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楼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20:33:59

居住楼

居住楼范文篇1

1居住区绿化的重要作用

居住区绿化为人们创造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环境,是居住区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准的提高,不仅对居住建筑本身,而且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居住区绿化有着重要的作用[1]。

1.1居住区绿化以植物为主,从而在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吸收噪音,以保护居住区环境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小气候、遮阳降温、防止西晒、调节气温、降低风速,而在炎夏静风时,由于温差而促进空气交换,造成微风。

1.2娥娜多姿的花草树木,丰富多彩的植物布置,以及少量的建筑小品、水体等的点缀,并利用植物材料分割空间,增加层次,美化居住区的面貌,是居住区建筑群更显生动活泼。还可利用植物遮蔽丑陋不雅观之物。

1.3在良好的绿化环境下,组织、吸引居民的户外活动,使老人、少年儿童各得其所,能在就近的绿地中游憩、活动观赏及进行社会交往,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增进居民间的互相了解,和睦相处。人们赏心悦目,精神振奋,为形成好的心理效应,创造良好的户外环境条件。

1.4居民区绿化中选择即好看,又实惠的植物进行布置,使观赏、功能、经济三者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效益。

1.5在地震、战时能利用绿地疏散人口,有着防灾避难,隐蔽建筑的作用,绿色植物还能过滤、吸收放射性物质。

由此可见,居住区绿化对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城市面貌的美化,对人们心理的良好作用都很有意义。随着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断提升,居住区环境景观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提倡简约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环境景观还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应为人所用。

21世纪的人本居住区规划设计将是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打破固式化规划理念,以营造最佳居住环境,最好居住条件为中心,使小区规划达到经济功能、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的要求,建造出适宜的居住区。而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又一趋势。

2居住区绿化设计的原则

2.1功能与形式统一

设计必须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居民生活习惯的不同、对户外活动要求不同来进行。乔木、灌木、草坪要有一个合理的配置比例,达到最佳的生态和美化作用[2]。

2.2设计需经济实用

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适地适树,建筑周围的土壤由于建筑施工经常有建筑垃圾等阻碍植物生长的环境,须采用耐瘠薄、抗性强的树种。而且现在很多居住区的物业管理也跟不上,导致植物的生长状况不良,因此更需要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树种。

2.3美化环境

园林绿地设计是一种多维立体空间艺术的设计,是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空间环境设计,有平面构图,也有立体构图,同时又是把植物、建筑、小品等综合在一起的造型艺术。绿化要有统一的形式,在统一的形式中再求得各个部分的变化。要充分利用对比与调和、韵律节奏、主从搭配等设计手法进行规划设计。

2.4因地制宜,巧于因借

居住区绿化是以满足居民生活、为生活在喧闹都市的人们营造接近自然、生态良好的温馨家园为宗旨,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用最少的投入、最简单的维护、达到设计与当地风土人情及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3]。

2.5居住区绿地规划应以人为本

小区绿地最贴近居民生活,规划设计不仅要考虑植物配置与建筑构图的均衡,以及对建筑的遮挡与衬托,更要考虑居民生活对通风、光线、日照的要求,花木搭配应简洁明快,树种选择应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来设计,并区分不同的地域,因地制宜[4]。北方地区常绿树种应不少于2/5,北方冬春风大,夏季烈日炎炎,绿化设计应以乔、灌、草复层混交为基本形式,不宜以开阔的草坪为主。另外以人为本并非一味迎合目前人们的趣味,更重要的是通过环境影响人、造就人、提高人的层次和品味。

2.6居住区绿化要适地适树

居住小区房屋建设时,对原有土壤破坏极大,建筑垃圾就地掩埋,土壤状况进一步恶化,因此应对选择耐贫瘠、抗性强、管理粗放的乡土树种为主,结合种植速生树种,保证种植成活率和环境及早成景。还须考虑乔木、灌木、藤本、草本、花卉的适当搭配以及果树、药材、观赏植物的搭配,以及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的多种手段的运用[5]。

2.7合理的组织空间

居住区绿化同居民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更具有功能性和实用性。居住区绿化主要采取分割与渗透的手法来组织空间。

2.7.1空间的分割

绿化空间的分割要满足居民在绿地中话动时的感受和需求。当人处于静止状态时,空间中封闭部分给人以隐蔽、宁静、安全的感受,便于休憩;开敞部分能增加人们交往的生活气息。当人在流动时,分割的空间可起到抑制视线的作用。通过空间分割可创造人所需的空间尺度,丰富视觉景观,形成远、中、近多层次的空间深度,获得园中园、景中景的效果。

用墙体、绿篱和攀缘植物分割当分割体的高度在30厘米至60厘米时,空间还是连续的,人坐着也能向外观赏,没有封闭感,但空间是隔开了。当分割体高度在0.9米至1.7米以上时,视线受阻,出现封闭感。随着高度的增加,封闭感增强[6]。

用水面、山石、树丛、花架、小品等分割水面如处理得当能拓宽空间,将有限的距离拉大。山石如砌筑得法,配以树丛能增加空间层次。花架能使空间隔而不断,但要注意比例和尺度。过于粗壮则有堵塞感,过于纤细起不到分割作用。

地面高差和铺装的变化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改变地面高差来分割空间也是常用的手法。同时,地面铺以质感不同的材料效果更为显著。硬质铺地砖同草皮形成质感的对比,绿地底界面高差的变化增加了深度感。采用下沉式或上升式广场给人一种独特的领域感[6]。广场沿街边界可用灌木、绿篱分割内外空间。

2.7.2空间的渗透

空间的渗透与联系同空间的分割是相辅相成的。单纯分割而没有渗透和联系的空间令人感到局促和压抑,通过向相邻空间的扩展、延伸,可产生层次变化。常用手法有:

用门窗、花格墙和植物框景在设置分割物时,可利用门洞等手法使被分割的空间既保持它的独立,让人们有场所感,又与外界联系紧密,相互渗透[7]。

巧用花架居住区绿地中的花架不但可分割空间,还能使两侧的景物互为因借,彼此衬托。花架在这里作为中景,使空间具有远、中、近3个层次,产生空间延伸的效果。是利用“分、隔、挡、通”的园林艺术手法,挖掘住宅楼区土地潜力,以扩大绿化面积,弥补绿化用地的不足的一种绿化形式。用装饰花墙和景门将楼区封闭成不同的庭院,打破了楼群“一字形”、“行列式”呆板布局,形成了幢幢有院、院院有景,景景相连的舒适、整洁、美丽、幽雅的生活空间,改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8]。居住区庭院式绿化以绿为主,以美取胜,小同大异,各具特色,立意明确,回味无穷,融园林艺术、文化艺术、美术艺术、书法艺术为一体,寓教育于游乐之中。庭院式绿化小区中的组团式小游园,服务半径小,供居民茶余饭后休息游乐,人称“袖珍花园”。是利用“分、隔、挡、通”的园林艺术手法,挖掘住宅楼区土地潜力,以扩大绿化面积,弥补绿化用地的不足的一种绿化形式。用装饰花墙和景门将楼区封闭成不同的庭院,打破了楼群“一字形”、“行列式”呆板布局,形成了幢幢有院、院院有景,景景相连的舒适、整洁、美丽、幽雅的生活空间,改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居住区庭院式绿化以绿为主,以美取胜,小同大异,各具特色,立意明确,回味无穷,融园林艺术、文化艺术、美术艺术、书法艺术为一体,寓教育于游乐之中。庭院式绿化小区中的组团式小游园,服务半径小,供居民茶余饭后休息游乐,人称“袖珍花园”[9]。

2.8利用自然景观,体现绿色

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的东西更容易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和谐与美好的感觉,因此居住区的绿化尽可能地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有效的利用,组织到居住区的绿地当中去[10]。避免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对原有的自然环境破坏,使住户闻不到自然的气息和泥土的芳香,不论是新建的居住区还是改造的旧住区,总会有一些现存的植物存在,特别是一些大树要尽量将它们组织到居住区的绿地系统中,通过植物自然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样就不必等新栽的植物缓慢生长,就会有较好的绿化环境,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并且不会给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带来负担。

为提高小区的生活质量,绿化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在整个小区内以自然植物景观且多以绿色植物为主,增加整个空间的绿量[11]。在居住区内多种植高大的乔木,因为成片的高大的乔木不仅可以改善居住区的环境而且还为低层植物的生长创造了较好的生态条件,在高大的乔木下面还可以作为活动、娱乐的休闲场地[3]。并实现绿化的多样性,建立乔、灌、草多层次的复合结构的植物群落,增加开放性空间的绿化,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最好的绿化效果。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让居民能真正感觉到大自然的亲切美好。

3总结

居住楼范文篇2

居住区绿化为人们创造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环境,是居住区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准的提高,不仅对居住建筑本身,而且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居住区绿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1.1居住区绿化以植物为主,从而在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吸收噪音,以保护居住区环境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小气候、遮阳降温、防止西晒、调节气温、降低风速,而在炎夏静风时,由于温差而促进空气交换,造成微风。

1.2娥娜多姿的花草树木,丰富多彩的植物布置,以及少量的建筑小品、水体等的点缀,并利用植物材料分割空间,增加层次,美化居住区的面貌,是居住区建筑群更显生动活泼。还可利用植物遮蔽丑陋不雅观之物。

1.3在良好的绿化环境下,组织、吸引居民的户外活动,使老人、少年儿童各得其所,能在就近的绿地中游憩、活动观赏及进行社会交往,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增进居民间的互相了解,和睦相处。人们赏心悦目,精神振奋,为形成好的心理效应,创造良好的户外环境条件。

1.4居民区绿化中选择即好看,又实惠的植物进行布置,使观赏、功能、经济三者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效益。

1.5在地震、战时能利用绿地疏散人口,有着防灾避难,隐蔽建筑的作用,绿色植物还能过滤、吸收放射性物质。

由此可见,居住区绿化对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城市面貌的美化,对人们心理的良好作用都很有意义。随着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断提升,居住区环境景观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提倡简约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环境景观还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应为人所用。

21世纪的人本居住区规划设计将是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打破固式化规划理念,以营造最佳居住环境,最好居住条件为中心,使小区规划达到经济功能、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的要求,建造出适宜的居住区。而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又一趋势。

2居住区绿化设计的原则

2.1功能与形式统一

设计必须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居民生活习惯的不同、对户外活动要求不同来进行。乔木、灌木、草坪要有一个合理的配置比例,达到最佳的生态和美化作用[2]。

2.2设计需经济实用

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适地适树,建筑周围的土壤由于建筑施工经常有建筑垃圾等阻碍植物生长的环境,须采用耐瘠薄、抗性强的树种。而且现在很多居住区的物业管理也跟不上,导致植物的生长状况不良,因此更需要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树种。

2.3美化环境

园林绿地设计是一种多维立体空间艺术的设计,是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空间环境设计,有平面构图,也有立体构图,同时又是把植物、建筑、小品等综合在一起的造型艺术。绿化要有统一的形式,在统一的形式中再求得各个部分的变化。要充分利用对比与调和、韵律节奏、主从搭配等设计手法进行规划设计。

2.4因地制宜,巧于因借

居住区绿化是以满足居民生活、为生活在喧闹都市的人们营造接近自然、生态良好的温馨家园为宗旨,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用最少的投入、最简单的维护、达到设计与当地风土人情及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3]。

2.5居住区绿地规划应以人为本

小区绿地最贴近居民生活,规划设计不仅要考虑植物配置与建筑构图的均衡,以及对建筑的遮挡与衬托,更要考虑居民生活对通风、光线、日照的要求,花木搭配应简洁明快,树种选择应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来设计,并区分不同的地域,因地制宜[4]。北方地区常绿树种应不少于2/5,北方冬春风大,夏季烈日炎炎,绿化设计应以乔、灌、草复层混交为基本形式,不宜以开阔的草坪为主。另外以人为本并非一味迎合目前人们的趣味,更重要的是通过环境影响人、造就人、提高人的层次和品味。

2.6居住区绿化要适地适树

居住小区房屋建设时,对原有土壤破坏极大,建筑垃圾就地掩埋,土壤状况进一步恶化,因此应对选择耐贫瘠、抗性强、管理粗放的乡土树种为主,结合种植速生树种,保证种植成活率和环境及早成景。还须考虑乔木、灌木、藤本、草本、花卉的适当搭配以及果树、药材、观赏植物的搭配,以及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的多种手段的运用[5]。

2.7合理的组织空间

居住区绿化同居民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更具有功能性和实用性。居住区绿化主要采取分割与渗透的手法来组织空间。

2.7.1空间的分割

绿化空间的分割要满足居民在绿地中话动时的感受和需求。当人处于静止状态时,空间中封闭部分给人以隐蔽、宁静、安全的感受,便于休憩;开敞部分能增加人们交往的生活气息。当人在流动时,分割的空间可起到抑制视线的作用。通过空间分割可创造人所需的空间尺度,丰富视觉景观,形成远、中、近多层次的空间深度,获得园中园、景中景的效果。

用墙体、绿篱和攀缘植物分割当分割体的高度在30厘米至60厘米时,空间还是连续的,人坐着也能向外观赏,没有封闭感,但空间是隔开了。当分割体高度在0.9米至1.7米以上时,视线受阻,出现封闭感。随着高度的增加,封闭感增强。

用水面、山石、树丛、花架、小品等分割水面如处理得当能拓宽空间,将有限的距离拉大。山石如砌筑得法,配以树丛能增加空间层次。花架能使空间隔而不断,但要注意比例和尺度。过于粗壮则有堵塞感,过于纤细起不到分割作用。

地面高差和铺装的变化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改变地面高差来分割空间也是常用的手法。同时,地面铺以质感不同的材料效果更为显著。硬质铺地砖同草皮形成质感的对比,绿地底界面高差的变化增加了深度感。采用下沉式或上升式广场给人一种独特的领域感。广场沿街边界可用灌木、绿篱分割内外空间。

2.7.2空间的渗透

空间的渗透与联系同空间的分割是相辅相成的。单纯分割而没有渗透和联系的空间令人感到局促和压抑,通过向相邻空间的扩展、延伸,可产生层次变化。常用手法有:

用门窗、花格墙和植物框景在设置分割物时,可利用门洞等手法使被分割的空间既保持它的独立,让人们有场所感,又与外界联系紧密,相互渗透。

巧用花架居住区绿地中的花架不但可分割空间,还能使两侧的景物互为因借,彼此衬托。花架在这里作为中景,使空间具有远、中、近3个层次,产生空间延伸的效果。是利用“分、隔、挡、通”的园林艺术手法,挖掘住宅楼区土地潜力,以扩大绿化面积,弥补绿化用地的不足的一种绿化形式。用装饰花墙和景门将楼区封闭成不同的庭院,打破了楼群“一字形”、“行列式”呆板布局,形成了幢幢有院、院院有景,景景相连的舒适、整洁、美丽、幽雅的生活空间,改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居住区庭院式绿化以绿为主,以美取胜,小同大异,各具特色,立意明确,回味无穷,融园林艺术、文化艺术、美术艺术、书法艺术为一体,寓教育于游乐之中。庭院式绿化小区中的组团式小游园,服务半径小,供居民茶余饭后休息游乐,人称“袖珍花园”。是利用“分、隔、挡、通”的园林艺术手法,挖掘住宅楼区土地潜力,以扩大绿化面积,弥补绿化用地的不足的一种绿化形式。用装饰花墙和景门将楼区封闭成不同的庭院,打破了楼群“一字形”、“行列式”呆板布局,形成了幢幢有院、院院有景,景景相连的舒适、整洁、美丽、幽雅的生活空间,改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居住区庭院式绿化以绿为主,以美取胜,小同大异,各具特色,立意明确,回味无穷,融园林艺术、文化艺术、美术艺术、书法艺术为一体,寓教育于游乐之中。庭院式绿化小区中的组团式小游园,服务半径小,供居民茶余饭后休息游乐,人称“袖珍花园”。

2.8利用自然景观,体现绿色

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的东西更容易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和谐与美好的感觉,因此居住区的绿化尽可能地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有效的利用,组织到居住区的绿地当中去。避免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对原有的自然环境破坏,使住户闻不到自然的气息和泥土的芳香,不论是新建的居住区还是改造的旧住区,总会有一些现存的植物存在,特别是一些大树要尽量将它们组织到居住区的绿地系统中,通过植物自然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样就不必等新栽的植物缓慢生长,就会有较好的绿化环境,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并且不会给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带来负担。

为提高小区的生活质量,绿化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在整个小区内以自然植物景观且多以绿色植物为主,增加整个空间的绿量。在居住区内多种植高大的乔木,因为成片的高大的乔木不仅可以改善居住区的环境而且还为低层植物的生长创造了较好的生态条件,在高大的乔木下面还可以作为活动、娱乐的休闲场地。并实现绿化的多样性,建立乔、灌、草多层次的复合结构的植物群落,增加开放性空间的绿化,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最好的绿化效果。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让居民能真正感觉到大自然的亲切美好。

3总结

居住楼范文篇3

住宅楼给排水工程在设计阶段存易出现某些管道、设备、文字说明缺失,造成漏图落项;图纸错误;与其它专业冲突问题以及影响使用、美观问题等问题。在采购阶段易出现招标界面划分不清晰,造成落项;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单位报送的拟进场给排水设备和材料的报审表及其质量证明资料进行审核时,发现少数设备和材料的相关文件不全、不符合报验要求;存在设备和材料的参数与国家规范不符的情况;设备和材料的技术调研不够深入,技术规格书的编写不细致,对招标设备和材料的某些技术要求不明确;某些进场的设备、材料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进行了检验,但未按照招标技术文件、设计及合同要求进行检验等。建筑给排水工程在施工阶段存在施工不规范、工艺不细致、技术水平不达标和成品保护不到位等问题。验收与交付阶段存在施工方对竣工验收准备工作不到位,自检不到位的情况,对于验收发现的一些质量问题,存在整改不及时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施工方未及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未及时制定整改措施。由于住宅楼具有层数多、高度大、振动源多、用水要求高、排水量大等特点,因此,对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设计、施工、材料及管理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提高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稳定管道中的压力,保护水封不被破坏,建筑排水系统应设置通气管系统或采用瓶型的独立管排水系统。住宅楼给排水设备使用人数多,瞬时的给水量和排水量大。容易发生停水或排水管道堵塞事故,影响范围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保证供水安全可靠,排水通畅。建筑动力设备多,管线长,易产生振动和噪声。因此,给排水系统必须考虑设备及管道的防振动和防噪声技术措施。在施工过程中,给排水管道的安装施工人员的专业性不强,不能遵守相关的设计要求和操作手册及质量验收规范进行施工,因此在给排水工程施工过程中易出现许多质量问题。施工企业管理者通常对土建施工质量注重较多,而对于水电设备安装施工质量注重较少;管理者没有为新员工开设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和现场实习,平时也很少会指定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施工质量监督检查,大大降低了建筑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给排水工程还存在着许多亟待锯决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节水、节能的给排水设备及附件的开发与应用。(2)新型减压、稳压设备的研制与应用。(3)安全可靠、经济实用、运行管理方便的供水技术与方式的研究与推广应用。(4)建筑消防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5)提高排水系统过水能力,稳定排水系统压力的技术措施。(6)低成本、高效能的新型管道材料开发与应用。(7)热效率高、体积小的热水加热设备的研制与应用。

居住楼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建筑给排水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质量的好坏全面体现了设计、采购、施工和验收与交付各阶段的质量情况。因此,需要对建筑给排水工程项目设计、采购、施工和验收与交付各阶段的质量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针对住宅楼给排水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通过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严格落实质量责任制、完善质量考核惩罚体系,实行量化考核,使岗位责任落到实处。通过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措施,对各阶段出现的质量问题和经验进行及时总结,预防不合格品的产生,提高各阶段的工作质量来提高建筑给排水工程项目的质量,使之达到工程质量目标和合同规定的质量要求。1.加强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信誉好、业绩优,具有与工程项目相符的资质等级证书,并且有同类工程项目经验的知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业主方作为工程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施工方和监理方实行全面的质量监督。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推行切实有效的质量管理措施。施工企业管理者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意义,并且结合土建质量管理的相关经验,建立健全给排水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光靠思想上的重视还远远不够,管理者们还需要有针对性的制订并推行,帮助给排水工程施工岗位工作者的专业技术培训。尤其对于新参加建筑业工作者来说,必要的专业技能培训,对于其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着显著的效果。此外还需要重视对于安全技能的教育,以保证其在施工中不仅能按施工要求娴熟的完成施工任务,还能安全施工,保障自身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2.加强施工设施的产品质量控制施工材料、配件设施等产品是确保施工质量的重要物质基础,只有设备、材料质量达标,建筑给排水工程质量才能达标。因此要保证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质量,必须加强对建筑给排水设备、材料的质量控制。在给排水施工中必须严格保障采购材料的质量,并对使用的材料进行抽样检验。作为总承包单位而言,应该利用招投标方式进行选择最为适合的给排水分包施工企业和施工基础材料、配件设施的经销商;此外,在采购施工材料、配件设施时,总包单位应该派遣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与采购部门的负责人员一同采购;在施工材料使用前,质量检测员应该按照我国施工材料的质量检验严格检查,保障使用的产品具备有效的合格证,当对施工材料质量存在疑问时,必须及时的进行测试分析,严禁不合格施工材料用于工程项目建设中。3.落实施工质量控制工作施工阶段作为控制给排水工程质量的重要阶段,项目管理部门负责人以及技术部门负责人,应该认真细致的抓好给排水工作的施工质量。在项目施工初期阶段,就应对给排水工程施工部门和施工技术人员的资质进行审核监督,并对工程设计任务、质量标准、进度安排和技术工艺等方面进行详尽的技术交底。此外,还应该按照设计规范和给排水安装标准,为工程中的关键工序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和施工质量审核,以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业主方定期到现场了解建筑给排水施工质量情况;参与主要设备安装的质量监督;参与给排水工程的中间验收;定期开展联合质量检查,及时分析和通报工程质量状况,解决存在的工程质量问题,并协调各方的配合工作。

居住楼范文篇4

一、改造任务

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0171.58平方米,主要分布在裕华里、小康西里。其中:教师楼3栋,建筑面积8498.64平方米;医药公寓住宅楼2栋,建筑面积4151.16平方米;房改办住宅楼2栋,建筑面积4666.09平方米;国税局住宅楼,建筑面积3967平方米;交警队住宅楼,建筑面积3941.95平方米;工商银行住宅楼,建筑面积2221.24平方米;医院住宅楼,建筑面积2725.50平方米。

二、工程预算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0171.58平方米,概算投资1207万元。其中国家奖励配套资金每平方米54元,奖励总额为163万元(竣工验收后向上级申请);县财政补贴资金每平方米324.3元,投资总额为978.4万元;居民住户个人每户出资2000元,共328户,出资总额为65.6万元。

三、工期安排

1、设计阶段:2009年5月底前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整体方案和施工图设计。

2、组织阶段:2009年6月1日至30日。本阶段重点:做好群众思想工作,进行预算、招投标等前期工作,协调相关单位抓好落实并筹集资金。

3、施工阶段:2009年7月1日至2009年11月15日。

4、验收阶段:2009年11月15日至12月10日。

四、资金安排

按照工程进度分四批安排资金。

第一批:7月1日前拨付启动资金241.4万元(总造价的20%)。其中县财政175.8万元,居民住户个人65.6万元;

第二批:工程形象进度达30%,拨付工程款362.1万元(总造价的30%),由县财政拨付;

第三批:工程形象进度达80%,拨付工程款362.1万元(总造价的30%),由县财政拨付;

第四批:工程竣工验收后,依据审计报告,拨付工程尾款241.4万元。其中县财政拨付78.4万元,国家奖励配套资金163万元。

五、组织领导

为确保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顺利实施,成立县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县政府县长

副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

成员:*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

*县建设规划局局长

*县财政局局长

郑增秋县审计局局长

*县鸿程集团董事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

六、工程管理

领导小组在县建设规划局设立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程项目实施小组,负责工程的组织、协调、调度、管理,并具体搞好委托设计、工程预决算、组织施工和验收工作。

组长:*县建设规划局副局长

副组长:*县鸿程集团副总经理

王海滨县建设规划局墙改节能办公室主任

*县建设规划局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科科长

成员:*县热力公司经理

刘瑞场县建设规划局墙改节能办公室科员

*县建设规划局墙改节能办公室科员

*县建设规划局墙改节能办公室科员

*县建设规划局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科科员

*县鸿程集团安装公司副经理

县财政局负责工程所用财政及国家奖励配套资金的筹集、调配与管理。

县监察局负责工程运作程序的监督。

居住楼范文篇5

为进一步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努力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我辖区文化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区科协的工作要求,街道党工委会议研究决定,推荐以下五个小区为我街道科普示范楼院:

一、是一个综合性小区,共有楼房13栋。小区现有住户1229户,人口约3600人,小区内还拥有幼儿园、医务室、健身馆和理发店。整个小区交通便利、功能齐全、环境优雅,在繁华地段非常少见

二、小区

小区位于街道禄家巷社区辖内,现居住300余户住户。有4栋住宅楼。小区内设有自行车棚1个、老年活动室1个、幼儿园1个、宣传栏2个、并有24小时保安。

三、轻纺局家属院

轻纺局家属院位于街道禄家巷社区辖内,占地面积4千平方米,院内有三栋楼,七个单元,现居住170户共510余人。小区院内有各种居民健身器材、自行车棚1个、近期居民选举产生了楼院长3名,门口有值班室一个。

四、委家属院和平新村小区

委家属院和平新村小区坐落于南山脚下,属街道和平新村社区管辖,小区面积13015㎡,居住341户、916人。有6栋住宅楼共21个单元,并有锅炉房1个,自行车棚1个,7个大小不等的花坛约800㎡余。小区内设有老年活动室1个、门球场1个、宣传栏2个、计划生育灯箱1个。

居住楼范文篇6

【关键词】明清建筑;建筑风格;形成因素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虽然在单体建筑的技术和造型上日趋定型,但在建筑群体组合、空间氛围的创造上,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明清建筑的最大成就是在园林领域。明代的江南私家园林和清代的北方皇家园林都是最具艺术性的古代建筑群。中国历代都建有大量宫殿,但只有明清的宫殿——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得以保存至今,成为中华文化的无价之宝。现存的古城市和南北方民居也基本建于这一时期。明清北京城、明南京城是明清城市最杰出的代表。北京的四合院和江浙一带的民居则是中国民居最成功的典范。总之,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并非一味地走下坡路,它仿佛是即将消失在地平线上的夕阳,依然光华四射。

以往的建筑历史研究者,常常因明清时期单体建筑艺术性的下降而贬低明清建筑。实际上,明清建筑不仅在创造群体空间的艺术性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在建筑技术上也取得了进步。明清建筑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最后一个高峰,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官式建筑由於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标准化,在清朝政府颁布了《工部工程作法则例》,民间则有《营造正式》、《园治》。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由于各地区建筑的发展,使区域特色开始明显。

明代的官式建筑已高度标准化,定型化,而清代则进一步制度化,不过民间建筑之地方特色十分明显。这些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当时中国的自然条件、宗教政治、生活习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自然因素

北方:气候寒冷,为防寒保暖,建筑物墙体较厚,屋面设保温层,加上对雪荷载的考虑,建筑物的用料较粗大,建筑外观显得浑厚、稳重。

南方: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房屋通风、防雨、遮阳等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墙体一般较薄(或仅用木板、竹篱笆),屋面较轻,出檐大,用料细,外观显得轻巧。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合院建筑的代表。它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由于北方气候寒冷,为了增加室内的保暖性,四合院的墙体一般都比较厚重;为了抵挡风沙、防噪音,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四周都不设窗,对外只有一个街门,主要靠朝向内庭院的一面采光,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温馨空间。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为了增加日照,四合院的院落非常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由于气候炎热,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江浙一带很多地区的住宅都设天井,不仅达到采光通风的效果,又能减少一定的太阳辐射。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南方民居多用粉墙黛瓦,给人以素雅之感,房屋的山墙喜欢作成“封火山墙”,可以认为它是硬山的一种夸张处理。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防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西双版纳干阑式民居通风非常好,首层架空既可以避免首层地板的潮湿,又可以防虫蛇。西藏高寒地区的厚墙、小门小窗。这明显是为了增强建筑的整体保温。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燥,粘土厚度由十米至百余米,开洞后不会坍塌,适合做窑洞住宅,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由此可见,自然条件的影响,对建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宗教政治因素

封建社会,衣食住行均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特别是建筑,不仅具备使用功能,更多表现出的是等级的社会功能。

四合院的布局主要是对称式的平面,封闭式的外观,这与我国封建礼教、宗族制度有很大关系。家族观念中等级制度最为重要,讲究长幼有序、内外有别、主尊奴卑。因此,四合院的等级主要表现为: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四合院是由北房、东西厢房和倒座四面建筑围合起来的院落。

通过一座小小的垂花门,便是四合院的内宅了。封建社会,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三、战争因素

客家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土楼分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两种。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人心。客家人原是中国黄河中下游的汉民族,1900多年前在战乱频繁的年代被迫南迁。在这漫长的历史动乱年代中,客家人为避免外来的冲击,不得不恃山经营,聚族而居。起初用当地的生土、砂石和木条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多层的方形或圆形土楼,以抵抗外力压迫,防御匪盗。这种奇特的土楼,后来传布到福建、广东、江西、广西一的带客家地区。从明朝中叶起,土楼愈建愈大。在古代乃至解放前,土楼始终是客家人自卫防御的坚固的楼堡。

福建永定承启楼是土楼的最典型的代表,建于清顺治年间。外圆环平面直径达72米,高12.4米,布局上共有4环,中心为大厅,建祠堂,内一圈为平房,外一圈为2层,最外一环底层用作厨房、畜圈、杂用,二楼储藏,一二层对外不开窗,上2层为卧室,回廊相通各室。外环高大,但内环和祠堂低矮,故内院各卧室采光通风良好。出于防卫需求,土楼外墙高大厚实,一般达1-1.5米,外环楼层开箭窗,外小、内大,既利防卫又利使用。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性。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公务员之家

此外,我国其它地方的民居也都很有特色。总之,民居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法式”、“则例”等条条框框的约束,其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资料:

居住楼范文篇7

关键词:高层建筑健康设计环保节能人性化

高层建筑的蓬勃崛起,不仅给城市增添了生机,给人们的生活、娱乐、购物等带来了诸多方便,同时也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高层建筑的大量出现在促进社会发展、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如人们生活外部空间变得狭隘、高层建筑的室内通风排污变得困难、人们与自然环境的接触越来越少、高层建筑的高能耗高物耗等,均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存与健康。同时消费者对住宅这种特殊商品的消费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在选购时对住宅的外部环境、内部设计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不仅要生活便利,更要居住健康。洛阳东方今典4号,5号,6号高层住宅的设计在外部空间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内部空间设计的人性化、材料的选用、对自然因素的利用等均体现了对居住者身体健康的关注,体现了住宅健康设计的理念。

一、工程概况

该项目位于洛阳市洛南新区,紧邻洛浦公园,场地基本平整,地块条件较好。该项目一期工程包括4号,5号,6号楼及其裙房、地下室,总用地面积11.67hm2,总建筑面积200474m2,地上总面积184774m2,地下总面积15700m2。4号楼为一梯四户塔式住宅24层,5号,6号楼为通廊式高层住宅22层。

二、总体设计

1、场地概述

该地块周边交通四通八达,多条城市主干道环绕四周,市政设施配套完善,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均已通达地块,尤其是紧靠洛浦公园,地段极佳,区位优势极其显著。4号,5号,6号楼位于一期工程最北段,北面朝向牡丹桥头,正对东方今典规划商务区,南侧为正在建设中的花园洋房多层住宅区,东侧紧靠洛宜公路。

2、总体布局

进行总体布局规划时,结合洛阳城市现状、周围自然条件及环境因素,综合考虑道路结构、功能分区、公共设施布局、建筑群体组合、绿化系统等,在紧邻洛宜公路一侧及最左侧设两个地下车库出入口,地下车库设人行、车行分流,便于人、车流的出入和疏散,地下可停放590辆车;地下室设有消防水泵房、消防水池、配电间及空调机房。地上部分设167个车位,建筑四周道路环通,满足车辆通行及消防要求。

3、立面风格及室外景观环境和绿化

该建筑紧邻洛浦公园,立面采用大块玻璃窗处理,居住于其中可享受优美的室外公园环境。同时,在保证布局紧凑、合理,交通通畅、便捷的同时,留出足够的空间用于绿化(绿化率38.42%),创造和谐、幽美、明朗、亲切、大方及富有个性的居住生活环境。

三、建筑设计

1、建筑单体设计

4号楼24层,为一梯四户塔式住宅,设两部高速电梯满足垂直交通,两部剪刀楼梯满足疏散要求,户型面积110m2~130m2,平面布局紧凑,标准层使用系数70.5%。5号楼,6号楼均为22层,功能为通廊式住宅,其中5号楼布置小户型,每户面积47.11,可为单身白领提供居住休憩的理想空间;6号楼布置较大户型,每户面积95.66m2,可满足居住会客等多种功能。

2、基于健康的室内设计

采用明厅、明卧、明厨、明卫的设计。在非采暖和空调季节,住宅中重视引进自然通风,并争取在夏季减少空调的使用频率(节能),同时在公共空问如大堂、电梯厅等部位也加强自然通风;窗户的功能从重视“景观”和“采光”转而更加注重“通风”,并且实现大流量的通风,通过增大窗口和改革开启方式可容纳更多的阳光、空气和绿色景观,提供有利于健康的室内环境。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可以节能降耗,另一方面这种能实现“通风、对流”的住宅更加符合居住者对健康的要求。

注重住宅室内污气及有害气体的处理。采取有效措施排除厨房、卫生间的污气和有害气体,解决常规竖风道串烟、串气、串声等现象。采用绿色、环保和无放射性建材,保证居住者的健康。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健康、节能、低污染和节能的健康住宅。将卫生问功能空问进行细化,浴、便、干、湿分开,利于居住者的共同使用,减少卫生间的清洁工作。建设集中管井改善住宅内部的空间环境。尽量减少物业维修管理对私人领地的干扰。机械通排风系统设计,重点解决烟风道技术问题,健康住宅选用的新型专用的烟风道系统、接口配件和新型抽排风设备,均具备简便、直接、高效、独立等特点。

3、现代科技设备的使用

(1)照明系统。包括一般照明、应急照明、电源插座的设计。一般照明有室内照明和室外照明两个部分。应急照明有事故照明及疏散指示照明,主要设置在重要的机电用房、公共场所、走道及楼梯间等处。气体放电光源以采用电子感流器为主。当采用电感镇流器时,应首选功率因数高的,cos~o=0.9以上的节能型镇流器。

(2)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在首层或地下一层设消防控制室,公寓及配套公建部分按控制中心报警系统设计,采用两总线方式。其中公寓每层走道及户内设火灾报警按钮(含对讲电话插孔);其他各部分根据使用功能设置相应的智能型或早探测器。消火栓处设消防泵起泵按钮,消防用电设备按一级负荷供电,分层设置火灾事故广播,平时根据具体需要确定是否兼作背景音乐。根据不同部位的需要设置备用照明、安全照明和疏散照明。消火栓泵、喷洒泵、防排烟风机等消防设备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联动控制系统及手动控制系统。

(3)电信、综合布线系统。为方便管理集中设置数字程控自动交换机房,电子计算机房设在公共区域内,根据工程性质综合布线采用干线星型拓扑结构方式。建筑群干线及建筑干线子系统数据传输选用多膜光纤电缆,语音干用非屏蔽(UTP)两类大对数电缆。综合布线系统应能满足所支持的电话、数据、图文、图像等多媒体业务的分级要求,并应选用相应等级的缆线和连接硬件设备。住宅的电话线路具有数据传输功能,可与计算机联网并可接入城市网络。

(4)楼宇自控系统。对通风设备、变配电系统、动力设备和公共照明(外景及地下车库)、给排水系统、热力系统、公共安全防范系统及环境检测系统等运行工况的监视、控制、测量、记录;控制系统采用集散方式。

居住楼范文篇8

为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健全干部监督管理机制,更好地发挥广大在职党员干部在推进“汽车**”、“和谐**”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按照区委《关于在全区推行“楼组党建”工作的意见》的要求,现就进一步完善在职党员干部社区联系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社区联系的参加对象

社区联系的参加对象为居住在本区的党政机关、区属企事业单位的全体党员。其中,以区委管理干部、区属企业领导人员、各单位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负责人为重点对象。

居住在区域外的本区党政机关、区属企事业单位的党员视情况到所在社区报到,积极参加居住地社区的活动。

非中共党员领导干部参照执行。

二、社区联系的主要内容

(一)在社区积极宣传并带头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和党内重要会议、重大决策的精神,踊跃参加“楼组党建”活动,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社区党的建设。

(二)积极参与和谐社区建设,传递社情民意,服务社区群众,开展结对帮扶,及时化解矛盾,促进社区的安全和稳定。

(三)在社区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带头遵守居民公约和各项道德规范、文明礼仪,廉洁自律,自觉接受社区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

三、社区联系的组织网络

区委组织部、所在单位党组织、社区党组织要分别建立健全在职党员干部居住社区的信息资料,形成社区联系工作的三级网络,进一步完善在职党员干部社区联系制度的组织保障机制,为落实社区联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社区联系的主要方式及途径

为确保在职党员干部社区联系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建立健全在职党员干部社区联系报到、社区活动登记、双向信息反馈和年末分层走访等四项制度。

(一)社区联系报到制度

区委组织部统一印制《**区在职党员干部基本情况卡》,由所在单位党组织下发至每一个党员干部,经本人填写后到居住地社区党组织报到。社区党组织通过回执单形式及时向在职党员干部所在单位党组织反馈。处级领导班子和区管企业党政正职的回执单由所在单位党组织统一交至区委组织部留存,其他区委管理干部、区属企业领导人员、本单位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负责人的回执单由同级党委(党工委、党组)留存,其他党员的回执单由所在单位党组织留存。党员干部居住地如发生变化,应及时持基本情况卡到现居住地社区党组织报到。

(二)社区活动登记制度

社区党组织为每一位在职党员干部建立“三卡”,即《在职党员干部基本情况卡》、《在职党员干部社区活动记录卡》和《在职党员干部社区表现情况评价卡》。其中,《在职党员干部社区活动记录卡》是党员干部所在单位党组织了解党员干部在居住地表现情况的重要依据,由党员干部本人记录在社区参加“楼组党建”和社区活动的情况,每年10月底前经楼组党小组长签字后交社区党组织盖章,于次年1月返回给党员干部。《在职党员干部社区表现情况评价卡》由社区党组织每年末根据在职党员干部在社区的表现,重点就热心公益事业、服务社区群众、参与社区管理、遵守道德规范等情况,认真做好综合评定工作,按“好、较好、一般、较差”分别确定等次,并填写社区评价,待年底进行社区走访时反馈给党员干部所在单位党组织。

(三)双向信息反馈制度

建立在职党员干部居住地社区党组织和所在单位党组织之间的双向信息反馈制度。

社区党组织要通过社区工作者、楼组党小组长和楼组居民经常了解和及时掌握在职党员干部在社区的表现。对在社区活动中表率作用突出或群众反响较差的党员干部,应及时与党员干部所在单位党组织取得联系,及时沟通、反馈有关情况。

单位党组织在涉及党员干部民主评议、评选先进、提拔任用时,应主动征询社区党组织的意见,将党员干部在社区参加“楼组党建”活动、参与和谐社区建设、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情况作为衡量党员干部现实表现的重要依据之一。

区委组织部在考察干部时将听取社区党组织的意见,并将干部提拔任用的“公示”延伸到社区。

(四)年末分层走访制度

每年年底前,区纪委、区委组织部、区地区办和党员干部所在单位党组织分别走访社区,查看《在职党员干部社区活动记录卡》,就社区联系的内容听取社区党组织的情况介绍。处级领导班子和区管企业党政正职,由区纪委、区委组织部、区地区办负责走访,每年12月底前完成;其他区委管理干部、区属企业领导人员、本单位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负责人由同级党委(党工委、党组)纪检和组织部门负责走访;其他党员由所在单位党组织负责走访。除党政正职外,其他党员干部的走访在每年11月底前完成,各单位在年底前将走访综合情况及《在职党员干部社区走访情况汇总表》报区纪委、区委组织部。

五、社区联系的组织领导

居住楼范文篇9

关键词住宅建筑分户热计量供暖系统热负荷计算

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舒适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冬季的供暖要求不仅要舒适,而且要节能,要为国家省能,为居民自己省钱。现在国家对建筑节能政策也正在进一步地贯彻执行,居住建筑采用分户热计量和分室温控的供暖系统,就是这样一种为适应节能形式而发展起来的全新的供暖形式。我国建设部2000年第76号部长令要求从2000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其中第五条就明确地规定:"新建居住建筑的集中供暖系统应当使用双管系统,推行温度调节和户用热计量装置,实行供热计量收费。"因而,这种供暖系统已成为今后的居住供暖设计中必须采用的供暖形式。由于这种系统与以往的供暖系统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其供暖热负荷的计算

供暖系统型式、供暖系统阻力计算、供暖设备的选用等方面也与以往有所不同。因此,居住建筑分户热计量和分室温控的供暖系统设计中的技术问题急待解决。

为保证我国的用热量制度的顺利进行,为满足住宅居民对用热质量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地去解决好与之相关的问题。首先要研究的是这种供暖系统与常规的供暖系统在设计中的热负荷计算的区别。其中,最大的区别应当考虑的是邻户的传热问题。但是,如何考虑?这个问题不仅与建筑物的入住率有关,而且与居住者的生活习惯有关,还与居住者的收入等客观条件有关。对于这个问题,专家们提出了两个种设计计算方法:一种是采用在常规供暖系统设计计算热负荷的基础上进行附加修正的方法,采用此方法时,有的专家提出来用1.2~1.5作为其修正系数,但是,什么位置的户型采用1.2进行修正?而什么时候又通采用1.5呢?专家们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另一种是对邻户的传热进行计算的方法,这个问题也比较麻烦,而且其计算模型也比较复杂,人为影响因素也比较多。

为了了解和分析这种供暖系统的热负荷,我们应依据现行有关法规和计算方法,对不同户型、不同供暖户数和不同楼层位置的户供暖热负荷计算。由于本课题刚开始不久,只进行了第一步,即:研究、分析和探讨在一栋住宅楼里只有一户居住户供暖时的状况,并将其结果与在同样条件下的常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做了比较,试图找出有关问题的所在。以下,就整个计算和分析的过程向大家汇报如下:

一、计算依据

由于我国新的适合于《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的《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及与之配套的设计技术措施还没有出台,本文中的供暖热负荷设计计算所使用的主要计算依据仍然采用老规范《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和老版本的《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设计技术措施》,并根据新颁布《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住宅设计规范》和《供暖通风与空气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的要求,做了适当的修改。

1、冬季供暖室外设计计算参数:(略)

2、冬季供暖室内设计计算参数:(略)

3、建筑室内护结构的设定:

(1)建筑模型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居住建筑分户热计量和分户温控供暖系统的热负荷计算规律,我们选择了两个有代表性的住宅户型和四个常用的户面积指标作为热负荷计算的基本条件,组合了分别为五层和六层的四个单元、两个楼座(一号楼和二号楼)的建筑模型。

(2)一、二号楼的概况综述:(略)

(3)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设定:(略)

二、实行分户热计量供暖建筑的传热分析

分户热计量供热住宅建筑的传热过程的计算方法与以前的集中供热的计算方法基本一样,所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以户为单位实施供热。当整个住宅楼的所有居住户均供暖时,其热负荷计算与以前的常规供热的计算完全一样;当部分居住户供暖而另一部分不供暖时,计算就不一样,它除了要计算正常的热负荷外还需要计算向不供暖的邻户的传热热负荷;当整个住宅楼只有一户供暖而其他户均不供暖时,该居住户的分户计量供热热负荷最大,也就是分户计量供热住宅每户供热的最不利情况。

因此,分户计量供热住宅每户供热热负荷要比以前的常规供热大,那么,在设计分户热计量供暖系统时所选用散热器的数量也要多。当然,整个住宅楼的供暖总热负荷并不是在当整个住宅楼只有一户供暖而其他户均不供暖时每户供热热负荷的叠加,而是在整个住宅楼所有居住记均供暖时每户供暖热负荷的叠加。但分户计量供热住宅每户传热过程究竟如何?它的热负荷要比以前常规供热的每户热负荷大多少?我们做了以下分析:

1、建筑传热过程:

我们讨论任何建筑物的传热过程时都必须在稳定状态下进行的,即室内的得热量与耗热量相等,室内供热量与热负荷平衡。我们把分户计量供热住宅每户的热负荷分为:护结构的耗热量Qw和向不供暖的邻户的传热耗热量Q,即:Q=Qw+Qn(2.1)

与以前的常规供热住宅的传热一样其传热过程计算包括: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护结构的附加耗热量和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等。计算方式略。

护结构的耗热量:

(2.2)

由以上各式,我们可以看出:一旦某栋住宅楼定型后,分户计量供热住宅每户的护结构热负荷只与室内外温差有关。

现在我们来讨论分户计量供热住宅与以前的常规供热住宅的传热不同之处,即增加了向不供暖的邻户的传热耗热量Qn。为了便于研究这种耗热量,首先,我们在分析、计算和统计时是以住户为单位的,而且户内温度是相对均匀的:其次,我们在计算热负荷时假设:整个住宅楼只有一户供暖而其他户均不供暖的情况下。假设这栋住宅楼有M层、每层I户,当我们要计算第m层第I户的耗热量时(参见图三,略),其护结构的耗热量为:Qw(m,i),而其向不供暖的邻户的传热耗热量为:Qn(m,i),该户的供热热负荷为:

供热热负荷:Q(m,i)=Qw(m,i)+Qn(m,i)(2.3)

如果我们称由供暖户通过内墙或内楼板传向邻户的热为一级传热的话,那么邻户得到一级传热量除了抵消其护结构的耗热量外,也通过其内墙或内楼板向其它不供暖且室内温度低于该室内温度邻户传热,我们称之一二级供热量。依次类推事例要室内温度与其邻户的室内温度有温差,就有向下一级传热的过程,就且级供热量,当(最终一级的)邻户室内温度与其邻户的室内温度的温差很小时,视为通过内墙或内楼板传向邻户的传热终止。因此,由供暖户通过内墙或内楼板传向邻户的耗热量(一级供热量)Qn(m,i):

一级供热量:

其中,为供暖户通过内墙或内楼板传向基上下左右邻户的热量为一级供热量。

对于某一邻户(如:第m-1,i户)来讲,所得到的一级供热量就得它的传热量,而由公式(2.1.7)得:Q(m-1,i)=Qw(m-1,i)+Qn(m-1,i);

依次类推,供暖户的热负荷(2.4)

由此可见,某一分户计量供热住宅在整个住宅中仍一户供暖而其他户均不供暖的情况下该户的热负荷就等于在传热稳定后,整个住宅楼各户在其各自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的差值下的护结构耗热量的总和。

2.传热温差的确定:

由以上的结论可知,分户热计量住宅的传热过程比较复杂,要计算其供暖热负荷也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要计算其供暖热负荷,就必须要计算出整个住宅楼各户的室内温度值或各户的室内外传热温差。而随着通风内墙或内楼板传向邻户的传热一级一级地传下去,邻户的定内外传热温差和一级室内与下一级室内传热温差直来越小,供热量直来越少,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那么传热温差小到多少可以忽略不计呢?有关规范和资料的供暖部分中规定"与相邻房间的温差大于或等于5℃时,应计算通过隔墙或楼板等的供热量"。这个要求太低,由此引起的耗热量比较大,不应忽略。而上述文件中的空调部分冷负荷计算要求中规定为:当传热温差大于或等于3℃时,应计算通过隔墙或楼板等的供热量。我们认为这个数值还是可以采用的。

3.计算方法的确定:

根据分户热计量供热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要解决某一供暖热负荷的计算问题,就必须首先要掌握该住户所在住宅楼的各住户在传热稳定后的传热方向,然后再计算出其所在住宅楼的中住户所在住宅楼的各住户传热稳定后的传热方向,然后再计算出其所在住宅楼的各住户在传热稳定后的室内温度,最后算出各住户在其各自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的差值下的护结构耗热量。因此,光凭上述传热公式和了解该住户所在住宅楼的各住户住户在传热稳定后的传热方向,要计算该住户所在住宅楼的各住户在传热稳定后的室内温度是非常复杂的和困难的,必须了解和掌握在热传递稳定后的热平衡以及该住户在所在住宅楼的几种特殊的边界情况下的传热计算方法,而且为了简便计算方法,我们也必须做一些假设以忽略一些影响不大的计算因素。

(1)稳定传热的热平衡:

由于是稳定传热,对于某一分住宅的户热计量供热住户来说,要使该住户保持较舒适的热环境所需的供热量应等于其护结构耗热量与通过内墙或内楼板传向邻户的耗热量(一级供热量)之和;而对于某一分户热计量住宅的非供热住户来讲,该住户从上一级传热得到的供热量就等于其(在该住户的室内温度下的)护结构耗热量与通过内墙或内楼板传向下一级邻户的耗热量(二级供热量或若干级供热量)之和。

设:通过内墙传热至所计算的住户的上级邻户为:(m,i-1)户、通过楼板传热至所计算的住户的上级邻户为:户(m-1,i)户、所计算住户内的室内温度为:t(m,i)时,该非供热住户的热平衡式为:

即:(5)

(2)对几个问题的讨论:(略)

三、分户热计量供暖系统热负荷计算程序方法:

为了了解、掌握和比较分户热计量住宅的供暖热负荷的计算方法和变化规律,我们选择了四种相关计算方法对两栋实例进行供热负荷计算。这四种方法分别是:一、整个住宅楼所有的住户均供暖(方法一);二、整个住宅楼只有一户供暖而其他住户均不供暖,但只计算通过内墙或楼板向不供暖的邻户传热的一级供热量(方法二);三、整个住宅楼只有一户供暖而其他住户均不供暖,但计算通过内墙或楼板向不供暖的邻户传热到二级供热量(方法三);四、整个住宅楼只有一户供暖而其他住户均不供暖,但计算通过内墙或楼板向不供暖的邻户传热到三级供热量(方法四)。由于方法一是常规集中供热情况下的护结构耗热量计算,在这里不再讨论,下面我们讨论一下方法二~四(略)。

四、实行分户热计量供热建筑模型计算结果

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和所对应的建筑模型,我们采用FORTRAN语言对分户热计量供暖系统在整个住宅楼只有一户供暖而其他住户均不供暖的状况下,各住户的各级传热的多元一次方程进行了编程求解。任何住宅建筑物只要其内护结构的布置与尺寸一旦确定,整个住宅建筑的各个住户在所有住户都供暖的状态下的热负荷即可求出,将这些有关参数以及住宅的有关热工参数输入计算程序并运行,最终计算出该供暖系统在整个住宅楼只有一户供暖而其他住户均不供暖的状况下,各住户的各级传热负荷。所计算的热负荷结果(略)。

五、结论

通过上述分户计量供热热负荷的计算分析和对分户热计量供暖系统在整个住宅楼只有一户供暖而其他住户均不供暖的状况下,各住户的各级室内温度和传热热负荷的最终结果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初步结论:

1.对住宅分户计量供热系统的热负荷计算方法的分析、传热分析以及为计算分户计量供热系统的热负荷所建立的多元一次方程是基本合理的,所编制计算程序是正确的,对所建立的建筑模型的计算结果是基本可信的。

2.当计算到三级传热时,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或下一级室内温度差已经小于3℃,第三级通过建筑物的内部围护结构传向第四级的热负荷可以忽略不计。所计算的级数越多分户计量供热热负荷越大,一级传热的温度差就越大,计算就越精确。

3.由于一级传热温度差值比较大,通过建筑物内部围护结构传热损失就较大,对供暖热负荷的影响较大。因此,采用分户计量供热系统的住宅的内墙和内部楼板作保温势在必行。

4.从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当不考虑其他住户供热时,住户的护结构越多且内围护结构越少其总热负荷与常规集中供热状况下的热负荷差距越小,住户的护结构越多且内围护结构越多其总热负荷与常规集中供热状况下的热负荷差距越大。也就是说,顶层和底层的外端户所需在常规集中供热状况下的热负荷基础上修正系数最小(1.55~1.65)中间层外端户的修正系数较小(1.90~2.05);顶层和底层中间户的修正系数比较大(1.99~2.30):中间层中间户的修正系数最大(2.65~2.94)。

六、问题

在实际住宅建筑中,在一栋住宅楼内只有一户居住户供暖的供暖状况的概率几乎为零。本课题从一户供暖着手,逐步、逐级地研究和分析分户热计量供暖系统的热负荷计算规律是可行的。由于研究时间较为仓促,以下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和探讨;

居住楼范文篇10

1)历史沿革。

太重苏联专家楼位于太重南门东北,主入口位于前进路上,北临太重宾馆,东临太重一中,西起前进路,南至迎西菜市场,是目前太原市建筑质量保留最完好的苏式住宅区,是建国初期中苏友谊的见证。2009年,太重苏联专家楼建筑群被列为太原市历史文化街区。

2)建筑特征。太重苏联专家楼是典型苏式住宅建筑群,每栋3个~4个单元,每单元一梯三户或四户,每户使用面积约30m2~40m2,少数户型为十几平方米。层高3.3m,墙体厚实,抗震性强。建筑样式以苏式为主,保留了传统的建筑风格,施工工艺好,建筑细部装饰刻画精细,该建筑主体及外墙装饰基本保持了建成风貌。建筑造型精美,顶层屋檐刻着木质花纹雕刻,别具匠心,与坡屋顶上的瓦片浑然一体,将古典与现代合二为一,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2现状问题研究

1)现状概况。

太重苏联专家楼历史街区现为太重职工宿舍,曾是企业作为福利分给职工的住房,房改后产权私有化。经过50余载,建筑已接近使用年限,建筑质量和风貌亟待维护修缮,内部户型和配套设施也无法满足当代生活的需求,居民生活质量普遍较低。本区内的保护建筑建于20世纪50年代,已使用50余年,建筑物设计、建造时未考虑抗震设防。若按现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和结构设计规范,太原市属8度抗震设防,此类住宅建筑为丙类,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存在严重的建筑安全隐患。

2)交通组织。

地块南侧西矿街是城市次干道,向东边延伸与主干道迎泽西街相交。迎泽大街是太原市区最重要的城市主干道之一,西矿街是城市次干道,车流量较少,在车流高峰时分担迎泽大街的交通量。西侧为前进路,垂直于迎泽大街,是通向太重南大门的城市道路,作为出入太重单位的尽端式道路,可通过性不强,车流量一般。街区内现未布置机动车停车位,存在一定的停车压力,机动车主要沿内部车道停放。居民主要的住行方式为自行车,街区内配套有自行车车库,但不能满足停车需求。

3)人口现状。

太重苏联专家楼历史街区属于万柏林区和平街道前进路社区,据太重兴业房屋调剂中心统计数据,本街区共470户,约1500人。核心保护区内390户,建设控制地带内居住建筑较少,共80户。街区内住户以老年人与儿童为主,是典型的老年社区。大部分为太重退休职工,具有一定同质性,人口结构相对简单。

4)历史风貌问题。

a.南北向车行道和插建建筑共同导致苏式住区布局模式被破坏,步行系统消失,插建的多层板式住宅打破了由L形建筑围合而成的东西院落,院落“共享感”消失。建筑布局的改变带来道路系统的改变,“回”字形环形组团道路向一字形尽端式道路转变。b.为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大部分家庭都将原木质门窗换成铝合金门窗,挑出飘窗、封阳台、空调主机外挂的情况均对建筑立面风貌造成破坏。c.绿化和景观小品能满足现状需求,但苏式住宅区几何化、图案化的绿地形式已难觅踪影。d.南部沿街商业建筑风貌较差,遮挡历史建筑沿街立面,阻碍视线通达性,影响街区整体风貌。

5)居民生活问题。

a.历史建筑已使用50余载,质量有不同程度的损坏,部分建筑质量太差以至于威胁居民人身安全。b.缺少门禁系统、晾晒阳台之类现代小区标配的生活服务及安全设施。c.20世纪50年代所建的均为50m2左右的小户型平面,没有客厅及饭厅,厕所狭小,与当前住户的户型需求有较大差距。d.管道设施陈旧,老化严重,严重影响居民生活。e.社区老龄人口较多,缺乏将老年人作为主要收益对象的社区环境设计和活动设施。f.路面停车位不足,机动车多沿道路停放,部分车辆停放在组团中心,占用了公共活动的空间。g.房屋之间的消极空间虽布置绿化,但使用率低,呈半荒芜状,造成空间浪费。

3规划措施研究

1)近期规划措施。

a.历史建筑的全面修复。对建筑结构、外观、各项设施等进行全面修复,并根据需要适当增加现代生活设施。b.历史风貌的整体修复。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不仅体现在建筑体本身,空间布局和环境景观更是太重苏联专家楼历史文化街区特殊性的重要体现。在对街区历史风貌特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空间环境修复,拆除插建和搭建的非历史建筑,移出穿越中心的机动车道,恢复完整的周边式大院落,并进行历史风貌的绿化景观配置。考虑社区老龄化特征,布置适合老年人的活动场地与设施,营造安全健康、和谐融洽的社区生活氛围。

2)远期规划措施。

苏联专家楼是太重集团始建时的重要历史见证,承载第一代太重人深刻情感的记忆载体。远期当历史建筑逐步修复后,仍延续历史环境和建筑风貌。保留一定比例的居住功能的同时(不得低于50%),可结合物质环境的更新,适当通过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特色商业,创造性的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更新改造及再利用,提升太重企业的文化品质。

4修复历史建筑研究

1)建筑结构修复。

a.加固地基。对地基有明显沉降的建筑物,应根据现场和建筑物受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加固地基。b.增设构造柱和圈梁。由于房屋未设置构造柱和圈梁,应在建筑物周边纵、横墙相交处增设构造柱,并沿楼层设置圈梁;内墙圈梁可采用钢拉杆。新增的构造柱和圈梁需与原砖墙可靠连接,新增的构造柱应与圈梁、拉杆连成整体。c.修复、加固开裂墙体。对已开裂的墙体,可采用压力灌浆修补,并在墙体的两侧采用钢筋网砂浆面层、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面层的方法加固。d.提高预制楼(屋面)的整体性。可在预制板板端,沿铺板方向,在板底粘贴约200mm~300mm宽、2mm~4mm厚钢板,以增强板的局部整体性,防止预制板单块塌落。e.修复、补强、加固。根据结构鉴定报告,对需修复、补强、加固的结构构件进行修复、补强、加固,后续使用年限不少于30年。

2)建筑户型改造。

在确保不破坏建筑外立面和主体结构的前提下,对住宅内房间功能进行重新划分,提出户型内部改造和户型重组改造两种户型改造方式。户型内部改造方式既不改变单元中户型数量及面积,也不改变户型间的组合方式,仅在各户型内部进行调整,适当增大厕所面积,改卧室为客厅,满足当前对户型的多功能要求。优点:未改变居住户数,减少搬迁安置压力。缺点:居民住房面积未得到提升,居住空间仍然不宽裕。

5修复历史空间研究

为塑造风貌完整的苏联模式居住小区,规划以历史原真性为依据,在建筑布局和环境塑造上进行适当调整。根据苏联模式居住小区讲究围合与对称的“形式主义”特征,以东西向步行通道为主要的生活与景观轴线,串联北部组团,形成由步行系统和景观系统为导向的完整苏式风貌居住小区。

1)拆除插建。

通过建筑空间布局的调整和居住质量的改善,疏散部分人口,降低居住密度。规划迁出插建的四栋建筑,共计78户。人口容量为1000人,300户,迁出人口由太重企业内部协调,在历史文化街区外的新建居住小区内安置。

2)调整交通。

a.动态交通。历史文化街区交通容量应以满足街区内居民生活用途为主,不应将周边及城市其他地区的交通、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配套需求纳入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干道不应穿越历史街区。通过对街区街道尺度、内部功能和传统风貌特色保护的综合分析,太重历史文化街区交通模式应采取主要机动车道布置的模式,街区内以步行交通为主,机动车可到达但限制其通行数量。街区内部机动车道同样沿组团布置,避免车辆从组团内部穿越,破坏围合感。b.静态交通。太重苏联专家楼历史文化街区内部交通以非机动车为主,规划时在各居住组团内均配置非机动车停车库,满足自行车、电动车等停车需要,共规划非机动车停车库7个,总面积约500m2,可满足360辆非机动车停车需求。机动车停车沿道路设置,主要布局在建筑之间居民活动较少的灰空间,共规划机动车车位155个。在万柏林区第二实验小学操场下规划地下停车场一个,总面积1880m2,可满足60辆机动车停车需要。由于万柏林区第二实验小学正在建设中,应考虑地下停车场的同步建设。拆除南侧多层住宅并建设太重文化博物馆建筑后,于建筑东侧开敞地区规划地上停车场提供公共建筑停车需要,总面积约2000m2,可满足86辆机动车停车需要。

3)重构环境。

结合太重历史文化街区绿化环境历史特征,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特征的前提下,为提高街区内部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应适当增加绿化面积,营造适宜街区风貌特色的绿地景观。街区的绿化应以“因地制宜、合理绿化”为原则,优化街区整体风貌、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应适当地增加绿化面积。考虑到北方的气候特征,适当在开放空间设置小面积绿地,保护现状树木,鼓励种植落叶乔木。

6补充现代设施研究

1)活动设施。

街区内控制公共开放空间,留有必要的空间,结合绿地和环境设计,设置活动器械、桌椅、报栏等公共活动设施,提供居民交流沟通聚集的场所。充分考虑老年人体育活动的需要,适当设置门球场等适合老年人体育活动的场所,打造人性化的健康社区。

2)安全设施。

结合建筑立面修缮改造增设门禁系统,保障居民居住安全。

3)环境小品。

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和整体风貌的前提下,结合历史建筑和环境空间的修缮与利用,适当增加公共空间景观布局和细部设计,提升视觉环境质量,凸显苏式居住区风貌特点。规划上,结合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布局和历史建筑特征,运用对称、几何的整形构图方式,配合景观节点与构筑小品的功能需要,全方位整治、利用和打造院落景观、入口景观和通道景观。

7实施政策研究

1)实施主体。

太重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实施方式为:政府主体控制、企业协作实施、居民参与合作。政府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工作的实施主体,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引导与协调,如给予搬迁安置补偿政策、提供市政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整改等。居民是太重历史文化街区真正的主人,是保护与更新工作最基层、最广大的参与者,太重质朴的居民生活更是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鼓励公众参与,及时反映和听取社会各阶层关于街区保护与发展建议,在社区层面发动太重老居民一起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2)经济政策。

对于依照规划要求进行历史建筑维修整治的住户,应给予必要的资金优惠政策,以吸引广大居民及投资者参加到历史街区的维修整治工作中来。建立长期的民居修缮鼓励计划,建立专门用于补助原住民自行修缮房屋的补助基金,制定年度修缮计划,加强修缮过程中的技术和资金的管理和帮助。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的产权管理,梳理产权关系。历史建筑内部改造造成一定数量的房产置换,应听取居民自身搬迁意愿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老住户,外迁新住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