的医疗和养老保险为例,两者均无法在全国范围内流动通用,地域分割情况仍相当严重。具体而言,一个人如果在户籍地之外的地方生病住院,就无法足额享受医保待遇、无法报销相关费用。同样,一个人若要跨地域(尤其是跨省)就业,其原有的养老保险往往很难随之转移――正如我们常常看到的,许多农民工由于要频繁地更换打工地,不得不反复“退保”、“参保”。

再者,质疑的焦点集中在居住证“转正”的条件之一“持有人符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省里规定一个不就可以了,这不是又把皮球往下踢了吗?”在金华“漂”了2年的龚先生嘀咕道。

众所周知,能够享受到浙江省内大部分市民待遇的只有持有居住证的人员。那么会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绝大多数的人凭现有的材料只能申领到临时居住证,而不能申领到居住证?又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临时居住证是面向普通大众发放的,而居住证是面向有突出贡献或是紧缺技术人才发放的?这些假设并不是空穴来风。

针对上述质疑,相关部门负责人给出了回应:“暂住证”到“居住证”的改革,作为一项破旧立新的措施,从设想到实施再到完善必然需要一个过程。居住证持有人的权利,肯定不限于条例所罗列的几项,“医疗保险、子女就学”等是流动人口最为关心、最为切身的权利。将设置居住证“转正”条件的权力下放到每个县、市,是由于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发展程度、地域风俗。同时,居住证的发放,将严格按照条例中的要求进行,不会存在所谓的“精英”、“草根”的区别。

浙江的居住证制度如果能够在现实过程中不折不扣地施行,那么,对于整个浙江的流动人口,乃至全国的流动人口,无疑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丙宣博士指出,新制度不但能够让生活在浙江的流动人口彻底抛掉“二等公民”的感觉,而且对于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中不合理的一面能够起到加速瓦解的作用。

从“暂住证”到“居住证”,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浙江已迈出了一大步。浙江居住证改革这一破冰之旅能否走得更远,人们翘首以待。

相关链接

上海:“居住证”满7年落户口

2009年2月,上海市政府印发了《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这是上海地方户籍管理制度的探索,也是上海市实施居住证制度以来进一步明确的一个具体办法。

《试行办法》规定,来沪创业、就业,并持有《上海市居住证》的境内人员,符合条件的都可以申办。条件设定上分为申办条件和激励条件。

居住证篇5

1、带上当事人的身份证、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房屋租住合同等资料及证件;

2、去居住地的辖区派出所,按要求填写《流动人口居住登记信息表》、《居住证信息登记表》或者《临时居住证信息登记表》;

3、填写完上述资料后,在派出所采集好人相信息,根据工作人员的提示,按时领取即可。

【法律依据】

居住证篇6

在我们即将告别2014年的送旧迎新时刻,国务院法制办就《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居住证制度,严格来讲,是“城市居住证”制度(将来会不会搞“农村居住证”制度现在暂时还无从知晓),这似乎是继1958年颁布《户口登记条例》和1985年出台《居民身份证条例》以来,关于中国人口身份登记、记录和识别的又一项法规。当然,“征求意见稿”关注的是城市常住人口的身份登记、记录和识别。

居住证能否实现政策设计的目标?

此前,已经实行居住证制度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西安、青岛等一线、二线城市。但是, “征求意见稿”试图把授权范围扩大到所有“设区的市”。 “设区的市”是一个行政区划的专门术语,指在市级之下还设有区级行政区划的城市。在网上搜索,得知在中国这样的城市有282个。中国的4个直辖市加上285个地级市共289个,这个数量与设区的市相差无几,可见此次规定中可实行居住证制度的城市范围有多广。

关于立法的动机,“征求意见稿”是这样阐述的:“为加强人口服务管理,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概括起来有二:一是加强行政管理,二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

关于此项法规的目标群体,“征求意见稿”是这样阐述的:“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到其他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有稳定就业、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件之一的,可以依照本办法的规定申领居住证。”这就是说,申领居住证的条件也有二:一是“居住半年以上”,这和人口普查时使用的“常住人口”的概念是一致的;二是在“稳定就业”、“稳定住所”或“连续就读”三个条件中具备一项的。

就权利而言,与居住证相关的似乎有三项:其一,“在居住地就业居住”;其二,“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其三,“申请登记常住户口”。但是,按“征求意见稿”所述,居住证的作用却仅仅是一个“证明”。这个说法有点异乎寻常,这是否意味着,没有申领居住证,以上的权利肯定是不能享受的;但是,即使申领了居住证,是否享受以上权利,还要看当地地方政府的意愿。

“征求意见稿”规定的居住证的登记事项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公民身份号码、近期相片、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居住地住址、签发机关、签发日期、有效期,以及涉及持证人在居住地就业居住、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申请登记常住户口的其他信息。”这么多的事项要详细记录,让居民身份证情何以堪!

究其原委,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人力资源实行市场化配置以来,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有关政府部门。2.6亿的流动人口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使得人户分离成为一种社会领域的“新常态”,同时也使户籍制度在个人与家庭的信息登记方面的功能大大减弱。尤其是从农村或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特大城市流动的农民工和外来人口的信息,很难即时得到查证。现在设计的居住证制度不怕与户籍制度、居民身份证制度重复,对于流动人口再进行一次信息登记,其初衷似乎可以理解。但是,居住证制度能够起到政策设计者设想的目标吗?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以公共服务“利诱”被服务者进行信息登记,是政府管理中常用的办法。譬如中国政府爱用的“登记失业率”,在发达国家是政府掌握相关信息的有效手段。因为失业登记或称就业登记是与失业津贴紧密相连的,登记了就可以领取失业津贴,这就是前文所说的“利诱”。不登记就说明没有就业愿望,或者没有经济困难,这时,登记失业率是能够说明问题的。但在中国,因为失业保险法规中的种种限制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农民工乃至流动人口都是很难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所以他们失业后就不会去进行失业登记,于是中国的“登记失业率”意义就大打折扣了。前文中提到“政府爱用”,是因为这个指标的数据通常大大低于实际的失业率。

城市居住证制度会不会因为类似的原因而起不到政策设计者期望达到的作用呢?仔细看过“征求意见稿”,觉得至少有一个漏洞,就是并没有持证者的“退出机制”。也就是说,持证者如果在离开这个城市的时候“不销号”,带着这个城市的“居住资格”出走他乡,那肯定又会造成混乱。当然,“征求意见稿”规定了居住证的有效期只有一年,但这是需要有人去核查的,这需要多大的行政成本?282个设区的市有多少能够支付这样的成本?如果“利诱”不足以让持证者主动去续证,那么,费了这么大气力建立起来的这个制度用不了几年就废了,因为大多数常住人口实际上是在居住证制度的“体制外”。

现在的实践是在大城市是和特大城市中实行这项制度,那些地方的就业或者谋生机会本身是一个诱因。一般来说,是已经有了稳定职业、稳定住所和想让孩子在城里上学,甚至有“野心”想获得户籍的人才会去申请居住证这样的“证明”。这实际上与大多数外来人口无关,因此,花很大气力去办这件事,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因为申领或已经持证的人中绝大多数并不是有关部门需要格外关注的对象,而获得和保留这些人的个人和家庭信息完全可以通过别的办法实现,实在不必如此大动干戈。

“土围子”人口政策的隐忧

更值得反思的是这样的城市管理模式或者城市治理模式背后的理念。就法理而言,中国公民只要带着居民身份证,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应该是畅通无阻的。然而,中国的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现在都在筑“土围子”,在人口政策上想“割据一方”。

在百度网上查询“居住证”,得到的解释是这样的:“居住证是中国一些城市借鉴发达国家‘绿卡’制度进行的积极尝试,为中国制定技术移民办法,最终形成中国国家‘绿卡’制度积累了有益经验”,“持有居住证者,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可享受当地居民的待遇”。这个解释虽然很不官方,但可能道出了实情,关键在于“绿卡”和“技术移民”。

在没有实现世界大同之前,在有国境线区隔的地方,内外有别是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但将居住证视为“绿卡”,把民族国家之间用来限制移民的办法用到国内,这似乎是我国的一大发明。在一国之内搞居民身份的“两制”,社会学理论中有个概念,叫作“社会排斥”。居住证制度维护的是社会身份的二元结构乃至三元结构——以前是城乡差别,现在在城市中就要区分出三种身份——户籍人口、持居住证的人口、既无户籍也不持居住证的人口。从待遇上看,亦即城市中的一等公民、二等公民和三等公民。

现在很多大城市、特大城市都在想方设法地要将所谓“低素质人口”排挤出去,但这些城市的官员们私下交流和传授的“经验”的有效性其实是很可疑的。笔者居住的小区附近原来有间小屋,有一家外来人口在那里卖菜。后来拆违章建筑把小屋拆了,这家人生意做不成也就走了。过了一段时间,管理有所松懈,于是又有人来小区附近摆摊卖菜卖水果,生意似乎也不错。几年后有一天,在一个离家较远的商场中,突然遇到原来在小区中卖菜的那位妇女,相互问候之余,问起这几年在哪里讨生活,原来就在这商场附近,还是干的卖菜的营生。她身边有一个小女孩,在被驱赶时似乎刚刚出生,但现在已经小学毕业。后来在家里附近的小摊上买菜时,与摊主攀谈,原来他们也有同样的经历。谜底揭开,不由得哑然失笑,原来政府所谓的成功,只是把原来在A地卖菜的甲赶到了B地,同时把在B地卖菜的乙赶到了C地,又把在C地卖菜的丙赶到了A地……当然,这个循环流动可能会复杂得多,但在被驱赶后离开北京回老家的外来人口究竟有多少?仍然是个谜。各个社区汇总报告上去的人数一定不少,但其实这些人可能大多还在北京。

现在的一线城市都在叫唤老龄化如何如何严重,但那大多是以户籍人口计算出来的,也许现在有的城市加上了持居住证的人口。但要拿真正的常住人口来说事,老龄化程度就远没有那么严重。老龄化造成的困境并非老年人太多,而是劳动力不足,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恰恰是移民——在中国叫人口流动。法国在19世纪末已经人口老龄化,但至今仍然滞留在24%左右,与上海以户籍人口计算的老龄化程度相近。若去法国的大城市看看,各色人等都有,是移民改变了人口结构,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相反的例子是日本,人口老龄化高居世界第一,造成了经济不景气,这是否与日本的闭关锁国的政策相关呢?

居住证篇7

闵行区人才服务中心:

兹介绍本单位人事专员XX同志等壹人前来你处办理:XX同志的《上海市居住证》个人网上登录密码重置(新办、续办),请接洽希协助为荷。

此致

敬礼

介绍人:

XXXX年XX月XX日

办居住证的单位介绍信范文二

XX社区:

兹有我单位人事部负责人xxx,身份证号前往贵处办理居住证事宜,请予以接洽。

此致

敬礼

介绍人:

XXXX年XX月XX日

办居住证的单位介绍信范文三

兹有________,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是我单位职工,该职工自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至今一直居住在_______________。

特此证明

居住证篇8

1、外来户需要申请办理《居住证》的,申请人可以到现居住地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办理。申请办理《居住证》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在本市合法稳定居住;(以自己的房产证、或者租房合同为准,请带好上述材料)。

2、如果在本市合法稳定就业,参加本市职工社会保险满6个月;或者因投靠具有本市户籍亲属、就读、进修等需要在本市居住6个月以上。(以劳动合同、社保记录档案或学生证、亲属户籍资料等为准,请带好上述材料),申请人应当根据申办条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并对申办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来源:文章屋网 )

居住证篇9

居住证数码照回执是所提交的照片在国家规定的论证网站论证通过,审核后发下的回执。提交的照片保存在论证网站的数据库中,需要办理证件时通过回执单上的图像号码到数据库里提取照片即可。

在办理二代身份证,社保卡,居住证等有效证件时,需要递交居住证数码回执。具体方法是在相馆照相后将相片上传到官方指标的检测网,审核通过以后,官网下发回执,价钱一般在15元左右。

(来源:文章屋网 )

居住证篇10

1、上海居住证办理:用人单位向受理机构提交申请材料;

2、受理机构收到申请材料后,对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形式要求的,应当场受理,并出具书面受理凭证;对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要求的,应当场书面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

3、受理机构应当自出具受理凭证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将申请信息、材料移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4、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自收到申请信息、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完成核定,核定通过,申请人可自主在线打印《办理〈上海市居住证〉(B证)通知书》,并凭通知书至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领证。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