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22:00:56

居住

居住范文篇1

一、康居住宅的特点

国家康居示范工程是以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为目标,旨在带动住宅建设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住宅设计、施工档次、提高居住生活质量,达到健康居住的效果。它包含:以科技为先导、以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为总体目标、以加速对传统住宅产业的改造更新,充分体现新世纪的住宅设计水平,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设计原则,达到“健康住宅”(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标准,体现建筑材料的科技含量,充分应用“绿色建材”,领导中国住宅产业的发展方向。

二、国内康居住宅示范工程建设现状

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住宅小区示范工程,现在已经历了三个阶段:80年代强调提高单体住宅的配套功能;90年代初提出住宅小区综合配套建设;90年代末推出了国家康居示范工程。据了解,自建设部1999年下发《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实施大纲》并正式实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以来,目前全国已有将近100个申报项目通过审查获准实施,其中,已竣工验收近30个,涉及20多个省市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则较少。

这些年来,康居示范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强调规划及设计理念上的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建设中适度超前,积极应用建设部推荐的大量科学技术和住宅成套技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传承地域文化,充分体现人性化,营造亲和力。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指导建设,在康居示范工程中涌现了一批规划和设计优秀、科技含量高的上乘之作,如武汉绿景苑、西安紫薇城市花园、浙江嘉兴金都景苑、广州星河湾、上海漓江山水花园、北京龙泽苑、杭州山水人家小区等都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好评。在一阵阵赞扬声中,这些建成的康居示范工程无形中推动了各地区住宅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被房地产开发商作为规范所采用,同时也带动了地区相关产业的进步,促进了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引领了地区潮流。

康居示范工程实施6年以来,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识和关注,并受到市场的青睐,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都加入到申报康居的队伍中来,这些都对城市的住宅建设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全国房地产业的向前发展,值得我们大力推广。

三、从康居住宅透视人文关怀

康居住宅是以住户需求为导向,以安全、适用、舒适、经济、健康、美观等作为标准,从平面规划、景观配置、户型结构、功能配套、建筑质量到住宅建设的全过程,引用绿色、生态、环保、健康、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等新理念,并采用大量先进、成熟的“四新”技术等,打造出的环境优美、规划合理、适用方便、科技含量高并可实行全封闭物业管理的21世纪家园。

根据笔者对康居住宅的理解、亲自参与建设的康居工程实施情况以及从全国各地收集到的相关资料来看,康居住宅概括起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1、创建节约型住宅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工业的增长、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特别是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经济资源的需求将更加迫切。而在我国430多亿平方米的建筑中,99%都属于高能耗建筑,每年的建筑能耗在能源总消耗量中所占的比例将近30%,因此,中央对降低建筑能耗的工作非常重视,在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全面推广和普及节能技术,制定并强制推行更严格的节能节材节水标准。建设部有关单位甚至要求从明年开始,所有新建建筑必须全面降低能耗50%.作为代表住宅产业最高水平的现代化康居住宅,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应始终抓住节约不放松:为节约耕地和煤耗,工程建设中要全面淘汰各种粘土砖、粘土瓦,尽量采用框架结构,并选用质轻、保温、隔热、环保、利废的加气混凝土砌块和混凝土瓦;主要建筑物围护结构及屋面需添加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保温隔热材料,同时,建筑物外墙也需选择具有较强抗太阳辐射和反射能力的涂料,以达到节能保温的效果;房屋外墙面玻璃窗一般可选用密封性能好、保温隔热性能佳的双层中空玻璃窗;尽量选用能在门芯中充填复合保温材料的防盗门,以达到防盗和保温的双重功能;住宅内部可选用节能20%~30%的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楼梯间可设计选用有电子延时、红外线光控开关的太阳能灯,住宅区内的照明设施最好全面采用太阳能灯具;家居设备中,尽量选用节水型座式大便器,陶瓷芯冷水龙头和双温单把陶瓷芯节水龙头等。总之,所有设备应尽可能选用节约型的,为国家节约能源作出贡献。

2、坚持可持续发展及循环经济的理念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如何保护好环境,是我们面临的最为艰巨的任务之一。每年从城市中所排出的生活污水、废气和垃圾等污染物总量超过了环境容量,且正肆意地破坏着我们周围的环境,有逐年恶化的趋势。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积极探索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作为国家的主人,我们也应认识到,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的观念,坚持环境优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快改变传统的环境保护模式,从源头上防治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为了起到表率的作用,康居住宅要在建设中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及循环经济的理念,在50年的设计使用期内,把住宅区污染物的排放量降到最低程度。生活污水是水污染的一大源头,对环境有着巨大的破坏作用,但在康居住宅的建设中,可将其视为一种潜在的水源,通过生态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从住宅楼内所排出的污水便可回用于小区的道路清洗、绿化喷灌、夏季的喷水降温和人工湖内等;住宅内冷热水管道最好采用不溶于水、不产生有害物质且可以回收循环使用的PP-R管材、管件系列产品;房屋顶层可安放太阳能接收板,甚至直接将太阳能板作为屋面板,将收集的太阳能用于热水器和小区内照明;房屋内可采用地暖式中央空调,通过地板内埋设的管道,向板外辐射出热量以达到取暖效果,防止居民采用传统的不利于环保的采暖方式;小区内的绿化,应根据各地区的气候特点,选用适宜当地生长的四季常青草作为绿化用草,以维持生态平衡,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小区内可设置一个专门的垃圾处理用房,将生活垃圾全部袋装分类收集,充分回收后,通过生态垃圾处理系统进行分解,避免外运,而将有毒、有害垃圾收集起来交由相关部门进行特殊处理,可最大限度地将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3、创建平安社区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生活条件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自身的安全放在了首先考虑的位置。

为了让业主每天都有充沛的精力,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受外界的打扰,康居住宅区内应采用多种安全防范措施:封锁所有的周界设施,采用先进的双光束主动红外探测器监控;大门采用简易智能停车系统,可设计为一进一出模式,凭感应式智能IC卡进出;区内交通要精心组织,最好实行人车分流,机动车一律在行驶,不得进入住宅区内部;公共场所、主要通道、车库等安装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实施全天候、全方位的实时监控;主要景观区实行无障碍设计,满足紧急情况下的特殊要求,也能为伤残人士提供方便;每户的进出主门可安装防盗门磁,客厅安装红外探测器和烟感报警器、主卧室安装紧急按钮,形成一个家庭安全联网报警系统,由小区保安控制中心实施24小时监控;区内楼寓应安装防盗电控门和可视数码对讲访客系统进行安全防范。

4、构建和谐社区社会正在不断发展,人们的住宅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如今的购房人已经开始走“先看环境地段,次看房型功能,再论房价高低”的三部曲,特别是住宅区的绿化率、人文环境、现代化功能设施配置状况等和谐因素已逐渐深入人心。

作为21世纪家园的康居住宅,小区内的环境要优美,设计应强调环境与生态的和谐统一,平面布局需本着节地、美观与舒适的原则,尽可能紧凑简化,立面应注重转折变化、高低错落,使整个住宅区形成各种曲线与几何图形相互交汇的美景;建筑物的排布与户外绿化、水系、游园、雕塑小品应巧妙搭配,形成别具一格的组团绿化与庭院绿化相融合,水景与绿化相辉映的布局,与形式丰富的空间和形态各异的内部结构相呼应;住宅区应传承地域文化、延续城市文脉,以绿为特色,以景为衬托,以家为感召力,以文化为底蕴,要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并能体现出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园区内各种雕塑及装饰物应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能体现地方文化的韵味,同时也要具有标新立异的效果,以达到人——住宅——环境的完美融和;此外,小区内的功能设施一应齐全,建设配置供人休闲娱乐之用的会所和能够为业主分忧的幼儿园甚至学校等,并在户外安放各种健身娱乐设施,充分营造出一个完美和谐的人文环境,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

居住范文篇2

上午好!近日,省政府办公厅批转了省建设厅、发改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物价局等五部门制定的《山东省安康居住工程实施方案》。我们今天召开这次座谈会,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如何抓好《方案》的贯彻实施,完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下面,我谈三个问题:

一、《安康居住工程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在去年召开的全省住宅与房地产工作座谈会上,赵克志副省长首次提出在全省实施安康居住工程的要求。在今年一月召开的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韩寓群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要求“实施安康居住工程,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供应,逐步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按照省领导的要求,深入贯彻国发[20*]18号、省政府[20*]116号和[20*]49号文件精神,建设厅会同省直有关部门从今年年初就开始着手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为此,建设厅会同有关部门对青岛、烟台、南京、宁波等市解决中低收入居民家庭住房问题的做法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外省市的先进经验,结合我省实际,代省政府研究起草了《山东省安康居住工程实施方案》。草案形成后,建设厅多次召开有关部门及各城市主管部门会议,对《方案》进行反复研究修改完善。省政府对《方案》的制定也非常重视,分管秘书长先后数次召集协调会,协调落实文件提出的政策措施。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山东省安康居住工程实施方案》于11月25日以鲁政办发[20*]93号文件正式实施。《方案》从着手制定到出台,历时近一年,先后修改近20稿。

《方案》明确了我省实施安康居住工程的总体思路是:贯彻十六大提出的“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把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集资合作建房、旧小区改造和拆迁安置用房等统一纳入安康居住工程的范畴,统筹考虑,完善政策,规范管理,扩大供给,逐步建立健全四个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方案》重点针对中低收入家庭,着重解决三个层次的住房供应:

一是向中等收入家庭供应普通商品住房。《方案》要求,要大力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提高市场供应比例。通过调控土地供应,控制土地价格,清理并逐步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多渠道降低建设成本,努力使商品住房价格与大多数居民家庭的支付能力相适应。在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旧城改造任务重、房屋拆迁量较大的情况下,《方案》特别提出要把安置住房作为发展普通商品住房的重点来抓,着重加大中低价位、中小户型安置住房的建设力度,集中解决城市公益性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棚户区、危旧房改造所需的拆迁安置用房。要搞好拆迁项目调查摸底和经济分析,制定好标底。安置房建设开发建设单位要通过招标确定,政府对拆迁安置房建设实行优惠政策,减半征收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销售价格由当地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建设(房产)主管部门确定,确保以微利价格向被拆迁户销售。

二是向中低偏下收入家庭供应经济适用住房。《方案》要求,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考虑中低偏下收入家庭的数量、居住状况以及住房支付能力等情况,合理确定当地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严格控制户型标准,每套建筑面积应控制在60-80平方米。要将企业集资、合作建房纳入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年度计划,严格审批,统一管理。严禁以集资、合作建房的名义,变相搞实物分房或房地产开发经营。

三是向最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住房保障。《方案》要求,要以财政预算安排为主、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提取部分为辅,多种渠道筹措住房保障资金,妥善解决城市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廉租住房保障形式以发放租赁住房补贴为主,实物配租、租金核减为辅。对孤、老、病、残等特殊困难家庭及其他急需救助的家庭,要采取更为优惠的政策,通过实物配租的方式,满足其基本的住房需求。

另外,《方案》还对实施安康居住工程的目标任务和指导思想、相关政策、实施步骤和组织领导做了具体明确。

二、安康居住工程的进展情况

在省政府《安康居住工程实施方案》制定过程中,各城市不等不靠,深入贯彻省政府116号文件精神,以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为重点,完善政策,强化措施,着力建立健全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青岛市政府先后出台了《青岛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青岛市普通商品住房管理办法》和《青岛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明确了经济适用住房、普通商品住房和廉租住房的优惠政策和管理措施。根据办法规定,青岛市普通商品住房建设中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半征收,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和保障标准也较以前有较大提高。济南市也研究制定了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并将于近期出台,以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销售行为。烟台市将旧住宅小区整治改造作为旧城区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积极筹措整治资金,切实加大改造力度,并对改造后的小区实行了物业管理。烟台旧城区改造的做法,得到了建设部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根据省领导的批示,建设厅近期将在烟台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旧城区整治改造的经验做法。日照市积极探索经济适用住房市场化运作模式,在坚持不改变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前提下,按照统一规划、市场运作、政府补贴、个人购买的原则,变划拨建设用地为招、拍、挂,变分配低价住房为发放经济适用住房补贴,变定向购买为市场化选择,实现了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用地市场化、补贴货币化和购房自主化。聊城市在摸清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底子的基础上,着手起草安康居住工程的有关政策,以货币补贴为主,多渠道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东营市政府也计划在城市新区拿出近2000亩土地,用于规划建设普通商品住房,满足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据统计,1-9月份,全省经济适用住房施工面积350.4万平方米,占全年计划的58.1%;竣工面积92.3万平方米,销售面积111.1万平方米,解决了1万多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我省住宅与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一是住房供应结构不够合理,中低价位商品住宅供应量偏低。近几年来,在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我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呈逐步缩小之势,占商品住宅供应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42%下降到20*年的7.9%。今年1-9月,经济适用住房占商品住宅供应量的比重与20*年基本持平。另外,面向中等收入家庭的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刚刚起步,尚未形成规模供应,造成适合中低收入家庭承受能力的中低价位住房有效供应量减少,不能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也导致商品房价格上涨速度加快。二是经济适用住房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管理不规范。从目前情况看,我省部分城市优惠政策落实还不到位,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些城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完善住房保障,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居住困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有些城市至今没有制定中低收入家庭认定审查标准和办法,对中低收入家庭的界定不明确,对销售对象控制不严,敞开口子卖房,致使有的出售给了收入较高的家庭,中低收入家庭反而买不到经济适用住房;部分经济适用住房项目设计标准过高、面积过大,有的甚至达150平方米以上;个别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在享受优惠政策后,按商品住房价格向社会销售,谋取暴利。严重损害了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严肃性,使部分群众对经济适用住房的保障性质产生了质疑。三是廉租住房工作滞后。大部分城市目前仅停留在出台政策阶段,尚未进入实质性操作。住房保障资金来源不落实,是廉租住房制度建设的最主要障碍。四是集资、合作建房渠道不规范。集资、合作建房缺乏明确的政策依据,关卡多,企业操作难度较大。部分企业打着集资、合作建房的幌子,从事房地产开发牟利,冲击开发市场。

三、切实抓好《方案》落实,大力实施安康居住工程

《安康居住工程实施方案》出台后,建设厅也正在着手研究如何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今年,提请省政府出台了《廉租住房管理办法》。最近,我们起草了《山东省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准备在征求有关部门和各城市意见并修改完善后,作为配套政策提请省政府下发执行。下面,我就《方案》的贯彻落实谈以下几点意见:

(一)切实提高对实施安康居住工程重要意义的认识。安康居住工程是我省为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妥善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而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是贯彻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工程的实施,省委、省政府都非常重视。在九月召开的省委八届八次会议上,张高丽书记将“实施安康居住工程”列入党和政府为群众办的十件实事之一。近期,韩寓群省长还将到省建设厅现场办公,而他亲自提出要听取汇报的其中一个议题就是安康居住工程进展情况,并要求各地要将明年实施安康居住工程的目标向社会做出公开承诺。各级建设、房管部门一定要从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三个代表”、密切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高度,提高对实施安康居住工程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紧迫感,切实抓紧抓好。

(二)认真学习领会,做好《方案》有关政策措施的细化。《安康居住工程实施方案》是我省实施安康居住工程的指导性文件,非常重要。各地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是抓好《方案》贯彻落实的基础。同时,《方案》的制定又是从全省的普遍情况出发,有些政策不可能制定的太具体,如不同收入家庭划分标准等政策就需要由各地结合实际自行确定。各地要在学习领会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贯彻落实意见,对需要由各市明确的有关政策措施做出具体规定,增强《方案》的可操作性。

(三)抓紧做好调查摸底工作,科学编制安康居住工程实施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摸清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情况的底子,是编制安康居住工程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的基础性工作。各地要抓紧行动起来,尽快摸清中等、中低偏下和最低收入家庭以及无收入的特殊困难家庭的户数、人员结构、收入、住房状况等情况,并根据收入线划分标准对有关情况进行分类整理,建立档案。各地的调查摸底工作要确保于明年3月底前完成。在此基础上,科学编制安康居住工程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逐步加以解决。对安置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的年度建设规模,《方案》原则上要求不超过当地年度住宅建设开发总量的40。这只是一个指导性指标,各种住房的具体供应比例,各地应结合实际自行制定。

(四)切实抓好安康居住工程的组织实施。安康居住工程的实施,要坚持政府项目总揽、企业市场运作,改变过去由开发企业自行取得地块后,到有关部门立项,然后层层上报、层层转发计划的体制。各地主管部门要根据安康居住工程实施规划,建立安置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库,做好项目储备。每年依据实施规划和项目储备,编制年度建设计划,报省有关部门批准后,通过项目招投标确定开发建设单位。拆迁安置房要优先安排,优先建设。拆迁安置要与开发经营结合起来,实行拆迁与开发并重,以开发带拆迁,捆绑经营,以肥补瘦,自求平衡,最大限度地保护被拆迁人利益。要以安置住房为重点,抓好安康居住工程试点,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全面铺开。

(五)严格实行申请、审批和公示制度。安康居住工程要严格限定供应对象,不得敞开供应。购买安置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或承租廉租住房,要实行申请、审批和公示制度。各地要将安康居住工程有关信息公开向社会。申请购买或承租的家庭,要持有关证明材料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符合条件的要向社会公示。经公示无投诉或虽有投诉但经调查、核实不属实的,方可购买或承租。

(六)开展经济适用住房检查。各地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对在建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进行排查,对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及时加以制止和纠正,并依据有关政策法规进行严肃处罚。检查情况要形成书面报告,于12月底前上报建设厅。

居住范文篇3

1居住区绿化的重要作用

居住区绿化为人们创造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环境,是居住区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准的提高,不仅对居住建筑本身,而且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居住区绿化有着重要的作用[1]。

1.1居住区绿化以植物为主,从而在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吸收噪音,以保护居住区环境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小气候、遮阳降温、防止西晒、调节气温、降低风速,而在炎夏静风时,由于温差而促进空气交换,造成微风。

1.2娥娜多姿的花草树木,丰富多彩的植物布置,以及少量的建筑小品、水体等的点缀,并利用植物材料分割空间,增加层次,美化居住区的面貌,是居住区建筑群更显生动活泼。还可利用植物遮蔽丑陋不雅观之物。

1.3在良好的绿化环境下,组织、吸引居民的户外活动,使老人、少年儿童各得其所,能在就近的绿地中游憩、活动观赏及进行社会交往,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增进居民间的互相了解,和睦相处。人们赏心悦目,精神振奋,为形成好的心理效应,创造良好的户外环境条件。

1.4居民区绿化中选择即好看,又实惠的植物进行布置,使观赏、功能、经济三者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效益。

1.5在地震、战时能利用绿地疏散人口,有着防灾避难,隐蔽建筑的作用,绿色植物还能过滤、吸收放射性物质。

由此可见,居住区绿化对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城市面貌的美化,对人们心理的良好作用都很有意义。随着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断提升,居住区环境景观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提倡简约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环境景观还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应为人所用。

21世纪的人本居住区规划设计将是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打破固式化规划理念,以营造最佳居住环境,最好居住条件为中心,使小区规划达到经济功能、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的要求,建造出适宜的居住区。而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又一趋势。

2居住区绿化设计的原则

2.1功能与形式统一

设计必须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居民生活习惯的不同、对户外活动要求不同来进行。乔木、灌木、草坪要有一个合理的配置比例,达到最佳的生态和美化作用[2]。

2.2设计需经济实用

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适地适树,建筑周围的土壤由于建筑施工经常有建筑垃圾等阻碍植物生长的环境,须采用耐瘠薄、抗性强的树种。而且现在很多居住区的物业管理也跟不上,导致植物的生长状况不良,因此更需要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树种。

2.3美化环境

园林绿地设计是一种多维立体空间艺术的设计,是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空间环境设计,有平面构图,也有立体构图,同时又是把植物、建筑、小品等综合在一起的造型艺术。绿化要有统一的形式,在统一的形式中再求得各个部分的变化。要充分利用对比与调和、韵律节奏、主从搭配等设计手法进行规划设计。

2.4因地制宜,巧于因借

居住区绿化是以满足居民生活、为生活在喧闹都市的人们营造接近自然、生态良好的温馨家园为宗旨,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用最少的投入、最简单的维护、达到设计与当地风土人情及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3]。

2.5居住区绿地规划应以人为本

小区绿地最贴近居民生活,规划设计不仅要考虑植物配置与建筑构图的均衡,以及对建筑的遮挡与衬托,更要考虑居民生活对通风、光线、日照的要求,花木搭配应简洁明快,树种选择应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来设计,并区分不同的地域,因地制宜[4]。北方地区常绿树种应不少于2/5,北方冬春风大,夏季烈日炎炎,绿化设计应以乔、灌、草复层混交为基本形式,不宜以开阔的草坪为主。另外以人为本并非一味迎合目前人们的趣味,更重要的是通过环境影响人、造就人、提高人的层次和品味。

2.6居住区绿化要适地适树

居住小区房屋建设时,对原有土壤破坏极大,建筑垃圾就地掩埋,土壤状况进一步恶化,因此应对选择耐贫瘠、抗性强、管理粗放的乡土树种为主,结合种植速生树种,保证种植成活率和环境及早成景。还须考虑乔木、灌木、藤本、草本、花卉的适当搭配以及果树、药材、观赏植物的搭配,以及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的多种手段的运用[5]。

2.7合理的组织空间

居住区绿化同居民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更具有功能性和实用性。居住区绿化主要采取分割与渗透的手法来组织空间。

2.7.1空间的分割

绿化空间的分割要满足居民在绿地中话动时的感受和需求。当人处于静止状态时,空间中封闭部分给人以隐蔽、宁静、安全的感受,便于休憩;开敞部分能增加人们交往的生活气息。当人在流动时,分割的空间可起到抑制视线的作用。通过空间分割可创造人所需的空间尺度,丰富视觉景观,形成远、中、近多层次的空间深度,获得园中园、景中景的效果。

用墙体、绿篱和攀缘植物分割当分割体的高度在30厘米至60厘米时,空间还是连续的,人坐着也能向外观赏,没有封闭感,但空间是隔开了。当分割体高度在0.9米至1.7米以上时,视线受阻,出现封闭感。随着高度的增加,封闭感增强[6]。

用水面、山石、树丛、花架、小品等分割水面如处理得当能拓宽空间,将有限的距离拉大。山石如砌筑得法,配以树丛能增加空间层次。花架能使空间隔而不断,但要注意比例和尺度。过于粗壮则有堵塞感,过于纤细起不到分割作用。

地面高差和铺装的变化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改变地面高差来分割空间也是常用的手法。同时,地面铺以质感不同的材料效果更为显著。硬质铺地砖同草皮形成质感的对比,绿地底界面高差的变化增加了深度感。采用下沉式或上升式广场给人一种独特的领域感[6]。广场沿街边界可用灌木、绿篱分割内外空间。

2.7.2空间的渗透

空间的渗透与联系同空间的分割是相辅相成的。单纯分割而没有渗透和联系的空间令人感到局促和压抑,通过向相邻空间的扩展、延伸,可产生层次变化。常用手法有:

用门窗、花格墙和植物框景在设置分割物时,可利用门洞等手法使被分割的空间既保持它的独立,让人们有场所感,又与外界联系紧密,相互渗透[7]。

巧用花架居住区绿地中的花架不但可分割空间,还能使两侧的景物互为因借,彼此衬托。花架在这里作为中景,使空间具有远、中、近3个层次,产生空间延伸的效果。是利用“分、隔、挡、通”的园林艺术手法,挖掘住宅楼区土地潜力,以扩大绿化面积,弥补绿化用地的不足的一种绿化形式。用装饰花墙和景门将楼区封闭成不同的庭院,打破了楼群“一字形”、“行列式”呆板布局,形成了幢幢有院、院院有景,景景相连的舒适、整洁、美丽、幽雅的生活空间,改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8]。居住区庭院式绿化以绿为主,以美取胜,小同大异,各具特色,立意明确,回味无穷,融园林艺术、文化艺术、美术艺术、书法艺术为一体,寓教育于游乐之中。庭院式绿化小区中的组团式小游园,服务半径小,供居民茶余饭后休息游乐,人称“袖珍花园”。是利用“分、隔、挡、通”的园林艺术手法,挖掘住宅楼区土地潜力,以扩大绿化面积,弥补绿化用地的不足的一种绿化形式。用装饰花墙和景门将楼区封闭成不同的庭院,打破了楼群“一字形”、“行列式”呆板布局,形成了幢幢有院、院院有景,景景相连的舒适、整洁、美丽、幽雅的生活空间,改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居住区庭院式绿化以绿为主,以美取胜,小同大异,各具特色,立意明确,回味无穷,融园林艺术、文化艺术、美术艺术、书法艺术为一体,寓教育于游乐之中。庭院式绿化小区中的组团式小游园,服务半径小,供居民茶余饭后休息游乐,人称“袖珍花园”[9]。

2.8利用自然景观,体现绿色

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的东西更容易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和谐与美好的感觉,因此居住区的绿化尽可能地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有效的利用,组织到居住区的绿地当中去[10]。避免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对原有的自然环境破坏,使住户闻不到自然的气息和泥土的芳香,不论是新建的居住区还是改造的旧住区,总会有一些现存的植物存在,特别是一些大树要尽量将它们组织到居住区的绿地系统中,通过植物自然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样就不必等新栽的植物缓慢生长,就会有较好的绿化环境,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并且不会给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带来负担。

为提高小区的生活质量,绿化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在整个小区内以自然植物景观且多以绿色植物为主,增加整个空间的绿量[11]。在居住区内多种植高大的乔木,因为成片的高大的乔木不仅可以改善居住区的环境而且还为低层植物的生长创造了较好的生态条件,在高大的乔木下面还可以作为活动、娱乐的休闲场地[3]。并实现绿化的多样性,建立乔、灌、草多层次的复合结构的植物群落,增加开放性空间的绿化,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最好的绿化效果。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让居民能真正感觉到大自然的亲切美好。

3总结

居住范文篇4

居住区绿化为人们创造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环境,是居住区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准的提高,不仅对居住建筑本身,而且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居住区绿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1.1居住区绿化以植物为主,从而在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吸收噪音,以保护居住区环境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小气候、遮阳降温、防止西晒、调节气温、降低风速,而在炎夏静风时,由于温差而促进空气交换,造成微风。

1.2娥娜多姿的花草树木,丰富多彩的植物布置,以及少量的建筑小品、水体等的点缀,并利用植物材料分割空间,增加层次,美化居住区的面貌,是居住区建筑群更显生动活泼。还可利用植物遮蔽丑陋不雅观之物。

1.3在良好的绿化环境下,组织、吸引居民的户外活动,使老人、少年儿童各得其所,能在就近的绿地中游憩、活动观赏及进行社会交往,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增进居民间的互相了解,和睦相处。人们赏心悦目,精神振奋,为形成好的心理效应,创造良好的户外环境条件。

1.4居民区绿化中选择即好看,又实惠的植物进行布置,使观赏、功能、经济三者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效益。

1.5在地震、战时能利用绿地疏散人口,有着防灾避难,隐蔽建筑的作用,绿色植物还能过滤、吸收放射性物质。

由此可见,居住区绿化对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城市面貌的美化,对人们心理的良好作用都很有意义。随着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断提升,居住区环境景观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提倡简约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环境景观还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应为人所用。

21世纪的人本居住区规划设计将是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打破固式化规划理念,以营造最佳居住环境,最好居住条件为中心,使小区规划达到经济功能、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的要求,建造出适宜的居住区。而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又一趋势。

2居住区绿化设计的原则

2.1功能与形式统一

设计必须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居民生活习惯的不同、对户外活动要求不同来进行。乔木、灌木、草坪要有一个合理的配置比例,达到最佳的生态和美化作用[2]。

2.2设计需经济实用

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适地适树,建筑周围的土壤由于建筑施工经常有建筑垃圾等阻碍植物生长的环境,须采用耐瘠薄、抗性强的树种。而且现在很多居住区的物业管理也跟不上,导致植物的生长状况不良,因此更需要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树种。

2.3美化环境

园林绿地设计是一种多维立体空间艺术的设计,是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空间环境设计,有平面构图,也有立体构图,同时又是把植物、建筑、小品等综合在一起的造型艺术。绿化要有统一的形式,在统一的形式中再求得各个部分的变化。要充分利用对比与调和、韵律节奏、主从搭配等设计手法进行规划设计。

2.4因地制宜,巧于因借

居住区绿化是以满足居民生活、为生活在喧闹都市的人们营造接近自然、生态良好的温馨家园为宗旨,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用最少的投入、最简单的维护、达到设计与当地风土人情及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3]。

2.5居住区绿地规划应以人为本

小区绿地最贴近居民生活,规划设计不仅要考虑植物配置与建筑构图的均衡,以及对建筑的遮挡与衬托,更要考虑居民生活对通风、光线、日照的要求,花木搭配应简洁明快,树种选择应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来设计,并区分不同的地域,因地制宜[4]。北方地区常绿树种应不少于2/5,北方冬春风大,夏季烈日炎炎,绿化设计应以乔、灌、草复层混交为基本形式,不宜以开阔的草坪为主。另外以人为本并非一味迎合目前人们的趣味,更重要的是通过环境影响人、造就人、提高人的层次和品味。

2.6居住区绿化要适地适树

居住小区房屋建设时,对原有土壤破坏极大,建筑垃圾就地掩埋,土壤状况进一步恶化,因此应对选择耐贫瘠、抗性强、管理粗放的乡土树种为主,结合种植速生树种,保证种植成活率和环境及早成景。还须考虑乔木、灌木、藤本、草本、花卉的适当搭配以及果树、药材、观赏植物的搭配,以及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的多种手段的运用[5]。

2.7合理的组织空间

居住区绿化同居民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更具有功能性和实用性。居住区绿化主要采取分割与渗透的手法来组织空间。

2.7.1空间的分割

绿化空间的分割要满足居民在绿地中话动时的感受和需求。当人处于静止状态时,空间中封闭部分给人以隐蔽、宁静、安全的感受,便于休憩;开敞部分能增加人们交往的生活气息。当人在流动时,分割的空间可起到抑制视线的作用。通过空间分割可创造人所需的空间尺度,丰富视觉景观,形成远、中、近多层次的空间深度,获得园中园、景中景的效果。

用墙体、绿篱和攀缘植物分割当分割体的高度在30厘米至60厘米时,空间还是连续的,人坐着也能向外观赏,没有封闭感,但空间是隔开了。当分割体高度在0.9米至1.7米以上时,视线受阻,出现封闭感。随着高度的增加,封闭感增强。

用水面、山石、树丛、花架、小品等分割水面如处理得当能拓宽空间,将有限的距离拉大。山石如砌筑得法,配以树丛能增加空间层次。花架能使空间隔而不断,但要注意比例和尺度。过于粗壮则有堵塞感,过于纤细起不到分割作用。

地面高差和铺装的变化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改变地面高差来分割空间也是常用的手法。同时,地面铺以质感不同的材料效果更为显著。硬质铺地砖同草皮形成质感的对比,绿地底界面高差的变化增加了深度感。采用下沉式或上升式广场给人一种独特的领域感。广场沿街边界可用灌木、绿篱分割内外空间。

2.7.2空间的渗透

空间的渗透与联系同空间的分割是相辅相成的。单纯分割而没有渗透和联系的空间令人感到局促和压抑,通过向相邻空间的扩展、延伸,可产生层次变化。常用手法有:

用门窗、花格墙和植物框景在设置分割物时,可利用门洞等手法使被分割的空间既保持它的独立,让人们有场所感,又与外界联系紧密,相互渗透。

巧用花架居住区绿地中的花架不但可分割空间,还能使两侧的景物互为因借,彼此衬托。花架在这里作为中景,使空间具有远、中、近3个层次,产生空间延伸的效果。是利用“分、隔、挡、通”的园林艺术手法,挖掘住宅楼区土地潜力,以扩大绿化面积,弥补绿化用地的不足的一种绿化形式。用装饰花墙和景门将楼区封闭成不同的庭院,打破了楼群“一字形”、“行列式”呆板布局,形成了幢幢有院、院院有景,景景相连的舒适、整洁、美丽、幽雅的生活空间,改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居住区庭院式绿化以绿为主,以美取胜,小同大异,各具特色,立意明确,回味无穷,融园林艺术、文化艺术、美术艺术、书法艺术为一体,寓教育于游乐之中。庭院式绿化小区中的组团式小游园,服务半径小,供居民茶余饭后休息游乐,人称“袖珍花园”。是利用“分、隔、挡、通”的园林艺术手法,挖掘住宅楼区土地潜力,以扩大绿化面积,弥补绿化用地的不足的一种绿化形式。用装饰花墙和景门将楼区封闭成不同的庭院,打破了楼群“一字形”、“行列式”呆板布局,形成了幢幢有院、院院有景,景景相连的舒适、整洁、美丽、幽雅的生活空间,改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居住区庭院式绿化以绿为主,以美取胜,小同大异,各具特色,立意明确,回味无穷,融园林艺术、文化艺术、美术艺术、书法艺术为一体,寓教育于游乐之中。庭院式绿化小区中的组团式小游园,服务半径小,供居民茶余饭后休息游乐,人称“袖珍花园”。

2.8利用自然景观,体现绿色

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的东西更容易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和谐与美好的感觉,因此居住区的绿化尽可能地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有效的利用,组织到居住区的绿地当中去。避免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对原有的自然环境破坏,使住户闻不到自然的气息和泥土的芳香,不论是新建的居住区还是改造的旧住区,总会有一些现存的植物存在,特别是一些大树要尽量将它们组织到居住区的绿地系统中,通过植物自然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样就不必等新栽的植物缓慢生长,就会有较好的绿化环境,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并且不会给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带来负担。

为提高小区的生活质量,绿化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在整个小区内以自然植物景观且多以绿色植物为主,增加整个空间的绿量。在居住区内多种植高大的乔木,因为成片的高大的乔木不仅可以改善居住区的环境而且还为低层植物的生长创造了较好的生态条件,在高大的乔木下面还可以作为活动、娱乐的休闲场地。并实现绿化的多样性,建立乔、灌、草多层次的复合结构的植物群落,增加开放性空间的绿化,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最好的绿化效果。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让居民能真正感觉到大自然的亲切美好。

3总结

居住范文篇5

一、农民集中居住的发展现状――以江苏为例

所谓“农民集中居住”,简单地说,就是把住在自然村的农民集中到小区居住。近年来,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等省份的一些县市,当地政府开始进行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的探索。其中,江苏省的做法最具有代表性。

在江苏,“农民集中居住”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基层政府的分散性做法,可以追溯到2l世纪初。大约在2001年前后,在苏州、无锡等地的富裕乡镇出现了一些小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试验。那时正是苏南地区工业化的高速发展阶段,中青年农民大多进厂做工或经商,一些自然村人口绝对减少,变成“空心村”。当地基层政府便开始尝试把一些人口较少的自然村撤并,集中到人口大村,或者集中建设公寓型农民小区。这样做,既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也提高了农村投资效率,在当时被称为“居住向社区集中”。然而,这本来是基于经济发展的务实举措,于有意无意之间,在江苏渐次升级为全局性做法。

2003年7月,江苏省委召开十届五次会议,提出“两个率先”(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决定“到2010年左右,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20年左右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此后,苏南地区被赋予“先行者”重任:2007年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该地区城市化步伐大大加快,工业用地倍显紧张。

如此情势下,江阴市新桥镇“农村三集中”被发掘成为集约用地的典型。概括来说,新桥镇的“农村三集中”,就是把全镇19.3平方公里分为三大功能区--7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7平方公里的生态农业区,5.3平方公里的居住商贸区。工业全部集中到园区,农民集中到镇区居住,农地由当地企业搞规模经营--是为“农村三集中”的原型。其中,“农民集中居住”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民集中居住后,原有的村庄宅基地、空闲地等属于集体建设用地,不必经过审批就可直接用于工业建设,这对“用地饥渴”的基层政府来说,无异于一场“及时雨”。

由此,基层自发的试验被当作“统筹城乡规划”的先进之举,一时为全省各地效仿。2004年以来,其与“工业向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一起,被苏南一些县市概括为“农村三集中”。据江苏省委农工办有关人士介绍,后来为了“避免外界误解”,不再提“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而把“农村三集中”改为“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市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2005年10月后,中共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一项长期任务,但在江苏省,“农村三集中”也顺势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因为农民集中到小区居住后,环境卫生有了较大改善,正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六字方针中“村容整洁”的要求。当年11月底,江苏召开大型全省城乡建设工作会议,要求三年内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并把“农民居住集中”当作村庄建设的“重要导向”,“积极稳步推进农村三集中”。2006年2月,负责全省村镇规划和建设的江苏省建设厅消息称,“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已初步完成。据此规划,在未来20~25年内,全省目前约25万个自然村将逐步撤并为4万多个“规划居住点”。江苏省现有1.7万个行政村,平均每个行政村有14.7个自然村。按照江苏省有关部门的镇村布局规划要求,每个行政村原则上规划建设两个集中居住点。如果依照此标准执行,每个行政村至少要撤并12个自然村,撤并比例高达81.6%。这意味着未来20多年中,由于行政性推动,江苏省绝大多数农民势必举家搬迁。

二、“农民集中居住”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项如此巨大的政府推进工程,农民集中居住涉及到国家、地方政府和被拆迁农民三者的切身利益。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仅从自身的利益考虑,以简单行政命令代替国家相关法律规定,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造成很多严重隐患。具体来说,有以下几大问题:

(一)强制推进集中居住是对农民土地财产权的严重侵害,违背了国家相关法律规定

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满足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生活需要和从事家庭副业生产的需要而分配给农民家庭使用的住宅用地及附属用地(陈佳等,2006)。虽然我国法律规定农村宅基地所有权的主体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但是农村宅基地的继承、转让和抵押已经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生着的客观事实。长久以来,在民间就一直有宅基地继承的传统,因此广大农民早已习惯于把宅基地和其上的房屋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事实上,国家也正通过相关法律的制定来进一步保障包括宅基地在内的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然而,在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过程中,某些地方政府不顾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仅仅通过支付房屋拆迁补偿的方式就无偿收回农民的宅基地,造成对农民土地财产权的严重侵害。

(二)强制推进集中居住折射出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存在的若干不良倾向

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有一年有余,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一些地方出现很多不良倾向,比如以村容规划代替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内容上忽视发展生产;以城市住宅小区规划代替农家群落规划,忽视了庭院经济和民族风俗特点;以政府官员的意图代替村民自愿,忽视农户的家庭支出能力;关注宅基地整理后的土地开发,忽视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农户的产权和承包经营权。这些倾向集中反映出规划者农村基本经济政策观念的淡薄。而目前某些地方出现的“农民集中居住”工程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它反映出一些地方领导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搬用城市规划的方法和程序搞农村建设规划,搬用城市居民小区的图纸搞农村民宅建设,严重脱离农村实际,造成很多地方“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不良后果。

(三)强制推进集中居住违背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农民集中居住最初是一些地方基层政府的自发试验,主要是为了解决由于当地非农经济快速发展而出现的“空心村”现象。但是,在后来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地方政府在土地集约中获得了大量的额外收益,因此便不顾当地是否已经具备集中居住的条件而强制推行,这显然违背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正如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当人均GDP小于500美元时,农民以分散的自给自足式经营土地为主,当人均GDP大于1000美元之后,农村土地的商业运作和市场价值才能开发体现出来,表现为土地拥有者强烈的转让土地的意愿,土地经营者扩张规模的迫切需求,二者的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市场共振效应,是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根本动力(胡克梅等,2003)。因此,农民是否适合集中居住,是否愿意集中居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取决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目前,在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农业还是农民主要的生产活动,庭院经济和家庭养畜还是重要收入来源,土地还是主要的保障手段,传统习俗和邻里观念还比较强,以村庄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居民点还是比较适合农村居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即便是在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很大,并不是每个农户的收入水平都能支撑集中居住的成本,并且,目前农村养老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还很不完善,农民对失去土地的顾虑很大,所以一般不愿意集中居住。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非农部门成为农民主要的就业领域、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后,农民才会向往现代化的社区生活。如果违背这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强行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就会妨碍农民的生产生活,损害农民的利益,难以达到农民集中居住的效果。

(四)缺乏统筹规划,一味追求向城市看齐,极大地破坏了乡村的自然风景与文化传统

地方政府在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点时,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以及农民的意愿和选择缺乏统筹考虑,许多地方都把建设农民公寓楼作为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的主要形式,一些地方甚至出台政策,新居民点建设不准再建二层小楼,楼房最低在四层以上,提出了“住宅向高层发展、设施配套向城市看齐”的目标(韩俊等,2006)。由于盲目照搬城市小区建设模式,造成了对一些极具乡村特色并且具有保护价值的农村住宅的毁灭性破坏。

(五)地方政府无视农民意愿,对农民的补偿不到位,造成农民对政府的不信任加剧

农民集中居住不仅涉及到重建居民点的选址,还涉及到基础设施的建设、拆迁补偿、户型设计、房屋建设、景观美化等,这些都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实施过程中,滥用行政权利,缺乏对农民意愿的尊重,不能保障农民的知情权与参与权,致使农民感觉一切都是政府强加于我,抵触情绪极大。

在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地方政府对农民房产、宅基地补偿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只对农民“合法确权”的房屋面积给予安置补偿,对超出的面积仅仅按成本价补偿,有的甚至不给予补偿;二是对宅基地不给予补偿,或只给予“合法确认”面积补偿;三是安置房一般还是集体土地产权证,不能直接上市交易,如果要变为可上市交易的房产,还必须补缴一部分土地出让金;四是补偿标准偏低,农民得到的补偿与同类同地段的商品房价格相比,与土地拍卖出让的价格相比,差距悬殊。因此,不少农民认为政府强行推进“集中居住”,只给房屋进行补偿,对宅基地不给补偿或者补偿很少,这侵害了他们的土地财产权,造成经济上的极大损失,因而加剧了他们对政府的不信任。

(六)宅基地兼具生产、生活双重属性,集中居住是对农民发展庭院经济的严重阻碍

庭院经济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户庭院是人与生物共生、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并存的特殊生态系统,又是人类文明与物质生产并存、物质和能量高度聚集的特殊区域,从目前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看,农村庭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对象(孙好勤,2006)。而集中居住后,农民虽然住上了公寓楼,过上了所谓“城里人”的生活,但是他们再也没有从发展庭院经济中获得收益的可能。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应该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强制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是不合理的。

(七)集中居住使得农民生活成本提高,生活不方便,造成“上楼致贫”的不良后果

由于不少地方政府盲目照搬城市小区建设模式,推倒极具农村气息的房屋而建高楼,使得农民集中居住后生活成本普遍提高。有调查表明,很多住在集中居住点的农民反映:“以前能吃的蔬菜可以自己种,现在什么都要到市场去买,几万元的补偿金,省吃俭用也维持不了多久。”农民的日常生活支出平均每户从11617元增加到15706元,平均每户支出增加了4000元左右,增幅达35%以上。增加的费用主要是水电、蔬菜、禽蛋、粮食等基本生活支出以及文化娱乐、房屋装修、通讯、教育、物业管理等方面的开支(韩俊等,2006)。生活成本的提高对本来就增收困难的农户来说无疑“雪上加霜”,将会造成“上楼致贫”的不良后果。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变迁,农民集中居住最初是由地方基层政府抱着尝试的态度自发开展的,主要是为了解决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导致的“空心村”现象。但是由于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既可以赚取高额的土地收益,又可以获得所谓的“政绩”,所以,集中居住很快由自发试验变成了地方政府强制推动的“政府工程”。但由于没有处理好国家、地方政府以及被拆迁农户的利益,这一工程带来了很多严重的问题。对此,我们认为,应该立即“叫停”现在这种由地方政府强制推进的农民集中居住。在是否集中居住的问题上,要以农民的需求和意愿为本,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统筹考虑。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替农民决策,更不能简单地依靠国家行政力量强制农民就范。在新农村建设的今天,政府的一切决策行为都应该“以农民为本”,这涉及到政府执政理念转变的重大问题。而转变成败与否,对实现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以及在广大农村建设和谐社会都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1.从国家角度,中央有关部门应该尽快明确和赋予农民宅基地以完整的物权,给农民发放统一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宅基地证书。同时,积极试点,探索宅基地进入市场的流转办法,确保农民土地财产权利不受侵犯。

居住范文篇6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法国巴黎的街区出现了很大的社会问题:居住在巴黎近郊新型住宅的青年们,因为一种对都市中心阶层的反感情绪,而进行的对都市中心16个区的暴力及破坏事件连续发生。

这些事件同时发生在另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等,但却没有做任何报道,理由是怕会引起同样的社会问题。以往,城墙把都市同郊外分开,在城里生活着拥有各式各样文化生活和教育设施的市民。生活街中心导致市民有一种特殊感觉。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市中心与郊外土地生活经济的巨大差别,从而促使郊外土地的开发及新住宅环境的出现。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都市中心生活继续转向富有阶层。移民、低收入阶层劳动者则移居郊外,形成两大分离形式。虽然在郊外也有一些著名设计师的土地建筑规划,也有像古希腊神殿般庄重的建筑,但是,郊外还是被人们称为“贫民宫殿”。这种社会现象使移居郊外的人有一种被都市中心所排斥的感觉,同时也产生了对不能随时享用各种娱乐设施的一种夺取和占有的极端倾向。这种社会隔离使很多人对城市富裕阶层产生愤恨,一种“都市中心”生活向往思想导致了一连串暴力及破坏事件的发生。目前对这种行动的理解说法不一。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人们向往都市中心生活的现象,也是人生观的一种新提示。

针对都市中心市民的暴力现象在巴黎是比较特殊的事例,但是它的发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都市中心生活的再评论也将会发生变化。实际上,许多年来,世界各大城市亦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这种极端的例子在美国都市也有出现。由于美国市中心移民的流入导致环境恶化,一种都市中心回避现象出现,也就是说富裕阶层移住郊外别墅在以前就有传统。20世纪90年代后,都市移流出的企业家和住民再次回归市中心生活的现象又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在亚洲的代表是日本的东京,那里的市民也热衷于都市生活。但是,日本的都市发展政策体现出一种工业化的效率追求,都市中心作为工作场所,生活在郊外的一种职住分离的结构政策,从城市规划到街区规划是一种把人从都市排出的规划行为,泡沫经济时期,城市中心全部被商业工作场所占据,居住人口锐减,出现都市的空调化。20世纪90年代后,无论是人的精神功能要求和生活文化均发生剧变,向往都市生活现象急增,使集合住宅具有了非常好的贩卖前景。泡沫经济后全日本的住宅地价下落,都市中心居住构想发生很大变化。随之也带来了为适应市场变化的大型再开发事业的发展,这也导致了住宅供给和开发一体化的新的形式的出现,这是日本泡沫经济时代住宅开发所没有想到的,也对日本都市政策转换起到了实质的推动作用。

二、社会结构现象之二

居住范文篇7

农民集中居住涉及到国家、基层政府和农民三方面的切身利益。因此本次问卷调查主要分成三大部分:现状了解、意愿调查(乡镇干部角度和农民角度)和意见与建议。通过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集中居住的定位——城镇发展的“附属工程”

毋庸置疑,农民集中居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工程。从南通各地的实行情况来看,由于行政力量的推动,在各乡镇农民集中居住均开始实行。从现状调查结果来看,乡镇已规划农民集中居住点的个数共有834个,已启动农民集中居住点共302个,比重为36.2%。从启动集居的原因来看,66.7%的乡镇干部认为上级的要求是启动集中居住最主要的原因,但也有33.3%的乡镇干部认为本地区的集中居住是源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是无论是何原因,各地基层政府并没有把集中居住作为单一工程,强制推行农民集中居住,更多的是在城镇发展过程中,安置拆迁农户。当然,也有为改善自身生活居住条件,而启动农民集中居住,这与各级政府的规定相关。如南通市港闸区规定今后农村村民不再进行新、翻、扩、改建住房,应逐步入住集中居住区。因此,农民集中居住并非采用强制拆迁、强制推行的方式,而是与各地城镇发展密切相连,作为城镇建设的“附属工程”。

(二)农民对集中居住的支持度

从调查结果看,农民支持集中居住的比例相当低,支持比例为10.2%。既然集中居住农民并没有经济损失,为何支持度较低?从调查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生活习惯改变难

本地农户住宅均是独门独院,位置紧靠承包地。同时,屋前屋后的自留地可以种植蔬菜,而集中居住点规划位置并不都紧靠农民承包地。对尚未失去承包地的农户而言,不便耕作。尤其对于一些失去承包地农户而言,集中居住后没有自留地,生活不方便。同样,农民对多层、高层的房屋结构也难以适应。

2.基础配套设施不全

由于政策规定,新建住房的农户,必须统一安排至政府规划的集中居住点。往往这样的集中居住点,规模没有形成,共用配套设施不齐全,农民不愿意搬迁。加上生活了几辈的地点,邻里关系、亲属关系等因素,使得农民故土情结重,难以割舍原来的宅基地。

3.房屋产权难以确定

从调查来看,集中居住建房用地以租赁为主,即乡镇、街道办事处向农户租用土地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缺乏合理的用地审批程序。即使在采用征地方式时,也是所谓的“下征上不征”:只按照国家征收集体土地的有关政策进行补偿安置,并不将土地转为国有。而就算将土地按照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和集体土地征收手续,转为国有土地使用。因集中居住,将集体土地确权国有,不仅不合规定,而且难以给予农民合理的土地产权。

那么,农民这样的不满情绪能否成为阻碍集中居住建设的重要因素,基层政府人员对集中居住又有怎样的看法,调查问卷中也做了相关的设计。

(三)基层干部集中居住意愿

在回答“结合所在地域,您认为现阶段集中居住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仅有7位乡镇干部选择“农民支持”作为重要因素。这一结果很值得思考,既然乡镇干部认为农民对集中居住支持度很低,为什么“农民支持”没有成为影响集中居住的重要因素。对此,笔者认为集中居住作为一个自上而下的行政工程,在推进中,并没有很好地从农民角度进行思考验证。并且,上级政府将集中居住作为一个任务安排,乡镇基层政府必须执行,几乎村村规划集中居住点,上级还要进行不定期的检查、评比。

那么,在必须执行的情况下,什么才是影响集中居住最重要的因素?15位乡镇干部选择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重要因素,比例为35.7%,其他为土地来源、资金和公用配套设施。经济发展水平意味着两点。一是基层政府的财政力量。在集中居住过程中能够补偿农民,获取建房用地。能够供给基础、公用设施如水、电、垃圾处理等,吸引农户集中居住等。二是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经济发展好的乡镇往往非农产业发达,这将促使农民逐步向非农领域转移,减少对农业、土地的依赖。

基层干部对本地区的集中居住持怎样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除两位选择不作答此题外,只有26.2%的乡镇干部认为在现阶段集中居住可行;61.9%的乡镇干部认为不可行;7.1%的乡镇干部无所谓实行与否。总体来看,认为不可行的比例还是相当高的。同时,57.7%选择“不具备实行条件”,这些实行条件具体是指土地的获取、资金的来源等基础条件。

二、结论与建议

从农民角度看,生活习惯改变、基础设施不完善、房屋产权确定难等使得农民普遍不支持集中居住;从基层政府看,规划之间的不协调、政策配套的缺位、资金土地等实行条件不具备,使得基层政府难以有效推进集中居住,这些均影响到现阶段集中居住的进程。因此,合理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是十分必须地。结合调查结果,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切合发展,科学规划与设计

在切合发展的过程中,就必须对集中居住制定合理、科学的规划,充分考虑区域性、合理性、可行性,依托现有的村庄和居区扩展,减少新集中居住点,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基础设施,减少这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可以不占或者少占耕地和良田,节约耕地资源。同时,要考虑到农民的耕作习惯,便于农民的生产。

除集中居住规划外,集中居住住房的设计也是关键的因素。做好集中居住建筑设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满足农民生活的要求和习惯。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地方文化和历史文脉,形成多种竞选方案,让农民参与方案的择选。

(二)政策配套,统筹集中居住

缺乏明确的政策也是目前集中居住遇到的显著问题,这使得基层政府难以展开集中居住工作。当然,由于集中居住自上而下的推行,已有的政策的制定难免与事实情况不符,在没有确实的集中居住问题调查的反馈,也难以形成务实的配套政策。

笔者在综合各乡镇干部的意见,认为应设立一个综合性协调部门,协调相关部委协办。同时,落实好配套政策措施。当然,这些政策必须从实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如在某些地方可以将建房与房地产开发结合进行,把房地产开发的利润部分用于集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这样能减轻农民负担。而这些应该有明确政策规定。目前在南通某县市有集中居住办公室,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但集中居住真正的推进主体仍是基层政府。当然,基层政府对当地百姓、当地经济的熟悉会有利于集中居住建设。但如果没有上级的政策配套,工作将会难以展开。

(三)农民意愿——积极引导

首先,针对农民普遍对集中居住认识还不到位,观念还待改变,各地应该加大对集中居住建设的宣传,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站在农民切身立场,造福后代,营造和谐发展的局面。其次,要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方案。符合农村百姓实际需要,方便、实惠农民是,多听取基层建议。综合土管、规划各部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些方案体现在对集中居住建房用地的获取、集中居住资金的筹集、规划的制定等多方面。让群众对集中居住建设放心。最后,要对失地农户建立合理的补偿方式,兑现已承诺的启动区占用耕地的补偿费用。

(四)建房用地获取方式——区位导向

1.近城区域。因此在推进集中居住建设过程中,可以大胆进行制度创新,突破宅基地农村集体所有限制,取得集中居住建房用地。可以在获取集中居住建房用地过程中,需要采用征地的方式(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获得土地,将村民集中到规划好的集中居住点,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减少纠纷,实现政府与农民的共赢。

2.远郊区域。最现实的做法是在国家实行征地拆迁的基础上,集中居住安置农民,代替重新分配农民宅基地。同时,在相对偏远地区,老宅基地只有复垦成农业用地,不可能像近郊区域开发成商业用地。因此通过复垦获取建房用地成为最可行的做法。这样做不仅改造了土地启动指标,还盘活土地资产,减少获取集中居住建房用地占用农地量,节约土地资源。

(五)资金来源渠道——市场基础

农民集中居住建设需要地方政府资金的投入,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地方政府财政的实力有限,不可能都由政府财政承担。在目前财力紧张局面难有大的改观的情况下,应该适当引入民间资本和私营主体,利用市场机制,筹集资金,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如在江苏昆山市,将待开发的土地采用竞标拍卖的方式,拍卖给房地产公司,由该公司在集中居住地建设住宅,地方政府用拍卖获取的资金回购部分集中居住住宅,再以成本价出售给集中居住农民。昆山市对集中居住农民原有住宅都进行评估,农民所得补偿完全可以购买新住宅。以此也实现了多方的赢利。

参考文献:

[1]范学恕.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辩证关系[J].群众,2006,(1):50-51.

居住范文篇8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法国巴黎的街区出现了很大的社会问题:居住在巴黎近郊新型住宅的青年们,因为一种对都市中心阶层的反感情绪,而进行的对都市中心16个区的暴力及破坏事件连续发生。

这些事件同时发生在另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等,但却没有做任何报道,理由是怕会引起同样的社会问题。以往,城墙把都市同郊外分开,在城里生活着拥有各式各样文化生活和教育设施的市民。生活街中心导致市民有一种特殊感觉。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市中心与郊外土地生活经济的巨大差别,从而促使郊外土地的开发及新住宅环境的出现。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都市中心生活继续转向富有阶层。移民、低收入阶层劳动者则移居郊外,形成两大分离形式。虽然在郊外也有一些著名设计师的土地建筑规划,也有像古希腊神殿般庄重的建筑,但是,郊外还是被人们称为“贫民宫殿”。这种社会现象使移居郊外的人有一种被都市中心所排斥的感觉,同时也产生了对不能随时享用各种娱乐设施的一种夺取和占有的极端倾向。这种社会隔离使很多人对城市富裕阶层产生愤恨,一种“都市中心”生活向往思想导致了一连串暴力及破坏事件的发生。目前对这种行动的理解说法不一。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人们向往都市中心生活的现象,也是人生观的一种新提示。

针对都市中心市民的暴力现象在巴黎是比较特殊的事例,但是它的发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都市中心生活的再评论也将会发生变化。实际上,许多年来,世界各大城市亦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这种极端的例子在美国都市也有出现。由于美国市中心移民的流入导致环境恶化,一种都市中心回避现象出现,也就是说富裕阶层移住郊外别墅在以前就有传统。20世纪90年代后,都市移流出的企业家和住民再次回归市中心生活的现象又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在亚洲的代表是日本的东京,那里的市民也热衷于都市生活。但是,日本的都市发展政策体现出一种工业化的效率追求,都市中心作为工作场所,生活在郊外的一种职住分离的结构政策,从城市规划到街区规划是一种把人从都市排出的规划行为,泡沫经济时期,城市中心全部被商业工作场所占据,居住人口锐减,出现都市的空调化。20世纪90年代后,无论是人的精神功能要求和生活文化均发生剧变,向往都市生活现象急增,使集合住宅具有了非常好的贩卖前景。泡沫经济后全日本的住宅地价下落,都市中心居住构想发生很大变化。随之也带来了为适应市场变化的大型再开发事业的发展,这也导致了住宅供给和开发一体化的新的形式的出现,这是日本泡沫经济时代住宅开发所没有想到的,也对日本都市政策转换起到了实质的推动作用。

二、社会结构现象之二

居住范文篇9

居住权制度最早出现在罗马法,是非所有人对他人所有的房屋进行居住的权利。居住权在整个罗马法体系中,属于人役权的一种。在罗马法中,人役权可以归纳为四种:用益权、使用权、居住权、对奴隶和他人牲畜的劳作权。其中,用益权、使用权、居住权对后世的影响最大,而对奴隶和牲畜的劳作权由于具有明显的阶级社会性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后世民法中几乎销声匿迹。由于居住权与使用权和用益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就不得不需要我们对用益权和使用权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否则我们将无法窥见居住权的全貌。

用益权是指在不毁坏物的实体的情况下使用他人物品并收获孳息的权利。在用益权中。两种主要的权利结合在一起,其中用益权人对物使用的权利是“使用权”,对物利用的权利就是“收益权”。使用权则是指在个人需要的范围内,对他人的物按其性质使用的权利。罗马法上的居住权是指居住他人房屋的权利,属于使用权,但其权利又大于一般的使用权。

罗马法之后的大陆法系一些国家如法国、德国民法典均认可了居住权制度。《法国民法典》对于非所有人因居住而使用他人房屋的权利,基本上承袭了罗马法人役权和地役权的二元结构,在第二卷“财产以及所有权的各种变更”中设专编规定了用益权、使用权和居住权。在德国,居住权是指权利人所享有的“将建筑物或建筑物之一部分当作住宅予以使用,并具有排除所有权人之效力”的权利(民法典第1093条)。居住权主要用来解决男女双方在离婚时房屋所有权归属于男方,但女方应对其中的一些房屋享有终身居住权的问题。而且在德国,农民生前把自己的农地转让给继承人,但为了终生在该土地上居住,而设定限制人役权(居住权)的情况也不少。《瑞士民法典》《意大利民法典》《澳门民法典》也专门规定了居住权。

可见,居住权是传统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中的一种重要的物权制度,但在西法东渐时却没有被我国民法所借鉴。

二、居住权制度的建立存在理论依据

(一)市场失灵理论

传统的市场失灵理论,在承认市场竞争可以在某些条件下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同时,认为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外部性、垄断、收入分配和公共品提供等问题。居住权是公民基本权利之一,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许多非本市的人群都需要通过买房来实现自己的居住权。然而,房地产开发企业作为市场化的企业之一,他们的经营行为最重要的是追求利润,企业不可能因为一般老百姓买不起就不把房子卖高价了,除非国家有强制性的法律规定。因此,很多中下阶层的人群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都买不起房子,即使能付得了首付也会为以后的月供而疲惫不堪。由于连带效应,租房的租金也随房价的提高而上涨,买不起房子的人成不了“房奴”,也当上了“租奴”。现实社会当中,很多人是连租房都租不起的,更不用说保障自己的居住权利了。这体现出市场在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上的局限性,因为它不是“慈善机构”,它是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的的。它不可能会按照人群的不同收入等级来划定房价。原则上来说,企业应该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但是社会责任感是企业道德范畴的内容,而没有法律约束;另一方面,企业即使是对社会作出了一定的捐款等慈善工作而体现出了一定的社会责任,那很大情况下也是在其获得极大的利益之后而对于自己的“剥削”行为有所内疚而采取的补偿方式罢了。即使这样,社会的利益还是被损害在先,而且也不会因为企业的“慈悲”而真正得到补偿。幻想不通过制度或法律保障而寄托于企业和市场去保障居民的居住权利是完全不可能的。

(二)政府干预理论

政府干预理论是相对于市场失灵而提出来的,斯蒂格利茨与西方其他经济学家一样,认为政府干预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市场失灵。斯蒂格利茨提出了政府的经济职能理论。他认为,政府失灵并不比市场失灵更糟,而且这种失灵是可以被缓解乃至消除的;通过采取适当的政策,政府干预可带来帕累托改进。维护社会稳定,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是政府职能之一。对于市场中企业会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使低收入人群的居住权利受到损害、老年人的居住权受到侵犯、离婚妇女及未成年人的住房权利得不到保障等等这些现象的发生,扰乱了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这种时候政府就有必要伸出手来拉一把,在自己职能范围内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这时,政府部门就应该运用其权力,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来约束那些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让原本应该属于人民的合法权利回归到人民的手中。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就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极大关注。所谓民生问题,毫无疑问最基本的就是老百姓的吃、住、行三方面问题,这三个基本问题亦需要政府采取建立和完善一些保障制度的手段来予以解决。居住权制度作为一种对社会公民居住权利的使用和实现的重要保障制度,必定也会在党和国家领导人所讨论考虑的范畴之内。

(三)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

马斯洛把人类的需求分成以下五个层次(由低到高):(1)生理需求:食物、饮水、空气、温暖、睡眠、性;(2)安全需求:远离危险、恐惧、寻求安全保障;(3)社会归属需求:归属感、友情收授、社会活动;(4)自我尊重需求:自我尊重、尊重他人、自主、责任、欣赏、成就、学习、知识;(5)自我实现:成长、个人发展、成就、潜质、创质。马斯洛认为只有某一个低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另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人们会为满足这些各式各样的需求而奋斗终身,而且因为低层级的需求更为直接和紧急,如果它们得不到满足,那么它们将成为驱动人们奋斗的首要目标。对居住的追求是能够为人挡风遮雨而带来温暖、有地方睡眠的生理需求,处于马斯洛层次理论中的最底层。而对居住权的需求则是为自己寻求安全感的第二层,这作为人们最基本的权利,如果不能得到相应的满足,就不能使人们往更高目标层次作出奋斗,为社会发展的更高阶段作出更大的付出。因此,人们居住权利的保障就显得很必要,而居住权制度的建立则是保障人们居住权利的重要途径。

三、我国建立居住权制度的可能性

我国居住权制度的建立的可能性,主要是体现在我国具有了建立居住权制度的背景条件:

(一)房地产市场化不能保障公民居住权利

“提起人民生活,我更关注住房问题”,这是国务院总理2006年11月19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演讲后回答提问时的一番话,让老百姓看到了政府解决住房问题的决心,同时也体现了房地产市场化给人民住房带来了困难。事实证明,权利一旦市场化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权利的市场化只能使得权利受金钱和社会地位的制约而无法保障。住房是极其特殊的商品,它有着非常特殊的资源唯一性,一个位置的特定房子就只有一套,在一定程度上老百姓并无多项选择的可能,而且这种商品还会有不断升值的可能性,此时买不起在升值以后更是无条件买下。市场化之下的房地产,老百姓事实上已经沦落到极度弱势的地位,开发商可以买通政府占有资源,拉拢媒体而左右市场和引导舆论,对其进行有利炒作。而这些大多数都是在合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目前法律在这方面根本就没有把居住当成一种权利来保障。

(二)现有制度不能完全替代居住权制度

利用现有法律规定的制度能不能完美地解决对他人住房以及其他附着物的占有、使用,这一点正是学者们就我国是否应建立居住权制度而展开的争论的焦点之一。部分学者认为居住权并不是实现相同目的的最好的制度安排,他们认为保留居住权的房屋买卖以实现自己养老的功能,似乎可以由附条件的房屋买卖完成,而遗嘱遗赠设定居住权可由附条件的遗嘱或遗赠所替代。其实这种观点正是必须在民法中设定居住权的最好的支持,没有任何一种制度或法律是绝对完美的,只有在不断的完善中才能趋向于完美,社会中存在的公民居住权的无法保障,就体现了这种观点。如果在法律中先确立了居住权人的权利与义务,这种附条件的买卖、遗嘱、遗赠的条件就可以依法实施,而无需当事人收集各种证明资料在合约中详细规定,也避免了很多原本可以避免的繁琐程序或冲突。当然,我们的确可以不在法律中设置居住权制度,而由当事人在每次设定居住权时都详细规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但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增加社会的交易成本。

(三)社会中对弱势群体的居住权保障存在缺失

本文所指弱势群体主要分为老年人、妇女和未成年人三类。

1、老年人方面。随着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我国正逐渐步入老年型社会,而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的居住权经常被别人侵犯。专家指出以下几种形式:在房改过程中,子女出资购买同住老人拥有使用权的住房后,进而侵害老人的居住权;子女私自将户口迁入老人居住地,私自封盖户主及产权人,侵占老年人房产;同住人以赡养、照顾老年人生活为名,经老年人同意后,购买产权、迁入户口、更改户主的目的达到后,遗弃、虐待老年人;共同居住的子女分配、购买住房后,仍故意占据老人住房,影响老年人对房产的处置权。当今的老年人都是二三十年代出生的,对于法律几乎都出于一种无知状态,对于自己居住权受侵犯也不知道该如何维护,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居住权已经受到侵犯。由于制度上对居住权没有明确的规定,对于类似于老年人居住权受到损害的事情,人们往往只能用道德的眼光来予以批评,而不从实质上给予保障。

2、妇女方面。虽然人们生活条件得到不断的改善,社会上对妇女的看法大多情况下还是以老眼光来看待,认为妇女地位次于男子。因此在妇女离婚或者丧夫的情况下,对于财产的分割或继承方面都处于劣势状态,仅仅能分割或继承到少部分财产,甚至是不能分割或继承任何财产。随着离婚现象的增多,这种问题如果得不到合理解决往往会引起很大的社会纠纷。如果规定了居住权制度,就可以减少这方面的纠纷,一方可以通过遗嘱或者遗赠,也可以按照合同约定取得居住权,这样既可以解决我国家庭成员中对房屋的需要,也有利于真正实现对离婚或丧夫妇女利益的维护,同时也可以减少这方面的纠纷。

3、未成年人方面。未成年人在居住权方面受到的损害,主要是表现在离婚家庭。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未成年人的父母离婚后都不是很乐意对子女进行抚养,让子女处于左右为难状态,精神上受到极大打击。另外,在离异父母再婚以后,继父继母虐待未成年人的现象也是时有发生。现实制度或法律中都没有明确对未成年人居住权利的保护规定,而未成年人权利受到的侵害又往往是从居住权受到的侵害来体现的。因此对未成年人的居住权作出明确的保护措施显得势在必行。

四、结论

笔者认为,居住权制度的建立可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居住权利。但是,我们应该采取慎重态度,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居住权制度。

居住范文篇10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接近居民,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它对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居住区的绿化水平,是体现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居住区绿地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分布最广,是普遍绿化的重要方面,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2居住区绿地的功能

(1)居住区绿化以植物为主,从而在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吸收噪音,以保护居住区环境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小气候、遮阳降温、防止西晒、调节气温、降低风速,而在炎夏静风时,由于温差而促进空气交换,造成微风。

(2)娥娜多姿的花草树木,丰富多彩的植物布置,以及少量的建筑小品、水体等的点缀,并利用植物材料分割空间,增加层次,美化居住区的面貌,是居住区建筑群更显生动活泼。还可利用植物遮蔽丑陋不雅观之物。

(3)在良好的绿化环境下,组织、吸引居民的户外活动,使老人、少年儿童各得其所,能在就近的绿地中游憩、活动观赏及进行社会交往,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增进居民间的互相了解,和睦相处。人们赏心悦目,精神振奋,为形成好的心理效应,创造良好的户外环境条件。

(4)居民区绿化中选择即好看,又实惠的植物进行布置,使观赏、功能、经济三者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效益。

(5)在地震、战时能利用绿地疏散人口,有着防灾避难,隐蔽建筑的作用,绿色植物还能过滤、吸收放射性物质,有利于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

3居住区绿地的设计原则要求

居住区绿化应从其绿化的作用出发,遵循绿化规划原则,使居住环境适应现代建筑,满足功能需求。然而要吸引人们到绿地去活动有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可达性。无论集中设置或分散设置,公共绿地都必须尽可能接近住所,便于居民随时进入,设在居民经常经过并可以自然到达的地方。

(2)功能性。绿化布置要讲究实用并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最好,同时还应考虑其经济效益。长青的针叶树可以有些,但主要应选择是生长快,夏季遮阳、降温、冬天不遮挡阳光的落叶树。

(3)亲和性。为了让居民在绿地内感到亲密与和谐,居住区绿地尤其是小区绿地一般面积不大,因此必须掌握好绿化和个项公共设施以及各种小品的尺度,使它们平易近人。

(4)系统性。居住区绿地设计与总体规划相一致又自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居住区绿地是由植物、地面、水面以及各种建筑小品组成。它是居住区空间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城市绿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绿化形成系统的重要手法就是“点、线、面结合”,保持绿化空间的连续性,让居民随时随地生活在绿化环境是、之中。对居住区绿地来说宅间绿地和组团绿地是“点”,沿区内主要道路的绿化带是“线”,小区小游园和居住区公园是“面”。点是基础,面是中心。

(5)全面性。居住区绿化要满足各类居民的不同需求,因此,绿化设施必须要有各种不同设施设置,通过居民室外环境需求的调查,大多数居民的共同愿望是居住区内多种花草树木,另外还要根据不同年龄组的居民使用特点和使用程度,作出恰当的安排。

(6)艺术性居住区绿化必须居于必要的生态功能和优美的环境才能起到应有的功能,否则就难以吸引居民的兴趣,植物材料的选择和配置,要结合居住区绿化种、养、管,依靠居民的特点,在节约投资且具有收益的基础上,突出美学观点,使人赏心悦目,以充分发挥绿地的美化功能。

4植物配置及树种选择

居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是构成居住区绿化景观的主题,它不仅起到保持、改善环境,满足居住功能等要求,而且还起到美化环境,满足人们游憩的要求。居住区绿化时植物配置还应该以生态园林的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利用植物生理、生态指标及园林美学原理,进行植物配置,创造复层结构,保持植物群落在空间、时间上的稳定与持久。

(1)空间处理:居住区除了中心绿地外,其他大部分都分布在住宅前后,其布局大都以行列式为主,形成平行、等大的绿地,狭长空间的感觉非常强烈,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植物的不同组合,打破原有的僵化空间,形成活泼、和谐的空间。根据植物的生态特性,可分为:

①适合于作上层栽植的植物:落叶乔木:银杏、白蜡、栾树、元宝枫、柿树、杜仲、泡桐、刺槐、悬铃木。常绿乔木:白皮松、雪松、华山松、蜀桧、侧柏、油松、洒金柏。

②适合于作中层栽植的植物:适合于林下遮荫条件下的植物:鸡麻、连翘、小花溲疏、天目琼花、红瑞木、金银木、麻叶锈线菊、棣棠。适合于林下半荫或全光照条件下的植物:紫荆、猬实、太平花、珍珠梅、红叶小檗、铺地柏、紫穗槐。适合于林缘或疏林空地栽植的植物:黄栌、西府海棠、紫叶李、紫薇、丰花月季、榆叶梅、锦带花、平枝木旬子、迎春、牡丹。

③适合于作下层栽植的植物:紫花地丁、金银花、扶芳藤、白三叶、草坪草、铺地柏、常春藤。

(2)线形变化:由于居住区绿地内平行的直线条较多,如道路、围墙、居住建筑等,因此,植物配置时可以利用植物林缘线的曲折变化,林冠线的起伏变化等手法,使平行的直线条融进曲线。突出林缘曲线变化的手法有

①在灌木边缘栽植,利用花灌木矮小、枝密叶茂如郁李、金钟花、火棘、迎春、棣棠、木瓜海棠、贴梗海棠等植物密栽,使之形成一条曲折变化的曲线。

②孤植球类栽植,在绿地边缘挑出几个孤植球,增加边缘线曲折变化。突出林冠线起伏变化的手法有利用尖塔形植物如水杉、铅笔柏、龙柏、桧柏、蜀桧等,此类植物构成林冠线起伏变化较强烈、节奏感较强;利用地形变化,使高低差不多的植物也有相应林冠线起伏变化,这种变化较柔和,节奏感较慢。利用不同高度,植物不同树冠构成的林冠线起伏变化,一般节奏感适中。

③季相变化:居住区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憩息的环境,植物配置应该有四季的季相变化,使之同居民春夏秋冬的生活规律同步。

一个居住区内应该注意一年四季季相变化,使之产生春则繁花似锦,夏则绿荫暗香,秋则霜叶似火,冬则翠绿常延。如泉景——四季花园的四季园以两侧略起的微地形以及四季花木,形成中轴夹景效果,四季园内以不同季节开花的植物来表现四季植物景观。春以樱花为主附以玉兰;夏以百日红为主附以棣棠;秋以石榴为主,点缀两株柿子树并配以红枫;冬以腊梅、云杉为主,并穿插红瑞木。整体四季园内以云杉及大叶黄杨相互连接,既满足了景观要求,四季皆有景,景景有不同,又紧扣了四季主题。

5结束语

住宅区的设计要考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的总体规划,从城市用地,建筑布点,群体空间,结构造型,改变城市面貌以及远景规划等全局考虑,并融合意境创造,自然景观,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总体环境,精心设计每一个部分,给人们提供一个方便,舒适,优美的居住场所,将居住与建筑,社会生活品质相结合,使住宅区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点。合理有效的利用城市的有限资源,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让居民区与城市自然的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赵建国.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富英俊.浅谈园林植物配置[J].园林,2001,(5).

[3]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