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条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4:20:18

居住条件

居住条件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把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作为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责任,加强指导,强化监督,积极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力争到“十一五”期末,使农民工居住条件得到逐步改善。

(二)基本原则。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一要因地制宜,满足基本居住需要;二要循序渐进,逐步解决;三要政策扶持,用工单位负责。

二、多渠道提供农民工居住场所

(三)用工单位是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责任主体。要积极主动,广开渠道,妥善安排,为招用的农民工提供符合基本卫生和安全条件的居住场所,并逐步改善其居住条件。

(四)用工单位可以采取无偿提供、廉价租赁等方式向农民工提供居住场所,具体方式可在劳动合同中予以约定。农民工自行安排居住场所的,用工单位应当给予一定的住房租金补助,并可在劳动合同中予以明确。

(五)招用农民工较多的企业,应充分利用自有职工宿舍或通过租赁、购置等方式筹集农民工住房房源。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在依法取得的企业用地范围内建设农民工集体宿舍。

(六)农民工集中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应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集中建设农民工集体宿舍,由用工单位承租后向农民工提供,或由农民工直接承租,但不得按商品住房出售或出租。

(七)城中村改造时,要考虑农民工的居住需要,在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集中建设向农民工出租的集体宿舍,建设用地不得采取以租方式供应,建设项目不得变相搞房地产开发。

(八)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比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相关优惠政策,根据产业布局、农民工数量及分布状况,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建设符合农民工特点的住房,以农民工可承受的合理租金向农民工出租。

(九)积极引导和鼓励城乡结合部居民利用自有住房向农民工出租。

三、保证农民工居住场所安全、卫生

(十)向农民工提供的居住场所应符合住宅安全、消防标准和基本卫生要求,远离危险源和污染源。工程施工类企业向施工现场农民工提供的宿舍,应符合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有关规定;其他行业用工单位向农民工提供的宿舍,应符合宿舍建筑设计规范有关规定。

(十一)集中建设的农民工集体宿舍和专供农民工租用的住房,要做好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充分考虑农民工的居住需要和生活成本,坚持经济适用、合理布局、科学设计、确保质量,同时应适当配备必要的文化、体育活动等设施设备。

四、加强政策扶持,强化监督指导

(十二)各地要将长期在城市就业与生活的农民工居住问题,纳入城市住房建设规划。市、县人民政府要立足当地实际,指导和督促用工单位切实负起责任,妥善安排农民工居住,多渠道提供农民工居住场所,逐步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

居住条件范文篇2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部署和要求,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改善农村群众居住条件,全面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依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市区村庄改造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就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区北地区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制定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为总要求,坚持“政府统筹、镇为主体、科学规划、分批实施、突出特色、市场运作”的原则,以点带面,全面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完整的城镇空间体系,推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进程。

(二)目标任务。到年,北125个行政村居整村迁建22418户,拆除现状建筑约449万平方米,改造危旧房屋6.61万平方米,分批搬迁龙湖区内26个村、化工产业园区内10个村;推进两镇驻地、11个中心村和2个民族村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统筹安排、配套建设道路、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及科教文卫等设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统筹,市场运作。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统筹规划,统筹资源,统筹资金,整合捆绑使用各项扶持“三农”资金和政策。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

(二)区镇联动,以镇为主。区、镇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调推进村庄改造建设工作。强化镇政府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坚持试点先行,确保改造效果。

(三)引导发展,全面转型。区镇村庄改造建设要充分考虑产业优化布局与结构调整,通过改造建设构筑发展优势。要协调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环境建设,完善配套制度,实现物质形态、经济结构、组织形态的全方位转变。

(四)严格管理、规范操作。各类建设项目,都要按法定建设程序实施,阳光操作,接受社会监督。严格执行城乡规划、土地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认真办理有关手续,纳入区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管。坚决制止、从严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

三、重点推进方式

以节约集约用地、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为重点,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和镇村体系规划等合理确定片区划分和定点。重点采取以下三种推进方式:

1、捆绑开发。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扶持鼓励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各类社会团体或个人积极参与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鼓励符合城市规划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镇驻地村、开发区所在的村采取捆绑开发的形式进行村庄改造。

2、项目带动。充分发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带动作用,结合石济客运专线、化工产业园和龙湖的开发建设,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形成既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又为大项目建设腾出空间的双赢效果。

3、上下联动。采取政府统筹,镇村联动,以镇为主体,村居配合的方式推动工作的进行。由镇村负责按照上级有关文件制定具体的拆迁、安置方案,具体实施社区建设。在出让建设用地指标获得一定收益后,资金不足部分,通过“政府出一点、集体补一点、银行贷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方式,引导农户到镇驻地、中心村集中居住。

四、政策支持

(一)安置政策。龙湖、化工产业园区内土地全部征用的村庄按市政府《市土地征收管理办法》执行;中心村及镇驻地村捆绑开发依据《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市区村庄改造建设的意见》执行,实施改造建设村庄拆迁安置对象为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住宅安置采用以下方式:按用地标准安置的,用于住宅建设的土地(以下简称居住用地)按人均30平方米核定;按建筑面积标准安置的,按人均建筑面积40平方米核定。用于生产生活保障的土地(以下简称保障用地)按人均25平方米核定(耕地全部被征用的农民安排保障用地,仍有耕地的农民原则上不安排保障用地)。以上具体实施办法参照市统一征用土地的有关规定执行。

按用地标准安置的,可以人均居住用地和保障用地之和计算,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总数的5%预留机动用地;按建筑面积标准安置的,可预留同样比例的安置房建筑面积和保障用地。上述预留机动用地(建筑面积)由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用于安置相关人员和纳入生活保障用途。

非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安置。长期在本村居住的非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住户,经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同意,可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一并安置,解决方式为自购安置房,价格可享受高于成本价、低于市场价的优惠,不享受安置保障政策。

(二)拆迁政策

化工产业园区、龙湖以及镇驻地捆绑开发片区,拆迁补偿参照《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关于等三市调整征地地面附着物和青苗补偿标准的批复》执行;中心村改造可聘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或村民代表表决确定补偿办法;对超占宅基地的农房按照评估成本价进行补偿,对重点工程项目冻结片区内加盖的违章建筑物无偿收回。

(三)资金支持

1、专项资金。区财政拨付1亿专项资金,作为启动资金专项用于我区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重点对合村并点、整村迁建等集中连片建设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各镇也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

2、土地出让金返还我区用于土地整理和复垦的资金全部用于农住房建设。

3、搭建平台,整合资金。依托区国有资产运营公司,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融资。镇政府要全力配合平台做好以土地、固定资产等财产资源为基础的担保工作,广泛筹集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四)用地支持

1、农村住房建设选址要尽量利用原有建设用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

2、对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涉及的新增建设用地,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上拿出用地指标予以保障,并比照镇村公益事业用地,依法办理用地手续。

3、用足用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逐步扩大挂钩范围和规模。区国土资源分局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镇村体系规划、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修建性详细规划,协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备案、立项,明确挂钩项目的布局、规模和时序,明确节约土地的数量,编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实施性规划。

4、盘活存量土地资产,高效配置村庄改造后节约的土地,对节约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在全区范围内有偿调剂使用。建立腾空用地指标与土地实物相分离的机制,按照腾空的用地指标收益,全部补贴村庄建设改造,加快村庄腾空土地的收益速度,提高村庄建设改造积极性。

5、鼓励宅基地复垦为耕地。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协同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充分发挥土地整理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平台的作用。

6、村庄整合涉及异地安置的,采取以下方式:

(1)因重点项目建设,村居建设用地和耕地全部征用,到镇驻地或中心村异地安置的,由镇驻地村或中心村提供居民安置用地和生活保障用地,所占土地补偿按照建设用地指标收益和征地补偿合并计算。所征土地为迁入村的集体资产,直接征地费用由征地村承担,不足部分由相应的重点项目单位承担。

(2)基层村到中心村异地安置的,由中心村提供居民安置用地,所占土地补偿可以采取土地对调的方式进行或参照指标收益制定合理的补偿办法。

(3)基层村到镇驻地村异地安置,耕地未被征用,腾出建设用地无法进行房地产开发的,由镇驻地村提供居民安置用地,所占土地补偿参照指标收益制定合理的补偿办法。

(4)镇驻地村在镇驻地规划范围内异地安置的,由被占地村提供居民安置用地和生活保障用地,所占土地补偿由节余的建设用地出让后,根据土地实际收益按同等土地面积补偿给被占地村。

(五)信贷支持。

由区金融办协调驻区各家商业银行对参与农村住房建设、资信优良的房地产开发和建筑施工企业,简化审批流程,优先提供贷款。鼓励驻区各家商业银行开办农村居民住宅楼按揭贷款。

(六)产权政策。对新建设的农村住房,由区政府协调有关部门根据土地性质,按照有关规定,依法核发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进行权属确认,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七)技术支持。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村镇规划、达到施工条件的农村住房建设项目,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协调对应上级部门开辟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根据农民实际需求,结合当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建筑风格,组织搞好新型农房规划设计。

(八)规费减免。区政府负责协调上级部门,对镇驻地村庄进行统一建设改造,用于安置农村居民的住房,减免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城市规划区外旧村改造、整体迁建,减免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

(九)奖励政策。根据镇政府和办事处具体完成年度计划情况,区政府每年从平台收益中拿出专项资金对镇村集体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奖励。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构。成立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区发改、教育、监察、民政、财政、人社、国土、建设、城管执法、农业、环保、拆迁、商务、卫生、审计、交通、住房保障、电力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区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调度。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人员由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抽调专职干部驻守指挥部,各办镇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抽调精干力量负责这项工作的实施。

(二)明确责任主体。街道办事处和镇政府是北村庄改造建设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负责总体策划、计划落实、组织实施、自求平衡,落实市、区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工作部署等。村委会在区、镇政府的指导下负责做好本村的相关具体工作。化工产业园管委会作为园区村庄整合的平台,协助镇政府做好村庄的搬迁工作,并鼓励园区企业发挥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村庄改造。北展区综合开发管委会负责协调督促项目开发主体积极落实项目区内村庄搬迁方案,有计划、有秩序地做好村庄搬迁工作。

(三)分工负责,加强协作。各有关部门要立足各自职能,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区住房建设指挥部要发挥好牵头组织协调作用,负责统筹相关职能部门单位做好农住房建设中涉及的技术指导、情况调度、立项审批、土地征用、资金申请和监管以及涉及民生的一切社会事业等工作,负责制定新型农村社区验收标准并组织验收;区发改部门负责项目立项,安排年度投资计划,积极争取资金扶持;财政部门负责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财政补助,并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国土部门负责解决项目用地、土地指标及受理等问题,组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抓好农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验收等重点工作;建设部门负责项目建设、质检和监理的招投标工作,并协调做好项目验收工作;城管执法部门负责严格控制新违章房建设,保障农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顺利开展;房管部门负责会同国土等部门做好农村住房的确权发证工作;农业部门负责协调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拆迁部门负责协助镇村做好拆迁安置工作;环保部门负责对农住房建设项目的环评立项和审批;监察部门要严格监督,及时查处违纪行为;交通部门负责继续抓好公路和客车“村村通”工作,并协助乡镇政府编制村庄道路规划,推进农村交通发展;电力、通信部门对城镇规划区外村庄改建为集中居住区的,要继续执行国家扶持农村发展的有关政策,并负责搞好集中居住区外的电力、通信设施投资和建设;审计部门负责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和有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审查和监督工作;教育、民政、人社、卫生、体育等部门负责做好新型农民社区的社会事业等工作,努力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居住条件范文篇3

近年来,我市提出了打响“住在*、游在*、学在*、创业在*”城市品牌的口号,经过几年的努力,这四个品牌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单就“住在*”来说,我市房地产业发展很快,连年保持高速增长,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1998年以来,我市每年的房地产开发实际投资额以超过17%的速度快速增长。20*年房地产投资额达到了196.4亿元,比上年增长39.4%;全市住宅施工面积1455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714.70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了33.8%和14.9%;住宅竣工面积412.4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49%;商品住宅销售面积354.2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4%;商品住宅销售额为113.13亿元,同比增长36.7%;空置住宅面积为1.5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1.92%;全年市区商品房供地2833亩,同比增长17.5%。20*年我市房地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11.6%。同时,房地产业涉及建筑、建材、金融等50多个行业的2000多个品种,与相关产业的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改善了城市面貌,促进了城乡居民就业,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一形势确实来之不易,是历届政府长期坚持扩大内需方针,着力培育消费新领域的结果,也是在杭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广大消费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几年来,我市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从1998年的9.6平方米上升到20*年的12.5平方米。大多数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2001年10月*还被联合国授予人居奖。

应当说,我市房地产市场从总体上看是健康、稳定发展的,许多城市居民从房产的增值中得到了好处,不动产财富几乎在几年间翻了一番。房地产业也成长为我市的一大支柱产业,为我市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房地产市场是经济的“寒暑表”,房地产业的持续升温也正说明了我市经济具有强大活力和内生动力。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住宅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有时是消费品,有时又是生产要素,成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因此,必须始终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好发展房地产业与保持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系。单纯地看,房地产业发展越快越好。但从整个经济结构来讲,房地产业发展应当保持一个合理的度。因为一方面房地产业发展要靠土地来支撑。房地产用地多了,其他工业、农业等产业用地就受到制约。另一方面房地产价格走高,会增加其他产业的生产、经营成本,降低竞争优势。特别是各类人才来杭首要的是买房,现在人才来杭反映最大的是房价太高,为此吓退了一些创业者。因此,我们有关部门一定要有全局观念,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统筹兼顾,保持各产业之间的平衡发展。

二是正确处理好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与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之间的关系。房地产业作为一个产业来讲,应当大力发展。要通过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但作为一种消费品,在人的所有消费中是最大的,不能不考虑绝大多数人的消费能力。任何时候,消费行为总是与支付能力挂钩的,有多大实力就办多大的事。根据报表显示,家庭年收入在7万元以上的占5.8%。真正能买得起高价商品房的也就是不到10%的家庭。大多数家庭要么等待抽号买经济适用房,要么先储蓄实力,有条件时再购买商品房。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消费群体。商品房价格居高,主要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区位优势、人文环境优势,加上土地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商品房的需求始终处于一种饥渴状态,房价自然居高不下。而按照我们研究的办法,经济适用房户型、地段、市场准入等将受到限制,高收入群体也不可能进入这一领域。因此,客观地讲,发展、繁荣房地产业与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建立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房、解困房和廉租房供应体系两者之间是没有矛盾的。只有建立了一套合理、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才能使不同收入群体各得其所。

这里我要说明,市委市政府指导经济发展的思路没有改变,房地产业还是我市的重要支柱产业。我们还是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房地产业繁荣发展,千万不能理解为要建廉价经济适用房,压低商品房的价格。

应该看到,在大多数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的同时,确实还有小部分居民因种种原因住房条件较差,在我市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候,这部分群众的居住问题迫切需要得到妥善解决。为此,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意见基础上,市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将“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结合拆旧建绿,解决市区1万户住房和经济双困家庭、非成套住户或几代人同室住房困难户等的住房问题”作为市政府今年为民办实事第一件工程项目。这是我市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和“建新城保老城,两疏散三集中原则”的具体措施,对于改善*居住条件,改善城区投资创业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这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三个代表”的落脚点就在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政府一切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党的十六大和一中全会上,总书记明确提出要牢记“两个务必”,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住房问题,就是群众的根本生活问题,历来是社会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解决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近年来,我们的城市获得了较快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面貌得到极大改变,大多数市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我们应该看到,还有小部分群众生活还较困难,居住条件极差,蛰居在城市的某些角落,迫切需要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在去年的调研中,关于要求改善居住条件的呼声不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反映强烈。几个老城区特别是上城区、下城区等中心城区较为突出。解决困难群众的居住问题,实质是执政为民。今年我们把解决1万户双困户住房问题明确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是个法律文件,具有严肃性和强制力,我们必须执行好,落实好,兑现对人民的承诺。

其次,将解决这部分群众的住房问题与拆除旧房、改建绿地工作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地方建造商品房改善居住条件,没条件、不适宜建房的地方,则通过整体拆迁、原地绿化,改善市容市貌和城市景观,增强*城市投资创业环境竞争力,这是美化天堂、造福人民的大好事。这些地段,往往环境、卫生等状况较差,与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不相称,与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不相称,与我们获得的“联合国人居奖”反差强烈。所以,无论从理论的高度,还是从实践的层面,改善群众居住条件问题涉及到个人生活、城市发展及社会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且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决策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我们必须认认真真、切切实实做好这项实事工程,包括整个住房保障体系设计工作,将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与保持社会稳定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多赢的目的。

第三,能否办好这件实事,也直接反映了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工作水平和管理能力。1万户若按户均60平方米建筑面积计算,就要解决60万平方米的住房。难度之大,没有一定的魄力和措施是无法完成的。各级、各部门都应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重担,全力以赴完成这件实事。这也是党和人民对党员领导干部党性、责任、能力的考验。

为此,各级政府、各级领导要树立执政为民思想,将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任务的艰巨性和时间的紧迫性,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切实办好市政府这一实事工程。

二、理清思路,创新方法,尽快解决好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一)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切实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并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尽管我市经济发展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已达到12.5平方米。但这些离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为此,必须进一步创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各项工作。在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中,尽管我们已初步建立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供应体系,但从实践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有的甚至是制度性、根本性的问题。如果不改革、不创新,就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理顺、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使不同收入群体均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解决好住房问题。

应该说,通过去年以来较长一段时间的调研,我们已基本掌握了我市老城区范围内的经济、住房双困家庭的情况。同时,前段时间市统计局也作了一份详尽的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调查,这对我们理清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极有帮助。对于*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我认为,既要有适合高收入阶层购置的高级别墅豪宅和高档商品房,也要有供一般中等收入阶层购置的经济居住房,还要有帮扶低收入家庭购买的经济解困房,同时还有少量供特困家庭和人员租用的廉租房,从而建立起适合不同收入群体、不同要求、不同档次的多层次、多特点的“市场、居住、解困、救济”相结合的新型住房保障供应体系。具体来讲,对于约占1.5%的城市最低收入家庭,由政府提供廉租房;约占10%的低收入家庭(户均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下),则供应经济解困房,在一般经济适用房价格的基础上,政府再补助200元?平方米,以提高其购买能力;约占50%的中等收入家庭(户均1.5万元-3.5万元),在符合准购条件下购买经济居住房;其他群体则进入商品房市场。当前,由于奇高的商品房价,使大量的家庭被挤入经济适用房的行列,加上经济适用房销售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建房速度永远跟不上购房的速度,几个轮回都抽不到号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要管好经济适用房,关键是要抓住三条:一是准入条件。严格限定申购者,不合条件者不得进入,否则追究管理部门、单位和个人的法律责任。二是降低价格。主要降低各种不合理的规费和公摊费用,通过建设项目公开招投标控制成本。三是严格上市条件。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相信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将住上更高级的住宅。我们要允许退出,但应明确规定,不得将经济适用房上市交易作为逐利的手段。因此,我们初步确定经济居住房上市,其居住时间不得少于5年;经济解困房上市,其居住时间不得少于10年,而且应向政府缴纳土地级差地租和大市政配套费、相应规税规费及利息才允许上市交易。这种制度的好处在于:一是保证真正需要居住的人购得到房子、买得起房子;二是规范了经济适用房的供应制度,限制了人们的投机行为,避免了权力寻租;三是政府以经济的手段有效调控房地产市场,保持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四是为政府储备了一笔可观的土地出让金。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结合拆旧建绿整合城市环境建设,解决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

目前,我市老城区还有2.9万余户散居在300多万平方米的非成套危旧房中,市政府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决定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通过拆旧建绿,建停车场(个别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建房)的方式,疏散老城人口,美化老城环境,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今年的任务是先解决老城区零星地块(包括改建和开发中遗留的、规划保留的、城区河道与道路拆迁中遗留的)1万户住房和经济双困家庭、非成套住户或几代同室住房困难户、破旧危房住户、部分回迁安置住房困难户的住房。

(三)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现在当务之急就是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付诸实施。为确保这一实事工程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实事项目协调小组,由我担任组长,市有关部门、有关区政府负责人为成员,综合协调处理有关事宜。各有关区政府也要尽快成立相应的协调小组,切实加强领导。要实施“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不仅要亲自抓,还要明确相应的处室和人员,一级抓一级,切实抓出成效。

在市政府专门成立的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实事项目协调小组的领导下,由市建委牵头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涉及重大决策,由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实事项目协调小组讨论决定。市各有关部门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优质高效地完成各自承担的工作。由市计委负责办理立项手续;由市建委负责安置房源的组织建设工作以及委托规划设计部门编制零星地块规划方案并组织会审;由市规划局负责办妥规划勘设红线和提出规划意见;由市园文局负责文物保护并提出可行的措施;由市房管局负责协助区政府审核现住房情况和进行面积换算,落实补贴资金和公房房源,提供符合廉租房条件者的廉租房源;市国土资源局要按照“政府做地、企业做房”的思路,立足于多做地、多收购,储备土地,保证用于住宅建设土地的适度供应,并抓紧做好出让地块的招标与出让工作以及办妥建设用地手续,同时调查应拆未拆的情况,并督促原建设单位抓紧实施,一时无法实施的,依法予以收回土地使用权;市财政局要及时审核与划拨资金;市公安部门要严格控制户口迁移。

由区政府及所属部门负责实施零星未改造地块范围内的基础调查、受理申请、核对审批、动员拆迁、委托评估、补偿与补贴、落实安置等面向拆迁户的一系列工作,并按每一地块设立财务成本核算和基础档案,积极配合市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做好这项实事工程、民心工程。

此外,我还要再强调一下,今年解决1万户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我们是通过零星地块拆旧建绿的方式来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各有关部门、单位一定要拿出拆违的决心和力度,下最大决心,全力以赴做好这项工作,实现拆旧建绿的目标。同时,在零星地块的拆迁和搬迁中,由于居民的住房条件不同,对住房环境要求的不同等等,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想法和要求,也可能会给我们的拆迁和搬迁工作带来一些困难。各相关区政府和市有关部门一定要认真、细致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统一认识,顾全大局,实现零星地块的整体搬迁,改善居住条件,美化城市景观。对于文保单位、文保点和城市风貌保护范围内的零星地块,在居民搬迁后,土地收回国有,各有关单位要按照自己的职责,做好文保工作。一笔钱花下去,解决群众住房困难和改善城市环境两个目标同时实现,这是我们城市建设管理中的一个重大战役,这个战役打胜后,我们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会大大改善。

三、抓好督查工作,保质保量按期解决好市区1万户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

考虑到时间紧、任务重,会议结束后,各有关方面一定要抓紧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抓好会议的传达贯彻工作。各有关区政府,市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要将今天会议精神传达贯彻好,进一步统一思想,完善机构,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区政府和街道社区干部要抓紧做好困难家庭的摸底调查和公示工作;市建设、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要抓好今年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工建设,确保房源供应。

二是抓好计划制定工作。各有关区政府,市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制订实施计划,报市政府办公厅,并按月上报工作进度。

三是进一步修改完善实施方案。市建委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市区解决住房困难户实施方案》,报市政府批准后抓紧组织实施。

居住条件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把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作为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责任,加强指导,强化监督,积极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力争到“*”期末,使农民工居住条件得到逐步改善。

(二)基本原则。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一要因地制宜,满足基本居住需要;二要循序渐进,逐步解决;三要政策扶持,用工单位负责。

二、多渠道提供农民工居住场所

(三)用工单位是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责任主体。要积极主动,广开渠道,妥善安排,为招用的农民工提供符合基本卫生和安全条件的居住场所,并逐步改善其居住条件。

(四)用工单位可以采取无偿提供、廉价租赁等方式向农民工提供居住场所,具体方式可在劳动合同中予以约定。农民工自行安排居住场所的,用工单位应当给予一定的住房租金补助,并可在劳动合同中予以明确。

(五)招用农民工较多的企业,应充分利用自有职工宿舍或通过租赁、购置等方式筹集农民工住房房源。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在依法取得的企业用地范围内建设农民工集体宿舍。

(六)农民工集中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应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集中建设农民工集体宿舍,由用工单位承租后向农民工提供,或由农民工直接承租,但不得按商品住房出售或出租。

(七)城中村改造时,要考虑农民工的居住需要,在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集中建设向农民工出租的集体宿舍,建设用地不得采取以租方式供应,建设项目不得变相搞房地产开发。

(八)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比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相关优惠政策,根据产业布局、农民工数量及分布状况,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建设符合农民工特点的住房,以农民工可承受的合理租金向农民工出租。

(九)积极引导和鼓励城乡结合部居民利用自有住房向农民工出租。

三、保证农民工居住场所安全、卫生

(十)向农民工提供的居住场所应符合住宅安全、消防标准和基本卫生要求,远离危险源和污染源。工程施工类企业向施工现场农民工提供的宿舍,应符合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有关规定;其他行业用工单位向农民工提供的宿舍,应符合宿舍建筑设计规范有关规定。

(十一)集中建设的农民工集体宿舍和专供农民工租用的住房,要做好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充分考虑农民工的居住需要和生活成本,坚持经济适用、合理布局、科学设计、确保质量,同时应适当配备必要的文化、体育活动等设施设备。

四、加强政策扶持,强化监督指导

(十二)各地要将长期在城市就业与生活的农民工居住问题,纳入城市住房建设规划。市、县人民政府要立足当地实际,指导和督促用工单位切实负起责任,妥善安排农民工居住,多渠道提供农民工居住场所,逐步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

居住条件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把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作为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责任,加强指导,强化监督,积极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力争到“十一五”期末,使农民工居住条件得到逐步改善。

(二)基本原则。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一要因地制宜,满足基本居住需要;二要循序渐进,逐步解决;三要政策扶持,用工单位负责。

二、多渠道提供农民工居住场所

(三)用工单位是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责任主体。要积极主动,广开渠道,妥善安排,为招用的农民工提供符合基本卫生和安全条件的居住场所,并逐步改善其居住条件。

(四)用工单位可以采取无偿提供、廉价租赁等方式向农民工提供居住场所,具体方式可在劳动合同中予以约定。农民工自行安排居住场所的,用工单位应当给予一定的住房租金补助,并可在劳动合同中予以明确。

(五)招用农民工较多的企业,应充分利用自有职工宿舍或通过租赁、购置等方式筹集农民工住房房源。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在依法取得的企业用地范围内建设农民工集体宿舍。

(六)农民工集中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应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集中建设农民工集体宿舍,由用工单位承租后向农民工提供,或由农民工直接承租,但不得按商品住房出售或出租。

(七)城中村改造时,要考虑农民工的居住需要,在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集中建设向农民工出租的集体宿舍,建设用地不得采取以租方式供应,建设项目不得变相搞房地产开发。

(八)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比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相关优惠政策,根据产业布局、农民工数量及分布状况,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建设符合农民工特点的住房,以农民工可承受的合理租金向农民工出租。

(九)积极引导和鼓励城乡结合部居民利用自有住房向农民工出租。

三、保证农民工居住场所安全、卫生

(十)向农民工提供的居住场所应符合住宅安全、消防标准和基本卫生要求,远离危险源和污染源。工程施工类企业向施工现场农民工提供的宿舍,应符合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有关规定;其他行业用工单位向农民工提供的宿舍,应符合宿舍建筑设计规范有关规定。

(十一)集中建设的农民工集体宿舍和专供农民工租用的住房,要做好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充分考虑农民工的居住需要和生活成本,坚持经济适用、合理布局、科学设计、确保质量,同时应适当配备必要的文化、体育活动等设施设备。

四、加强政策扶持,强化监督指导

(十二)各地要将长期在城市就业与生活的农民工居住问题,纳入城市住房建设规划。市、县人民政府要立足当地实际,指导和督促用工单位切实负起责任,妥善安排农民工居住,多渠道提供农民工居住场所,逐步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

居住条件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量力而行、服务为主的原则,以建设农民工公寓试点、提高农民工居住条件、完善农民工房屋租赁管理服务体系和探索建立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为重点,采取逐步推广、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力争到“十一五”期末,使农民工居住条件得到逐步改善,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一要因地制宜,满足基本居住需要;二要市级统筹,区县落实;三要政策扶持,用工单位负责。

二、多渠道提供农民工居住场所

(一)用工单位是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责任主体。要积极主动,广开渠道,妥善安排,为招用的农民工提供符合基本卫生和安全条件的居住场所,并逐步改善其居住条件。

(二)鼓励用工单位采取无偿提供、廉价租赁等方式向农民工提供居住场所,具体方式可在劳动合同中予以约定。农民工自行安排居住场所的,用工单位应当给予一定的住房租金补助,并可在劳动合同中予以明确。

(三)招用农民工较多的企业,应充分利用自有职工宿舍或通过租赁、购置等方式筹集农民工住房房源。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在依法取得的企业用地范围内建设农民工集体宿舍。

(四)对无务工单位且无固定居所的农民工,在突发自然灾害,或出现其它需提供临时住所救助时,由各区、市、县人民政府组织提供救助式临时居住场所。居住场所可以如下方式筹集:防空洞(含地下通道)、闲置厂房、仓库、学校;房开企业暂未销售的房屋;地下停车场;其他闲置房屋。

(五)农民工集中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应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集中建设农民工集体宿舍,由用工单位承租后向农民工提供,或由农民工直接承租,但不得按商品住房出售或出租。

(六)有条件的区、市、县,可以比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相关优惠政策,根据产业布局、农民工数量及分布状况,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建设符合农民工特点的住房,以农民工可承受的合理租金向农民工出租。

(七)积极引导和鼓励城乡居民利用自有合法住房向农民工出租。

三、保证农民工居住场所安全、卫生

(一)向农民工提供的居住场所应符合安全、消防标准和基本卫生要求,远离危险源和污染源。工程施工类企业向施工现场农民工提供的宿舍,应符合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有关规定。

(二)集中建设的农民工集体宿舍和专供农民工租用的住房,要做好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充分考虑农民工的居住需要和生活成本,坚持经济适用、布局合理、设计科学、确保质量,同时应适当配备必要的文化、体育活动等设施设备。

四、工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应急救援预案。农民工居住应急救援工作由各区、市、县人民政府负责,市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各区、市、县成立由辖区街道(乡镇)、城管、公安、民政、卫生等部门组成的应急救援小组。明确救援小组成员部门的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市民政部门负责对生活无着的农民工提供应急救助临时居住场所;各区、市、县民政部门负责提供应急救助时所需棉被等住宿所需的必要物品;城管、公安部门负责对辖区内夜间露宿街头人员的巡查、清理及应急临时居住场所的安全工作;卫生部门负责应急临时居住场所的卫生消毒和人员疾病防疫工作。

(二)开展集中清理,做好临时应急居住场所的储备。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完成所有农民工临时住所的集中清理工作,并将辖区内人防工程(含地下通道、防空洞)、闲置厂房、仓库、学校及房开企业暂未销售的房屋和地下停车场进行记录备案,纳入储备。

(三)启动农民工集体宿舍和公寓的试点。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云岩、南明、小河三区要尽快启动农民工集体宿舍和公寓的试点建设工作。

(四)调动社会参与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住房困难的积极性,发动社会捐款捐物,开展为农民工献爱心活动。

五、加强政策扶持,强化监督指导

(一)要将长期在城市就业与生活的农民工居住问题,纳入城市住房建设规划。各区、市、县人民政府要立足当地实际,指导和督促用工单位切实负起责任,妥善安排农民工居住,多渠道提供农民工居住场所,逐步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

居住条件范文篇7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7〕57号)精神,根据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满足城市低收入家庭基本居住需求为目标,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全面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扩大廉租住房制度实施覆盖面和受益面,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逐步改善农民工等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加快形成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和旧城综合改造、农民工居住条件改善等多渠道并举、多形式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

第三条本规划适用于**市中心城区,包括定海城区、临城新区、普陀城区,规划期限为2008至2010年。

第二章总体目标和原则

第四条到2010年底,基本实现人均收入在我市低保标准2.5倍以下、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6平方米以下的城市困难家庭廉租住房“应保尽保”;基本满足人均收入在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60%以下、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6平方米的城市困难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基本完成已规划的现有旧住宅区的综合改造;多渠道改善农民工等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得到基本解决。本规划期限内,市区新增保障廉租住房家庭500户以上,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13万平方米以上,基本实现低保家庭及低保边缘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应保尽保”的目标。

第五条住房保障工作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全面覆盖、应保尽保原则。根据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结合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把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现人人有房住的目标,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原则。按照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制定统一的保障规划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分步实施。

(三)适时调整、动态管理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困难状况,对保障范围、保障标准等政策进行调整并实行动态管理。

第三章保障范围、方式和步骤

第六条本规划期间主要保障范围为市区常住户口、年人均收入在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下,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6平方米的困难家庭,通过廉租房实物配租、租金补贴和经济适用住房的形式实施住房保障。

年人均收入在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下、有能力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城市低收入家庭,享受经济适用房政策;无力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低收入家庭、低保边缘家庭和其他年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2.5倍以下的城市低收入家庭,分层次享受租金补贴政策;低收入家庭中的军烈属、残疾人及家庭主要劳动力丧失劳动能力的无房户,尽可能享受廉租住房实物配租政策。

第七条我市住房保障工作应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安排,分层实施,从低到高,有序推进。

(一)2008年,廉租住房保障年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1.5倍以下的住房困难家庭;经济适用住房开始保障年人均收入10000元以下、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3平方米以下的家庭。

(二)2009年,廉租住房保障年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2倍以下的住房困难家庭;经济适用住房完成保障年人均收入10000元以下、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3平方米以下的家庭“应保尽保”工作。

(三)2010年,廉租住房保障年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2.5倍以下的住房困难家庭;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家庭人均收入在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下、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6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难家庭。

(四)2008年起,积极推进旧城综合改造,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明确用工单位责任,向农民工提供符合基本卫生和安全条件的居住场所,切实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

第四章保障措施和政策

第八条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房屋租赁市场变化等实际,调整廉租住房租金补贴标准。2008年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租金补贴标准调整为每人补足16平方米(建筑面积),每月每平方米补贴12元;低保边缘家庭租金补贴标准调整为每人补足16平方米(建筑面积),每月每平方米补贴10元;其它低收入家庭租金补贴标准为每人补足16平方米(建筑面积),每月每平方米补贴8元。

第九条多渠道筹集廉租房实物配租房源。实物配租的房源主要来源为:在经济适用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以及其它建设项目中配建,腾退的部分国有直管住房也可作为实物配租的房源。

第十条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管理。经济适用住房可以集中建设,也可在土地出让条件中约定,在普通商品住房建设中划出一定的比例作为经济适用住房房源。开发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坚持政府组织实施、总量保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做到保本销售、控制对象、公开公平。

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实行申请、审批、公示和轮候制。

第十一条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覆盖面。依法逐年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覆盖面,加大住房公积金的归集力度。对擅自降低标准等损害职工利益的行为,加大执法查处力度。严格执行住房公积金缴存限额规定,用好管好住房公积金。积极支持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消费的公积金贷款,适当放宽住房公积金用于购买经济适用住房贷款条件。健全住房公积金管委会决策制度,落实监管责任,加强住房公积金的风险控制体系建设。

第十二条积极推进旧城综合改造。旧城综合改造应遵循政府组织、群众自愿、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区别对待、改造与保护结合的原则,以改善城市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和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为宗旨。

定海城区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定海旧城改造的实施意见》要求,力争到2012年底前,基本完成列入近中期改造计划的危旧房屋改造、低洼地段改造、历史文化保护区修缮、“城中村”整治等任务。普陀区政府也应制定规划,加快旧城综合改造。

第十三条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用工单位是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责任主体,承担向农民工提供符合基本卫生和安全条件居住场所的义务。要求农民工自行解决居住场所的,要在劳动合同中明确。有条件的用工单位,应在生活服务设施用地中配套建设农民工公寓,享受经济适用住房的各项税费政策。农民工公寓不得出售。“城中村”改造时,可在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引导当地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建设向农民工出租的集体宿舍。建筑施工企业,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要求,为施工现场农民工提供标准化的临时宿舍。

第十四条大力发展和规范房屋租赁市场。认真贯彻国家建设部等八部门《关于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的通知》(建稽〔2007〕87号),加强对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管理,严肃查处房屋租赁中的违规行为。鼓励有条件的市民向低收入家庭出租中小户型住房。

第十五条多渠道筹措住房保障资金。我市住房保障资金主要来源包括:

(一)按土地出让金总额的2%提取住房保障资金;

(二)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在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的余额;

(三)财政预算安排资金;

(四)直管公房出售以及拆迁补偿资金的结余部分;

(五)社会定向捐赠资金及其他渠道筹措的资金。

住房保障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接受审计和公众监督。

第十六条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用地,实行行政划拨;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旧城综合改造,一律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各商业银行和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要向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个人优先发放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性个人住房贷款或个人住房组合贷款。

第十七条住房保障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为城市住房保障的主管部门,负责牵头协调工作,研究制定城市住房困难认定标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民政部门负责制定城市低收入家庭的认定标准,负责收入审核。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优先保证住房保障用地。财政部门要会同建设、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研究制定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归集、使用、管理办法。财政、地税、国税部门要督促指导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税收支持政策,并制定相关具体实施办法。人行**市中心支行要会同市城建委、市财政局制定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金融支持政策的具体措施。

第十八条普陀区负责建立本行政区域的住房保障制度,并组织实施。

岱山县、嵊泗县可参照本规划,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分别制订相应的住房保障规划,并组织实施。

居住条件范文篇8

住房问题是民生的重要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了住有所居的目标。认真总结十六大以来我国住房政策的实施情况、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按照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指导原则、具体措施,坚定不移地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努力使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安居乐业。

一、实行改革方针,开创中国特色住房发展道路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改革的办法,不断解决城镇住房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城镇住房建设加快,居住水平不断提高。实践证明,改革是解决居民住房问题的历史选择。

(一)住房制度改革经过了不断深化的历程。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城镇住房实物分配、低租金使用的福利性住房制度。1980年4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住房商品化的总体设想之后,逐步推行提租补贴、出售公房,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建立廉租住房制度,规范发展住房金融。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我们深化了对住房消费和市场发展规律的认识。2003年,提出要强化政府对保障最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要和保持住房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责任,逐步实现多数家庭购买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加快建立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制度。特别是,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了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目标,要求做到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相关产业相协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始终围绕调整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为重点,坚持供求双向调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调控。同时,调整和完善住房公积金管理体制,加大归集力度。20*年,提出廉租住房制度由最低收入家庭逐步扩大到低收入家庭,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进一步明确了对应不同人群的住房政策体系。

(二)与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相适应的住房新体制基本确立。20*年,城镇住房私有产权比重超过80%。商品住房已经成为城镇住房供应的主体。商品住房投资占城镇住宅投资的比重超过85%,竣工面积占城镇住房供应量的比重超过72%。20*年末,房地产贷款余额已突破4.8万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18.4%。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超过3万亿元,是1998年(不足200亿元)的150多倍。基本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的新格局,改变了由国家、单位负担的公房管理模式,建立了与住房商品化、社会化相适应的专业化物业管理体制,物业管理服务的覆盖面已经接近50%%。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20%。

(三)居民住房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在城镇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改革之初的6.7平方米逐步提高,特别是近五年来,城市年均住宅竣工面积超过6亿平方米,全国4000多万户城市家庭通过购买新房或者二手房改善了住房条件,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2.8平方米提高到约28平方米。住宅成套率超过80%,住宅的功能、质量和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断提高,多数家庭住房条件有了较大提高。城镇居民住房资产占家庭总资产的比重超过50%。截至20*年底,住房公积金累计帮助4400万职工改善了住房条件,廉租住房制度累计帮助95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每年还对近30万户承租公有住房的低保家庭实行租金核减。截至20*年底,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含单位集资合作建房)累计解决了1650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农村住房设施逐步完善。

二、着力改善民生,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制度建设

五年来,落实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

(一)健全廉租住房制度。1998年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以来,对最低收入家庭实行廉租住房制度。根据2005年调查,全国人均10平方米以下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约1000万户,其中低保家庭400万户。相当一部分低收入家庭住房比较困难。《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24号)提出,扩大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围,逐步由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保障对象和保障标准实行国家统一政策,地方根据经济发展和住房实际水平,因地制宜地确定;在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增加廉租住房房源的基础上,住房保障方式实行租赁补贴和实物配租相结合,以发放租赁补贴为主;保障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对中西部财政困难地区,中央财政20*年首次通过预算内投资专项补助和廉租住房专项补助资金,给予51亿元支持。2008年增加到68亿元,体现了中央政府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决心,为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起了示范作用。同时,完善动态监管机制,对廉租住房保障对象实施准入、退出管理。

(二)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1998年,实行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对落实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培育房地产市场,拉动内需,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制度不够完善,政策措施不配套,多数地方经济适用住房供应比例偏低等问题。2005年,国务院将供应对象调整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并与廉租住房保障对象衔接。20*年,明确在继续实行土地划拨的同时,政策性收费由减半改为全免;重申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严格供应对象的准入、退出机制;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标准,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严格经济适用住房上市交易管理,5年内不得直接上市交易,确需转让的由政府回购,5年后上市的应交纳土地收益等价款;重申单位集资合作建房纳入经济适用住房制度,进一步加强管理。目前,我国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已成为使具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低收入群众改善住房条件、享受社会公共资源分配、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重要途径。

(三)推进棚户区改造和旧住宅区整治。由于历史原因,在一些地方形成了棚户区,主要居住着困难群体。国务院明确要求城市政府制定计划,加快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使困难住户的住房条件、小区环境和配套设施得到改善。几年来,通过实施棚户区改造,500多万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拥有了自己产权的住房,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旧住宅区物业管理体制和维修资金制度与现行体制制度存在着差别,与新住宅小区生活环境存在差异,开展旧住宅区综合整治,改善居住条件和人居环境符合民心民意。主要是按照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的原则积极推进,重点是房屋维修养护、配套设施完善、环境整治和建筑节能改造,使旧住宅区居民享受到住房制度改革和经济发展成果。

(四)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城市新居民)居住条件。全国有1.3亿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民工是城市的劳动者和纳税者,保障其合理的居住条件是城市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国务院明确要求,在强化用工单位责任前提下,农民工集中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一批农民工集体宿舍。一些地方实施城中村改造,集中建设面向农民工出租的集体宿舍。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比照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建设农民工住房。这些政策措施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应有内涵,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

三、审时度势,引导和调控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五年来,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由拉动内需,到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更加强调资源环境约束、更加关注和改善民生的发展过程。

(一)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促进了房地产市场发育和发展。根据多数家庭通过购买或租赁普通商品住房解决住房问题的实际,《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发〔2003〕18号)明确要求正确运用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坚持住房市场化、社会化改革取向,坚持廉租住房制度和经济适用住房制度的同时,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比例,搞活住房二级市场,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总体政策导向由扶植住房消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控和引导合理消费过渡。围绕宏观调控目标,适时出台相应措施。2005年,明确了享受优惠政策普通商品住房的标准,完善了对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住房消费支持政策,建立了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总量调控和建设保证机制。20*年,要求重点发展满足当地普通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并提出了三条措施。一是建立住房建设规划制度。依据规划,制定年度建设计划,稳定社会预期。二是对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比例提出了量化标准。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套型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三是完善了适合当地群众需求的住房的价格形成机制。对这类项目,采取限套型、限房价,竞地价、竞房价的办法,以招标方式确定建设单位(即限价商品房)。这是运用市场机制调控房价的重要措施,增加限价商品房供应对于平抑房价、遏制投机投资、解决当地居民合理的自住需求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实施结果看,结构调整有了好的开端。20*年1—11月,各地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的项目中,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分别为58.7%、55.8%,分别比20*—20*年度提高6和4.7个百分点。

(二)重视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适度住房投资和居民住房消费,事关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事关金融稳定和土地合理利用,事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针对部分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过快,带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等问题,明确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并落实市、县人民政府的责任。完善和落实调控政策、监管制度,采取措施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保持房价基本稳定,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针对一些地方商品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与广大居民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不足,房价上涨过快,超出群众的承受能力等突出问题,中央要求发挥好城乡规划、土地、税收和金融政策的调控、引导作用,坚持国家统一政策,各地区因地制宜、分别决策,促进了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三)推进住宅产业化,建设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符合我国国情的住房建设模式的具体要求,就是大力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应当是面积不大功能全、占地不多环境美、造价不高品质好的住房,是采用先进技术的住房。目前,我国住宅建设生产方式仍然比较粗放,集约化程度低、科技贡献率低、劳动生产率低,而成本高、能耗高、污染严重,与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近几年来,我们以城乡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为龙头,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技术标准为保证,以住宅产业化为实现途径,做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四节),降低使用过程总的资源消耗。完善相关的经济政策、技术政策和推进机制,发挥企业在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对新技术的研发和新材料的应用推广给予必要的扶持,并完善住宅性能和部品认证、淘汰制度,努力提高住宅建设的科技含量和住房质量。总体看,我国住宅产业化进程加快,“四节一环保”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住房综合品质和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四、坚持深化改革,全面落实住有所居目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我国住房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三条指导原则和今年工作的四项措施,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指导作用,关键是统一思想,抓好落实。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引导居民适度消费。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解决好人口大国城镇化过程中的住房问题,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按现行城市规划和居住区规划标准计算,以户均90平方米计,每年新增居住用地可建造305万套住宅,可解决910万人口的住房问题,远不能满足城镇化过程中新增人口的住房需要。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通过适当的税收优惠、信贷扶持等经济政策,着力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房供应,鼓励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积极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和“四节一环保”的技术运用;引导居民树立适度、梯次的消费理念,树立健康文明、资源节约的住房消费观念。

(二)健全住房保障体系,积极解决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实现中央已经明确的“十一五”末“使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民工等其他城市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得到逐步改善”的目标,重点是完善和落实廉租住房制度,确保保障资金和土地供应到位,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增加房源供给,提高实物配租比例,切实改善低收入困难家庭的居住条件。继续落实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的各项要求,重点是规范建设标准、规范供应对象、规范上市交易管理。加大政府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快棚户区改造步伐,推进旧住宅区综合整治,使更多低收入群众分享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同时,还要按照城市统筹规划、用工单位负责、政府政策引导的原则,多种途经逐步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

居住条件范文篇9

一、科学编制规划、引导农村村民住房建设按规划、有计划地向城镇和集中居住区集中

各区(市)县要抓紧编制完成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的总要求和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总原则,合理确定农民集中居住点和中心村的数量、布局、范围和用地规模。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未经原批准机关批准,不得擅自调整。在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同时,做好城镇村建设规划。在尊重农民意愿、听取农民意见、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引导农村村民住房建设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向县城、集镇和中心村等集中居住区集中,从而提高土地、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使农民分享城市文明成果,推进城乡一体化。

二、不同区域农民集中建房的办法

(一)县城、重点镇规划建设用地区

该区域除危房改造外,不再零星审批新建、改建、扩建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由政府或政府组建投资公司按城市居住小区的规划条件和当地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标准,规划建设城市化居民住宅小区,妥善安置该区域的农民。

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选址,应符合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

农房集中建设用地可以使用已征收的国有土地,也可以采取土地整理、宅基地置换的办法使用集体土地。使用集体土地的,建设用地和实施方案经该集体经济组织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经区(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市国土资源局备案后,由各区(市)县国土资源局出具《农民集中建房用地意见书》。利用集体土地建成的农房全部用于农民安置,严禁房地产开发和向城镇居民出售。

农民进入集中居住小区或实行住房货币化安置后,原农房应实施拆除。对拆除的地面附着物,参照拆除时当地征地补偿安置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补偿,其中农民的居住用房按当地征地补偿安置办法规定的面积进行补偿或集中安置。已进行补偿或安置的,今后国家建设征收或征用土地时不再安置住房。

该区域农民住房集中建设,除按规定的标准建设应安置农民住房面积之外,可增加修建不超过30%的商业用房或居住用房或配套用房面积;工业集中发展区农民集中建房后,可留出工业集中发展区占用该集体经济组织30%的土地面积,用于修建标准厂房或按规划使用。上述房屋,可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将经营收益分配给农民;也可由农民自行经营;也可由政府组织统一进行经营管理,其经营收益全部用于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的补助。为保持农民有长期的收入来源,该房屋可以出租,但不得出售(转让)。

农民集中建房及其配套设施、道路、管网的用地,可由集中建房的实施单位采取征地或租地或调整土地的方式实施。对适宜采用租地方式的,以租金的形式予以适当补偿,租金可作为集中建房用地范围内农民的生活补助费,按月发放给农民,直到该土地被征收或征用,对农民实施依法补偿为止。租用土地必须签订合同,合同要载明租地的条件、租期、租金的支付办法,以及在租用土地期间,需要对该土地实施征收或征用的补偿办法等。对在租用土地期间办理征收或征用土地手续的,已支付的租金不能作为征地补偿费,应按征地政策另行给予补偿。

(二)一般集镇规划建设用地区

一般集镇规划建设用地区内,要引导农村村民住房建设按规划向集镇规划区内集中。有条件实施集中安置的,由政府或政府组建投资公司按城市居住小区的规划条件和当地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标准,规划建设城市化居民住宅小区,妥善安置该区域的农民。

农房集中建设用地采取土地整理、宅基地置换的办法使用集体土地。建设用地和实施方案经该集体经济组织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经区(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市国土资源局备案后,由各区(市)县国土资源局出具《农民集中建房用地意见书》。利用集体土地建成的农房全部用于农民安置,严禁房地产开发和向城镇居民出售。

农民进入集中居住小区或实行住房货币化安置后,原农房应实施拆除。对拆除的地面附着物,参照拆除时当地征地补偿安置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补偿,其中农民的居住用房按当地征地补偿安置办法规定的面积进行补偿或集中安置。已进行补偿或安置的,今后国家建设征收或征用土地时不再安置住房。

该区域农房集中建设应与区域外农村集体土地整理相结合。整理后新增的耕地,可以用于安排农房集中建设用地范围内农民耕种,涉及地力差异的,参照当地耕地综合年产值标准与该土地产值情况,在3年内给予差额补偿。

该区域农民住房集中建设,除按规定的标准建设应安置农民住房面积之外,可增加修建不超过30%的商业用房或居住用房或配套用房面积。该房屋可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将经营收益分配给农民;也可由农民自行经营;也可由政府组织统一进行经营管理,其经营收益全部用于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的补助。为保持农民有长期的收入来源,该房屋可以出租,但不得出售(转让)。

(三)县城、重点镇、一般集镇规划建设用地区外的农村地区

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房建设应按照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原则,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要鼓励集中,推动集中。

该区域农房集中建设,应与土地整理相结合。有条件开展大规模土地整理的范围内,可通过土地整理按规划实施农房集中建设。没有条件开展土地整理的区域,要引导农村村民住房建设按规划向中心村、集中居住区集中。确需分散建房的,要尽量使用原有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未利用地,并执行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按照占新退旧的原则管理。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旧宅必须复垦还耕。

三、宅基地置换和土地整理置换的办法

(一)、宅基地置换。宅基地置换是指规划建设用地区内,对农民原有宅基地实施拆院并院、集中建房后腾出的土地的置换,由各区(市)县国土资源局组织实施。原有宅基地腾出的土地面积扣除集中建房用地后的剩余部分,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置换集中安排使用;原址符合规划的,可在原址作为建设用地使用。

宅基地置换涉及拆除农民原有住房和地面附着物的,可参照当地征地补偿安置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补偿。

(二)、土地整理置换。土地整理是指规划建设用地区外,由国家、省、市或区(市)县及乡镇投资的土地整理。规划建设用地区外,原则上不搞零星宅基地整理,宜采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的方法进行,按项目进行管理,报经有批准权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立项并验收。土地整理应与农民向城镇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农民向城镇集中过程中,当地政府应当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

土地整理中属于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等整理后腾出的土地面积,扣除集中建房用地后的剩余部分,经市国土资源局审查批准,可等量置换到规划建设用地区使用,原址必须复耕;原址规划为建设用地的,也可在原址作为建设用地使用;同时,还可视作集镇建设年度计划指标。

土地整理需要拆除农民原有住房的,要适当提高住房补助标准,具体办法由各区(市)县制订。制订补助标准要有利于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有利于推动集中,并充分考虑农民新建住房的经济承受能力。用于农民住房补助的费用,计入土地整理成本。

四、加强农民集中建房工作的领导

市国土资源局成立由局长刘仆任组长,副局长曾敏、助理巡视员黄晓兰为副组长,政策法规处、规划处、耕保处、利用处、执法监察处为成员的农民集中建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农民集中建房工作有关重要事项的研究与协调。日常工作由曾敏、黄晓兰同志负责,有关业务工作由对口处(室)承办。各区(市)县国土资源局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加强农民集中建房工作的领导,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五、用地审批办法

(一)、各区(市)县根据实际需要,按批次向市国土资源局报送农民集中建房方案,经备案后,按项目实施。

(二)、县城、重点镇、一般集镇由政府组织实施的安置房集中建设,按照《成都市中心城区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实施“新居工程"的意见》(成建委发〔2004〕673号)规定的程序和本意见的附件办理用地手续。

(三)、县城、重点镇、一般集镇规划区外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自建住房,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规定的程序办理用地手续。

中心城区以外的区(市)县可结合本地实际,按照本《意见》的规定,制订具体实施细则,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农民集中建房工作。

居住条件范文篇10

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我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与城市的发展水平相比,城乡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呈现逐步拉大趋势,这差距表现在各个方面,尤其突出的就是农民的住房条件。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农民增收“6+1”的工作目标,把旧村改造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作为农村工作的一项重大工作加以推进,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对旧村改造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给加快推进农民改善居住条件提供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一、我县农村住房的基本情况

云和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又是一个重点库区县,山地多,平地少,人口居住分散,村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危房旧房多,且破损情况比较严重。据2008年县建设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县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农村危旧房户数为4761户,占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以外农房总户数(20283户)的23.47%。根据《农村危旧房质量安全状况评价指导意见》规定的危旧房等级进行分类,我县目前的危旧房中,属“较差”等级的有2385户,占50.1%,属“差”等级的有2376户,占49.9%。

二、旧村改造工作的必要性

我们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村的全面小康。我县危旧房调查的有关数据表明,我县农村的危旧房情况比较严重,离我们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旧村改造的重点在农村,根本是要切实改善农村群众的居住条件,目的是要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意义重大。而且,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面对经济危机及国内拉动内需的形势,面对挑战与机遇的选择,面对欠发达地区的实际与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旧村改造工作显得更为必要。

(一)实施旧村改造是较好较快拉动投资及需求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当前,受经济危机的影响,项目推进、企业发展都处于相对艰难的徘徊时期,实施旧村改造能够拉动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和需求,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二)实施旧村改造是切实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改变农村旧貌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县农村的危旧房状况确确实实比较严重,村容村貌脏乱差,还有不少一部分群众的居住环境恶劣,居住条件急需改善。实施旧村改造,连片拆除危旧房,重新规划建设新村(区),对切实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优化居住环境来说,意义重大。而且,旧村改造要求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进行,指导农民科学建房、依法依规建房,也是新农村建设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

(三)实施旧村改造的时机已经相对成熟。这几年,随着国家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投资力度,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更加优惠,农村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农民要求改善住房条件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但由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少、农民建房用地指标落地难、用地指标审批严等各种原因,我县农村农民建房难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实施旧村改造工作符合农民群众的真实意愿,能够较好的解决农民建房难问题。全面开展旧村改造工作的时机已经相对成熟。

三、旧村改造工作存在的困难

就当前的形势和条件而言,开展旧村改造有其特殊的必要性,也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旧村改造工作的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真正要把这项工作落实好、实施好,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资金压力大。一方面是政府。当前,经济形势相对严峻,县级财政十分紧张。要深入实施旧村改造工作,政府需要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在资金扶持方面的压力很大。另一方面是农村。虽然近年来农村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建造新房是一项重大的建设性投入,同时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配套,特别是在农村,就村集体而言,我县多数农村的集体经济还比较薄弱,能够用于集体项目建设的资金不足;就农民而言,收入水平与建房投资相比,资金缺口比例仍然很高,而且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农民的筹资渠道狭窄,筹资建新房难度大。

(二)部分群众思想认识善未彻底转变。对于旧村改造工作,目前部分群众还处在“要我拆”的认识阶段,认为这是政府的工作,是政府下达的硬性任务,没有真正领会旧村改造的重要意义和实质精神,缺乏积极参与改造工作的主动性。

四、旧村改造工作的几点建议

旧村改造是一项聚民心、暖民心、稳民心的民心工程、战略工程,实施好该项目,必将大大改善农村群众的居住环境,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旧村改造实施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方面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思想,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行动和良好的结果。今年,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旧村改造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而且,旧村改造作为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经验,一下子大面积搞我们还有点不适应。首先,在思想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克服畏难情绪,有效解决抵触情况,确保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县、乡(镇)两级的思想能够及时统一,关键在于农村群众,目前不少农村群众还一直存在“要我拆”的思想认识。各乡(镇)、相关部门要在加大宣传力度和深度,强化思想教育工作上下好功夫,调动好村集体的积极性,发挥好舆论作用,把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做细、做透,让他们认识到这是一个改善居住条件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引导树立“我要拆”的观念,充分发挥农民作为改造工作的主体作用,逐步化解矛盾。

(二)政策扶持方面

旧村改造工作难度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要有严格、具体的政策依据。在制定政策时,要把条件分析透,把情况掌握好,认真谋划,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情况,加大对旧村改造农民的资金扶持力度,尽量简化农民的建房审批程序,减少农民建房的相关规费,尽可能做好各方面的服务工作。今年,我县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决定拿出2000万元用于农村危旧房改造;对旧村改造农民建房涉及县级政府管辖范围内的规费,一律给予减免或返还,涉及行政规费以外的相关费用只收取工本费;并尽量简化旧村改造建房审批程序,可以说在政策扶持方面是做到了从惠、从简、从快、从优。

(三)工作落实方面

县级层面:要及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抽调精兵强将,负责指导、把关好全县的旧村改造工作。同时要建立县领导联系机制,指导联系点开展工作,切实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乡(镇)级层面:也要及时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把改造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责亲自抓,安排责任心强的班子成员和一般干部负责具体抓,而且每个环节都要抓实、抓细、抓透,做到心中有数。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学习县政府制定出台的政策,熟悉业务操作,做好入村入户的政策宣传工作和改造工作中的科学指导;另一方面,要针对本乡(镇)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开展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调查要围绕工作任务,要带着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去摸底,掌握好第一手材料,以更好地指导村级班子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顺利开展工作。村级层面:村一级作为实施旧村改造工作的主体,村级班子很关键。没有坚强的班子,再好的政策、再好的机遇都无济于事。要开展好、实施好、落实好旧村改造工作,改造村必须要有一个战斗力强、责任心强、办事公正、勇挑重担的班子。在资金与经费保障问题上,县财政要作全面谋划,分轻重缓急,按工作程序与进度,落实到位,充分调动乡(镇)、村的工作积极性。在督查与考核问题上,要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将改造工作列入乡(镇)的年度考核目标,并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度,抓紧、抓实,抓到每个时段,抓到每个环节,实行定期通报。

(四)规划建设方面

近几年,我县通过实施“村庄整治”工程,整体提升了农村面貌,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但在整治过程中,因村庄内部布局的不合理,造成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道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大、实施难、效果差,村庄环境难以得到有效改善。同时,一些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在村庄盖了新房,但老宅因产权复杂无法拆除,致使村庄周边新房矗立,村子中间危旧房、闲置房连片存在,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要改变这种“有设施无效果”、“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进一步提升村庄整治水平,一定要有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只有编制科学的村庄规划,并在规划指导下,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制度,在连片拆除危旧房、闲置房的基础上,重新规划安排村民建新房,完善道路、供水、排污、绿化等公用设施,才能全面实施好旧村改造,才能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彻底地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和农民的居住环境。

(五)妥善处理群众利益方面

旧村改造工作涉及多方面特殊群体的利益,针对改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都要进行妥善的处理。对于无力建新房的孤寡老人,可以通过由中心敬老院集中供养或是建造村集体单身公寓等方式予以解决,这方面,我县的赤石乡阴岩村在实施下山转移工程中的经验做法就很值得学习;对拆除旧房后不符合建房审批条件的人员,应给予适当补助,在改造村宅基地仍有剩余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征为国有后再行出让的方式进行建房;对于农户分户问题,要坚持在改造村宅基地拆建平衡的基础上,由村集体拿出具体方案,公安部门切实做好审核和落实,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同时,建设、国土等服务部门要大胆创新,解放思想,着力破解旧村改造中农民建房用地的矛盾,做好规划调整的基础工作,确保旧村改造工作的顺利实施。

(六)资金整合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