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小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5:00:18

居住小区

居住小区范文篇1

关键词:居住小区;绿地景观;设计

1居住小区绿地景观设计所遵循的原则

1.1人性化

在居住小区内建设绿地景观,主要的服务主体为居民,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精神需求与健康需求,人性化原则是绿地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1]。因此,在居住小区绿地景观设计中,必须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考虑其中,根据人们的日常需求来设计绿地景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分别从小区内的道路、娱乐设施以及植物配置等层面予以着手,旨在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1.2多元化

新时期,人们的欣赏标准与审美观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对居住小区内的景观要求更高,若采用单一的植物、活动设施等会让居民产生审美疲劳,且不能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可以判定为绿地景观设计未达到理想的效果。为了满足居民的需求,应提倡景观设计的多元化,避免发生居住小区景观单一问题的产生,通过多元化的设计,能及时缓解居民的工作与生活压力,能为居民消除精神负担。

1.3协调性

对于居民小区而言,在绿地景观设计与规划时,必须保持统一的风格与主题[2],实现景观设计的统一性与协调性,能从视觉感受与心理上更为舒适,通过绿地景观的合理化设计,紧密联系整个小区,可大大增强景观的视觉效果。

2居住小区绿地景观设计方法

2.1优化小区内的道路设计

在居住小区中,道路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旨在满足居民的日常出行,合理设计道路系统是重要要求。小区内的道路系统主要是由主干道、宅间小路以及组团路等构成的,宅间小路主要设计在整个道路系统的末端,且与每座居住楼连接,主要能容纳行人或自行车,其占地面积较小,横向宽度小。在主干道上会常常有过往的车辆、电动车以及出租车等,设计师在对道路景观设计时,必须从安全的角度予以着手,能保证居民活动的安全性,优化道路的设计形态,以保证居民居住的安全性。通常情况下,小区主干道是人流量、活动范围最大的区域,设计时必须强化合理化设计绿化、小品与铺地,其决定着整个小区的景观面貌。在道路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道路系统的功能,必须做好绿化带宽度的预留工作,绿植主要以行道树为主,既能达到美化的效果,也能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噪音,保证在设计时,绿化带必须控制在一定的高度,以禁止过高而影响驾驶员的视线。为了凸显道路设计的功能性,应设置更具代表性的植物景观与造景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能对人进行引导,此景观主要设计在道路的拐角处、入口处等位置,以起到提示与指示的作用。

2.2不断优化植物配置体系

在居住小区绿地景观设计之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不同的植物配置所呈现出现的绿化效果不同。通常情况下,在居住小区中,植物配置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孤植、群植、林植等多种形式,应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植物配置方式。在小区内两边的行道树可选择树形较小的树木,尽量选择乡土类植物,不仅可节省植物成本,还可大大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在树木选择时,应充分考虑人性化因素,禁止选择带有飞絮的植物,以保证人们在户外活动时不受到干扰。在植物配置时,应强化配置的层析性、多样性与主题性,按照实际的小区环境来设定多种植物类型和群落,融入一定的花卉,进而打造一种生态且自然的状态,营造和谐生活环境。在植物配置时,提倡层次性设计,高层设计绿色植物,中低层位置设计乔灌木以及各种花卉,最底层设计草坪,以形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环境,让居民在小区环境中有种置身自然环境的状态,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与生活需求。

2.3完善公共娱乐设施配置

在绿地建设中,公共娱乐设施是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居民提供日常的休闲、健身与娱乐服务,根据不同年龄段的需求来设计不同的设施,主要分为老人区、儿童区、青年区等,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活动与锻炼,能大大满足居民的公共娱乐需求。在儿童游乐场中,应设置一系列的游戏区,在儿童滑道上必须做好安全保护措施,在满足儿童娱乐的同时,还能保证儿童的安全。在老人区域,应在器材上铺上1层薄薄的海绵,地面应选择塑胶,以避免老人跌倒或摔倒,是人性化的充分体现。

3结语

综上所述,绿地景观设计是居住小区设计的重要内容,能改善整个小区的面貌,增强小区整体景观的生态性与美观性,还能净化小区内的环境,阻隔噪音,以此来优化整个小区的环境,进而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居住环境。居住小区绿地景观设计工作的开展,应充分贯彻人性化的理念,设置人性化的空间,及时满足居住区内的各项功能要求,强化景观设计的整体性与协调性等,以此来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与健康指数。

作者:孙莹 单位:南京鸿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居住小区范文篇2

我国建国以来,住宅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基本上家家有新居、户户有住房,但这都停留在解决多少人的居住问题上,还没有从简单的需要走出来,大都只是满足于斗室之中便可,而忽略了环境效益的综合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文化程度的落后。今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住宅建设逐步走向商品化的轨道,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也给建筑师、规划师们提出了更新的课题。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气侯类型丰富,文化艺术和生活习惯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但从住宅建设上来看,从南至北,从东到西,居住小区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长条形住宅和行列式的排列,虽有某些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大同小异,互相雷同,地方特色不明鲜,没有个性和独创性。

目前,住宅小区规划的主要通病是单一的同一方向的行列式排列,即典型的“兵营式”住宅,这种住宅在单体设计上多采用了一梯两户的梯间单元式住宅。此类型住宅可以给住户创造一个安静、互不干扰的室内居住环境。由于这种居住小区在规划设计时只采用一种类型的建筑,使得小区景色一模一样,从而造成一种单调的居住环境,虽说建筑具有高度的秩序,并且不同住宅组团之间有非常不同的构图,我们仍会感觉缺乏变化。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人—建筑—环境”的学说,使建筑学、心理学、环境学和生态学互相渗透,从而强调人与环境自的有机结合。人们已不满足于这类居住环境,人们的活动已不只局限于斗室之中过安静的日子,居住在这类环境里的人们常常埋怨:“活动的地方都没有”。从这句话里来分析,以前建造的“兵营式”居住小区已不能满足人们休憩、生活和学习的居住要求。

条形住宅行列式排列的居住住宅小区内部空间缺少变化,外部轮廓缺乏韵味,对空间未能合理营造,加上单体设计又是清一色的“砖头块”式住宅体型,住宅组团内间距、层数、色调都强调一律的统一性。给人的印象只能是单调、呆板、枯燥,缺乏变化和生气,无新鲜感和人情味,无可供人们回味的地方。这种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似乎成为一个没有明文规定的规矩一样,在我国各地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普遍采用。这种“兵营式”居住小区由于其整体骨架的单一性,使得其间的绿化也便流于单调。目前的绿化形式一般都是在两栋住宅之间载种乔木,这给居住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营造带来一定的难度。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却淡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忽略了人的精神及感情追求、社会安定、邻里交往等较高标准的因素。将居住空间环境的设计只局限于能用、经济等简单的使用水准上。居住在单元住宅楼内的人心中无不有一种由于缺乏邻里间人际交往,感情世界难以沟通的遗憾和无奈。有的甚至居住多年邻里间尚不知姓名与职业,更谈不上有什么互帮互助的友情,以往庭院中的和睦相处、热情相待、彼此关怀的邻里关系已荡无存。由此,家中老人无聊无快乐之所,邻里间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无信息沟通。更有甚者,使某些偷盗分子有机可乘,竟堂而皇之地以搬家名义将家中贵重物品洗劫一空,而邻里间却全然不知。由此对社会安定和人民的生活安全造成不应有的危害。同时给社区管理等带来许多不便。

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规划设计者主观努力的问题,没有活跃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在规划设计中忽视了人们的更高标准的生活需求的设计原则,同时建筑设计与规划脱节,建筑形成单一,对总体的环境效果相对来说考虑得比较少,对外部空间处理流于粗线条。

怎样让人们从几十平方米的斗室中走出来而使居住者的身心受到洁静,力求达到人与自的完美结合,这是每个规划设计者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社会的进步从而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渴望有优美安静和舒适的居住环境。要创造一个这样的居住小区,作为规划设计者必须对居民的需求和心理加以研究。居住环境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居住行而建造起来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不良的居住环境,会导致居民不良的居住行为:而良好的居住环境则使人们心理处于平衡状态,精神积极向上。

我国古代建造出了很多闻名于世的园林,如苏州的诸园林等,这些庭园,原为私人游憩,怡情休养之所,常连于宅旁屋后,故当时设计,不崇庄严伟大,但求静精巧,计划不重对称,免呆滞之,而须曲折,有引人人胜之概,常以建筑为主体,以花木为培衬,觉有天之真趣,给人感情之舒适,陶醉之感觉。虽然那时建造的园林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但不论立于任何观点之上来看,其心理手法之宗旨是以人的生活需要而出发,符合人的审美情感。有园林之所以能在当今还受现代人的取悦观赏而久居不衰,其巧妙之处就在于以自然为背景,取之自然,还之自然,形成一幅整体美的画卷而意味无究,古园林的造园技巧对我们今天的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是有很好的启迪的。

为了丰富居住小区空间的外部轮廊,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宜将同一单体住宅重复布置,应将高、中、低层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不要只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从布置手法上,为丰富居住小区的外部轮廊线,高层住宅布置在小区的中央部位,低层住宅布置在边部位。这样就可以避免形成封闭的空间或形成与外部空间隔绝的局面,能够和周围形成统一的整体。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比如为适应高低起伏的地形,在布置时应尽量保留原来的自然地形,从远处看,轮廊参差错落,高低起伏具有韵味。为了克服过去“兵营式”规划布局的呆板和单调,对住宅组团中的条型住宅,采用以变化方向的行列式布置为主,分散布置点式住宅为辅的布局手法。各住宅组团之间由绿地、低层公共建筑隔开,使居住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绿地相连,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在规划中密切结合绿化布置,住宅组团绿地根据配置的花草树木相互区别,各具特色,使居民从室内及外部都能看到绿地,提高居住环境质量。为了充分地利用空间,把居民的居住环境从室内引伸到室外,扩大居住空间,方便居民的活动,创造一个整体的住宅组团是适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的,如英国著名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家F.吉全德所说:“过去采用单纯的单元式住宅与联排式住宅的混合方式,但在被几乎有无限可能的,多样变化的住宅类型混合修建的形式所取代。这样的设计方法,不但使建筑物适合于每个住户的特殊的居住形式,而且将它们设计成有机整体,也就是把建筑物组合成一系列相互补充的形态,由单纯的平面变成连续的建筑复合体的组合形式”。以往单一的条形住宅行列式布置的住宅组团是对空间的化整为零,那么整体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就是对空间的化零为整之典范。在50—60年代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在这一方法上下了很深功夫,创造了一系列的适合人们居住心理的好的居住环境,壁如:荷兰某居住小区,用地6公倾,人口23000,整个小区由7个大小不等,层数不同,类型多样的住宅组团组成,以此形成独特的多样化的居住环境。又如德国某地居住小区,用地148公顷,人口24000,7200户。居住区由20个环形住宅团组成,每个组团用地90×150米,由7栋层数和类型都不同的住宅组成一个半形敞的院落,每个院落的布局都各不相同,各具特色,院内有大片绿地和设有儿童游戏和老人休憩场地。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为我国住宅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现我国许多大小型城市在居住小区的建设中大量采用了整体式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方式,这种规划布置的特点是对空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它缩短了公共建筑与住宅的距离,方便了居民;居住空间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土地可以重复利用,群体景观比较完整,给住户有安静、安全、方便之感;住宅组团内外用绿化来联系,既又小范围的外部空间,又有区域性的大范围的公共空间。居民围绕公共空间活动或是游憩、打牌下棋、玩球和谈家论政,都有一个可供人们合适的位置。就好象大家庭一样。此规划布局形式与我国古园林的设计手法普具相似之处,是适合人们的心理和身体需要的。

整体式住宅组团的建筑造型并不是要求五花八门,其中一个组团可以采用一种单体形式也可采用几种形式。关键在于根据地形、地在整体布局和环境布置中着意营造,可以前后错迭、高低错落、因地借势、就其自然,其布置灵活多样。这种居住小区空间环境丰富,通风、视野、朝向均较好,而且还有一个可用来着意刻化的大空间,有利于对其配景予以创造。

居住小区的道路布置,改变以往“横平竖直”的规划模式,大胆采用以典代直的规划方法,创造出“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自然环境来。壁如,意大利某居住小区用地29.5公顷,道路采用逐级由宽到的树枝状道路网,建筑的布置完全摒弃了行列式规划方式,而用房屋的朝向仍保证了住户良好的日照条件。由于住宅独特的规划布置,使住宅全部为三层的建筑群体,仍然获得与众不同的效果。又如,我国安徽省某地,占地3公顷,整个居住小区内的道路均采用曲线布置,住宅间的小道也曲线连接,塑造成田园风景式的居住环境。居住其间使人如置身于大自然而心情舒畅。

总之,要建设富有特点和具有新颖的居住空间环境的居住小区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我们每个设计者在规划设计上搞创作,不拘泥于教条,不难出现具有特色的与周围环境协调适合人们居住心理的居住小区,尽可能地给人们提供舒适、安静和新颖优美的居住环境。这也同时需要我们每个规划设计者们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技巧,充足的信息及跨学科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居住区详细规划》编者:王仲谷、李锡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居住区规划设计》编者:《居住区详细规划》课题研究组编;

居住小区范文篇3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为了获得整齐划一的人工美,从空间结构上缺乏群落的分层,往往是单纯的草本、灌木或乔木相互孤立的种植,而生态稳定性最强的乔灌草结构则较少见。尤其是在近年来全国大中城市兴起的草坪热,更是将这种单一性倾向推向了顶峰。另外,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水土的城市,都有最适合于本地生长的植物群落。将这些植物群落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运用到城市园林绿化的过程中,就可以自然地体现出城市绿色景观的地域特征,从而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

目前,住宅小区规划的主要通病是单一的同一方向的行列式排列,即典型的“兵营式“住宅,这种住宅在单体设计上多采用了一梯两户的梯间单元式住宅。此类型住宅可以给住户创造一个安静、互不干扰的室内居住环境。由于这种居住小区在规划设计时只采用一种类型的建筑,使得小区景色一模一样,从而造成一种单调的居住环境。人们已不满足于这类居住环境,人们的活动已不只局限于斗室之中过安静的日子,居住在这类环境里的人们经常埋怨:“活动的地方都没有”。从这句话里来分析,以前建造的“兵营式”居住小区已不能满足人们休憩、生活和学习的居住要求。

怎样让人们从几十平方米的斗室中走出来而使居住者的身心受到洁静,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这是每个规划设计者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社会的进步从而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渴望有美丽安静和舒适的居住环境。要创造一个这样的居住小区,作为规划设计者必须对居民的需求和心理加以研究。居住环境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居住行而建造起来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不良的居住环境,会导致居民不良的居住行为。而良好的居住环境则使人们心理处于平衡状态,精神积极向上。

二、坚持因地制宜是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它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立地条件的合理利用,二是对园林植物的选择。所谓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少动土方。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资金投入,降低维护成本,而且显得朴实无华,真切自然。自然起伏的多变地形比平面整洁的地形更令人感到轻松、温馨与浪漫,更富有诗情画意。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还可适当选取用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设计施工中应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讲求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三、注重人性化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

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布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人们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因此,在住宅入口,直到分户入口,都要进行绿化,使以绿为主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发挥,坚持高质量美丽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关注生活区质量已成为当今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如今,人们对住宅小区绿化的要求不再只是一两块草地,三四个花坛,而是要求高标准、高质量。一般情况下,绿化面积不少于建筑面积的30%。好一点的要达到50%以上,并要与四周环境高度协调和统一。

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与其它设计一样,要不断创新,切忌在不同的环境中作出相同的设计来。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不同于公园的设计,它应以自然为主线,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生活领域,使身居闹市的人们能获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我国古代建造出了很多闻名于世的园林,如苏州的诸园林等,这些庭园,原为私人游憩,怡情休养之所,常连于宅旁屋后,故当时设计,不崇庄重伟大,但求安静精巧,常以建筑为主体,以花木为培衬,觉有天然之真趣,给人感情之舒适,沉醉之感觉。虽然那时建造的园林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但不论立于任何观点上来看,其宗旨是以人的生活需要出发,符合人的审美情感。有园林之所以能在当今还受现代人的取悦观赏而久居不衰,其巧妙之处就在于以自然为背景,取之自然,还之自然,形成一幅整体美的画卷而意味无究,古园林的造园技巧对我们今天的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是有很好的启迪的。

为了丰富居住小区空间的外部轮廊,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宜将同一单体住宅重复布置,应将高、中、低层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不要只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从布置手法上,为丰富居住小区的外部轮廊线,高层住宅布置在小区的中心部位,低层住宅布置在边缘部位。这样就可以避免形成封闭的空间或形成与外部空间隔绝的局面,能够和四周形成统一的整体。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比如为适应高低起伏的地形,在布置时应尽量保留原来的自然地形,从远处看,轮廊参差错落,高低起伏具有韵味。为了克服过去“兵营式”规划布局的呆板和单调,对住宅组团中的条型住宅,采用以变化方向的行列式布置为主,分散布置点式住宅为辅的布局手法。各住宅组团之间由绿地、低层公共建筑隔开,使居住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绿地相连,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

为了充分地利用空间,把居民的居住环境从室内引伸到室外,扩大居住空间,方便居民的活动,创造一个整体的住宅组团是适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1]彭振华:城市林业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2]宋晓虹: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与文化原则贵州农业科学2002,30(5):64-65.

[3]严玲璋:努力创造有利于城市生态质量的绿色空间环境中国园林1999(1):1-7.

[4]俞孔坚:文化生态与感知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5]魏小琴:世纪之约-深圳市生态风景林建设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6]陈金河:城市园林绿化应注重森林生态建设福建热作科技200227(4):1.

居住小区范文篇4

我国建国以来,住宅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基本上家家有新居、户户有住房,但这都停留在解决多少人的居住问题上,还没有从简单的需要走出来,大都只是满足于斗室之中便可,而忽略了环境效益的综合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文化程度的落后。今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住宅建设逐步走向商品化的轨道,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也给建筑师、规划师们提出了更新的课题。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气侯类型丰富,文化艺术和生活习惯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但从住宅建设上来看,从南至北,从东到西,居住小区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长条形住宅和行列式的排列,虽有某些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大同小异,互相雷同,地方特色不明鲜,没有个性和独创性。

目前,住宅小区规划的主要通病是单一的同一方向的行列式排列,即典型的“兵营式”住宅,这种住宅在单体设计上多采用了一梯两户的梯间单元式住宅。此类型住宅可以给住户创造一个安静、互不干扰的室内居住环境。由于这种居住小区在规划设计时只采用一种类型的建筑,使得小区景色一模一样,从而造成一种单调的居住环境,虽说建筑具有高度的秩序,并且不同住宅组团之间有非常不同的构图,我们仍会感觉缺乏变化。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人—建筑—环境”的学说,使建筑学、心理学、环境学和生态学互相渗透,从而强调人与环境自的有机结合。人们已不满足于这类居住环境,人们的活动已不只局限于斗室之中过安静的日子,居住在这类环境里的人们常常埋怨:“活动的地方都没有”。从这句话里来分析,以前建造的“兵营式”居住小区已不能满足人们休憩、生活和学习的居住要求。

条形住宅行列式排列的居住住宅小区内部空间缺少变化,外部轮廓缺乏韵味,对空间未能合理营造,加上单体设计又是清一色的“砖头块”式住宅体型,住宅组团内间距、层数、色调都强调一律的统一性。给人的印象只能是单调、呆板、枯燥,缺乏变化和生气,无新鲜感和人情味,无可供人们回味的地方。这种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似乎成为一个没有明文规定的规矩一样,在我国各地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普遍采用。这种“兵营式”居住小区由于其整体骨架的单一性,使得其间的绿化也便流于单调。目前的绿化形式一般都是在两栋住宅之间载种乔木,这给居住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营造带来一定的难度。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却淡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忽略了人的精神及感情追求、社会安定、邻里交往等较高标准的因素。将居住空间环境的设计只局限于能用、经济等简单的使用水准上。居住在单元住宅楼内的人心中无不有一种由于缺乏邻里间人际交往,感情世界难以沟通的遗憾和无奈。有的甚至居住多年邻里间尚不知姓名与职业,更谈不上有什么互帮互助的友情,以往庭院中的和睦相处、热情相待、彼此关怀的邻里关系已荡无存。由此,家中老人无聊无快乐之所,邻里间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无信息沟通。更有甚者,使某些偷盗分子有机可乘,竟堂而皇之地以搬家名义将家中贵重物品洗劫一空,而邻里间却全然不知。由此对社会安定和人民的生活安全造成不应有的危害。同时给社区管理等带来许多不便。

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规划设计者主观努力的问题,没有活跃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在规划设计中忽视了人们的更高标准的生活需求的设计原则,同时建筑设计与规划脱节,建筑形成单一,对总体的环境效果相对来说考虑得比较少,对外部空间处理流于粗线条。

怎样让人们从几十平方米的斗室中走出来而使居住者的身心受到洁静,力求达到人与自的完美结合,这是每个规划设计者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社会的进步从而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渴望有优美安静和舒适的居住环境。要创造一个这样的居住小区,作为规划设计者必须对居民的需求和心理加以研究。居住环境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居住行而建造起来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不良的居住环境,会导致居民不良的居住行为:而良好的居住环境则使人们心理处于平衡状态,精神积极向上。

我国古代建造出了很多闻名于世的园林,如苏州的诸园林等,这些庭园,原为私人游憩,怡情休养之所,常连于宅旁屋后,故当时设计,不崇庄严伟大,但求静精巧,计划不重对称,免呆滞之,而须曲折,有引人人胜之概,常以建筑为主体,以花木为培衬,觉有天之真趣,给人感情之舒适,陶醉之感觉。虽然那时建造的园林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但不论立于任何观点之上来看,其心理手法之宗旨是以人的生活需要而出发,符合人的审美情感。有园林之所以能在当今还受现代人的取悦观赏而久居不衰,其巧妙之处就在于以自然为背景,取之自然,还之自然,形成一幅整体美的画卷而意味无究,古园林的造园技巧对我们今天的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是有很好的启迪的。

为了丰富居住小区空间的外部轮廊,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宜将同一单体住宅重复布置,应将高、中、低层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不要只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从布置手法上,为丰富居住小区的外部轮廊线,高层住宅布置在小区的中央部位,低层住宅布置在边部位。这样就可以避免形成封闭的空间或形成与外部空间隔绝的局面,能够和周围形成统一的整体。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比如为适应高低起伏的地形,在布置时应尽量保留原来的自然地形,从远处看,轮廊参差错落,高低起伏具有韵味。为了克服过去“兵营式”规划布局的呆板和单调,对住宅组团中的条型住宅,采用以变化方向的行列式布置为主,分散布置点式住宅为辅的布局手法。各住宅组团之间由绿地、低层公共建筑隔开,使居住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绿地相连,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在规划中密切结合绿化布置,住宅组团绿地根据配置的花草树木相互区别,各具特色,使居民从室内及外部都能看到绿地,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为了充分地利用空间,把居民的居住环境从室内引伸到室外,扩大居住空间,方便居民的活动,创造一个整体的住宅组团是适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的,如英国著名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家F.吉全德所说:“过去采用单纯的单元式住宅与联排式住宅的混合方式,但在被几乎有无限可能的,多样变化的住宅类型混合修建的形式所取代。这样的设计方法,不但使建筑物适合于每个住户的特殊的居住形式,而且将它们设计成有机整体,也就是把建筑物组合成一系列相互补充的形态,由单纯的平面变成连续的建筑复合体的组合形式”。以往单一的条形住宅行列式布置的住宅组团是对空间的化整为零,那么整体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就是对空间的化零为整之典范。在50—60年代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在这一方法上下了很深功夫,创造了一系列的适合人们居住心理的好的居住环境,壁如:荷兰某居住小区,用地6公倾,人口23000,整个小区由7个大小不等,层数不同,类型多样的住宅组团组成,以此形成独特的多样化的居住环境。又如德国某地居住小区,用地148公顷,人口24000,7200户。居住区由20个环形住宅团组成,每个组团用地90×150米,由7栋层数和类型都不同的住宅组成一个半形敞的院落,每个院落的布局都各不相同,各具特色,院内有大片绿地和设有儿童游戏和老人休憩场地。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为我国住宅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现我国许多大小型城市在居住小区的建设中大量采用了整体式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方式,这种规划布置的特点是对空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它缩短了公共建筑与住宅的距离,方便了居民;居住空间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土地可以重复利用,群体景观比较完整,给住户有安静、安全、方便之感;住宅组团内外用绿化来联系,既又小范围的外部空间,又有区域性的大范围的公共空间。居民围绕公共空间活动或是游憩、打牌下棋、玩球和谈家论政,都有一个可供人们合适的位置。就好象大家庭一样。此规划布局形式与我国古园林的设计手法普具相似之处,是适合人们的心理和身体需要的。

整体式住宅组团的建筑造型并不是要求五花八门,其中一个组团可以采用一种单体形式也可采用几种形式。关键在于根据地形、地在整体布局和环境布置中着意营造,可以前后错迭、高低错落、因地借势、就其自然,其布置灵活多样。这种居住小区空间环境丰富,通风、视野、朝向均较好,而且还有一个可用来着意刻化的大空间,有利于对其配景予以创造。

居住小区的道路布置,改变以往“横平竖直”的规划模式,大胆采用以典代直的规划方法,创造出“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自然环境来。壁如,意大利某居住小区用地29.5公顷,道路采用逐级由宽到的树枝状道路网,建筑的布置完全摒弃了行列式规划方式,而用房屋的朝向仍保证了住户良好的日照条件。由于住宅独特的规划布置,使住宅全部为三层的建筑群体,仍然获得与众不同的效果。又如,我国安徽省某地,占地3公顷,整个居住小区内的道路均采用曲线布置,住宅间的小道也曲线连接,塑造成田园风景式的居住环境。居住其间使人如置身于大自然而心情舒畅。

总之,要建设富有特点和具有新颖的居住空间环境的居住小区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我们每个设计者在规划设计上搞创作,不拘泥于教条,不难出现具有特色的与周围环境协调适合人们居住心理的居住小区,尽可能地给人们提供舒适、安静和新颖优美的居住环境。这也同时需要我们每个规划设计者们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技巧,充足的信息及跨学科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居住区详细规划》编者:王仲谷、李锡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居住区规划设计》编者:《居住区详细规划》课题研究组编;

居住小区范文篇5

[关键词]德克萨斯州;林地社区;居住区规划;价值取向

TheEstheticValueOrientationofModernCommunityPlan—WiththePlanoftheWoodlandsinTexasasanExample/QiuHongfei,ChenYifeng

[Abstract]ThecommunityplanoftheWoodlandscanproperlyhandletherelationshipamonghumanities,society,ecologyandeconomicbenefits,etc.andpaymoreattentiontothetopographiccharaterisitcsandenvironmnetalfactorsofthenaturalland.Itisasuccessfulcommunityplanbecauseittakesthelivingdemandofmodernpeopleunderthepresentconditionsasthestartingpointandseeksthedirectionofplanninganddesignfromthetime,thesocietyandnature,thusbuildinganexcellentenvironmentwherepeoplecanliveandinhabitharmoniouslywitheachother,withthesocietyandwithnature.

[Keywords]Texas,thewoodlands,communityplan,valueorientation

1、引言

当前在我国居住区建设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引导,各种各样的规划理念、处理手法层出不穷,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然而,在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价值取向的偏差,如不尊重基地原有的场地精神,破坏原有的山地、沼泽、湖泊等丰富的地形、地貌;根据纯形式美的法则建造注重平面构图,审美趣味低俗,与自然、人文毫无关系的景观。人们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到了豪华奢侈的材料上,追求视觉的刺激,甚至纯粹以视觉的“美”与“丑”作为评定景观规划与设计的主要标准。因此,如何准确把握与定位居住区规划的审美价值取向,处理好人与自然、历史、人文、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影响居住区规划的重要因素。西方现代社区规划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其审美价值观已趋于成熟。笔者以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林地社区为例,对居住区规划的审美价值取向进行分析与探索,旨在为国内居住区的规划建设与评价提供参考。

2、项目简介

林地社区(TheWoodlands)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美国新建的一系列社区中的代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以北45km的森林中。该社区占地面积为10927km2,是美国第一批总体规划型社区之一。从1964年开始,米切尔能源公司主席、开发商乔治·米切尔用11年的时间,经过300多次的交易,直到1974年才购得如此大规模的土地。该项目由最先将生态学思想引入到景观设计的生态学规划大师伊恩·麦克哈格规划设计。在总体规划设计过程中,规划师对场地的敏感程度是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麦克哈格在社区规划中非常关注当地的景观特征、视野、排水状况及用地规划。

林地社区的总体规划包括7个已经建成的村和1个正在开发的村—格根磨房村(Grogan’sMill)、科卡恩十字路口村(Cochran’sCross-ing)、纯正山脊村(SterlingRidge)、印第安春天村(IndianSprings)、奥尔登桥梁村(AldenBridge)、黑豹小溪村(PantherCreek)、学院公园村(CollegePark)和卡尔顿森林村(CarltonWoods),村与村之间由商业及社区服务建筑和广阔的开放绿化空间分隔开来,每个村都有供精力充沛的年轻人选择的各种类型的住宅和郊野公共设施(图1)。

3、方案介绍及评析

3.1尊重场地特征

休斯顿的郊野地区是大面积的草原,地势平坦,有微小的起伏,基地上覆盖着大面积的浓密的松树林和橡树林。伊恩·麦克哈格规划组的成员认为,规划应该与该地区的原有地形特征和森林环境相结合,因为无论是从景观视觉角度还是从生态角度来说,森林环境对平坦的草原地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自然景观价值和人文价值,规划的目的应该是尽量减少人的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在森林中营造现代居住空间,以解决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中高收入阶层在追求郊野生活过程中所引发的郊野生态问题与环境问题(图2)。

3.1.1保持以林地景观为特色的社区环境

社区规划中将1/4的土地作为森林保留地带、公园、高尔夫球场及其他类型的开放空间,并且鼓励居民沿着排水道和主要公路在所有居民区内保护和恢复当地的植被系统(图3);保持林地社区以森林景观为特色的场地精神,在密林中营造人类现代聚居环境,实现规划初期就定下来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规划目标。这一做法使规划能够成功营造出完全不同于其他社区的独特的生活空间。

3.1.2道路网络顺应自然地形

道路设计避开了人工硬质地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将主干道设置在远离泄水区的脊线上,使主干道附近和交叉路口的开发密度最高,敏感地带的开发密度有所降低。因此,开发密度高的地带主要在土壤渗透性差的区域。社区内的街道被设计成与场地斜坡垂直的步道,以留出大面积的原生态的渗透性土壤。总体规划结构中没有运用几何线形,如轴线、环路或者其他对称结构,而是基于场地的自然肌理,形成契合自然的道路网络体系。

3.2尊重人类生活与居住行为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的中高收入家庭开始追求郊区社区的行为反映了人类对优美自然环境的向往。然而,社区作为人类聚居生活的一种载体,除了要具有优美的户外环境之外,还需要有一个复杂的、能辅助人们生活的网络系统,以满足人们对教育、休闲、娱乐、工作、消费的需求。林地社区的投资者米切尔在麦克哈格的总体规划的框架上,精心设置了一个复杂的社区的各个组分—各种类型的住宅(包括独户住宅、联排住宅、住房、公寓、短期合租房等)、娱乐设施、文化设施、休闲场所、零售店、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

3.2.1合理布置消费娱乐设施

在社区的框架内,每一个村都有一系列的消费娱乐设施,居民步行或者开车都可以很快到达。整个林地社区的市镇中心设在场地的东部区域。规划将市镇中心定位为能够提供零售、餐饮、娱乐和社区活动的多功能中心(图4)。一条平直的大道贯穿整个市镇中心,成为社区连接其他几个未来城镇的主通道。

3.2.2在社区内解决居民就业问题

米切尔认为,一个适合居住的社区应该能够为居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米切尔在社区内确立了一系列商业区域,希望通过合理的商业布局,使社区的家庭数量与工作岗位的比例在近期达到1:1,远期达到1:5。林地社区市镇中心项目占地167km2(图5,图6),将成为可容纳四万名工作人员的商业空间,这样,林地社区的家庭数量与工作岗位的比例将达到1:1。米切尔相信,社区高品位的环境质量与吸引人的生活方式可以形成对高层次人才的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并留住这些人才,形成高品位的人文居住社区。最近对林地社区的调查显示,25岁以上的人群中获得学士学位及其以上学历的人占总人口的55.7%,获得硕士学位及其以上学历的人占总人口的18.8%,失业人口仅占2.7%。这表明米切尔的规划理想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3.2.3营造以家庭为中心的融洽的邻里氛围

林地社区规划对一些新近开发的邻里,作了更为人性化的考虑,更多地关注以家庭为中心的生活,社区内采用以步行为主的交通方式,建筑沿着蜿蜒曲折、被植物覆盖的尽端式小路两旁布置,以增强邻里归属感。规划通过对社区内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促进邻里间的交往,增进邻里间的感情。此外,社区开发商通过市场调查,还专门为大龄单身群体设计了社区。

3.3尊重社区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麦克哈格在林地社区规划中较早地引入了生态规划的思想,在总体规划型社区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整个规划充分考虑了场地的所有生物因素,重点是保证动植物的生存与繁殖,维持自然原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规划在初期就定下了7个目标:将对地表及次地表的水文生态的破坏减至最小,保护好场地原有的森林系统,建立一个自然的排水系统,保护场地的植被层,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活动走廊,将社区的开发成本降至最低。

在林地社区后来二十多年的建设过程中,这些目标的制定对保护林地自然生态系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3.1减少人类开发活动对地下水位的影响

麦克哈格认为,通常的人类开发方式会减少基地内地下水的补充,加大地表水的流失程度,导致城市地下水位的下降,引发河流下游的洪灾。麦克哈格主张利用环境覆盖制约因素系统地确定最合适的土地开发原则。建筑物的保护层能够对地下水位进行最大限度的补充,保护渗透性土壤,维持地下水位,减少水土流失,防止淤积与冲刷,保护自然植被与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3.3.2采用天然排水系统,减少地表水的流失

格根磨房村的第一阶段的开发规划,抛弃了过去常采取的用井栏、雨水道、水泥管道、地下通道将雨水直接排入河流的做法,而主要利用天然的排水系统(如长有植被的洼地、沟渠、堤坎)收集雨水。这种天然排水系统被广泛地运用到社区的建筑环境、公共活动场所和娱乐场所中。

3.3.3尽量保持原生态的自然结构

基于场地的特殊性,林地社区规划的一个构想就是保持原生态的自然结构,降低社区建成后的人工维护成本。因此,投资者在居民入住之前,鼓励居民保留院中的落叶层,建议其不要自行修建较大的草地。

4、林地社区规划中的审美价值取向

4.1追求规划与地域环境的和谐

完全顺应自然、不加任何干涉的设计是没有的。但是,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形成了共识:设计,特别是大尺度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自然过程进行管理,设计应该遵循自然,将创作作为自然演进的一个部分,保持区域的自然特征。在林地社区规划中,道路、建筑等所有的人工构筑设施,都是与该地区以森林为主要特征的场地要素相结合来考虑的,强化了场地的地形特征,保护了原有场地的自然景观与乡村景观,将自然引入现代社区的规划中,形成了富于场地精神的特色居住空间,达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

4.2追求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协调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家庭,离不开社区中的家庭生活,离不开与之相应的住区景观环境。社区的规划建设是人类生活空间的重要载体,是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因此,社区规划的基本目标应该是营造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社区生活环境。而规划是否适合人的尺度,是否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成为了人性化社区规划的关键。

林地社区的规划者在建造社区的过程中,希望通过设置大面积的林地保留地带、公园、高尔夫球场及其他类型的开放空间,形成幽静而舒适的特色户外空间,鼓励居民走出建筑;在室外休闲、散步、娱乐、购物过程中促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社区内形成一种无形的归属感与邻里融洽感。社区同时为居民提供了足够的工作岗位和消费设施,使居民可以愉快地生活、工作和交流。

4.3追求规划与经济利益的协调

在美国开发的众多总体型社区的规划中,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因没有处理好场地投资开发与经济承受能力之间的协调关系而破产。这就要求社区规划者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大量的市场信息,能够在专业知识、经济利益及大众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点。林地社区的总体规划通过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减少排水设施的建设,为投资者节约了数百万美元的投资,在景观视觉、生态效应与投资收益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在规划先期建设过程中,减小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等到有一定销售收入之后,再进行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了销售收入大于先期投资。由于林地社区建成后清理落叶层将会增加成本,规划者认为可以保留落叶层,形成动物天然栖息地。

5、结语

对于国内居住区建设中出现的一些审美偏差,许多学者就如何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作了一些探索与反思。实际上,许多规划设计师仍然寄希望于通过自己的作品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来解决这些问题。然而,林地社区规划给了我们一些新的启示。其实,我们不应该局限于仅从历史中寻找答案,而应该回归到对时代、现实的理解与尊重上。林地社区规划更多地关注自然大地的地形特征及环境因素,以当代人在当代条件下对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从时代、社会与自然中寻找规划与设计的方向,营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与融洽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一个成功的现代社区规划。我们相信,居住区规划不是追逐流行与时尚、豪华与奢侈的意识的产物,一个以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为指导、朴素而和谐的居住区规划才能够经受住历史的考验。

[参考文献]

[1]美国城市土地利用学会著,杨旭华,等译.世界优秀社区规划[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6).

居住小区范文篇6

我国建国以来,住宅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基本上家家有新居、户户有住房,但这都停留在解决多少人的居住问题上,还没有从简单的需要走出来,大都只是满足于斗室之中便可,而忽略了环境效益的综合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文化程度的落后。今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住宅建设逐步走向商品化的轨道,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也给建筑师、规划师们提出了更新的课题。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气侯类型丰富,文化艺术和生活习惯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但从住宅建设上来看,从南至北,从东到西,居住小区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长条形住宅和行列式的排列,虽有某些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大同小异,互相雷同,地方特色不明鲜,没有个性和独创性。

目前,住宅小区规划的主要通病是单一的同一方向的行列式排列,即典型的“兵营式”住宅,这种住宅在单体设计上多采用了一梯两户的梯间单元式住宅。此类型住宅可以给住户创造一个安静、互不干扰的室内居住环境。由于这种居住小区在规划设计时只采用一种类型的建筑,使得小区景色一模一样,从而造成一种单调的居住环境,虽说建筑具有高度的秩序,并且不同住宅组团之间有非常不同的构图,我们仍会感觉缺乏变化。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人—建筑—环境”的学说,使建筑学、心理学、环境学和生态学互相渗透,从而强调人与环境自的有机结合。人们已不满足于这类居住环境,人们的活动已不只局限于斗室之中过安静的日子,居住在这类环境里的人们常常埋怨:“活动的地方都没有”。从这句话里来分析,以前建造的“兵营式”居住小区已不能满足人们休憩、生活和学习的居住要求。

条形住宅行列式排列的居住住宅小区内部空间缺少变化,外部轮廓缺乏韵味,对空间未能合理营造,加上单体设计又是清一色的“砖头块”式住宅体型,住宅组团内间距、层数、色调都强调一律的统一性。给人的印象只能是单调、呆板、枯燥,缺乏变化和生气,无新鲜感和人情味,无可供人们回味的地方。这种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似乎成为一个没有明文规定的规矩一样,在我国各地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普遍采用。这种“兵营式”居住小区由于其整体骨架的单一性,使得其间的绿化也便流于单调。目前的绿化形式一般都是在两栋住宅之间载种乔木,这给居住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营造带来一定的难度。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却淡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忽略了人的精神及感情追求、社会安定、邻里交往等较高标准的因素。将居住空间环境的设计只局限于能用、经济等简单的使用水准上。居住在单元住宅楼内的人心中无不有一种由于缺乏邻里间人际交往,感情世界难以沟通的遗憾和无奈。有的甚至居住多年邻里间尚不知姓名与职业,更谈不上有什么互帮互助的友情,以往庭院中的和睦相处、热情相待、彼此关怀的邻里关系已荡无存。由此,家中老人无聊无快乐之所,邻里间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无信息沟通。更有甚者,使某些偷盗分子有机可乘,竟堂而皇之地以搬家名义将家中贵重物品洗劫一空,而邻里间却全然不知。由此对社会安定和人民的生活安全造成不应有的危害。同时给社区管理等带来许多不便。

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规划设计者主观努力的问题,没有活跃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在规划设计中忽视了人们的更高标准的生活需求的设计原则,同时建筑设计与规划脱节,建筑形成单一,对总体的环境效果相对来说考虑得比较少,对外部空间处理流于粗线条。

怎样让人们从几十平方米的斗室中走出来而使居住者的身心受到洁静,力求达到人与自的完美结合,这是每个规划设计者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社会的进步从而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渴望有优美安静和舒适的居住环境。要创造一个这样的居住小区,作为规划设计者必须对居民的需求和心理加以研究。居住环境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居住行而建造起来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不良的居住环境,会导致居民不良的居住行为:而良好的居住环境则使人们心理处于平衡状态,精神积极向上。

我国古代建造出了很多闻名于世的园林,如苏州的诸园林等,这些庭园,原为私人游憩,怡情休养之所,常连于宅旁屋后,故当时设计,不崇庄严伟大,但求静精巧,计划不重对称,免呆滞之,而须曲折,有引人人胜之概,常以建筑为主体,以花木为培衬,觉有天之真趣,给人感情之舒适,陶醉之感觉。虽然那时建造的园林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但不论立于任何观点之上来看,其心理手法之宗旨是以人的生活需要而出发,符合人的审美情感。有园林之所以能在当今还受现代人的取悦观赏而久居不衰,其巧妙之处就在于以自然为背景,取之自然,还之自然,形成一幅整体美的画卷而意味无究,古园林的造园技巧对我们今天的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是有很好的启迪的。

为了丰富居住小区空间的外部轮廊,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宜将同一单体住宅重复布置,应将高、中、低层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不要只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从布置手法上,为丰富居住小区的外部轮廊线,高层住宅布置在小区的中央部位,低层住宅布置在边部位。这样就可以避免形成封闭的空间或形成与外部空间隔绝的局面,能够和周围形成统一的整体。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比如为适应高低起伏的地形,在布置时应尽量保留原来的自然地形,从远处看,轮廊参差错落,高低起伏具有韵味。为了克服过去“兵营式”规划布局的呆板和单调,对住宅组团中的条型住宅,采用以变化方向的行列式布置为主,分散布置点式住宅为辅的布局手法。各住宅组团之间由绿地、低层公共建筑隔开,使居住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绿地相连,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在规划中密切结合绿化布置,住宅组团绿地根据配置的花草树木相互区别,各具特色,使居民从室内及外部都能看到绿地,提高居住环境质量。为了充分地利用空间,把居民的居住环境从室内引伸到室外,扩大居住空间,方便居民的活动,创造一个整体的住宅组团是适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的,如英国著名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家F.吉全德所说:“过去采用单纯的单元式住宅与联排式住宅的混合方式,但在被几乎有无限可能的,多样变化的住宅类型混合修建的形式所取代。这样的设计方法,不但使建筑物适合于每个住户的特殊的居住形式,而且将它们设计成有机整体,也就是把建筑物组合成一系列相互补充的形态,由单纯的平面变成连续的建筑复合体的组合形式”。以往单一的条形住宅行列式布置的住宅组团是对空间的化整为零,那么整体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就是对空间的化零为整之典范。在50—60年代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在这一方法上下了很深功夫,创造了一系列的适合人们居住心理的好的居住环境,壁如:荷兰某居住小区,用地6公倾,人口23000,整个小区由7个大小不等,层数不同,类型多样的住宅组团组成,以此形成独特的多样化的居住环境。又如德国某地居住小区,用地148公顷,人口24000,7200户。居住区由20个环形住宅团组成,每个组团用地90×150米,由7栋层数和类型都不同的住宅组成一个半形敞的院落,每个院落的布局都各不相同,各具特色,院内有大片绿地和设有儿童游戏和老人休憩场地。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为我国住宅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现我国许多大小型城市在居住小区的建设中大量采用了整体式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方式,这种规划布置的特点是对空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它缩短了公共建筑与住宅的距离,方便了居民;居住空间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土地可以重复利用,群体景观比较完整,给住户有安静、安全、方便之感;住宅组团内外用绿化来联系,既又小范围的外部空间,又有区域性的大范围的公共空间。居民围绕公共空间活动或是游憩、打牌下棋、玩球和谈家论政,都有一个可供人们合适的位置。就好象大家庭一样。此规划布局形式与我国古园林的设计手法普具相似之处,是适合人们的心理和身体需要的。

整体式住宅组团的建筑造型并不是要求五花八门,其中一个组团可以采用一种单体形式也可采用几种形式。关键在于根据地形、地在整体布局和环境布置中着意营造,可以前后错迭、高低错落、因地借势、就其自然,其布置灵活多样。这种居住小区空间环境丰富,通风、视野、朝向均较好,而且还有一个可用来着意刻化的大空间,有利于对其配景予以创造。

居住小区的道路布置,改变以往“横平竖直”的规划模式,大胆采用以典代直的规划方法,创造出“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自然环境来。壁如,意大利某居住小区用地29.5公顷,道路采用逐级由宽到的树枝状道路网,建筑的布置完全摒弃了行列式规划方式,而用房屋的朝向仍保证了住户良好的日照条件。由于住宅独特的规划布置,使住宅全部为三层的建筑群体,仍然获得与众不同的效果。又如,我国安徽省某地,占地3公顷,整个居住小区内的道路均采用曲线布置,住宅间的小道也曲线连接,塑造成田园风景式的居住环境。居住其间使人如置身于大自然而心情舒畅。

总之,要建设富有特点和具有新颖的居住空间环境的居住小区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我们每个设计者在规划设计上搞创作,不拘泥于教条,不难出现具有特色的与周围环境协调适合人们居住心理的居住小区,尽可能地给人们提供舒适、安静和新颖优美的居住环境。这也同时需要我们每个规划设计者们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技巧,充足的信息及跨学科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居住区详细规划》编者:王仲谷、李锡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居住区规划设计》编者:《居住区详细规划》课题研究组编;

居住小区范文篇7

关键词: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外部空间协调

1居住小区公共建筑的形态及其外部空间设计

小区公共建筑的空间形态设计除满足功能需求外,更多地应满足归属性原则。归属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源自于人对母体的眷恋。将这种眷恋扩展到建筑学领域,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归属感。在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实际过程中设计出具有归属感的空间形态必须具备以下四条准则:

1.1建筑与空间宜人的尺度和比例尺度比例虽不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如爆炸性的颜色、怪异的形体,然而它的确存在于建筑的形态和空间的关系里。我们一进入某个空间里就能感觉到尺度的存在,不同的尺度将给我们带来截然不同的空间感受。

1.2具有视觉兴奋点的景观布置与富有层次的空间在一些旧居住小区是很难找到视觉兴奋点的,满眼都是排列整齐的一模一样的行列式住宅。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捉高,精神上的需求越来越重要,新的居住小区都或多或少对景观进行了考虑,效果怎样不一定,但这种意识给设计人员提出了新课题。小区入口越来越成为一个设计的重点,有特色的小区入口是小区可识别性的一个重要来源。

1.3个性化的建筑设计在统一协调的前提下,个性化的小区公共建筑是丰富空间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使公共建筑具有个性,如与众不同的造型,色彩的创造性运用,不同材料的搭配等。

1.4特定场所的营建场所是真正供居民停留下来活动的地方,这里将是小区居民的室外共享起居室,出色的场所设计必然能够提高居住小区空间的质量,增加小区空间形态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也就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当今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小区白天公共建筑的主要使用者为老人和小孩,他们多的是闲暇时光,渴望的是相互交流,他们希望能有个地方坐下来,欣赏一下小区的景观,或者只为看一下热闹的人群。

2居住小区商业建筑设计

相对于规模大、档次高的都市型商业和区域型商业,如百货中心、大型综合超市而言,小区商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往往处于从属地位而不为人们所重视。但是小区商业在整个城市商业分工中与居民生活最贴近,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购物提供了最直接的服务,特别在城市扩张后的边缘地区,新辟的住区较为密集,而相应的配套商业还不够完善,因此小区商业在居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区商业作为建筑设计的一个专门分类,其重要性也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小区商业与其他商业类型相比有其特殊的一面,首先,小区商业所包含的内容通常都是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诸如涉及面较广的各类便利店、药店、音像店、花店、面包屋、美容美发、书店、家居饰品、餐饮等等,这些商业服务场所往往由于规模小,所需的面积也较少。其次,为了给居民提供方便的服务小区商业要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通常服务半径不宜超过500m。另外社区商业作为整个房地产业的一部分,还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即其本身作为商品也要做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要能够顺利销售或租赁出去。因此,要做好小区商业就必须对其内在规律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3居住小区学校建筑设计

居住小区学校建筑由于自身功能的限制而具有某种原型,如班级的存在使其具有单元性,而具有特殊功能的空间,如室内体育馆、舞蹈房、实验室、天文台。这些又使其整体呈现多样性。一般它们都注意了在空间形态上结合其重复性和多样性两种形态操作语言,创造出既协调统一又别具特色的建筑形态。我们可以把这种决定建筑形态基本框架的功能要素看作是具体建筑形态生成的内部原因。毫无疑问居住小区的外部环境则是形态生成的外部原因。而作这类形态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与小区协调统一,并丰富小区的形象。但是协调和丰富形象是一对矛盾,而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这一对矛盾的调解。由此我们也得出在小区内设计教育类公建的两条原则:

3.1学校应与小区相协调这种协调反映了一系列关系的平衡。包括学校与住宅的关系,学校与绿地、道路的关系、学校与小区整体形态的关系,总之,学校是否成为小区有机的一部分。这种协调应从两个层面上进行把握:①总平面上,小区的形态与周围的环境是否相协调,还是毫无关系,孤立自存。作为一个整体,学校是否找到应有的位置并成为小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的存在是否对小区的整体形态作出积极贡献。②微观层面上的协调,包括细部、颜色、尺度、比例的协调。这个层面上的协调更具实际意义,因为它们更直接地抓住居民的视觉,也就更容易地被进行比较。

居住小区范文篇8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居住环境得到了空前的改善,然而由于有关居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研究滞后[1],且开发商从商业炒作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力,再加上大量非专业以及专业素质不高的设计人员加入到这一行业,使居住区环境设计出现了诸多弊端,导致居住区环境塑造走入一些误区。目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存在以下的主要问题:

1.1风格与环境的协调的忽视。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尊重地域文化背景及居住区周边环境状况。然而,设计师们看到欧洲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欧陆风、草坪风等风格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追求西方皇家园林的豪华气派成为了风气。在我们的居住环境中适当引入国内外居住区环境景观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对外籍人士现在生活、活动频繁的区域,适当营造欧式居住环境,对丰富我们的居住区形态,满足多元的居民审美需求会有所帮助。但是成为“风气”和“时尚”,就走入了误区。

1.2环境景观的生态效率的忽视。自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草坪风久盛不衰,许多居住区的绿地系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疏林草地,忽视了乔木、灌木、地被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采用单一的草地,不但结构单一,生态效率低下,而且为大面积草坪的养护管理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一些设计师们往往忽视了居住区景观环境诸要素在各种不同空间的具体要求及相互冲突。没有在各种环境空间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围绕着提高生态效率来处理好各种要素之间关系。

1.3功能和空间的多样性的忽视。设计师往往花很大精力去研究居住区环境的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过于强调居住区视觉形象营建方面的作用,却常常忽略了它的功能。设计的出发点往往不是为住户营建亲切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而是为了追求强烈、震撼的视觉刺激,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不注重从功能要求上合理安排开放和隐蔽空间,导致出现过于空旷、单调的空间效果,缺少空间的多样性。

1.4人性化设计欠缺,缺乏亲切感。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因此人性化设计在居住区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忽视居住区人性化设计的情况不在少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者和用户缺乏沟通,不尊重居住者的需求;居住区的安全性问题考虑不周,诸如预防火灾、水灾的系统建设,预防突发事件的绿色通道系统和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建设等;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设计没有足够重视,如日照、通风、防尘、消除噪音等问题。

2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要点

2.1绿化种植景观的设计居住区绿地是人们活动、游憩的重要场所。植物在绿地景观中犹如建筑材料可作为地面、天花板、墙面等,其变化极为丰富多彩。植物又不同于建筑材料,它们富有生命,会随着季节生长、开花、结果。它们是活的建筑材料,被称为软质景观。它们与硬质景观的建筑等相互衬托,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形成生动的居住绿地景观。

①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②植物配置。植物以其优美的姿态、鲜明的色彩和旺盛的生命力极大丰富和美化着自然环境,并有制氧、滤尘、遮阳、挡风、灭菌、防噪声、调节温度和湿度等作用。每一种植物的配置要充分考虑其造型、色彩、落叶期和花期等各种因素,合理地搭配,使每个季节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色[2]。配置时应根据绿化的功能要求,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自然植被分布特点,选择抗病虫害强、易养护管理的植物;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合理配置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

2.2道路景观的设计居住区的道路景观设计中强调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对街道的线形、宽度、铺装和小品等进行精心设计以降低车速,达到人车共存。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内;在空间形态特征上,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设计时结合住宅楼的入口、停车位、廊道做拓扑变形,扩展出形态各异的院落空间,同时结合绿化、铺底划分空间,作为满足多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场所,即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同时道路也起到景观欣赏的路径作用。

居住区的道路系统设计时,要分级明显、构架清楚、通而不畅、顺而不穿,分流合理,考虑便于居民出入以及消防和救护等需要;减少对居民区的影响,保证居民区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步行路和路侧的植物种植要形成绿荫带,且景观道路要有生动曲折的布局,使人经过时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

2.3建筑小品景观的设计小品在景观设计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体量不在于大或小,而在于除要体现本身功能外,还对环境起点缀作用。根据功能,可分为五种:①建筑部位艺术化小品,如室外楼梯、走廊等;②室外工程实施艺术化小品,如出入口、挡土墙等;③公共设施小品,如垃圾箱、路灯、指示牌等;④活动设施小品,如儿童游戏器具、休息亭等。

活动设施,尤其是儿童游戏器具的场地设置要特别注意,一是要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二是远离主要的交通干道、停车场和地下车库的排风口,三是地面最好铺设防滑、防撞的橡胶垫,以保障儿童安全。

雕塑是景观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法。传统的雕塑多在绿地的中心部位或结合水池、喷泉设置,成为视觉中心。现在的雕塑无论在造型、材料、色彩,还是设置位置都比以前有较大的发展。造型既有具象的又有抽象的,既有真实的又有变形的。位置有些看似十分随意,如在休闲步道上设置一组妈妈推着婴儿、夫妻手挽手的散步等真人大小的雕塑,真实地反映生活场景,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类雕塑虽只起陪衬作用,但在造型上是以理性的方式塑造场景与装饰空间,在功能上烘托气氛与增加情趣。

3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要求居住区不仅有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人们不但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如何以全新的生态环境观念,创造宜人的、富有精神感染力的居住区环境,并使居住区环境更完美的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建筑师与规划师不容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虎志强.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探讨[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2]陈金顺,陶勇,马冬梅.居住区景观设计探索[J].山西建筑.2008.34(12):47~49.

居住小区范文篇9

关键词:居住小区;环境设计

一、居住小区设计特征

(一)整体化。居住小区作为一个规划设计的整体而存在。居住小区无论是大还是小,都是一个协同一体的园林,因此其建筑风格、绿化、小品、装饰色彩等因素都要协调统一,形成一个整体美学效果。居住小区设计不同于过去的传统园林设计,无论传统园林多大,在同一时期一般都只有一户主人,因此传统园林的特征较为鲜明,容易形成统一的整体化风格。而居住小区业主繁多,审美观点不同,虽然设计建造一般由施工单位完成,但也要综合多方面意见,而且居住小区建筑物要远远多于传统园林,因此更难以形成整体化风格。但是如果一个居住小区居住环境失去了整体性的效果控制,那无论设计得再美,各建筑、各元素之间也都只能是一些美学碎片,难以形成整体小区概念。(二)多功能性。如前所述,居住小区业主众多,需求也多种多样。作为业主生活居住时间最长的重要场所,居住小区势必要满足业主的多种需求,因此,居住小区环境设计需要具有多功能性。首先,作为居住型小区,居住功能是首要条件。其次,作为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娱乐和休闲功能必不可少。再次,作为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保障,自然美化功能也是必备条件。另外,满足居民的文化、交际、隐私等需求的功能分区都必不可少。一个多功能居住小区能够包含更深层次的居住内涵,使得城市形态更为丰富多彩。(三)人文化。居住小区是满足业主居住要求的空间场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也越来越突出,小区的环境设计中的人文要素是满足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要素。在居住小区内业主众多,文化层次、年龄阶段也不尽相同,因此,居住小区应设计较为丰富的人文要素,尽量满足业主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营造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空间居住环境。(四)艺术化。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一个表现方面即是营造出一个充满艺术性的生活空间。居住小区是兼有居住功能和观赏功能于一体的生活空间,具有艺术性的环境美是居住小区环境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从房屋建筑到小品建设,从植株选择到色彩搭配,无一不是艺术性的体现。通过对有形空间的艺术设计进而营造出一个具有观赏、自然、舒适、协调等感官感受的无形空间,以提高生活品质。(五)科技化。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中的高科技追求也越来越高。比如建筑材料中的高科技材料运用,打造出更为环保节能的新型建筑;智能化小区的概念也越来越普及,通过WIFI的全方位覆盖,链接起空间内的各种管理系统、监控系统等基本电子信息,使得居住小区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安全。并且,门禁系统的科技化发展不但提高了安全性,也使得业主生活越来越便利。[1]

二、居住小区环境设计的作用

(一)改善情绪。现代人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筑起的城市中,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情绪长期处于紧绷的状态之中,面对这种状况,急需一个能够缓解情绪、放松精神的场所。作为人的生活空间,居住小区自然就要承担起这一重要作用。精致的景观、舒适的环境能够起到放松精神、改善情绪的作用,回归自然的田园风光能够让人精神愉悦,心情舒畅。因此,居住小区进行环境设计有利于业主改善情绪,营造出舒适的居家环境。(二)改善人的交际行为。景观布局能够影响到人的交际行为。在传统的四合院时代,邻里之间的交往是较为密切的,“远亲不如近邻”即说明了邻里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到了高楼大厦时代,居住品质得到了提升的同时反而疏离了邻里之间的关系,以至于造成为对门之间互不认识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居住环境中缺少交际空间,以及过度的安全防范意识造成为人际关系冷漠的局面。营造良好的社区自然以及人文环境,将业主从“安全门”里“请”出来,使业主之间能够在儿童活动区、老年活动区、公共活动区等场所活动交流,使人际关系更为紧密,从而改善人的交际行为。(三)提高生活品质。居住小区环境设计能够提高业主生活品质。首先,自然景观能够增大绿化率,改善空气环境,营造自然情趣;其次,建筑小品能够点缀小区建筑景观,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增加生活情趣;最后,水景的使用能够增加小区的灵性,并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小区环境设计不仅能够使小区看起来更为美观,更能够为业主提供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且人文空间的营造也能够提升园区的整体品质。(四)改善生态环境。第一,绿化可以制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具有净化空气、制造有机物、防风固土等重要作用。城市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大城市病的一种重要症状,使得居住其中的居民深受其害,居住小区内的绿化率高,则能小范围改变这种状况,而如果每一个居住小区都能够注重绿化的话,则能够提高城市的绿化率,从而改善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第二,高大的乔木具有降噪的重要作用。城市内空气污染是一种城市病,而噪声污染又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城市病症状。大量的汽车在道路上奔驰,工厂的生产加工,商铺中的高音音箱,等等,都是城市噪声污染的来源。高大的乔木具有降噪功能,能够有效降低居住小区内的噪音,营造出宁静的居住环境。总之,注重居住小区内的环境设计,能够有效地改善小区内的生态环境,大面积的绿植还能够营造出局部小气候,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2]

三、居住小区环境设计原则

(一)以人为本,建筑为主体。居住小区是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为前提而存在的,因此居住小区环境设计的首要原则即是以人为本原则。无论是建筑物本身的设计还是小品的布局,无论是绿色植物的种植还是人文环境的营造,都要以满足居民需求、营造舒适环境为设计前提,这是居民对小区环境的基本需求。建筑是居住小区的核心,是居民居住的主要空间,因此小区环境设计要围绕主体建筑来进行设计,从颜色、比例、方向等方面都要和建筑风格相统一,并以人的舒适度为前提。任何不符合人的舒适感觉的建筑作品都是失败的建筑作品。比如令人感觉愉悦的房屋空间是方正的空间,但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为节省空间,将房屋设计成多边形,并留出大量的锐角空间,既不美观,又会造成人的压抑心理,并不是成功的建筑作品。(二)用植物优化居住环境。植物对于居住小区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区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绿植的布置。首先要用绿植构建出舒适的户外休闲生活空间;其次要用绿植营造出优美的室外环境;再次,利用乔木的遮阴功能打造出夏日的避暑空间,降低小区内的日照温度,打造小区小气候环境,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噪音污染,并注重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三)景观小品点缀空间。居住小区中需要满足业主的不同功能需求,景观小品既能够打造出休闲娱乐空间,又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增添园林情趣,因此,丰富多彩、姿态各异的景观小品是居住小区环境设计中重要的空间组成部分。(四)引入高科技智能化手段现代化居住小区中,高科技含量必不可少。智能化小区中,建筑材料的改良能够降低污染、节约能源;生活服务化设施、安全监控系统等智能化设备手段,能够整体提升居住小区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使得居民生活更加安全、便利。

四、居住小区环境设计的方法

(一)突破单一模式,多元化规划。因历史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居住小区规划千篇一律,以队列式布局的方式进行设计,而且秉持粗线条设计原则,较少设计景观环境,甚至于活动空间也较少,使得居住小区功能分化极不合理。在现代化小区规划设计中,要突破这种粗线条的单一模式,充分考虑人的需求,细化环境设计内容,形成格局特色的多元化规划模式,增添居住小区环境魅力。(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空间。各校区的实际环境并不相同,秉持因地制宜原则,能够充分利用自然空间环境进行设计并且创新。通过对旧有的洼地、坡地的改进完善,结合小区建筑风格,构建出具有小区特色风格的自然环境。注重点线面的融合,使各空间能够有效连接,使绿地能够围绕整个小区,打造出四处有绿色,处处有绿地的环境状态。用绿地的分隔、连接功能划分不同功能区,打造出富有层次的环境空间。(三)功能齐全,协调统一。居住小区需要满足业主休闲、娱乐、锻炼、交友等不同需求,因此各种功能空间要相对齐全。充分考虑老人、儿童、中年人等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需求,做到分区合理,互不干扰。尤其是老年人的广场舞空间要和居住空间以及其他休闲空间有所分隔,防止因干扰到他人正常休息而引起矛盾纠纷。各功能空间根据不同层次可分为公共空间、私密空间两个较大的层次,在注重私密空间的隐私保密基础上也要考虑安全性问题,避免出现安全死角。各功能分区要与主体建筑物保持风格统一,相互协调。并且居住小区风格特色也要与所在城市的风格相互协调,与大众审美相统一,避免太过于突兀另类,引起居住者心理不适。

五、结语

居住小区环境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项目,要充分考虑居住者的居住需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进行设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审美需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已经越来越重视,旧有的单一的居住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心理要求,而更趋向于对个性化的、多元化的居住小区的向往和追求。环境的绿化是现代化小区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志,居民普遍希望小区的绿化率越高越好,并且绿植也确实能够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在人类和大自然相互依赖的情况下,发展人和大自然亲近的休闲生活区域,使居民充分享受大自然,这不仅仅是人们所追求的理想,也是城市可以持续发展的基础。[3]

参考文献:

[1]邱泉生.试论居住小区的环境设计[J].科技资讯,2006(12):49.

[2]任全伟.小区景观设计对居住环境的影响[J].山东林业科技,2013(6).

居住小区范文篇10

[关键词]居住小区;变配电系统;系统设计

居住小区运营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变配电系统建设及运营维护工作的开展实施,对居住小区民众正常生产生活作业水平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在我国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形下,电能的供给与安全有效运用,与现代民众生产生活内容有较为密切的关联。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形下,居住小区的人口密度逐步提升,以至于居住小区变配电系统承载的供电压力较大,系统设计作业要求随之提升。

1浅析居住小区变配电系统设计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在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形下,基于我国现代城市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实施,居住小区的人口聚集模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并对我国现代民众的生产生活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相较于传统情形下城市住宅建筑分散式建造的模式,居住小区的建筑密度更大,其对变配电系统设计工作水平的要求也随之越高,因此,居住小区变配电系统设计工作开展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具体内容为:

2完善居住小区功能效用的重要途径

实际生产生活中,变配电系统设计工作的开展实施,对居住小区功能效用的完善有较为重要的影响。结合实际生产生活现状可知,为满足居住小区生产生活用电需求,作业人员通常需完善相应的变配电系统,在居住小区建筑密度较大的情形下,变配电系统位置的确立、变配电系统功能效用的建设等,都对居住小区功能效用有较为重要的影响。通过上述施工发展现状可知,变配电系统设计工作的开展实施,直接影响变配电系统的功能效用,进而对居住小区的功能效用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基于此,在居住小区建设工作开展的整个过程中,变配电系统设计工作的开展实施,有助于居住小区功能效用的完善,极具现实价值。

3推动居住小区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道路

实际生产生活中,变配电系统设计工作的开展实施,不仅影响变配电系统功能效用的正常有效性,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变配电系统运营安全性,在影响居住小区安全性能的情形下,对居住小区运营发展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基于此,现实情形下,居住小区变配电系统设计工作的开展实施,对居住小区变配电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转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实际生产生活中,变配电系统设计工作的科学有效开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切实保障变配电系统的安全性,从而能够在满足居住小区民众生产生活用电需求的情形下,保障居住小区变配电系统运转的安全性。居住小区运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变配电系统设计不当的情形下,极易出现系列安全事故,这些安全事件的发生,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居住小区民众生命财产安全,而且还对居住小区的长远化发展有较为重要的影响。综上,居住小区变配电系统设计工作的积极有效开展,是居住小区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道路。

4探究居住小区变配电系统设计工作的具体内容

结合实际生产生活发展现状可知,居住小区变配电系统设计工作的开展实施,对居住小区功能效用的发挥乃至居住小区的持续稳定发展等,都有较为重要的影响。结合现实情形可知,居住小区变配电系统设计工作的具体内容为:

5变配电系统供电方式的选择

变配电系统设计工作开展实施的整个过程中,科学合理有效的选择居住小区变配电系统供电方式,对整个设计成果的科学合理有效性,有较为重要的影响。现实情形下,为满足居住小区供配电需求,常见的变配电系统供电方式有以下内容:一是,双射线供电方式,基于这一供电方式的选择,变配电系统中双回路干线电缆得以确立,这一供电方式的优势在于接线简单且供电过程较为持续稳定,基于此,在居住小区变配电系统设计工作开展实施的过程中,双射线供电方式较为常见;二是,单环网供电方式,相较于双射线供电方式,这一单环网供电方式,整个变配电系统建设过程中能够节省2个高压出线间隔,基于这一供电方式的选择,变配电系统建设成本能够得到一定的控制。居住小区变配电系统设计工作开展实施的整个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根据居住小区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应的供电方式,以便更好的满足居住小区建设发展需求

。6变配电系统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切实有效应用

居住小区变配电系统设计工作开展实施的整个过程中,为顺应时展潮流趋势,满足变配电系统施工发展需求,积极应用变配电系统配电自动化技术,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结合实际生产生活经验可知,现实情形下,变配电系统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存在及发展,与我国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变配电系统建设技术等的进步与发展有较为密切的关联。与此同时,变配电系统设计工作开展实施的整个过程中,设计人员首先应知悉变配电系统需要的功能效用具体内容,做好变配电系统设计工作前的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其次,在变配电系统设计过程中,适当有选择性的运用配电自动化技术,从而不断提升变配电系统的自动化性能。例如,变配电系统运营发展的过程中,基于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切实应用,一旦出现电荷量超过电缆承载量的情形,仪器设备自动监测识别并做出断电处理,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切实保障居住小区变配电系统的安全性。

7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结合实际生产生活现状,就居住小区变配电系统设计工作的开展实施、重要性等进行相应的分析探究,通过本文的分析论述可知,在居住小区建设运营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居住小区变配电系统设计工作的开展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重视该项工作的开展,极具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沈明光.超大体量居住小区供配电系统设计问题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22):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