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地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0:35:16

居住地

居住地范文篇1

在20*年的计划生育工作意见中,我们提出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现居住地管理“六个纳入”和“四个一样”的工作方针。“六个纳入”是:将外省市流入和本市人在户不在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纳入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总体规划和工作目标,纳入优质服务的工作范围,纳入社区生育文化建设,纳入优生优育与技术服务之中,实现节育措施知情选择,纳入依法管理,纳入社区、企事业单位党政领导的检查考核。”“四个一样”是:与常住人口享受“一样的政策、一样的教育、一样的服务、一样的管理”。

为此,我们把计划生育药具免费发放点办进写字楼、古玩城,为从业人员提供免费发放的计划生育药具;连续两年举办的“第二故乡过大年”和“首都新市民、春节大联欢”的活动,为流动人口提供了与户籍人口一样的宣传与服务。

二、明确“一个目标”即: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实行社区计划生育现居住地管理居民自治的工作目标

面对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新形势,必须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区总体发展规划,与社区发展紧密结合,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有效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延伸到社区、融入到社区、服务到社区、落实到社区。经过街道工委认真研究,广泛征求了社区党委书记和社区居委会主任的意见,依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我们以朝潘人20*[1]号文件的形式,提出了《潘家园街道进一步加强社区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全面推行计划生育社区居民自治与合同制管理的工作目标。

三、抓住“两个环节”即: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社区计划生育协会活动两个工作环节

1、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的环节

潘家园街道12个社区共有居民代表816人,其中:社会单位的代表25人,流动人口居民代表12人。社区计划生育合同制管理的实质是:依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本着自愿平等的原则,实现居民群众在计划生育方面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居民代表的结构成分,代表了各个方面的意愿和利益,即体现了居住地管理,又体现了居民自治,为此,我们先后两次下发了关于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社区的计划生育委员会要积极求得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的领导和支持,向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报告计划生育工作,讨论通过《社区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公约》和《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合同书》。

《合同书》中规定的社区居委会会义务是:定期向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报告计划生育工作;向社区群众宣传国家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政策,组织社区群众学习参加社区的社会主义生育文化建设、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各项公益事业;保证落实社区群众应该享受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所规定的各种待遇;根据社区群众需求,提供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等方面的初级生殖保健咨询及提供免费避孕节育药具服务;协调社区生殖保健服务站为社区群众提供政策规定的免费生殖健康咨询服务和有偿服务;帮助社区群众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合同书》同时规定了社区居民群众的义务是:遵守国家有关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和《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公约》,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接受社区居委会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与指导,提高自身的生殖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积极参与社区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参加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积极向家人、亲属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政策和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科学知识,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生育文化建设。并且还规定了:社区居民群众有享受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的相关待遇、享受社区计划生育委员会提供的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的咨询与服务的权利。

在12个社区的居民代表大会上,各方代表认真地听取了社区计划生育的工作报告,对《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公约》和《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合同书》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修改,形成了不同的版本,体现了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民主参与和居民自治,使群众认识到:通过居民自治,将计划生育“他律”的政府行为,逐步转变为驻社区居民群众的“自律”行动,从而实现计划生育现居住地管理是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必然。

2、社区计划生育协会活动的环节

在实行合同制管理工作中,我们根据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开展社区计划生育居民自治”的工作任务,抓住计划生育协会的一切活动机会,向居民群众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在社区群众充分参与的基础上,我们在武圣农光社区进行了签订《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合同书》的试点并已全面铺开。在实施计划生育合同制管理工作中,我们注意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计划生育协会会员的带头作用,号召共产党员、计划生育协会会员带头签订社区《居民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合同书》,利用党员活动、计划生育协会会议等时机,本着社区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居民群众双方自愿、平等的原则,共签订了874份《合同书》,取得了初步进展。

四、完善“三个网络”、即:社区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社区计划生育委员会和社区计划生育协会组织网络

1、健全了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的,由社区党委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为组长的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和领导本社区的计划生育工作。要求要充分发挥社区党委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的决策有利于计划生育国策的贯彻落实;加强对社区内非公组织和各种民间、社会组织的政治思想领导,保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在这些单位的落实;支持保证社区居委会依法实行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履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2、健全了社区居委会计划生育工作委员会和计划生育宣传员队伍的组织网络。

3、完善了社区计划生育协会组织组织网络。

自2001年社区体制建立以来,计划生育协会还停留在原来居(家)委会的组织形式上。结合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在街道计划生育协会换届选举的基础上,各社区广泛进行了会员登记,先后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成立了社区计划生育协会,健全了社区计划生育协会组织。积极发展了7000多名协会会员,建立了计划生育协会会员联系户制度,完善了计划生育协会工作网络,为充分发挥协会在计划生育合同制管理中的作用创造了条件。

五、建立“四种机制”,即:自我管理机制、自我教育机制、自我服务机制和自我监督机制

我们认为: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充分体现居民委员会的“四自”功能是以计划生育合同制推动现居住地管理的有效途径。

1、自我管理机制

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是社区的议事和决策机构。我们要求各社区的计划生育工作??理:其具体做法是:1、根据街道年度计划生育工作指导意见,结合本社区的实际情况,由社区居委会起草《社区计划生育工作计划》草案;2、将草案提交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讨论;3、社区居民代表大会通过并做出决议后,由社区居委会计划生育委员会贯彻执行。由此而产生的社区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社区执行的不是街道办事处的工作意见,而是居民代表大会的决议,体现了计划生育的自我管理。

2、自我教育机制

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等各种社会主义生育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由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制定《社区居民计划生育公约》共同遵守。提高社区居民自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和自我保健的意识,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融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之中,一年来,地区共举办了130多场次各种形式的生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参加活动的群众达5万余人次,促进了群众社会主义文明生育观念的形成,实现了自我教育。

3、自我服务机制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整合社区卫生资源,建立了“育龄妇女生殖保健档案”,广泛开展了面向育龄群众的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知识的宣传、咨询、随访和技术服务。对居住在本社区的育龄妇女中迁入、新婚、怀孕、生育和实行计划生育手术的人员随时进行走访。建立社区“计划生育协会”之家和计划生育生殖保健志愿者服务队伍。

20*年,共为驻地区居民提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24500多人次,实现了群众的自我服务。

4、自我监督机制

居住地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长效管理机制为核心,以强化现居住地管理为重点,将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与加强户籍和居住证管理紧密结合起来,采取新举措,探索新方法,形成新机制,谋求新突破,实现新发展,全面提升我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促进我区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到2010年,辖区社区(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达到“四同”工作标准,形成信息采集、责任管理在社区(村),服务管理在街道(乡),执法检查、监督考核在区级的工作格局,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全覆盖。到2015年,适应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工作需要的组织网络、制度建设、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基本形成,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预防、控制和查处流动人口违法生育的能力不断增强,工作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三、组织领导

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现居住地管理及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成立××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办公室主任由区王静同志兼任,负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日常工作。

各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认真履职开展工作。每季度由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定期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听取成员单位履职情况汇报,研究解决综合治理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实施经常性的联合执法,督查基层落实情况。各单位要明确一名领导和一名工作人员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为抓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提供组织保障。

四、街道(乡)、社区(村)的职责

(一)街道(乡)的职责

1.配合区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或受其委托,对社区(村)核实上报的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流动人口进行查处,并对违法生育的流动人口征收社会抚养费。

2.通过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和其他渠道,与育龄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加强工作联系,及时通报育龄流动人口的生育、避孕节育情况。

3.为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办理一孩生育手续。

4.查验育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对未办理的督促其限期补办。

5.建立本地流出的育龄妇女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台帐,为流出的育龄人员免费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做好生育、避孕节育等跟踪服务。

6.指导社区(村)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

(二)社区(村)的职责

1.与辖区内的用工单位、出租房屋产权单位(个人)、小区物业管理企业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责任书,做到服务管理全覆盖。

2.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登记制度,及时采集婚育、生育情况,实施动态登记管理,对已婚育龄妇女进行重点跟踪服务。

3.组织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检查,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督促违反规定怀孕的妇女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4.发现并及时上报流动人口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

5.上门为育龄流动人口免费发放计划生育宣传品和避孕药具。

6.集中对育龄流动人口开展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咨询及培训工作。

7.与流出的已婚育龄妇女签订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合同,建立生育、避孕节育情况定期报告制度。

五、工作措施

(一)建立信息共享制度

进一步整合人口计生、公安、卫生等部门信息,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面协作、多方共赢”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信息统一采集、证件统一查验、数据统一应用。公安部门要把流动人口是否持有《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作为采集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的重要内容,并及时反馈到人口计生部门进行跟踪管理;卫生部门要督促医疗机构及时向人口计生部门反馈无合法生育证明的生育信息,以便及时查处。

(二)建立责任倒逼制度

按照“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社会倒逼部门、下级倒逼上级、督查倒逼落实”,建立综合治理倒逼、目标人群管理倒逼、信息管理倒逼、违法行为查处倒逼制度。

1.综合治理倒逼。一是以提供人、财、物力保障倒逼各街道办事处(乡)实施流动人口综合管理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不断提高。要广开渠道,保证有人做事、有钱办事,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二是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履职情况倒逼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机制的形成和健康运行。

综合治理倒逼根据各部门的履职情况和协作配合力度采取专项工作督查、季度通报、年终考核的方式进行。

2.目标人群管理倒逼。一是以点逼面。通过随机抽查好、中、差三个点的18至49周岁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婚育、避孕、节育情况,与社区(村)登记在册数据进行对比,倒逼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管理覆盖面。二是以流动人口育龄人群满意度倒逼服务管理质量。通过问卷调查、随机访谈或信访举报,了解流动人口育龄人群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度,检验各街道办事处(乡)计划生育工作服务水平和管理质量。

目标人群管理倒逼由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组成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专项工作检查组按照目标管理责任书的相关内容采取不打招呼方式进行。

3.信息管理倒逼:一是以健全流出、流入、怀孕、生育、出租房屋变动等动态信息,倒逼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问题的有效解决。社区(村)要建立、完善规范的流动人口婚育、避孕、节育信息台帐,做到对辖区内的流动人口特别是育龄妇女底数清、情况明,登记建账率要达到96%以上。二是以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公安部门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卫生部门负责监管的医疗机构生育监测系统提供的无合法生育证明的生育信息倒逼社区(村)流动人口信息动态管理,将三个方面提供的生育信息与社区登记在册的信息进行对比,检验动态管理水平。

信息管理倒逼通过工作调研、数据比对、专项检查、年终考核等方式进行。

4.违法行为查处倒逼。一是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倒逼有法不依、执法不力、违法不究行为的查处。二是以流动人口违法生育动态信息倒逼各街道办事处(乡)的依法查处执行力。从2008年10月1日起,在异地违法生育后到现居住地居住未及时进行查处的、在现居住地居住后违法怀孕生育未及时进行查处的,每查实一例,当事人属城镇居民的,由现居住地街道办事处(乡)向区政府责缴10万元,属农村居民的,由现居住地街道办事处(乡)向区政府责缴5万元。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将督查情况上报区政府进行通报,区财政局负责执行,责缴资金全部用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违法行为查处倒逼通过各级领导批示、群众举报、市委目督办和市政府目督办专项督办、区委督察室和区政府督办科专项督办、市人口计生委和区人口计生局暗查暗访等方式进行。

(三)完善有奖举报制度

区人口计生局要继续推行有奖举报制度,加大有奖举报的广度和力度,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度,加大宣传,对外公布举报电话,公开接受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在为举报人进行保密的基础上,既要对流动人口违法怀孕、违法多生育行为的举报者进行奖励,也要对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行为的举报进行奖励。对举报流动人口违法怀孕行为的,经查证属实,每举报一例,由区人口计生局给予举报人400元的奖励;对举报违法多生育,经查证属实,每举报一例,由区人口计生局给予举报人200元的奖励;对举报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行为的,经查证属实,每举报一例,由区人口计生局给予举报人200元的奖励。

(四)建立暗察暗访制度

由计划生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组织专项检查组,对各成员单位和各街道办事处(乡)、社区(村)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政务公开、工作效率、服务态度、规范执法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不打招呼、不定时间、不定地点的监督查访。暗察暗访的结果将作为通报、限期整改、年终考评、责任追究的主要依据。

(五)建立工作进展通报制度

为及时掌握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进展情况,倒逼各级各部门工作的落实,根据各项需通报内容的实际情况,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工作进展通报制度。一是日常简报通报。各街道办事处(乡)每月5日前要将上一个月计生相关指标完成进度,存在的问题和落实目标任务所采取的好的措施、经验、做法以简报方式向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进行简要通报。二是季度分析通报。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每季度对全区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根据日常检查走访情况,通报各街道办事处(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工作建议。特别对工作重视不够、出现较大问题的部门,将在全区通报批评。三是半年联席通报。由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根据区人口计生部门了解的情况,对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信息报送、协调配和、履职情况进行半年通报。四是末位预警通报。由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每半年对人口计生指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预警通报,主要是通报各街道办事处(乡)工作指标完成实绩的排位。半年和末位预警通报排在末位的,其主要领导要向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作专题汇报。

(六)建立健全行政职能部门联动整治长效机制

加强计划生育的综合治理是当前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重点和核心。在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安排时间,各街道办事处(乡)具体组织实施,公安、人口计生、卫生、劳动保障、工商等部门各司其职,以《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查验、流动人口违法生育的查处、“两非”的打击为内容,重点加大对出租户、建筑工地、物业小区、集贸市场、城乡结合部的联动整治。各部门要协助街道(乡)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联动整治,进一步扭转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持证率低、计划外怀孕落实补救措施难、违反政策生育处理难、社会抚养费征收难等被动局面,强化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威慑力和约束力,维护良性的生育秩序。

六、考核奖惩

为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现居住地管理真正落在实处,要建立新的考核奖惩机制,考核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实事求是、科学分析的原则,兑现考核坚持奖惩并重、奖罚分明的原则。

(一)考核内容

1.社区(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四同”工作达标率。

2.区政府与各街道办事处(乡)、区人口计生局与各街道办事处(乡)社建办签订《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中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指标完成情况。

(二)考核方法

考核采取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实绩考核与群众满意度相结合、考核评价与结果运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考核包括暗察暗访、专项督查、责任倒逼、工作通报;年终考核包括随机抽样调查、民主测评、个别访谈、综合评价,由区委督察室、区政府督办科、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组织实施。

(三)奖惩方法及标准

1.考核结果评定

按照考核内容,考核结果评定为“优秀单位”、“达标单位”和“提醒注意单位”三个等次。

“优秀单位”的考评标准:社区(村)“四同”工作达标率在98%以上,责任书中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各项指标全部完成。

“达标单位”的考评标准:考评标准为社区(村)“四同”工作达标率在95%以上(含95%),责任书“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部分”有1项没有完成的。

“提醒注意单位”的考评标准:考评标准为社区(村)“四同”工作达标率在95%以下,责任书“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部分”有2项以下(含2项)没有完成的。

2.建立责任保证金制度

区人口计生局和每个街道办事处(乡)要向区政府交纳2万元的责任保证金。责任保证金专款专用,用于年终考核奖励经费。

评为“优秀单位”的,除全额返还保证金外,区财政按“以奖代补”的方式再奖励两倍数额的奖金;评为“达标单位”的,除全额返还保证金外,区财政再奖励一倍数额的奖金;评为“提醒注意单位”的,全额扣除保证金。

(四)责任追究

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进行逐级责任追究。在年终考核被评定为“提醒注意单位”或被处以过经济责缴的街道办事处(乡),除全额扣除保证金、实施经济处罚外,区委、区政府对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非国家公职人员的工作人员由用工单位解聘或辞退;对于指标任务完成进度缓慢、信息报送不及时、职责履行不到位的单位将由区委督察室、区政府督办科、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责成其提出整改措施,限期督办整改,对于整改力度不到位的,将由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提请区纪委、区监察局进行问责。对工作有突破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由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提出建议名单给予奖励。对于协调配合、履职到位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将由区计划生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根据年度考核情况给予一定奖励。

附件:1.××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

2.××区社区(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四同”工作内容及评分标准

××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

一、人口计生部门:

1.负责全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宏观协调工作;

2.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落实,监督、检查和指导办事处(乡)、社区(村)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与公安、卫生、工商等部门积极配合,对居住在辖区内的流动人口育龄群众开展计划生育的宣传、服务和管理工作;

3.监督、检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贯彻执行情况,查处流动人口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4.负责流动人口免费避孕药具的供应,组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为育龄流动人口提供免费的生殖健康、避孕节育等计划生育服务;

5.按照市人口计生委和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对街道办事处(乡)落实计划生育工作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二、公安部门:

1.在为流动人口办理《居住证》时,要先核查其现居住地街道(乡)计生部门查验过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对未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将无《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人员名单每季度向其现居住地街道(乡)计生办通报,实现流动人口信息资源共享;

2.配合计生部门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清查工作,每季度向街道(乡)计生办提供一次辖区流动人口变动情况及信息;

3.对阻挠计划生育工作人员执法的对象要严肃进行查处,确保工作正常开展。

三、卫生部门:

1.督促辖区内有产科资质的医疗单位在为流动人口开展孕检或分娩诊疗时,要检查当事人的《生育证》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对无《生育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要及时作好登记,并向医疗单位所在地街道(乡)计生办通报;

2.指导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做好育龄流动人口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并实行规范管理;

3.配合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对非法为流动人口提供助产服务、实行计划生育手术或者实施假节育手术、进行假医学鉴定、出具假《报告单》,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为流动人口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或者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等医疗、保健机构进行查处。

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1.在为流动人口办理营业执照时,要先核查其现居住地街道(乡)计生部门查验过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对未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将无《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人员名单及时向其营业场所所在地街道(乡)计生办通报,并配合人口计生部门对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流动人口进行查处;

2.把市场管理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结合起来,配合计划生育部门做好集贸市场内流动人口从业人员的计划生育宣传、督促工作,指导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等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工作。

五、劳动保障部门:

1.介绍流动人口就业时,应当核查其现居住地街道(乡)计生办查验过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对未持有《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将情况及时向其现居住地街道(乡)计生办通报;

2.督促企业在用工时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六、房管部门:

指导、督促物业管理企业配合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做好住宅小区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

七、教育部门:

1.对流动人口子女在入园、入学时,应当核查其现居住地街道(乡)计生办查验过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对未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将无《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人员名单及时向学校或幼儿园所在地街道(乡)计生办通报;

2.做好向流动人员的学生家长宣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工作,做好下属学校和企业流动育龄妇女的计划生育工作,并登记入册。

八、民政部门:

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时,协助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作用,对困难的计划生育户实行救济和援助。

九、财政部门:

要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在核定本地区计划生育工作经费时,应包含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和技术服务等经费,保证流动人口管理与户籍人口人均经费达到同等的投入水平,以确保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必需的经费,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提供必要。

其他成员单位根据自身工作性质,在为流动人口办理相关手续时,须认真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并积极主动向区人口计生局通报流动人口违法生育及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规章的情况。同时,工会、共青团、妇联和计划生育协会应当协助区人口计生局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

××区社区(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四同”工作内容及评分标准

××区社区(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同考核”,具体内容及评分标准是:

一、同宣传(25分)

(一)上门发放免费计划生育宣传品(15分)

全年收到宣传品累计数

宣传品入户率=——————————————————×100%

辖区内流动人口户数x4

评分标准:按要求每季度发一次宣传品,一户流动人口一年发放四次。根据入户率按比例给分,最高15分。

(二)针对不同流动人口人群适时举办生殖健康培训(10分)

评分标准:举办了生殖健康培训的得10分,未举办不得分。

二、同管理(25分)

(一)收集、登记、反馈信息(15分)

1.计生协会志愿者发现社区(村)内外来人员婚育、生育信息,填写《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报告单》后交社区(村)专职工作人员。

评分标准:社区(村)内出现外来人员婚育、生育情况而未填写报告单的,每查实一例扣1分,最多扣5分。

2.社区(村)专职工作人员在收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报告单》后,2个工作日内对信息进行调查核实。

评分标准:社区(村)专职工作人员在收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报告单》后,未在2个工作日内对信息进行调查核实的,每出现一例扣1分,最多扣5分。

3.社区(村)专职工作人员核实信息后,及时做好台账的更新登记。若发现有违法怀孕、生育的,原则上应于当天填写《流动人口违法生育(怀孕)信息报告单》并报告街道(乡)计划生育办公室,最迟应在2个工作日内报告。

评分标准:社区(村)专职工作人员在收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报告单》,而未及时更新台账的,每出现一例扣1分,最多扣5分。

(二)签订责任书(10分)

社区与辖区内的用工单位签订《用工单位、雇主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责任书》,与房屋产权单位、个人签订《出租、出借房屋单位、个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责任书》,与小区物业签订《物业管理企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协议书》。

签订了责任书的单位数

责任书签订率=———————————————————————×100%

辖区内的用工单位、房屋产权单位及个人、小区物业总数

评分标准:根据责任书签订率按比例给分,最高10分。

三、同服务(25分)

(一)提供免费避孕药具上门服务(10分)

评分标准:流动人口有需求而未得到免费避孕药具上门服务的,每查实一例扣1分,最多扣10分。

(二)组织流动人口育龄群众到区计划生育服务站开展环情、孕情监测、生殖健康检查(5分)

评分标准:组织流动人口育龄群众进行检查的得5分,未组织的不得分。

(三)为流动人口维护计划生育方面的合法权益提供帮助,排忧解难(10分)

评分标准:未及时为流动人口维护计划生育方面的合法权益提供帮助、排忧解难的,每查实一例扣1分,最多扣10分。

四、同考核(25分)

居住地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长效管理机制为核心,以强化现居住地管理为重点,将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与加强户籍和居住证管理紧密结合起来,采取新举措,探索新方法,形成新机制,谋求新突破,实现新发展,全面提升我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促进我区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到2010年,辖区社区(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达到“四同”工作标准,形成信息采集、责任管理在社区(村),服务管理在街道(乡),执法检查、监督考核在区级的工作格局,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全覆盖。到2015年,适应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工作需要的组织网络、制度建设、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基本形成,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预防、控制和查处流动人口违法生育的能力不断增强,工作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三、组织领导

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现居住地管理及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成立××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办公室主任由区王静同志兼任,负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日常工作。

各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认真履职开展工作。每季度由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定期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听取成员单位履职情况汇报,研究解决综合治理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实施经常性的联合执法,督查基层落实情况。各单位要明确一名领导和一名工作人员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为抓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提供组织保障。

四、街道(乡)、社区(村)的职责

(一)街道(乡)的职责

1.配合区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或受其委托,对社区(村)核实上报的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流动人口进行查处,并对违法生育的流动人口征收社会抚养费。

2.通过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和其他渠道,与育龄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加强工作联系,及时通报育龄流动人口的生育、避孕节育情况。

3.为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办理一孩生育手续。

4.查验育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对未办理的督促其限期补办。

5.建立本地流出的育龄妇女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台帐,为流出的育龄人员免费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做好生育、避孕节育等跟踪服务。

6.指导社区(村)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

(二)社区(村)的职责

1.与辖区内的用工单位、出租房屋产权单位(个人)、小区物业管理企业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责任书,做到服务管理全覆盖。

2.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登记制度,及时采集婚育、生育情况,实施动态登记管理,对已婚育龄妇女进行重点跟踪服务。

3.组织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检查,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督促违反规定怀孕的妇女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4.发现并及时上报流动人口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

5.上门为育龄流动人口免费发放计划生育宣传品和避孕药具。

6.集中对育龄流动人口开展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咨询及培训工作。

7.与流出的已婚育龄妇女签订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合同,建立生育、避孕节育情况定期报告制度。

五、工作措施

(一)建立信息共享制度

进一步整合人口计生、公安、卫生等部门信息,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面协作、多方共赢”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信息统一采集、证件统一查验、数据统一应用。公安部门要把流动人口是否持有《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作为采集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的重要内容,并及时反馈到人口计生部门进行跟踪管理;卫生部门要督促医疗机构及时向人口计生部门反馈无合法生育证明的生育信息,以便及时查处。

(二)建立责任倒逼制度

按照“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社会倒逼部门、下级倒逼上级、督查倒逼落实”,建立综合治理倒逼、目标人群管理倒逼、信息管理倒逼、违法行为查处倒逼制度。

1.综合治理倒逼。一是以提供人、财、物力保障倒逼各街道办事处(乡)实施流动人口综合管理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不断提高。要广开渠道,保证有人做事、有钱办事,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二是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履职情况倒逼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机制的形成和健康运行。

综合治理倒逼根据各部门的履职情况和协作配合力度采取专项工作督查、季度通报、年终考核的方式进行。

2.目标人群管理倒逼。一是以点逼面。通过随机抽查好、中、差三个点的18至49周岁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婚育、避孕、节育情况,与社区(村)登记在册数据进行对比,倒逼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管理覆盖面。二是以流动人口育龄人群满意度倒逼服务管理质量。通过问卷调查、随机访谈或信访举报,了解流动人口育龄人群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度,检验各街道办事处(乡)计划生育工作服务水平和管理质量。

目标人群管理倒逼由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组成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专项工作检查组按照目标管理责任书的相关内容采取不打招呼方式进行。

3.信息管理倒逼:一是以健全流出、流入、怀孕、生育、出租房屋变动等动态信息,倒逼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问题的有效解决。社区(村)要建立、完善规范的流动人口婚育、避孕、节育信息台帐,做到对辖区内的流动人口特别是育龄妇女底数清、情况明,登记建账率要达到96%以上。二是以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公安部门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卫生部门负责监管的医疗机构生育监测系统提供的无合法生育证明的生育信息倒逼社区(村)流动人口信息动态管理,将三个方面提供的生育信息与社区登记在册的信息进行对比,检验动态管理水平。

信息管理倒逼通过工作调研、数据比对、专项检查、年终考核等方式进行。

4.违法行为查处倒逼。一是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倒逼有法不依、执法不力、违法不究行为的查处。二是以流动人口违法生育动态信息倒逼各街道办事处(乡)的依法查处执行力。从2008年10月1日起,在异地违法生育后到现居住地居住未及时进行查处的、在现居住地居住后违法怀孕生育未及时进行查处的,每查实一例,当事人属城镇居民的,由现居住地街道办事处(乡)向区政府责缴10万元,属农村居民的,由现居住地街道办事处(乡)向区政府责缴5万元。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将督查情况上报区政府进行通报,区财政局负责执行,责缴资金全部用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违法行为查处倒逼通过各级领导批示、群众举报、市委目督办和市政府目督办专项督办、区委督察室和区政府督办科专项督办、市人口计生委和区人口计生局暗查暗访等方式进行。

(三)完善有奖举报制度

区人口计生局要继续推行有奖举报制度,加大有奖举报的广度和力度,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度,加大宣传,对外公布举报电话,公开接受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在为举报人进行保密的基础上,既要对流动人口违法怀孕、违法多生育行为的举报者进行奖励,也要对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行为的举报进行奖励。对举报流动人口违法怀孕行为的,经查证属实,每举报一例,由区人口计生局给予举报人400元的奖励;对举报违法多生育,经查证属实,每举报一例,由区人口计生局给予举报人200元的奖励;对举报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行为的,经查证属实,每举报一例,由区人口计生局给予举报人200元的奖励。

(四)建立暗察暗访制度

由计划生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组织专项检查组,对各成员单位和各街道办事处(乡)、社区(村)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政务公开、工作效率、服务态度、规范执法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不打招呼、不定时间、不定地点的监督查访。暗察暗访的结果将作为通报、限期整改、年终考评、责任追究的主要依据。

(五)建立工作进展通报制度

为及时掌握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进展情况,倒逼各级各部门工作的落实,根据各项需通报内容的实际情况,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工作进展通报制度。一是日常简报通报。各街道办事处(乡)每月5日前要将上一个月计生相关指标完成进度,存在的问题和落实目标任务所采取的好的措施、经验、做法以简报方式向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进行简要通报。二是季度分析通报。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每季度对全区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根据日常检查走访情况,通报各街道办事处(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工作建议。特别对工作重视不够、出现较大问题的部门,将在全区通报批评。三是半年联席通报。由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根据区人口计生部门了解的情况,对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信息报送、协调配和、履职情况进行半年通报。四是末位预警通报。由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每半年对人口计生指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预警通报,主要是通报各街道办事处(乡)工作指标完成实绩的排位。半年和末位预警通报排在末位的,其主要领导要向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作专题汇报。

(六)建立健全行政职能部门联动整治长效机制

加强计划生育的综合治理是当前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重点和核心。在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安排时间,各街道办事处(乡)具体组织实施,公安、人口计生、卫生、劳动保障、工商等部门各司其职,以《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查验、流动人口违法生育的查处、“两非”的打击为内容,重点加大对出租户、建筑工地、物业小区、集贸市场、城乡结合部的联动整治。各部门要协助街道(乡)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联动整治,进一步扭转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持证率低、计划外怀孕落实补救措施难、违反政策生育处理难、社会抚养费征收难等被动局面,强化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威慑力和约束力,维护良性的生育秩序。

六、考核奖惩

为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现居住地管理真正落在实处,要建立新的考核奖惩机制,考核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实事求是、科学分析的原则,兑现考核坚持奖惩并重、奖罚分明的原则。

(一)考核内容

1.社区(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四同”工作达标率。

2.区政府与各街道办事处(乡)、区人口计生局与各街道办事处(乡)社建办签订《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中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指标完成情况。

(二)考核方法

考核采取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实绩考核与群众满意度相结合、考核评价与结果运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考核包括暗察暗访、专项督查、责任倒逼、工作通报;年终考核包括随机抽样调查、民主测评、个别访谈、综合评价,由区委督察室、区政府督办科、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组织实施。

(三)奖惩方法及标准

1.考核结果评定

按照考核内容,考核结果评定为“优秀单位”、“达标单位”和“提醒注意单位”三个等次。

“优秀单位”的考评标准:社区(村)“四同”工作达标率在98%以上,责任书中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各项指标全部完成。

“达标单位”的考评标准:考评标准为社区(村)“四同”工作达标率在95%以上(含95%),责任书“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部分”有1项没有完成的。

“提醒注意单位”的考评标准:考评标准为社区(村)“四同”工作达标率在95%以下,责任书“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部分”有2项以下(含2项)没有完成的。

2.建立责任保证金制度

区人口计生局和每个街道办事处(乡)要向区政府交纳2万元的责任保证金。责任保证金专款专用,用于年终考核奖励经费。

评为“优秀单位”的,除全额返还保证金外,区财政按“以奖代补”的方式再奖励两倍数额的奖金;评为“达标单位”的,除全额返还保证金外,区财政再奖励一倍数额的奖金;评为“提醒注意单位”的,全额扣除保证金。

(四)责任追究

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进行逐级责任追究。在年终考核被评定为“提醒注意单位”或被处以过经济责缴的街道办事处(乡),除全额扣除保证金、实施经济处罚外,区委、区政府对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非国家公职人员的工作人员由用工单位解聘或辞退;对于指标任务完成进度缓慢、信息报送不及时、职责履行不到位的单位将由区委督察室、区政府督办科、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责成其提出整改措施,限期督办整改,对于整改力度不到位的,将由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提请区纪委、区监察局进行问责。对工作有突破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由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提出建议名单给予奖励。对于协调配合、履职到位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将由区计划生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根据年度考核情况给予一定奖励。

附件:1.××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

2.××区社区(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四同”工作内容及评分标准

××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

一、人口计生部门:

1.负责全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宏观协调工作;

2.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落实,监督、检查和指导办事处(乡)、社区(村)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与公安、卫生、工商等部门积极配合,对居住在辖区内的流动人口育龄群众开展计划生育的宣传、服务和管理工作;

3.监督、检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贯彻执行情况,查处流动人口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4.负责流动人口免费避孕药具的供应,组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为育龄流动人口提供免费的生殖健康、避孕节育等计划生育服务;

5.按照市人口计生委和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对街道办事处(乡)落实计划生育工作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二、公安部门:

1.在为流动人口办理《居住证》时,要先核查其现居住地街道(乡)计生部门查验过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对未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将无《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人员名单每季度向其现居住地街道(乡)计生办通报,实现流动人口信息资源共享;

2.配合计生部门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清查工作,每季度向街道(乡)计生办提供一次辖区流动人口变动情况及信息;

3.对阻挠计划生育工作人员执法的对象要严肃进行查处,确保工作正常开展。

三、卫生部门:

1.督促辖区内有产科资质的医疗单位在为流动人口开展孕检或分娩诊疗时,要检查当事人的《生育证》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对无《生育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要及时作好登记,并向医疗单位所在地街道(乡)计生办通报;

2.指导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做好育龄流动人口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并实行规范管理;

3.配合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对非法为流动人口提供助产服务、实行计划生育手术或者实施假节育手术、进行假医学鉴定、出具假《报告单》,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为流动人口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或者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等医疗、保健机构进行查处。

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1.在为流动人口办理营业执照时,要先核查其现居住地街道(乡)计生部门查验过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对未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将无《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人员名单及时向其营业场所所在地街道(乡)计生办通报,并配合人口计生部门对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流动人口进行查处;

2.把市场管理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结合起来,配合计划生育部门做好集贸市场内流动人口从业人员的计划生育宣传、督促工作,指导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等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工作。

五、劳动保障部门:

1.介绍流动人口就业时,应当核查其现居住地街道(乡)计生办查验过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对未持有《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将情况及时向其现居住地街道(乡)计生办通报;

2.督促企业在用工时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六、房管部门:

指导、督促物业管理企业配合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做好住宅小区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

七、教育部门:

1.对流动人口子女在入园、入学时,应当核查其现居住地街道(乡)计生办查验过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对未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将无《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人员名单及时向学校或幼儿园所在地街道(乡)计生办通报;

2.做好向流动人员的学生家长宣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工作,做好下属学校和企业流动育龄妇女的计划生育工作,并登记入册。

八、民政部门:

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时,协助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作用,对困难的计划生育户实行救济和援助。

九、财政部门:

要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在核定本地区计划生育工作经费时,应包含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和技术服务等经费,保证流动人口管理与户籍人口人均经费达到同等的投入水平,以确保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必需的经费,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提供必要。

其他成员单位根据自身工作性质,在为流动人口办理相关手续时,须认真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并积极主动向区人口计生局通报流动人口违法生育及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规章的情况。同时,工会、共青团、妇联和计划生育协会应当协助区人口计生局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

××区社区(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四同”工作内容及评分标准

××区社区(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同考核”,具体内容及评分标准是:

一、同宣传(25分)

(一)上门发放免费计划生育宣传品(15分)

全年收到宣传品累计数

宣传品入户率=——————————————————×100%

辖区内流动人口户数x4

评分标准:按要求每季度发一次宣传品,一户流动人口一年发放四次。根据入户率按比例给分,最高15分。

(二)针对不同流动人口人群适时举办生殖健康培训(10分)

评分标准:举办了生殖健康培训的得10分,未举办不得分。

二、同管理(25分)

(一)收集、登记、反馈信息(15分)

1.计生协会志愿者发现社区(村)内外来人员婚育、生育信息,填写《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报告单》后交社区(村)专职工作人员。

评分标准:社区(村)内出现外来人员婚育、生育情况而未填写报告单的,每查实一例扣1分,最多扣5分。

2.社区(村)专职工作人员在收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报告单》后,2个工作日内对信息进行调查核实。

评分标准:社区(村)专职工作人员在收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报告单》后,未在2个工作日内对信息进行调查核实的,每出现一例扣1分,最多扣5分。

3.社区(村)专职工作人员核实信息后,及时做好台账的更新登记。若发现有违法怀孕、生育的,原则上应于当天填写《流动人口违法生育(怀孕)信息报告单》并报告街道(乡)计划生育办公室,最迟应在2个工作日内报告。

评分标准:社区(村)专职工作人员在收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报告单》,而未及时更新台账的,每出现一例扣1分,最多扣5分。

(二)签订责任书(10分)

社区与辖区内的用工单位签订《用工单位、雇主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责任书》,与房屋产权单位、个人签订《出租、出借房屋单位、个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责任书》,与小区物业签订《物业管理企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协议书》。

签订了责任书的单位数

责任书签订率=———————————————————————×100%

辖区内的用工单位、房屋产权单位及个人、小区物业总数

评分标准:根据责任书签订率按比例给分,最高10分。

三、同服务(25分)

(一)提供免费避孕药具上门服务(10分)

评分标准:流动人口有需求而未得到免费避孕药具上门服务的,每查实一例扣1分,最多扣10分。

(二)组织流动人口育龄群众到区计划生育服务站开展环情、孕情监测、生殖健康检查(5分)

评分标准:组织流动人口育龄群众进行检查的得5分,未组织的不得分。

(三)为流动人口维护计划生育方面的合法权益提供帮助,排忧解难(10分)

评分标准:未及时为流动人口维护计划生育方面的合法权益提供帮助、排忧解难的,每查实一例扣1分,最多扣10分。

四、同考核(25分)

居住地范文篇4

身处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我们充分认识到万变中相对不变的是人口的流入地——社区。因此,人们居住的社区历史性地成为现居住地管理的基础。社区建设打造平台,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有效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延伸到社区、融入到社区、服务到社区、落实到社区,深化“两个转变”;让居民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初步实现了计划生育现居住地管理。

一、社区建设以党建为龙头,打造基层管理平台,计生加强社区自治网络建设。

社区党委是社区建设的领导核心,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是组织核心作用。在社区楼宇党支部建立的试点和普及工作中,充分发挥居民党支部的作用,居民党员参加组织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密切了与社区的联系;组织活动形式多样;加强了党员责任区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制度保证作用。为了使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活动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能够体现居民自治的民主性、参与性,体现居民的意志,垂东社区党委把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相继建立、健全了36个必要的制度和章程。制度的建立,既克服了片面强调居民自治忽视社区党建的倾向,又克服了片面强调党的领导,而忽视社区自治的倾向,同时也落实了“事务公开让民知、重大事务让民议、社区事务让民管、社区工作让民审”的“四民”原则,使社区自治有章可循,并做到了制度化、经常化、科学化。

去年3月街道工委在每个社区中任命一名副书记,协助社区党委书记的日常工作,并专职负责社区党建,同时牵头主抓计生工作。新一届社区居委会成立后,计生办及时向主任办公会汇报下一步工作思路,提出了加强社区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要加强组织建设,及时建立完善的社区计划生育自治网络。

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成立由社区党委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为双组长的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和协调本社区的计划生育工作,接受街道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的领导;社区事务中有关重大事项由居员代表大会讨论和审议决定。

要求社区居委会明确一名副主任负责本社区的计划生育工作,并同时按现居住人口数比例配齐计生委员,负责日常具体工作,接受街道计生办的工作指导。社区工作联组明确1名专(兼)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本联组范围内的计划生育工作,并组织宣传员队伍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服务活动,接受社区计生委员会的领导。每个工作联组建立一支计划生育宣传员队伍。

这样*地区建立起一个全天候、全方位纵到底、横到边的三级立体管理网络。《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其配套法规得以贯彻执行;信息网络畅通无阻;依法服务落实到人;发现情况全员出动,从而确保了*街道的计划生育率达到100%。

计划生育是国策,高素质的计划生育干部队伍是现居住地管理的组织保证。在社区建设的人员安排上,计生办坚持把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文化水平高、热爱社区工作的年轻同志选配到计生岗位上来。7个社区计生主任中共产党员4人、共青团员2人,平均年龄为36岁,文化程度大学本科1人、大专6人。

二、社区建设以居民自治为核心,打造居民参与平台,计生协会实现“四个自我”,推进居民自治。

依托各群众组织,实行居民自治,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社区建立并完善居民代表大会、计划生育协会、妇女联合会等群众组织。加强以社区成员为主体、以社区服务为目的的社区群众组织的培育,开展群众性社区服务,保障社区自治的权利。从某种程度上讲,社区群众组织越多,居民参与的机会也越多,越容易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在社区建设的基础上,街道计生协根据《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章程》,在7个社区中组建了社区计划生育协会;社区工作联组建立计划生育协会小组;在计划生育协会小组的主持下,建立计划生育志愿者队伍。驻社区的社会单位职工50人以上的,建立本单位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并参加社区计划生育协会理事会。实行属地管理,单位负责。

为地区5700余名会员发放了会员证,会员持证率达到90%。并进一步明确各级计生协会组织开展活动的任务。即实现“四个自我”,推进居民自治。

在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列入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的议事日程和社区工作计划,社区居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由社区计生委员会组织实施,凡是社区中涉及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大事和居民普遍关心的问题,要向居民公开,让居民发表意见,直接参与管理决策,真正做到当家作主,真正保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要明确社区计生工作管理服务的对象、内容、方法;建立人户同在、人在户不在、户在人不在、外地来京四类育龄妇女卡片;及时变更、反馈育龄妇女的婚育及避孕节育等动态信息,将政府行为变成居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街道计生协制定了《*街道社区计划生育自治居民公约》,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共同遵守。

九龙社区提出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不仅“入耳”、“入目”,更要“入脑”、“入心”。以“四个一”为途径,开展活动。一是每月开展一次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活动。向居民宣传计生知识、政策和科学、文明、进步的生育文化。二是设立一专栏。在每个居民联组都设立计划生育宣传专栏。三是完善一室。建立计划生育宣教室,加大计划生育有关知识的普及力度。四是发放一袋。将计划生育的政策、生殖、生育知识和计生办事指南等,发到育龄群众手中。垂东社区率先成立了讲师团,18名团员均是社区计划生育协会理事和社会单位的专家。他们利用社区业余党校、人口学校举办多方面的知识讲座,使计划生育的“一法三规”家喻户晓;使现代的婚育、生育观念化为居民的婚育、生育意愿;使居民主动实践计划生育政策,积极参与社区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工作;在社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生育文化氛围,促进社区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工作健康顺利的开展。

自我服务一是依托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均为社区协会理事)开展的健康教育“10分钟课堂”,提供面向育龄群众的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知识的宣传、咨询、随访和技术服务;社区居委会要及时向卫生站反映广大居民群众在生殖保健方面的需求。二是社区居委会对居住在本社区的育龄妇女中迁入、新婚、怀孕、生育和实行计划生育手术的人员进行走访。三是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的作用,在社区建立“计划生育协会之家”,建立计划生育生殖保健志愿者服务队伍。广和里社区以“三个一”为途径,开展自我服务。一是完善一项制度。在社区计生协会中,开展随访咨询制。做到“四必访”和“四送去”。即新婚夫妇必访,送去婚育、生殖保健知识;怀孕妇女必访,送去孕期保健知识;产后妇女必访,送去育儿知识和避孕用具;独生子女特困户必访,送去慰问金和问候。二是建立一橱。即:计划生育药具橱。三是建立一站。与社区卫生站联手,为社区育龄群众提供治疗和保健措施。

依靠计生协会会员、宣传员和广大育龄群众,完善自我监督机制。对违反计划生育的行为,计划生育协会会员及时向社区居委会反馈信息并作好思想教育工作。社区居委会必须定期向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报告计划生育工作,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对社区居委会的计生工作进行监督、考核、评估。03年我们还借政协委员进社区的大好时机,主动聘请7位区政协委员为计划生育特邀监督员,监督和评估计划生育工作人员执行“一法三规”的情况,监督社区居委会每月一次的举报箱开箱记录及举报情况的处理结果,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通过宣传和服??中的知情权、选择权、婚育自主权;提高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人口与计划生育现居住地管理上提升居民自治整体水平。

三、社区建设以共驻共建为目标,打造资源共享平台,计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居民自治活动。

整合社区资源,合理配置社区各种设施,努力拓宽社会投资渠道,增加社区居民的活动场所;充分利用、整合、调剂现有设施,实行辖区文化体育场所等资源的共享共有。2002年9月1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我们抓住机遇,把人口法的宣传同社区的其它宣传工作结合起来,在《今日*》社区报上开辟计生宣传园地,固定版面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市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规章,对公民的权利、义务进行了宣传;专门辟出专栏“祝你健康”登载了生殖保健、提高生命质量的生活常识,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春节元旦、计划生育协会纪念日、世界人口日、科技周、9.25计生慰问日、男性健康日等大型活动日、宣传日都扩大计生的宣传版面,使地区的计生宣传覆盖面达到家家户户,群众对生殖保健知晓率达到95%以上。社区计生协与垂杨柳医院合作,组织会员进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生殖健康知识》竞赛的同时,播放宣传光盘400余场,观看人数达三万余人。

办事处投资20余万元在垂西社区建设了一座140平米的社区图书馆。现馆内已有藏书一万余册,其中收到地区社会单位、社区群众、社区志愿者捐书3000多册。建馆之初,计生办在馆内设立了“计划生育图书角”、计划生育协会会员之家,张贴了计划生育综合服务流程图,为地区群众提供了一个了解生殖健康、普及科学生育知识的好场所。

为方便居民群众办理各种计划生育事务,计生办与社会单位联手,利用社区中的闲置房开办了居民事务代办点。至今已为群众办实事370多件,大大方便了育龄群众。

计生协会的生命力在于活动。近两年社区健康教育可谓开展得丰富多彩。与葆婴公司协作为准妈妈开设优生优育孕教课;与柯瑞公司联合推出国际最新保健知识与心理健康、护足爱足,健康起步;与市健康教育所、垂杨柳医院联手举办共筑新世纪健康长城,培养家庭主妇新生活方式等系列讲座,大大小小共157次,受益人数达到20000余人。

组织社区居民文化娱乐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社区搭台,大家唱戏的原则。各社区共有19支文化宣传队伍,每年都要演出40多场,参演人员1000余人,其中夏日广场演出8场,有不少群众表演的小品、说唱节目是反映婚育新风进万家的,群众喜闻乐见,特别受欢迎。

四、社区建设以为居民服务为落脚点,打造为居民服务的平台,计划生育把优质服务落到实处。

服务居民是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居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评判工作的根本标准,培育以民为本,民以社区为家的理念。计生办与垂杨柳医院联手,在三年内为现居住地无业、下岗人员进行妇科防癌普查率要达到80%。为此计生办、垂杨柳医院、社区做了大量工作,考虑到这部分人的生活实际,确保她们按时查体,垂杨柳医院赵院长亲自挂帅,召开有关责任科室联席会议,布置任务,责成妇产科、外科、检验科等部门象征性收费,最后仅以25元的低廉价格为近400人进行了检查,社区群众深受教育和感动。

结合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入户登记,社区计生专干一边摸孕情规划,建卡入机;一边结合社区实际开展调研活动。7个社区分别搞了4类调研:一是社区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二是根据现居住地的居民构成情况,包括居住在社区半年以上的外地来京人员,开展居民服务需求意向调查,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和服务;三是开展社区人口资源调查,形成能人带、富人帮、会员助的局面,资源共享,真正实现居民自治;四是调查社区内非公企业人员对计生管理与服务的需求,为纳税人服务,千方百计促发展。并根据调研结果,制作了《优质服务进社区》计生服务小册子,依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实行分类指导,服务纳税人,优化发展环境。

五、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1、工委、办事处领导高度重视,定位准确是开展工作的根本保证。新一届社区居委会成立后,工委、办事处及时完善了计划生育组织网络,加强了社区计生队伍建设。一是建立一支宣传队,利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身边的人,在欢歌笑语中向居民传播新型生育文化;使陌生的人熟悉起来,使疏远的人亲近起来。二是建立一支服务队。与垂医社区卫生站联手,组成服务队,利用健康教育“十分钟课堂”,开展婚前婚后、孕前孕后、产前产后、术前术后四个阶段的“四前四后”优质服务活动;义务为失业育龄妇女进行妇科体检,社区群众深受教育和感动。三是建立一支爱心帮扶队。随着企业的搬迁和产品的转轨变型,失业下岗的人员逐渐增多,他们就业技能单一,再就业面临许多困难。爱心帮扶队将社区空缺岗位挖掘和社会单位空岗报告工作制度化,今年共召开了28次现场招聘洽谈会,重点为社区中困难独生子女家长服务。

工委、办事处领导明确指出社区推进计划生育居民自治以后,办事处不能在计划生育问题上再大包大揽,计生办要发挥好指导、协调、监督的作用,在保证居民自治工作能够健康有序运行、保证计划生育工作能够落到实处的基础上,让社区自己处理好自己的事情。社区解决不好、处理不了的事情,工委、办事处领导及时提供帮助。

2、社区党委功不可没。社区党委是计划生育居民自治的领导核心,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党委依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组织、支持和保障社区的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工作。概括起来讲:搞好组织发动,开展宣传教育,选好计生干部,落实计生职责,加强领导监督。

3、社区居委会是实行计划生育居民自治的执行主体,是现居住地管理的基础。承担了建章立制,建立组织、开展活动、组织协调概括起来讲:制订自治公约,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建立议事组织,定期开展活动。

4、社区计生协会及广大会员是推行计划生育居民自治的骨干力量。他们作为社区党委、居委会联系社区居民的桥梁纽带,团结、引导和带领社区现居住地居民按照“三自”要求,积极参与计划生育居民自治,自觉履行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公约,自觉实行计划生育。非典时期,社区3000余名会员自愿组织起来在小区内巡逻,加强治安防范,把住流动人口进出小区的关口。主动查找社区内防控非典的漏洞,积极出主意提建议。以主人翁姿态参与抗击“非典”战役。在会长的带领下逐家逐户地发放《今日*》防控非典专刊等十多种宣传材料,把各级党委、政府防治非典所采取的重大措施、科学防控知识面对面地传达给每一个居民,实现自我教育。为社区居民制发了《家庭消毒表》、《外出人员活动表》,为外来人员制发了《个人身体状况晨检表》,并登记造册。

居住地范文篇5

*乡位于朝阳东部的城乡结合部,为适应农村城市化进程和要求,1993年7月成立地区办事处,行使农村和城市双重管理职能。全地区行政辖区面积15.33平方公里,辖区内有中央市属单位14个,下辖村民委员会5个,社区居委会24个,各类乡属企业、公司共计26个,直属单位8个。

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辖区及周边交通畅通便捷,十分有利于人口流动;近年来,本地区农村城市化进程迅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方兴未艾,特别是近年来大规模征地开发、各类建设工地繁多和以各类大型建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餐饮、门店为主的第三产业的活跃,形成了对各种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再加上区域内及周边大量廉价农民房的存在等等,吸引了大量外来流动人口到我地区务工、经商、暂住。据地区公安户籍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地区现有总人口97,872人。其中本市常住人口61,220人(户籍人口32,363人,人在户不在35,031人,户在人不在6174人),本地育龄妇女13,146人;外来流动人口30,478人,已占地区人口总数的31%,其中外来成年育龄妇女7749人,已占本地区成年育龄妇女总数的59%;地区人口密度达3993人/KM2。由此可见,我地区不论从人口总量来看,还是分别从本市常住人口数量和外来流动人口数量来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任务繁重、挑战严峻。

“九.五”中后期以来,面对严峻的挑战和一个不是十分坚固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基础,地区工委和办事处领导班子提出了: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振兴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现地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经过千方百计、坚持不懈、上下同心的艰苦努力,到“九.五”末我地区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开始进入平稳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近三年来,随着农村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地区工委和办事处领导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以优化发展环境、创造新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心任务服务为目标,准确把握现阶段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形势、任务和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以争优创先为标的、以改革创新为武器、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建全制度为基础、以宣传服务为先导、以综合治理为保障、以群众参与和群众满意为标准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思路。在流动人口问题上,确立了以下工作指导思想:要懂得人口流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正确认识和评价流动人口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因势利导、兴利除弊,将流动人口作为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财富、资源和市场,根据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以及流动人口的需求,加以管理和服务。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上的原则是:认真落实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法定职责,将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齐抓共管,两者都要抓、管理和服务两手都要硬、都要有效。

几年来,地区各级按照以上工作目标、思路、指导思想和原则,在办事处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区计生委的关心指导下,联系实际,扎实工作,初步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上探索出了一套基本切合我地区实际的工作机制和办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连续两年被市、区评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流动人口管理先进单位。曾多次接受市、区计生委领导的检查与指导,并得到充分肯定。下面就*地区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上的具体做法向各位领导、各位同行汇报如下:

二、具体做法

(一)领导重视,确保投入,健全机制,保障有力

为实现在一个较短时期内振兴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目标,力求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工作的“双飞跃”,地区领导对相关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从自身做起,做到了统筹领导、支持即时、确保投入、责任明确“四到位”。

一是正视不足找问题,统筹规划常商议。新一届地区领导班子敢于正视存在不足和问题,从主观上找原因,从方法、方式上寻求突破点,把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工作中加以统筹规划,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二是工作支持即时,经费、人员保障到位。一方面支持计生办在各级深入开展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地区上下各级在流动人口工作上统一了认识。对制约和阻遏工作向前推进和发展的重视户籍人口、轻流动人口,重行政干预、轻依法行政,重管理、轻服务,强调客观困难、忽视主观努力等过时思想和认识进行了破除;另一方面确保工作资金和人力投入到位。几年来,全地区对流动人口工作的投入逐年递增,仅去年一年为流动人口投入经费几百万元;保证工作人员的队伍的稳定和壮大。除要求各村、社区居委会、中市单位、派出所等都有一名流动人口专管员和一名协管员外,全地区又设7个流动人口管理站,另聘协管员30余名,协助派出所工作民警,负责对地区外来人口进行管理。仅地区计生办就聘用了两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管员。

三是为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提供组织制度保障。建立了规范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责任制,明确由地区一名党委副书记和一名副主任亲自主抓,明确了机关科室和村、居委会、中市单位的工作职责,确立了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工作原则,制定了《*地区计划生育管理规定》、《*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规定》。

几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领导班子在流动人口工作上的高瞻远瞩和在具体工作上的“四到位”是确保我地区流动人口整体工作和人口计生工作目标和任务在短时期得以振兴,“双飞跃”目标得以实现,工作水平得以不断提升的关键保证。

(二)结合实际,摸清底数,健全制度,为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现居住地管理服务任务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要实现工作目标,必须首先对行政管理服务对象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同时按照上级领导确定的工作目标、任务、标准和要求,健全相关专业管理服务制度,不断夯实、规范、完善开展工作的基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调查摸底制度化、经常化,对地区流动人口的整体状况和计生管理服务主要对象的相关数据和变动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以确保工作有的放矢。为此,我们调动一切力量,发挥专管员、协管员、协会会员、优秀积极分子的作用在全地区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清理排查,并根据掌握的信息,根据工作需要对相关变动情况进行动态调查。计生办和外来人口办公室设计制定了9中表格,按外来人口的分类、行业、居住点、工作地点等明确划分,力求流动人口数据准确真实。

二是根据市区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任务、标准和要求,健全了一系列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现居住地工作的基础性制度,并将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思路贯穿于制度和机制创建的全过程,使机械的制度在人的创新和发展中可以不断适应情况的变化,焕发出常新的生命与活力。几年来我们建立健全了近十项基础性工作制度:

1、协管员工作制度。一是各级坚持聘用流动人口计生专兼职协管员。二是抓好协管员培训,以确保工作的需要。全地区现有各级专兼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管员45名。

2、《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以下简称《婚育证明》)办理、查验登记、限期办理制度。

3、建立流动人口计生合同制度,落实“通过本地人管好外地人”的原则。一是与相关单位(法人)、个人签订三种流动人口计生责任书,明确双方的责任。二是狠抓合同责任的落实。

4、基层外管站协防协助制度。一是要求在我地区暂住、务工、经营活动的流动人口,先到所在社区或村外来人口管理站进行登记,登记须出示身份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等证件,写清籍贯、来京目的及暂住地点,办理出租房屋的相关手续,严把“入口关”。二是以登记为基础依据,及时与相关单位、雇主、房主签订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治理承包责任书等;三是基层外管站协管员要承担通知属地有关流动人口和相关当事人,按照规定时间到地区计生办进行验证,或参加学习培训等职责。

5、建立孕情保健检查制度,形成了“大孕检”服务工作模式。具体作法:一是将自己的组织网络优势与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设备优势相结合,组织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进行孕情检查;二是将以人为本、优质服务、关心关爱育龄妇女的理念贯穿于孕检工作全过程,在孕检工作中融入避孕节育健康咨询、发放药具、法规宣传和情感交流等多项工作,形成了“大孕检”服务工作模式,融洽了双方关系;三是采取多种手段督促漏检者到区生殖健康技术服务中心补检??和流动人口育龄群众的身心健康不受侵害。地区孕检工作效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到80%以上。

6、联合检查执法制度。一是检查执法经常化;二是检查执法针对性强,目标明确。针对薄弱环节和工作重点、难点进行;三是强调文明执法、正确执法、按程序执法,确保执法行为公正合法;四是协调公安、外管、综合治理等部门,采取联合执法的形式,以确保了执法工作收到实效。

7、双向管理工作制度(略)。

8、微机管理与基础帐册相结合的流动人口登记统计制度。一是按照市计生委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础资料三级规范的要求,建立和规范各项统计基础资料。二是分省建立了流动人口成年育龄妇女数据库,方便了相关数据资料的统计和分析,为领导决策服务。

9、基础性服务工作制度。一是做好辖区流动人口药具规划,设立避孕药具免费发放机,满足流动人口的需求;二是建立《生育服务联系单》制度,方便有生育规划者生育前在京的就医保健。

10、检查考核工作制度。将外来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地区计生工作考评之中,实行领导(企业法人)责任制。每年同户籍人口工作同验收、同考核、同奖罚。

(三)因地制宜,规范管理

基础管理与实现工作目标的关键就是抓落实;抓落实关键在于找到切实可行的途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因地制宜,决定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把流动人口现住地管理落实到实处。

一是以现居住地为主,落实对出租房屋的管理。在村、居委会推行现居住地管理,将外来人口视同户籍人口一样管理,做到同样建卡、建帐,同时走访宣传,同时上门服务,同样纳入指标考核。与出租房主签订责任书,督促房主履行协助计划生育管理的法定责任。如:*村古典家具一条街,过去有许多房主只顾出租房屋,而外来人口只要价格合适,无论什么样的人就可以租赁,问题不断的发生,通过宣传教育,地区、村两级因地制宜,及时拿出有效的措施,规范了管理,现在*村古典家具一条街井然有序,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为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全地区出租房屋2766户,出租房屋11149间,居住的1万余名外来人口已纳入正规管理。

二是以经营地为主,落实对市场、店铺的管理。针对我地区*市场、半壁店市场、白云市场、兴隆建材家俱城等,我们采取了地区党政领导与单位公司法人签订计划生育责任书,地区计生办负责对单位和公司计生工作进行经常性指导、检查,并纳入年度考核;市场与各店铺逐级签订责任书,市场有一名专职计生干部对市场日常管理与指导,负责检查、督办《婚育证明》:对未持证者,及时发放限期办理《婚育证明》通知书;对市场成年育龄人员登记造册、建卡;采取集中组织或分别监督的办法,让市场已婚育龄妇女落实孕情检查。经过层层抓落实,这块工作基本落到了实处。

三是以用工单位为主,实行“谁用工、谁受益、谁负责”。由于我地区各中市单位、区属单位和本地区内各专业公司招用着大量的外地工,人员结构比较混杂,我们本着“谁用工、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地区办事处分别与这些单位签订外来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责任书,并纳入计划生育年终考核之中,其中计生办工作人员定期到各单位检查、督促、指导。如:去年非典时期,在各单位工作人员少的情况下,地区办事处从村居抽调100名工作责任心强,善于开展工作的人员到各单位配合工作,其中有40人是我们的计划生育干部,不仅做到了对疫情的控制,而且对孕情进行了排查,这样既明确了管理责任又规范了各单位的工作。

(四)依托协会优势,深化宣传服务,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不断扩大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融洽双方关系

勇于探索,创新务实,依托协会优势,深入开展生育文化宣传是我们*地区工作的一个亮点。为使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我们把以人为本、优质服务,“关爱健康、关心计划生育、关注困难和需求、关怀流动人口、优化发展环境”等理念引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把管理、宣传和服务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是在2002年成立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的基础上,5个村委会和4个中市单位分别成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分会,会员达1243名,其中党团员占20%,充分发挥流动人口会员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二是通过协会为流动人口举办法律法规培训班,利用我地区“人口培训学校”和各单位多功能学习活动室,请市区计生委领导、专家教授指导、咨询、讲课,各单位还定期为流动人口举办生殖健康、避孕节育培训班,用播放光盘和流动人口现身说法进行宣传教育,促进了外来朋友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三是利用各村的良好条件,组织外来流动人口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如:北花园村组织的流动人口协会书画比赛,有20余名外来流动人员参加了比赛,其2人作品获得了3等奖;*村每周举办一次我爱家乡流动人口歌咏比赛和组织市场流动人口开展沙弧球、台球、舞蹈等健身活动,增强了外来朋友的身心健康。

四是地区办事处及时和各工地单位联系,先后在田华建筑五公司、白云市场等为流动人口举办了“关爱健康、相信科学”男性健康知识活动,为千余名流动人员送去了生殖健康用品、计生宣传材料和毛巾等小礼品,温暖了外来朋友的心。

五是关注流动人口的困难和需求,真心实意地为他们的生产、生活办实事。如地区计生办常年关心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问题。去年9月1日,在地区工委和办事处领导的支持下,帮助200多名流动人口的子女重新走进了学校,并为孩子们购买了必备的学习用品。每逢重大节日,计生办都对流动人口进行走访慰问,并对困难的流动人口育龄妇女进行特殊帮助。今年春节前,安徽一名育龄妇女要回老家过年,由于某单位拖欠她的工资,她及时找到了流动人口协会,经过协会和劳动科协调,把拖欠的工资及时的发给了她,该育龄妇女这样说:成立流动人口协会就是好,为我们办实事。

(五)实行综合治理,推动工作向前发展

流动人口管理涉及到计生、综治、劳动、派出所等多个部门,为确保工作实效,我们建立了综合治理、综合协调机制。主要工作内容:

一是抓好流动人口婚姻证明关,对涉及各部门的必须密切配合,对手续不全或无手续者立即促办,并下发通知单,回原籍办理办齐各种手续。

二是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重点问题进行协商,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以排除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推动工作向前发展。

居住地范文篇6

关键词:结构墙体;粘结层;保温层;抹面胶浆;玻璃纤维网格布

一、概述:

因我区气候寒冷,属于采暖居住地区,居住建筑都应该采取节能措施。为了改变我区落后的节能步伐,尽快赶上全国节能先进城市,我区根据,<<国家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2008.3.1日实施>>积极鼓励发展下列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

(一)新型节能墙体和屋面的保温、隔热技术与材料;

(二)节能门窗的保温隔热和密闭技术;

因此就《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2004在我区实施,新的居住节能设计标准要求节能65%,也就是在保证相同的室内环境参数条件下,与未采用节能措施相比,全年采暖、通风、空调和照明的总能耗减小65%。这样就要求居住建筑必须采用外墙外保温设计系统方能达到这一新的节能标准。

我们现在的居住建筑,设计上基本都采用了外墙外保温系统。目前外墙外保温系统主要有:膨胀聚苯板(EPS)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胶粉EPS颗粒保温砂浆外墙外保温系统,膨胀聚苯板(EPS)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系统,EPS钢丝网架板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系统,机械固定EPS板钢丝网架板外墙外保温系统等五种。这五中外墙外保温系统中,我们现在在施工中接触较多的有:EPS钢丝网架板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系统(即有网现浇系统),膨胀聚苯板(EPS)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胶粉EPS颗粒保温砂浆外墙外保温系统。前一种在我们施工的工程中多用于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后两种多用在多层多孔砖砌体结构。

二、外墙外保温节能技术的应用和质量保证

现就外墙外保温节能技术的应用和质量保证进行案例阐述:

工程概况:新疆乌市公交公司一厂住宅楼:建筑面积3800.8平方米,总高度:21.8米。全面采用膨胀聚苯板(EPS)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

(一)首先:要了解其外墙外保温的系统应用,应先清楚本案例住宅楼外墙外保温体系的组成和结构,依次为:结构墙体、粘结层、保温层、抹面胶浆、玻璃纤维网格布、饰面层。其中粘结层一般由粘结胶浆构成,视需要可附加铆钉,如基面不符合粘贴要求,还需采用机械法固定。保温层一般是阻燃型聚苯乙烯泡沫板(EPS),也可以是挤塑板(XPS)等,厚度按各地节能要求选择。防护层是由抹面胶浆和玻璃纤维网格布组成。饰面层可选用防开裂性、拒水性、透气性和耐候性等较好的外墙涂料等。目前,国内推广应用外保温体系常见的问题是表面开裂、空鼓和渗水。开裂和渗水的外墙外保温比不做外墙外保温的影响还坏,而且很难修复。防护层是决定整个外保温体系性能的关键,防护层做好了,外墙外保温的抗裂性就有了基本保证。

在对本案例住宅楼外墙外保温体系的施工中还应该着重掌握《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2004中的几个强制性条文的要求。即该规范第4.0.2、4.0.5、4.0.8、4.0.10条、5.0.11、6.2.7、6.3.2、6.4.3、6.5.6、6.5.9有关规定。应该注意设计图纸是否对外保温工程的密封及防水措施进行设计,尤其是对一些重要部位、节点的构造详图。除了现浇式外墙外保温系统外,还应注意施工时基层施工质量是否满足下到工序的施工。基层应坚实、平整,洁净无油污,凸起、空鼓、疏松的部位应剔除或找平,并在保温层施工前对基层进行处理。EPS板表面不应长期裸露,应在安装后及时抹灰。薄抹面层施工时,玻纤网不得直接铺在保温层表面,应该满铺薄抹面层中,不得干搭接,不得外露。EPS板薄抹灰系统建筑物在20m以上的承受负风压作用的部位应使用锚栓辅助固定。在这一系统中的EPS板宽度不宜大于1200mm,高度不宜大于600mm。基层也应经过处理,并且不得有脱层、空鼓、裂缝,面层不得有粉化、起皮、爆灰。胶粘剂应均匀地涂抹在EPS板背面,并且涂抹面积不得小于板面积的40%。还应该注意对檐口等处的包边处理,对装饰缝、门窗四角、阴阳角处的局部加强施工的质量监督。胶粉EPS保温颗粒外墙外保温施工,重点检查施工玻纤网是否满铺在薄抹面层中,保温层施工厚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是否分层对保温浆料进行抹灰。并且分层抹灰每层之间时间间隔宜在24小时以上,每层厚度不宜超过20mm。否则就会出现裂纹等一系列的质量问题。

(二)其次:外墙外保温是目前实现建筑节能最行之有效的节能方式,作为其外墙饰面材料的应用,建筑涂料是首选。根据国家JG149—2003《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的规定,涂料必须与薄抹灰外保温系统具有很好的相容性,性能指标应符合外墙建筑涂料的相关标准。除了要达到有效的节能和理想的装饰效果外,还应该关注其他一些问题。

溶剂型涂料不能用于外墙外保温体系。因为外墙外保温体系一般采用聚苯乙烯(EPS、XPS)或聚氨酯(PU)等为保温层,根据相似相溶原则,溶剂材料,如苯和甲苯等能溶解聚苯乙烯,醋酸丁酯和二甲苯等能溶解聚氨酯,聚苯乙烯保温层被溶蚀而使外墙外保温层表面凹凸不平。

1、涂料的拒水透气性

国家标准JG149-2003《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中规定,外保温系统的5mm厚防护层,浸水24h,吸水量要≤500g/㎡;外保温系统防护层和饰面涂层一起水蒸气湿流密度要≥0.85g/(㎡.h)。在JGJ144—2004《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对此规定有些不同。以JG149-2003中的规定来看,对于外墙面,就吸水性来说,一般外层要求比内层低,也就是说外饰涂层要低于防护层,即涂层吸水量要少于500g/㎡,这样才能使比较少的水进入墙体;就水蒸气湿流密度来说,一般外层要求比内层高,也就是说外饰涂层要高于防护层,即涂层水蒸气湿流密度要远远大于0.85g/(㎡.h),这样水蒸气才能畅通无阻地排出。

对于外墙外保温体系,其吸水量(拒水性)和水蒸气湿流密度(透气性)是要同时满足的,所以要综合平衡。从拒水透气的角度看,JG149-2003标准对外墙外保温饰面用涂料的要求比普通外墙涂料高得多,有些符合产品标准要求的外墙涂料却达不到此要求,有些可以通过与底涂搭配的涂层系统予以解决。涂料的耐久性JGJ144-2004《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中规定,外墙外保温工程的使用年限不应少于25年。外墙涂料使用年限不仅与外墙涂料的质量有关,而且与基层、施工、使用环境条件、所用颜色和维护保养等因素有关。一般约为8~15年,使用年限达30年的也有报道。因此应尽量选用耐久性好的外墙涂料,尤其是色浆,优先选择保色性好的无机色浆,另外要及时做好维护翻新的工作。

2、涂料的颜色

涂料的颜色主要牵涉到太阳能的吸收和反射问题。当太阳辐射能入射到不透明的涂层表面时,一部分能量被吸收,另一部分能量被反射,而透过的能量可忽略不计。吸收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比值,称为涂层的吸收系数(α);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比值,称为涂层的反射系数(ρ)。α+ρ=1。吸收系数和反射系数随涂层温度和入射辐射能的波长而改变。颜色与太阳辐射能反射系数的关系,这些颜料的粒径都不大于50μm。

对于外墙外保温饰面的要求来说,我们希望夏天更多地反射太阳的热能,而希望冬天更多地吸收太阳能。一般来说,热传递有三种:传导、对流和辐射。太阳辐射热是影响建筑热过程的主要热源。夏天温度高,辐射热大,另外保温层密度低,隔热性差,涂层颜色影响大。冬天温度低,辐射热少,保温层导热系数低,涂层颜色影响小。因此,外墙外保温饰面涂料颜色的选择应以夏天隔热为主。也就是说,不能选择太深的颜色,如最低明度值应大于20‰。

参考文献:

[1]《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郎四维付祥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重庆大学,北京100013

居住地范文篇7

第二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是新时期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应当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统筹管理。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应当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优质服务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保障流动人口依法享有生育权利,依法获得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普教育、计划生育技术和生殖保健服务,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各项权利。

第三条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管理服务机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的协调指导下,会同公安、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建设、卫生、工商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村(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综合决策、综合管理,共同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四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

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明确各业务机构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中的职责。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应根据需要,设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专(兼)职工作人员。

第五条现居住地应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本地区经常性管理和服务范围,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

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是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重点,现居住地应为其提供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的宣传咨询和技术服务。

为男性和女性未婚流动人口提供相应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

第六条流动人口户籍地应依法落实流出人口的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现居住地应当向流入人口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主动协调有关部门、社区,按照地方法规的有关规定,对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家庭,在就业、就医、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提供优惠服务。

第七条流动人口户籍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计划生育工作机构的职责:

(一)为流出人口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以下简称《婚育证明》);

(二)对流动人口开展多种形式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三)指导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知情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适时提供随访服务;

(四)根据本地实际,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与流出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签订计划生育合同;

(五)建立与现居住地的经常性联系协调制度,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信息沟通和反馈工作;

(六)帮助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家庭,解决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实际困难;落实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奖励、优惠政策;

(七)法律、法规及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八条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计划生育工作机构的职责:

(一)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督促未办理《婚育证明》的流动人口在规定期限内补办;

(二)建立已婚育龄流动人口登记制度,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生育变动信息;

(三)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城市社区或村(居)民委员会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日常管理服务和统计评估考核;

(四)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各项制度,按照“谁出租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出租屋管理、物业管理、市场管理和劳动用工等相关管理工作中;

(五)为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提供优质的避孕节育、生殖保健服务,定期开展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检查,及时准确地出具《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以下简称《报告单》),将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的结婚、生育状况通报其户籍所在地;

(六)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企业、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

(七)支持、鼓励和指导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社区和用工单位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开展计划生育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八)法律、法规及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九条已婚流动人口应当按照《办法》的有关规定在离开户籍地时办理《婚育证明》;在到达现居住地后主动交验《婚育证明》。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应定期寄回《报告单》。

第十条办理《婚育证明》应坚持便民原则,提供便捷服务。

户籍地应及时为流出人员办理《婚育证明》提供服务,逐步实行进村(社区)入户办证,切实提高办证率。

现居住地在查验《婚育证明》时,对未持有全国统一格式《婚育证明》的,应要求其在规定期限内补办。在限期补办期间,现居住地可为其办理临时《婚育证明》。

未办理《婚育证明》,符合下列条件的,可由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办理《婚育证明》,并将办理情况通报其户籍地:

(一)经核实,婚姻、生育信息完整、准确的;

(二)在现居住地依法办理暂住登记或居民登记1年以上,并具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

(三)已采取绝育措施的。

现居住地为流动人口办理的《婚育证明》,在办证机关所在县(市、区)范围和规定期限内有效。

第十一条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可委托取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许可证》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指定的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保健机构,为流动人口提供安全、有效、适宜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已婚育龄流动人口接受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费用,由现居住地人民政府财政负担;有用工单位的,由用工单位负担。

第十二条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质量的管理,实行避孕方法的知情选择,提倡采取长效避孕节育措施。积极开展生殖保健和咨询服务活动,满足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服务需求。

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实行计划生育手术发生的手术并发症,由现居住地县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管理有关规定负责受理、鉴定和处理工作。

在现居住地实行计划生育手术发生的技术服务事故,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三条建立流动人口户籍地与现居住地的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和反馈制度。

(一)国家建立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负责省际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的交换;各省(区、市)建立本省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实行省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

(二)建立有效的双向交流和协调制度。现居住地与户籍地应通过信息交换平台以及其它方法提交、反馈有关信息,重点是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的婚姻、生育、生殖保健服务、避孕节育措施、持证和缴纳社会抚养费等情况。信息交换应准确、有效,并在规定时限内完成;

(三)现居住地与户籍地的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负责本辖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有关信息的收集、反馈及协调工作;

(四)纸质信息反馈应使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一格式的《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生育信息通报单》和《报告单》。

第十四条跨省流动人口夫妻拟生育第一个子女,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由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按照现居住地有关规定办理生育服务证件:

(一)男方为现居住地的户籍人口,女方因婚姻事实迁入现居住地或所生子女可随父落户的;

(二)夫妻双方在现居住地共同居住1年以上,有稳定的职业和住所,且具有常住倾向的;

现居住地在为流动人口办理生育服务证件前,应向其户籍地了解有关情况,户籍地应在30日内予以情况反馈;办理生育服务证件后,现居住地应及时向其户籍地乡(镇)或街道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通报有关情况。

流动人口生育子女的户籍登记,按户籍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跨省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办理一孩生育服务证件,应提交下列证明材料:

(一)夫妻双方的《居民身份证》;

(二)夫妻双方的《结婚证》;

(三)《婚育证明》或户籍地乡(镇)、街道计划生育工作机构为其出具的婚育情况证明;

(四)夫妻双方要求生育第一个子女的申请。

流动人口在办理计划生育有关证明时弄虚作假,导致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生育行为发生,由当事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流动人口本人或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要求户籍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出具婚育情况证明的,户籍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如实出具,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

第十七条流动人口申请再生育的,依照女方户籍地有关规定办理。户籍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依法审批,对符合生育规定的,不得拒绝和拖延。

第十八条户籍地与现居住地应当互相配合,按照国务院《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共同做好流动人口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工作。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不得因同一事实重复征收社会抚养费。

违法生育行为发现地不是其户籍所在地的,发现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在作出征收决定之前,应先向当事人户籍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通报有关情况,协商确定征收事宜,并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对确定由现居住地征收的,户籍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协助提供当事人实际收入和当地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数额。

(二)对确定由户籍地征收的,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协助征收。

(三)征收地不能一次性征收完毕的,可委托当事人户籍地或现居住地继续征收。

(四)执行征收或协助征收、受委托征收社会抚养费的,应按照规定上缴国库,并及时向对方通报征收情况。

第十九条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计制度,做好经常性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计工作。

现居住地负责流动人口的出生统计,录入微机上报,并向户籍地反馈出生信息。

省、市、县三级的人口计划应包含流动人口的有关计划。

第二十条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考核评估制度。根据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和户

籍地与现居住地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对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以及相关部门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考核评估办法。

现居住地重点考核评估对流入人口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技术服务落实情况、综合治理情况以及对流入人口中已婚育龄妇女有关证件的验证情况和通过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提交信息的情况等。

户籍地重点考核评估对流出人口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避孕节育措施落实情况、奖励措施落实情况以及为流出人口中已婚育龄妇女办理相关证件情况和通过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向现居住地反馈信息情况等。

省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负责省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考核评估。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省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考核评估,每年通过信息交换平台和抽查等方式,考核评估流动人口现居住地和户籍地管理与服务工作落实情况。

第二十一条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在地方人民政府领导下,协调有关部门,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提供必需的经费投入,并按下列规定予以保障:

(一)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原则,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按照有关规定,采取多种渠道加以解决;

(二)逐步实行国家、省(区、市)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经费和药具经费统一结算制度;

(三)在核定本地区计划生育工作经费时,应包含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和技术服务等经费,保证与户籍人口人均经费的同等投入水平。

第二十二条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制度和人民来信来访工作责任制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应当严格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不得侵犯流动人口的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第二十三条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无正当理由拒绝或违反当地有关规定拖延办理《婚育证明》或生育审批手续的;

(二)擅自增设流动人口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或搭车收费、乱收费的;

(三)户籍地在流动人口现居住地设立孕检站点的;

(四)无正当理由拒绝承认流动人口现居住地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出具的《报告单》的;

(五)已获得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报告单》或信息交换平台反馈的避孕节育信息,仍要求其返回户籍地接受避孕节育情况检查的;

居住地范文篇8

一、居住证的种类、有效期限

(一)居住证分《省临时居住证》(暗红色)和《省居住证》(绿色)两类。居住证主要载明持有人的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公民身份号码、户籍地址、现居住地址、政治面貌、婚姻状况、计划生育、社会保障、预防保健、随同的不满16周岁人员、租住房屋等信息。

(二)《临时居住证》有效期为6个月至3年,具体期限根据流动人口拟居住时间确定。《省居住证》有效期为9年。居住证持有人需要继续居住的应当在证件有效期满前1个月内办理换领。

(三)居住证作为持有人的居住证明,在省范围内有效。

二、居住证申领对象及条件

(一)居住登记。在居住3日以上的流动人口,应当在到达居住地3日内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负责登记的单位办理居住登记;负责登记的单位应当在其办理登记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登记情况报送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对报送要求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其中16周岁以下人员由监护人代为申报(申报后由受理单位发给受理回执);居住在具有本地户籍的亲属家中的流动人口,且居住时间在15日以下的,可以不办理居住登记。

(二)临时居住证。已满16周岁人员,拟在居住30日以上的,应当在到达居住地10日内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申领《省临时居住证》。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当事人不要求领证的,可以不发证:

1.未满16周岁的;

2.拟居住30日以下的;

3.按照《条例》第八条办理居住登记的。

(三)居住证。居住人员同时符合以下条件,可以自愿申领《省居住证》。

1.持有《省临时居住证》,连续居住满3年;

2.有固定住所;

3.有稳定工作;

4.具有初中或相当于初中毕业以上学历;

5.无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或政策规定生育的;

6.在本县企事业单位工作期间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7.无犯罪记录(过失犯罪的除外)。

荣获居住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市级以上有关部门授予的各种荣誉称号,或当选为居住地各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或经居住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属于投资创业或引进人才的流动人口,可以直接申领《省居住证》。

三、申领居住证须提交材料

(一)《省临时居住证》

1.近期正面免冠一寸照片3张;

2.居民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身份证件;

3.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信息表。

(二)《省居住证》

1.《申领居住证申请表》及身份证复印件、近期正面免冠一寸照片3张;

2.学历证明(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或相应证明材料);

3.省临时居住证;

4.劳动保障部门出具的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证明;

5.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及婚育情况声明书;

6.常住地和居住地公安部门出具的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

7.能证明固定住所(房产证、住房承租合同或用工单位证明)和稳定工作(劳动合同)的相关材料;

8.常住地和居住地计生部门出具的无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或政策规定生育的证明;

9.随行的7周岁以下儿童,须出具常住地或居住地医疗机构办理的预防接种证明(没有证明的,可到当地卫生院补办)。

四、居住证办理

(一)办理《省临时居住证》,由本人或单位持相关资料,向现居住地的公安派出所提出申请,居住地的公安派出所接到申请后,对材料齐全、符合申领条件的,应当当场办理发证;对材料不齐全的应当当场一次性书面告知须提交的材料。

(二)办理《省居住证》,由本人或单位持相关资料,向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申请,由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审核后出具回执,并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核发《省居住证》;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当面告知申领人,并说明理由。

(三)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的申领、变更登记一律免费。

五、居住证注销

流动人口提供虚假材料等欺骗手段取得《省居住证》的,或其已不再符合申领条件的,由公安机关注销并收缴其持有的《省居住证》。

《省居住证》被注销后,持有人仍继续居住的,应当按照规定重新申领《省临时居住证》。

六、居住证项目变更

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证有效期内,居住地址、服务处所等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10日内到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变更登记。

七、居住证的换领补领

《省临时居住证》、《省居住证》证件有效期满,持有人需要继续居住或者证件因严重损坏不能辨认的,证件持有人应当及时到现居住地公安机关换领新证;领取新证时,应当交回原证。《省临时居住证》、《省居住证》丢失的,证件持有人应当及时在现居住地公安机关补领新证。

八、居住证持有人可享受的待遇

居住证作为持有人在本县居住的身份证明,可享受以下待遇:

(一)《省临时居住证》

1.享受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享受政府部门组织的劳动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维权知识等方面基本常识的培训。在技术职称的评定、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等方面,享有与本地居民相同的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

2.在本县企事业单位工作期间,享有与本县居民相同的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的权利和义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流动人口,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可根据有关规定和本人意愿,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给予保留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或随同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个人账户档案和储存额。已建立并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在与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关系不再在本县就业的,根据本人要求和提供的有效证明材料,其个人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缴存余额(包括单位为其等额缴存部分)可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3.已婚育龄夫妇可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符合政策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可以在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办理《生殖健康服务证》。

4.持合法生育证件的育龄夫妇,在现居住地生育子女的,可享受生育救助政策。

5.随行的7周岁以下子女可与当地儿童一样享受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规定的疫苗。

6.符合《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外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安政办发〔2010〕11号)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享有与本地居民子女同等的免费政策。

7.根据驾驶人申领和使用规定,可报考相关机动车驾照。

8.对患有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的,根据政策减免相关检查和治疗费用。

9.与本地居民同等的法律援助待遇。

10.符合当地公共租赁房租住条件的,可申请租住公共租赁住房。

(二)居住证

除可享受持《省临时居住证》的待遇外,还可享受以下待遇:

1.与本县居民同等享受政府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补助。

2.患有结核病、血吸虫病、艾滋病等传染病的,享受国家规定的免费检查和治疗费用。

3.符合相关报考条件的子女,可申请就读本县所属的中等职业学校。

4.其就读中、小学子女可按规定参加本县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5.持合法生育证件的育龄夫妇,在现居住地生育子女的,并参加我县孕妇系统管理的,可享受生育补助政策。

持《省居住证》5年以上,并符合有关规定的,可根据本人意愿,在居住地落实非农户口。

6.持《省居住证》12年以上,所在家庭符合居住地生活援(救)助条件、且未享受户籍所在地待遇的,可申请纳入困难群众救助范围。

7.可根据相关规定参加各类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评选,并享受相关待遇。

8.荣获居住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市级以上有关部门授予的各种荣誉称号,或当选为居住地各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或经居住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属于投资创业或引进人才的流动人口,可以据本人意愿,在居住地落实非农户口。

九、其他规定

居住地范文篇9

第二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是新时期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应当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统筹管理。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应当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优质服务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保障流动人口依法享有生育权利,依法获得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普教育、计划生育技术和生殖保健服务,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各项权利。

第三条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管理服务机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的协调指导下,会同公安、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建设、卫生、工商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村(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综合决策、综合管理,共同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四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

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明确各业务机构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中的职责。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应根据需要,设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专(兼)职工作人员。

第五条现居住地应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本地区经常性管理和服务范围,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

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是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重点,现居住地应为其提供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的宣传咨询和技术服务。

为男性和女性未婚流动人口提供相应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

第六条流动人口户籍地应依法落实流出人口的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现居住地应当向流入人口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主动协调有关部门、社区,按照地方法规的有关规定,对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家庭,在就业、就医、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提供优惠服务。

第七条流动人口户籍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计划生育工作机构的职责:

(一)为流出人口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以下简称《婚育证明》);

(二)对流动人口开展多种形式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三)指导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知情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适时提供随访服务;

(四)根据本地实际,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与流出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签订计划生育合同;

(五)建立与现居住地的经常性联系协调制度,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信息沟通和反馈工作;

(六)帮助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家庭,解决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实际困难;落实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奖励、优惠政策;

(七)法律、法规及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八条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计划生育工作机构的职责:

(一)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督促未办理《婚育证明》的流动人口在规定期限内补办;

(二)建立已婚育龄流动人口登记制度,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生育变动信息;

(三)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城市社区或村(居)民委员会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日常管理服务和统计评估考核;

(四)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各项制度,按照“谁出租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出租屋管理、物业管理、市场管理和劳动用工等相关管理工作中;

(五)为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提供优质的避孕节育、生殖保健服务,定期开展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检查,及时准确地出具《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以下简称《报告单》),将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的结婚、生育状况通报其户籍所在地;

(六)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企业、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

(七)支持、鼓励和指导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社区和用工单位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开展计划生育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八)法律、法规及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九条已婚流动人口应当按照《办法》的有关规定在离开户籍地时办理《婚育证明》;在到达现居住地后主动交验《婚育证明》。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应定期寄回《报告单》。

第十条办理《婚育证明》应坚持便民原则,提供便捷服务。

户籍地应及时为流出人员办理《婚育证明》提供服务,逐步实行进村(社区)入户办证,切实提高办证率。

现居住地在查验《婚育证明》时,对未持有全国统一格式《婚育证明》的,应要求其在规定期限内补办。在限期补办期间,现居住地可为其办理临时《婚育证明》。

未办理《婚育证明》,符合下列条件的,可由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办理《婚育证明》,并将办理情况通报其户籍地:

(一)经核实,婚姻、生育信息完整、准确的;

(二)在现居住地依法办理暂住登记或居民登记1年以上,并具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

(三)已采取绝育措施的。

现居住地为流动人口办理的《婚育证明》,在办证机关所在县(市、区)范围和规定期限内有效。

第十一条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可委托取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许可证》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指定的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保健机构,为流动人口提供安全、有效、适宜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已婚育龄流动人口接受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费用,由现居住地人民政府财政负担;有用工单位的,由用工单位负担。

第十二条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质量的管理,实行避孕方法的知情选择,提倡采取长效避孕节育措施。积极开展生殖保健和咨询服务活动,满足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服务需求。

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实行计划生育手术发生的手术并发症,由现居住地县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管理有关规定负责受理、鉴定和处理工作。

在现居住地实行计划生育手术发生的技术服务事故,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三条建立流动人口户籍地与现居住地的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和反馈制度。

(一)国家建立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负责省际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的交换;各省(区、市)建立本省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实行省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

(二)建立有效的双向交流和协调制度。现居住地与户籍地应通过信息交换平台以及其它方法提交、反馈有关信息,重点是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的婚姻、生育、生殖保健服务、避孕节育措施、持证和缴纳社会抚养费等情况。信息交换应准确、有效,并在规定时限内完成;

(三)现居住地与户籍地的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负责本辖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有关信息的收集、反馈及协调工作;

(四)纸质信息反馈应使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一格式的《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生育信息通报单》和《报告单》。

第十四条跨省流动人口夫妻拟生育第一个子女,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由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按照现居住地有关规定办理生育服务证件:

(一)男方为现居住地的户籍人口,女方因婚姻事实迁入现居住地或所生子女可随父落户的;

(二)夫妻双方在现居住地共同居住1年以上,有稳定的职业和住所,且具有常住倾向的;

现居住地在为流动人口办理生育服务证件前,应向其户籍地了解有关情况,户籍地应在30日内予以情况反馈;办理生育服务证件后,现居住地应及时向其户籍地乡(镇)或街道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通报有关情况。

流动人口生育子女的户籍登记,按户籍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跨省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办理一孩生育服务证件,应提交下列证明材料:

(一)夫妻双方的《居民身份证》;

(二)夫妻双方的《结婚证》;

(三)《婚育证明》或户籍地乡(镇)、街道计划生育工作机构为其出具的婚育情况证明;

(四)夫妻双方要求生育第一个子女的申请。

流动人口在办理计划生育有关证明时弄虚作假,导致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生育行为发生,由当事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流动人口本人或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要求户籍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出具婚育情况证明的,户籍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如实出具,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

第十七条流动人口申请再生育的,依照女方户籍地有关规定办理。户籍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依法审批,对符合生育规定的,不得拒绝和拖延。

第十八条户籍地与现居住地应当互相配合,按照国务院《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共同做好流动人口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工作。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不得因同一事实重复征收社会抚养费。

违法生育行为发现地不是其户籍所在地的,发现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在作出征收决定之前,应先向当事人户籍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通报有关情况,协商确定征收事宜,并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对确定由现居住地征收的,户籍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协助提供当事人实际收入和当地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数额。

(二)对确定由户籍地征收的,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协助征收。

(三)征收地不能一次性征收完毕的,可委托当事人户籍地或现居住地继续征收。

(四)执行征收或协助征收、受委托征收社会抚养费的,应按照规定上缴国库,并及时向对方通报征收情况。

第十九条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计制度,做好经常性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计工作。

现居住地负责流动人口的出生统计,录入微机上报,并向户籍地反馈出生信息。

省、市、县三级的人口计划应包含流动人口的有关计划。

第二十条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考核评估制度。根据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和户

籍地与现居住地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对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以及相关部门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考核评估办法。

现居住地重点考核评估对流入人口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技术服务落实情况、综合治理情况以及对流入人口中已婚育龄妇女有关证件的验证情况和通过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提交信息的情况等。

户籍地重点考核评估对流出人口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避孕节育措施落实情况、奖励措施落实情况以及为流出人口中已婚育龄妇女办理相关证件情况和通过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向现居住地反馈信息情况等。

省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负责省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考核评估。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省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考核评估,每年通过信息交换平台和抽查等方式,考核评估流动人口现居住地和户籍地管理与服务工作落实情况。

第二十一条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在地方人民政府领导下,协调有关部门,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提供必需的经费投入,并按下列规定予以保障:

(一)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原则,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按照有关规定,采取多种渠道加以解决;

(二)逐步实行国家、省(区、市)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经费和药具经费统一结算制度;

(三)在核定本地区计划生育工作经费时,应包含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和技术服务等经费,保证与户籍人口人均经费的同等投入水平。

第二十二条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制度和人民来信来访工作责任制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应当严格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不得侵犯流动人口的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第二十三条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无正当理由拒绝或违反当地有关规定拖延办理《婚育证明》或生育审批手续的;

(二)擅自增设流动人口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或搭车收费、乱收费的;

(三)户籍地在流动人口现居住地设立孕检站点的;

(四)无正当理由拒绝承认流动人口现居住地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出具的《报告单》的;

(五)已获得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报告单》或信息交换平台反馈的避孕节育信息,仍要求其返回户籍地接受避孕节育情况检查的;

(六)出具虚假《报告单》的;

居住地范文篇10

第二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是新时期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应当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统筹管理。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应当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优质服务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保障流动人口依法享有生育权利,依法获得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普教育、计划生育技术和生殖保健服务,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各项权利。

第三条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管理服务机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的协调指导下,会同公安、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建设、卫生、工商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村(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综合决策、综合管理,共同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四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

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明确各业务机构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中的职责。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应根据需要,设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专(兼)职工作人员。

第五条现居住地应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本地区经常性管理和服务范围,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

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是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重点,现居住地应为其提供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的宣传咨询和技术服务。

为男性和女性未婚流动人口提供相应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

第六条流动人口户籍地应依法落实流出人口的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现居住地应当向流入人口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主动协调有关部门、社区,按照地方法规的有关规定,对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家庭,在就业、就医、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提供优惠服务。

第七条流动人口户籍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计划生育工作机构的职责:

(一)为流出人口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以下简称《婚育证明》);

(二)对流动人口开展多种形式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三)指导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知情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适时提供随访服务;

(四)根据本地实际,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与流出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签订计划生育合同;

(五)建立与现居住地的经常性联系协调制度,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信息沟通和反馈工作;

(六)帮助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家庭,解决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实际困难;落实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奖励、优惠政策;

(七)法律、法规及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八条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计划生育工作机构的职责:

(一)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督促未办理《婚育证明》的流动人口在规定期限内补办;

(二)建立已婚育龄流动人口登记制度,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生育变动信息;

(三)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城市社区或村(居)民委员会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日常管理服务和统计评估考核;

(四)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各项制度,按照“谁出租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出租屋管理、物业管理、市场管理和劳动用工等相关管理工作中;

(五)为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提供优质的避孕节育、生殖保健服务,定期开展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检查,及时准确地出具《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以下简称《报告单》),将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的结婚、生育状况通报其户籍所在地;

(六)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企业、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

(七)支持、鼓励和指导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社区和用工单位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开展计划生育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八)法律、法规及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九条已婚流动人口应当按照《办法》的有关规定在离开户籍地时办理《婚育证明》;在到达现居住地后主动交验《婚育证明》。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应定期寄回《报告单》。

第十条办理《婚育证明》应坚持便民原则,提供便捷服务。

户籍地应及时为流出人员办理《婚育证明》提供服务,逐步实行进村(社区)入户办证,切实提高办证率。

现居住地在查验《婚育证明》时,对未持有全国统一格式《婚育证明》的,应要求其在规定期限内补办。在限期补办期间,现居住地可为其办理临时《婚育证明》。

未办理《婚育证明》,符合下列条件的,可由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办理《婚育证明》,并将办理情况通报其户籍地:

(一)经核实,婚姻、生育信息完整、准确的;

(二)在现居住地依法办理暂住登记或居民登记1年以上,并具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

(三)已采取绝育措施的。

现居住地为流动人口办理的《婚育证明》,在办证机关所在县(市、区)范围和规定期限内有效。

第十一条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可委托取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许可证》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指定的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保健机构,为流动人口提供安全、有效、适宜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已婚育龄流动人口接受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费用,由现居住地人民政府财政负担;有用工单位的,由用工单位负担。

第十二条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质量的管理,实行避孕方法的知情选择,提倡采取长效避孕节育措施。积极开展生殖保健和咨询服务活动,满足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服务需求。

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实行计划生育手术发生的手术并发症,由现居住地县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管理有关规定负责受理、鉴定和处理工作。

在现居住地实行计划生育手术发生的技术服务事故,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三条建立流动人口户籍地与现居住地的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和反馈制度。

(一)国家建立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负责省际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的交换;各省(区、市)建立本省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实行省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

(二)建立有效的双向交流和协调制度。现居住地与户籍地应通过信息交换平台以及其它方法提交、反馈有关信息,重点是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的婚姻、生育、生殖保健服务、避孕节育措施、持证和缴纳社会抚养费等情况。信息交换应准确、有效,并在规定时限内完成;

(三)现居住地与户籍地的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负责本辖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有关信息的收集、反馈及协调工作;

(四)纸质信息反馈应使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一格式的《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生育信息通报单》和《报告单》。

第十四条跨省流动人口夫妻拟生育第一个子女,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由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按照现居住地有关规定办理生育服务证件:

(一)男方为现居住地的户籍人口,女方因婚姻事实迁入现居住地或所生子女可随父落户的;

(二)夫妻双方在现居住地共同居住1年以上,有稳定的职业和住所,且具有常住倾向的;

现居住地在为流动人口办理生育服务证件前,应向其户籍地了解有关情况,户籍地应在30日内予以情况反馈;办理生育服务证件后,现居住地应及时向其户籍地乡(镇)或街道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通报有关情况。

流动人口生育子女的户籍登记,按户籍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跨省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办理一孩生育服务证件,应提交下列证明材料:

(一)夫妻双方的《居民身份证》;

(二)夫妻双方的《结婚证》;

(三)《婚育证明》或户籍地乡(镇)、街道计划生育工作机构为其出具的婚育情况证明;

(四)夫妻双方要求生育第一个子女的申请。

流动人口在办理计划生育有关证明时弄虚作假,导致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生育行为发生,由当事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流动人口本人或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要求户籍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出具婚育情况证明的,户籍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如实出具,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

第十七条流动人口申请再生育的,依照女方户籍地有关规定办理。户籍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依法审批,对符合生育规定的,不得拒绝和拖延。

第十八条户籍地与现居住地应当互相配合,按照国务院《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共同做好流动人口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工作。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不得因同一事实重复征收社会抚养费。

违法生育行为发现地不是其户籍所在地的,发现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在作出征收决定之前,应先向当事人户籍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通报有关情况,协商确定征收事宜,并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对确定由现居住地征收的,户籍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协助提供当事人实际收入和当地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数额。

(二)对确定由户籍地征收的,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协助征收。

(三)征收地不能一次性征收完毕的,可委托当事人户籍地或现居住地继续征收。

(四)执行征收或协助征收、受委托征收社会抚养费的,应按照规定上缴国库,并及时向对方通报征收情况。

第十九条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计制度,做好经常性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计工作。

现居住地负责流动人口的出生统计,录入微机上报,并向户籍地反馈出生信息。

省、市、县三级的人口计划应包含流动人口的有关计划。

第二十条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考核评估制度。根据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和户

籍地与现居住地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对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以及相关部门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考核评估办法。

现居住地重点考核评估对流入人口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技术服务落实情况、综合治理情况以及对流入人口中已婚育龄妇女有关证件的验证情况和通过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提交信息的情况等。

户籍地重点考核评估对流出人口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避孕节育措施落实情况、奖励措施落实情况以及为流出人口中已婚育龄妇女办理相关证件情况和通过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向现居住地反馈信息情况等。

省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负责省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考核评估。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省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考核评估,每年通过信息交换平台和抽查等方式,考核评估流动人口现居住地和户籍地管理与服务工作落实情况。

第二十一条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在地方人民政府领导下,协调有关部门,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提供必需的经费投入,并按下列规定予以保障:

(一)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原则,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按照有关规定,采取多种渠道加以解决;

(二)逐步实行国家、省(区、市)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经费和药具经费统一结算制度;

(三)在核定本地区计划生育工作经费时,应包含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和技术服务等经费,保证与户籍人口人均经费的同等投入水平。

第二十二条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制度和人民来信来访工作责任制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应当严格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不得侵犯流动人口的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第二十三条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无正当理由拒绝或违反当地有关规定拖延办理《婚育证明》或生育审批手续的;

(二)擅自增设流动人口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或搭车收费、乱收费的;

(三)户籍地在流动人口现居住地设立孕检站点的;

(四)无正当理由拒绝承认流动人口现居住地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出具的《报告单》的;

(五)已获得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报告单》或信息交换平台反馈的避孕节育信息,仍要求其返回户籍地接受避孕节育情况检查的;

(六)出具虚假《报告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