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十篇

时间:2023-04-03 03:12:09

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篇1

一、引言

在西方发达国家,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几乎都具有心理学的知识背景,而一般管理人员也都在逐渐以心理学作为管理的工具。因为对HR这份工作的好奇和向往,促使我选择了这门选修课去进一步了解它,经过一学期的学习,让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信息。

二、目标是一种有效的激励因素

如果一个人看清了团队的未来发展目标,并认为随着团队目标的实现,自己可以从中分享到很多的利益,那么他就会把这个目标当成是自己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其次,目标是一种有效的协调因素。所谓“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相互信任主要来自对事业远景目标的信心和需要,而对事业远景目标的信心则是建立在对团队成员的相互信任基础之上的。这种信任既包括对团队成员能力水平的相信,又包括对团队成员正直程度的相信。储户对银行信心不足,会采取“挤兑”行为。假使创业团队成员间彼此产生信任危机,也会采取短视的机会主义行为,并最终危害团队未来的事业。情投意合、志同道合、利益契合都是构成有凝聚力的创业团队的所必不可少的因素。

三、全面激发团队成员的创业精神

创业要发扬创业精神。没有创业精神的创业不会成功,也不能称之为创业。创业精神是创业团队集体的精神状态和对事业所持的态度。创业者往往不乏激情,但激情绝不是创业精神的全部,他应包括更丰富的内涵:

一是耐心和牺牲精神。牺牲精神对于创业者,只不过是基于对未来信心的投入的勇气。

二是开拓精神和敬业精神。创业就是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这都需要开拓精神。有人说,创业者是一群不知疲倦的登山者。

三是胸怀、气度和包容精神。创业期的条件一般比较脆弱,创业团队的核心人物必须学会包容,才能聚集更多的人才,并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

四、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的个人修为。

成功企业家的某些素质是先天的,如基本的品质和能力,但更多的则是后天修炼而成的,无论能力还是人格都是如此。可以说,企业的成长过程,是创业者能力不断成长和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在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团队的成长和事业的发展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若团队的成长快于公司的成长,则团队成为公司成长的促进因素;若团队的成长滞后于公司的成长,则团队成为公司成长的阻碍因素。

处于创业期的小公司,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的个人修为尤为必要。提升个人修为主要指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对于领导者而言主要是加强非职务影响力、非地位影响力修炼。即大家常说的“以德服人、以能服人”。团队的整合实力是创业者最大的财富。绝大多数职业风险投资人把“宁要一流的团队二流的想法,不要一流的想法二流的团队”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是有其道理的。

因为即便再天才的想法也还是具有可复制性的,而团队的整合实力却是难以复制的。从提高团队内部亲和力、凝聚力的角度讲,做到以下几点是最起码的要求:

一是尊重。尊重说白了就是拿人和事当回事儿。人们只有尊重彼此的意见和观点,尊重彼此的技术和能力,尊重彼此对组织的全部贡献,团队共同的工作才能比这些人单独工作更有效率。团队内部的每个成员间要相互尊重,否则,一个团队将无法运行或走向解散。团队的领袖更要为团队创造一种相互尊重的基调,以确保团队成员有一种完成工作的自信心。团队的领袖不是上帝,不可以搞“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二是自律。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对事物进行归因时,通常是按照以下模式进行的:行为者倾向于情境归因,观察者倾向于内部归因;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己,把消极的结果归因于情境。换句话说,人都有“委过争功”的本能。因此,树立“以责人之心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的自律意识,在团队内部就显得极为必要。三是公平、公正。公平就是一碗水端平,客观地评价自己,客观地评价他人。要讲公平、公正,就要讲将心比心、换位考。

俗谚所谓“事怕反,理怕颠”、“要想公道,打个颠倒”。创业期要讲摆平,更要讲公平。无论公平、摆平,关键是要用心治心、以心换心。团队成员对工作只投入很少的精力,“心”没有放在工作上,是团队整合最大的失败。四是学习意识。对一个创业团队来说,如果不善于学习,不坚持学习,跟上时代潮流,同时解决自身出现的问题,那么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在这个竞争的时代里会越来越弱,逐渐老化钝化、脱离时代。

五、结语

管理心理学篇2

在人类进入新纪元的今天,学生的健康成长日益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学生学习竞争日益激烈,学习内容与实践活动的增多,他们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往往被我们忽视。而这些心理因素的消极作用恰恰是阻碍学生健康成长的最大隐患。作为班主任,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担负起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医生”这个重任。

一、做好“心理医生”要细心观察,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

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很多,而且由于环境、性格、性别等方面的差异,每个学生对同一问题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对于这一切,辅导班主任一方面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行为举止窥测其内心深处的变化;另一方面要通过谈心活动,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使学生无所顾忌,愿意向班主任倾诉真情。正像裴斯泰洛齐所说:“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的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在找到了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后,再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班主任要想消除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一方面要给予他们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另一方面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特点,以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对症下药”,进行个别心理指导,让他们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使他们走出心理误区。

二、把握学生的个体心理活动特点

心理接触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受,将对方看作是值得尊敬、关心和真诚合作的朋友。班主任要利用观察、谈心、参加娱乐活动等形式,深入到学生中,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了解他们的想法,把握他们的个体心理活动特点。对他们思想倾向的肯定与否定,都采用和善友好的态度来表达;对他们个人的习惯、特长、愿望、兴趣爱好等表示心中有数和尊重,并给其创造发展的机会。在与学生谈话时,表现出一种友好的态度,学生就会立刻感到自己受到了真正的重视,从而达到心理接触的目的,取得学生对自己的信任。谈心是思想工作的传统模式。原没有较多思想沟通的双方都可能对正式的谈心有心理障碍,很难潜心入境,缺乏真诚,双方感情投入慢、投入少,甚至有人会产生抵触情绪。实践证明,在谈心条件尚不成熟,即双方心理沟通少,心理生疏度大的时候,利用迂回方法与学生进行心理接触,可能更奏效。迂回心理接触方法的最好形式是暗示。在工作过程中,班主任要在学生心目中形成非权力影响力,即让他们了解你的德才学识,在工作上肯定你,在情感上接受你,感觉到你对角色的适应,感觉到你对工作真诚投入而值得信赖,值得尊重。当他自觉创造舆论时,说明你在他面前的客观行为已经引起心理共鸣,谈心的条件便成熟了,这才可能进一步有更深的心理接触,互通思想,赢得理解与支持。迂回心理接触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利用交叉的多向的信息传递渠道。间接表达你对班主任专业素质、胜任工作的能力的信任,以及对其优点、特长的赞赏。

三、做好“心灵特困生”的心理工作

地区差异和家庭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特困生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热心救助。而时代的发展和家庭境遇的不同也使得一部分“心灵上的特困生”在自己求学和人生的道路上举步维艰。相对经济特困生来说, “心灵上的特困生”更需要得到关爱和抚慰。家庭、学校、社会更应为他们撑一片没有委屈的天空。

首先是内心的封闭性。家庭的苦难和不幸使他们感到自己矮人一等,生怕受到别人耻笑而内心走向封闭和对外排斥。他们不愿同别人谈论家庭,变得不和群,对人冷漠、无情乃至仇视。寡言少语,对集体生活漠不关心。

其次是心理的脆弱性。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关爱他们的心理变得异常脆弱,似乎总是面临什么危险与侵害,容易在别人不经意的言行中感到自己受了伤害变得自卑,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有时乃至把别人诚意的关心看作是有意的挖苦,从而表现出一些怪异的报复行为和攻击行为。

再次,渴望深层次的理解与关爱也是其重要的心理特征。家庭的不幸,内心的无助与孤苦,使他们对理解与关爱有着一种强烈的渴望,更深的内心深处有着一股被尊重和同情的奢求,若长期得不到心灵的抚慰就会变得不可收拾甚至走向道德的对立面。这样,他们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走向自己和人们愿望的反方向。因而,他们更需要得到关爱和抚慰。家庭、学校、社会更应对他们给予一份特殊的关爱。因为把学生培养成材是学校的成功,让学生远离人生的罪恶与不幸更是对社会的贡献。

四、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的情感交流

管理心理学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协调管理;冲突沟通;组织共赢

一、管理:协调的出发点

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负责者,要做心理咨询、个案分析、团体辅导、预防性咨询、发展性辅导与干预性矫正等工作,其职责是助人解除心理困惑与烦忧,但是协调也是其一项不可或缺的职责。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专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这就意味着作为骨干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要思考怎样处理好与校长的上下级关系,协调好与教导处、政教处、团委等部门的关系;同时,既要发挥好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专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的主体作用,又要让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协调,说到底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通过各种管理策略,使一个学校组织系统内的各个部分(部门、个人)消除分歧,达到关系和谐、步调一致,齐心协力地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而努力。

二、冲突:协调的现实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协调管理,从另一个角度讲,是因为在学校组织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冲突。冲突是不同的各方相互之间作用的一种形式。在学校,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然而,现代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具有工作目标多元化、科层结构层次化、岗位设置多样化、职责分工精细化的特征。因而,在心理健康教育推进过程中,正如组织管理专家所认为的那样,由于个体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水平、工作经历和价值观点等,意见、想法容易不同;个体对组织有不同看法,对达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有不同意见;组织结构的缺陷,沟通不畅等;都有可能引发冲突[1]。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按照美国冲突管理研究学者杰克曼(Drulanan)的观点[2],可以把常见的冲突分为三种类型:价值冲突——双方或各方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任务有不同的认识而发生的冲突;意见冲突——不同方面在看待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方式时主张采取不同方式导致的冲突;利益冲突——在相互发生作用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利益和局部利益有不同追求进而形成的冲突。心理健康教育的冲突也可以表现为具体内涵的不同,区分为人员冲突(参与活动的人员安排上有矛盾)、经费冲突(学校经费短缺情况下经费投入有争夺)、时间冲突(组织活动的时间分配上有重叠)等类型。不管是哪种冲突,从实践活动来看,本质上主要还是认识的分歧和行动上的不一致,不存在着根本目标上或整体利益上的对立,这是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协调管理的最重要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冲突不是一个纯粹的消极问题,而是学校组织的一个要素,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个积极因素。现代冲突管理理论认为,冲突不仅具有客观存在性和主观知觉性,而且,具有作用的两重性,即冲突对于组织或群体既有破坏性、阻滞性这类反面属性,也有建设性和推动性这样的正面属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问题不在于有冲突,而在于人们怎样看待冲突,对冲突做出如何反应。一味专注于冲突的消极本性,害怕冲突,回避冲突,消极对待冲突,会使冲突的破坏性、阻滞性这类反面属性暴露无遗。坦诚地面对冲突,重视冲突对学校组织的积极作用,在冲突中我们就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充分地讨论,吸收各方面意见,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更合理的方案设计;也会引发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一些平时不太注意的细节问题的认识,通过争论,加以顺利解决。冲突的顺利解决更让人们感到双方的诚意、尊重与合作,相互之间更接近了,学校组织的凝聚力更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切合学校教育的实际。从这些意义上说,冲突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创新,何尝不是一种有益的撞击,发展的动力,这也正是冲突的团体约束、凝聚和激励的功能。

三、沟通:协调的策略

管理专家劳伦斯(P.R.I.awl-ence)提出解决组织中部门间的冲突有三种方式,即面对问题或解决问题,或滑润歧义,或强迫决定。他认为,第一种最有效果,因为面对冲突,进行协调,可以使冲突双方不再各执已见,从而消除纷争;第二种方式只能减少双方的需要,犹如油可以减低机器问的摩擦一般,但实际上冲突只是暂时隐形,仍有再爆发的可能;第三种方式虽可收一时之效,但强制手段终难持久,非到不得已时不要使用。

管理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西蒙(HebertA.simon)指出:“没有沟通,管理过程就不会影响个人的决定。”他十分重视冲突管理中的沟通功能,把沟通解释为一种双向过程,它包括从组织的各个部分向决策中心的信息沟通,也包括从决策中心向各个部分的信息沟通。

我们可以参考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和优秀专职教师的实践经验,融合管理专家对解决冲突问题的建议,建构几种比较有效的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冲突的协调策略:1.信息提供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者要多向学校各个部门传递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资料,包括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要求、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兄弟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的及时通报等,以提高大家的认识,加强理解,消除歧义,达到齐心合力。这种策略可以看做是从决策中心向各个部分的信息沟通。

2.协商讨论策略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时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而且影响面较大。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就要征得学校分管领导的同意,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邀请相关部门一起开会协商讨论,陈述问题,收集各方信息,共商对策,谋求共识,形成相应的解决方案,然后分工行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就是从组织的各个部分向决策中心的信息沟通。

3.个别沟通策略

如果协调对象比较单一,协调内容又不是十分复杂,而且主要是一些认识上的冲突问题,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平时相互之间多联系,互通信息,主动找相关人员进行谈心,交换看法,陈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解释工作中一些困难,取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消除分歧,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4.寻求支持策略

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得以有效地贯彻落实,如果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通过自身力量很难解决问题,就需要向分管领导汇报工作,呈报困难,请求领导出面直接进行干预与协调双方的冲突,召集各方人员或者各部门负责人进行沟通,借助上级领导的行政力量迅速地进行协调,消除麻烦,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这种策略实质上是一种强迫决定,一般尽可能少用。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沟通主要侧重在三个方面。一是认识沟通。二是方案沟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要与学校的整个工作计划协调,根据学校的教育工作重点来规划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尽可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渗透到其他各项活动中去,从而真正做到“春雨润土,悄无声息”。三是活动沟通。

四、共赢:协调的灵魂

协调追求学校教育的共赢,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协调前要做好调研,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和要求,掌握事实情况,摸清各个方面的矛盾与困难,理清协调的目标和具体任务,为协调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协调过程中,要立足学校工作的总体目标,一切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讲大局,讲合作,讲奉献,以事实为依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以理顺关系,解决问题;协调成功后,一定要让在不同岗位、履行不同职责的人,各在其位,各谋其政,精诚团结,竭尽全力,以获得协调工作的最佳效果。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把协调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寻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亮,林西.管理沟通理论发展阶段略述[J].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6).

[2]D.J.D.Sando、H.van.derMerwe.Ananalyticalagendaforconflictandconflictresolutiontheoryandpractice..Mandesteruniversitypress,NewYork:1993,25~42.

[3]万涛.不同类型团队冲突管理研究的构思与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2).

管理心理学篇4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应用策略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及应用意义

所谓的管理心理学,主要是指在社会团体中,对某一组织内部的人员进行人性化的经营管理。通过特殊有效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组织内部的凝聚力,使员工以积极健康的工作态度在集体中发挥最大价值。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管理心理学已逐渐成为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的重要理论依据。尤其在近几年的心理学领域,对于人的心理在很多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主要阐述了个人在进行生活和工作时,其社会属性会存在不同层次的需求。而对于完整的社会人而言,高层次的需求往往可以激发出更多的热情。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对于需要层次理论的研究和参考,可以为企业员工营造一个更为人性化和科学化的工作环境,使每个人在工作过程中较好地满足自身需求,从而激发更多能量,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价值。再如勒温的群体动力学,通过个体单位在群体环境中受到的影响来进行激励和引导作用。这一理念主要侧重于对个人特性和集体环境的相互作用来进行研究,通过对群体目标、向心力、组织结构等方面的优化调整,来实现个体在工作中的局部价值。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学和心理学的融合是基于社会人才不断优化,个人意识不断增强的前提而进行的跨领域合作。在现代社会中,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已不再单纯依靠资本的扩张来进行衡量,21世纪的发展更看重团队的互促力量。从人才选拔到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就需要从员工本身进行行为激励。首先,在人力资源的发展规划问题上,管理心理学可以通过员工进行价值观的再塑,不断提升个体在工作中诚实可靠的优良品质,使企业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入人心。而且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心理学的应用可以使员工在受到规章制度等硬性管理的同时,逐渐将正确的价值观归类为自我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时时进行维护。其次,在对员工进行提升培训时,管理心理学的应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很多员工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对个人的职业前途态度消极,缺乏一定的竞争意识。因此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深层激励,使其在接受现实的同时也保持一种的理想主义。通过各种科学理论下的具体实施方法,使员工从内在心理学的角度在日常工作中获得自我价值的充分认可。

二、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方向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从人才的招聘到对人才的培养和提升,管理心理学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很多方面,都可以利用心理学的知识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协调和促进。使其在工作中,以积极正面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尽力使个人前途与企业的发展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一)管理心理学在人才招聘中的应用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招聘是企业进行良好运作的基础条件。企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哪方面的人才,这些条件的设定都来自于管理心理学的范畴。在现代社会中,除了个人的专业能力素养外,一个应聘者的个人条件与企业发展是否契合,还需要考虑到很多方面。如心理承受能力、应变能力、竞争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等,在面试的过程中,面试官需要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应聘者进行多维度的考核和交流,才能衡量个体特性与企业定位的契合度高低。因此,很多企业在进行招聘时,会借用专业的心理学方法来对应聘者进行测定,通过对应聘者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情商素养、个人理想等进行多方面的数据统计,来判定其优势倾向。通过对人才进行细化的分类,在实际的岗位分配中人尽其才,以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来实现高效化的团队合作,从而更好地促进现代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管理心理学在人才培养和提升中的应用

当应聘者正式步入企业时,对人才的培养和提升工作就需要提上日程了。企业是一个群体合力共赢的场所,尤其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中,团结合作才是体现个人价值的最佳途径。因此,加强对新进人才的培训和提升是保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在此过程中,管理心理学的应用不仅可以从管理的方面对员工进行规定和要求,同时还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再次教育和培养,通过日积月累的心理强化作用,不断增强个体对集体的情感认同。这种管理方式的应用主要是对硬性规定和软性同化的交叉融合,在进行强行制约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员工个人的心理感受。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应该时时刻刻与企业保持同步,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就需要对员工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影响和强化。如员工的职业道德、职业规划、工作态度、行为习惯等等,都可以在进行心理引导时进行有目的的重塑或延伸,使其在实际工作中,既可以实现自身价值,又可以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管理心理学在团队合作中的应用

在现代化的企业组织结构中,团队合作是促进发展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人力资源在进行交流与合作时可以各尽其能,通过最优化的局部组织来实现最大化的团队价值。因此,要想进一步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就需要对员工进行团队合作方面的价值观教育。由于人的社会属性,很多时候在荣誉面前会持有强烈的占有欲,因此要想转变这一自然心理,就需要通过管理心理学的方式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引导。首先,在进行管理时,要有明确的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的精髓在于各司其职、各显其能,对于专业领域范围内的工作,企业要有严格而详细的规定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这也就保证了当问题出现时,哪一个环节需要承担责任并解决问题。这种管理在于对员工的集体意识进行一种责任培养。通过相应的惩罚机制使团队在进行合作时能条理清晰,结构优化,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自我羞耻感,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引以为鉴。其次,在进行合作时,也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暗示的作用对于人的影响很大,因此正面的激励手段可有效提高个人在工作中的热情,转变其工作态度。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除了物质化的奖励外,企业对于员工的心理也要进行一定的鼓舞。从管理心理学来看,通过不断刺激个人在某方面的需求,就可以有效提高其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因此,可以通过目标规划或心理预期等方式对个人进行正面暗示,使其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努力达到心理预期,完成规划中的既定目标。

(四)管理心理学在团队关系中的应用

在市场经济中,团队关系的和谐直接影响到整体的发展。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协调和处理企业人员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一项必要的管理工作。人作为一种懂得协作的高级动物,从某种程度来讲,团队中的社会群体关系无论和谐与否,如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能够充分利用心理战术对人进行管理,都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团结的群体关系中,群体的动力会直接带动个别因素的发展,从而使其在集体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而当企业内部存在分歧或竞争时,这种凝聚力就会出现一定的裂缝,但这种分裂的社会关系并不一定会导致企业的发展受阻。内部的竞争和对抗有时可以促进整体的变革与创新,使其获得更强的发展动力。在团队关系的管理过程中,管理心理学主要从人类心理的角度出发,对人的个性和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和管理。通过协调和激励等不同的引导方式,使员工的社会关系与企业发展的需求相符合。

三、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随着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核心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和调整,是现代企业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应从企业制度、工作氛围以及管理内容这三方面入手,通过学习管理心理学,从而将其应用于管理实践之中。

(一)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员工对于企业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在情感方面,个人对社会环境的心理诉求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现代化的组织体系中,重视对人才个性化与共性化的管理工作,是实现企业科学发展的前提基础。首先,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协调和促进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要确立明确的奖惩制度,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权责分明的企业制度文化可以在群体活动中发挥一定的激励和警示作用。如通过薪酬制度的调节,使企业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满足自身需求。根据人性趋利的特点,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建立公平的薪酬奖惩制度,使员工在群体活动中既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也充分满足了个人在社会中的心理诉求。其次,在进行制度完善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需要加强对员工心理状态的即时把控。如工作态度上的转变,在进行群体合作时,员工个人的积极性或消极性都需要有根据管理心理学来进行高效促进和即时疏导。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多与员工进行交流谈心,通过心理学的一些测试方法来对其进行心理预测。

(二)注重对人的培养,促进从能力到精神的提升

21世纪的企业竞争主要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在团队合作中,个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群体价值的表现力,因此,为有效提升企业的发展水平,应该从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出发,加强对个人能力的提升和管理。如人才培训管理,在日常工作中,员工个人的专业能力素养只有不断进行提升,才能更好地适应多变的现代化社会。尤其在信息技术时代,过去传统的技能掌握在团队合作中已逐渐露出弊端,单领域范围内的能力素养根本无法完成综合性的岗位工作。因此,社会对于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人员的在职提升形成了反向推力。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注重对人的培养首先应该从个人的能力素养入手,加强定期化管理培训工作,完善业务考核机制,提高个体单位在工作实践中的局部作用,从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其次,对于人的管理还应该落实到精神意识层面。在企业管理中,成年人所肩负的社会重任更重,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很多员工容易产生多元化的心理问题。因此,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还应该包括对个体心理活动的了解和引导等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群体活动中的个人意识会被削弱,导致大部分员工的价值定位出现模糊。从这点出发,在灌输企业文化的同时,将企业的发展与个人的心理健康融合起来,不断强化员工的正确价值观意识,树立诚信乐观、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使其在团队合作中增强归属感和责任感,真正实现能力与精神的双项提升。

(三)调节群体队伍中的人员关系,营造和谐互促的氛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并不处于恒定不变的平衡状态,而是一种正常的人际变量。在现代化企业中,经济体制的趋利环境为社会群体带来了相应的竞争压力。因此在人际关系中,企业员工之间的竞争关系和合作冲突都是个人心理活动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管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对企业中的群体进行相应的关系协调。如在薪酬分配的问题上,如果员工之间出现心理上的不平衡问题,在资源管理中,首先,要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科学阐述,站在公平的立场上对员工进行心理调节。其次,当员工之间的问题被解决后,还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柔性管理。利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来尽力消除员工在个别问题上产生的心理隔阂,使个体在未来的群体活动中能够继续努力,积极进取。此外,在企业管理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群体动力学来看,当个人处于一个群体范围之内时,群体的行动和方向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行为和发展。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营造一个积极向上、乐于奉献、团结互助的企业氛围对于个人品德的培养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对管理心理学的有效应用,使企业文化逐渐融于工作环境之中,使每一个员工在潜移默化的群体行为中逐渐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最终达到与企业发展相同步的作用。

管理心理学篇5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 档案管理 激励

档案是人类社会各项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类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档案工作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工作从狭义上讲,就是档案业务工作,它是档案室和档案馆围绕档案所进行的一系列业务工作,是利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管理档案,为社会各项事业服务的工作。机关档案工作是机关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是维护机关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就要首先重视和研究档案工作人员的心理行为问题。因为人是最基本的生产力,?是社会的主体,?也是档案工作部门的主体。档案管理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档案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这门科学,有助于建设一支具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档案工作队伍,提高队伍素质,促进档案工作效率提高,从而加速档案管理科学、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是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档案事业的成败关键在人,抓档案工作的切入点是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档案管理人员除了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文化业务索质和身体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完成档案管理活动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

一、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心理问题可称为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据专家介绍,按照国际公认的定义,衡量职业倦怠的三项指标分别为: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

(一)档案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表现特征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职业倦怠,第一是看你的情绪是不是衰竭了,第二是看你是不是玩世不恭,第三是看你的成就感是不是低落。职业倦怠会给人带来不良的情绪,而且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影响我们的快乐和工作效率。档案工作是单位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涉及门类广、时间跨度大,相比其他职业,往往更具枯燥性、复杂性、繁琐性。因此,档案工作人员更易产生职业倦怠。笔者调查发现,产生职业倦怠的档案管理人员一般具有以下行为特征:

第一,对档案工作丧失热情,对前途感到无望。情绪烦躁、易怒,对人和事漠不关心。第二,工作态度消极,对档案管理工作没耐心,徽衍了事甚至经常出错,工作责任感减退,?惶惶不可终日。

第三,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评价下降,工作常常迟到早退,有的甚至开始打算转岗位,后悔选择了档案管理工作,有无力感或降低个人成就感,?消极地评价自己,对前途感到渺茫。

(二)档案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缺乏成就认可和发展的机会。调查发现,一些单位重业务重发展,却忽视了对档案管理人员的重视。有的单位由于经费的紧张和管理体制问题,档案人员缺少培训、进修的机会,知识落后。档案工作缺乏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个人发展受阻,而同代人却因不乏机会而遥遥领先,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上也体现出不平衡,时间长了,难免有失落感。

2.工作负担过重,缺乏工作自主性。档案管理人员干好档案管理工作不仅需要热情、细心、耐心,还必须有高度的保密意识,还要掌握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由于任务繁杂,往往缺乏工作自主性。

3.工作内容或职场环境的失衡。面对大量的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鉴定、编目、保管、检索、统计、编研、利用等缺乏自主性的日常工作,经常被动应付,容易引起心理疲劳。

4.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档案记录着一个单位的发展轨迹。档案管理人员使档案具备成为现代信息机构的基础和可能,未来的发展应该是前程灿烂的。但是,现状与未来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尤其是这种差距长期未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使一部分人对未来的前景产生了怀疑,对档案事业的发展丧失了信心,甚至怀疑自已的未来前途,以致对档案职业失去了兴趣。

二、管理心理学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

引进管理心理学对进一步完善档案馆管理,使档案馆管理更加科学化、现代化有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推进档案馆管理现代化。档案馆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有效的科学管理,才能更好地实现档案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管理心理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档案馆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调动档案人员的积极性,实现档案馆管理效能化、科学化、现代化将起到积极作用。

2.进一步调动馆员积极性。加强档案馆管理必须着眼于搞好对馆员的管理。档案馆管理的主要对象是馆员,是通过对馆员的管理达到预期的目标。充分调动广大馆员的积极性,是搞好档案管理的关键。

3.有利于科学安排和使用人力资源。长期以来,在强调馆员服从档案馆需要的前提下,往往忽视了工作性质和人的心理差异,在馆员的选拔、考核和培训方面缺乏有力的科学依据,这也是造成一些档案馆馆员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管理心理学在群体心理管理机制中,对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需要、动机、态度和价值观等存在的共性及差异性做了深刻的研究和阐述。档案馆领导者应该承认并详细了解、分析这些共性和差异性,更加合理地安排和使用人力资源,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管理心理学篇6

一、加强激励理论的学习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只有深入学习激励理论,才能从管理的角度来建设中小学教师的激励机制。激励理论在管理上的运用主要集中研究学校团体怎样影响教师的行为,包括如何激发、引导和强化学校所希望的行为,以及如何约束和弱化学校所不希望的行为,努力追求学校的目标和个人目标的一致,在管理的制度化和人性化之间寻求平衡,使教师资源达到最优配置。进而使得个人目标得以实现的同时,学校的目标也得以实现。当前在全国掀起的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其核心与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的人本思想有不谋而合之处,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激励措施中,应把学棱教师作为一种资源和财富,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分析教师的需求层次,按需激励,激励才会有效。

二、建设和谐的教师群体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当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后,人们就有追求更高一层的需求。新世纪的教师具有强烈的自尊自主意识。自尊更是中学教师的天然属性,他们希望受到别人尊重的意识比普通人强烈得多,这与教师受教育的程度和其职业特点相关联。因而学校的管理,应致力于建设和谐的教师群体,在办公群体和科组群体中间建立相互支持、尊重、关心的团体氛围。并能进行充分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分享,产生强烈的同伴互助效应和强大的教师群体凝聚力。这种充满了团结、协作、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群体环境本身就会对中学教师积极工作产生一种无形的激励,使包括学校领导、级组、科组以及广大一线教师在内的管、教、学系统成为中学教师提升自尊、自豪感的动力源泉。基于此,我校针对青年教师居多的特点,制定并实施了教师间帮扶的“青蓝工程”,通过充分发挥教学骨干教师以及老教师的教育教学优势、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通过传、帮、带、导、提、教,切实加快青年教师成长。提高青年教师的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实践证观,“青蓝工程”是培养青年教师的有效途径,去年教师节,学校第二届“青蓝工程”签约结对师徒35对,通过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提出了“一年常规入门,二年教学过关,三年能力达标”的要求,确立个人在本学年内的发展目标,做到人人有目标,个个有计划。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了海旺中学有效备课环节的基本要求,学习了学科新课程标准、给每位青年教师发放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等专业书籍,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因此,新教师在老教师的带领下能很快转换生师角色,进入教学状态。适应了海旺中学紧张繁忙但朝气勃勃的生活。

三、恰当运用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建设激励机制

赫茨伯格认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是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两个因素。保健因素如工作条件、人事关系、工资待遇、福利安全等等,即人们在生理、安全、交往等方面的需要因素;激励因素如责任感、成就感、工作成绩的肯定、表扬、奖励(内部因素)等,即人们的尊重、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要因素。

1.赫茨伯格告诉我们,满足各种需要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录用、各得其所,注意对人进行精神鼓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教师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

2.具体可以从下几点进行落实。

第一,工资应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平衡,按时、按量足额发放教师工资,并增加福利待遇,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医疗和子女教育方面为他们排忧解难。平衡待遇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做到待遇和贡献的一致性和公平性。根据我校实际。本着“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制定并实施了奖励性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教师积极向上。

第二。满足双因素的第二个因素即激励方面的需要因素。学校管理者要经常深入教师一线,了解他们的实际状况,经常出入教师的课堂。给教师投以赞许的目光,任何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小细节,可以使学校领导者达到“相识满天下,到处是知已”的境界。这也是激励的最高境界。因而我校定期举行教师发展座谈会、节假日集体活动等,关心教师发展与成长。

第三,评价体系科学化、合理化。其中。评价的内容要全面、公平、合理。评价的方法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个性与共性和教师职业的特点,要体现民主性、客观性。在评价结果上,要有发展性,要体现对教师的再激励作用以及评价结果的导向性和规范性。并且,特别要看评价结果是否有利于教师的发展,要切记考核教师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成长,是开发教师的潜能,而不是单纯为了奖惩而奖惩。我校制定并实施教师成长档案,详细评价教师的成长轨迹。

四、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对激励措施的启发

管理心理学篇7

1、增强护士细节管理意识

(1)做好细节管理的宣传教育

通过讨论、回顾性分析各类医疗护理差错、事故,总结经验教训,加强护士对细节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强化护士细节管理的理念,强调风险源于细节,培养护士重视细节、关注细节。医疗事故皆是由“小细节”、“小隐患”引起。让护士充分认识细节的重要性,深刻领会从护理安全管理上把握住“细节”是事关患者生命利益、事关护患关系和谐、事关医院发展的大事。

(2)加强理论学习及培训

通过参加医院及科室举办的业务学习、讲座等,如“护理风险防范与对策”、“精细化管理”,参观学习其他医院护理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对护士进行细节管理的理论培训,并结合实际加深理解及运用。如选取一个工作流程,让大家去寻找哪些环节存在不足之处,然后思考如何加以控制和改善,让护士真正理解并自觉地把细节管理运用到临床实际工作中。

2、不断完善护理常规、制度及各项技术操作

规范管理的基础是制度,细节来自于制度量化、细化的标准。制度是评价各项工作的标准,是检查工作的依据和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的保证,也是提高护理质量,消灭差错事故的重要措施。为细化管理,我们先后制定、修订了“建档制度”、“手术患者核对制度”、“取卵术及胚胎移植术护理常规”、“手术患者护理记录单”、“手术室应急预案”等,并补充增加了护理各类岗位工作职责,如“:咨询台护士职责”、“手术患者管理护士职责”。结合临床实践对一些存在隐患的环节进行流程再造,如在对手术患者的管理流程中,对其进行宣教后、离院前须患者签字确认,加强安全管理。不断修改和完善了护理工作的细节流程,以提高工作效率。

3、优化就诊环境简化就诊流程

制定各种书面的流程,如:“试管婴儿就诊流程”、“人工授精就诊流程”、“建档须知”。以及各种须知、注意事项等宣传资料,使患者熟悉、了解每一个治疗环节。通过增设建档护士,减少了患者的等候时间。及时更新各种标识、路线提示,如更新观察室、取精室、档案室等房间的标识,增加预防跌倒警示牌和温馨提示;调整位置房间,缩短手术室到观察室的距离,便于对术后患者的推送和护理。同时根据患者量的增长,增设座位,提供饮水机、纸杯,创造宽敞、明亮、安全的就诊环境,方便患者就诊,让患者有家的感觉。

4、科学分工为患者提供连续

根据生殖医学中心的护理工作特点设置岗位。护理工作包含咨询、预约建档、手术、回访、病案管理、护理安全管理。我们学习、讨论后采用了接触点管理。从患者咨询开始,直到完成整个治疗过程,在每个关键点设置护理岗位,如咨询台护士:接受患者各种咨询、解答疑问、介绍治疗流程;建档室护士:审核证件、协助建档、讲解治疗方案;B型超声室护士:协助患者做检查,预约复诊时间;注射室护士:无菌操作,交代药物作用及注意事项;手术患者管理护士:术前核对、开费、安排取标本,配合各种手术,术后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健康宣教(用药指导、手术前后注意事项、复诊时间等)。这样,使患者在每个治疗环节都能得到护士的服务,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的服务,以提高其服务满意度。

5、加强健康宣教

辅助生殖技术(特别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治疗过程复杂,各个环节要求高,在任何阶段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妊娠的失败。因此,在各个治疗环节提供相对应的健康知识宣教可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避免其遗忘和出错。除采用各种途径如书面手册、墙报、宣传栏、健康讲座等进行宣传外,还选择关键环节(建档时、进入治疗周期时、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取卵术前后、胚胎移植术前后)进行重点讲解,并采用举办多人讲座、小讲课、座谈、个别指导等灵活机动形式,及时为患者提供各种生殖生育知识信息。

6、提高护士用心服务意识

生殖医学中心护士工作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接待者、咨询者、管理者、宣教者、护理者。多角色的担当与转变,需要每位护士拥有用心服务意识,做好各种细节工作。用心服务就是要把为患者服务的每一个细节做好,从一点一滴做起,每个细节、每个操作流程都要规范细致。要进行换位思考,理解患者的烦恼和辛苦,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对于面色茫然、欲言又止的患者,要主动关心、询问,主动为患者提供信息和帮助;在手术室主动询问并观察患者的感受,给予保暖和心理支持等帮助,缓解其紧张情绪。

二、细节管理成效

2010年8月-2012年8月我中心每月发放10份调查表向患者进行随机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护士服务态度、主动介绍、病房环境、技术水平、健康宣教、仪表与语言规范、隐私保护、及时帮助和指导等1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满意、不满意进行评价。回收率为100%。结果表明,患者满意例数分别从实施细节管理前的107例(2010年8月-2011年8月)上升至116例(2011年8月-2012年8月),满意度由89%提升至97%,细节管理成效明显。

三、体会

管理心理学篇8

关键词:服装生产管理;管理心理学;个性化定制;效率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人们消费观念升级,个性化定制服装的需求逐渐增加,给服装制造商提出了很多新要求,为快速反应市场变化,满足市场需求,制造商需要提高生产效率。服装生产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离不开人工,这就决定了人工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极大。实现智能化生产是服装生产企业的发展趋势,但是非常多企业受限于购入智能化设备成本高,在提升效率方面,只能选择最大化发挥人工作用。应该如何运用管理心理学激发员工在服装生产过程中的动力,促进生产效率,下文我将从服装企业组织和服装生产环节两个环节进行分析。

1从服装企业组织结构方面出发

为了使服装企业正常运转,达到生产经营目的,企业需要建立起一个职能分明、层次明确以及富有前瞻性、协调性和制约性的组织架构。在服装企业组织架构设计时,上下级关系是必然产生的,由于服装生产环节复杂,职能部门也较为复杂,服装生产各个环节的权重不一,各个职能部门的职权也随之不同,导致存在复杂繁多的上下级关系。基于此,服装企业中的领导者能否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激励动力的基础是人的需要,只有管理者真正了解员工想要什么,才能制定相应的激励方法。不仅通过他们提交的信息资料进行基础的了解,如家庭成员、经济状况、住房等,还需要通过日常工作,留意其工作表现,交谈中留意其生活变化等。基于了解对员工关怀、支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倾听其建议,中肯赞扬他们所做出的优秀成果。这样管理者才能了解到员工的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将其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结合起来,持续不断地调动职工积极性。领导的行为激励也起着重要作用。领导者的言行举止是员工的标榜,应提高自身素质,以能服人,增强自然影响力,减少行政权力影响力,做到言行一致、标准一致,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2从服装生产环节方面出发

2.1确定业绩。美国亚当斯认为: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如果认为收支比率不相等时,便会感到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产生怨恨情绪,影响工作积极性。甚至产生挫折感、义愤感、仇恨心理,甚至产生破坏心理。当一家服装工厂同时进行不同的服装款式制作时,不同订单的服装生产件数是不同的。其次,服装各个部位的缝纫工艺难度不同,所花费的时间精力也不同,最后导致各个工人的工作量是不同的,但是拿的薪水却一样。传统生产线的复杂导致了员工同工不同酬,便很容易造成员工的不公平心理。产生这种不公平心理后,员工在工作时,就可能产生不负责态度,想着大家做的多和少,好或坏,拿的薪酬是一样的,为什么还要注重质量呢。若多个员工都出现这样的想法,生产效率便下降了,大家都悬在生产及格线上,不思进取,直接影响了服装的交货期和服装质量。采用RFID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计算机,形成电子标签,就能够实时采集工人的工作情况和数量,通过科学的数据对工人的业绩做出判断,给出合理的报酬。做的少、差和做的多、好一看便知,薪酬拿多少完全取决于工人自己,不公平现象也就几乎不存在了,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2.2岗位与职位的分配。应对款式时常变化、个性化定制需求增加的市场现状,工厂通常采用分工生产。其生产形式是把整个制作过程拆解为若干工序,每个工人只负责其中一个部分的制作,做完这一部分后便传递到下一工序,因此岗位的分配和前后工序之间工人的配合非常重要。这是管理者就需要发挥其组织作用。在与员工打好关系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他们擅长什么,个人的目标是什么,将其安排到适合的工作岗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高级需要。人的高级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满足其高级的需要能够有效调动人的积极性。当工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价值完全得到展现时,便能获得高层次的满足,从而提升工作效率。其次,了解员工们各自的性格和人际关系,理顺关系,主动为员工避免消极因素,使其在工作时保持心情愉悦,这样才能使整个服装生产线畅通无阻。2.3员工的培训。服装作业方法中,以人为对象研究,通过标准化方法节约时间。将每一道工序拆分为单元,将不必要的动作去掉,达到动作经济原则,从而缩短作业时间。这也就是泰勒所提倡的“时间-动作分析”,极大程度方便了管理者通过科学的、明确的数字寻找问题,而不是通过易错的直觉。达到动作经济原则不仅能够了解到职工对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后,对症下药,还能够改善作业的工序和程序,减少作业时间,提升生产效率。当服装款式变化愈加快速、复杂,工人们难免遇见棘手的问题,对于这一点,管理者们应注重对员工的教育与培养。人的需要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当物质方面得到满足时,精神需要便凸显出来。教育和培养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成就战略激励,是提高人的素质的直接途径,将人员培养成人才,不仅局部的生产水平提高了,整个企业的学术氛围更为浓厚,管理水平也相应提高了。

管理心理学篇9

【关键词】学校管理;心理学;激励

人们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遵照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合理组织人力,有效地使用各种资源,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进行的指挥、组织、协调的活动过程就是学校管理。要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除了制订正确的学校管理目标,还要摸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特点,才能管好人、用好人。在学校管理中,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都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教师选拔中的心理学应用

在学校管理中,教师选拔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选拔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客观情况,即工作特点、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另一方面是主观条件,即教师的气质、能力、知识水平和性格特征等。不同的职业对人们的心理品质有着不同的要求,而每一个人所具有的心理品质又是各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思维、评价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兴趣、需要、动机、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也是千差万别的。这是由于人的先天素质、后天的生活条件、文化素养、社会实践的不同所造成的。所以在选拔教师时,要考虑到教师这一“特殊”职业所特别需要的某些心理品质。在进行教师选拔时,应根据职业的要求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测试,这对教师的选拔具有重要的意义。

1.性向测试。进行此项测试的目的,在于通过测定个人对某种专业或职业的特殊能力,来判断应测者是否适合于教师行业。当一个人所从事的专业或职业与其性向相符合时,就容易取得较大的成就。

2.能力测试。进行能力测试的目的,主要是测定个人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应用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等。被使用者的知识水平、表达能力与其工作的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这对教师这个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

(3)兴趣测试。一个人对专业或工作是否有兴趣,对于工作的进展和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无数事实表明,一项工作,如果让有兴趣的人来担任,其成效肯定比由没有兴趣的人担任要大得多,高度的兴趣,往往能导致创造性的成就。

二、教师使用中的心理学运用

教师的选拔是为了使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目标,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使学校的全体成员,对学校集体的目标产生认同感,形成共识,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群策群力,共同努力使学校目标与各部门及其成员的个体目标融为一体,产生心理合力,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即心理认同。这是学校管理中最重要和核心的原则,因为目标具有启动、导向、激励、聚合、评价等作用。但是,学校目标若不能内化为各部门及其成员的个体目标,则这些目标的作用也荡然无存,甚至会起相反的作用。因此搞好学校目标的内化,使各部门及其成员的个体目标与学校目标一致,是值得研究的。要做到这一点,首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目标的要求一定要符合实际,切实可行,若目标的要求过高,给人以高不可攀、无法实现的感觉,就不可能被全体成员认同,就失去了目标的启动、导向作用。若目标要求过低,给人以无需努力、轻而易举的感觉,就失去了目标的激励、聚合的作用。其次要提供各种积极的诱导和榜样,引导学校全体成员认识学校集体目标的正确性、必要性以及与自己的相关性。最后要重视目标的强化工作。就是要根据目标制定出相关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把目标和制度、准则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个体目标与集体目标尽快地结合起来,合二为一。

2.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塑造学生的一种社会活动,因而学校管理则是“通过人管理人”的一种反射活动。管理对象的能动性,是教育管理的根本特点之一。充分运用这种能动性,引发师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更好地发挥领导在管理中的指挥、调控作用,是实现科学化管理,提高管理绩效的根本。因此,要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就必须贯彻心理参与原则。首先是发挥好各职能部门的管理作用。学校管理者及各职能部门应分工明确,做到有职、有权、有责,各司其职。学校领导不能一手包办,而是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提高业务的能力和水平。要对他们进行定期考核,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切实做好各自的工作,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其次是发挥好工会、团委等群体组织工作的作用,虚心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件的决定必须先听取他们的看法,邀请有关的教师一起参加讨论。发挥好这些群体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学校管理者一定要全心全意地把集体所有制成员当成管理的主人。这样就可以提高每个成员的心理参与的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形成一个内聚力强的集体,以保证目标的顺利完成。

3.依据评教系统,进行激励。激励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即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心理激励就是利用人的心理因素来调动其积极性的过程。要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就必须贯彻心理激励。因为它可调动学校所有成员的潜在积极性和创造性,出色地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激励方式可以分为两种:

其一,是适当的物质激励。就是把教师的工作质量同奖金挂钩,制定出相应的奖励制度,对工作认真、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物质奖励。而对工作马虎、成绩较差的教师进行适当的处罚,以此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当然,物质激励要有一定的限度,过多反而会起负面作用。

其二,是精神激励。就是把教师的工作质量同评比先进、职务晋升、年度考核等结合起来,把思想品德好、业务水平高、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推荐出来,并加以宣传。应该看到,精神激励所产生的作用比物质激励的大,并且持续的时间也较长。另外,在贯彻心理激励原则时,还必须注意激励的时机、激励的对象、激励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激励应有的作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型大学生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因此,我们在高等教育的建设中必须有新的探索,运用心理学理论拓展新思路、探索新模式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殷智红,管理心理学,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4.

管理心理学篇10

关键词:压力管理;生理机制;心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119-02

一、压力管理的概念

压力是个中性词,但人们往往给它赋予了太多的贬义色彩,总是把它与绩效不佳、职业枯竭、身体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逃避行为、工作满意度下降等一些消极的行为联系起来,这源于过度压力的症状是明显的,是负面的,而忽略了适度压力的积极作用。如何解决工作中的压力问题,这就需要科学有效的压力管理。压力管理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将作用于个体或组织的压力的负面效应最小化,而最大化的发挥其正面效应的过程。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压力管理是将作用于个体或组织的压力调节到适宜的水平而不是将压力完全消除掉,如果生活或工作中没有了压力,那么也会产生没有压力的压力。

二、压力管理的生理学机制

汉斯・薛利认为,机体具有保持体内平衡的内驱力,当压力源威胁到体内的动态平衡状态时,机体会自动作出反应来维持平衡,但机体作出反应的能源物质是有限的,如若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机体就会失去应对持续压力的能力。

薛利把压力与机体的对抗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警戒反应阶段。当出现警戒反应时人体会出现急性应激反应,这些反应会引起我们身体机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若这些状态持续时间短或及时得到了缓解,则产生的压力会成为工作的动力,反之就会出现不良影响。因此,这是一个警告阶段,用以提醒人们引起重视,及时作出调整,若忽视了或者调节失败,或者外界压力过强则会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称为对峙阶段。在这个阶段,一方面人体的生理、生化变化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个体会竭尽所能的调用体内的各种潜能做抵抗。在对峙阶段,人的身心已经开始出现故障、发生病变的临界状态,若及时调整,增强自我力量,获得有效的支持,并可阻止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变化,并可能退回到第一阶段,否则很容易急剧发展到第三阶段;第三阶段为衰竭阶段。在这个阶段,若人体的压力还是没得到很好的解决或缓解,则人体的唤醒状态和免疫系统开始崩溃,疾病纷纷而至,会直接导致心理防御系统崩溃或者生命因疾病而终止。

从薛利的理论的三个阶段来看,机体对压力自有其免疫的功能,即机体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来应对压力的存在,但毕竟机体对压力的应对是有限的,在很多时候我们必需借助外界的手段来缓解或消除压力对个体产生的不良影响。而且最佳的时机就是在警告阶段就采取行动是对个体最小的伤害,而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机体发给我们的信号,等想采取行动的时候,往往已经发展到了第二阶段,更有甚者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正如过劳死或心理崩溃导致的自杀。所以压力管理应宜早。

三、压力管理的心理学机制

1.归因理论。心理学家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位称之为归因。归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韦纳,该理论解释了归因的维度以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的影响。他认为,内因外因、稳定与不稳定是人们在进行归因时所考虑的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相互独立,人们如何归因会影响今后的成就行为。

韦纳于1982年又提出了归因的第三个维度――可控性,即失败的原因是个人能力控制之内还是之外。在韦纳看来,这是三个维度经常并存,可控性这一维度有时本身也可发生变化。

从韦纳的归因理论可以看出,压力的产生很多时候来自于个体的归因,如同样面对完成得不理想的工作任务,如果把原因归结为个人的能力导致的,则个体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如果把原因归结于不确定的环境导致的,相对的个体体验到的压力就会小一些。同理,同样面对升迁,有的人会感觉很开心,觉得那是上级对自己工作的肯定,是自己工作努力的结果,而有的人会忧心忡忡,考虑自己能否胜任,会感到很大的压力。之所以有很大的区别,就在于个体的归因。所以,我们在进行压力管理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形成积极的良好的归因。

2.门槛效应。登门槛效应源于弗里德曼和弗雷瑟做的一个试验:他们派人随即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他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他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到20%的家庭主妇同意。从这个试验里我们知道门槛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的登上高处。

从门槛效应中可以给我们很多压力管理的启示,有时候压力的产生往往也和个人或组织不合理的目标设置有关,超出个人暂时能力范围内而又无法达到的过大的目标,肯定会使自信心受挫,而且也会影响工作绩效等,所以,在进行压力管理的时候,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都应当像登门槛一样,一步一个台阶,通过小目标的完成来实现最终大目标的实现,通过提升自信心来缓解压力。

3.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应”。最早源于希腊神话。但对这一效应做出经典证明并使它广泛运用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们。罗森塔尔和福德告诉学生实验者,用来进行实验的老鼠来自不同的种系:聪明鼠和笨拙鼠。实际上,老鼠来自同一种群。但是,实验结果却得出了聪明鼠比笨拙鼠犯的错误更少的结论,而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对学生实验者测试老鼠时的行为进行观察,并没发现欺骗或做了其他使结果歪曲的事情。似乎可以推断,拿到聪明鼠的学生比那些拿到笨拙鼠的不幸学生更能鼓励老鼠去通过迷津。也许这影响了实验的结果,因为实验者对待两组老鼠的方式不同。

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体现的就是暗示的力量。如果你始终给事物传递一种良性暗示,它会出现转机,或者变得更加出色;但是,如果你给他传递一种不良暗示,事情往往会真的变得很糟糕,因为不良暗示中包含有对人的贬低、歧视,它会让人消极自卑,乃至一事无成。皮格马利翁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积极的暗示有利于压力的化解,而消极的暗示会加深压力的程度,在进行压力管理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积极的暗示。

4.群体动力学理论。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 ,1942)是首先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会历程的心理学家。他指出,任何一个群体都会具有格式塔的特征,群体是一个整体,群体中每个成员之间都具有交互依存的动力。此即勒温提倡的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理论。勒温称个人在某时间所处的空间为场,在同一场内的各部分元素彼此影响;当某部分元素变动,所有其他部分的元素都会受到影响。他用场论来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并用以下公式表示个人与其环境的交互关系:

B = f(P E)

其中,B:Behavior 行为;P:Person个人;E:Environment 环境;f:function 函数。此公式的含义是,个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心理活动)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

勒温认为,压力是“动力场”的产品,所有的个体或组织都处在一个充满动力和阻力(如压力)的场中,这些力量会阻碍或推动个体的行为,以维持动力场的平衡,但如果缺乏这种限制力就会使行为朝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

根据勒温的理论,我们在进行压力管理的时候,实际上是在维持一种压力的平衡,如果没有压力,个体会感到极度枯燥,没有目标,会产生没有压力的压力,如果压力过大又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压力管理就是把压力调整到适宜的水平。同时,个体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对于压力的管理不仅仅是个人,还应考虑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体对他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英]瓦莱丽・J.萨瑟兰,卡里・L.库珀.战略压力管理――组织的方法:第1版[M].徐海鸥,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0.

[2][英]斯蒂芬・皮尔比姆,马乔里・科布纳基.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第1版[M].廉晓红,贺靖文,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