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十篇

时间:2023-03-15 18:30:50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篇1

关键词:人格测验;学生;人格心理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2-0074-01

人格心理学是以人格测验为基础的抽象性心理学课程。恰如其分的人格测验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奠定人格心理学学习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心理学规律,为个人学习和生活服务。目前,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更偏重于心理学理论教学,人格测验较少,学生被枯燥的心理学理论束缚,失去学习兴趣。而人格测验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人格心理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主要对于人格测验在学生学习人格心理学课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一、人格测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否则学生无法体会学习的乐趣。因此,人格心理学教学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不断深入探索人格奥秘的好奇心,而人格测验则可以实现。在人格心理学中,为避免枯燥心理学理论“霸占”学生的思维,笔者带学生在课上做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实践证明,这种人格测验非常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认为,“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说出了他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人格特质;而一些学生则认为,“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把他们从自我认识混沌中抽取出来,能够大致了解自己。自此,学生对人格心理学的兴趣大大提高。由此看出,通过实践积极了解个人心理学的内涵及其价值意义,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人格心理学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心理学教师应尽可能地开展人格测验,提高学生对人格心理学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质量,完成教学目标。

二、人格测验可为学生学习理论提供感性知识

人格心理学理论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如人格心理学的内涵,若教师一味向学生灌输抽象、枯燥的理论,不但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但若此时恰当地运用人格测验,使学生从人格测验中获取感性认识,并结合感性认识理解抽象理论,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对人格心理学抽象理论的兴趣。如笔者带学生做艾森克人格问卷时,提到了人格的维度理论,强调人格特征研究必须从人格的特质和维度(包括E维度、N维度、P维度、L维度)出发。做完艾森课人格问卷,笔者以某同学为例,说明问卷的记分与获取结果方式,然后再逐一分析该同学的特质。如他的E量表分高于15,N量表分低于9,P量表分低于8,L量表分低于18,说明该同学是一个性格外向、情绪稳定的人,且其对危险环境较敏感,做事不易出现掩饰倾向。在这种自我测验下,学生能更直观地查看自己的心理特质和人格特点,进而在其学习中采取更合适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满足自身学习需求。为此笔者建议在人格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可适当进行实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并有效提高人格心理学教学效率。

三、人格测验可辅助学生优化学习方式

据相关研究指出,适当的人格测验有利于帮助心理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利用人格测验了解以上几种心理因素后,即可让教师有效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而采取合适的教案与教学方式,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来看,使用人格测验可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优化效果:一是不再仅仅着眼于单一的学习方式,而会逐渐选择更多与个人性格、心理需求相符合的学习方式;二是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整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并按照自己的性格特点将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融会贯通;三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改进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总体来看,心理测验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进而使教师因材施教,让学生逐步改善学习方式,最终实现有效学习。

四、结语

人格测验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充分掌握人格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真正认清“我是谁”,并以此为基础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学习习惯、学习需求及学习方向。心理学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更多的人格测验条件,充分满足学生学习个人心理学的需要,让学生真正从人格心理学学习中了解课程开设的意义及课程学习对自己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基越,徐建平.五因素取向人格测验的发展与比较[J].心理科学进展,2015(6):740-752.

[2]周爽,陈启山.人才甄选中的人格测验作假研究的深入与拓展[J].心理科学,2015(38):490-495.

[3]焦玲艳,张华伟.几种常用的人格测验方法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4):17-18.

人格心理学篇2

【关键词】 人格心理学;教学改革

人格心理学是皖南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人格心理学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暴露出了弊端。本文将介绍本学期我们对该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本次教学改革选取皖南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08级、09级共180人。

1.2 方法

1.2.1 构建研究型学习模式:所谓研究型学习,就是在教学中注重研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针对性,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彻底摆脱过去那种被动式,灌输式的学习方式。为构建研究型学习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①为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建立一个资料室,同时大力打造网络学习平台,将人格心理学的全部教学资料上网,为构建研究型学习模式创造物质条件。②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有机地组合起来,运用文字、图像、图表、flash等形象化语言,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③课堂精讲与课后自学相结合。精讲主要讲重点、讲难点、讲方法论、讲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讲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自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定1-5的教材内容由学生自学,并在自学的基础上安排专门的课堂讨论;二是开列学生课外阅读书目,要求配合人格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必须阅读10本课外书籍和30篇参考资料,课外书籍内容应适当的列入考试范围。

1.2.2 课堂教学结合实验教学:课堂教学主要解决理论框架、概念原理的学习;实验教学训练学生的操作和计算能力,教会学生如何科学地表达和实现自己的想法。这些实验课都是我们总结国内著名大学的经验精心设计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操作,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能大大增强课程的互动,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3 学生体验式教学:学生体验式教学一般分为: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备课、学生讲课、其他学生评教、教师总结几个环节,所讲内容一般是易于理解和拓展的部分。由于学生的尝试活动是受兴趣和需要所支配的,激发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活跃思维的前提。只有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产生求知欲,才会积极去尝试。而作为教师,我们要提供生动、新颖、富有趣味的问题,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尝试。通过学生体验式教学及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点评,使讲课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综合能力会明显提高,为其毕业实习及以后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1.2.4 及时反馈,增强师生互动:在每次课之后,我们都给予学生全面的反馈和个别指导,使他们了解到自己究竟掌握了多少知识,每次的进步与不足,帮助他们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另外,我们还采取了拜访预约制,使老师和学生的时间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交流更有目的性,也更加深入。

2 结果

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人格心理学课后随机抽取08、09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50人不记名填写心理学教研室编制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表和学生对教师教学意见表完成。

结果显示58%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84%的学生认为“本课程对其今后的学习很重要”。“你对本课程的兴趣”选择“大”的学生占66%。在本课程的最大收获中:有70%的学生认为使自己“专业知识丰富”, 10%的学生认为“能力提高”,其余20%的同学认为自己 “学会如何学习”。可见,教学改革使学生们认识到了本课程的重要性,提高了他们对本课程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由于学生在学习中是具有内在动机的,所以大多数同学对于人格心理学教学的总体评价是好的,自己在人格心理学课上的学习是满意的。

总体上来说,此次的课程改革是成功的、有效的。但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一些学生提出“增加一些实例,使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更加紧密”,“希望老师多列举一些新颖的、有启发意义的例子来讲课”。考评方法的改变,使得部分学生不适应,学生需要去改变“应付”一次考试的学习方法。作业和考试的增多,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反馈,因为反馈“不仅是考评的一部分,更是学习的一部分”。但由于课时有限,我们的反馈还是很不够,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另外,考评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包括设置几次作业和考试更为适当,如何确定考试和作业的不同难度,以更好地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真正保证考评的合理性与公平性。

参考文献

[1] 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人格心理学篇3

人格是人的心理面貌的综合体现,大学生人格健全与否对于其心理健康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常一个人待人处事的态度和观念会折射出这个人的人格特点.健全一个人的人格,不仅是使他能够以正确的观念和态度接人待物,更好的完成各项事务,同时也能够在此过程中享受到快乐与舒适,感受到来自内心的满足与充实.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其心理更容易被压抑或扭曲,在待人处事方面易产生危机.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定型的重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人格随着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逐渐成熟而发展.因此在这个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既是为了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取决于大学生人格的健全程度,同时健全人格的形成离不开健康心理的支持.影响个体人格形成的因素可以大致划分为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这两大类.通常情况下,后者对个体人格形成的影响更大,主要涉及个体的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童年生活和学校教育等多个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得个体的受教育年限被拉长,在人生的头二十几年中,几乎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不再是单纯的文化知识传播基地,同样也肩负着培养和塑造学生价值观念和人格的重任.学生在校期间所形成的人格将对其在未来社会中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在现实中,受我国升学制度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升学竞争压力,不少的家长和学校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性质的主要标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导致学生在人际交往、人格塑造和自理能力上相对薄弱.这也就造成本应该在中学阶段完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延至高等教育阶段,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对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2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作用

具体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三观”作为大学生人格构建体系中的重要支柱,是大学生人格健全的基础,是大学生在待人处事过程中正确立身处事的前提和导向.只有当大学生能够以正确的心态和眼光来看待事物时,其才能有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处事方式.其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自尊自爱,促使学生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使学生形成坚定的意志.要想形成高尚的人格,学生必须学会自尊自爱,为理想不懈奋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克服内心消极的心态,积极面对人生.其三,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超越意识,借助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性竞争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不断挑战和超越自我,从而缓解或化解自身可能存在的人格障碍,同时通过不断开拓和良性的竞争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大学生在未来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中能够更快的适应.其四,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消除大学生人格中的缺陷和不足,促进大学生人格发展活动的开展.在现实生活中,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在大学生的人格中必然存在“短板”,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强化学生心理因素,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特点,为大学生营造出了一个相对积极、轻松的人际交往氛围,能帮助大学生净化心中的消极心理情绪,促使大学生学会体谅他人,从而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全.

3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途径和方法

3.1完善大学的心育组织机构,积极发挥心理教育的作用

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要求高校从学校、院系、班级三个层次建立起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并不断对该网络加以完善.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承载体,高校应以此为中心,面向全校大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针对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特点,有效的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借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的专业优势,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丰富大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有效的增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咨询师以及其他专业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和干预,以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就院系和班级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言,教师应主动深入学生,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有效的沟通了解大学生内心的想法和需求,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予以高度的关注,以尽早的消除学生人格中的缺陷,使学生的行为更加规范.其次,利用班会和团会的机会,向大学生普及一些有关如何增进心理健康或者消除心理困扰,舒缓压力的有效办法和途径.通过谈话和讨论的方式,增进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既提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又消除了大学生的不良人格,使心理教育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力地促进和维护大学生人格的健全.

3.2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大学生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生力军,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客观要求.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对自身有更加透彻而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有利于高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人格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颇为重要的角色,因此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将其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点环节,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强烈的独立意识以及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得当代的大学生更加渴望来自于家长和教师的信任、理解、支持与尊重.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必须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在增强和激发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力量来克服性格中的弱点并发展和挖掘自身的闪光点,以此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3.3关注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预防障碍性人格的形成

经济比较贫困、学业落后、日常生活散漫、生理存在缺陷的大学生即为本文中所指的大学生“特殊群体”.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心理健康问题是比较普遍的,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其人格向不良方向发展,因而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定要对这些特殊群体的心理状况予以关注和重视.学校和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针对贫困生,要注重对他们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精神的培养,鼓励他们勇往直前;而针对存在违纪现象的学生,学校则需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加强对其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自身行为的危害性,从而及时改正自己的行为,向着更加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

3.4创建良好的校园心育环境,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人格心理学篇4

心理学有关人格特质的研究范式主要在于依据人们的外部行为表现,列出人格特质表来描述个体,并解释特质的形成原因。该范式强调个体的人格由特质组成,特质决定个体的行为,人格特质的表现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和普遍性,跨时间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人格特质理论可分为经典人格特质理论与现代人格特质理论。经典人格特质理论主要有阿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以及晚近的“大五”等人格理论。现代特质理论主要是新兴的积极人格特质学说。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为当代人格研究开辟了一个新方向。积极心理学主要倡导在个体水平上对人格进行研究,主张人格研究不仅要研究问题人格特质和影响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更要致力于研究人的良好人格特质以及影响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特别是研究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在个体良好人格特质形成或发展中的作用。自1999年第一次积极心理学会议召开后,以塞里格曼为首的积极心理学家们开展对美德和力量等积极人格特质的分类工作。2000年7月,在迈尔森基金会的支持下研究小组创立了“行动价值”协会(TheValuesinActionInstitute,VIA),在塞里格曼、彼特森(Peterson,C.)等人的领导下,研究者拜读了大量名人著作,例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奥古斯丁和富兰克林的著作以及《圣经》、《犹太法典》、《孔子》、《古兰经》等,并从这些书籍中提及了约二百多种人类美德。研究发现,有些特定的核心美德在“一些非常有影响力的宗教以及哲学传统(如孔夫子、道教、佛教、印度教、雅典哲学、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被广泛接受和推崇的”,“有一些几乎是全世界范围内均为认同和称颂的美德”。2004年在《人格力量与美德分类手册》一书中,他们归纳了几乎所有的传统著作都支持的六种美德,即智慧、勇气、人道、公正、节制、卓越,并提出了与之相应的二十四个积极人格特质的分类标准。这些研究成果形成了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人格理论,同时还促使积极心理学形成了“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的学科理论架构,即以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社会制度为支撑点。

二、积极人格特质的筛选与分类

1、积极人格特质的筛选标准六大美德和二十四项积极人格特质的分类是以塞里格曼为核心的“价值行动”(VIA)项目组查阅了有关优良性格的文献资料,如精神病学、青年发展、品格教育组织研究等和心理学,还考察了文化产品中的优势性格所开展的重要优势品质研究的结果(如表一)。该项目着力研究了哪些积极人格特质有利于人类最优化发展,这些人格特质的总体筛选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属于特质类,与实现幸福生活相联系,符合道德价值,不会损害他人利益;其次,具有社会支持性,在社会角色中有较高价值;再次,最为苛刻的标准是,积极特质的对立面不能用积极形式表达,即与积极特质的涵义相反的品质不应具有积极意义。而对于具体的积极人格特质还有更为详细的筛选指标,例如:普适的:在不同文化中被广泛认可;令人满足的:对于个人满足、满意度和一般意义上的幸福感有所贡献;不贬低他人:使得见证者受到鼓舞,产生钦佩而非嫉妒;类特质的:是一种个体差异,表现出了普适性和稳定性;可测量的:能够成功地被研究者作为个体差异来测量;有区别的:不与其他性格优势在概念上或经验上重复;有楷模:在一些个体身上令人惊叹地存在;有神童:在一些儿童和青年身上早慧地出现;可以选择性的缺失:在一些个体身上缺乏;有鼓励性的机制:存在一些社会实践或者仪式,将培养它作为目标。经过以上具体标准筛选,逐渐形成和确立了六类美德和二十四个积极特质,这些积极特质被历史上绝大多数文化所认可,并且在实践中为个体会带来更多的幸福。

2、美德与积极人格特质分类及具体解释如今人类美德与优势分类已经成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支柱”组成部分。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Gardner)和霍布斯(Hobbs)教授认为“塞里格曼和彼得森致力于人类的优势和美德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是过去半个世纪心理学界的最重要创举之一。”人类六大美德和二十四项优势人格特质的具体解释如下:智慧和知识(wisdom&knowledge)。包括了服务于美好生活而获取和使用信息的积极特质。1)创造力:以新颖的和富有成效的方式来做事,包括艺术成就,但不仅限于此。2)好奇心:对经验保持兴趣,寻找有趣的主题和话题,并进行探索和研究。3)热爱学习:无论是以自学还是正式学习的方式,都是用来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热爱学习”超越“好奇心”,具有系统地拓展自己知识领域的倾向。4)开放性思维:从各个角度来思考事情;不会急于下结论;在证据面前能够改变自己原有的想法;能够公正地评判所有的观点。5)洞察力:能够给他人提供明智的参考意见;能够以看待世界的方式,认识自己和他人。勇气(courage)。面对内部或外部压力而努力达成目的的意志。6)正直:说出事实,展现真实的自己,诚实行事;不虚伪;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负责。7)勇敢:在威胁、挑战、困难或痛苦面前不退缩;即使面临反对意见,仍敢于为正义辩护;即使不被大多数人认可,仍坚定自己的信念。8)坚持(毅力):做事有始有终;即使遇到障碍也要坚持当下行动;自认为当下任务完成得足够好了(可能还有提高的空间),就该停止行动;对任务的完成感到愉悦。9)热情:面对生活充满激情和力量;做事不半途而废或三心二意;过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生活;感受到自己的活力和生气。人道(humanity)。涉及关心、照顾、与他人的关系的积极特质,主要用来处理人际间的一对一的关系。10)友善:为别人做好事;乐于帮助他人;乐于关心和照顾他人。11)爱:重视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尤其是彼此之间能够分享和关照;亲近他人。12)社交智慧:能够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愿望和情绪;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知道如何处事;懂得如何激发他人。公正(justice)。指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与个人、群体或社区之间的最佳互动有关,主要是一对多的关系。13)公平:依照公平、公正的观念,同等对待所有的人;对他人的看法不要因个人的意见而产生偏见;给予每个人一个公平的机会。14)领导力:激励整个团队去完成任务,同时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组织团队活动并做好监督工作。15)团队精神:要做好作为一名团队成员的工作;忠诚于团队;完成分配的任务。节制(temperance)。指那些可以防止我们过度的积极特质。16)宽容:原谅那些犯错的人;重新给他们一次机会;没有仇恨。17)谦虚:不吹嘘成绩,让成绩说话;不追求过分表现自己;不要认为自己比别人更特殊。它能保护我们防止骄傲。18)谨慎:小心地做出选择;不过分冒险;不做可能后悔的事、不说可能后悔的话。它能保护我们防止能够带来不良后果的短期愉悦。19)自我调节:调节个人的感受和所为;遵守纪律;控制个人情绪和欲望。它能保护我们防止各种极端情绪。卓越(transcendence)。是指让每个人与更广阔的世界形成联系,因而为人们带来人生的意义;它涉及一种信念和投入,致力于创造卓越的(非物质的或精神的)生活。20)审美:在生活的所有领域,从自然界到艺术领域,再到数学、科学以及日常生活的每一天,发现和欣赏美、优秀和娴熟的表现。21)感恩:意识到并对发生的美好事情心怀感谢;花时间去表达你的感激之情。22)希望:期望最美好的未来,并努力去达成这一愿望;相信美好的未来是能够实现的。23)幽默:喜欢畅怀大笑;给人带来微笑;寻求事物的阳光面;制造一些笑话(不一定要说笑话)。24)虔敬:对高层次目标与精神领域的价值有内在的信念;拥有对人生价值的信念,以此形成自己的行为,并感受到愉悦。

3、积极人格理论对初中生积极人格培养的意义对于学校教育工作者、父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者以及关注青春期积极发展的决策者来说,积极人格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或者转折期,这对于个体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抓住关键期或者转折期进行行为、技能和人格的培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初中阶段,根据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初中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应当关注所有积极人格理论所倡导的六大美德和二十四中积极人格特质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应着重培养初中生的创造力、好奇心、友善、爱、社会智慧、团队精神、谦虚、宽容、感恩、希望等积极特质。同时,初中阶段也存在某些薄弱品质,如坚持、虔敬、领导力等,要预防由此引起的偏差和问题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积极人格培养策略与方法可以改变当前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它是以培养出健康幸福的个体为目标,关注个体能预防和减少特殊问题行为的积极特质,这些积极特质能帮助个体在他们的生活中克服困难,应对挑战,享受幸福充实的生活。所以培养孩子并非一味发现弱点和纠正错误,而是要测评他们的积极特质,像关注缺点一样关注优势特质,认同和培养其优势和力量。初中生可塑性极强,如果借助学校教育,各种青少年发展项目以及健康辅导机构,从小就对他们进行积极性格品质的培养,可改变他们理解生命、获得幸福以及看待问题的视角,从而实现积极的健康成长。

三、初中生积极人格培养的策略

1、重视学校课堂教学的全面渗透,让初中生学会积极认知和乐观态度的策略在学校教育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21世纪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育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学科渗透已成为进行积极人格培养的重要策略之一。课堂教学活动是初中生知识汲取、能力发展和人格塑造的重要环境。我们不仅要在数理化学科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品质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且在语文和艺术等学科中,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培养友善、宽容、正直,审美、希望、信念等人文精神,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良好的意志品质等;更重要的是在现代社会的复杂生活中,要教会学生在容易遇到挫折与沮丧的情况下,时刻保持积极思考与乐观的态度,这是积极人格所必须具备的核心因素。正如凯瑟琳•马格温(KathleenMcGowan)认为的:人如果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思维,尤其是在面对一些负面情绪时,生活也相对会变得容易许多。因此,学校教育除了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外,必须重视学生积极思考方式和习惯养成,让他们学会了解自己的负面情绪以及掌握应对的方法,并使自己不被负面情绪所操控;帮助学生学会不将事件放大而失去信心,这样能使他们更容易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挫败与挑战,也更能拥有快乐的人生。乐观主义强调运用合理的方法解释生活事件,从而提高自我控制感,并提高适应性反应。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方式是改变人们对生活事件的解释风格。积极心理学主张采取一种“弹性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事物而让自己受惠。这种态度能让我们分辨所有情况的正面效应,以及抉择所产生的负面后果,弹性乐观可以给我们更多的选择空间。因此学校课堂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让他们学会在压力情境下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和自我恢复,积极应对并在适当的时候寻求社会支持,这样他们会拥有更好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全面的心理健康。所以,要让初中生认识到彻底击败我们的不是生活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些事件的理解和信念。

2、开展丰富的团体活动,引导初中学生积极体验的策略积极人格源于学生的主体和环境的互动,是学生个体在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触动而形成的。初中生的情感丰富而热烈、复杂而深刻,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虽迅速发展,但非常需要有丰富而具体的直观经验来支持。因此对初中生积极人格的培养要以丰富多样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心流(Flow),感悟和体验幸福。积极心理学认为心流是指个体在活动过程中的整体感觉,一种完全投入情境,会集中自身的注意力并且过滤外在不必要感受的内在心理状态。当个体心流被激发时会增进在许多方面的成长,例如增加沟通能力、探索行为、增进学习、正向的情感等,这种心流经验有助于积极人格养成。同时,积极心理学家将幸福体验分为三种成分:愉悦感,包含三类积极情绪,即指向过去的积极情绪如满足、坦荡、自豪等,指向未来的积极情绪,如乐观、希望、信念等,指向现在的积极情绪,如此时此刻的快乐体验;参与感,是指对一切生活事件的高度投入以及因此萌生的内心充盈的积极情感;意义感,是指将自己与外在世界建立联结,精神自我得以延展升华的积极情感。总之,学校可以通过设置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对初中生进行积极人格培养,可以组织团体活动和其他活动,如团体心理训练和辅导、角色扮演、心理剧、游戏、小品、辩论等;也可以组织各种文体竞赛和表演,如球赛、朗诵比赛等,各种才艺表演,如歌唱、舞蹈等;学校可以通过班会和社团活动,如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这些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培养坚持、勇敢、自信、理智、不半途而废或怯场等积极人格。

人格心理学篇5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全人格

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激烈竞争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极大震动,也给小学生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据相关数据显示,有心理问题的小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把他们培养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健康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这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人才战略,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提高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学校工作的显著位置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推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组织管理工作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前提,身心健康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因此,学校就应该把这项关于未来人才质量的大事纳入教育教学计划,适当开设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必要适应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定期举办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有计划、有目的开展有利于锻炼学生身心健康的文娱体育活动和社会活动。

二、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

教师应把教育对象视为教育工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更是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就必须学好心理学这门课。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学好这门课,充实自身的心理学知识,而且要增强自我心理健康意识,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修养。教师只有以健康的体格、人格,饱满的热情去善待学生、对待工作,才能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良好的师长形象,才能受到学生的尊重和崇敬,良好的教师形象还能起到良好的潜移默化作用。反之,就会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给幼稚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乃至造成伤害。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对待学生,以健全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三、抓住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时期,也是记忆力最佳阶段,对学习最敏感时期,人生观、世界观在朦胧中也初步形成,可见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在这一时期是何等的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个性化、人性化。教师要对每个受教育者提供精神动力和行为指导,既要对不同群体、不同性别、不同个性的学生实行个别教育,又要有目的地了解和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运用心理知识和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耐心说服,正确引导,让学生的心灵宁静和健康。

同时,教师要以对每个学生的关爱为起点,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与他们交朋友,深入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产生心理问题的内因,然后与他们交流,用自己的言行来感染他们。此外,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不断的激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挖掘潜力,使学生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人格是一个人具有社会意义的各种特征的配合形式。这些特征包括和心理上的特征、能力、经验、气质、意志、品质等这些特性,构成人格的有机整体。人格的各种特性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素质教育就是力求培养人性的全面与最佳的品质以及促进健康个性形成的教育。教育目标是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即全面的综合素质的形成。培养健康人格对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人格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使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和谐发展。只有人格健全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生活环境。

五、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预防心理疾病的必备条件

人格心理学篇6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主要产生于美国心理学界,创始者为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Seligman在研究人类抑郁、焦虑、偏见等负性情绪的过程中,注意到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也应该对人的优秀品质进行研究。1997年Seligmen就任APA主席,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名词,2002年Snyder和Lopez主编的《积极心理学手册》的出版正式宣告了积极心理学运动的独立。此后,很多的心理学家逐步涉及到积极心理学领域,并逐渐形成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思潮。其实,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

马斯洛、罗杰斯等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潮对现代心理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大大地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以及积极的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面。具体分为三个层面:在主观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以及快乐和幸福流,也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在个人的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等;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这些研究中有许多因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关于个人层面上的积极人格特征(positivepersonality)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改善心理学的应用,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又积极的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中“积极的人格特质”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对于积极的情绪体验研究的较多,对于改善人的精神状态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类的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有适应性的整体为前提理论假设的,所以,积极的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Sheldon等人2001年把“因果关系感觉轨迹”应用到自生个人目标的研究中,通过测定“因果关系感觉轨迹”提供一条量化的途径去揭示积极动机和一些较难理解的积极心理学概念。积极心理学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个人特质,包括乐观、爱、交往技巧、美德、工作能力、感受力、创造力、天赋、灵性、宽容、毅力、勇气、防御机制、智慧、关注未来、自决等,这些特质许多早期都被研究过,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有关研究又蓬勃发展起来。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培养这些积极特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就形成了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包括自我决定性、乐观、成熟的防御机制、智慧等,其中引起关注较多的是自我决定论(自决)和乐观。Ryand和Deci对自决这一特质进行了研究,从三个方面研究了自决人格特质的形成:先天学习、创造和好奇的本性是其形成的基础,这些先天的本性还必须与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外在的生活经历相结合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满足是其形成的前提,他们从人的本质出发研究了自我决定理论,以个体的内在动机为出发点,探讨了三种相关的人类需要:胜任(competence)的需要、归属(related2ness)的需要和自主(auto2no2my)的需要。他们认为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将是乐观的。在此条件下的个体受内在激励,能够充分发挥其潜能,能够积极地寻求更大地挑战。Ryan和Deci认为阻碍需要的满足,会引起消极的心理结果。

在积极的个性特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optimistic),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有时会产生“乐观偏差”(optimisticbias),即判断自己的风险要比判断他人的风险要小,盲目乐观而不够现实。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现实主义会提高成功适应环境的可能性,而乐观则会使我们有比较好的主观感受。如何在现实与乐观之间达到某种平衡?Schneider(2001)讨论了一种“现实的乐观”,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因此原则上不会产生不现实的对于环境或事件的评价,能够作到乐观而又不自欺。这种对于“现实的乐观”的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很好的注解: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在对成熟的防御机制的研究方面,心理学家Vailliant提出要描述积极的心理过程必须在生命全程中研究。因为一个真正的积极的心理适应机制应在一生中得以展开。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他对三个大的成人样本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在所得结果的基础上,Vailliant总结了利他主义、升华、压抑、幽默、预期等成熟的防御机制对成功以及快乐的生活的作用。

关于智慧的研究,美国心理学会的第一任主席Hall曾努力试图研究出一个智慧随年龄变化的模型,但并未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近年来,对智慧的研究又有所回升。Baltes和Stawdinger报告了一系列的研究,他们已经建立一个复杂的模型,将智慧视为在追求个体和集体的优秀过程中用来组织知识的一种认知和动机的启发性运用。他们对智慧的定义为一种有关生存的基础实用的精妙的知识系统。Hillson和Marie(1999)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1)正性的利己特征;(2)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前者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后者则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对压力的应对策略可简单划分为趋近策略(例如解决问题或者寻求社会支持)和回避策略(例如逃避或者否认)两类,趋近策略比回避策略在应对压力中更为有效。有研究者利用“大五”人格来研究人格因素与应对策略的关系,结果表明尽责性、宜人性和开放性维度与趋近应对策略之间有显著的关系,而神经质的维度与回避策略相联系,而神经质的反面,情绪的稳定性,则与趋近的应对策略有关。

三、关于研究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

人格心理学篇7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

今天小编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心理学专业个人简历表格,具体内容如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个人基本资料

名:

别:

出生年月:

1985-04-01

婚姻状况:

未婚

政治面貌:

党员

族:

汉族

高:

170

重:

50

最高学历:

硕士

所学专业:

应用心理学专业

毕业学校:

南京师范大学

毕业时间:

2014-06-30

特长概括:

2年大学生及抑郁症心理咨询经验

籍:

江苏

现所在地:

江苏

自我评价

认真,热情,有亲和力。擅长认知行为及TA心理咨询,受过专业培训。对来访者充满爱和关怀,始终对生命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对自我的成长抱着热切的态度。热爱心理学及心理咨询行业,助人为快乐之本。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

不限

到岗时间:

3个月以后

月薪要求:

面议 要求提供住宿

意向岗位:

心理学专业技术类心理咨询师/助理,心理学专业技术类EAP咨询师/助理,心理学专业技术类心理培训师/助理,心理学专业技术类管理咨询师/助理,心理学专业技术类心理测评师/助理

意向行业:

高等院校,综合型心理服务机构,事业单位,心理咨询机构,中小学校

工作地区:

江苏,上海

其他要求:

教育

学历

学校名称

专业

时间范围

专业描述

南京师范大学

应用心理学

2011年9月-2014年6月

应用心理学,针对心理学在企业及学校的应用进行学习,主修心理咨询方向,从事一般及严重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学习与实践。

培训

2012年8月-2012年10月  培训课程:心理咨询二级考试课程

培训机构:

南京脑科医院

培训地点:

南京脑科医院

获得证书:

结业证书

培训描述:

由脑科医院从事临床心理咨询工作的医生亲自授课,除教授书本上的基础知识以外,更多的是联系临床实际,进行心理咨询的小组练习学习心理治疗的技能重视操作。

2013年5月-2013年5月  培训课程:团体辅导技能培训

培训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培训地点:

获得证书:

结业证书

培训描述:

针对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的游戏和技能进行了三天的学习也培训,并实际参与到活动中来。

语言

外语语种

掌握程度

英语

良好

工作经验

2012年9月-2013年9月 :南京林业大学

公司性质:

事业单位

所属行业:

事业单位

所在部门:

南京林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担任职务:

实习心理咨询师

工作描述:

组织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每周定期给预约咨询的南林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得到了老师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离职原因:

2013年3月-至今 :南京理工大学

公司性质:

事业单位

所属行业:

事业单位

所在部门:

心里咨询中心

担任职务:

实习心理咨询师

工作描述:

从事南理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咨询和疏导工作。

离职原因:

2012年8月-至今 :南京脑科医院

公司性质:

事业单位

所属行业:

医疗行业

所在部门:

医学心理科

担任职务:

实习心理咨询师

工作描述:

在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病房见习,接触临床精神障碍的病人,并每周听两次导师门诊协助门诊顺利进行。同时给抑郁症痊愈期进行长程心理咨询(每位病人至少八次咨询)并接受脑科医院专职心理咨询师的督导。

离职原因:

技能专长

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擅长认知行为疗法及TA心理咨询,受过专业培训。

国家人力资源三级证书

计算机网络四级

普通话二级乙等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人格心理学篇8

论文关键词:人格教育,人格,人格心理学,心理健康

 

1.引言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及研究已取得大量的成果,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及方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1】。已有研究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健康人格教育的比重极小,很少从人格教育的角度入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2-3】;同时,少量相关的实证研究仅探讨了人格教育对心理健康的有效性,而没有提出有效的人格教育方法【4】;心理健康教育多从问题矫正或行为调适而非发展入手,积极干预措施不多【5-6】。本文作者在人格心理学教学和人格教育的实践中发现仅仅通过简单的知识讲授,人格教育的有效性非常有限,必须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使人格教育发挥出更大的功效。笔者曾使用两种不同的人格心理学教学方法,并且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基于此素质教育论文,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检验两种不同人格教育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有什么样的不同影响,从而从人格教育的角度提出一种较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次实验采用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了河南某高校07级和08级应用心理学专业两个心理学班级8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07级43人作为对照班级,08级44人作为实验班,共进行为期两个学期的实验研究。

2.2 研究工具

(1)大五人格量表采用周晖、邹泓根据“大五”人格结构编制的 “青少年人格五因素问卷”。包含五个维度,分别为外倾性、神经质、宜人性、责任心和开放

性。各维度和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73-0.85之间。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90个项目,共9个因素,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能够较为准确地测查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3 研究程序

2.3.1前测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分别采用大五人格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前测。

2.3.2 干预程序

针对对照班,采用传统的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式,即根据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讲授教材(人格心理学郑雪编),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记为主。

针对实验班,采用杨眉教授的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该模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健康人格模型介绍+核心人格特质训练+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和体验论文开题报告。

健康人格模型介绍:向学生介绍西方人格心理学家的心理健康观,这些心理学家包括: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弗洛姆、艾里克森等。教学中,把这些人格心理学家的健康人格观提炼并介绍给学生,向学生提供一个视野非常宽泛的对比参照。 核心人格特质训练:在理论讲授之外,对学生的责任感、共情能力、自信心、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做专门的训练,以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 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与体验:教学中遵循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和非指导式教学方法。尊重并信赖学生的自主性,相信学生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教学中,把团体咨询的技术用到课堂上,充分利用团体动力,如通过课前短讲、课堂讨论、提问、作业分享、小组活动以及注重此时此地的鼓励、支持与提倡情感表达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自己指导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积极性。为提高学生知行统一的能力素质教育论文,课堂上安排了约2/5的操作训练内容,包括各种技能训练,训练中我们还常常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

2.3.3 后测

当学生学习完课程后,再使用大五人格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后测,作为干预后的数据。前后两次测量均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要求独立完成,问卷不记名。

2.4 分析方法

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

3 结果

3.1干预前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大五人格各因子比较

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大五人格问卷上前测和后测上的得分情况及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和传统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人格特征是否有较大影响?我们以是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分类变量,以前测大五人格问卷得分为协变量,以大五人格后测问卷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变量单因素的协方差分析,考察不同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学习者人格特征的影响。如表1所示,在干预进行之前,两班学习者在大五人格各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外倾性和开放性因子上,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后测均没有显著差异,两班的后测也无显著差异。在神经质、责任心、宜人性因子上,对照班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实验班前后测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 < 0.01),两班的后测也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 < 0.01)。以上结果表明,和传统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人格特征在一些方面有较大影响。

表1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大五人格问卷上前测和后测上的得分情况及协方差分析结果

对照班实验班

(N=43) t(N=44)t t

外倾性 前测 33.52±4.1334.13±6.34 4.23

后测34.22±5.24 4.17 33.27±4.55 5.643.25

神经质 前测 34.42±4.25 33.43±5.16 5.26

后测29.52±3.24 5.24* 23.19±4.25 4.58**6.47**

责任心 前测 36.71±6.2435.23±4.34 5.47

后测42.35±2.27 5.68* 48.53±6.26 6.27**4.35**

宜人性 前测 35.42±6.14 34.25±5.14 6.57

后测41.15±3.26 6.37* 47.33±4.24 5.46**4.39**

开放性 前测 41.42±4.3542.33±5.14 3.25

后测42.12±3.25 3.14 41.16±4.17 3.576.58

注:*:p<0.05素质教育论文,**:p<0.01;下同

3.2干预前后对照班和实验班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比较

表2实验班和对照班在症状自评量表上前测和后测上的得分情况及协方差分析结果

对照班实验班

(N=43) t(N=44)t t

躯 体 化 前测 1.51±0.231.54±0.34 4.21

后测 1.47±0.34 3.251.42±0.43 4.243.57

强迫前测 1.62±0.331.59±0.26 3.43

后测 1.54±0.35 3.651.47±0.35 6.244.65

人际敏感前测 1.72±0.131.64±0.33 5.13

后测 1.52±0.23 5.27*1.31±0.25 4.34**4.32**

抑郁 前测 1.63±0.271.67±0.25 5.13

后测 1.47±0.24 3.27*1.26±0.35 3.55**2.15**

焦虑 前测 1.59±0.331.62±0.233.13

后测 1.41±0.24 4.38*1.17±0.35 5.44**2.35**

敌对 前测 1.62±0.231.73±0.34 3.53

后测 1.49±0.24 3.15*1.27±0.35 4.24**2.65

恐怖 前测 1.52±0.131.55±0.31 2.27

后测 1.42±0.27 4.621.39±0.55 4.243.65

偏执 前测 1.54±0.331.51±0.24 5.21

后测 1.46±0.21 3.171.44±0.25 6.245.16

精神病性前测 1.55±0.131.57±0.27 5.24

后测 1.46±0.34 4.511.47±0.56 4.244.55

SCL-90总分 前测 37.52±11.1738.23±12.14 6.23

后测 28.22±8.44 4.17*23.227±9.65 5.64**5.26**

由表2可知,在干预进行之前,两班学习者在SCL—90的各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则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后测均没有显著差异,两班的后测也无显著差异。在其他因子及SCL-90总分上,对照班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实验班前后测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 < 0.01),两班的后测也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 < 0.01)。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的授课方式的干预对于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都有一定效果。但是,和传统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更大。

4 讨论

4.1 两种人格教育方式都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学习了人格心理学课程后,在大五人格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上的得分都发生了变化,心理健康水平较之学习之前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与提高。由此可以看出,人格学课程的学习确实能改变学生人格特征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说明从人格教育入手,通过开设人格心理学课程是完善学生人格和解除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建议各高校应重视人格心理学课程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并将其纳入课程体系,向学生系统进行人格教育。

4.2两种人格教育模式的教育成效存在很大差异。

尽管两种不同的干预方式都有一定成效,但是,和传统教法相比素质教育论文,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更大,这说明新的教学模式更加科学、合理论文开题报告。即讲课、讨论、训练与作业分享合一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了他们的自主与开放精神,使他们降低了防御心理并学会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同时,这种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对健康人格的欣赏与向往,使他们产生追求心理健康的需要和动机,也向学生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培养健康人格特质的知识和方法,从而满足了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建立同一性的成长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有助于学生产生幸福感,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

4.3 人格教育对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只能产生部分影响,而非全部。

研究结果表明,在大五人格方面,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后测在外倾性和开放性因子上均没有显著差异,在神经质、责任心、宜人性因子两班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说明外倾性和开放性受先天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是人格中较稳定的成分,很难通过课程的干预有所改变,神经质虽然也有其生理基础的制约,但通过学习正确的情绪管理方法,依然会有显著改变。而责任心、宜人性因子主要是个体为人处事的特质,这两个方面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改变较为容易,因此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这两个方面也发生了显著改变。

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对照班和实验班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前后测均没有显著差异,而两班在人际敏感性、敌对、焦虑、抑郁因子上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躯体化属于生理方面的改变,强迫、恐怖、偏执则属于神经症性问题素质教育论文,精神病性则属于最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很少出现这三种心理问题,因此也就不存在改变的问题。而人际敏感性和敌对则属于应对人际关系时出现的问题,通过训练可以有所改变。焦虑、抑郁则属于不良情绪问题,通过训练掌握一定的情绪管理技巧,也会有所改变。

5 结论

5.1 人格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人格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但是,和传统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

5.2 人格教育对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只能产生部分影响,而非全部。大五人格方面,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后测在外倾性和开放性因子上均没有显著差异,在神经质、责任心、宜人性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对照班和实验班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前后测均没有显著差异,而在人际敏感性、敌对、焦虑、抑郁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和展望.心理科学.2007年第2期.

[2]王秋英.心理教育课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第5期.

[3]付建中.心理学课程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第9卷第5期.348-349.

[4]林澍峻.大学生健康人格模式的构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4(8):23-25.

[5]杨眉,等主编.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一种促进心理健康的模式.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6]杨眉:从人格教育入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人格心理学篇9

【关键词】 护理专业;男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量表

【摘要】 目的 探讨医专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对安徽医专158名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并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 结果 男女学生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评定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女生恐怖因子分显著高于男生(P<0.01)。 结论 医疗卫生学校可在护理专业对男生进行扩招,满足临床和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 护理专业;男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量表

Analyses and comparison on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of students in nursing speciality

【Abstract】 Objective The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of students in nursing speciality. Methods 158 students in nursing speciality in AnHui Medical Academy were tested by symptom checklist90(SCL90) and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Chinese norm. Results The evaluations of SCL90 and EPQ of both female and male students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norm. There phobia factor of SCL90 in girls and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boys. Conclusion The medical universities should increase the number of the male enrollers in nursing speciality to meet the need of clinical and society.

【Keywords】 Nursing speciality;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 SCL90; EPQ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教育的改革,护理专业教育也从过去的中等专业教育提升到了大学专科、本科层次,护理队伍加盟了许多男性工作者。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护理专业男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不容忽视。为此,作者对就读于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大专班的男女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5年12月某在校护理专业大三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58份,收回158份。其中男生53名,女生105名;年龄19~25a,平均20.68±1.21a。

1.2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1](SCL90)评定心理健康水平,并与全国青年常模[2]进行比较。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3]评定人格特征,由4个分量表组成:P量表,为神经质和精神质;E量表,性格内、外向;N量表,情绪稳定性;L量表,掩饰性。若P量表

作者单位:230022(安徽・合肥)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周晓琴,蔡春岚);安徽医专(陈命家)

分值>61.5,为精神质和神经质;E量表分值>61.5,为性格外向,<40为性格内向;N量表分值>61.5,为情绪不稳定;L量表分值>60,为掩饰性较大。采用自拟一般资料调查表对一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进行调查。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男女学生SCL90评定与常模比较,见表1,表2,表3。表1 男生SCL90评定与常模比较表2 女生SCL90评定与常模比较表3 男女学生SCL90评定比较由表1、表2、表3可知,男女生SCL90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男女生间比较,女生恐怖因子明显高于男生,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其余各因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男女学生EPQ评分比较,见表4,表5。表4 男女学生EPQ评分比较 表4、表5显示,EPQ评分P量表分>61.5男生占18.87%,女生占15.24%,精神质的比例男生略高于女生,但总体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E量表分61.5的男生22.64%,女生为26.67%,性格外向者女生略高于男生,但总体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N量表分>61.5的为24.53%,女生为19.05%,情绪不稳定者男生略高于女生,但总体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L量表分>60的男生比例为1.87%,女生比例为0.95%,但两组总体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当今医疗卫生行业对护士的需求量逐年增长,尤其男护士的需求量更大。而现在的医疗卫生学校培养的或在读的护理专业的男生比例很小,大、中型城市男护士都非常紧缺,护士职业教育与需求之间存在缺口。男性接受护理教育比例偏低。为什么男女学生比例悬殊很大,可能原因与多年的传统习惯,医院和患者早已适应了女护士的工作和服务;同时人们也认为女性的心态和性格适合护士职业有关。

本调查显示,男女学生SCL90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男女生间比较,女生恐怖因子明显高于男生,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其余各因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这一点足可以说明男性可以弥补女性不足之处,医院缺少的是真正专业的男护士,尤其在精神科、社区老人康复护理等方面更不能缺少男护士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刊:33

人格心理学篇10

关键词:人格塑造;体育教育;体育精神;体育心理学

一、体育教育与人格塑造

1.体育心理学

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学被越来越多的行业运用到了工作中,作为国家的主力事业,教育也不例外。体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教学分支,是一个包含多种传统教育和现代学科的研究、实践领域,主要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专门条件下的心理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门科学,教育者可以运用心理学中所含的传统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角度对人们身体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分析,进而发现人们的心理问题。

2.人格的塑造

近年,由于人们对于人的潜能的研究成果,为心理学领域带来了新的理念,对健康人格和心理的研究也越来越受人关注,一些心理学家更是通过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累积的总结,提出了许多完善和健全人格的模式。对于人格和人格塑造的定义,心理学家是各执一词,没有笼统的一个概念,不过,人应该知道在伦理史上的人格是指的人在不断变化的条件和时间内,能够始终保持自己就是自己。从心理学上来说,人格既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又是个体内在行为性格、气质、能力的总和。

3.体育教育与人格塑造的关系

人格是个人心理特征的统一,人的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个体的心理活动,因而,个体之间心理的差异性可以通过对人行为的分析来了解。人格的形成主要是受到社会和家庭这两方面的环境影响,其中学校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养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素质教育作为现今的热点,被大部分的民众热切的关注着,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人格形成有着特殊的影响力,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学内容的多样,有利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教学中的集体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有着非常好的帮助,体育活动中的优胜竞争十分残酷和明显,对于学生的毅力、应付挑战和经受成功与失败考验过程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这是其他教育学科难以替代的。

二、体育教育对人格的塑造

1.体育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的过程

凡事都是由个体的差异性与整体的统一性相互组成的,每个学生都有着其个体的特殊性格,但是作为学生整个主体来说,必定是会有相似的共同特点,在体育的教学工作上不妨针对个体差异和整体的统一进行详细的分析,在体育的运动竞技中,参加者必须拥有自我约束、暗示、命令等自我控制的能力,才能够去克服一个又一个艰难的问题。

2.体育教育对人格塑造的作用和意义

从教育的德、智、体、美这四个方面就可以看出体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它对人格的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第一,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参与意识、能力的培养,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可以细微地窥见这个人的品德和思想,一个

健康的身体体魄,才能有机会参与各个体育活动和生活习惯的

培养过程中。第二,人格中内向和外向心理的养成。若想要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并且在竞争中存活下来,就需要培养人的独立和自主能力,并把这种能力与社会相结合,在体育的各项活动课程中,这种实践性质的教学对于学生的运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结束语

总之,体育教育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培养有着其他教育内容无法取代的意义与作用,体育教育是一种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运动,对于树立学生积极健康、自信向上的人生信念,有着健康的促进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在紧跟时代的脚步,进行着相应的变化,如心理学教育的应用,经过尝试,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依旧有着很大的潜力需要我们去挖掘与激发,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教授的过程中不妨大胆地进行一些新的

探索,然后在实践中总结,通过这种尝试将丰富的教学方式和人文教育理念相结合,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文昌,张丽艳,邵金龙,等.基于心理学视角下的体育教育人格塑造功能[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3(1):155-158.