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5:04:06

深刻范文篇1

关键词:艺术怪诞性;多义性;陌生化;留白

艺术家所表现的艺术的怪诞性,目的在于加强艺术表现的深刻性,怪诞艺术彰显了中世纪艺术的繁荣,哥特式、罗曼式和许多的圣画像、雕塑,怪诞式主要是艺术家们通过夸张和扭曲等一些基本的手法创造出来的。而怪诞艺术并不等于夸张与扭曲,虽然从外在表现上去看这些过分夸张成分或带有一种极度的扭曲的作品,他们的特点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无论是哪种艺术样式在绘画领域,夸张都是怪诞风格最主要的也是最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在当代艺术中的怪诞性具有许多方面的价值,认知价值、审美价值和快感价值。但是因为有一些不好的现象,20世纪出现大的先锋派对艺术“陌生化”无休止的追求愈演愈烈,利用废品来作装饰性作品,废物利用并无害处和不妥之处,关键问题是一些先锋派艺术家只是想用废品和一些哗众取宠的方式来冲击传统的艺术概念,我们要清楚的知道荒诞并不是艺术,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中,一件作品由CareAnore题为“LeadPiece”是用一块12×12的青灰色塑料方砖铺所构成铺在地上,参观者可以在上面随意践踏,管理员不闻不问,垃圾艺术进入了博物馆却把他解释的如此玄妙。

二十世纪著名者哲学家、艺术批评家阿瑟·丹托关于“艺术终结论”的内容详尽阐述了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大的学术背景下,西方艺术史学科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艺术史的研究不再局限于讨论“以美为中心的艺术”而扩展到艺术的“非审美性”。因此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与流行文化大众文化相结合,使得艺术通过大众文化方式广泛传播,出现艺术世俗化的倾向。同时也出现了希望与照片一决高下的媚俗现象,不想付出却想表达崇高的媚俗主义与现代的困境。艺术的多义性、模糊性与留白,留白是书画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更加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让人想像的空间。中国书画的最高境界,在于水墨留白。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名家作画,都是惜墨如金,计白当黑。

留白是一种境界,非高手而不能为。留白的前提,必须是惜墨,三笔两画,神韵皆出,简洁干净,下笔如神。艺术是感情性的东西,艺术是情感的表达,在政治上社会中可以爱憎分明,艺术的多义性也是一种艺术手段,齐白石笔下的虾,身体显得晶莹剔透,画的栩栩如生。特别是浓墨和淡墨的处理可以说是妙不可言。虾头,虾身皆用浓淡表现,虾群更以浓淡参差而布,尤其是上半部十多只对虾,多而不乱,构图非常巧妙,层次分明,体态不同,且能统一协调。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笔痕去描绘虾的结构和质感,墨色的结构中丰富的意韵和巧妙的技巧,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与歌颂。由此可见,我们不要给作品贴标签,似与不似,似源于生活,不似是艺术家的功力,所产生让人难以理解的,极简主义表现相对于再现优先性。

吴冠中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师”,是二十世纪中国艺术的代表,他将油彩与水墨媒介材料交汇融合在一起,汲取两家之所长,作品中最突出、最能代表江南题材的《双燕》再现了江南建筑水墨周庄的建筑中白色高墙的特色,“留白”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作品中使用大面积留白和黑白色强烈对比的方式凸显江南民居的纯净之美,笔笔皆是惊喜,也承载了视觉艺术大师的思乡之情。现在的我们进入了一个后现代化的状态,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也无可厚非,反过来说这样的状态映射到艺术上是正面的现象。

模仿和照相机式的再现并无意义,艺术家要表现个性也不能偏激刻意追逐个性,保持艺术的陌生化原则,是艺术永葆青春、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关键。19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的艺术观念侧重对现实重现,而中国的绘画理念强调意象和意境,“只可意会”的这样一种感觉,现代的中、西方绘画艺术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两者从本质上并没有优劣之分,它们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仍然保持各自的理念,西方的艺术观念与中国画的艺术观念逐渐相容将会是中国是画发展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86-93.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55-67.

[3]藤守饶.审美心理描述[M].上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齐白石与毕加索的绘画艺术比较_米仁尼沙_艾山,2017.

深刻范文篇2

要使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闯出一条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崭新道路。

党要领导革命事业不断走向胜利,就必须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要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始终保持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要取得民族独立与解放,保障国家安全与发展,必须建设一支听党话跟党走、忠实履行历史使命的人民军队。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华夏大地上谱写的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在人类历史上竖起的一座代代传颂的无畏丰碑。长征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一)

长征,是党和红军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生存危机下被迫进行的大规模战略转移。党领导红军战胜了征途中的一切艰难险阻,最终夺取了长征的胜利。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可是,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在对日实行妥协政策的同时,调集重兵“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中共中央被迫率领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中央苏区的丧失,改变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格局。在国民党军重兵逼迫下,战斗在大江南北的红25军、红四方面军和红2、红6军团分别先后撤离苏区,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就由局部发展成全局性的战略转移。

在不断加剧的民族危机下,红军的战略转移,已经不是单纯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而是同时负有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发展,以实现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变的伟大历史使命。

党和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长征途中,“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可谓步步险关,处处绝境,稍有不慎,就可能全军覆没。然而,党和红军最终经受住了血与火的严峻考验,一路闯关夺隘,勇敢前进。从1934年10月10日长征开始,到1936年10月22日长征结束,各路红军在长征中总行程达6.5万余里;先后进行了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其中师以上规模的有120余次,牺牲营以上干部432人;共计歼灭和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俘敌2万余人,打破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红军还战胜了自然界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先后跨越了近百条江河,其中包括赣江、湘江、乌江、大渡河、金沙江等激流汹涌的著名大川;征服了约40座名山险峰,其中包括20余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皑皑雪山;穿过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上百平方公里茫茫草地。在此期间,我们党还纠正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战胜了的右倾分裂主义。尽管付出了兵力损失达3/4的重大代价,但红军最终实现了会师西北的战略目标,取得了长征的胜利。长征的胜利,不仅使党和红军克服了严重的生存危机;也为挽救民族危亡,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促成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长征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罪恶企图,向世人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各路红军会师西北,使党中央实现了对全国红军的统一领导和指挥。红军整体合力的形成,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长征的胜利,保存了“中国革命的精华”。不仅造就了一大批善于治党治军治国的宝贵人才;更重要的是,在浴火重生的伟大斗争中,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脱颖而出,并且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这一切,标志着党开始走向成熟。

长征的胜利,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红军以英勇无畏的斗争,将被迫进行的求生存转移,转变为开赴抗日前线的伟大进军,在华北的抗日前哨地区建立起前进的阵地,鼓舞和坚定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促进了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为挽救民族危亡作出了重要贡献。

长征的胜利,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国内外的影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赢得了国际上正义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广大人民由此而懂得: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获得解放;只有参加和支持红军,才能翻身当家作主人。

长征的胜利,锻造出了不朽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集中体现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战胜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的英雄气概;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始终听党话、跟党走的高度政治觉悟;与广大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为人民服务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求实创新的胆识。这一精神,不仅是党和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高度凝结,也是后来的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的发展基础,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在这些精神的鼓舞下,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三)

红军长征胜利的光辉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红军将士在万里征途中,用生命和热血铸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些珍贵的精神财富,今天仍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

要夺取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必须有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正确的思想路线。

红军长征能够夺取胜利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的坚强领导集体。正是在的正确领导指挥下,红军四渡赤水,兵临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彻底扭转了长征初期的被动局面,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核心领导地位的确立,从根本上说,就是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正是在这条思想路线指引下,党制定和实行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统一起来,从根本上统一了全党思想、凝聚了全党全军力量,从而引导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

今天,我们正在进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最新指导理论,科学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样又快又好发展”的时代课题。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以此统一全党的思想,凝聚全党的意志,集中全党的智慧,激发全党的活力,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和国防军队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要使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闯出一条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崭新道路。

红军之所以被迫进行长征,就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照搬书本上的条条和外国经验,无视中国革命实际所造成的严重恶果。惨痛教训使党和红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道路要靠中国人自己来开创。只有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闯出一条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革命道路,才能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遵义会议迈出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决定性一步。从此,我们党把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自主推举出值得依赖的领袖,自主决定仗怎么打,路怎么走,特别是在历史转折关头,敏锐把握机遇,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打开了中国革命的广阔空间。

今天,我们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也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充满未知和困难。要取得这场新长征的胜利,关键在于创新。在学习、借鉴他人经验的同时,我们应当更加重视自己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造,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科学发展之路,独立自主,勇于创新,依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努力开创出一条造福全体中国人民和促进世界繁荣发展的崭新道路。

党要领导革命事业不断走向胜利,就必须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红军长征,是在无后方依托、流动作战和非常险恶的环境下进行的,但党和红军也从来没有忘记践行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红军战略转移方向的多次调整和党的北上抗日战略方针的确定,充分表明我们党始终是把人民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是党和红军赢得人民群众支持拥护的根本原因。红军长征,共经过14个省和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所到之处,广泛开展宣传工作,深入说明党和红军的宗旨,严格执行群众纪律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使广大群众深切感受到共产党和红军是他们的救星和希望,从而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正是有了沿途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党和红军才能夺取长征的胜利。

长征途中,党和红军的各级领导和指挥员,与普通士兵同甘共苦,生死相依;很多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以身作则,冲锋在前,战死沙场。红3军团参谋长邓萍喋血遵义城;红25军政委吴焕先血洒四坡村;红34师师长陈树湘伤重被俘,掏腹断肠,壮烈牺牲。聂荣臻曾说:红军打仗打的是干部,打的是党团员。每打一仗下来,党团员负伤之数,常常占到伤亡数的25%,甚至50%。正是党员干部这种冲锋在前、吃苦在先的作风,激发了广大战士们的极大斗志和勇气。红军军心之团结和士气之旺盛,为当时国内任何军队所不及。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原因,也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发展的稳固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中央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得到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所体现出来的为民、务实、清廉的执政新风范,更是得到广大群众的广泛赞誉。但是,目前党群关系方面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也不容忽视。一些人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等价交换原则引入政治生活,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严重侵害了党的肌体,败坏了党的作风,危及了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对此,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对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出了新的部署,我们应该认真贯彻落实,使党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坚强的战斗力,领导我们不断夺取革命和建设的新胜利。

要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始终保持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党和红军在长征中迭克强敌、战胜艰险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在面对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面对严酷无情的自然环境,面对绝地断粮等生死考验时,红军指战员之所以能够以顽强的意志、昂扬的斗志和乐观的情绪坦然面对,靠的就是对党的忠贞,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环境再恶劣、条件再艰苦,他们也毫无怨言,坚定地跟着党革命到底。

党和红军中,有一大批甘为理想信念而献身的坚定分子,老一代革命家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如、、、等人,投身革命前都曾在旧军队中有着高官厚禄,但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他们不惜放弃这一切毅然加入共产党。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为了跟党干革命,告别家人、离开故乡,踏上了迢迢征途,很多人付出了生命和热血。这种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他们心甘情愿地舍弃个人一切,投入伟大的革命斗争洪流。历史一再证明,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党我军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力量源泉;是民族复兴的伟大精神支柱。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更加需要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精神来凝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以高度的自觉和自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要取得民族独立与解放,保障国家安全与发展,必须建设一支听党话跟党走、忠实履行历史使命的人民军队。

长征胜利最重要的启示之一就是,为了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胜利发展,党必须牢牢掌握一支忠实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革命武装。长征中,红军之所以能经受住残酷的战争环境、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严酷的党内斗争等多重考验,创造出以劣胜优、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观,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牢固确立“党指挥枪”的原则;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政治工作的强有力保证作用;形成了适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规律的建军、作战思想、原则和制度。红军遵循“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作战原则,充分发挥运动战的优长,用“走”创造战机,以“打”开辟道路,“打”时敌人闻风丧胆,“走”时敌人望尘莫及,真正实现了所说的“完全主动作战”。所有这些,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深刻范文篇3

在申请入党的这段时间里,我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更注重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作为一个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我,时时刻刻都用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我在这段时间学习的最大收获就是学习了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论述: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站在时展的高度,科学地概括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集中反映了党的先进性和阶级性特征,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治党治国、创造性运用唯物史观的重大成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必然趋势的深刻和精辟的揭示,是对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三个代表"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体认,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现了对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深刻认识。"三个代表"是对于历史规律性与必然性的把握,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到底是为了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我们党从建立伊始就以中国社会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利益代表的姿态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在政治上实行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和民主集中制,在经济上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掌握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从而成为全民族的领导核心,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出了"双百"方针,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然而,由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准备不足,又缺乏经验,使得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使人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恢复和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特点,科学的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提出并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历史的经验表明,只要我们党坚持和把握了"三个代表",我们就能在前进的道路上取得胜利,什么时候我们背离了"三个代表",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能否坚持"三个代表",是关系到党能否保持先进性和领导核心地位的人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都应贯穿"三个代表"的要求。

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要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的共同理想,增强贯彻党的理论路线和根本宗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脚踏实地的做好工作。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的时候,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针对党的建设提出来的,阐述了在新形势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政党的和怎样建设当党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贡献、新发展。江总书记面对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的历史任务,为始终保持党的旺盛生命力,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从理论上基本解决了新形势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要课题,意义非常重大、非常深远。

对于“三个代表”的重要内涵,江总书记自己有一个非常精辟的概述。他说:“因为我们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所以全党同志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最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国家的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因为我们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所以全党同志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传统,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不断地创造和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使社会全面进步;因为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所以全党同志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都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任何脱离群众、任何违反群众意愿和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所有的共产党员的领导干部,都要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这‘三个代表’,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合格的党的领导干部。”

从这个概述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三个代表”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既关系到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也涉及到的党的全部工作。从党的性质上来讲,它强调了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组织应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保持党的先进性。从党的宗旨来讲,它强调了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组织,应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党除了代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任何利益。从党的任务上说,我党担负着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发展、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而努力奋斗的历史任务。现在面临新世纪的到来,党的任务就是要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实现国富民强。

深刻范文篇4

十七大报告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十七大的全部议程,都是在这面旗帜下进行的;十七大报告的全部内容,都是以这面旗帜贯穿和指导的;十七大载入史册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

“继续解放思想”,是十七大主题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全党在思想路线、精神状态方面的一项重要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

“坚持改革开放”,是十七大主题对全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

十七大的主题要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是新形势下的两大重要目标和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所以,十七大的主题对全党发出号召:“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党的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一主题,鲜明地回答了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开拓奋进的重大问题。这一主题,既是大会的主题,也是面向未来党和国家整个事业和工作的主题。学习和贯彻十七大精神,必须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这一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既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道路和理论的辩证统一

1高举伟大旗帜

十七大报告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十七大的全部议程,都是在这面旗帜下进行的;十七大报告的全部内容,都是以这面旗帜贯穿和指导的;十七大载入史册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

从历史角度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以及旗帜问题,当然并不是十七大才第一次提出和使用的。但是十七大对以往我们关于旗帜的各种表述,对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理论和实践结晶,做了重要的整合工作,把我们党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成果,都集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之下。这一整合,清楚地展示和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由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通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而创立形成,由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经受考验、丰富发展,党的十六大后,又由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开创了新的局面。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浓缩了党和人民经历的千辛万苦,是集中了一代代创业者、探索者无数智慧心血而终于形成和举起来的旗帜。十七大高举起这面旗帜,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更加紧密地凝集成统一整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更加鲜明地展示在世界面前,飘扬在我们前进道路上。

从实践基础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与近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联系在一起的,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近30年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潮流,实行和推进改革开放,推动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变,给曾经陷于困境的中国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正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口号和根本命题,从根本上指明了中国发展的方向、目标、道路和战略;又正是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发展和推进的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实践经验和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深深扎根于改革开放这个最深厚土壤和基础的伟大旗帜。

从基本内涵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既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道路和理论的辩证统一。十七大报告对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的内涵作出了准确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和理论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展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果,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正确性、指导性。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十七大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作为主题内容之一,进一步明确了前进的方向、目标和道路,对完成党所面临的各项任务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党的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和生命力,归根结底在于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在于是否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在于能否指导共产党人解决历史所赋予的使命,取得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胜利

2把握指导思想

十七大强调,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在党的指导思想问题上的郑重界定和重要要求。

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对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是党的全部理论观点、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因而也是党制订全部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行动指南。

党的指导思想总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一定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它的科学性和生命力,归根结底在于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在于是否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在于能否指导中国共产党人解决历史所赋予的使命,取得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胜利。因此,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始终与时俱进,始终经历着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从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1945年党的七大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的概念,作出了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性决策。2002年党的十六大又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鲜明地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标志的、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科学理论。所以,十七大报告从高举旗帜的角度,明确将科学发展观归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这一决策,既是对现有理论成果的总结和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它有助于我们明确未来建党治国的战略思路,有助于全党和全国人民统一思想,有助于规范和指导各项政策的制订,归根结底,有助于我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从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是在不同阶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成果,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指导着党的事业不断发展。由于任何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所以,科学发展观也要继续接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所以,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指导思想的基本内涵,自觉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党的科学理论全面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

继续解放思想,必须处理好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必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的各种问题

3继续解放思想

“继续解放思想”,是十七大主题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全党在思想路线、精神状态方面的一项重要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解放思想,按邓小平同志的说法,“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是广义上的解放思想。由于在改革开放中经常需要破除的往往是一些已经过时的传统观念,所以,近30年来解放思想的狭义或直接含义,主要是指从长期形成的“左”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从对社会主义某些并不科学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中解放出来,以及从停滞、僵化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近30年的实践证明,如果没有这样的思想解放,拨乱反正就无从进行,改革开放就迈不开步子,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

当前,我们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大量新课题、新任务和新挑战,需要继续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也需要继续破除不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陈旧观念。总体上看,全党的精神状态是好的,但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导干部的身上,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形而上学、僵化保守、教条主义、浮夸不实等不良倾向。如果不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彻底清除或多或少依然存在的一些错误思想影响,我们的思想认识就可能赶不上飞速发展的实践进程。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解放思想是没有尽头的。如果哪一天认为解放思想可以终结了,那就意味着我们的思想开始僵化了,我们的活力开始减退了。

继续解放思想,必须处理好与实事求是的关系。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和要求,是要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说到底,就是要实事求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不是实事求是,作为其表现形式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尤其是“左”的思想,也不是实事求是。要实事求是,就要解放思想。另一方面,解放思想不是说大话、说空话、说假话。判断思想是不是真正解放,根本尺度是通过实践看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即是不是实事求是。思想落后于客观实际,不敢试,不敢闯,这不是解放思想;离开四项基本原则的胡言乱语,脱离国情、省情、市情的高指标,也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只有做到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本质上是统一的。

继续解放思想,必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要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要充分发挥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又要在理论的指导下,继续大胆地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坚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而不是拿“本本”去“框”实践。

继续解放思想,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的各种问题。着力攻克现实难题,认真解决存在问题,努力探索新的课题。必须在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大战略、大路子、大政策前提下,切实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大胆尝试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新路子、新办法。要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握大局,认清使命,更加自觉、更加坚定、更高水平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4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改革开放”,是十七大主题对全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

改革开放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重要基本点,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开放也是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照抄照搬别国模式和“左”的思想逐渐抬头,体制上存在很多弊端,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以上引语均出自《邓小平文选》)。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中国社会开始了巨大变革。

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所以,十七大报告专门用一个部分回顾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充分肯定“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近3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不断深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165亿美元增长到26269亿美元,年均增长9.7%,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17607亿美元,上升为世界第三。扣除物价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5.7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多万。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过来人都能作出鲜明对比,也是每一个平常人都能从生活中直接感受到的。

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十七大报告将这些经验概括为十个结合,非常深刻而富有新意。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也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遇到了新的困难,人民群众对目前的社会状况也有很多不满意之处。所有这些,都要认真加以解决,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只有真正地、持久地、全面地改革开放,中国才有光明的前途;只有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才能使改革进一步收到更好的成效。所以,十七大报告极其坚定和有力地表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要坚持改革开放。十七大对如何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任务和要求。认真领会和把握十七大的主题,就一定要按照大会部署,继续推进和深化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要继续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建设开放型经济,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通过改革开放,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光辉的新篇章。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5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十七大的主题要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是新形势下的两大重要目标和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鲜明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当前和未来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特征。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发展提出的新的课题,面对社会活力不断迸发、各项事业不断进步、同时发展不平衡现象扩大的问题,面对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机遇和挑战,要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必须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十七大报告精辟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总要求,全面规划和部署了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战略、主要任务和各项工作。十七大报告的所有内容,都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领会十七大的主题,也必须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注意科学发展、社会和谐问题。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发展仍然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抓住发展,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但我们所要求的发展,应该是科学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和平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共同发展。一句话,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又好又快的发展。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坚持科学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方针;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两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作出不懈努力。

把握十七大主题,一定要从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意义。要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治国理政的各项工作;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关系,善于总揽全局、全面规划,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不断加强和谐社会的建设;要紧紧抓住以人为本的核心,始终从人民的利益和意愿出发看问题,作决策,谋发展,办实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要坚持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把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结合起来,用制度体制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要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切实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落到实处。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经科学测算,也都是符合实际,能够实现的

6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所以,十七大的主题对全党发出号召,“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用“小康之家”四个字来描述我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和蓝图。从此,“小康”、“小康社会”、“小康生活”、“小康水平”等,就成了中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概念。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要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确认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时,正式把实现小康作为第二步的战略目标。

到20世纪末,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规划未来,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要求“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的确定,深化了邓小平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思想,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

五年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胜利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五年来的发展证明,党的十六大确立的目标不仅完全可以实现,而且有望提前实现。因此,十七大从实际出发,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党的十六大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这些要求主要包括:增强发展协调性,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这些要求是对党的十六大目标的补充和充实,总的来说比党的十六大目标稍高,要求更严,但经科学测算,也都是符合实际,能够实现的,尤其是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规划未来五年及其之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都要以这些新的目标要求为基准。

深刻范文篇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这是我们党全面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执政的历史经验,积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主动应对经济全球化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所提出的战略性论断,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到十六大提出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再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的基本方式,这既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治国执政思路一以贯之的理论探索,更反映了我们党对治国执政方式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

一、党依法执政的必然性和现实性

党的十六大深刻指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一论断揭示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依法执政的必然性和现实性。

从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到领导人民执掌政权,是党依法执政的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摧毁了旧的国家机器,废除了旧法统,确立了自己在全国的执政地位,开始了执掌政权的历史新时期。党如何从领导人民夺取政权的革命党迅速转变为执政党,把执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建立在规范、稳定、有序的基础之上,需要进行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在这方面,我们党曾有过指导思想上的严重失误,“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2页)导致党内民主、人民民主遭受破坏,直至最终发生十年动乱。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了这段历史,明确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同上,第333页)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辟论断,把法治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开辟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新时期,从而使党依法执政成为一种必然的历史性选择。

从在封闭条件下实行计划经济到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党依法执政的时代要求。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它必然要求民主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要求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也就是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过程。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关键,是党必须依法执政。当前,我国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实施依法治国方略都正处在攻坚阶段,迫切需要我们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法制建设规律的要求,坚持和实行依法执政,不断提高党依法领导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从党对国家和社会高度集中的一元化领导到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法治化领导,是党依法执政的体制呼唤。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我们党实行的高度集中的一元化领导方式,对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和巩固新生政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继续实行这种领导方式,就很容易使党包办一切、领导一切、决定一切、管理一切,直接导致各级政权组织的功能难以发挥,社会成员处于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状态。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进行了党政分开的探索,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开始朝着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方向转变。依法执政方式的提出和确立,适应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方式创新的需要。这一执政方式要求在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执政载体的前提下,依法明确界定党与国家机关的不同职能、权限和责任,以及规定它们之间不同的活动范围、活动原则和活动方式,在此基础上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领导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它有助于通过宪法和法律确认党在国家政权结构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表明我们党既不能置身于国家权力之外,也不是凌驾于国家权力之上,而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执掌国家政权,在依法执政中更集中、更有力地实现党的领导。

二、党依法执政的三大核心要素

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是一个前无古人的重大法治创新。在法治领域,主体、行为和责任是三大核心要素,是任何法学研究和法治实践都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因此,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来厘清依法执政的执政主体、执政行为和执政责任这三大核心要素。

依法执政需要明确执政主体。谁是依法执政的主体?我们认为,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作为整体的中国共产党以及党的中央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委员会。党的最高执政权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及由其产生的中央委员会行使,闭会期间由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行使;地方各级党委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行使所在区域的执政权,以保证党对地方各级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并明确地方各级党委的执政责任。

依法执政需要规范执政行为。当前,依法规范党的执政行为十分重要和紧迫。首先,要依法规范党的执政权的行使范围。党的执政权主要是指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领导权、思想领导权和组织领导权。其次,要依法规范党的执政权的行使方式。党的执政权作为一种核心的公权力,既要依法保障,也要从实体和程序上依法进行监督和制约。第三,要依法规范党与国家政权机关之间的关系。既要发挥党委(党组)对同级人大、政府、政协等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又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以从体制、机制及制度上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权力。

依法执政需要落实执政责任。依法执政作为一个重大的法治问题,必须落实执政责任。落实党的执政责任是个新课题,在责任主体和责任形式方面都显现出复杂性和特殊性,既涉及各级党组织,也涉及党员领导干部;既涉及政治责任和道义责任,也涉及党纪责任和法律责任。我们既要重视落实地方党委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宪法和法律,以及重大决策、任用干部、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执政责任,更要重视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执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一次把党的工作人员纳入了公务员的范围,这将有利于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法律责任的统一,有利于党的执政责任的落实。我们要以宪法和党章为根本依据,以贯彻《党内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和《公务员法》为契机和突破口,通过对违法执政行为的追究并使相关责任人承担党纪和法律责任,来达到监督执政权力和规范执政行为的目的,这既是执政党内部的一项重要制度保障,也是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重要法律保障。

三、党依法执政要实现执政方式的深刻转变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性跨越,具有长期性、根本性、全局性和复杂性。要从制度上真正落实依法执政,要求我们党在执政方式上实现三大转变。

从主要依靠政策执政向主要依靠法律执政转变。党的政策是党动员人民、组织人民和领导人民的重要法宝,是党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有力武器。但是,政策与法律相比,在规范性、稳定性、公开性、民主性、程序性以及国家强制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在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依法治国成为基本治国方略之后,党就需要及时果断地实现从主要依靠政策执政向主要依靠法律执政的转变。当然,法律与政策在指导思想及其服务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根本任务等方面的高度一致,决定了两者都是执政党执政的重要依据,两者之间经常有着密不可分的相互依存关系。但从总体上和根本上看,党治国执政的主要依据和主要方式应该是法律而不应当是政策,这是党依法执政的内在要求。因此,在党从主要依靠政策执政向主要依靠法律执政的转变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法律与政策之间的关系,既要正确处理不同效力等级的法律、法规、规章与不同层次的政策之间的关系,也要正确处理不同级别的执政主体依据不同效力等级的法律、法规、规章与不同层次的政策之间的关系,做到既积极、主动,又平稳、有效地实现这种转变。

深刻范文篇6

一、加深对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理解

从党的性质看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先进性既包含了党的性质的内容,也包含了党的组成成员及其行为表现。一个政党是否先进,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方面的内容集中反映在党的路线、政策中。有了政党的先进性,还要看组成政党的党员是否由先进分子所组成,党员的行为表现与党的路线政策的意向是否一致。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是由无产阶级和其他革命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必须使党的理论、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必须通过全体党员高度的思想觉悟和奉献精神来体现其先进性。同志强调:“敏锐地把握时代的发展变化,正确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坚持推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切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这是我们党先进性的根本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先进性的丰富内涵,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本质特征。指出,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党的先进性要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应当是品质、能力和行为的统一。品质上的先进性,主要指思想境界高、精神风貌好、道德修养佳。一个人只有品质优秀、素质优良,才能是先进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则是品质的延伸,是品质由内向外的过渡和转化。能力既包括具有内在倾向性的思维能力、评价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等,又包括具有外在倾向性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处事能力、工作能力等。能力高低与否,直接影响到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保持和发挥,构成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行为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外在展示,是品质、能力的现实实现。行为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作所为的总称。共产党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说到底主要是靠共产党员的行为,即靠共产党员的行动,靠共产党员的实践,靠共产党员的工作实效。行为最直接、最直观、最现实,因而最为人瞩目,最具有说服力,最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行为上的榜样作用和模范带动,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最好说明。因此,优秀品质、高强能力和模范行为,涵盖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义。

党员干部,特别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员领导干部,是党执政的象征,其权利大、责任重,行为的影响面也大,因此人民更多地把这些人当做党的形象的代表,就他们的行为表现来说,往往直接与党的路线政策挂钩,由于他们处于决策层,其本职工作就是作出决策,对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的工作往往有全局性的影响,其行为表现的反响程度是不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员所无法相比的。因此,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能否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努力做到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六项基本要求,是我们每一位党员修养和行为的准则。

1、共产党员要坚持理想信念,在政治上保持先进性。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如何坚定理想信念,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既要正确认识目前资本主义经济、科技发展的现实,更要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既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和反复,更要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规律;既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更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坚持理想信念,是政治上保持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政治上的先进性,是指政治上的清醒、成熟、坚定,即明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遵守政治纪律,提高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关键时刻不迷失方向。因此,共产党员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目标和任务而奋斗。

2、共产党员要坚持勤奋学习,在思想上保持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理论上的先进性,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思想上的先进是其他各方面先进的根基,保持思想先进的关键在于用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努力提高理论素养,提升思想境界,掌握先进文化,提高自身素质。同志曾经强调,保持党和党员的先进性,根本途径是加强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把党员教育和锻炼成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提出的思想建党的原则,对我们党的建设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当前,我们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自觉运用科学理论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保持昂扬斗志和进取精神。

3、共产党员要坚持根本宗旨,在执政上保持先进性。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能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衡量一名党员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努力当好人民的公仆,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在执政方面要认真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尊重群众的创造,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意愿,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忠实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一步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员和党员干部履行工作职责、考核工作内容,检验工作成效的基本准则,作为衡量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首要标准。

4、共产党员要坚持勤奋工作,在业绩上保持先进性。

同志要求党员同志要“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一流工作业绩。”如何才能创造出一流的工作业绩,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新认识,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新的升华,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一个新飞跃,也是我们对人类发展道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新贡献。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发,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因此,我们只有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使我们创造的工作业绩保持先进性。

5、共产党员要遵守党的纪律,在行为上保持先进性。

社会的发展是有序的,作为社会的主体—人的行为是不能任意放纵的,是应当受到法律和纪律约束的。党的纪律是全党意志的体现,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约束。作为共产党员首先必须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在思想上政治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对党的方针政策绝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坚持党的原则,严守党的纪律,增强组织观念,做遵守纪律的模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自觉维护中央权威,服从组织决定,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反对自由主义,宗派主义和小团体主义。每一名党员都要为党的事业和党的工作着想,发扬民主,出谋划策,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深刻范文篇7

其实值得感恩的不仅仅是对上苍,我们对父母、亲朋、同学、同事、领导、部下、政府、社会等等都应始终抱有感恩之心。我们的生命、健康、财富以及我们每天享受着的空气阳光水源,莫不应在我们的感恩之列。一位盲人曾经请人在自己的乞讨用的牌子上这样写道:“春天来了,而我却看不到她。”我们与这位盲人相比,进一步说与那些失去生命和自由的人相比,目前能这样快快乐乐地活在世界上,谁说不是一种命运的恩赐,我们还会时常愤怒得发抖而总去抱怨命运给自己的不幸和不平吗?

所以,尽管苦难不能忘记,罪恶必须得到惩罚,但我们也的确应常怀感激之心并努力回报那些给予我们恩情的组织和人们。

回报父母之恩,是他们让我们有机会看到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回报母校之恩,是各位师长培育我们成长;

回报组织之恩,是组织在我们需要工作机会的时候,给我们提供了工作机会,使我们能

够在工作中继续学习锻炼而且不仅不用再交学费,还能获得报酬;

回报领导之恩,是他的责骂、严格要求和言传身教,使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使我们没

有陷于懒散和放任的泥潭;

回报同志之恩,是他们与我们一起工作和奋斗,共同开拓着未来;

回报社会之恩,是社会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和自由生活的舞台;

回报政府之恩,是政府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安宁和秩序,使我们免受混乱;

回报员工之恩,是他们的鼎力支持和努力工作才使我们做领导的有所成就;

……

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就常怀感恩之心。据说有一次家里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在回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好,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

感恩是生活中最大的智慧。时常拥有感恩之情,我们便会时刻有报恩之心。有了报恩之心,就会把成就归功于大家,失误归过于自己;就会把组织的优点告诉大家,把组织的不足告诉领导。而牺牲精神便会凝聚在我们体内,当需要舍弃个人英雄主义时,我们坦然面对;在组织困难的时候,甘愿做出自我利益的牺牲;在他人困难的时候,甘愿不计利益提供帮助。公务员之家

深刻范文篇8

严以修身重在坚定信念、提升境界。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排在首位,足见其重要。为官先修身,不仅是古人对从政者要求的起点,更是共产党人执政的底线思维。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员的内在修炼养成,这也是保证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党性基础。在《纪念白求恩》中,号召共产党员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常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等,强调的都是首先要严于修身,勤于修身。在这方面,焦裕禄为我们树立了好榜样,他一生对党和人民忠诚。上世纪50年代,他响应党的号召,从共青团郑州地委第二书记的位置上到洛阳参加矿山机器厂的筹建工作,在工业战线上工作了9年;上世纪60年代,他在明知自己患有严重肝病的情况下,又服从组织安排到当时全省最穷的兰考县工作。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想着党交给的任务,还挂念着兰考县的灾情。特别是嘱咐去看望他的同志们: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滩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没有对党的忠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严以用权重在遵规守矩、公私分明。邓小平曾告诫我们:“我们拿到这个权力以后,就要谨慎。不要以为有了权就好办事,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那样非弄坏事情不可。”权力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为民则利,为己则害。权力一旦姓“私”,地狱之门随之打开。不久前,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围绕“公众如何看待‘权力异化’现象”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结果发人深省:68.8%受访者认为权力异化程度严重。这些民情民意警示我们,共产党员必须牢固树立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守纪律、守规矩,只有善待权力,正确行使权力,才能防范用权风险。

严以律己重在慎独慎行、自重自省。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诗曰:“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意思是说如果不能从自身入手,控制好自己的私念、欲望、惰性等,又怎能干出一番大事呢?一个干部的作为,外在的约束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自身的约束,做到慎独慎行。最近大家可能都了解了财政部老部长吴波同志的故事,他的一生淡泊名利、“来去无尘”,苛求自己、公而忘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对信念的坚守始终不渝。正所谓:“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领导干部做到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了,就一定能带出好队伍,养成好风气。

谋事要实重在遵循规律、实事求是。“大人不华,君子务实。”在中国古圣贤看来,“谋事”是否实,是区分君子与常人的重要标尺。特别强调“谋事要实”,针对的就是不真心真意为民办实事,只追求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等热热闹闹的形式主义。“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往今来必成于实。”今年我国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左右,我感到就充分体现了“谋事要实”的精神。总理讲,7%左右的目标考虑了需要与可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与经济总量扩大和结构优化的要求相适应,符合发展规律,符合客观实际。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吃透中央的精神和要求,紧密联系实际,把各项工作做好做实。

创业要实重在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孔子说,“事思敬”“敬事而信”。以恭敬、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做事,是中华传统一以贯之的基本为人规范。从“办事不吭声”的老实人张思德,到“退休福不享,栽树二十年”的“草鞋书记”杨善洲,尽管时代变迁,但求真务实始终是优秀共产党人的本色。今天,组织上判断一个干部,关键还是看是否敢于担当,是否有责任心,看其实不实,那些始终埋头苦干、踏实肯干的干部,必能担起时代重任,也终究不会吃亏。

深刻范文篇9

人的道德品质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完成的,青少年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可塑性很强,教师无论是道德上还是知识上对于青少年都具有启蒙作用。虽然人类终身都受教育,但不可否认,一个人青少年阶段受到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教师必须切实认识到师德的启蒙意义,以高尚的品德给学生指引正确的人生道路。

教师的道德具有示范作用。我们常讲“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重要的道德影响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仅讲授道德的理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高尚的人格为学生提供一种道德的楷模,从而起到道德的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教育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活动,其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内因的作用,是教育取得成果的关键。师爱正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动力。“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是神圣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功能。”

师爱犹如春雨,不论滋润什么样性格的学生的心田,都会产生巨大的效应——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向上的力量,进而自励进取。正因为如此,学生渴望爱的抚育,有时甚至超过对知识的追求。学生得到教师的爱,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反馈回去,形成爱的双向交流。心理学家称之为“动情效应”。这种效应会产生良好的后果,学生的表现是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十分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教师合作,把教师看成是父母亲般的亲人。他们愿意向老师反映内心世界,袒露自己的思想,真诚倾诉心里的秘密。关于这方面,相信老师们都有切身的体会。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成材,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变;是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保证,是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教师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的体现,是教师教学中出自崇高的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教育之爱。我们每个教师出于赖以为职业的爱,更因为我们肩付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任;是一种最理智的爱。理智在于,教师接触的学生及家长为数众多,芸芸众生,情况各异,必须区别对待;又在于学生的年龄有低、中、高之分,人格与智力有好、中、差之别,而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有情绪好坏、逆顺境之异。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超人的理智,做到对好学生不溺爱,对差学生不操之过急,而能循循善诱。师爱的理智,还表现在对学生严格要求上。爱而不严,不是真正的爱。师爱有别于母爱,正是在于它突破了溺爱的圈子,严格要求和精心施教有机地结合。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借新春之际,让我们共同以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和浩然的正气去开拓龙津中学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深刻范文篇10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十七大报告用了很重要的篇幅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及产生的背景、精神实质,对于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很多新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的理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贯彻社会主义重要战役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的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南网方略是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在南网的具体化,南网根据中央的要求结合南方五省区的情况提出了南网方略,其“强本、创新、领先”的发展思路就是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的体现,实践证明这种发展思路是完全正确的。强本是基础,创新是手段,领先是目标,也就是说通过打牢基础,运用好手段,来达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目标,达到领先。为了确保发展的思路顺利实施,同时南网公司还制定了工作方针及六个更加注重的理念,用六个更加注重特别是更加注重依靠科学进步,更加注重树立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人的发展,来确保这种战役目标的实现。南网方略就是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在南网的具体的运用和践行。

如何才能做到科学发展呢?十七大提出了要做到科学发展就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七大用“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来代替过去“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这一词语的变化折射出经济内涵的重大变化,这种发展方式的提法比以往更为科学。在发展的方式上第一要点就是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增长的方式要从以前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次,中国的发展方式应该根据具体国情走自己的路,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应该做到“三高两低”,即:高科技,高效率,高就业,低能耗,低污染。第三,在物质资源的消耗上主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管理创新上转变。

作为电力系统这种既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经济基础产业同时又是服务的行业,还是肩负着对国家的资源进行优化、利用和分配的一种特殊工具手段的调控行业,就更应该挑起建设国家的重担,去承担更多的责任,按照南网公司提出来的“对中央负责,为五省区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全力做好电力供应”的公司宗旨和使命,为加强对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作出我们的贡献。在省公司今年的职代会上,已经对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节能减排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措施,贯彻好省公司职代会精神的要求,也就是落实了南网公司提出来的“要对中央负责,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实际上也就是把十七大的精神落实到了实处。

二、对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认识

党的十七大上吹响了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说:“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明确把“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的文化发展战略,可谓意义重大。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来说,文化竞争力是文化软实力的源泉,文化软实力体现在文化竞争中。在全球市场一体化的格局中,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和文化产品的竞争力是文化竞争力的源泉。有了竞争力,我们就不仅可以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还可以籍此推广和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通过文化影响创造国际化的对中国文化亲近友好的环境。要想占领文化市场和保持文化竞争力,一个国家和该国的企业必须拥有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就此而言,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提升当代的文化创造力来发展文化竞争力。文化走出去主要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发挥文化企业的主体作用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应有之义。公务员之家:

通过对十七大的学习,更加加深了对南网方略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都必须要有先进的文化作为支撑,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统一的价值取向,从而达到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的目的,通过构建共同的理想来凝聚力量,用时代的精神来鼓舞斗志。南网方略是中央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业的一种具体化,践行南网方略就是贯彻十七大精神的体现,也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指南。今年的南网公司工作会和省公司的工作会,都把南网方略的贯彻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任务,培训中心(学院)作为宣传、研究、传播企业文化的主阵地,应该采取多种宣传方式,进一步的提高对南网方略的认识和践行的水平,应该增强贯彻落实南网方略的自觉性,更深入地通过我们的宣传、贯彻、落实进一步的增强公司发展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