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建筑设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7 21:17:19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篇1

根据现今建筑情况得知,对居住环境有着重要影响的是太阳辐射和空气流通。因此降低太阳辐射和加强房屋通风是建筑规划节能的重要发展趋向。建筑规划设计的考虑要素是房屋的朝向、房屋的间隔和房屋间的组合。满足人们居住要求,在房屋建设中第一考虑的因素是朝向,朝向要和本地夏天季节的风向相同,房屋区的入口风和出风口要与主导风相结合,这能够加强房屋的通风,也能提高人们居住的满意度。而房屋排列要北高南低、南小北大的原则,这能够让人们接受,在夏天的时候所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就可降低空调的使用次数,在冬天的时候,受到的太阳辐射多,能够降低取暖机的使用次数,又可以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量。第二考虑的因素是房屋与房屋之间的间隔,在满足日照的间距条件下房屋间隔可合理地加大,这可以加强房屋区的通风效果,亦能加快房屋和空气热气交替速度,快速将房屋温度降低,有利于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量。第三考虑因素是房屋的组合以及经济因素,在满足日照、防火的条件之下,合理应用建筑物的自我遮挡和建筑之间的相互遮挡,这可让房屋减少吸收太阳辐射量。

2.节能与维护结构设计

无论是夏天隔绝热气还是冬天采暖,在建筑维护设计中门、窗、墙、屋面等结构都具有传热和空气渗透的性能,因此需要留意以下三点:

2.1建筑墙体的节能

墙体是建筑维护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采用的材料需要具有保温性能,能够降低建筑热量的消耗。目前所有的建筑外墙的厚度都取决于本地环境因素,均符合本地节约能源的需求。然而由于建筑技术水平逐渐提高,很多建筑企业都主张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虽然这种材料的导热性能较低,但是能够降低一定的墙体传热性能。

2.2屋面节能的设计

由于建筑技术水平提升,建筑工程广泛采用高效保温材料,用膨胀珍珠岩取代常用的沥青珍珠岩或水泥珍珠岩,可弥补传统技术的不足。总而言之,对于屋面节能要注意以下2点:

(1)屋面的保温层要选用吸水率低的保温材料,可防止保温层吸水过多,而使得保温性能失效。使用吸水率低的保温材料,需要在屋面上设置排气孔来将保温层中难以排出的水分排净。

(2)屋面的保温层需要选用密度小、导热系数低的保温材料,这种保温芯板实施简易,价格便宜,能够降低环境的污染。保温芯板是柔性制品,无论是平面屋面还是曲面屋面,都适用的,在建筑工程的保温性能更为显著。

2.3门窗节能设计

外门窗是房屋能源资源消耗量最大的部分,其消耗量占房屋总能源资源消耗量的百分之四十,因此在确保日照、通风和景观的条件下要减少房屋外门窗的面积,提高房屋外门窗的气密性,加强保温性能,降低空气渗透性能,这可使得外门窗的传热性能降低。对外门窗设计的时候要注意以下3点:

(1)设定窗墙的比例窗墙比例指的是房屋窗户面积和房屋整体面积的比例。对于房屋朝向不相同,窗墙比例亦不会相同,朝向南方的其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三十五,朝向东西方的其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三十,朝向北方的其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二十。

(2)合理选择窗体材料在北方的窗体材料主要是塑钢和铝合金,但是木、塑料和铝合金的成本太高了,在当代的建筑广泛采用塑钢,因为其成本较为合理。能够提高窗户的节约能源的效果可采用合型的剥离。

(3)房屋外门与阳台门的设计在东北,具有保温和防盗性能的是外门和阳台门,房屋外门和阳台门都有一面夹板门,其夹板门中间放进玻璃棉或者矿棉等可视为保温层,其节约能源的性能十分好。

3.周围环境的设计与建筑节能

3.1绿化设计师基础

低碳、环保是大家一直所关注的课题,而绿化是直接有效的措施。绿化能够有效降低环境气温,特别是在夏天,不仅可以提供遮阴纳凉的地方,还可以防止阳光照射地面、建筑物墙面的照射。通过多次试验,夏天树林或者草皮的温度要明显低于普通地面温度2-3度。在12点到15点的升温时间段,周围绿化比较好的社区房间内温度明显要低于绿化较差的。不同的建筑绿化区格局布置的方式对节能的情况也有所差异,特别是顶部和墙体绿化对室内温度有很直接的效果。在树木种类的选择上来,高大的乔木会降温效果较为显著,与灌木组成有足够量的绿化带,提高居住的生态环境。

3.2建筑外部的遮阳设计

建筑外绿化,能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到室内,能够防止部分阳光辐射到建筑外墙,对室内降温有很大帮助,从而实现节能的目标。在实际操作中,要科学地设计外遮阳方式。设计与建筑物的朝向有着相当直接的关系。以窗户为例,花格还是比较好的遮阳方式,同时还有窗帘、挡板等多种方式,对于建筑物的外墙和屋面的降温,同样可以采用栅格、瓷面反射、绿化这些相对有效的措施,除此之外,遮阳板的布置要合理,以免影响室内空气流通。

3.3合理运用再生资源

从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全球不可再生资源非常紧缺,因此,必须要对环境保护引起重视,发展和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技术。风力、水力、太阳能都是值得发展的,只要运用得当,会有非常好的节能效果。建筑内装置“太阳能烟囱”,可实现在无风环境下的自然通风。更多的还有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供电系统等,都是可以高效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好办法。

4.应用建筑节能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发展前提下,中国当今的建筑都是高能源消耗的建筑,这不但浪费已短缺的能源资源,而且会破环和污染当今环境。以当代建筑为例,当代建筑能源消耗包括照明、空调、采暖、热水和家电等,当代建筑施工的主要根据是建筑设计,施工质量和建筑能源消耗量取决于建筑设计水平高低。为了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得应用建筑节能,在提升建筑设计的水平的同时也要确保降低建筑能源消耗量,这不仅能够降低环境污染问题发生和降低能源资源消耗量,而且能够促进当代建筑行业的发展,提升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建筑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更有利于建筑行业的发展。

5.国外居住建筑节能技术应用概况

5.1美国居住建筑节能概况研究

美国推动建筑节能技术发展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

(1)加强建筑物的热工艺性,也就是说加强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为了降低采暖和空调的能量消耗,要合理使用自然元素-太阳能等;

(2)对建筑物的能量消耗系统进行改善,并且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为了能够持续发展建筑节能技术,美国政府为建筑节能制订了标准,并且设立建筑节能协会,由此可见美国对建筑节能技术是十分注重的。

5.2英国居住建筑节能概况研究

从英国并不缺自然资源,为了使经济能更加长期稳定的发展,英国也很重视这方面技术的开发,英国人在设计新房子时,内部全部都是采用双层玻璃以及保温墙体,供暖也是采用双管路,每一组暖气片均安装调节阀,以使热量可以自由调节,以免浪费。该国现在比较大力度地推广被动式太阳房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很好地利用太阳能来实现节能目的。

5.3澳大利亚居住建筑节能概况的研究

澳大利亚虽然具有特殊的地理环境,当地的气候全年都很温和,但是当地的居民仍然非常注重建筑的节能。他们极为提倡在设计楼宇时尽可能地利用自然的通风采光,采用调光板等方式来增强室内的自然光线,提高居室的舒适性。而且当地比较明显的特点是,在澳大利亚的大街上行走,古朴的特色突显出了这些建筑物的耐用性较强!所以,该地区的建筑物都比较稀,而且宽敞,这也是节能的一种表现。由于新建筑增加的速率比较低,相关的材料自然就被节约下来,同时这些老也继承了一定的文化价值,利用好这些旧建筑当然要比开发新的建筑,要更节约能源。

6.结语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篇2

1.当代居住建筑屋顶形态的主要分类(1)简约的平顶及其衍生形态在大规模城市化过程中,居住建筑的屋顶形态,依旧是以简洁的平顶为主流。特别是当代高层建筑的发展,从结构和工程上,平顶形态更具备优势。不过“方盒”式的平顶缺乏个性与美感,因此人们开始追求其他形式的屋顶。(2)欧陆风格屋顶形态在部分住宅的屋顶形态设计中,常引用古希腊、古罗马的山花尖顶、石膏线脚等装饰设计。尤其是山花尖顶,强化了住宅楼的整体轮廓感与立体感,异域复古风情给人以强烈印象,并满足了人们的审美追求。(3)各类坡顶与其折中形态在欧陆风格屋顶形态设计流行的同时,各类的坡顶形态也开始进入人们的选择视野之中。作为数千年传承的民族建筑特色,叠梁挑檐的传统坡顶衬托出一股优雅与怀旧,近年来颇受住户的青睐。同时,新古典主义的兴起,出现了将传统屋顶形态与现代建筑形态相结合的折中形态。(4)后现代主义屋顶形态不过,当代建筑设计中还存在许多不受固定形态理念约束的,这些被称之为后现代主义。它们没有统一的形态或者定式,很多时候更多的是随心所欲的极致。一开始,其在诸如悉尼歌剧院之类的公共建筑中应用较多,不过近年来已经有着向居住建筑领域拓展的趋势,尤其是在别墅之类的独栋住宅的设计中。

2.当代屋顶形态设计理念的发展趋势当代居住建筑的艺术性与个性化往往集中体现在屋顶形态上,其形态结构也随着不同风格的形态多变的单独或综合应用而越来越多样化。后现代主义的拓展越来越广,而复古、传统、古典也随着人们从现代向怀旧的回归而复兴。多元化是未来屋顶形态的发展趋势,但是简约的平顶形态作为工业时代的产物,依旧是人们经济性的最佳选择。钢筋混凝土的厚重色彩在屋顶形象组成中正逐渐被淡雅的浅色取代,随之共同发生变化的,是居住建筑整体的外立面的色彩结构的变化。瓷瓦、高强度复合玻璃、彩钢板作为这些色彩的凭托,同时也作为屋顶力学构件,被应用得越来越多。

二、当代居住建筑屋顶建构手法

1.当代居住建筑屋顶的主流建构手法(1)屋盖的建构手法屋盖是最重要的功能构件,承受风载、雪载、防水、承压。主要从力学结构实现的角度去进行建构:以平顶而论,主体的形态完全依靠基础工程实现,只有边缘线条能够进行一定的变形处理;坡顶的话,屋盖是其形态主体,正脊与垂脊是整个屋面的龙骨,所有的支撑结构也围绕主脊的建构展开;穹顶与拱顶具备较好的力学结构,能够适应多种支撑平面;尖顶作为当代高层建筑中十分常见的形式,体块不断递进收缩,需要在高度与体量上进行精密的计算控制。(2)檐部的建构当代居住建筑屋顶的檐部建构,需要从形状、连接与支撑上下功夫。檐部作为屋顶与墙柱等支撑结构的连接部位,本身是一个承重部位,同时又是屋顶形态的重要表达部分。需要注意的是,承重部位的加固与形状及镂空等艺术结构的权衡。(3)女儿墙及附属构件对于平顶而言,女儿墙是其形态展现的绝大部分依托,而在当代平顶居住建筑中,对女儿墙的建构也十分自由,有些甚至将女儿墙的形态构建成如同檐部一般,而事实上女儿墙对于平顶形态,确实起到檐部一样的补充作用。另外框架、功能构件等也是屋顶形态的重要组成。(4)屋面的材质与色彩的处理除了几何造型之外,屋面的色彩与质感的处理对于屋顶形态建构也非常重要。而这两点基本上是依靠屋面材质的选用与工艺来实现的。木材、砖、石材、混凝土、金属、玻璃等,每一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质感特性,而色彩的建构也可以有两种方式:材质的本色与外加的色彩。

2.针对屋顶建构中主要问题的对策在住宅楼工程中,多数的施工企业常年习惯了平顶或者简单坡顶的低廉造价,在屋顶建构施工方面的成本预算一般较低。但是为了实现一些特型的尖顶、拱顶、飞檐,却需要相当复杂的工艺,实际耗费的成本往往超出预算。面对这种现象,施工企业要么说服设计方与业主放弃复杂的屋顶造型,要么只能用成本低一些的工艺,要么降低屋顶外其他结构的施工成本。针对这样的现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应对:(1)拟态建构。所谓拟态建构,就是还是利用混凝土浇筑为主要施工手段,利用拟态的模板,让混凝土屋盖能够形成所需要的特型,利用表面的涂装来达到特色造型的视觉效果。这在很多施工成本有限的特色造型的屋顶施工中被应用。典型的就是,利用特型混凝土来营造中国传统木构的坡顶叠梁。特型混凝土拟态,大体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利用特型模板进行造型。这种技术的关键,就在于特型模板的制作、安装以及浇筑过程的控制。另外一种的浇筑模板简单,基本结构成型之后,再在混凝土构件外层加覆造型材料利用小块模板或者手工进行造型。对于造型复杂,外观结构精致,建筑规模小的观赏小品类的建筑,很多都可以采用第二种建构方式。(2)混合式拟态建构。顾名其意,即其内在的支撑结构等非外观结构上采用混凝土梁、钢结构等当代高强度建筑结构,而外观结构采用高成本的木构等进行构建。以传统的歇山顶为例,正脊、垂脊、戗脊是重要的承载结构,如果完全采用木构,对木材的要求很高,造价不菲,因此可以采用混凝土结构,下层的木质叠梁支撑结构,由于是房屋内部能够直接观察到的结构,也是重要的观赏结构,可以采用木构,但同样也可以在不影响外观的情况下,在木材中打入钢芯等进行加强。屋面作为主要观赏结构,可以采用传统的瓦片,但是瓦面之下的固定形式可以采用当代的材料与技术。这种混合式的拟态建构,相比纯粹的传统建构来说,大大降低了成本,相比完全拟态建构,则在细节处的观赏效果要远胜。

三、结语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篇3

关键词: 日本集合住宅 保障性住房 小户型

Abstract: Japanese collection residential and China's construction of affordable housing development has a lot in common.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Japanese cluster of houses, size characteristics and design methods, and established the main body of the study. At the same time, expand the analysis of affordable housing, put out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sign. Explore the commonalities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easibility of application design.Key words: a collection of Japanese houses; affordable housing; small units

中图分类号:TU2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研究的必要性

我国保障性住房设计理论的发展刚刚起步,在居住空间布局设计上存在着种种问题,其中包括对空间尺度考虑不足、空间布局设计模式单一化、居住者未能参与设计、设计理念的相对滞后等。因此有必要对保障性住房居住空间布局设计进行进一步研究。

日本在住宅设计上长期坚持小面积、适用舒适的理念,长期开展对居住行为方式和家庭人口结构的研究,尤其是在集合住宅方面研究成果丰硕。而其集合住宅在文化背景、人口结构等多方面与我国保障性住房存在较高相似性。因此有必要对日本集合住宅与我国保障性住房居住空间布局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2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日本集合住宅与我国保障性住房居住空间布局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探讨适合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居住空间布局模式,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设计理论体系。

通过对日本集合住宅空间布局模式设计方法的分析和总结,可以为我国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设计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是提高我国保障性住房设计水平的重要途径。

3国内外日本集合住宅空间布局模式研究动态、水平、存在问题

一、特定功能居住空间尺寸

精细设计与居住空间尺寸

日本住宅的设计尺寸有求十分精准,可以精确到厘米。对各个房间的设计定位都很精确和实用,如家庭的公共空间第一个要考虑的就是家具的摆放和实用,空间是否能相互渗透,交通线是否能重合。日本集合住宅虽然空间很小,但能把所有空间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人体工程学与居住空间尺寸

人体工程学联系到空间设计,其意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办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功能,然后对设计居住空间进行设计,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

工业化生产背景下住宅部品化

住宅部品是构成住宅建筑的组成部分,是住宅建筑中的一个独立单元,它具有规定的功能。按照住宅建筑的各个部位和功能要求,将住宅进行部品部件化的分解,发挥其功能作用。住宅部件的特点包括:标准化、系列化、规模化生产,并向通用化方向发展。日本住宅部件化的发展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住宅多样化和标准化之间的矛盾,而且为特定功能居住空间尺寸的通用化设计提供了大量可行数据。

二、居住空间的多样化设计

以家庭为居住核心单位

按家庭人口为依据,用“家庭人数减去夫妇对数”来计算卧室数量,使集合住宅进入了保证居住实态和注重实效的阶段。日本集合住宅不仅把“食寝分离”、“就寝分离”“干湿分离”和“公私分离”的理念容入了标准设计中去。如以nLDK 型套型设计模式,确立了集合小面积住宅的标准模式,使关于小面积住宅的研究进入了精细化的阶段。

适应性设计

尽管小面积集合住宅有许多标准形式,建筑师仍然在个性化和多样化方面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1)根据居住者的情况,设定针对性的平面2)提供不同价值观的居住生活方式的相应住宅3)居住者能自行装修和自由分隔4)提供自由组合灵活住宅。

另外,还考虑由于家庭人口结构,老年住宅的“亲子型”的二代居、三代居住宅也得到了发展,设计上又分为同居型、分居型和邻居型三种。考虑到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在居住以后可以分隔变化的“可变型住宅”、“顺应型住宅”。在居住空间形式中增设了西式卧室布置,使居住空间更加富有灵活性。

个人为居住核心单位

山本理显将传统的“社会家庭个人”的关系转化为一种“社会个人家庭”的新型社会关系,家庭不再是杜会和个人之间的协调者,而是存于个人背后又个人自由选择去接受的形态,重新定义了居住的核心单位应该是个人而不是家庭,从而使集合住宅的设计脱离了以往传统家庭概念,创造了“脱nLDK”住宅新的空间布局模式。

三、住户参与设计(合作共建)

合作共建型集合住宅设计模式

合作共建型集合住宅(Co-operative Housing)是一种以住户参与设计与决策过程、居民和建筑师共同作业的特殊设计方式进行建设的集合住宅。共同协作的方式是其执行的基本精神,它强调的是与居住者一起设计,而不是为他们设计。

SI住宅自由内部分割

SI集合住宅提供了住户自己参与设计和决定居住单元的内部分隔和立面造型的可能性,为居住者提供了一个充分表现自我创造力的平台。居住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爱好进行灵活布置,自由分隔,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个性化的集合住宅设计。

脱nLDK模式

脱nLDK模式适应居住者多种要求的载体――代用空间的模式,进行新的空间组合的探索。建造可以接受各种客户群,流动的生活方式的平台,居住者可以自行改变和调整空间。

四、新的居住理念

居住主体

个体与集合的关系研究:集合住宅与独立住宅最大的不同是要建立在公共性与私密性良好的平衡的基础上,基于“集合”与“个体”的关系学,集合住宅设计研究是“个体”的多样性的研究,设计多数的“个体”与“集体”两者同时成立的方案,“个体”描写自由的生活,集体是有约束、有秩序的生活,大的集体和自由的“个体”的关系。

空间形式

Soho的出现带来的启示:办公室走向家庭标志着家庭专用住宅向社会打开大门的开始。日本建筑师提出了阈的概念,阐释为“与外部对话的场所”,是与外界街道连续的部分,这个阈空间可以对外,成为与社会联系的过渡空间。可作办公室,也可作商店,根据各家的用途不同,给予街道的表情会很丰富。阈概念,与20世纪限定住宅功能集合化的做法不同,是新的城市住宅规划手法。

除了工作的元素外,高龄者、儿童在户内难以解决的家务也是集合住宅向外打开天窗的契机,护理老人的帮手、照顾儿童的保姆走进家庭是另一个阈。

4国内保障性住宅空间布局设计的研究动态、水平、存在问题

论文主要的参考文献及观点有:

空间特点

周燕氓等人的著作《住宅精细化设计》[11]在住宅精细化设计方面做了很多深入性的研究,书中的很多经验和体会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周燕氓、杨洁在《中、日、韩集合住宅比较》一文中对于中、日、韩三国集合住宅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并对日韩两国集合住宅的主要空间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集合住宅设计中可以向其借鉴和学习的方面。

学习借鉴

林文洁和周燕氓在《日本公营住宅给中国廉租住房的启示―以日本新渴市市营住宅为例》[12]一文中以日本新渴市市营住宅为例,对住宅小区的分布与规模、住宅楼及户型平面的特征随年代推移的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制度和住宅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两方面提出了对我国廉租住房建设的几点建议。

生命阶段

濮慧娟在文章《保障性住房设计特色》一文中,通过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在总体、单体、立面等方面的比较,论述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方向与定位。其中的获奖方案――平凡一生,采用可灵活分割的设计手法,适应保障性住房的居住群体一生各个阶段的居住需求;通过户内空间变化、节能技术的应用,来完善居住功能,使住户一生受益。[13]

成本核算

建筑学报上发表的《2008年全国保障性住房设计方案选登》一文,其中刊登了一等奖作品,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孙石村、王鹏设计的模方:模块化设计,可自由组合,适用于不同地块要求;便于建立统一标准化体系及政府估价和成本核算,满足廉租房建设要求。[14]

要素协调

李飞在其硕士论文《广州保障性住房户型设计研究》中关于居住空间布局设计提到“设计的成功与否就在于各组织要素之间的交流和协调,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复杂矛盾则是成功的标志。客厅是整个居住空间系统组织中占有统帅地位的空间,具有协调统帅各功能空间的作用。”[15]

5研究水平和存在的问题

日本对于集合住宅的研究起步较早,在发展历史、设计方法与设计理论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随着其集合住宅建设的发展而同步发展,涌现出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总体研究水平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日本国内关于集合住宅的重要专著出版超过200册.除了这些专门的论著,日本关于集合住宅研究的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期刊论文也非常多,内容同样涉及了建筑历史、设计理论、住居学等诸多方面。

设计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对国外集合住宅居住空间布局模式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的研究实用性较高,相关理论成果的引入对我国的研究有很好借鉴和导向作用,故而这部分内容在当前国内的研究领域中受到的关注度较高,相关成果比较丰富,有关理论书籍的译著数量也相对较多,其中原著主要源自日本。

设计实例研究方面,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通过以《世界建筑》、《建筑创作》、《建筑师》等为代表的建筑期刊,许多日本集合住宅实例被陆陆续续介绍到国内。文章大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概括性地介绍了日本集合住宅设计和建设的一些代表性实例。

国内文献研究方面,《住宅精细化设计》等著作、《日本公营住宅给中国廉租住房的启示―以日本新渴市市营住宅为例》等期刊文章以及《广州保障性住房户型设计研究》硕士论文等,对住宅的居住空间布局设计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其次国内举办的设计竞赛如2002和2008年中国建筑学会分别主办的《2002年全国经济适用住宅设计方案竞赛》活动、《2008年全国保障性住房设计方案竞赛》活动,全国各地2007年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广州市住宅建设办公室主办,广州市民用建筑科研设计院承办了《2007政府保障型住房平面设计竞赛》活动。在这三次的活动中,全国各地的建筑师们都对保障性住房平面设计各个方面提出很多创新性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张菁,刘颖曦. 战后日本集合住宅的发展[J]. 新建筑,2001,(2).

[2]胡惠琴. 集合住宅的理论探索[J]. 建筑学报,2004,(10).

[3]周燕珉,杨洁. 中、日、韩集合住宅比较[J]. 世界建筑,2006,(3).

[4]王健,田中辰明. 日本环境共生住宅及其设计手法的解析[J].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0,(4).

[5]李依伦. 浅析人体工程学指导下的小面积居室空间设计[D]. 山西大学: 山西大学,2009.

[6]邱伟立. 日本集合住宅设计发展历程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2010.

[7]鞠瑞红. 住宅产业化进程中的SI住宅体系设计研究[D].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2011.

[8](日)小林秀研究施,日本における集合住宅の定着程[M]日本住宅合センタ,2001

[9](日)小谷部育子、岩村和夫等,共に住むかたち[M]建料研究社,1997

[10](日)建思潮研究所,集まって住む形:低スモルハウジング[M]建料研究社,2001

[11]周燕氓等.住宅精细化设计.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2]林文洁,周燕氓.日本公营住宅给中国廉租住房的启示―以日本新渴市市营住宅为例.世界建筑.2008,(2)

[13]濮慧娟. 保障性住房设计特色[J]. 上海建设科技,2009,(2).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篇4

关键词:建筑设计;住宅建筑;改进创新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7-0163-01

1.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

纵观城市住宅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由于城市人口的大量增长,使得城市居住面积严重短缺,住宅建筑大量兴建,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住宅的建筑设计与人们的实际需求有较大出入,令居住质量较差。另外,呆板、复制也是居住环境较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城市住宅建筑设计提出了改进和创新的要求。

住宅建筑设计应以市场需求为主要依据,随着住宅逐渐成为商品,那么就应脱离传统福利分配住宅的陈旧模式,而是根据一定的销售定位,针对销售对象的经济情况、成员构成、生活模式、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等进行设计的调整。

住宅建筑设计应以舒适的居住环境为主要目标。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于住宅内部的功能分区也可以较为注重。目前来看,起居室、餐厅、厨房、卫生间的设计与卧室并重,应充分考虑到生活的便利和舒适性,结合建筑本身的特点,而进行动静分区、面积和三维尺寸的确定。

住宅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室内空间的可变性。结构形式的变革使得建筑可以有开敞的大空间,这对于住宅建筑来说也有重要的意义,人们可以对开敞的大空间自主地进行空间分隔,使得室内空间具有可变性,能够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住宅建筑设计应考虑室内外环境的景观性。景观环境早已成为住宅建筑的衡量标准之一。应设计适宜的景观来提高住宅的舒适性,使得每个住户都能有良好的日照、采光、通风和声环境。

2. 改进和创新的理论依据

建筑设计的理论依据是伴随着大量的实践活动的进行而总结,并发展而来的。这方面国外的理论成果较为先进,我们常常要借鉴国外各种新理论、新思想。科学理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始终为科学创造所普遍倡导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说理论对于一个学科来说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大革新,要将一门学科成果提高到理论水平才能够指导更多的实践活动,同时反观理论成果的可靠性。此外,我们也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地域性、民族文化等传统方面与建筑设计有机地结合,形成独有的建筑设计理论。

新时代的发展提出了生态理念,住宅建筑设计应积极地将生态理念引入其中,通过一些建筑技术,或是建筑新材料的应用来实现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将建筑节能贯彻到整个建筑领域,从而使建筑设计理论更加完善。城市住宅建筑设计应加入环保理念,除了创建良好的室内居住环境外,还应营造良好的室外生态环境,包括住宅区域位置的选择、总体规划布局、园林绿化和必要设施的配建。

3.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的改进和创新

建筑艺术是社会的艺术,其艺术特点、风格及式样的变化代表着对历史的传承以及特定时代的审美观。也就是说,建筑艺术不仅包含历史的范畴,还包含时代的进步,因此它的本质是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在此过程中,应以开放的眼光来对待传统,积极吸收古今中外的建筑设计经验和理论成果,并不断地充实和发展先进的建筑设计理论。

建筑设计思维是创造性的思维,与解析式的逻辑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创造性的思维是一个囊括了创造主体多种基本智力因素的集发过程,也可以说建筑创作与纯粹的科学技术存在一定的区别,在于感知和理性、形象和概念相融合的领悟过程。创造性思维的运用赋予建筑以生命,使其在完成基本的使用功能的同时,能够体现出历史性、文化性、创新性等,是衡量建筑设计水平的重要标准。

建筑不是单一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而是与其他的建筑及周围环境共同形成了城市,外部空间换件与场所不仅赋予建筑设计某种特质,而且包含着建筑形式、建筑空间所不能揭示的美学形式要素。也就是说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之间存在某种统一及协调的逻辑规律。

建筑设计的表现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进步。从最初的手绘图纸,到如今的计算机绘图,使得建筑师的各种设计思路能够更加轻松、更加精确地跃然纸上,也令绘图工作量降低,人工误差减少。同时,由于计算软件的飞速发展,可以模拟出多种设计思路,令建筑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思路。

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形式的发展也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建筑设计的创新。钢筋混凝土的出现使得大跨建筑、高层建筑得以实现。钢材的大量生产使得钢结构的大量应用得以顺利进行。钢结构轻质高强的特点令超高层建筑层出不穷。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又将建筑设计引向了降低建筑能耗的高质量要求,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工作时要将生态、节能的意识贯穿整个设计活动中,坚持创造出高品质、高舒适度的居住环境。这对人们的工作、生活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4. 结语

住宅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对于生存空间的要求也随之增加,尤其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更是与日俱增。这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是具有很大挑战性的。这主要是因为现代的住宅建筑设计与传统的设计有较大的变化。首先从设计内容来看,传统的建筑设计注重于建筑的基本使用功能,而对于舒适方面较为忽视;而现代的住宅建筑更注重于品质和舒适的要求,在经济方面较为看轻。其次从设计程序来看,传统的设计主要注重于实际功能,更多的是如何实现;而现代的建筑设计对于前期的调研工作、方案设计阶段与工程进行阶段并重,更加突出建筑设计对整个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再次从设计工具来看,传统的设计是通过手绘图纸和人工计算来完成建筑的设计,由于计算方法的局限,存在较多的简化内容;而现代建筑设计采用计算机软件来进行绘图、计算,保证一定的精确度,而且缩短了图纸绘制的时间,并且能够准确地表达设计内容。最后从设计方式来看,传统设计主要依靠经验来规范设计行为;而现代建筑设计更加鼓励建筑师能够有创新的思路和设计手法。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城市住宅建筑设计需要适当的改进和创新,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潘祖伟.探讨中小城市住宅建筑设计发展[J].科技资讯,2010(20).

[2]张刚.现代住宅建筑设计阶段的新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2).

[3]黄海燕.未来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2).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篇5

【关键词】 地域性建筑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每个地域有着其各自的历史,自然在当地也保留着历史的积淀。作为历史文化结晶的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正是由于建筑的地域性差异才使世界建筑文化变得丰富多彩,发展地域性民居建筑是对传统居住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地域性民居建筑在现今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对如何发展地域性民居建筑进行研究分析。

二.地域性主义的批判

世界全球化趋势下的标准化商品生产使得城市形象趋同,中国的建筑设计在世界上仍处于较低水平,从罗马柱涡卷花纹的滥用到各样标准“方盒子”的冷漠外表,再到现今中国随处可见的传统建筑符号,中国陷入了抄袭的怪圈。设计师们将设计简单的理解为符号堆砌,以为这就是紧跟世界设计潮流。但他们忽略了设计只有经过民族文化的积淀才有立足点,否则没有特色只会成为空有其华丽外表的空中楼阁。在不断研究和探索中,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提出“中而新,西而新,中而旧,西而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而新”。笔者认为真正的设计不应当仅仅满足于盲目跟风世界潮流,迎合业主需求,而应当着眼长远,挖掘建筑潜在价值,用建筑所散发出来的文化魅力去感动社会,引导社会审美方向,这才是建筑设计的根本。而地域性的应用正是建筑设计未来的强大生命力。

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是指建筑设计对当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材料)和文化特点(如工艺、生活方式与习惯、审美等)的适应、运用与表现。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地区的人文精神和地域的时代特征才构成了建筑的地域性,从而形成各地的千姿百态的建筑形式。如:北方建筑多坐北朝南,以阻挡大风降温天气,同时保障日照时间和季节性通风。而南方建筑却相差很大,高温且雨季长,故人们更加注重防潮、降温和通风的效果。在云南甚至存在吊脚楼的建筑形式。可见地域性对建筑设计的重大影响。接下来我主要以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具象分析影响建筑设计的自然条件因素,天人合一性,民族化以及建筑的“再设计”。

三.民居建筑发展的状况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且民风各异,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民居建筑的演变也不一样。例如相对封闭的高山雨林地区、高海拔地区,他们的民居建筑发展缓慢,功能简单,相对原始;其他地区发展较快,从江南水乡的民居建筑到北方的院落式建筑都有了几千的传承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中国南方的住宅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积长方形天井为中心的堂屋。这种住宅外观方正如印,且朴素简洁,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广。

但随着乡村经济的繁荣,地域性民居建筑也在翻新改造,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交织其中,已经影响了建筑地域性特色的发展,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应该规划指导地域性民居建筑的合理发展方向。

四.民居建筑地域性的意义

我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发展形成了地域风格不同的民居建筑样式。在当前,如何传承、发展地域性民居建筑意义重大。

地域性民居建筑具有生态旅游价值

黄土高原地区窑洞式建筑,热带山林地区干阑式建筑,草原地区牧民的毡房和帐房,青藏高原地区的藏族建筑以及北方汉族聚住区的庭院式建筑等,发展到今天这些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一体,别具风情,不但成为了都市人热衷向往的原生态世界,而且丰富了乡村的旅游资源,更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的发展。

地域性民居建筑能促进本地区的文化精髓得以继承和发扬

民居建筑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最好载体。各地区的民俗民情及,留存至今的文化元素,都可以在民居建筑中有淋漓尽致的体现:四合院的建筑结构布局表达了中国传统的伦理尊卑关系;客家土楼城堡式住宅具有着群居性和抵御性的特征;藏民建筑无论在形体结构上、色彩上、材料使用上以及内部功能布置上都有着鲜明的民族宗教思想意识;徽州的民居建筑无论在选址还是结构造型处处体现了儒家的文化思想。因此,地域性民居建筑是一段社会生活的缩影,也是社会文明的象征。

地域性民居建筑与自然生态资源系统关系密切

民居建筑所用的建筑材料,往往就地取材,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例如木材建筑、竹子建筑、石头建筑、土木结合建筑以及蒙古包建筑等,都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人类的居住环境质量与建筑材料的使用、改造自然的程度息息相关。人类在消耗自然资源的同时,需要对自然生态资源更好的保护和建设,这样既利于当代,又福祉后代,形成对自然生态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让人居环境更加和谐。

也正是由于建筑的地域性差异才使世界建筑文化变得丰富多彩,发展地域性民居建筑是对传统居住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地域性民居建筑在现今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五.结束语

地域性民居建筑的表达形式主要从建筑的形态、结构、施工技术、艺术形象等各方面着手,而且这种表达形式与社会的历史、政治、人文、自然条件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地域性的民居建筑应该利用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与当地材料资源相结合,在民居建筑的建设中广泛采用环保、低碳、节能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措施,让当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使当地民居更具特色。因此,地域性的民居建筑在设计过程中,要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要不断的完善建筑结构空间的布局,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昭 冯四清 地域性建筑的设计理论分析 [期刊论文] 《安徽建筑》 -2012年4期

【2】刘石磊 风景旅游区度假酒店设计的地域性表达 [学位论文] 2008 -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3】王铮 丁超 地域性建筑思潮对于建筑创作的影响——从建筑细部角度出发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 -2013年17期

【4】邱鲤凡 当代地域性建筑形式对文化的表达研究 [学位论文] 2008 - 厦门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5】刘书宏LIU Shu-hong 以建筑符号学来看台湾本土的建筑风格 [期刊论文] 《山西建筑》 -2009年19期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篇6

关键词:居住区 商业建筑 设计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住宅已成为居民新的消费热点。在居住区规划和住宅的设计中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设计创新理念,创造具有地方特色、设备完善、达到21 世纪现代化居住标准的住宅是摆在建筑师面前的迫切任务。居住区商业建筑与居民的生活联系紧密而且增强了居住区的开放性和活力,对其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我国居住区商业建筑发展历程

20 世纪80 年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住宅及居住区商业建筑的建设发展带来了契机,使之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在此之前,居住区的商业建筑比较简单,布局模式大多为单一的行列式布局,且数量不多。到了90 年代后,居住区的商业建筑设计逐步得到重视,居住区开始有了超级市场、复合型商业建筑、步行街和购物中心等,这种变化反映了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过渡到关注生活质量这一层面。

我国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居住区商业建筑在设计上的状况总体说来,在“商”与“住”两个方面存在矛盾。尤其对其建筑设计而言,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内部空间处理不当。wwW.133229.CoM有些居住区商业建筑的空间处理较为草率,平面局促,不符合商业建筑大开间的使用要求。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居住区的商业建筑由于空间结构不灵活导致无法随着居民的使用需求加以变化,只能闲置或者挪作他用。

外观设计失败。我国居住区呈现越来越丰富的形态,大多居住区商业建筑却缺乏特色,呈雷同化趋势,有些则是为了达到吸引眼球和销售的目的,外观形象极尽花哨,忽视其基本使用功能,且与居住区形象格格不入。

外部环境设计单调。一些居住区商业建筑的外环境设计极为单调或者根本没有外环境设计。商业建筑与居住区乃至整个城市的环境连接生硬,既不利于居民的使用,也不利于商业氛围的营造。

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理念分析

居住区商业建筑与城市建设发展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它的合理布置和设置将影响居民生活和城市环境。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居住区商业建筑的现状,认为其设计应遵循以下理念:

以人为本。居住区商业建筑及其环境的创造,“以人为本”应该是其设计构思的出发点,也是最终检验商业环境优劣的标准。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并非消极被动地应付居民需求,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更多的可能性需求,使用者可以从设计者提供的可能性需求中去满足他们的真正需求。

具有综合性与专业性功能。按照方便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居住区商业网点的建设要大中小相结合,提高单个网点面积,发展超市和大型综合商场,形成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购物中心。行业结构要吃、穿、用、玩相结合,综合与专业相结合,尤其要开拓一些新兴的服务性行业。

注重商业区的空间秩序。在中国传统空间意识中,采取有层次、有发展的手法把人们从开头引导到末尾,在高潮中实现富于戏剧的结束,具有强烈的空间秩序。在以通行为主的线状商店街面上都有一定的节奏感,使街道具有整体统一性。而招牌、幌子、匾额更是我国传统商业经营上的一大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居住区内的商业建筑由于程式化程度高,它没有橱窗陈列,各个单位虽然所卖的物品不同,但从外部形象上却很相似,为了区别,就全靠招牌、幌子这种广告手段,直接点明其经营内容,并且具有装饰功能。

合理的商业网点布局模式。本文认为住宅区的商业网点布局模式以组团单体建筑为宜。根据规划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确定建筑总量,地理位置可安排在居住区的主要出入口或整个住宅区的交通干道旁。在建筑样式上既要富于变化,又要有机联系,以形成优美的建筑景观。

结论

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发展远远领先于我国,他们在商业建筑设计中注重人性化设计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而我国传统商业街的集中式商业布局设计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商业建筑设计应该遵循商业的本质规律,即对商业利益的追逐。商业建筑设计中的人性化倾向,与之并不矛盾。因为只有吸引来更多的消费者,满足他们多元化的需要,才能获得更大的商业效益。成功的商业建筑项目应是一个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建筑物,也是对一个地区、一个时期文化艺术的浓缩,对延续历史文脉、彰显时代风貌、传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晓辉.商业建筑[m].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篇7

以院落为单位是北方汉族民居最显著的特征。北方民居中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建筑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主的北方院落民居,以毡包为主的帐幕式住宅的内蒙古民居,以厢房围院形式为主的宁夏民居,还有以窑洞住宅形式为主的陕南民居等住宅形式,它们都是由“穴居”演变、发展而来的。北京、晋中等地的四合院,皖南地区的天井院落,都呈现出北方汉族民居院落、门户的组合形式。四合院是北方汉族民居的典型,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相对封闭,北方汉族民居的传统住宅以北方院落式住宅代表,其典型代表当是北京的四合院。四合院是由厚重的砖墙围合庭院四周而形成的民居建筑,它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组合式院落。2.对称,院落和房屋坐北朝南,依据南北轴线对称布置,位于中轴线上的是正房,耳房及厢房则位于其侧面,院门内建有影壁(俗称影壁墙)对院内人们的活动起遮挡作用。3.统一,四合院内依据轴线的先后居中排列主体房屋,各附属建筑则对称地建在主体房屋两边。房屋各有所用,院落宽敞,地面铺砖砌石,植树栽花,规整干净,为人们提供穿行、通风、休息等公共活动的空间。4.布局庄重,长幼尊卑有序,各住其房,长辈的起居室为正房,晚辈起居室为厢房。

二、西南少数民族民居的特点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仅在西南地区就有壮族、苗族、水族、瑶族、侗族等二十几个少数民族。西南少数民族的民居建筑形式按结构划分有干栏式、半干栏式、砖木地居式等建筑形式。干栏民居是山区少数民族一种特别的楼居形式,原始巢居是干栏民居的初级形态。《孟子•滕文公下》中记载“上者为巢,下者营窟”,讲述的即是西南少数民族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民居通常不超过三层,因地取材,多用竹子,墙体不承重,底层架空,多做储物或饲养牲畜,人多居于中层,室内空间宽敞,空气流通较好,室内的凉爽与室外的湿、热截然相反,民居顶层阁楼可储备粮食。干栏式民居主要有四个特点:1.挑,因土地面积的使用空间很少,为了争取空间,一层一层地挑出来,挑出的空间用于晾晒衣服等。2.架,构架空间,建筑不用地基,而是石头上加柱子,又因地面不平,整个建筑就像凳子架在石头上一样。3.叠,建筑一层叠一层,典型的代表:龙脊,依山而建,因地势不一,造型丰富,灵活不拘一格,有其独特的魅力。4.透,墙体不承重,墙建造得并没有北方民居建筑的墙体那样严密。西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有其优点:工艺简单(采用卯榫结构),材料易取(当地的土、木),施工简单。

三、南北民居差异性的影响因素

形成北方汉族民居与西南少数民族民居的差异的影响因素有很多。黄文宪教授曾在《立足地域,立足实践,立足创新》中提道:“地域文化是设计的根,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的概念总结了民族、传统、历史等众多因素,它的形成与发展是根植于气候、地理、自然环境中的。”从空中花园的隐语到伊斯兰环境设计、古代东方与前哥伦布美洲的环境设计史中不难看出,环境设计深受当地的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宗教文化、社会形态、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自然环境是其影响因素之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只有建筑构架透风、轻盈,才适合此地区的人们居住。与之相对,北方气候则较为干燥且四季分明,春季多有风沙,夏季伴有少量降雨,秋季早晚温差较大,冬季常有降雪较为寒冷,因而北方的民居建筑砌砖墙,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能起到防风、御寒、保温的功用;从地域文化方面讲,受地域文化的制约,北方多平原,北方汉族居民多居住在平地、河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则多丘陵、山地,西南少数民族居民多利用坡地建房。从宗教文化方面来讲,北方汉族民居受北方道教和汉族佛教的影响,有了根深蒂固的风水观念,建筑的选址、布局、朝向等都依据风水来建造。西南少数民族则崇拜图腾和祖先。如壮族崇拜繁殖力强的青蛙,瑶族、苗族崇拜体魄健壮、勤于劳作的牛等。故而,在选址布局上,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对人们本身居住的方便性。从社会形态方面来讲,北方深受封建社会时期君王制度、儒学思想的影响,北方汉族民居是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的要求来设计和布局的,长幼尊卑,各住其房。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西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是一个例外,它不讲究“规矩”,建筑空间比较自由,平面结构布局灵活,建筑的坡顶都是因需要而自由设置。与北方汉族民居形成“南繁北简”的差异。从建筑材料方面讲,北方汉族民居建筑采用泥、土、石料、木料等材料。西南少数民族民居水、土易取,建筑材料以竹木为主。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北方汉族民居与西南少数民族民居在建筑上存在很大差异。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篇8

关键词:小区;园林绿化;住宅建筑;建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8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6012(2015)12-0026-01

目前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建筑数量不断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居民对居住环境以及建筑设计的要求不断提升。为此,以往的小区住宅建筑方式与园林绿化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居民的生活要求,只有改变以往住宅建筑设计方式,重视园林绿化,采取有效的绿化方式才能够使得小区住宅建筑与园林绿化融合,使得住宅小区环境更加和谐,更能够符合人们的心理要求。

1当前小区住宅建筑设计与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很多小区重视建筑设计工作轻视绿化工作的实施

目前房地产业在我国快速发展,而开发商为了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对视觉冲击过分强调,但是这一般需要破坏大量的植被,以此为代价实现人工硬化和铺装等。也有一些小区建设了面积较大的广场以及大型水景等,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现有的绿地面积,还耗费了资金投入,并且小区内绿地也会被分割的较为零碎,出现孤立点状,这对植物的生长有着消极的影响。同时也会出现炎热的夏天没有绿荫可挡,小区内环境也会出现景观不和谐的现象。

1.2重视绿地面积忽视绿地质量

小区园林建设中,园林管理部门对城市小区的绿化管理只停留在绿地面积的大小与是否达标上,而在绿地质量方面还没有将其纳入到正规的行业管理当中。也有一些开发商仅仅将绿化作为楼盘的卖点,因此在绿地设计中资金投入较少,绿地面积小,更加忽视了生态功效长久与养护工作的实施。除此之外,一些市民对绿化生态功能也缺少足够认识,他们认为大草坪与草花组合便是现代化的绿化理念。而设计师在设计中没有掌握植物的生物学特性[1],对其生态功能也不能充分的掌握,没有按照生态指标去选择树种,导致在小区住宅建设绿化过程中植物的存活率下降,这对城市小区绿化建设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更加无法满足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

1.3住宅小区绿化方法单一,物种搭配不统一

当前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提升,环境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为此小区绿化建设生态种植业逐渐讲究起来。但是,目前依旧有很多小区绿化只着眼于眼前的利益,重视短期的效果,却严重的忽视了长远利益,将大片的草皮与色块随处应用,可绿化结构并不协调,无法与国际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潮流接轨。尽管不能否认这样做也有一定的有点,可是在生态功能与遮荫效果方面,作用无法充分的发挥出来,这便使得园林绿化建设原本意义消失,也正是由于住宅小区绿化方法的单一,物种搭配的不协调与不统一,导致小区住宅建筑设计给人以孤立、格格不入的感觉,这与住宅建筑设计要求不符合。

2小区住宅建筑设计与园林绿化建设分析

首先,小区住宅建筑设计中需要走可持续发展设计道路。在整个住宅设计前,设计人员需要对住宅所处的地方性与地域性展开充分的理解,重视本土文脉,同时做好宣传工作,建立公众参与的意识;与住宅的功能性和多样性要求结合,利用简单合适的技术,在设计中梳理建筑材料云含量与循环使用意识[2],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建筑材料,同时要征求领导意见,尽量利用那些旧的建筑材料与构件进行施工。而对于当地气候条件而言,需要应用别动式能源策略,尽可能应用可再生能源施工,并确保建筑设计空间的灵活性,减少建筑体量,避免在小区住宅建筑设计中给环境带来损害,同时也要避免出现资源与建材浪费的现象。其次,在小区住宅建筑设计中需要注意住宅建筑的舒适度。众所周知,住宅建筑的本质在于服务于人,既然要服务于人,首先就需要确保住宅建筑的舒适性[3]。换言之,住宅建筑设计要求需要符合购买面积与户型的基础之上,使得各个功能空间更具合理性,在确保各个功能空间拥有诗意尺度的基础之上,确保能够达到居住人民的满意程度。

另外,还需要满足室内环境的质量,确保各功能空间有充足的采光条件,通风良好,同时也能够体现出艺术性与超前性。而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也是居民重视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将原有生活纳入到外部环境设计中,使小区住宅建筑设计风格能够与外部园林绿化设计风格相统一,使得两者更加协调。除此之外,在住宅建筑设计中还需要注意延长住宅的寿命,这要求使用具有超耐久性的材料进行施工。实际上,住宅的使用寿命如果按照设计图纸而言,通常都在50年左右,而现代人用一生的积蓄购买房子,自然要求住宅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为此,耐久性是住宅所必须具备的特性之一。如今,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超耐久型混凝土研究也逐渐出现,为此,混凝土材料已经成为住宅建筑设计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材料。同时,园林绿化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注意植被的选择,这需要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4],与当地气候条件结合,选择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的植被,确保其成活率,保证其美观度,为小区住宅增添生机的同时,确保能够达到居民对小区内景观设计的要求,并确保两者和谐统一。

3总结

本文主要着手于两个重要方面,一方面分析了当前小区住宅建筑设计与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分析了小区住宅建筑设计与园林绿化建设,通过分析明确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思想意识的提升,在小区建筑设计方面的要求不断提升,为了能够确保小区建筑设计更加和谐,园林绿化设计也极为重要。但是,在园林绿化设计中还有一定的问题存在,如园林设计与住宅建筑设计不和谐统一,植被选择没有秉着因地制宜的原则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小区整体景观,还会引起居民对居住环境的不满,为此,在重视住宅建筑设计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园林绿化工作的实施,从而保证两者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建宇.浅议小区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12-53.

[2]黄倩.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园林绿化建设及发展浅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2):8737-8737.

[3]冯萍萍.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1):4857-4857.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篇9

关键词:建筑;无障碍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伤残而行动不便的人不但需要出入工作场所和公共建筑,他们还需要居住的地方。现代社会要求和谐发展,因此,在建筑设计上,更加需要注意弱小群体的需求,为行动不方便的人们创造更加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同样享受社会的每一片阳光。因此本文主要对现代建筑中,通过结合残疾人实际的使用需求,提出了几点自己对无障碍设计的思考。

关心“弱势群体”是社会文明向前发展的一个标志,无障碍设施的水平从某个方面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起步,所以我国无障碍建设任重道远。我国目前有8300万残疾人,涉及到2.6亿家庭,老年人口达1.4亿,是世界上残疾人和老年人最多的国家。在汶川大地震后,又新增10万多残疾人,而我国也正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页正日益继增。所以无障的设计和推广势在必行。

无障碍建设是残障人平等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是把残障人和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要纽带。建筑无障碍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对社会每一个人的关怀”,使所有的人包括弱势全体以及使用各种助行器者,在安全通行和使用设施上没有任何不方便和障碍。无障碍设施主要体现在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城市道路中。本文主要谈工作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无障碍设计的范围及部位所体现的问题要点进行一下评论。

1 公共建筑无障碍实施的范围

公共建筑与居住区的整体环境和使用功能及相应设施,要充分依照各种人体尺度与活动空间参数,包括老弱伤病残及妇幼等在通行和使用上的需求进行设计,不同类别的公共建筑对无障碍设施的配置和数量可依据使用需求作适当的增幅。

1.1 公共建筑的主要入口和接待服务入口、门厅、大堂、前厅和休息厅等部位应设无障碍入口,方便乘轮椅者进入。①无障碍入口即入口处设有坡道,坡道的坡度为1:12;②坡道的净宽度为1.2米(挡台内侧边远距离);③坡道两侧应设扶手;④坡道的坡面应平整,不应光滑(不应设防滑条和礓石察式坡面)。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入口设台阶的建筑广泛存在,而设坡道只有在医院等个别建筑中才存在,这样给乘轮椅者及其家属带来一些麻烦,只能选择人工来抬运。

1.2 公共建筑中供垂直上下的主要电梯应设无障碍电梯。①电梯厅的宽度不宜小于1.8米;电梯厅的按钮高度为0.9~1.1米;电梯厅应设电梯运行显示和抵达音响;电梯应设无障碍标志牌②电梯轿厢侧壁上设高0.9~1.1米带盲文的选择按钮;在轿厢侧面或三面壁上设高0.8~0.85米的扶手;轿厢在上下运行中与到达时应有清晰显示和语音报层;在轿厢正面壁上距地0.9米至顶部应安装镜子。③有楼层的交通建筑及商业服务建筑,体育建筑、文化纪念建筑、特殊教育院校。应设无障碍电梯,医疗建筑及老年人建筑应选用担架可进入的电梯轿厢。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除医疗建筑和比较重要有影响力的公共建筑外,大部分电梯都很难达到无障碍要求。

1.3 公共建筑中的厕所应设无障碍厕所、厕位及浴位。①男女厕所应各设一个无障碍厕位和一个无障碍洗手盆、一个无障碍小便器(男厕所)。②无障碍厕位宜靠近公共厕所,并设置无障碍国际通用标志。③厕所宜采用推拉门,采用平开门时,门扇应向外开启。门扇内侧设关门拉手。④厕所设高0.45米座便器,座便器两侧设高0.7米水平抓杆和高1.4米垂直抓杆;座便器侧前方墙面高0.4米处设救助按钮。而我国目前无障碍厕所无论是商业建筑还是像火车站、机场等特殊的公共建筑大部分都不符合标准。

2.4公共建筑中的走道及门窗应进行无障碍设计。①大型公共建筑供轮椅通行的走道宽度不应小于1.8米,中型公共建筑走道宽度不应小于1.5米,小型公共建筑不应小于1.2米。②走道的地面应平整、不光滑,走道地面有高差时设坡道和扶手。③向走道开启的门扇应不影响走道的安全通行。④行动不方便者所使用的推拉门、平开门的门把手一侧,应有宽度不小于0.5米的墙面;平开门应设横执把手和关门拉手;⑤建筑入口及公共建筑通道的门扇应设视线观察玻璃。此条大部分建筑都能满足要求。

2.5还有一些观演型建筑需设轮椅席位和陪护席位,宾馆类建筑需设无障碍客房,因为不是日常生活经常发生的,本文不做详细论述。

3 居住建筑无障碍实施的范围

3.1 居住建筑的入口应设有无障碍坡道,坡道两侧应设扶手,且入口处平台应方便轮椅回转。在中高层住宅建筑中因规范强制规定建筑入口设有2米宽坡道,所以大部分建筑基本都能达到无障碍要求,而在多层建筑中,就很少有建筑设有坡道,这样就给行动不便者带来一些麻烦。

3.2 居住建筑的电梯侯梯厅应方便乘轮椅者等候,电梯轿厢应设无障碍电梯居住建筑的中高层建筑因设有电梯基本都能达到此要求,而多层建筑无电梯,这样就给行动不便者带来麻烦。考虑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所以本人建议,多层建筑也应设有电梯。

3.3 居住建筑的住房无障碍设计应适合行动困难者和乘轮椅者以及老年人居住。无障碍住房需按套型设计,每套住房设起居室(厅)、卧室、厨房和卫生间等基本空间。①居室的地面、门洞和家具等应方便行动困难者和乘轮椅者通行和使用要求;卧室应有良好的朝向、采光、通风和视野;通往各房间的过道宽度不宜小于1.2米,墙体阳角部位宜做成圆角或切角;门扇应采用推拉门、折叠门,其次采用平开门。②厨房宜靠近门厅,并方便乘轮椅者进出,应有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风;厨房洗涤池和操作台的厨柜应设计成前面和底部可以拆空以便轮椅人或坐着工作的人置腿其下。③卫生间的位置和门扇应方便行动有困难者和乘轮椅者进出和开启;卫生间器具和门道必须有足够的空间供轮椅出入;最小尺寸的卫生间空间布置最重要的问题是便器必须靠着一面不间断的墙平行安装,适当长度的握手杆才可装在上边。由于浴缸或淋浴必须靠对面的墙,所以卫生间门必须在长边一侧;卫生间的门安装可双向开启的门锁;卫生间的冷热水龙头应选用混合式调节的杠杆或掀压式恒温水龙头。

④无障碍住房的地面材料改变处,其表面高度往往会不同。这种改变不应大于13mm,并必须做成斜角。常见大多数轮椅使用者能够克服13mm或更大一些的突然高差。然而住房内的地面高差常在门口处,所以入口处不应设有门槛。

4 结束语

丧失体力和智力的人们也同样需要出入公共场所,同样需要享受社会带给他们的变化,同样需要一个舒适的环境。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与探讨在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能够合理地、科学地进行无障碍设计,减少一些弊端,以方便伤残人士或行动不方便的出行。

参考文献:

[1] 王宜勤.谈居住建筑的无障碍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1,(01).

[2] 周勇.探析城市公共空间中公共设施的无障碍设计——以成都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5)

[3] 郭建模.残疾人工作基本知识读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篇10

此次论坛由楼市传媒联袂北京鑫丰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旗下“设计师广场”共同举办,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丰台区政府相关领导以及多位知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众专家学者在论坛上畅所欲言,并为北京未来城市居住项目的开发献计献策。

随着北京奥运会跨入倒计时一周年,北京将在未来更大地提高自身的国际化程度。国际化城市的多样性往往要高于其他城市,而这样的复杂多样也使得聚集的人群层次分明,需求多样,这正是促使人们打开思路,做创意建筑的最基本动力。

楼市传媒总裁蔡鸿岩在主持会议时表示,北京是中国在开发创意建筑方面走得较快的一个城市,众多新理念、新做法都由北京开始,至今都还可以在其他城市的很多项目里找到照搬北京的影子,例如,SOHO概念、小户型,跃层等。北京这块优质的土壤,给设计师、学者、房地产开发企业营造了一个相当广阔的、表达创意的空间。

在北京的三大主要城区里,朝阳有CBD,海淀有中关村,但丰台却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位置。因而十分有必要通过各方力量来帮助城南的建设,使丰台区能尽快赶上北部与东部地区的发展。而设计师广场通过融入创意建筑元素,向新生代推出效率化、多元化,多维度的和谐生活空间,无论从位置,理念上,对整个丰台区的城市建设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融入创意元素提升居住价值

从狭义上而言,创意建筑应是在经济水平达到较高程度,同时人们可以接受建筑师艺术展示的前提条件下出现的一种建筑形式。正是由于现实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中国的国家大剧院、“鸟巢”等建筑方案虽然得到了高层领导的首肯,但却遭到广大百姓,网上舆论的众多非议。

“我们国家现在还主要处在功能满足的阶段,因而在做创意建筑设计的时候,建筑定要首先满足功能需求。”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城乡规划建设处处长翟宝辉在谈及创意建筑设计的时候提出,建筑须向城市规划靠拢,从单体建筑走向城市规划里的定位建筑,并处理好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使建筑设计的范畴延伸到城市设计以及城市景观规划上。只有遵循这样的思路,开发商们才有可能实现其所希望创造的和谐市区,并真正推出适合当前人们居住需求的产品。

当然,一个建筑的创意成功与否也离不开其所在的特定区域,以及与该区域相关的文化,环境等因素。建筑实际上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经济环境的缩影。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董黎明以茅台酒作比,它只能在贵州出产,假如把配方拿到北京来生产就不再是茅台酒。“建筑设计的图纸可以四处流传,但创意却是唯一的,它是属于建筑师自己的创新。因而我们应该在建筑设计里体现创新的思想,充分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造型。这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董黎明如是指出。

“生态人居”塑造和谐居住空间

目前国内的创意建筑更多的还只是停留在建筑的平面,造型等层面上,只满足了视觉或现实功能性的需求。“事实上我们的经济技术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可以在很多地方做出不少创意来,未来的建筑发展方向应与现在有所不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居住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文凯就此提出了4点建议:首先应从科技应用角度做出创意,建筑创意不能仅仅止于外观,同时也要体现于技术含量中;其次是生态化,第三是人性化,让居室活动空间更能符合人的尺度;此外,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益减少资源消耗来保证质量,实现工业化。

而近几年来,各个大中城市都在飞速发展,每个城市的建成区和城市人口近乎相当,如今城市人口已经达到43%,与此同时带来的也是巨大的发展压力,环境压力,社会压力和设施压力,当然也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红色热岛效应、绿色水化效应,灰色灰霾效应、黄色沙尘效应和白色秃斑效应,这些均是城市快速发展产生的生态胁迫。资源代谢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滞留与耗竭带来了大量资源耗竭和空气滞留问题。这些直接导致了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空气的酸化等。因此必须要净化、强化、绿化,活化,美化、文化,这些构成了未来城市从形到神的生态内涵。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王如松指出,狭义的生态城市是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来推进观念转型、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建设一类经济发达,生态高新、体制合理的产业。它包含了5个层次生态卫生、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以及生态文化。

“下一阶段发展的方向是要以生态人居为亮点。首先要符合国家的发展节约型社会、提倡绿色与生态等发展战略,同时也要遵循目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并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我们生态绿地的建设。”提及把握和实施生态园林,实现城市、郊区、乡镇不同生态区建设的目标时,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专家、北京新型材料建设设计院院长薛孔宽表示,首先应该注重城市人居建设中土地和空间的有效利用,其次要着力发展城郊生态建设,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再次是发展乡镇人居。

生态建设可以带动区域的发展,促使居住和价值理念、建筑和管理体系的转变,同时促进建材向经济型转化,使其耗费资源降到最低,重复率提到最高。从当前整个居住环境来看,人们大多比较向往郊区类型的人居环境,但是如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居住空间均非常拥挤,几乎无法谈及舒适的环境,因此十分有必要建造一个适合人居的场所。

设计师广场演绎建筑创意

“设计师广场最大创意突破在于规划的创意。此外,由于该项目建在总部基地附近,这也决定了我们的整体规划和建设。”鑫丰信德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赵小明表示。

设计师广场项目设计师迫庆一郎在论坛上向与会者介绍了设计师广场的建筑特色。该项目位于北京西南角,按照南北轴旋转了45度。由4个主要的交通动线进入社区,设计成一个开放性的格局。黑色与白色是项目的主要颜色。对此,迫庆一郎解释道,黑色与白色这两种颜色不会被流行所影响,是颜色的根源,而且是永恒不变的经典颜色。这样黑白交错把项目分割成了很多体块,缓解了压抑感。而把分割了的体块再进行分割,窗户也被分割成很多小块,形成了独特的外立面,既避免了建筑显得单调的缺陷,又给人带来亲切感,具有一种人性化的魅力。

如果一个建筑具有强烈的现代气息并能激活沉睡了很久的空间,那它一定具有相当的潜力。著名建筑评论家方振宁以专业的视角称设计师广场为“有明确主题的现代建筑群”,他希望这种珍贵文化遗传能够刺激更多的创意产生,让那些即使是临时性的空间,也能在提高顾客的品位方面有所作用。细节决定成败,不合理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城市资源的一种浪费。

方振宁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巴塞罗那,巴塞罗那的住宅不是美学上的要求,而是让居住者获得韵致的空间。另一个是日本的崎玉新

城。走出新城的车站以后,无论你去哪个公共场所雨天都不需要打雨伞,因为各个设施和建筑之间都有长廊连接。这两个例子体现了国际先进的居住项目设计的理念,也是恰到好处地协调建筑设计与居住功能关系的代表。实际上这种设计手法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到处可以见到,但在现代住宅群中却被忽略。

聚焦丰台发展创意建筑

参与了设计师广场的规划设计和市场营销的协成行总经理王晓航认为,设计师广场会给丰台地区带来巨大的价值,首先对区域的提升有价值,要营销就得进行重新塑造。他提出应对丰台区重新认识,该区域作为成长型的地块,是城市的要害、城市的枢纽,而且也会成为未来北京均衡发展都市重要的一角。“丰台区的产业既有传统的,也有科技的,同时该区域的人口素质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并不差。这个地区会因我们所有人的努力,在地区文化和人文上有一个长足的进步,会给整个地区增加亮点和价值。”王晓航如是表示。

而在功能上,设计师广场对户型的处理手法着重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使产品更加丰富,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要。在面对该区域不同的人群做规划和设计的同时,也使得使用价值大大提升。王晓航认为,这样一个创意建筑可以让人们重新认识丰台地区,“我们每天可以审视这个地区、欣赏它的建筑,这就是除了物理价值之外的附加值,是人们对城市负责,做出了城市所需要的建筑”。

虽然目前丰台区在同级区域里发展相对较慢,但丰台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孔令斌认为这样的速度从另一方面也为该区域今后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当十多年后,海淀与朝阳区的土地都开发完全了,丰台区却还可以有更长远的发展机会,从而后来者居上。“企业既是市场的主体,也是创意建筑和和谐居住主要的推动者。而政府则应当为企业服务,同时为城市的发展出谋划策。”孔令斌在论坛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