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环境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10:40:09

居住环境

居住环境范文篇1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法国巴黎的街区出现了很大的社会问题:居住在巴黎近郊新型住宅的青年们,因为一种对都市中心阶层的反感情绪,而进行的对都市中心16个区的暴力及破坏事件连续发生。

这些事件同时发生在另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等,但却没有做任何报道,理由是怕会引起同样的社会问题。以往,城墙把都市同郊外分开,在城里生活着拥有各式各样文化生活和教育设施的市民。生活街中心导致市民有一种特殊感觉。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市中心与郊外土地生活经济的巨大差别,从而促使郊外土地的开发及新住宅环境的出现。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都市中心生活继续转向富有阶层。移民、低收入阶层劳动者则移居郊外,形成两大分离形式。虽然在郊外也有一些著名设计师的土地建筑规划,也有像古希腊神殿般庄重的建筑,但是,郊外还是被人们称为“贫民宫殿”。这种社会现象使移居郊外的人有一种被都市中心所排斥的感觉,同时也产生了对不能随时享用各种娱乐设施的一种夺取和占有的极端倾向。这种社会隔离使很多人对城市富裕阶层产生愤恨,一种“都市中心”生活向往思想导致了一连串暴力及破坏事件的发生。目前对这种行动的理解说法不一。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人们向往都市中心生活的现象,也是人生观的一种新提示。

针对都市中心市民的暴力现象在巴黎是比较特殊的事例,但是它的发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都市中心生活的再评论也将会发生变化。实际上,许多年来,世界各大城市亦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这种极端的例子在美国都市也有出现。由于美国市中心移民的流入导致环境恶化,一种都市中心回避现象出现,也就是说富裕阶层移住郊外别墅在以前就有传统。20世纪90年代后,都市移流出的企业家和住民再次回归市中心生活的现象又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在亚洲的代表是日本的东京,那里的市民也热衷于都市生活。但是,日本的都市发展政策体现出一种工业化的效率追求,都市中心作为工作场所,生活在郊外的一种职住分离的结构政策,从城市规划到街区规划是一种把人从都市排出的规划行为,泡沫经济时期,城市中心全部被商业工作场所占据,居住人口锐减,出现都市的空调化。20世纪90年代后,无论是人的精神功能要求和生活文化均发生剧变,向往都市生活现象急增,使集合住宅具有了非常好的贩卖前景。泡沫经济后全日本的住宅地价下落,都市中心居住构想发生很大变化。随之也带来了为适应市场变化的大型再开发事业的发展,这也导致了住宅供给和开发一体化的新的形式的出现,这是日本泡沫经济时代住宅开发所没有想到的,也对日本都市政策转换起到了实质的推动作用。

二、社会结构现象之二

居住环境范文篇2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法国巴黎的街区出现了很大的社会问题:居住在巴黎近郊新型住宅的青年们,因为一种对都市中心阶层的反感情绪,而进行的对都市中心16个区的暴力及破坏事件连续发生。

这些事件同时发生在另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等,但却没有做任何报道,理由是怕会引起同样的社会问题。以往,城墙把都市同郊外分开,在城里生活着拥有各式各样文化生活和教育设施的市民。生活街中心导致市民有一种特殊感觉。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市中心与郊外土地生活经济的巨大差别,从而促使郊外土地的开发及新住宅环境的出现。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都市中心生活继续转向富有阶层。移民、低收入阶层劳动者则移居郊外,形成两大分离形式。虽然在郊外也有一些著名设计师的土地建筑规划,也有像古希腊神殿般庄重的建筑,但是,郊外还是被人们称为“贫民宫殿”。这种社会现象使移居郊外的人有一种被都市中心所排斥的感觉,同时也产生了对不能随时享用各种娱乐设施的一种夺取和占有的极端倾向。这种社会隔离使很多人对城市富裕阶层产生愤恨,一种“都市中心”生活向往思想导致了一连串暴力及破坏事件的发生。目前对这种行动的理解说法不一。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人们向往都市中心生活的现象,也是人生观的一种新提示。

针对都市中心市民的暴力现象在巴黎是比较特殊的事例,但是它的发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都市中心生活的再评论也将会发生变化。实际上,许多年来,世界各大城市亦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这种极端的例子在美国都市也有出现。由于美国市中心移民的流入导致环境恶化,一种都市中心回避现象出现,也就是说富裕阶层移住郊外别墅在以前就有传统。20世纪90年代后,都市移流出的企业家和住民再次回归市中心生活的现象又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在亚洲的代表是日本的东京,那里的市民也热衷于都市生活。但是,日本的都市发展政策体现出一种工业化的效率追求,都市中心作为工作场所,生活在郊外的一种职住分离的结构政策,从城市规划到街区规划是一种把人从都市排出的规划行为,泡沫经济时期,城市中心全部被商业工作场所占据,居住人口锐减,出现都市的空调化。20世纪90年代后,无论是人的精神功能要求和生活文化均发生剧变,向往都市生活现象急增,使集合住宅具有了非常好的贩卖前景。泡沫经济后全日本的住宅地价下落,都市中心居住构想发生很大变化。随之也带来了为适应市场变化的大型再开发事业的发展,这也导致了住宅供给和开发一体化的新的形式的出现,这是日本泡沫经济时代住宅开发所没有想到的,也对日本都市政策转换起到了实质的推动作用。

二、社会结构现象之二

居住环境范文篇3

关键词:环境认知;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策略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居住区建设也得到快速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居住区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开发商以此吸引消费者,在市场的推动下,居民区的室外环境设计呈现出繁荣景象,但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室外环境设计过于形式化,人们只发觉环境变得越来越美,但是缺乏归属感,人们之间的沟通渐少。这是因为部分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只考虑实体设施的建设,忽视了环境与人的关系,使得环境设计无法与居民理想的生活环境相匹配,没有给居民带来生活的愉悦感。因此,设计师在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过程中要认真分析居民对于室外环境的认知和要求,关注居住区中人与环境的生态关系,实现居民和环境之间的和谐互动。

一、居民基于环境认知对居住

区室外环境的要求环境认知是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感知和了解。优秀的室外环境设计应该满足居民各方面的心理需求,促进居民的行为活动,实现环境和人的和谐发展。首先,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要注重安全性。居民在选择居住地的时候会考虑其是否安全,这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良好的生活环境首先是安全怡人的休息场所,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室外环境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安全性,使得室外环境成为安全的场所。其次,室外环境设计要给予居民舒适感。舒适性是居民认知居住区环境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其规模、颜色、形式等要符合居民的需求。在出行方面,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也要给居民带来舒适感,让居民感到方便。再次,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要考虑人们交流的需求。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高楼林立,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日趋淡漠。居民对于生活环境缺少归属感和幸福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设计师必须重视这一需求。最后,要满足居民自我实现的需要。设计师要提升居民的参与感,广泛实现和居民的沟通,了解他们对室外环境的要求和看法,让居民主动参与室外环境设计,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二、环境认知下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策略

1.确保安全

安全是居民区室外环境设计的基础要求。首先,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安全性,可以从领域的层次性控制入手,从街道到住宅,按照公共、半公共半私用、私用层次组织空间,使之具有空间领域感。通过这样的设计模式降低犯罪率,增强居民的安全感。其次,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光源问题,充分的光源设计能够给人们的生活提供安全感,也能够减少犯罪事件的发生。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室外的灯光照明,减少盲区和暗区,给居民的出行带来安全感。最后,设计师要关注道路安全问题。汽车给人民的出行带来便利,同时对居民的生活带来影响。居住区的室外环境中有许多老人和儿童活动,设计师既要考虑出行方便,又要管控交通路线,确保给居民活动提供安全的空间。

2.环境舒适

优秀的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首先要带给居民舒适感,获得最基本的享受。从居住的舒适性出发,可以概括为知觉的舒适和行为的舒适性。在知觉上,设计师要满足居民的审美需求,设置一些具有生活化特征的景观,营造美观的自然景观环境,在感官上给予居民美感,这样才便于他们接受。设计师还要满足居民对于行动方面的舒适性要求,设计良好的步行环境,布置满足他们心理选择行为的设施,充分考虑人们的活动需要,满足居民的生活、娱乐需求,给他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3.方便交流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居住环境相对封闭,人们之间的交流变少,邻里间缺乏沟通,影响了居民生活的和谐。人与人相互交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为居民生活带来幸福感和归属感。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改变这种现状,为居民创造交流的机会。如,居住区的游乐设施常常是人们交流的重要场所,增加了人们交往的机会,还可以为老人和儿童提供活动的空间。老人需要经常交流和活动,丰富生活。儿童需要一定的户外活动接触大自然,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设计师可以设计各种供老人和儿童休闲娱乐的设施,如圆桌、座椅、遮阳伞等,以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

结语

居住区的室外环境设计至关重要。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不仅要考虑实物设计,而且要关注人的因素,考虑居民对于环境的要求,注重安全性、舒适性、交流性以及居民的自我实现等因素,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居住环境范文篇4

关键词:住宅居住环境住宅建筑周围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包含着丰富内容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到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在现在的社会建设中被广泛地运用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时时刻刻对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做着努力。在这里本文选择“住宅与居住环境”这一角度来论述和探讨人们生活和居住环境的关系,希望从中找到一些更为科学和先进的方法把我们的住宅与居住环境这一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建设得更好。

一、住宅与居住环境的发展规律

“住宅与居住的环境”一直是我们很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个关系到人们自身身心健康的问题。长久以来,人们一直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精心设计着自己的居所,而它却在设计工程中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如生产力水平、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尽管在这些客观条件的制约下,人们仍然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改善自己生活环境。在住宅与居住环境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从原始社会简陋的山洞到宽敞、整洁的楼房;从现有的宽敞的楼房到品质更好、更满意的别墅;最后到远离噪音、远离污染的大自然,人们的这种心态历程,反映了无论在任何境遇下人们都不懈地追求着美好生活和居住环境,向往绿色的生态家园。有了这种生生不息的美好追求,我们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在设计师精心的设计下,我们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居住环境会更加地和谐与静谧。

住宅建筑与住宅建筑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环境艺术设计师研究的重心和关键,我们只有正确地了解和把握住宅建筑与其外部空间及内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设计出符合人们要求的居住场所。下面本文将针对住宅建筑与住宅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展开详细的论述。

二、住宅建筑的风格对其空间的影响

住宅与居住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是指住宅建筑周围的环境问题。住宅和住宅周围的环境各为一个单独的个体,但同时又是两个相互统一的整体,只有综合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设计出真正的好作品。在我国的建筑事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拥有大量的建筑与环境的文化遗产。拿丽江古城来说吧,它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级的文化遗产,这充分说明了丽江古城的总体规划、广场布局、商业网络、水系桥梁、道路系统、环水民居、曲折弄堂以及民族风格、景观小品等,都达到了住宅与居住环境混为一体的完美境界。如果说威尼斯是西方的骄傲的话,那么把丽江古城誉为东方的威尼斯一点也不为过,尤其是它含蓄的东方风韵美,可以说比西方的威尼斯更胜一筹。在丽江古城的居住中心,多功能的四方广场,环绕淌流的水渠,再加上穿插交错的石拱小桥,共同构成了居民们购物、文娱、玩赏、交流等活动的步行区,其气氛异常祥和与亲切,大可与圣马丁广场相媲美,堪称为立体的中国画卷。另外,在居住群落中,有幽深的水畔楼舍,也有弯曲的曲径石路,还有若隐若现的院落深居,使整个居住区既有统一又有变化,达到了居住与环境高度的结合,显得完整统一、相得益彰,是值得学习、继承和借鉴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生存环境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这些在现有的各种小区的住宅设计中都有体现。住宅环境是否有利于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是人们密切关注和着重解决的问题,这就把小区绿地、公共休闲广场等设计思路引入到我们的设计。近几年来,由于居住商品房的急剧发展,公寓住宅与环境紧密结合的好作品不断涌现,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了居民的新要求。例如无锡市新建的“太湖花园”小区,是住宅与环境结合的良好的例子。在总体布局中,把住宅群寄予于环境之中,而环境同样寄予于住宅群之中,两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给人们以美的感受,其布局可称匠心独具,别具一格。白墙橙瓦错落有致,花坛座椅、垂荫石路清幽淡雅,可谓江南水乡遗韵与时代风貌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清新明快、高度文明的性格。又例如昆明市的“春苑小区”,在环境处理上有令人难忘的精彩之笔,尤其是居住区入口的环境设计构思,更是在整个小区的设计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此美不胜收的综合效果,绝非单体居住建筑艺术所能达到和胜任的。另外,这个小区中心的环境设计,也是别具匠心和耐人寻味的。环绕水塘不仅布置了小丘、丁步、凉亭、垒石和花坛树木,还布置了文娱性的建筑和建筑小品,使整个环境空间体现出和谐幽美、亲切宜人的境界。

住宅与居住环境的和谐这个问题虽然已被广泛地提到,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住宅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要达到这一统一,需要经过综合的、多方面的考虑。

三、住宅内部装饰设计

在住宅装饰问题中,其中特别重要的本质的问题是如何理解“环境艺术”的深层含义。透彻地理解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的事,只有经过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才会逐步地明朗和清晰。住宅装饰好的例子有许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了。本文着重要论述的是一种普遍的,但却是错误的认识,这就是把环境艺术设计简单地理解成居室内外的装修,这种想法把一些人引入误区,他们不从实际出发,而是简单地套用各种各样的设计风格、设计流派,其中不乏形式主义的东西。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普通人不得不接受这种不合理的设计和由此带来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我们环境艺术设计师应给人们超越形式的设计,让人们从思想上重新去考虑,去认知。在这个环境中人们感受到的是什么样的房子,什么样的草地,这样的景观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它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人们是否适合并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这些才应是设计中最重要的东西。只有达到这样的要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住宅与环境的完美和谐。这个过程就是因人、因地、因时,实现建筑与环境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真正优美的环境,不仅可以陶冶人们情操,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可以诱发出美好舒畅的心态。

四、中国传统住宅之一——园林

我国自古就有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优秀传统。无论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与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另一方面,山河的壮丽,景象的万千,又启发着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对自然景观的开发以及独具匠心的自然式山水园林就在这种观念形态下形成,并得到源远流长和波澜壮阔的发展。同时,住宅建筑又有着明显的地域性。说到建筑影响人的情绪,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园林给人带来的感受了。比如江南地处长江中下游,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有利于各种花木生长;地下水位也高,便于挖池蓄水;方便水运,各种奇山异石易于罗列等。这些都是发展园林的有利条件。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可以说是世界建筑中的瑰宝,其中的亭台楼阁、庭亭轩榭、曲径通幽的设计思想和手法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完美表现。在那里你可以找到中国人独有的思想、风情,可以说那是一种人生哲学。这些园林的种种设计在中国的建筑汇总都能找到相应的表象,它是造园主思想的物化表现。同时,这样的环境又强化了身在其中的人们的这种美好的感受,人因景而生情,景因人而有意,是物与人的完美统一。我国这种传统的古代园林的设计恰恰说明了环境艺术设计中环境与人的相互关系,体现了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五、现代住宅花园设计

纵观今天的建筑环境设计,大多数是指住宅周围的花园之类的场所设计。花园和房子相结合已成为人们居住环境中最为重要的景观之一,它在人的尺度上,界定了个体的人与日常行为和自然景观的关系。在这里,我们度过了大部分户外生活,也正是这里,使得房子和户外环境相交融,建筑与景观设计相交叠。在欧洲,花园是指建筑周围的全部私有空间,在美国,房子周围的空间叫院子,在中国,由于四合院的布局,屋外空间多半在建筑的围合中,因而叫庭院,而贵族还有后花园。花园是与住家相联系的休息和娱乐的场所,也是花园主人进行其他活动的场所。花园可以狭义地定义为以审美和休闲为主要功能的户外场所,是一种人造的理想化的景观,是文化与自然的交流场所,是人们文化价值观的反映,是抒发理想、畅想灵感的场所,是纯真的、理想的自然场所。在这个意义上讲,花园最基本要素应该是自然,植物、岩石、地形、水和其他生命,自然是永恒的主调,是人对自然和生物天生的依赖与热爱的表现。花园的一个最具有魅力的含义是再造的天堂,是一个能满足人的一切欲望的、凭想象力创造的最美的地方。在西方,它是一个伊甸园;在东方,它是桃花源和蓬莱仙境。因而,它在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在不同的设计师的笔下,会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它们都会唤起欣赏者不同的、幸福的景观体验。中国传统山水园林的曲折幽深、情深意长,日本山水所引发的沉思和哲理,英国自然风景园的惬意和浪漫,法国雷诺特花园强烈的秩序感和纪念性,伊斯兰花园的圣洁和庄重等,这些不同文化的传统造园风格都为现代花园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宝库。

六、住宅及其环境设计对人的心理作用

你有没有静下心来仔细想过,“家”在你的生活中是个什么样的位置呢?它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呢?“家”的内涵,包括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自然环境等丰富的背景和内容。当今时代是一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家的概念,也是不断发展与更新的,它已不完全是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居住的家,沟通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生成亲切温馨的家庭氛围。因此它既是倾诉衷肠的场所,也是相互依存的生活空间,更是彼此激励、传递爱慕与情感的“巢窝”,正如俗话说的那样:“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其核心的内涵就是家中有“温馨”二字,家就是要舒适、温馨,是能和朋友、家人聊天谈心的地方,可以说它是一个家庭中不可以代替的精神氛围。举个例子来说,美国科罗拉多州黄金区的山地住宅,多数居民的住宅装修不仅是朴实的,室内外的环境也是极为优美的。所以要想把家庭装修好,就得提高环境的意识,或者说空间寄于环境之中,反之环境也寄于空间之中,即争取空间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优秀的环境,最终要达到提高现代生活质量的目标,通过创造出来的环境,体现出人工环境的理性素质和艺术品位。毫无疑问,要使家庭室内环境具有诱导健康的思绪、陶冶高尚情操的感染力,这就要求这种境界既能体现设计的内涵,也能把室内空间升华为环境设计。

结语

作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要综合考虑以上的种种问题,要了解住宅建筑和住宅建筑周围环境的问题之间的继承关系,更重要的是面对新情况要有新方法。美国的《建筑实录》杂志(ArchitecturalRecord)曾于1996年组织过关于“美国建筑的回顾与发展”笔谈会。这个国际建筑界的新倾向,虽然是泛指建筑创作的,但它也同样适用于室内设计,因为整体的“环境设计和景观设计”早已融进了建筑室内空间。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曾表明过“……任何空间都存在于环境之中,故提高人造环境的物理素质和艺术性,就成为提高现代生活质量的重要构成因素。”这就把这个问题与人们的现代生活联系起来了,它不是用一种形式主义代替另外一种形式主义,而是两种形式的结合和贯通。这样的思想对我们今后的关于住宅环境设计会有很大的启发,可以说是我们设计师今后的努力方向!

以上内容是针对住宅与住宅周围环境的一点认识和看法。在此要强调的一点是任何设计工作都处在时代的变化之中,我们设计师或者是从事设计的工作者,都应该时刻关注时代的变化,了解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消费心理和精神追求,这一点对我们环境艺术设计师来讲更为重要。

现代生活节奏的紧张,人们希望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来缓解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烦恼,因此对住宅和住宅环境的要求更加严格。在物质文明越来越丰富的今天,我们环境艺术设计师应给人们带来怎样的精神设计境界呢?设计以人为本,以人的需要为最根本的出发点,设计师应多方面综合地考虑住宅与居住环境的关系问题,并能够在设计作品中引发人的思考,使人在环境中发现自己、提高自己,并得到精神上的惬意和满足。只有将住宅与周围居住环境紧密地结合,使二者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交融,这样的设计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营造温馨和谐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潘古西中国建筑史(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6)6—1

居住环境范文篇5

低碳居住环境具有经济实用、节能环保的特点,强调空间的艺术性与思想内涵,突出资源利用的综合性和低功耗,是绿色、健康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以低碳生活理念为指导的居住环境设计中,设计师结合建筑本身的结构特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由内而外对建筑进行组织创造,力求打造出舒适、美观、低能耗、低排放的空间环境,满足居住者的各项生活需求、提升其生活品质与精神追求。

2低碳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2.1节能环保与整体性原则

当下,国内居住环境设计普遍存在环境污染大、材料资源浪费等问题。节能环保,就是要摈弃高排放、高消费的居住环境设计思想,以低能耗、环保节约的基本理念指导设计工作的展开。建筑空间包括室内、室外和过渡空间,其中室内空间是建筑价值的主要体现,但这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室外空间与过渡空间的设计同等重要。居住环境设计是对已有建筑环境的深化与再造,通过对各空间的统一组织协调,能够实现室内外空间的有机互渗、达到与城市大环境融合协调的目的。在居住环境设计中,不能单纯追求视觉协调,还应尽量避免生活垃圾,如污水、噪声、油烟等对外部环境的干扰破坏。

2.2以人为本原则

住房是人类生存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其安居乐业的前提和基础。在居住环境设计过程中,应在节能环保、爱护自然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为居住者提供便利与关怀,满足居住者在生理、心理方面的独特需求。值得注意的是,“以人为本”不代表人的需求凌驾一切,人类的追求舒适生活的同时必须与自然环境中的人事物平等共处,为追逐物质享受而牺牲环境、破坏整体和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3动态发展与科学创新原则

空间是一种非固定的开放系统,它始终处于动态变化和不断完善调整的过程中。受时代和地域的影响,空间环境会不断新旧更替、持续发展。动态发展原则就是要在设计中保留充分的发展更新空间,以顺应社会活动、时代审美理念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并在设计中延续多层次多风格的多样化理念。同时,要在居住环境设计中采用科学的表现手法,突出设计和环境本身的科技含量,系统、合理地展开整体设计,明确空间的分割与利用。科学创新原则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它是设计本身时代感的来源,同时能有效提升设计效率,在突出空间感染力的同时彰显设计的文化内涵,带来人视觉与精神的双重享受。

3低碳居住环境设计的具体措施

3.1合理展开空间布局和植物配置

合理展开空间布局,让室内外空间在位置、形状、流通等问题上构成一个丰富统一的整体。结合住区的风向、日照,以及住宅本身的噪声源、污染源及空间分布,科学开展采光、通风、隔热等设计。借助植物、结构设施等构建自然风道,扩大住宅绿化率,降低室内外热辐射,改善居住环境。尊重住宅所在地的地域环境特征,优化植物配置,减少对场地自然环境的干扰。顺应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科学构筑室内外动植物、水资源微生态格局。合理搭配植物和景观元素,以室内植物、盆景等方式美化环境,提升室内植物汇碳系统的整体汇碳能力。

3.2采用先进技术,倡导能源的开发、优化和循环利用

选用安全、环保、低能耗的家居材料和家具,结合人体工学设计空间的使用功能,减少厨房、浴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倡导节约、理性、低排放的消费风尚,摈弃高消费、高能耗的生活方式。倡导能源的循环使用,尽可能使用再生资源、复合材料,减少资源浪费。充分利用二手配件、设备、家具等“旧元素”,将“旧元素”巧妙融合到新的环境空间中。尽可能在住宅区内实现能源集中供给,结合住宅区所在地的气候特点和自然环境,借助先进的节能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新能源的普及率。尽量不使用碳基能源,逐步降低碳基能源在总能耗中的使用比重。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大水资源循环利用;深化太阳能光电光热技术的运用;逐步实现风力提水、致热;建立社区污水循环利用系统和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3.3在空间设计和材料选用上坚持低碳原则

居住环境范文篇6

1需求市场扩张

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火爆,当前。市场需求迅速扩张。其原因主要有微观和宏观两个基本点方面。

一是中国经济在长时期高速增长逐步向理性增长过渡,宏观环境方面的原因。二是直辖后,通过六年多的建设,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不可逆转。良好的宏观环境增强了消费信心。

一是市规模化的城市旧城改造带来的住房更新需求;二是人口居住环境改善带来的需求扩张;三是由于农村人口城市化,消费群体扩大的原因。部分人口向主城聚集,许多异地人口看好向市主城聚集,主城人口机械增长等原因带来城市人口及住房消费者人群增加。四是加大大型营销活动、市场宣传组织活动的力度。

一是政府采取积极的政策引导;二是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政策方面的原因。

2供给市场扩张

总量扩大。另结构完善。大中小开发商结构和高中低楼盘结构已经形成。一方面。

3供需之间及供需内在矛盾依然存在

供应市场的内在矛盾表现在城各区之间供需市场竞争和开发商之间竞争。

消费市场的内在矛盾表现在购买能力与消费欲望的矛盾和产品信息占有不足与高性价比产品获得愿望之间的矛盾。

4区域竞争加剧。区域特色初步形成。

区域人居环境的竞争力决定了区域楼盘的价值,各个区域的房地产竞争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楼盘成败。反过来讲,优质楼盘的聚集程度又影响了一个区域的居住价值。

5竞争主体多元化

市场竞争将由楼盘竞争向区域竞争发展。竞争主体也将由开发商的竞争向区域政府之间的竞争发展。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

必然选择主城区退二进三的发展思路。房地产是一个带动性很强的产业,城市良性发展中。房地产业发展将直接带动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关系主城各区的功能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成败。因此,区域政府成为房地产业发展竞争主体之一。主要职责是优化城市规划,营造良好的区域人居环境,维护良好的市场氛围和有序的市场秩序。

6竞争要素多元和要素质量评价模糊

决定一个地区的人居环境或一个楼盘的性价关系的要素很多。消费者在消费选择中可能注重地区或楼盘的单项要素质量;也可能注重地区或楼盘的某个要素群质量;更有可能一齐注重地区或楼盘的某个要素群质量和综合质量。

同时,楼盘之间的竞争标准有模糊性。政府不明确在房产建设中的职责内容和标准,导致房地产组织工作中内容缺损和目标模糊。

市都市区人居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的指导思想是

1倡导生态城市(镇)绿色城市(镇)建设。要有充分的阳光、绿化面积、清新宜人的空气和水的健康安全城市;能有效避免噪音、大气和水质的污染的城市。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2倡导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统一的城镇建设。将社会文明、公益设施与环境绿化同步配套到位。注重对历史文脉的构建及传统文化的弘扬,从而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创造出更多更适宜人们居住的生活空间和社会文明。

依附于主体城市发展自立经济;倡导街坊式的住区布局,3倡导城市(镇)综合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以中心城市或者城镇为核心、以快速交通、道路、信息相连的网状化、棋盘化布局区域人居环境的发展格局。提高现代住区规划建设适应新城发展必需的应对能力。

居住环境范文篇7

一老年人生理与心理

人过中年之后身体便会发生一些变化,如体重开始增加、头发开始灰白、牙齿开始松动、肌肉开始松弛,这些表面的变化预示着衰老的开始。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生理机能也开始发生变化,老年人在听力、视力,洗澡、穿衣等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尤以步行能力下降最快,上下楼成为老年人生活中最大障碍。因此他们开始对环境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经常活动的空间内有更多的功能和更多的设备,合理地布置居室,并使室内家具设备具有与老年人相当的尺度,减少室内高差等。

老年人从工作岗位退休实际上是一次与社会剥离的过程。退休后的生活内容与生活节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休闲时间有了较大增加,家庭成了老年生活的中心。这种社会角色的变换导致生活方式发生大变化,破坏了业已建立的平衡系统;同时,由于与子女交流的机会大大减少,老年人常常感到孤独与空虚。这种精神上的失落感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极为不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年人心理健康与否决定了其生理衰退的进程。

根据老年人的生理与行为特征,可以将老年人分为四个年龄段:

活跃期:60~64岁;

自理期:65~74岁;

衰退期:75~84岁;

关怀期:85岁以上。

75岁以下的老年人通常具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发挥余热。而75岁以上的老年人其生活能力受到限制,活动范围有所减小。因此应根据老年人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养老模式。

二养老模式的选择目前国内外现有的养老模式无外有三种。

1家庭养老这是一种传统的养老模式。在我国,养老、敬老、尊老、爱老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老幼相依、互敬互爱、安度晚年这种模式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①我国大力推行独生子女政策,其直接后果之一就是造成大量老年家庭。子女成家后要么从各自家庭中独立出来,组成一个新的家庭;要么与其中一方父母同住,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至少都会产生一个老年家庭。

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许多年轻人为了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不得不放弃“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观念。他们纷纷到异国、异地接受教育,谋求发展。

③生产的社会化改变了我国传统以家庭为中心的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家庭成员大都有自己的工作单位,从事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经济来源。这种独立的经济来源为大家庭的解体提供了条件,一旦生活中出现某种不和谐倾向,他们便会选择分居从而造成老年家庭的增加。

④代沟的存在早已为社会所认同,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在生活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受到更好的教育,他们更易于接受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一般说来老年人思想较为保守刻板,他们通常希望能够拥有一个和谐宁静的生活环境;而年轻人则热情奔放,追求个性的表达和情感的渲泻。这种生活方式上的差异同样也会导致大家庭的解体从而造成老年家庭的增加。

正是由于以上几种因素的存在,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从而使我国家庭养老面临困境。

2社会养老社会养老曾被认为是发达国家高福利政策的象征,是社会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美国在二次大战后曾修建了许多养老院,为老年人提供长期的食宿和医疗服务,让其子女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住在养老院中的大多是疾病缠身,或行动不便、缺少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他们日常活动只是看报纸、看电视、晒太阳、闲坐聊天,尤其是那些行动不便而又抑郁寡欢者,只是寂然卧床,极少语言交流,情绪十分消沉。在那些规模较大的养老院中,随着建筑物和空间尺度的扩大,安全性能随之降低,人们之间的亲合力减弱,人际关系变得更加淡漠、复杂。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住在养老院中的老人,还是住在养老院外的老人,都不愿生活在纯粹由老年人组成的环境中。在我国的老年人问题调查中也得到类似的结论。

老年人在自己原有住所居住了一辈子,退休后只得进入养老院或是专为老年人建造的老年公寓,脱离了原有的熟悉的社会关系,而不得不去建立新的社会关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对六七十岁的老人来说实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此,许多老年人住进养老院并非出于其主观愿望,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养老院好比集中营一般,断绝了他们与社会的来往,剥夺了他们与社会交往的权利,私密性得不到保障。他们十分渴望能与社会有更多的交流,与子女、亲友能有更多的团聚,渴望能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属于自己所有的环境中,每当节假日有人前来探访时,他们便会对被探访者表现出极大的羡慕。

这种完全社会化的养老模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缺少人性化的模式,它将老年人限制在一个特殊的阶层与特殊的环境中,与家庭、社会隔离开来,忽视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3家庭养老+社会服务采用社会养老的方式既不理想,政府所需投入也十分庞大,因此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了“社会服务”机构(assistedlivingfacility)。这种社会服务事实上是对家庭养老方式的补充,为家庭养老创造条件。老年人退休后仍住在自己家中,由机构负责安排专业人员提供各种服务,如饮食、交通、医疗保健、家政服务等。这种服务方式不仅让老年人能继续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减少了因环境改变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老年人生活自理的能力,延缓衰老的过程。这种养老方式的推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拒绝进入养老院的人越来越多。许多出门在外的年轻人付费请服务机构为其父母提供服务,定期为老人打扫卫生、沐浴更衣、安排聚会、就医等。

与这种机构相配套,在许多社区中修建了“老年日托中心”。除提供餐饮外,中心内设置了许多健身和娱乐设施,并开设了许多课程且收费低廉,受到了老年人的普遍欢迎。

三对我国未来养老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由于我国老年人口基数过大,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养老问题更加突出。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仍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但在社会服务系统完善以前,这种养老方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社会养老”又存在明显的不足,同时很难设想政府能够拿出一笔巨大的资金建立众多的养老机构。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一是要发挥社会各界力量,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方式建立完善的服务系统,通过良好的社会服务帮助老年人在原有住所内安度晚年;二是要建设适合老年人居住的住宅,或对现有住宅进行改造,以适应老年人需要,使家庭养老成为可能。老年人退休后仍住在原有社区,保持原有社会关系的连续性;同时鼓励活跃期和自理期的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发挥原有专长,投入到社区建设中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负责社区安全巡视与监管,参与幼儿园和托儿所的工作。这样,老年人参与社区服务机构的工作,不仅能为社区建设贡献余热,而且能通过劳动充分肯定自身的社会价值,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延缓衰老过程。既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又可减轻政府负担。

四关于老年居住环境的创造

采用社区服务与家庭养老结合的养老模式,应注重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并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住宅建设上应考虑老年人的生活需要。日本建设省在1995年推出了“长寿社会对应住宅设计指针”,规定今后所有住宅建设都应考虑老年人生活需求,“尽可能在同一楼层配置门厅、厕所、浴室、老年卧室”,“在楼梯、厕所、走廊等空间设置扶手”,“厕所、浴室尽可能确保可供护理的空间”,为老年人创造独立生活的居住环境,为家庭养老创造条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在住宅建设中至少应在多层住宅的底层按照老年住宅的要求进行设计,或为改造成为老年住宅创造条件,如减少室内外高差、将踏步改为坡道、将浴缸与洗脸盆分开以做到干湿分离等等。

2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和社区文化设施。目前在大多数居住区中服务设施十分欠缺,社会服务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老年人仅有的娱乐场所就是条件简陋的麻将室。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建议在居住区规划中配套建设老年人活动设施,如修建老年人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和交往场所;修建老年人日托中心,白天可为老年人提供餐饮等服务,晚上老年人可回到家中与儿女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建立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卫生保健等服务,同时可吸收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

3在居住区中大力推广“两代居”房型。鼓励儿女成家后与父母就近居住,既可在生活上相互照应,又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使各自的生活方式不受影响。在这一点上国外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如日本在70年代推出的“高龄者同居户入居优待办法”对两代近居予以奖励,因为这种做法既有利于老年人养老、又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具有很好的社会意义。这一做法十分值得我们借鉴。

居住环境范文篇8

关键词:户外环境景观价值“自然生态”“以人为本”

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问题越来越受到居住者和舆论的关注,居住的环境景观目标已不仅是树木花草,更需要文化,要突出包括民族地域文化在内的文化内涵,及在此下形成的居住区空间格局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一、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现状

随着的,人口大量拥入城市,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不断上升,随之居住区大量涌现,居住区规模无节制扩大,人们在经历了住宅“量”和“质”的苦恼后,依然要面对与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种困扰,人们越来越关注居住区外环境的质量。

开发商为牟取最大的商业利润,建设的仅满足日照间距的千楼一面的住宅区,单一的面孔、呆板的空间,使得居住区空间形态走向一个极端。外部环境通过大面积的绿化,部分空间放置少许设施、小品,往往缺乏整体考虑景观的审美情趣和“人”的参与。户外空间过于分散、缺失和不连惯,接点空间过小;自然被单纯认为绿化率,以草皮代替树木,对居住区汽车尾气、噪音不控制,也没有隔音措施;缺乏户外活动场地;热岛现象频生;水资源匮乏等;并在不同程度上诱发了人们的精神压抑。

居住区环境的脆弱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居住区环境的审美性、可适应性、可持续性。优秀的城市住宅外部环境,不仅可以提高效益、环境及经济效益,也是住宅内部空间的延伸。通过居住区外景观环境的形象塑造,住户拥有了与大自然的沟通空间,人与人交往的场所,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恬静平和的居住氛围。

二、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价值的两个方面

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由人、建筑、绿化、水体、道路、庭院、设施、小品等实体要素,和环境的、文脉、特色等精神文化要素两方面构成。“人”的要素是至关重要的,离开了“人”的要素,其他要素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景观作为被观赏的对象,它的价值体现在景观是否满足“人”的审美情趣;景观作为“人”参与其中活动的对象,它的价值体现在场所精神。

从人和环境的关系出发来分析,赏心悦目的环境景观可以调节情绪,缓解工作压力,陶冶情操。在视觉效果上能满足审美需求,体现文化内涵。住户不仅满足于视觉的享受,还需要一个适宜的场所休憩、交流、活动。场所是居民交流和参与的载体,而社区是由时间、空间、设施及其活动等要素构成的特定行为场所,并被赋予一定的意义。场所的意义是比单纯的物质空间特征更为重要的因素,是空间的灵魂。在社区户外空间中,每一个空间都应当具有适合于公共活动产生的可能性和多义性。居住区规划设计应该注重场所的营造,使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对自己的居住社区产生归属感。场所是认识自我的地方,是熟悉的和安全的,当大量的人有着同样的感觉并受它的驱使有了被联系在一起的感觉时,它就是一个集合的场所。不同年龄的住户在各自适合的场所休闲,丰富了小区的生活情趣,提高了小区的生命活力。这样户外环境景观的价值才充分体现出来。

三、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探讨

居住区外部环境基本上是由住户小庭院、组团级公共用地和小区级公共活动场地构成,这些空间往往相互融会贯通,构成了居住区外部环境的物质基础。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形成这些外部环境的基础,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创造合理的建筑群体组合不仅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空间尺度,同时也是取得优质景观价值的前提。

户外环境景观包括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两大类。软质景观以植物配置与植物布局为主要内容,硬质景观包括地坪、地面铺装和环境小品设施。芦原义信认为(外部空间)首先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由于设计考虑的主体是环境的使用者,而非设计者或决策者的喜好,因此,设计时要注重使用者的特性和需求,达到人性化的设计目标。创造具有“积极的”意义的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既要有“以人为本”的思想,又要有尊重自然、利用自然、设计结合自然的观点。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营造生态化、景观化、宜人化、舒适化的物质环境以及和睦、亲近、具有活力的社会文化环境。

1.在营造景观的物质功能方面时,一定要尊重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自然生态设计的核心思想就是人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共存、和谐发展。荀子提出“取物有节”的思想,张载认为,宇宙间的一切实物均由气所构成,气之本性即人之本性,天地人物具有共同本性,彼此应当是共同发展。

首先,自然生态与居住区户外环境都必须保持自身的整体性。通过道路、结点空间的合理布局,遵循美的法则来构思,多样统一,考虑主从与重点、均衡与稳定、对比与微差、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等创作要素,创造出一个丰富、有机、完整的户外环境景观,而不是设计住宅单体之外的剩余空间。这样住户就能清晰地认知户外空间,同时户外环境景观对于住户也构成了识别性与归属感。创造出宜人的景观环境,给人舒缓、放松的抚慰,达到以景养心、以境养人的境界。自然生态包括生态制约要素,即地域气候、地理条件和生态支持要素,应充分利用各种地形环境,创造出丰富的外部空间形态,构筑一个别致、特色的景观和一个小的生态环境。应注意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剔除负面的要素,引进正面的景观要素,提高和加强某个区域的景观特征。在清代,这项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私家花园中人们就能欣赏到高山、湖滨、竹林、瀑布等美景。而且设计者利用技巧使各视点的过渡也显的相得益彰。

其次,居住区户外环境与生态环境各要素应达到整体协调。局部相加并不简单等于局部之和,而是成为两个整体的融合和相互渗透。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彼此,联合共生。在过去居住区结构清晰的树形结构模式之内,人工环境彼此没有联系,与环境也没有关系。在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中应进行修正,采用以传统户外环境体系与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交叉的模式,形成多样的交往空间,加强邻里间交往(图1)。

2.在强调景观物质功能的同时应注重户外环境景观的场所精神,营造一个具有生活情趣的居住氛围,“以人为本”。空间需要人感知其的存在,它和发生在其中的生活在空间的形式、尺度、比例、质感、等物理性要素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关性。一个空间对某些特定的人群来说是有意义的,它是这些人群的个人生活和生活的一部分,意味着某种归属。

首先,“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户外环境景观中应体现:景观不是单纯的观赏和生态价值,应形成有序的空间层次、多样的交往空间,人与自然的高接触性,处处有“人”—住户的参与,充满活力、生机。

居住区居民的生活活动一般分为个人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或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两类。社会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是居住区外部环境景观设计所期望达到的社区文明目标的重要内容。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空间环境中才会发生,而社会性活动则需要有一个相应的人群能够适宜地进行活动的空间环境,这样的适宜的空间环境,即场所,除了形式、比例、尺度等设计因素外,首先要考虑与这种活动相关的适宜的空间层次的构筑。如在半私密空间中幼儿和儿童游戏活动,邻居间的交往活动;在半公共空间中老年人健身、休闲活动,邻里交往、散步,青少年的活动;在公共空间中人们交往、购物、散步、休闲活动等。各类户外活动场地应与居住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紧密联系,其位置和通路应具有良好的通达性,不应成为停车场地或无人问津之地。幼儿和儿童活动场地应接近住宅并易于监护;青少年活动场地应避免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但也不能偏僻,以至于只服务少数居民;老年人活动场地宜相对集中,远离车行道。

其次,“以人为本”应考虑到居住区外部空间的空气环境、湿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水环境等五大环境健康性。应通过景观的高低、穿插、围合、引进、剔除,以及生态技术等的运用,尽量消除或减轻五大环境的污染。如对小区汽车噪声和尾气的隔绝,以及汽车对小区住户日常出入的干扰的避免,可以通过人车分行,在车行道两旁种植绿化带;也可以将小区汽车直接停放在小区周边,使其不进入小区内部,实行小区内部步行化,辅助以自行车等措施解决。

四、结语

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是一个涵盖多方面的持久的领域,随着建筑学科的拓展和其他学科的介入而不断深化。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环境设计三部分的融合是建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对建筑师、规划师、景观师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并使设计目标更加化。同时应积极倡导居民参与设计规划,这将有助于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更合理,从而促进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的改善,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1]周俭。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建筑出版社,1985.

居住环境范文篇9

1环境景观设计原则

居民区的环境景观不同于旅游景点和城市公园,也不同于城市广场和企事业单位等大型公共建筑的室外场地。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质量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因此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时应本着生态优先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原则、文脉传承原则、以人为本和经济适应原则,绿化美化居住区环境,创造能陶冶情操、环境宜人的生态家园,为居民提供优质的户外活动空间。

1)立意新颖,突出主题。居住小区景观的环境设计,不仅单纯地从美学角度和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最佳组合配置,还要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特色,以及居民的职业构成、文化修养等因素,然后在景观要素的组成中贯穿高品位的设计立意和主题。

2)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居住区公共空间是居民日常活动、健身和娱乐的场所,也是邻里交往,增进感情的需要。因此,住宅环境的设计必须强调人性化,不仅要满足人的各层次需求,更要考虑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与观赏需要,积极创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营造居民的家园感和归属感,使其真正成为展示人们居住生活的美好空间。例如,居住环境既是儿童认知自然的乐园、青少年娱乐健身的场所、老年人精神回归的家园,又要为不同兴趣的人群提供丰富的景观、环境和生活、娱乐方式,让居住区中忙碌的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更多地接触自然、亲近自然。

3)用生态理论指导小区环境设计。运用生态学的原理来解决住宅环境的设计问题,可以说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早在我国古代已开始注意生态的变化,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生态的原理来保护环境。荀子曰“物类之起,必有所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川渊者,龙鱼之居也;山林者,鸟兽之居也,川渊枯则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等这些观点都告诉我们生物的生存取决于一定的生境条件,我们要想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保持良好的生存环境,必须注意保护环境,合理开发资源,反对过度利用资源。作为现代景观设计师,更应该尊重环境与自然规律,树立保持自然平衡的生态思想,把保护自然、爱护环境作为人们共同遵守的准则。在住宅环境景观设计时,要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使居住区环境真正成为人们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场所,成为人与自然交融的理想空间。

2现代居住小区景观的组成元素

1)中心花园与小游园。苏轼诗曰:“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居住区住宅沿小区周边围合布置,或分组团围合布置,有着极强的同心性和凝聚力,可形成外实内需、精致典雅的中心花园或小游园。园中可设置优雅的亭台、寓意深刻的雕塑、古色古香的水榭、曲折的长廊、造型优美的坐凳、清幽的水池和悉心种植的花木等,共同构成居民休憩与聚会的空间。而行列式布置的楼宇间面积较大的空地,可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游憩的共享空间,也可设置些儿童攀爬嬉耍的活动器材以迎合孩子们活泼的天性。这些绿色空间可增进邻里间交往,为人们接触自然、亲近自然提供了理想空间,为当今家居生活之必需。

2)居住区的植物配置。种植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对本土的园林植物非常熟悉,不仅要知其形态特征、观赏特点、生长习性以及栽培要点,也要对其个体、群体的观赏价值有所了解。同时,还要了解它们相互搭配的效果,熟悉不同生长期间、不同植物的观赏特性。在楼宇间复杂的生态环境中,植物配置除要有视觉美感上所要求的高低、远近、粗细、层次和季相的变化外,还要符合生态要求。栽植要注意植物的生存性,空间的阴阳处要依照植物的习性种植。万物皆有所用、所适,植物本身是没有贵贱之分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材质特性,将其用在恰当之处,通过多个树种、草种以及景园小品灵活配置和巧妙的艺术加工,组成五彩缤纷、造型美观多样的如意图案,达到线条流畅、层次丰富、深含寓意,创造出优美宜人的居住环境。

3)居住区的水景。水是大地景观的血脉,是生物繁衍的条件。人类对水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水景是自然风景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它流动、多变、渗透、聚散、蒸发等特性造景,可构成多种格局的园林景观,艺术地再现自然。水池、溪涧、河湖、瀑布、喷泉等水体静中有动、寂中有声,具有以少胜多、引人联想的艺术感染力。在会所前有高差的墙壁上构筑壁泉可成为小区入口的对景,泉壁采用不同材质、不同大小的石料贴面使其形成颜色和质地的对比。小区中心可结合花台水池的高低错落做层层跌水与水幕,池中养殖水生草本花卉,如睡莲、荷花等,岸边种植蒲葵及花叶良姜,可营造静中有动的水景空间;也可以结合雕塑做喷水池,池边配置坐凳,便于人们观赏水景。除了喷水池、溪流等水景外,住宅区也可建造日光泳池,它既有健身功能,同时也是重要的造景元素。

4)建筑小品。建筑本身就具有使用和造景的双重功能,在居住区内利用建筑小品造景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建筑小品要力求功能简明、造型别致、体量小巧,不仅要满足小区居民社会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健身娱乐等需求,而且要使建筑小品成为居住区景观空间最为活跃的要素。例如,亭子体量小而集中,并具有其相对独立完整的建筑形象,可与山石、水体、植物相结合,成为居住区景观的构图中心及供人们驻足观景或休息的场所。柱廊一般建造在小区中心或作为入口的标志,它的格调往往受到小区建筑形式或环境风格的影响。柱廊上部采用木质棚架,可供植物攀援以利遮阴,廊下一般可设置长椅或坐凳,方便居民休憩。住宅小区可用通花栏杆围墙或景墙作为界墙与闹市隔离,以别内外。为避免园墙的沉闷、单调,可用绿化、山石作为掩映,或在墙上开设洞口,以形成各种明暗对比和虚实变化。

5)园路与铺地。小区步道的功能,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行走通道,应该是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景观中的道路不仅要有满足功能、引人入胜的布局,而且要将舒适度作为重要指标,当曲则曲,当窄则窄,力图做到有收有放,树影相荫,因坡而隐,遇水而现,能使人在步行中获得行为与心理方面的综合感受。例如,可将住宅区的车行道路处理得更加园林化一些,在提升绿色观感和舒适度的同时,给人柔和、安全的心理感受。小区游园中可做些由鹅卵石铺砌的小径,卵石按一定规律铺成一定的图案。这种健步道,既有按摩脚底的作用又美观自然,能充分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地面铺装对进一步完善居民小区空间和塑造空间个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铺装的变化对空间可产生界定、导引、暗示和分隔的作用。如小区广场用大理石铺装成同心圆地面,可给人一种向心、凝聚的感觉;用与建筑立面颜色协调统一的同色系广场砖混色铺砌的园路,给人以美的享受。

6)花池与花台。在住宅区有限的空间中,花池与花台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设计手段。无论是自然式的山石花台,还是规则式的花池,因抬高后与人视线相平,从而方便观赏花木,还可以作为障景遮挡不雅的设施。在硬质地面充斥的今天,花池与花台更可以提供较深厚的种植土,以满足绿色植物的种植需要。住宅的入口处可设花池,种植层层的耐荫植物可成为大堂落地玻璃窗外的佳景。小区内沿街商铺道路坡度较大时也可结合地形设置高低错落、进出有致的花池,营造商铺前平整的室外广场。小区台地高差处沿挡土墙可做成层层跌落的花池,既避免了单做挡土墙的生硬,又美化了环境,可谓一举两得。

3现代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发展方向

1)注重环境的生态性。景观设计应尽量与自然相贴近,尽量保持原生态。多用绿色植物,建筑小品,硬质铺装景观宜少而精。硬质景观的选材尽量选用天然无污染的、可再生利用的、低碳环保的材料;绿色植物尽量选择有益于身体健康和改善环境功能的品种。

2)注重与建筑物的和谐统一。景观和建筑物都是居住区整体的一部分,造型、材质、颜色必须相互协调,单项设计的再完美也不能替代整体的和谐美。景观设计在追求与建筑物协调的同时,创造出充满生活情趣、多层次丰富宜人的居住环境,使人们在情感上得到愉快和满足。

3)注重环境的文化内涵。人与景观是相互作用的,是一种创造和被创造的关系。人既是景观环境的组成部分,又在潜移默化当中受到景观环境的影响和塑造。因此,好的景观环境能使人从中得到有意义的启迪,富有想象的参与,并从中获得满足。居住区的会所要做普及性的,不需要做的太豪华,要人人可享受。建筑小品与景观铺装都要寓意深刻、富有文化色彩。

居住环境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宜居、宜游、宜创业的现代化江北魅力名城”为目标,做靓城市形象,坚持以人为本,为全体市民创造舒适、优美、安全、卫生、方便的居住生活环境。

二、高标准进行居住区规划与设计

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的指导下,对建筑的高度、体量、外形、色彩等城市空间环境要素进行分析,充分考虑城市特色和自然风貌,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规划理念,精心设计,使居住区的整体色调、空间轮廓、建筑风格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建设环境协调、风景优美的高品质社区,形成富有现代化气息的城市景观。

1、居住区的空间布局和规模。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从居住区的大环境出发,在居住区的整体范围内通过对地块所处的区位、自然条件、地方特色、居民活动特征等进行分析,因地制宜,创造出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宜人空间。应避免空间组织单一、缺少层次变化的行列式布局。新规划居住区规模原则上不少于800户。

2、居住区的交通组织和出入口设置。居住区的道路交通组织应以人为本,提倡人车分流。道路系统的线性设计要求通而不畅,避免居住区之外的城市交通随意进入居住区内部,影响小区居民的正常活动。应通过减缓车辆的通行速度,增加步行道、林荫道、步行环廊,为采用步行和自行车方式的行人创造良好的通行环境。鼓励采用地下和立体停车方式,解决社区内的人车矛盾,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率不宜超过20%。停车点与居住点之间的空间应联系便捷,不影响住区景观环境。居住区原则上不得面向城市交通性主干道设置车行出入口。

居住区的绿地和景观设计。新建居住区的绿地率不能小于35%。公共绿地的设置应满足宽度不小于8米、面积不小于400M2的要求,公共绿地总面积不低于规划总用地面积的10%。。居住区内的景观设计应从地块实际情况出发,顺应自然,创造独具特色的环境空间。合理搭配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综合调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强化水平和垂直绿化,使景观绿化空间成为丰富视觉景观的重要元素。精心设计小品设施,在整体的设计指导下创造尺度宜人、富有现代感的住区环境。

居住区围墙、屏障等室外景观的设计应考虑使用要求和景观要求,设置位置不得侵占道路红线。道路红线外有城市绿化带的,须在绿线之外设置,不得侵占城市绿化带空间。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方案中应明确标注围墙的具体设置位置。

4、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在分析周围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合理完善设置居住区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控制服务半径,兼顾可达性和均好性,方便居住区居民的使用。居住区内应设置社区中心以满足居民日常集中活动、游憩交往的需要,以促进居民的自由交流,满足社区居民人际交往的需要。

5、建筑形态的规划设计。住宅建筑是居住环境的主体,住宅设计应以人为本,重视立面造型,克服呆板、单调和千篇一律的状况,在结合户型空间和外观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有特色的建筑形态。居住区界面的设计要兼顾整体性和识别性。应统一考虑太阳能与空调室外机的设置,与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有序安置,新建小区及沿街建筑应统一预置空调室外机包装体。城市干道两侧建设住宅楼时,沿街立面须按公建标准进行设计和装饰,同时要考虑设计安装夜景亮化设施。住宅建筑山墙须设窗,卧室尽量设置凸窗。在建筑单元数设置上,高层住宅不能超过两个单元,多层住宅不得超过三个单元。

6、住宅产业化要求。居住区建筑要认真贯彻“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方针,民用建筑必须达到国家、省规定的建筑节能标准。居住建筑要依据《国家康居住宅示范工程成套技术量化评价指标》,选择适应本项目的住宅建筑与结构技术,节能与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住宅厨卫成套技术、住宅管线成套技术、住宅智能化技术、居住区环境及其保障技术、住宅建造成套技术等,并参照国家、省编制的住宅部品与产品选用指南,选定资源节约型的优质材料和部品。

三、量化考核,实行奖惩制度

为鼓励开发企业提升居住区品位,市政府从该小区上缴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中拿出部分资金,对开发企业进行奖励。

1、地下停车场奖励办法。居住区的地下停车比率达到80%的技术要求后,每增加一平方米的地下停车面积,按400元/平方米给予奖励;地下停车比率不足60%的不予组织规划验收,每少一平方米地下停车面积,按500元/平方米进行处罚。

2、绿化景观奖惩办法。居住区在小区绿地率达到35%的技术要求后,每增加一平方米绿地面积,按150元/平方米给予奖励。低于35%的,将不予组织规划验收,每减少一平方米,按150元/平方米进行处罚。

3、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的处罚办法。居住区没有按照规范要求和市政府批复的规划配建公共服务设施的,每少一平方米建筑面积,罚款1000元。

4、组织优秀居住区评选活动。每年对全市居住区进行评选,从是否符合国家与我市的相关规定、居住区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景观环境、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筑形态等方面进行量化打分,评出年度最佳小区,树立学习的榜样,促进居住区品位的整体提升,从而改善我市的人居环境。

以上奖励和处罚事项,由规划、建设、园林、国土、房管、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共同参与认定,认定结果报市政府批复后,奖励资金由财政部门从该小区上缴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中拨付,罚金由各房地产开发企业向财政部门缴纳。

四、部门协作,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居住区品位

1、做好土地储备与城市规划的衔接工作。国土部门应根据城市规划进行土地储备,避免因土地权属的影响将土地分割成零星小块进行出让,不利于形成规模合理、配套完善的居住区。

2、做好居住区规划设计条件和建设条件意见书的出具工作。在土地“招拍挂”之前,规划部门对拟出让地块的性质、规模、出入口设置、绿地率、停车要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等出具规划设计条件,建设部门出具建设条件意见书,作为国土部门土地出让和设计单位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依据。

3、做好居住区规划与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的衔接工作。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与地块周围的道路交通、城市绿化、市政管线、路口节点等做好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