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环境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22:49:17

居住区环境

居住区环境范文篇1

关键词:环境认知;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策略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居住区建设也得到快速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居住区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开发商以此吸引消费者,在市场的推动下,居民区的室外环境设计呈现出繁荣景象,但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室外环境设计过于形式化,人们只发觉环境变得越来越美,但是缺乏归属感,人们之间的沟通渐少。这是因为部分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只考虑实体设施的建设,忽视了环境与人的关系,使得环境设计无法与居民理想的生活环境相匹配,没有给居民带来生活的愉悦感。因此,设计师在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过程中要认真分析居民对于室外环境的认知和要求,关注居住区中人与环境的生态关系,实现居民和环境之间的和谐互动。

一、居民基于环境认知对居住

区室外环境的要求环境认知是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感知和了解。优秀的室外环境设计应该满足居民各方面的心理需求,促进居民的行为活动,实现环境和人的和谐发展。首先,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要注重安全性。居民在选择居住地的时候会考虑其是否安全,这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良好的生活环境首先是安全怡人的休息场所,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室外环境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安全性,使得室外环境成为安全的场所。其次,室外环境设计要给予居民舒适感。舒适性是居民认知居住区环境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其规模、颜色、形式等要符合居民的需求。在出行方面,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也要给居民带来舒适感,让居民感到方便。再次,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要考虑人们交流的需求。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高楼林立,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日趋淡漠。居民对于生活环境缺少归属感和幸福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设计师必须重视这一需求。最后,要满足居民自我实现的需要。设计师要提升居民的参与感,广泛实现和居民的沟通,了解他们对室外环境的要求和看法,让居民主动参与室外环境设计,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二、环境认知下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策略

1.确保安全

安全是居民区室外环境设计的基础要求。首先,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安全性,可以从领域的层次性控制入手,从街道到住宅,按照公共、半公共半私用、私用层次组织空间,使之具有空间领域感。通过这样的设计模式降低犯罪率,增强居民的安全感。其次,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光源问题,充分的光源设计能够给人们的生活提供安全感,也能够减少犯罪事件的发生。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室外的灯光照明,减少盲区和暗区,给居民的出行带来安全感。最后,设计师要关注道路安全问题。汽车给人民的出行带来便利,同时对居民的生活带来影响。居住区的室外环境中有许多老人和儿童活动,设计师既要考虑出行方便,又要管控交通路线,确保给居民活动提供安全的空间。

2.环境舒适

优秀的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首先要带给居民舒适感,获得最基本的享受。从居住的舒适性出发,可以概括为知觉的舒适和行为的舒适性。在知觉上,设计师要满足居民的审美需求,设置一些具有生活化特征的景观,营造美观的自然景观环境,在感官上给予居民美感,这样才便于他们接受。设计师还要满足居民对于行动方面的舒适性要求,设计良好的步行环境,布置满足他们心理选择行为的设施,充分考虑人们的活动需要,满足居民的生活、娱乐需求,给他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3.方便交流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居住环境相对封闭,人们之间的交流变少,邻里间缺乏沟通,影响了居民生活的和谐。人与人相互交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为居民生活带来幸福感和归属感。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改变这种现状,为居民创造交流的机会。如,居住区的游乐设施常常是人们交流的重要场所,增加了人们交往的机会,还可以为老人和儿童提供活动的空间。老人需要经常交流和活动,丰富生活。儿童需要一定的户外活动接触大自然,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设计师可以设计各种供老人和儿童休闲娱乐的设施,如圆桌、座椅、遮阳伞等,以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

结语

居住区的室外环境设计至关重要。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不仅要考虑实物设计,而且要关注人的因素,考虑居民对于环境的要求,注重安全性、舒适性、交流性以及居民的自我实现等因素,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居住区环境范文篇2

1.1居住区环境设计缺少“以人为本”的理念

环境设计往往根据建筑的形式和特点来进行,现今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大多关注环境的设计形式,而忽略了重要的人本理念。由于建筑形式的局限性或地域划分的局限性,环境设计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设计迫于客观条件,很难真正地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进行合理的环境规划。在环境的设计上以满足居住人群的基本要求为基础,忽视了空间设计的人性化需求。小区的规划设计十分单一,在环境的规划上过分地追求形式感,即与建筑物的外观样式,颜色相符合,与地块划分相吻合,却缺少本质上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设计。某些小区由于赶工期,对于建筑周围的规划设计也草草了事,并没有从居民的长期居住出发。就设计师本身来说也缺乏合理化的创新性思维,缺少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设计背景来进行环境的规划设计。

1.2居住区环境设计缺少独特性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居住区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开发商不仅要关注地域的开发建设,更要注重楼盘建成后,相应的环境规划以及怎样与相关配套设施相结合,从而打造出具有独特性的精品居住区。现在小区设计的多样性,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伴随着新兴楼盘的拔地而起,居住小区的环境设计也为人们所关注,这就要求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在满足基本生活的同时也要满足精神生活,必须具备新的适应性和独特性,为居住者提供更多可选择的空间。

1.3居住区环境设计缺少环保理念

在大多数居住小区的环境设计中,环保这一理念虽被人所熟知,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高档的居住区在处理垃圾回收这一问题上,能够采取一定的措施,但大多数的居住区在环境设计的初期却忽略了这一点,而凭借垃圾箱不能够真正实现垃圾的合理回收。因此,在整个居住区中设计出具有环保特色的景观,提供给人们环保信号,在享受环境带来的舒适与惬意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2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改善方法

2.1注重人性化的设计

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要求提升人们生活环境的延续性,那么更要适应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居住区环境的设计上,要多方面考虑怎样适应人们的生活习惯,为他们提供更加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在环境设计中要重视和突出人性化的特点。例如,残障人士的通道,老年人及小孩的活动区域。要加强与业主之间的沟通交流,深入地了解他们的人性化需求。

2.2重视功能分区的规划

许多居住小区为了标新立异,夹杂了许多形式上的设计。而作为居住区本身,首先要满足功能上的需求,这是重中之重。因此,要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实际的设计应用于环境当中,在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的同时,要有更深层次的环境需求,环境设计中可根据居住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设计出相应的功能活动区域,关怀不同需求的人群,按照层次划分功能,着重规划居住区内各个功能分区,提高使用率,丰富居住区的生活环境。

2.3重视能源的再利用

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要重视可开发能源的再利用。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可利用的范围广泛。例如可以将太阳能应用到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当中,利用太阳能调节地下车库的温度,不必使用暖气或是地热。在居住区的环境设计中要重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灌溉草坪用水可利用景观设计处理循环使用水资源,一方面可节省用水,另一方面还可作为环境设计中景观的一部分。

2.4保护和利用原有植被

居住小区的绿化种植应该以改善环境为中心,并结合特定的主题风格[2]。要保护并且利用好居住区开发前的原有植被,这些植被生长的年限很长,有了较深的根基,不宜破坏它的生长环境。小区绿化可以根据现有的情况设计出与之匹配的植被景观,从而形成新的景观,结合地貌特征,适当种植高低灌木与乔木,既保护了原有物质资源,又合理地开发利用新的资源。

2.5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从古代中国的风景园林倡导“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即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人要融入到自然当中,而自然的物质资源又给人们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人的设计行为对自然界的干扰有正负之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遵循生产与生态协调的设计是一种正干扰。现实生活中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就是对环境的真实写照,人们被周围的环境所笼罩,惬意的环境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因此,自然的元素在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当中显得尤为重要。

2.6因地制宜的生态设计

在以往的环境设计当中,注重人工的修饰及装饰设计,这仅仅是形式感的表现,这些设计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但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原有的存在形式。在设计中,除了要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自然因素以外,在人为设计加工时要注重对空间布局进行严格的可行性分析。如原本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破坏,很难进行保护与补救。因此,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对自然的破坏。尽可能做到对场地干扰的最小化和自然生态保留的最大化。

3结语

居住区环境范文篇3

关键词:户外环境景观价值“自然生态”“以人为本”

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问题越来越受到居住者和舆论的关注,居住的环境景观目标已不仅是树木花草,更需要文化,要突出包括民族地域文化在内的文化内涵,及在此下形成的居住区空间格局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一、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现状

随着的,人口大量拥入城市,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不断上升,随之居住区大量涌现,居住区规模无节制扩大,人们在经历了住宅“量”和“质”的苦恼后,依然要面对与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种困扰,人们越来越关注居住区外环境的质量。

开发商为牟取最大的商业利润,建设的仅满足日照间距的千楼一面的住宅区,单一的面孔、呆板的空间,使得居住区空间形态走向一个极端。外部环境通过大面积的绿化,部分空间放置少许设施、小品,往往缺乏整体考虑景观的审美情趣和“人”的参与。户外空间过于分散、缺失和不连惯,接点空间过小;自然被单纯认为绿化率,以草皮代替树木,对居住区汽车尾气、噪音不控制,也没有隔音措施;缺乏户外活动场地;热岛现象频生;水资源匮乏等;并在不同程度上诱发了人们的精神压抑。

居住区环境的脆弱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居住区环境的审美性、可适应性、可持续性。优秀的城市住宅外部环境,不仅可以提高效益、环境及经济效益,也是住宅内部空间的延伸。通过居住区外景观环境的形象塑造,住户拥有了与大自然的沟通空间,人与人交往的场所,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恬静平和的居住氛围。

二、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价值的两个方面

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由人、建筑、绿化、水体、道路、庭院、设施、小品等实体要素,和环境的、文脉、特色等精神文化要素两方面构成。“人”的要素是至关重要的,离开了“人”的要素,其他要素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景观作为被观赏的对象,它的价值体现在景观是否满足“人”的审美情趣;景观作为“人”参与其中活动的对象,它的价值体现在场所精神。

从人和环境的关系出发来分析,赏心悦目的环境景观可以调节情绪,缓解工作压力,陶冶情操。在视觉效果上能满足审美需求,体现文化内涵。住户不仅满足于视觉的享受,还需要一个适宜的场所休憩、交流、活动。场所是居民交流和参与的载体,而社区是由时间、空间、设施及其活动等要素构成的特定行为场所,并被赋予一定的意义。场所的意义是比单纯的物质空间特征更为重要的因素,是空间的灵魂。在社区户外空间中,每一个空间都应当具有适合于公共活动产生的可能性和多义性。居住区规划设计应该注重场所的营造,使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对自己的居住社区产生归属感。场所是认识自我的地方,是熟悉的和安全的,当大量的人有着同样的感觉并受它的驱使有了被联系在一起的感觉时,它就是一个集合的场所。不同年龄的住户在各自适合的场所休闲,丰富了小区的生活情趣,提高了小区的生命活力。这样户外环境景观的价值才充分体现出来。

三、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探讨

居住区外部环境基本上是由住户小庭院、组团级公共用地和小区级公共活动场地构成,这些空间往往相互融会贯通,构成了居住区外部环境的物质基础。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形成这些外部环境的基础,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创造合理的建筑群体组合不仅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空间尺度,同时也是取得优质景观价值的前提。

户外环境景观包括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两大类。软质景观以植物配置与植物布局为主要内容,硬质景观包括地坪、地面铺装和环境小品设施。芦原义信认为(外部空间)首先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由于设计考虑的主体是环境的使用者,而非设计者或决策者的喜好,因此,设计时要注重使用者的特性和需求,达到人性化的设计目标。创造具有“积极的”意义的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既要有“以人为本”的思想,又要有尊重自然、利用自然、设计结合自然的观点。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营造生态化、景观化、宜人化、舒适化的物质环境以及和睦、亲近、具有活力的社会文化环境。

1.在营造景观的物质功能方面时,一定要尊重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自然生态设计的核心思想就是人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共存、和谐发展。荀子提出“取物有节”的思想,张载认为,宇宙间的一切实物均由气所构成,气之本性即人之本性,天地人物具有共同本性,彼此应当是共同发展。

首先,自然生态与居住区户外环境都必须保持自身的整体性。通过道路、结点空间的合理布局,遵循美的法则来构思,多样统一,考虑主从与重点、均衡与稳定、对比与微差、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等创作要素,创造出一个丰富、有机、完整的户外环境景观,而不是设计住宅单体之外的剩余空间。这样住户就能清晰地认知户外空间,同时户外环境景观对于住户也构成了识别性与归属感。创造出宜人的景观环境,给人舒缓、放松的抚慰,达到以景养心、以境养人的境界。自然生态包括生态制约要素,即地域气候、地理条件和生态支持要素,应充分利用各种地形环境,创造出丰富的外部空间形态,构筑一个别致、特色的景观和一个小的生态环境。应注意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剔除负面的要素,引进正面的景观要素,提高和加强某个区域的景观特征。在清代,这项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私家花园中人们就能欣赏到高山、湖滨、竹林、瀑布等美景。而且设计者利用技巧使各视点的过渡也显的相得益彰。

其次,居住区户外环境与生态环境各要素应达到整体协调。局部相加并不简单等于局部之和,而是成为两个整体的融合和相互渗透。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彼此,联合共生。在过去居住区结构清晰的树形结构模式之内,人工环境彼此没有联系,与环境也没有关系。在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中应进行修正,采用以传统户外环境体系与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交叉的模式,形成多样的交往空间,加强邻里间交往(图1)。

2.在强调景观物质功能的同时应注重户外环境景观的场所精神,营造一个具有生活情趣的居住氛围,“以人为本”。空间需要人感知其的存在,它和发生在其中的生活在空间的形式、尺度、比例、质感、等物理性要素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关性。一个空间对某些特定的人群来说是有意义的,它是这些人群的个人生活和生活的一部分,意味着某种归属。

首先,“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户外环境景观中应体现:景观不是单纯的观赏和生态价值,应形成有序的空间层次、多样的交往空间,人与自然的高接触性,处处有“人”—住户的参与,充满活力、生机。

居住区居民的生活活动一般分为个人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或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两类。社会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是居住区外部环境景观设计所期望达到的社区文明目标的重要内容。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空间环境中才会发生,而社会性活动则需要有一个相应的人群能够适宜地进行活动的空间环境,这样的适宜的空间环境,即场所,除了形式、比例、尺度等设计因素外,首先要考虑与这种活动相关的适宜的空间层次的构筑。如在半私密空间中幼儿和儿童游戏活动,邻居间的交往活动;在半公共空间中老年人健身、休闲活动,邻里交往、散步,青少年的活动;在公共空间中人们交往、购物、散步、休闲活动等。各类户外活动场地应与居住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紧密联系,其位置和通路应具有良好的通达性,不应成为停车场地或无人问津之地。幼儿和儿童活动场地应接近住宅并易于监护;青少年活动场地应避免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但也不能偏僻,以至于只服务少数居民;老年人活动场地宜相对集中,远离车行道。

其次,“以人为本”应考虑到居住区外部空间的空气环境、湿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水环境等五大环境健康性。应通过景观的高低、穿插、围合、引进、剔除,以及生态技术等的运用,尽量消除或减轻五大环境的污染。如对小区汽车噪声和尾气的隔绝,以及汽车对小区住户日常出入的干扰的避免,可以通过人车分行,在车行道两旁种植绿化带;也可以将小区汽车直接停放在小区周边,使其不进入小区内部,实行小区内部步行化,辅助以自行车等措施解决。

四、结语

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是一个涵盖多方面的持久的领域,随着建筑学科的拓展和其他学科的介入而不断深化。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环境设计三部分的融合是建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对建筑师、规划师、景观师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并使设计目标更加化。同时应积极倡导居民参与设计规划,这将有助于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更合理,从而促进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的改善,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1]周俭。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建筑出版社,1985.

居住区环境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宜居、宜游、宜创业的现代化江北魅力名城”为目标,做靓城市形象,坚持以人为本,为全体市民创造舒适、优美、安全、卫生、方便的居住生活环境。

二、高标准进行居住区规划与设计

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的指导下,对建筑的高度、体量、外形、色彩等城市空间环境要素进行分析,充分考虑城市特色和自然风貌,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规划理念,精心设计,使居住区的整体色调、空间轮廓、建筑风格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建设环境协调、风景优美的高品质社区,形成富有现代化气息的城市景观。

1、居住区的空间布局和规模。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从居住区的大环境出发,在居住区的整体范围内通过对地块所处的区位、自然条件、地方特色、居民活动特征等进行分析,因地制宜,创造出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宜人空间。应避免空间组织单一、缺少层次变化的行列式布局。新规划居住区规模原则上不少于800户。

2、居住区的交通组织和出入口设置。居住区的道路交通组织应以人为本,提倡人车分流。道路系统的线性设计要求通而不畅,避免居住区之外的城市交通随意进入居住区内部,影响小区居民的正常活动。应通过减缓车辆的通行速度,增加步行道、林荫道、步行环廊,为采用步行和自行车方式的行人创造良好的通行环境。鼓励采用地下和立体停车方式,解决社区内的人车矛盾,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率不宜超过20%。停车点与居住点之间的空间应联系便捷,不影响住区景观环境。居住区原则上不得面向城市交通性主干道设置车行出入口。

居住区的绿地和景观设计。新建居住区的绿地率不能小于35%。公共绿地的设置应满足宽度不小于8米、面积不小于400M2的要求,公共绿地总面积不低于规划总用地面积的10%。。居住区内的景观设计应从地块实际情况出发,顺应自然,创造独具特色的环境空间。合理搭配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综合调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强化水平和垂直绿化,使景观绿化空间成为丰富视觉景观的重要元素。精心设计小品设施,在整体的设计指导下创造尺度宜人、富有现代感的住区环境。

居住区围墙、屏障等室外景观的设计应考虑使用要求和景观要求,设置位置不得侵占道路红线。道路红线外有城市绿化带的,须在绿线之外设置,不得侵占城市绿化带空间。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方案中应明确标注围墙的具体设置位置。

4、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在分析周围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合理完善设置居住区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控制服务半径,兼顾可达性和均好性,方便居住区居民的使用。居住区内应设置社区中心以满足居民日常集中活动、游憩交往的需要,以促进居民的自由交流,满足社区居民人际交往的需要。

5、建筑形态的规划设计。住宅建筑是居住环境的主体,住宅设计应以人为本,重视立面造型,克服呆板、单调和千篇一律的状况,在结合户型空间和外观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有特色的建筑形态。居住区界面的设计要兼顾整体性和识别性。应统一考虑太阳能与空调室外机的设置,与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有序安置,新建小区及沿街建筑应统一预置空调室外机包装体。城市干道两侧建设住宅楼时,沿街立面须按公建标准进行设计和装饰,同时要考虑设计安装夜景亮化设施。住宅建筑山墙须设窗,卧室尽量设置凸窗。在建筑单元数设置上,高层住宅不能超过两个单元,多层住宅不得超过三个单元。

6、住宅产业化要求。居住区建筑要认真贯彻“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方针,民用建筑必须达到国家、省规定的建筑节能标准。居住建筑要依据《国家康居住宅示范工程成套技术量化评价指标》,选择适应本项目的住宅建筑与结构技术,节能与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住宅厨卫成套技术、住宅管线成套技术、住宅智能化技术、居住区环境及其保障技术、住宅建造成套技术等,并参照国家、省编制的住宅部品与产品选用指南,选定资源节约型的优质材料和部品。

三、量化考核,实行奖惩制度

为鼓励开发企业提升居住区品位,市政府从该小区上缴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中拿出部分资金,对开发企业进行奖励。

1、地下停车场奖励办法。居住区的地下停车比率达到80%的技术要求后,每增加一平方米的地下停车面积,按400元/平方米给予奖励;地下停车比率不足60%的不予组织规划验收,每少一平方米地下停车面积,按500元/平方米进行处罚。

2、绿化景观奖惩办法。居住区在小区绿地率达到35%的技术要求后,每增加一平方米绿地面积,按150元/平方米给予奖励。低于35%的,将不予组织规划验收,每减少一平方米,按150元/平方米进行处罚。

3、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的处罚办法。居住区没有按照规范要求和市政府批复的规划配建公共服务设施的,每少一平方米建筑面积,罚款1000元。

4、组织优秀居住区评选活动。每年对全市居住区进行评选,从是否符合国家与我市的相关规定、居住区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景观环境、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筑形态等方面进行量化打分,评出年度最佳小区,树立学习的榜样,促进居住区品位的整体提升,从而改善我市的人居环境。

以上奖励和处罚事项,由规划、建设、园林、国土、房管、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共同参与认定,认定结果报市政府批复后,奖励资金由财政部门从该小区上缴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中拨付,罚金由各房地产开发企业向财政部门缴纳。

四、部门协作,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居住区品位

1、做好土地储备与城市规划的衔接工作。国土部门应根据城市规划进行土地储备,避免因土地权属的影响将土地分割成零星小块进行出让,不利于形成规模合理、配套完善的居住区。

2、做好居住区规划设计条件和建设条件意见书的出具工作。在土地“招拍挂”之前,规划部门对拟出让地块的性质、规模、出入口设置、绿地率、停车要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等出具规划设计条件,建设部门出具建设条件意见书,作为国土部门土地出让和设计单位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依据。

3、做好居住区规划与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的衔接工作。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与地块周围的道路交通、城市绿化、市政管线、路口节点等做好衔接。

居住区环境范文篇5

1环境景观设计原则

居民区的环境景观不同于旅游景点和城市公园,也不同于城市广场和企事业单位等大型公共建筑的室外场地。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质量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因此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时应本着生态优先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原则、文脉传承原则、以人为本和经济适应原则,绿化美化居住区环境,创造能陶冶情操、环境宜人的生态家园,为居民提供优质的户外活动空间。

1)立意新颖,突出主题。居住小区景观的环境设计,不仅单纯地从美学角度和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最佳组合配置,还要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特色,以及居民的职业构成、文化修养等因素,然后在景观要素的组成中贯穿高品位的设计立意和主题。

2)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居住区公共空间是居民日常活动、健身和娱乐的场所,也是邻里交往,增进感情的需要。因此,住宅环境的设计必须强调人性化,不仅要满足人的各层次需求,更要考虑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与观赏需要,积极创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营造居民的家园感和归属感,使其真正成为展示人们居住生活的美好空间。例如,居住环境既是儿童认知自然的乐园、青少年娱乐健身的场所、老年人精神回归的家园,又要为不同兴趣的人群提供丰富的景观、环境和生活、娱乐方式,让居住区中忙碌的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更多地接触自然、亲近自然。

3)用生态理论指导小区环境设计。运用生态学的原理来解决住宅环境的设计问题,可以说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早在我国古代已开始注意生态的变化,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生态的原理来保护环境。荀子曰“物类之起,必有所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川渊者,龙鱼之居也;山林者,鸟兽之居也,川渊枯则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等这些观点都告诉我们生物的生存取决于一定的生境条件,我们要想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保持良好的生存环境,必须注意保护环境,合理开发资源,反对过度利用资源。作为现代景观设计师,更应该尊重环境与自然规律,树立保持自然平衡的生态思想,把保护自然、爱护环境作为人们共同遵守的准则。在住宅环境景观设计时,要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使居住区环境真正成为人们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场所,成为人与自然交融的理想空间。

2现代居住小区景观的组成元素

1)中心花园与小游园。苏轼诗曰:“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居住区住宅沿小区周边围合布置,或分组团围合布置,有着极强的同心性和凝聚力,可形成外实内需、精致典雅的中心花园或小游园。园中可设置优雅的亭台、寓意深刻的雕塑、古色古香的水榭、曲折的长廊、造型优美的坐凳、清幽的水池和悉心种植的花木等,共同构成居民休憩与聚会的空间。而行列式布置的楼宇间面积较大的空地,可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游憩的共享空间,也可设置些儿童攀爬嬉耍的活动器材以迎合孩子们活泼的天性。这些绿色空间可增进邻里间交往,为人们接触自然、亲近自然提供了理想空间,为当今家居生活之必需。

2)居住区的植物配置。种植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对本土的园林植物非常熟悉,不仅要知其形态特征、观赏特点、生长习性以及栽培要点,也要对其个体、群体的观赏价值有所了解。同时,还要了解它们相互搭配的效果,熟悉不同生长期间、不同植物的观赏特性。在楼宇间复杂的生态环境中,植物配置除要有视觉美感上所要求的高低、远近、粗细、层次和季相的变化外,还要符合生态要求。栽植要注意植物的生存性,空间的阴阳处要依照植物的习性种植。万物皆有所用、所适,植物本身是没有贵贱之分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材质特性,将其用在恰当之处,通过多个树种、草种以及景园小品灵活配置和巧妙的艺术加工,组成五彩缤纷、造型美观多样的如意图案,达到线条流畅、层次丰富、深含寓意,创造出优美宜人的居住环境。

3)居住区的水景。水是大地景观的血脉,是生物繁衍的条件。人类对水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水景是自然风景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它流动、多变、渗透、聚散、蒸发等特性造景,可构成多种格局的园林景观,艺术地再现自然。水池、溪涧、河湖、瀑布、喷泉等水体静中有动、寂中有声,具有以少胜多、引人联想的艺术感染力。在会所前有高差的墙壁上构筑壁泉可成为小区入口的对景,泉壁采用不同材质、不同大小的石料贴面使其形成颜色和质地的对比。小区中心可结合花台水池的高低错落做层层跌水与水幕,池中养殖水生草本花卉,如睡莲、荷花等,岸边种植蒲葵及花叶良姜,可营造静中有动的水景空间;也可以结合雕塑做喷水池,池边配置坐凳,便于人们观赏水景。除了喷水池、溪流等水景外,住宅区也可建造日光泳池,它既有健身功能,同时也是重要的造景元素。

4)建筑小品。建筑本身就具有使用和造景的双重功能,在居住区内利用建筑小品造景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建筑小品要力求功能简明、造型别致、体量小巧,不仅要满足小区居民社会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健身娱乐等需求,而且要使建筑小品成为居住区景观空间最为活跃的要素。例如,亭子体量小而集中,并具有其相对独立完整的建筑形象,可与山石、水体、植物相结合,成为居住区景观的构图中心及供人们驻足观景或休息的场所。柱廊一般建造在小区中心或作为入口的标志,它的格调往往受到小区建筑形式或环境风格的影响。柱廊上部采用木质棚架,可供植物攀援以利遮阴,廊下一般可设置长椅或坐凳,方便居民休憩。住宅小区可用通花栏杆围墙或景墙作为界墙与闹市隔离,以别内外。为避免园墙的沉闷、单调,可用绿化、山石作为掩映,或在墙上开设洞口,以形成各种明暗对比和虚实变化。

5)园路与铺地。小区步道的功能,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行走通道,应该是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景观中的道路不仅要有满足功能、引人入胜的布局,而且要将舒适度作为重要指标,当曲则曲,当窄则窄,力图做到有收有放,树影相荫,因坡而隐,遇水而现,能使人在步行中获得行为与心理方面的综合感受。例如,可将住宅区的车行道路处理得更加园林化一些,在提升绿色观感和舒适度的同时,给人柔和、安全的心理感受。小区游园中可做些由鹅卵石铺砌的小径,卵石按一定规律铺成一定的图案。这种健步道,既有按摩脚底的作用又美观自然,能充分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地面铺装对进一步完善居民小区空间和塑造空间个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铺装的变化对空间可产生界定、导引、暗示和分隔的作用。如小区广场用大理石铺装成同心圆地面,可给人一种向心、凝聚的感觉;用与建筑立面颜色协调统一的同色系广场砖混色铺砌的园路,给人以美的享受。

6)花池与花台。在住宅区有限的空间中,花池与花台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设计手段。无论是自然式的山石花台,还是规则式的花池,因抬高后与人视线相平,从而方便观赏花木,还可以作为障景遮挡不雅的设施。在硬质地面充斥的今天,花池与花台更可以提供较深厚的种植土,以满足绿色植物的种植需要。住宅的入口处可设花池,种植层层的耐荫植物可成为大堂落地玻璃窗外的佳景。小区内沿街商铺道路坡度较大时也可结合地形设置高低错落、进出有致的花池,营造商铺前平整的室外广场。小区台地高差处沿挡土墙可做成层层跌落的花池,既避免了单做挡土墙的生硬,又美化了环境,可谓一举两得。

3现代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发展方向

1)注重环境的生态性。景观设计应尽量与自然相贴近,尽量保持原生态。多用绿色植物,建筑小品,硬质铺装景观宜少而精。硬质景观的选材尽量选用天然无污染的、可再生利用的、低碳环保的材料;绿色植物尽量选择有益于身体健康和改善环境功能的品种。

2)注重与建筑物的和谐统一。景观和建筑物都是居住区整体的一部分,造型、材质、颜色必须相互协调,单项设计的再完美也不能替代整体的和谐美。景观设计在追求与建筑物协调的同时,创造出充满生活情趣、多层次丰富宜人的居住环境,使人们在情感上得到愉快和满足。

3)注重环境的文化内涵。人与景观是相互作用的,是一种创造和被创造的关系。人既是景观环境的组成部分,又在潜移默化当中受到景观环境的影响和塑造。因此,好的景观环境能使人从中得到有意义的启迪,富有想象的参与,并从中获得满足。居住区的会所要做普及性的,不需要做的太豪华,要人人可享受。建筑小品与景观铺装都要寓意深刻、富有文化色彩。

居住区环境范文篇6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居住环境;现状反思

人类有“衣、食、住、行”四大方面的基本需求。虽然“住”排在第三位,但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现状来看,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等客观环境的改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需求已上升到更高层次,即不仅要求有房可居,更对居住区域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我国房地产行业消费习惯的重要转变。这一消费习惯的转变也推动了我国城市居住环境设计不断创新。但就我国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现状来看,还难以满足消费习惯转变,甚至存在一些差强人意的设计。

一、对城市居住区环境的认识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根据人们日常生活作息的普遍规律来看,人们每天至少有超过半数的时间是待在居住区的,因此居住区的环境对人的情绪、行为,乃至生活习惯的养成都具有较大的影响。那么,居住区都包含了哪些区域,这些区域的环境又是怎样的?居住区是泛指城市中居民们聚居群集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居住区域,包含了人们居住的建筑物,用于休息、教育、健身、工作,甚至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的公共建筑设施、公共绿地以及交通道路,等等。从城市居住现状来看,一般是以0.7万至1.5万人所聚居形成的人口规模,或户数大0.2至0.4万户、占地为10至35公顷之间的用地为量化标准,所形成的生活聚居地则称为居住区。从我国当前行政区域情况来看,通常是以社区的形式存在的,比如某某小区、某某花园、某某新城,等等。

二、城市居住区环境现状及反思

从居住区环境设施情况来看,城市居住区的环境设计通常要满足功能多样、兼容性强、出行便利等条件,以方便居民居住。从环境的基础设施来看,通常分为四大体系,即公共系统、景观系统、安全系统和照明系统。这四大体系相互作用,则构筑一个兼具多功能和便利性的舒适居住区环境。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下的环境设计情况。那么,在现实中,城市居住区环境还存在很多差强人意的地方。首先,城市居住区公共系统环境是与人们生活联系最为紧密、但也是存在问题最多的体系。公共系统包括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信息、卫生、休息、娱乐和交通等设施,是直接影响人们切身体验的体系。也就是说,居住区的人们对公共系统的环境最为敏感。一是居住区内信息公共设施情况不好,居住区内标识牌、广告栏等信息设施并不完善,或建设后利用率并不高,或用作它途,而没有起到信息传递、公共宣传的作用。在老居住区内,信息标识牌较少,甚至一个居住区内仅有一至两块标识牌,很难达到信息覆盖宣传的效果;而在新居住区内,标识牌的广告用途被极大发挥,尤其是分众传媒机的设置,虽然极大丰富了信息传播渠道与方式,也更能吸引居住的关注。但很多新居住区的分众传媒机沦为商业广告宣传主渠道,极少看到政府宣传或公益广告的身影,过于商业化的渗透,使分众传媒机失去了大众宣传的功能。二是居住区内卫生条件差、卫生基础设施不健全。由于居住区主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聚集之所,居民在家中都设有独立卫生间、垃圾桶等设施,所以很多居住区并不重视公共卫生区的建设,一是极少居住区内设有公共卫生间,导致一些外来人员或居民在小区内活动时很难满足应急需求;二是居住区内的垃圾存放设施较为简单,一般为垃圾桶或垃圾箱,分类垃圾桶或垃圾箱都很少见,尤其在夏日垃圾的掩盖措施也并不理想,甚至在很多居住区都出现了垃圾异味飘散的现象。三是居住区内交通设施不完善,甚至没有专用的交通通道。尤其在老居住区内,这种情况更为普遍。交通设施是指居住区内人、车通过时的专用通道,或与公路道路相连,或与楼道相连。专用通道可使人、车分离,避免很多交通事故发生,同时也使居住区内交通保持畅通。但缺乏专属的交通通道,使居住区内道路规划显得凌乱无章,甚至出现了违章建筑侵占交通通道的现象,导致居住区内机动车停泊困难、出行困难,人车混行出现交通事故等问题。四是居住区内公共休息设施不健全。休息区设施包括桌椅、休闲健身器材等设施,是居民共处、信息交流、人人交往的主要场所。与卫生基础设施不健全的情况相似,休息设施的不健全也同样出现在居住区内。特别是老居住区中,由于早期居住区建设时没有考虑到公共休息区规划问题,所以没有预留充足的小区绿化地带。而在新居住区中则存在另一种情况,虽然大部分新居住区建设时都预留了相应的绿地作为公共休息区,也配备了相应的公共休息设施,但在实际使用中却挪作他用,比如作为公共广告宣传使用,或被社区管理部门占用,等等。五是居住区内的娱乐设施不健全。这是当前绝大多数居住区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居民休闲娱乐需求在不断升温,特别是老龄群体在不断扩大,公共娱乐设施能够满足老年人交流、娱乐进行互动的情感需求,也为老年人社会娱乐活动增添了一个重要途径。但目前很多居住区内娱乐设施过少,包括乒乓球台、街道篮球、公共娱乐设施较少,或挪做作他用,大大降低了老年人和儿童的居住区环境体验感。其次,城市居住区景观系统是人们对居住环境最直观的体验,也是新时期消费者购房行为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要求室内居住环境舒适度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室外居住环境,即小区内绿化情况、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尤其对于绿化地带的关注升温较快。一是建筑小品设计不理想,或与城市整体环境不搭调,反而使居住区环境与城市环境格格不入。所谓建筑小品是新型居住区建设中较为流行的环境设计,通常以微型景观建筑为主,比如中华田园风格的廊亭、现代简约风格的廊架、文化氛围浓郁的文化墙,等等,多为木质结构,可以临建形式,也可以长期建筑形式出现,主要作为居住区环境建设的点睛之作。但在实际当中,要么没有建设相应的建筑小品,或设计风格与主体建筑风格不统一,降低环境设计的美感。二是绿化设施稀缺。这是我国绝大多数居住区存在的共性问题。所谓绿化设施不仅仅指绿地建设,还包括山水景观、植被等环境设计。由于城市建筑用地紧张,很多居住区并不具备大规模的空地,导致山水景观在建筑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人工湖、带状水域、人工喷泉等景观的设计与维护都存在较大困难。而后期维护的困难使很多建有人工湖和喷泉的居住区被迫弃用这些设施,导致居住区内有设施而无用的局面。再次,城市居住区安全系统是人们对居住环境最为迫切的要求。尤其在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居民对于自身财产安全保障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不仅是对居住区内监控系统的考验,也是对居住区内保安系统的考验。通常居住区内只是设有常规监控系统,即仅保留门禁监控,而对于居住区内部不设监控;甚至在很多老式居住区内连门禁监控也没有安装,只是象征性地使用栅栏门等安全保障措施,使安保体系形同虚设。另外,除高档小区外,其余小区物业在管理过程中未设有专门保安人员,使绝大多数居住区处于无人监管的情况。第四,城市居住区照明系统设施相对较少,甚至在电力紧张的地区,居住区照明体系时常处于瘫痪状态,居住区内缺乏足够的光源,既存在安全隐患,也影响居民的环境体验。当然也存在过度使用照明设备的情况。在一些新型居住区内,出于景观设计的美观度考虑,设计不同形态和类型的照明设施,使居住区内灯火通明,过度光源反而弱化了小区内其他景观设计的美感,也造成了能源浪费。

三、改进建议

通过对当前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存在问题的梳理归纳,对存在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居住区是与人们切身生活生存相关的生态体系,其环境设计也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认真分析居民对于居住环境改善的需求,从需求入手,找到改进方向,才能解决当前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实践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首先,应当尊重居民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以生态平衡为环境设计前提,对于新型居住区或在建居住区,应当给予充分的绿化用地预留,对于人工山水景观建设、人工植被建设要充分保障,尤其是在建设初期要考虑好后期维护的便利性与人工成本,为物业公司或居民群体进行后期维护做好人性化设计。对于老居住区可采取以空间换绿化用地的方式,通过植树、修建空中花园等方式,解决居住区内绿化问题,还居民一片绿色。其次,应当考虑环境设计的经济成本,特别是对于需要后期维护的经济成本要充分考虑,给物业管理提供便利,才能保障绿化设计、文化景观设计能够延续下去,并得到良好的维护。这是解决当前很多居住区绿化建设中途荒废问题的重要措施。同时,对于老居住区或建筑空间密集的居住区,要合理地“借景”造景,即借助周边环境的绿化设施,比如毗邻公园的居住区,可充分借用公园景观,只要做好相应的楼空处理即可,防止私搭乱盖或违章建筑侵占公共空间的行为,以保障居住区内空间通透。再次,要保障居住区内交通设计的便利性,以居住活动动线为出发点,对于老人和儿童出行方便性要充分考虑,特别是人、车通道的分离,对于停车位的规范化设计等,以便使居住区环境更加人性化。同时居住区内的景观设计也需要考虑静景与动景相结合的方式,对于一些商业广告要适度选取,避免过度商业化信息流入,以保障居住区内信息舆论传播正能量。

总之,随着居住环境的不断升级改进,人们居住舒适度虽然提升了,但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要么存在设施不健全的情况,要么存在过度设计造成的能源浪费问题,公共系统、景观系统、安全系统和照明系统四大居住区环境设计中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可以通过遵循生态环境设计、可控成本、交通便捷设计等措施进行有效弥补,使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更加突出人性化,提高居民居住的舒适度,也为城市建设规划作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秋雨,滕学荣.城市居住区环境设施设计现状与探究[J].北京建筑大学学报,2011,27(3):53-57.

居住区环境范文篇7

早期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绿化设计,景观布置也以园艺绿化为主,景观规划设计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往往成为建筑设计的附属,常常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未经深入设计的环境效果难免不尽人意。如今,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愈来愈受房地产发展商和居民的重视,环境景观在居住区中逐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人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花费在住区中,居住区环境景观质量已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

二、居住区的含义与规模

(1)居住区的含义。居住区是居民生活在城市中以群集聚居,形成规模不等的居住地段。(2)居住区的规模。建国以来,我国居住形态从初期由于缺乏经验而借鉴西方邻里单位,学习苏联街坊的布置,直到小区规划理论的出现并传入我国被广泛地采用及积极发展的今天,总结这段走过的道路,有必要给小区下个定义。白德懋在《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一书中,将居住区划分为三级:居住区、小区和住宅组团(又称居住组团)。一是居住区。居住区是指城市主要道路所包围的独立生活居住地段。在居住区内设有比较完整的日常性和经常性的生活服务设施,这些设施能满足居民的基本物质和文化生活要求。因此它的规模一般为1万至1.5万户,3~5万人,相当于一个城市街道办事处管辖的范围。居住区下可划分若干小区,也可不划分小区,而由若干住宅组团组成。二是居住小区。简称小区,有别于工业或其他小区。小区应是居住区道路(也可是城市一般道路)所包围的日常性生活居住单位。小区内设有日常性的生活服务设施,以满足日常生活必须;但经常性的设施,如规模较大的邮局,购物超市、医院等还得去小区外解决。它的规模约2~3千户,1万人左右。小区下可划分若干住宅组团,或视具体情况不分组团。三是住宅组团。是居住区的基本居住单位,由若干栋住宅组成。其规模相当于一个居民委员会(或里弄委员会),300~700户,1000至2500人。所以称之为住宅组团,以表示它的单纯居住性质。明确居住区、小区和住宅组团的性质和规模是为了在规划设计中有共同的语言,便于配备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和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但我国地域辽阔,城市大小不一,人民生活需求水平不同,而且居住区规划的理论还在继续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多种多样的居住形态,因而不要简单化、模式化,不强求划一。

三、居住区景观设计新趋势

居住区景观的设计包括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和协调。包括道路的布置、水景的组织、路面的铺砌、照明设计、小品的设计、公共设施的处理等等,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义,又涉及到视觉和心理感受。近年来,房地产发展方兴未艾。上世纪90年代开始风靡一时的“欧陆风格”逐渐失去的昔日的光环。以我国历史和文化为主题的中式楼盘越来越得到人们期待。

(1)强调环境景观的共享性。这是住房商品化的特征,应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首先要强调居住区环境资源的均好和共享,在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能均匀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其次要强化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祥和的居家环境。

(2)强调环境景观的文化性。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来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规划和策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如杭州的“白荡海人家”、“江南山水”,苏州“锦华苑”、“佳安别院”等居住区无一不是在传统文化中深入挖掘,从而开发出兼具历史感和时尚感的纯正的中国风格的作品。

(3)强调环境景观的艺术性。上世纪90年代以前,“欧陆风格”影响到居住区的设计与建设时,曾盛行过欧陆风情式的环境景观,如大面积的观赏草坪、模纹花坛、规则对称的路网、罗马柱廊、欧式线脚、喷泉、欧式雕像等。90年代以后,居住区环境景观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提倡简约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同时环境景观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为人所用。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又一趋势。

居住区环境范文篇8

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较强的新兴学科。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指住宅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其构成元素有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居住区的环境景观,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而景观设计师的目标,就是将居住区的景观环境与住宅建筑有机融合,为居民创造经济上合理,生活和心理功能上方便舒适、安全卫生和优美的居住环境。

1.精神元素

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中的精神元素,指精神范畴的内容,是人们心理上的需求,是环境景观在人们心中的感受、在心理上产生的共鸣。精神元素带有地域性、历史性和社会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职业、地位、文化观念的居民,对居住区景观环境的要求都各不相同。精神元素的内容包括居住区景观环境的主题、立意、居住区环境的历史积淀、人文精神,这些都是通过物质元素来体现的。

2.物质元素

居,神,这些都是通过淀、人文精神,这些都是通过物质元素来体现的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中的物质元素,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实实在在存在于生活空间中的。通过对人们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刺激而感知、体味到的。其中包括自然元素和人工元素。正如吴良镛教授在《广义建筑学》中指出:“人类的居住包括必不可少的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其人工的构成部分。二是其自然的构成部分,两者综合起来,便构成了‘居住环境’。”

①自然元素。自然元素是指居住区基地内原有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包括原有建筑物、构筑物、大树、古树、山坡地形,河湖水体,原有道路及地下管线等。在设计中,要强调对这些自然环境资源的尊重,并加以充分利用。

②人工元素。在保护和利用自然元素的基础上,根据居住区基地的具体条件,通过人工的手法,创造出的令人舒适又赏心悦目的环境景观。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分为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

软质景观:指花草树木等自然植物所构成的植物景观。在居住区景观环境中,软质景观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从占地面积来看,通常占整个绿地面积的70%以上;另一方面,它们不仅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而且有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生态功能。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并呼出氧气;可以隔离和减少噪音;可以调节气温,改善居住区环境的小气候等。由此看来,居住区软质景观的质量,直接影响居住区景观环境的生态性、舒适性、观赏性及市民对居住区环境的认同感,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应特别重视。

硬质景观:指居住区内除植物景观以外的环境景观元素。所谓硬质,含有土建的意思,通过土建建设完成的景观。包括道路景观、休闲活动场所、景观建筑(亭、廊等)、景观小品(花坛、雕塑、标志等)、水景、假山石景、景观照明等。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包括上述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的组织、设计,是运用一定的设计手法,将环境景观的构成元素按一定的规律、形式及设计理念组合成一个综合的环境景观系统,最终目的是使整个居住区环境景观系统具有生态、功能和观赏的效应,并与城市大环境相协调。

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原则

1.景观的自然生态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充分利用基地的原生态山水地形、树木花草、动物、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因素等,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创造出接近自然的居住区绿色景观环境。

2.“以人为本”的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建设,是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生态的居住地。作为居住区的主体,人对居住区环境有着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要求。具体有生理的、安全的、交往的、休闲的和审美的要求。环境景观设计首先要了解住户的各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强调对人的关怀。体现在活动场地的分布、交往空间的设置、户外家具及景观小品的尺度等方面,使他们在交往、休闲、活动、赏景时更加舒适、便捷,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生态、更具亲和力的居住区环境。

3.地域性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突出其地域性特征,充分表现基地所在地的自然景观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使景观设计根植于地方土壤。

4.经济性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保证各项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造价。既要考虑到环境景观建设的费用,还要兼顾到建成后的管理和运行的费用。三、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着手点

1.考虑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布局

其一,考虑当地的气候、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和周围环境特点,并了解该地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其发展趋势。这种因地制宜的自然环境与人联系,与历史环境相结合,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的设计布局,最易于为当地居民接受和认同。其二,考虑基地内的原有地形地貌的不同的形态,在对居住区景观环境进行总体布局时,首先以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尊重原有自然地形地貌条件,维护和保持基地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布局设计。比如,包括山水地形的处理、水体的设计、活动场地的布置及与绿化场地的界限划分、景观建筑的布置与营建、景观小品和山石小景的点缀、室外家具的设置、景观照明的布局等。其三,考虑利用居住区外部的自然景观资源。居民的居住环境可分为两大类:居住室外环境和居住室内环境。在现代化城市中,衡量人们居住生活水平的标志,就在于整个居住环境的质量。在设计时,需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将居住区周围有观赏价值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纳入到居住区的景观序列中,或为视觉交点,或遥相呼应,创造出居住区宜人的自然山水景观。

2.考虑景观空间创造的多样性

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应该让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感到安全、方便、舒适。景观空间的设计应通过居住区景观环境绿色活动空间的创造,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年龄层次及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体的需要,满足居民进行各项户外活动的需要。景观空间的设计,也应该动、静结合,开、闭相间。通过对地下、半地下车库的地形处理、架空层的利用等,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景观活动空间。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使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掩映在一片绿树丛中,使户外活动空间在形式、内容、性质、景观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功能化、景观化、便捷化、多样化。

3.考虑植物景观创造的生态性

①以植物造景为主,形成层次丰富,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景观系统。居住区的环境绿化是居住环境形象的外在表现,具有非常现实的物质和精神功能。不仅能起到遮阳、隔声、防风沙、杀菌防病、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等诸多功能,而且能美化环境、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意识。点,指居住区中的公共绿地、组团绿地,是居住区绿色景观系统中的景观节点,是居住区居民进行户外活动的公共活动空间;线,指居住区中的道路景观绿化、居住区周围的防护性绿化带;面,指居住区中面积最大,与居民日常生活最为贴近的宅旁绿地。

②增加植物多样性,构筑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增加植物多样性,包括植物景观层次上的多样性,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景观色彩上的多样性。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增加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形成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态布局。一是能增加绿量,提高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二也是植物造景的需要,可以形成层次、色彩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为形成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在植物的选择上,要注重适地适树,选择乡土树种。由乡土树种组成的植物群落,结构稳定,长势良好,还能体现出居住区环境景观的地方特色。

③立体绿化,增加居住区的绿量和生态效果。立体绿化,包括屋顶绿化、墙面绿化、阳台窗台绿化、棚架绿化等,是一种不占用地面的绿化形式,可以增加绿地面积,更进一步地将绿色景观与建筑有机结合,使绿色空间与建筑室内空间互相交融、渗透。立体绿化不仅能增加居住区的绿量,软化建筑平直的线条,使建筑与绿地形成自然过渡,而且还能减少屋顶、墙面材料的热辐射,减少局部的热岛效应,改善居住区的小气候,屋顶绿化就像在建筑顶面增加的隔热层,能降低顶层住户的室内温度,产生生态的环保节能效果。

结语

居住区景观环境是城市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民生活中停留时间最长、接触最密切的场所。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要提高自然生态意识,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还要满足居民各种活动的需求,为居民创造多种户外活动的绿色空间,便于居民的活动、休闲、交往。更要突出地域性历史文化特征,使居民在居住区环境内就能感受到地方的人文精神,满足居民生理和心理上对居住区环境的需求。

参考文献:

居住区环境范文篇9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设计原则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城市化步伐加快,已经进入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快速发展时期。由此,在人居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居住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简单的“生存性居住”转向“高质量居住”,人们希望接近、回归自然,在购房上的表现是从以前只注重实用、价格等因素,发展到对居住区的园林景观、环境绿化的自然生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元素及设计概念

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较强的新兴学科。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指住宅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其构成元素有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居住区的环境景观,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而景观设计师的目标,就是将居住区的景观环境与住宅建筑有机融合,为居民创造经济上合理,生活和心理功能上方便舒适、安全卫生和优美的居住环境。

1.精神元素

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中的精神元素,指精神范畴的内容,是人们心理上的需求,是环境景观在人们心中的感受、在心理上产生的共鸣。精神元素带有地域性、历史性和社会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职业、地位、文化观念的居民,对居住区景观环境的要求都各不相同。精神元素的内容包括居住区景观环境的主题、立意、居住区环境的历史积淀、人文精神,这些都是通过物质元素来体现的。

2.物质元素

居,神,这些都是通过淀、人文精神,这些都是通过物质元素来体现的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中的物质元素,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实实在在存在于生活空间中的。通过对人们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刺激而感知、体味到的。其中包括自然元素和人工元素。正如吴良镛教授在《广义建筑学》中指出:“人类的居住包括必不可少的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其人工的构成部分。二是其自然的构成部分,两者综合起来,便构成了‘居住环境’。”

①自然元素。自然元素是指居住区基地内原有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包括原有建筑物、构筑物、大树、古树、山坡地形,河湖水体,原有道路及地下管线等。在设计中,要强调对这些自然环境资源的尊重,并加以充分利用。

②人工元素。在保护和利用自然元素的基础上,根据居住区基地的具体条件,通过人工的手法,创造出的令人舒适又赏心悦目的环境景观。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分为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

软质景观:指花草树木等自然植物所构成的植物景观。在居住区景观环境中,软质景观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从占地面积来看,通常占整个绿地面积的70%以上;另一方面,它们不仅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而且有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生态功能。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并呼出氧气;可以隔离和减少噪音;可以调节气温,改善居住区环境的小气候等。由此看来,居住区软质景观的质量,直接影响居住区景观环境的生态性、舒适性、观赏性及市民对居住区环境的认同感,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应特别重视。

硬质景观:指居住区内除植物景观以外的环境景观元素。所谓硬质,含有土建的意思,通过土建建设完成的景观。包括道路景观、休闲活动场所、景观建筑(亭、廊等)、景观小品(花坛、雕塑、标志等)、水景、假山石景、景观照明等。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包括上述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的组织、设计,是运用一定的设计手法,将环境景观的构成元素按一定的规律、形式及设计理念组合成一个综合的环境景观系统,最终目的是使整个居住区环境景观系统具有生态、功能和观赏的效应,并与城市大环境相协调。

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原则

1.景观的自然生态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充分利用基地的原生态山水地形、树木花草、动物、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因素等,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创造出接近自然的居住区绿色景观环境。

2.“以人为本”的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建设,是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生态的居住地。作为居住区的主体,人对居住区环境有着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要求。具体有生理的、安全的、交往的、休闲的和审美的要求。环境景观设计首先要了解住户的各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强调对人的关怀。体现在活动场地的分布、交往空间的设置、户外家具及景观小品的尺度等方面,使他们在交往、休闲、活动、赏景时更加舒适、便捷,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生态、更具亲和力的居住区环境。

3.地域性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突出其地域性特征,充分表现基地所在地的自然景观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使景观设计根植于地方土壤。

4.经济性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保证各项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造价。既要考虑到环境景观建设的费用,还要兼顾到建成后的管理和运行的费用。三、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着手点

1.考虑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布局

其一,考虑当地的气候、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和周围环境特点,并了解该地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其发展趋势。这种因地制宜的自然环境与人联系,与历史环境相结合,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的设计布局,最易于为当地居民接受和认同。其二,考虑基地内的原有地形地貌的不同的形态,在对居住区景观环境进行总体布局时,首先以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尊重原有自然地形地貌条件,维护和保持基地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布局设计。比如,包括山水地形的处理、水体的设计、活动场地的布置及与绿化场地的界限划分、景观建筑的布置与营建、景观小品和山石小景的点缀、室外家具的设置、景观照明的布局等。其三,考虑利用居住区外部的自然景观资源。居民的居住环境可分为两大类:居住室外环境和居住室内环境。在现代化城市中,衡量人们居住生活水平的标志,就在于整个居住环境的质量。在设计时,需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将居住区周围有观赏价值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纳入到居住区的景观序列中,或为视觉交点,或遥相呼应,创造出居住区宜人的自然山水景观。

2.考虑景观空间创造的多样性

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应该让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感到安全、方便、舒适。景观空间的设计应通过居住区景观环境绿色活动空间的创造,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年龄层次及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体的需要,满足居民进行各项户外活动的需要。景观空间的设计,也应该动、静结合,开、闭相间。通过对地下、半地下车库的地形处理、架空层的利用等,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景观活动空间。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使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掩映在一片绿树丛中,使户外活动空间在形式、内容、性质、景观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功能化、景观化、便捷化、多样化。

3.考虑植物景观创造的生态性

①以植物造景为主,形成层次丰富,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景观系统。居住区的环境绿化是居住环境形象的外在表现,具有非常现实的物质和精神功能。不仅能起到遮阳、隔声、防风沙、杀菌防病、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等诸多功能,而且能美化环境、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意识。点,指居住区中的公共绿地、组团绿地,是居住区绿色景观系统中的景观节点,是居住区居民进行户外活动的公共活动空间;线,指居住区中的道路景观绿化、居住区周围的防护性绿化带;面,指居住区中面积最大,与居民日常生活最为贴近的宅旁绿地。

②增加植物多样性,构筑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增加植物多样性,包括植物景观层次上的多样性,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景观色彩上的多样性。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增加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形成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态布局。一是能增加绿量,提高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二也是植物造景的需要,可以形成层次、色彩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为形成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在植物的选择上,要注重适地适树,选择乡土树种。由乡土树种组成的植物群落,结构稳定,长势良好,还能体现出居住区环境景观的地方特色。

③立体绿化,增加居住区的绿量和生态效果。立体绿化,包括屋顶绿化、墙面绿化、阳台窗台绿化、棚架绿化等,是一种不占用地面的绿化形式,可以增加绿地面积,更进一步地将绿色景观与建筑有机结合,使绿色空间与建筑室内空间互相交融、渗透。立体绿化不仅能增加居住区的绿量,软化建筑平直的线条,使建筑与绿地形成自然过渡,而且还能减少屋顶、墙面材料的热辐射,减少局部的热岛效应,改善居住区的小气候,屋顶绿化就像在建筑顶面增加的隔热层,能降低顶层住户的室内温度,产生生态的环保节能效果。

结语

居住区景观环境是城市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民生活中停留时间最长、接触最密切的场所。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要提高自然生态意识,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还要满足居民各种活动的需求,为居民创造多种户外活动的绿色空间,便于居民的活动、休闲、交往。更要突出地域性历史文化特征,使居民在居住区环境内就能感受到地方的人文精神,满足居民生理和心理上对居住区环境的需求。

参考文献:

居住区环境范文篇10

【关键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逐步迈向小康生活阶段的城市居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已越来越高,能生活在一种至美的环境中成为人们生活的理想追求。随着人们购房心态的理智和成熟,居民对住宅需求已逐渐从普通住宅转向了有益身心健康的绿色住宅。环境景观在居住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造性地设计能赋予空间一定的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居住区环境景观的构成

景观的使用几乎渗透到了居住区环境的各个角落,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对这些设计元素进行综合取舍合理配置乃是景观设计的要点。

(一)绿化。绿化是环境景观的基本构成元素,过往,居住区的绿化往往是沿河、沿路“一枝桃花一枝柳”,满足于“披上绿化不见黄土”的低层次阶段,没有多大特色和艺术性。现代居住区的园艺绿化呈现三种趋势:一是种植绿化乔、灌、花、草结合,马尼拉、火凤凰等草类地被植物塑造了绿茵盎然的植物背景,点缀具有观赏性的高大乔木如香樟、玉兰、棕榈、银杏等,以及丛栽的球状灌木和颜色鲜艳的花卉,高低错落、远近分明、疏密有致,绿化景观层次丰富;二是种植绿化平面与立体结合,居住区绿化已从水平方向转向水平和垂直相结合,根据绿化位置不同,垂直绿化可分为围墙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悬挂绿化、攀爬绿化等;三是种植绿化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追求构图、颜色、对比、质感,形成绿点、绿带、绿廊、绿坡、绿面、绿窗等绿色景观,同时讲究和硬质景观的结合使用,也注意绿化的维护和保养。所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居住区绿化的内涵。

(二)道路。道路是居住区的构成框架,一方面它起到了疏导居住区交通、组织居住区空间的功能,另一方面,好的道路设计本身也构成居住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按使用功能划分,居住区道路一般分为车行道和宅间人行道;按铺装材质划分,居住区道路又可分为混凝土路、沥青路以及各种石材仿石材铺装路等等。居住区道路尤其是宅间路,其往往和路牙、路边的块石、休闲坐椅、植物配置、灯具等,共同构成居住区最基本的景观线。因此,在进行居住区道路设计时,我们有必要对道路的平曲线、竖曲线、宽窄和分幅、铺装材质、绿化装饰等进行综合考虑,以赋予道路美的形式。如区内干路可能较为顺直,由混凝土、沥青等耐压材料铺装;而宅间路则富于变化,由石板、装饰混凝土、卵石等自然和类自然材料铺装而成。

(三)驳岸。河道驳岸起到防洪泻洪,防护堤岸的作用。在硬质景观设计中如能巧妙地在驳岸的形式、材质上做文章,通过河道的宽窄和形态控制水流速度,制造急流、缓流、静水,形成动静结合、错落有致,自然与人工交融的水景,再辅以灯光、喷泉、绿化、栏杆等装饰,则可形成区内多视线、全天候的标志景观。如苏州“世纪花园”河道卵石加块石河堤边竖立一尊青铜雕“饮水母子马”,景象和谐而静谧。

(四)铺地。广场铺地在居住区中是人们通过和逗留的场所,是人流集中的地方。在规划设计中,通过它的地坪高差、材质、颜色、肌理、图案的变化创造出富有魅力的路面和场地景观。目前在居住区中铺地材料有几种,如:广场砖、石材、混凝土砌块、装饰混凝土、卵石、木材等等。优秀的硬地铺装往往别具匠心,极富装饰美感。如某小区中的装饰混凝土广场中嵌入孩童脚印,具有强烈的方向感和趣味性。值得一提的是现代园林中源于日本的“枯山水”手法,用石英砂、鹅卵石、块石等营造类似溪水的形象,颇具写意韵味,是一种较新的铺装手法。

(五)小品。主要包括雕塑小品、园艺小品、设施小品,小品在居住区硬质景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小品往往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和小区的标识,起到画龙点睛、活跃空间气氛的功效,成为居住区环境中的闪光点,体现出“于细微处见精神”的设计。

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原则及理念

居住区景观的设计包括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和协调。包括道路的布置、水景的组织、路面的铺砌、照明设计、小品的设计、公共设施的处理等等,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义,又涉及到视觉和心理感受。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注意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结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自然生态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充分利用基地的原生态山水地形、树木花草、动物、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因素等,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创造出接近自然的居住区绿色景观环境。

(二)“以人为本”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建设,是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生态的居住地。作为居住区的主体,人对居住区环境有着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要求。具体有生理的、安全的、交往的、休闲的和审美的要求。环境景观设计首先要了解住户的各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强调对人的关怀。体现在活动场地的分布、交往空间的设置、户外家具及景观小品的尺度等方面,使他们在交往、休闲、活动、赏景时更加舒适、便捷,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生态、更具亲和力的居住区环境。

(三)地域性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突出其地域性特征,充分表现基地所在地的自然景观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使景观设计根植于地方土壤。

(四)经济性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保证各项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造价。既要考虑到环境景观建设的费用,还要兼顾到建成后的管理和运行的费用。

三、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着力点

居住区景观环境是城市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民生活中停留时间最长、接触最密切的场所。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要提高自然生态意识,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还要满足居民各种活动的需求,为居民创造多种户外活动的绿色空间,便于居民的活动、休闲、交往。更要突出地域性历史文化特征,使居民在居住区环境内就能感受到地方的人文精神,满足居民生理和心理上对居住区环境的需求。

(一)考虑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布局

1、考虑当地的气候、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和周围环境特点,并了解该地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其发展趋势。这种因地制宜的自然环境与人联系,与历史环境相结合,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的设计布局,最易于为当地居民接受和认同。

2、考虑基地内的原有地形地貌的不同的形态,在对居住区景观环境进行总体布局时,首先以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尊重原有自然地形地貌条件,维护和保持基地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布局设计。比如,包括山水地形的处理、水体的设计、活动场地的布置及与绿化场地的界限划分、景观建筑的布置与营建、景观小品和山石小景的点缀、室外家具的设置、景观照明的布局等。

3、考虑利用居住区外部的自然景观资源。居民的居住环境可分为两大类:居住室外环境和居住室内环境。在现代化城市中,衡量人们居住生活水平的标志,就在于整个居住环境的质量。在设计时,需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将居住区周围有观赏价值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纳入到居住区的景观序列中,或为视觉交点,或遥相呼应,创造出居住区宜人的自然山水景观。

(二)考虑景观空间创造的多样性

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应该让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感到安全、方便、舒适。景观空间的设计应通过居住区景观环境绿色活动空间的创造,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年龄层次及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体的需要,满足居民进行各项户外活动的需要。景观空间的设计,也应该动、静结合,开、闭相间。通过对地下、半地下车库的地形处理、架空层的利用等,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景观活动空间。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使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掩映在一片绿树丛中,使户外活动空间在形式、内容、性质、景观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功能化、景观化、便捷化、多样化。

(三)考虑植物景观创造的生态性

1、以植物造景为主,形成层次丰富,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景观系统。居住区的环境绿化是居住环境形象的外在表现,具有非常现实的物质和精神功能。不仅能起到遮阳、隔声、防风沙、杀菌防病、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等诸多功能,而且能美化环境、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意识。点,指居住区中的公共绿地、组团绿地,是居住区绿色景观系统中的景观节点,是居住区居民进行户外活动的公共活动空间;线,指居住区中的道路景观绿化、居住区周围的防护性绿化带;面,指居住区中面积最大,与居民日常生活最为贴近的宅旁绿地。

2、增加植物多样性,构筑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增加植物多样性,包括植物景观层次上的多样性,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景观色彩上的多样性。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增加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形成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态布局。一是能增加绿量,提高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二也是植物造景的需要,可以形成层次、色彩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为形成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在植物的选择上,要注重适地适树,选择乡土树种。由乡土树种组成的植物群落,结构稳定,长势良好,还能体现出居住区环境景观的地方特色。

3、立体绿化,增加居住区的绿量和生态效果。立体绿化,包括屋顶绿化、墙面绿化、阳台窗台绿化、棚架绿化等,是一种不占用地面的绿化形式,可以增加绿地面积,更进一步地将绿色景观与建筑有机结合,使绿色空间与建筑室内空间互相交融、渗透。立体绿化不仅能增加居住区的绿量,软化建筑平直的线条,使建筑与绿地形成自然过渡,而且还能减少屋顶、墙面材料的热辐射,减少局部的热岛效应,改善居住区的小气候,屋顶绿化就像在建筑顶面增加的隔热层,能降低顶层住户的室内温度,产生生态的环保节能效果。

综上所述,居住区景观设计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优美宜人的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亦能够提升城市的区域环境质量。景观生态模式将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提高到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局面,也是未来城市居住区环境发展演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俞孔坚.“反规划”途径.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